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典籍中的中国》观后感 > 地图 > 《典籍中的中国》观后感,2024《典籍中的中国》观后感
《典籍中的中国》观后感相关栏目
《典籍中的中国》观后感热门栏目
《典籍中的中国》观后感推荐
《典籍中的中国》观后感

(共 7072 篇)

  • 1、 范文参考: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王阳明汇集

    我们将观赏一部影片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观后感。在看完作品后,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在如此丰富的世界里,我们在一部作品中联系起来了,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观后感。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文参考: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王阳明汇集”,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王阳明【篇一】

    “兵者,国之大业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看完《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之后,我们对这句话可以倒背如流了。

    孙武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出生于官宦世家,青年时期家族惨遭诬陷,独自出逃,他带走的只有被重重麻布包裹的一沓纸。他隐入山林,遇见了他的至交伍子胥。伍子胥与他相约以粥,后向吴王七荐孙武,使其任将军之职。

    柏举之战可以说是孙武人生的巅峰时刻。但是战后,伍子胥为报家仇而对楚王掘墓鞭尸,这也导致他与孙武一刀两断。与此同时,吴王穷兵黩武,拒绝了孙武的计谋。这是孙武理想破灭的时刻,上天给了他无以伦比的条件,却又亲手破灭了他的希望。

    孙武注定不得其志。各国诸侯都不会认同他的“仁”,人间总是存在战争。他悲悯百姓流亡、黎民四散的悲剧世界,看着保卫一方水土的城墙被攻破,想到强征来的士兵屈服于他人的刀剑下,见证腐朽诸生和昏聩君王郁郁而终,而这一切,都会在血雨腥风中不断重演,生生不息。

    孙武的不得志,还表现在与伍子胥的决裂上。他再也见不到那个如同乞丐一般仓皇的人共他探讨兵法,他等不到那个忠诚其国的将军与他共同锄田。他自然可以把伍子胥相伴一生的剑熔铸成犁,将暴戾转为平和与安定。可是,这冷冰冰的物什又怎会拥有伍子胥的音容笑貌与赤胆忠心?他只能释然,想着伍子胥死前会不会在雪夜之中想着他的一碗的厚粥,然后独坐长夜至天明。

    好在,伍子胥已明白孙武口中的“仁”,且没人能比他更加明晰其中之要。自此,他们两个将永远被书写在这本兵法中,作为挚友、兄弟,千古流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王阳明【篇二】

    今天很有幸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这套文化综艺节目。在这个节目里,让我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国的典籍《尚书》。以前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这部经典,说实话自己对里面的内容知之甚少。今天这档节目让我这个普通人更好地了解了一些经典知识和故事。

    节目通过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我看到了两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样用生命守护《尚书》的。伏生护书,传书的

  • 2、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系列

    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可以学到人生的智慧。观后感是要建立在观的基础上心有所感才能写出来的,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丰富,最近你在寻找作品名的观后感吗?为满足你的需求,编辑特地编辑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1

    今天很有幸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这套文化综艺节目。在这个节目里,让我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国的典籍《尚书》。以前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这部经典,说实话自己对里面的内容知之甚少。今天这档节目让我这个普通人更好地了解了一些经典知识和故事。

    节目通过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我看到了两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样用生命守护《尚书》的。伏生护书,传书的故事让我感动的流泪了。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经典的守护与传承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这种视书如生命,守书传书的故事在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正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有机会读懂,感悟经典里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经典里只有短短几句话,里面蕴含着的智慧却是震撼的。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典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了,感人的画面更易让人体会其中的智慧。《禹贡》让我看到禹划九州,华夏九州第一次让我能诵出。分别是:冀州,兖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徐州,青州,荆州。

    《牧野宣誓》中的称尔戈,比尔干,立尔予,予其誓。短短几句话却蕴含着治政理国的大智慧。戏剧演员们通过故事的演绎让我更好的理解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很有幸在今天人人可读。

    我们都知道典籍不易读懂,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但今天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这种创新使典籍人人可读,真正做到了文化的传承。节目中主持人穿越历史,以拜见伏生为主线,讲述了尚书几经波折最后被保存下来,而且还薪火相传的故事。这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声声不息。这样的节目大家都很期待,我也会作为铁杆粉丝继续关注下去,因为学习经典可以追本溯源,继往开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2

    “中华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明清小说人知晓,现代文艺领风骚!”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写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缺不甚了解,文化的传

  • 3、 中国典籍观后感集锦

    《中国典籍观后感》是由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为您提供的内容,一篇优秀作品名观后感怎么写呢?观看完一部作品之后,优秀的电视节目通常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这时我们应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我们新的感悟,写观后感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中国典籍观后感【篇1】

    以前,我在书上看到过“徐霞客”这个名字,知道他的故乡在江阴,但对他的生平事迹了解甚少。这次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典籍里的中国》这部记录片,才对徐霞客有了更深的了解。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大丈夫早上在大海边,晚上便去往苍梧之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多么豪迈洒脱呀!而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双脚,走遍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用生命履行了这句话。

    徐霞客小时候受父母的影响,立志要踏遍祖国各地,寻访长江源头。徐霞客长大后,初心未变,便开始游历各地。没有先进的仪器,他就用脚丈量,用眼观测。腿疾复发时,即使爬他也要爬到长江源头。路上遇到强盗抢劫,他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损失辛苦得来的数据。徐霞客生命最后几年的西南“万里遐征”,纠正了“长江源头是岷江”的说法,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徐霞客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文章,如《游天台山日记》、《游黄山日记》......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被徐霞客热爱祖国每一寸山河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奔走于中华大地,途中的艰难险阻没有吓到他,反而使他愈加坚定。徐霞客的事迹让我明白:坚持铸就成功之路,成功由坚持诞生!

    中国典籍观后感【篇2】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节目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并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了“故事讲述场”,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本节目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典范,对于高考语文极具指导性。

    数祖不忘典: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一套首播,穿越时空、对话先贤,以典籍作舟,畅游华夏文明之河,沉寂千年《尚书》破壁而来。这本书穿越千年才重回世人面前,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王道士发现,内藏典籍万卷,沉寂了近千年,这些典籍破壁而出。清朝末年,1910年,部分经

  • 4、 202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作文

    基于您的需要,我们整理了202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作文。

    202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作文 篇1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中华世纪坛序》烫金的字样烙在国人心中。五千年的文明圣火,在历史风雨飘摇中炽燃未熄,正是因为有万千国人用热血传承圣火。勒石刻经,青史永存,惟殷先人,有典有籍,薪火相传。

    五千年过去,中国的圣人贤达们并未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禹敷土,随山刑木,奠高山大川。这是《尚书》中《禹禹》中的第一句。因《商书》的流传我们见识到了华夏九州分定,四海会同,茫茫乌云下禹疾走丈量华夏大地的豪情壮志。称尔干,比尔干,立尔予,矛其誓。然而,汉无伏生,《尚书》不传;传无伏生,亦不知其义。《尚书》不易学,伏生读了一辈子;《尚书》不易懂,伏生讲了一辈子;等了一辈子,守了一辈子,终于等到有朝一日《尚书》流芳百世。

    那灼灼目光中,有对君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殷切期望,有对爱子以命护书、妻忍饿受冻誓死护书的愧怍不安,有《尚书》得以流传推广、生生不息的感激涕零。惟殷先人,今有《尚书》,懂其人心向背为先贤治政之本,知其业广惟勤乃个人修身之要,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是朝代兴废之由。

    时光之舟桨橹轻摇,揆诸当下,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精神仍熠熠生辉,大放异彩。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汉字却在国门轰开后被视为落后根源,有人叫喊文字不灭则中国新文化无望,我文明古国的根基顿遭猛烈撼动,岌岌可危。这时候,周有光先生站了出来,以身为汉字正名,他的汉语拼音方案使古老文字重现光彩;叶嘉莹大师毅然回到祖国大陆,培养出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续易安香火,继静安绝学,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经典咏流传》让传统文化重新隆重登场,《典籍里的中国》以穿越千年的跨时空对话将典籍活了起来;《中国诗词大会》点燃了全民对诗词的热爱,更痴醉于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打开典籍,对话先贤,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典籍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过往的辉煌,铭刻着先民的创造,延续着民族精神的血脉,不仅要庋藏在庙堂上书库中,更要让它们走近每个普通人,使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

    石风化而碎,谓之破;韦就刃而不折,谓之韧。中华文明既经风霜五千载,未曾被岁月湮灭。故中华文明者,

  • 5、 关于典籍中国观后感7篇

    电影和书籍一样,都有着启迪心灵的作用,优秀的作品里往往会出现让自己颇有感触的情节,因为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可以写成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时“感”的内容要达到“观”的内容的四倍以上,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观后感印象深刻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典籍中国观后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典籍中国观后感(篇1)

    到底什么是中国?我想,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名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傍晚,一家四口人围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津津有味的看着《典籍里的中国》。这是大年初一刚推出的综艺节目,也是刚刚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说,节目的进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跨时空对话等方式,是观众有了沉浸式体验。

    当然,这第一期的内容也是干货满满。由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叙述了他如何保护《尚书》传授《尚书》。秦末楚汉相争,民不聊生,伏生为了保护《尚书》,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颠沛流离,其间伏生的爱子为了保护《尚书》与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烧《尚书》取暖,最终永远地留在了荒野。而当战乱结束,伏生回到家乡,凿开墙壁,却发现被他藏在墙壁里的尚书早已残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传授尚书,希望尚书能够永远地流传下去。浮生活了90多岁,有90多年一直在读尚书,20多年的颠沛流离,只是为了保护尚书,若不是因为尚书,伏生的`儿子和妻子也不会死去。可是伏生却不后悔,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啊!

    其中还有几个片段,是属于尚书部分的禹贡还有牧誓。其中大禹划九州,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至今还使我的眼中含有泪花。结尾部分,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向伏生介绍尚书自西汉以后的传承过程,其中不乏多种坎坷,直到唐代,还有人在一块大青石上刻下了尚书,为开成石经。华夏经典,弦歌不辍!

    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典籍中国观后感(篇2)

    “兵者,国之大业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看完《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之后,我们对这句话可以倒背如流了。

    孙武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出生于官宦世家,青年时期家族惨遭诬陷,独自出逃,他带走的只有被重重麻布包裹的一沓纸。他隐入山林,遇见了他的至交伍子胥。伍子胥与他相约以粥,后向吴王七荐孙武,使其任将军之职。

    柏举

  • 6、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汇总(1330字)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一)

    “兵者,国之大业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看完《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之后,我们对这句话可以倒背如流了。

    孙武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出生于官宦世家,青年时期家族惨遭诬陷,独自出逃,他带走的只有被重重麻布包裹的一沓纸。他隐入山林,遇见了他的至交伍子胥。伍子胥与他相约以粥,后向吴王七荐孙武,使其任将军之职。

    柏举之战可以说是孙武人生的巅峰时刻。但是战后,伍子胥为报家仇而对楚王掘墓鞭尸,这也导致他与孙武一刀两断。与此同时,吴王穷兵黩武,拒绝了孙武的计谋。这是孙武理想破灭的时刻,上天给了他无以伦比的条件,却又亲手破灭了他的希望。

    孙武注定不得其志。各国诸侯都不会认同他的“仁”,人间总是存在战争。他悲悯百姓流亡、黎民四散的悲剧世界,看着保卫一方水土的城墙被攻破,想到强征来的士兵屈服于他人的刀剑下,见证腐朽诸生和昏聩君王郁郁而终,而这一切,都会在血雨腥风中不断重演,生生不息。

    孙武的不得志,还表现在与伍子胥的决裂上。他再也见不到那个如同乞丐一般仓皇的人共他探讨兵法,他等不到那个忠诚其国的将军与他共同锄田。他自然可以把伍子胥相伴一生的剑熔铸成犁,将暴戾转为平和与安定。可是,这冷冰冰的物什又怎会拥有伍子胥的音容笑貌与赤胆忠心?他只能释然,想着伍子胥死前会不会在雪夜之中想着他的一碗的厚粥,然后独坐长夜至天明。

    好在,伍子胥已明白孙武口中的“仁”,且没人能比他更加明晰其中之要。自此,他们两个将永远被书写在这本兵法中,作为挚友、兄弟,千古流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二)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一套首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对谈,让观众朋友们穿越千年去到《尚书》里的中国,凭借其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迅速引发现象级传播。《尚书》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其中很多名句广为流传,更有一些佳句所含哲理与组工之道不谋而合。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语出《尚书·大禹谟》。意思是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这告诉组工人要贴近百姓,实事求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组工干部不能握着笔杆“抓落实”,拿着鼠标“搞调查”。要“一竿子插到底”,迈开大步到最艰苦、最复杂、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去了解群众呼声,掌握干部动态、用最鲜活的一手资

  • 7、 中国典籍观后感(集锦5篇)

    读后感大全精选栏目推选:“中国典籍观后感”。

    中国典籍观后感 篇1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框架。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他从小饱受战争之苦,所以形成了“重战,慎战,安国,全军”的思想。其祖父孙书立下过赫赫战功,教育孙武“止戈为武”。战争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太平日子,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孙武成人后,叔父为保护他,将他送去吴国。孙武曾辅佐吴王阖闾称王,在著名的柏举之战获胜。后因吴王沉迷享乐,孙武十分失望,于是归隐山林,安心修著兵书,便有了今日之《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中华民族不是好战的民族,但我们知兵,善于用兵。孙武曾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们知兵,重战,慎战,但我们认为“战”是为了“不战”,战争不是争权夺利的筹码,而是守一方平安的武器。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坚信止戈为武,践行“铸剑为犁”。这一思想已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

    展望新时代,一批批志在四方的“新孙武”,正以自己的力量保卫着家国,使兵家思想代代相传,流芳千古。

    中国典籍观后感 篇2

    看《国家宝藏》,有句话非常经典:我们还年轻,我们只有5000岁。这说的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富饶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时漫画唐诗》,我知道了诗词的源头是古代先贤孔子整理的一本诗歌总集《诗经》。由此,我了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看《典籍里的中国》,我知道了六经里的书指的就是《尚书》,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从节目中,我知道了《尚书》是从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护《尚书》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将《书》从咸阳转移到山东老家,藏于墙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逝;知道了读《书》可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国时期提到的九州,原来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诗人王维还曾有幅画作叫做《伏生授经图》。

    当我在节目结束时,不由自主地对着妈妈吟诵起《禹贡》:禹覆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这部书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

    中国典籍观后感 篇3

    以前,我在书上看到过“徐霞客”这个名字,知

  • 8、 [收藏]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大全4篇

    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观后感。观后感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每次欣赏完一部作品之后,脑海中都会有一些独特的想法。如果我们对于作品有过多的感悟,不妨写一篇观后感。值得推荐的优秀观后感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收藏]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大全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一)

    今有革命之长征,古亦有夫子周游列国,其虽未完全成功,但对于后代人影响深远,在现今来说足以算是周游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这么一部电视纪录片,写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国之事,关于此事,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但你也许并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件事情。孔子这一路,可谓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难,当时又正值诸侯争霸之际,各地战火纷纷,狼烟四起。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甚至被叫做“丧家之犬”,他为了去楚国传道,被奸臣连困七日,口粮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还说出了千古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可惜的是,当时他已经60高龄,受不了这种考验了,但他还去整理各类书籍,为教育做出最后一点贡献。

    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门生那位“一担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以及性格刚强的子路皆离孔子而去,但孔子没有放弃信仰,继续派弟子四处游说,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论——《论语》也被后世喜爱。

    二千年前,孔子是鲁国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国人,而现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论语》如今已被传入很多国家,成为一本巨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响了许多人,虽说周游列国失败了,但“周游世界”成功了。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二】

    “兵者,国之大业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看完《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之后,我们对这句话可以倒背如流了。

    孙武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出生于官宦世家,青年时期家族惨遭诬陷,独自出逃,他带走的只有被重重麻布包裹的一沓纸。他隐入山林,遇见了他的至交伍子胥。伍子胥与他相约以粥,后向吴王七荐孙武,使其任将军之职。

    柏举之战可以说是孙武人生的巅峰时刻。但是战后,伍子胥为报家仇而对楚王掘墓鞭尸,这也导致他与孙武一刀两断。与此同时,吴王穷兵黩武,拒绝了孙武的计谋。这是孙武理想破灭的时刻,上天给了他无以伦比的条件,却又亲手破灭了他的希望。

    孙武注定不得其志。各国诸侯都不会认同他的“仁”,人间总是存在战争。他悲悯

  • 9、 【热门】《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作文1500字

    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写作化的时代,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一定思想内涵的实践活动。其实从小教孩子如何写好作文,对孩子是有好处的,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作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作文【篇1】

    历经磨难的《尚书》如何被一代代中国人保存至今?

    《诗经》三百篇怎样承包了我们今天大部分的口头禅?

    为什么有人从《道德经》里看到了兵书的影子?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浩瀚中华留下典籍万千,你或许在图书馆偶遇过它们,或许在课堂上与它们的碎片有过交集,但可曾了解过它们的身世流转,看到它们的熠熠光华?

    2月12日,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节目以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的故事,实现护书人与读书人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

    第一期和观众见面的,是被称作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节目组之所以选择以《尚书》开篇,是因为它流传了两千多年,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也是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热衷于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就曾说过: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很多人都说《尚书》佶屈聱牙,这部典籍究竟讲了什么?

    据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介绍,《尚书》记载着尧舜禹、夏商周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智慧。按照时间顺序一共分为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共五十八篇。古代君王做什么事,必定有史官记载。一个史官专门记录君王讲的话,另一个专门记君王的行动,这些材料编纂起来,就编了《尚书》。

    古今对话是《典籍里的中国》一大亮点。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镜头一转,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

    看节目时,不少网友感动落泪:华夏为何是一体?自古就是一体。这句话太戳泪点了。古今对话很有戏剧冲突,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要靠我们年轻人,从今天起多读书,让这些故事代代相传。

    而最让观众动容的,是节目中伏生向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用生命诠释薪火相传的片段。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后称《尚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匿藏于壁中。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他们为何能有如此决绝的力量?因为《书》中思想和智

  • 10、 [推荐观后感]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6篇)

    静下心欣赏一个作品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一部影片中互相碰撞,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观后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观后感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推荐观后感]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6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一)

    到底什么是中国?我想,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名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傍晚,一家四口人围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津津有味的看着《典籍里的中国》。这是大年初一刚推出的综艺节目,也是刚刚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说,节目的进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跨时空对话等方式,是观众有了沉浸式体验。

    当然,这第一期的内容也是干货满满。由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叙述了他如何保护《尚书》传授《尚书》。秦末楚汉相争,民不聊生,伏生为了保护《尚书》,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颠沛流离,其间伏生的爱子为了保护《尚书》与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烧《尚书》取暖,最终永远地留在了荒野。而当战乱结束,伏生回到家乡,凿开墙壁,却发现被他藏在墙壁里的尚书早已残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传授尚书,希望尚书能够永远地流传下去。浮生活了90多岁,有90多年一直在读尚书,20多年的颠沛流离,只是为了保护尚书,若不是因为尚书,伏生的`儿子和妻子也不会死去。可是伏生却不后悔,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啊!

    其中还有几个片段,是属于尚书部分的禹贡还有牧誓。其中大禹划九州,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至今还使我的眼中含有泪花。结尾部分,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向伏生介绍尚书自西汉以后的传承过程,其中不乏多种坎坷,直到唐代,还有人在一块大青石上刻下了尚书,为开成石经。华夏经典,弦歌不辍!

    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篇二)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中华世纪坛序》烫金的字样深深烙在国人心中。五千年的文明圣火,在风雨飘摇中亦燃未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中华民族这片桀骜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近日

  • 2023-01-11

  • 2023-01-01

  • 2023-01-15

  • 2023-02-08

  • 2023-02-07

  • 2022-12-17

  • 2022-12-12

  • 2023-01-16

  • 2021-05-07

  • 2019-10-28

  • 2023-01-06

  • 2023-01-15

  • 2022-12-19

  • 2022-12-20

  • 2019-11-02

  • 2023-01-28

  • 2021-08-06

  • 2019-11-02

  • 2023-05-18

  • 2021-08-05

  • 2023-01-16

  • 2019-11-02

  • 2022-12-18

  • 2019-11-02

  • 2023-06-03

  • 2019-09-25

  • 2023-01-31

  • 2023-02-09

  • 2019-11-02

  • 2019-11-02

  • 2019-11-02

  • 2019-11-06

  • 2019-09-20

  • 2023-04-01

  • 2023-01-13

  • 2023-01-13

  • 2019-10-28

  • 2019-10-29

  • 2022-04-24

《典籍中的中国》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典籍中的中国》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典籍中的中国》观后感、2024《典籍中的中国》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