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周恩来外交风云读后感 > 地图 > 周恩来外交风云读后感,2024周恩来外交风云读后感
周恩来外交风云读后感相关栏目
周恩来外交风云读后感热门栏目
周恩来外交风云读后感推荐
周恩来外交风云读后感

(共 5039 篇)

  • 1、 周恩来外交风云读后感体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此之际,我重温了红色经典《周恩来外交风云》。书中那一段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外交斗争不禁让我思绪万分。

    周恩来总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负责党的外交事务,在新中国成立后又负责我国的外交事业。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他以超乎想象的精力以及魄力,致力于制定和实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53年,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西藏问题的谈判中,他提出了直到现在依然适用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周总理在西方代表团咄咄逼人之际力挽狂澜,打消了亚非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担忧,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合作,粉碎了西方国家的阴谋。这一桩桩,一件件外交斗争蕴含了周总理那无与伦比的智慧。但是透过这些,我们也能依稀看到因国力的薄弱,周总理那无可奈何的神情。我们经常遭受西方国家的污蔑与诋毁,而很少能在国际社会上发出强有力的中国之声。

    而如今,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增强,我们的外交不再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也可以在国际社会中发出我们的声音。在前几天的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就敢于亮剑支持阿根廷拥有马岛主权,并给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立下规矩。这些都是国力昌盛所带来的变化。

    因此,国力是一国之本,唯有强大的国力才是我们亮剑的底气。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为社会主义中国添砖加瓦,让我们的国家能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 2、 周恩来外交风云观后感汇总

    【第一篇】

    曾经读过《周恩来传》,现在回味起当初对这本传记的印象,只有一个词能概括:人生宝鉴。纵观周恩来的成长发展历程,冥冥之中似乎注定他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存在的那个人。

    周恩来是一个用现代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伟大的共产党员,但他首先是一个“中国”的共产党员。记得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新闻记者问周恩来:“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他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还是首先是一个共产党人?”周恩来回答:“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儒家己立立人的精神立身、道家圆融的智慧处世、墨家的勤苦和为群体事业献身的精神、纵横家审时度势的机敏才智、以及法家的严谨与务实,似乎都可以在周恩来身上找到一些影子。

    作为多谋善断的政治家,周恩来的政治品格主要体现在完善革命秩序、实施革命战略上,他带来的更多的是周密、可靠、信赖、稳定和协调。例如周恩来常常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和求实的工作作风,对“文革”期间某些极端的做法进行局部修善和抵制,因此,视“立功”与“立德”为一体的中国人,也就白然地把周恩来塑造在人格境界的颠峰上。

    作为举世公认的外交家,周恩来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广博的学识,睿智的头脑以及无可挑剔的风度和人格魅力。对待外交工作,周恩来坚守原则、策略灵活,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外交家之一。

    从《周恩来外交风云》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周恩来作为外交家的超凡胆魄和光辉形象: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拉开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序幕,面对西方国家的反对、弱小国家的疑惑,他以自己超凡的人格魅力,博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信任。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以世界和平为重,以宽大胸怀,求大同,存小异。在出访缅甸时,周恩来与百姓同歌舞。在斯里兰卡的集会上,周恩来冒雨站在主席台上谢绝打伞......

    在阅读了《周恩来传》和观看了《周恩来外交风云》之后,我愈发深刻的感受到对于周恩来总理的丰功伟绩、优秀品格,歌之不尽,书之无穷。中国文化讲究的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周恩来都做到了。立德:他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道贯先贤,有口皆碑;立功:他一生出生入死,机智勇敢,为党为人民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立言:两卷《周恩来选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3、 《周恩来外交风云》读后感1500字

  • 4、 周恩来外交风云观后感800字

    “他不是风光无限的电影明星,但他却是整部片子的男主角,他的风采让任何明星都显得黯淡无光。”

    周恩来总理超凡的人格魅力,超越了国界,为他赢得了许多伟大而又珍贵的友谊,这其中也包括他在谈判桌上的对手;同样这种魅力也超越了时空,21世纪的年轻人依旧视他为自己的榜样,总可以从他身上学习到做人和处世的真理,总会被他的强大磁场所感染。

    西哈努克亲王曾说“我把周恩来看作是我最伟大的朋友!”胡志明说“我们相是兄弟,同甘苦,共患难!”基辛格说“虽然我们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但我始终都非常敬佩他!”总理去世的时候,联合国降半旗致哀,许多当时的大国都愤愤不平,为什么他们国家的重要元首去世,联合国都没有一点表示,而仅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一个二号头目的逝世就行此大礼,联合国作出了这样的回答“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而他们的总理在世界应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中国拥有十几亿人口,而他们的总理却连一个子女都没有,如果你们的总理也可以做到这些,那么我们也会在他逝世时降半旗致哀!”

    这些史实正好可以诠释那首专门写给总理的歌曲的歌名“你是这样的人”!

    周恩来是中国第一位外交专家,他在中国外交事业上所作出的努力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屈辱外交的状态,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也在联合国会场上争取回了中国的席位,他是如何做到语气平静又能坚持原则的,他怎么想到把中国的烤鸭和第一部彩色电影也作为了外交的重要手段,他怎能总是无微不至的对待他的朋友(曾为病重的胡志明准备了四个医疗小组;周全的安排埃德华·斯诺来华治病...)。于是,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小时候课本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所描写的那种情感!

  • 5、 外交风云观后感(10篇)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写一篇观后感,可以更好地从剧中领悟出作品想表达的理念。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怎么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外交风云观后感(10篇)”,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外交风云观后感 篇1

    全景式呈现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史,正在北京卫视、广东卫视播出的外交题材史诗巨制《外交风云》打破了国产剧的题材局限,做到了国产剧的“第一次”。群星璀璨的主演阵容,风云变幻的外交历史,让这部电视剧自带厚重与深度。如此庄重的主题下,《外交风云》用创新的表达和叙事意外推开了年轻观众的心门,纷纷表示“太不容易了我的国”,“边看边查资料”成了新的观剧习惯。在该剧编剧马继红看来,做一部能让“三代人一起看的剧”,是一部真正合格的正剧应该做到的。

    《外交风云》的编剧任务之所以交到了马继红手中,其实并不偶然。她的上一部作品是曾在央一黄金档播出的《彭德怀元帅》,目前《外交风云》的拍摄班底也大抵出自当时的剧组。《彭德怀元帅》播出后在当时拿下了同时段收视率的第一,而且还是央一黄金档全年收视率的最高位,给马继红带来了很多赞誉。

    《彭德怀元帅》之后,马继红收到了不少将帅题材的剧本邀约,但几经考量,她选择了挑战新中国外交这个题材来做,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外交题材这么多年一直没有人碰过,只有过片段式的表现,《周恩来万隆之行》也只是一个事件。”马继红直言,她很清楚自己再写将帅故事是轻车熟路,但写外交题材却不知道前路何在,外交故事的迷人之处也恰恰在此,“外交是一片令人仰止的高地,也是一片散发迷人芳香的圣地。在没有开垦过的处女地走一遭,哪怕最后没做成,至少我们走过了。”

    怀着这样的勇气,马继红又和外交部取得了联系,得到了对方的支持。对她来说,“第一步就算是迈出去了。”之前她对新中国外交史的了解只有零星的印象,为了做好充分准备,只能用“笨功夫”。马继红把自己关在家里闭门读书三个月,“能找到的书都看,最后累计看了一百多本,记了80万字的读书笔记。”看书中,她还会对同一事件进行交叉求证,并大量搜集人物故事和细节,这才算对新中国外交史脉络有了大致了解。

    从收缴美国驻沈阳总领事馆电台到炮击英国“紫石英号”战舰,从将军大使的挑选到联合国舌战杜勒斯;从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到参加万隆会议;从中法建交到出访

  • 6、 《大外交家周恩来》读后感1000字

    《大外交家周恩来》读后感1000字

    暑假期间,我校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在假期阅读了党内众多优秀作品,并沉淀为内心的感受,落在纸上。小编将筛选出来的优秀读后感推送在此平台,供祖国的花朵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本期作者简介:

    姓名:印佳熠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

    年级:四年级

    凡是和周恩来交谈过的人,无不为他的幽默风趣的语言魅力所折服。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一直对周恩来怀抱着敬仰,看到这本书就读了起来。周恩来是公认的语言大师,凡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这是他独特的外交说话技术,幽默又尊严。

    《大外交家周恩来》是一本全面记录了周恩来总理在外交事业上的主要活动,反映了其深刻的思想和理论水平、高超娴熟的外交策略及技巧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是李连庆。

    在周恩来同志波澜壮阔的伟大一生中,处处体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事事贯注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革命工作第一,是他考虑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周总理很会交往。与外国记者,不管是友好国家的记者,还是敌对国家的记者都能交往得很好。周总理在国外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场合不是很多,当时外国认为中国还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有的问题提得很尖锐,周总理总是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给予回答。

    周总理十分尊重别国的宗教信仰。他常说,虽然我们是共产党员、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不信宗教,但不能要求别人也不信教,世界上的伊斯兰教徒有上亿人,我们要尊重人家。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接待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访华。他是一个极为虔诚的穆斯林,不论有多么重要的事情,一到祈祷时间就让随从在地上铺一块波斯小地毯,然后跪在上面祈祷。他来访后第二天下午3时左右,我们礼宾司接到周总理来电,告知我们半小时后毛主席要接见他。毛主席当时接见外宾是没有提前安排日程的,以通知为准。作为当时的值班人员,我跑去通知哈克总统的秘书。哈克总统的警卫守在门口,轻声告诉我们不要进去,总统正在祷告。他特意把门打开一点,我往里面瞥了一眼,大厅里面是书房,正铺着地毯。我心想,这下糟糕了,毛主席马上要接见,这样什么时候能接见成。我不敢惊动总统,也不敢马上下去,向上级请示以后,

  • 7、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一)

    几个月前,开始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大外交》,断断续续,今天终于在公交车上将其了结。作为一个学者加政客双重职业的国际知名人物的晚年着作,此书表面上分两个层次:其一,从历史角度分析政治学在外交事务上的重要性;其二,通过自己对美国政治生态的了解,阐述外交上的美国政策。私下里有三大内容:首先,欧洲近代史;其次,美国当代史;最后,是为他的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歌功颂德。弃糟粕,撷菁英,看到以下两点:

    政治是功利性的。美国政治却是道德的。但从其引述的文字2020可以隐约读懂,现代美国政治是道德修饰的功利主义。民主的华丽外衣下,是国家利益和举国体制的野性裸女;政治家是有寿命的。但是政治理想不应该有激进的时间限定,理性才是改变民生的最好途径。

    我很关心他对中国的看法,作为直接推动中国大陆与美建交的国务卿。他把中国大陆放在了地缘政治的边缘。苏联解体让美国觉得中国大陆不再重要,之后中国大陆就再也得不到美国的政策倾斜,而中国内政就沦为了后冷战时期无所事事的美国智囊的下个目标。他对中国所代表的亚洲文化圈的轻视也显而易见。儒教思想与西方民主的排斥,其实也正说明了西方民主的水土不服。而美国人认为的真理,及其作为真理代言人的特殊地位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偏执。还发现一个小细节,其实西方害怕中国的报复,所以对中国侵犯的历史念念不忘。当代中国人的自强,我想与西方的仇怨无关,但是畏惧心总留在那些做了坏事又胆小的人们心中。

    另外值得一提,除极个别瑕疵,顾涉馨先生翻译得很不错,大陆应无此等译者。

    大外交读后感(二)

    读完本书,我也获益匪浅。下面说说我的收获。

    外交是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外交以国家利益为基点,以国家对外目标为指挥。现代外交除了受对象国家、国际环境、决策者的影响外,国内的民意,社会舆论及国内权力部门的相互制衡(如美国三权分立下国会对行政部门的制衡),利益集团,跨国公司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总之,考量一国外交,离不开国际,国内,个人和集团这些重要因素的作用。

    外交作为一种政治上的相互博弈,对信息的要求很高。既要知己知彼,又要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同时,当代外交已不仅仅只关注政治问题,经济,文化,环境,国际犯罪等众多新问题也已列入一国外交的职权范围之内。

    国际政治思想流派中虽有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分,但是,外交必须以一国利益的现实为基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有恒的利益才是

  • 8、 风云读后感

    阅读一本优秀的书籍,可以净化我们的灵魂,读完作者的作品后,有些场景会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撰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性的深刻和复杂,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读后感呢?或许有很多人对“风云读后感”有所疑惑,但是不用担心,我们将为您一一解答,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您有所帮助!

    风云读后感 篇1

    看了《甲午风云》这部电影,我为邓世昌浓弄的爱国情意所感动。

    电影描述了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章极力主张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主动请缨,海战中,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之后因为炮弹已经打完了,邓世昌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后,全舰无一人退缩。但是在追赶“吉野”号时,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到此刻这部展现以失败告终的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壮史诗

    还时时刻刻震撼着我的心灵!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饱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瓜分的剧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爆发于十九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虽然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影片在表现这一历史杯具时,则突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气势磅礴地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把一段本是”灰溜溜“的历史,塑造成了一件”亮晶晶"的杰出艺术经典。发生在一个世纪前的甲午海战,一向是我中华民族的耻辱。日本自从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他看到欧美殖民者纷纷侵占中国领土,也对中国虎视眈眈,1894年,日军挑起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中日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这一个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邓世昌,水兵王国成等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在黄海海战中顽强的战斗精神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反侵略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败,暴露了慈禧、李鸿章、方伯谦等民族败类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

    关于中国的惨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不但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且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正处在晚清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瓜分的目标。

    2、清朝统治的腐败。慈禧、李鸿章等人寄期望于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来。据说日本为了备战,天皇带头捐了4万元,日本各界更

  • 9、 大国外交读后感

    阅读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作者所写的作品让读者们感受颇深。有哪些撰写作品的读后感的方法呢?以下内容“大国外交读后感”是由小编给您提供的。

    大国外交读后感【篇1】

    观看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跟着镜头,一起回望我们祖国过去5年,伴随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演变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局面全面展开,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大国外交》从宏观与微观、国际与国内角度诠释了“一带一路”战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先后出访五大洲50多个国家,接待数以百计的来访外国政要,主持或出席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一系列重要多边会议,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从梦想走进现实,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和积极回应。习近平同志告诉世界:“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20xx年7月4日,在首尔大学的演讲《共创中韩合作未来 同襄亚洲振兴繁荣》中,习近平总书记说道:“加强人文交流,不断增进人民感情。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心交如美玉,经火终不热。面交如浮云,顷刻即变灭。”中国倡导的是以心相交的外交政策。利、势、权的相交,是简单的物质交换,是冷酷的商业规则,双方必然患得患失,锱铢必较;必然彼此猜忌,随时变脸。而以心相交,方能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以心相交,方能不怕火炼,历久弥新。

    “对坐成参商,咫尺成胡越。我有心交者,不见几岁月。”中国认同的是以心相交的大国义理。中国以敢于担当的精神去平衡国际战略关系,以大思路、新战略去破解困局和化除风险,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利益结构调整的新格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屋建瓴不失时机提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决策,意义重大而深远,谱写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治国理政的国际延伸和国际表达,源于对自身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作为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将谋局、谋势、谋发展,不断增强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

  • 10、 战争风云读后感

    战争风云读后感(一)

    《战争风云》这一本书写了二战的全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他持续了2174天造成了15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战争是无情的,人类虽然有情,但在战争的立场上,人类会变得无情,甚至可以说是冷血动物,二战法西斯主义者发起的战争无情的夺取了5000多万人的生命。

    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战争要点,一个个问题,都在这本书内得以解答。它从1939年开始,一直写到1945年希特勒的死和第三帝国的末日。在1943年以前,法西斯主义第三帝国一直处于了高峰直到那一天,dday那一天,从诺曼底登陆开始,希特勒的军队开始急速后撤,在两年内,希特勒抵挡不住了,他自杀了。希特勒的千辛万苦就被他的一个疏忽在2小时内毁于一旦。要说希特勒也真是一个大意的人。

    希特勒,其实出过的错误很多,正确的决策也很多。但是我可以毫不退缩的说:其实,希特勒在军事上就是一个半吊子他居然在米兰,反纳粹之城选择了地下50米防空地下室,还是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众人对他的批评似乎是永无止境的,多说说看,希特勒在军事上就是一个讨厌的人,令人厌烦的人。换个角度,他在生活上却是一个永远和蔼的人。是的,希特勒钟爱他的国家,他非常希望法西斯帝国强大,他也用自己方式表达了出来。他是一个德国人眼中的英雄,不光是在生活上,也是在他的战争主义上。我也开始慢慢品味起这个人了,希特勒之所以能在1944年以前有那样大的号召力,是因为德国人赞同他的观点。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许多场胜利,是因为德国人对他的期盼,对他的赞同。但是他之所以输掉,不是因为德国人厌恶他了,不是因为任何法西斯主义国家厌恶他了,而是出于一个他自己的失误和同盟国的强大。但为什么这样好的一个人能做出这样的一个坏事呢?原因很简单处于强迫。一战以后,德国非常的穷,但犹太人却非常富有,于是全体德国人就开始用反犹太代替原来的反纳粹。这时,希特勒站了出来,他自愿当这个领导人,自愿背着同盟国把他骂的很坏的黑锅。因为他是勇敢的。

    纵观这3000多天的历史,我们发现希特勒是个军事上的半吊子,生活中的和蔼可亲者,号召力强者,勇敢的英雄。

    但是我们还要祈祷,类似的事情不要再发生,因为战争,是可以让人变成冷血动物,让地球变成被子植物的魔法棒。

    战争风云读后感(二)

    前几天重读赫尔曼沃克的长篇小说《战争风云》,忽然想到这个问题,如果出一道选择题:政治家代表人民还是引导人民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09-21

  • 2023-05-29

  • 2019-11-04

  • 2019-10-24

  • 2019-11-08

  • 2019-11-08

  • 2019-10-09

  • 2019-09-30

  • 2023-05-24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1

  • 2023-01-06

  • 2019-10-09

  • 2023-03-17

  • 2019-09-25

  • 2023-03-12

  • 2023-05-05

  • 2019-09-23

  • 2019-10-09

  • 2021-03-20

  • 2019-10-28

  • 2019-09-20

  • 2023-02-10

  • 2019-10-29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3-04-22

  • 2023-04-17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09-20

周恩来外交风云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周恩来外交风云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周恩来外交风云读后感、2024周恩来外交风云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