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 > 地图 > 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2024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
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相关栏目
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热门栏目
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推荐
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

(共 6391 篇)

  • 1、 《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1400字
    《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1400字 读完陈一筠教授的《中国家庭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现代社会背景的家庭现状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报告阐述了婚姻家庭动荡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并对婚姻家庭的社会干预服务提出了建议和指导,特别倡导了婚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对专业从事婚姻家庭社会服务和社会教育的社会组织和工作者来说,具有宝贵的学习和指导意义。 报告包括三个部分:现代社会婚姻家庭加速动荡的现状及其后果,离婚因素分析和离婚的社会干预。报告用详实的研究数据呈现出近30年离婚率的提升及其带来的消极后果,对孩子和妇女的伤害性影响尤其令人震惊和深思:离婚家庭的孩子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坠入不良心境及犯罪的深渊;导致单亲母亲的再贫困和再婚难,给女性的社会适应和社会发展带来障碍。 高离婚率对社会和谐稳定及经济层面的影响意味着社会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去面对和改善因离婚导致的未万年人犯罪率上升心理问题增加及单身母亲的贫困化及她们的身心疾患。巨大的离婚潮使社会保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同时高离婚率加剧了环境的恶化。这些由离婚率带来的后果,不会给社会带来福音,相反,大量离婚家庭出现,全社会要付出的有形及无形代价难以估算。 报告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导致离婚率升高的社会和家庭因素。社会层面,传统的婚姻功能的弱化,夫妻关系变得松散和自由;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更能够享受离婚自由;人口流动给婚姻维系带来困难;法律和社会舆论,离婚程序的简化,让人们有更宽松的选择;男女性别结构失调,剩男剩女对婚姻的潜在威胁以及媒体对婚外情现象的披露及价值观观思潮(个体主义、享乐主义、性自由)的影响,使人们对婚姻的神圣感和责任感大大降低。等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推动着越来越多的婚姻走向解体。报告也从家庭和个人层面分析了原因,如家庭的变化、夫妻间的差异、对婚姻的期待、个人价值观等,都在影响婚姻关系的稳定与牢固。报告指出,离婚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即有环境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婚姻既然是经过法律认可的社会关系,它的成立和解除就要遵从必要的社会制约。报告指出,对婚姻的干预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干预工作旨在通过法律、心理咨询辅导和教育等手段来减少冲动和轻率离婚,挽救婚姻和家庭。报告认为,进行婚姻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是非常有效的干预手段。世界上所有
  • 2、 陈一筠教授《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

    婚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陈一筠教授《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

    东莞市泰诺婚姻家庭咨询服务中心 刘欣

    读完陈一筠教授的《中国家庭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现代社会背景的家庭现状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报告阐述了婚姻家庭动荡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并对婚姻家庭的社会干预服务提出了建议和指导,特别倡导了婚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对专业从事婚姻家庭社会服务和社会教育的社会组织和工作者来说,具有宝贵的学习和指导意义。

    报告包括三个部分:现代社会婚姻家庭加速动荡的现状及其后果,离婚因素分析和离婚的社会干预。报告用详实的研究数据呈现出近30年离婚率的提升及其带来的消极后果,对孩子和妇女的伤害性影响尤其令人震惊和深思:离婚家庭的孩子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坠入不良心境及犯罪的深渊;导致单亲母亲的再贫困和再婚难,给女性的社会适应和社会发展带来障碍。

    高离婚率对社会和谐稳定及经济层面的影响意味着社会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去面对和改善因离婚导致的未万年人犯罪率上升心理问题增加及单身母亲的贫困化及她们的身心疾患。巨大的离婚潮使社会保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同时高离婚率加剧了环境的恶化。这些由离婚率带来的后果,不会给社会带来福音,相反,大量离婚家庭出现,全社会要付出的有形及无形代价难以估算。

    报告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导致离婚率升高的社会和家庭因素。社会层面,传统的婚姻功能的弱化,夫妻关系变得松散和自由;女性自我意识的增强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更能够享受离婚自由;人口流动给婚姻维系带来困难;法律和社会舆论,离婚程序的简化,让人们有更宽松的选择;男女性别结构失调,剩男剩女对婚姻的潜在威胁以及媒体对婚外情现象的披露及价值观观思潮(个体主义、享乐主义、性自由)的影响,使人们对婚姻的神圣感和责任感大大降低。等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推动着越来越多的婚姻走向解体。报告也从家庭和个人层面分析了原因,如家庭的变化、夫妻间的差异、对婚姻的期待、个人价值观等,都在影响婚姻关系的稳定与牢固。报告指出,离婚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即有环境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婚姻既然是经过法律认可的社会关系,它的成立和解除就要遵从必要的社会制约。报告指出,对婚姻的干预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干预工作旨在通过法律、心理咨询辅导和教育等手段来减少冲动和轻率离婚,挽救婚姻和家庭。报告认为,进行婚姻教育和

  • 3、 读《中国家风》有感《中国家风》读后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中国家风》读后感

    最近,有一个词语长时间占据百度热搜词排行榜前列——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更深层次的说,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文明圣火之所以千古未绝,可以说"教化"功不可没,而在"教化"中,"家教"又居功至伟。可是在快节奏、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家风又该走向何方呢?于是,我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沉敬意和对家风建设的深入思考,拿起这本书——《中国家风》。

    《中国家风》收录了中国当代百位作家的散文、杂文,讲述了对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的思考、理解,进而阐发修身、养性、齐家等方面的见解,对传统家规家风用现代思维和时代创意进行解读,弘扬德善,不失传统,去伪存真,与时俱进。《简朴家风入生活》阐述了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的精神,《母亲教我做勤劳善良的人》描绘了勤劳善良、诚实待人的作风,《父亲的遗言》传达了自力更生、自我奋斗的态度……书中有许多情节都让我感同身受,很多思想都另我获益匪浅,而文字背后的情感支撑,更是触动我内心深处日渐淡去的成长记忆。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人民教师,虽然没有成套的家规家风体系,但是他们十分注重家庭环境培养,更是在日常言行中严格教育,注重对正确"三观"的培育,让我在不知不觉间受到熏陶。记得上小学时,父亲从学校卖掉的旧书堆中捡了几本书带回家给我和哥哥看,由于书本已经破烂不堪,还带着涂画过的痕迹,我和哥哥翻了一遍就把书扔在了角落。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捡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一边看一边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和哥哥听了这话,再也不管书是不是从破烂堆中捡来的,争着抢书来看。这时,父亲又板起面孔,语重心长地说:"这几句话出自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劝学文》,它后面还有一句——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虽然当时看的什么书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父亲教育我们时的身影,却在我的记忆中久久不能忘怀。后来,我读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这与父亲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给我的读书信念是分不开的。

    除了家庭教育,家风还具有改变社会风气、促进国家发展的神奇力量。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下的文化积淀,家风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饱含中华传统文化漫漫承袭中的力量。它是融入我们血脉里的精华,是先祖精神审视下的家族风气,甚至是一种神秘的契约

  • 4、 《中国家规》读后感

    《中国家规》读后感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特别是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身心修养问题。历代名儒世家的家规家训,由先贤的个人身心修养过程中总结提炼而来,升华成为家风文化,更是身心修养的精华所在。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编著的《中国家规》一书,收录了历代名家名人家规,字字珠玑,凝炼出家风文化和身心修养的精粹。提高身心修养,可以从中汲取无尽的养分。

    诸葛亮《诫子书》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先贤为我们淡泊名利、修心立志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楷模,教导我们要以儒者的无私无畏精神,担当起责任,公正、清廉。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提醒后世儒者勤研学问、勤读诗书。唯有立定治学的志向,不忘初心,刻苦读书钻研学问,并在家庭中形成读书的风气,才能抵制各种过度和过分的应酬玩乐或追名逐利的俗流,树立清白家风。

    确立了志向,明白了道理之后,从来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成就身心修养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这种志向和运用这些道理。正如王阳明所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只想不做、或者光说不做,身心修养就成为空谈。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理念,这就由修心延伸到了修身。

    知行合一,践行身心修养悟得的道理,改正恶习,拒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习惯和形成工作生活作风,是修身。我们公职人员,修心是端正态度,修身就是清正廉洁、作风严谨、勤于精业、克己奉公等的规范要求了。家规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更在于最终成为家庭成员共同自觉遵守的言行规范,为个人和家庭命运保驾护航。

    修身,首先要自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人有错误不怕,怕的是有错而不自知,或者刻意回避;怕的是知错不改、屡屡再犯。要改正各种错误和不良习惯,就要长期坚持反省自身。

    修身,最大的困难也正在于持之以恒地不断改正错误和恶习,进而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言行习惯。在此问题上,我们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改变习惯,勇于直面错误和恶习,并在实践中改正它。而且越是在修身的艰难处越要下功夫。练字,我有一个习惯,纸要糙一点、笔要秃一点,越难练的字,越要多练习。改善习惯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在最日常的俗事俗务之中,在改错的最艰难处改善,才是最好的时机。

    改正恶习、养成良好习惯,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在出狠招的同时,还要持之以恒才

  • 5、 中国家风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中国家风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

    中国家风读后感篇一:

    《中国家风》这本书是我国国学学者张建云与赵志国共同主编的,讲述了在中国社会应有的家庭风貌。所谓“家风”就是对爷爷奶奶老一辈的孝道,是对父母的付出感恩在心;是对他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也是对一个人的教养进行评价……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风就是家里的规矩。

    仔细品味完这本书后,书中有许多情节令我记忆犹新,使我受益匪浅,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和《共同呵护着那一盏古老的灯》让我至今难忘。前者讲的是教养问题,公交车上给小朋友让座这是很普遍的事情,可是却有一位这样的小朋友,她上车后公交车上还有许多空位,可她偏偏要坐一个已经有人的座位,而那个人就是作者。那个女孩毫无原则地冲着她妈妈大喊大叫不依不饶,好像是不坐到那个座位上就誓不罢休,这使我想到了一个词“溺爱”。是啊,现在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之至,使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父母的撒娇,什么都让父母满足我们。而后者讲的是爸爸因为说了得罪爷爷的话,爷爷大发雷霆不肯吃饭而爸爸跪在地上请求爷爷的原谅。古往今来,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体现。想想我们,父母稍有不依顺我们的地方有时就会大吵大闹,埋怨这埋怨那,从来不从自身找原因,殊不知我们的父母从来不抱怨什么,无怨无悔地关心爱护着我们。

    学会感恩,知恩图报,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是我们中国家风的具体体现之一。大到我们的国家、社会,小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位成员,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义无反顾地去为他们做些什么,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需要帮助的弱者得到了你的帮助,那就会感染他们,他们同样也会去帮助更弱的弱者,这样就像一根大链条大家拉起手来传递温暖。团结就是力量,那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正能量,那我们在这种和谐、互助、友爱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学习是多么的幸福与快乐!

    中国家风代表着国人的精神面貌,一个民族的文明体现,我们一定要把中国式家风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家风优良的好少年!

    中国家风读后感篇二:

    我们常言“养不教,父之过”,在史书典籍中也有“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这说明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父母长辈所

  • 6、 中国家规读后感

    中国家规读后感(一)

    自古以来,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的国度。从“国家”一词的表面上看,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也同样不会有国。“国家”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特别是最近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让我的感触更深,也理解的更透。全书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

    古人云:“笃学修行,不坠门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诵读《颜氏家训》、《诫子书》和《治家格言》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流传千百年的家规、家训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要遵守的规矩,也不是一家一人定下的规矩,而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是族人认同了的,是需要普遍遵循的规矩。家规家训诞生的过程也就是家族进行道德教育和形成共识的过程,希望通过制定家规,让家族成员明白什么是不能做的,亦或者说是希望其成为怎样的一种人。规矩在字典中是冰冷而生硬的条条框框,但一旦蕴含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和人生期盼,那么它又是温暖的让人愿意维护和遵循的。古人们的家规家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在所刻于的石碑上、镌于的牌匾楹联或传唱的诗词之中,相反它们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发挥出了令人惊叹的力量。后辈子孙人才辈出,终不负先人期望,在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中,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由此可见,家庭的建设离不开个人自身素质的提高,正如人们所说,家规是一曲穿越时光的歌,而传承则是这曲歌中最美丽动听的音符。作为党员,尤其是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践行家风家训,提高自身的约束力,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规矩,在工作中守纪律,为党风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

    领导干部的家风家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和党风的好坏。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无不把培养良好的家风家规与个人的修身、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多贪腐官员,他们有很大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管不住自己的同时,更加管不住自己身边的人,这不仅是自己的亲人,还有自己的下属,这种“家族式腐败”就成为

  • 7、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一)

    恩格斯在《起源》这本书描绘了家庭的发展过程,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在血缘家庭中,每一辈人是一个婚姻集团,比如一辈人中的男女都互为夫妻,没有固定的婚姻关系;经过自然选择,在智力和体力上血缘家庭不如没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进而淘汰了近亲结婚,也就产生了普那路亚家庭-群婚的最高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妇女占氏族的主导地位。

    对偶制家庭是群婚发展到专偶制家庭的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大量财富逐渐集中于男子之手,而且这种财富必须传给这一男子的子女。为此,形成了专偶制家庭。

    在专偶制家庭中,男子要养家糊口,没时间处理家务,因此男子需要一个贤内助,而女子地位低,难以养活自己,因此需要一个丈夫,双方或多方组建了家庭,形式有一夫一妻或多妻,当然也有特例,如西藏的多夫一妻。

    在恩格斯看来,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社会延续。男性统治,以父系然后以父权制的形式,仅仅是在有财产的男子与无财产的妇女间阶级分裂的结果。"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它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仍然是权衡利害的婚姻。"只有妇女对男子经济依赖的消失,才会允许两性关系建立在平等和"真正的"爱情基础之上。

    可知,生产力(经济地位)决定婚姻制度;其次婚姻并不是一直存在且两性关系不只有封闭的,比如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它们是群婚,是开放的,是自由恋爱;最后,婚姻并不是单纯的两个人的恋爱,而是涉及到经济利益等很多约束,所以婚姻并不自由。

    我认为未来的两性关系是开放性(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双方有保持伴侣关系的意愿,但又不受传统的一夫一妻制的限制,这意味着双方同意保持恋爱关系或伴侣关系,同时也能有与第三者发生亲密关系的自由。)的,而不是一夫一妻制这种封闭式的。

    开放性关系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共产主义之前的阶段,特点是:开放性关系与其它关系并存、爱情不纯粹、受经济利益等影响。

    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共产主义下的开放性关系,特点是:纯粹的爱情、无外因影响。

    理由如下

    首先

    婚姻不是一直都有,也不会一直存在,《共产宣言》"消灭家庭",消灭家庭是因为家庭不自由。你不能选择你的家庭,但却必须为这个家庭付出义务,这在马克思看来是不自由的。马克思主义的想法是取消婚姻,大家不必为彼此负责

  • 8、 英语组《美国家庭教育》读书心得

    英语组《美国家庭教育》读书心得

    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世界型融合,直接影响了现有教育的培养方向。无论国内或是国外,精英一族均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等各方面拥有领先优势的尖端群体。然而在如何达到成才标准的方法上,中国与美国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培养观念。相比较中国家长对子女考试成绩等知识方面的要求,美国人更看重子女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希望占领的是高端行业的高端职位。以下总结几点美国人教育子女成才的几个关键词,来看看与中国家庭究竟有何不同之处。

    国际化:

    在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相融合的基础上,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已是日益膨胀。美国的富人阶层里,培养子女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和水平,国际化就是一个必备课程。那么美国人理解国际化与中国有何不同呢?

    其实中国家长并不缺乏这样的觉悟,甚至我们经常感觉到,中国家长在对子女成长为国际精英的愿望上更加强烈。但是从培养方式上相比较,中国的父母则显得单薄很多。提到国际化中国家长想到的就是语言,能够跟老外沟通就是对子女所期望的终极目标。所以现在市场上的很多培训机构也都打着单词速记、考试过级等旗号吸引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为孩子报名。

    然而在美国人眼中,语言只是沟通工具,本身不具备竞争力,国际化的视野是需要孩子对其它国家的文化、精神、甚至思维方式都有所了解。就像一个会说地道英语的美国人却不能成为一个集团的ceo,因为大部分人不会懂得商务谈判等语言技巧,差别就在于不同的人说出的语言所体现的价值不同。而我们学英语,但是不懂得西方人的行事特点,在谈合作时并没有数据模型做支撑,只是一味地谈经验,那么肯定很难达成协议。所以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中,其实非常需要渗透对西方文化和思维的解读,这样在日后的国际竞争中才能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评判等。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很多中国的高端家长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为孩子报名英语培训班的时候也会考虑到孩子的国际化视野方面究竟可以成长多少,因此更多地青睐一些外资品牌的英语培训班,或是传播美国教育理念的如瑞思学科英语这样的机构。

    能力:

    其实在如今70后、80后的家长眼中,能力的概念已经从早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逐步发展成为知识和技能兼备型的培养目标。所以演变成了几个特点:一、成绩要高,这其实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唯分数论的家庭直接导致了孩子长大后成为了书呆子;二、专业技能要过硬,典型表现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家长

  • 9、 读中国家规有感

    读中国家规有感

    《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国与家,就像血与肉,天与地,时光与微风,深深镌刻和穿梭在浩瀚博大的历史轨迹上,通过阅读《中国家规》中讲述的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跨越了时间的纬度,牵引住传承的脉络,无异于幽谷中的潺潺溪流,梅雨后的一抹艳阳,醍醐灌顶,心旷神怡。

    拜读《颜氏家训》《治家格言》,可以发现家规经典之所以流传千百年却依旧醇香,鲛珠百年愈发夺目,不仅仅是因为家规展现出家族的契约精神,更是因为这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通过历史沉淀和甄别,获得绝大多数族人认同,是约定俗成规矩。家规家训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家族式道德教育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族人希望通过制定家规,树立“道德标杆”,划定“道德红线”,形成家族式“公序良俗”,让家族成员明白有所为之,有所不为,为而有序。家规不是家谱中冰冷而生硬的条条框框,而是先辈温柔的耳边呢喃,蕴含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和人生期盼,它既是“言传”,又是“身教”,温暖的让人愿意自觉维护和遵循。先人们的家规家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于所刻于的石碑上、镌于的牌匾楹联或传唱的诗词之中,相反它们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发挥出了令人惊叹的力量。后辈子孙人才辈出,终不负先人期望,在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中,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第一个台阶”,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一个家庭的家风家规,直接决定了家族成员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家风不仅体现了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精神风貌,实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内生精神动力,更是生在其中每名成员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而党员干部的家风家规,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风和社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国家强。历史上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印证了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良好的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基础。

    从“四知拒金”到“画荻教子”,再到“孟母三迁”,充分说明家

  • 10、 读《中国家风》有感

    读《中国家风》有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张建云先生编写的《中国家风》一书,仔细品味完这本书后,书中有许多情节令我记忆犹新,使我受益匪浅,深深地体会到了一个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一个家的所有家庭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一个社会定然是和谐的。

    教育孩子的地方除了学校这个专业机构,更是来自于家庭教养。父母的言行犹如指南针一样,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积极阳光的心态。而这都得益于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高尚的人格,优雅的谈吐,高雅的气质,善于学习进取的精神,善良厚道的待人接物。从古至今,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中,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训家风家教。好的家风家教,培养出孝顺懂事、举止有度的孩子,传承良好家风,促进和谐社会风尚,是每一个家庭德行教育的核心思想。

    在《中国家风》中,当我读到《父亲的遗言》时,我看到一个两袖清风的父亲“傻”的人格魅力,传承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妈是家风》时,我看到一个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有着一副宽广的胸怀,在祖国需要的时刻,她毅然决然地把自己16岁的独子送上前线,她奉行的助人为乐、尊崇学习是另一种家风;当我读到《家中有善风自扬》时,我感受到心存善念、为善最乐,将善心付诸为善行让天更蓝,草更绿,花更红,人更友爱,世界更美好亦是一种家风;纪红建《爷爷的礼物》、张幸福的《献血铸就,永续家风》、杨康的《黄荆条子出好汉》无一不是在讲述着父辈们祖辈们勤劳、坚强、节俭、宽厚、乐观、善良的言行。这就是中国家风......

    我不禁思索,我家的家风又是什么?记得在我小时候,贪吃零食的我偶尔发现了母亲存放家里钱物的地方,有一次就偷拿了十块钱想到学校买零食吃,结果因为数额太大被学校老师告知了家长。我心中惴惴不安,如实向父亲承认了拿钱买零食的事实,并作好了挨顿暴揍的准备。出乎意料的,父亲并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而是教育我偷东西是最不好的品质。父亲说:“从小偷针,长大偷天。你现在是小偷,在家里偷,以后就有可能成为大偷,在社会上偷,最终犯罪坐牢,遭世人唾弃。从现

  • 2019-09-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2-03-15

  • 2019-11-04

  • 2019-11-11

  • 2023-03-25

  • 2023-03-23

  • 2023-03-17

  • 2019-09-20

  • 2023-01-20

  • 2023-03-17

  • 2019-11-04

  • 2023-03-18

  • 2022-12-15

  • 2023-02-12

  • 2023-02-12

  • 2023-02-13

  • 2023-01-28

  • 2023-03-06

  • 2019-09-20

  • 2023-02-1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3

  • 2019-10-29

  • 2023-01-07

  • 2023-01-22

  • 2023-01-29

  • 2023-02-11

  • 2022-12-22

  • 2023-02-21

  • 2019-11-02

  • 2023-01-28

  • 2023-03-12

  • 2022-12-21

  • 2023-02-13

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2024中国家庭安全报告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