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战国是一部改革史读后感 > 地图 > 战国是一部改革史读后感,2024战国是一部改革史读后感
战国是一部改革史读后感相关栏目
战国是一部改革史读后感热门栏目
战国是一部改革史读后感推荐
战国是一部改革史读后感

(共 2837 篇)

  • 1、 《战国是一部改革史》读书笔记4500字

    《战国是一部改革史》读书笔记4500字:

    文:彭加勉;本书作者顾伯冲,现任公安部情报中心党委委员、副巡视员。顾伯冲在从政之余,还是著名的历史学者,时事评论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很多评论文章。

    序言: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改革,2500年前战国时代的改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且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改革。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困难。改革,既是一个永恒的历史主题,也是让当政者如履薄冰、生死抉择的重大课题。

    全书共十章。

    第一章,波澜壮阔的变法大潮。战国时期的战争目的在于兼并,并将兵以诈立的思想用到了极限。公元前341年,也即是马陵之战后的20年,比如商鞅把个人的交情当做武器,俘虏其旧时的好朋友公子卯,从而赢得战争。战国之前征讨别国,不杀小孩,不捉老人,被认为是人道主义,到了战国时期却被看作笑话。整个战国时期,大概有260万人死于战火,约170万人死于秦国之手。战争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战争艺术的发展,比如长平之战,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尤其诞生了一批关于战争经典著作。周王朝成为名存实亡的家长,秦楚齐燕赵魏韩七个身强力壮的儿子和宋、卫、鲁等二十多个小儿子也是各行其道。战争催生了一大帮文人们,社会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派,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成为中国文人的成才动力和追求的最高境界。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和学术成为无法超越的经典高峰,之后的2000多年,除了印度佛教闯入,为中国人的大脑贡献了一些营养外,其他各朝各代所谓的思想创造,从根本上说都没有跳出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巨人的圈。天下大乱的春秋战国尤其是东周是最富有思想的时代。中国的额百家争鸣结果强化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从而使中国人失去了一次从自然中解放出来的良机,而希腊思想启蒙运动唤醒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精神,从对自然崇拜中解放了出来,中西方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中国变法、新政、革新的母本,也是后来政治家和改革家的蓝本。魏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迅速成为中原霸主长达百年。韩国、齐国、照过、楚国、燕国等国家均在改革方面推出了很多措施,改革成效也各有特点,其中秦国的改革最彻底、最坚决、最全面、全持续,其中商鞅在变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战国是人才的春天,任何地位很低的人士,都有可能被赏识后迅速成为执政大臣,如张仪本。战国既是血腥风雨、战乱频繁的动荡时代,也是怀抱理想、渴望成功的列国游士们实现自身价值最好的时代。

    第二章,殊死变

  • 2、 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3)篇

    《中国是部金融史》,18.7万字,阅读时长15小时

          连续读完了陈雨露的《世界是部金融史》、《中国是部金融史》两部作品。快读完才知道,《中国是部金融史》只写到唐代,算是上部,还有一本中国是部金融史2,书名《天下之财》。

          这两本书下载了备看都有一两年了,此前老觉得书名起得有些娱乐化,不严谨,一直没有放在必读书单前边,终于得以读闭。

          陈雨露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此前从财政金融学院任教,到任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而今已任中国央行副行长数年。从这两本书来看,其学术背景源自深厚的世界史、中国史的基础背景和功底。可以说,用货币的眼光看历史,是这几本书的视角。

          其实,中国当代出版界以通俗读物演绎货币史和经济史的作品并不多,此前看过的也仅吴晓波的激荡系列四五本书而已。

          相比之下,更严肃的读物就是财经院校的货币史或金融史类教材了,读来又相对枯燥和呆板。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上《中国财政史》课程时的情景,记得开头内容从远古结绳记事开始,授课老师虽然还是班主任老头,但讲得也觉无趣,所以那会儿觉得这竟是一科很乏味无趣的课程了。而今工作多年再回头看,从金融的视角和眼光,审视历史,潜移默化中浸染和建立了金融的思维,这都是多么宝贵的基础知识。年少无知的轻狂,真是罪过了,我们的班主任老头,阿们。

          从古典时期的梭伦改革,到近代的特里芬魔咒,再到现代的信用违约互换cds,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容易让读者理解现代金融格局和金融工具的一步步产生、发展。不过书中时时的调侃语气,尤其是多次拿芙蓉姐姐出来说事,除了显示出这书的年代外,更让我怀疑此两本书的具体内容,是由陈教授带的研究生所执笔了。

          有意思的时,百度里的陈雨露作品,更多的是一些严肃学术书籍,所看的基本都不在其著作书单上,不知为何。

          总得来说,开卷有益罢。

    对于中国金融的梳理很有见地,皇帝-封建官僚-小农的体系以前虽有了解,但并没有得出总结。但书本对于唐朝后的金融史并没有继续说明,以及文中似乎努力为奸臣开脱,还有对中西方的经济对比并不够强烈,所以给了四分。第一次对经济初具雏形,是看了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之后老了罗马人的故事,对于帝王经济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君者,首要必须独善其身,只有自己节俭,才可以上行下效,也不容易积聚一批奸臣。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土地永

  • 3、 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2400字

    《中国是部金融史》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所著,这本书讲述了在各个朝代、各个年代的货币交流,不论在哪个年代,金融行业都是有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你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2400字。

    东汉末年,官僚已经通过代代积累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成为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封建豪强,当国库空虚、皇权衰弱时,这些豪强在对付外族的入侵过程中还逐渐掌握了军事力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军阀,例如袁绍、董卓、孙策、刘表等三国英雄。横向比较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货币制度,来说明货币制度是如何作用于三国,进而影响三国最终历史命运的。曹魏开放铸币权,允许民间私铸。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铸造货币的能力又受到限制,流通的货币数量就会常常跟不上,造成钱少物多,钱不够用。通货紧缩会导致交易的难度增加,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积极性持续低迷,失业增加,经济进入恶性循环,全面衰退。所以历史上有很多经济迅速发展的朝代,都会允许民间铸钱,通过开放铸币权,来适应社会上不断增加的货币需求。此外,曹魏还施行了较好的土地政策,逐渐摆脱了东汉末年的凋敝景象,农业经济在这里逐渐恢复,商业、手工业、制造业也随着农业的发展渐渐繁荣起来,为曹魏积累了财力和人气。赤壁之战之后,刘备三分天下,却也仍然是力量最薄弱的一方。为实现其匡扶汉室的梦想,故需要大规模地增强军队的实力,需要大量的军费。到了蜀地,刘备立刻要官办铸币,拿出了一套抢劫式的货币方案,他造了一种货币,叫做直百五铢,就是价值一百枚普通五铢钱的意思,但是这种直百五铢的重量只有五铢钱的3倍,官方非要强制按照100:1的()价格,去市场上买买买,不接受,杀无赦。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透支社会的财富,切断了经济良性发展的通路。孙吴则效法曹魏,推行了类似的土地政策,振兴江南。但在货币制度上,孙吴和曹魏不同,孙权要自己铸币,铸造了一种大泉五十,规定一枚大泉五十换五十枚曹魏和孙吴都通用的五铢钱。这也是用行政命令,规定新版一块钱可以当五十块钱花,想用不足值的货币去抢劫。其初衷,是想去抢曹魏,可是曹魏不是孙权的地盘,曹魏老百姓不接受该交易,但在孙权自己的地盘上,这种大泉五十还是可以换五十个五铢钱的,所以就有曹魏的百姓在自己的家门口先把钱一比一换成这种大泉五十,这样到了东吴就变成五十块钱了,最后反被曹魏的百姓占了便宜。蜀汉、东吴都没有能够设计出一套长效机制

  • 4、 中国是部金融史读书笔记2000字

    本书的解读线索基本是土地政策及货币制度。从西周到唐朝,小农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经济关系,土地政策则是经济政策的核心问题。唐朝以后,货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选择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最著名的乱世“三国”以及最辉煌的大唐“开元盛世”这三个时间点,来阅读中国这部“金融史”。

    我们知道汉代以前的八百年,中国基本都是在打仗,没有哪一朝真正坐稳了江山,秦朝虽然建立统一政权,但才十四年就完了。所以,汉朝以前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混沌的局面,管仲、范蠡、吕不韦等名相在金融实践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也只是促进了局部的繁荣。直到汉朝,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集权政府。归根到底得益于汉朝的经济金融制度,也就中国最早的小农经济社会关系,这一制度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崛起。汉朝的土地政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分田地的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让普通老百姓获得了土地这种生产资源,实现耕者有其田。同时,通过较低的税赋,让利于民,进一步调动社会劳动的积极性,让财富得以不断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时一个普通老百姓与一个汉朝的大夫分的田地差距是1:25;吕雉时代的税赋叫做“十五税一”,翻译过来就是6.6%的所得税)。这种政策,建立了皇权到官僚,再到小农的三级经济社会关系,并以税收作为纽带联结各个阶层,在之后的朝代也被历代帝王仿效。但小农经济社会关系自身也有矛盾,其经济框架是一种单向的权力分级的机制(底层的小农根本没有能力和官僚讲价,只能被动接受官僚的管理),另外皇权通过官僚对小农进行管理,政令的执行和制定必然受到官僚的影响,所以官僚阶层会向上向下,双向挤压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如果皇权不能有效遏制官僚阶层对财富的掠夺,必然导致资源向官僚阶级迅速聚集,这就容易造成“民穷国弱,官僚富强”的局面,从此走向衰败。 东汉末年,官僚已经通过代代积累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成为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封建豪强,当国库空虚、皇权衰弱时,这些豪强在对付外族的入侵过程中还逐渐掌握了军事力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军阀,例如袁绍、董卓、孙策、刘表等三国英雄。横向比较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货币制度,来说明货币制度是如何作用于三国,进而影响三国最终历史命运的。曹魏开放铸币权,允许民间私铸。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铸造货币的能力又受到限制,流通的货币数量就会常常跟不上,造成钱少物多,钱不够用。通货紧缩

  • 5、 读一部名著读后感

    读一部名著读后感(一)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于是写下这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功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著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著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著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读一部名著读后感(二)

    人不是生来就会被打败的,人可以毁灭,却不能挫败。这是《老人与海》的作者美国的海明威在描写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哥在和大马林鱼、鲨鱼的搏斗中他不甘失败的名言,赞美了老人坚强不屈永不言败的硬汉子精神。

    《老人与海》这个本书写老渔夫桑提亚哥明知道大马林鱼的实力比自己强,而且自己已经老了,打不过大马林鱼了,但是他不怕困难,他通

  • 6、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读后感(3)篇

    能在普世悲观的调调里写一本表达乐观主义的书,无疑是既让人喜闻乐见又让人抱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去翻阅的。

    此书从人类发展的历史开始论述了作者认为人类社会能保持不断发展、前景乐观的特点,主要是交换行为、城市发展、创新等;对当下普遍悲观的论调譬如物种灭绝、气候暖化等提出了自己的乐观看法,既然书名里有“理性”二字,那么他的乐观也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他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作出的客观分析,譬如他认为气候暖化历史上也有气温升高的时期,但是根据当时的记录和统计,气候的暖化并没有带来很大的灾难,反而对有些寒冷地区有了好的影响,在当今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下,通过进一步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人类社会能将气候暖化的影响变得更加正面。诸如此类的分析在书里比比皆是,数据引用、事实说明无不娓娓道来,看着还是让人服膺的。

    正是因为这世界上的痛苦和匮乏远远超过了我和任何善良人的愿望,才有必要在道德上保持抱负远大的乐观情绪。倘若发明和创造停止了,未来的确非常可怕。到目前为止,对人类来说最危险、最不可持续的事情,就是关掉创新的出水口。不发明,不采纳新想法,本身就既危险又不道德。只要人类的交换和专业分工得以在某个地方繁荣兴旺,那么,不管领导者是助它一臂之力还是倒行逆施,文化都将演进,结果是繁荣蔓延、技术进步、贫困减少、疾病退却、生育下降、幸福增长、暴力萎缩、自由发展、知识活跃、环境改善、荒野扩大。多亏了交换和专业分工的发明,人类智力呈现出一大特点:它是集体性的,不是个体性的。未来,只要交流的道路保持畅通,世界没有道理走向倒退。只有思想隔绝、封闭起来,才是人类的大难来临之际。尽管会出现许多挫折,尽管个体的不变本性也在演进,可人类这一种群却会继续扩展并丰富自身的文化。21世纪会是值得活一次的宏伟时代。大胆做个乐观派吧。

    角度新颖、逻辑缜密、观点明确,措辞也足够讲究,几点不足:

    1.论证不够透彻似乎有些点只是凭“逻辑”和部分结论来推论,而并没有掰开揉碎。难道真的是“悲观主义”又傻又天真如此不堪一击?

    2.关于环境影响部分,翻来覆去鬼打墙一般似乎总在转圈。逻辑推论没有问题,可并没有提供足够大量的数据来印证观点,也许是科普作品的原因。但我本人觉得稍微不过瘾。

    除去几个点论证过于繁复、缺乏大量数据(本书只是少引用数据多谈结论当然我个人趋于相信)、整书脉络走向模糊以外,本书还是值得看一下。

    对于个人,我们一直被心中根

  • 7、 一部电影 (650字)

    那是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个叫乐乐的小孩,因为玩电脑被卷进了快乐星球,那里有许多与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乐乐什么困难都去找他们,他们都会发明一些高科技产品供乐乐使用。

    乐乐虽然用高科技产品获得了很高的考试成绩,许多同学们都以惊异的目光看着他,他也在发卷子的时候很高兴,可是回家时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知道这次考试的成绩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水平。

    快乐星球的孩子的课题是帮助不快乐的孩子。他们选中了乐乐,但是他们没有帮乐乐找回真正的快乐。

    乐乐学校快期末考试了,乐乐天天晚上认真的复习,乐乐每天晚上都很晚才睡觉,他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他们给乐乐发明了许多东西,有记忆饼干,记忆芯片等等,但是乐乐都一一谢绝了,他知道,好的考试成绩,是用汗水与认真换来的。

    乐乐终于考完了试,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快乐了,但他也就不能进快乐星球了,乐乐很伤心,他说失去了你们好像什么都没有了。但是他们最后还是走了,乐乐悲痛欲觉,他明白,是有像他们这样的朋友才让他拥有了快乐,考试成绩并带给不了他很大的快乐。

    什么是朋友?朋友就是在你生病来探望你,朋友就是在你焦头烂额的时候为你送上一杯绿茶,朋友就是在你伤心的时候说上一句温暖的话语。你黑暗里摸索,朋友就是一盏启明灯;你在大海上迷路,朋友就是一个指南针;你在大路上行走,朋友就是路旁的鲜花,你在大海里游泳,朋友就是陪伴你的鱼儿。总而言之,朋友很重要。

    六年级:王语

  • 8、 读后感大全:一部电影

    那是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一个叫乐乐的小孩,因为玩电脑被卷进了快乐星球,那里有许多与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乐乐什么困难都去找他们,他们都会发明一些高科技产品供乐乐使用。

    乐乐虽然用高科技产品获得了很高的考试成绩,许多同学们都以惊异的目光看着他,他也在发卷子的时候很高兴,可是回家时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知道这次考试的成绩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水平。

    快乐星球的孩子的课题是帮助不快乐的孩子。他们选中了乐乐,但是他们没有帮乐乐找回真正的快乐。

    乐乐学校快期末考试了,乐乐天天晚上认真的复习,乐乐每天晚上都很晚才睡觉,他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他们给乐乐发明了许多东西,有记忆饼干,记忆芯片等等,但是乐乐都一一谢绝了,他知道,好的考试成绩,是用汗水与认真换来的。

    乐乐终于考完了试,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快乐了,但他也就不能进快乐星球了,乐乐很伤心,他说失去了你们好像什么都没有了。但是他们最后还是走了,乐乐悲痛欲觉,他明白,是有像他们这样的朋友才让他拥有了快乐,考试成绩并带给不了他很大的快乐。

    什么是朋友?朋友就是在你生病来探望你,朋友就是在你焦头烂额的时候为你送上一杯绿茶,朋友就是在你伤心的时候说上一句温暖的话语。你黑暗里摸索,朋友就是一盏启明灯;你在大海上迷路,朋友就是一个指南针;你在大路上行走,朋友就是路旁的鲜花,你在大海里游泳,朋友就是陪伴你的鱼儿。总而言之,朋友很重要。

  • 9、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_2300字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2300字

    因为想了解“一带一路“,所以找来此书瞧瞧。翻看一个章节后,才晓得,本书中称的丝绸之路,与我们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有所差别。

    实话说,如果不是参加了传奇书社百日读书计划 take 4 lv. 2的活动,估计我不会挑这本砖头一样厚的书来阅读。如前辈说的“自己挑选的书哭也要看完”!于是,强忍“泪水”挑灯夜读,不想却有着不一般的收获。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撰写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以丝绸之路为主线,将文明发展、宗教传播、社会进步、战争和灾难等方面串联起来,形成了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发展史。

    尽管我的历史地理知识很浅薄,对书中提到的诸多外国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均不甚了解,甚至是一头雾水。但因书中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以中国为视角),还有关于宗教起源与纷争、两次世界大战、前苏联解体、中东之乱局等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因此读起来并不觉沉闷。以下算是自己读后的肤浅感想。

    一、丝绸之路不是“丝绸之路”

    以前历史老师跟我们讲,马可波罗来中国游历,发现东方竟有个如此富有的地方,便将这个国家写进他的书里,马可波罗游记开启了中国与中亚与印度的丝绸贸易。在我固有的印象中,以为丝绸之路就是始于西汉,是中国凭一己之力开拓出来的一条商道。现在看来,上过学真的不等于有文化啊,知识还是得求甚解才行!

    丝绸之路的诞生与波斯帝国的崛起和亚历山大东征分不开,亚历山大东征带来了东西文明的首次融合,同一时期的我国汉朝也有向西拓展疆域与中亚接触的举措,于是就有了用“丝绸”为结算单位的丝绸之路。

    真正的丝绸之路远不止是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道路,而是贯穿推动两千年人类文明历程和世界史的伟大道路。“丝绸之路之于人类历史的重要性,就像一个人的动脉和静脉”,一直以来“大部分欧洲人都将丝绸之路视作充满异域情调,但我觉得,丝绸之路并不处在世界的边缘,恰恰相反,它一直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它还将持续影响当下的世界”。

    学校里,历史和地理老师(这两科当年都没有学好,愧对老师啦)向我们展示的“世界”,如同丝绸之路只是中国的“丝绸之路”一样,只是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历史观。而《丝绸之路》一书,则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漫长而错综复杂的世界历史,开阔了我们眼界,摆脱对历史的自娱自乐。难怪此书会被新华社两次提及并推荐给国人去阅读!

    二、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社会的

  • 10、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_800字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800字

    对丝绸之路愈发浓厚的兴趣可能源于去年九月份青甘大环线的旅行。我想这也许就是旅行的意义,我总是在去完某个地方以后才觉得亲切,从而对于它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有兴趣,而不是因为先对某地向往才去旅行。 也或许更早吧,朋友同学因为工作关系去了中东,我才得知伊朗就是古代波斯帝国,人家的历史一点都不比我泱泱天朝短。我真是个文盲。 这本书粗看起来挺厚的,其实不要被吓到了,它有将近1/3的内容全是尾注,考据翔实,有些人还标注说作者哪哪就错了点开详细一看往往发现是标注者阅读理解可能不及格…作者也是冤枉。 我在四星和五星之间犹豫很久。一方面它确实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世界的中心不是西方,而是东方这些古老的帝国。但另一方面,又觉得不够过瘾,从开头读起时到中间一半左右时有点懵不知道作者意图和逻辑框架,读到快末尾才明白过来。 这本书刷新了我的一些认知,比如最重要的一点是蒙古曾经在世界舞台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改变了欧洲、奥斯曼帝国的局势,而元朝,只不过是它的一个分支,要说元代蒙古人疆域那么大,难道真的是全属于中国的吗,还是仅仅属于蒙古?这又让我想起了一个颇有争议的命题,究竟怎样才算是中国。 对于中东地区的争扰作者很好的把握了宗教之路这条线,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度还有过和睦时期,但是欢乐时光总是短暂的,最终还是要为了势力范围而火拼,打打杀杀永无宁日。及至十八世纪末尾,西方崛起,觊觎这片亚洲心脏丰富的石油资源,开始掠夺,扶植自己的代理人以色列,民族主义也逐渐兴起,伊拉克、伊朗与西方各国关系是时好时坏,西方列强和当地暴君的明争暗斗下苦了的还是人民。 噢,对,在本书里,对于中国的定义就是偏远地区~深切的感觉自己不过是偏居一隅还硬要挤入世界中心的小可怜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11-16

  • 2021-10-02

  • 2022-11-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1-05-25

  • 2019-11-08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20

  • 2021-09-10

  • 2022-01-25

  • 2023-03-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4

  • 2019-11-16

  • 2019-10-24

  • 2021-10-28

  • 2022-02-01

  • 2021-06-17

  • 2023-02-18

  • 2022-04-11

  • 2022-10-18

  • 2021-06-17

  • 2021-07-23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4

战国是一部改革史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战国是一部改革史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战国是一部改革史读后感、2024战国是一部改革史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