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阳关读后感 > 地图 > 阳关读后感
阳关读后感

(共 9753 篇)

  • 1、 阳关读后感1000字

    为了消磨时间,我们经常会读一些书籍,阅读了作品之后,其实很多读者都是心有感触的。最好的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写出一篇读后感,你是否已经成功找到了可以参考的优质范文呢?以下是编辑为您准备的阳关读后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阳关读后感 篇1

    千年不泯——读《文化苦旅》

    余秋雨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作家之一,由此,我便读了他的《文化苦旅》,很佩服他能够行万里路,阅遍文化的勇气和执着。这个月,我再一次认真读了一遍这本书,这已经是我读的第四遍了,不敢说我已经体会到了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精髓,但我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苦难。历经千年,千年不泯。

    读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个人,在众多缤纷的人物故事中脱颖而出,给我留下来最深的印象,他就是钱镠。余秋雨先生说,这是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名字。而我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被感动、被研习的不朽。钱镠这个人的存在,让世界都会为之赞叹。他是一方之主,一地之主,却从来不在意政治上的名号和军事上的意气。他不是抗战名将,华夏英雄,不是学界泰斗,也不是盛世的栋梁,他所在乎的,只是一方的福祉,百姓的平安。这才是一个领袖应该做到的。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他比任何皇帝都伟大。

    当我第四次放下这本书时,想起了初读《文化苦旅》时的疑惑:何谓文化?现在想来或许能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来解答:“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经历,造就不同的性格。”而我还想说的是,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造就不同的文化。文化,或许就是生活,他经历了千年,终于来到了现在。

    文化又或许是一种积淀,像这本书中的千年冷眼;文化或许是一种价值,像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文化更或许是一种精神,像苏武牧羊,更像李冰的都江堰;文化或许是永恒的,它在岁月的流逝中磨去了边边角角,在拿年复一年的苦难中变得更加光芒,像风尘中的旅行者,阅尽人间沧桑,却千年不朽。

    在书中,我为苏东坡是乌台诗案、流放边疆而感到愤婉;为渤海国漫天的大火感到悲哀;为太平洋小岛上的潜水夫妇感到自豪与欣慰。文化是痛苦的旅行,文化是瞬时的不朽,它被一次又一次侵略的大火灼烧,被心怀不轨的人毁灭现在,它终于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这本书,是我看余秋雨的第一本书,或许也是的一本书,在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并不只是文化,也不全是历史,无法用语言形容。

    你知道,有些东西,历经千年,千年不泯。

    阳关读后感 篇2

    看到题目,我不禁吃了一惊。阳关应

  • 2、 阳关读后感精选

    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坚持,作者写的作品,其精彩程度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对于这个作品,我们可以写读后感来加深理解,如何写出新颖的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阳关读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阳关读后感 篇1

    提及阳关,颇为熟悉,不少人都熟悉那别友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然而,又有谁来到这通向西域的关卡。

    余秋雨先生告别了莫高窟至此,送走的不是故人,而是阳关废墟,是中华之文化。

    这位“漂泊者”,是那么深爱着中华文化的废墟。大雪飘然,大漠茫茫中艰难地行进奔赴阳关,就为了看那几个土墩?不,绝不是。他所观看的是一个伟大神圣的废墟,蕴藏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个怀着悲哀无言的关卡,默默地告诉人们中华还有一个篱落的阳关,文化的阳关,永远存在着的只是多了些清淡的阳关。

    这儿是军事圣地,这儿是浴血沙场,这儿是挥别一个个流落官,一个个文人的冷血地。

    这儿有着无数个坟堆,在冷风中孤独地哀吟,却被历史长河冲得一干二净。那么多人,就这样被一页页地翻过?那么深奥的文化,就这么被深深地掩埋?

    余秋雨先生不禁慨叹大诗人王维的唐人风范,在这凄惨之地,竟缠绵淡雅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境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在历史“吹拂”下,终成废墟,终成荒原,无人与他做伴,惟独那几个土墩。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余秋雨先生无奈地叹息。

    阳关不再是阳关,大雪不再是大雪,那是中华之文化及已被淡忘的掩埋。

    中华文化,中华废墟,正如阳关。曾经壮美,曾经辉煌,却又倒在历史长河的大雪中。阿房宫被毁了;圆明园被一把火烧了;莫高窟里的“东西”被运走了一车又一车……换来的`是鸦片,是恶魔铁蹄,是战火,是绝望。还好,中国从一断断苦难岁月中走了出来,但是谁记得我们曾有多少画,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绚烂;我们曾有多少书,流传千古却又毁于苦难的哲思;我们曾有多少楼,留下亘古墨客鸿篇巨制的史诗;我们曾有多少人,鞠躬尽瘁又挥墨洒血的美丽;我们曾有多少事;震撼天地感动乾坤的华夏!谁知道中华文化废墟还长眠着,它在等待我们把大雪抹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时,“劝”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华文化的人。“颈的不是“一杯酒”,是对中华文化的爱与悲怜,“无”的不再是“故人”,而是这千年文明。

    文化不仅是简单的文化,而是向世人宣告中国是什么的标志。

  • 3、 阳关雪读后感

    阳关雪读后感(一)

    手里是一本余秋雨文集,读着《阳关雪》,我被深深打动。

    我不曾到过阳关,只是在十五岁那年,离家出走,携着少年的忧伤和孤独,奔赴敦煌,在漫天飞舞的风沙里,感受了几许流浪的疲惫与悲凉,我不曾体会它背后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小时候,从课本上读这首诗只觉得阳关很远,脑海里出现的是肆虐的风沙,和将要远去的朋友,牵着马离去的孤独的背影,离别的不忍,只好劝朋友再喝一杯酒,阳关迢迢再无故人。

    今夜,读余秋雨先生的《阳关雪》,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行者在漫天飞雪的茫茫大漠里艰难行进奔赴阳关,在他身上背负的是一个中华儿女厚重的历史文化情感。放眼望去,层叠的树影,树下流水不断,不远的山峰上呈现荒落的土墩一座,必定是阳关了!

    自古屯扎兵马之处,必是具备此条件的,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走进,视野里坍塌的烽火台分明就是先前的土墩而已!在千年之后的寒风里佝偻着身子,悲壮地见证着当年历史古战场的惨烈。余秋雨先生所观看的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神圣的废墟,蕴藏着千年的历史文化。

    是一个怀着悲哀无言的阳关,一个响亮着战争号叫和将士呐喊的历史呼声的阳关。这儿是军事圣地,这儿是浴血沙场,这儿是挥别一个个流落官,一个个文人的流放地。这儿有着无数个坟堆,这儿有着无数不屈的灵魂,却在凄冷的风中孤独地哀吟,历史留给了他们的是什么?是淡漠,是无情,是遗忘!那么多人,就这样被一页页地翻过?

    那么深奥的文化,就这么被深深地掩埋?余秋雨先生不禁慨叹大诗人王维的唐人风范,在这凄惨之地,竟缠绵淡雅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境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在历史吹拂下,终成废墟,终成荒原,无人与他做伴,惟独那几个土墩。也许,再过几多岁月,就连那土墩,那废墟也将化作尘灰荡尽!阳关,不正是我们中华历史文化的缩影吗?

    曾经壮美,曾经辉煌,却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的大雪之中。拨开浓重的历史面纱,清扫沉压在这历史文化废墟身上厚厚的积雪,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久远的,悲壮的故事告诉世人,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历史的一页不应被掩埋,我们有责任让那历史的废墟上重新开出艳丽花朵,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神,决不能被大雪掩埋,阳关迢迢,征途漫漫,我们需早日动身!

    文化的阳关寂寞着。肆虐的北风在耳边吼叫,漫天飞扬的风沙狂笑着,枯涩的芦苇柔弱地叹着气,还有那几个土堆孤寂地哀吟。余秋雨先生漫步长叹,继续着苦旅文化的悲程。阳关大

  • 4、 余秋雨《阳关雪》读后感

    【导语】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华人社区的读书会读得最多的作品。 以下关于余秋雨《阳关雪》读后感 ,希望您驻足阅读!

    (一)余秋雨《阳关雪》读后感

    手里是一本余秋雨文集,读着《阳关雪》,我被深深打动。

    我不曾到过阳关,只是在十五岁那年,离家出走,携着少年的忧伤和孤独,奔赴敦煌,在漫天飞舞的风沙里,感受了几许流浪的疲惫与悲凉,我不曾体会它背后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小时候,从课本上读这首诗只觉得“阳关”很远,脑海里出现的是肆虐的风沙,和将要远去的朋友,牵着马离去的孤独的背影,离别的不忍,只好劝朋友再喝一杯酒,阳关迢迢再无故人。

    今夜,读余秋雨先生的《阳关雪》,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行者”在漫天飞雪的茫茫大漠里艰难行进奔赴阳关,在他身上背负的是一个中华儿女厚重的历史文化情感。放眼望去,层叠的树影,树下流水不断,不远的山峰上呈现荒落的土墩一座,必定是阳关了!

    自古屯扎兵马之处,必是具备此条件的,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走进,视野里坍塌的烽火台分明就是先前的土墩而已!在千年之后的寒风里佝偻着身子,悲壮地见证着当年历史古战场的惨烈。余秋雨先生所观看的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神圣的废墟,蕴藏着千年的历史文化。

    是一个怀着悲哀无言的阳关,一个响亮着战争号叫和将士呐喊的历史呼声的阳关。这儿是军事圣地,这儿是浴血沙场,这儿是挥别一个个流落官,一个个文人的流放地。这儿有着无数个坟堆,这儿有着无数不屈的灵魂,却在凄冷的风中孤独地哀吟,历史留给了他们的是什么?是淡漠,是无情,是遗忘!那么多人,就这样被一页页地翻过?

    那么深奥的文化,就这么被深深地掩埋?余秋雨先生不禁慨叹大诗人王维的唐人风范,在这凄惨之地,竟缠绵淡雅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境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在历史“吹拂”下,终成废墟,终成荒原,无人与他做伴,惟独那几个土墩。也许,再过几多岁月,就连那土墩,那废墟也将化作尘灰荡尽!阳关,不正是我们中华历史文化的缩影吗?

    曾经壮美,曾经辉煌,却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的大雪之中。拨开浓重的历史面纱,清扫沉压在这历史文化废墟身上厚厚的积雪,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久远的,悲壮的故事告诉世人,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历史的一页不应被掩埋,我们有责任让那历史的废墟上重新开出艳丽花朵

  • 5、 文化苦旅阳关雪读后感

    文化苦旅阳关雪读后感(一)

    余秋雨最有名的着作当是《文化苦旅》,用足迹来丈量中国的文化,用心灵去顿悟生活的哲理。书中余秋雨扮演了一个杰出的导游家,它指引着各年龄阶段的诸多目光,进入了一个深邃,冷峻的文化空间,那里衔接着历史,连带着现代,希翼着未来,将一双双天真而好奇的眼睛,涂抹了层深幽的色彩,要他们闪烁的是一丝有所期盼的亮色,也将一张张经霜而冷峻了的脸,深刻上责任,沉重中获释,焦躁中轻松,为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指向历史后的未来。这是余秋雨先生这部作品给我的最大的感觉。

    这段苦旅有点长,也很累,共包含了37篇游记似的散文,写的几乎都是南方及西北山水名胜,古代文人或名人居住过、流连过的地方,还包括了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例《莫高窟》、《都江堰》、《白发苏州》、《寂寞的天柱山》、《上海人》、《酒公墓》、《老屋窗口》等。从中国诸多旅游名胜,到荒芜一片的阳关,从大漠到水乡,从西北到江南,从古迹到文人,无一处不是中华大地上历史的闪光点。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残阳废垒,西风古道,在他的笔下都变得雍容大气且富于智慧,仿佛成了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在世纪轮回中散发着不灭的穿透力。篇篇语言精美气势恢弘的作品,就象一位无声的导游,在历史的交汇点我循着他的足迹推开了一座座神圣殿堂的大门。

    道士塔是他抒发恨意的地方。因为千年百年的磨难,他不甘心这被沦落的文化一再地被人践踏,想不到最后的一丝的呼喊竟是由自己升起的。他不想破坏历史的变迁,文化的进步,可对那些掩藏耻辱的土地,他倍感惋惜。在他的笔下,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而王道士则是这出悲剧中错步的小丑。用一位经历这悲剧的学者的心看,他明白了,那里,一个古老民族在滴血。因恨而爱的情感愈演愈烈,致使我也变得学会了叹息与感慨,明白这一切的一切全部是人心所造。我也因此而抱恨,为民族,为国家,为自己而恨

    翻过屈辱的一页《莫高窟》,静静矗立,神秘又安详。余秋雨那颇具感染力的文字2020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不是在读而是用心在欣赏品析。窟中墙壁上那精美绝伦的壁画让我惊叹。色彩绚丽、畅快柔美的线条汇聚了五代的纷争隋唐的兴衰以及宋室的沦亡。我不得不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所折服。正如作者所言: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随着书页的往下翻转,我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也变的灵动跳跃,充满了幻想力。《阳关雪》的凄美、《柳侯祠》的静谧、《白莲洞》

  • 6、 读《阳关的故事》有感

    在《阳光的故事》中,有一句话深深地感悟了我,那一句话待人要宽容,无论别人对你怎样,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一定要尽力帮助他!

    再想想我们,做了不和的事时,当别人受到伤害时,我们就感到满足,该死两个字脱口而出,但是阳光不会。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阳光一样去对待人呢?因为我们没有一颗宽容的心。我我们和尝不去感受一下别人的心呢?

    连一个患有先天心脏病的女孩阳光都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我们肚里撑不了船心胸狭窄。

  • 7、 《文化苦旅之阳关雪》(精选优质读后感)

    带着几分思考,随着余先生匆匆的步伐,奔赴阳关。

    余先生说,他是冲着王维的《渭城曲》而去寻阳关的。正如文中老者所说,阳关没什么好看的。那里沙丘纵横,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沙滩。虽然不解但我能了解这份执着,就像我欢喜《傲慢与偏见》而去看遍简•奥斯汀的著作和所有续集。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姑娘,对水乡自是情有独钟,说实在的对西北荒漠真真是没什么兴趣。余先生的执着也让我对阳关提起了一丝兴趣,今日且随着他去一瞧。

    之前随余先生的见识了莫高窟的圣洁和玄秘,但是同处西北的阳关给我的只有沧桑和悲壮。茫茫一片的雪白,什么也没有,除了空旷还是空旷。这里的雪没有中原内地的柔美,显得凄迷和厚重。历史的车轮在这里碾过,赋予了它特有的沧桑与悲壮,就连胡笳和羌笛,也悲凉,成了士兵们的心头哀音。那地上凹凸的沙堆铺陈的有点令人惊骇,这都是古战场留下来的坟堆啊!余先生在文中问道:“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自然是没有,厚厚的二十五史只是沉埋了这土堆。这土堆下的人啊,都是艰苦守卫边疆、抗御外侮的英雄啊,在腥风血雨中,在战士来不及回望一眼故乡而化作沙坟一座,没有人立碑,没有人祭拜,甚至没有人记住他们。

    站在这样一个西北风呼啸着迎面扑来的荒原上,看着这铺天盖地的沙堆,余先生有点踉跄,冷的牙齿打颤,鼻子通红,更别提我一个见惯了山清水秀、温润的江南的女子了。其实寒得是身也更是心。但就是这样一个阳关,王维却能望着客舍外的青柳,温厚地举着酒杯而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到阳关的文人墨客大多是遭贬谪至此的,王维也不例外。但是他们大多自信豁达,沉着安详的,带着唐人的那份风范。

    他们才华横溢却不受当权者的重用,像王维这种诗画皆称一绝的文人,也只能在长安的宫殿中制造点娱乐供王公贵族消遣,并不会得到重用,更甚者最后惨遭贬谪。唐朝可以说是中国最鼎盛的时候,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像李白、杜甫这种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详的伟大人物在唐朝都没有的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惨惨淡淡度过余生。当唐朝在赵氏王朝的兴起之时轰然倒地的时候,阳关见证了历史的一切。纵然才情万丈的文人比比皆是,中国的文化,在保守腐朽的封建王朝是得不到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再看,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闹腾的时候,不知是在唐朝的多少年之后了,但是今天的欧洲文化发展的是何其灿烂,光一幅《蒙娜丽莎的微笑》就震慑了海内外多少人。而中国呢,本应该为中国文化

  • 8、 《文化苦旅之阳关雪》读后感800字

    带着几分思考,随着余先生匆匆的步伐,奔赴阳关。

    余先生说,他是冲着王维的《渭城曲》而去寻阳关的。正如文中老者所说,阳关没什么好看的。那里沙丘纵横,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沙滩。虽然不解但我能了解这份执着,就像我欢喜《傲慢与偏见》而去看遍简奥斯汀的著作和所有续集。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姑娘,对水乡自是情有独钟,说实在的对西北荒漠真真是没什么兴趣。余先生的执着也让我对阳关提起了一丝兴趣,今日且随着他去一瞧。

    之前随余先生的见识了莫高窟的圣洁和玄秘,但是同处西北的阳关给我的只有沧桑和悲壮。茫茫一片的雪白,什么也没有,除了空旷还是空旷。这里的雪没有中原内地的柔美,显得凄迷和厚重。历史的车轮在这里碾过,赋予了它特有的沧桑与悲壮,就连胡笳和羌笛,也悲凉,成了士兵们的心头哀音。那地上凹凸的沙堆铺陈的有点令人惊骇,这都是古战场留下来的坟堆啊!余先生在文中问道:“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自然是没有,厚厚的二十五史只是沉埋了这土堆。这土堆下的人啊,都是艰苦守卫边疆、抗御外侮的英雄啊,在腥风血雨中,在战士来不及回望一眼故乡而化作沙坟一座,没有人立碑,没有人祭拜,甚至没有人记住他们。

    站在这样一个西北风呼啸着迎面扑来的荒原上,看着这铺天盖地的沙堆,余先生有点踉跄,冷的牙齿打颤,鼻子通红,更别提我一个见惯了山清水秀、温润的江南的女子了。其实寒得是身也更是心。但就是这样一个阳关,王维却能望着客舍外的青柳,温厚地举着酒杯而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到阳关的文人墨客大多是遭贬谪至此的,王维也不例外。但是他们大多自信豁达,沉着安详的,带着唐人的那份风范。

    他们才华横溢却不受当权者的重用,像王维这种诗画皆称一绝的文人,也只能在长安的宫殿中制造点娱乐供王公贵族消遣,并不会得到重用,更甚者最后惨遭贬谪。唐朝可以说是中国最鼎盛的时候,不管是经济还是文化,像李白、杜甫这种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详的伟大人物在唐朝都没有的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惨惨淡淡度过余生。当唐朝在赵氏王朝的兴起之时轰然倒地的时候,阳关见证了历史的一切。纵然才情万丈的文人比比皆是,中国的文化,在保守腐朽的封建王朝是得不到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再看,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闹腾的时候,不知是在唐朝的多少年之后了,但是今天的欧洲文化发展的是何其灿烂,光一幅《蒙娜丽莎的微笑》就震慑了海内外多少人。而中国呢,本应该为中国文化的灿

  • 9、 读《阳关的故事》有感 (200字)

    在《阳光的故事》中,有一句话深深地感悟了我,那一句话待人要宽容,无论别人对你怎样,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一定要尽力帮助他!

    再想想我们,做了不和的事时,当别人受到伤害时,我们就感到满足,该死两个字脱口而出,但是阳光不会。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阳光一样去对待人呢?因为我们没有一颗宽容的心。我我们和尝不去感受一下别人的心呢?

    连一个患有先天心脏病的女孩阳光都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我们肚里撑不了船心胸狭窄。

  • 10、 《文化苦旅》之阳关雪读书笔记

    阳关“终成废墟,终成荒原”。那么这原因何在呢?作者极其隐晦的表达出这样一个观点,即:当权的统治者似乎没有给艺术家们以足够的地位和尊重,所以限制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然而艺术家们可是足够优秀足够天才足够好的。

    “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这句话很有意味,很能够透视出余秋雨在拿着古代知识分子暗中自比的同时,他的双眼始终没离开过“长安的宫殿”为其所开的“门”,余秋雨性格中深刻烙印着对“权力”的心理依附,在此文中已有较深隐的体现。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名人的悲叹、哀痛、伤悼乃至鸣不平,甚至常常要挤出几滴酸度超强的枯泪来,其实正是欲寄托他自己希望当权者能施舍给像他这样的文化人以生存的空间甚或重用之的企望,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士人的情结,是没有或缺乏独立人格,始终活在权力话语的阴影下谋求自我的定位,余秋雨借此将他作为这种知识分子的虚荣表现得淋漓尽致,荒原?千万别侮辱艾略特的经典大作,那不过是无奈的看着自身终入尘土的垒起的坟而已。

    余秋雨仍没忘了拿唐代的造像去向文艺复兴时的西方艺术大师那里寻回一点可怜的“骄傲与自豪”,但他却不愿也不肯再继续追问:为什么如此辉煌的唐朝艺术却无法避免走向退步衰落的宿命?而西方的文艺复兴为什么却偏偏能开出一个史无前例的近现代人类文明呢?

    那些至今依然坐在“四大发明”之类国故上高唱凯歌颂谣的孝子贤孙们,自然是想不明白的。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23

  • 2019-09-20

  • 2021-12-31

  • 2022-03-1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2-03-31

  • 2021-10-05

  • 2021-12-04

  • 2021-12-16

  • 2021-10-25

  • 2021-10-30

  • 2023-05-0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阳关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阳关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阳关读后感、2024阳关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