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谭嗣同传读后感 > 地图 > 谭嗣同传读后感,2024谭嗣同传读后感
谭嗣同传读后感相关栏目
谭嗣同传读后感热门栏目
谭嗣同传读后感推荐
谭嗣同传读后感

(共 2098 篇)

  • 1、 读《谭嗣同传》有感

    倡民族之道,视为仁者;明民族之理,应为智者;行民族之事,当为勇者。

    题记

    夜阑人静,蜗居斗室,煮一盏香茗,舌尖品咂着芬芳,热气氤氲缭绕。轻覆上《谭嗣同传》,朦胧中,我看见了。

    一八九八年,北平。

    近午时了,菜市口人头攒动,愈发嚷闹。刑场中央那几人儿被冰冷的铁链无情博着,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却是背脊挺拔,眼中无一不是立如山岳的慷慨。

    其中一人猛地瞪大双眼,青筋骤然暴起,不顾满口鲜血,大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是鸷,纵使世间尽是污浊,那双眸却是锐利不减;是鸷,纵使磨难重重,那对爪却是尖利不变。

    这一吼,是谭嗣同一生的写照,道出了谭嗣同一世的精忠。

    清朝中后期,骄奢淫逸、贪污腐败等歪风邪气愈演愈烈,如毒瘤般日益侵蚀破坏着国家与社会的肌体。清朝军队散漫无规,战斗力大幅度下降。十九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军队不堪一击,全线溃退,清政府签订辱国条约。

    谭嗣同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感到义愤填膺,对清政府舍百姓命的妥协行径深感寒心。遍地的斑驳与血痕,满世的苍夷与荒坟,使得他紧紧握着了拳头。他开始不分昼夜地潜心研究救国救民的大计。他想,只有变革,才能救国于灾难中。

    之后,以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了维新变法。由于运动极大地损害了西太后等守旧派的利益,西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下令捉拿维新派人士。

    窗烛下,年轻的妇人频频拭泪,一旁的垂髫幼子还在酣睡。谭嗣同望向外边漆漆的夜色,耳边似是响起正处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们那绝望的呐喊。猛地,妇人的抽泣声止住,拭泪的动作也愣住了,她听见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昆仑之山,为黄河之源,浑浑万里,东入万海,中有伟大民族,代产英杰,以维其邦国。列强的枪炮声震碎了腐败清政府的繁华旧梦,百姓的白骨使这曾经的神州大陆白成一片。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百姓的性命,无不深深烙在谭嗣同的心上。终于,他决意引颈就戮,以血祭法。这便是中华者矣,这便是中华之脊梁矣。

    外祖曾同我说,倡民族之道,视为仁者,明民族之理,应为智者,行民族之事,当为勇者。

    现在我大概明白了。谭嗣同呵,他做不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潇洒,也不能成为侧卧沉睡的陈抟,更不可抛开历史的责任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胸襟里,是对国对民的至诚,是忧国忧民的深重愁思。于是,我们在他

  • 2、 《谭嗣同传》读后感1000字

    勇者自嗣同

    ——读《谭嗣同传》有感

    倡民族之道,视为仁者;明民族之理,应为智者;行民族之事,当为勇者。

    ——题记

    夜阑人静,蜗居斗室,煮一盏香茗,舌尖品咂着芬芳,热气氤氲缭绕。轻覆上《谭嗣同传》,朦胧中,我看见了。

    一八九八年,北平。

    近午时了,菜市口人头攒动,愈发嚷闹。刑场中央那几人儿被冰冷的铁链无情博着,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却是背脊挺拔,眼中无一不是立如山岳的慷慨。

    其中一人猛地瞪大双眼,青筋骤然暴起,不顾满口鲜血,大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是鸷,纵使世间尽是污浊,那双眸却是锐利不减;是鸷,纵使磨难重重,那对爪却是尖利不变。

    这一吼,是谭嗣同一生的写照,道出了谭嗣同一世的精忠。

    清朝中后期,骄奢淫逸、贪污腐败等歪风邪气愈演愈烈,如毒瘤般日益侵蚀破坏着国家与社会的肌体。清朝军队散漫无规,战斗力大幅度下降。十九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军队不堪一击,全线溃退,清政府签订辱国条约。

    谭嗣同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感到义愤填膺,对清政府舍百姓命的妥协行径深感寒心。遍地的斑驳与血痕,满世的苍夷与荒坟,使得他紧紧握着了拳头。他开始不分昼夜地潜心研究救国救民的大计。他想,只有变革,才能救国于灾难中。

    之后,以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了维新变法。由于运动极大地损害了西太后等守旧派的利益,西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下令捉拿维新派人士。

    窗烛下,年轻的妇人频频拭泪,一旁的垂髫幼子还在酣睡。谭嗣同望向外边漆漆的夜色,耳边似是响起正处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们那绝望的呐喊。猛地,妇人的抽泣声止住,拭泪的动作也愣住了,她听见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昆仑之山,为黄河之源,浑浑万里,东入万海,中有伟大民族,代产英杰,以维其邦国。”列强的枪炮声震碎了腐败清政府的繁华旧梦,百姓的白骨使这曾经的神州大陆白成一片。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百姓的性命,无不深深烙在谭嗣同的心上。终于,他决意引颈就戮,以血祭法。这便是中华者矣,这便是中华之脊梁矣。

    外祖曾同我说,倡民族之道,视为仁者,明民族之理,应为智者,行民族之事,当为勇者。

    现在我大概明白了。谭嗣同呵,他做不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潇洒,也不能成为侧卧沉睡的陈抟,更不可抛开历史的责任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胸

  • 3、 我们的谭嗣同纪录片4集全集内容介绍

    谭嗣同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他的英勇无畏,他的壮烈牺牲,向我们展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观看我们的谭嗣同纪录片,让谭嗣同精神活过来,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目中。以下是我们的谭嗣同纪录片4集全集内容介绍,来看看吧。

    纪录片共四集,分别为《冲决网罗的人》、《戊戌往事》、《我们的复生》、《我们的七公子》。通过当代不同人物的讲述、回忆和展示,从谭嗣同的人物生平、重大事件、生活轶事等不同方面解构其波澜壮阔的一生。

    第一集

    《冲决网罗的人》看点:

    谭嗣同是如何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

    谭嗣同出生于1865年,1898年因积极参与戊戌维新运动,被腐朽的清朝统治阶级残忍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在他短暂的33年人生履历中,留下了很多荡气回肠的故事。他从一个官宦世家子弟,是如何成长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先驱?在他而立之年,他又是如何写出震烁古今的著作《仁学》。这一天的节目里,我们将分别跟随一个八零后话剧演员、零零后少年画家,还有一位10后萌娃,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去体悟谭嗣同成长之路。

    第二集

    《戊戌往事》看点:

    甲午之败是如何让谭嗣同觉醒!

    1894年的那场事关国运的海战,随着北洋水师的沉没,震荡的不仅仅是晚清政局,还有很多人的命运。四年之后,一个年轻人的举动,和甲午海战中定远舰的壮烈极为相似,谭嗣同和他的朋友们推行了维新变法,并用勇气和鲜血再次的震惊了世界,随之影响了一个大时代。

    第三集

    《我们的复生》看点:谭嗣同牺牲的意义!

    维新运动失败后,谭嗣同能走不走、能生不生,面对梁启超等人要他离开京城的劝告,谭嗣同主动地留下来赴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他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唤醒了沉睡的国人。在他之后,唐才常、林圭、邹容、陈天华等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中华民族的复生和复兴。

    第四集

    《我们的七公子》看点:

    谭嗣同为何成为新时代青年的榜样!

    粉丝会长张维欣,八五后。从小就热爱谭嗣同,为了谭嗣同从山西考入湖南大学,从本科到研究生毕业。为了谭嗣同,她在湖南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七年。她自己说:我曾经、现在所做的很多事,将来会做的更多事,都是为了他。他已经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作为著名建筑学教授柳肃老师的弟子,她的硕士毕业设计就是为谭嗣同纪念馆广场设计,她在网上致谭嗣同的信微博点击过千万;徐博雯,初三女生,因为

  • 4、 名人传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名人传托尔斯泰传读后感(一)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

    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

    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亲逝世时,他还未满二岁),但是他至少还能保有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食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

    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成为了俄国的一面镜子。

    读完《托尔斯泰传》让我明白: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而是我们是否能保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

    名人传托尔斯泰传读后感(二)

    一个土生土长的俄国人,一个渴求快乐,期盼和平的俄国人,一个生在了不属于他的年代,却让这个时代深深打上托尔斯泰烙印的俄国人。他的一生本就是个绽放光芒的太阳,不落的太阳。

    孩提时代的托尔斯泰,不懂得失去母亲的痛楚,身为贵族后裔的他,跟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然而,厄运却接二连三的降临在他的身上,9岁的小托尔斯泰又失去了深爱他的父亲。也许是命运促使他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他并没有像其他的贵族子弟一样,乖乖的接收那属于贵族的良好教育,去继承他的父母给他的爵位。他选择了去接收那些来自西方的智慧启蒙思想。

    贵族间的阿谀的寒暄让托尔斯泰早早的对这个社会感到了厌恶,克里木战争更是让年轻的托尔斯泰看到了贵族的腐化和农奴制的落后。

    于是,他脱下了那些繁琐的贵族装束,拿起属于他的笔杆,开始了他的战斗。

    《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写出了托尔斯泰从童年到青年的感悟,诉说了他对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的不满。他发出了疑问,为什么我们不能享受我们的童年,却要承担沙皇强加于我们的痛苦?他不明白

  • 5、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罗曼罗兰是这样描写贝多芬眼睛样子的:“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

    这股威力是什么呢?是贝多芬对悲剧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情与向往。

    童年时期,他父亲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在了这个儿子身上,他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年幼的贝多芬成天面对着枯燥的洋琴,还要操心经济问题。奔放热情的性格,没有让他厌恶艺术,相反,他成长为了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命运似乎没有因为他过人的才能就不再悲惨下去,不到30岁,他的听觉就开始衰弱。“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希望如此,可是非常渺茫”这是一位伟大音乐家的忧虑。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贝多芬

    贝多芬热爱生活,他的坚强意志,使命运败下阵来。经典的乐曲诞生了:欢快明朗的《第二交响曲》,表达对革命的向往《第三交响曲》,斗志昂扬的《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故事让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所处的环境比贝多芬当年好了不知多少倍。既然梦想在眼前,我们为何不紧追前方的那束光?在追梦的道路上,可能会有困难、挫折,不要退后,不必惊慌,站起来,继续奔跑。我们终会到达那看似遥不可及的山峰。

  • 6、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一:名人传贝多芬读后感】

    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篇二: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

    欢乐要由痛苦来提取。

    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他的一生。

    出生于贫寒家庭,幼年时经常遭受家暴,十七岁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二十三岁离开故乡,前往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听力日渐衰退。被爱情的抛弃,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使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经历了欧洲革命,使他热情高涨,度活了时代之魂,幸福的再次降临,带来的是又一次的抛弃,此时他与孤独做伴,经历了人生中的光辉岁月,但命运还没有放过他,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

  • 7、 名人传《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导语: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一份精华。我们要了解自己,选定方向,认真去追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列夫.托尔斯泰传》有感,供大家参考。

    【篇一】《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

    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

    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亲逝世时,他还未满二岁),但是他至少还能保有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食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

    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成为了俄国的一面镜子。

    读完《托尔斯泰传》让我明白: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而是我们是否能保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

    他就是太阳,照亮了那个漆黑的时代。

    【篇二】《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列夫.托尔斯泰传》有感一颗伟大的灵魂,百年前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发出光焰,最精纯的光彩照耀我们的心灵。在十九世纪末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抚慰我们青少年的心灵。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

    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转的丑妇人,生着美

  • 8、 名人传读后感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让我感悟到坚强的重要,让我求学的步伐更为坚定了,真的受益匪浅。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传读后感贝多芬传1

    读完《名人传》一书,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书中的人物无一不是与命运抗争的伟大英雄,他们经历重重挫折,坚持着心中所想,击碎了命运掀起的滔天巨浪,最终成就了他们的伟大。其中贝多芬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贝多芬出身贫寒,一生经历无数坎坷,命运的“打压”、亲情的辜负、爱情的背叛、病痛的折磨,无一不重重地打击着他。他孤独地活着,坚强地活着,仿佛与世隔绝,也许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诠释他寂寞的心境:“乌云敞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但他没有就此被击倒,他在黑暗中活着,在无声中抗争着,在与命运搏斗着。最后随着《第九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等作品的相继问世,象征着他的胜利,他战胜了厄运,他战胜了疾病,战胜了困难与障碍,更战胜了命运!他的精神攀上了生命的巅峰,他的心灵空前强大。

    我从贝多芬身上感悟到坚忍不屈,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精神。同时他的不屈于命运的精神也让我陷入沉思。如果肉体的创伤会很痛,那么精神上的痛苦更甚,与贝多芬受到的重创相比,我们碰到的困难只能算毛毛细雨,但是我却不能展现如贝多芬一般的顽强、坚忍,因为一点点小挫折放弃了勇敢,放弃了拼搏,更放弃了机会。如今长大了,面对的越来越多,如因为挫折和困难而退缩、逃避,我们就会失去很多。人生就是要奋斗,要勇于与命运斗争,不屈服于命运,总有一天你一定会成功,只要顽强拼搏,努力抗争,最坏的结果不过大器晚成。

    《贝多芬传》让我感悟到坚强的重要,让我求学的步伐更为坚定了,真的受益匪浅。

    名人传读后感贝多芬传2

    看完《名人传》里写的贝多芬得知贝多芬的童年很艰苦,他没有享受过莫扎特那样温暖的家庭。他从小就被他的父亲逼着练习钢琴、小提琴……但,即使是这样贝多芬也没有讨厌音乐,而是努力的练习。他的父亲为了促使贝多芬学习,还使用了暴力。贝多芬十一岁时就成为了戏院队的一员;十三岁就当上了大提琴手。

    他的妈妈在一七八七年就去世了,父亲因酗酒成性,无力支撑这个家庭,所以十几岁时的贝多芬就成了家庭的支柱。贝多芬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为经济问题开始操心,这份重任对他来说来的太早了。

    贝多芬有着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即使自己的耳朵听不见但他却没有放弃音乐的生涯,而是继续创作出很棒的乐曲获得了很棒的成功

  • 9、 人物传《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每一个学生要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把读书,应视为自己的乐趣。小编为您提供!更多精彩,尽在小编,欢迎您的关注阅读!

    【篇一】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贝多芬一生备受疾病,贫困和失恋的折磨,但他不向命运低头,始终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的钢琴家。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波恩的一个贫困家庭。在他四岁时,父亲想把他塑造成音乐神童,就用暴力强 迫他一连几个小时的弹琴,使他差一点儿因此永远厌恶艺术。但他却当了管风琴手。他的耳朵几乎聋了,但是,他凭着对音乐的深厚情感和超人的天赋,创作了许多的钢琴奏鸣曲和交响乐曲。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感到很惭愧:健康的我虽然也在学钢琴,但和贝多芬真是天地之别。谱子稍微难一点,我就不想弹了;谱子稍微长一点,就心烦,甚至想放弃学钢琴……我要向贝多芬学习,学习他不轻易向命运屈服,刻苦拼搏、勇于进取、不向困难妥协的精神,争取各方面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大型音乐会上,两个袖管空空的钢琴王子刘伟坐到特制的琴凳上,把俩脚搁在琴键上,在众目睽睽下,他的十个脚趾在琴键上灵活地弹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在整个音乐厅回荡,人们都被这样一位不同凡响的年轻人深深感动着。

    贝多芬的故事让我明白: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会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会降临在伟人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不怨天尤人,不向命运低头,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成功一定会青睐我们的!

    【篇二】贝多芬传读后感500字

    一提起贝多芬,大家都会想到美妙音乐。通过阅读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我了解了贝多芬幸福又悲惨的命运,感受到了他坚强的意志。

    他为何悲惨?贝多芬的童年没有温暖,成年后失去了音乐家最重要的东西——听觉,一次次在情感上跌倒,受尽了命运的捉弄,无比辛酸。所以他悲惨。

    他为何幸福?因为贝多芬有很多关心他的朋友,韦格勒、埃莱奥诺雷、阿曼达、勃罗宁等,这些都是他的至交好友。虽说他命运悲惨,但有朋友的帮助、陪伴,他也很幸福。

    他又为何坚强?因为贝多芬即使一次次受到命运的捉弄,却坚持这样一个信念“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能让困难把我压倒!”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他依然热爱音乐,坚持创作,写下了许多的乐曲。在生命的最后

  • 10、 拿破仑传读后感500字:拿破仑传读后感

    最近,我刚读完一本书,《拿破仑传》。

    《拿破仑传》讲的是拿破仑一生的传奇故事。书的封面上画着一位勇敢的青年,英勇地驾在一匹骏马的身上,想便那就是拿破仑了吧。

    别看这本书只有12厘米厚,里面的人物可不少呢,我数了数一共63个主要人物。

    你们想听听我跟你们讲一讲这本书的故事吗,好,我就讲几个故事给你们听听吧。

    首先,我先给你们介绍介绍拿破仑吧。

    拿破仑在1804年称帝前,一般被称为波拿巴,将军,统帅,执政。1804年称帝后,改称为拿破仑。

    书中的故事有(四面楚歌)(退位)(异国之恋)等,其中让我最难忘的就是(异国之恋)了。

    异国之恋讲了拿破仑在舞会上遇到了瓦莱夫斯卡伯爵夫人。她因家里贫困,不得不嫁给一个年老而富有的伯爵,此时,拿破仑也因为她的可爱善良喜欢上了她,还写了三份信给她,之后,拿破仑带着她打仗去了,拿破仑把她安顿在一个小房间厘,在没上战场的日子里,拿破仑就会在那里陪她。过了些天后拿破仑就重返战场了,要是拿破仑忘记她,他会读到这一名言假如你不再爱我,请别忘了,我仍然爱你。

    这个故事让我觉得拿破仑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我呢,朋友跟我玩,讨好我的我就开心,不讨好我的我就不跟他们玩,不像拿破仑,在沙场上都还没忘记了瓦莱夫斯基伯爵夫人。

    这本书的资料,有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有让人喜笑眉开的,把拿破仑一生的传奇故事记载了里面,也让我这些后人了解拿破仑是个怎样的传奇人物。

  • 2019-09-22

  • 2022-12-28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2

  • 2021-08-10

  • 2019-09-25

  • 2019-10-17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10-19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02

  • 2021-05-29

  • 2021-11-08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11

  • 2019-09-25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7

  • 2019-10-19

  • 2019-10-20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10-19

  • 2019-10-29

谭嗣同传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谭嗣同传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谭嗣同传读后感、2024谭嗣同传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