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读后感 > 地图 > 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读后感,2024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读后感
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读后感相关栏目
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读后感热门栏目
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读后感推荐
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读后感

(共 8894 篇)

  • 1、 读《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有感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广田是一位相当重要的作家。在李广田诞辰一百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李岫教授出版了《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该书久经磨砺,后出转精,把李广田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是传主的女儿,是传主后半生生活的见证人。这一独特的身份,为该书的写作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这就是她在“自序”中所说的“我愿意叙述最原始的材料,写出我所亲历的场景”。在这种自觉意识的作用下,作者在书中大量再现了鲜为人知的有关传主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很好地展示并丰富了传主的性格;同时,也使之比已出版的同类研究书籍更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场感。如书中写到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遇害后,李广田天黑才回家,悲恸难已:“母亲看他一天没吃饭,递过一碗饭去,我看见父亲的两颗泪珠掉在饭碗里,而饭却一口也咽不下。”当然,书中最充满挚情的还是对父女天伦的描写。40年代后期作者参加清华的剧社演出,“父亲怕我出事,每有演出便去接我回家”。多少年后,李广田被迫害致死。作者从火葬场取出传主骨灰,“这一天正是旧历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我竟这样把父亲接回了家”。每当叙述到这些鲜为人知的材料、还原这样的历史场景时,作者总是以真实的细节、冲淡的文字出之,而在字里行间却又满注了一腔深情。

    作者既是传主的女儿,更是一个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外文学交流史研究的学者,这一“学者”视角,作为对“女儿”视角的补充和延伸,大大增强了本书的理性色彩,该书的学术水准和学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的对照式、印证式的解读。李广田在《创作论》中曾指出:“文学创作正如蜜蜂酿蜜”,它“所采的是花的甜汁”,但造蜜时还要注入自己的蚁酸。因此,要真正把握李广田创作的精髓,就必须既了解其中所蕴涵的生活本身“甜汁”,还要考察主体所注入的“蚁酸”。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说出了“我所知道而别的作者不知道”的话。如果说第一章的前两节通过对故乡文化环境的描述,巧妙地交代了《画廊集》和《银狐集》中许多著名的乡土散文所蕴涵的生活“甜汁”的话,那么,在第七章中则更多地考察了传主在作品中所注入的“蚁酸”。这种对照式、印证式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解开了传主文本的生成之谜。二是在中外文学发展的宏阔视野中对传主文学创作特色和成就的厘定。本书作者在许多论述中显示出了相当开阔的理论视野。如第四章第四节考察李广田30年代乡土散文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它以英人怀

  • 2、 《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读后感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广田是一位相当重要的作家。在李广田诞辰一百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李岫教授出版了《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该书久经磨砺,后出转精,把李广田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是传主的女儿,是传主后半生生活的见证人。这一独特的身份,为该书的写作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这就是她在“自序”中所说的“我愿意叙述最原始的材料,写出我所亲历的场景”。在这种自觉意识的作用下,作者在书中大量再现了鲜为人知的有关传主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很好地展示并丰富了传主的性格;同时,也使之比已出版的同类研究书籍更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场感。如书中写到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遇害后,李广田天黑才回家,悲恸难已:“母亲看他一天没吃饭,递过一碗饭去,我看见父亲的两颗泪珠掉在饭碗里,而饭却一口也咽不下。”当然,书中最充满挚情的还是对父女天伦的描写。40年代后期作者参加清华的剧社演出,“父亲怕我出事,每有演出便去接我回家”。多少年后,李广田被迫害致死。作者从火葬场取出传主骨灰,“这一天正是旧历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我竟这样把父亲接回了家”。每当叙述到这些鲜为人知的材料、还原这样的历史场景时,作者总是以真实的细节、冲淡的文字出之,而在字里行间却又满注了一腔深情。

    作者既是传主的女儿,更是一个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外文学交流史研究的学者,这一“学者”视角,作为对“女儿”视角的补充和延伸,大大增强了本书的理性色彩,该书的学术水准和学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的对照式、印证式的解读。李广田在《创作论》中曾指出:“文学创作正如蜜蜂酿蜜”,它“所采的是花的甜汁”,但造蜜时还要注入自己的蚁酸。因此,要真正把握李广田创作的精髓,就必须既了解其中所蕴涵的生活本身“甜汁”,还要考察主体所注入的“蚁酸”。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说出了“我所知道而别的作者不知道”的话。如果说第一章的前两节通过对故乡文化环境的描述,巧妙地交代了《画廊集》和《银狐集》中许多著名的乡土散文所蕴涵的生活“甜汁”的话,那么,在第七章中则地考察了传主在作品中所注入的“蚁酸”。这种对照式、印证式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解开了传主文本的生成之谜。二是在中外文学发展的宏阔视野中对传主文学创作特色和成就的厘定。本书作者在许多论述中显示出了相当开阔的理论视野。如第四章第四节考察李广田30年代乡土散文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它以英

  • 3、 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读后感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广田是一位相当重要的作家。在李广田诞辰一百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李岫教授出版了《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该书久经磨砺,后出转精,把李广田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是传主的女儿,是传主后半生生活的见证人。这一独特的身份,为该书的写作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这就是她在“自序”中所说的“我愿意叙述最原始的材料,写出我所亲历的场景”。在这种自觉意识的作用下,作者在书中大量再现了鲜为人知的有关传主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很好地展示并丰富了传主的性格;同时,也使之比已出版的同类研究书籍更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场感。如书中写到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遇害后,李广田天黑才回家,悲恸难已:“母亲看他一天没吃饭,递过一碗饭去,我看见父亲的两颗泪珠掉在饭碗里,而饭却一口也咽不下。”当然,书中最充满挚情的还是对父女天伦的描写。40年代后期作者参加清华的剧社演出,“父亲怕我出事,每有演出便去接我回家”。多少年后,李广田被迫害致死。作者从火葬场取出传主骨灰,“这一天正是旧历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我竟这样把父亲接回了家”。每当叙述到这些鲜为人知的材料、还原这样的历史场景时,作者总是以真实的细节、冲淡的文字出之,而在字里行间却又满注了一腔深情。

    作者既是传主的女儿,更是一个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外文学交流史研究的学者,这一“学者”视角,作为对“女儿”视角的补充和延伸,大大增强了本书的理性色彩,该书的学术水准和学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的对照式、印证式的解读。李广田在《创作论》中曾指出:“文学创作正如蜜蜂酿蜜”,它“所采的是花的甜汁”,但造蜜时还要注入自己的蚁酸。因此,要真正把握李广田创作的精髓,就必须既了解其中所蕴涵的生活本身“甜汁”,还要考察主体所注入的“蚁酸”。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说出了“我所知道而别的作者不知道”的话。如果说第一章的前两节通过对故乡文化环境的描述,巧妙地交代了《画廊集》和《银狐集》中许多著名的乡土散文所蕴涵的生活“甜汁”的话,那么,在第七章中则更多地考察了传主在作品中所注入的“蚁酸”。这种对照式、印证式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解开了传主文本的生成之谜。二是在中外文学发展的宏阔视野中对传主文学创作特色和成就的厘定。本书作者在许多论述中显示出了相当开阔的理论视野。如第四章第四节考察李广田30年代乡土散文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它以英

  • 4、 《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优秀读后感

    作者是传主的女儿,是传主后半生生活的见证人。这一独特的身份,为该书的写作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这就是她在“自序”中所说的“我愿意叙述最原始的材料,写出我所亲历的场景”。在这种自觉意识的作用下,作者在书中大量再现了鲜为人知的有关传主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细节,很好地展示并丰富了传主的性格;同时,也使之比已出版的同类研究书籍更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场感。如书中写到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遇害后,李广田天黑才回家,悲恸难已:“母亲看他一天没吃饭,递过一碗饭去,我看见父亲的两颗泪珠掉在饭碗里,而饭却一口也咽不下。”当然,书中最充满挚情的还是对父女天伦的描写。40年代后期作者参加清华的剧社演出,“父亲怕我出事,每有演出便去接我回家”。多少年后,李广田被迫害致死。作者从火葬场取出传主骨灰,“这一天正是旧历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我竟这样把父亲接回了家”。每当叙述到这些鲜为人知的材料、还原这样的历史场景时,作者总是以真实的细节、冲淡的文字出之,而在字里行间却又满注了一腔深情。

    作者既是传主的女儿,更是一个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外文学交流史研究的学者,这一“学者”视角,作为对“女儿”视角的补充和延伸,大大增强了本书的理性色彩,该书的学术水准和学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文本的对照式、印证式的解读。李广田在《创作论》中曾指出:“文学创作正如蜜蜂酿蜜”,它“所采的是花的甜汁”,但造蜜时还要注入自己的蚁酸。因此,要真正把握李广田创作的精髓,就必须既了解其中所蕴涵的生活本身“甜汁”,还要考察主体所注入的“蚁酸”。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说出了“我所知道而别的作者不知道”的话。如果说

    第一章的前两节通过对故乡文化环境的描述,巧妙地交代了《画廊集》和《银狐集》中许多著名的乡土散文所蕴涵的生活“甜汁”的话,那么,在第七章中则更多地考察了传主在作品中所注入的“蚁酸”。这种对照式、印证式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解开了传主文本的生成之谜。

    二是在中外文学发展的宏阔视野中对传主文学创作特色和成就的厘定。本书作者在许多论述中显示出了相当开阔的理论视野。如第四章第四节考察李广田30年代乡土散文所接受的外来影响。它以英人怀特的著作《塞耳彭自然史》为结点,经过精心梳理,从怀特起中经英人戈斯、何德森等,再到周作人、李广田、刘西渭,在宏阔的中西文化背景下接成了“一个文学生态链”。在分析传主散文《少年果

  • 5、 李广射虎读后感

    李广射虎读后感(一)

    这学期我们学了《李广射虎》这篇课文。学完之后,我不禁赞叹道:李将军真是力大无穷呀!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写得太好了,这首诗用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当天夜晚李广的英勇表现,真是天下一绝!

    李广的事迹从西汉时期流传到唐朝了,又从唐朝流传到现代了,这足以看出李广很英勇,箭法非常高超。

    从今天开始,我一定要学习李广,我所做的事一定要流芳百世,绝对不能遗臭万年!

    李广射虎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李广射虎》这个故事,一天,李将军外出打猎,回来时天色已晚,忽然李广见草丛里卧着一只斑斓猛虎,他一箭射去,正中猛虎,他的手下跑去看,原来猛虎是一块大石头,箭已射入石头中,拔都拔不出来,后来,李广射虎成为一段佳话,因此,李广有了飞将军的美誉。

    我们长大了要向李广一样报效祖国,不要背叛祖国,就是怀才不遇也不要当卖国贼。

    李广射虎读后感(三)

    读了《李广射虎》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有勇气,只有勇气才能战胜一切。文章的大体内容是:李广外出巡逻,猛然间他发现一只老虎影影绰绰地蹲在草丛里,于是他连忙拈弓搭箭,把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第二天。李广派随从去找昨天射的老虎,随从发现李将军射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我发现李将军真勇敢,还神勇无比。

    说到李将军,我想到了自己的胆小怕事。一天晚上,爸爸叫我去喊妈妈回家,妈妈在大妈家串门呢。可是我不敢去,因为天已经黑透了啊。爸爸见我胆小,就陪我一起去了。我真是太胆小了,现在还这样呢,我真想让自己变得大胆一点,像李将军那样勇敢。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告诉大家,不管你面对什么困难,都不要害怕,要鼓起勇气,打起精神来,要知道有勇气就能够战胜一切。要相信我能行!

  • 6、 名人传读后感:扼住命运
    名人传读后感:扼住命运 张重阳 《名人传》出自于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笔下,是一部激发人上进的文学名着,它叙述了三位伟人的一生。书中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和常人一样有他们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但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中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 这部名著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贝多芬的故事。他的一生饱经磨难,身心遭受悲惨命运的摧残,然而正是磨难造就了他的伟大。他的童年可谓悲惨。当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天份后,便常用暴力逼他学音乐,把他关在屋子里练小提琴,从不顾及贝多芬的感受。在贝多芬16岁时,他的母亲不幸去世了,他的父亲也因此成了一个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全都压到贝多芬的身上,使他的脾气变得暴躁古怪。但他却更努力,很快他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人了。当他沉浸在音乐和成就带来的欢乐时,他却耳聋了。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和痛苦,贝多芬以超人的毅力和奋斗的精神不屈不挠地抗争,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更是写下了不朽的《欢乐颂》……这就是贝多芬的一生,他的一生可说是一部史诗般壮烈的悲剧。 我对自己作了一个深刻的反省。我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磨难也经常阻碍我前进的道路。有好几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为此,我没有勇气面对这一切,甚至自暴自弃。现在想起来,我觉得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感谢上苍给予自己一次“小小苦楚等于激励”的机会,好让我拥有更大的勇气向前迈进。 在《名人传》中,我感受到了贝多芬崇高的精神。今后我会直面人生,去谱写与凡人非同的命运。

  • 7、 飞将军李广_《汉书》读后感赏析

    飞将军李广_《汉书》读后感赏析:

    余日读汉书,常今日诵之,明日即忘,不得书中之要领,收效甚微,为加深印象,对纪传人物线条勾勒,又做练笔之余事,希冀坚持下去,以补余之愚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朝诗人王昌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歌颂的是汉代名将李广抗击匈奴,一生戎马的卓越事迹。

    李广,甘肃秦安县人,出生在一个擅长射箭的世家,自幼习得射箭之法,他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他的一生与抗击匈奴紧密相连,与匈奴大小战争七十多次,在司马迁和班固的笔下,这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称赞李广有才气,天下无双,借匈奴之口称赞他为“汉飞将军”,但终究没有晋封诸侯,最后落得刎颈自杀的下场。

    究其原因,恐怕主要原因还要从李广自身说起,从史料中看出,李广的确为一名猛士。李广被匈奴军队生擒,身负重伤,能在生死关头,一跃而起,跳上胡儿战马,从数百匈奴追兵中逃出来,不得不称之为勇;李广在右北平(笔者家乡一带)与匈奴军队交战过程中,以四千军队对抗匈奴四万,博望侯张骞那一万人又没有及时赶到,在强敌面前,他手下的士兵吓得面如土色,体似筛糠,但李广能持弓箭意气自如,以一当百,士兵不得不服其勇。

    这样一名在汉代声名显赫的将军,却未被封侯,最后刎颈自杀,李广自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李广自己虽然英勇无敌,但缺乏治军方法。在冲锋陷阵上,他能够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但带兵打仗上,他显然缺乏治军方法。《汉书》中记载,李广担任未央卫尉,程不识担任长乐卫尉,两人官职大小一样,曾经又一起为边疆太守,可谓相互了解。程不识治军严格,军队休息有管理,晚上有人巡夜,远处有人站岗;李广治军松散,人人自便,晚上无人巡更,文书做不到上通下达,虽然也有远哨,作为行军将领,这种悉听尊便的作风不是打仗的阵法。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只能靠蛮力,因此李广在带兵打仗中,英勇杀敌的情况居多,排兵布阵的情况很少,甚至在带兵途中迷路,这也是他身经数战却胜者无几的原因。

    其次,李广勇有余而谋不足。在上郡战役中,三个匈奴的人射伤中贵人,李广不顾一切去追赶射雕人,一定要把他们杀之而后快,也许是自认为是神射手无人能敌。事实证明,他是一名神射手,也的确无人能敌。这三个神射手都败在了自己的箭下,但作为一名统帅,不顾自己将军的身份,放下身后的部队,结果被敌兵数千人包围,险些遇难。虽然他故作镇定,迷惑敌人,显示了他的勇敢

  • 8、 搭上命运的乘船_《摆渡人》读后感1000字

    在心底,最深处,住着一个人。

    题记

    这是一个关于摆渡人和被摆渡人的故事。

    她问原来你在这儿。

    他回答我在这儿。

    有一个十五岁的小女孩,她叫迪伦,她是一个单亲孩子,同样她的生活也一片狼藉。

    跟母亲的无话可说,同学对她的捉弄,连唯一的好友也转学离开,这一切终于把这个单纯的女孩逼到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当她勇敢的踏上了那一列火车的时候,可惜命运还是不眷顾那个可怜的女孩。

    突发的交通事故,将迪伦最后的一点念想捏碎了。当她爬出失事残骸时,恍然发现世界已经变成一片荒原,而幸存者好像只有她一个。迪伦认为自己是唯一一个幸存者,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唯一的逝世者而已。

    逃离火车残骸的仅仅是她的灵魂罢了。

    荒凉的世界里,她在不远处的山坡上看到了他崔斯坦,她的灵魂摆渡人。他答应着她,要保护好她,护送她的灵魂到该到的地方。

    后来他还是选择告诉她,那次我是在等你,因为他不想伤害她的感情。

    在这个故事里与其说崔斯坦是一个灵魂的摆渡者,倒不如说他是无处可去的孤魂野鬼。只有机械地,一如既往地,重复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直到,崔斯坦遇到了迪伦。

    迪伦这个女孩跟以往的每一个被摆渡的灵魂不同,她在得知自己已经死了的时候,并不是无奈的接受然后消极沉沦。她淡定的接受,在崔斯坦的引导下,与无处不在的恶鬼做着无穷无尽的斗争。她对崔斯坦,这个自己灵魂的摆渡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淡淡的爱恋。

    好像是的,被摆渡人爱上了摆渡人。

    这份爱,终究不被允许。当迪伦答应崔斯坦踏上摆渡终点线的时候,却不见答应跟她一起离开的崔斯坦。心里在滴血,这是一种迪伦从未体会过的感觉。她决定去冒险,去返回崔斯坦的世界,去寻找她的灵魂摆渡人,也是她的爱人。为了这份爱,她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尽管前方困难重重,她依旧步履坚定。还好,老天眷顾她了,终于眷顾这个可怜的女孩了。她在茫茫荒原中找到了她的爱人,她极力说服崔斯坦跟她一起回到她的世界。崔斯坦知道哪怕这是一个有悖常理的事情,他也愿意为了迪伦,跟她一起冒险,只因他曾经答应过她。

    他们终于搭上了命运的乘船。这一次,换迪伦当崔斯坦的摆渡人,跟他一起寻找,寻找自己出事时的那列火车,那个自己又爱又恨的世界。

    也许每一个颠沛流离的旅程,在时间的消磨下,也会给每个人心里残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那是对未来的希望和曾经的遥望。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因为他的爱人迪伦需要,所以崔斯坦一直都在,都在守护着她,因为陪

  • 9、 《李广射匈奴》读书笔记

    王飞跃,我不小心把战争成功的智慧和失败的原因也写了,你就顺便一下了,谢谢,《李广射匈奴》读书笔记700字。

    1战争的起因:自汉朝建立了以后,每次与匈奴大规模的交战,李广几乎都参加了。他的最后一次出征,是在公元前119年,跟随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征战匈奴军队。

    经过:卫青从俘虏的嘴里知道了匈奴单于的主力位置,便亲自率兵前去追击,同时李广和赵食其的部队会合,沿东路进发,从侧翼配合卫青的主力,李广再三请求,说他一生与匈奴交战无数回,今天才有了与匈奴单于直接面对的机会,读书笔记大全《《李广射匈奴》读书笔记700字》。他渴望成为前锋,与单于决一死战。卫青却没有答应他。李广的恳求被拒绝后只得率领部队与赵食其的部队行进在东路的荒漠之上,由于缺乏向导,将士们很快就迷路了,无法配合卫青所率的主力,而卫青与单于交战的时候,也因为少了东路的策应,导致单于率少部分精锐部队逃走。

    结果:因李广和士兵迷路,让匈奴逃走,李广自刎。

    2战争成功的智慧和失败的原因:成功的智慧是当李广这里的人只有一百多人的时候,却发现敌军有一千多人,士兵们都很慌张,李广却很沉稳,并告诉士兵们不要慌,李广说:“我们的大本营离这里还有几十里的路,如果我们现在往回跑,就会表现出我们的胆怯,匈奴马上就会追杀我们,我们一个也逃不掉。相反,如果我们待在这里不走,敌军会认为我们只是诱敌,不敢攻打我们。”李广还让士兵解下马鞭,士兵们一开始还说:“解下马鞭?那如果匈奴真的攻过来,我们连上马都来及。”李广说:“我们解下马鞭就是为了让匈奴看到,这样,他们就会真的以为这附近埋伏着我们的部队。”果然,匈奴看到他们那么悠闲,越发越相信这里埋伏着他们的部队,都吓的逃跑了。

    失败的原因可能就是人衰老了,所以记忆不好,迷路了,导致成功的让匈奴逃跑了,但是,我认为这不能怪李广,他都这么老了,他能有这个志气就不错了。

  • 10、 命运,由我来主宰——读《贝多芬传》有感

    命运,有人说是我们操纵着他,有人却说听天由命。不知为何,这句话让我心里面荡起层层涟漪。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是一个耳聋的作曲家,他是一个善良的人。这个人内心充满对人类的爱却得不到人类的爱,他天性傲岸,放肆不羁,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他也不愿让别人理解他,正如他自己所说,别人休想轻易到达我的王国,他就是近代史上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的一生都被锁在痛苦的悬崖上,与普罗米修斯伟大的神相比,他不是神,他只是一个人,甚至还够不上普通。身材矮胖狮子的相貌整个面部显得古怪而不对称,就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他生活在我们周围,相信望向他的目光不是怜悯便是嫌恶。他的痛苦有过之而无不及。普罗米修斯虽然身体受到摧残,但是他受到了人类的理解和爱戴,他的精神是得到安慰的,贝多芬却没有如此幸运,他不仅身体上受到致命的打击,精神上的损伤也是一浪接一浪的。童年时期备尝辛酸,慈祥的母亲过早的离他而去,酗酒的父亲是他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忧郁症使他早已不习惯欢乐的笑容,终于在音乐上找到心灵的一方栖居之地时,命运之神却似乎还嫌他受到的痛苦不够,无情地夺走了他的听力。贝多芬曙光一现的世界又回归了黑暗,但是他在挣扎。此时的他多么渴望能有一只温柔的手拉他一把,但是什么也没有出现作文他所衷情的女子先后离开了。之后,是侄儿卡尔的堕落至此,世界吝啬地不肯让他有一寸安宁的土地,在承受个人、家族的压力时,维也纳也开始对他冷言冷语。贝多芬是被他所为之奉献的全部同胞所折磨,不被理解,被冷漠,被仇恨如此多的不公平是不是真的如贝蒂娜所说:此人远远走在现在文明之前!最后贝多芬却怀着一生的苦难烙痕永远定格在了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的暴风雪中,安慰他的只有一只陌生的手,这便是他为之奉献终生的人类的酬谢!

    虽然如此,贝多芬还是以他的善良和坚强为世界呈上了一曲曲杰作,里面没有他的悲伤、哀叹,而是欢乐!欢乐!因为他想要人类幸福,虽然人类加给他巨大的苦难。

    生命中还有许多这类的故事,它们如实的告诉了我们:我们要珍爱生命,不要向困难挫折低头,要与命运做斗争。我有一次在家里跟爸爸打羽毛球时,不小心打中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它不停的摆动着翅膀,希望能再次飞起来,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不向困难屈曲,更何况我们人呢?

    面对挫折,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尽自己的努力战胜它!在我的眼里没有失败,只有不努力和懦弱。向贝多芬学习,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导演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10-09

  • 2019-11-11

  • 2019-11-04

  • 2019-09-25

  • 2021-07-23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09-23

  • 2021-07-16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11-04

  • 2019-10-09

  • 2021-09-18

  • 2019-10-22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28

  • 2022-04-0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10-19

  • 2023-04-12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09-25

  • 2019-09-28

  • 2023-04-20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读后感、2024岁月命运人李广田传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