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时间之书读后感 > 地图 > 时间之书读后感,2024时间之书读后感
时间之书读后感相关栏目
时间之书读后感热门栏目
时间之书读后感推荐
时间之书读后感

(共 1051 篇)

  • 1、 时间之书读后感3篇

    读的书越多,个人的魅力也会越大,其实很多人在阅读作品之后,找到了更好的生活方式。此时写一篇读后感,能更好的领会作者想表达的理念,我们写作品的读后感时应侧重哪些地方呢?以下内容是编辑整理,主题为“时间之书读后感”,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时间之书读后感 篇1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时间之书》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间之书》被人民网称为“第一部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作者以宏大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介绍了节气在天文、气候、农业、养生、历史、美学、哲学观念等方面的常识,一方面从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每一节气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做了精彩介绍,另一方面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历并称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关于时间的文化,是中国人的“时间简史”。在古人看来,东风西风、晴空细雨、雷电霜雪都是时间的主人,桃树梨树、虫鱼鸟兽、山川河流都是时间的组成。古往今来,我们一直生活于由万物组成的自然界中,时间从不只是日历上的数字,而是藏于候鸟南飞、雪化春来的有趣现象。古人更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先民在劳作中,逐渐明白了时间的重要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时间从农民那里捕捉、转移,为圣贤才士所深思、抽象、升华,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其认知天地、改造自然、追求生活品质的思想轨迹的印证。

    二十四节气是关于精神的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怀。中国源远流长的精神气节,源头正是时间中的节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产生活有时,人生社会有节,人身人性有气,有守有为,方为正道。这是先民立身处世的生活,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参照,在节气的交替中,人要担负并完成人在时间中的.使命、义务和人格。如夏至,万物生长,君子以自强不息,张耒的名诗《夏至》便是对自强不息者能在苦夏“度一切苦厄”的阐释;又如大寒,万物封冻,君子以修省,我们熟知的“梅花香自苦寒来”便是深得修省之义。万事万物应有时,我们切勿急躁,应顺时令而作为,所以作者劝诫: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

  • 2、 《时间之书》(优秀范文)

    《时间之书》读后感一生就像一天,一天也是一生,这就是时间的哲学。小时候我听过一首儿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关于“节气”最初的印象。虽然从小就会背这首儿歌,可是对于“节气”一直并不敏感,就像,空气一直存在,一吸一呼已经给你成为自然,所以,反而不会去刻意观察周遭的环境。直到看到了余世存老师的《时间之书》,在他的文章中,看到了时间的纹理,突然,对“二十四节气”又有了新的感触。在余老师的书里,一年就像一生,一生就是一天。王阳明说,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世界。一日变成一生,一生浓缩一日。古人讲,大道为自然。最自然的,乃是踩着时间的鼓点,做一个合乎“时间韵律”之人。也许就是明阳先生所说的“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以上人。”在《时间之书》里,“二十四节气”只是科普,比之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自然的领悟,以及,人的传统与现在,诗词考据,文化传承,所以《时间之书》,是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出发点,一部真正关于时间的百科全书,至少,他贴近中国人心灵的一部关于时间的书。余老师本人,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我最早知道他,应该是某个编辑的书里,他提到了余世存的《大民小国》。这也是我第一次系统的读余老师的书,果然很符合曾经阅读他人谈他的文字。他的《时间之书》是科普文学中讲究艺术性、文学性的,又是文化性书籍中讲究考据、科学的。余老师知识储备之之丰厚,可在自序中窥一斑,正文中更是灵光表达比比皆是。人到了一定年龄,是不喜欢华丽的文字里,可是余老师的文字,是丰富兼朴实,美感与诗意并存的。“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另一个对海德格尔引用过荷尔德林的名言心有戚戚焉的学者是萧春雷,一定是深爱这片土地,才会产生那样深切的认同感,一定是对时间的纹理心有崇敬,才会把时间的故事写得美轮美奂。人的存在是有时间性的,海德格尔在《存在于时间》中说,其实何尝不是如此,生有时,死有时,一生是一天,一天也是一年。时间是个玄妙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时间概念。读了余世存老师的《时间之书》,至

  • 3、 《时间之书》读后感800字

    这本《时间之书》讲的是有关时间的书, 它以二十四气节为主线,书写了有关时间的诸多故事,在书中我们可以品味着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更惊叹千百年来先人们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一首关于气节的儿歌,小时候对气节的最初印象就从这里得知,所以对气节一直没有什么感触。直到看到了余世存老师的《时间之书》,在他的文章里,看到了时间的纹理,突然,对“二十四气节”又有了新的感触。在余老师的书里,一年就像一生,一生就像一天。古人讲,大道为自然。最自然的,乃是踩着时间的鼓点,做一个合乎时间的人。也就是明阳先生所说的“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以上人” 。

    初读此书,我们可以了解到24节气各个不同特点,各节气的物候,它们对农耕的影响,以及从哪些自然现象可以辨别不同节气……深层阅读,会理解节气背后的许多故事,理解天人关系,更好地提升自己在人生百年中的地位。在霜降时期,秋天就要结束了,人们都在此时伐木,因而发现了树的年轮,年轮不仅说明树木本身的年龄,还能说明每年的降水量和温度变化,并且还能记录森林大火,早期霜冻以及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的化学成分,更可以告诉我们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及有关未来的事情,人们从这些大自然中得到教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因果律,所以,通过大自然的启示,人们需要反身修德,积贤德而移风善俗,正如那句古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时间之书》里,“二十四节气”只是科普,比之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自然的领悟,以及,人的传统与现在,诗词考据,文化传承,所以《时间之书》,是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出发点,一部真正关于时间的百科全书,至少,他贴近中国人心灵的一部关于时间的书。余老师本人,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我最早知道他,应该是某个编辑的书里,他提到了余世存的《大民小国》。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超越了时间,也失去了时间感。古人有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还有百年大计,有千年忧患。但现代人没有这种感觉。时间感丧失,生物钟就会紊乱,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就会出问题。最直观的,很多人身体不调,上火发炎,脸上长痘痘等,这就是丧失时间感的结果。时间感对现代人的意义不仅仅是健康方面,更是人生幸福和意义方面的。

    人的存在是有时间性的,海德格尔在《存在于

  • 4、 《时间之书》读后感500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划分时间的方式,和自然,生命,人生,宇宙的感受,认知相关。先民用十二根竹管排列,插到土里,冬至日,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的管子里发出嗡的声音,以此定为当年的黄钟音,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史记记载的以三分损益法,将宫划分为十二律,划分结果使得最终都会有余数(划分不完)。

    以此类推,宫商角徵羽对应于十二律吕,就像每个调对应不同音阶。所以古琴上的每根琴弦发出自己所在调位的音为基音,按照徽位划分的十二律吕为泛音,十二律吕共振即发出所在音调的基音,如商,或宫。人随天地动,中国定音方式是随天地变化的,西方的以a-la-440hz为标准音,它是不变的;中国的五行与五音对应,五行又与人相对应。就好比属商的人对应的十二经络(律吕)所产生的共振为一个基音2,就是属金。

    此外,除了三分损益法,考工记里也有通过开方开立方的方式划分十二律吕,现在西方也是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整音完全划分,不留余数。但是为什么中国一直延续的是三分损益法呢?就像五音而不是七音,六十四卦最后一卦未济,节气处暑,表达了自宇宙的开始,生命有始无终的时空观。也许有形的外在是可以被定义和有限的,但运动的能量却是时时变化而有始无终的,就像生命的存在不在于有形的外在,而在于不断的运动,且在极限时的不达与留白。这个大概就是时间的意义。

  • 5、 《沙之书》读后感

    读《沙之书》 刚刚读完《沙之书》,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散发着悲哀的气息,明明是白纸黑字,读起来却像是一片灰,污浊而混沌。 此时,突然想到结尾主人公藏书的地下室,一个阴暗的搁架渐渐在眼前清晰起来,搁架的一端有一团黑影,模模糊糊的,像是一本书我的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恐惧,手开始颤动,变得剧烈,甚至不能控制,我在害怕什么?不,我在渴望,一种热烈的足以使人手舞足蹈的渴望《沙之书》是我的了。 我紧紧地把它攥在胸前许久,竟有些呼吸困难。我把它捧在手中,轻轻地吹去上面所覆盖的一层厚重的灰尘,隐约可以看到封面上所写的圣书二字。我从最中间打开了书,因为我知道,《沙之书》是无穷无尽的。我开始抚摸书页,的确印得很粗糙,好像摸在沙粒上。这时,旁边的书架咯吱响了一声,我吓了一跳,立即把书藏在了大衣下面。 我慌张地跑回家,生怕被别人看见。不知走开了多久,反正是到家了,我什么也不记得了,只是急切地打开《沙之书》,一阵乱翻。我感到自己的手开始向下陷,如同伸进了稠涩的沙中。我越翻越快,清楚地触及到每一个人翻过这本书的人的挣扎。我想停下来,但突然感觉四周变得好滑,一切都开始不停地向下陷,连同我的自私和欲望。 我仍然在幻想,世界上没有无底洞,只是流沙并没有因为我的幻想而停下来,反而变得更加的稠密、干涩 终于,我感到窒息了,就在这一刹那,竟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要解脱了吗?此时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无所求,安稳得像个熟睡的婴儿,渐渐地,眼前出现了一本书,不,准确地说,是一本书的封皮,仅仅如此,一张书页都没有,我用尽最后的力气合上了那书皮,上面印着熟悉的两个字圣书 大风突然把窗帘吹开了,遮住了我桌上的书,我回过神来,吓了一跳,意以为那薄纱窗帘的是沙之书,揭起一看,原来是《妞妞》。 我时常想,或许沙之书就是人性自私、欲望的实体形式,无穷无尽散发着悲哀的气息。有时,我还会想,或许世间的孽是以沙的形式存在的,一旦陷进去了,就不能自拔,直至被湮没。 再读《沙之书》 说实在的,我真的没有把《沙之书》读得很懂,即使是读后感,也只是我在读过之后内心的一种空灵的触动,而仅仅是触动而已,单纯得和理论上沾不上边。但或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吧,就好比人们在欣赏断臂的维纳斯,每一个人在心中所幻想的她的臂膀,都是不同的,却又都是完美的。 我一直坚信,只有感受作者之感,才能读出书中真正的寓意。而我的脑袋所能承载的瞬时的最大容量并不足以存储那些单

  • 6、 失物之书读后感

    失物之书读后感范文一

    《失物之书》是另一种穿越,希望引起我们的重视。--《序言》

    当童话故事不再是令人感到美好而幸福,而是它与现实生活相比更显绝望,更悲剧。不由的感叹道:童话都让人心感忧伤,那我们该怎么办那?《失物之书》就像本黑童话,故事语言生动,引人入胜,但是揭示的道理却是以反面的黑暗的角度,发人深省,使人印象格外深刻!

    戴维,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孩子。自此,他便带着仇视的目光看着家中的一切。后妈,和这个家中新出生的宝宝乔治无疑成了戴维眼中夺取他原有的一切的扫把星.之后,他循着妈妈的声音踏入一个奇幻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中,邪恶、、恐惧、黑暗、怀疑、残暴、嫉妒、自私成了主导。一张又一张被现实扭曲的脸,一个又一个被现实扭曲的心灵,让我瞠目结舌。可是总有东西可以克服这一切--爱。爱让戴维在面对利益的威逼利诱和保护自己一直仇恨抢走父亲的爱的弟弟乔治时,他坚决的选择:保护家人!这时,人内心中最本质,纯洁的天性就展露无遗。

    有爱,何惧?

    《失物之书》读后感范文二

    这本书主要讲了在二战期间,男孩戴维的妈妈得了重病,不久便离他而去。此时,父亲再婚所带来的惊愕和冲击,对继母新生儿弟弟的嫉妒与憎恶深深的幽怨在戴维的身边织就一个幻灵的世界,他听见了书在说话。从小就和妈妈一起阅读的童话、神话与民间传说,从黑夜里、从林地里召唤戴维,呼唤他进入一个充满残酷、血腥、征伐的险境。白雪公主、小红帽、骑士罗兰在那里,故事中的美好人物以匪夷所思的面貌出现,一切如同真实的人生道路,充满了险恶和重重难关。惟有不逃避、惟有肯原谅,惟有找到神奇国度里那本被遗忘的《失物之书》,戴维才能得到新生。

    这个故事看似在写一个穿越故事,而事实上呢,穿越,这是现代文学里多么响亮的核心词汇!但是这里面有差别,大多数穿越小说,小人物一旦回到过去或来到未来,小宇宙多半可以爆发,要么一统天下,要么将敌人打个落花流水,要么拯救了一切,而主角本身更是不用说了,拥有一切又一切力量或职位。总之,与我们的戴维是不能比的。戴维,同样是故事中的主角,但所有这些南柯一梦的荣华富贵与他完全无缘,他所要做的只是在这个险恶的世界中艰难地活下去,寻找着妈妈,寻找着回家的路。但是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他会知道一些事情,学到一些东西,认识不同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会开始真正的了解自己,面对自己。

    现实生活在童话故事中投下自己的影子,无论多厉害的变形,都能在现实生活

  • 7、 沙之书读后感

    沙之书读后感范文一

    从未接触过,听到过博尔赫斯。更别说关于博尔赫斯的作品。在这堂课开始前,一切都是熟悉的。唯有博尔赫斯!读了十几年的书了,不曾知道博尔赫斯不知道算不算是肤浅。大师级别的文章也多多少少读过一些。脑海里正搜寻着似乎听到的关于博尔赫斯的这个人。老师的开场白将我思绪打断!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往往是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荒谬,个性的磨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绝对真理的无望追求。在短篇小说《沙之书》中,那本虚构的沙之书--《圣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类面对着无限时,进入了无所适从难以摆脱的真实困境。至此将我引进博尔赫斯的世界。

    博尔赫斯煞有介事地描述了一本无限之书.这本书像沙子一样无始无终,页与页之间总还有其他的页,无穷无尽。小说最出人意料的地方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图书馆里。在作品的开头,读者根本不可能想到会有这样一本沙之书;而当读者读到小说中间时,也根本不可能想到沙之书最后的结局是被藏在图书馆里。博尔赫斯的小说就是这样,总是让人充满期待和惊喜,让人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而当读者读完全篇,又能有无穷的想像和回味。

    《沙之书》讲述一个波澜起伏的小故事。虽然短,但并不妨碍作者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施展他叙述的才能。

    《沙之书》读后感范文二

    昨天,学习了《沙之书》,我心中激荡起阵阵不安的涟漪。

    《沙之书》是博尔赫斯的一篇短篇小说,讲的是一个近乎魔幻的故事,但是又令人感到真实。

    它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位卖《圣经》的人的推销下,叙述者见到了沙之书.这本书无始无终,只有无尽的内容,而且又时常变化。在好奇与兴奋下,叙述者买下了这本书。渐渐的,这本书让他精疲力尽,心力枯竭--甚至无法入眠。不安,恐惧之情充斥了他的心灵。最后,他决定逃避,把这本书藏在了别人找不到的地方。

    沙之书--一本无法穷尽的书,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沙之书好像在生活真有似的。

    我们都是普通人,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好奇,在获取知识的本能下,我们在不断的去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在我的世界之中,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疑惑,然后让我们更好地去生活。令我可悲的是,疑惑就似沙之书:当你学习、探索到了知识,解决了疑惑之后,又会有更大的疑惑出现。甚至,有时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之中就会有疑惑出现。即使你解决了疑惑,疑惑之后又有新天地,

  • 8、 丛林之书读后感

    丛林之书读后感(一)

    《丛林之书》的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小吉卜林。作者的这个头衔,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丛林之书》分为了正篇和续篇,一共有十五个故事,每个故事都阐述了人与动物与自然不同的微妙关系,引人深省!

    其中,书中有一个修行僧普兰的奇迹的故事,让我感触颇多。故事讲述了一个在印度地位很高的实权者普兰。达斯辞去了官职,舍弃原有的一切,来到一个宁静小山村的神庙里,成为了一个苦行僧。在神庙里,普兰。达斯跟周围的动物们朝夕相处。再往后,小山村遭遇到了一场山崩,所幸普兰。达斯在山崩到来之前,带着所有的村民和动物躲过这次灾难,不幸的是普兰。达斯却在这次山崩中去世了。

    普兰。达斯之所以能在山崩到来之前感知到有灾难到来,是因为他平时与动物接触较深,让他知道了动物的不安情绪,是一种危险即将来临的信号。从而也让他救了一村人的性命。这个故事让我明白:生活中,很多时候,一些不起眼的的小事可能关乎性命。而很多时候,只要你肯接受、肯贴近动物和大自然,得到的可能是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以前我们也听到过于普兰。达斯相反的故事,有人类肆意破坏自然,最后遭受大自然灾害的故事;也有不了解自然的探险者,不断挑战自然,从而葬身在自然之中的故事;还有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们,无辜遭受自然灾害的故事。拿普兰。达斯的故事与之相比,很多人会把普兰。达斯归结为奇迹,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普兰。达斯是因为贴近自然,接受自然从而自然也接受了他,也给他指出了一条融入自然的道路,才使得他可以不同于别人,提早感知到灾难。

    《丛林之书》的作者与其说他是在讲述故事,不如说他是在讲述一个个值得我们深思的人与动物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丛林之书读后感(二)

    这本书出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之手。翻开书页,就好像进入了亦真亦幻的热带丛林,徜徉其中,亲眼目睹古怪又刺激的丛林生活。

    印度樵夫的儿子莫格里,被老虎追赶,误入狼穴,成为了狼群的一员。他在抚养与呵护下渐渐长大,经历危险而大难不死,面对财宝毫不动心,也有许多辉煌壮举,最终成为了一个叱咤风云的山林之子。

    本书虽然没有多么深刻的立意,但个人带来的却是美好的感受。一旦进入书中,就会感到心旷神怡,欲罢不能。

    最令我佩服的是莫格里的勇敢与机智。他利用狂怒的水牛群杀死了老虎谢尔汗;引诱红毛狗进入死亡地带,那里的野蜂让它们死伤大半;调集群兽,踏平邪恶村庄,让丛林淹没那里这一切都是人类智慧的体

  • 9、 《山河之书》读后感

    《山河之书》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真实感受毫不保留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余秋雨的《山河之书》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

    举个例子,《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可以足不出户欣赏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能让我360无死角地了解这些闻名于世的建筑。

  • 10、 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

    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

    字2024里行间都是爱

    壮哉,中国文化山河!如果不是读余秋雨先生的《山河之书》,也许根本不会系统而完美地窥视隐藏在中国山山水水间震撼人心的魅力。

    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多数时候,我们还是更多地注意风景之美丽,不太会注重山水文化之魅力。读了余先生的文字2024后,感觉自己以前许多时候浪费了时间和脚程。

    余秋雨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这些年来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的漫长踩踏。

    余秋雨教授常说: 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2024,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他首度给年轻人列出一个行走名单:长江三峡;黄河壶口;长白山天池;安阳殷墟;三星堆;曲阜孔林;都江堰;泰山;兵马俑;万里长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库车千佛洞;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法门寺;西夏王陵;杭州西湖;南京紫金山;承德避暑山庄;峨眉山;黄山;庐山;九寨沟;桂林漓江;普洱茶山;黔东南村寨。

    《山河之书》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在核心篇目之后,即是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考察中国文化现场的脚印。

    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夹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

    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力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从微观上,理性与抒情结合,诗化的语言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

    他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文章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智的文字2024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1-10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28

  • 2023-03-11

  • 2021-12-0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10-28

  • 2019-10-11

  • 2022-05-16

  • 2019-09-20

  • 2019-11-06

  • 2023-01-09

  • 2023-04-13

  • 2019-09-25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10-23

  • 2019-10-11

  • 2019-11-06

  • 2019-10-29

  • 2021-07-21

  • 2019-11-12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3

  • 2019-11-06

  • 2019-10-11

  • 2019-09-20

  • 2019-11-08

时间之书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时间之书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时间之书读后感、2024时间之书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