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栏杆拍遍读后感 > 地图 > 栏杆拍遍读后感,2024栏杆拍遍读后感
栏杆拍遍读后感相关栏目
栏杆拍遍读后感热门栏目
栏杆拍遍读后感推荐
栏杆拍遍读后感

(共 2604 篇)

  • 1、 栏杆拍遍读后感1000字7篇

    那这读后感怎么才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出来呢?当我们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从而受到启迪时,此时正是时候将自己阅读时的所思所悟记录成读后感,经过搜索整理,编辑为你呈现“栏杆拍遍读后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

    乱世中的伟人

    南宋的墙上挂着矛和盾,另一张脸在下面走动。

    题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南宋时期,战争四起,乱世纷争,生与死的扭曲,血与泪的翻滚,终于,翻出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梁秋雨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塑造了一位爱国、凄惨的辛弃疾,揭示了他从爱国志士到爱国诗人的过程。

    读多了繁杂枯燥的文字,回头来看这篇散文,只觉荡气回肠、酣畅淋漓。原来散文不只有少女执红牙板,还能有好汉唱东流去!我不由得赞叹,这篇一流作者写出的一流文章。

    辛弃疾,在从前的我眼中,不过就是一个怒也笔墨,哀也笔墨的诗人,这五千年中又何缺此等人?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才懂,他是辛弃疾,也只能是辛弃疾,他本该一生叱咤战场,却只能将豪情壮志压缩再压缩,滴在诗里。他是一位怀才不遇的战士。王勃、李白、陈子昂,他们将才华投掷于山水,而辛弃疾却一心为国。因此,华夏历史中,属于他的那片土,注定是血红的。

    自古乱世出人才。乱世春秋百家争鸣,安史之乱杜甫蹙眉,而南宋,出了个辛弃疾。如今我们少了昏君,多了和平,却也失了在乱世中看透世俗的伟人,不妨在繁华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辛弃疾一样站起来,千年以来,浩气永存

    栏杆拍遍读后感(篇2)

    也许这个故事你并生疏——一位老人,在一个山住了15年,与许多人一起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与风沙抗争,虽已经81岁了,但他依然留在这里,准备好了棺材,在付出心血的山里等待死亡。

    山沟里的树没有白杨的挺拔,没有街旁边树的公整如一,为城市增添魅力,而只是稍微倾斜,有的已被被雨水冲刷的七零八落,但他们所在的山坡上,已经形成了一层一层的梯形。老人说:“这些树下有2米多的淤泥呀。”那些树便像老人一般坚守自己的职责,付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老人从中年到老年,身体渐渐虚弱,拄着拐杖,每一天在自己的小院门口看着自己的成果,有时拿起自己快不能拿动的锄头与树苗,一种下,浇水。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的坚守。15年做成了常人不敢想象的巨大任务。并还将自己的辛苦换来的钱全给大家,一冬天,便为村民一人买下了一个彩电。

    山,绿

  • 2、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作文3篇

    写好作文是我们学习语文必备的看家技能,写作文是需要一定文字功底。一篇好的作文能让读者体会到作文写作时的心境,作文怎样写写的好?你不妨看看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作文 篇1

    乱世中的伟人

    南宋的墙上挂着矛和盾,另一张脸在下面走动。

    题记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南宋时期,战争四起,乱世纷争,生与死的扭曲,血与泪的翻滚,终于,翻出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梁秋雨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塑造了一位爱国、凄惨的辛弃疾,揭示了他从爱国志士到爱国诗人的过程。

    读多了繁杂枯燥的文字,回头来看这篇散文,只觉荡气回肠、酣畅淋漓。原来散文不只有少女执红牙板,还能有好汉唱东流去!我不由得赞叹,这篇一流作者写出的一流文章。

    辛弃疾,在从前的我眼中,不过就是一个怒也笔墨,哀也笔墨的诗人,这五千年中又何缺此等人?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才懂,他是辛弃疾,也只能是辛弃疾,他本该一生叱咤战场,却只能将豪情壮志压缩再压缩,滴在诗里。他是一位怀才不遇的战士。王勃、李白、陈子昂,他们将才华投掷于山水,而辛弃疾却一心为国。因此,华夏历史中,属于他的那片土,注定是血红的。

    自古乱世出人才。乱世春秋百家争鸣,安史之乱杜甫蹙眉,而南宋,出了个辛弃疾。如今我们少了昏君,多了和平,却也失了在乱世中看透世俗的伟人,不妨在繁华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辛弃疾一样站起来,千年以来,浩气永存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作文 篇2

    读罢《把栏杆拍遍》,辛弃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文武双全,可以说是全面发展,伟岸的身躯中镶嵌了一颗赤胆忠心。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

    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

  • 3、 关于栏杆拍遍读后感900字模板6篇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读完作品之后,心中会感觉很充实。不禁提起桌上的笔,再本子中记录着,作品应该怎么写能把收获尽数展现呢?为此,编辑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栏杆拍遍读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

    这个假期,我读了我国现代作家梁衡所写的一部散文集《把栏杆拍遍》,读过之后,放下书本,我顿时觉得感受颇多。

    在散文写作铺天盖地的年代,在散文写作没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写作变成了许多作家与写手的文字狂欢与梦呓的时代?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诚写作,给散文创作带来了别样的文本,也为我们带来了堪为“范本”的“工巧散文”。这就不难理解,梁衡先生为何会成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要实现这样的对话,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开心扉。不愿亮出真性情的人,无法与读者以心换心,也就无法让读者用心去体味,进而感动。正如余华所说:“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因而,“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间所注入的无限深情。

    在读过《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认为其中的一些语句让我感受颇多:“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雨腥风的记忆,是为杀气;与此同时,也会带着金戈铁马的奔腾,是为磅礴;别人写词用笔,力量也是只到纸背,辛弃疾写词也用笔,却是刀和剑的真实写照,在距离战争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历史的记忆里面去。“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

    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良药苦口利于病,“辛弃疾”这个名字,对于这个国家又何尝不是一剂良药?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苦涩的滋味,辛弃疾的一腔抱负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苦口的良药没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变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独自承受。“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用的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达格式,令人想到了关汉卿的义无反顾。

    我自从读过散文后,我便开始喜欢它,喜欢它优美的语句和特殊的内容,但当我读过了《把栏杆拍遍》这部散文集后,我对散文有了别样的感受。

  • 4、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一)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她曾经说梁先生的散文集一定要看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到了大学的时候才有了空余的时间来看一下,看过之后有了很多的感想。

    梁先生说过看一篇文章,应该注意里面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以及审美,我们看一本书,虽然不是上政治课,但其中的思想也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会构成我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参照系。

    从中我感觉当我们看一本书时,要学会审视其中的内涵,不要一味的接受,要学会批判的接受,要去其糟粕,学其精华,这样才算真正的读一本书。这些使我认识到了读书的真正的意图和方法。原来我读书就只是看一下,不会走太多的内心,只是名符其实的读一下,亦或是感慨一时,不会太深入内心。虽然和梁先生讲的有点出入,但也相当于没读。但这不禁使我想到现在的好多读者,他们读了一本书,情绪太过于投入其中,使得他们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从而被其中的情感或人生观所惑,对整个现实的世界都有了错误的认知,从而酿成了许多悲剧。这就正如梁先生所说的不要一味的接受作者的观点或建造的文学世界,要学会批判的接受,学会审视。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书中汲取到营养,不算白读一本书,不正确的阅读只会适得其反。

    梁先生在《晋祠》中写的古晋名胜晋祠,在文中他说晋祠的山美、树美、人美,使我对现今的另一非常热门的现象??旅游有了新的一些看法。现在的人们很喜欢旅游,一到假期或者空闲的时候就会去旅游。但现在的旅游我感觉更是一种形式,太多的人就只是到了名胜古迹去照个像留个影记个念,也有太多的人到了景区就一定要到最有名的地方去留影或去参观一下,不管有多累。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说旅游最重要的是寻找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放松心情,让灵魂得以升华,而不是只是一个任务,让旅游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

    对此我深感认同。如今太多的已经不懂得发现美,只是麻木的去景点照相,留念,仿佛就是完成了一件任务似的。现在的人们太浮躁,不会真正的静下心来去真正的感受我们的生活,更别谈去发现美,人们只会麻木的照相取景,不会真正放松心情,感受自然,升华灵魂。正如梁先生在晋祠的感受:春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入秋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抬级登山都清悦神爽。梁先生真正的在景区中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既放松了心情,又升华了灵魂,是真正的旅游者,大自然的欣赏者,是我们都应该做到的。

    最后,梁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人皆

  • 5、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

    所谓读书笔记,就是在你看完一本书之后做的笔记,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一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

  • 6、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现代作家梁衡所写的一部散文集,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更多资讯尽在读书笔记栏目!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一

    四年级第一节古诗,我们讲的是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在给学生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开始了对辛弃疾的进一步了解。辛弃疾,在我的印象中,能与苏轼并称苏辛,豪放派词人,南宋爱国词人这是大学时期我对辛弃疾的印象,很模糊,便渐渐淡忘。再次捡起,我却有了更清晰明了的思路,这得益于老公推荐的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着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被许多人誉为是影响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阅读这本书,不再是简单的查阅资料,补充知识,而是与作者的一种对话,与辛弃疾的一种交流。有种走进作者,走进人物,走进那个时代的感觉。

    下面说说本书的主人公辛弃疾。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第一人。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在战场上向前拼杀的工具,势必会带着血雨腥风的记忆,是为

  • 7、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500字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把栏杆拍遍》这本书,阅读之后,我的感触很深。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内心思想和处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喜爱的散文集之一。其中,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深奥,更是让我迫不及待的去打开它,阅读它。这本散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是《觅渡、觅渡、觅何处?》,这篇文章介绍了文学家,革命家瞿秋白从转党为文到从容就义的过程。他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他不仅黄埔军校讲课,也在上海大学讲过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人的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瞿秋白与鲁迅,矛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置顶的呀。他的文化,他的才华令我对他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我觉得更是不应该,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长征时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人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的那一天。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被王明这些左倾路线分子所杀,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瞿秋白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被国民党枪决了。所以我觉得瞿秋白的就义,实在是不应该发生,共产党又失去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死后,鲁迅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一流的。由此可见,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完美。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重点介绍一些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这本书让我十分难忘。

  • 8、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650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词充分体现了一位胸怀大志,欲血洒战袍,为国捐躯,到最后手中却只剩一根羊毫软笔,只能笔走龙蛇的词人——辛弃疾,欲为国战斗,却被国家抛弃的复杂情感。

    辛弃疾,南宋词人,代表作《破阵子》、《水龙吟》等。他不怕小人,只为报国。可是宋主昏庸,有用之时便启用他,没用时便弃之不顾。他的《破阵子》,除了岳飞的《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之外,没有人再能写出这样豪放的诗词。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王昌龄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没有实战经验的想象。只有经历过战争,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横刀立马,才能写出有实战经验的诗句。

    有人说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可苏轼的豪放只在“大江东去”,而辛弃疾则是胸怀大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在他的词中,我感到了无名的愤恨。还有人说他是婉约派,可李清照、柳永的委婉只在“梧桐更兼细雨”,而辛弃疾无法报国的情感,千言万语说不尽啊!我看到了莫名的心酸。

    南归后40年,他有二十年没有入朝为官,朝廷对他只准旁观,不许插手,不能插嘴。可他还是心系祖国,渴望有一天朝廷又會重用他。回顾他的一生,我们看到一个意气奋发的青年将军,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中年人,一个愤恨而又无奈的白发老人。无奈啊!朝廷为何不用?为何?为何?辛弃疾的诗词与其他文人的并不一样,别人的诗词是用墨写成的,而他是用血和泪写成的。在他的诗词中,我看到了无名的愤恨和无奈,莫名的心酸和无尽的惆怅。

    在南宋的兵荒马乱中,辛弃疾原本该是个天生的将军,可他在命运的操纵下,手中没有了利刃,只剩下一根羊毫软笔;心中没有了报国大志,只剩下无尽的惆怅……

  • 9、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2篇

    怎样才可以把读后感写得简洁又通俗易懂呢?读作品能使我们思考许多人生的问题。当我们读作品有所感悟时,不妨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是读后感大全编辑为您整理的与您需求相关的一些信息。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篇1】

    四年级第一节古诗,我们讲的是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在给学生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开始了对辛弃疾的进一步了解。辛弃疾,在我的印象中,能与苏轼并称“苏辛”,豪放派词人,南宋爱国词人……这是大学时期我对辛弃疾的印象,很模糊,便渐渐淡忘。再次捡起,我却有了更清晰明了的思路,这得益于老公推荐的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着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是解读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散文名篇。被许多人誉为是影响自己青年时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阅读这本书,不再是简单的查阅资料,补充知识,而是与作者的一种对话,与辛弃疾的一种交流。有种走进作者,走进人物,走进那个时代的感觉。

    下面说说本书的主人公——辛弃疾。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第一人。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刀和剑是

  • 10、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200字

  • 2023-06-03

  • 2019-09-19

  • 2022-12-18

  • 2023-02-01

  • 2023-01-10

  • 2022-12-15

  • 2023-03-03

  • 2023-01-05

  • 2022-12-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12-06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09-20

  • 2021-10-11

  • 2022-05-13

  • 2019-10-29

  • 2019-11-08

  • 2019-10-17

  • 2023-02-26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3-06-24

  • 2019-09-23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3-02-03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1-10-05

  • 2023-01-14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1-02

栏杆拍遍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栏杆拍遍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栏杆拍遍读后感、2024栏杆拍遍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