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昆虫记读后感十字 > 地图 > 昆虫记读后感十字,2024昆虫记读后感十字范文
昆虫记读后感十字相关栏目
昆虫记读后感十字热门栏目
昆虫记读后感十字推荐
昆虫记读后感十字

(共 4599 篇)

  • 昆虫记

    《昆虫记》(SouvenirsEntomologiques,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共十卷。1879年第一卷出版,1907年全书首次出版。

    该作品是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其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查看本书相关读后感 >
  • 1、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_1000字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1000字

    从被害人家属(遗族)的角度写是否要废除死刑,也论述了刑法的惩戒功能和教育功能。小夜子认为,杀人者偿命,生命已经被杀害,罪犯有什么理由继续享受生活的美好。如果罪犯不能自我惩戒,刑罚也只是一副虚无的十字架。但即使虚无,也要让罪犯背负终生。这是来自被害人家属的内心呼吁。从现代人权社会角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的权利保障是重中之重,一方面是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定层面上保护自拘留起被监守的法律弱者,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与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在侦查过程中的程序违法行为有关,证据的来源、内容不合法,暴力取证更是成为冤假错案的主要原因。在目前人权保障旗帜鲜明的立场下,读到这本小说有种不一样的感觉。从工具论角度,法律本身就是调整、规范社会关系的工具,然而一起案件涉及多方主体,最直接的是当事人(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被害人家属,公检法公主体,间接包括社会公众,陪审员,媒体(舆论效应),上级机关,未来司法指引等等。所以,法律的无情是因为它要考虑周全。这本小说以被害人家属角度的探讨确实引人深思,也让我很触动。我自身的观点也一直在刑罚的惩罚功能到教育功能再到惩罚功能中转换。当然,大部分是归结与个人情节过重,如果从俯视视角来看,还是与现行法律价值观一致。所以,在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的前提下,对被告人处以什么样的犯罪并在何种幅度量刑(罪与罚),也一直是我们法律人不断积极探索,需要发展和完善的制度建设。

    文中,仁科史也和井口织子亲手杀死刚出生的自己的孩子,史也岳父言,这给别人造成了什么困扰啊,这跟堕胎有什么区别?挺震撼的。胎儿权益,堕胎,也是法学界尚未得出结论的难题。堕胎到底是谁的权利?父母有没有权利决定另一个生命的生存或死亡?但随着社会的开放性与性教育的忽视,未成年人的“初尝禁果”又该怎么规范?法律与情理,本身就看起来那么水火不相容,而我们也在尽量使法律看起来不那么冰冷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以上,本来是想说我很喜欢甚至同意小夜子(作者)的观点,也给我带来很多震撼,但是系统的法律知识培养还是让我学会更加要理性的看待问题。法律人(姑且这么称呼吧,毕竟也是法律受教育者),只有拿起冰冷的矛,才能维护那天秤,承受生命之重!矛冷,心热。

  • 2、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_1300字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1300字

    《虚无十字架》我看的东野圭吾第八本书,拖拉着一周,昨天熬夜凌晨看完的,看完久久不平静睡不着了,好多思考。做梦也梦到了,哭死。

    看了很多他的书,法律在东野的推理小说中,一直是充满矛盾的存在。这本《虚无十字架》,东野将写作的触角直接伸向了刑法:“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为何?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但用尽一生赎罪?“这是个很矛盾的问题,就像书中结尾提到的:“也许这代表人终究无法做出完美的审判。”面对这个问题,东野圭吾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通过两个家庭所遭受的故事进行深入,如果犯人没有反省和赎罪的话,那么即使是死刑,那又有何意义呢?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因为偶然的一次外出,小夜子将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爱美独自留在家中,因此被入室行窃的蛭川残忍杀害。

    作为受害者家属,小夜子和中原难以逃脱情感上的自责与折磨。痛失爱女的他们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悲伤,于是原本恩爱幸福的家庭,从此只能天各一方。离婚后的中原改行从事动物丧葬的职业,为死去的小动物找到回家的路。小夜子也同样放不下对女儿的歉疚,加入被害者遗族会,希望能够籍由自己的努力,减少遗族们内心的痛苦。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认识了患有偷窃症的沙织,试图拯救身处迷途的她,却不料自己无意中揭开了一个几已愈合的旧日疮疤,将故事推入另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缺乏正确引导的沙织和男友史也年少时在爱的冲动下做出傻事,犯下终生都无法弥补的过错。一段少年的纯真恋情,演变成不堪回首的噩梦。从此两不相见,守着彼此的秘密噤若寒蝉,任由喑哑黯然的痛苦,在漫长岁月里无声地蔓延。

    沙织的生命中再无快乐,如老鼠般卑劣地活在阴暗地洞中。偷窃对她来说就像一种戒不掉的瘾,只有被世人唾弃的人生,才是惩罚自己的最好方式。

    相比之下,史也则比她幸运得多,他救下因为受骗,一心只想寻死的花惠,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方式。这由加害者与受害者组成的奇妙组合,通过史也的持续付出相互疗伤,竟也达成一种新的平衡。可悲的是,当年曾经种下的恶果,在数十年的诚恳忏悔后原本已销声匿迹,却因着小夜子对沙织的采访,长出了新的枝蔓。21年后,惩罚以新的方式卷土重来,直接将史也推向痛苦自责的顶峰。他再也不堪承受这比死刑更残酷的折磨,甘愿走上自首之路。

    对史也和沙织而言,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幼时的残忍无知是压在心头的一座大山,沉重到无法喘息。成年后良心

  • 3、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_1300字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300字

    《查令十字街84号》 ——海莲.汉芙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看完这本书一个多星期了,可是这句话却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 这只是一些信件的集合本,为了纪念曾经一直帮她找书的书店好心人,和他们曾经用书信陪伴她二十多年的岁月。出版这本时连作者自己都未曾想过她会如此的被人喜爱。 如果要说这本书为什么会让这么多人喜爱,我能想到的就是一个字“真”。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很直白的呈现在读者眼前,没有掩饰也没有做作。书寄的慢了海莲会直言“快去干活帮我找书,不要偷懒啦”,收到礼物的店员偷偷写信给海莲表达感谢,还嘱咐海莲不能告诉店里其他人。 有很多的感动,不是因为言语的刻意描述,只是那种真挚情感的交流带来的感动和温暖。很多人都说看到后面德尔先生去世时眼泪就莫名其妙的流下来,不是悲伤只是有些难过,我也有这种的感觉。 看一本书,我们会和书一起度过书中的岁月,二十年的岁月变迁,当书店的好心人一个个离开,书店也开始变得慢慢陌生。曾经陪自己度过二十年喜怒哀乐的人慢慢散去,那二十年的时光最后剩下的只有这堆信件作为怀念,心中难免感伤。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电影《不二情书》,当时看完电影就一直心心念念的想要看它却一直被自己的拖延证耽搁,可是有一天一旦拿起就不再愿意放下。有时候挺感谢生命中的那些偶然,不期而遇的总能给自己最大的惊喜。 突然有些想念以前以书信联系的时光,看到信的时候总会有“见信如见人”的真实感,仿佛真能看的到写信那个伏在书案前以一种或欢快或悲伤的心情在认真的和你倾诉。那种认真的姿态就已经让人觉得很温暖很感动了 ,何况书信还有邮寄过程中的漫长等待,更加让两颗心牵的更紧,走的更近。 我很喜欢收藏书信,哪怕只是一张小字条或是明信片,用笔写出来的东西总是比其他的方式来的更亲切。电话打过时间长了也会忘了,短信或许也会不小心删了,而邮件虽说是信的升级版却因为网络的虚拟也带着一种不真实感。但是信却不一样,一封一封拆完后又一封封仔细叠好收藏,等到以后时间长了,或许你们的感情淡了,或许你老了,你还能借助这些信从新回味你们那些年的友情或是爱情。 一个人对你的情

  • 4、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_1800字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1800字

    虚无的十字架

    (ps:剧透,慎入)

    虚无的十字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思考。这让我想起了乔妹演的电影:《今天》。乔妹的未婚夫回家路上被人杀死,凶手是一名未成年人,凶手曾经犯下滔天罪行,但因为年龄,一直没有判处死刑,此外,凶手也一直不思悔改。乔妹饰演的角色东奔西走,作为“遗族”,背负着巨大的痛苦,也开始了对于死刑的意义。影片在控诉法律体系不完整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于死刑的思考。东野的这本也涉及到了这一主题。

    作为年少时犯下的错,作为成年人的男女主背负了太多的痛苦。

    cp1:小叶子平原(失去女儿)

    cp2:纱织史也(控诉凶手)

    两对恋人都因为失去孩子,因而回不到当初,感情破裂,共同走过一段路,而后走向各自的人生。

    男性的选择:

    ①平原:继承了舅舅的事业,为宠物办丧事(忘了原文描述),大概是这个意思。通过安慰死去宠物的人,让自己得到救赎。

    ②史也:庆明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的医生。后娶已怀孕的花惠。

    女性的选择:

    ③小夜子:自由撰稿者,写相关偷窃癖的题材。

    ④纱织:从事色情行业,陷入痛苦。

    先谈纱织,纱织母亲早逝,从小父亲独自抚养长大,年少的她很早学会了家务,为父亲做饭。纱织的初恋是史也,从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纱织很爱史也,甚至为了考虑史也的前途,不惜杀死自己的孩子。而在后文,纱织自首也考虑到了史也的生活,怕影响史也,而纱织本人承受了莫大的痛苦。

    这件事的负责人有:①纱织的父亲:因为妻子早逝,居然不知道女儿怀孕的事实,忙于工作。不可否认,纱织的父亲很伟大,告诉纱织不要顾全自己和家,要做一个独立的女性,但是纱织的成长过程中酿成大错离不开缺乏“母亲”角色的引导。②纱织的学校:同学虽然注意,但大家都忙于升学压力,老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相安无事。社会学校角色的不尽职,也是推动悲剧的根本。③当事人本身,即纱织和史也:年幼无知,犯下大错,好面子。

    很难想象,一个从小懂事的孩子会是杀人凶手,而其中的问题东野描述很细致。我相信史也和纱织是爱着彼此的,只是年少的过错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悔恨。纱织最后的自杀行径更让人唏嘘不已。而善良的东野最后为他们安排的结局,让纱织的付出变得有意义,最起码不是渣男的抛弃。从纱织接电话的那刻起,生活的光亮再次照耀着她,让她不至于背负黑暗独自前行。

    史也:年少时的软弱无知,他也成为了凶手。值得欣慰的是,史也选择了另一种救赎方式,拯救了更多

  • 5、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_1200字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1200字

    最初被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看到了两句话:

    1.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2.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若你爱上那个同样爱书的ta,就送这本书给ta以表心意吧!

    在春节返乡途中,满怀期待和好奇的心情去读的这本书。全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温暖,真诚,善良,平凡小事却显得不平凡,人间自由真情在。添加点想象力的话,可以去遥想当年那种车马很慢,书信往来的日子,那种去邮箱取信寄信的画面,以及收到信件后,打开信件一字一句的读信的画面。海莲和弗兰克因为书,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巧妙的连接在了一起,一个买书,一个卖书,最主要的是两个人都懂书。这段缘分也就从书开始,维持了二十多年,直到弗兰克去世。然后海莲出版了这本书信集,并写了一句话: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读着他们往来的信件,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世间的美好和善意,温暖和信任,真诚和纯粹。人与人之间那种善意真诚的往来,真的很美好。海莲生活本来很拮据了,还想着远在英国的弗兰克们,多次为他们邮寄生活物资。弗兰克为了海莲喜欢的书,用心的去寻找,每次找到后都很开心。我想这世间这样的友谊真是:让你感到舒服而有欢快的。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的美好所在。

    至于很多人说的弗兰克和海莲之间是精神上的爱情,我认为是过度解读了,从他们往来的信件内容看,我认为海莲和弗兰克之间并没有深入到爱情,我认为他们是真正的精神上互契的朋友,只是又多了一份日常生活的关心和隐隐约约的珍惜,还没到爱情那个地步。并且弗兰克已经结婚了,而且有两个小孩,妻子也在身边。海莲多次为弗兰克他们寄一些生活物质以及对弗兰克有些小关心。弗兰克,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内敛克制而又充满内涵。他更多的表现在于行动,要看他做了些什么事,而不是他对海莲说了些什么,他对海莲基本什么都没说,只有在最后一封信的署名前写了一句:思念您,海莲。他每次都努力去帮海莲淘到了海莲想读的书,而且还给海莲推荐了一些适合她的书。我觉得这就是很美好的那种知心朋友也可以这样吧,惺惺相惜啊,要知道遇到一个知心朋友是多么难得,并不是因为爱或者爱情

  • 6、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1500字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1500字

    郑育茹

    东野圭吾

    日本推理小说天王

    1985年,凭借《放学后》获得第31回江户川乱步奖

    1999年《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

    2006年《嫌疑人x的献身》获134届直木奖

    从而达成了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罕见的"三冠王".

    代表作有《放学后》《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等

    1

    这是东野圭吾继《幻夜》、《白夜行》之后又一部令人心碎的作品。和他以往的作品相比,这部作品的推理色彩显得不那么浓,阅读过后并没有"我的天,竟然是这样"的感叹,只有无尽的叹息。作品表面的情节建构只是为了突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勾出作品背后隐含的社会问题,更让人心疼。

    2

    小说中每一个人都让我心疼。

    原本幸福的一家三口因为蛭川的再犯变得支离破碎,爱女的去世带给中原和小夜子巨大的打击。成功判处罪犯死刑后,两人的伤痛有增无减:本该相互安慰的两人却因对方的存在始终无法走出悲伤,看到对方就没法不想起曾经发生的悲剧。两个人分开了。

    至此,两个人合力争取判处罪犯死刑的故事拉开序幕,故事的主旨也渐渐鲜明:夺取他人生命的人是否该被判死刑?

    祸不单行。离婚后的一天,中原接到消息,小夜子也去世了,而且是他杀。同样的遭遇发生在自己曾经深爱的两个人身上,中原究竟要背负多大的悲伤……中原开始深入了解前妻离婚后的生活。他逐渐现,前妻的死不是一件单纯的抢劫杀人案。通过不断的探寻,中原挖掘出了背后的真相。"抢劫犯"其实是为了掩盖被小夜子发现的女婿的罪行才夺去了她的生命。女婿仁科史也年轻时曾和女友井口沙织合力杀死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

    3

    中原令我心疼,一个人如何承受得了相继失去爱女和妻子的痛苦;小夜子令我心疼,在争取废除无死刑论的路上,她必定每日揭开自己的伤疤,痛苦却依然为着心中的坚持不懈努力,她坚强得令人心疼;仁科史也令我心疼,婴儿的死让他一生都背负着十字架,救再多生命也无法抹去他心中的愧疚;井口沙织令我心疼,认为自己不配活在世上的想法在脑海中盘桓不去,她每天都在煎熬,一个厌恶自己生命的人,她的日子该有多绝望。然而,这些悲剧的背后,不仅仅只是这些人物的悲伤命运,更是对人性的拷问,是当下社会真实存在的难题。

    4

    书中,小夜子一直认为,杀人犯只有被判处死刑才能对得起逝去的生命及其遗族,罪犯才算是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将不会再有机会伤害另一个生命。那么,真的是这样吗?杀人犯获得死刑的判

  • 7、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一)

    借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借阅期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为了不辜负我当初借书的初衷,决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应该说这是我看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忧杂货店》。看完有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书中的人物关系构思很巧妙,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出其不意。

    看这本书时,也是如此。本书开篇写的是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当我特别好奇他俩到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被害。当时就一直在想,开篇的少男少女肯定会再次出现,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内容出现呢?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我往下看,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书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讨论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如果小夜子没有被杀害,她的立场到底会不会动摇呢?会不会奔走呼告,坚持让史也和纱织为自己年轻时所犯的罪,接受应有的惩罚呢?

    我从内心深处来讲其实是不希望史也受到惩罚的,他在自己内心已经给自己判了刑,并将囚禁一生。相对于用一生默默赎罪、回报社会、造福群众,在监狱里背负着那虚无的十字架,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我以上的观点也仅限于这本书中的史也。毕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也只有在犯人受到应有的审判、接受应有的刑罚的基础上,再来探讨他们是否真的悔罪?刑罚对他们而言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死刑是否真的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从小夜子的遗作来看,她当然是倾向于"杀人偿命",这是一种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认为刑罚并没有让犯人改过自新,他们会凭着高超的演技假装悔罪而获得减刑和假释,走上社会后依然会成为社会的毒瘤,祸害苍生。

    但是我从里面也读到了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深深置于内心的那种复仇感,坚定而执拗,让人不禁会掩卷深思。

    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两对人对命运各自不同的选择,史也和纱织,道正和小夜子。史也为了弥补自己年少时犯的罪,选择积极前行,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纱织却沉浸在懊恼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弃。道正选择了告别过去,重新开始;小夜子却作为受害人家属,做了更多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研究。

    我不敢说哪种选择更好,毕竟我不是他们,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前行,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的事负责,颓废和逃避显然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 8、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3篇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一)

    作/陆家浩

    "废除死刑论中最强烈的意见,就是可能会因为冤假错案造成枉死,但我的主张稍微不同。我质疑死刑,是因为我认为死刑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假设有一起a事件,凶手被判处死刑。另有一起b事件,凶手也被判处了死刑。虽然是两起完全不同的事件,遗族也不一样,但结论都一样,都是简单的一句死刑。我认为,不同的事件,应该有各种不同的、更符合每起事件的结局。"

    《虚无的十字架》是东野圭吾的一部比较出名的小说,里面描述了有一对平原夫妇(老公平原,妻子小夜子)因为他们的女儿被强盗杀死了,这对夫妇成为了遗族(死者的亲属)。他们对杀死女儿的强盗十分怨恨,一直在法庭上诉,一定要让凶手"以死谢罪".因为凶手一直装得悔过的样子,法官一直不判他死刑。直到把这件案子上诉到最高法庭,凶手已经厌倦了这种法庭上的争吵,请求法官判他死刑,虽然知道凶手要判死刑,但是这对夫妇并不高兴,因为凶手并没有因为他所犯下的罪过而感到悔恨,而是因为厌烦才请求法官判处死刑。

    后来这对夫妇因为女儿的死离婚了。几年后,平原被警察通知他的前妻小夜子死了,在路上被人抢劫杀死了,然后他知道了小夜子离婚后几年成为了一个作家,还在写一本关于反对"废除死刑"的书,认为只有凶手的死才能抚平遗族的伤口,杀人者必须偿命。主人公和前妻一样因为女儿的死想让凶手都死,他想完成妻子的书,在访问前妻的采访对象途中发现了妻子的死不是单纯的抢劫杀人,而是有一场谋杀(没有预谋的()杀人在日本不用判死刑)。

    平原知道了前妻死的原因,她的采访对象中有一个人叫沙织,跟她说二十多年前与作为学生的初恋男友怀孕把儿子生出来杀死儿子的事,小夜子认为他们杀了人,要求沙织和她的前男友史也去自首,而史也因为当初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直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并拯救了他的现任妻子花惠(因为被男人骗财骗色怀孕并没有钱和勇气生活下去想自杀的女人),而花惠的父亲想女儿的老公史也不因为年轻的过错坐牢,去把得知真相的小夜子杀死了,这样就不会有人告发女婿史也的杀子之过。

    在这本书中主要描写了杀人凶手杀人后的处境,并讨论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是不是杀人犯都要判死刑,死刑是否真的能让凶手悔过(有一部分杀人有期徒刑结束后出来还是会继续杀人)。而且书中有一个地方:遗族一致强调判处罪犯死刑,即使最后不能判处,也一定要向法庭提出死刑的建议,要让罪犯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我认为这个虚无的十字架

  • 9、 《查令十字2020街84号》

    《查令十字2020街84号》

    最近《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的上映,让《查令十字2020街84号》这本书又火了一把。电影好说的不多,我是带爸妈一起去看的,这种题材还是挺合适阖家观赏,毕竟有大熟脸,有剧情,画面优美,故事背景又不复杂,爸妈不太常看电影,这种类型很适合他们。

    《查令十字2020街84号》是一本书信集,故事其实很简单,海莲是生活在纽约的女作家,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没离开过曼哈顿,爱书成痴,弗兰克是一家伦敦旧书店的经理,对各种善本古籍非常精通,温文稳重的英伦绅士。机缘巧合下,海莲得知查令十字2020街84号书店在售各类旧书,于是就写信联系购书,书店经理弗兰克负责回信并帮她找书。一来二去两人便熟识起来,除了讨论各种书籍文学之外,书信的内容也渐渐扩展到两人各自的生活,通过弗兰克,海莲更认识了旧书店的其他员工,以及弗兰克的家人们。由于当时英国还处在二战之后的经济恢复期,食品和各种生活用品还都是配给制,而生活在纽约的海莲,自己的生活也不富裕,住的是「白蚁丛生、摇摇欲坠、白天不供应暖气的老公寓」,但除了尽力卖书支持旧书店的生意,还常常给远在伦敦的这些朋友们寄送各类「不是久未见到,就是只能在黑市上匆匆一瞥」的礼物(火腿、蛋奶食品甚至是丝袜),慢慢的,海莲和弗兰克他们之间,有了家人的感觉。这一场横跨二十载的书信交流,终止在弗兰克去世,可惜的是,直到最后海莲都未能踏足伦敦和这些情同家人的朋友们见上一面。人生指南

    《不二情书》就是拿《查令十字2020街84号》当了个引子,生活在洛杉矶吴秀波和生活在澳门的汤唯因缘际会下(是的,这部电影里既没有北京也没有西雅图),因为这本书认识了,像海莲和弗兰克一样,他们通过书信相识相知直到相爱,幸运的是,他们最终相遇在查令十字2020街84号旧书店,电影也就结束在两人嬉笑漫步在泰晤士河畔。

    很多书评都会说海莲和弗兰克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爱情,但是我在整本书里都没有看出太多男女之情,唯二的两处不过是,海莲曾在信中称弗兰克为「唯一了解我的人」,以及弗兰克去世后,他的妻子在信中写到弗兰克和海莲「如此相通的幽默感」,他「曾那么喜爱读她的来信」。除了这两处稍微透露了点情愫,大多数的通信都是在谈论书和家常。

    在整本书中,最令我动容的两点是,以书为载体的心灵交流,和以信为形式的丰富情感。

    在现在这个看书已经成为「奢侈活动」的社会中,「文艺青年」听起来简直像骂

  • 10、 夜谭十记读后感

    夜谭十记读后感范文一

    《夜谭十记》是十个仕途失意又穷极无聊的小科员,志趣相投,成立了一个冷板凳会,以拈阄方式轮流摆龙门阵讲的十个故事,依次为《破城记》《报销记》《盗官记》《娶妾记》《禁烟记》《沉河记》《亲仇记》《观花记》《买牛记》《踢踏记》。这些故事,深刻揭露了上个世纪前半期社会的黑暗,官场的险恶,让人叹为观止。 仅以前两个故事为例,小说说到当时的官员,他们信仰的什么主义呢?说穿了不过是升官发财主义!所谓科员,就是那种以啃办公桌为职业的人。

    无论天晴落雨,我们都要按时去啃八个钟头。说有多少公事可办吧。不见得,大半时间都在喝茶,看陈年的上海黄色小报。真是入木三分。 说到官场的欺上瞒下,用大量事实罗列了县太爷的表现,县太爷的创作天才和编谎话的本领,让我们十分吃惊。至于那些视察委员,物质上的补偿对于出来视察工作的委员们才具有切实的意义,无官不贪成了当时社会的缩影。 说到当时的报馆工作,书中写道:其实那些新闻记者成天在这个衙门、那个公馆卖弄风情,百依百顺,不是粉饰太平,就是造谣生事。骗了自己,还要去骗老百姓。这些报纸其实不过是造谣公司。讽刺的辛辣,可见一斑。 其中的《盗官记》是电影《让子弹飞》的原型小说,看了电影,再读小说,别有一番滋味

    《夜谭十记》读后感范文二

    《夜谭十记》分别是破城记、报销记、盗官记、娶妾记、禁烟记、沉河记、亲仇记、观花记、买牛记、军训记。

    前不久刚有幸拜读的马识途先生的此书,我认为一本书要从他的时间,地点,作者,心境去看待,四川自古多的不仅是美女,而更多的是一种闲适的态度。我认为在那样一个纷乱吵杂的环境中,马识途先生作为一名地下工作者,接触三教九流,听的那些稀奇古怪的龙门阵,写出此书,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中。再提一句,此书囊括的包括各种各样的故事,但是我只在这鉴赏其中一个盗官记,因为根据盗官记而拍的电影《让子弹飞》,大家却是耳熟能详。不过原着和电影相差太大,如果无心评书,可以去看看1986的那部《响马县长》,就是根据此书改编的。

    夜谭十记是一部老书,鄙人自小爱看书,所以前些年也有幸读过几篇,但是没深读,感觉品不出味道,年近20,发现人生的白纸上也有了比划,再拿此书,却是意境不同。

    《盗官记》讲的是知事大老爷改名叫县长的故事,新县长上任,下船时遭了不测,夫人和师爷一合计,由师爷顶替县长,权当无事发生,这是为何?因为这个县长是借钱买来的,借的钱可是要还得。

  • 2019-09-26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1-06-02

  • 2019-10-22

  • 2019-09-22

  • 2019-09-22

  • 2019-09-22

  • 2019-09-22

  • 2019-10-23

  • 2019-09-22

  • 2021-08-10

  • 2021-08-19

  • 2019-09-22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0-22

  • 2019-10-22

  • 2019-10-22

  • 2019-09-22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10-22

  • 2019-10-22

  • 2019-10-09

昆虫记读后感十字
昆虫记读后感十字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昆虫记读后感十字,2024昆虫记读后感十字,教您怎么写昆虫记读后感十字,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