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悟 > 地图 >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悟,2024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悟相关栏目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悟热门栏目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悟推荐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悟

(共 8397 篇)

  • 1、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悟集锦

    以下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悟 ”,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学会创作文档是我们日常的工作需要,现在网络教育资源丰富,范文一搜随处可见。更多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架构是怎么样的。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悟(篇1)

    依稀记得几年前的业务考试,考试前,单位通知要考《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内容,为了顺利过关,每天不得不啃那些难懂的、干涩的文字,本就不喜欢读书的我,更是被打败了,不读这些书还好,每次一拿出来就如同催眠曲一样,困意马上来袭,眼睛困涩的睁也睁不开。考试结果可想而知,凡是牵涉到这两个内容的习题,我基本靠蒙。

    至此,《心理学》《教育学》一类的书成了我的噩梦,但凡是看到此类书籍,我就会绕道而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是歪打正着在某宝上买的一本书。那天闲来无事,就在网上逛书城,无意间看到这本书,鬼使神差翻看评论,没想到阅读过这本书的人给这本书很高的评价,普遍反应本书通俗易懂,很多人被刘儒德教授顺利圈粉,于是就网购了此书。

    这本书的确跟我以前接触到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不一样。没有抽象的道理,读起来一点也不晦涩难懂,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用极尽浅白的语言描述了66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让我明白了教育的规律,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举一个经典的例子,说到心理学,心理建构是越不过去的,“鱼就是鱼”的童话就是典型的建构主义。有一条鱼,它听说陆地上有很多有趣的事儿,只因无法脱离水的拥抱,而无法实现想了解了解的心愿。它的好朋友青蛙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它在陆地上看到的景象向鱼汇报:人、鸟和奶牛。鱼没有见过这些事物,只能根据青蛙的描述进行想象,在它的头脑中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成了用尾巴走路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这就是建构主义。即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组装,构造起对新知识的理解。

    由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说见多能够识广;也知道了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孩子理解的不一样;万事皆有因。这本书中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一边读一边用他指导我的工作和生活。

    就拿班主任工作来说吧,有时它确实需要讲点艺术。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有一个老师谈到她的管理艺术时说,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接班第一天,班级里乱成一团,她没有大声呵斥,也没有厉声制止,而是马上找了一段轻音乐,在班里播放,不到一分钟,

  • 2、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常晓丽

    本学期我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里面的一条条教育效应让我读后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书过程中,总能想到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片段,是一本非常不错的教育书籍。现将我感受深刻的几条教育心理效应分享给大家。

    一、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

    每个人都有一个接受心理打击的承受度,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超过这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起到反作用,那位牧师演讲的没完没了,一开始准备捐钱的马克.吐温最终选择从募捐箱里拿走了两元钱,这就是因为牧师不懂超限效应造成的。这使我想到在以前学生犯了错误时自己的一贯做法,就是批评教育,孩子犯了错是要批评教育,但要将批评教育做到最好效果还得遵守超限效应,孩子在犯了错误时为了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总是不厌其烦的给他讲道理,给他讲这么做的危害,一开始孩子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时间长了,你总是重复以前说过的一些话,他就不耐烦了,随之产生厌烦的心理,对你说的话不以为然,充耳不闻,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教育学生的时候需要注意超限效应,在教学中也一样要遵守这一效应,我们都有这种感觉,每节课前半节孩子们都可以表现得很积极,可是如果我们在孩子感到疲倦的时候还继续讲下去,不去进行一些小游戏或者巧妙转变一下教学方式缓解孩子的厌倦情绪,他们就很难坚持到下课了,还有课堂上我们为了给孩子讲清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道理会絮絮叨叨的讲解很多,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接受新知识,有时甚至会对老师产生厌烦的情绪,进而影响以后本学科的学习。

    二、要想吃肉,必须吃青菜——普雷马克原理

    普雷马克认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可以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孩子们都喜欢轻松愉快的活动,而不喜欢费时费力的活动,比如孩子们喜欢看电视甚于写作业,喜欢玩游戏甚于做家务,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给孩子提出要求了——要想吃肉,先得吃青菜。也就是说在孩子对我们提出“过分”的要求时,我们可以通过先让他完成一项我们希望他完成的任务来满足他的“过分”要求,这样就可以达到我们预先的目的了。反过来,孩子如果可以完成我们规定的任务,我们就必须给予其适当的奖励,这样当我们再向孩子提出我们想要孩子完成的任务时,他才有动力去耐心做,这就牵涉到拿什么当奖励的问题,这个奖励对孩子吸引力越大,孩子在完成你规定的任务时就会越有动力,所以我们必须对孩子的喜好心知

  • 3、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1

    王静

    每月的青年教师读书心得交流是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契机,3月份的读书交流很多优秀教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来介绍,阅读时能让我激活自己熟悉的真实经历,在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对这些突发情况总有这样那样的困扰,读了这本书后里面的很多心理学知识以及指导让我感受到智慧的启迪。以下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一些心得体会。

    1.思维定势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是指在实践中获得的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方式。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个事例:小明的爸爸有3个儿子,老大叫大乐,老二叫二乐,那老三叫什么呢?由于思维定势很多人的答案会是三乐,但正确答案应该是小明,因为题目中明确说到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儿子。因此可见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事有本末,物有终始。归根结底还是思想决定行为,之所以有习惯,是因为养成了惯性思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定势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比如学生经常受做题经验的影响,照搬或机械套用某个公式或解题办法而常常张冠李戴或者舍近求远。因为最先得到的信息会在我们的脑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而产生的第一印象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起来。因此教师应当创设能够提供自由思维空间的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打破定势的影响。

    2.连锁塑造效应效应小步子,大目标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恩爱的夫妻,丈夫从不愿意做家务,为此妻子很是苦恼。有一天,妻子受到高人的启发,终于用一个巧妙的办法改变了丈夫。那到底是什么方法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有一天妻子上班前把米洗好,放进电饭煲里。而下班时她故意晚回家一会儿,并给丈夫打电话我现在不能回家,你只需要插上电源,我们就能及时吃到晚餐了。丈夫觉得这很简单,就爽快地答应了。妻子回到家后热烈的拥抱了丈夫,并对他的行为大加夸赞。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妻子又把米洗好,但是不放进电饭煲,要求丈夫放进电饭煲并插上电源。丈夫觉得这并不以前麻烦多少,于是每天还是按妻子的吩咐把饭煮好。慢慢的妻子留下的工作越来越多,而且

  • 4、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

    俚岛中心完小张艳

    一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在手,犹如老朋友会面,熟悉的春风感扑面而来。蕴藏智慧的墨汁香,让我欲罢不能。这有趣的语言、吸引人的实验、育人的技巧,再一次冲刷我的认知,撼动我的神经。看目录,一个个高大上的词语厌恶实验、认知失调、德西效应离我们那么远,可静下心读来,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现象,甚至是自己的亲身经验。正是这些我们往往视而不见的小现象,抽丝剥茧出大智慧,冶炼出教育的真知灼见。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项专门的心理实验:他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由活动时间里,观察发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觉地解答;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总的说来,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人们在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仅不会增加工作欲望,有时反而降低,甚至变成二者之差。这表明,进行一项愉快活动,如果同时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不难发现,德西效应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尤其对我们小学阶段的孩子,就喜欢老师或家长许诺的格外的奖励:你完成这个,我一定奖励点什么。在物质奖励的诱惑下,虽然小孩子貌似学习态度积极了,但长此以往,会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退了。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小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培养小学生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学习兴趣和紧韧不拔的意志,而不是一味地靠外界的物质奖励和刺激,来维持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我掩卷深思,从德西效应的教育案例中我也得到了一两点启示。我们在对小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多从内容和方法上下功夫,让他们真正从内心上喜欢、感兴趣,激发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才能不去计较有没有给予表扬和报酬。俗话说的好: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提高小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才是王者之道。额外的附加条件,不能永远吸引小学生的关注力,反而会减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引起各方面的兴趣,讲授教材就易进入睡

  • 5、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悟模板6篇

    感言就是每当我们遇到一些事情获得感受将其表达出来的内容,感言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学会表达内心真实感受。我们在面临一些重要的活动现场,就会有感而发的感慨一番,发表一些感言,你知道哪些优秀的感言呢?有关“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悟”是读后感大全精心整理的内容,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悟【篇1】

    大学里学习心理学,还记得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揭示发展规律的科学。所以在阅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之前,觉得此书肯定是关于一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的,提不起兴趣。可是读起来发现书中的个个小故事似乎很多都是自己平常教学中的缩影,上个月我阅读了前40页,里面的超限效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了我继续阅读的欲望,这个月我阅读了思维定势,小步子,大目标—连锁塑造,詹森效应,普雷马克原理,心灵再一次被震撼,我将这些原理与我的教学结合起来收获颇丰。

    一、应用连锁塑造矫正孩子的行为习惯

    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涛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每到自习课,他总爱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老师发现小涛在离开座位之前,一般能在座位上待5分钟。老师和小涛面谈了一次,告诉他如果他能连续5分钟都待在座位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品,而且时间要从上课开始,每隔5分钟他都有机会获得奖励,一周以后,老师告诉小涛他做得很好,现在要求小涛必须连续坐在座位上10分钟才能得到奖励,但是,这次的奖励要比以前更多。又过一周后,老师告诉小涛连续坐在座位上15分钟才能得到奖励,而且他会更喜欢这次的奖励。

    在这阶段中,小涛表现很好,在自习的30分钟内,小涛没有擅自离开座位一次。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班一个比较调皮的同学颜铭辰,他的纪律特别差管不住自己,年级周通报下来每条几乎都有他的名字,早晨纪律差,课前准备差,桌洞物品摆放杂乱,作业抽查也有他不认真,中午自习和同桌说话等等,看到这样的通报全班同学笑了,他也很无奈的笑了,我也尝试将故事中老师对小涛的做法运用到颜铭辰同学身上,我说如果下周你上通报的次数能减半我不但不惩罚你还给你们小组加2分,结果你猜怎样,渐渐的,他的行为习惯有所改观,效果真的很好。连锁塑造这一心理效应,鼓励学生一点一点进步,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真是让我们受益匪浅。

    二、打破思维定势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有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我们之前也做

  • 6、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

    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科学规律则是艺术,以下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识刘儒德,在2007年夏天。夜晚,北师大培训教室,一位瘦小白净配戴眼镜的男子,很像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在给我们授课。一节课听下来,真的被他形象的图画、生动的比喻和有效的互动所吸引,这位老师底蕴深厚却不让人晦涩难懂,年轻儒雅确充满了深刻的思考。是节好课!是位好老师!

    再听刘老师的课,是09年暑期的培训班。依然是那位老师,仍然讲出了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三大效应。有用!感兴趣!

    来到书店,仔细翻阅,发现刘老师竟写过如此多的书,购来最为经典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抱回家细细品读。

    打开此书的《序》,首先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建构主义的“鱼就是鱼”的故事。

    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就跳上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所看到的景象。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头脑中形成了这些动物的图画。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程了用尾巴走路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

    鱼只能重新组装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构造起对新知识的理解。这则故事对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做出了最为直接的表达、形象的注解。

    是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是科学的、严肃的,而刘老师却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让我们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它们,生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里面的64条心理效应改变了我以前对心理学的看法(枯燥、抽象、不实用),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与点拨,同时也更坚定了我的一种想法:想教好学,除了通透教材掌握业务知识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教育中的各种心理效应,引导孩子饶有兴趣、主动的参与学习,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列位置效应》告诉我们:

    1、老师在课堂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2、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 7、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二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二

    我女儿小时候不爱吃虾,你跟她怎么说,这多么有营养,总不见效。一次,我们吃酱爆香螺,用牙签一个一个挑着吃,她非常感兴趣,吃了很多,我们非常高兴。回来以后,我买了一盒牙签,每次吃虾的时候,给她用牙签扎着吃,渐渐地,他特别喜欢吃虾 。

    原来只是这样做了,没有考虑太多,在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后,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心理效应在起作用,这就是牙签效应,其本质就是改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人类求新、求异的思维需求,以获取较好的效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一些心理效应的影响,甚至也在自主不自主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来处理问题。尽管我们不是心理学家,但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掌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效应,对孩子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因为只有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才能触及到灵魂深处。

    在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鲇鱼效应后,我感悟颇多。

    鲇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鲜活的沙丁鱼,渔民们如能将活的沙丁鱼带到市场,不仅能吸引人们争相购买,而且还可以卖出高价。为此,许多渔民虽然想尽了办法,但总不成功。然而有一条渔船让沙丁鱼成功地活了下来,由于该船船长将其视为秘密,不准船员外泄,所以外人一直不知道其做法。待他去世后,奥秘才被揭开。原来他们在鱼槽中放了一条以沙丁鱼为食的鲇鱼,当刚捕捞上船的沙丁鱼放入鱼槽后立即发现了鲇鱼,非常紧张,于是左冲右突,跳跃不停,这么一来,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被运回渔港,从而使人们大饱口福,也使渔民有了丰厚的回报。这就是著名的鲇鱼效应。

    科学家计算过,倘若地球上的鱼一年之内产的鱼仔都能成活,都能顺利长成成鱼,可以把地球上江湖河海都塞满,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从鱼仔到成鱼,要经历千百次的自然和自身的淘汰。最优秀的和最适应的才能留了下来。自然界要维持其自身的平衡功能,都是在各种压力下完成的,否则生物就会逐步退化。孩子的成长也应该如此,当有的爱对孩子来讲是不愿承受的负担时,就可以要求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里承担不同的责任,适当、适时的压力也是孩子成长的强大动力。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脆弱,这是因为我们进行的激励教育和挫折教育做得的不够,以此培养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面对挫折的忍耐能力太差。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国约有50万送报童。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的支持。大家想一想,在我国是什么

  • 8、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读后感

    忙里偷闲,认真拜读了领导推荐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编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里面数以百计的心理效应对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善意的提醒,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平时的日常琐事原来都有心理效应的存在,这本书好像洞悉我们的一切心理活动,把所有的现象用不同的心理效应归纳了出来,同时指引我们如何去做。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但这个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回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我们何尝不是再犯如牧师同样的错误呢?当学生无意或有意做错事时,当学生因粗心经常出错时为了确保他能够记住并且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于是不厌其烦、不辞辛苦、苦口婆心的讲解这样做的危害而学生则听之任之,收效甚微。读罢《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一章,心中豁然开朗。殊不知,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作祟。是啊,学生犯了错,如果我们宽容他,理解他,少批评,变换角度、方法,点到为止,适当的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来思考、反思,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超限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的批评应有度,在表扬学生时更要把握一定的尺度,否则会过犹不及。表扬,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表扬也要适当,要注意度,过度的表扬可能会出现反面的效果。

    同样在课堂教学上同样也应避免超限效应认知超载。 如果老师上课拖堂、布置作业太多,就会犯认知超载的问题。这些不应随时提醒我们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理念吗?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导学育人的对策宝典,它更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让我们少走弯路,为我们指点迷津,《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已俨然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不可多得的枕边书。

  • 9、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

    教育的大道理从来不是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知识本来也是扣人心弦的。在未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时,我对心理学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感,总觉得心理学高深莫测,殊不知,在近二十年的教学中,自己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应用着某些心理效应。

    这本书脱离了以往深奥的心理术语,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结合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了心理学规律,读的时候不知有一种什么力量总是牵住我的思维,让我不自觉地就回忆起身边的那些教育案例。

    此书分为三辑,分别为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以及管理中的心理效应。可以说,大部分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学习认识的部分并从中获益。诸如超限效应,我们其实在杂志中就曾读过关于马克吐温关于演讲募捐的例子,故事讲述的道理也浅显易懂,再联系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更令人茅塞顿开。我们在平日教学中,常常生怕讲的内容学生不懂,拼命抓住下课后的几分钟,不厌其烦地指导教育学生,却不知道此时学生已由一开始的耐心渐渐演变到了不耐烦,可想而知教育效果之差,因此这一小节作者用了给学生留白的小标题,读后不禁大悟,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给学生空间,留白的目标吗?教育要讲究布白艺术,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给孩子自己去思考、反省的空间,对学生的批评更应该点到为止,切不可宜将剩勇追穷寇,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惟其如是,才能使成长中的儿女把父母或者教师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甘愿接受其教育,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这一辑有助于我们改善教学技巧,提高教育效率,学习需要有效的记忆方法,还需要有效的目标,有效的诱导方式,科学的学习方式等。

    读完此书,我才发现许多心理效应其实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比如思维定势、暗示效应、名人效应、从众心理等等。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服教育相比,暗示教育更能协调家长与孩子间的关系,更能避免说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一本能引发读者新的思考的书就是一本好书。作为一个职场妈妈,我还在此书中学习到了很多育儿心理,比如,知道了边际递减效应,我们就会懂得对孩子的批评不可喋喋不休,对孩子的表扬也不能廉价给予;知道了互惠原则,我们懂得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收获人人为我;知道了遗忘曲线,我们懂得了在学习中要及时复习

  • 10、 思悟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思悟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文/望江散人

    说心里话,对于心理学的书籍,是排斥的,总觉得理论、道理一套套,既枯燥无味又晦涩难懂。抱着这样的心态阅读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没想到却被圈粉。读完许久,内心是欢喜的,时不时在课堂上露一手,运用一下,有意外的惊喜,也圈了不少学生粉:老师,您看的那本是什么书?怎么这样厉害!

    一、思推己及人

    与朋友聊天,听她分享学校的趣事。她说最佩服他们校长,能把每周例会变成老师们期待的学会(学习的机会)。会议开始,他会把一周的工作及各部门所应配合落实作了布置;会议的结尾一般针对工作中的不足予以剖析,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会议过程中,则是用轻松幽默的方式与老师对话或分享他个人的所学所思所想。每次会后,老师们均能各司其职,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听完以后,窃以为,这只是他们校长的个人魅力。直到读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才知道,他是遵循了心理学上的系列位置效应: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这就是他效率又高,又让人期待的原因吧。

    于是,教学中,我也尝试着在课堂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上课的前10分钟一定要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不能在检查作业、回顾批评中度过。课堂上,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保证每次学习时间不会太长。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变得有效、高效,学生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倍增,也能从学生嘴里听到数学学习很轻松很快乐!

    二、悟反思运用

    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不仅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许短期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但时间一长带给学生的什么呢?那就是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布置大量的作业,认为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还是只给学生适量的作业,以便于巩固当日所学?答案不言而喻。

    教育也要讲究布白艺术。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布白,才能产生美感。回想平时与学生的交谈,尝试点到为止,适当地留点布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去建造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而不是宜将剩勇追穷寇。惟其如是,才能使成长中的学生把教师视作自己信得过的良师益友,从而甘愿接受其教育,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去年,

  • 2021-07-21

  • 2022-04-25

  • 2023-04-11

  • 2021-06-04

  • 2021-10-01

  • 2021-06-14

  • 2023-01-27

  • 2023-04-04

  • 2022-04-19

  • 2019-11-12

  • 2021-11-12

  • 2021-11-25

  • 2021-11-25

  • 2023-05-25

  • 2022-12-16

  • 2019-10-24

  • 2019-09-20

  • 2022-02-17

  • 2019-11-12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2-02-16

  • 2021-07-08

  • 2019-10-2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1-08

  • 2019-10-11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3-03-02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2-11-21

  • 2022-12-08

  • 2019-10-11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悟、2024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