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摆渡人》读后感 > 地图 > 《摆渡人》读后感

《摆渡人》读后感如何写

发布时间:2023-05-30 来源:互联网

《摆渡人》读后感如何写精选8篇。

下面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摆渡人》读后感如何写”,想必大家都听说并阅读过作品这本好书。想记住这些优秀的情节,我们需要为此去写一篇读后感,作品的读后感怎么写才能更好地表达我们所感所想呢?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

《摆渡人》读后感如何写(篇1)

他们向彼此倾诉爱意,崔斯坦深知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仍然抑制不住大脑的指引,在距离分界线只有一步之遥,他哄骗迪伦说他也可以过去,迪伦虽有怀疑但也不容有他,她先跨过去了,但回头一看,她崩溃了,回头什么也没有了,崔斯坦在这边看着她悲痛欲绝的样子但无能为力。

迪伦找到了传说中的那个地方,莎利带着她一直前进,问她有没有要见的人,他可以帮助她,迪伦想了很久选择了那个崔斯坦第一次摆渡的那个灵魂------十八岁的士兵,她如愿见到索斯杰,询问他是否记得他的摆渡人,然而他说出的那些特征与她所见到的崔斯坦完全不一,就在几乎绝望的时候他说到他的眼睛是蓝色的,湖蓝色。是的就是那个人。迪伦欣喜若狂,并一直讨论他,直至他带她去见这里呆得最长时间的伊扎卡,她为迪伦的疯狂想法感到诧异不已,从来没有人能够成功从这里逃脱出去并回到荒原,或者说回到灾难现场,但迪伦不相信,虽然他们不成功,但并不表示没有可能。毅然跨过分界线,再次踏进荒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一个安全屋,她看到好多灵魂以及他们头上的那个光球,他们的摆渡人正在指引他们到达彼岸。

崔斯坦此时正在带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她于半夜被潜入家中盗窃的窃贼杀害了。虽然她很可怜,但崔斯坦并不想过多询问和投入感情,他还停留在上一个灵魂的阴影中。其实本来他应该变换身份、容貌和名字的,但是不知为何这次并没有,他自己也没有想通。在第三第四间安全屋那里,迪伦往回,崔斯坦带领灵魂往前,他们相遇了,迪伦既高兴又惊恐,她大喊崔斯坦的名称,虽然理智告诉他不可能,但眼前活生生的人和声音,让他不得不相信,瞬间他松开了那个女人的手,她立刻被恶魔抓住,拉着下去了。

《摆渡人》读后感如何写(篇2)

很喜欢这本书。

小女孩迪伦因为车祸不幸身亡,本以为这是莫大的悲剧,没想到这却是她的新生。

遇到了崔斯坦是迪伦的转折点,崔斯坦和她活着时所遇到的男孩都不相同。在迪伦看来,他成熟,说话风趣。

崔斯坦是迪伦的灵魂摆渡人,他的使命是保护迪伦成功到达一个被叫做“家”的地方,中途必须摆脱恶鬼的阻碍。恶鬼,专门吃灵魂的鬼魂,正因为有了邪恶的恶鬼才有了崔斯坦的使命。

不过全书最精彩的部分窃以为是迪伦到达终点之后发现自己爱上崔斯坦决定重返的章节,这是爱与生命的较量,一个小女孩,在躲避恶鬼的路途中慢慢变得坚毅和勇敢。在这些章节里,迪伦成为了崔斯坦的灵魂摆渡人,使崔斯坦成功鼓起勇气打破惯例去寻找自己的路。因为习惯,所以崔斯坦对于自己的逆行一直充满怀疑和抵触,他担心害怕前方的一切,因为在他心中这是从未经历过的,从来没有过的就是错误的观念在崔斯坦里根深蒂固。所幸迪伦具备了勇气,并用爱牵制着崔斯坦,成功教化摆渡了崔斯坦,使崔斯坦勇敢前行。角色的转换之后是这本书之后的精华部分,因为从未有过,所以特别精彩。这次的成功告诉我们,真正的摆渡是自我的摆渡,是自我的救赎。

最后的结局迪伦成功复活,和崔斯坦成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过如果此书继续写下去,是会有柴米油盐里的平淡安稳,还是有锅碗瓢盆的你扔我摔?

《摆渡人》读后感如何写(篇3)

穿过兵荒马乱,跨越千山万水,我如约而至,死亡也无法让我们分开。

迪伦来到了她的内心荒原,荒原的山丘上坐着一个等她的少年。少年叫崔斯坦,是迪伦的摆渡人。没错,迪伦死了,死于一场事故。

荒原是死者内心的世界,因为迪伦内心缺爱,所以荒原真的就只是荒原。摆渡人的使命是让灵魂穿过荒原,躲开恶魔的吞噬,抵达安全的栖息地。所以他们会用最合适的相貌出现在每个灵魂面前,并在遇到下一个灵魂之前,一直保持这样的相貌。初次见面,迪伦于崔斯坦而言不过是千万灵魂中的一员。

直到崔斯坦的出现,迪伦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亡。与其他亡灵不同,她没有痛苦没有哀嚎,欣然接受了这个事实。

崔斯坦摆渡过很多人的灵魂,他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名字,也不知道自己原来的样子,他的存在,只是因为灵魂的需要,与其说他是一名摆渡人,不如说他只是一只无处可去的孤独灵魂。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直到迪伦的出现,才让崔斯坦那波澜不惊的内心泛起点点涟漪。

在充满恐慌的荒野中,崔斯坦一次又一次的从恶魔爪下救出被困的迪伦。情窦初开的少女对正义、温暖的少年总是毫无抵抗力,崔斯坦温馨的话语,让她在充满厉鬼的荒野中充满希望,即使有恶魔的进攻,但只要有他在,迪伦也能绽开笑脸。于崔斯坦而言,迪伦又何尝不是特别的呢?女孩的纯洁、善良像光一样照亮他近百年来毫无生机的内心。爱情正在这片凄凉、恐怖的荒野上悄悄绽放。

但凡是路就总有终点,另一个世界虽好,但没有了崔斯坦的彼岸,再安逸也无法让迪伦驻足。她宁愿在荒原中和他一起飘荡,哪怕生命会终止于厉鬼的口下。

她要回去,他的崔斯坦需要她,她不要让他再一个人孤独,她要做他的摆渡人!

爱上一个人,心便有了栖息的地方,即使知道回去的路有多艰难,这一次,她也要义无反顾。没有任何一个灵魂这样做过,她的勇敢让我震撼。木心说: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跨过所有的障碍,有情人终于相遇,爱让他们回到了原点。

她说:"原来你在这儿。"

他说:"我在这里。"

如果我真的存在,只是因为你需要我。

《摆渡人》读后感如何写(篇4)

如果你没有听过《莫扎特》、《神秘园》的心灵治愈音乐,没有读过心灵治愈的书,可以读读《摆渡人》这部小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每当痛苦失望或消沉时,就需要抒缓情绪,寻找心里的平静和安慰,每当勇敢时,就会冲破层层压力,走向光明,这块藏在每个人内心的土地,就是“摆渡人”。

最近读过很多小说,生活环境会影响人的性格,《摆渡人》中的单亲女孩迪伦,她和父亲从未见过,生活中母亲的冷漠、同学的嘲弄,造就了迪伦孤独而无助性格。生活环境的压抑,让迪伦变的心中留下了阴影,变的胆小懦弱。

在去见父亲的路上,火车出了事故,迪伦不幸身亡,在山坡上有位小男孩正在等着她,她的灵魂遇到的命运的摆渡人—崔斯坦,他的任务就是要护送人死后的灵魂穿过有魔鬼的地方,在沼泽地里艰难的跋涉,穿过峡,渡过惊涛大浪的黑湖,被魔鬼疯狂的追杀,是最惊心的时候,安全屋是最好的安全所,路上的环境就是迪伦的心象,面对魔鬼不敢去抗争是迪伦胆小懦弱的表现。

迪伦和崔斯坦的爱,把迪伦的性格慢慢改变,从柔弱到坚强,迪伦在到达天堂,和崔斯坦分开后,她感到生活中没有崔斯坦不行,她爱他,迪伦打开了天堂的门,返回荒原,去找崔斯坦,没有崔斯坦,她也能战胜魔鬼,迪伦和崔斯坦终于来到那个火车发生事故的隧道口,迪伦灵魂附体,回到了人间,她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每个人都有自已不同的经历,在困难面前不要胆小怕事,要勇敢的站起来,勇敢的抬起头,在难的事、在痛苦的事,也会变成小事,阳光总在风雨后!

《摆渡人》读后感如何写(篇5)

《摆渡人》讲的,总结起来:人死后是有灵魂的,并且会有一个摆渡人,带领保护着灵魂,到达安全的地方。按照这样的故事设计,一个叫做迪伦的女孩,不幸死亡,进而和一个叫做崔斯丹的摆渡人,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

故事整体上分成了两部分。

第一部分:迪伦乘坐火车看望多年未见的父亲,但是中途火车发生了事故,迪伦死在了列车上。迪伦的灵魂从身体释放出来,见到了自己的摆渡人崔斯丹。

随后和崔斯丹的相处中,她明白了自己死亡的真相,明白了人死后灵魂摆渡人的存在,明白了前往安全地历程的艰险。其中我觉得最为重要的一点,她明白了崔斯丹的重要性:她只能跟着他,她只能服从他的命令,她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他,她离不开他了。如果故事就这样下去,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想象作品。

曲折就在于,迪伦是个不一样的人。在作者笔下,她很坚强,知道了死亡的真相,不会太过悲伤;她很善良,看到崔斯丹受伤,她会难过;她也很叛逆,偶尔会质疑崔斯丹的要求;当然,她也很感性,对自己的感情,勇于表露。

好的元素都有了,故事便发生了。

他们就这样一路走啊走啊,直到了终点。但是崔斯丹不属于灵魂的世界,他只是一个摆渡人,这决定了他们不能在一起。灵魂归所,迪伦踏进的那一刻,便在她和崔斯丹之间形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她来了,他却不能来。崔斯丹又要开始自己一成不变的工作,去引导下一个灵魂。

一切看起来都结束了,但是却是另一个新的开始。第二部分就这样展开了。迪伦想要见崔斯丹,她要出去。她发现了离开灵魂归所的秘密,不顾别人的劝阻,开始了返回的路程。返回的历程依然艰难,但是对崔斯丹的爱支撑着她一步步走下去。终于,她见到了他。故事便这样倒了过来。

前部分,崔斯丹带着迪伦走,他告诉迪伦,他们要去灵魂的归所,迪伦需要相信崔斯丹;后部分,迪伦带着崔斯丹走,她告诉他,他们要去迪伦死亡的地方,崔斯丹需要相信迪伦。可以说,第一部分是在不断走向死亡;第二部分却是不断走向重生。迪伦需要尝试,她也要带着崔斯丹去尝试。

但是不论是去灵魂归所,还是尝试返回人间,永恒不变的是:迪伦想和崔斯丹在一起。在灵魂归所他们无法跨越障碍,她便逃了出来,朝着另一条路进发。她也不知道自己后一条路是否可行,但是她已经没有其他路了。

最终,结局很圆满,迪伦起死回生,崔斯丹也穿行到了人间。两人相视一笑,故事到此结束。

《摆渡人》并没有给我的带来太多的震撼,也许是我并没有太多的人生阅历去感悟,或是现在还不能体味其中的深意。其中爱情与救赎的主题倒是深深吸引了我。

迪伦在现实中是个备受欺凌的女孩,父母离异,朋友很少,同学欺负,似乎不好的一切在她活着的时候都有。讽刺意味的是,她在死后却遇到了一生都不曾体会的温暖,并且为了保留这份温暖做出自己的一切努力。

与其说崔斯丹是迪伦的摆渡人,我倒突然觉得,真正摆渡迪伦的,是迪伦自己。是她想要留住幸福的执念,让她拯救了自己与所爱之人。

就如封面所言: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摆渡人》读后感如何写(篇6)

用三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小说《摆渡人》,个人觉得小说写得挺精彩,语言流畅,情景引人入胜。像看一部穿越大片。

第一天晚上看了一些,差点吓得失眠,说吓得有点夸张,但的确让人想到死亡和灵魂,心里不免有点心悸,建议胆子小点的女人别看。呵呵,玩笑啊!

这是一场穿越了生死的爱情故事,单亲女孩迪伦在去看望父亲的火车上,遇到车祸,当她在恐惧中逃下火车,她以为她是活着的,而她却是火车唯一死去的人。她逃出黑暗的火车隧道,发现除了蜿蜒向远方的铁轨,就是荒野和山脉。她惊恐,迷茫,无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时,她发现山坡上坐着一个大男孩,无疑让她心里有了一些依靠。那个男孩带着她向深山走去,当黑夜将近,危险来临,潜伏在周围的魔鬼开始向他们袭击,男孩保护着迪伦到达了第一个安全屋。迪伦对发生的事感到疑惑,在谈话后,她才知道她已经死了,而现在的她,只是脱离了肉体的灵魂,男孩是引领她的灵魂在无界,安全走过荒原的人。他叫崔斯坦。

与其说说崔斯坦是迪伦灵魂的摆渡人,倒不如说迪伦是崔斯坦灵魂的摆渡人,爱是他们相互摆渡的媒介。迪伦的善良,单纯,勇敢,引领崔斯坦走向了新生,他在荒原墨守成规,例行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摆渡了无数人,在荒原存在了或许千年之久,他几近麻木,没有血肉,只是在不停的工作,因为迪伦,他开始复苏,情感在心里滋长,让他拥有了人的情感,生出血肉之躯。而迪伦为了爱情不惜自己的生命,勇敢返回荒原,带领崔斯坦返回人间!

当我们面对生死存亡,会是什么给我们力量?你能做的到吗?

我相信人有灵魂,死不可怕,而是死后,你的灵魂也要领受艰难的跋涉,才能到达我们想去的地方。

爱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爱让胆小懦弱的迪伦变得坚强勇敢,让没有血肉的崔斯坦有了血肉之躯,正如书中所言,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人过中年,平日所读之书多是时政财经官场商战历史名传之类, 多少年已不再读青春励志、激荡灵魂的书了, 近日偶读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陡生感慨:人生就是不断穿过一座座荒原,只要信念坚定总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孤独而无助,同学的嘲弄、母亲的冷漠,为了重温久逝的父爱,她踏上了开往远方的火车。不幸的是途中突发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眼前竟是一片荒原,她以为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

似乎专为她等候的男孩崔斯坦,带她走向无边的荒原,当她逐渐明白自己才是惟一的遇难者之后,并没有悲观颓废,而是跟随上帝派给她的摆渡人,越过一片片荒原、一座座高山、沼泽地恶水湖……面对随时而至的恶魔群起而攻,稍有不慎,就会魂飞魄散,成为孤魂野鬼,坠入地狱,亦幻成魔。

因为责任,崔斯坦终于护送她到达灵魂的天堂,并再去摆渡一个接一个的灵魂,机械地周而复始就是他的工作,从不曾思考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因为爱,迪伦竟走出多少冤魂梦寐的天堂重返荒原,从柔弱到坚强,从被摆渡到反摆渡,并最终带领崔斯坦重返人间!

二十年前当我还在铁路学校读书时的青涩年代,时常悲观无望地苦叹、恐惧着所要面临终生居无定所四海流浪的工作时,内心便哀怨地以'荒原浪子'而居了。读过《摆渡者》却猛然感悟:真正的荒原并非地理环境或海涯天边,荒芜的往往是我们逐渐贫瘠的心灵和日趋干枯的灵魂!

刚踏入社会时,懵懂的世界的确是一片荒原,为我们排解工作心理各种困惑的师长,无异于就是我们的摆渡人,使我们渐有立足之地!

无论为官为商为国为家,一项事业、一份工作、一段姻缘、一份情感,总会有时起、有时落,谁也不可能一直都一帆风顺、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

人生的荒原可能不止一处、不仅一时! 当我们身处逆境时,如果我们感到天空都在哭泣,如何会能体味到阳光其实依然灿烂呢! 犹如书中所描述的,荒原的风景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他们内心的景象。你哭泣,天空便因你狂风大作,阴雨密布;你欢笑,身边就是灿烂暖阳,静谧如水。你用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待荒原,荒原便会回报给你加倍的体验。

一个个人生的渡口,不可能永远都有为我们摆渡的先知和导师,只有坚信自己!坚守内心!穿过荒原、就能彼岸花开!

《摆渡人》读后感如何写(篇7)

小说《摆渡人》述说了一位厌恶周围环境而想去见不曾有过一面之缘的父亲,但是途中不幸出了事故失去生命的迪伦,在自己的摆渡人——崔斯坦的指引下穿过荒原来到灵魂的归宿地之后返回荒原与崔斯坦一同冒险回到人间的动人故事。

崔斯坦坚定有神的指引,义无反顾的保护,不予言表的贴心让愤慨世俗、失去生活热情的迪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点燃了爱的焰火。

迪伦待己如友的尊重,为他人着想的纯真,不屈命运的意志让循规蹈矩、抹去七情六欲的崔斯坦找到了抗争的勇气,重拾了人的情感。

互相真挚的爱让他们做到了不曾有人尝试过得逆天改命,他们对未来坚贞的信仰促成了最终美满返回人间的结果。若说崔斯坦是迪伦的灵魂摆渡人,不如说他俩互为指引,互为摆渡。

现实生活往往充斥着不满与不公,切不可气急败坏,也不能一味地等待,消磨。人生苦短,或许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小说里的灵魂摆渡人带你战胜所有困难,无论是否可以遇到,一定要热爱生活,尊重善待他人,用内心的爱产生的信仰带你勇敢尝试,突破既定的壁垒。也许下一秒你就能看到阴云笼罩过后的阳光普照!

《摆渡人》读后感如何写(篇8)

第一次看见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一行小字――“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真的需要我。”也许每个人生来就是孤独的旅者,而每个孤独的灵魂都需要被救赎。

轻轻地翻开书页,在安静的阅读过程中,便不知不觉地投入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中。迪伦,这个不幸的十五岁女孩在火车事故中丧生后,遇见了她命运中的摆渡人――崔斯坦,从而开始了她寻觅灵魂归宿的旅程。也许,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相反,它恰恰是生命的另一个开端。我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曾经经历的流逝去了哪里,而未到来的命运又会是什么。也许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并不来源于死亡本身,而来源于生命消逝后那未知的灵魂飘荡的旅途。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荒原,那里杂草丛生,满目疮痍。崔斯坦对迪伦说:“这片荒原是你心中的映射,心是什么样,这里便是什么样。”于是在迪伦需要的时候,崔斯坦出现了,引导着迪伦经历千难万险,帮助她躲过恶魔的魔爪,到达了迪伦最终的归宿,也就是被称为“最后的家”的地方。每个穿过荒原的灵魂都栖息在此,等待着家人团聚。然而,迪伦并没有停留在那里,经过了强烈的思想斗争,不顾他人的阻挠与劝告,她选择回到可怕的地狱,寻回她的爱人。佛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对迪伦来说,崔斯坦在的地方,爱在的地方,就是天堂。

就算有过怀疑,有过动摇,甚至否定过自我,那又如何?当迪伦和崔斯坦勇敢的跨越重重困难和考验,最终回到人间,一切都是值得的,哪怕可能会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对迪伦来说,崔斯坦是她的信仰,是她灵魂的救赎者;对崔斯坦来说,迪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没有崔斯坦,迪伦会被荒原里的恶魔抓走,永远沉沦在黑暗之中;没有迪伦,崔斯坦永远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摆渡人,麻木而冷漠地送走一个又一个灵魂。究竟谁是谁的救赎呢?所幸他们遇见了彼此,救赎了彼此。

《摆渡人》留给我的震撼久久难以平复。人性的光辉,真情的伟大与人性的思索交织在一起,使《摆渡人》成为震撼我灵魂,给我前行力量的一部著作。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摆渡人,面对外界的诱惑亦或是难以逾越的困难,只要坚持自己的信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救赎者。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摆渡人》_摆渡人读后感800字


今晚终于把这本书看完,心里有种温暖的感觉让人又相信了爱情。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的一本畅销小说。书中一开场展现的是一个15岁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唠叨的母亲,不开心的学校,敏感而略带自卑的个性,迷茫而又无聊的生活让她显得沉闷而又烦躁。这样一个女孩好像曾经都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普通。然后一连串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或者说本书还是一部非科学类的书,是的,出现了人死亡后的灵魂。

在列车意外脱轨中死去小女孩的灵魂在黑暗中看不见任何光亮,她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挣扎着爬出列车,然后她看到了唯一的一个人,来带领她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的人----摆渡人。摆渡人一路上带领着小女孩的灵魂翻山越岭走向目的地,他淡淡的回避着女孩各种问题,不愿直接告诉女孩已经死亡的真相,直到女孩在行走过程中发现身体奇怪的表现,逐渐接受了肉体已经死亡的事实。情窦初开的女孩在一次次的危难中渐渐喜欢上了她的灵魂摆渡人,她情真意切的关心与信赖,逐渐唤醒了摆渡人几百年来内心深处麻木的情感。然而,摆渡人的工作决定了当他送女孩到达目的地后,他将再也不能见到女孩。

人性的回归,可以让人找到真实的自我;爱情的力量,可以让人战胜恐惧。曾经自卑,软弱的小女孩开始变得勇敢而坚韧,如破茧而出的蝴蝶一般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曾经阅遍人间生离死别几近麻木的摆渡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心灵深处对生命的认知,对美好的向往,对生活的热情。最终人性的伟大改变了命运,面对未知的恐惧,女孩与摆渡人勇敢的选择了即使灰飞烟灭也要在一起的决定。他们一起回到肉体死亡现场,然后奇迹发生了,他们都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类,可以如愿以偿的生活在一起。

阅读《摆渡人》,更像是跟随主人公历经一场关于心灵变化的历程。灵魂的摆渡除了意味着走向另一个世界,也更意味着找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如果说摆渡人引领了女孩的灵魂,那么某种程度上,女孩也是摆渡人的灵魂摆渡人。

《摆渡人》(精选读后感)


《摆渡人》读后感800字我看完《摆渡人》已经大半年了,甚至连第二部也看完了,读后感却是一直没动笔,或许是因为恰巧触碰了心灵深处,所以我不敢动笔吧。这本书和梁朝伟主演的同名电影倒是完全两码事,虽然都是“摆渡人”的故事,但说的意蕴却深远很多。当我看完第二部的时候,才恍然发现,这已然成为了爱情小说。今天我重点谈的自然是第一部,那个生命终结后的异域的故事。书中女主迪伦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父母离异后随母亲生活,对父亲几乎没有印象。想着自己已经长大了,就策划了一次去往父亲城市的旅行,一心与父亲团聚。在旅行途中,搭乘的火车在隧道中爆炸,她不幸身亡。随即进入了时空隧道的模型,一位摆渡人进入了她的世界,带着她徒步荒原。作者笔下的荒原是逝者脑中的人生与迷茫,天空是心境,恶魔是心魔,途中行经的泥沼、山川、城市、湖泊大多是逝者所熟悉的,摆渡人主要是陪同前行,安排安全屋以及对抗恶魔。女主和摆渡人男主就是在逃命荒原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让成功穿越荒原的女主势要把荆棘满布的荒原在次穿越,并带着男主返回人间。阅读的时候,我随着作者的描述沉浸在荒原的世界中,若然真的存在这么一个荒原,让人离世后都有一段旅行,并最后在荒原的终点遇上曾经的家人、朋友,那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按从前的说法,老人只要熬过了农历新年的正月十五就又长一岁了,扛过了,就走过了,就可以好好地开始新的一年。但最近这几天,离开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上周我最敬爱的爷爷走了。前几天,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走了。今天,知名的华人作家李敖也走了。高寿如他们几位,估计在荒原上可以舒展开手脚,如年轻人一样健步如飞,也未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记得《摆渡人2》讲述了一个病重的老奶奶在摆渡人的陪伴下,平安顺利穿越荒原的故事,摆渡人化身为老奶奶的孙女,虽然识破了她,但老奶奶还是享受“孙女”的孝顺,一件轻松游玩的快乐。成功穿越荒原后,她还非常满意地开始了新的生活。倘若几位老者在荒原中行走,还望摆渡人多多关照。

摆渡人读后感分享精选


世人将世间的真理融于书中,等待其他的人们去讨论。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一直不停的冒出新的想法,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把我们的触动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作品读后感才值得与他人分享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摆渡人读后感分享 ”,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摆渡人读后感分享 篇1

迪伦的父母在很早以前就离婚了,在学校里被同学取笑,在家里被父母亲打骂,连最好的朋友也转学了,生活过得一点也不如意。有一天,她竟一人坐着火车去找从未见过面的父亲,在途中遇难,没想到她居然是唯一遇难者。她灵魂出窍后,遇到了她的灵魂摆渡人——崔斯坦,他是来指引她到天堂的,他们俩一起穿过荒原,躲过恶魔的袭击,在此之间两人产生了爱意。迪伦要跨过分界线而崔斯坦不能,她过去之后伤心难过,经过无数的艰难困阻,迪伦又回到了荒原找崔斯坦,他们逆流而行与命运抵抗,最终两人都活过来了。

迪伦在没遇到崔斯坦之前,生活一直都是枯燥而宁静的,但他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她无味的生活。看完迪伦与崔斯坦在荒原中的惊险过后,让我有所感触:①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凭借心中那些执念一往直前。②自己认定的事情不要半途而废。③两个人之间要真诚相待,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对对方好。④不要因为他人的劝告而改变了自身的想法。他人都说不可能时,不敢尝试的人一点机会都没有,但敢于尝试的人就有可能成功,因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⑤生活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虽然欺骗了他人,但谎言的初衷一直都是为了让他好。⑥爱具有无穷的力量,它比什么都珍贵,比什么都伟大,我们需要好好珍惜,一旦错过就会后悔一辈子。

这本书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很多的情节片段都让我记忆犹新。例如:

①“崔斯坦,我需要你。”她轻声呼唤,“我需要你!”她的嗓音嘶哑,泪花滚动,“你在哪儿啊?”她哭着,说着,嘴唇颤抖得很厉害,话也断断续续,含含糊糊,“我需要你……。”从这看出迪伦失去崔斯坦后,她变得迷茫,不知自己该干什么,只希望他能快点回到身边,就像孩子与妈妈丢失后,孩子会哭着喊着妈妈一样,其实一个人依赖另一个人久了,当这个人离开后,这个人就会非常伤心。这的确很正常,但迪伦刚开始与崔斯坦并不认识,从这些动作与语句中,可看出迪伦刚开始与崔斯坦并不认识,从这些动作与语句中,可看出迪伦对崔斯坦的感情有了一点升华,尤其是“我需要你”这一句,深深地感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弦。

②“别慌”崔斯坦严厉地告诫自己,“她呛了很多水。”;她的喉咙里发出像锉刀磨东西一样的喘息声,崔斯坦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崔——崔斯坦。”她嘴唇青紫,哆哆嗦嗦地说。“我在!”他回答,声音里的焦虑显而易见;“一切都过去了,小天使。”他柔声说道。这样亲昵的情话竟会从自己的嘴中冒出来,连他自己也觉得诡异。从这次发生的掉湖事件中。可看出崔斯坦队迪伦的关心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大,他的紧张、焦虑、情话无一不透露他喜欢上她了,令人感到欣喜,这情节跌宕起伏,让我的心情又上又下,一会儿忧一会儿喜,这样的情节设置非常让我喜欢,出乎意料之外。

③“我爱你”“我也爱你,迪伦。”“到了那边你再吻我。”然而崔斯坦突然伸手搂住了她,搂得紧紧的。“不。”他的声音低沉沙哑,“就现在。”他们在分离前都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勇敢的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在这里显得崔斯坦有点迫不及待,因为他知道自己永远都不能和迪伦一起走下去,两人的难舍难分,给他们都带来了各自的痛苦,让人看了心酸,但看到他们在这一刻一起了,是非常温馨甜蜜的。

④迪伦不顾生命的安危,冒着自己魂飞魄散的危险也要回到荒原去找崔斯坦,她的执着与勇敢无疑是让人佩服的,她能放下生命,不顾一切去找他,说明迪伦对他的爱已经到达了一个新高度,胜过一切东西。在没有摆渡人的帮助,她独自一人重回走过的路,依旧有恶魔,可是似乎再凶险,内心的强大信念依旧在支撑着她,她终于找到了他,这时,她变得坚强。

⑤崔斯坦不能与迪伦一起穿过最后一扇门,因为当时他还只是灵魂的摆渡者。但后来迪伦的寻找,他们之间无畏的爱改变了他,他开始会流血,会受伤,容貌不在改变,甚至有了刻骨铭心的爱情,这都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就像那句“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需要我。”迪伦需要他,所以他勇敢地来到了现实的世界,给他的小天使最完整的爱。

这本小说是从哪里开始的,就是从哪里结束的,最终完美的结局让人心动不已。迪伦用生命与灵魂的不懈追寻告诉我们:禁锢我们的从来都是不是有形的枷锁或隔门,而是来自我们心底的怯懦,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担忧。你的信念决定自己的人生,只有无所畏惧的自由灵魂,才能抵达甚至改变美好的彼岸。真正的救赎来自心灵的自我成长与非凡勇气。

读完这本书,有几个问题无法回答为什么,崔斯坦也在火车上,他不是没有肉体吗?为什么迪伦被恶魔围攻时,她只要闭上眼睛,恶魔就不会伤害到她?为什么崔斯坦说着荒原的形成是迪伦的心像,我觉得他在骗她,因为后文说那些其他的灵魂也是跟着摆渡人走这里的?为什么崔斯坦说这是他陪灵魂走的最远的呢?他之前不是成功的送走了上千个灵魂吗?

摆渡人读后感分享 篇2

临近放假的时候,我在学校图书馆里一眼就看到了这本《摆渡人》,不知是不是和最近热播的电影《摆渡人》是一回事,但是拿在手里甚是喜爱。和旁边同样借书的李老师攀谈几句后,得知她看过这本书,便询问了几句,得到好评推荐后,毅然决然地借了这本书回家。

假期里,因为有孩子紧随左右需要照顾,所以我也是利用孩子睡觉的零碎时间看完了此书,尽管如此,感触还是颇深。

其实,读了克莱儿·麦克福尔的小说《摆渡人》,情绪很低落,在黑暗中甚至忍不住还掉了泪。我从没觉得我没有朋友,却不知为什么,在看到扉页那句“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时,一种痛彻心扉的孤独感像奔跑的犀牛,一头撞进血液里,周身堵得难受。

人性的回归,可以让人找到真实的自我;爱情的力量,可以让人战胜恐惧。曾经自卑,软弱的小女孩开始变得勇敢而坚韧,如破茧而出的蝴蝶一般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曾经阅遍人间生离死别几近麻木的摆渡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心灵深处对生命的认知,对美好的向往,对生活的热情。最终人性的伟大改变了命运,面对未知的恐惧,女孩与摆渡人勇敢的选择了即使灰飞烟灭也要在一起的决定。他们一起回到肉体死亡现场,然后奇迹发生了,他们都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类,可以如愿以偿的生活在一起。

读完书之后想想,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在求稳,不想改变,等待着时间给我们答案,然而迪伦穿过荒原,她就摆脱了那些一直纠缠她的恶魔,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她生命不再受到威胁了——她“回家”了,这是被摆渡人的终极目标,然而她爱上了她的摆渡人,走过分界线她便再也见不到她的摆渡人,她不愿过着那样没有希望无限期等待的生活,她选择了再次回到荒原——那个她曾经无比害怕也无比甜蜜的地方。在看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受一种思想束缚着——那个统管人界、荒原和鬼界三界的大人物该出来阻拦了吧。可能吧,作者追求的是一种无拘无束,而受限的是我自己。

阅读《摆渡人》,更像是跟随主人公历经一场关于心灵变化的历程。灵魂的摆渡除了意味着走向另一个世界,也更意味着找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如果说摆渡人引领了女孩的灵魂,那么某种程度上,女孩也是摆渡人的灵魂“摆渡人”。

《摆渡人》是一本 非常棒的书,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看完后会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我是否在无休止的过着复制般的生活,没有变化,没有期待。然而其实自己是有梦想的,只是没有勇气再回到那个“可怕的荒原”,去寻找自己的“崔斯坦”。

摆渡人读后感分享 篇3

假如我们的内心有一片荒原,那心灵的摆渡人,是亲人,是朋友,没有他们的陪伴,或许我们很难完成这趟旅程,但是,也正因为有他们,内心的荒原,才会开花。——题记

迪伦的内心荒原,那座山丘上,坐着的那个男孩,叫崔斯坦,他是她的灵魂摆渡人——迪伦死了,她于一场火车事故中遇难。他对她说:“我用最合适的相貌出现在每个灵魂面前。再遇到下一个灵魂之前,我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相貌。”崔斯坦内心的痛,他本来的样子,没人知道;他的存在,或许只是因为有灵魂的需要吧!但是,这个女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迪伦的荒原,是她的心像投射,天气随她的心情而变,地形随她的性情而成。崔斯坦温馨的话语,点燃她心中的希望,即使有恶魔的进攻,但是有他在,迪伦也能绽开笑脸……就像我们内心的荒原,有恶魔,有坎坷,有磨难,但也是拥有朋友的陪伴,我们才能击免受恶魔的伤害,才能完成一趟又一趟的旅程,如果摆渡人真的存在,也是因为我们需要他。

遇见了迪伦,崔斯坦第一次为他的命运而黯然神伤,他的生活简直像一个监狱,永无止尽的轮回,看着那些自私的灵魂说谎,欺骗,浪费上天给它们的生命,而这是他梦寐以求有求之不得的,他一直以为引领灵魂去到另一个世界是他的工作,他只需要执行。迪伦曾对他说:我所感到的,并不是真的你,但是,不论你的外表是怎样,你心里的那个才是真的你,是你的灵魂……作为被保护人的同时,或许我们正在引领着生活中的朋友,亲人。在爱与被爱的同时,我们内心的的荒原,在冒起点点小花,或许它们微不足道,但是,也能点缀这片荒原,也许迪伦也是一个摆渡人,在悄无声息中,她已经进入崔斯坦的内心,为他种下了一株花。

也许人只有在颠倒流离之后,才能重新印证时间在内心留下的痕迹,当迪伦来到天堂,却要冒险回去寻找她的摆渡人,即使完成了这趟旅程。他们已经走进彼此的心灵,崔斯坦引领着另一个灵魂,相貌却依然保持着,没有一丝改变。在时间的推移下,他们在对方内心留下的痕迹,是对生活的希望和未来的向往。

如果生命是一条河流,那谁是你生命的摆渡人?

心灵中的摆渡人,种下为对方留下的花,蔓延到整个荒原的每个地方。从荒原到花海,只需要摆渡人的陪伴,我们心灵的摆渡人,会是谁呢?

摆渡人读后感分享 篇4

原来最后的最后,还是该回到那里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

提醒这本书上架后迫不及待的就看上了,中间停了几天,因为害怕看完就没有了。一直在想最后的结局会是怎么样的,崔斯坦和迪伦会不会又分开了,事实表明温暖的书总有温暖的结局。或许没有办法十全十美,但是不完美中的完美不啻一个完美的结局。长大了总会有和父母分离的一天,但是只要心中有爱,足够的爱会让你发现迟早你们都会再见面。

看完了三部曲,迪伦真是让人又烦又爱。是的,他面对糟糕的事情时会大喊大叫,会不顾一切大声喊叫,不考虑他人感受,小脾气严重,任性无比。但是好在在后面作者将迪伦人设给拉了回来,让她美好的品质再次绽放。是的,她有让人讨厌的一面,但她也有一颗善良和坚定无比的心,也正是这颗心,拯救了所有人。

至于杰克和苏珊娜,苏珊娜从杰克那里学会了勇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勇气,幸亏苏珊娜的勇气去找回杰克并发现了让恶鬼变回原来样子的方法。杰克从苏珊娜那里学会了爱并磨平了自己糟糕的脾气,也幸亏杰克喜欢打破固定思维的性格,让最后四人有了完美的结局。

迪伦给天堂里的人带去了新的希望,一轮又一轮的人开始满揣着爱踏上救赎亲人的路。

所谓的恶鬼只不过是在等待被爱唤醒的迷失了的灵魂。这个世间,爱真的能够照亮一切,愿你愿我,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爱。

《摆渡人》读后感2000字-灵魂的摆渡人


如果人生是一场迷茫的苦旅,谁将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我们这些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人,早已走过不惑之年,匆匆然与知天命的那一站近在咫尺。按照传统文化理论,我们现在应该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处乱不惊。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看绝不尽然。扪心自问,面对人生的一道又一道关口,一次又一次选择,我们有多少次是不惑的?是淡定的?是从容的?七尺之躯伴随着岁月流逝从孕育生长到成熟消亡,不因个人意志与喜好有丝毫停留,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然而,我们的思想似乎很少能够跟上身体成长的节奏同步前行,灵魂不在原地徘徊踏步已是万幸。直到有一天,结识了徐先生的散文集《摆渡人》,醍醐灌顶之感油然而生。我隐约意识到,就在这对的时空遇到了对的人、对的事,遇到了我人生此段行程跨越时空的灵魂摆渡人。

徐先生的文笔很少有华丽的词句,多是娓娓道来的平和朴实之言,但恰恰就是这种质朴无华,契合了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的哲理。文集中的作品多是来自于先生的亲身经历与见闻,一些看似简单平常的小事,先生却是那么的敏锐,洞若观火,用温暖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带给读者丰富的心灵体验。先生的思考和感悟深刻透彻、不愠不火,提炼出来的哲理入木三分、耐人寻味。掩卷遐思,我的心灵真切地感受到先生格物致知的精神与知行合一的品格。

在酝酿此文的过程中,是否要将徐先生的感悟和哲理逐一呈现出来,这个问题反复在脑海中盘旋。思忖良久,似有所悟。如若将先生文章中的感悟和哲理复述于此,那岂不是成了一本读书笔记?或是一篇书评?这可并非是我的初衷。既然是读后感,那一定是应该讲述我的感受、感想、感悟。

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从一件平常的小事入手,用暖暖的语言徐徐勾勒出一幅生活场景,俨然在我面前展开一幅生动的画卷,代入之感油然而生,令人直觉身临其境。就在那平和从容的叙述之间,先生恰到好处地穿插个人的感悟,真切地激发出读者源自内心深处的共鸣。当这幅画卷缓缓地展到最后,先生总是能提炼出朴实却不乏深刻的人生哲理。先生的感悟犹如一股暖流在血液里流动,在脑海中游弋。先生的哲理犹如一股清流,醍醐灌顶,发人深省。先生对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能够如此感怀,如此深刻思考,不正是契合了王阳明大师的格物致知之精神吗?唯有专于格物,方能致于真知。品读一篇文章,悟懂一个道理,研读整部作品,看透一段人生。

先生文章的精髓不仅仅是停留在感悟和哲理本身,更是体现在知行合一的品格上。先生有多个光彩夺目的身份和头衔,但我以为,校长这个身份是先生当前最为重要的一个身份。尤其是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首任校长,其肩负着开疆拓土的伟大使命。如何秉承港中大优良的校训和办学理念,并在深圳这块热土将其发扬光大,对于先生来说是一个伟大而极具挑战的命题。先生曾讲过,如果我们不能把深圳分校办得比本部好,我们就没有必要办这个分校了。这是何等的气概和胸怀!令人欣喜和欣慰的是,作为港中大(深圳)的黄埔六期,我们在即将启程之际,在方方面面目睹了学校飞速发展的过去,感受着异彩纷呈的现在,憧憬着辉煌灿烂的未来。那未来必然可期!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短短的五年间异军突起,势如破竹?我从先生的文章中解读到了知行合一的品格,这是一股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先生因为心中常想着学生、家长和学校里的老师,所以创作了诸多与教育相关的文章,创作这件事本身就彰显着先生践行教育本职的知行合一。如果能注意到文章中描述的一些事例和细节,不难发现,先生已经将诸多感悟和哲理应用于学校建设和教育的某个方面。比如,在谈到手机对人的专注力有负面影响的时候,先生就在图书馆入口处装了一批小箱作为手机休息处,鼓励同学们在进入图书馆时把手机放进去,里面还可以充电。如果哪天碰上幸运,还会有免费券赠送。把手机放在图书馆门外锁好后,便可以专心去学习了。凡此种种,我不在此更多列举,尚未读过先生这部作品的读者可以在自己品读的过程中去挖掘,对于已经品读过的读者,我这里就算是抛砖引玉,还望诸君去细细地回味。这也算是贯彻先生倡导的独立思考、理性思辨之理念吧!

这部由三十余篇散文汇聚而成的散文集,《摆渡人》被编排于第五篇,独以此文冠名,真意何在?不融入其中,不深入体验,耳目所及,难解真意。心若不动,风又奈何?读进去,走出来,回头再看,方解其中真意。人这一生由一段又一段航程接续而成,我们每个人都是摆渡人,也都是被摆渡之人。先生秉承格物致知的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的品格,竭尽所能地履行摆渡人的职责。在港中大(深圳)首届本科生毕业之时,先生将《摆渡人》作为礼物送给他们,用他独有的方式完成了这一航程的最后一次摆渡。港中大(深圳)今年的录取通知书本身设计已很精妙,犹如一个大礼盒,我突发其想:明年的大礼盒是否能加入先生的《摆渡人》呢?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这是一个美妙而充满离愁情绪的盛夏,只因凤凰即将离巢,翱翔千仞寻得梧桐而栖。空巢之下,我又将以何种方式延续下一程摆渡呢?无妨,就让我们思想相随,跨越时空,跟随先生的感悟与哲思,继续做灵魂的摆渡人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若徐先生读得此文,发现谬解之处,还望予以指正。

摆渡人读后感700字:摆渡人读后感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的一本畅销小说。书中一开场展现的是一个15岁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唠叨的母亲,不开心的学校,敏感而略带自卑的个性,迷茫而又无聊的生活让她显得沉闷而又烦躁。这样一个女孩好像以前都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普通。然后一连串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或者说本书还是一部非科学类的书,是的,出现了人死亡后的灵魂。

在列车意外脱轨中死去小女孩的灵魂在黑暗中看不见任何光亮,她不明白自己已经死去,挣扎着爬出列车,然后她看到了唯一的一个人,来带领她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的人----摆渡人。摆渡人一路上带领着小女孩的灵魂翻山越岭走向目的地,他淡淡的回避着女孩各种问题,不愿直接告诉女孩已经死亡的真相,直到女孩在行走过程中发现身体奇怪的表现,逐渐理解了肉体已经死亡的事实。情窦初开的女孩在一次次的危难中渐渐喜欢上了她的灵魂摆渡人,她情真意切的关心与信赖,逐渐唤醒了摆渡人几百年来内心深处麻木的情感。然而,摆渡人的工作决定了当他送女孩到达目的地后,他将再也不能见到女孩。

人性的回归,能够让人找到真实的自我;感情的力量,能够让人战胜恐惧。以前自卑,软弱的小女孩开始变得勇敢而坚韧,如破茧而出的蝴蝶一般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以前阅遍人间生离死别几近麻木的摆渡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心灵深处对生命的认知,对完美的向往,对生活的热情。最终人性的伟大改变了命运,应对未知的恐惧,女孩与摆渡人勇敢的选取了即使灰飞烟灭也要在一齐的决定。他们一齐回到肉体死亡现场,然后奇迹发生了,他们都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类,能够如愿以偿的生活在一齐。

阅读《摆渡人》,更像是跟随主人公历经一场关于心灵变化的历程。灵魂的摆渡除了意味着走向另一个世界,也更意味着找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如果说摆渡人引领了女孩的灵魂,那么某种程度上,女孩也是摆渡人的灵魂摆渡人。

《围城》读后感如何写精选8篇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围城》读后感如何写精选8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围城》读后感如何写【篇1】

合上书本的最后一页,久久不能忘怀,满脑子都是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时的情景。那末了的句号,似乎并没有意味着终结,反而像是在向人们宣告着另一个新故事的开始。

读完《围城》后,总是感觉心中有种莫名的压抑。总是感觉有种难受的感觉,一方面是有太多的人生活在那种虚伪,软弱,优柔寡断的气氛之下,有太多的人都像围城中的方鸿渐一样。终日碌碌无为,消耗家中的钱财,浪费别人的机会,欺骗家中人的感情,可最悲哀的是他们本人却活的毫不知情,恬不知耻。太多的人活在自我封闭的区间中,躲在一边不问世事,他们只明白为了自我的饭碗而努力,却对水深火热的广大人民而无动于衷,身为读书人,作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开放?理解最先进的理论学习的一部分人,他们还仅仅如此,那其他思想还处于封建中的更广大人民还有出头之日吗?作为国家最优秀的人,就就应负担起自身的职责。既然连出国留学的这些人都麻木成这样,那整个中国社会就被外国的殖民统治思想所包围一样,躲在那坚固围城下的一群麻木的人。他们都是那个社会中悲哀的人。一群被困在思想之城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两次提到过“围城”。一次是透过苏小姐说出来的:“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另一次是方鸿渐在甲板上的感慨:“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在本书中,作者所展示的围城现象主要是婚姻和职业,以此证明“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这是一种人生哲学的问题。方鸿渐就在不停地进城出城,这似乎多少说明了人总有一种盲目性,不停地奔走反复。这也带给人些许对人生的茫然人的性格是围城,人的经历也是围城……这一堵堵城墙将一个人牢牢地围住,制约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使他演绎出一幕幕的悲喜剧。也使他终究成为一个被堵在城墙之中的鳖。一个只有生命却无思想的人。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我自我,我是一个学生,我的那座城堡有是什么?是学校吧,我是城内的人,拼命地想逃出去,城外的人呢?是那些过去的记忆,他们正无比兴奋地期盼着进入这座华丽的城堡,就像十几年前的我一样。这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在扣留我们十几年后才放我们出来,不,就应说出去,然后,我们再满怀期望地步入下一个城——工作。

人生,围城,我们就在这一个个城堡间,进而出,出而进,周而复始,没有止境。

《围城》读后感如何写【篇2】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其实对爱情也罢,理想也罢,我们的追求是永不停歇的,但无意义的追求只会得来虚无缥缈的结果,我们要认清它的意义,珍惜人生的过程。

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故事的主人——方鸿渐,他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围城般的社会。在如围城一般的社会中,他处处碰壁,可是当他后悔了,想要冲出去时,等着他的却只有紧闭的城门。于是他选择了又重回围城,他没有选择突破自己,解开枷锁,而是继续在围城里苟且偷生。

这大概才是钱老一书的真谛吧,围城或许从来都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人在心里为自己所筑的高墙铁壁。他们看不清自己的心,忘了奋斗的初心,最终陷于在追求虚幻的城中,了此一生。因而,只有看清自己的心,才能有所超越,有所突破。文中的方鸿渐却是过分得关注自己、在意自己,他是懦弱的、虚荣的,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在生活中、事业上的连连受挫。为让亲人尽意,他伪造了文凭,却不想后来接连发生的事情会让他应接不暇。

不要以为方鸿渐只是旧事知识分子,试问如今的我们,谁的身上又或多或少不存在方鸿渐的影子?著名明星北大学历,却不识知网导致星途中陨,财富巨额的影视演员偷税漏税,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

突然想到了钱老一生,成绩斐然,他的书更是流行甚广,得到一致好评,可他却从不抛头露面,更是开玩笑道“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听闻了许许多多的事例,才发现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道“进城”与“出城”之间的选择题呢?未进之前和乍进之初或许还有点希冀,盼望着过上幸福的生活。但现实的围城却让他过得郁郁寡欢、勉勉强强,又可能是蝇营狗苟、小有成绩,却忘了“进城”的初心……可能我们还是太过年轻,对钱老所要表达的思想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毕竟现在的我们还没有完全步入社会,不需要经营家庭。或许在十年后亦或是二十年后,这本书会给我们带来与现在不一样的感觉。正视自己,也同样正视生活。永远不要因生活的处处不顺意而步入那充满悲观的泥潭。身居何位,便思虑何事。用自己的努力去换取如意的生活,自己劝慰抑或迷惑自己,永远是最无用之举。

身处围城之中,心也应是一片无边的草原、无垠的天际,永远不受禁锢,永远不忘初心。当阳光倾泻之时,发现其实围城不围。

《围城》读后感如何写【篇3】

初读《围城》,没觉得有多大意思。但是作为一部名作,定有它的独特之处。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接着读下去,果真,越到后面越有意思。尤其是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语言,几次自己乐得笑出声来。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或曾有过爱慕自己的苏文纨,或曾有过两情相悦却因误会而分开的唐晓芙。我们对爱情充满了幻想,想着某天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的两个人,走进婚姻,也能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你的好脾气、大度量,为什么不留点在家里,给我享受享受?见了外面人,低头陪笑;回家对我,一句话不投机,就翻脸吵架。”我们曾经或现在,也是这样,对外人客气,跟家人生气。

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以下总结的更有深度:

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才买了一个假文凭充数;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成了,却因为误会分了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无法沟通的小说”;也有人认为阐释了生活是荒谬的这一哲学命题;还有人把人物的命运和现实的斗争生活结合起来,认为这种荒谬性是由于他们精神上的围城造成的,只有面对广阔的生活,才能摆脱各种围城的束缚。每一种理解都有道理,这也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围城》读后感如何写【篇4】

起初读起钱老先生的《围城》这部著作的时候,对我来说还是懵懵懂懂的,但是细细的去品嚼的时候才会慢慢的去理解其中的一些人生道理。对于其中的一些人物情节和故事,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像电视剧一样演述着一幕幕婚姻生活,在婚姻现实与理想虚幻两者之间飘忽不定的穿梭着。

“方鸿渐”这个人物钱老对他的形象刻画以及性格表现可谓是淋漓精致。他是一个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对于整篇文章来说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缺乏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以及精神上破缺的抵抗精神。他就是钱老笔中“围城”当中的一类人,平庸且徒劳的只会找寻解脱,思想上有了些许解放,但是行动上却跟不上,最终只会是徒劳无功,在可悲的“围城”之中永远地绝望下去,得不到解脱。

“围城”用的是一个比喻,喻的是“婚姻”,所以常说“婚姻就像是围城”。方鸿渐等人就是困在这"围城”当中的人,对于钱老的《围城》有许许多多的经典语句,譬如:“一个人,到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些等等语句,有的是对于人性的批判,有的就像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一样,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以此来满足自己所达不到的欲望,也表达了作者对于那种实现不了愿望,却在精神上使自己满足的一种讽刺。对于婚姻来讲,没有用好的态度去看待它,只是好奇的拼命想要进入这“围城”之中,最后千疮百孔也逃脱不了。

最后《围城》写的是不断追求与追求后所带来的不满足和厌烦,用“围城”来比喻人类的“围城”困境,两者之间在我们的生活中相互交融,相互排斥。其中有欢乐,也有痛苦,

有希望,也有失望,这所有的一切就像是在比喻于我们的人生所事一样。对于人生上的困境来说,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以乐观的、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去面对,我想这就是钱老给我们的启示吧。

《围城》读后感如何写【篇5】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初中语文老师在讲课时说到的这句话,让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思索许久,并不能理解话中的含义,后来通过查阅得知这是钱钟书先生所写的《围城》中的一句名言,于是跑到学校的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囫囵吞枣地嚼完。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有了家庭和孩子,平心静气地又把这本书拜读了两遍,才觉得围城里有故事,故事里有围城。

故事背景在上个世纪,但故事穿插的只言片语里的道理,让很多现代人所不能及,需要深深地体会和学习。钱钟书先生与夫人杨绛的婚姻想必是所有年轻人所艳羡的。我想,纵然在这浮躁的时代下,总有灵魂匹配的二人珍惜相伴相行,即使是座围城,也是任谁都不想离开的所在,那应该叫“家”。

“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虽然还是对书略懂皮毛但我想说:“其实心灵也是一座围城,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中,只会越困越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走出围城”。丰子恺先生说过:“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堪和苦处,与其喋喋不休地抱怨,不如默然以对,静下深思,流年似水,浮生若梦,青春的灼痛终将沉淀为一种经历,成为蕴藏在灵魂深处的暗夜精灵。我想到八年前的自己,离开年迈的父母,满怀一颗赤诚的心来到这里,进入这座城,守护一方人,肩负职责与使命,将青春的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城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座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

《围城》读后感如何写【篇6】

围城这本书,我已读过多遍了。

最初接触时,是在初中的阅览室里,本没抱多大期望,还以为钱老的作品会像鲁迅的文章那样深涩难懂。读后却感觉处处是譬喻,形象而生动;细细体会书中情节,模仿书中各人物说话的神情语调,其乐无穷。

那时年少轻狂,喜欢反复翻阅围城,喜欢背诵那些譬喻,喜欢用譬喻来评论某事,喜欢学习钱老在围城里说话的腔调,觉得玩弄文字游戏是最过瘾的事了。后来,看的次数多起来了,对围城更熟悉一些了,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才明白围城能够这样通俗亲切,从生活中的细小事情入手,也能令人忍俊不禁,是因为作者在生活中历练,体味生活,鞭笞生活,从生活中看到人性的弱点、人生的真实,并透过生活掀开人生的面纱,用含蓄又不乏讽刺的笔调揭露客观环境的无奈和人本身的猥琐,给人以思想深层次的震撼与启迪。

作者以围城为名,叙述了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遭遇——毕业、回国、恋爱、失恋、求职、任教、结婚、婚姻失败。无疑都是在围城内外反复转悠,这一切的经历无非就是为了说明婚姻像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经历恋爱又失恋,求职又降职,最终与孙柔嘉走进婚姻殿堂,然而结婚后两人都发现对方有双方婚前未发现的缺点,再加上生活琐事,工作不顺心,经济尴尬等原因,婚姻陷入破裂,最终分道扬镳,阐发结婚就如深陷围城的`道理。这样的婚姻生活,现在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翻版,绝对是现实又不新鲜的。退一万步讲,方鸿渐娶了孙柔嘉,到底不是自己的意中人,维持的婚姻不长久,可如果方鸿渐得偿所愿娶了意中人唐晓芙,围城会不会牢不可破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意中人,且能够共入围城,也会发现‘‘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过尔尔,结婚后发现自己娶的总不是意中人”。每个人在长大后都会追求自己认为美满的爱情,追求到了,又一无反顾的进入婚姻,然而真正寻找到理想的婚姻,维系好婚姻,通过婚姻使爱情美满,这样的人几乎少之又少。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正如杨绛所说,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现在我们是学生,应对着学业;成年后,参加工作,应对的是职场;等到有一天,我们坠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时,应对的是爱情。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循环,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是,个人的心态决定了这个循环是恶性还是良性。知足常乐者安于现状,积极进取者奋发向上,然而一味厌弃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实际的事只会令自己陷入围城。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读后感,知足常乐。作为学生,爱情、婚姻,对我们而言,还太遥远,但是,生活中的事,又何尝不是围城呢?

《围城》读后感如何写【篇7】

围城这本书,我已读过多遍了。

最初接触时,是在初中的阅览室里,本没抱多大期望,还以为钱老的作品会像鲁迅的文章那样深涩难懂。读后却感觉处处是譬喻,形象而生动;细细体会书中情节,模仿书中各人物说话的神情语调,其乐无穷。

那时年少轻狂,喜欢反复翻阅围城,喜欢背诵那些譬喻,喜欢用譬喻来评论某事,喜欢学习钱老在围城里说话的腔调,觉得玩弄文字游戏是最过瘾的事了。之后,看的次数多起来了,对围城更熟悉一些了,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才明白围城能够这样通俗亲切,从生活中的细小事情入手,也能令人忍俊不禁,是因为作者在生活中历练,体味生活,鞭笞生活,从生活中看到人性的弱点、人生的真实,并透过生活掀开人生的面纱,用含蓄又不乏讽刺的笔调揭露客观环境的无奈和人本身的猥琐,给人以思想深层次的震撼与启迪。

作者以围城为名,叙述了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遭遇----毕业、回国、恋爱、失恋、求职、任教、结婚、婚姻失败。无疑都是在围城内外反复转悠,这一切的经历无非就是为了说明婚姻像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经历恋爱又失恋,求职又降职,最终与孙柔嘉走进婚姻殿堂,然而结婚后两人都发现对方有双方婚前未发现的缺点,再加上生活琐事,工作不顺心,经济尴尬等原因,婚姻陷入破裂,最终分道扬镳,阐发结婚就如深陷围城的道理。这样的婚姻生活,此刻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翻版,绝对是现实又不新鲜的。退一万步讲,方鸿渐娶了孙柔嘉,到底不是自我的意中人,维持的婚姻不长久,可如果方鸿渐得偿所愿娶了意中人唐晓芙,围城会不会牢不可破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意中人,且能够共入围城,也会发现“如果娶了意中人也可是尔尔,结婚后发现自我娶的总不是意中人”。每个人在长大后都会追求自我认为美满的感情,追求到了,又一无反顾的进入婚姻,然而真正寻找到梦想的婚姻,维系好婚姻,经过婚姻使感情美满,这样的人几乎少之又少。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正如杨绛所说,不仅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此刻我们是学生,应对着学业;成年后,参加工作,应对的是职场;等到有一天,我们坠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时,应对的是感情。其实我们一向都在循环,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不一样的是,个人的心态决定了这个循环是恶性还是良性。知足常乐者安于现状,进取进取者奋发向上,然而一味厌弃自我的生活,空想不实际的事只会令自我陷入围城。

最终我还想说一句读后感,知足常乐。作为学生,感情、婚姻,对我们而言,还太遥远,可是,生活中的事,又何尝不是围城呢

《围城》读后感如何写【篇8】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 有了局。本书也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 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书中,人们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似乎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 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这也是被围之城。而书中的男主角方鸿渐正是这样一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 被围之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 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但是我们知道,乱世是英雄或枭雄的天下,懦弱者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既与世无争又 于世无补的方鸿渐,是注定要失败的。方鸿渐的悲剧是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结果和对比。“围城人”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似乎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厉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 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熟悉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 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时,那么这座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 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那样的“城”也许不再被“围”了吧。

你是否觉得围城给你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意犹未尽,故事戛然而止。是啊,一切就这样都“结束”了吗?对于主人公的故事,对于整个《围 城》,让人去细细地思考、静静地品味、慢慢地鉴赏。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 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围之城何时才能结束?

摆渡人读后感


摆渡人读后感

在我的床头柜上摆着一摞书:有来自书友的分享——《繁花》《荆棘鸟》,这是书友的一番心意;有教育局的推荐篇目——《周国平论阅读》《周国平论教育》,说是推荐,其实是指定,是必须要选看的;有女儿看的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看这本书是一个母亲用一种曲折的方式关注女儿的精神成长;有自己从书店看中了带回的书——《摆渡人》《中国诗词大会》,这是真爱。在宁静的夜晚,温馨的灯光下,想要读哪一本,就读哪一本。也可以这一本读会儿,那一本读会儿,非常自由和方便。同周国平先生“愉快”的择书标准,我最喜欢读的还是《摆渡人》。

书的封面上醒目地写着“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读者推荐这本书是“一本教你学会如何去爱的伟大作品,完全意想不到的情节,令人惊讶的人生谶喻。”这些宣传语像长了钩子一样抓挠着我的心,吸引我到书中去寻求答案。

这本书,我前后共读了3遍。

第一遍,我看了书的开头和结尾。知道这本书主要写了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朋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痛苦。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远处山坡上一个特意在此等候的男孩崔斯坦将她带离了事故现场。最后迪伦重新回到火车获救,神秘的崔斯坦也获得了新生。

第二遍,我看完了整个故事情节。主要是崔斯坦如何保护和引领迪伦的灵魂经过荒原——为迪伦的灵魂摆渡。到达目的地后,崔斯坦继续为其他灵魂摆渡,而迪伦却独自返回荒原,寻找崔斯坦。最后迪伦找到了崔斯坦,这一次是变得坚强的迪伦带领着崔斯坦,走向重生。

第三遍,我摘抄了每个章节的精彩语句,包括他们各自激烈的心理活动和隐含人生寓意的荒原风景等,并对一些颇有感想的句子整理了自己的思绪。那些感想朦朦胧胧的,有点说不清,还有点乱。但我相信自己只要动笔写下来,再多捋几遍,肯定能捋顺。

如果只读这本书的前两个章节,你会感到这是一本非常写实的小说,写的是15岁的女中学生迪伦糟糕的生活。看这段文字:“迪伦确信,这所学校专门磨平人的热情、创造力。更重要的是,消磨人的意志。签到是在顶楼帕森小姐的教室——又一处‘满目倦容’的立方体。帕森小姐尽力想用标语和展示墙给屋里增添一点生气,可奇怪的是,她的一番心血却让屋子看起来更加压抑了。特别是现在,屋子里坐了三十个人形机器人,个个都在说着毫无价值的废话,就好像正在演一出能改变生活的大戏。”是不是特别能引起我们的职业联想?我忍不住将我们的学校和班级与文中的描写进行了对号入座。我们教室里好像也坐的是“人形机器人”,课堂上,你讲你的,至少有40%是白讲。他们魂不守舍,也不知道想要干什么。我常生气地骂他们是“假学生”。其实再想想,我所讲的能改变他们的生活吗?可能也是“毫无价值的废话”。

从书的第三章节开始,书的风格隐隐地变化了,表面上还是在写实,比如出现了荒原——“地平线上群山环绕,危峰高耸。低压压的云层掠过山顶,茫无涯际。原野上色彩缤纷,紫色的石楠花在一大片棕色的凤尾草中抢占了一席之地,四季常青的松树将山坡染成深色,低矮的灌木丛杂生其间。靠近隧道的山坡地势平缓,起伏的山丘上百草丰茂。”当荒原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没有引起我任何的奇异感和思考,我以为就是字面意义上的荒原。实际上从这里开始已经慢慢变得玄幻起来。因为“视野里既无市镇也无道路,甚至连一件孤零零的农舍也没有。”

我接受了它的玄幻,也开始思考文字的寓意。知道了“荒原” “它位于两个世界的中间,你必须穿过它。每个人都要穿过他们自己的荒原。在这个地方发现你已经死去的真相,然后无可奈何地接受。”也知道了崔斯坦是“摆渡人”“我引导灵魂穿过荒原,保护他们免遭恶魔毒手。我告诉他们真相,然后把他们送到他们要去的地方。”我的思考是:每个人都是在从生存走向死亡,只不过各个人的过程不同,时间长短不同。而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或者说精神,都在荒原上漂泊,而且还时刻面临恶魔的伤害。灵魂需要保护,需要引领,才能成熟和强大。肉体的成长和健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灵魂,很抽象,也更复杂。但通过崔斯坦和迪伦在荒原上与恶魔的斗争,我仿佛看到了可触摸的灵魂。当然,我也不可避免地从职业的角度想像了一下那些想要摧毁我撕裂我灵魂的恶魔是什么?可能有社会家长的不理解,可能有上级法律的不庇护,可能有沉重的负担和矛盾的要求,可能有疾病的侵扰和猝死的危机,可能有……我像迪伦一样搏斗——“突然间,她感觉像是有成百上千只手抓住了她,那些手无影无形,轻如风烟,但力道又极强。她感觉它们人多势众,要把她往下拖,又不知要把她拖向何方。出于本能,她双臂拼命挣扎尽力想甩脱它们,但是她的手在空中一无所获。”而搏斗的结果是现在的我不敢满腔热情拼命地去教学,而是小心翼翼、担惊受怕地凭着良心去教学。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说错了,做错了,我怕学生的板凳挥向我并不强壮的身躯,我也怕自己还没有服侍好父母,照顾好孩子,就骤然倒下。

也许是为了中和玄幻的神奇和减轻谶喻的沉重,从第十五章节开始,文中又加入了爱情的元素。迪伦在崔斯坦的护佑下对崔斯坦产生了依赖,而崔斯坦也因为迪伦的关心,感觉“曾经的自己又回来了一部分。……她是个值得他保护、值得他关怀的灵魂。他愿意为这个灵魂献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爱给他们注入强大的力量,使他们走过荒原,战胜恶魔,使迪伦变得勇敢,信念坚定。对于这份“爱”,我想它绝不仅仅是指狭义的爱情,而应该是一种广泛的爱。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有对家人的爱,有对事业的爱,有对美好生活的爱。我们从爱中汲取力量,即使我们的躯体柔弱,但我们的灵魂可以像钢铁战士。

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完美,好像一个圆。主要情节开始于迪伦上火车遇车祸,结束于迪伦在火车上获救。迪伦的灵魂离开火车,来到荒原。崔斯坦带领迪伦从荒原走到目的地,迪伦又带领崔斯坦从原路返回。结局也圆满,迪伦获得新生,而她灵魂的摆渡人也能继续陪伴她。读完这本书,就像经历了一趟旅程,有点累,但觉得很值,因为路上很有收获。

感谢这本书的译者付强,给我们带来精彩的、优美的、便于阅读的文字。更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英]克莱儿·麦克福尔。她居住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南部,是英国文坛备受瞩目的实力女作家。她在作品中架构了出其不意的情节,饱含着感人至深的真情,贯穿着暗含哲理的人性独白。给我带来阅读的快感和人生的思索。

心灵的摆渡人――读《摆渡人》有感 (900字)


假如我们的内心有一片荒原,那心灵的摆渡人,是亲人,是朋友,没有他们的陪伴,或许我们很难完成这趟旅程,但是,也正因为有他们,内心的荒原,才会开花。――题记

迪伦的内心荒原,那座山丘上,坐着的那个男孩,叫崔斯坦,他是她的灵魂摆渡人――迪伦死了,她于一场火车事故中遇难。他对她说:“我用最合适的相貌出现在每个灵魂面前。再遇到下一个灵魂之前,我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相貌。”崔斯坦内心的痛,他本来的样子,没人知道;他的存在,或许只是因为有灵魂的需要吧!但是,这个女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迪伦的荒原,是她的心像投射,天气随她的心情而变,地形随她的性情而成。崔斯坦温馨的话语,点燃她心中的希望,即使有恶魔的进攻,但是有他在,迪伦也能绽开笑脸……就像我们内心的荒原,有恶魔,有坎坷,有磨难,但也是拥有朋友的陪伴,我们才能击免受恶魔的伤害,才能完成一趟又一趟的旅程,如果摆渡人真的存在,也是因为我们需要他。

遇见了迪伦,崔斯坦第一次为他的命运而黯然神伤,他的生活简直像一个监狱,永无止尽的轮回,看着那些自私的灵魂说谎,欺骗,浪费上天给它们的生命,而这是他梦寐以求有求之不得的,他一直以为引领灵魂去到另一个世界是他的工作,他只需要执行。迪伦曾对他说:我所感到的,并不是真的你,但是,不论你的外表是怎样,你心里的那个才是真的你,是你的灵魂……作为被保护人的同时,或许我们正在引领着生活中的朋友,亲人。在爱与被爱的同时,我们内心的的荒原,在冒起点点小花,或许它们微不足道,但是,也能点缀这片荒原,也许迪伦也是一个摆渡人,在悄无声息中,她已经进入崔斯坦的内心,为他种下了一株花。

也许人只有在颠倒流离之后,才能重新印证时间在内心留下的痕迹,当迪伦来到天堂,却要冒险回去寻找她的摆渡人,即使完成了这趟旅程。他们已经走进彼此的心灵,崔斯坦引领着另一个灵魂,相貌却依然保持着,没有一丝改变。在时间的推移下,他们在对方内心留下的痕迹,是对生活的希望和未来的向往。

如果生命是一条河流,那谁是你生命的摆渡人?

心灵中的摆渡人,种下为对方留下的花,蔓延到整个荒原的每个地方。从荒原到花海,只需要摆渡人的陪伴,我们心灵的摆渡人,会是谁呢?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摆渡人》读后感如何写精选8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摆渡人》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