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 > 地图 >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4-19 来源:互联网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收藏。

你是否掌握了读后感的写作技巧呢?在阅读了作品后,我们大家都对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 每本书都是一次素养的历练,读后感则让这次历练变得更加深刻,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不教的教育读后感”,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篇1)

第一次翻开《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是,心中并没有太多的期望。感觉就是学校在推销的普通的教育从书,仅此而已,仔细阅读后,我却大吃一惊,发现这本书讲的太好了。使我不由自主得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产生了怀疑。

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使我受益非浅,书中一个栏目“父母讲堂”中的几句话很值得借鉴: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疼爱孩子但不要溺爱。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物质条件,比我们哪个时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做父母的时常要提醒自己,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应积极引导,讲清道理,决不迁就。二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一正确鼓励为住。对孩子要实行少批评,多鼓励为主。三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父母要善于观察和感悟孩子的爱好。如:唱歌,画画,跳舞等等。最大限度的发觉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四家庭讲民主,家长一身作则,做孩子的朋友。我认为,我们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父母,还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做为父母应该言行一致。从小教育孩子不要撒谎,作到诚实守信。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如:不讲脏话,努力工作积极参加家务劳动,不打骂孩子等。五注重孩子的人格,道德的培养。家长应尽量,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用于承担过错。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孩子能成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努力配合老师的教育,为孩子的明天,未来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努力。通过学习一定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精心编织美好的未来吧。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篇2)

第一次翻开《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是,心中并没有太多的期望。感觉就是学校在推销的普通的教育从书,仅此而已,仔细阅读后,我却大吃一惊,发现这本书讲的太好了。使我不由自主得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产生了怀疑。

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使我受益非浅,书中一个栏目父母讲堂中的几句话很值得借鉴:1好父母是学出来的;2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3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4好成绩是帮出来的;5好的沟通是听出来。的确,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的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保障。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疼爱孩子但不要溺爱。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条件,物质条件,比我们哪个时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做父母的时常要提醒自己,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应积极引导,讲清道理,决不迁就。二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一正确鼓励为住。对孩子要实行少批评,多鼓励为主。三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父母要善于观察和感悟孩子的爱好。如:唱歌,画画,跳舞等等。最大限度的发觉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四家庭讲民主,家长一身作则,做孩子的朋友。我认为,我们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父母,还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做为父母应该言行一致。从小教育孩子不要撒谎,作到诚实守信。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如:不讲脏话,努力工作积极参加家务劳动,不打骂孩子等。五注重孩子的人格,道德的培养。家长应尽量,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用于承担过错。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孩子能成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努力配合老师的教育,为孩子的明天,未来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努力。通过学习一定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精心编织美好的未来吧。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篇3)

读了这本书后感触颇多。感谢徐园长耐心给我们上课,给了我第二次成长学习的机会。才能让我拿到这本书认知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位合格的家长,懂得了家庭和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如同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彻底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寻找并消灭自己的心魔。如果不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不去改变自己,仅仅希望对方或是现状有所改变,那么往往不能如愿。等到问题出现时,那只是一个结果,一定要寻其原因,诸事不顺,反求诸己,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用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多看别人的优点,多认识自己的不是。通过时间让自己改变,让自己成长,点点累积,便会成功;对于孩子,坏习惯,淡化;好习惯,培养,功到自然成。淡化孩子,妈妈加强学习,孩子自然跟随,我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我就得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成功不是挑战别人,而是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孩子是无知的,家长给他灌溉什么,他便吸收什么。教育孩子要找对方法,具备耐心、细心、信心,还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在书中让我深深明白了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总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地,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要真正了解一个孩子,要做到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所以时间、压力都不是理由,也不能成为现在不学习的借口,当我明白了自己心里想要的是什么,心也就随之安定下来,锁定目标为之努力,所以我相信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再次感谢《不教的教育》给我提供的帮助和启迪。为了我的孩子,我会好好学习;为了我们的家,我会全力以赴,更加努力!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篇4)

A最大的体会就是:读书可以带来心灵的宁静。

其实不读书已经好多年了,这大概也是中国教育的应试性所体现的悲哀吧,没有了学业和成绩的外在要求,书就从视野中消失了。拿到《不教的教育》后,每天无论多少,都会读几页,渐渐的才会发现,原来阅读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就如同心灵在旅游一般。尤其是亲子阅读的时光,我读给宝贝听,或者宝贝指着图画给我讲故事,的确是莫大的享受。

B书中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因为他是值得大人去敬畏的生命。

一直以为自己是爱孩子的。他不自信时给他鼓励,他急性子时给予疏导,他游戏、游玩时更是用心陪伴,但还是做了好多伤害孩子的事情。曾经让他目睹过我和老公吵架的场面,曾经让他见识过我对公婆的不礼貌,曾经让他体会过巴掌打在屁股上的痛。。。。。。,原来我曾经以爱的名义做过那么多不尊重孩子的事情,这种爱太沉重,让孩子不再是原本的他。给孩子一种简单的爱吧,那是无条件的爱,是本能的爱,是纯粹的爱!

C规则逐步纳入家庭系统,并引入奖惩制度。

其实对于遵守交通信号灯、不随地扔垃圾、公共场合尊重他人等方面我和老公都能的不错,宝贝也能很好的执行;但在家庭系统中,也时常出现宝贝散落的玩具不收拾,下班后两人都很累也为一顿饭谁来做等等琐事小吵,后来书中提到让“个性与规矩统一”,适才意识到家庭中的确缺少了规则与奖惩措施。虽然针对家庭系统的约定尚未成文,但目前已经开始实施部分口头协定,效果初显。

最大收获:

A阅读已成为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

B相信孩子,学会放手

C规则初步纳入家庭系统

行动承诺:

A让阅读成为终生的习惯,

B简单爱

C让规则和自由并存

我的自觉和你的监督共同来践行我的承诺。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篇5)

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事情,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给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孩子是会不断模仿学习的,最大的收获就是给孩子树立良好的三观,让孩子对学习生活等很多方面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要偏激,让孩子有个好的身心。

当今社会,父母难当。我们这一代父母不是一般的父母,而是小皇帝的父母。多少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倾注了半生心血。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指望孩子成 龙成风。只要孩子将来出人头地,当父母的就脸面生辉,无尚自豪。但孩子怎样才能出人头地,也就给当父母的提出了一个怎样教育的问题。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把他送到学校接受教育,父母似乎省心了。当父母的只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认真听课,认真做作业等等。其实这只是对孩子学习文化知识 的一种苍白的说教。事实上孩子需要接受的不只是文化知识的教育,素质教育更不容忽视。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事,虽然文化知识教育,学校肯定是主角,但 在素质教育方面,应该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家庭怎样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这一方面,《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给予我们一个导向。书中介绍了许多家庭教 育的成功范例,范例中介绍的父母教育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教育孩子充满爱心,关爱他人,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给孩子 一个广阔的天空,让孩子自己走向成功。相比之下,我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自己认为,给孩子选择了一所好的学校,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 求,我们当父母的就称职了。在学习上平时对孩子要求严格点,除了学校的功课必须学好外,在家里要多看课外书。还有星期六参加英语补习班,星期天参 加写作辅导班等等,结果发现孩子的心理越来越压抑,动不动就发脾气,骂我们是不合格的家长。当发现问题时,回想起来,责任原来在于家长本身。当父 母的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平时指责多于夸奖。我孩子的学习成绩虽然不错,但妒忌心较强,性格倔强中又有点软弱,不敢面对挫折和失 败。这跟我们平时不注重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有关。

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使我获益匪浅。书中有一个栏目父母课堂中的几句话值得借鉴--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 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只有不断学习 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

不教的教育读后感(篇6)

阅读了《不教的教育》之后,我深有感触,以下我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心得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很多父母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孩子说话,觉得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从来没有想过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蹲下来你才能看见孩子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只有蹲下来用孩子的思维思考一下,你才能切身体会孩子为什么会有你不能理解的举动。只有蹲下来在同一平等的位置上,孩子才不会觉得你是在拿家长的身份压制他,命令他。蹲下来不但能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空间距离,还能拉近和孩子心灵的距离。

心得二:我们要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理解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成为社会上的一名佼佼者,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开始学习各种知识,并额外的学习很多才艺等等,而我觉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不让孩子输在能力的起跑线上,正如《不教的教育》里面的一句话一个人的智力绝对不仅仅是读、写、算等技能,更多的是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挑战的能力,以及与周围环境沟通协调的能力和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等。

心得三: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在繁忙的城市,父母为了生计,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应酬上,很少有人能抽出足够的时间经常陪伴孩子,导致孩子普遍心理孤单和渴望父母陪伴,也有很多父母意识到照顾孩子的时间不多,心里有愧于孩子,所以用物质弥补孩子,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再多的玩具,在漂亮的衣服,再好吃的零食都满足不了孩子心灵上的需求,所以我觉得家长不应该以工作忙为理由疏于陪伴孩子,当你赚了大把的金钱后却发现孩子和你的距离已经拉的很远了,那时再多的金钱都无法拉近你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因为你已经错过了陪伴孩子的最佳时间。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不“花钱”的教育


不“花钱”的教育

陈榆欣

一阵一阵的凉风直往教室里吹。就在这时,满面吹风的朱老师走了进来,哦,这节课是要换座位。


在班中,有着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娜姐的男生,可在这学期他又碰见了一个能说服他的女生——许姐。朱老师很欣慰,指着小戴说:“‘戴款’,如果你想换同桌是一点门儿都没有;让你同桌来找我,那我还是可以考虑考虑的!”

伴随着窗外的一缕阳光奏成了美妙的歌曲,告诉我们下课了!这时的小戴觉得无所谓,好似在想:她能管我,我天不怕地不怕。转眼间,几个星期过去了,小戴不得不服从许姐的话,如果不服从的话,那肯定是一顿“暴打”啊!


小戴开始的想法完全错了,所以他几次恳求朱老师换座位,朱老师就这么对他说:“你是不可能换座位了,因为许姐可以压制住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大半个学期过去了,就在某一天吃饭回来的路上,碰到了许姐,许姐就生气地对我说:“你知道吗?小戴同学可烦了,动不动就打人、抄我作业……”

“哎,他就这样。”我摇了摇头对许姐说。

小戴和许姐就这么坐了一个学期,就如朱老师所说的那样:“小戴只有许姐坐一起,他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影像中的教育学》读后感: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考生


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考生"

——《影像中的教育学》读后感

吴光超

文|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红谷滩校区 吴光超(微信网名:十月)

无论是作为一个小学教师,还是作为一个资深的影迷,我都对教育类电影有着浓浓的兴趣。平时经常看教育类的电影,也常常写下自己的感悟或者影评。看了陈大伟老师的新书《影像中的教育学》,才发现自己对于教育类电影的认识是那么肤浅。

陈老师这本书并不是在向我们介绍电影、推荐电影、评论电影,而是"借题发挥",借教育电影的文题向我们分析里面所透露出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旨在给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找到一些启发。这本书围绕着教师、学生、教育三大主题,共分成了四辑。在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陈老师借电影阐述的教育目的、教师专业素养和理解学生。我就以其中的三部电影为例做一个简单说明。

《三傻大闹好莱坞》 ,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在这一篇章中关于教育目的,陈老师写的很清楚:"学生来学校学什么?不是学‘考’,而是学‘生’。他们要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是学生到学校里学习意义,也是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教师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并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用一句话来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的生存、生活、体验生命的意义和尊严。

著名的教育学家怀海特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也是这样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深邃,又有艺术般高雅。

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考生",而是教"学生",是教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生活智慧、能运用生活智慧的人。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问学生,你们来学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假如他们能回答:"我学习,是为了收获学习知识的快乐。"我想,那就是最理想的教育啦!

从《放牛班的春天》,谈师德精神和理解学生

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马修立足于孩子的成长,时时刻刻关注于孩子的成长。他做事的出发点从来都是学生。而无关乎于个人的荣辱和利益得失。但校长则不然,他自私贪婪,刻薄威严而又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他对内控制学校、控制学生、控制老师,对外一心想着自己能够升职加薪、跳出自己的行业。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目的,造成了他们的工作内容和生活道路的截然不同。

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一个教师应有的师德师风问题。校长哈森对学生实施的是严森的统治方式,手段简单粗暴,喜欢体罚学生,跟同事的人际关系也非常的冷漠。马修则是立足于发现学生的特长,改善学生的不足,完善他们的人格,最终他用音乐启发了学生,进而改变了很多学生的人生道路。

马修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尽的,但也并不是没有立场,没有底线的。他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所以对学生的行为有很多的体谅和宽容。但这并不代表着对学生就要一味地迁就,在学生犯了错误、造成了伤害的情况下,他也给学生以必要的惩戒和教训。

教育需要惩戒,但惩戒的方式要合理的来运用。惩罚,要适时果断,要公平公正,要让被惩罚的对象心服口服,达到效果。惩戒是对学生最后的一道教育方法,忌乱施乱用。

《摔跤吧!爸爸》,学做专业的教育

在这部影片中,最让我震惊的不是吉塔刻苦训练、战胜自我的成长故事。而是吉塔的教练员,一个国家队的教练,在训练队员的专业性上,竟然不如一个民间退役的摔跤手。在影片中是吉塔的爸爸——马哈维亚通过科学的训练,把两个女儿成功的培养成了全国冠军,并且还拿到了国际上的奖杯。

这样一个具有生活真实原型的剧情安排,不得不让作为教师的我们深深反思。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专业技能够吗?在教育行业和教师队伍饱受诟病的今天,我们的业务素质,是否能够胜任工作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学生?我们是否在教育某一类学生的时候,常常觉得无能为力?又是否背后被某些家长所议论所怀疑?如果我们教师自己的专业基本功都不过关,对学生的情况都不够了解,又怎么能够以专业的姿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影片带给我的只有无尽的思考……

通过这本书,我们还可以学习到很多的教育学知识。比如说通过看电影《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可以促进我们教师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通过看电影《美丽人生》,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通过电影《死亡诗社》,可以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和求索;通过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学困生的问题,帮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根源,从而解决问题。

虽然陈老师的这本书,并不是向我们推荐电影、介绍电影。但是在这本书里面对电影内容的介绍和电影核心思想的概括,也很具体、全面和准确。如果把它作为一个电影新人了解教育电影的入门书籍也未尝不可。

[收藏]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您看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吗?大家读完作品后,都会有很多收获,当我们读作品有所感悟时,不妨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1】

假日里我阅读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息息相关,《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反省,既不害怕正视自己短处,又要努力探究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更要经常总结自己的或他人的成功经验,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过这本书后使我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从《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读后感《《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阶段。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3、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这样才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4、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分析问题,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阅读这本书深有感触,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使我们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2】

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他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

下面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

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校放弃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和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还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有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目前来说个人收获和体会是: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立于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

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

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3】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

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著相关。但是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4】

我常常思考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总有些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他们甚至各科全面崩溃,破罐破摔,甚至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不够浓烈,家长对后进生往往束手无策。不是我们的教学媒体不先进,不是我们的教师备课不认真,为什么还是出现与新课改不协调的现象呢?阅读本书,心理学家麦克莱伦认为动机是个体原意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任务,并力求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力量。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包括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实际上都包含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只是何者占优势而已。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催化剂: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容易为学习立即做好准备,从而较易反生学习行为。学习动机的激发,首先取决于个体的内部条件。这些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学习需要、焦虑水平、学习期待和归因。个体借助于这些内部条件,实现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激发起学习动机。

在课堂中,精心地设计课文的导入环节,采用各种激发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确实能收到很好效果。然而语文课篇目繁多,语文知识纷繁庞杂,岂可每课如此,方法雷同。激发学生兴趣的长期、最好的方法,还是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课文深含的意蕴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正如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而频繁的学习失败容易严重威胁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过度焦距,也容易使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好的成绩,从而对学习冷漠,自暴自弃,越来越缺乏学习的需要。适中的焦虑能够使学生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产生完成任务的心向,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与教的心理学读后感【篇5】

我们每天中午都会有许多精彩的活动,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于学习的活动了。

这是我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它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生活中遇到或正在学习的问题和自己的感触。它以学生自主性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提问,自己讨论,自己总结,自己写文章,自己总结。它还包含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态度、情绪等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就像是一块块的海绵,吸收着人类的营养。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它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形式自主学习。

首先要学会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教师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的自学能力得到发挥,能力得到培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其次,要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是通过自主学习,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来体现的。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它还包括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

其次,要有创新性学习。在创造性学习中,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社会文明发展中最重要的群体活动。创新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能力。它能够使人不断地获得成功,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自豪感,促使其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促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创新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是一个民族进步、生存、富强的伟大社会。创新意味着发展和创新,它可以帮助每个人获得丰富的精神财富,促进人的精神生活,从而增强社会的创造力,从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从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再次,要有创新精神。创新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发明和创造。创新不能脱离实践。创新的发展要以创新求真务实,而不是拘泥于某一方面的东西。创新不能脱离实践。创新不应只是一种发现,而是一种应用。创新要以实践为主体,以对象为中心,以客体为本体,因循守旧,不断寻求新的发展,不断创造新的经验,不断提出新的创造。

最后,要有创新精神。创造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之一,创新是社会和人类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在新世纪的今天,创新是未来世界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一种重大贡献。创造不是一种脱离实践的创造,而是一种应用于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发展不是与发展的空间和资本对立的,而是在实践与理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才可不断发展,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创造性。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何能乐教


何能乐教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

工作室学员 鼎湖广利初级中学 陈金兰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我不禁反思从教以来的得与失,我问自己:作为教师,我的幸福感来自何处?是学生好成绩?是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还是自我提升的那些收获?我身边的同行朋友们也会有这样迷茫的时候。肖川教授的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了教育的魅力,从教以来的点点滴滴幻化成美好的画面,涌现脑海。我不正是付出了智慧和真情才收获了这些美好的点滴吗?

这本随笔九章,肖川教授娓娓道出一名教师该如何面对繁重的教业,承担教学的重责,获得教育的幸福,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能读会写表达教之乐。

《教师的解放》一章,肖川教授列举了教师负担过重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几大原因。这些情况确实也存在,但是他给的建议特别好:既然不能改变整个世态,何不从自身改变。“当然教师自身也有调整心态、校正观念、提高素质、自我解放的必要。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昂扬、乐观、向上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然后在教师自身的修炼和尊重学生的思想方面去告诉教师们如何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这些站在教师的角度的阐述深深触动了我。

一名教师如果固执于成规,只能搬、照、仿,缺乏自己的思想,很难形成自我风格。我们希望孩子是独立、自主、创新的人,而我们如果不从自身开始解放,怎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教师自身的解放才能让我们把教育的视角从课堂知识的单一传授转到关注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的需要上来。以前听过这样一种言论,“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的重要影响人,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穿衣打扮都会对孩子们产生强力的影响。记得,我们开校运会的入场式,基本是班主任走在班级队伍的前面,同事们讨论说,学生们走路的气势、动作和班主任真的有相似之处。

《语言的世界》一章提到的“写作的意义”让我很好地理解了班主任工作室有关多写教育随想的要求。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其次要会在反思中进步。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管是有效的经验还是反面教训,都是教学的宝贵财富,在反思中获得进步。肖川教授认为“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如果你的确付出了心血和真情,那你一定有成就感,一定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慰。”确实如此。当我有感而发地想表达当时的想法起,从拟定题目、列出提纲、翻阅资料,再一个一个文字敲出来的这么一个过程,到最终一篇文章呈现在自己眼前,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只有当事人才可以体会到。

有一位老师很有意思地将肖川先生的书名与章节串联起来,让我很感动。“找到教育的方向,才会明了教育的意义。运用教育的智慧,才能获得教师的解放。纵横文明的星空,翱翔语言的世界,释放心灵的阳光,表达自由的言说,品读书的芳香,这就是《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很好的注释,借用在此表达我的感受。

合上书页,目光再次锁定在扉页上:《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的,付出真情和智慧才能收获满满的幸福!

《教海漫记》读书笔记(教育篇)


《教海漫记》读书笔记(教育篇)

01、露一手。有人说,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但是,不能缺少这样一份清醒:不要亵渎那纯洁的崇拜。于老师教书30多年了,从不忘露一手,决不放过在学生面前露一手的机会,尤其是刚接一个新班的时候。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

02、忍耐.宽容。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不时送给学生一个笑,很坦然,很真诚。笑,使学生、也使自己轻松了。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冷静一下再处理,往往会宽容得多,效果也会好一些。当然,冷处理的前提是忍耐。

03、他山石。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彻底失败的毕竟是少数。自己的脑筋不够用还有别人的。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锁,只要不是绣得一塌糊涂,总是能找到打开它的钥匙的。

04、堵截与疏导。水总是要流的。堵,只能让它不再流向我们所不愿意的方向。要使它流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最重要的是疏导。当有学生不听讲时,立刻表扬认真听讲的人,身边的榜样有着更大的感化力量。相信书的力量,引导学生读书,是另一种意义的疏导。

05、翘起大拇指。可别小觑这么小小翘起的大拇指。向学生伸伸大拇指,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可不要低估了它。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

06、纸条的魔力。请你明天早晨到校后,来办公室来一趟。我真为你的进步而高兴!这些在于老师的纸条中经常见到。一张小小的纸条,魔力还不小呢!不信你也试一试!

07、批评的艺术。有时你无意的一句话,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碍。批评,有时需要电闪雷鸣,有时需要和风细雨,有时需要凝重委婉,有时也需要默默无声。无声的批评是一种艺术,一切尽在不言中。

08、教不严,师之惰。学立正、齐步走,就是学做人。书写不认真,让他描红、仿影、临帖;不会分段,让他抄写一些短小精悍的小短文;课文背不过,留下他单独背。于老师说:要严而有方。

09、童年,应当是一首诗。

领学生到田野去拔草、捉大青虫童年,应当是一首充满了情趣的诗,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品评起来都是有味道的诗;带学生去郊游童年,应当是一首充满着浪漫情调的诗,一首留有遐想空间的诗;举行军营一日活动童年,应当是一首隽永的、多彩的,让人难忘的诗;在赠给学生的书上题词、让学生和自己的同桌合影留念童年应当是一首充满切切的情、浓浓的意的诗。

10、尽在不言中。体态也是一种语言,我们要在教学中运用它。要善于用眼睛说话,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名师,关键看你是否用心。

11、交往。让孩子们在交往中去直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爱,去培养他们的良好情感,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人交往。以情育人,理在其中。

12、绰号的故事。当年的于永正听到老师叫他小粘鱼的外号时,感到非常亲昵。细想,起外号,不是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外号(不包括侮辱人的外号)是不是也是人生中的一种甜味剂?

13、经常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兴奋剂。带领学生去爬山,军营一日活动,各种作文比赛,找漏洞比赛,大搜捕行动,赛后给学生相应的奖励。

14、目中有人。要求每个学生都记住这样一句话:老师讲课时,你的眼睛如果不看老师,我将认为你是个不专心的人,没有礼貌的人。课堂上,有同学打哈欠,我会发出口令全体起立!请学生伸个懒腰,双手搓搓脸,学生精神为之一震。对于那些遇到困难的,则要指点,而不是指责。

15、开窗户的启示。开窗户其实就是退一步的意思。《三字2024经》讲,教不严,师之惰,对的,但不全面,得加一句:严有方。

16、不妨换个做法和说法。唱红脸不行,则唱白脸儿;唱白脸儿不行,则改唱红脸儿,这叫换个做法。明明该批评,却变成表扬,使灰心变为信心。

17、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不幼稚,不可笑;蹲下来看学生,就能走进学生,体谅学生,就能和学生融为一体。以学生为本怎么理解?很简单,就是老师要和学生相似。

金牌文案:学校不教的四十三堂文案课 读后感(3)篇


这本书是各文案大牛写的“教学课程”,基本上都是从自身的经历、感受和总结出发,对文案从创意概念、创意发想、文案编写主要部分进行“课程教学”。本书的最大优点是,因为类似于课程教学,所以不仅有接地气的理论,还有示例,很好地把一些文案如何从零到有的过程一步一步地描述出来。

因为毕竟不是文案出身的,从每位大牛的课程里抠出些东西,就必须要先给“文案”搭一个框架出来。

【概念】

当我们定了一个概念,就应该深入理解产品和概念的关系,认真考虑如何去使 用这款产品带来的感受,将概念融合在真正的感受中,让消费者体验到并且产生冲 动。也就是说,基于某一点的产品力上,有没有新鲜的概念或者观念产生。这某一点要讲的产品力是策略,而后者是概念。(高扬部分)

在要表达的概念与产品/品牌之间,找到并描述出至少3个最重要的支持点,这些 点必须将产品/品牌的特性和消费者的利益相连接。(陈格雷部分)

试着按照Brief的要求写出20句不同的切入角度,按照惯性思维,前几句基本会是大 同小异容易撞车的概念,而越写到后面,就越有机会想到更独特的创意概念。

 【创意】

创意的发想过程从收集资料开,深入思考开始,然后抛开资料,从简报中找相关的元素以及想法。

平时的积累:要写、阅读、观影碟、做个窃听者:学习借鉴别人的创意,随时带上笔记本和笔,记录好创意。

(冯正一帆部分)

如何打开创意思路:

【文字】

*标题**

不建议初级文案写标题和广告语,先写软文和内文。留住杂志的题目,改写内容,请资深人士来评价,以助于自己的成长。(冯正一帆部分)

标题重技巧,内文重结构。

标题难写,但是毕竟是一句话,写个成十上百句,总会有一句合适的。而且, 标题总会有惊人之句。(高扬)

*广告语**

广告语的编写:先学会写对句,再学会写长句,再试着写短句,再试着不按规 律写,再试着中英混合着写等。 技巧:对仗式、藏头式、呼应式。(乐剑峰)

*内文** 

第一句是灵感首先要进入品牌的情景,找到品牌的调调,然后以创意的形式表现 出来。

下笔写:首先把最基本的、想表达的意思写下来,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再往下写,

写完以后,立即验证与这个本意是不是会有脱离。

文案的基本技法: 穷举法、数字派、脑筋急转弯、双关、巧烩反义词、词性转换、奇思妙想、更换同 义词、灵活组词、饶字法、形式选择、造词。

修辞的力量:同感,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语序。

(冯正一帆部分)

内文,是最难以控制的文案。因为内文需要处理很多产 品信息,还要和标题形成链接,给予标题重要的支持。另外,就是开始和结尾 的相互呼应。更重要的就是结构,内文的脉络要清晰,让人看得一目了然,当然, 这是在你整个调性控制基础之上明确内文结构。(高扬部分)

金牌文案读书小记。本书集合了13位文案高手以文案为题整理的经验和想法。由于课程是不同人攥写的,所以在系统性,完整性上可能都有些欠缺。但对于文案小白的自己来说,书中无论是理论、技巧、经验还是建议,取其精华还是受益匪浅的。很多文案或许都搞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什么就选择了这一个职业,进入了广告行业,作为一个文案的使命感在哪,价值在哪。本书有一课便提到要从认清自己开始,学习文案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了解行规,了解客户,了解可以利用的工具等。同时更需要自己不断地修炼修炼再修炼,要求写十条的时候,尝试写50条甚至写更多,在文案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脑子短路,无从下手的时候,书中的文案高手不仅分享了他自己是怎么激发好文案的,还复盘了许多经典广告标语,可供参考。在产品文案等相关实操中,给予了一定的经验支持,比如要做更适合品牌调性的文案为什么如此重要,确定概念以及连接品牌特性和消费者利益对产品文案的重要性。学习完后,大脑便对文案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和理解。比如文案应该具备的三个维度:思想系,视觉系,传染系;比如能够促进销售的才是好文案等。通过阅读此书,也能寻找到其他行业内必读的如,创意九阴真经,大卫奥格威等书。文案路还十分漫长,唯有继续深造,拥抱文案的乐趣。

想到大一在老大的督促下初涉此域,整个人茫然不知如何下笔。当时觉得文案一事虚无缥缈没有规律可循,抑郁无措,心态波动得厉害。

现在才知道应该沉住气理清思路,应该多读多想发散思维,应该不拘泥形式,应该挖掘联系,应该准备好plan b plan c, plan xxx,而不是憋出一条就谢天谢地,或者病急乱投医。

这本书篇幅汇聚了很多小篇幅的干货。干货虽好但容易嚼不碎,但自己涉世尚浅,读下来尽力吸收一番后,也算是摸到了些门道。

初学者可以读此书理理头绪,打碎之前的局限和缪见。

重在多思多写。

教育孩子《不吼不叫》读后感


教育孩子《不吼不叫》读后感

文/刘子萱妈妈

吼叫对于很多家庭并不陌生,孩子不听话、调皮、做错事,都会发生一场吼叫大战。一直以来,自认为自己是个脾气尚好的母亲,但当孩子慢慢长大,步入小学生活后,吼叫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家庭便饭,写作业的时候、起床的时候、玩游戏的时候,吼叫无处不在,慢慢地孩子对这种吼叫产生了免疫力,变得没有反应了,这反而更是在挑战我的耐心,非要逼我大发雷霆不可。就这样我们产生了很大的隔阂,而每次的吼叫之后,我又会很心痛,也很懊悔,后悔为什么自己总是做不到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呢!

在读了罗娜 雷纳写的《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这本书不久,从中我找到了许多共鸣。本书分为:理解吼叫、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和特殊情况三个部分。书中写道:吼叫达到的效果是让孩子们知道你对他们或者他们的行为非常生气。吼叫往往达不到正面教育的目的,而只是通过威胁或者恐吓阻止某种行为,只是表达了你的负面情绪。是的,我发现我的孩子也是对我的这种教育方式非常地反感和抵触,甚至会有些小反抗,并且会在心理和言语上表现出攻击性。这使我清楚的明白:吼叫决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相反,它们会引起新的问题,浪费更多时间,并将亲子关系带入危险而不安的境地,从而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修复与弥补,然而原来的问题却依旧存在。带着这个问题,我从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秘诀:1、在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退出争吵场景,想象自己是旁观者,就能够更多地理解孩子的感受。2、排除各种对自己情绪的影响,温和从容地面对孩子,用更加单纯的心情去解决与孩子间的问题。3、用对待朋友的宽容去帮助自己减少内心对完美的追求,我们不完美,也不能要求孩子在所有的领域都出色。4、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和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他们面对问题不能逃避。

慢慢的,我试着改变自己,停止吼叫,克制自己不发火并以温和的方式来与她沟通,让自己变得更有耐心。一个星期过去了,她感受到了我的改变,逐渐开始主动和我亲近,心平气和的交流,还和我说:妈妈,我发现这一个星期你对我很温柔,我觉得你又爱我了。突然间,我才真正了解到:别看孩子以前什么都不说,其实她内心也是在关注我。只是在以前,我没有足够的了解孩子,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的情绪,也没有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对她爱。孩子大了,她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想法,要做到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不论是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还是为了自己的平静与安宁,我们都需要好好学会不吼不叫。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只有不会教,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只有不会教,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这是我第二次读《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了,记得第一次是在2007年,刚参加工作,那时,并不能读懂其精髓。直至今日,重新翻阅,才觉得不仅对我作为母亲这个角色受益匪浅,也对我作为教师这一个角色有着不可忽略的指引作用。

卡尔?威特早期教育鼻祖,第一次用实证方法证明了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开创了影响东西方几个世纪的教学方法——全能教学法。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德国乡村牧师,而他的儿子卡尔?威特是19世纪欧洲著名的神童,八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进入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他的父亲把小卡尔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这本《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奉为早期教育的经典,是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可以说它早就无数天才。

卡尔?威特有着这样的惊人的成就,并不是他的天赋有多么高超,恰恰相反,小卡尔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智力低下的痴呆儿。不过——全靠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因为,他坚信孩子的禀赋不是天生的,反而认为通过后天的有效合理的教育与培养,就算智商一般的孩子也是可以成才的。他坚信,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终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也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而是取决于他出生后的教育,在老卡尔威特的精心培育下,一个被定为的低智儿最后成为了文明全德的奇才。

一·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是由于环境,抓住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首先,我觉得做父母的也是一定要不断学习的,早期的教育的重要性就在在于它是不可替代的。每个孩子的所有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出来的。在书中,有例子,有位贵族把孩子交给了管家,自己和夫人周游世界,等他们几年后回来时发现孩子跟他们毫无感情,无法按自己的想法来教育了。在我们周围,这种例子真的不少。孩子小时,找借口不管孩子,或者找借口不学习教育方法,造成的坏影响肯定会显现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在儿童的教育方面,孩子如果身处良好的环境之中,就会成为善良的有爱心的人,相反,在恶劣的环境里长大,孩子则会变成不负责任,一无是处的人。因此,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他们一定能发挥出让人震惊的才能,他们是环境教育耳濡目染的必然结果。

根据而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

二·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但绝对不能使用填鸭式教育(强迫教育)

老卡尔先生非常热爱大自然,卡尔3岁的时候,每天早晨都会带她出去散步一两个小时,但是这种散步不只是溜达,而是一边谈话,一边溜达。其实,只要有心,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可以随时成为教育的素材,自然界新诞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孩子认识与注意的对象。世上,再也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教师了。灌输式的教育,就像是给小树浇水,只浇到树叶上,根本就没有浇及根部,树木怎么吸收得到水分呢?孩子的究理精神从两三岁都开始萌发了,具体的表现就是他们开始向大人提问,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千奇百怪,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说明孩子开始对世界进行思考了。然后,很多家长仅为孩子的提问感到兴奋,反而觉得厌烦不已。这是大错特错的这种态度,是在打压他们的究理神经,如果在孩子的智力刚开始萌芽时,我们不提供适当的对象供孩子们玩耍,他们这种已经萌发的精神就会白白枯死。父母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当孩子问的一个他答不上来的问题时,为了保住面子,随便给出一个错误的答案,甚至以大声呵斥孩子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在施教中,老卡尔一直深信“百闻不如一见”。一个只拘泥与书本知识的人,会变的眼光短浅,头脑狭隘,不可能成为有创见的学者。

卡尔在书中读到伽利略那个有关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便问我:“爸爸,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真的是同时落地吗?这怎么可能,明明一个重,一个轻,应该是重的先落地才对。”许多人恐怕会这样想,书上都那样写了,肯定没有错。爸爸找到了两个一大一小的铁球,并带他到教堂的顶楼做实验。实验结束之后,卡尔觉得这个真的太神奇了,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弄清“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原理,于是,他开始津津有味地研究起本来很枯燥乏味的物理学。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什么样的教育才不会损害孩子?

一味的纵容,只会让一个很好的孩子变成一块不可雕的朽木。也不要蒙蔽孩子的理性,不损坏孩子的判断力。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弄清楚真相了再做决断,千万不能错误地批评孩子,严格要求取决于道理,在严格的基础上有一个限度,就是绝对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但是,不能因为他们不懂事就不尊重他们,即使是小孩子也应把他们作为成年人一样对待,要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他们。

四·信心的源泉,夸奖的妙处

信心从何而来?来源于父母有效的夸奖。孩子需要夸奖,需要鼓励。“夸”不仅仅表明了父母的信心,同时也坚定了孩子的信心,只要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父母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孩子的潜能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关键在于父母而不在孩子。只要父母即使发现并夸奖他的天赋,孩子定会扬帆前进,在卡尔的教育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对于孩子好行为的夸奖越早越好,孩子年龄越小,实施起来效果越明显,也越容易。

防止“自满”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因为随便的表扬,就会失去作用。

五·如何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

防止“自满”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因为随便的表扬,就会失去作用。当卡尔做了特别大的好事时,父亲会抱着亲吻他,但这并不是常有的。通过不同程度的表达方式,让孩子深深懂得对于善行的报答就是善行本身带来的喜悦。

当孩子有了“恶习”之后,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教训孩子,来树立父母的权威。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建立在不伤害他的自尊心的基础上。对于有效的孩子来说,尽管他不完全懂事,但自尊心多次受到伤害,会对他的性格乃至整个心里的健康成长造成深远的影响。

必须维护孩子的“荣誉感”,孩子在这个方面表现出来的欲望往往比成年人更加激烈。对于孩子来说,得到别人,特别是父母的承认,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育有重要意义 。

六·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勇气的价值:勇气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动力。

独立意识:替孩子做太多的事情,会使孩子失去时间和锻炼的机会。

磨练心理承受力:让孩子具备能够勇敢面对挫折的能力,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自控能力:人要战胜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能战胜自己就是对自己控制的成功。情感的自我控制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想让孩子学会控制情感,必须以毒攻毒,用以感情基础的解决方法来解决情感问题,玩“平静下来”的游戏。

尽量争取与果断放弃:能争取的就尽量争取,应该放弃的就果断地放弃,因为这是一种智慧,也是很多人面临的难题,也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

七·与人相处

倾听的艺术。一个人,只限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懂得与人相处,那么他的潜能也根本无法施展出来。每天留一点时间出来,听听孩子说说今天发生的事情,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自作出评价,哪些事情做的好,那些事情做的不够好,久而久之,做父母的,也会对孩子的个性,待人处事有很清楚的了解。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希望孩子什么事都与自己商量,征求自己的意见。那么父母应该首先营造真心倾听的氛围,赢得孩子情感上的信任,才能与孩子达到无拘无束交流的默契。

相互理解的力量,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孩子性格心理上的缺陷等等,启示都与家庭中的沟通有关,往往起源于相互之间不能很好的理解。拿那些撒谎行为来说,往往就是孩子感到与父母处于不平等地位,经验告诉他们,父母不愿意与他共同探讨有些事情该如何对待,不愿意去理解他们做的某些事,而会对他们所犯的错误给以严厉的斥责,所以他们就选择不把真话说出来。

成功的沟通,应注意以下因素:理解,关怀,接纳,信任和尊重。理解要求父母和孩子双方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关怀不但存在于内心,更要切实付诸于行动;接纳要求考虑到每个人的个性,懂得欣赏别人身上的优点;信赖是要做到既信任别人也信任自己;而尊重是指尊重他人,特别是孩子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

看完卡尔威特的教育后,是我明白后天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是多么重要,他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虽然,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是有很大的启迪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作为老师,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是不容置疑的,前提是过程必须的快乐的。

爱的教育读后感心得收藏(7篇)


阅读常常可以化解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烦恼。每个人读完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内心都有不一样的感悟,读后感可以很好的记录我们读书的感情,把我们和书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哪里有一些优秀的爱的教育读后感可供借鉴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爱的教育读后感心得,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爱的教育读后感心得 篇1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爱,是开启心灵的金钥匙;爱,是一本教育我终生的书!看了这本风行全世界的书,那如春风般的故事,我的心被震撼了,仿拂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

这是其中的一个故事:安利柯的朋友一不小心把一位老人打伤了,那位朋友在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鼓励下去向老人道歉,并把自己最心爱的邮票册送给了他,过了几天老人的病好了后,他不仅亲自去学校看砸伤自己的人,还把邮册还给了他。

这就是爱,是爱使他勇敢承认错误,是爱使老师同学给予他鼓励,是爱使老人原谅了他。没有爱就没有这一切。这一霎那,我忽然觉得爱深不可测,高尚无比,似乎“爱”这个字的每一笔划都是一个爱的哲理,她们也像一个拉环把每一个人的距离拉近,让他们相互爱护;爱让世界更精彩。

爱的教育读后感心得 篇2

唉!这些书也真是太没趣了。都是些文人的故事呀,诗词呀,真让人感到厌倦。所以,我到书店里随便买了一本书来解解闷。哦,对于,它的名字叫《爱的教育》。

这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和生活和学习。写发生在安利柯身边的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戒、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每月故事”。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多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安利柯的新老师,世界上的老师没有多少像她一样爱护身边的每一位同学,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家人,对学生温柔体贴。面对这样的好老师,能不让我对她肃然起敬吗?

安利柯的同学个个都是懂礼貌的好学生。虽然只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但他们却非常珍视友谊,对同学就像对自己兄弟一样。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是不是也要珍惜友谊、珍惜朋友呢?

安利柯的父母经常教导安利柯好好做人,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在这个文明家庭的熏陶下,使安利柯一天比一天更懂事、更有爱心。

这本书中的“每月故事”,可谓是感人之极,让我经常不禁流下感动的泪水。有爱国少年、少年侦察兵等故事,讲述了一个个少年的勇敢而诚实的故事,谱写了生命的乐章!

我读了这本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惭形秽起来,不禁流下了羞愧的眼泪。书中叙述亲子情、师生情、朋友情,爱国情、同情心,都以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得理想世界的情味,甚至想世间要真是如此该有多好啊!

《爱的教育》好像掘池一样,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池里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这本书让我读了感慨万千,给我生活的启示,希望你也跟我一样,爱上它——《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读后感心得 篇3

《爱的教育》是一个意大利小学生安利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四年级这一学年中的学习和生活,每一则日记都讲述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祖国,每一种爱都深深地种在安利柯的记忆里。

《可爱的新老师》不愿意责罚班中的任何一个学生;《弟弟的女老师》到家里探望生病的弟弟;《老师们和校长先生》用尽了心力教育学生;《学校的女教师们》像妈妈一样爱她们的学生;《助教老师》脾气超好,学生怎样捣蛋他都不发怒;《病中的老师》鼓励安利柯“要努力学习数学,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父亲的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却常常宽恕学生的错误。安利柯笔下的师生之爱不停地碰撞到我的心灵。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日记本,记录下心灵深处那个的爱的故事。

那天我生病了,“嘀嘀嘀”,妈妈的手机收到了老师的短信。“孩子,今天是母亲节,老师给你留一项特殊的作业,用心写出十种你感受到的妈妈给予你的爱,并且大声地说给妈妈听。祝你早日康复!落下的知识老师会帮你补上。”

兔年快到了,“嘀嘀嘀”,妈妈的手机收到了老师的短信。“20xx,我们心相连,学习同在;20xx,我们信心满,努力永远。老师祝22班每一个可爱的孩子健康成长!祝各位家长新年快乐!”

就要期末考试了,“嘀嘀嘀”,妈妈的手机收到了老师的短信。“今天的语文作业是针对练习卷中的错题进行复习,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九点准时睡觉,预祝全体同学在明天的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妈妈手机里的信息经常会删掉,可是老师的信息一直保存着。我告诉妈妈,将来我有手机了,让妈妈把老师的信息转发给我,我要收藏这份爱。我和安利柯一样是四年级学生,我和安利柯一样爱自己的老师。

合上日记本,我再一次翻开了《爱的教育》。此时,一轮红日照亮了我的心海。

爱的教育读后感心得 篇4

爱是一种我们摸不到的东西,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它来的是那么静悄悄,一会儿就来到了整个世界,爱它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寻找,用心感受,它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最近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部儿童日记体小说,它以一个意大利小学生恩利科的视角,讲述了他在四年级开学到学年结束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令人感动。本书是一部爱的乐章,温暖的文字让大家去感受爱、去理解爱的真谛,它教会我们如何拥有爱的力量,如何获得更加高尚、更加纯洁的美好品德。

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想到了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每成长一步都离不开妈妈的辛劳。对呀!世上的一切都会变,只有亲情、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它永远都是那么永恒、纯真。

也许有人会问:“是不是只要需要爱,爱就会来到?”答案是否定的。我想:我们在拥有爱的同时,一定要去创造爱,让需要爱的人得到爱,让整个世界充满爱!

爱的教育读后感心得 篇5

爱的教育这本书从新学期的开学作者安利柯开始记录了每天所发生的事。它以“爱”为中心,写了多祖国的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对穷苦人的爱,总之爱无处不在。

文中少年爱国者(每月故事)讲了一个少年在一艘法兰西的轮船上去往意大利的热那亚找自己的父母。这个少年经历坎坷他是两年前被父母卖到戏班里,在戏班里那些人整天多他拳打脚踢,连饭也不让他吃饱,少年受尽了虐待,就找机会逃出了戏班。后来在意大利的领事馆帮助下把少年送上了开往热那亚的船,还给热那亚的警署写了信,说明少年的情况并要求警察把这个可怜的孩子送到他的父母那里。悲惨的遭遇对少年造成了心里的伤害,他渴望与善良人们交流他又不敢靠近别人。船上几名在喝酒的乘客也听说的少年的遭遇很是同情便掏出一些铜币送给少年,其他的乘客见此也掏给少年一些铜币,少年收起钱放到口袋露出一丝欢喜和笑容,他想用这些钱可以吃顿饱饭,可以给自己换上干净的衣服可以不被父母抛弃,想到这里心中总会有无法弥补的痛处。喝酒的几个人越喝越多他们竟说少年的祖国开始议论,说他的国家除了骗子就是土匪,官吏都是一群猪猡,愚蠢的民族!下等的国民!强盗……正在他们说的起劲,少年拿起铜币砸了过去,铜币砸到他们的脸上,少年愤怒的喊道,“还给你们这些可恶的家伙,居然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

孟子有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文中的少年虽然年纪尚轻,但他的气概却丝毫不输给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他可以抛开那足以改变自己命运的金钱,这样的骨气怎能不让同学们钦佩,这样的爱国精神又怎能不值得我们学习?

大爱谈之远,小爱在身边。爱我们身边的人,物,事就是热爱我们的祖国。

爱的教育读后感心得 篇6

今天我终于把我们四年级,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的暑假作业,其中的一部分完成了,那也就是老师让我们读了一本书,那本书叫做《爱的教育》这本爱的教育一共有306页。每一页都有,很精彩的道理和故事!

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一个人要是有一颗无私的爱心,就会是一个拥有一切高尚品质的人。

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日记是《我们的老师》这篇日记讲的是作者上四年级有了新老师,他的新老师对他们十分亲切,就像对自己的儿女一样,不管他们犯什么样的错误,都会原谅他们。从这篇日记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老师是一位热爱同学,真心实意的对同学的好老师,他对同学的每一份爱都是无私的!他不想惩罚任何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他相信用他的真心真意一定会换来同学们的颗颗真心。

我很喜欢读这本爱的教育的书!!!我希望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充满更多的爱!!

爱的教育读后感心得 篇7

这本书叫爱的教育,我要写的是爱的教育里面的爸爸的陪护者。一个“爱”字贯穿其间,将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劳动、爱一切正义之情,凝聚成一股爱的泉流,润泽了我的心田。

一个男孩的爸爸从法国打工回来,突然生病了,男孩的妈妈要照看生病的小儿子,就让男孩去看看父亲。到了医院,护士问:“你要找谁?”男孩说了父亲的名字,护士说:“是五天前从法国打工回来的吗?”“是。”男孩说。护士把他带到一间病房里说:“就是那位。”男孩不分昼夜地照顾病人,时间久了,护士给病人药和食物病人都不吃,要让男孩亲自喂他才行。一天晚上,男孩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说:“护士再见了。”男孩听见后马上跑出去,他看见了自己的爸爸,原来那位病人和男孩的爸爸,都是从法国打工回来的,而且和爸爸凑巧同一天进医院。男孩的爸爸要带他回去,他却说:“那位病人要让我喂药和食物才吃,如果我走了他怎么办?”爸爸听了后,就让男孩留了下来,过了几天这位病人断气了。

这个男孩为他人着想,让这个病人死的不孤单、死无遗憾。如果我遇到这种事情,我想我也能这样做。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不教的教育读后感收藏》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不教的教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