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关于年轻的学生作文 > 地图 > 关于年轻的学生作文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3-27 来源:互联网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6篇)。

读后感大全编辑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本文内容仅供您的参考。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随着观看的继续,获得了更多的心得与感悟。观后感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通过观后感,我对作品印象更深。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1】

回望历史,1950年距今已是甲子之后又十年有余,这个载入史册的特殊年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和一代人的青春,同时也成为文艺创作的热点题材。前不久上映的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没有传说中的龙城飞将,都是普通的志愿军老兵,有炮手、侦察兵、军医、文艺兵、翻译等,入朝作战时才20岁不到。影片通过26位老兵的回忆将战争前线的惨烈,战士们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以及他们深嵌内心的战友情拼接起来,呈现给今日之青年,今日之中国,唤起民族情感,激发爱国情怀。

影片以鲜明的影像风格回望历史,在勇士们苍老却坚定地诉说中穿越时空,讲述战火中永恒的青春故事。首先,影片伊始的空镜头呈现出浓烈的时间流逝之感。沧桑的画外音映衬着不息的川流、远飞的雁群、遒劲的老树,除了扑面而来的时间感,还有历史的宏阔与幽微。随后的黑白影像中,一趟列车开过,车顶上一位孤独的乘客如同被历史裹挟的个体,沉默而执着,好似从雪漫漫、风策策的前景中驶向历史深处。这个段落一气呵成,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其次,通过声音降噪加强画面本身的感染力。历史本身是沉重的,如果用音乐来烘托这种沉重,似乎是最直接的方式,但这种音乐抢镜的结果势必削弱画面本身的力量。影片中,宣传员熊朝瑞坐着轮椅观看战争展览,中远景镜头形成她与照片墙恰到好处的对照,青年的和老年的,过去的和现在的,这种画内画外的双重观看强化了影像的张力。当老人开动轮椅从右侧出画时,这静默的影像便具有了明显的隐喻含义。从画面中缓缓离开的她,似乎将那段历史也带离了。再次,适当的日常景观调动了影片的现实观照意义。影片大部分还是访谈,个别日常生活段落的穿插将历史和现实联结起来,日常的表层下仍然可看到历史的印迹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悲悯之感。如独坐在客厅看电视的老兵,静止的画面里只有模糊的同期声,而影像的意义其实已经溢出画面。时过境迁的孤独感就在这画面中生长,直戳观者内心。所以,日常并不都是琐碎的,精微的日常有时反而会支撑起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

《1950他们正年轻》选择了一种质朴的方式来书写历史,这种经由受访者道出的历史细节是珍贵的,让人动容的。影片中的青春颂歌是热血铸就的,对于和平年代的观众来说,震撼而沉重。通过老兵详尽的回忆,观者也会不同程度地形构出一种极限境遇下关于生命和人性的认知与想象,一方面是毋庸置疑的残酷,另一方面也捕捉到了战争中的人性细节。

厚重的主题意义和鲜明的影像风格对于一部纪录电影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是全部。影片在个别细节处理方面还有一些遗憾,这对影像的质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解。影片中有大量的影像资料,但几乎都未标明来源和出处,多次出现的照片墙,有合影、有特写,也未交代,这种符号化的方式会削弱影片本身的记录效果,如果加上来源与出处,真实的力量会更加震撼。采访者少有的几次提问,使得声音参与到文本的表述中,但并没有为这种表述助力。比如问您的这种经历是否和子女讲过?您平时还会想起抗美援朝吗?您会主动想吗?您是什么时候参军的呀?这些问题只看文字是没有硬伤的,但是影片中的声音和语调却给人一种局外人的感觉,采访者并未完全融入受访者营造的历史语境中,这会连带着观众一并出离。所以,声音的作用不可小觑,特别是在影片中突然出现的声音。

历史叙述一直是中国电影书写家国记忆的重要路径,随着社会发展和电影工业的升级,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技术加持下的影像表达,有了无限的拓展空间。然而,历史本身的厚重与丰富并不见得与技术成正比,人性在历史叙述中凸显,是极限境遇中的抉择,是本能的反应;生命的哲思在历史叙述中弥散,碰触到穿越时空、跨越民族的相通情感。镜头中的老者毫无保留地将尘封的记忆掀开,诉说耄耋之年的祈愿和战火青春的遗憾,他们的叙述或激奋或哀伤,或细微或缥缈,联结起历史的往昔与今日。历史终究是关乎人的,对于历史的影像书写,围绕人的叙述最珍贵。

对于纪录电影而言,由于其与真实的天然关联而具有了更为浓厚的历史感,他们正年轻是对民族历史的当代书写,是对青春的礼赞,对生命的敬畏,对战争的反思。回望历史,霜重雪寒,金笳高吹,那年他们正青春,风凛冽,心灼热。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2】

带着光的人

初二(2)班 王行健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主题是:带着光的人。

说起光,人们的第一印象总是明亮、温暖、它在黑暗中闪耀,照亮人们前行的路,它在寒冷中燃烧,使人们感到温暖。而我们如何成为这样带来光明与温暖的人呢?

要成为带着光的人,首先应心中有光。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带着光的人。那是怎样的社会啊!国家的希望留学生们只贪只顾贪图享乐,而人民更是麻木不仁,一群为自己同胞被屠杀而叫好的看客!而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枪抨击所谓正人君子,用呐喊唤醒铁屋中沉睡的人们。他说:“以后如竟没有火炬,我便是唯一的光。”他永远活着,永远为来者指引着方向。

而翻开史书,这样的人还少吗?一生想收复中原的陆游,在典籍中寻救国之路的闻一多,为了世界人民能吃上饱饭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都是一颗颗星星,给迷茫的人们方向。

要成为带着光的人,也应心中有勇气。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与美军在长津湖地区交战,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是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战。而战士们也付出了惨痛牺牲,积雪覆盖的战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尸体,它们一个挨着一个卧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家人,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同胞甚至子孙后人,坚定地走上了战场。

而着眼当下,新冠疫情忽然爆发,无数“白衣战士”拥上了战场,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他们都是炬火,烧融了冰雪,烧灭了病毒,燃烧在一起,成为了太阳,永远温暖着我们,也烧进了我们的心底。

成为带着光的人,我们也要心中有善,也许是陌生人的出手相助,也许是同学,老师的鼓励,都能使我们温暖,而我们也应成为光,传递光,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些举动。我们都是萤火虫,相互吸引,彼此照亮,正因为这样,世界才如此光明美好。 最后,我想用艾青的一首诗《光的赞歌》中的几句来结尾:“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人世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力量,无数的微尘汇成一片光明,每一个人既是独立的,又相互照耀。”

谢谢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带着光继续出发。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3】

观1950他们正年轻有感——动人的旋律

初二(3)班 张熙瑶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历史,抗美援朝,这也是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们故事,开场,旋转的时钟带我们进入抗美援朝的年代,天空中的飘雪似乎要飞出屏幕,闯入我们的眼眶,林间的日光引人入胜,这将会是一场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光辉历程。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我对这部影片感触最大的地方,雄壮的旋律让在场的观众们无一不热血沸腾,而这首歌曲也贯穿着每一个抗美援朝战士的历险。

任红举,以为87岁的老战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他与战友们都还只是一名学生,这对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所有人来说,是光荣的,但是又有谁会理解这艰苦抗战中的离别呢?

文工队里,有一名小战士,名叫刘文,一位小提琴手,这些文艺工作者们也参加了这次出征,正当我激动的准备继续猜测他的经历时,就听闻这位与我相隔着一个年代的演奏家死在了无情的炮弹之下。

“我愿用你一根白发,安在小提琴上,陪你一起演奏。”

紧接着,是任红举的另一位战友,汤重稀,通过视频,相隔千里的任老先生再次见到了“小汤”,记忆中那个孩子也变得满脸皱纹,汤重稀战士年轻时,曾经也想成为一名手风琴演奏家,这时的我在心里默默祈祷,但当这位老战士把手举到胸前时,我愣住了,原来,汤重稀战士心中也在想,我不能让手受伤,一点也不行,说着,他想把双手环抱在胸前,但是突如其来的炸弹,决定了他再也不能继续他的梦想了。

薛英杰,一位卫生部的战士,他在战壕中东奔西跑,解救一个有一个伤员,曾经,他遇到一位只有二十几岁的小战士,被炮弹夺去了下巴,喉咙的部位清晰可见,我不敢去想那样残酷的场面,那会是多么恐怖的伤口,没有一个护士喂饭坚持到了最后,薛英杰老战士为的次数最多,而这位小战士,对他十分亲切。

“他,也有爹和妈啊……”

不能再拿起琴弓,不能在弹奏旋律,不能再念出一句动人的诗歌,这些战士,用血肉保护了朝鲜,用生命,守住了列强侵略的最后一道防线,战士们都坚守着不屈的信念“最危险的,我去,生命有关的,也由我顶上”,有的用眼泪掩盖所有情感,有的用微笑掩盖伤痛……

电影的最后,战士们的照片,挂在雪白的墙壁上,围绕着红色的中国梦,烈士的陵园里撒满了阳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

回校的路上,我看到满天的云霞,我看到天空被染上了炽热的红色,这一切祥和安宁的场面就是抗美援朝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回报!穿过高楼大厦,那里似乎有一道道身影从雪地间归来,迎着初春的光芒,美妙的琴声,动人的颂歌,传递着胜利的消息,这是一个年代的感慨,更是红色精神所传递的情怀!

忽然间,我似乎听到了志愿军斗志昂扬的,胜利的歌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4】

9月2日,第8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回国。自2014年以来,我国已迎回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9月3日,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正式公映,这是一部以全新视角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通过对志愿军老兵的访谈,倾听他们对于战争最真实、最动情的讲述,让观众对战争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青春易老,浩气长存;军魂不死,初心不变!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站在本片里的岁月窗口回眸着,那些老兵的面孔一一浮现,从老人的沧桑里,见证了岁月的峥嵘,几十年后,无情岁月带走了一代人的壮丽韶华。活下来的是历史真实的见证者,他(她)们的青春芳华,留给我们一本厚厚的人生教科书。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第一声呐喊,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时光流逝,精神永存,每一位为国奋战的人都会被铭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5】

9月16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缅怀先烈致敬青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观看《1950他们正年轻》影片。

作为一名新入职育人导师,看了这部影片后,我的内心是沉重的,它让我如临其境,感受到被敌人炮弹打掉胳膊志愿军战士的疼痛,捶胸顿足,恨不得自己回到1950年用一条条火舌向敌人的脸上舔去;我的内心是自豪的,它让我如临其境,感受到12名志愿军战士“奇袭白虎团”端掉其团部、消灭其200余人后0伤亡的快哉,欢呼雀跃,恨不得自己回到1950年与志愿军战士一起摇旗庆贺;我的内心是充满信心的,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正是由于这些先烈,才有了现在我们的国强民富、兵强马壮,热泪盈眶,恨不得自己回到1950年亲口告诉先烈们70年后中国的样子……

此时热泪盈眶的我,已看不清屏幕,他们的名字也已模糊,那我就称他们为志愿军老战士吧。

观影前,我在网上搜了一下这部影片:历时4年拍摄制作,走访了近50名志愿军老战士,选取了26名收录在影片中,从不同军种、不同维度还原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故事。

这部影片对我感触最深的是:真实、珍贵、热血青春。

当老战士讲述战友腰部以下被敌人炮弹打烂,无法把她扶起来时,仿佛自己就在旁边却又无能为力,老战士的眼神里透露出遗憾和自责,但作为卫生员他们没有放弃,一名战士趴在地上背着受伤的战士往山上趴。就在这时,画面突然转换,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炮火覆盖,却没有一个人畏缩不前,一个个倒在冲锋的路上。

影片中的26名志愿军老战士以大银幕的形式向我们讲述战争的残酷、亲人的别离、战友的情谊、坚强的斗志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往,我们一直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朝鲜战场上的各个大战役中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可是只有了解到这些历时片段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后,倾听他们的真实讲述,才能体会到他们的热血青春和流血的声音,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我经常看《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部动漫用稚嫩而坚定的童音,把国人比作“兔子”意喻温文尔雅,但是你别惹我!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艰难发展历程,每次都是热泪盈眶。其实,我是不忍心有人去打扰这些老战士的,这等于在用刀子从他们大脑深处把回忆强行挖出来,让本已一副英雄残躯的他们再次伤痛、再次回想战友一个个的倒在自己身边、再次被迫勾想残酷的战场故事。可是,如果不去倾听老兵讲述,我们只是宏观的了解战争是不全面的,那些埋没在老兵记忆深处的战场记忆和血肉横飞的画面可能就永远湮灭。只有把战争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大家,你我这些后人才能坚定继承先烈遗志、珍惜美好生活、反战但不怕战的意志,一起守护“种花家”。

影片最后,一名老战士撕心裂肺哭着请采访者帮忙把老指导员从无名的水磨坊接回国,弥补他一生的遗憾和承诺,这应该也是回国后的志愿军战士们的共同心愿吧……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随着国力逐渐强大,国防实力乃至综合国力已经雄踞世界前三。2013年,中国与韩国本着友好协商、务实合作的精神,达成了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中国的协议。从2014年到2021年,韩方已向中方连续八年移交共825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当“乘坐”着祖国自己的大型运输机J-20回国时,左右两侧J-11战斗机为他们护航,时隔70载,山河已无恙,英雄回家乡,先烈们,你们可以挺直腰杆俯瞰脚下了!

作为一名青年育人导师,我们更应该提高政治站位,继承先烈遗志,不断加强学习,持续完善自我,克服一切困难,将先辈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继承下去,并付诸于实际工作当中,为祖国、为先烈继续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6】

“正是有了年轻的他们血染疆场,才有了我们的安稳生活,如今山河无恙,盼英魂归乡。”“向岁月长河中的永远年轻的老兵致敬!”“每一个人的青春,都有一场仗要打,别忘记过去,别忘记现在。”在影片小规模试映后,首批观众纷纷在朋友圈、豆瓣发表好评,还有人提示观影前一定要带好纸巾,因为该片很燃很感动。

一位观众看完片说,“最后的这一幕挺让人动容的,一位志愿军老奶奶说‘你们要是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导演宋坤儒表示,这也正是他最大的遗憾,因为疫情的原因,影片拍摄制作周期拉长,导致片中有几位老人已经过世,他们在临终前都还在问影片何时能上映,包括这位观众注意到的刘奶奶。

一位军人观众表示,数次泪流满面,为什么那么多战场归来的老兵,把军功章深深藏起,不愿意讲诉那段硝烟岁月,他们在讲诉中提到更多的是逝去的战友,那是他们刻骨铭心的沧桑心路。观众中,有一位是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后人,她提到,在几年前,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爷爷所在部队的番号以及在哪一次战役中牺牲的。导演表示,“对于年轻人来说,我希望大家通过这部电影,能更了解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可能比你们想象的了不起。”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


在观看电影时,我们的大脑是活跃的,观看了一个作品之后总是会有满满的内心感悟。想要提升自己,我们就有必要将自己的观点写进观后感里去,观后感使我对作品的印象更深刻。下面,我们为你推荐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 篇1

观1950他们正年轻有感——动人的旋律

初二(3)班 张熙瑶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历史,抗美援朝,这也是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们故事,开场,旋转的时钟带我们进入抗美援朝的年代,天空中的飘雪似乎要飞出屏幕,闯入我们的眼眶,林间的日光引人入胜,这将会是一场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光辉历程。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我对这部影片感触最大的地方,雄壮的旋律让在场的观众们无一不热血沸腾,而这首歌曲也贯穿着每一个抗美援朝战士的历险。

任红举,以为87岁的老战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他与战友们都还只是一名学生,这对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所有人来说,是光荣的,但是又有谁会理解这艰苦抗战中的离别呢?

文工队里,有一名小战士,名叫刘文,一位小提琴手,这些文艺工作者们也参加了这次出征,正当我激动的准备继续猜测他的经历时,就听闻这位与我相隔着一个年代的演奏家死在了无情的炮弹之下。

“我愿用你一根白发,安在小提琴上,陪你一起演奏。”

紧接着,是任红举的另一位战友,汤重稀,通过视频,相隔千里的任老先生再次见到了“小汤”,记忆中那个孩子也变得满脸皱纹,汤重稀战士年轻时,曾经也想成为一名手风琴演奏家,这时的我在心里默默祈祷,但当这位老战士把手举到胸前时,我愣住了,原来,汤重稀战士心中也在想,我不能让手受伤,一点也不行,说着,他想把双手环抱在胸前,但是突如其来的炸弹,决定了他再也不能继续他的梦想了。

薛英杰,一位卫生部的战士,他在战壕中东奔西跑,解救一个有一个伤员,曾经,他遇到一位只有二十几岁的小战士,被炮弹夺去了下巴,喉咙的部位清晰可见,我不敢去想那样残酷的场面,那会是多么恐怖的伤口,没有一个护士喂饭坚持到了最后,薛英杰老战士为的次数最多,而这位小战士,对他十分亲切。

“他,也有爹和妈啊……”

不能再拿起琴弓,不能在弹奏旋律,不能再念出一句动人的诗歌,这些战士,用血肉保护了朝鲜,用生命,守住了列强侵略的最后一道防线,战士们都坚守着不屈的信念“最危险的,我去,生命有关的,也由我顶上”,有的用眼泪掩盖所有情感,有的用微笑掩盖伤痛……

电影的最后,战士们的照片,挂在雪白的墙壁上,围绕着红色的中国梦,烈士的陵园里撒满了阳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

回校的路上,我看到满天的云霞,我看到天空被染上了炽热的红色,这一切祥和安宁的场面就是抗美援朝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回报!穿过高楼大厦,那里似乎有一道道身影从雪地间归来,迎着初春的光芒,美妙的琴声,动人的颂歌,传递着胜利的消息,这是一个年代的感慨,更是红色精神所传递的情怀!

忽然间,我似乎听到了志愿军斗志昂扬的,胜利的歌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 篇2

今日之幸福源于昨日所奋斗

初二(3)班 张嘉芮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前不久学校带领我们观看了《1950他们正年轻》这部电影,对此我深有感触。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今日之幸福源于昨日所奋斗》。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这是《1950他们正年轻》电影的结束语之一。1950年抗美援朝志愿军去到朝鲜,为保卫自己的祖国不受到美国的侵害。一滴滴血迹犹如刀割般刺在了我们的心房。

在电影前段,有个明教任红举的老兵向观众讲述着曾经抗美援朝的事迹。军中的“白毛女”,刘文等一些女兵也参加了此次战役,她们英勇无畏,面对牺牲毫无畏惧。面对敌人的子弹,大炮,面对不知从何时从天空中飞来的炸弹,战士们勇往直前。他们不敢去想未来,因为他们不知道未来是否存在。任爷爷说当时上战场的大多还是学生,在青春正洋溢的时候他们毫无畏惧地奔赴了战场,用无畏的胆量冲向敌人。我们要敬畏前人做出的努力,并更加努力地去创造美好未来。

大炮子弹在空中穿梭,手榴弹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后落地炸开,烟灰布满四空,负伤和已经死去的战士们躺在地上……没有经历过战争,我们并不知道战争有多么惨烈,这种惨烈或许使我们体会不来的。正如郭瑞铮奶奶的经历一样,在战场上,她最要好的朋友死在了她面前,这种悲痛不言而喻,是最难以忘却的情感上的悲痛。

2021年的我们坐在书桌前安静地学习;1950年的他们在奋斗,夜晚七时是敌军轰炸机出动的时间,在朝鲜的上空进行无情的轰炸。那一天薛英杰和战友在火车上发生了口角,因为正是敌军轰炸机出动的时候,所以薛爷爷并不愿意出去,却被战友说怕死鬼。对于在战场上战斗的战士们来说,都希望自己胆子大,成为国家的脊梁,“怕死”二字如刀割一样令他心痛。他们一起出去,可那位战友却再也没回来……

不到20岁的年龄,不到100斤的身躯却肩负起一个国家的责任;战场上的生和死或许就在一瞬间,但战场上奋斗的结果也无疑是国家的希望。

烈士园中刻上了抗美援朝烈士们的名字,烈士的遗骸也在不断护送回国。五星红旗由鲜血染成,而烈士们的骨灰也会被五星红旗所包裹,这是人民和国家对烈士们致以的最高尚的敬意。

今日之幸福源于昨日所奋斗,有人为我们创建了当今幸福生活,我们也将用行动做以回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先辈之精神,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 篇3

你要说什么是真实,那我说真实才不是那些经过艺术加工大部分只重点刻画志愿军战士们在战场上遇到的困难的影视剧,真实就是像《1950他们正年轻》这样的历史纪录片,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我迫切着希望《1950他们正年轻》能在线上上映,让所有爱国青年都好好了解那段历史。我很感谢《1950他们正年轻》的创作团队能在当年为国征战沙场的老兵们一个个凋零的时候为后人“抢救”出这样一部纪录片。正如刘素谦奶奶在镜头前说的:“你们再不来我就没了啊”当我在电影最后的采访老兵名单里,看到刘奶奶和薛爷爷一样,名字都框了个方格的时候,我的心里咯噔一下。

“战争很残酷,但不要怕战争,你说呢?”熊朝瑞奶奶在影片结尾说的那句话,既是对我说,也是在对我们所有人说。不要怕战争,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1950年的他们,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他们如同在黑暗中怀揣着一颗向日葵种子的前行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会亮起来,但是他们相信天就快亮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倒在了黎明前,他们怀里的向日葵从他们倒下的躯体迸发而出,迎着新生的太阳微笑,那株向日葵就是今日之富强和平中国。正是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所以我们才有现在。向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一立国之战奉献自己一切乃至生命的先烈和老兵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上面就是好作文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500字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整理的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500字精选2篇,仅供参考。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 篇4

带着光的人

初二(2)班 王行健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主题是:带着光的人。

说起光,人们的第一印象总是明亮、温暖、它在黑暗中闪耀,照亮人们前行的路,它在寒冷中燃烧,使人们感到温暖。而我们如何成为这样带来光明与温暖的人呢?

要成为带着光的人,首先应心中有光。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带着光的人。那是怎样的社会啊!国家的希望留学生们只贪只顾贪图享乐,而人民更是麻木不仁,一群为自己同胞被屠杀而叫好的看客!而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枪抨击所谓正人君子,用呐喊唤醒铁屋中沉睡的人们。他说:“以后如竟没有火炬,我便是唯一的光。”他永远活着,永远为来者指引着方向。

而翻开史书,这样的人还少吗?一生想收复中原的陆游,在典籍中寻救国之路的闻一多,为了世界人民能吃上饱饭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都是一颗颗星星,给迷茫的人们方向。

要成为带着光的人,也应心中有勇气。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与美军在长津湖地区交战,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是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战。而战士们也付出了惨痛牺牲,积雪覆盖的战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尸体,它们一个挨着一个卧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家人,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同胞甚至子孙后人,坚定地走上了战场。

而着眼当下,新冠疫情忽然爆发,无数“白衣战士”拥上了战场,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他们都是炬火,烧融了冰雪,烧灭了病毒,燃烧在一起,成为了太阳,永远温暖着我们,也烧进了我们的心底。

成为带着光的人,我们也要心中有善,也许是陌生人的出手相助,也许是同学,老师的鼓励,都能使我们温暖,而我们也应成为光,传递光,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些举动。我们都是萤火虫,相互吸引,彼此照亮,正因为这样,世界才如此光明美好。 最后,我想用艾青的一首诗《光的赞歌》中的几句来结尾:“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人世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力量,无数的微尘汇成一片光明,每一个人既是独立的,又相互照耀。”

谢谢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带着光继续出发。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4篇


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你知道写作品名观后感的关键是什么吗?在不同时期观看同一部影片会有不一样的体验,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不妨用笔把这些感悟记下来,观后感能够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1

2021年9月3日上映了一部抗美援朝系列的纪录电影,叫《1950他们正年轻》;讲述的志愿军爷爷奶奶们的故事。这部纪录片虽然票房不高,但是;确实非常好;因为它非常真实。因此,我把这部电影推荐给大家。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26位志愿军爷爷奶奶的故事,这里面的爷爷奶奶们,有负责后勤运输的汽车兵、有负责道路建设修桥的工兵、有前线厮杀的战斗员、有深入敌后的侦查员以及驾驶战斗机与敌军在空中厮杀的飞行员。当然了,也有负责宣传工作的文艺兵以及负责医疗工作的救护员。

一、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

我虽然当过兵,但是,这部电影确实某些地方确实震撼了我。

至于为什么震撼了我,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具体如下:

第一,战争的残酷性。我对战争的了解,基本上来自于我的姥爷、书本以及影视作品。我的姥爷是一位打过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老兵,小时候,经常听我姥爷跟我讲战争年代的所见所闻,并且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和我姥爷一起睡;因为我姥爷在我心里是个战斗英雄;和他一起睡特别有安全感。但是,我姥爷身上受枪伤与刀伤可谓不少呀;小时候不懂,也没细问;战争对我姥爷最大的伤害就是他的听力受损;我们得加大音量和我姥爷说话。其次,就是书本上的看的一些伤亡以及影视作品里面的一些表演。但是,我看到原12军文工团的任红举爷爷讲述他的不少战友被炸弹炸死以及看到因为战争失去了双手双腿的周全弟爷爷和其他因为战争而残疾的其他志愿军爷爷奶奶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很悲伤的。毕竟,以往在影视剧里面虽然也能看到,但是,没有见到那些真正从战场下来的爷爷奶奶们更让人内心感到颤动。因为影视剧里面的不少都是演的,战场上下来的才是真实的。从这些志愿军爷爷奶奶身上,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身残志坚以及自强不息。尤其是汤重稀爷爷和周全弟爷爷。汤重稀爷爷,今年86岁,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军文工团一队队员,著名作曲家。1951年,17岁的汤重稀爷爷作为一名文艺兵,背着二胡、手风琴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1953年1月15日,在打完上甘岭战斗转移阵地途中,美国飞机的机关枪炮弹炸断了汤重稀爷爷的右手,炸伤了右眼、右脸及两条大腿。之后,汤重稀爷爷靠着坚强的信念和惊人的毅力,摸索出反手拉二胡和手风琴。1955年5月,创作红透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龙溪河上歌声飞扬》。周全第爷爷,1934年6月生,16岁入朝。中国人民志愿军26军77师231团1营2连战士,一级伤残军人。黄草岭战役中,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埋伏了三天三夜,严重冻伤致四肢截肢。周全弟爷爷却自己经常用双臂拉动人力车,出去走走。生活虽然不易,可是,今天的我们能有志愿军先辈们当年那样不容易吗?生活中确实有些时候比较坑,可是,比惨我们能比志愿军先辈们比吗?我们不能。可是,就是在那么不容易的环境下,先辈们依然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

第二,志愿军爷爷奶奶们对生死与名利的看淡。这些志愿军爷爷奶奶的年龄普遍在八九十岁,早就是看淡了生死了。可是,当年他们也知道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是非常有可能回不来的;可是依然选择奔赴了抗美援朝的战场,去踊跃报名。他们中也有不少志愿军爷爷奶奶甘愿守一辈子清贫。他们都是高尚的人呀!这也是高尚的人和其他人的区别。听其中一位志愿军爷爷说,他们一起去了149个人,回来3个人。也能侧面见证战争的残酷性。中国有这样一群高尚的人,实乃中国的大幸也。

第三,志愿军爷爷奶奶们对后辈们的寄语。正因为志愿军的爷爷奶奶们,经历过真实的战争;所以,他们不希望战争发生。但是,他们也说了,如果战争来临,他们也反对投降。因为他们知道和平,从来不是别人施舍来的。当然了,志愿军的爷爷奶奶,也希望我们这些后辈们,能幸福快乐的生活着;这样他们也就安心了!也希望,我们这些后辈们,能甘愿当国家的栋梁;承担起建设与保卫国家的重任。我觉得志愿军爷爷奶奶们说得对,他们都能做到,我们岂不是应该增强自身吗?

二、我从电影里面得到的启示

这部电影给我了一些启示,这些启示也是我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具体如下:

第一,历史类的影视类作品,更应该追求真实。因为真实,往往更能让触动人心,甚至是打动人心。这点我觉得这部电影做的很好;为什么,国内有些军事片与历史片不受欢迎,原因就是在于此。

第二,和平来之不易,更不应该轻易言战;如果敌人打上来了,我们应该狠狠的打击敌人;和平不是乞求来的。不轻易言战是因为战争是要死人的,并且付出一定的代价的;也需要许多部门协同。至于,狠狠打击敌人,因为有时候只有战争才能制止战争,不打痛敌人;是很难获取和平的。

第三,不要忘记原来的路。我们今天的和平,是先辈们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我们更应该做好自己才能不让历史的悲剧发生呀!

三、总结

这部《1950他们正年轻》电影是非常值得各位去看的,因为真实往往更有价值,因为更能引发人们内心的思考;因为真实更能看出谁是英雄谁是狗熊。并且,因为真实,更能看出来历史也离不开那无数小人物的推动;正是因为有那无数小人物的推动,才成就了那些数风流人物!

上面这些就是好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500字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整理的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500字精选2篇,仅供参考。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2

接过您的炬火

初二(1)班 熊敏孜

庄子道:“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炎黄子孙生生不息,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泱泱华夏五千年辉煌,接踵而至的是一百年沧桑。国家危难之际,总有先锋撑起飘扬的旗帜,引领着后人走向光明。

1902年,那个决心以先进的医学救治国人之躯体的鲁迅先生,东渡抵达日本。追寻“医术救国”的志向时,清朝留学生的贪图享乐、中国民众的麻木不仁、他国人民对中国人的鄙夷不屑……由此,即便有生命至上、大爱无边的藤野先生的殷切期盼,也无法动摇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毅然决然。归国后,他在那“万难破毁”的“铁屋”中呐喊,以坚定的希望,唤醒着一个个昏睡近死的国人。他让中国青年“摆脱冷气”,“不必等候炬火”。而他就是炬火,首先醒过来、首先站出来,一生案牍劳形。他以笔为刀,用心血写文章,用生命救中国。他说:“待我程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并带领着人们冲锋,冲破黑暗的枷锁,前仆后继,义无反顾,直至燃烧尽他战斗的一生。

如今,我们在国旗飘扬下,依然记得李大钊先生那满怀信心和希望的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守常先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当之无愧的革命先驱,19世纪20年代军阀割据,社会黑暗,传播一种信仰,发起一场革命,是何等的艰难与危险。比大钊先生没有畏惧,他引领革命志士为救国图存积极奔走。奋起反抗,在这个混乱而腐朽的中国,他是第一丝光明是第一团炬火,共产主义扩散至燎原之势。他说:“如果我死后能够唤醒那些麻木的人,能够让活着的同志们更加奋勇的前进。我可以去死。无数与守常先生一样的烈士,站在黑暗与光明的节点上,无法看到胜利的那一刻。但他们留下的薪火,永久灼烧在我们心中?

抗美援朝战争中,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国家解放仅一年的艰难条件下,团结一心保家卫国,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这看似手到擒来,实际却惊人得壮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小仅10岁。一声令下,千万家百姓的儿女、千万个孩子的父母,披挂上阵,奔赴朝鲜。《1950,他们正年轻》中,几位老战士的诉说,仿佛重现了那个残酷的战场。伤疤、皱纹、泪花,他们那时也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勋章、军装、目光,如今的荣耀抵不过为国献身的豪情壮志。那是“今天在,明天就不知道在不在了”的硝烟弥漫。没有棉衣棉被,没有鱼肉蔬菜,没有武器飞机,只有战士们的满腔热血,“一个倒下去,万个紧跟上”。他们也曾是肩带星光灿烂的少年,不过是,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记住英烈的最好的方式,便是接过他们的炬火,传承先辈的精神。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初的任人宰割,而是有着坚定底气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我们是21世纪的青年,我们是千千万万先烈的后人。凝聚着无数革命先辈决心和意志的炬火,由我们承接。

接过先辈的炬火,扛起光荣的责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上面就是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3

观1950他们正年轻有感——动人的旋律

初二(3)班 张熙瑶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历史,抗美援朝,这也是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们故事,开场,旋转的时钟带我们进入抗美援朝的年代,天空中的飘雪似乎要飞出屏幕,闯入我们的眼眶,林间的日光引人入胜,这将会是一场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光辉历程。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我对这部影片感触最大的地方,雄壮的旋律让在场的观众们无一不热血沸腾,而这首歌曲也贯穿着每一个抗美援朝战士的历险。

任红举,以为87岁的老战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他与战友们都还只是一名学生,这对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所有人来说,是光荣的,但是又有谁会理解这艰苦抗战中的离别呢?

文工队里,有一名小战士,名叫刘文,一位小提琴手,这些文艺工作者们也参加了这次出征,正当我激动的准备继续猜测他的经历时,就听闻这位与我相隔着一个年代的演奏家死在了无情的炮弹之下。

“我愿用你一根白发,安在小提琴上,陪你一起演奏。”

紧接着,是任红举的另一位战友,汤重稀,通过视频,相隔千里的任老先生再次见到了“小汤”,记忆中那个孩子也变得满脸皱纹,汤重稀战士年轻时,曾经也想成为一名手风琴演奏家,这时的我在心里默默祈祷,但当这位老战士把手举到胸前时,我愣住了,原来,汤重稀战士心中也在想,我不能让手受伤,一点也不行,说着,他想把双手环抱在胸前,但是突如其来的炸弹,决定了他再也不能继续他的梦想了。

薛英杰,一位卫生部的战士,他在战壕中东奔西跑,解救一个有一个伤员,曾经,他遇到一位只有二十几岁的小战士,被炮弹夺去了下巴,喉咙的部位清晰可见,我不敢去想那样残酷的场面,那会是多么恐怖的伤口,没有一个护士喂饭坚持到了最后,薛英杰老战士为的次数最多,而这位小战士,对他十分亲切。

“他,也有爹和妈啊……”

不能再拿起琴弓,不能在弹奏旋律,不能再念出一句动人的诗歌,这些战士,用血肉保护了朝鲜,用生命,守住了列强侵略的最后一道防线,战士们都坚守着不屈的信念“最危险的,我去,生命有关的,也由我顶上”,有的用眼泪掩盖所有情感,有的用微笑掩盖伤痛……

电影的最后,战士们的照片,挂在雪白的墙壁上,围绕着红色的中国梦,烈士的陵园里撒满了阳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

回校的路上,我看到满天的云霞,我看到天空被染上了炽热的红色,这一切祥和安宁的场面就是抗美援朝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回报!穿过高楼大厦,那里似乎有一道道身影从雪地间归来,迎着初春的光芒,美妙的琴声,动人的颂歌,传递着胜利的消息,这是一个年代的感慨,更是红色精神所传递的情怀!

忽然间,我似乎听到了志愿军斗志昂扬的,胜利的歌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4

今日之幸福源于昨日所奋斗

初二(3)班 张嘉芮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前不久学校带领我们观看了《1950他们正年轻》这部电影,对此我深有感触。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今日之幸福源于昨日所奋斗》。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这是《1950他们正年轻》电影的结束语之一。1950年抗美援朝志愿军去到朝鲜,为保卫自己的祖国不受到美国的侵害。一滴滴血迹犹如刀割般刺在了我们的心房。

在电影前段,有个明教任红举的老兵向观众讲述着曾经抗美援朝的事迹。军中的“白毛女”,刘文等一些女兵也参加了此次战役,她们英勇无畏,面对牺牲毫无畏惧。面对敌人的子弹,大炮,面对不知从何时从天空中飞来的炸弹,战士们勇往直前。他们不敢去想未来,因为他们不知道未来是否存在。任爷爷说当时上战场的大多还是学生,在青春正洋溢的时候他们毫无畏惧地奔赴了战场,用无畏的胆量冲向敌人。我们要敬畏前人做出的努力,并更加努力地去创造美好未来。

大炮子弹在空中穿梭,手榴弹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后落地炸开,烟灰布满四空,负伤和已经死去的战士们躺在地上……没有经历过战争,我们并不知道战争有多么惨烈,这种惨烈或许使我们体会不来的。正如郭瑞铮奶奶的经历一样,在战场上,她最要好的朋友死在了她面前,这种悲痛不言而喻,是最难以忘却的情感上的悲痛。

2021年的我们坐在书桌前安静地学习;1950年的他们在奋斗,夜晚七时是敌军轰炸机出动的时间,在朝鲜的上空进行无情的轰炸。那一天薛英杰和战友在火车上发生了口角,因为正是敌军轰炸机出动的时候,所以薛爷爷并不愿意出去,却被战友说怕死鬼。对于在战场上战斗的战士们来说,都希望自己胆子大,成为国家的脊梁,“怕死”二字如刀割一样令他心痛。他们一起出去,可那位战友却再也没回来……

不到20岁的年龄,不到100斤的身躯却肩负起一个国家的责任;战场上的生和死或许就在一瞬间,但战场上奋斗的结果也无疑是国家的希望。

烈士园中刻上了抗美援朝烈士们的名字,烈士的遗骸也在不断护送回国。五星红旗由鲜血染成,而烈士们的骨灰也会被五星红旗所包裹,这是人民和国家对烈士们致以的最高尚的敬意。

今日之幸福源于昨日所奋斗,有人为我们创建了当今幸福生活,我们也将用行动做以回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先辈之精神,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集锦4篇)


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您准备的有关《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的内容,如何用文字的方式正确书写一份作品名的观后感呢?电影就像一个好朋友,陪伴着我们。此时最好将内心的感受记录成一篇观后感,在写观后感的时候,我们能深度挖掘出作品的内涵精髓,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1

接过您的炬火

初二(1)班 熊敏孜

庄子道:“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炎黄子孙生生不息,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泱泱华夏五千年辉煌,接踵而至的是一百年沧桑。国家危难之际,总有先锋撑起飘扬的旗帜,引领着后人走向光明。

1902年,那个决心以先进的医学救治国人之躯体的鲁迅先生,东渡抵达日本。追寻“医术救国”的志向时,清朝留学生的贪图享乐、中国民众的麻木不仁、他国人民对中国人的鄙夷不屑……由此,即便有生命至上、大爱无边的藤野先生的殷切期盼,也无法动摇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毅然决然。归国后,他在那“万难破毁”的“铁屋”中呐喊,以坚定的希望,唤醒着一个个昏睡近死的国人。他让中国青年“摆脱冷气”,“不必等候炬火”。而他就是炬火,首先醒过来、首先站出来,一生案牍劳形。他以笔为刀,用心血写文章,用生命救中国。他说:“待我程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并带领着人们冲锋,冲破黑暗的枷锁,前仆后继,义无反顾,直至燃烧尽他战斗的一生。

如今,我们在国旗飘扬下,依然记得李大钊先生那满怀信心和希望的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守常先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当之无愧的革命先驱,19世纪20年代军阀割据,社会黑暗,传播一种信仰,发起一场革命,是何等的艰难与危险。比大钊先生没有畏惧,他引领革命志士为救国图存积极奔走。奋起反抗,在这个混乱而腐朽的中国,他是第一丝光明是第一团炬火,共产主义扩散至燎原之势。他说:“如果我死后能够唤醒那些麻木的人,能够让活着的同志们更加奋勇的前进。我可以去死。无数与守常先生一样的烈士,站在黑暗与光明的节点上,无法看到胜利的那一刻。但他们留下的薪火,永久灼烧在我们心中?

抗美援朝战争中,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国家解放仅一年的艰难条件下,团结一心保家卫国,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这看似手到擒来,实际却惊人得壮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小仅10岁。一声令下,千万家百姓的儿女、千万个孩子的父母,披挂上阵,奔赴朝鲜。《1950,他们正年轻》中,几位老战士的诉说,仿佛重现了那个残酷的战场。伤疤、皱纹、泪花,他们那时也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勋章、军装、目光,如今的荣耀抵不过为国献身的豪情壮志。那是“今天在,明天就不知道在不在了”的硝烟弥漫。没有棉衣棉被,没有鱼肉蔬菜,没有武器飞机,只有战士们的满腔热血,“一个倒下去,万个紧跟上”。他们也曾是肩带星光灿烂的少年,不过是,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记住英烈的最好的方式,便是接过他们的炬火,传承先辈的精神。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初的任人宰割,而是有着坚定底气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我们是21世纪的青年,我们是千千万万先烈的后人。凝聚着无数革命先辈决心和意志的炬火,由我们承接。

接过先辈的炬火,扛起光荣的责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上面就是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2

和平不是上天的赐予,幸福不会从天而降。71年前,一场帝国主义强加给新中国的战争改变了数万万年轻人的命运,在血与火的残酷战争中,他们的青春在燃烧,他们的热血在抛洒,71年后,有人活到了今天,有人却永远地长眠在那片异域的土地上了,这就是9月3日上映的主题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讲述的内容。

电影是通过采访健在的26名志愿军老兵,由他们还原真实的战争场面,讲述当年抗美援朝血与火的真实经历。

影片没有完整的故事,只有一串串刻骨铭心的往事追忆,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聚焦了71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那些普通的年轻人。

白发渔樵,秋月春风,战争早已远去,当年最年轻的战士也已经87岁,他们从战争中归来,历尽沧桑,生死于他们不过是瞬间之事,一定程度上说,相比于战友,70年后能够接受采访,回忆往事,他们是幸运的,但也是沉重的。

图片

周有春,志愿军23军67师炮兵营话务员/侦查员。他哭着说,当年他们镇上有147人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跨过鸭绿江。战争结束后,最后活着回到家乡的战友,只有三人,他是其中之一。而且他是三名战友中的最幸运的,因为他没有在战争中受伤。而另外两位战友都在肢体上受到了不可康复的伤害,与死神擦肩而过。谈到战友的牺牲,他早已是满面凄容,泣不成声。

任红举,原志愿军12军31师文工队的队员。时年17岁,北京人,活泼可爱,人称“小北京。任老一脸凝重地告诉我们,真实的战争远比电影中的画面更残酷。入朝不久,突然而来的一场空袭一次就夺去了几个战友的生命。那个曾经饰演喜儿的姑娘,被炸弹抛入水中,只留下了两条美丽的辫子。还有那个漂亮的河南姑娘刘雯。在河边被炸弹炸得几乎没了双腿,战友们轮流背着她,她不流泪也不喊疼,却在唱歌,唱“我们是中国的青年,站在祖国的最前线。”

他告诉大家,进入朝鲜后,我们就从宣传员变成了战斗员、救护员。在血与火战场,一场战斗过后,他和文工队的战友奉命寻找伤员。夜色苍茫,夜沉如水,硝烟散后的山川寂静的吓人。月色下,他在河边水车旁磨坊里,发现受了重伤的教导员李振堂,那个时候,教导员受了重伤,肠子被炸了出来,已经奄奄一息,但他仍然喊着“前进,前进!”他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让他靠在自己的肩上,减轻痛苦。教导员在最后的时刻掏出来一块银元,说出了妹妹的名字,意思是让他设法交给他唯一的亲人。教导员最后牺牲在他的怀里,是他将教导员的遗体掩埋,通过组织将烈士的遗物交到亲人手里。

任老一生从事文艺创作,在硝烟弥漫的上甘岭战场,他创作了歌颂孤胆战斗英雄胡修道的山东快书《金星英雄》,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弘扬了英雄精神。归国后他曾参加了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脍炙人口的《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太湖美》是他的巅峰之作。

图片

94岁的薛英杰是志愿军的一名军医,这个职业让他看到了更多的生与死。老人2019年接受采访时说,他有一个最后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将一个跟他情同手足的战友遗骸从朝鲜带回国内。这个战友和他12岁时候就一起参军,在部队的少年班,后来一起过江,1951年6月1日,战友牺牲在他的怀里,他亲手埋葬了他,曾经承诺要带他回家,但却没有能够实现。多年来,老人始终念念不忘。影片中,一提到此事,老人泪眼朦胧,老泪纵横,让人心痛。

影片上映前两个月,他去世了,也许他害怕去见战友,但战友不会埋怨他,因为他尽力了,他的愿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因为此前,国家与韩国政府已达成共识,将有步骤的分批归还志愿军烈士遗骸。就在影片公映前的9月2日,第八批109名在韩志愿军战士回家,这是对老人最好的慰籍。

图片

影片中三个女兵之一刘素谦,是当年的志愿军工兵政治部秘书,电影主创团队找到她时,刘素谦曾经动情地对导演说出“你要再来得晚一些,我可能就走了。”她的确没能等到影片上映,这是无法挽救的遗憾。但因为影片拍摄她又见到了战友熊朝瑞,因此,她又是幸运的。

图片

熊朝瑞,卫生队救护员,作为女兵,在炮火连天的战场其实更不易。人们常说,女孩子天生爱美,但战场上的美恐怕只能是心灵的美。她说,我们那时候几天才能洗一次脸,几个月都没有洗上澡,身上长满了虱子、虮子,没有空袭的时候,到坑道口相互抓虱子,挤虮子,一个战友却因此而遭突然返回的鬼子飞机扫射而中弹牺牲。这就是战争的残酷,“铠甲生虮虱,……千里无鸡鸣”曹孟德描绘的战争情景在这里重现。

图片

周继成,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2营机炮连射手,黄继光战友,他目睹了黄继光堵住敌人机枪牺牲的一刻,为战友报仇的信念让他无所畏惧,作为班长,他带领全班战士,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的五次冲锋,歼敌一百多人。他一身英气,豪气干云,即便老年的他,讲述当年战斗情景也是如同机枪扫射,爆豆一般。

王仁山,志愿军后勤二分部汽车1团2连战士,作为汽车兵,任务就是保障弹药和物资的运输。当年,美国强盗利用空中优势对志愿军运输线进行绝命“绞杀”,当时汽车只能夜间行驶,而且不能开灯,即便这样,也经常遭到空中袭击。我的伯父当年也是一名志愿军汽车兵,据他回忆,两颗炸弹在他的前后车前爆炸,两个战友就这样牺牲了,而他也受了伤。王仁山那句“活着干,死了算”是他们最铿锵有力的誓言写照。

英雄当被永远被铭记,还原真实的英雄故事是影片的初衷,“抢救式拍摄,还原真实的战争和英雄。但有的受访老兵却不愿再回忆那些撕心裂肺的往事。

白清林,志愿军40军119师357团7连连长,他满面凄容的说,“我不愿再提那些事。”

但是,共和国却不能忘记,新的一代年轻人也不能忘记。是你们为祖国而战,为正义而战的信念,用壮丽的青春铺就了通往胜利的道路,用鲜红的热血浇开了和平之花。青春于你们是硝烟里的璀璨芳华,是保家卫国的无怨无悔。你们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亲人,也有朋友,面对战场上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你们以一句“活着干,死了算”勉励自己。于此,我不禁想起了中国古代先贤孟子的名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舍身取义是古人崇尚的最高境界。陈毅元帅在《赣南游击词》中曾赋诗明志言:“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插自由花。”是的,敢于直面生死的人是真正的勇士,他们永远值得我们敬佩。

如今硝烟散尽,万山红遍,春风化雨,歌声如潮。我们生活在自由、平等、富强的国度里,这是何等的幸福,而这一切不正是71年前,那些最可爱的年轻人流血牺牲换来的吗?当年他们是时代“最可爱的人”。71年后的今天,他们依然是时代“最可爱的人”。虽然,他们归国后的境遇不同,有的因伤肢体残缺,一生生活艰难。影片画面中那一对假肢支撑的双腿,那没有五指的手臂,无不让我们动容。一双双湿润的眼睛证实了大家的感受。影片结束时,两个同场观影的年轻人依旧泣不成声,难以止痛。“勇士辉煌化金星”,信念在她们心中升华。

此时,让我们重温一下魏巍先生当年曾经向人们的那个提问,也许更有意义。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朋友,我是早已意识到了自己的幸福,而且还是非常幸福,亲爱的朋友,你呢?

上面就是好作文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3000字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3

你要说什么是真实,那我说真实才不是那些经过艺术加工大部分只重点刻画志愿军战士们在战场上遇到的困难的影视剧,真实就是像《1950他们正年轻》这样的历史纪录片,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我迫切着希望《1950他们正年轻》能在线上上映,让所有爱国青年都好好了解那段历史。我很感谢《1950他们正年轻》的创作团队能在当年为国征战沙场的老兵们一个个凋零的时候为后人“抢救”出这样一部纪录片。正如刘素谦奶奶在镜头前说的:“你们再不来我就没了啊”当我在电影最后的采访老兵名单里,看到刘奶奶和薛爷爷一样,名字都框了个方格的时候,我的心里咯噔一下。

“战争很残酷,但不要怕战争,你说呢?”熊朝瑞奶奶在影片结尾说的那句话,既是对我说,也是在对我们所有人说。不要怕战争,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1950年的他们,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他们如同在黑暗中怀揣着一颗向日葵种子的前行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会亮起来,但是他们相信天就快亮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倒在了黎明前,他们怀里的向日葵从他们倒下的躯体迸发而出,迎着新生的太阳微笑,那株向日葵就是今日之富强和平中国。正是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所以我们才有现在。向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一立国之战奉献自己一切乃至生命的先烈和老兵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上面就是好作文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500字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是网小编精心整理的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500字精选2篇,仅供参考。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4

九月的第一场电影——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这是看的第二部有关抗美援朝的纪录片了,可惜还是拍片少的可怜,只能去看一个午夜场了。观影过程中,数次落泪,一个人在影院哭的稀里哗啦。

影片从一张张老照片入手,黑白照片逐渐变成彩色,我们逐渐看清上面的人物,他们一个个不过十七八岁,正值青春年华,充满着稚嫩与朝气。镜头一转,物是人非,他们都已满头白发,垂垂老矣。于是,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得以真实了解71年前的那场战争。

当年,他们在祖国的召唤下,便选择了参军入伍,然后奔赴朝鲜战场。在后勤供应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军队战斗,硬是用钢铁意志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

影片中有三处地方,让我哭得最难受。

一个是文艺兵任红举老人讲述他们过江的时候,身边有一个叫刘江的战友被炮弹击中,半个身子都被炸没了,战友背着她往前爬,她没有一句喊疼,而是依然在唱着歌,这是怎样的一种钢铁意志!

图片

还有是一个军医,讲到自己救过一个二十几岁的战士,他的下巴被打掉了,每次护士给他喂饭都十分艰难,看到那一幕,他禁不住哭了起来,说“谁不是爹妈的孩子呢?”

是呀,如果他还在家的话,一定是父母的宠儿。他的父母看到他受伤的一幕,心里又该是怎样的心痛呢?

最后是一位志愿军班长,讲述上甘岭战争的经历,虽然已经八十多岁,老人却把整个战斗讲得绘声绘色,铿锵有力,加上四川方言,让人浑身都是热血沸腾的,仿佛置身于那个战场。可是到最后结尾时,他说自己放眼望去,身边都是自己一个班战士的尸体,只有自己一个人活了下来,禁不住哭了起来。

战争虽然胜利了,可是那些最为亲密的战友,却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这怎么能不让心痛呢?

对于很多老兵来说,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他们却始终不敢去想那些战场上的事,不光是因为战争太过残酷,还有就是他们当初的许多战友,牺牲在了异国他乡,至今遗骸还未找到。而自己却还活着,那份内心的煎熬始终伴随着他们。

找到曾经战友的遗骸,让他们能够安葬回祖国,这大概是那些活着的志愿军老兵最大的心愿了。可是他们个人却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他们会拜托摄制组能够帮他们寻找烈士的遗骸,了却他们的心愿。

谁是最可爱的人?毫无疑问,志愿军战士便是那最可爱的人。71年前,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才有了我们今日安定美好的生活。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一群人!

老兵不死,只是会消亡。曾经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如今都已老去,很多也都不在人世了。再过几年,目前剩下还活着的老战士们,恐怕也都将相继离开人世。后代的人们,还能再记得他们的故事吗?

我想,这部电影便给我们留下了他们最后的影像资料,让我们还可以去了解他们的故事,这便是它最大的价值和意义了!

因此,我也希望更多人能走进影院,去观看这部纪录片,了解先辈们的故事!

今天上面这些是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000字精选3篇,方便大家阅读。

最新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3篇)


基于您的需求,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您整理一篇《最新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究竟如何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当我们看完一部电影之后,心中常常会有许多想法。观后感有具体的格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1

九一八的晚上,终于带着孩子看了这部纪录片,影厅里一共九个人,大家都看完最后一帧才静静起身离开。

回家路上等红灯时,我听到了斜对面商场露天演出乐队的音乐,看着路上的车水马龙,才发现自己还沉浸在影片中,心酸又感动,泪水又要夺眶而出,想起这就是英雄们用命换来的盛世中国啊,他们的心愿实现了,真好。

到家了,小朋友嘴里哼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她说电影看得很感动,但是看到战争场面很害怕。我说战争就是很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要想不挨打,就要强大到别人不敢来打。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观影的时候我还是不断地共情落泪。纪录片里的回忆讲诉,看得出他们在尽量克制不在镜头前落泪,但有时还是情难自抑地痛哭。我看到了世间最动人的爱,那是以命相护的战友情,忘了往事也会记得战友。

很感慨也很心酸,这样值得铭记的爱国主义纪录片和其他纪录片一样票房惨淡。宋坤儒导演抱着亏钱也要做的使命感把片子搬上了大荧幕,这样的情怀让人敬佩。

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幕是,一位战斗在上甘岭某高地的老英雄,一起的战友都牺牲了,他一个人杀敌几百坚守住了阵地。此刻,他静静地站在河边,眼前的流水缓缓向前。

瞬间一股巨大的悲伤从我的心底升腾而起,泪水汹涌而出,脑中想起了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我似乎读懂了英雄那无法言说的痛,和平年代,祖国强大,可是这些话该怎么告诉牺牲的战友们?

我们从未忘记,也不能忘记,这些最可爱的人。

最新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2

9月16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缅怀先烈致敬青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观看《1950他们正年轻》影片。

作为一名新入职育人导师,看了这部影片后,我的内心是沉重的,它让我如临其境,感受到被敌人炮弹打掉胳膊志愿军战士的疼痛,捶胸顿足,恨不得自己回到1950年用一条条火舌向敌人的脸上舔去;我的内心是自豪的,它让我如临其境,感受到12名志愿军战士“奇袭白虎团”端掉其团部、消灭其200余人后0伤亡的快哉,欢呼雀跃,恨不得自己回到1950年与志愿军战士一起摇旗庆贺;我的内心是充满信心的,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正是由于这些先烈,才有了现在我们的国强民富、兵强马壮,热泪盈眶,恨不得自己回到1950年亲口告诉先烈们70年后中国的样子……

此时热泪盈眶的我,已看不清屏幕,他们的名字也已模糊,那我就称他们为志愿军老战士吧。

观影前,我在网上搜了一下这部影片:历时4年拍摄制作,走访了近50名志愿军老战士,选取了26名收录在影片中,从不同军种、不同维度还原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故事。

这部影片对我感触最深的是:真实、珍贵、热血青春。

当老战士讲述战友腰部以下被敌人炮弹打烂,无法把她扶起来时,仿佛自己就在旁边却又无能为力,老战士的眼神里透露出遗憾和自责,但作为卫生员他们没有放弃,一名战士趴在地上背着受伤的战士往山上趴。就在这时,画面突然转换,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炮火覆盖,却没有一个人畏缩不前,一个个倒在冲锋的路上。

影片中的26名志愿军老战士以大银幕的形式向我们讲述战争的残酷、亲人的别离、战友的情谊、坚强的斗志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往,我们一直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朝鲜战场上的各个大战役中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可是只有了解到这些历时片段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后,倾听他们的真实讲述,才能体会到他们的热血青春和流血的声音,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我经常看《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部动漫用稚嫩而坚定的童音,把国人比作“兔子”意喻温文尔雅,但是你别惹我!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艰难发展历程,每次都是热泪盈眶。其实,我是不忍心有人去打扰这些老战士的,这等于在用刀子从他们大脑深处把回忆强行挖出来,让本已一副英雄残躯的他们再次伤痛、再次回想战友一个个的倒在自己身边、再次被迫勾想残酷的战场故事。可是,如果不去倾听老兵讲述,我们只是宏观的了解战争是不全面的,那些埋没在老兵记忆深处的战场记忆和血肉横飞的画面可能就永远湮灭。只有把战争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大家,你我这些后人才能坚定继承先烈遗志、珍惜美好生活、反战但不怕战的意志,一起守护“种花家”。

影片最后,一名老战士撕心裂肺哭着请采访者帮忙把老指导员从无名的水磨坊接回国,弥补他一生的遗憾和承诺,这应该也是回国后的志愿军战士们的共同心愿吧……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随着国力逐渐强大,国防实力乃至综合国力已经雄踞世界前三。2013年,中国与韩国本着友好协商、务实合作的精神,达成了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中国的协议。从2014年到2021年,韩方已向中方连续八年移交共825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当“乘坐”着祖国自己的大型运输机J-20回国时,左右两侧J-11战斗机为他们护航,时隔70载,山河已无恙,英雄回家乡,先烈们,你们可以挺直腰杆俯瞰脚下了!

作为一名青年育人导师,我们更应该提高政治站位,继承先烈遗志,不断加强学习,持续完善自我,克服一切困难,将先辈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继承下去,并付诸于实际工作当中,为祖国、为先烈继续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最新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 篇3

九月的第一场电影——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这是看的第二部有关抗美援朝的纪录片了,可惜还是拍片少的可怜,只能去看一个午夜场了。观影过程中,数次落泪,一个人在影院哭的稀里哗啦。

影片从一张张老照片入手,黑白照片逐渐变成彩色,我们逐渐看清上面的人物,他们一个个不过十七八岁,正值青春年华,充满着稚嫩与朝气。镜头一转,物是人非,他们都已满头白发,垂垂老矣。于是,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得以真实了解71年前的那场战争。

当年,他们在祖国的召唤下,便选择了参军入伍,然后奔赴朝鲜战场。在后勤供应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与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军队战斗,硬是用钢铁意志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

影片中有三处地方,让我哭得最难受。

一个是文艺兵任红举老人讲述他们过江的时候,身边有一个叫刘江的战友被炮弹击中,半个身子都被炸没了,战友背着她往前爬,她没有一句喊疼,而是依然在唱着歌,这是怎样的一种钢铁意志!

图片

还有是一个军医,讲到自己救过一个二十几岁的战士,他的下巴被打掉了,每次护士给他喂饭都十分艰难,看到那一幕,他禁不住哭了起来,说“谁不是爹妈的孩子呢?”

是呀,如果他还在家的话,一定是父母的宠儿。他的父母看到他受伤的一幕,心里又该是怎样的心痛呢?

最后是一位志愿军班长,讲述上甘岭战争的经历,虽然已经八十多岁,老人却把整个战斗讲得绘声绘色,铿锵有力,加上四川方言,让人浑身都是热血沸腾的,仿佛置身于那个战场。可是到最后结尾时,他说自己放眼望去,身边都是自己一个班战士的尸体,只有自己一个人活了下来,禁不住哭了起来。

战争虽然胜利了,可是那些最为亲密的战友,却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这怎么能不让心痛呢?

对于很多老兵来说,那场战争过去了几十年,他们却始终不敢去想那些战场上的事,不光是因为战争太过残酷,还有就是他们当初的许多战友,牺牲在了异国他乡,至今遗骸还未找到。而自己却还活着,那份内心的煎熬始终伴随着他们。

找到曾经战友的遗骸,让他们能够安葬回祖国,这大概是那些活着的志愿军老兵最大的心愿了。可是他们个人却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他们会拜托摄制组能够帮他们寻找烈士的遗骸,了却他们的心愿。

谁是最可爱的人?毫无疑问,志愿军战士便是那最可爱的人。71年前,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和平的生活环境,才有了我们今日安定美好的生活。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一群人!

老兵不死,只是会消亡。曾经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如今都已老去,很多也都不在人世了。再过几年,目前剩下还活着的老战士们,恐怕也都将相继离开人世。后代的人们,还能再记得他们的故事吗?

我想,这部电影便给我们留下了他们最后的影像资料,让我们还可以去了解他们的故事,这便是它最大的价值和意义了!

因此,我也希望更多人能走进影院,去观看这部纪录片,了解先辈们的故事!

今天上面这些是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1000字精选3篇,方便大家阅读。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9篇


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看电影不仅能获得快乐,还能收获人生的经验和知识,每次看完一部作品后,都会深深被演员的演技所折服。观后感往往是具有主观倾向的,观后感重点描写“观”的内容很容易头重脚轻,感谢查阅我们为你推荐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 篇1

接过您的炬火

初二(1)班 熊敏孜

庄子道:“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炎黄子孙生生不息,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泱泱华夏五千年辉煌,接踵而至的是一百年沧桑。国家危难之际,总有先锋撑起飘扬的旗帜,引领着后人走向光明。

1902年,那个决心以先进的医学救治国人之躯体的鲁迅先生,东渡抵达日本。追寻“医术救国”的志向时,清朝留学生的贪图享乐、中国民众的麻木不仁、他国人民对中国人的鄙夷不屑……由此,即便有生命至上、大爱无边的藤野先生的殷切期盼,也无法动摇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毅然决然。归国后,他在那“万难破毁”的“铁屋”中呐喊,以坚定的希望,唤醒着一个个昏睡近死的国人。他让中国青年“摆脱冷气”,“不必等候炬火”。而他就是炬火,首先醒过来、首先站出来,一生案牍劳形。他以笔为刀,用心血写文章,用生命救中国。他说:“待我程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并带领着人们冲锋,冲破黑暗的枷锁,前仆后继,义无反顾,直至燃烧尽他战斗的一生。

如今,我们在国旗飘扬下,依然记得李大钊先生那满怀信心和希望的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守常先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当之无愧的革命先驱,19世纪20年代军阀割据,社会黑暗,传播一种信仰,发起一场革命,是何等的艰难与危险。比大钊先生没有畏惧,他引领革命志士为救国图存积极奔走。奋起反抗,在这个混乱而腐朽的中国,他是第一丝光明是第一团炬火,共产主义扩散至燎原之势。他说:“如果我死后能够唤醒那些麻木的人,能够让活着的同志们更加奋勇的前进。我可以去死。无数与守常先生一样的烈士,站在黑暗与光明的节点上,无法看到胜利的那一刻。但他们留下的薪火,永久灼烧在我们心中?

抗美援朝战争中,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国家解放仅一年的艰难条件下,团结一心保家卫国,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这看似手到擒来,实际却惊人得壮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小仅10岁。一声令下,千万家百姓的儿女、千万个孩子的父母,披挂上阵,奔赴朝鲜。《1950,他们正年轻》中,几位老战士的诉说,仿佛重现了那个残酷的战场。伤疤、皱纹、泪花,他们那时也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勋章、军装、目光,如今的荣耀抵不过为国献身的豪情壮志。那是“今天在,明天就不知道在不在了”的硝烟弥漫。没有棉衣棉被,没有鱼肉蔬菜,没有武器飞机,只有战士们的满腔热血,“一个倒下去,万个紧跟上”。他们也曾是肩带星光灿烂的少年,不过是,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记住英烈的最好的方式,便是接过他们的炬火,传承先辈的精神。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初的任人宰割,而是有着坚定底气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我们是21世纪的青年,我们是千千万万先烈的后人。凝聚着无数革命先辈决心和意志的炬火,由我们承接。

接过先辈的炬火,扛起光荣的责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上面就是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800字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 篇2

今日之幸福源于昨日所奋斗

初二(3)班 张嘉芮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前不久学校带领我们观看了《1950他们正年轻》这部电影,对此我深有感触。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今日之幸福源于昨日所奋斗》。

“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这是《1950他们正年轻》电影的结束语之一。1950年抗美援朝志愿军去到朝鲜,为保卫自己的祖国不受到美国的侵害。一滴滴血迹犹如刀割般刺在了我们的心房。

在电影前段,有个明教任红举的老兵向观众讲述着曾经抗美援朝的事迹。军中的“白毛女”,刘文等一些女兵也参加了此次战役,她们英勇无畏,面对牺牲毫无畏惧。面对敌人的子弹,大炮,面对不知从何时从天空中飞来的炸弹,战士们勇往直前。他们不敢去想未来,因为他们不知道未来是否存在。任爷爷说当时上战场的大多还是学生,在青春正洋溢的时候他们毫无畏惧地奔赴了战场,用无畏的胆量冲向敌人。我们要敬畏前人做出的努力,并更加努力地去创造美好未来。

大炮子弹在空中穿梭,手榴弹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后落地炸开,烟灰布满四空,负伤和已经死去的战士们躺在地上……没有经历过战争,我们并不知道战争有多么惨烈,这种惨烈或许使我们体会不来的。正如郭瑞铮奶奶的经历一样,在战场上,她最要好的朋友死在了她面前,这种悲痛不言而喻,是最难以忘却的情感上的悲痛。

2021年的我们坐在书桌前安静地学习;1950年的他们在奋斗,夜晚七时是敌军轰炸机出动的时间,在朝鲜的上空进行无情的轰炸。那一天薛英杰和战友在火车上发生了口角,因为正是敌军轰炸机出动的时候,所以薛爷爷并不愿意出去,却被战友说怕死鬼。对于在战场上战斗的战士们来说,都希望自己胆子大,成为国家的脊梁,“怕死”二字如刀割一样令他心痛。他们一起出去,可那位战友却再也没回来……

不到20岁的年龄,不到100斤的身躯却肩负起一个国家的责任;战场上的生和死或许就在一瞬间,但战场上奋斗的结果也无疑是国家的希望。

烈士园中刻上了抗美援朝烈士们的名字,烈士的遗骸也在不断护送回国。五星红旗由鲜血染成,而烈士们的骨灰也会被五星红旗所包裹,这是人民和国家对烈士们致以的最高尚的敬意。

今日之幸福源于昨日所奋斗,有人为我们创建了当今幸福生活,我们也将用行动做以回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先辈之精神,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 篇3

9月16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缅怀先烈致敬青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观看《1950他们正年轻》影片。

作为一名新入职育人导师,看了这部影片后,我的内心是沉重的,它让我如临其境,感受到被敌人炮弹打掉胳膊志愿军战士的疼痛,捶胸顿足,恨不得自己回到1950年用一条条火舌向敌人的脸上舔去;我的内心是自豪的,它让我如临其境,感受到12名志愿军战士“奇袭白虎团”端掉其团部、消灭其200余人后0伤亡的快哉,欢呼雀跃,恨不得自己回到1950年与志愿军战士一起摇旗庆贺;我的内心是充满信心的,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正是由于这些先烈,才有了现在我们的国强民富、兵强马壮,热泪盈眶,恨不得自己回到1950年亲口告诉先烈们70年后中国的样子……

此时热泪盈眶的我,已看不清屏幕,他们的名字也已模糊,那我就称他们为志愿军老战士吧。

观影前,我在网上搜了一下这部影片:历时4年拍摄制作,走访了近50名志愿军老战士,选取了26名收录在影片中,从不同军种、不同维度还原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故事。

这部影片对我感触最深的是:真实、珍贵、热血青春。

当老战士讲述战友腰部以下被敌人炮弹打烂,无法把她扶起来时,仿佛自己就在旁边却又无能为力,老战士的眼神里透露出遗憾和自责,但作为卫生员他们没有放弃,一名战士趴在地上背着受伤的战士往山上趴。就在这时,画面突然转换,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炮火覆盖,却没有一个人畏缩不前,一个个倒在冲锋的路上。

影片中的26名志愿军老战士以大银幕的形式向我们讲述战争的残酷、亲人的别离、战友的情谊、坚强的斗志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往,我们一直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朝鲜战场上的各个大战役中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可是只有了解到这些历时片段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后,倾听他们的真实讲述,才能体会到他们的热血青春和流血的声音,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我经常看《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部动漫用稚嫩而坚定的童音,把国人比作“兔子”意喻温文尔雅,但是你别惹我!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艰难发展历程,每次都是热泪盈眶。其实,我是不忍心有人去打扰这些老战士的,这等于在用刀子从他们大脑深处把回忆强行挖出来,让本已一副英雄残躯的他们再次伤痛、再次回想战友一个个的倒在自己身边、再次被迫勾想残酷的战场故事。可是,如果不去倾听老兵讲述,我们只是宏观的了解战争是不全面的,那些埋没在老兵记忆深处的战场记忆和血肉横飞的画面可能就永远湮灭。只有把战争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大家,你我这些后人才能坚定继承先烈遗志、珍惜美好生活、反战但不怕战的意志,一起守护“种花家”。

影片最后,一名老战士撕心裂肺哭着请采访者帮忙把老指导员从无名的水磨坊接回国,弥补他一生的遗憾和承诺,这应该也是回国后的志愿军战士们的共同心愿吧……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随着国力逐渐强大,国防实力乃至综合国力已经雄踞世界前三。2013年,中国与韩国本着友好协商、务实合作的精神,达成了将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中国的协议。从2014年到2021年,韩方已向中方连续八年移交共825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当“乘坐”着祖国自己的大型运输机J-20回国时,左右两侧J-11战斗机为他们护航,时隔70载,山河已无恙,英雄回家乡,先烈们,你们可以挺直腰杆俯瞰脚下了!

作为一名青年育人导师,我们更应该提高政治站位,继承先烈遗志,不断加强学习,持续完善自我,克服一切困难,将先辈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继承下去,并付诸于实际工作当中,为祖国、为先烈继续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 篇4

前天去电影院看了《1950,他们正年轻》,这是一部采访志愿军老兵的纪录片。人不是很多,除去有个小男孩总是发出不合时宜的声音有点影响外,总体来说比较安静。我旁边的女生在擦眼泪,而我也难过于当时战况的惨烈和战争给这些老人带来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创伤。他们是一群伟大的英雄,但回国后却很少跟别人说起自己的战斗往事,导演问一个老战士之前有没有人来采访过他,“没有,从来没有”,那时老人的眼角闪着泪花,他一定有很多经历想告诉别人,而如果不是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他们可能就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了。在片尾处的采访对象介绍中,我遗憾地发现有几位老人已经离我们而去,没有看到这部纪录片的上映。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从个体角度入手,将志愿军战士的故事分享给年轻一代,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在这里首先要致敬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其次也要感谢这部纪录片的制作人员,是他们的共同努力让这部纪录片能够问世。下文是我看完电影后的一些感想:

为什么而战斗?

为什么要抗美援朝?有个老战士说自己当时到朝鲜战场上一看,感慨这仗幸好不是在中国打的,因为朝鲜的多山多林的地貌有利于志愿军作战,而如果让强大的机械化美军打到东北,那里是无险可守的大平原,就会很难打,而且国家将会受到巨大的破坏,平民也会遭受惨重的伤亡,所以这仗必须打。志愿军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强大的敌军挡在国门之外,这才让国内有了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不用担惊受怕,工农业生产可以正常进行,这是他们为什么愿意豁出一切打这场仗的原因。

我们是团结一心的伟大集体

志愿军的对手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而与对手相比我们在装备和后勤水平上处于极端劣势,甚至在部队数量上也不占优势,那么我们是怎么同联军作战的呢?我认为这既是因为志愿军战士作战经验丰富,思想觉悟高,战术素养较高,也是因为这是一支团结一心的人民军队,每个战士都是集体中的一员,是可以互相托付一切的同志,这种精神是战斗力的保证之一:

影片开头的一位文艺战士说,他们在行进过程中遭到了美军空袭,有战友被炸断双腿,瘦弱的他想去拉却拉不动,于是就赶紧找来另一位战友,两人冒着枪林弹雨把受伤的战士放在自己身上,然后一步步从河滩往山里爬,而受伤的女战士在战友背上继续在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给他们鼓劲,这点给他的印象特别深刻。

另一位老战士说我们和国民党不同,不会大家拼着去抢吃的或者说这大部分吃的归某个老兵油子或者军官来分配。在志愿军里面大家一起吃饭,要是发现其他人吃得不够,战士们会把自己的饭菜匀一部分给别人吃。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老兵带新兵,同志们互帮互助,亲如兄弟,在战场上并肩作战,这种战友情谊是可以克服很多艰难险阻的。

还有一位老战士是志愿军军医,他回忆当年自己在护送伤员时碰上美军空袭,他用自己身体护着伤员。虽然他坦言说自己知道这样根本没什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是挡不了美军的大口径航炮和炸弹的,但是他认为自己要保护战友,这样做对他们来说是个安慰作用,告诉他们自己在身边。我在军医身上看到一种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而这支部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绝大多数人都做到了这点。

战争是残酷的

老战士说,真正的战争是和电影不同的,电影只会挑一些好的拍,而战争却有很多可怕的细节,从老战士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

刚刚还在一起唱歌的战友,片刻间就被炸得粉碎,连完整的尸体都找不到,只捡到带着碎肉的辫子,而自己则在轰炸中捡回一条命,艰难背着已经没了大腿的战友往山里爬。血肉横飞的场景是那样的可怕,尤其是知道那些是自己战友躯体。

一个想当手风琴家的战士,在空袭中想要护着自己的双手,但可怕的战争却偏偏要夺走他的梦想——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双手,这彻底改写他的一生。

从上海一起坐闷罐车出发的147名战士,生活起居都在通风不畅的车上,等到战争结束后就回来了3个,其中一个失去了自己的手,一个失去了自己的双脚,还有一个自称是最幸运的老战士在镜头前哭泣,他的脸上和腿上也有战争的印记。

有老战士哭着回忆到关系最好的战友在自己眼前被美军航炮直接打穿,死之前充满痛苦,也没有那么多话说。如今自己不敢再去想往事,不愿再想到战友的脸和牺牲时的惨状,只盼有人能带殁于异国的战友回家。

有军医在空袭中护着伤员,但自己知道这在大口径航炮面前根本没有任何用,他只是用自己的身体在保护伤员,以给受伤的战友一些安慰。空袭过后,尸横遍野,还有很多战士受了重伤,残肢到处都是,这一切让人感到既悲痛又恐怖。

有医生看到有一个战友被打掉了下巴,漏出了喉咙,护士在医院给他喂饭时都坚持不住,而自己艰难地给他喂了很多次,每想到他和他的家人,医生就直掉眼泪,实在难以接受眼前的战友变成这样。

一个侦察兵在搜索物资时发现自己认识的指导员身负重伤,肠子漏了满地,气息逐渐微弱。他在牺牲前特别想喝水却不能喝,因为这样会失血更快。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他请战友帮自己自己把东西寄回山西老家,那里有他牵挂的亲人,而因为条件限制,他最后被埋葬于朝鲜一个普通小屋里,侦察兵用树皮和钢笔为他立了一个墓碑。

有汽车兵在运送物资时被美军飞机炸死,而为了保障前线有足够弹药杀敌,他们必须顶着空袭,前赴后继地走过一条条“死亡之路”。

有阻击美军多次攻击的特级英雄,望着阵地上满地的尸体而掉眼泪……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残酷的战争,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真的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不要惧怕战争

老战士还说,战争很残酷,对双方都不好,但也要坚决反对投降,不要惧怕战争,不能让美国人就这样欺负我们……那是1950年,当时十几岁的他们成长于苦难的中国,在面对世界最强军队时却毫不畏惧,敢于同敌人拼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挺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为了未来付出了自己的一切,这才有了我们弥足珍贵的现在。

这个道理对于今天来说也是一样。我们是要反对战争,但不能做极端的和平主义者,去绥靖,去妥协,去自废武功,去“非暴力不合作”,那样只会招来战争,葬送和平。今天我们要祖国山河的统一,要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是正当合理的愿望,我们也愿意以和平方式实现我们的目的。但是,如今有的国家说自己要保证台湾的安全,不断通过各种所谓的法案,挑动台伪敌视仇视中国大陆,不断卖武器给台湾来妄图借刀杀人。更有战犯之国的官员狂妄宣称日本离台湾很近,会把台湾的和平稳定当作自己的事,不可能当作别人的事……我们必须要有同它们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实力,这样才能让一代代中国人自立于世界。

宁南山说,“如果,有些国家有些势力执迷不悟,妄图阻止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把战争强加给我们,那么我们也要有当年志愿军面对强敌作战的无畏勇气,相信今天综合国力,科技和装备已经大大进步的我们,会比当年的先辈做的更好的。”

复兴有我,为了祖国!

今天上面这些是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3000字精选2篇,方便大家阅读。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 篇5

观1950他们正年轻有感——动人的旋律

初二(3)班 张熙瑶

老师们,同学们,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历史,抗美援朝,这也是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们故事,开场,旋转的时钟带我们进入抗美援朝的年代,天空中的飘雪似乎要飞出屏幕,闯入我们的眼眶,林间的日光引人入胜,这将会是一场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光辉历程。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我对这部影片感触最大的地方,雄壮的旋律让在场的观众们无一不热血沸腾,而这首歌曲也贯穿着每一个抗美援朝战士的历险。

任红举,以为87岁的老战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他与战友们都还只是一名学生,这对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所有人来说,是光荣的,但是又有谁会理解这艰苦抗战中的离别呢?

文工队里,有一名小战士,名叫刘文,一位小提琴手,这些文艺工作者们也参加了这次出征,正当我激动的准备继续猜测他的经历时,就听闻这位与我相隔着一个年代的演奏家死在了无情的炮弹之下。

“我愿用你一根白发,安在小提琴上,陪你一起演奏。”

紧接着,是任红举的另一位战友,汤重稀,通过视频,相隔千里的任老先生再次见到了“小汤”,记忆中那个孩子也变得满脸皱纹,汤重稀战士年轻时,曾经也想成为一名手风琴演奏家,这时的我在心里默默祈祷,但当这位老战士把手举到胸前时,我愣住了,原来,汤重稀战士心中也在想,我不能让手受伤,一点也不行,说着,他想把双手环抱在胸前,但是突如其来的炸弹,决定了他再也不能继续他的梦想了。

薛英杰,一位卫生部的战士,他在战壕中东奔西跑,解救一个有一个伤员,曾经,他遇到一位只有二十几岁的小战士,被炮弹夺去了下巴,喉咙的部位清晰可见,我不敢去想那样残酷的场面,那会是多么恐怖的伤口,没有一个护士喂饭坚持到了最后,薛英杰老战士为的次数最多,而这位小战士,对他十分亲切。

“他,也有爹和妈啊……”

不能再拿起琴弓,不能在弹奏旋律,不能再念出一句动人的诗歌,这些战士,用血肉保护了朝鲜,用生命,守住了列强侵略的最后一道防线,战士们都坚守着不屈的信念“最危险的,我去,生命有关的,也由我顶上”,有的用眼泪掩盖所有情感,有的用微笑掩盖伤痛……

电影的最后,战士们的照片,挂在雪白的墙壁上,围绕着红色的中国梦,烈士的陵园里撒满了阳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有现在!”

回校的路上,我看到满天的云霞,我看到天空被染上了炽热的红色,这一切祥和安宁的场面就是抗美援朝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回报!穿过高楼大厦,那里似乎有一道道身影从雪地间归来,迎着初春的光芒,美妙的琴声,动人的颂歌,传递着胜利的消息,这是一个年代的感慨,更是红色精神所传递的情怀!

忽然间,我似乎听到了志愿军斗志昂扬的,胜利的歌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 篇6

回望历史,1950年距今已是甲子之后又十年有余,这个载入史册的特殊年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和一代人的青春,同时也成为文艺创作的热点题材。前不久上映的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没有传说中的龙城飞将,都是普通的志愿军老兵,有炮手、侦察兵、军医、文艺兵、翻译等,入朝作战时才20岁不到。影片通过26位老兵的回忆将战争前线的惨烈,战士们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以及他们深嵌内心的战友情拼接起来,呈现给今日之青年,今日之中国,唤起民族情感,激发爱国情怀。

影片以鲜明的影像风格回望历史,在勇士们苍老却坚定地诉说中穿越时空,讲述战火中永恒的青春故事。首先,影片伊始的空镜头呈现出浓烈的时间流逝之感。沧桑的画外音映衬着不息的川流、远飞的雁群、遒劲的老树,除了扑面而来的时间感,还有历史的宏阔与幽微。随后的黑白影像中,一趟列车开过,车顶上一位孤独的乘客如同被历史裹挟的个体,沉默而执着,好似从雪漫漫、风策策的前景中驶向历史深处。这个段落一气呵成,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其次,通过声音降噪加强画面本身的感染力。历史本身是沉重的,如果用音乐来烘托这种沉重,似乎是最直接的方式,但这种音乐抢镜的结果势必削弱画面本身的力量。影片中,宣传员熊朝瑞坐着轮椅观看战争展览,中远景镜头形成她与照片墙恰到好处的对照,青年的和老年的,过去的和现在的,这种画内画外的双重观看强化了影像的张力。当老人开动轮椅从右侧出画时,这静默的影像便具有了明显的隐喻含义。从画面中缓缓离开的她,似乎将那段历史也带离了。再次,适当的日常景观调动了影片的现实观照意义。影片大部分还是访谈,个别日常生活段落的穿插将历史和现实联结起来,日常的表层下仍然可看到历史的印迹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悲悯之感。如独坐在客厅看电视的老兵,静止的画面里只有模糊的同期声,而影像的意义其实已经溢出画面。时过境迁的孤独感就在这画面中生长,直戳观者内心。所以,日常并不都是琐碎的,精微的日常有时反而会支撑起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

《1950他们正年轻》选择了一种质朴的方式来书写历史,这种经由受访者道出的历史细节是珍贵的,让人动容的。影片中的青春颂歌是热血铸就的,对于和平年代的观众来说,震撼而沉重。通过老兵详尽的回忆,观者也会不同程度地形构出一种极限境遇下关于生命和人性的认知与想象,一方面是毋庸置疑的残酷,另一方面也捕捉到了战争中的人性细节。

厚重的主题意义和鲜明的影像风格对于一部纪录电影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是全部。影片在个别细节处理方面还有一些遗憾,这对影像的质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解。影片中有大量的影像资料,但几乎都未标明来源和出处,多次出现的照片墙,有合影、有特写,也未交代,这种符号化的方式会削弱影片本身的记录效果,如果加上来源与出处,真实的力量会更加震撼。采访者少有的几次提问,使得声音参与到文本的表述中,但并没有为这种表述助力。比如问您的这种经历是否和子女讲过?您平时还会想起抗美援朝吗?您会主动想吗?您是什么时候参军的呀?这些问题只看文字是没有硬伤的,但是影片中的声音和语调却给人一种局外人的感觉,采访者并未完全融入受访者营造的历史语境中,这会连带着观众一并出离。所以,声音的作用不可小觑,特别是在影片中突然出现的声音。

历史叙述一直是中国电影书写家国记忆的重要路径,随着社会发展和电影工业的升级,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技术加持下的影像表达,有了无限的拓展空间。然而,历史本身的厚重与丰富并不见得与技术成正比,人性在历史叙述中凸显,是极限境遇中的抉择,是本能的反应;生命的哲思在历史叙述中弥散,碰触到穿越时空、跨越民族的相通情感。镜头中的老者毫无保留地将尘封的记忆掀开,诉说耄耋之年的祈愿和战火青春的遗憾,他们的叙述或激奋或哀伤,或细微或缥缈,联结起历史的往昔与今日。历史终究是关乎人的,对于历史的影像书写,围绕人的叙述最珍贵。

对于纪录电影而言,由于其与真实的天然关联而具有了更为浓厚的历史感,他们正年轻是对民族历史的当代书写,是对青春的礼赞,对生命的敬畏,对战争的反思。回望历史,霜重雪寒,金笳高吹,那年他们正青春,风凛冽,心灼热。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 篇7

带着光的人

初二(2)班 王行健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主题是:带着光的人。

说起光,人们的第一印象总是明亮、温暖、它在黑暗中闪耀,照亮人们前行的路,它在寒冷中燃烧,使人们感到温暖。而我们如何成为这样带来光明与温暖的人呢?

要成为带着光的人,首先应心中有光。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带着光的人。那是怎样的社会啊!国家的希望留学生们只贪只顾贪图享乐,而人民更是麻木不仁,一群为自己同胞被屠杀而叫好的看客!而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枪抨击所谓正人君子,用呐喊唤醒铁屋中沉睡的人们。他说:“以后如竟没有火炬,我便是唯一的光。”他永远活着,永远为来者指引着方向。

而翻开史书,这样的人还少吗?一生想收复中原的陆游,在典籍中寻救国之路的闻一多,为了世界人民能吃上饱饭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都是一颗颗星星,给迷茫的人们方向。

要成为带着光的人,也应心中有勇气。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与美军在长津湖地区交战,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是扭转局势的关键一战。而战士们也付出了惨痛牺牲,积雪覆盖的战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尸体,它们一个挨着一个卧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家人,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同胞甚至子孙后人,坚定地走上了战场。

而着眼当下,新冠疫情忽然爆发,无数“白衣战士”拥上了战场,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他们都是炬火,烧融了冰雪,烧灭了病毒,燃烧在一起,成为了太阳,永远温暖着我们,也烧进了我们的心底。

成为带着光的人,我们也要心中有善,也许是陌生人的出手相助,也许是同学,老师的鼓励,都能使我们温暖,而我们也应成为光,传递光,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些举动。我们都是萤火虫,相互吸引,彼此照亮,正因为这样,世界才如此光明美好。 最后,我想用艾青的一首诗《光的赞歌》中的几句来结尾:“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人世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力量,无数的微尘汇成一片光明,每一个人既是独立的,又相互照耀。”

谢谢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带着光继续出发。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 篇8

偶然在中秋假期发现了这部电影,因着对抗美援朝题材的兴趣,尽管排片的影院距离甚远我还是决定前往。

去之前搜了相关影评,关键词不外乎“心疼”“感动”“哽咽”之类,于是便有了被我带过去的一整包纸巾。

虽然因为时代变化太快太大,我作为观众没有办法完全与影片中尊敬的爷爷奶奶们共情,辜负了这包纸巾,也只能作为一位画外人去窥视这场战争,但我仍然认为此趟是值得的,因为我似乎对这场战斗有了更加鲜活的认识。

说是电影更像访谈

影片背景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作战。

这个项目起源于一张照片——2018年4月份导演拍一个公益广告时在四川荣军院见到一个老兵,在他家里看见一张照片,照片是老兵年轻的样子,那张看着是单人照片却有一只手搭在老兵的肩膀上,老兵说那是他和一个特别好的战友在上战场之前拍的合照,后来战友牺牲了,那张折过去的照片再也没有折回来。

影片全程主要聚焦在讲述故事的爷爷奶奶身上,平静的、流泪的、羞涩的、激动的、顽皮的、遗憾的,各种神情的脸。

没有恢宏壮阔的激烈的大场面,有的只是“平平淡淡的唠嗑”,像家里爷爷奶奶辈的人热切拉着你重复又重复他们的故事,导演最初的想法是把自己交给老兵们,当他采访了一位又一位后,便产生了要以此制作一部纪录片电影的想法,尽管过程艰难,他们挣扎过求助、挣扎过放弃,但所幸最后还是不愿辜负老兵们的热枕和信任坚持下来。

形式单调但情真意切

“你跟你自己子女说过这些事吗”

“没说过,自己人不相信自己人,哈哈”

这次是有人主动去找他们倾听。

原来「黄继光舍身堵枪眼」从历史教科书上看来和从战士口中听来是很不一样的,即便是隔着屏幕近距离的听着,我也永远无法体会那时心里口里都喊着“冲!为黄继光报仇!”的战士们的心情。

微小但英雄的人物讲述亲身经历的抗美援朝故事,乱战中被炮弹夺去的手风琴梦想,带着队友的希望忐忑又无畏地从睡满敌人的屋子里带走的塞满口袋的年糕,身躯被炸的粉碎只从血海里捞出两条辫子的场景,给下巴被炸掉都能看到嗓子眼的战士喂饭……仿佛被他们带回了那个时代,感同身受危险,艰辛,热血。

影片没有什么值得深道的艺术手法,只把观众的注意力拉回人物和故事本身。

这些本身,足以感人且引人深思。

人民英雄永不朽

纪录片拍了四年,看到片尾已经有几位战士的名字被框起来了,我们记住他们的故事,他们就不朽。

和平来之不易,珍惜现在的生活。

26个老人构成一个人——人民志愿军。

电影结束所有人在座位上安静等待着,直到屏幕完全黑后才起身。从影院出来才慢慢从恍惚中走出。

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范文 篇9

9月2日,第8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回国。自2014年以来,我国已迎回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9月3日,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正式公映,这是一部以全新视角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通过对志愿军老兵的访谈,倾听他们对于战争最真实、最动情的讲述,让观众对战争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青春易老,浩气长存;军魂不死,初心不变!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站在本片里的岁月窗口回眸着,那些老兵的面孔一一浮现,从老人的沧桑里,见证了岁月的峥嵘,几十年后,无情岁月带走了一代人的壮丽韶华。活下来的是历史真实的见证者,他(她)们的青春芳华,留给我们一本厚厚的人生教科书。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第一声呐喊,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时光流逝,精神永存,每一位为国奋战的人都会被铭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最新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精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生活中,优秀的作品让我们赞叹不已,在观看一些作品后,某些情节会激发我们的浓厚的兴趣。 我们的真实体验是观后感的关键所在,观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精度。写作品名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最新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1】

“正是有了年轻的他们血染疆场,才有了我们的安稳生活,如今山河无恙,盼英魂归乡。”“向岁月长河中的永远年轻的老兵致敬!”“每一个人的青春,都有一场仗要打,别忘记过去,别忘记现在。”在影片小规模试映后,首批观众纷纷在朋友圈、豆瓣发表好评,还有人提示观影前一定要带好纸巾,因为该片很燃很感动。

一位观众看完片说,“最后的这一幕挺让人动容的,一位志愿军老奶奶说‘你们要是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导演宋坤儒表示,这也正是他最大的遗憾,因为疫情的原因,影片拍摄制作周期拉长,导致片中有几位老人已经过世,他们在临终前都还在问影片何时能上映,包括这位观众注意到的刘奶奶。

一位军人观众表示,数次泪流满面,为什么那么多战场归来的老兵,把军功章深深藏起,不愿意讲诉那段硝烟岁月,他们在讲诉中提到更多的是逝去的战友,那是他们刻骨铭心的沧桑心路。观众中,有一位是抗美援朝老战士的后人,她提到,在几年前,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爷爷所在部队的番号以及在哪一次战役中牺牲的。导演表示,“对于年轻人来说,我希望大家通过这部电影,能更了解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可能比你们想象的了不起。”

最新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2】

一张张年轻志愿军的黑白照片,一群意气风发学生样貌的年轻人率先映入观众的眼帘,镜头一晃,一位白发苍苍、胸前挂满勋章的志愿军老战士出现在镜头面前,《1950他们正年轻》71年的时间跨度犹如"一瞬"被展现在了观众眼前,在老人旁白带领之下,我们得以回到那场真实而又残酷的战争之中。

"我的战友梦想是当小提琴家,可是那场战争,炸断了他的手,他的梦想没有了。"这样的故事,《1950他们正年轻》不只一个。70多年前,百万青年跨过鸭绿江奔赴战场,把威胁挡在了国门之外,他们有的人回来了,有的人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回来的战士,如今他们怎样了?当年的战场究竟有多惨烈?在军力物力悬殊的那场战斗中,这些年轻人想的是什么?26位平均年龄88岁老人讲述着他们的经历,那个属于他们的1950。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首励志感人的青春赞歌。

最新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3】

回望历史,1950年距今已是甲子之后又十年有余,这个载入史册的特殊年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抗争精神和一代人的青春,同时也成为文艺创作的热点题材。前不久上映的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没有传说中的龙城飞将,都是普通的志愿军老兵,有炮手、侦察兵、军医、文艺兵、翻译等,入朝作战时才20岁不到。影片通过26位老兵的回忆将战争前线的惨烈,战士们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以及他们深嵌内心的战友情拼接起来,呈现给今日之青年,今日之中国,唤起民族情感,激发爱国情怀。

影片以鲜明的影像风格回望历史,在勇士们苍老却坚定地诉说中穿越时空,讲述战火中永恒的青春故事。首先,影片伊始的空镜头呈现出浓烈的时间流逝之感。沧桑的画外音映衬着不息的川流、远飞的雁群、遒劲的老树,除了扑面而来的时间感,还有历史的宏阔与幽微。随后的黑白影像中,一趟列车开过,车顶上一位孤独的乘客如同被历史裹挟的个体,沉默而执着,好似从雪漫漫、风策策的前景中驶向历史深处。这个段落一气呵成,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其次,通过声音降噪加强画面本身的感染力。历史本身是沉重的,如果用音乐来烘托这种沉重,似乎是最直接的方式,但这种音乐抢镜的结果势必削弱画面本身的力量。影片中,宣传员熊朝瑞坐着轮椅观看战争展览,中远景镜头形成她与照片墙恰到好处的对照,青年的和老年的,过去的和现在的,这种画内画外的双重观看强化了影像的张力。当老人开动轮椅从右侧出画时,这静默的影像便具有了明显的隐喻含义。从画面中缓缓离开的她,似乎将那段历史也带离了。再次,适当的日常景观调动了影片的现实观照意义。影片大部分还是访谈,个别日常生活段落的穿插将历史和现实联结起来,日常的表层下仍然可看到历史的印迹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悲悯之感。如独坐在客厅看电视的老兵,静止的画面里只有模糊的同期声,而影像的意义其实已经溢出画面。时过境迁的孤独感就在这画面中生长,直戳观者内心。所以,日常并不都是琐碎的,精微的日常有时反而会支撑起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

《1950他们正年轻》选择了一种质朴的方式来书写历史,这种经由受访者道出的历史细节是珍贵的,让人动容的。影片中的青春颂歌是热血铸就的,对于和平年代的观众来说,震撼而沉重。通过老兵详尽的回忆,观者也会不同程度地形构出一种极限境遇下关于生命和人性的认知与想象,一方面是毋庸置疑的残酷,另一方面也捕捉到了战争中的人性细节。

厚重的主题意义和鲜明的影像风格对于一部纪录电影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是全部。影片在个别细节处理方面还有一些遗憾,这对影像的质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解。影片中有大量的影像资料,但几乎都未标明来源和出处,多次出现的照片墙,有合影、有特写,也未交代,这种符号化的方式会削弱影片本身的记录效果,如果加上来源与出处,真实的力量会更加震撼。采访者少有的几次提问,使得声音参与到文本的表述中,但并没有为这种表述助力。比如问您的这种经历是否和子女讲过?您平时还会想起抗美援朝吗?您会主动想吗?您是什么时候参军的呀?这些问题只看文字是没有硬伤的,但是影片中的声音和语调却给人一种局外人的感觉,采访者并未完全融入受访者营造的历史语境中,这会连带着观众一并出离。所以,声音的作用不可小觑,特别是在影片中突然出现的声音。

历史叙述一直是中国电影书写家国记忆的重要路径,随着社会发展和电影工业的升级,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技术加持下的影像表达,有了无限的拓展空间。然而,历史本身的厚重与丰富并不见得与技术成正比,人性在历史叙述中凸显,是极限境遇中的抉择,是本能的反应;生命的哲思在历史叙述中弥散,碰触到穿越时空、跨越民族的相通情感。镜头中的老者毫无保留地将尘封的记忆掀开,诉说耄耋之年的祈愿和战火青春的遗憾,他们的叙述或激奋或哀伤,或细微或缥缈,联结起历史的往昔与今日。历史终究是关乎人的,对于历史的影像书写,围绕人的叙述最珍贵。

对于纪录电影而言,由于其与真实的天然关联而具有了更为浓厚的历史感,他们正年轻是对民族历史的当代书写,是对青春的礼赞,对生命的敬畏,对战争的反思。回望历史,霜重雪寒,金笳高吹,那年他们正青春,风凛冽,心灼热。

最新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4】

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生活状态,那么牺牲和准备牺牲也应该是军人的生命状态。有幸参加了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的首映,数次泪流满面,感动之余,浅谈一下关于生死的5组词:你死我活、出生入死、舍生忘死、生不如死、向死而生。

你死我活,很残酷的词。在战场上,于敌,你死我活是胜利、是骄傲;于友,你死我活是遗憾,是背负一生的痛苦与怀念。为什么那么多从战场归来的老兵,把军功章深深藏起,再也不对外人讲起那段硝烟,在访谈时谈到最多的是对逝去战友的愧疚,他们感觉自己在偷生。活着是罪过,这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心路沧桑。

出生入死,很宿命的词。从人的一生看,每个人脱胎于母体,被授予生命,开始生活于世间,最终衰老、死去、入土为安,出生入死概括了一生。对军人来说,上战场出发时是生的,但已抱定了必死决心,离开战场可能就马革裹尸了。军人的出生入死是一曲慷慨悲歌,是一种天定宿命,更是一份职业荣耀。

舍生忘死,很壮烈的词。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把生命都舍弃了,再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舍生的军人不可能被战胜,因为他要么胜利、要么牺牲。人最恐怖的是死亡,把死亡都忘记了,这种极端的精神力足以冲破一切,多么强悍的战斗精神。军人对待死亡或许有三重境界:一是不怕死,可以正确看待;二是慷慨赴死,敢于直接面对;三是忘死,已经抛之脑后了。

生不如死,很纠结的词。中国人重视生命、重视现世,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居然有生不如死的观点了,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活着太痛苦。如此痛苦,死了算了,死了是解脱。军人在战场上,有时不得不面对极端饥饿、极度疲劳,或者战俘营、敌人监牢,难免遭遇生不如死境地,但此时能一死了之吗?必须顽强的活下去,活下去才能打败敌人。

向死而生,很坦然的词。既然生命的尽头都是死亡,既然不得不过着一生,那就面朝死亡、春暖花开,坦然面对一切。好的态度应是把握当下、过好当下,不因每一个逝去的当下而遗憾,也不因每一个未知的未来而畏惧。正如老兵所言:上了战场不要怕,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综上,生不畏生、死不畏死,这或许是军人和每个人应有的生死态度。

最新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篇5】

9月2日,第8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将回国。自2014年以来,我国已迎回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9月3日,纪录片《1950他们正年轻》正式公映,这是一部以全新视角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通过对志愿军老兵的访谈,倾听他们对于战争最真实、最动情的讲述,让观众对战争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青春易老,浩气长存;军魂不死,初心不变!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站在本片里的岁月窗口回眸着,那些老兵的面孔一一浮现,从老人的沧桑里,见证了岁月的峥嵘,几十年后,无情岁月带走了一代人的壮丽韶华。活下来的是历史真实的见证者,他(她)们的青春芳华,留给我们一本厚厚的人生教科书。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第一声呐喊,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时光流逝,精神永存,每一位为国奋战的人都会被铭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年轻时候》观后感


《年轻时候》观后感

蔡大叔每日谈:亚当桑德勒,娜奥米沃茨联合出演了《年轻时候》,讲述了44岁的纪录片导演贾许(亚当桑德勒扮演)和妻子,一直没有孩子,过着相对无聊的平凡生活,偶然结识了一对25岁的青年男女(阿曼达塞勒斯扮演),他们对贾许的崇拜和肯定给了这个不再年轻男人一道生活的阳光,贾许夫妇开始远离同龄人的圈子,尽力融入这个热情的又是奇思妙想,一切皆有可能的青年人的圈子,各种新奇让贾许夫妇感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热情,当然,他也被同龄人称为一个戴着年轻人小礼帽的老头,虽然他们尽力忘却自己的年龄,然而最终结果却是那对年轻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贾许夫妇的社交资源而制造的一切缘分,最后,贾许夫妇领养了一个孩子重回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贾许说我已经44岁了,很多东西注定不会再有了,本以为揭露了这家伙的虚伪假象,能成为英雄,事实证明我错了,有些时候总在担心我该如何老去,事实上也就是如同其他人一样的慢慢老去,没有什么不同。也许他不是坏,而是年轻。

关于感恩观后感通用6篇


优秀的文学影视作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在观看了影片后,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浓浓的兴趣,写一篇观后感,也是为了更好的记录观赏作品之后的内心想法,观后感代表着欣赏作品后的感悟,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作品中哪些情节让你至今难忘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关于感恩观后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感恩观后感 篇1

感恩是一种美德;它感恩是一种享受;感恩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父母让你体验生命,老师让你学会享受生命。在人生的旅途中,老师是你的指南针,教你随行的方向。老师无私的贡献是你走向成功大道的红毯。

读了这本书后,我体会到师生之间每一个酸甜苦辣的瞬间都十分难忘,这也让我想起了五年级这段快乐而难忘的旅程。再加上我们的数学老师六年级不能再陪伴我们了,她要去教三年级的学生。这些原因让我对这段美好时光更加不舍。叶老师耐心的教导使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叶老师像慈母般的关爱使我们有信心面对挫折或是失败。

书中有一篇文章写得很精彩,作者小时候是一个对学习毫不认真的孩子,但在他读二年级的时候,他对学习激起了兴趣。那是因为老师用了激将法——对他说了一句话:你一辈子都将是蠢蛋一个。老师让他找回了自尊,老师让他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老师让他有了今天的成就。我想对辛苦耕耘的园丁说:“老师,是您像春风般的呵护使我们茁壮成长,没有您的栽培我们的未来就不可能有希望。谢谢你们!”

关于感恩观后感 篇2

寓言大抵是讽刺的,但也是歌颂的。寓言讽刺黑暗,就是歌颂光明;讽刺邪恶,就是歌颂善良;讽刺虚伪,就是歌颂真诚。所以,寓言不仅要深恶痛绝地抨击和揭露伪、恶、丑,而且要热情地赞扬和歌颂真、善、美。

《感恩的蚂蚁》

一只渴极了的蚂蚁,小心谨慎地爬下井去,但是正当他要喝水的时候,却掉进了水里。井边有一棵大树,有一只鸽子正栖在上面。鸽子看见蚂蚁躺在水面上,便用嘴从树上折了一根小树枝,扔到井里。蚂蚁爬上树枝得救了。这时有一个捕鸟人走过这里,想要捉住鸽子。他在一根长竿头上插了一根涂了胶的细枝。蚂蚁发现他正在做的事情,便爬去咬他的脚,那人吓了一跳,长竿掉在了地上。响声惊动了鸽子,她立即飞到空中。这样她免于一死,她的好心得到了蚂蚁的报答。

如果没有理智的动物对善行知道感恩,那么有理智的人类就该怖得怎样感恩,而且学会以德报德。

《木偶与泥偶》

山东省境内的淄水河畔,有一个泥塑的人偶和一个木雕的人偶。

在一个天旱无雨的季节甲,泥偶和木偶曾有一段朝夕相处的经历。时间一长,木偶渐渐看不起泥偶,因此总想找机会讥笑它。

一天,木偶带着嘲笑的口吻对泥偶说:你原本是淄水西岸的泥土,人们把泥土揉合起来捏成了你。别看你现在有模有样,神气十足,等八月一到,大雨哗哗而下,淄水一下子猛涨起来,你很快就会被水泡成一堆稀泥了。

那泥偶并不在意,它以十分严肃的口吻对木偶说:谢谢您的关心。不过,事情并不像你所说的那样可怕。既然我是用淄水西岸的泥土捏成的泥人,即使被水冲得面目全非,变成了一堆稀泥,也仅仅是还了我原来的面目,让我回复到淄水西岸罢了。而你倒是要仔细地想一想,你本来是东方的一块桃木,后来被雕成了人。一旦到了八月,大雨倾盆而下,引起淄水猛涨,波浪滚滚的河水将把你冲走。那时,你只能随波逐流,不知会漂泊到什么地方。老兄,你还是多为自己的命运操操心吧!

不久之后,连续下了多日的暴雨,木偶被河水冲得不见踪影,泥偶却安然地躺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睡觉。

故事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那些自以为高人一等的聪明人,在嘲笑别人的时候,应该多想想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谦虚谨慎,使自己进步得快一些。

不要随便嘲笑别人,想想自己的缺点,看看别人的优点。

《伯乐训马》

马本来具有天生的素质,它的蹄子可以践踏霜雪,它的皮毛可以抵御风寒。它饿了吃草,渴了喝水,扬蹄奋起奔跑如飞好像腾云驾雾一样,这是自然赋于马的本性。宫殿般豪华的房屋和宽大的高台对于它来说都是无用的。

但是由于伯乐的出现,马的景况就完全改变了。伯乐曾因善于识别千里马而闻名于世,后又从事训练马的行当,不久又成了远近闻名的训马高手。

伯乐训马的办法很多,马只要到了他的手里就要采取了烙、饿、打、困的方法把马治服。所谓烙,就是为了把马的天生气势打下去,就用烧得火红火红的烙铁烙马,马被烙得遍体鳞伤,没了气力,然后修剪马毛,铲削马掌,烙上印号,这样经过训治,十分之二三的马就要死掉了;所谓饿,就是为了训练马的耐力,饿了不让马吃,渴了不让马喝;所谓打,就是为了调整马的奔跑速度和技巧,便时快时慢的控制它,用鞭子狠狠抽打,使马按照人的意图行进。所谓困,就是在马受了这些折磨以后,再把马关在马厩里,长期困乏它,经过伯乐的训治,马死一半以上。

伯乐训马庄子说:马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它们就摩擦颈项,表示亲爱;忿怒时,就背相对,互相踢蹋。马所晓得的已尽于此了。等到把驾马的横木加在马的身上,用遮眼的东西加在马的头上,使马的行止齐一,马方才知怎用眼睛斜看,不愿就范,曲颈不伸,欲脱其扼,甚至猛戾抵突,吐衔窃辔,而不驯服。所以使马晓得这些,失去了它们的本性,以致行动诡诈,近于盗贼的,都是伯乐训马造成的啊!

关于感恩观后感 篇3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哑女,从小与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晚上回来总会给她带一块年糕。一天,妈妈很晚也没有回来,小女孩就顺着路去找妈妈。看到妈妈时,她已经倒在了路边,死了。小女孩不停地用手语做着《感恩的心,感谢有你》,告诉妈妈自己会好好活着,不用担心。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已是泪流满面,对比这个小姑娘,我真是羞愧得无地自容。有一天晚上,我和妈妈吃完晚饭后,妈妈突然有些肚子疼了便让我帮她洗一次碗,我生气地说:‘‘关我什么事啊,平时都是你洗的,这次为什么说我呢?’’

‘‘你怎么就不知道体谅体谅我呢?我干活儿那么累,下班后还要赶回家为你煮饭,你说我这麽拼命是为了谁呢?’’妈妈有气无力地说。刚说完就晕了过去,我着急地喊来邻居帮忙,妈妈被送进了医院。一路上,我不停地哭,心想:都怪我没有听妈妈的话,不然她也不会被送进医院了。幸好,妈妈没什么大碍,只是太劳累了。以后,我对妈妈的话为命是从,再也不敢惹她生气了。我一回到家就写作业,写完作业就帮妈妈煮饭,等他回来吃饭。吃完饭后,我会帮她捶背按摩,然后再洗碗。妈妈对我的奉献实在是太多了,我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她。我爱我的妈妈。

关于感恩观后感 篇4

文章摘要:作文相信听到“黄福荣”这三个字时,每个人都会为之称赞,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印在了我们心中;《珍珠伞》爆炸了,它冲上天空,冒出了一把伞似的火花。”我从树上跌了下来,眼开眼睛后又听得一声巨响,“砰。如果时间久了还不喂它吃饭的话,它就会用它那又黑又大的眼睛瞪着你,有时还会朝你大叫几声?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读完之后,我感受颇深,一个残疾人竟能够直面苦难,并且坚定、乐观和勇敢,对生活充满感激之情,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这些学生们,平时只知道比吃、比穿、比帅、比靓,或许母亲偶尔饭煮生了,就开始大发雷霆,没想到母亲一天工作下来,不但不休息,而且还要做家务、煮饭,也不知去感恩她,反而生气这分明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等到失去时,才感到珍惜。乌鸦尚且知道反哺,回报自己的父母,我们难道连动物也不如吗?

这几天,竟然有人伤害儿童,以此来发泄他们自己心中的不满,或许社会对他们有不公平的地方,但他们心中有没有想到,他们伤害的不仅是儿童的身体,还有儿童父母的心,如果他们能够对社会心存一丝感恩,悲剧就不会发生。

由此,我想起了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的家的客厅上高悬的那幅字画,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上联:不想八九;下联:常思一二;横批:如意。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生活中如意的十之一二,最终化解并超越苦难。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珍惜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面对于生活中的不如意,不要悲观、失望,不抱怨、牢骚,细心体会幸福的真谛。

有一首歌唱得好: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关于感恩观后感 篇5

去年年底,我在学校订了《快乐数学》、《快乐童话》和《快乐作文与阅读》,因为妈妈既想让我快乐,又想让我多增长知识,我对妈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道理我懂!

在2008年第1期的《快乐作文与阅读》中,我和妈妈一起读了一篇文章叫《无声的感恩曲》,文章中描述主人公在一次暑假上山去游玩,看见了一位写生的姑娘,回家后对父亲说想学习画画,父亲牵走并卖掉了家中唯一的生活来源一只奶羊,为他买来了画画的用具。在主人公上大学后第一次看见钢琴,就是这钢琴改变了他后来的命运。同寝室的同学弹钢琴让他羡慕极了,他多想坐在琴边也弹奏一曲啊!征得同学的同意后,他可以用同学的琴练习弹琴,仅半年的时间就超过了他的同学,主人公的父亲从儿子的话语和表情中看到了他的渴望,他默默的回去把自家的房子卖了,又再三恳求工地老板预付他一年的工钱,给主人公买了钢琴,而主人公的父亲却住进了四面透风的窝棚里。主人公刻苦练习弹琴,多年以后,他成功了,出名了,并且举办了个人演奏会,可那架钢琴却坏掉了,他试图修好却没能修好它。而主人公的父亲也因在采石厂放炮采石出了意外,耳朵被震聋了。虽然那架钢琴坏掉了,他仍然用它弹琴开演奏会,他的父亲也仍是每次来到演奏现场听他的演奏,其实有没有声音对主人公的父亲也都一样了,他想看到的就是儿子弹琴时的样子。

这篇文章里的主人公在3岁的时候母亲就走了,父亲给了他无私的爱,文章告诉我们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任何代价,这份感情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我想我们一定要用行动来珍惜来自父母的关爱,因为对于我们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最伟大的情感!

关于感恩观后感 篇6

展开一张叫情感的纸,提起一支叫感激的笔,写写给我生命的父母,写写给我知识的老师,写写给我友谊的同学,写写我一颗热忱,感恩的心。

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一个宝宝快乐玩耍,一个学子踏上征途这其中涌着多少热烈而含蓄的亲情!

当甜梦温馨美好时,当月亮皎洁迷人时,当花季斑斓溢香是,当前程锦绣坦荡时,带着倔强的我们在求知路上拼搏;当无情的风,无情的浪突然袭来,也许,只有悲观失望,只有忧愁叹息。这时,就是我们的父母让我们看见敢上青天的雄鹰,看见敢下大海的巨龙。让我们相信只是让生活欺骗了我们的心,让泪水模糊了我们的眼。告诉我们,风雨之后依然是晴天,月缺之后依然是月圆。是他们带我们走出了生命的误区,是他们教会我们向困难挑战,是他们让我们在失败之后,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为父母倒杯茶吧,我看见父母欣慰的笑。向老师说声好吧`,我看见老师微笑的面庞,给朋友一句祝福把,我看见朋友感激的眼神。于是,我看见所有爱我的人因感恩而感动。我发现了其实所有人都是好人,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假丑恶,而是由真善美构建的温馨而和谐。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广,会让我们心无旁骛地享受生活!

展开一张叫情感的纸,提起一支叫感激的笔,写写给我生命的父母,写写给我知识的老师,写写给我友谊的同学,写写我一颗热忱,感恩的心。

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一个宝宝快乐玩耍,一个学子踏上征途这其中涌着多少热烈而含蓄的亲情!

当甜梦温馨美好时,当月亮皎洁迷人时,当花季斑斓溢香是,当前程锦绣坦荡时,带着倔强的我们在求知路上拼搏;当无情的风,无情的浪突然袭来,也许,只有悲观失望,只有忧愁叹息。这时,就是我们的父母让我们看见敢上青天的雄鹰,看见敢下大海的巨龙。让我们相信只是让生活欺骗了我们的心,让泪水模糊了我们的眼。告诉我们,风雨之后依然是晴天,月缺之后依然是月圆。是他们带我们走出了生命的误区,是他们教会我们向困难挑战,是他们让我们在失败之后,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为父母倒杯茶吧,我看见父母欣慰的笑。向老师说声好吧`,我看见老师微笑的面庞,给朋友一句祝福把,我看见朋友感激的眼神。于是,我看见所有爱我的人因感恩而感动。我发现了其实所有人都是好人,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假丑恶,而是由真善美构建的温馨而和谐。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广,会让我们心无旁骛地享受生活!

关于励志观后感集锦6篇


读后感大全精选栏目推选:“励志观后感”。

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关于励志观后感”。很多时候,电影对于人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成一篇观后感。这时候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抒发内心的情绪,写观后感有助于我们形成爱思考的好习惯。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关于励志观后感【篇1】

感恩励志励志青春观后感

心存感恩,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所有爱我的人、感恩社会。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人都需要爱,也因为有爱,这个世界才精彩。听完黄海童教授的《让生命充满爱》感恩励志演讲后,我深深地体会到爱的伟大,悄悄地发现了爱是共同语言,爱是万善之源。父爱如山,母爱似海。爸爸您的爱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严厉的也是一种爱。正因为有了您的批评,我才有上进心,才有努力心,才从失败走向成功。爸爸,您每一次发现我做错了,都会用严厉的爱教育我。可是,您每一次教育我,我都与您顶嘴,使您火冒三丈。爸爸对不起,原谅我的无知,原谅我的过错。妈妈,您的爱是伟大的。您不顾劳累的照顾生病的我。您不分昼夜地工作,回到家后还要做一堆永远也做不完的家务。还要不停地叮嘱我做作业。这给了您多少劳累。妈妈,我由衷感谢您,感谢您的付出。还有,妈妈,对不起,是我不懂事才让你如此劳累。

关于励志观后感【篇2】

读这本书是因为老师的推荐,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阅读。虽说只读了只有三四天,但让我感触很大,也深受启发!

我虽说只读了第一章,每天进步一点点,从量变到质变每天总结自己的进步。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如同盖房子,一步一步来,不是一口吃成胖子就成功的。书中提到让自己每天进步1%,积少成多,积小胜为大胜重视孩子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进步。例如你今天的字比昨天写的好,你今天记得单词比昨天记得多了5个。要及时与孩子沟通表扬夸赞让他知道我是认真的,同时孩子也需要认可和赞同。对他学习态度及成果的肯定是对他莫大的赞扬。回过头来,仔细想想从小孩上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过多的只是关注每次考试的分数,从来没在事后进行必要的辅导和安慰,考好了喜笑颜开,考不好厉声责骂。有时也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我做的到位了吗?孩子这样难道我没有责任吗?每天都是借口自己忙,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注。其实读到这本书时我也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去读的,可是看着看着我觉得这本书就应该家长多看看,书中的内容有许多是和我的想法一致的,可谓句句真言。可是我却没有坚持下来。凡事就怕认真,这里的认真是坚持。坚持每天陪他读半小时的书,坚持每天检查作业,当然不能忘记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坚持每天陪他聊聊天,学校事,家事,时事。都是可以的。其实鼓励孩子使他进步也是不错的办法,沟通最重要,你要知道,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然后会怎么做……我们就会有针对性的办法去解决,事事想在前面,我想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我在这里也向各位家长朋友推荐这本家长阅读书《每天傍晚的励志课》虽说读完第一章但使我感触良多,对照书中所说检查反思自己做的够不够好,而不是把所有责任归于学校和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是谁也弥补不了的。从今天开始,从我做起,身体历行做好每一天!

关于励志观后感【篇3】

自从学习了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文章中精彩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于是我迫不及待的赶往新华书店买了这本闻名世界的《昆虫记》。

细细品味《昆虫记》,果然名不虚传,书中有不少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片段,对昆虫的描述堪称栩栩如生,比如对螳螂幼虫的倒挂姿势是这样描写的:在金属笼子里,椎头螳螂的幼虫停在一个地方后姿势始终如一,毫不改变。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在笼顶,四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法布尔认真仔细的观察以及细致入微的描写,令我赞叹不已。读完这本书后我还搜集了一些关于法布尔的资料,得知法布尔四岁时就酷爱上了大自然的花草虫鸟,比如:有一天夜里,他提着灯笼,蹲在田野里,观看起蜈蚣产卵一看就是一个晚上,幼年的他竟不知早晨的到来。

读了《昆虫记》才使我明白了细心的观察是写好好文章必备的基本功。以前,老师让我们回家写观察动物的时候我还愁字数不够呢!现在想想真是惭愧,如果那时我能静下心来细细观察的话,又何愁肚中空空呢!

关于励志观后感【篇4】

这是一部带有如此浓烈法国风味的电影。那氤氲其中的舒缓又跳挞的感觉,纯净的色彩和风琴的悠扬旋律,艾米丽身上强烈的质感,都让我不忍用任何理论的分析去破坏它,我只能叹服和描述,笨拙又急切地。我没有想到,一个人的自我救赎和他人救赎可以以这样温情可爱的方式进行。这是一场由艾米丽引爆的温情革命,幕后导演是让?皮埃尔。也许我应该说,这样的世界本来就潜伏在我们周围,让?比埃尔只是让它浮出了水面,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取得了巧夺天工的效果。

质感不是感性,更不是实感。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像我们一样活生生可以触摸的人,是有着十二分实感的,但质感应另当别论。一个有质感的人,理应是细腻的,感性的,内心世界丰富的,又是坚忍的,有硬度的。他们可能有不为人知的小癖好,这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自我表达;他们也并不都是面目清朗,面对世界时处处游刃有余。相反,他们往往是羞怯的,迷离的,也不乏偏执。我不敢说偏执狂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我可以说,理想的理想主义者应该是偏执的,也是有执行力的。

影片一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艾米丽,是一片沉郁背景下十分具象的感性存在。她的细腻和感性不是悠然的、明媚的,而是自得其乐的,带点自我救赎的性质。冷漠的父亲和神经质的母亲,给不了艾米丽足够的温情和爱。于是,艾米丽只好转身去发掘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看似和以前没有什么不同,但那些被孜孜不倦经营着的小细节让世界呈现出了另一副面孔。一切被镀上了一层梦幻和童话的色彩:恬静河水上跳跃的石子、电影院中在黑暗里恣意释放表情的各色面孔、公园里指引美好邂逅的箭头、在世界各地旅游的圣诞老人……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质感的人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创造。而童话般的人物并不是生活在童话世界里。在她的周围,有长年活在被丈夫背弃的忧伤里的邻居太太,有不知与人为善严苛度日的水果店老板,有聊且过活生活好像总是出岔的女店员,还有活在孤独和沉寂中的父亲……。所以最让我感动的,不是艾米丽对美的发现, 而是这个在寂静中成长的孩子保留了不被污染的纯真勇气。这是冲破昏暗的努力,它不是臆造,不是逃避,是对生活实实在在的经营。实属艰苦卓绝的行为,然而看上去又那摩纯真可爱。一个人就以这样温情可爱的方式实现着自我救赎。

当一次意外事件让艾米丽有了意外的发现,她决定走出自己的世界。这是一次富有意味的尝试。艾米丽告诉自己,如果那个老人收到四十年前自己的收藏时被感动,那摩艾米丽将从此行侠仗义,改变世界;如果没有,伸向世界的触角将收回。于是一切以艾米丽的方式在进行。最终一方找到了童年的记忆,敞开胸怀拥抱此刻的爱,而另一方得到了救赎世界的勇气和希望。艾米丽要让人们看到世界的另一面,当我们猛然撞上生活的冰冷坚硬的一面,而无暇无心去勘探的另一面。天使可以看到的那一面。

在我的眼里,艾米丽走在大桥上的身影是惊心动魄的。我相信此刻她的灵魂升腾,升到了天使在的位置,一股救赎的冲动激荡着它。艾米丽突然有了一种奇怪的感觉。一种与世无争,和睦相处的和谐。此刻一切完美无比,阳光柔和。空气清香无比,城市安详地呢喃。她深呼一口气。生命如此简单而清澈。一股爱的冲动,想帮助全人类的欲望,猛然将她淹没……

于是,一场小小的彩排接下来粉墨登场。艾米丽如此急迫,以至于她几乎是在裹挟着过马路的盲人在大街上疾走,配合着艾米丽特有的对这个世界的叙述。这真是一次艾米丽似的典型性救赎。接下来的一切都顺理成章。天使机智而孩子气地策反着周围世界的革命。是的,这场革命一点也不亚于任何一场风起云涌、日月变色的革命。我本以为,革命都是硬朗的,尖锐的,但这场如此温情可爱的灵魂革命颠覆了我。

所以,如果有一天,当你无意间看到,一条鲜花夹道的小路上,一个女孩子趁四顾无人,偷偷踮起脚尖,将脖颈擎起,像小天鹅一样伸展,请默默走开,不要打扰她。因为艾米丽告诉我们,人人都应该向生活表达。换句话说,人人都可以自我救赎。而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励志观后感【篇5】

望着窗外,在高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大鹏。我想到了那个让我深受启发的故事——《鹏程万里》。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只鸟,叫“鹏”,它飞行的高度并不高,最多也只能从地上飞到树梢,和麻雀飞得一样。但它和麻雀的志向却大不一样,它想看到外面更辽阔的天空。于是大鹏不断练习,不管风吹雨打,它始终相信能够成功地飞向蓝天。懒惰的麻雀劝大鹏别练了,差不多就行了。大鹏却说:“如果只能飞到树梢上,就永远不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到彩虹?只有飞高飞远才能见多识广。”就这样,大鹏经过无数次的练习,终于成功飞向了高空,一飞就是整整九万里,而麻雀只能在树梢上徘徊,永远见不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大鹏为什么能够一飞九万里,而麻雀只能一辈子在树梢上徘徊呢?那是因为大鹏有远大的志向:它要展翅高飞,不做井底之蛙,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做到见多识广。人也只有不断汲取知识,才能不断进步。我们小学生更是要学习大鹏这种有远大理想,并且有为自己的理想实现而去不断努力,反复实践的精神。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志向或没有真正去尝试又怎么能知道会不会成功?

张海迪全身不能动弹,凭的是她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周恩来总理从小立志说:“读书不是为了父母而读,不是为了老师而读,而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爱迪生发明家失败了无数次又无数次地站了起来,跌倒100次,你可以101次地站起来……这么多杰出人士,他们有这伟大的志向,他们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永不言弃。

一眨眼,窗外的大鹏已经飞向了更高的天空中,我暗暗立下决心,我要做一个励志少年,不仅要有伟大的志向,更要下定决心不断实践,那么,成功就离我不远了!

关于励志观后感【篇6】

20xx年5月23日,在吴家店镇中心校操场进行了一场感恩励志教育演讲会。尽管天气炎热,尽管场面不够庄重,但效果非常好。演讲者在特制音乐背景的烘托下,声情并茂、激情四射,通过介绍亲身经历,讲社会故事,组织师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煽动了一波又一波感情的激流。在场的师生及家长有的眼角湿润,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热泪盈眶,平常藏于心底的感恩话语、不便表达的人生志向,和着人间真情面对苍天大地喷涌而出。演讲能让这一代的孩子流泪,一些教师和家长会前认为简直不可能,可是最终他们看到孩子们的真情告白,也被感动,甚至流泪了。真情是相通的,感动是可以传染的,这是一次情感的碰撞,这是一次理想的放飞,这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是一支感恩的赞歌。尽管与演讲者理想的教育效果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对于日常学校教育来说,已经是十分难得。

作为一名教育者,笔者不禁对此进行了深思: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教育事业是否早已倦怠,我们是否还有激情,教育教学是否成为我们的拿工资的唯一理由;我们对学生是否还有儿女般的情怀,是否真正想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民主对待他们;我们的教育是否只用一把尺子,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而缺乏针对性;我们是否与时俱进,同社会共发展,与学生共成长,提升自身的学问与修养,用发展的眼光对看待与自己隔代的孩子,利用好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创新新教育方式;我们是否尊重教育规律,少一些功利性,把眼光看得长些,再长些,多一些春风化雨,少一些拔苗助长。

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德育放在首位,落实在课堂上、校园活动中和社会实践中,从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到全面关注孩子的身心成长、知能进步和精神发展;我们是否舍得花费相当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开展像这样的一些教育活动,给学生以集中的、深入的、广泛的教育,这种强烈的震撼力肯定是零打碎敲式的教育所不能比的,其实现场的人与其说是被演讲所感动,倒不如说被自己的同学、孩子、学生、家长所感动,为别人的感动而感动,甚至是为自己心灵净化而感动;我们是否不断创新思想品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不是简单的复制与粘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一系列的、设置科学、内容合理、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品质素养;我们是否能调动一切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敞开大门办学,让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最大程度的接近,才能让教育有实效,不变形。

假如这一切是否都成为是的话,我相信,教育的春天来了。

关于小狐狸观后感6篇


在欣赏作品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剧中的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每当我们看完,内心都被深深的感动,撰写观后感,就是把我们对作品的想法和见解记录下来,写作品观后感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切入?如何用文字的方式正确书写一份作品的观后感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关于小狐狸观后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关于小狐狸观后感(篇1)

《小狐狸阿权》主要讲了:阿权是一只淘气的小狐狸,害得兵十的妈妈去世前没能吃到想吃的鱼。阿权很后悔,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它偷偷地给兵十送沙丁鱼,送栗子和松蘑。这天,来放栗子的阿权被兵十发现了,兵十以为阿权又要恶作剧,于是举起火绳枪,对准阿权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件小错可能会变成一件大错,做一件小小的坏事可能会给人留下永远的伤痕。当然,这个故事也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男孩,很调皮,他也经常做坏事。一天,男孩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一把锤子和一面墙,并对他说:你每做一件坏事就在这面墙上钉一枚钉子,做了一件好事就拔掉一枚钉子。开始,男孩每天都要钉很多钉子,后来男孩每天钉的钉子比以前少了,终于有一天,男孩不再钉钉子了,而是开始拔钉在墙上的钉子。当男孩拔完所有的钉子后,他的父亲走过来指着这面墙说:你做的坏事就像这面墙上的钉子的痕迹,永远也抹不掉了。男孩听了羞愧地地下了头。

是啊,一件小错会变成一件大错,这也让我想起刘备说的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所以我们应该从做一件小小的好事开始帮助我们身边的人。

关于小狐狸观后感(篇2)

读了《小狐狸阿权》之后,那小狐狸的印象深深刻在我脑中。

这本书内的小狐狸性格多种多样,它既有一颗淘气的心,又有一颗善良的心。

小狐狸很淘气。它常常偷东西,它偷过某家的大米,兵十家的鳗鱼,它还偷过沙丁鱼,兵十他们都知道它。

小狐狸还很善良。当它知道兵十的母亲死了,它以为是自己偷了兵十母亲想吃的鳗鱼,兵十母亲才死的,所以它决定为兵十赎罪,每天给兵十送东西,兵十认为神仙在显灵,小狐狸并没得到兵十的理解,反到兵十用猎枪把死了它。

小狐狸还很勇敢,它买手套时,慌忙把狐狸手抻了进去,它没有按照妈妈说的去做,如果它没有镇定自若,也许早已被帽子店的老板捉走了。

作者笔下的小狐狸活泼生动,淘气又善良。《小狐狸阿权》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好好保护动物,与动物融洽相处。哦,我感谢《小狐狸阿权》,那一篇篇短小灵动、睿智感人的故事为我开启了智慧的天窗,让我触摸到了心灵的光。今后的日子,我仍旧会背着《小狐狸阿权》上路,有了它,我的人生之路一定会更顺畅!

关于小狐狸观后感(篇3)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关于小狐狸观后感(篇4)

通过读《小狐狸阿权》这本书,我知道里面的主人公是一只调皮的小狐狸,很爱搞怪,而且还是个知错就改,善良,可爱的小狐狸。

阿权以前是一个做了很多坏事的小狐狸,它把村民的辣椒扔在地上,它把村民村民粮食都糟蹋了。他把兵十的鱼放掉了,兵十的妈妈去世了也没有吃到鳗鱼。吃鳗鱼是兵十妈妈最后的心愿。阿权看到了伤心的兵十 ,是因为自己的错误导致了妈妈没有吃到想吃的鳗鱼。阿权感到很失落,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后来阿权就决定补偿兵十,刚开始他偷来沙丁鱼给兵十,被卖沙丁鱼的老板当成贼,痛打了一顿。没想到给兵十带来了灾难,后来,阿权就天天给兵十送栗子和蘑菇。过了一阵子,阿权又给兵十去送栗子和蘑菇一不小心被兵十发现了,兵十就,拿起枪要打阿权,走到门口发现了栗子和蘑菇,兵十就明白了,原来是阿权给他送的,兵十放下了枪。阿权得救了!

通过读这本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不怕犯错误,应该有一颗知错就改的心。要时刻改掉自己的坏毛病,做一个好孩子。 还要善于帮助有困难的人,帮助别人,也快乐了自己。

关于小狐狸观后感(篇5)

这本书很有趣,我很喜欢,一口气就看完了。

书中主要讲了小狐狸被看林人捉走,他的女儿很喜欢它,教它写字说话,可家里的两只大狗总欺负它,小狐狸便逃进了大森林。它每天都到一户看林人家外面听故事,听一个故事就按着做一个,就这样学会了很多本领。最后凭着自己的本事当上了看林人。

我最喜欢里面的一个故事,说得是小狐狸听到看林人打电话定购货物的故事,它也学着打电话去定购火腿,当然没付钱啦。当它第二次打电话时被发现了,但它不仅没被捉住,还留了封信告诉腊肠商周六要去他店里面拿一根火腿,腊肠商叫了全村的人在那一天做好准备捉小狐狸。可小狐狸太聪明了,它事先勘察好地形,星期六时它先到店里露了下头,然后把大家引出来,但它咬住了吊狐狸的栏杆,装成了一副狐狸皮骗过了大家,最后大摇大摆的回到香肠店拿走了最大的一根火腿,并在黑板上留了言。读到这,我无比佩服小狐狸的机智。

当然光凭这点机智还是当不上看林人的,小狐狸心地还很善良,它不仅把捡到的腊肠商的钱包原封不动还给他,还收留了原来欺负它的两只狗,真是个又聪明又可爱的小狐狸。我不说了,还是你们自己去看吧,真是好玩的不得了。

关于小狐狸观后感(篇6)

在这个快乐的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有趣的书,书的名字叫做《小狐狸阿权》。

阿权是一只淘气的小狐狸,有一次,它给捕鱼的兵十捣乱,害得兵十的妈妈去世前,都没能吃到想吃的鱼。阿权很后悔,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它每天偷偷地给兵十送沙丁鱼,送栗子和松蘑。这天,来放栗子的小狐狸阿权被兵十发现了,兵十以为它又要恶作剧,于是举起了火绳枪,对准了阿权,最后小狐狸阿权可怜地牺牲了。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狐狸阿权每天帮兵十家送栗子和松蘑,还有沙丁鱼,可是兵十怀疑它又要来捣乱搞恶作剧,把小狐狸阿权打死了,小狐狸真可怜啊!

小狐狸虽然淘气,但我觉得他是一只知错能改,善良的狐狸,我们要学习它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错在哪里,要及时地改正,这样才是一个优秀的好学生。

关于老师的观后感6篇


经过收集并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上关于老师的观后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每部电影所表达的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去品尝的,在观看的同时总会因一些优秀作品产生一些想法。在观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心中产生了许多想法,一篇好的观后感要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

关于老师的观后感 篇1

走进李老师,聆听了他的心声,使我对师爱有了更深的理解。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育需要“爱”,但也许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如何表达我们的爱!作为教育者我们认为只有一个“严”字,才是对学生的爱。曾经学生在课堂上稍微乱动一下,或者是乱摸一下鼻子和眼睛,我都会很严厉的对他批评,当时我认为这是对学生好,俗话说:严师出高徒!然而仔细想想在这样的“政策”之下培养出的孩子再优秀,可是他会离你越来越远,读了李老师的书,我知道他常常利用假期和周末主动邀请学生和他一起到郊外踏青、野炊,和孩子们一起大声唱歌、做游戏,他对孩子的爱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多的体现在课堂之外,而他和孩子们的友谊也正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李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唤醒了我心中的童心,我也认识到之所以我会对学生的要求过于“高压”是因为我缺少了那一分童心,对孩子的要求过于成人化,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变成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而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并不真正的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在教育时“向学生学习”,并且大声疾呼真诚地为此努力着,努力追求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我们不妨也试着带着一份童心走进孩子的心里。

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李老师书中那发人深省的观点不得不让我折服,李老师说,“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不仅由教师所谓的师德决定,也是由教师职业特点所蕴涵的必然要求。教师在从事教育或教学时决不可能是单向的,因为他面对的是同样有着思想感情精神世界的人,因此教育的实施必然是师生双向互动。教师必须有赖于学生多方面合作—即使是一种被动合作,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老师的观后感 篇2

读了着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所着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

本书是由着名教育家李镇西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阐释了李镇西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其中有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集体主意教育是中学教育的核心把班主任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集体权威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班级管理要以法治取代人治解放班主任和班主任的自我解放童心是师爱之源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老师提出的在平等中培养平等。这是一个既普通又真实的故事:课间休息,一个女生到办公室借杯子,李老师指了指角落里的书柜,让学生自己拿。学生拿了杯子后向老师说声谢谢。而李老师阐述了当自己在教室里向学生借红笔时,学生都是争先恐后地拿笔,而且是以最快的速度把笔伸向我们,有的甚至跑到面前给我们。我们往深处想,为什么学生向我借杯子,我想都没想过要亲自把杯子递给他或者接好水呢?从李镇西老师这个真实的案例中,我想到我们平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每次学生要向我们借东西时,都要小心翼翼地问老师,能把XX借给我吗?得到老师的允许后才会借走。而当我们向学生借东西时,有时候会在拿的时候直接说我用一下,或者什么都不说直接拿走,根本没有给学生同意或者拒绝的机会。基础教育界流行一句话: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蹲下来的本意主要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就是老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要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同在蓝天下,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相等的。这就是李老师所说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读了这本书,让我深深地知道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拥有高学历和丰富的经验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爱每一位学生的心。李老师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而我们的老师做到的往往是对自己所教的学生的爱,那对外班的、其他年级的、外校的学生的爱,我们做到了吗?会不会像李老师所说的为了自己班的学生而对其他班学生唾骂或动手呢?如果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

李老师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李镇西老师的文章,给我极大的鼓舞。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爱心和耐心的人,爱学生,爱生活,爱世界。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老师,我会不断努力的。

关于老师的观后感 篇3

这个假期,我读了《老师的眼睛》这本书。我事先就在书店看好了这本书,一放假我就跟妈妈去书店买了作者汤素兰的一套书籍。其中就有这本《老师的眼睛》。回到家,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一下读到了第86页。

这本书的作者是汤素兰,曾获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这本书是由一个个小故事拼接起来的。书中一共有19个小故事。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神秘的太空饮料。里面讲的是一个不起眼的男同学柱儿因为喝了最后一滴剩余的太空饮料,由此获得了一种太空能量变成了神童。期中考试时有一个题目叫斯芬克斯是学校特请过去、现在和未来高科技研究所的吴所长出的。这道题是吴所长花了四十七年的时间才演算出来的。没想到柱儿竟然只花了十分钟就解开了。柱儿也就成了家喻户晓的神童。柱儿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只要有人引导,有人鼓励,就会勇往直前。那神秘的太空能量,只是使柱儿获得了被人重视的机会。而有了这一次机会,就有了柱儿的未来。最后当柱儿回首自己光辉灿烂的一生时,他向全世界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请不要冷落任何一个孩子,请给每个孩子一次成功的机会。一次就够了柱儿伸出一根指头,大声地说。

我看了这本书感触很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发光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缺点,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变得更优秀。相信自己,自己永远是天才。

关于老师的观后感 篇4

假里我阅读了一本好书《感恩老师》这本书中介绍了41个的感恩老师小故事,看完后我深受感动。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艾拉的三位老师》。三位老师所教育的方法各不同,而所得到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别。它给我的启示是:好的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及学习方法,同时在施教的过程中将理解与爱心一并施与。他们无言的关爱像温流流过,温暖了学生的心,让学生铭记一生。

记得有一次我上一年级的时候起床晚了,当我走到教室却不敢进去,那时我胆小害羞,只管抱着门柜不放 。老师不但不打我不骂我,还幽默地说:嘉茵,是不是最喜欢教室的门柜?回家也让妈妈叫人做一样的门柜。我一听笑嘻嘻地放手进去上课了。

在我的记忆里,老师的爱心有很多。我渐渐地成长,全是老师用爱心呵护,用汗水浇灌的。

老师用语言播种,用彩色笔耕田,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 在我的内心深处将永远感谢老师。

作为一篇读后感,首先必须处理好读与感之间的关系,读是感的基础,感从读中来,感必须符合原材料,读感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篇读后感首先引出了自己的观点,接着联系实际谈感受。总之,本文读交代得巧,感论述得深,联系实际联系得准,且三者之间结合得很完美。

关于老师的观后感 篇5

贾平凹所写的《我的老师》中,谁也不会料到他真该做我的老师中的他指的竟是一个三岁半的孩子,然而正是这个孩子,告诉他慈悲、尊重、无畏、坦率、正义、平平常常、坦坦然然只有最纯洁的童心,才能堪破一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冰心写过: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小孩子们的一两句直冲出来的话,不是幼稚,不是不懂事,而是最坦率的言语,最伟大的名言。我们没有理由去拍拍他的头,潇洒地说声幼稚;而是应该至诚地点点头,至少保留一份尊重,一份对童心的爱护。童心是多么地宝贵呀,童言无忌的时代!因为不久它就会湮灭了。确实作者说的没错,我们真的应该从小孩子身上反省自己。小孩子怎会没有资格当我们的老师呢?贾平凹先生一定会珍重地告诉你,我们才真的没有资格自以为是。

记得在我的童心丝毫没有受玷染的时代,妈妈带我去她朋友家玩。她们是曾经的同学,分别数载再次重逢,第一句寒暄的话便是你的皮肤保养得好好呀!哪里,哪里,几年没见,你的身材还是那么好!而此时我却旁逸斜出地飞出一句:阿姨,你好丑啊,脸上好多豆豆。语惊四座,阿姨倒是没有什么反应,妈妈却阴沉着脸,回家时教训了我一顿:你怎么能那样说话!语气严厉得让我发颤。这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印象,尽管我知道母亲也是迫于无奈。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并不只是孙浩涵,他只是代表着一颗纯洁的童心;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们每个人。我似乎听到了贾平凹携着孙老师的手在向并未懂得如何去忏悔的人们呼吁:多一点微笑,少一点虚假;多一份真诚,少一份纷扰何必活得那么勾心斗角,入夜总为小事而睡不着;何必等到人心变凉才觉不妙。

关于老师的观后感 篇6

内容简介:三十七岁的月子,总是一个人坐车,一个人散步,一个人喝酒,直到和高中老师在居酒屋相遇。她已想不起他姓什么,只好含糊地以“老师”相称。他们一起饮清酒、品和食,到林间漫步,去樱花底下流连,在涛声不绝的夜晚吟诵俳句……所有令人心醉的日子里,无论何时何地,老师总是带着一个提包。几年后,老师去世,把提包留给了她。她打开,里面空无一物,唯有一个飘渺浩大的空间,延展开去……

老师的提包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这本《老师的提包》,描述的主题和《踩蛇》可谓大相径庭,远离奇幻与荒诞,回归平凡的真,但味道仍是一样的淡而隽永,像一杯好茶,颜色清丽,气味冲淡,却能让人回想良久,心生多少感慨,却又无话可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大抵便是如此吧。如果说《踩蛇》像是王小波的《舅舅情人》那样,有绿色的爱情和乌亮的水草,长及胸腹的美髯和娇艳欲滴的宫姬,《老师的提包》则有些像汪曾祺的《受戒》,出于自然,一片宁静,再加上一点怅惘。像《一个人的好天气》、《阴阳师》那般的意境,欲说还休,妙不可言。

老师的提包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川上弘美大概是想让人相信杯酒之间的人生:清酒、啤酒、葡萄酒、马提尼、杜松子……总有一种酒让人一杯就醉,忘了自己。茫茫人世,也总有一个人,让你直入梦境,三世三生。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观后感(6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年轻的学生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