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四训观后感 > 地图 > 四训观后感

四训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3-18 来源:互联网

四训观后感汇总。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看视频已经取代看书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一种主要方式,在观看的过程中各种情触,各种联想纷纷呈现出来。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观后感,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怎么写观后感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四训观后感汇总”,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四训观后感 篇1

如何呵护自己的心灵?

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给的答案是,行善。

全书宗旨在于“行万善”。了凡先生说到,当他需要实现某个愿望时,就发愿行善,行三千善,行万善。

为什么要行善呢?行善是为了积累阴德,积累福报,更简单点来说就是自己做了那么多好事,内心就不会有愧,人生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王阳明先生说,要致良知。致良知和行善,都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心灵。大师的思想基本上殊途同归。

如果自己的心灵没有养护好,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会走了样。

比如拿我自己的例子:最近在学习旧房改造,不得不说我的起心动念就是买卖心。抱着一颗买卖心,房东怎会愿意相信我呢?动了买卖心就做不起来,但如果起心动念就是为了生活在这里人打造最美好的居家环境,那心中的焦虑还是这样吗?没有摆正心态,晚上怎么会睡得好呢?

那怎么样才是好的行善?

是不是所有的行善都是好的?

不一定,有时候你认为自己做了好事,但别人不一定这么认为。那怎么衡量?

中峰和尚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也就是做了对别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对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恶。要是对别人,那么就算是打骂也是好的;如果对自己好,就算对人恭谦有礼,那也是不好的。

就好比,只是简单的把玫瑰插到土里,然后就不管不顾了,这不叫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是按植物生长规律,给予足够的阳光及养分,让它真正的生根发芽开出花,这才叫善。

四训观后感 篇2

《了凡四训》里面讲,拥有千金财富的人物必然本身就是千金的人物。于是,愈发郁闷。看来本人的生命本身就是轻于鸿毛的,如果能变得重于泰山?被印祖推崇的《了凡四训》告诉了我们命运前定的真相,可是又告诉了可以改变命运的方法:行善积德。问题是,这样的标准还是世俗化的标准:有儿子,中进士,当高官,发大财。

可是,这些对于佛教徒来说不是不重要的徒增烦恼之物么?世尊舍国弃家而求人生真谛,说明这些并不是他所求的目标,这些也不能作为标准吧。而且若把这些作为修佛的目标还是有分别心,修的是有为法呀,这应该不是四谛所宣扬的吧。也许,是我阅读和理解错了,袁先生和印祖的本意只是告诉后人命运是有的,但是一定可以改变的,而且即使是富贵功名这样的事情也是可以通过修善行和发愿改变的。但是,本人认为不能太过执著于本书的教诲,因为这些毕竟属于有为法,也是根源于贪嗔痴念的,对钱财和权力的追求源于贪,对生儿子的追求源于痴,而这些都是不能断烦恼的。但是,下一个问题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可能凭自力永远也断不了这些。于是,即使修有为法也是修行了一些,毕竟比没有修行要好。这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和选择呀。

生命是要重量还是数量,我觉得自己命里没有数量,嗬嗬,只能选择重量啦。

四训观后感 篇3

观看了《了凡四训》,有如下感想分享:

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改变命运,“人的命运天注定”只是一般人的看法。袁了凡先生通过现身说法,向儿子讲述了命运的真相,说明了人们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身的命运,断恶修善,灾消福来。消极被动地听从命运的安排,只能知命认命。根据立命之学积极的改造命运,则是积极有益的。

了凡先生还说,积极去改造命运,需要用心去修炼道德,用功去做自己的事业。我们经常说,心态会影响个体的思维、思维会左右个体的行动、行动会导致个体的命运,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以事业来说,我们能不能从心底把自己的工作看成大家一起的事业?我们能不能采取有效的行动引导我们的事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获取成功?这一切,真正的核心源自你的态度,是不是真正用心去做、用心去修炼。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遇到困难险阻时是不是积极进取,而不是就此认命?以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项目为例,可能进行了成百上千次的试错,也许第1001次才是真正成功的产品,但我们能否坚持到这一刻?我们能否通过一次次的努力积极的去改进我们的产品?我们能否做到极致?看过这个片子的第一集,我当时就闪现出这些念头。

我用现在互联网成功的案例和我们对比,首先就闪现出小米的“专注、极致、口碑和快”,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小米进入手机市场,是进入了一个绝对的红海,这样红海的市场,怎么还能进入?能不能成功,怎么成功?小米诠释了一个极好的案例。它的极致、专注不恰恰印证了要真正的用心、用功去做自己的事业么。一个卖煎饼果子的皇太吉,你能相信他能在6个月内销售额过亿么?BAT(百度、阿里、腾讯)出来的4兄弟,卖肉夹馍,10平米店面,日入万元,他凭什么成功?凭的是真正用心去经营、去改变自己的人生。

现在是一个浮躁的社会,需要像了凡先生说的那样:戒躁、静心、努力、行善,用心去修炼道德和事业,方有成功之机会。

四训观后感 篇4

人应该向什么方向去发生转变的?首先,人要改过。首先要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然后坚定地把它改掉。每天改一点你就可以达到圣贤。这是一种在负面的层面上改进的方式。下一章是在积极层面上。所谓的积极,就是要能够去做好事。了凡用了很多历史故事以及传奇故事来劝善,告诉人们以前做过好事的人,后来又得到了什么样子的好报,大家去做好事。最后一张是谦德之效,告诉人们要谦虚,只有谦虚才能让自己的性格得到磨练,从而能够获取最大的益处。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就是这个道理。

有意思的地方是,袁了凡还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叫做“功过格”的东西。功过格是把自己的功劳也就是好事和自己的过错记录下来的一种方式放在格子里,看自己修为是否与日俱增。看到这里让我不禁想起来了《富兰克林自传》。弗兰克林也曾经给自己兑现过目标。在他自己看来。人生有13条重要的美德维度,如每周可以修缮一个,便是人生重要的进步。于是富兰克林也有一个类似于功过格的东西,每周对应的一个。自己要修为把它记录下来,然后不断的克服,下周就换一个。等13个轮完以后再修一圈。富兰克林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大家,人的性格可以改,他的尖刻、他的好色、他的不谦虚都在一次一次的自我较量之中被他改掉了,从而也成就了他的伟大。中国和西方虽然文化不同,但安身立命之学上那种自我修养,自我克制,自我磨练与社会合作、对社会做贡献等价值,被东西方共同推崇。

这本书很短,但是修行的道路很长,和大家一起共勉。

四训观后感 篇5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写给后代的一本家书。 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不差分毫的算定,认为今生前世既然已经成为定数,无需迷茫,但同时也没有了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的:"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至于改过的方法,我觉得我能够从事理上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却很难从心中抹去做错事、做恶事的想法,明白了错误的根源,就会在做事之前用这些标准来评判这件事是否应该去做,但是只有从心上改正,不起心动念,才能够避免种下恶因。当人的想法专心于善时,就不会有恶的念头涌入,正如我们专心于学习,就不会有怠惰享乐的想法一样,从心上去改过,应该是我勇猛精进的方向。

积善之方用十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积善能够改变命运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强调的两点就是积善要出于至诚之心、出于利他之心,否则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满皆源于存心的不同。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我觉得这十点纲要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爱敬存心",心中不存爱敬,其他的行为则非出于真诚,自然将是一文不值的。"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我们都应该心存爱敬,了凡先生说"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才能通圣人之志",不可能通过圣人先贤本身去爱敬当今世人,但是我们应该代圣人立言,践行圣人之志,来帮助、爱敬万物,通过自己的行动把圣人的爱传播给世人,这样既是我们爱敬了世人,同样也是圣人爱敬了世人,这样才是"为圣人而安之矣"的真谛。

谦德之效的内涵则显得更为明了了,"满招损,谦受益",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太满,我们的欲望太满,我们的态度太满,我们的心太满,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资本的本性便是去创造新的资本,便是去实现利益的最大,所以说建立在资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种满的文化,而这也是现代社会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我们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在学问上虚怀若谷,认识到自己的鄙薄;处世上礼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精神上也保持一种永不满足的精进之心,不断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谦,是亏,但也是得,关键看自己的态度与努力。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作恶之可怕,不在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详。

四训观后感 篇6

致孩子一一了凡四训读后感800字

我亲爱的孩子:

从开始看《了凡四训》,我就在认真的思索,什么是该给你的真正正确的教育。今天我在看第二篇,“改过之法”,在心里也慢慢有了答案。

人生很长,因为前路漫漫而未知。人生也很短,回望,过往皆为虚度。如何不虚度,又能让未知的路途尽量平坦,就要明白:厚者常获福,薄者常近祸。心底淳厚、待人厚道、知恩图报,如此行事必会远祸而近福。对人刻薄、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不知感恩,如此一来必会近祸而远福,损人害己。

今天我要把自己向了凡先生学习的三点教给你。

第一,知耻之心。要有羞耻心。有羞耻的学生,自然会在学习上力求上进。有羞耻心的人,在社会中也会自觉维护自己的尊严,在道德上反省和自律。知耻能给人上进的力量、自我约束的力量。

第二,敬畏之心。知道畏惧,就能唤醒自身的良知,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一个人,对于父母、老师、长辈,都应该心存敬畏,言行举止礼貌恭敬。万物皆有感知,纵使我们在别人看不到地方,也要约束和管理自己的行为,不能做坏事,花草树木,风雪云雨都是坏事的见证者。

第三,勇敢之心。一个人最大的勇敢,就是改正自己的过错。人不能改掉自己的过错,大多是因为拖沓、懒惰,畏惧艰难而退缩,所以必须勇敢发奋,有错误即刻改过,不能消极等待。

如果在教室里捡到了东西,要尽量找到是谁丢失的,归还别人,或交给老师。不能占为己用,一针一线,不告而自用,即视为偷。心存羞耻,就会正确对待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这样的话小事。如果你能从内心对于成绩的好坏存在羞耻心,我相信你一定会认真去对待学习。

花草鱼虫虽小,都是生命,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你就不会随意去伤害任何的生命。对老师真正的敬畏体现在,对老师劳动成果的尊重,上课就应该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温暖的暖从三年级一直错到四年级,在学习上,从今天开始,努力做一个勇敢的勇士吧!一切的错字错题都是“纸老虎”,认真对待,勇敢地战胜懒惰的自己!

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我也反省了自己今天的过错。不应该在抱怨的坏情绪中度过,这个飘雪、诗意的下午,有很多事情在等着我去做,有很多道理在等着我去明白,我也应该对生活更勇敢。

四训观后感 篇7

了凡四训读后感600字:

1.吾日三省吾身:回顾记录一天的善恶得过,好的地方继续保持;过的地方及时改正,充实自我的德行,行善积德,莫因“因循”而耽误一生。[因循:得过且过,没有人生的大追求]

2.改过之法:

1、要有羞耻心:

沉溺于情欲,以为别人不知道而私下做一些不义的事,还没有愧疚之心,一天天沦为禽兽而不自知,世界上羞耻的事莫过于此[情欲:人的各种情感和本能欲望]

《关于羞耻心、不义之事,是不是应该有个界定之法?难道不应该是有的人不知道这是不义之事而做了,才没有愧疚之心?不过也说不好,譬如乱扔垃圾,我明知这是不义之事,但偶尔扔了也就扔了,哎呀,得改正!不过,话说回来,的确有这种可能的存在呀!所以什么是义,什么是不义,也是需要普及的呢!》

2、要有敬畏心

此处宣扬天地在上,我们很难欺骗鬼神。即使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做坏事,头顶的神明,也看得清清楚楚,一一记录。我虽是总觉得鬼神是不存在的,更多的我觉得是欺瞒不了自己,毕竟做了不义之事,没有愧疚之心的人也不会在意这些道道而继续为之;有愧疚之心的人便要忍受愧疚的煎熬,怎可继续为之?嗯,想来便是如此。

《改过要趁早,觉悟要趁早;而一旦觉悟,就一定一刻都不能懈怠,一念都不能放纵。》、

3、要有勇猛心

不知过失则矣,既知不改是为何?正如“知道不做仍为不知”,立即行动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读后感·小的过错,就像芒刺钻进了肉里,应当迅速剔除;大的过错,就如毒蛇咬了手指,应当赶紧砍掉手指。

4、解决之道

善于改正过错的人,在还没有付诸行动改正错误之前,就先把其中的道理彻底弄明白了。

好难QAQ!

一心培植良善的心念,一心去做善良的事情,每时每刻显现的都是正念,持之以恒!

四训观后感 篇8

读了故乡名人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之后,我感触很深。《了凡四训》由四篇短文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当时是用来训诫他的儿子的。我觉得对我们这些后人也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我想与大家一起谈谈其中的“积善之方”。“积善之方”意思是说,我们要积善、积德,好人会有好报的。这在孔繁森身上就得到了证明。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将他们带回拉萨,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节假日只要有空,他说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孔繁森虽然是副市长,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够怎么办?孔繁森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歌曲《走进西藏》、《公仆赞》、《等你回家》就是对他的赞颂。他付出了,也得到了回报——人们永远怀念他。我想,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现在,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他们有的孤苦伶仃、有的贫病交加、有的绝望无助,我们应该伸出援助之手,给予无私的帮助。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了凡四训观后感


了凡四训观后感(一)

文|踏月听香

《了凡四训》电影看了第一遍,大致了解了《了凡四训》这本书的内容。今天来说一说我的第一遍观后感。

说真的,这部电影拍摄的条件实在是太简陋了,但是有人可以把它看上十遍,便值得我从头到尾看下去,甚至开始了第二遍的观看。

这部电影,也应该说是这本书,里边涉及了很多鬼神的内容。虽然我说过信佛、敬佛,其实是相信内心的信仰。说实话,我到现在不信鬼神,至于这本书里讲到的内容,比如说某某人行善,后来子孙就做了大官,我想大概是因为古人解释不清楚这种现象的原因,所以把它归结为神的点化和恩赐,但是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环境的影响。

首先,相比于灾荒连年,饿殍遍野,能够行善的人,家庭条件相对来说还算比较殷实,这是物质上的丰厚;

其次,愿意行善之人,素养也比较高,相比于常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也比较重视,后事子孙得以继承祖先遗风,这是精神上的丰厚。

最后,根据吸引力法则,行善之人,必会引得更多文人士大夫等有识之士的欣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良人为伍,必定可以催促其更加努力、上进。这就是现在人说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有慈父,有良师,有益友,再加上一生行善,民心所归,子孙后代必然会一代胜过一代。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行善之人既可以得到仁义道德,也可以收获功名利禄,即内外双得。其实这一切不是鬼神相助,而是自助也。我想这就是古书对现代人的教育意义吧。

了凡四训观后感(二)

看了《了凡子训》,受益匪浅。

一 视频的开始是两名考生回乡,其中弟弟未中榜,并且对父亲出言不逊,甚至埋怨考官的不是,作为其父的主人翁袁了凡,决心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行善的故事。袁了凡偶然相识了算命极准的孔先生,卜了几卦,屡屡皆中,因此袁了凡对此深信不疑,相信了自己命中不该科第功名,不该有子嗣。在袁了凡对自己命运无欲无求的时候,遇见了云谷禅师,对其讲了立命之学,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幡然悔悟,35岁给自己改名了凡,意思是不愿意落入凡夫俗子的窠臼,并且改过自新,修善积福。云谷禅师说,如果只相信命,吉,如何趋之;凶又如何避之。要立自己的命,谦虚改过,努力修德,转变自己的命运。孔先生算他,53岁有大厄,而袁了凡当了县令也不忘修善积福,他非常注重人民的福利,主动减免农民的税负,还积极植树固堤,很是得民心。53岁那年安然无恙,并未有大厄,还平平安安过了许多年。

二 立命之学中讲到:仁义道德,功名利禄要如理如法地去求,要向内心去反省。不在自己内心中追求,而只向外面去攀缘追求,这样求之,固然有很多方法门道,而能够得到的,还是原来命中有的,并不是求来的。命中没有的,还是得不到,内外双失。内心失去道德仁义,外面失去荣华富贵,不从自己内心的求,所以没有利益。因此,积善福,不信命,才是关键。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也非常大。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尽现真善美中华文化。孔先生给了凡算的无功名无子嗣:不应该科第功名,因为科第中人皆有福相,并不断积功德,积善行,培养厚福的根基,而了凡不耐烦剧,不容人,时或自尊自大,以才智过人轻言妄谈,直心直行。不应该有儿子的原因:①正所谓地之惠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而了凡有洁癖。②和气能育万物,而了凡善怒。③仁爱乃生生之本,一味忍心,是不育之根,吝惜自己的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④多言耗气。⑤好饮酒,消散精气。⑥彻夜长做不注重保养元气元神。其余过错尚多,不能悉数。云谷禅师说:“知道了福薄和不生儿子的原因,就要改过自新,积功累德,包容别人的过失,爱惜自己的精神。《天道》中也说: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诗经》中也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的不能得科第与不能生儿子是天作孽,尤可得而为之,扩充德行,努力行善事,多累积阴德,这是自己所造之福,哪里会有不享福报的道理呢?”

三 了凡生活的年代不如现在,尚可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改之,作为新时代人,我们也要学一学了凡先生倡导的,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务要

四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否则,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耽搁一生。从现在做起,积善成德,不抱怨,不焦躁,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这才是立命之本,修身之道,切勿虚度光阴,空过此生。

《了凡四训》观后感(三)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人)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儿子的四篇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份内容,在民间广为流传。

最先接触到《了凡四训》是在2013年末,看到净空法师开示的视频中讲解,然后找优酷搜索到电影版后反复观看,尔后又在度娘找这本书细加体会,如同凝听圣人教诲,收获甚大。那天起对因果才有了深入了解,对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就像如今很多认命的人一样不思进取、按部就班、随遇而安,文中袁黄自叙了早年命运被孔老先生算定都全部应验,因而相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直到遇见云谷禅师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精辟开示,彻底改变其宇宙观。此后,认识到自己宿命论的错误,从追求不堕落是凡夫的理想出发,改号为“了凡”,在於由此“悟立命之说”。

以下四句是精选经典,细加体会、反复揣摩定有收获。

一,“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福报是从方寸修来的,方寸就是我们的心,只要从心地上去改变自己,绝对会得到感应。

二,“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人在世间能够享有千金、百金产业的,也必定是有千金、百金福报的人。老天是就每个人所造的善恶质性,让他获得应有的果报,何曾加上一丝一毫的喜爱和厌恶的想法。

三,“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只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只要能够发出一个勇猛坚决的善念,就足以洗刷一生所积下的罪恶,譬如上千年幽暗的山谷中,只要有一盏灯光照射进去,那么这千年来的黑暗就可以完全出去。所以过失不论是久远前犯的,还是最近才犯的,只有能够改过,才是最可贵的。

四,“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务必要多累积功德,务必要对人包容,务必待人和气慈悲,务必爱惜自己的精神。以前的种种缺点就像是昨天死去都成为过去了;从今以后的你就像是今天出生一切重新始;这个义理再生永恒不灭。

了凡四训观后感(四)

尊敬的导师教练、教练,亲爱的家人,大家现在好!

自我介绍:刘新菊,一个善良、谦卑、有爱心的女人!

通过学习《了凡四训》,感触很深,尤其是刚开始感恩与期盼时,我就热泪满面,真的感恩祖先的福荫,感恩国家的护佑,感谢父母的养育。我,一个地地道道来自农村的妇女,能够来到爱源学习,真的感恩祖上有德,感恩导师,感恩爱源公司能把我留在这个平台。

当听到了凡先生给他的儿子讲善分为半善和满善时,内心一惊。原来以前自己认为是一个善人时,内心深感惭愧,自己的标准是有私心。为了我自己能够达到某个目的而去帮助别人。教育孩子也教育错了,教孩子们学会了索取,而不是付出。所以物质条件好,也是生活在痛苦中,现在明白了,明理了。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跟着导师一场场论坛的付出,真正的体会到付出不求回报时,身心的那份舒畅,那份欢喜无比。

来到爱源后主要负责家人们的饮食起居,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但是

由于自己的习气重,有时家人说的话不如我意时,还会升起烦恼心,却不知道从自身找问题所在。“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我自己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但从来没有从自身改,所以烦恼会不是的生出来。学习《了凡四训》时学习到了凡先生的谦德之效后,体会到自己做事要从心上改,理事心同时去修正自己,才能成长,才能改命。

《太上感应篇》有讲到“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自此我要真正做一个善良的人,为家人们做好后勤工作。

再次感恩家人们的支持与理解!

惭愧学生刘新菊敬呈

2017年3月24日

了凡四训观后感模板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让我们观影变得更加便利。欣赏优秀的影片涤荡了我们的心灵。为了保留心里那份感动,我们应当写一份观后感。写作品观后感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切入?有哪些优秀的观后感范本可供借鉴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了凡四训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1】

如何呵护自己的心灵?

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给的答案是,行善。

全书宗旨在于“行万善”。了凡先生说到,当他需要实现某个愿望时,就发愿行善,行三千善,行万善。

为什么要行善呢?行善是为了积累阴德,积累福报,更简单点来说就是自己做了那么多好事,内心就不会有愧,人生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王阳明先生说,要致良知。致良知和行善,都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心灵。大师的思想基本上殊途同归。

如果自己的心灵没有养护好,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会走了样。

比如拿我自己的例子:最近在学习旧房改造,不得不说我的起心动念就是买卖心。抱着一颗买卖心,房东怎会愿意相信我呢?动了买卖心就做不起来,但如果起心动念就是为了生活在这里人打造最美好的居家环境,那心中的焦虑还是这样吗?没有摆正心态,晚上怎么会睡得好呢?

那怎么样才是好的行善?

是不是所有的行善都是好的?

不一定,有时候你认为自己做了好事,但别人不一定这么认为。那怎么衡量?

中峰和尚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也就是做了对别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对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恶。要是对别人,那么就算是打骂也是好的;如果对自己好,就算对人恭谦有礼,那也是不好的。

就好比,只是简单的把玫瑰插到土里,然后就不管不顾了,这不叫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是按植物生长规律,给予足够的阳光及养分,让它真正的生根发芽开出花,这才叫善。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2】

了凡四训读后感2000字:

《了凡四训》原名叫《训子文》,本是袁了凡为教育子孙后代,所写的文章,不曾想,义理深刻,名流千古,文中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篇章分别进行讲述,简言之,立命之学讲的是人的一生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听天由命、随波逐流?还是拼搏奋斗、自立自强?还是完善自我、顺其自然?

我想袁先生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把握现在,“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昨天已经过去,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已经成为了你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必要对往日的遗憾而终日懊悔,也不能满足于曾经的辉煌,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而是要活在当下,把握现在,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永远保持一个善良谦卑之心。“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内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一句可谓单头棒喝,如梦初醒,天下这么大,不缺高智商的人,不缺有才华横溢的人,但缺的是静心修德,兢兢业业做事的人,即我们现在所称道的“工匠精神”。

改过之法一篇所讲的是怎么样修正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贤,难道就没有犯错的时候了吗?我觉得人的一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过失,如何处理过失,如何避免过失。袁先生给了我们如何面对过失以及如何处理、避免过失的答案,“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发耻心就是说要有悔过改正之心,知耻而后勇,发畏心是说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父母,敬畏老师兄长,敬畏妻子等等,发勇心是说要又勇敢之心,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作敢当,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反思我自己,我觉得我也有做错的地方,我也会有懊悔的时候。一个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犯错,没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我们深入学习《了家四训》的意义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心向善,善有善报,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又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深入人心。但袁先生在《了凡四训》“积善之方篇”中明确提出了积善的不同类型,如“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正如事物发展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读后感.普遍性提示的是其基本矛盾、基本特点,同为行善即为其基本特点;特殊性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行善的动机不同,效果不一样,此为其特殊性。《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行善也同其理,只有乐于行善、发自肺腑、不求目的、自然流露之善,才是真善美。否则“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善有大小之别,“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反映的都是为国为民的大善。我想作为一名医生,我能做的就是救死扶伤,努力提高的专业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同时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一种善的体现。

《了家四训》同时还指出为人处世之道,“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在工作生活中,不要因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就到处压制同事;不要用自己行善的标准去要求其他人也按自己的标准去行善;不要看见别人犯错了,就幸灾乐祸,要时刻保持谦虚学习态度,虚怀若谷,宽以待人,这样才会不得罪人,才能团结他人。这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体现。所以古人常常讲“吃亏是福”,吃的是眼前亏,受的是今后福。“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这是教育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要常怀感恩之心,谦虚之心,行善之心。

纵观《了凡四训》一书,充满了智慧、仁爱之光,谆谆教诲,发人深思,给我们未来指明的方向,这一生,我们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四个篇章的标题已经点名了主题,要立生命、常思过、多积善、懂谦德。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3】

在观看《了凡四训》电影的时候,我记得开头有这么一段话:了凡先生本名袁黄,早年被孔先生将一生命运算定,后遇云谷禅师,为其开示“命自我立”之学,遂改别号“学海”为“了凡”。了凡先生书其一生,实践改过积善之法,成为世人行善修德,改造命运的杰出典范。

了凡先生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真的很感谢公司向我们推荐了这部电影,并且发放图书,时刻鞭策我们,提醒我们要时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在无时思有时,多积德行,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了凡先生劝世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云谷禅师曾对了凡先生说,人的命数确实是有的,但这是对于凡夫俗子,对于极善的人,和极恶的人,命数都是不能约束他们的。极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贫穷短命,但因为他行了善事,那么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贫穷短命变成富贵长寿;相反,极恶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贵长寿,但因为他行了恶事,那么这恶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贵长寿变成贫穷短命。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两回事,当今的一些国人,盲目的追逐金钱而忽略了传统的道德美德。他们的言行盲目,内心浮躁,见义勇为的反遭诬陷,公车让座的反被骂,中国已经出了多少个彭宇?这不禁让人思考,作为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现在这些人都是怎么了?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心态改变人的命运,从了凡的知命认命,到最后的知命而不认命,从这一转变就是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神奇教练米卢带领中国足球队历史性冲进世界杯,我记得他的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就是心大一点,一切从心开始,结善缘,积仁德,俗话说:“恶从心中起,口乃心户之门”,对别人,对亲人,对孩子,口出恶语,冲动这个魔鬼会让你肝火旺盛,最终损伤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保持良好的心态,多积善行,不计较一得一失,时刻记得提醒自己,让浮躁的心静下来,不要管别人计较你什么,也不要管别人说你什么。谁能救自己?谁又能解读自己?只有自己,从我做起,从心做起,才能改变自己的个性,改变未来的生命走向。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4】

了凡四训至此已通读一遍,文虽读完,却感到自己要做的事才刚开始。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反复无常,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谜底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因为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转动分毫。如果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可以推算出来。但得无心,即是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定。人的七尺之躯,其实大抵是差不多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系吗?不是的。关键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支配,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过是一个附庸而已,没有丝毫自主权。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实在没有必要太珍惜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没有仔细想想,我们应该拥有这些东西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喜欢捉弄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惭愧,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经常打压讽刺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言妄语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此,我们还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怨天尤人,抱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由得羞愧万分。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因由,自己更是无地自容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相比之下,还是得到了很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反省,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5】

《了凡四训》这本书,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他的价值在于把儒道佛教的思想与命里风水相融汇,超越了迷信的层面,变成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生活哲学。袁了凡通过自身的经历来告诉世人如何改变命运,首先改变你的内心,任何事都要反省,而不是外求,通过修行改变,透过持续不断地做好事。如何改变命运作者提出了一下几个观点:

一、立命之学

通过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合乎情理。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宽容,一定要和气慈爱,一定要保养精神,多种善事,每天反思自己的行为。

二、改过之法

要有羞耻心,要有敬畏心,要有勇猛心。从改正过失开始,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改过要趁早,觉悟要趁早。

三、积善之法

有利于别人是善,只利于自己是恶,有利于别人是出于公心,只利于自己是出于私心,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心,善不求回报是真善,做善事但是心里一点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论做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十种善事,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四.谦德之效

如果能够心存善念、严于律己,对天地鬼神敬重,对别人抱着谦逊的态度,那么,鬼神也会时时眷顾我们,我们才有受到福泽的根基。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肯定难成大器,即使发达了也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和美好,谦虚使人进步,凡是抱着谦虚的态度,不但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还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读此书最大的感悟是,拜佛求神、算命、看八字,不如多行善事,多积德行,向外求,将自己的命运归功于神、佛、仙、明理,不如向内求,从自己做起,改变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方便。人生不过一场修行,通过修心创建良好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心和心态去为人处世,这辈子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反馈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6】

最近看《了凡四训》几点感悟:

一、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这句话出自明朝的著名学者崔子。了凡先生借用此语来劝诫自己的儿子:做好事不在数量的多与少,而在于是否能救人危急。——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毋以善小而不为,善不在于大和小,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

二、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福田”即人生的各种福份。古人说:“少年积福,中年修福,晚年享福”。积福在哪里积呢?在一片福田里积。修福又在哪里修呢?“不离方寸”即从心里开始修。这里的“方寸”即真诚心、恭敬心。“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是说修福如果能从真诚、恭敬之心处起修,想办成什么事就能办成什么事,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修身为本”。做善事要有真诚心,不是一点小事就一直挂嘴边,说帮助了谁谁谁,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做了善事而不张扬的人才是真正做了善事,才是有福报。

三、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将来种种,譬如今日生。

从前的往事再多,到今天为止就全部无关了以后的事情,不管发生什么,从今天开始就当重头来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要做不争之德!

四、虚心屈己,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

要虚心,自己肯迁就不骄傲,使得天地鬼神,时时哀怜我,才可以有福的根基,那些满怀傲气的人,一定不是远大的器量,就算能发达,也不会长久地享受福报。福报是靠我们不断的修行修心得来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要懂得积善延昌!

五、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凡称祸福是由自己求得的,就是圣贤的语言;凡说祸福都是由上天注定的,则是世俗的论调而已。

六、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

我们生在这个人心风俗败坏,末世的时代,做人很不容易;因此,旁人有不如我的地方,不可以把自己的长处,去盖过旁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其优点,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要做到老子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


了凡四训观后感

研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据史料记载,袁了凡先生与佛教渊源甚深,且与当时著名高僧云谷禅师交情颇深。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明白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十分消极被动。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道理,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虽然影片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这部电影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谦德之效"讲的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部电影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透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有两点我感触颇深:

一、命运是能够改变的。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满信心,完全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因此,要培养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恶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要经常反省自己。当意识到不好的状况发生时,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二、知非改过须具三心:一是知耻心,二是畏惧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发耻心。人能够知耻,就不会起妄心,动恶念。我们做人处事时刻要谨慎,要反省是否对得起父母的养育、公司的培养、亲人的期盼。

第二要发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没有畏心,又不知耻,什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出来。平时我们在工作、生活、处事中要敬畏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这是铁规,须深知触碰各项规章制度高压线的后果严重,教训惨痛。丨

第三要发勇心。有过当下就改,无须迟疑。发勇心改过就须痛下决心,决定没有犹豫,当机立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观后感(通用7篇)


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在生活已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当不同的人在看完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了凡四训观后感(通用7篇)”,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1】

作为老师,首先要修改自己的言,解决口舌争端问题。不再随意评论攻击其他国学和玄学界的前辈和名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实事求是地做些中肯的点评。其次,对评论自己的人,善意的批评要接受,恶意的攻击要不放在心上。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给自己褒扬的人要知道感恩。

阴阳五行的观点是,一个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总是有两个方面,事物本身不具备善恶,善恶的评判取决于你的视角。这个视角往往又决定在时间和空间的位置。在适当的时间和合理的位置,人要口出恩言。

其次,要解决身体不佳的问题。由于想的多伤神,说的多伤精,运动少导致脾无法运化而肥胖。

解决的办法,我将学生以6人以小组,分成8组,每组选出一位负责任的组长,当我的教学任务偏重时,我可以吩咐组长去执行,如平时的听写默写,作业订正,都可以由组长去检查落实。每周至少四次的活动,比如游泳,打球,跑步等等活动。同时在课前也要进行一些唱歌练声练气放松心情的工作。

根据五行学的观点,人要得到一样东西,必然会失却一样东西。很多人明明知道是错,却无法改过,不是没有毅力,是害怕失去。改正缺点的同时会增加自己东西,但也会失去东西。因此在改过的时候,必须明白自己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那种只有得到,没有失去的观点,不是阴阳五行学的理论,事实上也不存在。不过一般大众比较喜欢听。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2】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3】

《了凡四训》这本书,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他的价值在于把儒道佛教的思想与命里风水相融汇,超越了迷信的层面,变成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生活哲学。袁了凡通过自身的经历来告诉世人如何改变命运,首先改变你的内心,任何事都要反省,而不是外求,通过修行改变,透过持续不断地做好事。如何改变命运作者提出了一下几个观点:

一、立命之学

通过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合乎情理。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宽容,一定要和气慈爱,一定要保养精神,多种善事,每天反思自己的行为。

二、改过之法

要有羞耻心,要有敬畏心,要有勇猛心。从改正过失开始,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改过要趁早,觉悟要趁早。

三、积善之法

有利于别人是善,只利于自己是恶,有利于别人是出于公心,只利于自己是出于私心,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心,善不求回报是真善,做善事但是心里一点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论做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十种善事,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四.谦德之效

如果能够心存善念、严于律己,对天地鬼神敬重,对别人抱着谦逊的态度,那么,鬼神也会时时眷顾我们,我们才有受到福泽的根基。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肯定难成大器,即使发达了也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和美好,谦虚使人进步,凡是抱着谦虚的态度,不但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还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读此书最大的感悟是,拜佛求神、算命、看八字,不如多行善事,多积德行,向外求,将自己的命运归功于神、佛、仙、明理,不如向内求,从自己做起,改变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方便。人生不过一场修行,通过修心创建良好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心和心态去为人处世,这辈子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反馈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4】

到此刻为止,《了凡四训》大概听了有六次了,每次听都有新的认识。最初决定去听,只是因为觉得好奇,此刻越来越感觉到:去听课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取。

首先,和谐友好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这些教诲,你只管去听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相信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气质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为听众们准备吃的喝的,在此感谢她。

再说说课堂,刘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对其中道理的阐释也做得很详尽,同时,又不忘让同修们共同参与,除了最初的读PPT之外,还发动大家自己做PPT来讲,这是对大家的信任与培养,也让我们学习的动力更大了。到目前为止,三个同修的分享和讲解各有所长,刘亚斌师兄讲课比较有激情,都是从自身找例子,生动形象,很勇于进行自我批评;韦泽睿师兄对理论的讲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资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小紧张;于寒松师兄的讲解无论从理论到实例都很精彩,他谦虚好学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佛教怀着虔诚的信仰与极大的热情。

之后再说说我,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开始对《了凡四训》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我来说好处重大,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有时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无法处理一些坏情绪和心理问题,对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对将来的未知又感到恐惧,敏感,多想,容易受伤,爱抱怨,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糟,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来,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从开始听课,尤其是每周二上课时与崔瑞和刘老师一齐谈话,每次都给我以很深的启迪,我的心渐渐变得平静下来,我开始明白“内心的平静”是应对一切最好的法宝,我也很赞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但是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烦恼而已,刘老师说,学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报应”这个道理,此刻我也就处于“最基本”的阶段。对于《了凡四训》的原文,我承诺刘老师年前要读够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幸运,得以了接触并了解《了凡四训》,能得到内心的平静,能过一种行善而快乐的生活。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5】

研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据史料记载,袁了凡先生与佛教渊源甚深,且与当时著名高僧云谷禅师交情颇深。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明白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十分消极被动。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道理,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虽然影片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这部电影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谦德之效讲的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部电影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透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有两点我感触颇深:

一、命运是能够改变的。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满信心,完全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因此,要培养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恶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要经常反省自己。当意识到不好的状况发生时,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二、知非改过须具三心:一是知耻心,二是畏惧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发耻心。人能够知耻,就不会起妄心,动恶念。我们做人处事时刻要谨慎,要反省是否对得起父母的养育、公司的培养、亲人的期盼。

第二要发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没有畏心,又不知耻,什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出来。平时我们在工作、生活、处事中要敬畏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这是铁规,须深知触碰各项规章制度高压线的后果严重,教训惨痛。丨

第三要发勇心。有过当下就改,无须迟疑。发勇心改过就须痛下决心,决定没有犹豫,当机立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6】

最近看《了凡四训》几点感悟:

一、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这句话出自明朝的著名学者崔子。了凡先生借用此语来劝诫自己的儿子:做好事不在数量的多与少,而在于是否能救人危急。——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毋以善小而不为,善不在于大和小,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

二、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福田”即人生的各种福份。古人说:“少年积福,中年修福,晚年享福”。积福在哪里积呢?在一片福田里积。修福又在哪里修呢?“不离方寸”即从心里开始修。这里的“方寸”即真诚心、恭敬心。“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是说修福如果能从真诚、恭敬之心处起修,想办成什么事就能办成什么事,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修身为本”。做善事要有真诚心,不是一点小事就一直挂嘴边,说帮助了谁谁谁,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做了善事而不张扬的人才是真正做了善事,才是有福报。

三、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将来种种,譬如今日生。

从前的往事再多,到今天为止就全部无关了以后的事情,不管发生什么,从今天开始就当重头来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要做不争之德!

四、虚心屈己,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

要虚心,自己肯迁就不骄傲,使得天地鬼神,时时哀怜我,才可以有福的根基,那些满怀傲气的人,一定不是远大的器量,就算能发达,也不会长久地享受福报。福报是靠我们不断的修行修心得来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要懂得积善延昌!

五、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凡称祸福是由自己求得的,就是圣贤的语言;凡说祸福都是由上天注定的,则是世俗的论调而已。

六、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

我们生在这个人心风俗败坏,末世的时代,做人很不容易;因此,旁人有不如我的地方,不可以把自己的长处,去盖过旁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其优点,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要做到老子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凡四训观后感【篇7】

很早以前就曾看到过一本《了凡四训》的小册子,并没有用心认真读。直到母亲重病,在长沙的各大医院医治无效,从而吃长素发心学佛,因此改变命运,延长寿命直至往生的种种瑞像,为助母亲提升品位,以尽一点孝心,才使我们兄弟姐妹及表弟共四家和父亲合资重印古文版本的《了凡四训》几千册。并逐句逐段的付有当代著名的净空法师讲解。恰逢学校放假,让我得以有机会好好读这本书。

这本书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现身说法”,教戒他儿子袁天启所作的四篇家训:一、立命之学——认识命运的真相;二、改过之法——发‘耻心、畏心、勇心’,“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三、积善之方——十种具体方法;四、谦德之效——用五个例子说明‘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这本书在明清两代被奉封为至宝,读了确实可以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加上净空法师讲解,使我认识了许多佛教原理和佛法的基础知识,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我并不是完全不相信命运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说服我的观点,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陰陽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报应的时间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后代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听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今天我能看到净空法师对《了凡四训》的讲解,虽晚尤福也。因为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讲的迷信,而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不管过去了多少年,我还是有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努力实行!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按照古圣贤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子孙后代,那我们的国家一定没有现在这么乱,一定会比现在更繁荣富强。

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4篇


影视作品与书籍都是蕴含相当多知识的一种载体,一个好的作品,常常让我们的内心大受震动我们可以将内心油然而生的想法,记录在观后感当中,观后感能够帮助我们重整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观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对作品理解得更加到位。写观后感应重点描写哪一部分呢?下面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 篇1

作为老师,首先要修改自己的言,解决口舌争端问题。不再随意评论攻击其他国学和玄学界的前辈和名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实事求是地做些中肯的点评。其次,对评论自己的人,善意的批评要接受,恶意的攻击要不放在心上。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给自己褒扬的人要知道感恩。

阴阳五行的观点是,一个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总是有两个方面,事物本身不具备善恶,善恶的评判取决于你的视角。这个视角往往又决定在时间和空间的位置。在适当的时间和合理的位置,人要口出恩言。

其次,要解决身体不佳的问题。由于想的多伤神,说的多伤精,运动少导致脾无法运化而肥胖。

解决的办法,我将学生以6人以小组,分成8组,每组选出一位负责任的组长,当我的教学任务偏重时,我可以吩咐组长去执行,如平时的听写默写,作业订正,都可以由组长去检查落实。每周至少四次的活动,比如游泳,打球,跑步等等活动。同时在课前也要进行一些唱歌练声练气放松心情的工作。

根据五行学的观点,人要得到一样东西,必然会失却一样东西。很多人明明知道是错,却无法改过,不是没有毅力,是害怕失去。改正缺点的同时会增加自己东西,但也会失去东西。因此在改过的时候,必须明白自己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那种只有得到,没有失去的观点,不是阴阳五行学的理论,事实上也不存在。不过一般大众比较喜欢听。

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 篇2

《了凡四训》这本书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是古代劝善书中的名片,内容涉及四个方面的训诫,即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强调的是人的命运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控,一生成败完全取决于自身所作所为,所谓“命自我作,福自己求。”此书还值得一看。

我们是在李老师的带领之下进入到这本书中的,以前,我总认为文言文一点意思都没有。还非常难懂,绕口。可当我真正的用心去理解文章内容时,却发现文言文的好处:用白话要说一大堆的话,用文言文一、两句就搞定了,而且越读越有味道。

这么多的句子,都使我印象非常深刻,有这样一句话是我有很多感触: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为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次风雷之所为益也。”我的理解是:一些小的坏习气,可能在你眼里不算什么,但如果不立即剔除就会引起许多事端;大的恶习要马上彻底丢掉。如果有一丝犹豫,以后的恶果只有自己吃了。不论什么恶习,就马上改掉,或许现在不算什么,长大后便会有居多坏事都来找你。就如手指里扎了一根刺,如不马上清除,化脓、流水,最后可能导致整个手会废掉。一个小恶习会影响多大的事啊!

《了凡四训》让我找到了读文言文的乐趣,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所以,大家一定要多读多看《了凡四训》!就算看不懂也不要紧,要慢慢去摸索。

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 篇3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印证了这样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正如其所说“余初号学海,是曰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袁黄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种层次仅仅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把毛病找出来一样样地改。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正如此所说“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袁黄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 篇4

最近看《了凡四训》几点感悟:

一、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这句话出自明朝的著名学者崔子。了凡先生借用此语来劝诫自己的儿子:做好事不在数量的多与少,而在于是否能救人危急。——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毋以善小而不为,善不在于大和小,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

二、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福田”即人生的各种福份。古人说:“少年积福,中年修福,晚年享福”。积福在哪里积呢?在一片福田里积。修福又在哪里修呢?“不离方寸”即从心里开始修。这里的“方寸”即真诚心、恭敬心。“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是说修福如果能从真诚、恭敬之心处起修,想办成什么事就能办成什么事,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修身为本”。做善事要有真诚心,不是一点小事就一直挂嘴边,说帮助了谁谁谁,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做了善事而不张扬的人才是真正做了善事,才是有福报。

三、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将来种种,譬如今日生。

从前的往事再多,到今天为止就全部无关了以后的事情,不管发生什么,从今天开始就当重头来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要做不争之德!

四、虚心屈己,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

要虚心,自己肯迁就不骄傲,使得天地鬼神,时时哀怜我,才可以有福的根基,那些满怀傲气的人,一定不是远大的器量,就算能发达,也不会长久地享受福报。福报是靠我们不断的修行修心得来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要懂得积善延昌!

五、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凡称祸福是由自己求得的,就是圣贤的语言;凡说祸福都是由上天注定的,则是世俗的论调而已。

六、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

我们生在这个人心风俗败坏,末世的时代,做人很不容易;因此,旁人有不如我的地方,不可以把自己的长处,去盖过旁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其优点,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要做到老子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1000字精选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不是读过的书,而是看过的电影,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此时就可以写一篇欣赏好剧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1000字精选。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篇1)

了凡四训至此已通读一遍,文虽读完,却感到自己要做的事才刚开始。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反复无常,对命运的无可奈何。了凡四训里面则把此谜底揭开了: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人因为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数,才有天命,才会为阴阳所缚,不得转动分毫。如果人无心,也便无数可讲,又怎能为阴阳所缚?

看相算命,数千年来不绝,之所以能算准,是因为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数,所以用数学可以推算出来。但得无心,即是无数,数学又如何能算定?数是如何来的呢?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福报也好,恶报也好,其实都是由心而起。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意识决定。人的七尺之躯,其实大抵是差不多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恶事?有的人得善报,有的人得恶报?是身躯的关系吗?不是的。关键在于心。身躯是受心的支配,要它东就东,要它西就西,很听话的。有时做好事,有时也做坏事,全在于一念之间。肉身只不过是一个附庸而已,没有丝毫自主权。由此可知,这三尺臭皮囊,实在没有必要太珍惜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我们每天都在追逐名利,可是都没有仔细想想,我们应该拥有这些东西吗?我们有福吗?我们积功累行了吗?我们有容人之量吗?我们是不是喜欢捉弄别人,来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语呢?很惭愧,我们没有修福德,没有积功累行,没有容人之量,更是经常打压讽刺别人来抬高自己,妄言妄语数也数不清。既然如此,我们还整天奢求什么功名利禄呢?从前我总怨天尤人,抱怨命运不公,自己怀才不遇,文章读到此,扪心自问,不由得羞愧万分。至于读到无子的种种因由,自己更是无地自容了。了凡先生所言种种,自己哪一样没有呢?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了凡无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虽走得不太顺利,可是相比之下,还是得到了很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反省,反怨气丛生,真是罪业深重了。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篇2)

本周重读了《了凡四训》,再一次深入感觉到传统文化的经典所在。一书从四个方面

“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一一道来一个人是如何掌握把控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的。

立命之学,首先要意识到命运虽有一定的定数,但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可以改变命运的。立命,就是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目标和梦想。

改过之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要从修身养性开始。云谷禅师说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作文我们要从各个维度检讨自己不能实现目标的原因,从今开始,改掉种种旧日恶习。牢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牢记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要发勇心。

积善之方,每个人都有习惯和惰性,改变起来不容易,这个求需要方法和监督。云谷禅师教授了凡使用功过格来记录善行和过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要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水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读书笔记·这些是了凡先生划分的标准,我们可以用来衡量所作所为。

谦德之效,讲的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内省自察,及时改过。

通过学习了凡四训,对自己人生目标的笃定;不断自我觉察并改过的践行;利他和业力的积善践行,到一直的谦虚谨慎品德的提升,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心性,不断能成长。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篇3)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13机缘巧合结缘佛教,2014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篇4)

了凡四训读后感2000字:

《了凡四训》原名叫《训子文》,本是袁了凡为教育子孙后代,所写的文章,不曾想,义理深刻,名流千古,文中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篇章分别进行讲述,简言之,立命之学讲的是人的一生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听天由命、随波逐流?还是拼搏奋斗、自立自强?还是完善自我、顺其自然?

我想袁先生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把握现在,“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昨天已经过去,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已经成为了你人生的一部分,我们不必要对往日的遗憾而终日懊悔,也不能满足于曾经的辉煌,骄傲自满,不思进取,而是要活在当下,把握现在,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永远保持一个善良谦卑之心。“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见贤思齐,见不贤自内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一句可谓单头棒喝,如梦初醒,天下这么大,不缺高智商的人,不缺有才华横溢的人,但缺的是静心修德,兢兢业业做事的人,即我们现在所称道的“工匠精神”。

改过之法一篇所讲的是怎么样修正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圣贤,难道就没有犯错的时候了吗?我觉得人的一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过失,如何处理过失,如何避免过失。袁先生给了我们如何面对过失以及如何处理、避免过失的答案,“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发耻心就是说要有悔过改正之心,知耻而后勇,发畏心是说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父母,敬畏老师兄长,敬畏妻子等等,发勇心是说要又勇敢之心,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作敢当,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反思我自己,我觉得我也有做错的地方,我也会有懊悔的时候。一个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知道自己在犯错,没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我们深入学习《了家四训》的意义所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心向善,善有善报,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又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深入人心。但袁先生在《了凡四训》“积善之方篇”中明确提出了积善的不同类型,如“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正如事物发展既有其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读后感.普遍性提示的是其基本矛盾、基本特点,同为行善即为其基本特点;特殊性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行善的动机不同,效果不一样,此为其特殊性。《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行善也同其理,只有乐于行善、发自肺腑、不求目的、自然流露之善,才是真善美。否则“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善有大小之别,“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反映的都是为国为民的大善。我想作为一名医生,我能做的就是救死扶伤,努力提高的专业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同时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也是一种善的体现。

《了家四训》同时还指出为人处世之道,“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在工作生活中,不要因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就到处压制同事;不要用自己行善的标准去要求其他人也按自己的标准去行善;不要看见别人犯错了,就幸灾乐祸,要时刻保持谦虚学习态度,虚怀若谷,宽以待人,这样才会不得罪人,才能团结他人。这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体现。所以古人常常讲“吃亏是福”,吃的是眼前亏,受的是今后福。“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这是教育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要常怀感恩之心,谦虚之心,行善之心。

纵观《了凡四训》一书,充满了智慧、仁爱之光,谆谆教诲,发人深思,给我们未来指明的方向,这一生,我们究竟该怎么度过,我想四个篇章的标题已经点名了主题,要立生命、常思过、多积善、懂谦德。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篇5)

暑假去了西安的终南山,父母认识一位让我们全家都很敬重的白老师,他送给我家一本书,书名叫《了凡四训》,并嘱咐我们认真阅读。我认真读了好几遍,我觉得看完这本书我学到了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今天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看完这本书的心得。

《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得告诫书,被称为“中国历史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书”。这本书中,了凡先生以毕生的学问和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命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

这本书包含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方”四训。这里主要说了,了凡先生自幼丧父,母亲让他弃学从医,学医可以养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听从了母亲的意见。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孔先生告诉了凡先生命里为官,并告诉他“你县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可以考第九名。”第二年了凡先生赶考,结果孔先生的话都一一应验。孔先生还告诉了凡先生,他以后是个大官,五十三岁那年因病而终,可惜没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话。知道自己五十三岁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无所求,无所思了。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哪里没有过错的呢?了凡先生决定从今天起改掉过错,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时,减免税负,关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活到了七十多岁。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了凡先生告诫后人要有善心德心孝心。作为一个小学生更要学会这些。什么是善心,就是要乐于助人;德心我认为就是做一个有道德,公有德心的人。比如很多人会乱丢垃圾,我绝对不会乱扔垃圾,现在40度的高温,清洁工爷爷奶奶们冒着酷暑,在烈日下清扫大街,我请求所有人不要再随地乱扔垃圾,有的开车的叔叔阿姨会把垃圾随手扔在大马路的中间,他们就没有德心,清洁工们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捡垃圾,只要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给别人一份爱心;以后不管在哪里吃饭,我绝对不会浪费粮食,在学校吃多少打多少,不能吃不完就倒掉,因为,在山区偏远的农村还有很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中午都没饭吃,我希望可以尽我小小的力量帮助到他们;孝心,就是知道孝顺父母,知道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感恩老师教我们学习知识,上课认真听讲,不让老师操心。

日日谦善,日日进步;这个是我以后必须每天都要做到的,我希望我身边的每个人都能读懂这本书,并明白书中的真谛。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篇6)

看了《了凡子训》,受益匪浅。

一视频的开始是两名考生回乡,其中弟弟未中榜,并且对父亲出言不逊,甚至埋怨考官的不是,作为其父的主人翁袁了凡,决心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行善的故事。袁了凡偶然相识了算命极准的孔先生,卜了几卦,屡屡皆中,因此袁了凡对此深信不疑,相信了自己命中不该科第功名,不该有子嗣。在袁了凡对自己命运无欲无求的时候,遇见了云谷禅师,对其讲了立命之学,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幡然悔悟,岁给自己改名了凡,意思是不愿意落入凡夫俗子的窠臼,并且改过自新,修善积福。云谷禅师说,如果只相信命,吉,如何趋之;凶又如何避之。要立自己的命,谦虚改过,努力修德,转变自己的命运。孔先生算他,岁有大厄,而袁了凡当了县令也不忘修善积福,他非常注重人民的福利,主动减免农民的税负,还积极植树固堤,很是得民心。岁那年安然无恙,并未有大厄,还平平安安过了许多年。

二立命之学中讲到:仁义道德,功名利禄要如理如法地去求,要向内心去反省。不在自己内心中追求,而只向外面去攀缘追求,这样求之,固然有很多方法门道,而能够得到的,还是原命中有的,并不是求的。命中没有的,还是得不到,内外双失。内心失去道德仁义,外面失去荣华富贵,不从自己内心的求,所以没有利益。因此,积善福,不信命,才是关键。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也非常大。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尽现真善美中华化。孔先生给了凡算的无功名无子嗣:不应该科第功名,因为科第中人皆有福相,并不断积功德,积善行,培养厚福的根基,而了凡不耐烦剧,不容人,时或自尊自大,以才智过人轻言妄谈,直心直行。不应该有儿子的原因:

①正所谓地之惠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而了凡有洁癖。

②和气能育万物,而了凡善怒。

③仁爱乃生生之本,一味忍心,是不育之根,吝惜自己的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

④多言耗气。

⑤好饮酒,消散精气。

⑥彻夜长做不注重保养元气元神。其余过错尚多,不能悉数。云谷禅师说:“知道了福薄和不生儿子的原因,就要改过自新,积功累德,包容别人的过失,爱惜自己的精神。《天道》中也说: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诗经》中也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的不能得科第与不能生儿子是天作孽,尤可得而为之,扩充德行,努力行善事,多累积阴德,这是自己所造之福,哪里会有不享福报的道理呢?”

三了凡生活的年代不如现在,尚可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改之,作为新时代人,我们也要学一学了凡先生倡导的,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四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否则,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耽搁一生。从现在做起,积善成德,不抱怨,不焦躁,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这才是立命之本,修身之道,切勿虚度光阴,空过此生。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篇7)

《了凡四训》电影看了第一遍,大致了解了《了凡四训》这本书的内容。今天说一说我的第一遍观后感。

说真的,这部电影拍摄的条实在是太简陋了,但是有人可以把它看上十遍,便值得我从头到尾看下去,甚至开始了第二遍的观看。

这部电影,也应该说是这本书,里边涉及了很多鬼神的内容。虽然我说过信佛、敬佛,其实是相信内心的信仰。说实话,我到现在不信鬼神,至于这本书里讲到的内容,比如说某某人行善,后子孙就做了大官,我想大概是因为古人解释不清楚这种现象的原因,所以把它归结为神的点化和恩赐,但是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环境的影响。

首先,相比于灾荒连年,饿殍遍野,能够行善的人,家庭条相对说还算比较殷实,这是物质上的丰厚;其次,愿意行善之人,素养也比较高,相比于常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也比较重视,后事子孙得以继承祖先遗风,这是精神上的丰厚。

最后,根据吸引力法则,行善之人,必会引得更多人士大夫等有识之士的欣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良人为伍,必定可以催促其更加努力、上进。这就是现在人说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有慈父,有良师,有益友,再加上一生行善,民心所归,子孙后代必然会一代胜过一代。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行善之人既可以得到仁义道德,也可以收获功名利禄,即内外双得。其实这一切不是鬼神相助,而是自助也。我想这就是古书对现代人的教育意义吧。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篇8)

《了凡四训》读后感600字:

家里的长辈常常跟我说一句老话,叫“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学习了《了凡四训》之后,我想用读书后的心得体会解释下这句老话。

一命。我们经常听到的话是“命由天定”、“命中注定”。社会学和遗传学也告诉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这就是所谓的“命运”。但了凡先生开篇就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命运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二运。我理解的运,即是机会。我们积极主动,努力求索,不为命运所束缚,才能牢牢的把握住机会。把握机会的前提就是,我们要有一颗”立命”的心。

三风水。风水,我理解的风水,是我们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也常常有不同的性格。就像苏浙一带的人常常精明干练,湖广一带的人敢为人先,东北一带的人自由奔放。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要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避免地域带来的局限。

四积阴德。了凡先生不仅告诉了我们改变命运的态度,也给我们改变命运的方法论。那就是要积德行善,渡人即渡己。向内,我们要修心。培养内在美好品质,不贪心,不膨胀,没有私心恶念作祟,不嫉妒,不谄媚,不高傲。向外,我们要尽可能的去帮助别人,去传播美好的东西。

五读书。读书也是了凡先生告诉我们的方法论之一。读书即是学习,唯有学习才是改变命运的正途。回首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不管社会阶层是否固若金汤,读书和学习始终是普通人上升的一个渠道,是改变命运的跷跷板。

这就是我运用《了凡四训》的读书体会,对这句老话的解释。命运的大门就算关闭了,但总会给努力、善良的人开一扇窗。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篇9)

供稿:郭敏英

抗击疫情期间,全国人民都在用“宅”在家的方式,表达对抗击疫情的贡献。“长期宅家”正是考验人的毅力和耐力,大部分人宅家不甘无所事事。所以,有的人爱上了厨艺、有的人健身强体、有的人宅家根据喜好“充电”。

我宅家期间,刚开始也是爱上了厨艺,“无师自通”这是网络带来的福音。接着又爱上听直播健康讲座。其中对《了凡四训》这篇文章很感兴趣。因此,我专门从网上下载了这篇文章详细阅读。

《了凡四训》的四训有“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给他儿子的一本家训,其主要内容讲述他自己的经历。袁了凡先生幼年遇到孔先生(第一神算子)说他:不能得科举第,不能生儿子,53岁寿终。后来又遇到云谷禅师说:命数是有的,束缚不了大好人,也束缚不了大恶人,命运握在自己手里,积德行善,绵延子孙。袁了凡先生明白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后,他开始积德行善,11年做了3000件善事,最后他功德圆满,中了举人考上进士,生了两个儿子,74寿终,子孙科举顺利,世代昌盛。

袁了凡先生以现身经历,论证“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的哲理。平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所以,时至今日仍然是脍炙人口。社会上影响很大,数百年来历久不衰,为各界人士欣然传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建议我们学习《了凡四训》,在“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将新时代家风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

深入阅读《了凡四训》这本家训之后,让我感悟很深,目前在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各式各样。有的人出生贫寒而怨天尤人,有的人生在富二代家庭而沾沾自喜。有的人体弱多病而思虑过多,有的人德不配位而灾祸连连,有的人见钱眼开而不贪不快。这部家训明确的告诫我们,所有的事情都有前因后果,都会有因缘果报,虽然“命”不能改变,但是“运”可以自己去掌握,“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我们的福报要自己去寻找,自己去改造,幸福也可以自己去追求,健康也可以自己去掌握,而不是被命数所束缚。如果发现自己犯了错误,要懂得反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平时要积善行德,帮助他人,善事做多了,命运自然也有所改变。事在人为,不能违背道德,要修身养性,待人接物要慈祥和蔼,人的命由智慧来决定,思维要跟上行动,要载物厚德,更改理念,做健康的人。

现在就说我们老年人,虽已是古稀之年,也要重新点燃生命的志向,常言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德顺79岁登T台走秀,钟南山84岁投疫前线,袁隆平90岁田间做实验,社区大街小巷随处可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都是老年人,他们不认命不服老,坚持做善事做好事。时时刻刻在提升自我价值,做智慧老人。做幸福老人。他们的言行直接着影响下一代,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为下一代树立榜样,树立优良家风。只有这样才能让家庭更加和谐健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家风家训世代传承。

上文为红庄居民区郭敏英老师疫情期间阅读《了凡四训》的所思所想。欢迎居民朋友们踊跃投稿,我们将定期刊登!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篇10)

作为老师,首先要修改自己的言,解决口舌争端问题。不再随意评论攻击其他国学和玄学界的前辈和名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实事求是地做些中肯的点评。其次,对评论自己的人,善意的批评要接受,恶意的攻击要不放在心上。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给自己褒扬的人要知道感恩。

阴阳五行的观点是,一个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总是有两个方面,事物本身不具备善恶,善恶的评判取决于你的视角。这个视角往往又决定在时间和空间的位置。在适当的时间和合理的位置,人要口出恩言。

其次,要解决身体不佳的问题。由于想的多伤神,说的多伤精,运动少导致脾无法运化而肥胖。

解决的办法,我将学生以6人以小组,分成8组,每组选出一位负责任的组长,当我的教学任务偏重时,我可以吩咐组长去执行,如平时的听写默写,作业订正,都可以由组长去检查落实。每周至少四次的活动,比如游泳,打球,跑步等等活动。同时在课前也要进行一些唱歌练声练气放松心情的工作。

根据五行学的观点,人要得到一样东西,必然会失却一样东西。很多人明明知道是错,却无法改过,不是没有毅力,是害怕失去。改正缺点的同时会增加自己东西,但也会失去东西。因此在改过的时候,必须明白自己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那种只有得到,没有失去的观点,不是阴阳五行学的理论,事实上也不存在。不过一般大众比较喜欢听。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模板7篇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了凡四训观后感”,欢迎阅读。

通过观看影片,我们能够逾越自己的身心,欣赏优秀的影片涤荡了我们的心灵。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观后感是我们将自己观看作品之后的感受写成的范文。你是否正为写作品观后感而犯难呢?或许"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篇1】

了凡先生告诉儿子袁天启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样改呢?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趋吉避凶,避祸纳福"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来改命,那为什么不是马上积极行善而是先要改过呢?了凡先生告诉我们其实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过。改过的根本:由心改过。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及时的改正,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命难改。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可见改过的重要性,同时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必要的三要素对我颇有触动,即第一要发耻心,知耻才能正在从心里正视改过的必要性;第二要发畏心,敬畏才真正地愿意付出实际行动去改过;第三要发勇心,改过需要勇气,我们常常不改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过的方法分三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从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来一一改正;第二层从理上改,即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自然会加以改正;第三层从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会发展成千万过错,一个人如果净化自己的心灵和思想,这样犯错的次数也会大大降低,从而改过之举就成了没必要的了。

了凡先生所提点的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90后,我常常误把缺点错误当作自我的个性,也时常呐喊"这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即使犯了错,也只是趋于表面的改过,而从未发过三心,未真正意识到改过对自我命运的重要性,佛说的因果报应也是一样的道理,今日犯下的错,种下的恶根,已经在悄然无息地修改着我们命运的轨迹,杂草不除,我们命运的那片庄家地又怎能迎来大丰收呢?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篇2】

《了凡四训》这本书,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他的价值在于把儒道佛教的思想与命里风水相融汇,超越了迷信的层面,变成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生活哲学。袁了凡通过自身的经历来告诉世人如何改变命运,首先改变你的内心,任何事都要反省,而不是外求,通过修行改变,透过持续不断地做好事。如何改变命运作者提出了一下几个观点:

一、立命之学

通过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让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合乎情理。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宽容,一定要和气慈爱,一定要保养精神,多种善事,每天反思自己的行为。

二、改过之法

要有羞耻心,要有敬畏心,要有勇猛心。从改正过失开始,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改过要趁早,觉悟要趁早。

三、积善之法

有利于别人是善,只利于自己是恶,有利于别人是出于公心,只利于自己是出于私心,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心,善不求回报是真善,做善事但是心里一点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论做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十种善事,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四.谦德之效

如果能够心存善念、严于律己,对天地鬼神敬重,对别人抱着谦逊的态度,那么,鬼神也会时时眷顾我们,我们才有受到福泽的根基。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肯定难成大器,即使发达了也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和美好,谦虚使人进步,凡是抱着谦虚的态度,不但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还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读此书最大的感悟是,拜佛求神、算命、看八字,不如多行善事,多积德行,向外求,将自己的命运归功于神、佛、仙、明理,不如向内求,从自己做起,改变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方便。人生不过一场修行,通过修心创建良好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心和心态去为人处世,这辈子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反馈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篇3】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给儿子的四封家书,主题思想是告诉我们,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但命运究竟如何能够改变,书中主要是通过袁了凡先生如何在云谷禅师的教导下,通过自己不断的行善而改变原孔先生为他算定的命,来告诫世人只有不断的行善才能彻底改变命运。一个常人很难做到没有忽视乱想的念头,那就会被阴阳气数所束缚,也就有了定数。但是一个极善的人,有了做善事的力量,命运之定数就会控制不了他。当然极恶的人,定数也拘不住他,原本他可以享福,但是由于恶事做得太多,最后也享受不了了。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的行善,什么是善?要行善,首先要有改过之心。要改过要先有发“羞耻心”。没有“羞耻心”的人,经常沉溺于美酒佳肴、赌博、卖淫嫖娼等等卑劣的行为,也会失掉人格,和禽兽没有两样。上次跟有人在聊因果报应的时候,提到一点现在很多人在外面乱搞性关系,我提到:今天他搞其他人,假设哪一天他的亲人或者他的下一代的下一代受到报应,他会有什么感受?有时候,真的是会报应在他身边的人或者他自己的身上的。

改过,还要有畏惧的心。佛家常言道:三尺头上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很多时候,我们自欺欺人,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很隐蔽,没有人知道。其实,这个道理古人在《掩耳盗铃》中的道理应该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了。说到这个,我想起南怀瑾大师曾经说到的,现在很多人,乱搞男女关系,以为没有人知道,其实在做那种事情的时候,有很多幽灵在旁边等着投胎呢!有成千上万的幽灵在看着你们做的事情。

改过,最后还要有毅力、有勇猛之心。我们人很多时候都比较懒惰,有了过失得过且过,没有毅力。要改过,今天发现了过失,今天就要立马去改,不可推迟到明天,因为明天又复明天了。

行善,只有改过之心是不够的,还要去做一些善事。行善的事情很多,按照袁先生的概况,大概有下面十种: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那么做这些事情是不是就一定是善呢?未必,中锋禅师认为:做多别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恶。若是你做的事情,可以使别人得到好处,即使骂人、打人,也是善的;如果是为了自己,就算你是恭敬人,礼貌待人也是恶。

也许你是一个唯物者,认为我迷信或者在瞎扯蛋。当然不会要求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因果报应或者幽灵的存在,因为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讲不清楚。我们先来做这样一个分析,善事有分为阳善和阴德,所谓阳善就是做的善事是被人知道的,所谓阴德是所做的善事是不被人知道的。接下来你细细想一下你做了很多善事会怎么样?如果你做的很多是阳善,今天你帮助那么多的人,哪一天你落难的时候,也会有一些人来拉你一把的。当然我们做的善事主要不是为了这个,但是有些人还是有情的。再说,你做的阴德,那么没有人知道你做的善事,你坚持做了,你的人生境界已经到达一个很高的层次了,你的心态也相当的好。对人生的得与失你也不会去计较很多了,这样的情况下你还不会快乐吗?从这两点来说,我是赞同行善的可以改变命运的。也许我的论点或者论据不是很充分,观点是片面的,但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不在于你这辈子是否轰轰烈烈,而在于有没有意义。多行善的人生我觉得会是很有意义的。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篇4】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印证了这样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正如其所说“余初号学海,是曰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过之法”顾名思义,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正如孟子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袁黄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种层次仅仅是从表面上改变,即把毛病找出来一样样地改。第二种层次就是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过错自然就会消除,正如此所说“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第三是从心上改,即“过有千端,惟心所造,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所以这些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满心间,那么其他不正当的思想就不会玷污自己的心灵,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袁黄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篇5】

了凡四训里讲改变命运还是忌巧用拙,行善寄福,会有双看不见的手扶你一把,人的脑子所看到的都是小聪明,远不足以御风雨。以前人说吃亏就是占便宜,是指达到那个盈亏点,吃不够也不行,吃亏是福是指吃人眼里的亏,享人眼外的福。这世界有某种逻辑多数人轻易不懂,若有苍天洒清酒,独醉西山谢晚风。

有某些事情不能拖延太久,拖太久肯定出问题,事情总会变化,或者是往好的方向,或者是往坏的方向。

人本质上是平等的但又是不平等,平等的意思是指人在广义上人格上人是平等的,不因财富地位教育肤色种族有高低贵贱。但人确实不能无差别相待,人和人是不一样有的人就一祸害,比如历史上的赵高,祸害了秦国,胡亥信任他结果付出了生命和家国的代价,大部分挑拨离间的人都有祸害的特性,自己心智能量不是很强的人会被拖下水的,有的是庸人,比如说闰土,老老实实但不精彩,有的人想要有一番作为的话,邂逅并且与某一类人建立起顽固的纽带,比如孔明对刘备,刘基对朱元璋,这种人叫精英或者精华,是对人很有用的那种,没有他们历史会索然无味,人生如同白开水。这就是说为什么人是平等的同时又不是平等的,人本身的能量不一样,有大有小,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的,人,当你不懂的时候,她就像斯芬克斯之谜一样,蒙娜丽莎几人能懂。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篇6】

立命是什么?立命就是自己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被命运束缚。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我并不是完全不相信命运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说服自己的观点,袁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的就是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报应的时间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后代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听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人生能通过不断的积善修德来突破命运的定数,让固有的定数变为变数,最终命运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就像老禅师所说: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方法,给人以希望和启迪,具有朴素辨证主义的思维特征,让人能冷静面对世间的各种变化,劝人积极面对生活,可以说,读此书,对事业,对生活有百利而无一害。《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

读这本书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很庆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努力实行!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按照古圣贤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子孙后代,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比现在更繁荣富强。

了凡四训观后感怎么写【篇7】

到此刻为止,《了凡四训》大概听了有六次了,每次听都有新的认识。最初决定去听,只是因为觉得好奇,此刻越来越感觉到:去听课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取。

首先,和谐友好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这些教诲,你只管去听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相信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气质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为听众们准备吃的喝的,在此感谢她。

再说说课堂,刘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对其中道理的阐释也做得很详尽,同时,又不忘让同修们共同参与,除了最初的读PPT之外,还发动大家自己做PPT来讲,这是对大家的信任与培养,也让我们学习的动力更大了。到目前为止,三个同修的分享和讲解各有所长,刘亚斌师兄讲课比较有激情,都是从自身找例子,生动形象,很勇于进行自我批评;韦泽睿师兄对理论的讲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资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小紧张;于寒松师兄的讲解无论从理论到实例都很精彩,他谦虚好学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佛教怀着虔诚的信仰与极大的热情。

之后再说说我,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开始对《了凡四训》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我来说好处重大,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有时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无法处理一些坏情绪和心理问题,对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对将来的未知又感到恐惧,敏感,多想,容易受伤,爱抱怨,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糟,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来,这些只有我自己明白,自从开始听课,尤其是每周二上课时与崔瑞和刘老师一齐谈话,每次都给我以很深的启迪,我的心渐渐变得平静下来,我开始明白“内心的平静”是应对一切最好的法宝,我也很赞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向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但是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烦恼而已,刘老师说,学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报应”这个道理,此刻我也就处于“最基本”的阶段。对于《了凡四训》的原文,我承诺刘老师年前要读够三十遍,此刻我正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期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幸运,得以了接触并了解《了凡四训》,能得到内心的平静,能过一种行善而快乐的生活。

武训传观后感


武训传观后感(一)

冯国双

最近看了《武训传》,深有感触,不自觉有些想法。虽然以前也听过说武训这个名字,但好像没有这么多感触。这几天看了一下,不觉感触颇多。

武训,也许是唯一一个被历史记住的乞丐。因为他从小因为不识字而被地主欺骗毒打,在一个破庙中病了3天。从此以后,心中就只有一个目标:修义学,让穷人家的孩子能够读书。我想,他这3天中的思考,可以与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7天7夜冥思苦想媲美。两个人都是大彻大悟,然后一心为劳苦大众。只不过武训的思想更为单纯,只有一个目标。从此以后,武训乞讨30余年,期间受尽各种侮辱、谩骂,但他从未改变自己的信念。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用自己乞讨的血汗钱,办了义学,并真正得到了当地的尊重。

为什么一个人会被历史记住,我想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为别人而活着,是为了底层人民而活着,所有的一切,都丝毫没有考虑过自己。

人可以永生吗?其实武训就相当于永生了。因为他只是躯体不在了,但思想仍在,也许会一直在。很多人追求长生,其实真正的长生就是思想长生。我们只是寄居在一个躯体上,难道这个躯体真的是你吗?老子说过,"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只有不为自己而生,才能真正长生。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孔子他们不都是长生了吗?他们已经无处不在。

我们还会有武训这样的人存在吗?只为了自己的理想,不计较一切,只为别人而活,不为自己而生。感慨当下世风,有多少人会为别人而活,且不要说单纯为别人而活,主观为己客观为人的都已经很少见了。

我一直在科研领域,有多少人为了发文章、为了揽课题,不惜一切手段呢?如果一个人只为了自己晋职称,只为了自己多发文章,即使你发表1000篇文章,有谁会记得住你呢?可惜我们有多少人还是一直沉迷于其中呢。

也许有人说,做科研发文章也有一定贡献,这是多么自欺欺人的话。每年这么多的课题,这么多的文章,有几个是真正造福于人的呢?屠呦呦的青蒿素是这样,可是这种有多少呢?

武训被称为武圣人。真正的圣人,是不计较利害得失的。可是我们在面临事情的时候,可能不计较吗?

在武训传中,有一段对话,有个孩子对武训念了一段话:学而优则仕。武训问什么意思,孩子说,学习好了就可以当官。武训有点沉默,也许他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他只是用自己朴素的思想说,如果穷人的孩子学好了都当官走了,那剩下的穷人的孩子怎么办呢?

我们都是凡人,自然难以免俗,也许做不到武训这样的一心为人。但至少应客观为人,我们不是圣人,但也应"不以善小而不为".现代社会速度越来越快,有多少人整天忙于自己的事情,有多少人会停下来想一下呢?

我们已经越来越适应冰冷的社会,当你看到一个老人摔倒,第一反应不是立刻去扶,而是考虑是不是讹诈。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当人的善心被利用,这个社会已经是病态。

对于武训而言,他没有任何文化,没有任何钱财,只有一颗为穷人孩子办学的心。但就凭这一颗心,他乞讨30余年,最终被当地成为武圣人,被誉为"百年武训,行兼孔墨".难道我们现在的条件比武训差吗?

也许,我们缺乏的,只是一颗心而已,而正是这一颗心,让武训成为了武圣人,而我们只是平凡大众。所以,所谓长生,只要我们也多为他人,而不是只为私己,我们也可以做到。

武训在乞讨期间,遭受了无数人的质疑白眼,无数人怀疑他是行骗,但是他都坚持下来了。也许,这就是他实现了自己理想的原因,因为他有一个坚强的信念支持自己,因为他从未偏离过自己的方向。

现在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呢?有多少人在自己的理想追求过程中能够坚持不懈呢?我想,只要我们有一个方向,只要坚持,总会有结果。所谓的没有实现,只是你没有坚持而已。

武训的思想很单纯,这让我想起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他也很简单,但惟其单纯,反而更容易做成一件事。而我们是不是太聪明了呢?现在这个社会,不缺乏聪明的人,缺乏的是所谓的愚人。

古往今来,历史长河中,能被记住的,能够永生的,没有多少人。如果你只为自己私利,即便你学术做到院士,官位做到部长,也会很快被人遗忘。而如果你为他人,即使你是乞丐,即使你没有任何文化,依然会被永远铭记。历史不关心的学术高低,不在意你的职位大小,只是看你为他人付出了多少。

也许,有时我们应该停下来想一下,在你躯体存在的短短几十年中,是否应该做点对他人有利的事情,而不是只为自己追名逐利。就像丛飞,会被人记住,尽管他并不是十分知名的歌手。但相对那些所谓大牌,丛飞更会被历史所记住,因为他一心为别人。

尽管当前社会已经世风日下,真正为别人反而会被人误解,甚至各种质疑,以至于做公益事情反而要遭受各种不公。多少人为此心灰意冷,多少人的一腔热血逐渐冷却。但我们真的要在意各种别人的眼光吗?也许,我们更需要的是武训的这种精神,只要走自己的路,认定自己的方向,终有一天所有人会理解你。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即使以周公之贤,尚且有此误会,何况你我。如果只在意别人的目光和言语,恐怕就真的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老子强调无所为而为,也就是说,做事情应该不是为私为己,而应该是"无所为".如果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所为,都是有一定私利,那我们心中永远也达不到心安理得的境界。

就像武训,办义学,并不是为了私利。而且关键是,办好后,并没有打算接受任何人的回报。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穷人的孩子上学,他只要看到孩子上学读书,就已经很欣慰了。这就是"无所为而为".

当然,我们也许做不到武训,但修为自己,总是必要的。古人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果你不"修为"自己,连天地都不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做不到为他人呢?

前几天我们几个私人公众平台组了一个群。在群里有人感慨,私人公众平台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能坚持下来确实不易。因为纯粹是个人爱好或理想,抽出自己的时间,每个文章都不是随意而为,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有的人说快坚持不下来了,想想确实如此,其实这也是为他人,因为自己完全没有什么收益。不要说什么赞赏,据我所知,大多数学术型的个人公众平台,包括本人的,一篇文章可能有几千的阅读量,但只有几元的赞赏。当然,本人也并不依靠公众平台来挣钱,只是想说,个人公众平台为他人传播知识,坚持不易,希望各位好好珍惜。以前有的人在留言中出言不逊,这会很伤人。限于水平,也许我的文章中有错误之处,但还是希望各位文明留言。

我不是武训,但我也尽量在做我自己的事情,以通俗的语言推广统计学。我希望有一天,统计学不是仅是科研的工具,而是让所有人都有所了解。因为统计学并不是只为科研服务,而是能够让人更加理智,更加明理。这就是我个人的微不足道的一个目标而已。

武训传观后感(二)

野航

自19、20世纪以来,关于中国之前途的设计,无外二途:一曰改良、一曰革命。二者递相争夺着话语权与在民众中的"市场". 改良走不通时,革命就粉墨登场。革命一旦走火入魔,则改良又会被从后门悄悄请进来。不同时期的文艺作品及其命运,无不折射着此二途的此消彼长。

50年代,《武训传》曾被毛泽东评为是一部"诬蔑农民革命斗争"、" 向反动思想投降"的电影而遭到无情的批判。并由此展开了一场针对知识分子的声势浩大的思想改造运动。许多相关人士因此命运沉浮,而文坛艺苑也为之风云变色。直至去年,这部电影的DVD版才允许公开发行。淘洗掉了太多太多的历史的恩怨情仇与乎政治的是非曲直,我们今天方能用一双超然的眼睛来看这部电影,看它从什么样的背景出发、到底探讨了什么样的现实问题、且对于我们今天的心智有何启发的意义。

电影里,武训被著名演员赵丹成功地塑造成一个目不识丁、贫苦、善良而又受尽欺负的乞丐。他所持守的信念是"人做事要凭良心".可在晚清那个上层腐败、世风日下的社会环境里,他的"良心"总是遭受到来自以儒教纲常的维护者自居的地主、官僚阶级的欺骗和践踏。善良的武训并没有象他另一位穷哥们儿那样选择用杀人放火的方式来报复这个伪善的"纲常",他认为穷苦人要翻身只能通过读书识字,也就是说进入到这个"纲常"之中、为穷人讨一点公道。于是发愿通过乞讨来兴办"义学".为达成此目的,作为乞丐,武训极尽低三下四、委曲求全之能事,放下了做人的最起码的尊严,且屡受盗窃、赖账之欺辱,最后如愿以偿,在开明官僚以及乡绅的同情下,办起了三个"义塾".最后其"义举"上达天听,受到朝廷的嘉奖。电影把武训塑造成一个半类济公半类甘地般的高尚的人(即使被朝廷封官、赐穿黄马褂,也不改其行乞办学、为穷人做事之本色),不过武训的"思想觉悟"程度未能让他充分意识到其办"义学"所教授的东西的性质———四书五经所支撑起的伦常秩序恰恰也在为欺骗和侮辱穷人的那些地主、官僚阶级提供着借以愚弄、打压人民的工具。而那些受到支助的穷孩子被灌输的还是"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的奴化的教育。这让电影中的武训十分忧心、并一再告诫学子们不要忘了穷苦人的本色。显然,武训对穷孩子们的告诫未免太苍白了。电影中的武训本是伪善的封建纲常的受害者,却主动选择成为封建纲常的宣扬者与推广者。这让武训的所作所为蒙上了一层西西弗斯般荒谬与可悲的色彩。

就配合革命的意识形态而言,武训这个角色之塑造并无不妥,但影片之最后安排一个身为解放军的女解说员要求孩子们向武训学习、继承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则不可回避地触犯到一个根本的问题:这个极尽低三下四、委曲求全之能事以跪求改良穷人命运之武训的作风何足以为谋求彻底革命、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奉为楷模?难怪这样的电影会引起追求彻底革命的毛泽东的勃然大怒。

在革命的逻辑看来,武训所归从的那一套改良主义、调和主义路线无疑是一种缴械投降,是麻痹人民斗志的有毒的精神鸦片。在革命的逻辑看来,腐朽、邪恶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孔孟之道"在捍卫一个秩序。但这个秩序已然不再让天下绝大多数劳苦大众能够从中得到保护。相反,这个秩序的卫道士们自己就在破坏这个秩序,他们昧着良心用他们手里掌握的知识去欺压老百姓。既然这个秩序已然不再让天下绝大多数劳苦大众能够从中得到保护,就应该绝然地与这个秩序以及附着其上的封建统治阶级彻底决裂。如果革命者还要将这样的秩序敬畏有加匍匐其下,岂非咄咄怪事?

那么,革命者的逻辑对吗?感谢时间,它让我们能够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从容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假定革命者的逻辑是正确的,则革命者在砸烂旧秩序之后,必将面临建立一套新秩序的问题。历史正是如此,为腐朽、邪恶的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孔孟之道"被彻底抛弃后、一切封资修的残渣余孽被彻底清算之后,一套"社会主义新秩序"与"社会主义新文化"被系统地构建了起来。不过,秩序与文化所服侍的主体是人。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来,决定人、塑造人更本质的因素是他的政治与经济的处境而非文化、意识形态。如何保证一个掌握了很大权力、拥有了许多财产的人不会利用"社会主义新文化、新秩序"来为自己和小团体谋利、从而伤害到整个"社会主义新文化、新秩序"呢?

当然可靠的对付办法就是建立民主监督的机制。可问题是,"社会主义新文化、新秩序"与前面那个"孔孟之道"赖以维系的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威权体制,威权体制的本质决定了它不会树立一个不可控的对立面来与自己作对。于是乎,"社会主义新文化、新秩序"的命运将注定不会比前面那个腐朽、邪恶的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旧秩序更有免疫力。到了其"疫情"发展到显著的阶段,按照革命的逻辑,就应该绝然地与这个秩序以及附着其上的"社会主义新贵"彻底决裂了。由此,就如我们所经历的那样,一场不可避免的"继续革命"的运动登场了,它把矛头直接指向了由过去的革命者所组成的机体,在这场不可避免的革命运动中,许多"社会主义新贵"在一场接一场的批斗会上被迫低下了他们的头。

文革中上演了一部名叫《决裂》的电影,正是革命的逻辑针对自己所创建的趋于腐败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新秩序"的一次清算,对于真诚的革命者而言,不仅要革封建统治阶级的命,当"社会主义新贵"一旦腐朽,就要继续革它的命、把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这倒应了列宁那句话:"革命就是不断地革命".

阳光之下并无新事。不断地革命的主张并非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一旦追溯它的源头,就会戏剧性地追溯到它所打倒的那个"孔孟之道"的身上去。"孔孟之道"绝不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那样一开始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相反,儒家一开始恰恰也是革命者。在历史上,儒家承接的是周革商命的传统,而孔子删定《六经》的动机,也不过托言周制而为礼崩乐坏之春秋时代创立一个革命的新秩序而已。这个假托传统的革命秩序就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而"不断革命"在"孔孟之道"中的表达,就是"作新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新民",是儒家核心价值之所谓三大纲领中的第二条。可见其分量之重(见于毛泽东投身革命之初也援引此儒家之表达方式而创建"新民学会",则"不断革命"与"新民"之传承关系就更堪玩味了)。那么,当"孔孟之道"沦为封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工具的时候,有没有儒家原本精神之捍卫者站出来"继续革命"(如真诚的革命者对自己的"新秩序"所做的那样)呢?纵观历史,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到晚清"托古改制"之宪政儒学直到现代新儒家、可谓代不乏人。但他们的努力并不能对抗"存在决定意识"这一铁的规律。但凡从儒家秩序中捞到好处的人总会把他们的利益绝对化从而破坏他们所依附的那个秩序。理想主义的"君子儒"、"大同之儒"永远是一些走"天国之窄门"的少数人,而自甘依附封建统治阶级而从中获利的"小人儒"、 "小康之儒"永远占这五浊恶世的绝大多数!同样,现代真诚的革命者们的革命事业也难以对抗这一铁的规律。自身利益化了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们若要保持纯洁简直就是在与自己为敌。"社会主义新秩序"沦为欺压、欺骗人民的工具真是迟早的事。

真诚的革命者的失败与真诚的"君子儒"的失败本质上并无二致。相应的,那些有钱有势的"社会主义新贵"和"封建主义小人儒"却一拍即合、有着颇多的共同语言。于是乎,调和主义、乡愿主义借"武训"的形象粉墨而登上了社会主义新秩序的舞台而大受追捧,封建主义的"赐穿黄马褂"与"社会主义"的"为人民服务"拥抱在了一起、共同谱写起一曲"和谐"的乐章。

明察秋毫的彻底的革命家毛泽东对此当然不能容忍。发动一拨又一拨的"破四旧"与"批孔"运动谁都知道所指向的与其说是那个早已被打倒的"孔家店"不如说是自己一手缔造的"社会主义新秩序"、其要打倒的与其说是封建余孽不如说是蜕化变质的革命同志。

然而可悲的是,革命家毛泽东的英明意图被他发动起来的追随者们真正领会了吗?历史事实表明,情绪激昂而放弃思考的革命小将们那泛滥的力比多显示出了失控的盲目的链接力。被打倒踏上一只脚的不是蜕化变质的革命者脑子里借"武训"之尸而还魂的那个乡愿主义跪求哲学,而是赵丹这些个具体的演员和被当作"四旧"的武训的尸骨以及诸如此类的文物。革命的"手术刀"并未触及到革命者自己身上那"封建主义"的灵魂、毛泽东这个人又被革命者们骨子里的封建意识"黄袍加身"塑造成了新的帝王。这造成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后果———本来是要敲打滑向蜕化变质的"社会主义新秩序"及其受益者,结果成了砸烂并无危害的式微了的"孔家店"以及旧道德;本来要在灵魂深处闹革命、结果赶走了灵魂也赶走了革命。严肃的继续革命沦为了荒唐的闹剧,因此也就断送了继续革命之初衷的正当性、而为蜕化变质的虚伪的"社会主义新秩序"及其受益者未来堂而皇之地夺回历史舞台埋下了伏笔。这就是追求不断革命的革命家毛泽东的悲剧——砸烂的只是一些外壳。而留下的东西比砸烂的东西还要坏。

毛泽东的继续革命的事业失败了,但它试图解决的问题还摆在那里———如果一个看起来正当的秩序实际上并不能给绝大多数人带来真正的秩序的话,该怎么办?是像武训那样去跪求秩序?还是像毛泽东那样去重建秩序?

《武训传》是一部非常好的影片,好就好在揭示出真实而深刻的问题。且富有超越时空的意义。我们今天也面临着旧秩序已然腐朽不堪而新秩序尚待重建的局面,毛泽东继续革命之得与失,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不去盘点这笔财富,对不起我们的历史与我们的将来。

[收藏]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1000字模板


在看完一部影片之后,里面的情节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每次观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感悟,我们可以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写篇观后感就能够让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你是不是正在为写观后感而头疼?根据你的需要,编辑精心整理了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 篇1

本月我看了《了凡四训》这本书,这是我在郑州进货时一个经营素食的门市结缘赠送的,他说这本书是教导人如何惜福行善、励志的书值得一看。通过读完这本书之后,感慨万千,突然间豁然开朗,寻得了一条通天的人生大道,这条大道是如此清晰,如此的光明,令我十分感动,信心倍增。这是明朝袁了凡先生为教育后代子孙而写的一本家训,分为四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讲述了袁了凡一生改变命运的经过,举出了许多因行善而得善报、改变命运的实例,阐述了积德行善的种种方法,鼓励人们积极改过修身,力行善道,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下面我将书中最经典的四点分享以下:

1、立命之学。人的命运有两种先天命运和后天命运,先天的命运是父母祖宗上天给的,是先天注定的,就像我们的出生地无法改变一样。而后天的命运则是由先天的命运转变而成,有的人一生无所作为则后天命运终生没有变化;有的人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积德行善,则他的后天命运就会向更好的方向转变;而有的人不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甚至作恶多端,则他的后天命运就会向坏的方向转变。命运原本就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就是说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自己。三国时期刘备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

2、改过之法。人不怕有过失,小的过失要及时改正;但是大的罪孽,就不能再制造了,终究会得到报应。一个人改过,如果能具备书中所说的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这三种心,那么就能有过错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阳光一样,还怕不融化吗?但要改过,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从事实上改,一种是从道理上改,一种是从心念。也即是说,从内心意识上,你得端正态度,用积极地行动来完善自己。首先要认识这件事的本质,不要给自己找一堆的借口,要有羞耻心,知耻而后勇。

3、积善之方。善良的人,时时存善念、常常做好事,所以能够远离祸患而得到福报,极为恶毒的人,时时存恶念、常常做坏事,是福报损耗而招致祸害。积善的方法就是发慈悲心,广积阴德。善一定要积很多,才能发生大作用,而且所积的善最好是别人所不知道的阴德,才能够扭转命运。然而行善积德都以慈悲心为根本。有了慈悲心,你才能有博爱的胸怀,去接受大家,去感化大家。好的善的言行就会得到好的反馈,即使你是一个能力有限的人,你的人生道路也会得以拓宽和通畅;而你的不好的恶劣的言行就会得到不好的反馈,即使你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你的人生道路也会变得狭窄不顺。

4、谦德之效。知道要积善之后,还须明白人在社会上人与人的交往,,做人的方法必须讲究,而做好的方法就是“谦虚”,一个人能谦虚,在社会上一定会得到大众广泛的支持与信任,学问也会进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样样都会进步。如此所有种种的好处,都从谦虚上得来,所以称为谦德。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两回事,但是,当今的一些年轻人,他们的言行盲目,内心浮躁,经常会拿着一知半解就去挑战权威,就像我们这个行业的小孩,学了几个月基本功还不扎实,就异想天开出去幻想挣高工资,结果都是被老板解雇,因为的你得技术和修行还不能驾驭这个工作。

总之,我觉得改过和行善最重要的是要修心,从念头上做起,做到意念清净,不起一丝毫的妄念,顺和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诚,才能成功。卸下了尘世虚荣的伪装,诚实的审视自己,积德行善,致力于用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心存志向,人有了志向,就像树木有了根,自然能够成长结果。命运靠自己的修行和努力实现!

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 篇2

《了凡四训》读后感600字:

家里的长辈常常跟我说一句老话,叫“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学习了《了凡四训》之后,我想用读书后的心得体会解释下这句老话。

一命。我们经常听到的话是“命由天定”、“命中注定”。社会学和遗传学也告诉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这就是所谓的“命运”。但了凡先生开篇就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命运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二运。我理解的运,即是机会。我们积极主动,努力求索,不为命运所束缚,才能牢牢的把握住机会。把握机会的前提就是,我们要有一颗”立命”的心。

三风水。风水,我理解的风水,是我们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也常常有不同的性格。就像苏浙一带的人常常精明干练,湖广一带的人敢为人先,东北一带的人自由奔放。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要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避免地域带来的局限。

四积阴德。了凡先生不仅告诉了我们改变命运的态度,也给我们改变命运的方法论。那就是要积德行善,渡人即渡己。向内,我们要修心。培养内在美好品质,不贪心,不膨胀,没有私心恶念作祟,不嫉妒,不谄媚,不高傲。向外,我们要尽可能的去帮助别人,去传播美好的东西。

五读书。读书也是了凡先生告诉我们的方法论之一。读书即是学习,唯有学习才是改变命运的正途。回首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不管社会阶层是否固若金汤,读书和学习始终是普通人上升的一个渠道,是改变命运的跷跷板。

这就是我运用《了凡四训》的读书体会,对这句老话的解释。命运的大门就算关闭了,但总会给努力、善良的人开一扇窗。

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 篇3

如何呵护自己的心灵?

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给的答案是,行善。

全书宗旨在于“行万善”。了凡先生说到,当他需要实现某个愿望时,就发愿行善,行三千善,行万善。

为什么要行善呢?行善是为了积累阴德,积累福报,更简单点来说就是自己做了那么多好事,内心就不会有愧,人生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王阳明先生说,要致良知。致良知和行善,都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心灵。大师的思想基本上殊途同归。

如果自己的心灵没有养护好,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会走了样。

比如拿我自己的例子:最近在学习旧房改造,不得不说我的起心动念就是买卖心。抱着一颗买卖心,房东怎会愿意相信我呢?动了买卖心就做不起来,但如果起心动念就是为了生活在这里人打造最美好的居家环境,那心中的焦虑还是这样吗?没有摆正心态,晚上怎么会睡得好呢?

那怎么样才是好的行善?

是不是所有的行善都是好的?

不一定,有时候你认为自己做了好事,但别人不一定这么认为。那怎么衡量?

中峰和尚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也就是做了对别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对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恶。要是对别人,那么就算是打骂也是好的;如果对自己好,就算对人恭谦有礼,那也是不好的。

就好比,只是简单的把玫瑰插到土里,然后就不管不顾了,这不叫真正的行善。真正的善,是按植物生长规律,给予足够的阳光及养分,让它真正的生根发芽开出花,这才叫善。

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 篇4

最近看《了凡四训》几点感悟:

一、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这句话出自明朝的著名学者崔子。了凡先生借用此语来劝诫自己的儿子:做好事不在数量的多与少,而在于是否能救人危急。——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毋以善小而不为,善不在于大和小,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

二、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福田”即人生的各种福份。古人说:“少年积福,中年修福,晚年享福”。积福在哪里积呢?在一片福田里积。修福又在哪里修呢?“不离方寸”即从心里开始修。这里的“方寸”即真诚心、恭敬心。“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是说修福如果能从真诚、恭敬之心处起修,想办成什么事就能办成什么事,这就是儒家所谓的“修身为本”。做善事要有真诚心,不是一点小事就一直挂嘴边,说帮助了谁谁谁,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做了善事而不张扬的人才是真正做了善事,才是有福报。

三、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将来种种,譬如今日生。

从前的往事再多,到今天为止就全部无关了以后的事情,不管发生什么,从今天开始就当重头来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要做不争之德!

四、虚心屈己,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

要虚心,自己肯迁就不骄傲,使得天地鬼神,时时哀怜我,才可以有福的根基,那些满怀傲气的人,一定不是远大的器量,就算能发达,也不会长久地享受福报。福报是靠我们不断的修行修心得来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要懂得积善延昌!

五、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凡称祸福是由自己求得的,就是圣贤的语言;凡说祸福都是由上天注定的,则是世俗的论调而已。

六、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

我们生在这个人心风俗败坏,末世的时代,做人很不容易;因此,旁人有不如我的地方,不可以把自己的长处,去盖过旁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其优点,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要做到老子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 篇5

《了凡四训》读后感1000字:

《了凡四训》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的教育书籍,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其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未学此书前,只知道人的命天注定,胡盘烂算不顶用。殊不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了凡四训是一本非常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命运如何改变命运的书,好的修养德行福泽后代,对于我来说命由天定那是铁的事实,生辰八字注定的,直到读完了凡四训,终于深刻的理解了“命由心造,福自我求”这句话的意思。

了凡先生一生本来已被算命先生算定,经过验证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但同时也让他没有了人生的追求,有着“得过且过,阳坡地暖和”的惰性。其实人生总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奥妙隐藏其中,当你突然顿悟的那一刻,才觉得人生原来如此美好。了凡先生自遇到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的起心动念,是改变命运源头,极善的人,经常会帮助别人,做一些好事,福德会随着善行日渐增长,命运就不是定数;极恶的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着他造的恶日趋所损,他的命运也不是定数,取决于他的造业。读后感·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说你种下什么种子收获什么果实,这个果实是不定期的,也许半年六个月,也许三年五载,也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了凡先生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也印证了:“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古语名句。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还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所在。

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又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数千年以来,人人皆知有命运的存在,也都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命好命歹,心态最重要,一定学会反省自己的过失,发现并改掉自己的坏脾气,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才会有宽容心,要一心向善,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块对家族、对社会充满正能量的磁铁。

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 篇6

了凡先生告诉儿子袁天启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样改呢?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趋吉避凶,避祸纳福"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来改命,那为什么不是马上积极行善而是先要改过呢?了凡先生告诉我们其实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过。改过的根本:由心改过。只有从心改过,方能有效的行善。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过不能及时的改正,虽然修善,善中夹杂着恶,善不纯,功难显,命难改。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可见改过的重要性,同时了凡先生提出了改过必要的三要素对我颇有触动,即第一要发耻心,知耻才能正在从心里正视改过的必要性;第二要发畏心,敬畏才真正地愿意付出实际行动去改过;第三要发勇心,改过需要勇气,我们常常不改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过的方法分三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从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来一一改正;第二层从理上改,即从理解道理的角度出发,道理明白了,自然会加以改正;第三层从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会发展成千万过错,一个人如果净化自己的心灵和思想,这样犯错的次数也会大大降低,从而改过之举就成了没必要的了。

了凡先生所提点的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个90后,我常常误把缺点错误当作自我的个性,也时常呐喊"这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即使犯了错,也只是趋于表面的改过,而从未发过三心,未真正意识到改过对自我命运的重要性,佛说的因果报应也是一样的道理,今日犯下的错,种下的恶根,已经在悄然无息地修改着我们命运的轨迹,杂草不除,我们命运的那片庄家地又怎能迎来大丰收呢?

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 篇7

立命是什么?立命就是自己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被命运束缚。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我并不是完全不相信命运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可以说服自己的观点,袁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的就是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报应的时间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后代子孙。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听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

人生能通过不断的积善修德来突破命运的定数,让固有的定数变为变数,最终命运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就像老禅师所说: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方法,给人以希望和启迪,具有朴素辨证主义的思维特征,让人能冷静面对世间的各种变化,劝人积极面对生活,可以说,读此书,对事业,对生活有百利而无一害。《易经》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开篇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这是易经的第一要旨,否则,凶何可避,吉何可趋。

读这本书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很庆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努力实行!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按照古圣贤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子孙后代,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比现在更繁荣富强。

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 篇8

研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据史料记载,袁了凡先生与佛教渊源甚深,且与当时著名高僧云谷禅师交情颇深。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明白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十分消极被动。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道理,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虽然影片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这部电影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谦德之效讲的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部电影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透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有两点我感触颇深:

一、命运是能够改变的。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满信心,完全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因此,要培养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恶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要经常反省自己。当意识到不好的状况发生时,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二、知非改过须具三心:一是知耻心,二是畏惧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发耻心。人能够知耻,就不会起妄心,动恶念。我们做人处事时刻要谨慎,要反省是否对得起父母的养育、公司的培养、亲人的期盼。

第二要发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没有畏心,又不知耻,什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出来。平时我们在工作、生活、处事中要敬畏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这是铁规,须深知触碰各项规章制度高压线的后果严重,教训惨痛。丨

第三要发勇心。有过当下就改,无须迟疑。发勇心改过就须痛下决心,决定没有犹豫,当机立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 篇9

《了凡四训》这本书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是古代劝善书中的名片,内容涉及四个方面的训诫,即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强调的是人的命运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控,一生成败完全取决于自身所作所为,所谓“命自我作,福自己求。”此书还值得一看。

我们是在李老师的带领之下进入到这本书中的,以前,我总认为文言文一点意思都没有。还非常难懂,绕口。可当我真正的用心去理解文章内容时,却发现文言文的好处:用白话要说一大堆的话,用文言文一、两句就搞定了,而且越读越有味道。

这么多的句子,都使我印象非常深刻,有这样一句话是我有很多感触: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为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次风雷之所为益也。”我的理解是:一些小的坏习气,可能在你眼里不算什么,但如果不立即剔除就会引起许多事端;大的恶习要马上彻底丢掉。如果有一丝犹豫,以后的恶果只有自己吃了。不论什么恶习,就马上改掉,或许现在不算什么,长大后便会有居多坏事都来找你。就如手指里扎了一根刺,如不马上清除,化脓、流水,最后可能导致整个手会废掉。一个小恶习会影响多大的事啊!

《了凡四训》让我找到了读文言文的乐趣,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所以,大家一定要多读多看《了凡四训》!就算看不懂也不要紧,要慢慢去摸索。

了凡四训观后感范文 篇10

供稿:郭敏英

抗击疫情期间,全国人民都在用“宅”在家的方式,表达对抗击疫情的贡献。“长期宅家”正是考验人的毅力和耐力,大部分人宅家不甘无所事事。所以,有的人爱上了厨艺、有的人健身强体、有的人宅家根据喜好“充电”。

我宅家期间,刚开始也是爱上了厨艺,“无师自通”这是网络带来的福音。接着又爱上听直播健康讲座。其中对《了凡四训》这篇文章很感兴趣。因此,我专门从网上下载了这篇文章详细阅读。

《了凡四训》的四训有“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给他儿子的一本家训,其主要内容讲述他自己的经历。袁了凡先生幼年遇到孔先生(第一神算子)说他:不能得科举第,不能生儿子,53岁寿终。后来又遇到云谷禅师说:命数是有的,束缚不了大好人,也束缚不了大恶人,命运握在自己手里,积德行善,绵延子孙。袁了凡先生明白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后,他开始积德行善,11年做了3000件善事,最后他功德圆满,中了举人考上进士,生了两个儿子,74寿终,子孙科举顺利,世代昌盛。

袁了凡先生以现身经历,论证“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的哲理。平实而无虚华,深奥而不迷信。所以,时至今日仍然是脍炙人口。社会上影响很大,数百年来历久不衰,为各界人士欣然传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习近平总书记也建议我们学习《了凡四训》,在“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将新时代家风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

深入阅读《了凡四训》这本家训之后,让我感悟很深,目前在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各式各样。有的人出生贫寒而怨天尤人,有的人生在富二代家庭而沾沾自喜。有的人体弱多病而思虑过多,有的人德不配位而灾祸连连,有的人见钱眼开而不贪不快。这部家训明确的告诫我们,所有的事情都有前因后果,都会有因缘果报,虽然“命”不能改变,但是“运”可以自己去掌握,“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我们的福报要自己去寻找,自己去改造,幸福也可以自己去追求,健康也可以自己去掌握,而不是被命数所束缚。如果发现自己犯了错误,要懂得反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平时要积善行德,帮助他人,善事做多了,命运自然也有所改变。事在人为,不能违背道德,要修身养性,待人接物要慈祥和蔼,人的命由智慧来决定,思维要跟上行动,要载物厚德,更改理念,做健康的人。

现在就说我们老年人,虽已是古稀之年,也要重新点燃生命的志向,常言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德顺79岁登T台走秀,钟南山84岁投疫前线,袁隆平90岁田间做实验,社区大街小巷随处可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都是老年人,他们不认命不服老,坚持做善事做好事。时时刻刻在提升自我价值,做智慧老人。做幸福老人。他们的言行直接着影响下一代,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为下一代树立榜样,树立优良家风。只有这样才能让家庭更加和谐健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家风家训世代传承。

上文为红庄居民区郭敏英老师疫情期间阅读《了凡四训》的所思所想。欢迎居民朋友们踊跃投稿,我们将定期刊登!

《训兔记》观后感500字


《训兔记》观后感


一个皮球掉坑了,我们该怎么办?用网子去捞,老师没有点头,而一个同学说,用水让气球浮起来,老师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一幕相信我们都似曾相识,显然老师要的只是一个标准答案。然而,一个合乎情理但意料之外的答案打破了宁静:老师,坑有多深?很深的话,我就让我爸爸重新买一个。因为我们这个年纪太小,去捡起气球会不安全。全班大笑,老师觉得这个皮皮鲁在胡搅蛮缠,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教育,而此时一个孩子站起来为老师永远是正确的言论辩论,同时她也变成了一只兔子。
随后学校召开表彰大会,校长为徐老师和兔子同学颁发奖状,原因是你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当所有听话的孩子都变成了兔子,皮皮鲁和梁果还没有变成兔子时,被全班同学指责为怪物。两个孩子坚决不变兔子,其他同学以兔子为荣,于是和其他同学成了鲜明的对比。
兔子象征着孩子努力的方向成为乖巧听话的孩子就会变成兔子。最后在家长和老师的软磨硬泡下,皮皮鲁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难逃变兔的命运,他只好给自己乔装改造,用橡皮泥做了两只又大又傻的兔耳朵粘在自己耳朵上。最后更是不得不戴上兔子头套,完成大家的期望彻底变兔!皮皮鲁变成了兔子,老师的教学目标全兔班终于达成了。
学生在学校遵守纪律,尊重老师是应该的。但是否因此就要让他们成为只会服从只懂听话,毫无棱角的流水线产品?这样缺乏自我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真的是教育的目的吗?
我想谁都不愿意一辈子成为个被改造、被规范化的产品。只是面具戴久了可能就摘不下来了兔子当久了,还能变回来吗?
最后穿着熊猫服的郑渊洁对难过的皮皮鲁说:这只是一个童话。然而,我们在这样的世界里,需要妥协,让自己也变成融入一体的同类。我们既要讲规则,但是也要提倡自由。而不是打着自由的幌子,而用规则去捆绑人的思想。
当我们看到皮皮鲁因内心的善良让自己变成一只假兔子时,内心更多的是一份心疼。孩子甚至是长大后的成人选择去妥协,戴上伪装的面具,难免有些可悲。

《训兔记》观后感400字


《训兔记》观后感

这个视频主要是讲老师想把学生培养成听话、顺从的兔子,但是皮皮鲁拒绝变成兔子,老师和父母展开了多种方式,最后皮皮鲁看到老师女儿坐轮椅的模样,皮皮鲁大受启发,第二天带上了兔头去上学。
看完视频以后作为一个年轻老师,是可以从中去反省自己的,从视频的一开始就是皮球掉进坑里面,你有什么办法把皮球拿出来?视频里面有三个孩子回答,而老师只肯定了第二个女生,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只肯定自己内心的一个答案,对于皮皮鲁,虽然回答看似调皮,但是他的回答又无不是思维的体现,他很有思想,每个班都有调皮的孩子,但是调皮的孩子思维跟一般的学生是不同的,如何将他们的思维引入正题和用好他们这种孩子的思维?第二个,老师说到只有举手她认可了以后才能起来回答问题,写一个却是一个好的习惯的培养,对于课堂来说常规的练习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个,把孩子训话成兔子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这个视频中的学校一直在想着把孩子训化成兔子,从表扬第一个变成兔子的同学到全兔班,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温顺、乖巧、听话的,其实作为老师和家长,确实喜欢听话的孩子,但是每个孩子都会犯错,都说学校是发现错误的地方,而老师需要在这条路上多多去引导,不是为了顺从,而是为了更好。之前看过一个视频,父母在忙的时候孩子为了让父母陪着玩,去帮忙,但是在父母眼里却是捣乱,孩子做每件事情的本心需要我们再去思考和发现。
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一个有个性的坏孩子,还是一个顺从的好兔子,我想,这值得每个人仔细地去思考。最后影片说这只是一个童话,但是又有多少人是从这个童话中走过来的,孩子是需要自由、个性、绽放的。

观后感《四训观后感汇总》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四训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