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 地图 >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1-10 来源:互联网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600字汇总5篇。

读后感大全内容专辑推荐:“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敬请浏览。

经典的影片经过岁月的磨炼而变得优秀,观看时,我们会与影片中的情节产生共鸣,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回顾这些新知识,观后感可以清楚描述自己在看电影时的具体感受以及获得的相关启示。你是否在寻找关于观后感的优秀模板呢?你也许需要"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这样的内容,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篇1)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关注了,这两个多月来,我每个星期都要看,今天是总决赛,有十五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参加这个总决赛,而这十五位中,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一定非常精彩。

第一个出场的是安徽队的沈沁源,我一开始就非常佩服她,从一个替补队员到总决赛,这中间要付出多少艰辛啊!她的词是“撅嘴”,她想都没想就写出来了,看来,她是非常有把握了,她点“确定”时,我的心都吊到嗓子眼儿了,当那三盏判定是否可以留下的灯亮起来时,我才放下心来。

第一轮比完后,淘汰了一个叫作钟天逸的学生,败于“讪笑”一词。

可惜呀,我最看好的沈沁源在第三轮上被淘汰了。

我说到这里,你可能会疑问,我说了这么多,到底在说什么呀?

我可以告诉你,这是远近皆知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规则是写对的三盏灯亮了,就可以留下,错了的,三盏灯不亮并淘汰。也有特殊情况一盏不亮两盏亮,就能留下,两盏不亮一盏亮的情况下,就会被淘汰。

主考官都是播音员,因为播音员的普通话都非常标准,标准的普通话是最好的。

裁判呢都是很厉害的,有三个,其中,就有两位是编字典的。

中国的汉字真是千变万化,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篇2)

这半年,我看过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都令我十分震撼。这些和我们一样年纪的青少年,竟然写出这么多我见都没见过的字词真令我敬佩。

现在的社会是网络年代,很少有人再去留意这些传承了许久的中国古典文学,也没有一些人有着处处留心的好习惯,就连成人面对这些汉字也是束手无策。

而我每次在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时,也总是碰到一些不会的字,也许有人会查字典想办法认识它,也许有人会像我一样对这些字不以为然。不认识几个字又不会影响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正主要理解就行。查字典既浪费了我看书的时间,又很麻烦。尽管我们都知道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可我的惰性总是会战胜我的.理智。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就是有着积累的好习惯才成功的。例如说李时珍,他每天都会踏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来收集医学知识,记载在他自己写的一本书本草纲目里。正是因为他的积累,他才记入了中国的史册,永远地活在现代人的心中。

就名人也需积累,更别说我们小学生了。我们现在不应该再保持懒惰的性子,应该善于积累,积累的多了,自然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冠军一定是平常积累知识最多的,也有人为输找客观理由,其实都是错在积累罢了。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篇3)

观看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所写的许多词语都是我们生活中极少用到的,甚至是我见也没见过的,然而这些五花八门数也数不清的汉字却是用点、横、竖、撇、捺,这五个基本笔画组成的。

最近,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新闻,讲述的是一个记者从初中生课本中随意抽选的十道看拼音写词的题目给一些路人或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来写,可十个词语写得全对的人数为零,对上四五个的屈指可数,大部分人只能对上一个。然而,这些词都比较简单,如:尴尬、饕餮……“这又是为什么呢?”我陷入了沉思。

由于现在中国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家家户户都有电脑,办事情用电脑,发信息用电脑,就连不会写的字只要输入拼音,答案便一目了然,还有人们看书时,遇到了一些不认识的词语便“跳”过,因此这些字词便一直困扰着那些绕道而行的人。另外,人们在写时,遇到不会写的字便用拼音代替或凭着自己模糊的记忆写出一个“字”,种种原因造成现今汉字成为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平时的“坏习惯”。看到不会写的字词,不动手去查,不动脑去记。通过观看这次“听写大会”,我受益匪浅,真希望祖国的各省市多举办类似活动,让大家远离“提笔忘字”的窘迫。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篇4)

无意中进入央视一套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马上就开始同步参与,没办法,节目有吸引力,不参加都不行。

一直以来,自觉汉语水平还不太差,结果呢?分明是耳熟能详的汉字,却不知从哪里下笔。那些经常碰面的汉字,居然读不出来,有的甚至多年被读成了白字儿!尽管听写大会上的汉字有的不常用,有的还比较生僻,但那些翩翩少年却在不慌不忙之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太让人喜欢高兴了。看着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小脸儿,自己还真是有点儿惭愧!

这些年,汉字的普及和推广工作的确有些弱化,尤其是有了电脑生活后,打字代替了手写,从五笔字型到智能ABC再到搜狗输入法的不断简化适用,直接挑战了中国人对汉字的读写能力。

记得我在20xx年的一篇博客里写过这么一段话:

“昨日在家,写一‘揣’字,无论如何记不起来了,问先生,说了几遍还没有写出来。查原因,电脑打字是主要的。想想大约有十几年了我写东西基本不用笔,现在拿起笔来,首先是字写得太难看,横不平,竖不直,歪七扭八连自己都没法儿看了,想当年,我写的字好歹也算拿得出手的。其次是想到的字或者成语有时竟然写不出来,说是记性差了,我还不服,究其根源,还是电脑搞的。现在电脑用搜狗拼音的软件,只需输入声母,成语自然跳出来。只要你输入过的词,也是只敲声母即可,太省事了!省事的代价就是忘记最基本的汉字,这个代价不能说是小事儿。连我等年龄的人都快不会写字了,比我年轻的,还有小孩子,将来如何面对祖先?现代生活很时尚,也很劳神,很先进,也促使人的某些功能退化。”

时下一打开电视,便都是五光十色的幻觉,俊男靓女狂躁疯癫,人们简直无法摆脱这些浮躁、奢华的秀场,像是过了今天没明天的感觉。这很让人怀念从前广播里播放的安静舒缓的.中外名曲,怀念“小说连播”、“电影录音剪辑”等等那些有文化底蕴的好节目,像和风拂面,如细雨润物,几十年过去了,仍然难以忘怀。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终于开始从文字方面解决这些问题了,央视科教频道为了这个节目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制作准备。这个节目不仅有创意,更有弘扬民族文化的广义,值得举一反三,积极推广。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篇5)

10月18日晚,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感触颇深。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文字,它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老师告诉我们,汉字有万个以上,而我们平时常用汉字只有三四千个。

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中所出考题基本都是笔画繁多和较为冷僻词语。“啁啾”、“锋镝”……看着一个个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词语被一群初中生正确书写,不由令人为之惊叹。而逐渐变难考题涉及面之广让人咋舌。随着场上人数不断减少,诸如“伊犁河”、“愣葱”、“撺掇”这样地名、方言、口语词汇也出现在了考题里,着实叫人为选手们捏了一把汗。

看着看着,我突然发觉,我听到一些词语读音和解释完全摸不着头脑,可是答案显示出来,我却发觉自己曾见过。例如“凫趋雀跃”“凫”字,我就曾在课外书上见过几次,却总不愿查阅它读音;像“箴言”一词,我会读但写不出来;还有前几次比赛中出现“貔貅”、“瓮中捉鳖”等词,都是我会读但不会写。

我想,这些情况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我平时没有加深对汉字巩固,有一些字很久没有使用,就渐渐忘记了,正因为这样,我常常出现提笔忘字之窘境。我想,我应当向参赛选手学习,丰富我课外阅读量,遇到不会字要主动翻阅字典,了解生字词含义。我相信,长此以往,我认识字会越来越多。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篇一: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昨天晚上,我观看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十分激烈,有四个参赛队,每队按照顺序上前答题,当主持人报完题,选手在规定时间内答题,答对者进入下一轮,答错或未来得及答题者淘汰。

在比赛开始前,有一位点评嘉宾说:“汉字终又得到了重视,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载体更是中国在往名族复兴的道路上走。”比赛开始了,只见甘肃队的张琼同学首先答题,主考官报出题目“意蕴”,而她却写成了“意韵”,很遗憾,她答错了。比赛一开始就有人答错题,我真为其他人担心。然后是江西队的王雅芝,她的题是“扼腕”,回答完全正确。

过了一会儿,是吉林省的宋佳麟答题,当主考官报出“浑天仪”时,我认为挺简单的。一开始她写对了,却又把“浑”给改了,真为她感到可惜,她完全可以回答正确,却因为一个顾虑而写错了。我觉得我们在书写汉字时,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的,也要多读,多练,多看一些书籍,遇上不会的要查字典理解,多读几遍,背出,这样才可以写更多汉字!

然后是甘肃队的王伟广,他的题是“蚯蚓”,当他写完检查一遍后,交了题目,完全正确。这给已经淘汰了一员的甘肃队带来一些信心,希望能他们走到最后。

要想学得更多字,光在课堂上学可不够,要在课后积极的学习,多读书籍,让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认识这些别人不认识的字,当别人问你这字怎么写,怎么读时,你才能骄傲地回答出。也要去大自然中探索,有什么好奇的,回家查阅,这样也能学习更多汉字。

观看一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能学会一些词语的写法,更能知道人生学习道路上的道理,可谓是两全其美。

篇二: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最近在铺天盖地的选秀活动中,有档节目很有意思,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乍一听上去很容易,字谁不会写啊,但就这简简单单的方块字难倒了众多英雄豪杰。

不过回想近几年,自从进了大学,动笔写东西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要么是写些公式或是划重点,感觉考试周那么短短几天,写的字绝对超过了前几月的字总和。有时侯上课记笔记突然又不会写的字,轮廓就在脑海里,但就是写不出来,就直接掏出手机输入法查得了,在平时也是打字居多,什么难写的字打下拼音就一目了然,字典什么的早就积上一层灰了。

有人说是因为如今大量的错别字充斥在网上,浮躁和草率,造成了这点;有人说这是键盘打字留下的后遗症,过度的依赖,字已无神。但我认为是我们失去了对汉字的敬畏,不再去理解每个汉字的深层意思,而只是把其当成一个符号,一个用来沟通表达的工具。

其实,汉字,在神话传说中诞生,天神授意,仓颉造字。从远古的大山里走来,山河为骨,日月为魂。从那些穿越历史长河的石头,兽骨,彩陶之上,依稀可见当年古老的祭祀,顶天的英豪,远古的传说。

汉字,站着是一首首诗,躺着是一篇篇文。诗人填词赋雅,歌以咏志;作家抒情咏志,挥斥方遒。汉字的美,醉倒了多少文人骚客,痴迷了多少红粉知己。

诗情,书韵,文美,在汉字的承载上相互辉映,升华了精神,开阔了视野,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个字一方天地,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源根,中华血脉的魂。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书写文明的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篇三: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星期五晚上又播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三场复赛,这可是我最爱看的节目之一。参加本场比赛的有湖北省襄樊市第四中学代表队、山西省实验中学代表队、青海省西宁市虎台中学代表队和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代表队。

参加本场比赛的小选手势均力敌,比赛进行得很紧张,一个很小的失误有可能就会引发场上比赛形势的大反转。襄樊四中代表队的初赛成绩名列前茅,他们的准备极充分。但就是因为一些听上去很简单的词汇,形势发生了巨变。其他三支队伍稳扎稳打,但失误还是不少。这场比赛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广东队的罗弋洋,他的爸爸是一位语文老师,每天都给他复习很多词语。这次他一个人独挑大梁,战斗到了最后,最终带领着自己的队伍杀出重围闯进了半决赛。我真的很佩服他。

本场比赛跌宕起伏,有高手的精彩“表演”,也有反复涂改但最后时刻写对的幸运儿,还有写不出字的淘汰者。每当 听到倒计时的声音的时候,我就特别地紧张。至于本场听写的词语,难度也比前几次增加了,我一个也不会,哎!

这个节目太好了,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汉字和中国文化。我想以后也去参加比赛。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手写汉字的魅力

——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感

文/晓辉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创新层出不穷,信息瞬息万变的年代,我们难免眼花缭乱。在快得心烦意乱时,不妨回头看看,我们是否遗失、漏掉了什么?

近期在中央电视台周末黄金时间热播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吸引了我的目光,感触颇深,一些以写字为基本功的中小学生对有的常用字,习惯用语不能正确书写,试问这些孩子的父母又会正确书写多少?相信有些父母还不如他们。随着电脑、手机的全方位“吞噬”,人们有事打电话、发短信、发微博,方便、快捷、根本不用纸、不用笔、不用手写、按按健全部搞定,而且还有一个好处,不用担心汉字不会写,认不清,又能摆脱手写不堪的“尴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大量的打印、印刷文本出现,虽干净、工整,但总给人生硬、呆板、程序化,没有感情,没有灵魂的感觉。我们早年写信常说“见字如面”,说明写的汉字是一个人的载体,代表本人,字写的清新隽永或浑厚圆润抑或龙飞凤舞,不管何种字体,字里行间都包含本人待人的态度。

现代优秀通讯工具的大量使用,虽然让撰写文章、与人交流都变得更加快捷,但文字录入形式的变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带给汉字本身意蕴的湮灭,也养成了人们的懒惰和依赖的坏习惯。中国的方块汉字是世界上最具东方神韵、意境最深远的字体。当评委们将某个字的构成、来历解析道来时,我们便意识到,这一笔一划不仅是用于交流和记载的符号体系,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底蕴,我国的汉字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甲骨文到金、隶、篆、楷、行,再从繁体到简体,一路走来,五千多年的光辉灿烂史,没有理由不珍惜。

看看我们古代的一些书法大家:王羲之、颜真卿、虞世南……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在书写、研究汉字的精髓。元朝有个书法家叫康里子山,蒙古族人,他为了练好字,从小给自己规定,每天早晨必须写完一千个字才能吃饭。几十年过去了,子山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终于成为当时有名的书法家。这些书法大家留给后人的墨宝在现在的名山大川、楼台亭阁中可见一斑。

记得去过一个历史文化古城河北正定县,光塔寺就有七座,历史名人手迹、碑刻比比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元寺,里面有一个唐代的巨型石碑,碑座是一个叫“赑屃”的大兽,碑身是一个残存的断碑,碑文的内容虽不明确,但碑文的刻字让不懂书法的外行都叹为观止,字字苍劲有力、饱满,历经唐代千年,“容颜”不变。

我们有责任继承发扬中国的汉字,热爱汉字,就是热爱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主动承担起来的历史使命。虽然在信息时代,几乎所有社会生活都要通过电脑和手机终端来完成,但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多读书,多记笔记,感受笔在纸上飞驰,字在笔尖流淌的惬意!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篇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汉字听写大会,而且放在中央一套的黄金时段播出,觉得太有必要了。随着电脑的广泛运用,电脑打字几乎代替了书写。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生活,人们的文本阅读时间缩短,汉字书写大幅度减少,人们对沿用了五千年,祖宗传下来的汉字是越来越陌生了。网络上错别字大行其道,充斥视野,人们已经习惯了错用错写,胡乱代替,外文符号夹杂其间的现状,甚至有些见怪不怪了,这情形发展下去,不仅仅是有碍于人们之间的沟通、理解,而是整个民族的汉字书写、运用水平下降,是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降低,此情堪忧。所以这样的汉字听写大会明白无误地表明: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非常重视自己的母语,重视汉字的书写和运用。

昨天汉字听写大会上的选题,对于中学生来说,觉得第二轮时段有的是偏了一些,不是常用字,常用词语。如“ 觊觎、眄视、朝觐、?乌”,也可能是设计者出于淘汰选手的考虑,故增加了难度。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引起人们对三千五百个常用字书写、运用的关注,如“推卸”“眼花缭乱”“瓜葛”“怨天尤人”这类字,考一些时下还有着旺盛生命力的,运用广泛又容易写错的词语如“颤颤巍巍” “猕猴”“黄疸”之类,在题目设计上既有书面语如“万马齐喑”“呦呦鹿鸣”“美轮美奂“又有口语如“硌牙”“撂挑子”“嘎嘣脆”,看得出题目设计者是花费了一些心思的,为了引起国人对汉字词语的关注、学习、运用,提高正确使用率。多制作这类节目无疑是有益的。

篇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即将开播,一个主打“汉字文化”的节目在这个夏天一夜爆红,正是因为它触动了国人最敏感的神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仅是一场汉字听写,在考词释义、例句演示、专家解说过程中,还涉及到历史、化学、物理、生物等各学科知识。伴随着节目紧张的氛围,我坐在电视机前也一直在同步答题,不仅为同学们的成功和博学喝彩,也不禁为一些同学的失利而扼腕叹息。

“电脑时代提笔忘字,只敲键盘忘记笔杆”,这是一则新闻的标题。俗话说,字如其人。手写汉字直接体现着个人的才情性格、传递着个人的思想情感,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心生温暖。然而,随着电脑普及、网络覆盖,以往的日常笔写被取而代之。我们会提笔忘字,突然发现手写出来的汉字竟然如此不耐看。

以前,我们主要通过写信进行沟通,在工作上也需要经常手写;而现在,打电话、发短信、上网聊天都可以交流,工作上也主要依赖电脑来办公,以前繁琐的文件整理,现在用电脑就可以轻松解决,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键盘一“敲”、鼠标一“点”,字库里的汉字就蹦出来,省心又省力。当欣然陶醉科学技术之时,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的书写能力正在退化。“今天,你还会写字吗?”这个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今天却成了问题。

我还发现平时好多中学生聊天时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打错了字也不改正,而人家的解释却是,网络聊天讲究的是速度,假如改正过来,结果回话慢了,就会被人家说得很苛刻。于是,在一味追求高效的心理驱使下,语言文字的质量就这样被忽视了。

在写字比赛过程中,有部分学生还存在倒笔画现象。对于写书法的人来说每一笔一画都有起笔和落笔,有轻有重,笔顺对于结构来说很重要。所以说写字笔顺还是要从小给予重视。

当然,有好多中学生的优秀和博学还是值得称赞和大家共同学习的,说实话,主持人挑写的好多词语我都没听说过,他们却准确无误地写了出来,这是因为他们平时读的书多,知识面宽广,这也充分说明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要多读书读好书。

央视汉字听写大会通过对键盘时代书写能力下降这一现象的提示,迅速唤起全民文化自检热潮,在享受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不丢下手写汉字。

篇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这段时间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自始至终像磁石般吸引着我,我是每期必看,每次都号召家人讨论书写,看似常见的汉字书写却让我们每个人都着了迷。不仅为选手鼓掌赞叹,而且也为他们惋惜。这场“汉字听写大赛”既提升了人们传承发扬汉字文化的信心,同时有力地扩大汉字文化的影响。它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大餐,更是一种可贵的开拓和创新。

现如今无纸化的办公,键盘时代的天下。汉字离我们大家越来越远,一些耳熟能详的汉字只能认读,不能书写,提笔忘字,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现象,成为当下的一种通病。这些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背离,更是一种抛弃。再看看我们这次参赛的选手,是他们撑起了传承了发扬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看着他们书写出那么多生僻暗涩的字词,我为他们感到骄傲,而为自己汗颜。

汉字是一门艺术,如果用的好,会达到妙笔生花,会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如果一个生僻字,说话时来几个,写作时来几个,会让生活更有趣;汉字都有表情,有的漂亮,有的丑陋,有的恶毒,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意义。所以,我们在读书时,不能囫囵吞枣,只注重情节,多重复读几遍,多推敲一下字词,会有更深层的体会和理解。

央视的“汉字听写大赛”已经掀起了“汉字书写热”,已经让中国人重新重视汉字,热爱和弘扬中国文化。同志们,赶快行动起来吧!多读好书,多写汉字。

关于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篇一】

这一段时间和小柯一起观看了CCTV-10科教频道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感触特别深!

本次赛制是来自不同省市区的32支代表队按地域交叉编为8组进行初赛,产生进入复赛的8强。8强进行两场复赛,产生进入决赛的两强。所有未进入决赛的各队中表现最佳的选手将进行一场附加赛,附加赛获胜选手也将进入决赛。到现在为止已经是附加赛结束,只等待最后决赛的时刻了。

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载体,而正确的书写又是汉字传播的前提。这次汉字听写大会唤醒了深藏在炎黄子孙们心中,却在键盘时代淡忘了的这种汉字情节。说实话看到学生们听写的那些词,我是非常的汗颜,感觉自己就像是文盲,而我们的学生选手们太强悍了!真是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给他们一个字“牛”啊!

汉字听写大会小柯同学也是看得津津有味,主考官每报一个词之后他都告诉我他会,最开始我会非常诧异,觉得怎么可能他都会?随着他的演示我终于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会”!虽然他并不认识那些字,但是他已经学了拼音,在主考官报出一个词之后,他就会将这个词的拼音跟着拼出来,这也就是他所谓的“会”了。当然,虽然是这样的“会”,但我依旧是高兴的,至少感觉得到小柯是在自己的意愿下在快乐地学习着。

听写中,考官不但要报词,还要解释词意,或是引用出处原文读句,或是适当予以造句,且有专家补充释义,更是有场外评论员进行词语解说,场内外是高手如云,这让我们能更深入地对词语进行理解。汉字的魅力让人折服,这群孩子的魅力更让人倾倒,孩子们的涉略面之广不得不让人钦佩!一边看我都会一边和小柯聊聊,总结了下还是要多看、多练,也就是有了大量的阅读及练习才最终成就了孩子们自己的个人魅力!所以阅读是多么的重要!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递,这次听写大会是真正实践了重视传承传统文化的呼唤,我是看得特别激动的!

在这里我也特别向各位推荐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节目,可以让孩子也感受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还有最后的决赛没开始,总之我是非常期待的!相信你也会期待的!

【篇二】

最近一段时间,一档名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颇受关注,据央视统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同时段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话题登顶热门榜,点击突破18万,百度搜索高达42万。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2篇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一)

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汉字听写大会,而且放在中央一套的黄金时 段播出,觉得太有必要了。随着电脑的广泛运用,电脑打字几乎代替了 书写。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生活,人们的文本阅读时间缩短,汉字书写大幅度减少,人们对沿用了五千年,祖宗传下来的汉字是越来越陌生了。网络上错别字大行其道,充斥视野,人们已经习惯了错用错写,胡乱代替,外文符号夹杂其间的现状,甚至有些见怪不怪了,这情形发展下去,不仅仅是有碍于人们之间的沟通、理解,而是整个民族的汉字书写、运用水平下降,是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降低,此情堪忧。所以这样的汉字听写大会明白无误地表明: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非常重 视自己的母语,重视汉字的书写和运用。

昨天汉字听写大会上的选题,对于中学生来说,觉得第二轮时段 有的是偏了一些,不是常用字,常用词语。如" 觊觎、眄视、朝觐、踆乌",也可能是设计者出于淘汰选手的考虑,故增加了难度。我觉得当 务之急是引起人们对三千五百个常用字书写、运用的关注,如"推卸""眼花缭乱""瓜葛""怨天尤人"这类字,考一些时下还有着旺 盛生命力的,运用广泛又容易写错的词语如"颤颤巍巍" "猕猴""黄 疸"之类,在题目设计上既有书面语如"万马齐喑""呦呦鹿鸣""美 轮美奂"又有口语如"硌牙""撂挑子""嘎嘣脆",看得出题目设计者是花费了一些心思的,为了引起国人对汉字词语的关注、学习、运 用,提高正确使用率。多制作这类节目无疑是有益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二)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13年隆重推出的大型国家级汉字听写推广活动,也是全国第一档原创形态的汉字听写教育类电视节目。

节目邀请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在内地受教育的港澳台学生组成32支代表队参加,形成紧张精彩的多场次晋级比赛框架,并共计形成12期电视节目,每期节目时长90分钟。在中央电视台第10套科教频道暑期档周末黄金时间播出。

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在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是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中国符号,是中国贡献于人类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但汉字又是世界上最难书写的文字。独特的方块字形需要不断记忆,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书写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地人依靠键盘等输入工具书写,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如果未来几代人汉字书写能力持续普遍下降,文明传承的品质就会形成缺损。

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意义,不仅在于选拔出一个榜样式的"天才少年",更在于倡导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做起的价值观,向全社会倡导书写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从而建立起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承活动。

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是本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学术讲解人,在向记者引用余光中上述话语时她激动不已:"汉字不仅仅是中国人交流信息的符号,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象。

一个个汉字,就是一个个微缩的中国人。汉字听写大赛在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的同时,让汉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课堂,成就一代代不仅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国君子,真正做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观后感《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600字汇总5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