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高中逍遥游读后感 > 地图 > 高中逍遥游读后感

高中逍遥游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5-16 来源:互联网

最新实用!逍遥游的读后感模板集合(5篇)。

逍遥游的读后感(篇一)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逐一个梦想——自由。

从个体来说,柏拉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孔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从民族来说,无数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独立而奋起反抗不惜流血牺牲;从国家来说,人们为寻求不断发展提出自由新口号:经济要求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一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谋求更广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样要求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呼吸、以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面貌……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呼声从古一直绵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实现自由?我们心中久久的疑惑谁来解开?

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漫步于幽静的树木或湖畔,来品读一番庄子的《逍遥游》,聆听那从远古而来的期盼,来体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际。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庄子研究》课程的时候,我认真地听老师解读了《逍遥游》这篇文章,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另外,庄子也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逍遥游》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却有中心思想贯串其中:他就是要人们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牵绊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观念或是现实取向的功利价值观之中。

逍遥游的读后感(篇二)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有用与无用,大用与小用。似乎现代人自认为更切近的把握了什么是“有用”,即能使自己短平快的获得想要获得的一切,包括权势,利益等等就是有用,就是有利于自己。这在惠施看来是无可置疑的,而庄子则睿智的指出,有用无用的标准是主观的,大用小用的结果是事在人为的。同样的防治龟手的药在不一样的人手中就会发挥不一样的功效,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物是否有用要看人是否会用,会用则物无可不用。惠子的问题:“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在庄子那里,“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可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自然,有用无用也就无需再争辩了。

《逍遥游》借鲲化为鹏徙南冥的寓言阐明作者蔑视人间一切功名利禄以求不受外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观,是庄子精神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及文学史。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

《逍遥游》中出现了庄子理想中的神人,至人,圣人的具体形象,既“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藐姑射神人形象。她“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她“之人也,之德也,将旁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这个神人的形象寄予了庄子最高的人格理想,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通达人生理想境界之美妙而有效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逍遥游不是指向迷失本性的醉生梦死,更不是指向丧失现实人生的邪教性寂灭,也不是看破红尘的消极出世,而是指向主体身心的审美体验,即人生的诗意化,审美化。这实际上是忘我境界的一种引申性和自觉性追求。身陷物欲的漩涡中不能自拔的人只会对“藐姑射神人”是位神话而付之一笑,殊不知,这种对神人的向往与追求中恰恰蕴含着他们最最需要的超脱的,纯粹的智慧。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同时我也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的读后感【篇三】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提炼。《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然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钩心斗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他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得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他,去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的读后感(篇四)

北冥有鱼,其名为鹍,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天池也。

语出庄子《逍遥游》。何为逍遥?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者逍遥。”但凡人无法得到逍遥因为会有所凭借有所限制,做人无论如何也会受到寿命的限制。如此怎样也不得逍遥。庄子因此说:“此之悲矣。”于是,与其说是鹏的逍遥游,不如说是庄子的逍遥叹吧?

庄子说,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旋向上直冲九万星高空,背负青天,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鷃却因此讥笑他。此则小大之辩矣。

是啊,鹏鸟之志,斥鷃又岂知哉?因此那此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以顺应一方群众才能可以取信一国的人,追逐到了功名利禄他们自己很得意,其事如斥鷃一样所见甚小。

是啊!昔日绕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说:“天下已经治理好了,我接替你岂不是为名而来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难道我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可是不去追求地位,不去追求名利,不去追求成就,能同大鹏版超然,也只有庄周吧?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周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他的妻子死了,他竟还能“鼓盁而歌,送妻升遐”可见他参透了生死,只是剩的逍遥了。

仿佛和那庄周相比,你我的人生真是太可笑,追求高分,追求容貌姣好,追求事业的成功,比起至人,神人,圣人如何?我们都是斥鷃罢了。可即使如此,和庄周一般无为,又对了吗?宿命论强加在我们身上,只有庄周才能看的开吧?因此,大小之辩也无法言对错。

如是命运早有安排,谁还会击打破既定的命运?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比起庄周,我无法理解他的超然却渴望宋荣子般的不屑,我不向往无为,却追求鲲鹏般的高飞,我尚未参透生死,却追求庄周般的逍遥。

庄子无疑是伟大的,他教会我看破眼前的一切——责骂,否定,夸耀,嘲笑,崇拜……苏轼的眼光往往会阻扰人的进步。说到这,我想到了现实中的生活……

我无法像庄周版逍遥。但我会树立目标,在中考来的白日里,有一些“不能去在乎”的东西,而我愿向《逍遥游》中的那只鲲鹏,藐视这一切。看看我们的生活——他人的肯定,物质的条件,成绩的好坏,其实这些又有什么可在意的呢?学会去忘记他们吧!

成长路上的烦恼,总归是有许多的,委屈与哭泣更是少不了,别再垂头丧气,何不像庄周版释然,少年何必叹逍遥?

少年谈,叹逍遥,又是几度年华空度日?

逍遥叹,游逍遥,又是一个逍遥少年郎!

或许,那只《逍遥叹》里从北冥飞到南冥的鹏才是我心中的逍遥之祖吧!

逍遥游的读后感(篇五)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的代表作。庄子散文想象奇伟,言辞瑰奇,设喻贴切,句式灵活,汪洋恣肆,别具一格。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高度评价庄子,说他“着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在《何谓文化》将庄子列为先秦诸子文学作品的第一等级,盖源于此。

《逍遥游》旨在论证达到绝对自由境界,既追求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也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逍遥游》启示我们,任何个人,在万物纷纭的现实世界中,要进入自由的境界,从客观上来说,“犹有所待者”,也就是要依赖客观条件;从主观上来说,要不断加强理想人格的修养,以至臻于“无己”(顺应自修,忘掉自我)、“无功”(不求有功)、“无名”(不求有名)的思想境界。

巨大的鲲,变化为鹏,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之所以能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就是它只有凭借九万里风才能起飞。所以《逍遥游》中说:“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大鹏离不开“海运”,即“海风动”。宋人林希逸解释“海运”道:“海运者,海动也。今海濒之俚歌犹有‘六月海动’之语。海动必有大风……”言必有此大风,而后可以南徙也。蜩与学鸠是小虫、小鸟,力气不够,“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蜩与学鸠碰到榆树、枋树就停落在上边。有时力气不够,飞不高,飞不远,落在地上就是了。因此,庄子的结论是:“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没有一定的客观条件,主体自然不可能到达自由境界。

就主观上来说,任何个人要进入自由境界,必须摆脱现实世界种种物质上、思想上的束缚。庄子所以说的“至人’是他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神人”,次于“至人”;“圣人”,又次于“神人”。庄子《逍遥游》中列举了传说中古代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宋荣子“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宋荣子对于世俗的名誉,是未曾汲汲追求的。列子“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列子顺应自然而能不热切于求福,如此者,世间亦不见多。尧知高士许由贤明,以“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时雨降矣,而犹浸灌”为喻,“自视缺然,请致天下”,树立了至人“顺应自然”“忘掉自我”的崇高理想人格的理念。许由以“名者,实之宾”“予无所用天下为”(“名是实的影子”,“天下对我是没有用的”)辞谢尧的禅让。庄子以宋荣子、列子、尧、许由等传说中的人物“无己”“无功”“无名”的具体而又生动的传说,形象地说明了要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摆脱对物质、名誉、地位、金钱的汲汲追求。

既然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人类,要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臻于自由境界,要依赖客观条件,那么当客观条件还没有具备,或者还没有完全具备的时候,个人与人类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从而进入自由境界;既然个人与人类要进入自由境界,要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养成理想人格。

《庄子·逍遥游》所宣扬的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我们在阅读时应该认识到,任何个人,乃至整个人类,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之下的。因此,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逍遥游读后感模板系列


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地为你收集并编辑了逍遥游读后感模板,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了更好地剖析情节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如何把握好写作品读后感的关键要点呢?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逍遥游读后感模板【篇1】

人们常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由此可见,追求心灵的自由是亘古永恒不变的旋律,寄予着人们对生活最纯净最神圣的渴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充裕已满足不了人们心灵的需求,富裕的物质和丰富的生活也让人们的心灵不再平和与安宁。无休无止的繁忙充斥大脑,紧张的竞争和压抑使人们喘不过气来。于是,人们开始向往心灵的自由,挣脱世俗的桎梏和束缚,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繁琐中寻求自由,在复杂中感受轻松。有了精神的追求,我们才能寻找到美,才会审美。为了幸福与自由,为了生活的美好,我们要放开心态,用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和情趣,努力做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庄子有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确,心若自由,如沐长风。然,在当今这个压力重重,危机四伏的竞争社会里,有几个人是身心自由的呢?

或许认为单身是自由的吧,可又因为年龄大了尚未成婚而忧伤烦恼;或是结婚了,又因为婚姻的不幸而离婚而感到

自卑,你就不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了。没工作是自由的吧,可又因没有事业而努力不成,或是有了工作又没有干出一番事业或是事业不很理想,或是没有达到顶峰而懊恼吧。这些琐事烦恼更加让人不得片刻的自由了,不自由的理由和解释实在太多太多。

心灵的自由不是逃避,也不是为所欲为。正如华盛顿所言:如果自由流于放纵,你会迷失在这自由深渊。自由是真诚、坦荡、纯净、追求梦想、热爱生活的心,是豁达开朗的心态。总之,心灵纯洁自由的人,生活是充满甜蜜和喜悦的。

我想,世界上自由之人有两大特点。一是思想豁达,内心平和,热爱生活。二是能够主宰自己,坚定地争取维护自己的自由。生活中我们欠缺的是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自主地主宰自己的感情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无论是总看别人怎么生活,还是生活给别人看,活在别人的眼里的生活方式,都是典型的心灵的不自由。

《时尚》客座总编辑翁菱认为,生命在世注定要面对灵魂的孤独,但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在黑暗中寻找坚持,在繁华中享受寂寞。的确,心灵的自由在自己,不是别人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为自己寻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好居所,过着悠然自由的洒脱生活;旷达狂放,自由懒漫的嵇康喜好打铁,铁铺子就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

个小型游泳池,打铁累了就泡会泉。回归自然,“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这样随性自由的生活好不自在!

此外,心灵自由之人一定是经常徜徉于书海之中的。文字能够荡涤心灵的浮尘,使原本嘈杂的世界在顷刻间被那飘飘落落的宁静沉淀下来,使心灵自由地飞翔。又比如,试想一下,随着旋律的跌宕起伏,灵动的音符跳跃在青山绿水之间,心灵是否能够感受到那份博览大山大水的喜悦与自由呢?于是说,想要追求心灵的自由就绝不能错过美妙的音乐。

诚然,追求心灵自由的方式有千千万万种,但只要保持着一颗对自由的尊崇与信仰之心,幸福与快乐就绝不会离你而去。

逍遥游读后感模板【篇2】

初读逍遥游,是感叹鲲鹏之大,世间无有。鲲广数千里而不知其修,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脑海中浮现如此庞然大物,气势无穷,顿是心胸宽广,神思游弋。而庄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气的想象。

我觉得,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所体现的有道家清净无为,自由飘逸的思想。尧让天下与许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无所谓而无所不为而天下大治,庄子以无用之物顺应外境以为用而全其大用,阐述了无名无功无己的自由无为思想。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为,而是无所“待”而达自由,顺气而至逍遥,与万物为一体。

《逍遥游》中有鲲、鹏、蜩、学鸠、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等各种现实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这些已体现自然之物都有灵,人与自然为一体。从“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更是体现了庄子的自然观,顺应自然。鲲大而游于北海,鹏广而上九万里,冥灵、大椿、彭祖寿命长久,这些大年与蜩、学鸠、朝菌、惠蛄这些小年形成了鲜明对比,若要达到或接近无所待而游无穷,首先是为大年,在大年的基础上,顺应自然,无己而为至人,无功而为神人,无名而为圣人。

《逍遥游》中体现的道家思想是朴素纯洁的,更有庄子的飘逸洒脱。与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没有束缚,汪洋恣意,无拘无束。所以相对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欢庄子的。对于《逍遥游》这篇文章,更喜欢前半部分,特别是开头对鲲鹏的描写,就有庄子的感觉溢出,便无尽逍遥了。

现代人是不得逍遥的,羁绊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一些所谓逍遥只是发泄或扮酷,相比,心灵片刻的宁静来得更实在些,但却是不可及逍遥的。

逍遥游读后感模板【篇3】

庄子是一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这几天,我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读了庄子写的《逍遥游》。

令我至今难忘的是《逍遥游》中的这样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再说,积存的水不够深,它就无力承载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处,只有小草可以当船;放上杯子,它就着地不动了,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缘故。积存的风不够大,就没有力气承载巨翅。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算抵达风的上方,这样才可以乘着风力,背靠着青天,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然后,才可以开始飞向南方。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庄子逍遥游》是一本好书,里面的奥妙无穷无尽,让我如醉如痴、令我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奥妙,等着你去探索和发现呢!

逍遥游读后感模板【篇4】

读了逍遥游以后,我感触颇大,我想到了人生!

跟彭祖一比我们的生命就像麻雀与大雁飞翔长度一样差距巨大。我们岂不是很亏?人比人气死人啊!会不会老人们都是没事拿自己和彭祖比把自己气死的?我们要有一个乐观的心态,是麻雀能天天吃到新鲜的小虫,而不用让大鱼在自己肚子里带三个月都烂掉了岂不是一种幸福。

所谓平凡是真,高处不胜寒也是这个道理吧!再看到后来写道宋荣子不拘于俗我才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不要以为当了村长就是干部了,上边还有县长,市长,省长,主席呢,在往外没准真有个什么超级赛亚人什么的也说不准,所以不要得意洋洋,而是虚心学习,认真工作,贯彻落实党的政策,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做的每件事都只是回报社会的养育而已,不要为自己的作为而沾沾自喜,那是我们应该做的!

逍遥游读后感模板【篇5】

许多人喜欢老庄之学,然后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它似乎派不上什么用场。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多数时期思想上占统治的地位的都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因为相较而下,老庄之学更消极,鼓励人出世。在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生活中,读一读《逍遥游》,或许能得到心灵的宁静。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鸟展翅高飞凭借了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看不到尽头罢了。他们都不是自己的本领本色,都是有所依靠。自由吗?不自由。“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两只小动物又懂什么。它们不知天高地厚,被自己局限住了眼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小于大的分别就在这里。这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说,真实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不求声名。庄子在全文最后给出了真正逍遥的答案。

有人认为,要游离于社会之外,飘荡于山野之间,不问功名利禄,不为两斗米折腰,这才是隐。然古人曾说,“小隐隐与野,中隐隐与市,大隐隐与朝。”并不是想要隐,想要逍遥,脱离社会就可以的。只有顺应天地万物之性,分清自身与物外的分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泊名利,心有所属,便可得到宁静。

逍遥游读后感模板【篇6】

“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册所讯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故“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

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精选


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最新逍遥游读后感。面对书籍,我们要做的是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作品这本书当中的故事情节是让人欲罢不能的。读后感是思想的结晶。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 篇1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提炼。《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然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钩心斗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他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得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他,去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 篇2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我偏爱于道家代表人物庄周,也喜欢看他的代表作《庄子》,其中最让我身临其境的,就是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第一句一出,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韵味。文章描述的都是虚无缥缈,并非真实存在的。但在脑海中,却能意外浮现出深海中一条大鱼的情景。深黑的海,衬托着大鱼更加的醒目。

“而化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那名为鲲的大鱼游着游着就飞起了,从深黑的海洋到湛蓝的天空,他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是那样的轻巧。闭起双眼,就仿佛我坐在他的脊背上,吹着微风,领略着河山的美,就突然冒出奇特的想法,像诗仙李白那样,斟一杯小酒,那可真是逍遥自在了。

逍遥游,至始至终,语言简洁,读起来却让人深陷其中的意境,无法自拔。从文章的第一句开始,就陷入了章子创造的,只有在梦境李才会出现的画面。就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无欲无求,逍遥自在的在自己的世界里驰骋。

《逍遥游》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肆意,却又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一篇文章读下来,哪怕并不了解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但也能被它所散发出来的浪漫气息和自由逍遥的气息所感染。

其实,文中不论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还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这篇文章借此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成为真正的“逍遥”。里面的大道理,对于我来说或许很难一时去理解,但我能体会到,文章中每一词,每一句所散发出来的自由和逍遥的感觉。

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境界,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能是真正的“逍遥者”。

我很向往那种忘我的境界,想去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么是逍遥、什么是忘我。在如今这个诱惑极多、十分嘈杂的世界里,有谁能够进入忘我的境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呢?我想做一个现代的“逍遥者”,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我对追求逍遥的理解就是减少对物质上的需求,我们需要提高在精神上的享受,做真正逍遥的人。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 篇3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讲了这样的一则故事:尧让天下,许由不受。

庄子的故事是这样说的: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用现在的话说: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如能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觉得能力不够,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

作为君王的尧,让天下让的不能说不够诚恳,他把许由比作太阳和月亮,而把自己比作小小的炬火;他把许由比作天上的及时雨,而把自己比作徒劳抗旱的人。他心甘情愿地让贤于许由。

尧让天下让的诚恳,直接,许由拒绝接管天下拒绝的坦率、干脆!

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名’是从属于‘实’的附属物,我将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许由不愿意在天下大治的情况下,担一个君王的虚名,他宁可象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仅仅占用一棵树枝;象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

许由是庄子心中那种无己、无功、无为,追求逍遥境界的神人,是不肯为身外之事所羁绊身心的至人,君王的权势,在许由看来,不过是人生的枷锁而已。

庄子借连叔的口,讲出了许由的心里话:“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用现在的话说:“神人的德行,能包容万事万物,使整个世界成为太平境界,他怎肯为天下俗事忙忙碌碌呢?这神人,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的尘垢秕糠等糟粕物,都能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人君来,他又怎么会把外物琐事当一回事呢!”

在尘世中,还有什么职业比君王荣耀?在尘世中,还有什么功名,比君王治理国家的功名更大?尘世中、还有什么样的地位能够享受君王一样的利益?连君王都懒得做的许由一样的人,还有什么样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能够对他的身心有所羁绊呢?

我想:许由、应当是老子眼中第一逍遥的人!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 篇4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逐一个梦想——自由。

从个体来说,柏拉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孔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从民族来说,无数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独立而奋起反抗不惜流血牺牲;从国家来说,人们为寻求不断发展提出自由新口号:经济要求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一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谋求更广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样要求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呼吸、以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面貌……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呼声从古一直绵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实现自由?我们心中久久的疑惑谁来解开?

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漫步于幽静的树木或湖畔,来品读一番庄子的《逍遥游》,聆听那从远古而来的期盼,来体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际。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庄子研究》课程的时候,我认真地听老师解读了《逍遥游》这篇文章,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另外,庄子也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逍遥游》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却有中心思想贯串其中:他就是要人们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牵绊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观念或是现实取向的功利价值观之中。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 篇5

我想一提到庄子,大家可能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吧。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上个世纪末,有一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潇洒来去天地间,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声叹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当年……”。逍遥的脚步总是来去无踪,沿着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顺流而上。有武陵桃园,遗世而独立,自在悠闲。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庄子,也只有庄子。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看庄子的《逍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巨鲲大鹏,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则无力承载大船。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我们在书海中、在困难中逐渐成长,小船历经风雨,变成了大船。倘若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当然,内涵深度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也是一种逍遥游的前提与资格。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感到疲惫不堪的时候,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 篇6

许多人喜欢老庄之学,然后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它似乎派不上什么用场。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多数时期思想上占统治的地位的都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因为相较而下,老庄之学更消极,鼓励人出世。在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生活中,读一读《逍遥游》,或许能得到心灵的宁静。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鸟展翅高飞凭借了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看不到尽头罢了。他们都不是自己的本领本色,都是有所依靠。自由吗?不自由。“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两只小动物又懂什么。它们不知天高地厚,被自己局限住了眼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小于大的分别就在这里。这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说,真实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不求声名。庄子在全文最后给出了真正逍遥的答案。

有人认为,要游离于社会之外,飘荡于山野之间,不问功名利禄,不为两斗米折腰,这才是隐。然古人曾说,“小隐隐与野,中隐隐与市,大隐隐与朝。”并不是想要隐,想要逍遥,脱离社会就可以的。只有顺应天地万物之性,分清自身与物外的分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泊名利,心有所属,便可得到宁静。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 篇7

庄子做逍遥游主张要做到逍遥,那么究竟什么是逍遥呢?

逍遥意为从容,从容地接待事物,从容地直面困境。

蜩与学鸠笑鹏说:“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蜩与学就不明白鹏为何要乘风飞九万里之高。同时鹏也不理解蜩与学鸠“控于地”的乐趣。这两者对于事物都存有局限性多,他们可以做到“化”,蜩化为鹏,鹏化为学鸠,也就可以相互理解了。由此,在遇到精神困顿时,若可以转换角度看待事物,也就可以直面困境,从而超越了。同时蜩会学鸠并不了解鹏的位置,但做出评论这样的妄加评论,不仅片面而且肤浅。

斥鴳的志愿在乎于蓬蒿之间,享受独有的自得其乐。而鹏的志愿却在远方的南冥同时鹏也有足够的能力达成志愿。人各有志,人的能力也不同,尊重客观事实,即尊重困难所在,直面迎接。同时更要认清自己的能力,若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那就体面地寻求帮助,这也是一种能力,在遭遇困境时从容地超越它,避免它成为更大的困顿。

我们追求平等,但事物生来便有差别,学鸠之翅,鹏之翅大小之差甚大,经历的风浪自然不同,坳堂之水与江河之水深浅差距悬殊,所负之物亦然不同。人的能力不同,自然做的事也不同。在其位谋其事。朝菌不必羡慕大椿,大椿不必小瞧朝菌,大年与小年,只不过是自然的选择罢了。人不必与他人比较,做事只需做好自己的本分,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结果即使不是最好,但也一定并非最差。面对困境时,也只需尽全力,尽力超越困境若是强迫自身,恐怕还会形成新的困顿,这样便于从容逍遥相违背。

人贵在自知,亦贵在知他人。对于自身与他人有了准确的定位,便不会轻易有困顿,即使拥有也会得体的解决与超越,在生活中悠然自得,在精神上获得自由。在生活中的从容,最终会转变为敢于直面人生,轻松超越困境的勇气与自得。庄子所述的逍遥大抵如此。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 篇8

逍遥自由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我们大部分人耗尽一生,也无法到达,也正是由于它很难真正实现,这才更凸显出它的可贵。庄子一生追求“无待”的逍遥和自由,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看待它呢?

生活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庄子目睹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死亡和恐惧,人们得不到幸福和自由,因此,宣扬心灵上的逍遥与自由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那个年代一大主题。庄子以其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描绘他的逍遥自由之境。人生是不完美的,很多东西都无法得到,在庄子看来,现实生活中不可得到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在另一个抽象的世界里得到,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里寻找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满足,这就是庄子对逍遥自由的追求了吧。

然而,毕竟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离我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的思想也必然会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是因为底层劳动人民受到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在现实生活中毫无逍遥自由可言,便转向精神寄托。但是,这种自由理想毕竟是主观唯心的,属于个人主义,它根本就不可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同时,这种对自身逍遥自由毫无顾忌的追求的前提是对身边的人事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这绝对是不可取的。面对无法回避的战争,庄子转而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而完全放弃了人的外在形体,不仅如此,庄子还认为完全是世间的外在形体阻碍了人们获得真正的逍遥与自由。然而,形既已没,心又和安?又怎么能感知到你是不是真正的逍遥自由呢?另外,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庄子一方面选择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又隐于市井,崇尚回归上古社会的纯真与自然,而忽视了对现实社会的评估,导致了后来者形成了盲目的崇古思想,遇到困难就向往回到上古时期的美好生活。同时,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上的逍遥自由,往往使追随者对身边的事物变得自私、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另外,也使人的容易形成保守的思想,不敢打破传统的桎梏,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无需要去改变。这就必然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也阻碍了历史的进程。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所以,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庄子的自由思想。在现代文明社会,社会的自由才是个人自由的充分保障,只有整个社会和谐自由了,我们个体才能真正的做到逍遥自由。而且,自由并不仅仅像庄子所说的精神上绝对的自由,还包括物质自由、人身自由、政治自由等等。安贫乐道的精神固然是难能可贵的,但人们丰衣足食之地生活,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相信任、互相关怀的和谐社会岂不是更高层次上的逍遥自由和超然么?而从庄子所说的“游心”到“游世”、“游物”无疑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庄子追求逍遥自由的思想又具有其永恒的价值,在“有我”和“无我”这个辩证的统一中,才是人类真正应该具有的生存方式。简单来说,人类追求逍遥自由的过程就是追求和谐的过程,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其消极避世的一面,把内心的宁静与对逍遥自由本身的追求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去,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生存的真实价值和真实意义。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就用良心和文笔去书写我们自己的逍遥与自由吧!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 篇9

初见“逍遥游”三个字,很自然的联想到这样一幅悠然惬意的风景:一个学者立于竹筏之上,没有船桨,竹筏顺着水流漂游,两岸青山徐徐向身后远去。若问我庄子的自由该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诗人一样自由”。但读完并深入学习《逍遥游》一文后,才发现上面的两个“很自然”的反应与庄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遥”真是差里百万里。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诗人学者,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与我,则无法成功。

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之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庄子所讲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不是相对的自由。庄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之、心中无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之腾飞打下厚实之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之蓝天,做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以热爱作为奋斗之动力。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6篇


读后感大全相关栏目推荐:“逍遥游读后感”。

我们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最新逍遥游读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阅读能让我们汲取力量,能让我们更加明理,阅读了作品,心中莫名的有所感触是我们印象深刻。写读后感时,我们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篇1)

庄子是一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这几天,我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读了庄子写的《逍遥游》。

令我至今难忘的是《逍遥游》中的这样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再说,积存的水不够深,它就无力承载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处,只有小草可以当船;放上杯子,它就着地不动了,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缘故。积存的风不够大,就没有力气承载巨翅。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算抵达风的上方,这样才可以乘着风力,背靠着青天,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然后,才可以开始飞向南方。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庄子逍遥游》是一本好书,里面的奥妙无穷无尽,让我如醉如痴、令我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奥妙,等着你去探索和发现呢!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篇2)

我想一提到庄子,大家可能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吧。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上个世纪末,有一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潇洒来去天地间,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声叹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当年……”。逍遥的脚步总是来去无踪,沿着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顺流而上。有武陵桃园,遗世而独立,自在悠闲。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庄子,也只有庄子。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看庄子的《逍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巨鲲大鹏,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则无力承载大船。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我们在书海中、在困难中逐渐成长,小船历经风雨,变成了大船。倘若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当然,内涵深度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也是一种逍遥游的前提与资格。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感到疲惫不堪的时候,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篇3)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我偏爱于道家代表人物庄周,也喜欢看他的代表作《庄子》,其中最让我身临其境的,就是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第一句一出,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韵味。文章描述的都是虚无缥缈,并非真实存在的。但在脑海中,却能意外浮现出深海中一条大鱼的情景。深黑的海,衬托着大鱼更加的醒目。

“而化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那名为鲲的大鱼游着游着就飞起了,从深黑的海洋到湛蓝的天空,他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是那样的轻巧。闭起双眼,就仿佛我坐在他的脊背上,吹着微风,领略着河山的美,就突然冒出奇特的想法,像诗仙李白那样,斟一杯小酒,那可真是逍遥自在了。

逍遥游,至始至终,语言简洁,读起来却让人深陷其中的意境,无法自拔。从文章的第一句开始,就陷入了章子创造的,只有在梦境李才会出现的画面。就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无欲无求,逍遥自在的在自己的世界里驰骋。

《逍遥游》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肆意,却又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一篇文章读下来,哪怕并不了解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但也能被它所散发出来的浪漫气息和自由逍遥的气息所感染。

其实,文中不论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还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这篇文章借此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成为真正的“逍遥”。里面的大道理,对于我来说或许很难一时去理解,但我能体会到,文章中每一词,每一句所散发出来的自由和逍遥的感觉。

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境界,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能是真正的“逍遥者”。

我很向往那种忘我的境界,想去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么是逍遥、什么是忘我。在如今这个诱惑极多、十分嘈杂的世界里,有谁能够进入忘我的境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呢?我想做一个现代的“逍遥者”,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我对追求逍遥的理解就是减少对物质上的需求,我们需要提高在精神上的享受,做真正逍遥的人。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篇4)

许多人喜欢老庄之学,然后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它似乎派不上什么用场。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多数时期思想上占统治的地位的都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因为相较而下,老庄之学更消极,鼓励人出世。在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生活中,读一读《逍遥游》,或许能得到心灵的宁静。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鸟展翅高飞凭借了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看不到尽头罢了。他们都不是自己的本领本色,都是有所依靠。自由吗?不自由。“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两只小动物又懂什么。它们不知天高地厚,被自己局限住了眼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小于大的分别就在这里。这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说,真实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不求声名。庄子在全文最后给出了真正逍遥的答案。

有人认为,要游离于社会之外,飘荡于山野之间,不问功名利禄,不为两斗米折腰,这才是隐。然古人曾说,“小隐隐与野,中隐隐与市,大隐隐与朝。”并不是想要隐,想要逍遥,脱离社会就可以的。只有顺应天地万物之性,分清自身与物外的分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泊名利,心有所属,便可得到宁静。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篇5)

一、“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册所选《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故“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二、“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遥”者

庄子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是“道”论。庄子认为,“道”生天地万物,“道”使天地万物生灭流变,无穷无尽。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也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这个“道”运行的结果,也是这个“道”的具体表现,这叫“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无为无不为,无目的又合目的。人类是顺“道”而生的,所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亦如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甚或无生命的天地日月一样,本属自然,无目的又合目的,无所为又是自然天成的。

在《庄子》一书中,“真人”也被称作“至人”“神人”“圣人”。因为“真人”是依乎天道、顺乎人性自然地活着,达到了至道至性的境地,故庄子又称其为“至人”:“真人”在人世间顺性自然,无为无不为,超凡脱俗,故庄子也称其为“神人”:“真人”是领受了天道自然之精髓的人,在世间生活已无所不通,《说文解字》说:“圣者,通也”,故庄子还把“真人”称作“圣人”。《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者名殊而实指为一。“无己”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无名”“无功”同样是忘我后的任性自然。这三种状态都是人在体道自然中无为无不为的泰然人生。唯其如此,“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而“无所待”,才能在人生中作“逍遥游”。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篇6)

自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尺度和精神追求。读罢《逍遥游》全篇,我看到了庄子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向往,以及对名利枷锁的鄙弃和厌恶,使我更加深刻的知道: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挣脱世俗的束缚,就会失去行动的自由,进而也失去了主体精神的自由。对于自由的呼唤,在人类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久久盘旋回响。

纵观全篇,我对这段话印象极为深刻,“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在文章的结尾处,庄子用饱含情感的笔墨,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自由的理想境界:这颗大树不会有木匠要砍伐它,不会有其他事物会妨碍它,它也不需要有什么用处,他就这样无拘无束地,毫无目的地存在于这个广袤的天地,它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成为它自己,就是以自由的姿态存在着。成为自己,就是自由最好的定义。

对于人类来说,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间,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某种程度上的束缚。作为自然之子,我们依赖空气,依赖水源,依赖土地。作为社会之子,我们需要学历,需要物质,需要社会认同。只要我们有所依赖,有所需要,我们就会陷入被束缚和被限制的境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约束和束缚越是深重,我们对于自由的渴望和向往也就越急切和激烈。

而在当今社会,餐腥啄腐者比比皆是,人人都在艳羡名利权势的光鲜亮丽。深陷名利场的人,其实都迫不得已将自己的自由作为交换的代价。在名利场中,争权夺势,利益纠葛,如同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漩涡,将这些贪婪无度的人深深地裹挟其中。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中,自由无从谈起,更是成了奢望。这些人在行动与思想受到某种束缚的某一时刻,想要得到自由时,定会悔恨不已。然而,走进迷途的孩子是否可以知返呢?

这个问题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我们可以得到回答。庄子用他睿智的言语告诉我们,在现实的泥沼中,我们只要回归到生命的本质,直面真实的自我,就可以超越名利的束缚,超越欲望的引诱,超越虚荣的假象,在精神世界里打造一个自由的王国,享受精神世界的逍遥游。

所谓自由,就是坚守自己的思想与信念,宁肯被潮流的车轮碾碎,也不向权威屈服。所谓自由,是在犬马声色的现代社会,遵守本心,遵守原则,无畏外界喧嚣,无惧世俗侵扰。所谓自由,是直面自己的内心,追寻属于自己的肆意人生,不带任何标签,不予任何目的,原原本本地体验生而为人的快乐。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坚决地捍卫自己的自由,让生命在自由的状态下诗意地开展和尽情地怒放!

读《逍遥游》有感范文5篇


有关作品的心得范文怎么写呢?我们可以把对作品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我们可以用文字将感悟表述出来,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读《逍遥游》有感范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读《逍遥游》有感范文(篇1)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讨论有用与无用,大用与小用。似乎现代人自认为更切近的把握了什么是“有用”,即能使自己短平快的获得想要获得的一切,包括权势,利益等等就是有用,就是有利于自己。这在惠施看来是无可置疑的,而庄子则睿智的指出,有用无用的标准是主观的,大用小用的结果是事在人为的。同样的防治龟手的药在不一样的人手中就会发挥不一样的功效,发挥不一样的作用,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物是否有用要看人是否会用,会用则物无可不用。惠子的问题:“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在庄子那里,“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可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用法,自然,有用无用也就无需再争辩了。

《逍遥游》借鲲化为鹏徙南冥的寓言阐明作者蔑视人间一切功名利禄以求不受外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观,是庄子精神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及文学史。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

《逍遥游》中出现了庄子理想中的神人,至人,圣人的具体形象,既“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藐姑射神人形象。她“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她“之人也,之德也,将旁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这个神人的形象寄予了庄子最高的人格理想,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通达人生理想境界之美妙而有效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逍遥游不是指向迷失本性的醉生梦死,更不是指向丧失现实人生的邪教性寂灭,也不是看破红尘的消极出世,而是指向主体身心的审美体验,即人生的诗意化,审美化。这实际上是忘我境界的一种引申性和自觉性追求。身陷物欲的漩涡中不能自拔的人只会对“藐姑射神人”是位神话而付之一笑,殊不知,这种对神人的向往与追求中恰恰蕴含着他们最最需要的超脱的,纯粹的智慧。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同时我也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读《逍遥游》有感范文(篇2)

庄子,先秦时期代的一位哲学家,在中学历史书中,我们就对他有所了解,但是他们著作《庄子》,我还从没读过。这次,我们全班学生幸运的跟随百班千人共读活动,共读萧袤老师的庄子童话《逍遥游》,读完之后,我真正领悟到了庄子不仅是一位深刻的哲学家还是一位风趣幽默、会讲寓言故事的童话家!

《逍遥游》是适合小学生读的彩绘本,共16个故事,书中主要讲述了名叫小惠的11岁五年级女孩,和几千年前的庄周一起逍遥游的故事,先秦诸子百家时期,庄周有一好友惠子,两个关系很好,于是作家萧袤就想象五年级女孩小惠就是庄子的老友惠子,两个人亦梦亦幻,一起变成两只蝴蝶和两条小鱼,与古代成语“庄周梦蝶”和“濠梁观鱼”相照应。使书中故事丰富多彩,趣味横生,让孩子们百读不厌,并学习了有关庄子的成语!

1、故事情节有趣而想象力丰富。

庄子是先秦时代的哲学家,因时代的久远,我们认识和了解他,有一定的困难,萧袤老师没有死板地介绍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著作,而是把庄子的哲学观渗透在16个有趣的故事中,并在每个故事后面穿插一些通俗易懂的原文《庄子》片段,因为对11—12岁的孩子来说,这样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书中的故事想象力丰富,单单从故事的题目,如“我不是来偷菜的”、“蝴蝶吻”、“当一条鱼也很好啊”等,就大大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故事情节里,主人公惠子和白衣老人庄周一会儿变成一只蓝蝴蝶在菜地里飞舞,一会儿变成一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一会儿又和好友向往到黑暗世界里冒险。让读者在有趣而丰富的故事情节里领悟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深奥的文学著作的精髓。

2、用有趣的故事表现哲学观。

庄子是先秦时代的哲学家,他的哲学观博大精深,深刻富有哲理,庄子哲学主要是人生的哲学,也就是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跟孩子们讲哲学呢?作家萧袤老师没有采用说教的形式,而是用浅语的艺术把庄子的哲学思想,融入化解到有趣的故事中去。比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在故事里,惠子和白衣老人庄周游戏玩乐中,用好似开玩笑的口吻说出来,让我们也感觉好像是绕口令一般,不知不觉就记住了这句关于“鱼之乐”著名论辩。

另外,书里每一个故事后面,萧袤特意安排《庄子》的原文链接,比如“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出自《庄子·秋水》”这段话来说明人不能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应该谦虚谨慎,既能看到自已的优缺点,也能看到别人的优缺点,走出小天地,才能见多识广的道理。

3、书中情节亦梦亦幻亦真实。

读完这本书,我对书中情节亦梦亦幻亦真实所震撼,刚一接触阅读的时候,有点读不太懂,因为书中开头的情节是小惠和爸爸在菜地里捉蝴蝶,小惠追着一只白蝴蝶来到栅栏门,白蝴蝶摇身一变,成为白衣老人庄周,小惠则变成一只蓝蝴蝶,一起与庄周逍遥游,还在爸爸脸上留下一个蝴蝶吻,故事情节不断在梦幻和现实中,像放电影的镜头一样来回切换,小惠还和邻居家的好朋友向往,一起被巨大的黑色夜猫绑架,穿越在黑色空间里冒险,一会儿又回到现实生活中居住的社区的菜地,情节的变幻莫测,更丰富了故事书的生动性,让我们在懵懵懂懂中感受庄子童话的神奇有趣。

书中说起庄子喜欢讲故事,很多故事流传至今,成为我们经常运用的成语,比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朝三暮四”、“白驹过隙”、“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等,还有一些神话故事,比如“姑射山之仙子”、“皇帝寻找玄珠”等,都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水平。

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感觉好像和主人公小惠进行了一场有趣的旅行,也不是单纯地玩耍疯跑,而是在旅行中渗透学习到庄子的哲学观、思想观、价值观的理念,体验经典童书的奥妙。

读《逍遥游》有感范文(篇3)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逍遥”“逍遥”何为逍遥之说?“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自然逍遥游即不受任何束缚与约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活动着,生活着。

文章以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将我们引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尽管知道世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事物,却仍被想象力丰富的庄子所迷惑。接着庄子又借《齐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一番深刻而形象的描写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想像了。然后一系列的比方,比喻论证小大之辩,表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而后假托古人的话再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与前文似有重复之意,确是着重强调,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呼应对照。最后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强调了一种绝对化的自由世界。

庄子推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天地间根本不存在的。在庄子看来,大鹏鸟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自然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都知道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哪里有绝对的自由呢。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人怎么可能脱离这个社会,没有依靠呢。可对于庄子这个理想主义者而言,这是他的精神寄托与生命支柱。

有着这样思想的人从古至今,不是少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甚至构想出一个桃花源,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简简单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他追求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境界,既然这个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这个世界,归隐桃园;只有借助手上的笔,自己描绘出这样的风景。在《桃花源记》的最后,陶渊明还列举了几个人去找寻的例子,似是逼着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有这样的地方,不若说隐含着自己深深的失望之情。

前几天与同学去平江路玩时,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他留着清式的长辫,装着挂衫,在凿石头。别人与他交谈,他说刻得是听琴的牛。我们都知道对牛弹琴的涵义,他却硬是颠倒了它,加注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有些“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谓。他是这样说的世界上为艺术献身的人很多,我愿意做那一个。

他说,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富人,百分之八十的穷人,为什么我们不能从那百分之二十中到百分之八十里去呢。他说,现代的人都说艺术好,却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干这一行呢。很明显,他将生活理想化了,他一个在一群咖啡店中嗒嗒嗒的砸着石头,敲着自己的理想,却好像与这周围格格不入,他却依旧不以为然,固执自我。或许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傻瓜,是个异数,但在他自己的眼中有着一个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由自己的意志所控制。就如庄子,陶渊明,明知不可能却依旧努力着,渴望着,用自己的行动创造着,实践着。

对于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唯心主义者,我们要做的或许并不是批判或是讽刺,应该给予的是理解与宽容。他们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别人无法理解的空间,却是他们独有的魅力与完美。

读《逍遥游》有感范文(篇4)

庄子是一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这几天,我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读了庄子写的《逍遥游》。

令我至今难忘的是《逍遥游》中的这样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再说,积存的水不够深,它就无力承载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处,只有小草可以当船;放上杯子,它就着地不动了,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缘故。积存的风不够大,就没有力气承载巨翅。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算抵达风的上方,这样才可以乘着风力,背靠着青天,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然后,才可以开始飞向南方。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庄子逍遥游》是一本好书,里面的奥妙无穷无尽,让我如醉如痴、令我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奥妙,等着你去探索和发现呢!

读《逍遥游》有感范文(篇5)

初见“逍遥游”三个字,很自然的联想到这样一幅悠然惬意的风景:一个学者立于竹筏之上,没有船桨,竹筏顺着水流漂游,两岸青山徐徐向身后远去。若问我庄子的自由该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诗人一样自由”。但读完并深入学习《逍遥游》一文后,才发现上面的两个“很自然”的反应与庄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遥”真是差里百万里。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诗人学者,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与我,则无法成功。

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之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庄子所讲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不是相对的自由。庄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之、心中无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之腾飞打下厚实之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之蓝天,做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以热爱作为奋斗之动力。

逍遥游简短读后感收藏5篇


读后感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在阅读作者的作品之后,我们的内心也逐渐充实了起来。这种好作品带给我们的思想感悟是很多的,其实很多人都可以动手将它记录下来,我们收集并整理了“逍遥游简短读后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逍遥游简短读后感(篇1)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逍遥游简短读后感(篇2)

初读逍遥游,是感叹鲲鹏之大,世间无有。鲲广数千里而不知其修,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脑海中浮现如此庞然大物,气势无穷,顿是心胸宽广,神思游弋。而庄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气的想象。

我觉得,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所体现的有道家清净无为,自由飘逸的思想。尧让天下与许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无所谓而无所不为而天下大治,庄子以无用之物顺应外境以为用而全其大用,阐述了无名无功无己的自由无为思想。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为,而是无所“待”而达自由,顺气而至逍遥,与万物为一体。

《逍遥游》中有鲲、鹏、蜩、学鸠、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等各种现实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这些已体现自然之物都有灵,人与自然为一体。从“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更是体现了庄子的自然观,顺应自然。鲲大而游于北海,鹏广而上九万里,冥灵、大椿、彭祖寿命长久,这些大年与蜩、学鸠、朝菌、惠蛄这些小年形成了鲜明对比,若要达到或接近无所待而游无穷,首先是为大年,在大年的基础上,顺应自然,无己而为至人,无功而为神人,无名而为圣人。

《逍遥游》中体现的道家思想是朴素纯洁的,更有庄子的飘逸洒脱。与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没有束缚,汪洋恣意,无拘无束。所以相对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欢庄子的。对于《逍遥游》这篇文章,更喜欢前半部分,特别是开头对鲲鹏的描写,就有庄子的感觉溢出,便无尽逍遥了。

现代人是不得逍遥的,羁绊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一些所谓逍遥只是发泄或扮酷,相比,心灵片刻的宁静来得更实在些,但却是不可及逍遥的。

逍遥游简短读后感(篇3)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逍遥”“逍遥”何为逍遥之说?“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自然逍遥游即不受任何束缚与约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活动着,生活着。

文章以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将我们引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尽管知道世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事物,却仍被想象力丰富的庄子所迷惑。接着庄子又借《齐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一番深刻而形象的描写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想像了。然后一系列的比方,比喻论证小大之辩,表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而后假托古人的话再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与前文似有重复之意,确是着重强调,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呼应对照。最后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强调了一种绝对化的自由世界。

庄子推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天地间根本不存在的。在庄子看来,大鹏鸟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自然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都知道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哪里有绝对的自由呢。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人怎么可能脱离这个社会,没有依靠呢。可对于庄子这个理想主义者而言,这是他的精神寄托与生命支柱。

有着这样思想的人从古至今,不是少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甚至构想出一个桃花源,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简简单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他追求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境界,既然这个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这个世界,归隐桃园;只有借助手上的笔,自己描绘出这样的风景。在《桃花源记》的最后,陶渊明还列举了几个人去找寻的例子,似是逼着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有这样的地方,不若说隐含着自己深深的失望之情。

前几天与同学去平江路玩时,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他留着清式的长辫,装着挂衫,在凿石头。别人与他交谈,他说刻得是听琴的牛。我们都知道对牛弹琴的涵义,他却硬是颠倒了它,加注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有些“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谓。他是这样说的世界上为艺术献身的人很多,我愿意做那一个。

他说,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富人,百分之八十的穷人,为什么我们不能从那百分之二十中到百分之八十里去呢。他说,现代的人都说艺术好,却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干这一行呢。很明显,他将生活理想化了,他一个在一群咖啡店中嗒嗒嗒的砸着石头,敲着自己的理想,却好像与这周围格格不入,他却依旧不以为然,固执自我。或许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傻瓜,是个异数,但在他自己的眼中有着一个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由自己的意志所控制。就如庄子,陶渊明,明知不可能却依旧努力着,渴望着,用自己的行动创造着,实践着。

对于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唯心主义者,我们要做的或许并不是批判或是讽刺,应该给予的是理解与宽容。他们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别人无法理解的空间,却是他们独有的魅力与完美。

逍遥游简短读后感(篇4)

许多人喜欢老庄之学,然后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它似乎派不上什么用场。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多数时期思想上占统治的地位的都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因为相较而下,老庄之学更消极,鼓励人出世。在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生活中,读一读《逍遥游》,或许能得到心灵的宁静。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鸟展翅高飞凭借了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看不到尽头罢了。他们都不是自己的本领本色,都是有所依靠。自由吗?不自由。“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两只小动物又懂什么。它们不知天高地厚,被自己局限住了眼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小于大的分别就在这里。这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因此说,真实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不求声名。庄子在全文最后给出了真正逍遥的答案。

有人认为,要游离于社会之外,飘荡于山野之间,不问功名利禄,不为两斗米折腰,这才是隐。然古人曾说,“小隐隐与野,中隐隐与市,大隐隐与朝。”并不是想要隐,想要逍遥,脱离社会就可以的。只有顺应天地万物之性,分清自身与物外的分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泊名利,心有所属,便可得到宁静。

逍遥游简短读后感(篇5)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提炼。《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然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钩心斗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他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得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他,去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相信《最新实用!逍遥游的读后感模板集合(5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高中逍遥游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