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 地图 >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4-27 来源:互联网

编辑精选: 面向未来的教育读后感4篇。

面向未来的教育读后感【篇一】

读完了《爱的教育》这一本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爱的教育》这本书中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了安利柯这个意大利小男孩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与家人和同学的生活。

安利柯的父母都是非常有爱心的人,他的同学也特别多,在每天的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好的事情让他们开心,坏的事情让他们心烦,不过,无论如何,他们总能坚强的面对。更加的热爱生活和身边的人。

读到这里,我在想,爱是什么?爱,每天都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有父母对我们子女的关怀,有朋友之间的关心,有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等等。

如果我们能够懂得爱自己爱别人,对于我们帮助别人要不求回报,对于别人帮助我们要心存感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了!

面向未来的教育读后感【篇二】

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而我读了《爱的教育》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

这本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之间的爱对祖国之间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我觉得安利柯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泼、好动,我发现,在他生活的周遭有许多关怀他的好朋友,时常鼓励他,安慰他,所以他才可以顺利成长,它里面有悲伤的、高兴的、催人泪下的、发人生省的。但是让我最难忘的还是那篇《灾难》主要说:上学的路上,一位一年级的小学生在过马路的途中摔倒了,这时,一辆车驶过来正好被佩罗蒂看到,他跑过去救起了小学生,然而,他的双腿被车压伤。他为了救人不惜自己受伤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的敬佩吗?

是爱,使我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爱,给予我们内心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伟大的,爱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多感受一份爱,就多一份温暖,多奉献一份爱,就多一份快乐。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沐浴在爱的海洋!

面向未来的教育读后感【篇三】

书籍,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它让人得到知识、从书中明白 宝贵的道理。《爱的教育》,却让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真情。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德·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品。它自从 1886年问世以来,成为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手中读物,《爱的.教育》被翻译成数百种文字与方言,广泛流传于多个国家,深受读者的喜爱。

《爱的教育》讲的是一个三年级学生恩里科在一个学年所发生的事,以日记的形式被记录下来。一则则老师讲的"每月故事"、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向我们讲述了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人性的善良与纯洁,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作者用这些爱的钥匙,打开了我们的心扉;用这些故事,展现了人性之美。

生活之中处处充满了爱。处处充满了美好的字眼。读了《爱的教育》让我明白了人间的爱,是多么伟大、是多么重要。对国家、对社会有爱,是每一位公民应该明白,应该去对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爱。朋友之间的友谊,是需要双方的真诚与付出。做人,要敢作敢当,做错了就要改,不能面对自己的过错时,不但不该,还去逃避、不敢面对、那你的生活就不会精彩。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贡献的人多了,就变成了大爱,这个时间将十分美好。读了《爱的教育》让我懂得了很多,所以建议大家也去读一读。

面向未来的教育读后感【篇四】

记得在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活动,各班都要交换书本,我换来了一本《爱的教育》。可是,这本书我却搁在了一边,直到现在才重新拿起,把它读完。

这本书的主题是“爱”。它以一个男生安利柯的口吻,通过日记的形式,纪录了身边各种各样的爱。有一个故事让我非常的感动,这是安利柯的老师讲给大家听的。有一个小男孩,因为老是调皮捣蛋,所以他的祖母给他讲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小男孩受到感动,下定决心要改正坏毛病。碰巧,这时他们家来了两个凶狠的强盗,他们盗走了小男孩家的许多钱财。强盗抢完东西,走之前还给了小男孩的祖母致命的一刀,小男孩为了保护祖母,自己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祖母安然无恙,小男孩却中刀身亡了。这个小男孩拥有舍己救人的精神,为了救祖母,宁可付出自己的生命!在小男孩临死之前,他还不停地向祖母保证,自己要做一个好孩子,他实在是太令人感动和尊敬了!="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这本书中,有许多善良、正直、有爱的孩子,他们个个都令我喜欢。特别是温和的大个子卡隆,他总是去帮助班级里弱小的同学,爱为他们打抱不平。他们班上还有一位同学,他的父亲原来是一个粗暴的酒鬼,总是虐待自己的儿子。可他的儿子却依然努力读书,最终得到了一个大奖,这是他的父亲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成了一个合格的好父亲。

《爱的教育》里,有父母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民族的爱、祖国的爱……只要我们能像书中的那些同学一样,懂得感受爱、理解爱和付出爱,我们的生活就会处处充满爱,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面向未来的赶考读后感


“面向未来的赶考”读后感

近日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访记”,感触很深。

有了理想,才有活的灵魂。现代革命史上,这片土地哺育的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血沃中华。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在革命时期,共产党人高唱“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前赴后继;在和平年代,共产党人“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鞠躬尽瘁。反思自己,这几年开拓进取的精神松懈、干事创业的劲头不足,从根本上来说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是精神上的缺钙。怕接触矛盾,多栽花少栽刺,表面看是一个处世哲学问题,根子还是理想信念蒙上了灰尘,思想路线出现了模糊。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看似平常,又与群众息息相关。现实中我们渐渐地应酬多了,学习少了;应付多了,研究少了;会议多了,落实少了;推诿多了,担当少了。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我们经历不自觉到警醒、由不情愿到震动的心路历程,经受了一次先“痛”后“快”的心灵涤荡。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工作中我们要问计于群众,并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工作方案要取得群众的支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只要群众动员起来了,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群众需求、群众认可、群众参与、群众满意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我们共产党人每一次重大改革,其实都是一次面向未来的赶考;作为个人的每一次职务变动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赶考。考得好不好,大到国家、民族盛衰;小到单位、个人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赶考”警示,是沉甸甸的责任感,更是崇高的使命感;重温“赶考”警示,是迎接挑战的宣言,更是鞠躬尽瘁的宣誓。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工作之外要多回家、多读书、多思考;要多做调查研究,要了解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要重落实,把工作落到实处,改进老问题,减少新问题。我们要结合自身工作,切实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创新工作举措,开创社区卫生工作的新局面。

读《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教育》有感


读《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教育》有感:

“除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之外,其他一切均已发生改变”——爱因斯坦

“如果以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学生,那么,我们将掠夺他们的未来”——杜威

“国家繁荣需人民强大,而人民强大则需教师杰出”——李显龙

四月,终究是最忙碌的月份。行程表上重叠的事情多了以来,数不清楚的磨课、调研、督学、会议、培训,还有若干总结、文稿、课题、编著要上交,当然还有毕业班的教学……同时,也越来越感觉到团队的好处,如果没有“一群人”在干着,估计“三头六臂”也于事无补。

早早的把《数学传奇》放在包里,愣是没有看完,想来还是把上次没有写完的《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教育》的读后感写完吧!

(一)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作为教育工作者有没有思考过,20年后的教育会在哪些地方进行改革呢?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让教师称为另人羡慕的职业”,对未来的老师又会提出怎样的要求呢?现摘录本书提到的8个方面。

1.长远规划和领导能力。对于生活在2030年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教育素养这一问题,你所在的地区是如何认为的?关于哪些知识技能最为重要这一问题,你们能否在学生、家长、教师、商业代表、社区机构等群体之间达成一致,并在不同群体之间建立持续的合作关系,以监管新的教育策略的实施?

2.雄心勃勃的课程标准。教育高绩效的国家,其课程的各个环节都设有高标准,这些标准对学生、家长、教师等人来说都是能够理解的。因而,为了使所有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能力都达到较高的课程标准,你能否创建一个关于课程、课程教学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执行计划呢?

3.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你所在地区成绩水平低的学生在pISA的自然科学学科评估中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关于进行课堂干预、改变学校结构、设置多样化毕业路径、校外支持、教师职业发展及把成绩水平低的学校作为资源支持的目标,你所在的地区应该进行哪些工作以设置一种高底线的学生成绩?

4.高素质的教师和领导队伍。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领导能力以应对最新的挑战,你所在地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详细内容见本书,其中详细叙述了教育高绩效国家在招聘、准备、支持奖励和保留高素质教师和领导人才等方面的工作

5.教育体系的持续性和协调性。教育高绩效的国家,其学生成绩表现突出,这是因为教育体系的每个部分都相互协作,共同实现教育目标。而在很多国家,教育体系的代表性特征就是国家、州、省或地区所设立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之间的执行鸿沟。对此,你所在的地区应该作出哪些改变,以消除造成“执行鸿沟”或“执行阻碍”的因素?

6.学校管理与责任制度。将你所规划的愿景、所制定的课程标准作为你所在地区学校的5年期目标。在你所设计的教学体系中,需要怎样的教师、怎样的知识和信息分享机制,以进行必要的教师职业素养建设,从而实现你设立的教学目标?第一年、第二年的目标分别程标准,你能否创建一个关于课程、课程教学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执行计划呢?是什么?你怎样通过公平、透明的方式衡量你所取得的进步?

7.学习参与度与学习动力。你的学生研究和学习的动力如何?你能否确定哪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或者不愿参与学习活动?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可能是学习内容不具有足够的挑战性,或者他们的学业落后于别人。你能否参考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教学实践,为每个学生制订一个成功的发展计划呢?

8.教育的全球导向与未来导向。世界各地正在发生剧变,学校也不能一成不变。回顾这些优秀国家为使本国教育实践不落后于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教育实践、并与不断提高的世界教育标准保持致而做出的努力,讨论如何在你的学校中建立全球视野。

在上一篇的读后感中,我讲到了“创造力”的概念,像这种概念我觉得都是未来教育工作者要重新思考的话题。有时候,提出一个概念是非常简单的,但是要使概念真正的落地需要经历漫长的一段时间的,这需要我们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积累。

这八个方面,从纵横两个角度概括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作为数学老师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的全局发展。

此外,我觉得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未来的教师职业凭什么让人羡慕?从现有的评价标准来说,我觉得大部分老师会说“提高经济待遇!”但是,未来30年之后,你觉得我们的下一代会把“经济待遇”作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标准吗?我觉得,不一定!原因如下:其一,如果把经济待遇作为评价标准的话,很多高智商的孩子们,在经济领域工作的收入肯定赚的比教师多,显然不能吸引他们到教师队伍中来;其二,我预计30年之后,中国大部分的孩子不会为了“房贷”等问题发愁,也就是说,大部分孩子是不会因为“缺钱”而工作的。可见,这样的标准不能吸引高端的孩子加入教师队伍。在芬兰,学校规模都比较小,筹薪也不高,但教师在学校(如在课程计划制定、学生进步和评估方面)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享有的自治权利和职业地位使其成为非常吸引人的职业。

在书中,我看到了各种学校的招聘老师的案例,其中英国在解决教师匮乏问题的招数比较有趣:从2000年开始,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升教师的职业地位,并开始招聘高水平教师。除了筹薪和工作条件的改善,他们采用了现代市场营销技巧、复杂精细的广告宣传活动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展开了“从银行家到教师”的宣传活动,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

我突然想起,我家二闺女的教育问题。我家二宝贝大约2035年高中毕业,然后一直工作到2075年左右。这样看来,像我家宝贝这么大的孩子,今天所接受的教育就必须为她一生负责。请问:我们能想象未来70年之后的世界的样子吗?我们该教给他们什么呢?我们要着眼于为未来的世界培养学生呢,还是为过去的世界培养学生?就像军队里的将军总想着如何打好上一场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经常会按照今天甚至是昨天的社会需求培养学生,而不是为了明天的需求。没人拥有可以准确看到未来的水晶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有些可辨别的趋势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力,而这样的趋势可能需要不同的知识和技能。那么这些所谓的趋势又是什么呢?与教育高绩效国家的做法相比,我们所做的工作又将如何顺应这些趋势呢?这些问题是世界各地教育辩论的中心问题,各国的教育者和革新者应与国际同行进行讨论并向他们学习。

(二)教师发展与学校领导的发展

教师人才:高绩效的国家认识到,教师不能在同样的位置上任职超过30年。于是,这些国家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新加坡对如何识别和培养人才有着一套非常明晰的政策: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3年之后,便要接受评价,以评判他们是否具有下述3条不同职业发展道路之一的潜力——高级教师、课程专家、研究专家以及学校领导人。不管是沿着哪一条道路发展,所取得的进步都可以通过额外的培训和年度工作表现评价来获得支撑。而在发展道路上每前进一步,他们们得到的工资也会相应增多。一位高级教师或资深专家的薪金可能和校长一样多,他们在学校中扮演主要的领导角色。对新加坡教师的调查发现,他们们继续从事这一职业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市场汇率为标准计算,教师职业的薪酬相对较好;这一职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该职业具有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

管理人才:学校领导非常重要,而且其重要性在不断提高。所有国家都在建立层级更高的标准和课程来驱动教育体系,通常是国家级或省级、州级。他们也将更多的权利移交给学校,让学校自行决定如何去实现更为复杂的教育目标。当教育体系绩效低下时,就需要政府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不过,想让一个体系从优秀变为卓越,就必须超越自上而下的政策指示方式,将重点放在增进学校的能力和创造力、打造能够整编和分享最佳实践方法的职业文化上。

有证据显示,无力的学校领导会致学校绩效水平低低、新雇教师比升高;而业绩出色的校长则能带来大幅进步,这一趋势使得高绩效大学和起小学校长的招聘及培训工作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新重点。学校领导人扮演的角色也在转变。“这项工作曾经只是负责按铃、建房、搞预算、安排校车而已而现在职责的钟摆已经摆动到了教学领导的一边”。根据经合组织进行的一项文献回顾来看,学校领导人有4种职责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关:对师生的评价、合理的校级目标、利用资源提高教学水平、与社区大学支持学生发展。那么,大家觉得最重要的是哪一点呢?

长期以来,我们的培训关注比较多的是教师的培养,对管理层面的培训比较少。不过,随着培训的深入,大家已经关注到这点。尤其是北师大和华师大主要承担了中国高端的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但就其数量上我觉得这样的培训机构是远远不够的。

(三)提高数学和科学成绩的

关键要素是什么?

专门研究世界各地数学和科学课程的研究者廉·施密特(WilliamSchmidt)说,一些国家的学生擅长科学和数学这两个科目,究其原因因,大致有三个共同的关键因素:专注、严谨和一致。对于专注,施密特的研究表明在教育高绩效的国家,各年级学习内容所涵盖的专题很少,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掌握已学的主要概念。而美国的数学课程在每个年级都有大量专题,课程内容泛而浅,也就是常说的“一英里宽一英寸深”现象。许多美国学生在八年级还在学习分数和算术,而其他国家同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习代数、几何和三角了。此外,教育高绩效的国家在数学教学标准的设置上遵循学科逻辑规律,合理有序地增加学习专题,这样就使得学习内容全面而深入。但与此相反,美国许多州设置的标准“就像任意堆叠的各种专题清单,跨年级间也存在许多重复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理科教育是成功的!我们的教材编排采用了“螺旋上升”式的体系,关注了中小学之间的沟通。如果,学生按照教材学,是非常轻松的;但是,现在更多的是我们人为的加大了难度,给孩子们更多的学习压力,这是所有数学教育者要特别反思的。我们再给孩子出所谓的难题的时候,切记:不能仅仅把孩子没有学过的知识作为难点的地方,我们应该关注数学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我们要让孩子能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进而理解数学内涵,提高学习兴趣。作者:兰衍局

《面向未来的教育:给教育者的创新课》读后感(优质范文)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十多年过去,我们教育的现代化和未来化做得并不尽人意。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m.dhb100.com

现在我们的学校环境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引入了多媒体设备、互动白板等,但这些用来改善教育效果的工具和先进设备被我们大材小用,做着和以前并无二致的事。因此,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认真思考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现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几乎是十几年前我们的老师对于我们的方式,可是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应当做出改变。

改变的方法之一就是从教者的继续学习,大胆地拥抱新事物,比如互联网。一直以来,我们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沉迷”是学生和互联网的永久连接词。可是这种印象何尝不是一种刻板印象呢?《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堵不如疏,在教育中,我们为何不学着接纳互联网呢?现在火爆互联网市场的抖音,使用者人数之多、年龄跨度之广令人咂舌,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利用抖音等之类的互联网产品来拓展我们的教学宽度呢?

改变,对于行为方式早已定型的成年人来说,的确很难。我们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我们却不能因畏惧而不去创新。走出舒适区,迎接挑战,迎接质疑,积极改变是我们创新教育方式的必经之路。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样重要。学生记住的往往不是那些能让他们考高分的老师,而是触发了他们生命激情的老师。学生如何有激情?每天枯燥的背、写是无益的,只有透过表面的知识,学习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方式,才能产生与知识的共鸣,触发生命的激情。思维养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循循善诱的必然。教学方式的改变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但自身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决定性的。

传统教育中的学习方法大都是死记硬背等无助于开发思维的方法,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有更前卫的学习方法。善用搜索引擎,这将考验你的信息整合能力;玩转抖音,你或许可以入门基础的视频剪辑……我们为何非要局限于课本上的固定知识,而放弃这些可以塑造你其他各项能力的机会呢?要知道,二者是可以兼得的。

善用新技术,改变教法和学法,对一个人的成才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只能制造出一个个机械的做题家。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www.dhb100.com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篇一: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我一向对有关教育话题的书敬而远之,理论太高深,与教学相隔过远,没什么实际操作性是其一,另外写的枯燥让人看不下去也是重要原因。后来接连读了几本国外一线教师的经验之作,方有所改观,他们的书每个章节短小,好阅读,更重要的是写的一个个小方法都是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并行之有效的。不过我仍然觉得中国本土的教育类著作缺乏地气不好阅读,直到我读到李希贵的《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里既有著者的改革案例,更有实施后的经验和反思,每一章节都不长,但都基本上都能让读者深思。

深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教育的我,本来心里是很抵触教育是服务业这一观点的。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如是服务业的从业者,那么就如食客上餐厅,付出金钱购买食物和就餐环境,旅客上宾馆,付出金钱购买安睡地点和安寝环境,顾客上发型店付出金钱购买整洁适宜的发型,上商场购买适宜的衣饰。而今只是学生上学校,付出金钱或者秉承的受教育的权利购买知识而已。可是侍者只需记住顾客的需求,给予他们即可,不用负担他们的心理疏导,不用承担他们的成长困惑,不用忧虑他们的人生前途,不用在意他们的情感纠结。可是,同为服务业从业者,社会、舆论、媒体、家长,甚至学生都觉得教师应该教书之外,更要育人,把学生成长的重任压到教师身上,可这那是服务业的事哪!同为教师,社会培训机构的教师更符合服务业从业者的身份,一方付出金钱,一方教授学识,钱货两讫,多好。而如今,要求教师一人多责,既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又要在课内课外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甚至人生观,还要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与家长与同学与其他人的交际情感问题,还要负责他们在学校内外的人身安全。而这些,根本不是服务业的范围了。谈及教育是服务业,教师要转变的是自己的观念,教师应是学生的辅导者角色,要有平等的意识,毕竟每个人在生命上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对待学生不能是以前那种居高临下,打着为学生好的旗号硬压蛮横,以方便自己,而应该更多的研究学生的需求,平等对话、沟通、合作,以共同成长,古语说教学相长如是也。而社会、舆论、家长也应该有教育是服务业的意识,要减轻教师的压力,弄清教师应该负责的范畴,不要在教师身上套上不该有的苛刻的道德等枷锁,形成道德绑架。最后感触最深的是李校长说:当教育成为服务业,我们就需要调整心态。教育不是万能的钥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要学会等待。我觉得说的实在太好了,不仅是教师,全社会都需要调整心态,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求教育成果立竿见影的,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提出这样要求的,都是丝毫不懂教育的人,愚昧以及急功近利。

如今明智的人开始崇尚慢,教育同样要慢,小火慢煮,精雕细琢,不见流水线下来的都是前篇一律的制造品,只有针对个体的雕琢才能创造出精品。想必,在舒缓的校园里,在平等的氛围里,学生接受知识及其他,心里也会愉悦的多。而不是在越来越大的校园,越来越多的班级,越来越满的班级里,在教师步履匆匆奔赴各个教室中学习。真不想有一天,学校越来越像企业,领导越来越像高管,教师越来越像员工,学生越来越像流水线上的制成品。

【篇二: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暑假期间,认真阅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此书为我这个站在班主任工作起跑线上的人指明了奔跑的方向,以下两点感触颇深。

发现非正式表扬的魅力

在所有的管理行为中,评价是一项需要每一位管理者特别小心的事情,因为它本身的高利害,也因为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慎用。而非正式评价尤其是非正式表扬的运用在教育教学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希贵校长在书中讲到了这样一位领导,他常常在你做了一点什么事情之后向你伸出他的大拇指,以至于被业内人士私下敬佩地称为大拇指领导。你的一项变革、一点经验,甚至一篇文章、一次发言,都有可能获得他大拇指的肯定。虽说是没有任何奖金、证书的表扬,却激励着大家不断前行。事实上,这样的非正式表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可以很好地运用。书写生字时对学生个别笔画的肯定,朗读课文时对学生情感把握的褒奖,思考独到时及时的鼓励,都时时鼓舞着孩子们,激励着孩子们。

印象最深的是身边有这样一位老师,坚持为每一位孩子过不一样的生日。他和家长们一起,收集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做成影集,让班里其他孩子通过各种形式为他留言送祝福。还会亲手写一张贺卡,将自己的爱都写在了上面。不管过程怎样,相信这份真情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尝试着选取真实、可信的一点,让非正式表扬的潜能无限放大。

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

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于学生初入学时的不知所措、不适应,他们表现出更多一倍的担心和焦虑,那么,随之而来的是一手包办,不给孩子留空间。这样做,看似避免了无措的发生,其实只是将这样的不适应、不成熟的状态延迟而已。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长始终不给予孩子独自行走的机会,那他将永远也无法长大。如自然也就丧失了培养他们自主、自立的机会。

我想最困扰老师们的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了,而电梯一词最近一直是热门搜索词汇,这本书中就有这么一个关于电梯的小案例:有些学校在屡禁学生乘坐电梯而不见效的情况下,在电梯上装上了限乘装置,只有持有刷卡权限的老师才能乘坐。硬件设施一改,似乎解决了长期以来让学校担忧的安全问题,但同时也失去了教育的机会。李希贵校长说,如果我们不能在乘梯和禁梯这一矛盾冲突的情境中,让学生明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该如何使用资源,不让学生从内心明白在一个团队中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尊重应该尊重的人,有一天一旦遇到类似的问题了,他们将仍然是令人头疼的一群。试想,这样的生命体验怎么能舍弃,很多能力的培养都在是问题中发展,在错误里成长起来的。这样好的教育机会,我们怎能错过!

不管是非正式表扬还是学会放手,都需要我们去用心去理解每一位孩子,发现他们的细微变化,及时地引导,感受他们的需求,适时地帮助,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成长的力量。

【篇三: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作文】

暑假里,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一个孩子从6岁进校园,到12岁离开小学,他在学校能获得什么培养什么,知识和思维,习惯和能力,而这一切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子呢?课堂学习、生活实践、死记硬背、试题累加、社团浸染,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讲授和练习的角色。很多教师知道学习是有规律的,成长有特点,个体是有差异的,知道学习的有效规律,且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我们所面对的个体问题呢?所以我们要学习有关儿童成长的心理生理知识。

一直以来,我们喜欢站在教的角度设计课堂,按照教学进度确定学习任务。其实,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避在一边,把教先剥离出来,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何处山重水复,何时柳暗花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应该是鼓舞着,让学生始终有不竭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是欣赏着,让学生在欣赏的目光下,变得自信阳光;教师应该把学生捧在手心,让学生像是躺在妈妈的怀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攀上属于自己的峰顶,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成功。

当然,应该亲近的远不止被冷落的教材,成功的教学应该更加开放。打开教师的窗子,扯一块西山的苍翠;推开学校的大门,与学生一同跨入时代的高铁;链接信息高速,世界就在校园。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只有我们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广大、多元的学习舞台时,他们的未来才值得期待。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如果我们能够把更多听课的时间用到老师们关于课堂设计的讨论之中,也许发生在课堂里的教学会有着老师们更多的智慧。

一个老师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和生动的情节,那他或她的学生也学会了在传递中去爱生活。

一个老师爱教育,那他便会带着对职业的崇敬和神圣来对待职业中的每一个孩子,孩子既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更是和我们同走幸福职业路的伙伴,一个问题学生的存在就意味着我们有提升功力的机会了,教师应该是领着薪水做慈善事业的人。

一个老师爱学科,在他眼里,他是为学科而存在的学习者,那么他的孩子所感受的就是学科的魅力和神奇。

一个老师爱学生,他知道,学生是一朵朵来自不同家庭的花苞,早开晚开不开都是个体的存在,他们在这个土壤上,不是来遭受歧视和统一的修剪,他们需要的是适合自己呼吸系统的氧气和水分,承认个体差别,才会有个体教育的眼光。

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这是李希贵校长的管理体会,我想,《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放大教育的的智慧和力量,为创建让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而努力。

【篇四: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开学四天了,每天备课,上课,忙忙碌碌的,每天都有各种情绪。每日课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觉的进行反思,反思自己今天的课堂中,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也许这种自我反思在自己的范围内太封闭,但是我还要向老教师们去学习优秀的经验。我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有了一些小小的感悟。

李老师在书中说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是啊,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爱好,和不同的精彩人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对于放手这个词的理解,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和自主权,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活动的乐趣,教师要把握大的方向,并给予指导。

俗话说:多读书心中有主,多写笔下就生花。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有兴趣并且能够培养他们内在文化素养的书籍。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选择一种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和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面向个体的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情,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我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篇五: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看到书名我马上想起了因材施教。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一直以来,我们喜欢站在教的角度设计课堂,按照教学进度确定学习任务。其实,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避在一边,把教先剥离出来,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教师应该是鼓舞者,让学生始终有不竭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是欣赏者,让学生在欣赏的目光下,变得自信阳光;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成功。

可贵的是,十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想尽各种办法,给了孩子一片广阔的天地,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课程,帮助孩子在活动中寻找团队精神,在集体之外成长,孩子们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会管理自己的业余时间,他们在各种有趣新颖的活动中锤炼自己,成长自己。在这里,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有自己的故事和收获。一名在学校戏剧课上担任了一个学期导演的学生这样说到:领导力就是你尽心尽力地为每一位演职人员服务,不遗余力地为剧组的每一个部门提供帮助--当他们认同你的服务与帮助,全部死心踏地地跟你合作的时候,你才真正拥有了领导力。读着如此深沉的体验和感悟,我深受感动。

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孩子的一切都是家长给孩子们预先设计好的。包括我们的传统教育课堂,孩子们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便很难从事自己关心的事情。其实我们更多的是要尊重我们的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些宽容、耐心,尤其是当孩子们还没有真正从错误中走出来时,就特别需要我们学会等待,在等待中学会捕捉教育的契机。

从这本书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北京十一中的学生是如何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是鼓舞者、欣赏者。学习过程必须让学生自己亲力亲为,谁也无法替代。相信孩子,承认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别,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孩子的成长道路,将更加充满阳光!

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这是李希贵校长的管理体会,我想,《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放大教育的智慧和力量,为创建让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而努力!

【篇六: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李希贵老师的这本书相当于一本精彩的教育思想集锦,许多教育观念都给人启迪与深思,相信很多老师都是边读边用笔作着批注,嘴里还念念有词:嗯,有道理,有道理。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小教师,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叹服。谈教育思想、教育见解,我肯定不如李希贵老师皮毛,因此只能谈谈里面有一点点共鸣的地方。

在这本书《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一篇中,李希贵老师讲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曾做过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告诉我,在不当班主任之后,他与一位同学的谈话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但还是没有多大效果,因为这位同学不以老师说的为然。这位老师告诉我,这在过去他做班主任时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个时候的谈话一般15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种体验每个当过班主任又当过普通科任教师的老师都有体会,在我们学校,每个班都设有班主任,班主任就管理着这个班的一切事务,甚至当其他科任老师上课时出现学生状况都会让班主任来解决,所以班主任都会有所埋怨:科任老师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解决自己课堂上的问题?而科任老师呢,也很无奈:不是我们不想管,而是学生根本就不听,好一点的学生还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给点面子听着,不好的学生则当场顶撞,给老师甩脸,都能把科任老师当场气得晕倒,久而久之,很多科任老师就对很多不好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将问题丢给班主任。于是班主任就成了繁忙的救火员。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学生听班主任的话,而不听科任老师的话?我想这无非就是班主任三个字的威力,学生虽然不懂得班主任三个字的准确含义,但他们非常明确地知道班主任就是直接管着他们的领导。有时候我们老师常常开玩笑说学生都非常精,学校里哪些人是领导,要有礼貌;什么场合很重要,要好好表现,学生无比地清楚。

在班主任面前一个样,在科任老师面前又一个样?到底哪一个才是学生真实的自己,有时候我们只是用某种头衔或权利压制住一个问题,但并没有去关注学生真实的自己。所以才会出现不同的学生自我表现,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更危险的,它只会培养出一群屈服于权利、不分事理的公民。

李希贵老师说:在以往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里进行管理。在威武的管理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学生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学生送出了校门,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所以我想说,当一个孩学生只听班主任的话,不听科任老师的话时,班主任先不要沾沾自喜,反而要有担忧意识,去了解真实的他,你对他施加的教育影响他是否接受,还只是盲目屈从于班主任这一行政头衔;当学生在重要场合、领导面前有礼貌、表现佳的时候,我们不要盲目欣喜,而是要了解不同场合下的他们,对待学校的食堂阿姨、清洁阿姨及任何一种人,能不能做到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独立的、真实的、合格的公民,任何时候都能遵纪守法,尊重每个人,而不只是盲目屈从于某些东西。

【篇七: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在我看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教育责任。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存在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对所有学生所有学习内容都是最佳的,只有适合的、有效的。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并且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好他们的方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什么是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在我看来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就是适合他的学习方式。兴趣是动力,是源泉。因此要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我们大家的共识。

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样要作为老师要懂得放手。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缺点。

不仅是这样,如李希贵校长说的那样不同的学习内容应当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的课堂里,可以试着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我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英语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面向个体的教育》所带给我的感触不仅仅有这三点,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长时间的事,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他,我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应该多看到身边的榜样,多拜读经典,多向身边的老教师进行学习,从那里得到更多的智慧,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篇八: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有幸研读了李贵希先生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又通过《开讲啦》节目的深入了解,我想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会被这样一位在课堂中表现的比学生还积极,学生眼中神一样的贵爷的人格魅力和教育魄力、理想震惊,更会被他的非常规校园所吸引。

古往今来,学校到底是什么?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学校应该是学习的场所,但是在学生眼中他们希望是这样的吗?在北京十一中学,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施展才能,体验生活的乐园。学校开设了34门选修课、37门活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开办银行、书店、食堂、参加戏剧、摄影等不同的社团,因此4000多名学生有着4000多张课表,他们做的好像都是与高考没关系的事,但是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接触了社会,认识了世界,丰富了人生。北京十一中学从原来的2人考取本一,到百分之九十九的本一录取率,不为高考,却赢得了高考,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与优秀升学成绩的统一。我想如此出色的成绩来源于平等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助人自助的学校氛围,更来源于学生的真实内心的需求,这样的学校有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呢?

我想我们无缘进入到这样的学校学习或者是工作,但是完全可以将他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来。李希贵先生认为教育不仅应该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帮助每一位学生。这不禁让我想到每个班级中所谓的差生,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呢?他们可能成绩差但是却有着其他才艺、他们可能行为差但是思维敏捷,我们要帮助他们全面发现和认识自己;并且利用他们的长处激发差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比如让成绩差但是画画好、体育好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让卫生习惯差或者纪律差的学生担任卫生委员或者纪律委员,容人之短,用人之长,不仅可以管理好班级,而且可以帮助差生进步和发展。当他们犯错误时,我们可以可以少一点粗暴的批评,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温和的措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且心服口服,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尊敬,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学生学习是为了今后的人生做准备,而不是三年后的中考或者高考,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唤醒潜能、激发潜能,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有所成长和进步,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才!

编辑精选: 红岩读后感(4篇)


红岩读后感【篇一】

炮声隆隆,震撼大地。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红岩》中的这一段描写令我印象深刻,当许云峰要被处死时,他没有一丝的畏惧。即将要走向鬼门关的他轻描淡写地动了动口:“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说完便从容不迫地赴死。许云峰面对死亡时毫无畏惧,死亡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对他而言,为了革命,即使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合上书,闭上眼,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书中无数革命先烈的身影从我的脑海里闪过:许海峰、江姐、成岗,还有小小的萝卜头,他们虽然都已经牺牲了,但是这只代表他们的肉体倒下,在我们这些后人的心里,他们的精神永世长存!

窗外是高楼林立的大都市,车水马龙,国泰民安。看着这美好的一切,我真想对烈士们说:“安息吧,山河至今仍无恙,你们的革命理想早已实现了!”

“圆圆,吃饭了!”外婆的一声呼唤,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

“外婆,我刚刚看了《红岩》。”

“是吗?这书外婆也知道,是写革命烈士的吧?”

“嗯,他们真伟大!”

“是啊,你们这些小孩,是要多看看这些书,我们现在的好日子来得太不容易啦!”外婆往我碗里夹了块红烧排骨又接着说了起来,仿佛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外婆小的时候,我们国家还很穷。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直到穿不下了才给自己的弟弟妹妹穿。如果弟弟妹妹也穿不下了就在裤腿上再接几块破布继续穿。我们小孩子只有过年才能穿新衣服呢!”

看着我瞪大的双眼,外婆又夹了块排骨过来,“圆圆,喜欢就多吃点!我们小时候都吃自己种的蔬菜为主,哪有这么美味的排骨吃哦!要等啊,等啊,等到了过年才能吃上点鱼和肉呢!那胖头鱼啊,你太婆会把它煮得烂烂的,炖一大锅的汤,第二天就结冻了,那鱼冻,太美味了……”

听着外婆讲她的小时候,《红岩》里狱中难友食用霉烂食物的镜头也从我脑海里跳了出来,想想自己平时吃东西常常挑三拣四,我不由得羞红了脸。跟外婆比起来,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跟《红岩》里的难友比起来,我们更是不知幸福了多少啊!我默默地把碗中的排骨夹给了外婆,怕她又夹回来,我特意往她碗底揿了揿。之后,我夹了些外婆面前的蒸萝卜,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吃完中饭,我又从外婆手下抢过碗卖力地洗干净了,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不乐意,把外婆给乐得呀!

当我再次捧起《红岩》走到落地窗前时,一缕阳光正好射进来,整个房间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和书封面上的金色一模一样。外婆端着一盘削好的水果走了过来:

“圆圆,《红岩》是好书,你有空多看看!”

“嗯,我会的!”我毫不犹豫地点点头。

红岩读后感【篇二】

天空布满了阴霾,久久不肯散去,一如我此刻的情绪,安静地压抑着。最近的数学课总是听得云里雾里的,脑子里一团糟。一气之下索性放下,在别人埋头苦读的时候,我只能睁着空洞的双眼,看天空压抑的阴霾。

百无聊赖之际,同桌桌上一片红色刺到了我的双眼。定眼细看,还有两个昂首挺胸,眼神坚定的人,身后的梅花一片红艳,冲击着我的视觉神经,轻轻拿起,红色背景下两个隽秀的字——红岩,莫名想起这就是老师以前讲到的塑造了无数革命先烈的书籍,心中顿生一股崇敬之情。轻轻翻开它,走进一个热血高涨的革命世界。

这本书描述了重庆解放战争前夕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塑造了出身富贵却甘愿为革命无私奋斗的刘思扬;意志顽强,坚贞不屈的江姐;舍己为人、英勇无畏的许云峰;嫉恶如仇、无畏生死的成岗等,众多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的形象,他们的事迹在我心中激起阵阵涟漪。

想起了许云峰,想到在他将要被特务匪徒秘裁的描述,“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蹒跚移动脚步,拖着生满铁锈的脚镣,镇定自若的向前走着,每走一步,铁镣便与土地摩擦出刺耳的声音,但在许云峰心中,那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是对他一生发奋奋斗最激昂的鼓励,是对他的由衷的认可,那令人发指的肉体的折磨反而使他更加坚强,更加坚定地走下去,革命下去。

这十七个字就像十七个大大的雨滴,从又高又远的天空上飘落下来,狠狠地打在我麻木而又烦躁的心上,使我久久不能平静。死亡,能够说是每个人都畏惧的事,应对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一丝的胆怯,革命信念反而更加的牢固。因此,无论什么状况下,我们都不会放过一丝生存的期望,当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去做时,一切都会变得无所畏惧。

泪眼模糊中,又看到身着旗袍美丽端庄的江姐,应对敌人的钉刑,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并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对抗着敌人令人发指的严刑逼问。看到丈夫被悬挂在城门上的头颅,为不暴露身份,忍着心灵与肉体的双重折磨,咬咬牙,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与惊人的毅力继续行走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看看此刻的我,只但是被一点没听懂的知识难住而已,就轻言放下,不愿多费心,不愿付出一点时刻和经历,更何况那弄不懂的知识并没有对我肉体折磨,更没有所谓的心灵折磨,我又有什么理由去放下呢?无数的牺牲的革命先烈告诉我:只要坚定一颗心,不畏艰难困苦,凭着不屈的意志,对困难不断挺进的顽强毅力,一切都会成为过眼烟云。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的精神与意志,像一缕阳光照进我烦躁压抑的心房。让我豁然明白,越是铺满荆棘的道路,就越需要我们勇敢的去开拓去进取,越是困难的事件,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攻克。

转头,45°偏角,我看见从阴霾里射出一束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温暖着心房,坚定了我前进的脚步。

红岩读后感【篇三】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他们把生命献给大众,用鲜血冲刷道路,监牢困不住他们刚毅的灵魂,酷刑打不垮他们必胜的决心,高墙围不住他们崇高的思想,电网断不开他们胜利的渴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革命者!="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红岩》就是一部优秀的革命小说。它讲述了1948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期间,重庆地下共产党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激烈斗争。江姐、许云峰、华子良、杨虎城等革命先烈们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在“中美合作所”这个关押革命者的监牢里,敌人更是利用电棒、老虎凳、十指连心、披麻戴孝等各种酷刑来对共产党人疯狂施暴,但最后,却败在了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面前。="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读完《红岩》这本书,我的内心充满了对革命先烈们的无比崇敬,江姐面对酷刑时的不屈不挠更是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捧书的手指颤抖着,震撼地看完了这一段文字,我的心深深地刺痛着。“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句话正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最真实的写照。更令人感动地是江姐在听到丈夫的死讯时,她没有痛哭流涕,没有一蹶不振,只是把痛苦深深藏在心底,对党的忠实信仰让她把悲痛化为力量,她为了革命工作,为了人民,背井离乡,甚至离开了自己的孩子,舍小家顾大家,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啊!="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读到这里,我开始审视自己。书中的小萝卜头,从一出生就随着父母被抓进了集中营,因为营养不良而长得又矮又小,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萝卜头”。可他六岁就跟着黄以声将军学习,不仅学会了读书认字,还懂得了礼貌和正直。小萝卜头十分聪慧,很小就学会了俄文,遇到特务监视的时候,他和老师就用俄文说话,不懂俄文的特务只能干着急。小萝卜头的记忆力也很好,字典上的字都能认能写,有时,他还会拿袖珍字典上的古僻字来考集中营里的大人呢!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多么坚强而又聪明勤奋的孩子啊!

而我呢?从小就享受着亲人的各种疼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可我却远远不如小萝卜头那样的勤奋与机敏。遇到一点困难就想着要放弃,和同学之间有一点点小争执就耿耿于怀,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看看小萝卜头的生存环境,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我应该要好好的珍惜现在,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中,更加好好学习奋发向上,才算不辜负革命先烈们的浴血奋战!="background:yellow;">

在狱中还有一位革命者,他就是华子良。华子良整日神情呆滞,蓬头垢面,无论刮风下雨,他总在白公馆放风坝里小跑,特务看守认为他是被关傻了、关疯了,便叫他“疯老头”。其实是他为了获取情报不得不装疯卖傻,以获取敌人的信任。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革命者们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啊!

“我确信,在黎明之前消失的不是山城,而是见不得阳光的鬼魅!罪恶的血手将最后被人民缚住!”这是许云峰即将被杀害之前说过的话。是呀!邪恶战不过正义,乌云遮不住蓝天,铁牢锁不住春光,黎明终会到来。太阳,终会发出万丈光芒,照耀整个大地!

红岩读后感【篇四】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只需看到封面上的那句话:"用鲜血染红我们的旗帜",年轻的心就此沸腾了,想重新回到那理想与信仰占领一切的年代!

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令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江姐这一人物,江姐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她在渣滓洞集中营被敌人连续多日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精神给那里所有的战友以无穷的动力。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血水飞溅,我们敬爱的江姐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但她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剧烈的疼痛……是她,一个女共产党员,平静地在敌人面前宣布: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

红岩精神就象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息。无数个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才有共和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红岩英烈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让人为之动容。爱国不是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精神力量,它存在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存在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爱国也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的实际行动。在这和平的年代里,虽然我们已经无需再像《红岩》中的革命先烈那样为祖国的革命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但新的时代却给予了"爱国主义"新的内涵。当我们为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而鼓掌,当我们为神州飞船的飞天而喝彩,当我们为祖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显著二感到自豪……"爱国"两个字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底。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正是无数共产主义战士的前仆后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什么叫坚贞;安逸的生活,容易使人麻痹了精神。一部厚厚的《红岩》告诉我们,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永远不该被遗忘。革命者们坚贞不屈,勇于牺牲的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新时代依然是激励我们奋进的精神力量。先烈们播下了红岩精神的星星之火,而我们的责任是接过这火种,让它发出耀眼的光芒。并把这燃烧的火炬传下去,永远的传下去。伟大的英烈们长眠于青山翠柏之间,而"红岩"的精神将会永垂不朽!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模板9篇)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模板9篇)》,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1】

在我看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教育责任。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存在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对所有学生所有学习内容都是最佳的,只有适合的、有效的。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并且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好他们的方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什么是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在我看来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就是适合他的学习方式。兴趣是动力,是源泉。因此要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我们大家的共识。

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样要作为老师要懂得放手。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缺点。

不仅是这样,如李希贵校长说的那样“不同的学习内容应当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的课堂里,可以试着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我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英语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面向个体的教育》所带给我的感触不仅仅有这三点,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长时间的事,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他,我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应该多看到身边的榜样,多拜读经典,多向身边的老教师进行学习,从那里得到更多的智慧,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2】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会处理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以前总以为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是学习。最近,发生几起事件让我不得不去思考、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深知无论是在对学生思想管理上还是在教育教学方面都迫切地需要我去学习、进步。在课余事件,我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颇有感触。

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里面有很多教育案例,其中说到这样一个事件:一位曾经做过二十多年的班主任不当班主任以后与学生用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进行谈话,可没有多大的效果,这名学生仍然没有从谈话中反思、改正,于是他们预定明天继续交谈,第二次的谈话中那位曾经的班主任首先向学生道歉,而且带着一定要说服那位那位学生的想法进行交谈,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见到老师的态度有转变,学生立刻向老师赔礼,不应该对老师出言不逊,这样接下来的谈话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是啊!纵观当今教育,有几个班主任能做到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呢?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不久发生在我们班里的一件事:一天中午放学后,英语老师气愤的过来对我说:"罗老师,你们班XX简直无药可救了,作业不写,单独辅导他也不学,今天还跟我犟嘴。"听完,我感到吃惊,以前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呀!虽然有个别学生顽皮了一点,但从没有发现有学生跟老师对着干,我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一个午自习时间我悄悄把XX带到操场上找他聊天,了解他最近的心理状况,期初他不什么也不愿意说,担任我班三年班主任基本上对每个孩子都很熟悉,我明白XX是一个喜欢被夸的孩子,于是我改变策略,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出发以朋友的身份跟他聊天,慢慢地,他对我不再有戒备心,道出了事情的缘由,我表扬了他愿意坦白事实的态度,进而分析问题,加以正确引导,很快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如何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曾经听过一句话:"教育的力量可以使石头开出美丽的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发挥教育的积极力量去提升每一位学生。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说道:"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是一位管理者。"管理学生学习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环节----激励评价。激励评价不是课堂上的一个附属品,它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让激励评价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应有所体现。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上表现的优势各不相同,李希贵说:"教育永远不可能让每个孩子在同一个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机会让不同的孩子赢得同样的成功。"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以同样的标准来对待不同的孩子,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那就要求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分数论长短,而应该全面的去看待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让我想起上次青年教师素养大赛表彰会上李校长对我们青年教师说过这样一段话:"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准确的评价,不要死死盯住学生的分数,很多老师每次模考算出评分,为了那零点几分的差距争得面红耳赤,非得分出高低,这样不仅伤了老师之间的和气,同时分数过多的压制学生,那一分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读完《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有很多章节给我很深的启发,让我认识到,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应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多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多看书,多向身边优秀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提升个人教育素养,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3】

一所中学,没有了行政班,没有了班主任,没有了班干部。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课桌,1430个教学班,100多门课程,200于个社团,40余款校服这是北京十一学校。

这些归因于一场静悄悄却震撼人心的改革。多年来,李希贵校长和他的团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调整组织结构,进行各种激动人心的创新。在十一学校,因材施教正在落地。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一个孩子从6岁进校园,到12岁离开小学,他在学校能获得什么培养什么,知识和思维,习惯和能力,而这一切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子呢?课堂学习、生活实践、死记硬背、试题累加、社团浸染,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讲授和练习的角色。很多教师知道学习是有规律的,成长有特点,个体是有差异的,知道学习的有效规律,且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我们所面对的个体问题呢?所以我们要学习有关儿童成长的心理生理知识。

要改变世界,我们内心则要有新生。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一书中这样说。没有高考的检验,没有个体能力的蓬勃喷发,基础教育学校要实现要面向个体的教育,改变现在这种应试教育留下的顽疾,必然只有依赖与教师个体的新生,依靠与教师观念的转变,在乡村,提高教师个体爱的能力,是实现抵达面向个体教育的武器。

爱什么呢?爱生命,爱生活,爱教育,爱学科,爱学生。

教育不是在教师的传授中完成,而是在教师的态度里实现,一个教师对于自然、社会、生命、生活、学习、他人等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是怎么去看待世界、自然、学习、他人等的。

刚入初中时,看到一个男同学写得一手漂亮的草书,便好奇的问他,为什么会写草书,这个男同学回答,六年级时,是一个年青语文老师,这个老师时常在课堂黑板上写草书,不依规矩也不工整,一年临摹下来,他不知不觉也学会了草书。

一个老师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和生动的情节,那他或她的学生也学会了在传递中去爱生活。

一个老师爱教育,那他便会带着对职业的崇敬和神圣来对待职业中的每一个孩子,孩子既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更是和我们同走幸福职业路的伙伴,一个问题学生的存在就意味着我们有提升功力的机会了,教师应该是领着薪水做慈善事业的人。

一个老师爱学科,在他眼里,他是为学科而存在的学习者,那么他的孩子所感受的就是学科的魅力和神奇。

一个老师爱学生,他知道,学生是一朵朵来自不同家庭的花苞,早开晚开不开都是个体的存在,他们在这个土壤上,不是来遭受歧视和统一的修剪,他们需要的是适合自己呼吸系统的氧气和水分,承认个体差别,才会有个体教育的眼光。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4】

李希贵老师的这本书相当于一本精彩的教育思想集锦,许多教育观念都给人启迪与深思,相信很多老师都是边读边用笔作着批注,嘴里还念念有词:“嗯,有道理,有道理。”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小教师,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叹服。谈教育思想、教育见解,我肯定不如李希贵老师皮毛,因此只能谈谈里面有一点点共鸣的地方。

在这本书《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一篇中,李希贵老师讲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曾做过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告诉我,在不当班主任之后,他与一位同学的谈话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但还是没有多大效果,因为这位同学不以老师说的为然。这位老师告诉我,这在过去他做班主任时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个时候的谈话一般15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种体验每个当过班主任又当过普通科任教师的老师都有体会,在我们学校,每个班都设有班主任,班主任就管理着这个班的一切事务,甚至当其他科任老师上课时出现学生状况都会让班主任来解决,所以班主任都会有所埋怨:科任老师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解决自己课堂上的问题?而科任老师呢,也很无奈:不是我们不想管,而是学生根本就不听,好一点的学生还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给点面子听着,不好的学生则当场顶撞,给老师甩脸,都能把科任老师当场气得晕倒,久而久之,很多科任老师就对很多不好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将问题丢给班主任。于是班主任就成了繁忙的救火员。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学生听班主任的话,而不听科任老师的话?我想这无非就是“班主任”三个字的威力,学生虽然不懂得班主任三个字的准确含义,但他们非常明确地知道班主任就是直接管着他们的“领导”。有时候我们老师常常开玩笑说学生都非常精,学校里哪些人是领导,要有礼貌;什么场合很重要,要好好表现,学生无比地清楚。

在班主任面前一个样,在科任老师面前又一个样?到底哪一个才是学生真实的自己,有时候我们只是用某种“头衔”或权利压制住一个问题,但并没有去关注学生真实的自己。所以才会出现不同的学生自我表现,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更危险的,它只会培养出一群屈服于权利、不分事理的公民。

李希贵老师说:在以往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里进行管理。在威武的管理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学生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学生送出了校门,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所以我想说,当一个孩学生只听班主任的话,不听科任老师的话时,班主任先不要沾沾自喜,反而要有担忧意识,去了解真实的他,你对他施加的教育影响他是否接受,还只是盲目屈从于“班主任”这一行政头衔;当学生在重要场合、领导面前有礼貌、表现佳的时候,我们不要盲目欣喜,而是要了解不同场合下的他们,对待学校的食堂阿姨、清洁阿姨及任何一种人,能不能做到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独立的、真实的、合格的公民,任何时候都能遵纪守法,尊重每个人,而不只是盲目屈从于某些东西。作文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5】

一晃来咱们学校都已经好几个月了,每天备课,教课,忙忙碌碌,每天的各种情绪都和一个词一帮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他们有的时候是让人烦的“熊孩子”,有的时候又是给我惊喜,让我富有成就感的乖学生。作为一名新老师,每日课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觉的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做的不够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这样的反思太有必要了,但是除了反思之外还需要向老教师们学习一些他们优秀的学习经验。读书便是最好的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最廉价的学习方式,我甚至都不需要上缴学费就能学习到李希贵校长多年积累的教学感悟。下面我就谈谈我读了《面向个体的教育》之后的一些感想。

一、放手也是一种教育

我非常喜欢书中第二章《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也非常赞同其中的观点“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学生本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独立的爱好,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绽放属于自己的美好。他们不是流水线上的零件,按流程拼装起来就好,适度张扬自己的个性本就是教育所应该带给学生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明白放手也是一种教育,当然放手并不是说让学生放任自如,而是指充分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活动的乐趣,同时老师把握大的方向,在方向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比如我在教授留学生班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件事,刚开始教留学生时,纪律是困扰我的大问题,课堂里总是向打地鼠一样的,这边的同学不说话了,那边的同学又开始嘈杂了。有一天一个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同学向我提议,老师我们去活动室做PPT然后做Presentation吧。说实话,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NO,心想你们这帮孩子不就是不想上课然后借此机会上网玩吗?可是转念一想,让他们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不错。于是给他们制定了Presentation的题目和使用活动室的相关规定,比如不能玩游戏,不能看视频,不能大声喧哗等就让他们去做了。当他们完成PPT的制作之后我大吃一惊,他们中有的同学把PPT设计的简直是非常的精美,并且也很遵守纪律并没有随便乱上网,虽然之后的Presentation还有些不足,但是那如同广告一样的PPT已经让我很是让我惊喜了。这件事让我印象很深,也让我学习到,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应该要充分的信任学生,不要随便的去给学生贴标签,学生的纪律不行,坐不住,不代表他别的方面不行,不代表他不会创作,没有创意。适时的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加以充分的发挥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堂教学应该要解放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敢说,敢做,敢研究,这样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充分的发挥。

二、读书是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俗话说:多读心中有主,多写笔下生花;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些话都告诉人们应该多读书。不言而喻读书是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可能有人会说学生天天在学校不就是在读书吗?这里所说的“书”不是指的教科书,而是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有兴趣并且能够培养他们内在文化素养的书籍。但现在的学生总是抱怨作业太多,任务太重,不喜欢读书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同学认为读书不仅读不出钱来,还是件耗时费力的事,更有甚者嘲笑不读书的人挣读书人的钱。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教育的可悲。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很多人一直以为学生读书就是要读好教科书,为什么?因为考试考的是教科书上面的内容。一种功利色彩相当强的学习氛围在全社会没有得到很好的遏止。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但是考上了好大学就会有好工作的思想在很多人心里还是挥之不去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也在逐渐的丧失阅读的兴趣,也只去进行与分数相关的阅读和学习,可是广泛的阅读,对构建学生健康的完善的人格,养成终身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改变这样功利的行为我觉得营造一个好的阅读氛围,学校也应该多开展与读书相关的活动。《面向个体的教育》中提到的十一学校开展的“阅读都德”以及“阅读法兰西”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故事的传播中,营造校园的书香氛围,我也希望我们学校以后能够多开展这种类型的活动。

三、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

在我看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教育责任。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存在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对所有学生所有学习内容都是最佳的,只有适合的、有效的。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并且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好他们的方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什么是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在我看来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就是适合他的学习方式。兴趣是动力,是源泉。因此要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我们大家的共识。

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样要作为老师要懂得放手。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缺点。

不仅是这样,如李希贵校长说的那样“不同的学习内容应当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的课堂里,可以试着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我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英语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面向个体的教育》所带给我的感触不仅仅有这三点,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长时间的事,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他,我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应该多看到身边的榜样,多拜读经典,多向身边的老教师进行学习,从那里得到更多的智慧,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6】

工作之余,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每天上课、备课,忙忙碌碌的,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各方面还有所欠缺,也许自己的学习范围面太封闭,但还是凭着自己认真的心态去面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收获更多。我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我们的教育理想里,真正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富有个性,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成长的独特之路,我以为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加上“每一位教师”,因为好的学校教育不是仅仅面向学生个体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是面向教师个体的教育。

《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这本书很好读。“好读”有三层意思:

一是,每篇的篇幅不长,基本控制在两页,让读者在阅读时无压力地轻松读完一篇;

二是李希贵校长的文笔朴实近人,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太高深的理论,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其表达方式很适宜于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阅读和效仿;

三是,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会使人不由得反观自己以及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并产生了新的思考。

读的过程中我不时感叹着书中关于教育的“奇思妙想”和实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尤其欣赏书中随处可见比如“取消班主任”“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学校狂欢节”“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学生为学生颁发奖学金”等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气息。真正贯彻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思考并发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说实话,我们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一点教育的感觉,品出了一些教育的味道。而一直困扰校园的“教育不足而管理过度”的问题渐去渐远,平等的师生关系无须呼唤便出来,学生的真实与真实的学生让我们很容易找到教育的起点。当然,我们也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教育的尴尬与教育的挑战,第一次感受到了管理的捉襟见肘,因此在这样一个智慧奔涌、个性夺目的校园里,必须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过渡。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实施包括调整组织结构在内的学校组织变革。

李希贵说:“教育永远不可能让所有孩子在同一个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机会让不一样的孩子赢得同样的成功,我们能够具有竞争优势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造就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在我看来,“充满选择的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会选择,教师同样要学会选择。对教师而言,学会选择就要常常问问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这是需要每位教师穷尽一生去思考的极具个性化的教育哲学命题。对这系列问题的回答和行动,体现了教师个体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它不仅决定着教师的职业生涯,也决定着被教育者和教育的未来。这一切,我们都在进行中。尽管在很多时候和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至少有一点让我们充满信心,那就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生态。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选择之下,孩子们慢慢生长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选择之下,他们发现了自我,唤醒了自我,我相信,他们也必然最终成就自我。

《面向个体的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情,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我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7】

有幸研读了李贵希先生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又通过《开讲啦》节目的深入了解,我想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会被这样一位在课堂中表现的比学生还积极,学生眼中神一样的“贵爷”的人格魅力和教育魄力、理想震惊,更会被他的非常规校园所吸引。

古往今来,学校到底是什么?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学校应该是学习的场所,但是在学生眼中他们希望是这样的吗?在北京十一中学,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施展才能,体验生活的乐园。学校开设了34门选修课、37门活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开办那些银行、书店、食堂、参加戏剧、摄影等不同的社团,因此4000多名学生有着4000多张课表,他们做的好像都是与高考没关系的事,但是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接触了社会,认识了世界,丰富了人生。北京十一中学从原来的2人考取本一,到百分之九十九的本一录取率,不为高考,却赢得了高考,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与优秀升学成绩的统一。我想如此出色的成绩来源于平等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助人自助的学校氛围,更来源于学生的真实内心的需求,这样的学校有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呢?

我想我们无缘进入到这样的学校学习或者是工作,但是完全可以将他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来。李希贵先生认为教育不仅应该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帮助每一位学生。这不禁让我想到每个班级中所谓的“差生”,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呢?他们可能成绩差但是却有着其他才艺、他们可能行为差但是思维敏捷,我们要帮助他们全面发现和认识自己;并且利用他们的长处激发“差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比如让成绩差但是画画好、体育好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让卫生习惯差或者纪律差的学生担任卫生委员或者纪律委员,容人之短,用人之长,不仅可以管理好班级,而且可以帮助“差生”进步和发展。当他们犯错误时,我们可以可以少一点粗暴的批评,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温和的措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且心服口服,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尊敬,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学生学习是为了今后的人生做准备,而不是三年后的中考或者高考,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唤醒潜能、激发潜能,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有所成长和进步,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才!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8】

阅读《面向个体的教育》仿佛是武陵人闯进了桃花源,在桃花源里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封建社会作为一个文人的理想国。而我们作为一生奋战在普通高中的教育人,我们仍然是遵循孔夫子的教导,尊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在李希贵先生所著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中,我们仿佛来到了一个属于我们教育人的理想国——北京十一学校,观摩到在一所班级授课制的中学里,实现因材施教的一种理想的教育范式。

这种教育范式的构建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9月开始,全面实施走班上课,通过不同学科在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的对接。按照学科学习的需要配置资源,依据学科学习的规律装点环境,让学科教室洋溢着学科和课任教师的个性魅力,让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同时,选择在同一个学科教室学习的学生,因为具有相同的志趣,共同的目标,因而更容易相互合作,形成比肩竞争,相互影响的教育情境。

第二步是从开始,实行选课走班,数理化生每一个学科按难度分为不同的层次,语文、英语、体育、技术分类设置了近100个课程,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生涯规划进行选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自己选择的课程表。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组合成1430个教学班,形成了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生态。

这种教育范式不是李希贵先生的原创,而是国家教育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在广东省的深圳中学,我就已经参观了这样的类似范例。李希贵先生是作为一名校长,通过这本著作将其新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和发现精彩的展现出来,帮助我们解读国家教育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深圳中学、北京十一中学的教育范式类型,也是国家教育部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教育范式的发展目标!我们绝不能学武陵人,到桃花源中一游,感叹一番,登船还家,依然故我。而应当通过阅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明确目标,对照反思,发现差距,奋起直追。

江苏省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始于,十年改革之路转眼过去,江苏省普通高中的教育范式和教学生态已今非昔比,上级主管部门对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也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在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20修订版)》中明确规定与课程改革相关的评价细则:近三年有60%以上的教师兼教过一门以上的选修课程;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形成基础性选修课、核心性选修课、拓展性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超市,其中高一、高二的选修II课程各不少于15门,12轨以上同比增加。在选修指导、网上选课、自主选班、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实践。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职业资格)工作领导小组于年5月13日印发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高级教师评审条件”关于“教学工作要求”中明确要求:主持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这些细则和要求都是代表政府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我们所作出关于课程改革和实施发展目标的规定,其目的就是要我们建立起“面向个体的教育”,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范式。

我校新课程实施以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设计了自己的以因材施教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目标,确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发展”的育人理念。“弘毅致和,追求卓越”的沭中精神。其建设过程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构建“定向——结构——活动”主体性课堂教学范式,并开发各个学科、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操作规范,打造符合新课程精神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展后评的高效课堂。

第二步是加强学科建设,按照新课程建设的要求,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实验室建设,新建成语文(印咸书屋)、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室,数学、生物学科分别申报并被确立为江苏省和宿迁市的课程基地。

第三步是强力推进我校的校本选修课程建设,从学校自身发展出发,借鉴儒家经典《中庸》中关于“中和”的论述,提出通过打造“致和课程体系”实施“致和教育”,其体系包含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等,这些课程在社会实践、人生体验、科普知识、传统文化、工艺制作、学科兴趣等诸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多样化发展平台,“尊重差异,包容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而有个性的发展。本学期以来的工作重点是依托我校的省市课程基地硬件设施和网络平台,发挥教科研的导向引领作用,强化落实,将工作目标分解细化到高一、二年级具体学科备课组。

三个步骤同步推进,目标就是建设具有我校个性特色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以因材施教为目标的教育范式,通过学习李希贵先生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如同听取一位先行者、过来人的言传身教,其中鲜活的探索经验、案例解读、教学感悟对于我们都极具启发和导向作用,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各级管理人员深度阅读、反复揣摩,以便更加明确我们的工作目标、坚定我们的工作信心、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每一位同志都应当结合自身的工作职责积极投入此项意义深远、刻不容缓的伟大工程中去,并在内心经常问自己,因材施教,我们已做到了第几步?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9】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看到书名我马上想起了“因材施教”。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一直以来,我们喜欢站在教的角度设计课堂,按照教学进度确定学习任务。其实,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避在一边,把“教”先剥离出来,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教师应该是鼓舞者,让学生始终有不竭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是欣赏者,让学生在欣赏的目光下,变得自信阳光;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成功。

可贵的是,十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想尽各种办法,给了孩子一片广阔的天地,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课程,帮助孩子在活动中寻找团队精神,在集体之外成长,孩子们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会管理自己的业余时间,他们在各种有趣新颖的活动中锤炼自己,成长自己。在这里,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有自己的故事和收获。一名在学校戏剧课上担任了一个学期导演的学生这样说到:“领导力就是你尽心尽力地为每一位演职人员服务,不遗余力地为剧组的每一个部门提供帮助--当他们认同你的服务与帮助,全部死心踏地地跟你合作的时候,你才真正拥有了领导力。”读着如此深沉的体验和感悟,我深受感动。

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孩子的一切都是家长给孩子们预先设计好的。包括我们的传统教育课堂,孩子们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便很难从事自己关心的事情。其实我们更多的是要尊重我们的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些宽容、耐心,尤其是当孩子们还没有真正从错误中走出来时,就特别需要我们学会等待,在等待中学会捕捉教育的契机。

从这本书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北京十一中的学生是如何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是鼓舞者、欣赏者。学习过程必须让学生自己亲力亲为,谁也无法替代。相信孩子,承认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别,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孩子的成长道路,将更加充满阳光!

“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这是李希贵校长的管理体会,我想,《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放大教育的智慧和力量,为创建让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而努力!

相信《编辑精选: 面向未来的教育读后感4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