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 地图 >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4-13 来源:互联网

《于丹论语心得》(精选读后感)。

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虽然每个人都读书,但我们要学会挑好的书来读。当阅读了一本书籍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在读过的书籍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于丹论语心得》(精选读后感)》,感谢您的参阅。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好处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师徒结对徒弟总结应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刻内接收下来,不好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正因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这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爱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齐参加工作,你这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发奋、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职责、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600字编辑推荐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精选范文)


北魏诗人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栽树》中写到:“时时灌溉,常令润泽。”作为中华儿女,应拥有一颗中华之心,这便需要让五千年的经典文化不断润泽自己的心灵,在文化的浇灌下成长。

翻开这本300页的书,第一感觉,就是它很细腻,没有太多刻板的说文解字,仅仅是清风明月,几度春秋。深夜,窗外繁星点点,在灯下耐心地阅读,于字里行间,寻找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给内心深处的那份诗意一抹安宁的气息。

哪个中国人不是听着“床前明月光”,学着“明月何时照我还”长大的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千古的文学,全都沉淀在这一轮明月之中了。多少远行的游子,是否都会在中秋之夜遥望远方,吟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属于中华儿女的,有温度也有感情的千年文化。

说到明月,自然就会提到李白,从“小时不识月”到“对影成三人”,李白对明月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是友情,自小相识。身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他就常常饮酒、赏月、写诗,明月,也是李白的情怀吧。

若明月是夜里浅浅的思念,夕阳就是傍晚深深的眷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沧桑的感叹,两行千古的诗句,《小王子》里说,“当一个人悲伤的时候,他会爱上看日落。”其实这可能就是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处,因为我们的诗意不仅仅是悲哀,还有许许多度的情感深藏其中,或许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也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悠悠的眷恋与情思跃然纸上,夕阳也意味着安宁,那就是苏轼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了。

或许又一天黄昏,金色的光辉在我的桌前停留了一瞬,我愿停下手中的事情,凝视这一抹灿然的亮色,让回忆在晚风中纷飞,也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细细体会春去秋来,用诗人的目光看山清水秀,何尝不是一种修行。在不自信的时候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寂寞的时候想到“独坐幽篁里”,在郁郁寡欢的时候想到“月若无恨月长圆”,也就是让自己悄悄沉醉、融入中华的千年文化了呢。学会汲取积极,调整心态,不断去寻找最好的自己。

合上书页,不免羡慕于丹老师,不仅在阅读、思考中了解、感受古人的思想,更让自己的美丽与气质由内而外,缓缓散发。书中的文字、语句之间,唤醒诗意,润泽心灵。

论语给我的启示作文(精选读后感)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贪图舒适,工作勤劳而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从而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学好了。我读了这段论语,懂得了我们做事不要太在意客观条件,而要看重自己的努力。接下来,我就来说说发生在我身上的两件小事。

记得有一次,我在写作业。那项作业本来是用铅笔做的,可是,我却用水笔写。爸爸看见了,就让我换成铅笔写。我一向喜欢水笔,因为水笔写起来感觉很润滑,不会像铅笔一样写起来咯吱咯吱的。所以,我的心情很不好,越写越轻,字也越写越丑。爸爸就在我身边看着,见我态度很不好,觉得很奇怪,就问:“你怎么了,字写得不是很好啊!”我就回答说:“因为我不喜欢铅笔这种咯吱咯吱的感觉,所以我字就写不好了。”爸爸听了,对我说:“好好(我的小名),《论语》里说过的,你用什么笔写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写好字。”听了爸爸这句话,我深受启发,于是拿起铅笔认真的写起来,那些字也变的好看起来。

《论语》不光对我学习上有过启发,就连运动上也会带给我启发。就拿跳绳来说吧,有一次,我看见班上跳绳最厉害的人,发现他用的跳绳是超轻版的,以为他跳的快是因为绳子好,于是就让爸爸也给我买了一根超轻跳绳。结果,发现自己也没多跳几个。我想到了《论语》里说过:要注重事情的本质,而不要太在意外界条件。于是我每天早上都练习跳绳,跳的越来越快了。

通过这两件事,让我知道了,凡事必须关注结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到,而不要太在意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因为你改变不了你的环境,但是你能够改变你自己。《论语》真是我们的好老师啊!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大全)


【第1篇】

于丹眼中的人生是什么样呢?她认为人生是有趣的,所以品位人生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于是于丹便有了《于丹趣品人生》这样一本书。人生的趣味在于什么,怎样发掘人生中的趣味呢?这也是一个范围太大程度太深的问题,但是,依然可以从个别的方面入手,从而窥一斑而知全豹。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我们活的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享受的也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在于丹看来,能否放开心境,从容而快乐地享受并经历人生,是人生是否圆满的关键。但是享受人生从哪里入手呢?于丹给出的答案是:琴酒茶。琴酒茶大家都不算陌生,除了琴稍微不那么大众之外,另外两项都是大家生活中频繁接触的东西。琴在古代是非常高雅的东西,与琴有关的故事很多,比如高山流水,比如对牛弹琴,比如蔡邕的焦尾琴等,这些故事不仅体现的是古人的风骨情趣,也体现了琴的风骨和韵味。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比古代要快很多,所以认为无法去享受那种闲逸的生活,尤其是听琴抚曲这样高雅的享受,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其实,于丹告诉我们的是,我们不必照本宣科,不必邯郸学步,不必鹦鹉学舌,我们要学的是古人的一种心境,而不是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如果学到了古人的那种心境,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什么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于丹教授书中,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都将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文化随笔,还不如说这是一本身心灵的佳作。在书中,你将读到如何借助古人“一生相伴的酒,日常品的茶,宛若天籁的琴声”,让自己疲惫、充满噪音的内心停一停、静一静,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的真正所需。从某种程度上说,于丹教授更像是一位“心理医生”,在她的悉心开导下,那些曾经萦绕在心头的负面情绪--焦躁、迷茫、抑郁、愤懑将会逐渐消散。我们困顿的心灵将会在寂静的阅读中找回生命的本真,找回那个最初的自己。这就是于丹和她的《于丹感悟生活》,超越今人与古人的时空界限,解读当下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用一颗闲闲的心去享受生活,在建功立业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第2篇】

这本书讲述了人生在于丹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在书的开头他曾说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生活情趣究竟是一种奢侈品,还是一种必需品呢?缺少有情趣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我们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呢?接下来在书中都一一讲解。

在读这本书中,就如一位心理医生在与你谈话,她会帮你解开一个个谜题,将你所有的焦虑,迷茫、抑郁全都驱散。最终在心理找回原本的自己。为了让我们更明白直观的了解,也引用了许许多多的小故事。如:差役押解一和尚,每天早上启程前差役必要清点一番: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在;自己也在,这才放心上路。有天晚上,和尚趁差役熟睡,将他的头发剃光,把自己的僧袍给他换上,然后逃之夭夭。次日差役醒来,例行公事: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呢?环顾四周无人,摸摸自己光溜溜的脑袋,看看身上的僧袍-和尚在!差役纳闷:那么我到哪儿去了呢?包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公文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职业,和尚是我们日复一日忙碌的事务。于丹说:“当我们日复一日的忙碌着,过分关注于一件一件琐碎的事情……就会越忙越忽略自己的感受,不知不觉将自己置换成囚徒。表面上看,和尚还在,但是自我却找不到了。”

在整本书中,于丹老师总的分成三大块:茶之味,酒之品,琴之趣。特别是在茶之味中,我原本不喜欢茶的苦涩,而现在,我偶尔会喝一小口,细细品味它的幽香,让自己的心灵沉静下来,也许这才是品茶的意境。在书中虽然大部分写的是古人,但是于丹老师不是让我们学古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古人的生活情趣。这样的话无论在那里都能享受到生活情趣所带来的快乐。

这就是于丹的这本书,她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忙碌之下,用一颗闲适的心去体验生活情趣,就会在生活中不会迷失自我。无论有多么忙,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在路途中品味生活,这不仅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第3篇】

于丹在与读者阔别三年之后,推出了新作《于丹趣品人生》。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己,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于丹选择了茶、酒、自然山水等每个人都可以触摸到的载体。这些载体无关物质财富,又十足中国式,自成一套仪式,可以让每个人找到一种心灵寄托。为此,于丹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

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意义。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己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哲理性的语言俯拾即是:“喝茶未必要最好的,关键是要学会品味,才能滋养心”,“明月清风是最好的滋养品”,“走到山水之间,才能够感觉到与生命有如此亲近而深刻的融合”------这些精妙的语言背后是对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们用心细细品味。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于丹通过讲述琴酒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很有趣,不妨学习古人的意趣,在抚琴品酒饮茶里趣品人生。

【第4篇】

于丹在与读者阔别三年之后,推出了新作《于丹趣品人生》。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己,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

于丹选择了茶、酒、自然山水等每个人都可以触摸到的载体。这些载体无关物质财富,又十足中国式,自成一套仪式,可以让每个人找到一种心灵寄托。为此,于丹延续了心灵鸡汤式的风格,或引经据典,或直陈观点,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阐释得淋漓尽致,清晰明了地回答了我们生活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

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意义。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呢?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己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中哲理性的语言俯拾即是:“喝茶未必要最好的,关键是要学会品味,才能滋养心”,“明月清风是最好的滋养品”,“走到山水之间,才能够感觉到与生命有如此亲近而深刻的融合”------这些精妙的语言背后是对生活通透的感悟,需要我们用心细细品味。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于丹通过讲述琴酒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很有趣,不妨学习古人的意趣,在抚琴品酒饮茶里趣品人生。

【第5篇】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弹琴彰显生活简单,读佛经透露生活悠闲,内心宁静。其实这些仅代表着一个现在人们一生追求的东西——幸福!

一个人,只要拥有个好心态,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那他的生活便是幸福的。其实幸福很简单,但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不愿意放弃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不愿放弃金钱利益,为了虚荣而活着。这样的人,一生追求幸福的路必定会很累很累。

而往往,当这些人累了的时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借酒消愁”,而他们却不知“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丹在《趣品人生》中写到过清代大戏剧家李渔“且停亭”的故事来阐述她对人生的理解。我想于丹写《趣品人生》这本书的意义是想在忙碌的生活里为我们建立几个亭子,让我们匆忙的脚步能有停歇的时间。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己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

人生就像品茗,开始会苦一阵,但不会苦一辈子。

生命绝非一帆风顺的旅途,每一次不幸的遭遇都是一次生命的洗礼。要么,在痛苦中一蹶不振,放弃希望;要么,把痛苦踩在脚底下,活出崭新的自己。

我想起“中国达人秀”的刘伟曾说过的一句名言“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于丹通过讲述琴酒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其实很有趣,不妨学习古人的意趣,在抚琴品酒饮茶里趣品人生。

《女神》(精选读后感)


【第1篇】

有人说《女神》充满了个性,也有人说《女神》充满了反抗精神,还有人说《女神》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可我却喜欢其中洋溢的年少轻狂。

如火如荼的五四运动在全国开展,就像星星之火却引起全中国形成一片火海,不仅烧遍了中华大地,也烧到了异国游子的身旁,在日本学医的青年郭沫若也积极响应,写出了大量的诗歌。据说郭沫若看到新诗第一人胡适的《尝试集》,不禁感叹道:“我写的有好多呢!我写的好多了呢!”于是便有了《女神》的出版。这是笑谈。

但是,年轻的郭沫若确实太自信了,前有军阀混战,后有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再有日本对中国的蚕食鲸吞,中国的形势极其严峻。可他却还高喊:“我要去创造些新的光明……我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在战争侵扰下的中国,实现这些谈何容易啊!如此乐观的呼喊,对前途充满信心,还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再多的困难在诗人眼里也不值一提,再大的挫折在诗人眼里都变得渺小,这不是“年少轻狂”吗?把困难和磨砺都不放在眼里,如此轻视困难、狂于世间,敢于去高谈理想,敢于去克服困难,如此勇敢的大无畏精神,令吾辈汗颜。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们都注重自己的名声,但沫若却不,他高赞匪徒并号召我们向匪徒学习。他称赞“克伦威尔、华盛顿等政治革命匪徒”,他夸奖“恩格斯、列宁等社会革命的匪徒”,他赞赏“哥白尼、达尔文等学说革命的匪徒”,他……好一个大无畏的精神!只有青年才会有如此冲动的热情!置自身安危与身后浮名于不顾,为了自己的理想敢于牺牲一切。轻视浮名,狂于文坛,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如此一个年轻有为的青年怎不令人折服?

《女神》是一部充满个性和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读她仿佛读出了沫若的万千心事。我一直觉得《女神》之灿烂,便因沫若万千心绪纠结于眉、沉浮于心,而在一瞬奔涌而出,“年少轻狂”成就了《女神》这一部灿烂诗集。

【第2篇】

想起顾城那首著名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想摆脱过去的悲观和失望,我不想再去关注丑恶,我们没有理由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来增加自己的痛苦;所以我要歌颂一切美好的事物,做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让灵魂升华,让心灵慰藉,让生活幸福。我改变我的看法,正是有悟于郭沫若的《女神》。那时的社会应该更黑暗,可并不影响他乐观向上、放声高歌。

我就以我的这首歌,这篇特殊的“读后感”,表达对郭沫若的感谢,表达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更愿意风是温暖的春风,吹响曲曲生命的赞歌;也许它是夏日的狂飙,我更愿意它带来生命的甘霖;就算是吹黄秋叶的西风,我已随风嗅到丰收的果香;就算是凌冽咆哮的北风吧,我开始了编织雪天的童话……

我更愿意花是绚烂的夏花,尽情绽放生命的蓬勃;我更愿意月是如水的明月,定能洗去思想者的寂寞;我更愿意雪是纯洁的天使,向人类传播品格的高蹈……

我要歌唱大海的深邃歌唱蓝天的广阔,我要歌唱草原的宽广歌唱高山的巍峨,我要歌唱友情的真挚歌唱爱情的纯洁,我要歌唱生命的意义歌唱幸福的生活,我要歌唱正义我们不要邪恶,我要歌唱劳动我们不要懒惰……即便人生有痛苦也要痛并快乐着,即便人间有黑暗也要歌唱新年的朝阳正在喷薄!

童年(精选读后感)


童年,是一个七彩的梦;童年,是一朵金色的花;童年,是每个人自己都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一段短暂而又美好时光。但是,在高尔基的《童年》中,我了解到一个与众不同的童年。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是作者以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小说,也是一部以表现新人成长、刻画新人物形象为主题的优秀作品。《童年》反映了充满希望的俄罗斯国民人性中的弱点,鞭挞了小市民的卑鄙灵魂。作者其实并未停留在对落后、野蛮、丑恶的批评上,也创造了一批在困难中仍坚持理想的人物,主人公阿廖沙无疑就是这一代新人的典型代表,他的出现成为了一个转折点。

在书中,阿廖沙的悲惨遭遇令我叹息:三岁父亲病逝,十一岁母亲病逝,外祖父破产,他不得不提前走上社会,在他的生活中,外祖父及两个舅舅经常对他进行精神上的虐杀,并对疼爱他的外祖母进行伤害,使幼年的阿谬沙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的黑暗。

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我们的童年,大都是有动画片、糖果、玩具、牛奶所堆积而成的,而阿廖沙呢?当我们在幼儿园嬉戏时,他在一旁默默地看着母亲为死去的父亲掉泪;当我们在小学里学习时,他不得不提前走上社会,感受着人间的冷暖……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与他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阿廖沙的童年是悲惨的,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中的故事不会在我们身上上演,但我们身边却有那么多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童年也是不完整的、不幸福的。让我们珍惜幸福,并去帮助身边的人,让我们携起手来,展望美好的未来吧!

长征(精选读后感)


茫茫草原上,有这样的一群人在行走,似蚁群-----他们团结一致,从不丢弃落后的同志,似河流----他们流过所有的土地,从没想过放弃······

皑皑雪山上,有这样的一群人在行走,似银带----他们环绕着雪山,可不就像一条带子一样吗?似钢铁---谁也别想把他们斩断!因为他们是一体的!

他们是可爱的中国共产党,是红军最顽强的战士。

粮食短缺到了主席也要挨饿的地步,他们没有退缩,反而冒着死亡的危险去实现共产主义战士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

山路崎岖到了人和畜寸步难行的地步,他们没有退缩,反而冒着随时坠入万丈深渊的危险,为他们的亲人们战斗!

“天如火”炎炎烈日动摇不了战士的决心!“水似银”,艰难的生存环境威胁不了战士为理想而献身的信念!“敌重兵,压黔境”敌人的围追堵截杀不死战士的壮志雄心!

若隐若现的沼泽像一个凶猛的野兽,它好像在咆哮着,为自己能“吃”了战士的肉体而不能泯灭他们的共产主力理想而愤怒着,它张开了它的血盆大口,发出一阵阵的怒吼,它发誓,绝不善罢甘休。可战士坚定的信念却又让它欲罢不能,只能闭上嘴,灰溜溜的逃离。

谁是最坚强的人?

谁是最顽强的人?

谁是最美丽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无私的人?

谁是最英勇的人?

他们是最坚强的战士,

他们是最顽强的小草,

他们是最美丽的象征,

他们是最可爱的中国共产党,

他们是最无私的慈父,

他们是最英勇的士兵。

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于丹论语心得》(精选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