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读《女神》有感范文精选 > 地图 > 读《女神》有感范文精选

读《女神》有感范文精选

发布时间:2022-02-18 来源:互联网

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精选范文)。

常言道:“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书,多数老师会让我们记录下读完一本书后的感想,这样可以将我们阅读时的感触记录下,那么,有哪些可以值得参考的读后感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精选范文)》,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我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奶奶给我说过什么叫年馑。那场旱灾铺天盖地,但最让人恐怖的不是大旱,而是蝗虫。奶奶描绘的蝗虫是遮天蔽日的,所到之处庄稼地里一片大响。开始人们还在惊奇这蝗虫怎么这么大个子,这么多,到了后来才发现蝗虫对庄稼的破坏能力是毁灭性的!奶奶说,她在这场年馑中差点被饿死。三天没有吃任何东西的奶奶已经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了,逃荒走到一户人家的空房子里,在放粮食的空缸底摸到了六颗麦粒。几近昏倒的奶奶挣扎着用一个锅勺舀了水,把六颗麦粒放进勺里在火上煮开吃了,这才有力气继续走下去,捡回一条性命……奶奶说那是民国三十一年的事。六颗麦粒的故事就是我对1942年那场灾难的全部记忆。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而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们,再也没有被饿过肚子的我们,当翻开《温故一九四二》这部纪实小说,重温那段饥饿的历史,想必也无法真正对先人们曾经历过的那场灾难感同身受。

而灾难就是灾难,在真正的灾难面前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为了反映出这一点,故事选取的主人公并非普通人家,而是家财万贯的地主老财,可到了这个时候也不过落个人去财空,孤家寡人。面对扑面而来的灾难,生命显得多么脆弱,财富更是微不足道。

在真正的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就显得尤为可贵。那些官员敛财、保官、甚至无视百姓苦难的同时,一个外国记者不畏艰险探寻事情的真相,终于让这场灾难的原本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多么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最让人感动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那些男人们,瞎鹿会为了亲人能活命去卖孩子,会为了一头驴去拼命;栓柱会为了自己承诺过的父亲责任,执着追寻甚至放弃生的希望,在日本人的刺刀之下,他没有辱没一个男人的尊严,没有给河南人丢脸。那些女人们,花枝拼死也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也正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活下去,她让拴柱有了媳妇好把自己卖了换成粮食;星星一个财主家的任性女儿明知道自己可能面临的是什么,但为了自己和家人都能活下去,她毅然选择了那条道路……

在真正的灾难面前,军队救不了河南人,国民政府救不了河南人,上帝更救不了河南人。河南人能活下来走下去,凭的是那份对生命和亲情的执念,是奔着希望向前的一股子韧劲儿。

勇敢的河南人,挺过了1942,站起来了!在现在,在未来,我们不能忘记苦难的历史。我记得奶奶从来不肯在碗里剩一粒米、不肯倒掉一碗剩饭,她说现在过得好了也不能忘记曾经挨过的饿、受过的苦,她在用一生践行自己对粮食的敬重。我想,所有经历过那场劫难的河南人都会对粮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因为粮食承载的是千千万万生命的重量,爱惜粮食就是敬重生命。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作为河南人,我们不能忘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因饥饿陨落的300万生命,更应该居安思危、物尽其用,敬畏每一粒米、尊重每一颗麦。

1942和未来,河南人加油!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扩展阅读

《三三》读后感(精选范文)


我初读《三三》是因为沈从文喜欢这样叫张兆和,而且这本小说是写于他们的热恋期间,我想着应该会有个不同于翠翠的好结局,但是三三是沈从文的理想主义,是他心里乡土文化的持守者,那个白脸男人就好像是城里文化的代表,这就注定他们的结局只能这样了。无论结局如何,至少在三三平淡的生活中能遇见那个让她心里泛起淡淡涟漪的人,有些人能遇见就已经足够了。《三三》这篇文章,有三个点特别吸引我,一是沈从文把三三这个小女生的心里世界和情感变化写的特别细致,二是他把感伤的结局写的特别平静,三是这个故事背后折射了很多哲思。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模板,希望对您有帮助。

三三初见白脸男人时,听那个白脸男人夸她漂亮,笑着跑去了,出于好奇她又故意跟在他们后面,听他们讨论自己该嫁人了,她用指头塞住耳朵,听管事先生说让白脸男人可以去做磨坊主人,脸上发着烧,心里有点生气,这是她情窦初开的开始。她把这件事保密不告诉妈妈,但心里十分高兴,听妈妈说要去送鸡蛋,她假意说他们是坏人,妈妈问她为什么说他们是坏人,面对妈妈的问题她红着脸不回答。最后她还是陪妈妈去送鸡蛋,白脸男人注意到她,她有些紧张的说不出话来,看见城里女子在照顾白脸男人,听妈妈说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她还长得体面,三三心里有些许醋意。

三三最后一次去见白脸男人的时候还和母亲讨论过城里的事情,这时她是期待的,听到白脸男人去世的消息,心里一跳,想去看最后一眼他,但听别人议论那个城里女人是他的衣服,她脸白白的就走了,回到家,心里好像掉了什么东西一样,极力去记忆这失去的东西的名称,却数不出。从初见时的欣喜,到后来的淡淡忧伤,不喜不悲,这期间三三心动过,脸红过,吃醋过,期待过,失落过,沈从文把三三的心里世界描绘的很细致,让人不由得和三三-起脸红,一起失落,他把三三对爱情的憧憬和最后的无疾而终衔接的很好。

《三三》的结尾,三三望着那篮子,就蹲到地下去数着那篮里的鸡蛋,数了半天,到后碾米的人,问为什么那么早拿鸡蛋到别处去,送谁,三三好象不曾听到这个话,站起身来又跑出去了。简单平静的语调,没有歇斯底里的咆哮,却隐忍着内心巨大的悲痛,逝去的不仅是白脸男子,还有三三纯真的爱情和美好的憧憬,这个结局,能想通,也能接受,但还是会难过,沈从文最擅长用最平淡的语气,去讲述一个含有淡淡忧伤的故事,故事的最后看似平和却有一丝感伤。.不知道《边城》里的翠翠等来那个夜下唱歌的少年没有,但是她还有个期盼,她还可以守着这个期盼度过漫漫的岁月,可是不同于翠翠,三三的爱情还未开始就已结束,那个男人成为她平淡生活中唯一的波澜,就只出现一瞬,就己足够她用余下的时光去回味,如此淡入淡出,拿不走,抹不掉。

白脸男人的突然出现与离去,对三三是产生了一些影响,她对城里生活有过期待,对爱情有过幻想,她也对城里与乡镇的差距自卑过,但这不是她生命的全部,她的生命里还有妈妈,还有溪水,有碾坊,有她童年的美好回忆,还有余下的人生。她难受的都没有痕迹,那个男人的只是她人生一个小部分,纵然有些许失意,最后三三还是能多诗意的过完以后的人生。故事的最后所有的一切都会回归平静和释然,他们的生活都还要继续,所有的失落和感伤都会在平静的人生中淡化。(曾丽丽)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九八四》读后感(精选范文)


乔治奥威尔所作的《一九八四》是一本已经被研究得透烂的书,但不管其他人将其剖析得如何不留余地,我依然想写写自己对本书的一些感受。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九八四》作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本书极力刻画了一个极致共产主义下乌托邦社会的黑暗与压迫,体现的是一个极权胜利的社会,这与奥威尔的另一本著名小说《动物农场》有异曲同工之处,此处暂且不表。

在我看来,《一九八四》描绘的是一个自由与压迫冲突的世界,文中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的工作是为政府篡改历史,因为工作的原因,使其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以及社会领袖“老大哥”(BigBrother)产生了怀疑。后来他为了突破束缚以及向往自由等原因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了感情(故事背景不允许人们自然相恋),而成为了思想犯。然后便到了本书的高潮部分:温斯顿在“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改变了最初“错误”的怀疑,成为了“思想纯洁者”。

《一九八四》中有一句名言:“战争即和平,奴役即自由,无知即力量。”其中奴役即自由这句话可谓在文中体现的淋漓精致。我们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道理。温水里的青蛙往往无意于自救,因为它们一点一点地习以为常,潜移默化。书中活在大洋国里的人们也一样,受环境的逐渐影响,而习以为常。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有人似乎隐隐记得,以前的食物比现在丰厚,上一次大洋国的敌人好像是东亚国......”但也仅仅是记得罢了,真理部出色的工作可以完美的抹杀任何痕迹。敢问世间上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大概就是人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但,书中的人不这么觉得,他们已经习惯靠真理报所公布的信息去判断事物。这与我国现在的现状也有一定类似,大部分群众容易被媒体的口风控制,而失去自己的自我见解,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在此也呼吁一下网民群众不要太容易被媒体或他人的观点所感染,定要有自己的观点保留。

如果你的行为方式,逻辑思维都已经被奴役,真心的将虚伪当做了现实,在逻辑体系中把2+2=5(文中剧情)当做了驳无可驳的真理,那自然不必秘密地伪装着生活,大可随时随地说出自己真实感受。这是自由么。当然是自由——“奴役式”的自由。

《一九八四》可以说是成功的预言了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相信国人阅读此书时都不免会产生共鸣。知识分子或收敛锋芒苟且于世,或不堪折辱悬梁自尽。他们格格不入于世的思想体系如针毡,他们独具的风骨和那个时代脱节了。

那么在这一个充满限制的年代里,谁最为自由呢?当然就是将领袖希望民众根植的思想体系变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战士们,他们把虚伪当做了现实,他们可以堂而皇之地闯到别人家里抄家放火。在时代正在逆流,你是选择继续顺流而行,然后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置于公众视野下游街批斗,还是顺着时代一起逆流?无疑,随着时代一起逆流才能得到自由,得到这为虎作伥的自由,放弃良知的自由,文革式的自由,老大哥口中的自由,奴役的自由。

回到书本本身,主人公温斯顿无疑就是时代的一个叛逆者,他选择相信自己的怀疑,相信自己的判断与思考,温斯特被自己对现世的质疑折磨得日益消瘦,甚至在电刑架上死去活来,也不愿放弃自己的质疑。可惜的是,他拒绝被自由的奴役,也没能换来最后的觉醒......书本最后,依然是极权的胜利。(黎松铭)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范文(精选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沟通,我一直认为是很重要的事。和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无论对于师生关系还是孩子们对于本学科的喜爱程度都是有许多益处的。可是该如何沟通,要通过沟通去解决问题是个技术活,而且是很难掌握的高深技术,但当我《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发现沟通是可以学会并运用的。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

这本书首先是帮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人们以为平和的谈话方式其实可能是“暴力”的,这种暴力可能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比如: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你为什么不做作业?你上课为什么总是说话?你不好好学习,长大能干什么?我们总是认为自己说的话很客观,其实完全不是。

那么,我们发现了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从说话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进。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举个例子:一个母亲看到处于青春期的儿子房间里乱糟糟,如果直接指责儿子太懒惰就完全没用,但是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跟儿子说话:我看到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中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价或放进洗衣机?这样一来儿子就能注意到母亲的感受,知道该怎么做了。方法是好的,但是谁能做到时刻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呢?这很难的。我读到上面的方法时,一开始觉得挺好,后来觉得不对。我看过非暴力沟通,知道怎么表达,但还有很多人没看过,要是对方不好好说话怎么办,那我也是有脾气的,无法做到时刻冷静。作者也考虑到了我的疑问,我在书中也找到了比较满意的答案。

如果关注别人的需要很难,那就不妨从关注自己的需要开始。我会生气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别人理解我,那么好,指责是无法让别人理解的,我必须说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会想到去了解别人。我们有时难免会批评学生,有时可能会因为言语互相伤害,我们便可以试着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思考自己为什么愤怒,第一层想法是我们感觉孩子不重视我们的意见,交流看法时很抵触;第二层想法是我希望他能重视自己的意见;第三层想法是,我们知道学生只是个孩子,所以觉得很着急希望能做点什么帮助他们。到这里我们可能就会想明白了,其实我最终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好好学习,所以我不再指责对方,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沟通会顺畅很多。

这本书并不是教人如何说话的工具书,只讲方法治标不治本。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是非暴力沟通的精髓。从心底认同这个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沟通。所以我打算从自己做起,改变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尝试在自己的身边构建起一个有爱的世界,提升自身的幸福感。(霍阳)

《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精选范文)


想读《呼兰河传》的冲动缘于萧红,一位被鲁迅评价为“中国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为何生命如此短暂,只活了31岁?她一生都经历了哪些事情?我发现读《呼兰河传》如果你没有耐心是读不下去的,因为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打斗,更没有情意绵绵的感情……不过,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好茶,如酌一杯美酒,需细细品味,才能有所体味其中的滋味。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

故乡呼兰河----冷!“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得,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呼兰河城的冷让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故乡呼兰河----不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不太与外界打交道的封闭的呼兰河城。置身呼兰河城,周围一切仿佛离我也越来越近了。印象较深的是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它如一枚定时炸弹,危及生命。但却从未被呼兰河城的人们提到用土把它填平。呼兰河城的人们大概已经没有这种意识了,觉得如此生活很正常、平静,填了反而不习惯。

染缸坊、造纸坊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算什么,扎彩铺里的活人扎出的世界不管怎样精彩,他们活着只是为了吃饭穿衣。这样一个封闭落后的地方,承载着萧红童年仅有的快乐。

人间可以有不幸,但爱永不缺少。爷爷和后花园是童年幸福快乐的源泉。走进后花园,看到花园里蜂子、蜻蜓、蚂蚱、蝴蝶,好不热闹。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童年,爷爷喜欢在屋后小小的院子里种上我叫不出名字的绿植,天气好的时候,我经常跑到院子里玩儿,看爷爷翻土、浇水、施肥、除草。抬起头,能看见蜜蜂、蜻蜓、蝴蝶在院子的上空翩翩起舞,爷爷喜欢和各种花花草草为友,可以一天都在院子里,我也时常跟在爷爷的后面。我喜欢学着爷爷的样子,他戴一个大草帽,我也戴一个小草帽;爷爷栽花,我也学着栽花;爷爷拔草,我就拿了个小小的铲子学着拔草。”这不正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童年吗?多么和谐美好的画面!当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时,往往会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爷爷会哈哈大笑的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则一本正经拿来谷穗证明给爷爷看,不是一样吗?爷爷则会语重心长的跟我说着它们的区别,我却一溜烟儿跑走了。那时候天真烂漫的我啥都不知道,爷爷却是对我疼爱有加。

看过了呼兰河的荒凉,我才懂得萧红真正的善良。看过了团圆媳妇的悲剧、三姑六婆的冷眼旁观,我才懂得了冯歪嘴子天真的坚强和祖父的温情宽容,多么珍贵、多么可爱。看过了《呼兰河传》,我才有机会走近萧红,了解萧红,她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感谢咪咕阅读,让我在寒冬里抬头就能见到阳光,在认清世间百态后真正看到人性的善良。只是还有在为生计奔波劳顿的人们,仍然在这个冷风中被默默地吹打着,而我开始相信,无论那寒冬将多少寸大地裂开了口,只要有人存在,就必然会有希望。

控制焦虑读后感(精选范文)


人都有七情六欲,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焦虑的时候。人如何在焦虑前控制住焦虑,使焦虑不至于伤害到人的身心。美国理性情绪行为治疗专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撰写的《控制焦虑》这本书告诉了你答案。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https://www.dhb100.com/

埃利斯认为,我们的焦虑不是由不愉快的事件造成的,而是由个人对该事件的看法、评价、想法所造成的。由于人性特点的原因,人们的这种看法往往受自己的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所影响,最后所得出的看法、评价和想法都是非理性的。因此,结果就使得自己焦虑。

如何克服这种非理性信念,唯一的方法就是和这种非理性信念抗辩。通过辩论,找到一种理性信念,最后用理性信念战胜非理性信念。用理性信念重构你的看法、评价和想法,从而控制住自己的焦虑。

例如:某人恐惧在大众场所公开演讲。自认为自己的演讲,如果演砸了,就会被人耻笑,就会让人看不起,就会十分地丢人。从此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成为一个无用的人。因此,他要求自己必须成功,不能失败。在这样的认识下,自己给自己施加非常大的压力,反而使自己更不能很好的完成演讲。

如果你对这种非理性的想法进行抗辩。以这样的理由来驳斥:演讲无非就是一次很平常的演讲,即使演讲不成功,也仅仅是一次十分平常的演讲失败。没有什么了不起。它并不代表着我这个人就是一无是处。天也踏不下来。也不代表着我这个人人品不行,也不代表着我这个人在其他方面不行。生活还会继续。虽然使我沮丧、不爽。但不会使我毁掉一切,使我焦虑。这次演讲失败并不代表着我的人生完全失败。

只有用这种理性理念来对抗不切实际的非理性理念。才能真正走出个人自我想象的误区,才能完全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才能使自己失败后依然海阔天空。

再比如:你同样是和人们说话,如果你和熟悉的普通的人讲话,你会很自然地顺利的完成。但是和职务比你高很多的领导讲话,你就自然不自然地产生恐惧感,就会紧张,甚至焦虑。其实,你的话都是一样的,也都是你去讲。但是由于你面对的对象不同,你就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因此,你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其实谈恋爱、工作面试也是一样。当你越在乎了某件事的时候,本来那件事并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你对待这件事的看法和感受。正因为你的主观感受和看法不同,使得你情绪心态发生了变化。因而你的行为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因此,思想、情绪和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要想控制你的焦虑,首先要认识到焦虑产生的原因,再用你的实际行动去践行对抗焦虑的想法,控制你的情绪,不要让你的情绪扰乱你的行动。用理性的理念去指导你的行动,使焦虑控制在你焦虑发生之前,做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真正的主人。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www.dhb100.com/

喜欢《温故一九四二读后感(精选范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女神》有感范文精选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