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尤利西斯读后感 > 地图 > 尤利西斯读后感

尤利西斯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1-26 来源:互联网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读后感(读后感)。

常言道:“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书,通常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会被要求写一篇作文,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成一篇读书笔记,如何在读后感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心得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读后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我们伫立在蔚蓝天空之下,望着远处迎风涌动的金色麦浪,会想些什么,是回忆起播种时的万般期待还是秋收时的无限喜悦,抑或是感叹农业革命对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组织的历史性颠覆?以色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用幽默而不失尖锐的笔触,在《人类简史》中戳破了人们对美好诗意田园生活的遐想,如同一桶冰水,浇向缱绻于暖房中的你。幡然醒悟后不禁陷入沉思,所谓人类的历史进程,究竟夹杂着几分自我欺骗和妄自尊大。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人类简史》被称为“奇书”不无道理,其中有“脑洞大开”的想象,也有一系列“刷新三观”的结论,“智人”通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而成为地球上唯一的、最大的宿主,也成了生态系统的梦魇。其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农业革命,农业社会代替采集社会被视为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而赫拉利直截了当称之为“史上最大骗局”。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在1万年前,小麦不过是野草中的一种,只出现在中东一个很小的地区,但就在短短1000年内,小麦忽然就传遍了世界各地。从扩散数量和范围而言,小麦可以说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

这也是为什么当面对翻涌的金色麦浪,赫拉利的读者往往难以报之“遍地黄金谷”的诵咏,也难以吟唱风吹麦浪的芬芳,反而感受到宏观视野下作为生物链顶端生物的自我怀疑和困惑不解。

赫拉利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从高高在上的生物链顶端走下来吧,收起盲目骄傲的姿态,相信人类不过是“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几分揶揄与嘲讽,也带有善意的提醒和仁爱的悲悯,让人不禁想起人类历史上那些劣迹斑斑的脚印。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智人在地球上的所作所为,实在没有太多令人自豪”,不论是生灵涂炭的战乱还是生态遭逢的浩劫,从满目疮痍的叙利亚,战乱中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辍学儿童,失去平衡的“地球之肺”亚马逊雨林,到面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入威胁的太平洋,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众多灾难,都有人类过度干预的霸道身影,出于人类动物性的目的,甚至假借虚构的外衣来赋予行为以正义。

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面对已然发生的一切,和迎面而来的未来,人类并非无能为力,也并非只能消极以待。赫拉利在无情冷峻的笔端下,开出一剂“药方”,他指出,“如果人类合作,我们不仅可以战胜目前的流行病,还可以攻克我们面临的主要威胁。我们可以防止核战争,我们可以防止全球不平等,还可以防止气候变化”。这与中国古语所说的“单则易折,众则难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让人想起20xx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时代之问提供了中国答案。从书写绿色发展传奇的塞罕坝精神,到让沙漠变绿洲的毛乌素奇迹,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途上,中国人坚信时间会酿造美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不靠口号、不靠宣言、不靠游行,靠的是一朝一夕、一代又一代人的自觉接力。

“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放下万物之灵、星球上最强大物种的傲慢,也放下不同民族、区域、信仰的偏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像对待我者一样对待他者,凝聚生命共同体的力量,让人类历史奔涌向前。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扩展阅读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读后感(优质范文)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是以历史漫谈的形式,选取了部分著名人物或事件,对从战国至元末的中国历史进行了由点及面的描述和评论。作者黄仁宇是美籍华人学者,尤擅明史。因此,本书可以作为其畅销著作《万历十五年》的前传来读。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

黄仁宇在其各个著作中,都强调过要以“大历史”的视角来评论或研究历史,即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从基层到中央的整个社会组织架构,从而整理出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作为明清财税方向的研究专家,黄仁宇认为中国没有像西方一样发展出能够统筹全国的财政和税收制度,实现对国家“数目字管理”,是中国没有能够顺利从农业社会进入成工业社会的原因。

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黄仁宇将中国秦汉时代称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他认为,第一帝国是贵族式的,第二帝国是外向性、竞争性的,第三帝国则是内向性、非竞争性的。在第二帝国尤其是王安石变法时期,将财政税收大规模地商业化,以商业的思想对全国财政进行管理,并企图使国家税收与民间财富能够相互流通,民间的商业组织也可借此来发展成熟,反过来对政府的行政和军事行动产生促进作用。但由于北宋时期,国家仍然没有发展出与之配套的法律体系和思想文化基础,使得变法难以实现改革者的预期作用,反而成为了部分奸臣小人上位的投机工具,成为了祸国殃民的苛政。并因此产生了新旧党争,为北宋灭亡埋下了祸根。在第三帝国时期,明初的朱元璋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却又矫枉过正,认为凡是提倡扩大经济范围的说法即是“与民争利”和“聚敛”,也是道德败坏的象征。因此,明朝实行了所谓的“洪武型”财政政策,以农村经济为始终,有零星杂碎的收入拼凑而成,并只注重原始型的生产,忽视技术进步。这样的财政政策避免了各地方大员跋扈割据而尾大不掉的可能,使明朝统治的276年里,没有形成文武官员拥兵自重背叛朝廷的情形。而清朝也将此政策延续下来,继续维持了267年的全国统一。但这样停滞不前的国家,在遇到现代工业国家的入侵时,便只能被动挨打,任人宰割了。

作者对于上述中国自秦汉至明清所形成的困境,也给出了自己的方法论,即用“基层再造”来改造中国社会,只有彻底颠覆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结构,才能取得现代化的成功。这些对中国社会改造的理念,我想,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所实行的土地改革,重视对基层组织的管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作者在书中高度评价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运动及改革开放之后的建设。

在《王安石变法》一章最后,作者慨叹到:试想九百年之前,中国即企图作现代性的改革,而当日欧洲,尚停滞于中世纪的黑洞内。这和本世纪(二十世纪)两方的悬殊相比,前后相差何远!我想,作者在天有灵,看到今日中国雄踞于世界东方,应该能够安心吧。(张云鹏)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

《时间简史》读后感1000字精选


在阅读完一本书籍之后,或多或少都会有心得与感悟。尤其是阅读作品时,每个人会产生不一样的心得体会,我们写读后感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那么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什么样的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时间简史》读后感"这样的内容,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时间简史》读后感(篇1)

浩瀚的宇宙中,有太多的谜团,他们就像一块磁石一样牢牢的吸引着我们,使我们十分密切的关注着这些谜团的研究近况。这个假期,我有幸从朋友家中借到史蒂芬·霍金著的《时间简史》,我正襟危坐,准备细细品味一番,感受霍金文字的魔力。

当我翻开书,发现自己果真“不虚此行”,书中观点独到、措词精准,在“相对论”与“弯由空间”之两章节中,作者以引人入胜的方式,把它们阐释得深入浅出,淋漓尽致,霍金用谐恢的笔调向大众展示了观点,而又不让人感到单调与乏味。

我一向不崇信什么牛鬼蛇神,对科学情有独钟,而《时间简史》就是用那些简学先辈的实验结果,以及人们对这种的看法与态度去编写的,而且作者还不失时机的纳入理论和观测的最新成果,使人兴奋不已。且书中完全没能那些认读者昏昏欲睡的长篇大论,都是用极其精练的短式文章,更是加深了我对它的好感。

被人搅浑的河水,你一时很难看清河底,你越是急躁,就越看不到,只有平静内心,等尘埃、沙石落定,这是河底的游鱼、彩石、蠕虫就一目了然了。这就是我阅读《时间简史》的心得,虽然书经人修改已变得通俗易懂,可有的地方还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出用意,才能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读懂,倘若你这时心急气躁,就会欲速不达,一段时间内很难读懂。

更加精彩的是,书中还有许多插图,帮助我们们读懂它,还附有作者对未来宇宙的大胆推测与猜想。优美的词句记我们恍然置身于宇宙中,亲眼目睹诸如“宇宙大爆炸”、“黑洞”等事件或事物,作者也十分有心地介绍了如牛顿、伽利略、阿尔伯特等科学狂人的生平,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看完《时间简史》后发现,书中的知识与精髓相当于“听君十席话”。

再谈本书作者,斯蒂芬·霍金,大家都学过《轮椅上的巨人》,就是说霍金的,他因患“渐冻症”,被禁锢在一把轮椅上40年之久,但他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身体缺陷而成为国际之“超星”,他不能写字,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学”、“大爆炸”等论理,迈入了浩大的宇宙中,尽管他那么无助的坐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超越了宇宙。

约翰·弥乐顿讲得没错:“头脑是他自己的住处,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堂,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让我们记住《时间简史》,它对我们终生有莫大帮助,我们将受益匪浅。

《时间简史》读后感(篇2)

茫茫宇宙,奥秘无穷,遥远的星系,可怕的黑洞,自旋的粒子,还有那能穿越时空的虫洞,这些神奇的事物在《时间简史》这本书中都有讲述。正因为人们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些神奇的事物才会被发现,才会被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记录在这本书中。

初见它时,是受朋友的推荐,但当我翻了几页后,我便沉浸在这片神奇的土地里,是它以轻松幽默的语言,用日常生活中的神奇事物解释了极端复杂的问题,它向我展示了大爆炸后的创生时刻,巨大的恒星被压缩成黑洞的过程,以及穿过虫洞的奇妙旅程。但这些伟大的发现都是科学家们敢于想象,大胆推测,不畏牺牲的结果,他们甚至敢于推翻禁锢在人们心中几个世纪的错误天文理论。

很久以前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后来这个思想被托勒密制成了一个地球处于宇宙正中心的模型,被一些教会传播,没有人敢对此怀疑,直到1514年哥白尼通过自己的发现和大胆的推测,冒着生命危险,勇敢的提出了日心说,而自己却被教会处死,但真理永存,一个世纪后人们开始承认了这个观点。他的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创造了天文学上的一次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受到了钦佩和敬仰。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同样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也是如此,遇到难题时要大胆的推测,大胆的去想,去做,这样才有可能找出解决难题的方法,而不是把困难放到一边不再理睬,或在学习中直接看答案,把答案的解题歩骤原封不动的照搬上去,不再思考,只认为答案是正确的,没有敢于怀疑的精神,因为有时解决困难有好多方法,有时前人的方式和理论也会出错,就像牛顿认为宇宙是静止的一样(实际是运动的),所以对待问题要有自己的看法,遇到感到怀疑的地方要勇于质疑,敢于探索,才会发现真理。

无垠天宇,浩瀚星河,深远的宇宙有多少奥秘等着我们发现。未来是属于我们青年人的,青年人尤其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只有迈开探索的步伐,迎接挑战,不附和权威,才能抒写宇宙的新篇章,人生的新辉煌!

《时间简史》读后感(篇3)

对于天文爱好者,阅读《时间简史》也许是对宇宙了解的最好途径。奇特的领域,带着迷幻的色彩,一个神秘的异地空间在我们眼前缓缓浮现。霍金提出: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这个问题,唯有让时间来判断。有始有终是万物不变的规律。永恒之所以长久,是因为没有找到它的尽头。如果了解到宇宙的起始点,我们就能得知,由人类创造的高级文明社会在爆炸中何时完结。从他发现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时,引力,量子力学与统计学就被深深地联系到了一起。也因此,人类才认识到黑洞的强大生命力和它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空间与时间相对论的提出让人类对宇宙的起源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没有绝对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时间从无限的过去向无限的将来流逝。《时间简史》告诉了我们:时间和空间都是依附于物存在的,宇宙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未知物。常人无法想象的科学探究在霍金的努力下得到了一次次的验证。霍金曾说:“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虽然,他的身体一刻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霍金,以不容置疑的姿态站立在科技的最高峰,他用卓越的思想无限延长生命的价值,他是人生的斗士!《时间简史》的历史意义不在于它对于宇宙的概述有多么详尽,多么准确,而在于它开启了人们对于未知事物思考的新方式,在于它为现代科学的前进铺设了一条可行之路。我们要善于将模糊的东西清晰化,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做到最大限度的解决,更要擅于运用创新的头脑,将不可思议与学术理论挂钩。“爱因斯坦错了——他说‘上帝不玩色子’。对黑洞的研究表明,上帝不光玩色子,甚至有时候他会把我们弄糊涂,因为他把它们丢到了看不见的地方。”霍金玩笑的话语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智慧的光芒。人类的求知欲会在无尽的探索中求得满足,而我们,需要找寻开启天外之门的钥匙。创新的头脑,敢想敢拼,顽强的毅力,我们需要像霍金那样用生命的脚步

去追赶未知的真理。重任担负在我们的身上,也正是在一代代的进步中,人们认识到了天地万物,是多么的广袤。当《时间简史》让我对于宇宙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时,我对于霍金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命运也许给予霍金一个破败花架般的身体,但是不能阻止他用思想让生命花繁似锦。我深知,我们肩负的是振兴与崛起的使命,是时代的重任。未来的探索,有你,有我。

《时间简史》读后感(篇4)

霍金,一个思想上的巨人,用他的两个手指为人类,为这个世界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新天地,一个与众不同的、亦真亦幻的新世界——宇宙。

虽然霍金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霍金用他独特的视角以及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想象在科学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以至他做出的成就与前人的理论可以相提并论,甚至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著名的“大爆炸宇宙论”为人类诠释了一个全新的宇宙形成说,即宇宙始于大爆炸,在那之后的宇宙在不断的膨胀,所有的恒星都在离我们远去,亦猜想了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后会坍缩,最后走向终结。“黑洞学说”也为科学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神秘的黑洞更使科学家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黑洞是个可怕的“洞”,是由质量极大的星体坍缩而成的密度极大的的“洞”,它的密度大到连恒星都会被它吞噬,足可令人毛骨悚然了;也有人说黑洞是前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但是可没有人敢以身试法呢。

相比于大爆炸宇宙论、黑洞学说等,人类对于时空穿梭的兴趣则更为浓厚。无论中外,各种影视作品中穿越时空的片段都体现了人类对此的奇思妙想,而“虫洞”(爱因斯坦—罗森桥)的提出更是为时空穿梭提供了可能。“虫洞”在《时间简史》中的定义为连接宇宙的遥远区域的时空细管,“虫洞”还可以联结到平行或婴儿宇宙,并且能够提供时间旅行的可能性。虽然人类现在还无法在时空中自由穿梭,但就算仅凭着好奇,人类对时空穿梭的想象还是会一直延续下去。

在当今社会,尽管还是有绝大多数人对物理学、宇宙学不甚了解,但人类文明的发展让人类相信了科学。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付出努力,人类逐渐的开始用自己的视角探索、发现这个神秘莫测的宇宙。

在这个世界上,总要有人发问:“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世界是从哪里来的?”“整个宇宙中是否只有我们孤独的生活着?”于是便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的人。他们渐渐的摸索到一些规律,并进行总结,又渐渐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人存原理中说“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是这个样子,那是因为我们的存在。”任何事物的对与错都是相对的。即使这样,人类不断追寻真理、探索世界的热情还是无穷无尽的。

在看这本书时不知为什么,我总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类似恐惧的感觉。是被广袤无垠的宇宙所震撼,还是对未知世界、能量的迷茫,亦或是宇宙对人类探索的威慑,我自己也不知其缘由。但这本书的魅力是无可抵挡的,我相信,任何人只要能完整的看一次这本书,一定不会再认为物理学、宇宙学是空洞无聊的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严谨、清晰、丰富,而且包罗万象。并且常用通俗简单的方式解释一些深奥难懂的定义或理论,使读者不会被大量的专业术语或词汇弄昏头脑,反而更有阅读的热情,而且还时不时出现一些幽默的句子,使原本严肃、刻板的文字顿时生动起来。我认为,这本书不只是介绍了一大堆物理学定义、理论,更是系统的叙述了整个人类的科学发展史、认识史,体现了无数科研人员不懈探索的执着精神,以及追寻真理的艰辛历程。

我们是这个社会的新一代,追寻真理的接力棒终有一天会交到我们的手中,或许我们该庆幸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敢于提出质疑,挑战权威。

“平行宇宙,量子力学,狭义、广义相对论,量子色动力学······”穿梭于手掌间的宇宙语言,真理在未知的远方,人类只能追寻者那一点点光亮,在追寻真理的轨道上摸索爬行。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由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撰写的《时间简史》。合上书,我还徜徉在宇宙的三维空间中。

我是一个疯狂的天文迷,所以我一翻开这一本着作,就像饿狼遇见了鲜活的野鹿,能够饱食一餐。这一本书,讲述了在这部书中,霍金描述了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进行了阐述,使我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

全书中最吸引我的便是关于黑洞的观点。书上说,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存在于宇宙,那宇宙又在那里?科学家认为宇宙开始于大爆炸,并由于爆炸的冲击力,宇宙正在膨胀,宇宙光线红移可以证明。之后就有三种情况出现:一种是星球的引力拉回宇宙,一直拉回到宇宙爆炸之前的状态。一种是星球的引力无法拉回宇宙,所以宇宙一直膨胀,最后消失。最后是宇宙大爆炸的力刚好避过被拉回,但宇宙膨胀的力被无限减弱。而黑洞则是因恒星耗尽能量而坍缩,最后缩到其引力足以影响光、空间和时间,光是最快的,超光速是不允许的。再加上时间都被影响,可见黑洞的力量有多大。又因为空间也被影响,所以黑洞看起来像一个洞,但是不一定是黑的,黑洞有可能发光或发出其它射线,这点可由星系中心是明亮的来证明,因为黑洞的引力,周围的星都被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星系,所以星系中心一般是黑洞。

这一本书虽然很薄,但我去整整读了半个月才基本啃下,但还是有一些深奥的部分似懂非懂,就比如说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章节,三维空间的理解我总是没有办法深入分析,因为我每每静坐沉思,越是深入思考,却觉得越有问题,破开一个阻碍,却出现了更多的阻碍,越往深处走,阻碍越多。我突然明白一些研究时间空间的科学家为什么到后来都疯了,原因是他们研究地越多,悖论也越多,苦思冥想多年,被各方面压力逼疯了。《时间简史》这一本书,仅仅凭着半个月的研究,是绝对不可能全部明白的。

一遍翻完《时间简史》,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宇宙,空间,时间等等似乎都展现在了我的面前。这一本书,每读一遍,都有新的见解和体会。

《时间简史》的作者是被人称为宇宙之王的史蒂芬·霍金。他是一个残疾人,他不可以说话,而且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底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两制脚则朝内扭曲,而且霍金他还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这样的残疾人居然能写出一本在全世界都拥有无数读者的科学著作。就这一点,我就很佩服他。

霍金小时候很聪明,他竟然发现了八种进入房间的方法;又有一次,霍金和小朋友们找到了一些碎零件,霍金利用这些碎零件组成了一台简易电脑,电脑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玩物,霍金也因此出了名。这也是我敬佩他的原因。

在《时间简史》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宇宙是什么图像》,我开始认为宇宙就是个大圆球,现在发现我错了,宇宙年很大,大得不可估计。宇宙里有恒星及八大行星,太阳系,还有黑洞。我最害怕的就是黑洞,霍金说“黑洞只是四维空间中的一种气流,这种气流受到压迫后,形成了一种旋涡,这种旋涡能吸走任何东西,由于它又黑又像洞,所以叫黑洞。”如果黑洞吸多了,就会爆炸,里面的东西就会喷出来,就会有一次世界灾难。我真害怕,黑洞把我也吸进去。当我看到《时间简史》的内容时,还有些不懂,我才明白:要好好学习,才能懂得这深奥的知识,才能认识这个神奇的世界。全靠她那不屈不饶的心啊!像这些都是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象征啊!我们一定要记住!

由于暑假里韩老师让我们再看一本数学故事书,所以上个星期天,我就硬拉着爸爸到上海书城给我买书。我想:一直都十分热爱数学,而且又很喜欢看书的爸爸,一定能为我挑出一本适宜我看的书。果然,爸爸马上为我挑出了一本他中意的书——《时间简史》。

这本《时间简史》是由著名的史蒂芬·霍金所写的。当爸爸告诉我,他被尊崇为继爱因斯坦以来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时,我着实被吓了一大跳。我掂了掂手里的书,虽然很轻(只有100多页),但我想,里面包含的知识肯定远远超过了这个分量。

既然书名叫做《时间简史》,那么书中所写的一切自然是和时间有关的了。为了讲明时间,作者从宇宙开始写起,而后说到空间,而后又说到黑洞,而后再说到虫洞,最后才得到了结论。书中的语言都充满了知识性与专业性,让我感到懵懵懂懂的。虽然如此,但我似乎也了解到了时间。如果让我结合书中的话来谈谈时间,那我会说:时间确实可以是一种物质,因为万物皆是物质,如果时间不是物质,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很明显,它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我们也无法离开时间。用书中的一句深奥经典的话来概括时间:时间也许是不朽的,至少在我们这些生命短暂的物质看来,那确实是不朽的,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产生一个点,就这样无数个点连接在一起,变成线,变成面,就无限制地编织下去,直到宇宙的结束,如果那宇宙没有结束,也就继续不朽地编织下去,做那宇宙创造者的寿衣。

我觉得这本书不太适合我看,毕竟我还没有学过物理,对书中所说的一切都还不理解,但我知道,这是一本对我们人类来讲相当重要的书。我想:等我长大一点了之后,再读一遍这本书,到时候一定能掌握书中所说的知识。

《时间简史》读后感(篇5)

课余时间,我饶有兴趣的简读了一本畅销全世界的科学着作—《时间简史》,其作者是当代着名的宇宙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这本科学着作可以说的上是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的最完美的一本书,出这点之外,此书还详细的阐述了黑洞效应和大爆炸及宇宙奇点问题。

倘若这本书以数学公式、证明过程和科学术语为主,那么我认为它不可能这么畅销全世界。这本书正是以它通俗的语言文字、幽默的插图、强有力的论证过程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将读者带入广漠无垠的宇宙,去体会黑洞边缘的神秘,去感受大爆炸的壮阔,发人思考,引人入胜。

《时间简史》的重点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点大爆炸理论,它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一步一步的探讨,补充了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密度、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通过大爆炸而开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质的温度非常高。在随后过去的一秒钟中,宇宙的温度急剧下降,下降到大约100亿摄氏度,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膨胀,就使得正电子和反电子(带正电荷的电子)互相碰撞以此湮灭,并释放出大量光粒子,来维护宇宙的平衡。到了后来,得以有强力的作用从而使物质不断聚拢,聚拢,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际物质。我们的地球,也是通过这样的物质聚拢才形成的。

而书中的另一伟大成就是对黑洞的研究,黑洞最开始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一书中作出的一个预测,他假设如果存在一空间的曲率非常大,物体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连光也不能逃离这样的空间。那么这样的空间可以称之为“黑洞”。但他认为既然连光也不能逃离黑洞,那么我们也无法观测到它,它名副其实是一个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结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后提出:黑洞其实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还有这很高的温度。正因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很难观测到它。黑洞以极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当能量耗尽时则会向宇宙大爆炸那样从一个奇点发生强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

从这本书中我不仅独到的是宇宙物理知识,我还读到了一种敢于同命运抗争,顽强不屈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众所周知,霍金出这本书时已是全身瘫痪,可以活动的仅是3只手指。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凭着那充满智慧与知识的大脑,毅然对宇宙发出思索,对真理发出挑战。最后他成功了,出版了这傲然屹立于科学文献之林的伟大着作。读完此书我受益匪浅,我学到的东西远远不止那些,而更多的精华还有待于我更深一步的阅读,更深一步的探索。最后我引用牛顿的一句话来结尾:“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待我。我只觉得自己好像是在海边玩水的小孩,偶尔是到美丽的贝壳,就高兴不已。但面对真理的浩瀚大海,我仍茫然不知。”

《时间简史》读后感(篇6)

对于书名及作者,不用多做介绍,非常著名的有时代性的代表人物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

科技使人进步,但是科学,是社会和人类共同进步的一个推动力,科学总是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新现象。读这本书的原因非常的简单,著作,所以想阅读一二,但人总是会高估自己,这种相对而言非常严谨的科学著作不是那么容易就明白的,简约的可以概括为我们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空间和时间是什么样子的,存在的黑洞是什么东西,宇宙的命运是什么样子,大约用哲学话来讲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里的我泛指宇宙,或许宇宙的以后真的会爆炸,但是谁又能活到那个时候,看书还是会被霍金的大胆的想法震惊到,因为没有想过这些东西,看到的时候觉得非常的震惊,还可以这样。看完后我也想知道时间的开始是哪里,结束是哪里,大胆的猜测一下,或许现在的我就是过去的我的开始,在不同的维度里。

人类群星闪耀读后感1000字


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读完作品之后,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作品这本书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你也许需要"人类群星闪耀读后感"这样的内容,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人类群星闪耀读后感 篇1

神秘岛讲述的是几个人因为气球损坏掉在一个海岛上求生的故事,求生过程中,他们简直重建了现代文明,感化了一个被流放的野人海盗,最后成功离开的故事。

最让我感觉新奇的一段是这样的:引爆炸药,要用到雷汞。可是没有雷汞。用什么方法来引爆呢?史密斯想出一个妙计:把几斤重的铁块用一根绳子吊起来,悬挂在炸药坑的正上方,另外又用一根绳子涂上硫磺系在第一根绳子的正中间,将涂上硫磺的绳子用火点着以后,很快就会烧到与第一根绳子的接头处,把第一根绳子烧断,这样就能成功引爆炸药了。这告诉我们做事要随机应变,不能死钻牛角尖。但我们生活时却不一定能转过弯来。还有,尼摩船长晚年时,便和他的潜艇在几位主人公的小岛旁边的一个岛上,最开始尼摩只是想尽量避开他们,但后来被他们的善良,勇敢,和智慧所感动,开始帮助他们。这不正是善有善报吗?可惜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少了,一个人很坏,伤害了其他人,其他人也跟着变坏,导致父母教育孩子时,看到外面的恶,不教他善有善报,反而教他弱肉强食。

什么时候这种现象才能好转呢?我认为唯有用把书里的事物真正用到现实中才可以,教会别人要帮助人,让恶人进行彻彻底底的忏悔,等等才会有所好转。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近代殖民时期,他代表了正义的,善良的人道主义战士,由此尼摩他的身世是潜水艇艇长,印度王子,他通过挖掘海底宝藏,支持陆地上的人进行正义的战斗,这种精神值得敬佩。那我们在现实中不也应该是这样吗?遇到恶的事情,就要想尽办法把他们解决,这才能实现美好的未来啊。我们应该去做而不是去说,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人类群星闪耀读后感 篇2

20xx0408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

4星给瑰丽文笔

12个历史瞬间,犹如12幅历史小像,凝固的那一瞬,闪烁着淡淡人性微茫。

一、缺失的东方

书名人类群星闪耀时《DecisiveMomentsinHistory》,人类历史上的决定性瞬间,通篇只见西方夜空群星璀璨。

西方即世界。

这是很多近现代西方人的普遍观点。

西方各国风云激荡,轮流坐庄,东方则沉静如一潭死水,微澜不起。他们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好像它的声音太微弱,早已消失在殖民、战争、科技、文明的黑洞中。

二、问君何不乘风起

灵光乍现的艺术灵感创作伟大音乐,一秒怯懦犹豫毁掉不世功勋,绝望中的大冒险开启“潘多拉世界”,百折不悔的坚毅果决创下海底电缆的壮举。。。12个不同类型的故事,展现大时代的波澜壮阔。

这是一个向上的时代,从地理大发现到10月革命,风大、浪高、雨急。也是一个狂歌猛进的时代,个人命运与历史同调,人性之光与历史同辉。

这样一个自由意志、自我实现的时代,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从来都是同一个命题。每个人都在回应时代召唤,每个人都在追寻着光荣与梦想。

历史总是相似的,我们也在长久的压抑之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上升期。

回望来路,群星闪耀时,无问西东。

人类群星闪耀读后感 篇3

在人类有文字可考的五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过许多卓越超群的伟人,发生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它们之中,有辉煌、激情、雀跃,也有过暗淡、绝望、失败。这样一些充满戏剧性的时刻,是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也是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而茨威格所写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正是揭示人类史上这些特别的时刻的一本书。

在图书馆里翻看的史书,或许很枯燥乏味;但阅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却会有截然不同的体验。作为历史特写,茨威格在忠实史实的基础上,运用了多种描写的艺术手法,刻画了多个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为我们呈现了异彩纷呈的历史画面。在书里,我读出了世界著名音乐家亨德尔对事业永久不息的热爱与追求,读出了老年歌德对青春爱情的渴求,读出了斯科特一行人对梦想、对伟大事业坚持不懈的追逐……其中让我记忆和感悟最深的莫过于斯科特与阿蒙德森的南极争夺战。

我们曾学过这一篇课文——《伟大的悲剧》,说的正是这一事件。文章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与阿蒙德森探险队关于对第一个到达南极点这一荣誉的竞争。斯科特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另一队已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却在归途中遭遇暴风雪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这本身就是一次英雄的事迹,斯科特一队无论成败,都是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勇士。当面临失败的结果时,他们没有一昧的颓丧,而是选择坚持到最后;当知道要为阿蒙德森的成功作证时,斯科特没有逃避而是坦然接受了即使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荣誉;当在归途中遭遇种种困难时,他们也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当面临队友的生死和个人的生死时,他们毅然选择了队友,并没有放弃一个生命;当最后面临死亡时,绝望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但斯科特留下的书信里,却鲜少有一个垂死者的恐惧和绝望,而是洋溢着自豪、平静、坦然,与对他人的关怀。读到这里,我也不禁为这悲壮的英雄而动容。斯科特的探险团队从头到尾表现出坚毅、执着的精神,超人的力量和勇气,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有着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他们永不言败。在英国教堂里,国王也屈膝下跪纪念这几位伟大的英雄。这就像文章中的那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这已经表现他们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是无比高尚的。在他们身上,我学习到了勇士的精神!

当然,拜占庭的陷落、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等也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我带着探寻、敬畏的目光,去看到人类历史上这一个个决定性的时刻,在书中游览着,感悟着……

人类群星闪耀读后感 篇4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名作,此书收录茨威格的传记作品12篇,向人们展现了12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

当中印象最深刻和反思回味的3篇文章,分别是《发现天堂黄金国》, 《首次越洋电话》和《逃向苍天》。 《发现天堂》的主人公,约翰奥古斯特苏特,他的命运像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于1834年从瑞士逃往纽约,又于1838年向美国尚未开发的西部加利福尼亚进发,力尽千辛万苦和通过辛勤的劳作,终于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可是随着加州土地上黄金的发现,将他拥有的一切瞬间灰飞烟灭。虽然通过打官司,被加州法官判定为合法拥有旧金山市这片土地,但赢了官司后情况更为糟糕,不仅沦落为乞丐,他的三个儿子也都因此而丧命。随后的25年,他一直在到处申诉,直至死去。《首次越洋电话》,描述了一位名叫吉斯伯恩的英国工程师,想在1854年铺设从纽约到美洲最东端纽芬兰的一根电缆线,于是寻求富商塞勒斯的帮助,经历了几番波折,终于在1866年铺通了从美国到欧洲的电缆。生活在地球的这一端到那一端的人类,现在可以相互倾听,相互观看,相互了解,通过他们自身的创造力,达到了犹如众神一般无所不在的境地。《逃向苍天》描写了列夫托尔斯泰生命最后的时刻,已是82岁高龄的他于1910年10月离家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车站。在托尔斯泰离家之前,他与妻子的决裂程度人人皆知,他的出走是无可奈何的,被赋予了一份悲剧色彩。如果他并没有为我们这些人去历尽苦难,那么列夫托尔斯泰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当今全人类的典范。

正如前言中所介绍的该书笔触精致,文字生动,极富韵律之美和人文之蕴。书中12个人物各具主题,独立成篇,细品之余,给人很多启迪,令人不忍释卷。

人类群星闪耀读后感 篇5

这是天涯海角不谙世事的人对文明人的永远的惊讶,在这些文明人眼里,一小块黄色金属比他们的文明在精神上和技术上的成就还要宝贵。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创造力的壮年,发现自己此生的使命。

一个平淡的、卑贱的命运与他的伟大毫不相干。如果他不为我们受苦受难的话,他就不是今天属于人类的列夫·托尔斯泰了。

这是我读《人类群星闪耀时》的三条批注,感慨颇多,坚持读书四年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学会思考了,文笔倒没有明显的提升,但是思考让我觉得自己生活多了一些意义。

我们再回到书籍中的故事。

第一条是在全篇第一个故事里面出现的,十六世纪的时候,欧洲国家热衷于航海远行,发现新大陆。他们陆陆续续进入了印第安人的部落,在那里,有大量的黄金,印第安人只把黄金作为他们的装饰物在用,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所谓的现代文明人这么热衷于黄金,为了这些黄金,他们可以违背自己的道德,抛弃人类文明,勾心斗角,互相残杀,人类恶的一面被激发出来。

这让我想起来看三毛的书里面三毛描述的一幕,她去南美洲旅行,误入了一个世外仙境,一个纯粹没有被现代人同化的地方,在那里她看到了小亚细亚地区游牧民族的女人都佩带着一种花彩石,那是一种上古时代的合成品,至今不能明白是什么东西造出来的。这对她们来说,就是自己的一个装饰物,可是在人类社会里,这石头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三毛叮嘱她们说,如果有人要拿东西换你们的花彩石,不要少于四百头绵羊交换。

再回到现在,以前的美洲还是印第安人的故土,欧洲人发现了那个地方,把疾病,杀戮,奴役带过去,很多印第安人因为传染病都死去了,而我们所谓的文明人,早都有了抗体,现在,那块地方变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谁还会想到几个世纪前,那里是另一片景象,可能荒蛮,但和谐,可能落后,但快乐的地方。

有人说,这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避免的,的确是,但发展的同时,所有文明人类有的恶也都出来了,难道这也是必然的结果吗?

再看第二句话,这句话我觉得非常适合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坚持到甚至偏执的人。拿书里面的人物说,那个一心想把电缆埋到海底的菲尔德,前后坚持了八年,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连接起了欧洲和美洲的通讯,那一刻我想他应该无比有成就感,坚持自己热爱的事情,终会成功。

还有南极争夺战里面的斯科特上校和他的战友,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南极后,斯科特有过这样一句自白:你知道,我必须强迫自己努力奋斗,以前的我总是喜欢懒散。因为他们的坚持以及最终付出生命代价换来的南极风光一览,给人类创造了非常宝贵的财富,所以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一件事情并不遗余力的为之奋斗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第三句话,说的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被两名大学生青年质疑他用自己的文字来帮沙皇说话,不认同托尔斯泰赞扬苦难。向他发问,如果苦难真的那么好的话,你为什么不去受苦受难,自己衣食无忧,在温暖的家中,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去审视底层人民的生活,并给他们赋予苦难能磨练人的观念。

托尔斯泰震惊了,他为自己目前所享的福而羞愧,他的内心充满了屈辱,在这个奢侈的家多呆一秒钟他都有罪恶感。于是他连夜出逃,八十多岁的高龄,连在寒夜里用于取暖的大衣都没拿,也没拿一分钱,最后死在了一张铁板床上。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选择了靠近上帝,让自己的良心得到永久的安宁。托尔斯泰这段震撼到我了,一位灵魂高尚的人,一个心怀人类的人,总是把苦难当做信仰。

书里面还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也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他在生命倒计时的最终一分钟,被赦免,后来他创作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包括闻名全球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书里面伊万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至今难忘:无人对苦难负责以及我知道无人负责,这不能使我心安理得。

伊万举了儿童被虐待至死的例子,这使我又不得已想起了近期发生的社会新闻,我无法平静的去接受这些苦难,每每有这些新闻时,我总是倍感难受,为什么世界上总有恶人,总有受苦的人,我达不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境界,但是我要保留能感知苦难,能感到疼痛的权利,只有这样,我才能稍微心安一点。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精选


读书以明志,读书以修身。读完作者的作品,部分情景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读后感应该含着深刻的感情。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我们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1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

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2

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虽然没有看过几本,呵呵~)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3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000字:

很多人都在质疑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我们每每想到哲学的时候,脑子里出现的都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种欧洲面孔。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中国哲学博大精深。

在中国古代,研究哲学并不是一个职业,所以我们的哲学思想也不像西方那样成体系化。但当我们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不会长于杂志上一篇文章,可是从中就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也就是说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学、阴阳家这些诸子百家的学说构成了中国复杂的哲学史。

看了这个简史也对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国哲学是在辩证中成长的,比如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儒家讲究“有用”,以积极的态度为人处事,讲求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则讲究“无用之有用”,讲求道是无名的,同时一切有名都是由无名而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不能说儒家道家孰对孰错,只能说是用不同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不同的思维看待这世界。

中国的哲学就在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冲撞中茁壮成长,又如儒家和法家,儒家的观念是理想主义的,法家的观念是现实主义的,儒家主张治理百姓应当以礼以徳,不应当以法以刑。他们坚持传统的治道,却没有意识到当初实施此道的环境已经变了。这也是儒家总是指责法家卑鄙、粗野,法家总是指责儒家迂腐、空谈的原因吧。

墨家也对儒家进行了批评,墨子认为儒家有四个弊端:不相鬼神;坚持厚葬;讲究音乐;相信命运。这些批评显然是由于儒、墨的社会背景不同,孔子如此提出是希望能改正对鬼神的信仰;而第四条,儒家认为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外的东西,改变不了又何必强求,而墨家却认为把自己委之于命运会让人们懒惰。

儒家和墨家对于“爱”的观点也不一样,墨家讲究爱无差,儒家则是要求爱有差。《孟子》里面有一句话:“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人之赤子乎。”对于兄之子的爱自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墨家则不然,他讲求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兼爱”。

在人性的向善与向恶中孟子与荀子也产生了分歧,孟子认为人性向善,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有了“仁义礼智”这四德。而荀子却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四德是天生的,而荀子所说,人生来毫无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

不能说这些诸子百家的学说谁对谁错吧,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落后的地方,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继承下来。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4

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清醒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心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振奋,出世哲学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在为功名利禄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中国哲学思想也许是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歌手李娜在出家时说过四句话:“人有四种境界:

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

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

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只有进入第四种境界,人生才闪出亮点。”进入第四种境界闪现人生亮点,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过高和不太现实,但通过对哲学的修养来实现对人生较高层级的领悟,找到精神的家园,确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使命。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5

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刘知几提出“三长论”和“直笔论”,对史家写史提出资格条件要求。读《中国哲学简史》,不难体会出,冯友兰其实偏爱儒家。虽然如此,却也能以严谨客观的态度对待其他学派的思想。分析评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大师级水准,无需赘言。难得的是,文中言语时有妙趣。例如,说道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冯友兰说:我们可以仿效孔子的话说,海洋国家的人聪明,大陆国家的人善良;然后照孔子的话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太强了!例如,说道中国艺术与诗歌,冯友兰说:让我们读陶渊明的诗《饮酒-其五》,这正是道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大家知道,陶渊明本儒学之士,虽然不乏道家形迹,被冯友兰如此明确地指出代表道家最高境界,却也振聋发聩!例如,说道老子其人其书,冯友兰说:传说老子姓李名聃,对读中国哲学史的人来说,重要的问题有二:老子是何代人,《老子》是何代书。——高山仰止,重要的问题竟是这两个,尽显大师风范!冯老大先生还说:在下面,为避免卖弄之嫌,在援引《老子》时,我还是例称老子如何如何说,如同我们今天仍旧用“日出”“日落”这些词语,虽然我们知道,太阳在太空中,并没有出,也没有入。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冯老大先生此书,要功力有功力,要情趣有情趣。如果说,还有值得我们阅读的书的话,就是此书无疑。如果说,书海茫茫却没有值得一曰的书,那么此书将纠正这种错误的图书观!以前,咱对哲学充满了质疑和排斥。现在,因为这本书,咱决定,像爱蔚蓝天空一样,爱上哲学。另外,冯友兰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志在必读……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6

哲学始于思想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哲学,始于问题。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7

一、 本书简述

这本书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背景、方法论进行了分析;第二部门按照时间顺序对先秦诸家开始到新道家、新儒家、佛教思想等主要观点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本书进行了总结,

二、 收获和感悟

一是以人为本。作者介绍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这和以往接触的哲学不同,以往学习的哲学中,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问题,过于抽象,很难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和自己的人生意义联系起来。而从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个角度出发,让我们对哲学的功用和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特别是对人的四种境界的划分,让我们对哲学的妙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如年末,对自己一年的生活、经历的事情、阅读的书籍等等进行总结。发现其中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但很多这种反思总结中,多数流于流水账,对为啥这样做?这样做是受何种观念影响?这种观念从何而来?都知之甚少。

三是发现每个人受固有环境和社会流行观念的影响巨大。例如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让中国人喜爱直觉思维,比如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音乐、书法,都是世界直接形式的模仿。思想中的中庸,否极泰来等观念,都和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有紧密联系。

这不仅让我们反思,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受什么观念的影响。或者说,是什么观念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生活方式,其在历史上,已经有千万次人都经历过了,但如何才能发现自己观念的局限性?如何知道是那些观念在影响或决定我们的生活呢?

四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这里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格物致知,就是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领悟,真诚地去做事,达到心和宇宙统一起来,所谓致良知的方法,一种是敬,抱持者对世界的敬爱的态度,来生活。

例如前一阶段看一本书上,一个志愿者到利比亚去工作,通过其工作经历,他人生的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原来,医院、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他在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观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五是哲学为啥重要。哲学就是通过思维找基本规律。哲学是最高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下面还有N层的东西,如基本方法、普遍方法、逻辑、技能等。学习哲学就要以兴趣和实用为导向,定下你的目标,要让哲学成为你的思考方式,想要让自己具备触类旁通、解决问题、正确决策、创新等重要能力,非读哲学不可。

例如,我们学习数学就知道,数字是一种抽象,函数是对数学规律的抽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这是另一层次的抽象,在此基础上,还有数学哲学和系统动力论,是对数学的更高层次的抽象。

七是学习哲学的方法

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之中。学习哲学需要技能+意识+学习材料。如批判性思维是意识的储备,可以帮助你迸发学习热情,形式逻辑是技能的储备。

如在管理理论学习中,通过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在理论中找到共同之处,看到人的思维的轨迹;如我们可以发现杜邦分析和麦肯锡方法对应的形上学;罗杰斯的心理咨询方法对应的存在主义‘达尔文的系统动力论对应的马克思等等。在设计研究中,有设计方法论,仿生设计学等等。再如笛卡尔建立了普遍数学,只以顺序和量化关系为考察对象

八是新学到的一些哲学知识。一是 哲学的方法论,负的方法,和正的方法,其中正的方法,是数学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负的方法是采用不是什么的方法。由于哲学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这种思想对象用负的方法可能更加清楚。二是 中国哲学中的修养方法,无外乎诚和敬。通过诚对待思想,敬对待世界的终极理念,来不断完善自己,实现天人合一的。三是哲学的根本之争,是观念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三、 精华摘录

P2 哲学家必须对于人生反思的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都是从这个类型的思想产生的;

P4 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

P6中国哲学的价值在于,成为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

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P24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概念的类型有两种,一种用直觉得到;一种用假设得到的;直觉得到的概念有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连续体概念,区分的概念

P43孔子强调仁和义。义是指事之宜,即应该;仁强调,不光是指魔一种特殊德性,而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忠,肯定方面是指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否定方面是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命,是指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于外在的成败也就无所萦怀;

P47孔子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四十而不惑,是指他这时候已成为知者,50,60而知天命,是指认识到超道德的价值。

P82惠施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

P103 获得幸福的方法庄子,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使我们得到一种相对幸福;

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本性有理解,他的心就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法,他就不依赖外在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就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可以说已经得到绝对幸福。

P153 法家韩非子。势:是指权利,权威;法:是指法律法制;术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

P222 新道家。圣人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他以理化情

P232 佛学的一般概念,宇宙的心的概念,和形上学的'负的方法;

觉悟的确切意义。是指个人与宇宙的心的统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

中道宗的方法,所谓二谛义。第一层次,普通人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第二层次,说万物是有,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事实上,有就是无;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第四层次,中道在于不片面,意味着进行区别,而一切区别的本身就是片面的。

这个否定一切,就可以达到庄子哲学中的坐忘,佛家称之为涅槃;

P267新儒家。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人心(或宇宙的心)创造的;这历来是柏拉图的实在论和康德的观念论争论的主题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廊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时豪雄;

哲学的推理,形上学的推理,其出发点是经验中有某事物存在。

哲学史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由于他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

人生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四个,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踏实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情;天地境界。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四、 哲学入门书籍推荐

1. 反哲学入门

2. 思想的力量

3. 西方哲学简史

4. 大问题

5.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6. 哲学的慰藉

7. 哲学浅说

8. 我的半生传奇 蔡志忠

9. 牛津大学 哲学入门

10. 康德哲学讲演录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8

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上下两篇。子学时代共16章,主要讲先秦诸子。冯友兰认为,自春秋迄汉初,在中国历史中,为一大解放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及经济制度,皆有根本的改变。这是一个大解放、大变动、大过渡的时期,所以出现了诸子并起的哲学发达时代。

到汉武帝时期,推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空气从此消失了。到此,子学时代终结,而经学时代开始。冯友兰把从董仲舒到康有为、谭嗣同、廖平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清末年,中外交通,中国社会各方面又起根本的变化,经学时代也就结束了。这种划分方法在当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那时的冯友兰还没有接受社会发展史观点,而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工具来观察社会,但他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科学实践,感觉到这两大时代的哲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子学时代奴隶制解体,封建制尚在形成中,新兴的阶级及集团各有自己的社会力量,必须要有自己的代言人。秦汉以后,政权统一,政教合一的格局越来越完备,很多哲学家“以述为作”,借古代经典为招牌,装进新的内容,冯友兰称之为“旧瓶装新酒”,从而形成经学时代的特点。这两大段落的划分,今天看来,还是经得起考验的。倚栏轩文学网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着重于哲学家本人思想的重新整理。他认为,中国哲学在论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在中国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着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所以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家的哲学无实质上的系统,否则将不成其为哲学。而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的中国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每个哲学史家都是按照自己的哲学观点来写哲学史,重新整理历史上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冯友兰也不例外。

当时西方哲学流行的看法,哲学包含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两小部分。冯友兰认为,西方哲学,每一部分都发达,相比之下,中国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注重修养,不注重知识。对宇宙论的研究也较简单。中国哲学家除了一起即灭的名家外,都不重视逻辑。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首先注重的是人生论,其次是宇宙论,很少注意知识论。他对从《易经》以来中国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没有多少叙述。他对自己喜欢的哲学家思想叙述充分,如用整整一章介绍朱熹,而介绍朱熹,实际上是发挥他自己的思想。而他对明清之际的唯物论集大成者王夫之却只是十分简略地提到。两相比较,显出了当时冯友兰思想的局限性与党派性。冯友兰自己认为,就《中国哲学史》的内容来讲有两点可以引以自豪的。一点是把先秦名家的辩者区分成两派,另一点是分辨出宋代程颢程颐兄弟思想的差异和各自特点。此二点均发前人所未发,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此外,《中国哲学史》还有许多令人称道之处。如,它第一次把佛教哲学列入中国哲学史。再如,在魏晋时期重点介绍了王弼和郭象在哲学上的独特贡献。这种见识在今天看来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在当时,却算是一个创举。

总之,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可获得对中国两千余年的诸多哲学思想较为广泛与细致的了解,亦能对这位中国现代着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的早期思想,有一大致认识。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篇9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然后是道家的“出世”。我对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主要了解它主张的“无为”。一开始认为“无为”是无所作为,读过书的相关部分后大致了解到,无为是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以我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好属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够了,也算是简单地实现了“无为”的意义。

我最欣赏的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出世做人入世做事》)

我还想说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王守仁。这个人明显是精通哲学的,而且可能是哲学界的一位大佬,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同时还是心学 的集大成者。“心学”的观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开始,有人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接着就是他的悟道之路。自他被贬后他父亲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明朝那些事》)

我想表达的是,关于哲学,不能一味的去盲信追求别人所想的观念,真正的悟道还是得通过自己的悟性。

《未来简史》读后感1000字(优选范文)


尤瓦尔.赫拉利的逻辑比较清晰。过往人类担忧的三个历史难题正在逐渐消退,饥饿、瘟疫、战争,已经不是威胁生存的重点,新的问题是健康长寿,快乐,神性,第一个是技术问题,后两者是感受问题。但后文的论述则将后两者也归结为技术问题,即人的灵魂、自我、内心这些说法并不成立,仅仅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技术问题技术解决,现在如日中天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能源技术似乎已经让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当然,作者也承认目前技术水平对意识,情感的研究还所知甚少,我们也可以从旁观者角度考虑,作者列举的前沿科技成果是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相反或者无作用的结果没有在书中给出。所以,看完以后,除了知道作者说了什么,还要保留质疑的权利,毕竟古往今来能预测未来的人实在太少。倒是他们用的实实在在的证据更具有时代代表性,可以多多留意。

对于未来的轨迹,数据主义,人工智能,终极算法似乎在逻辑上都行得通,如作者所言,当多数人成了无用阶级之后,精英怎么对待这些底层呢?这也是很多人焦虑的地方。如果是富人统治穷人,甚至奴役穷人,有没有可能呢?这里先确定,什么是富人?身价千万?十亿?如果科技如此发达,财富能代表什么呢?毕竟拥有几万块身价能操作或者设计智能机器的人,可以凭借高效的生产力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几十几百倍的财富。坐拥财富的人与如今坐拥资源的人有多大的不同?这至少可以引起一个讨论:凭借已有财富是否能决定谁去谁留?

就算粗暴的假设,某一标准下的穷人被无情毁灭,对富人有什么好处?所有的生意都必须做到收益>成本,没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机器智能带来的巨大产能如何消化?身价千万的人是否会被身价亿万的人压迫?进而消失。因为穷人都消失了,他就是穷人。。何况,传承财富从来不易,多少首富的孩子还是首富,又有多少首富的孩子被人算计,一生坎坷,这种例子随便查查都有不少。财富问题不简单,权力也如此。当然,如果长生不老,那就更是几本书也讨论不完了。古今多少帝王梦寐以求,倘若未来实现了,是不是会激烈争夺技术,还是被当作黑魔法明令禁止,留给以后的聪明人讨论吧。

况且,技术出现是一个方面,能商业化推广是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太多新技术出现时被抱以巨大预期,而后被逐渐淘汰的案例,查查那些破产倒闭的公司,废弃的场地,甚至覆灭的国家,就知道在发展之路上倒下过多少人。当然,这次完全可能不一样,无数人乐见其成。人工智能想做到取代智能,前路慢慢,有没有政策干预?伦理之争何时开始,何时解决?除了全球几大强国,其他没有相关产业的国家的人如何抉择?技术的推广,演变还是比较漫长的。此外,成熟技术的一个普遍结果就是产品的标准化,平价化。如果每个人都能买的起机器人,种粮足以养活自己,发电足以吃撑家庭生活,未来的可能远比被终结多的多。这也是可能的,现在大型科技公司的智能算法都开源了,普通芯片价格也越来越低,单一功能机器人是有可能出现在普通家庭的。至于超人类未来取代智人的话题,我没有证据去证实或证伪,但达尔文的进化论说的不正是越发展越强大吗,今天的人相比半个世纪前,算不算某种意义上的超人呢?

总的来说,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确实来临了,能投身其中,就像中世纪骑士投入战斗一样,还是让人觉得心情澎湃,倍感荣幸的。只不过,支撑人类前进的,是一个新的宗教、信仰。

未来已来,我们能做的就是,迎接未来。(陈刚)

「人类意识可贵」的思想来源于人文主义,但是人的特质同时也是人的局限,因为意识并不总指引人做「对的事」。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比如因为「错误意识导致的行为失控」:“人类士兵可能犯下谋杀、强奸、劫掠等罪行,而且就算他们守规矩,误杀平民仍然在所难免;相较之下,如果是搭载伦理算法的计算机士兵,遵守国际刑事法院最新规约的可能性就高多了。”

再比如「思维的固化」。最近很喜欢的一部韩剧《棒球大联盟》中就有这样的情节。「数据分析师」可以对每个球员的状态数据进行分析,优化队员搭配结构,进而发挥出队伍的最强实力。但即使科技有千般万般的好,也总有人不愿接受不愿改变,这倒不总是涉及价值观和主义,大都是因为思维模式已经固化,总认为自己的生活经验是最优的,拒绝睁开眼看看新世界。

剧中就有这样的保守派人物,「组长」作为一个老资历的员工,认为只有长期亲近棒球的人才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而计算机则无法真正了解棒球精神,也不可能掌握其中奥秘,但在「团长」的压力下(且剧中的数据分析师曾经是一名棒球选手,也算是编剧给双方设置的一种妥协)还是接受了这种模式,并最终被良好的应用效果说服。可以想到,如果没有一个「英明的团长」作出决策,那这个队伍将因为「组长的因循守旧」而无法享受科技带来的福利,也难以走上冠军之路。

不幸的是,现实中多是第二种情况。物理学家MaxPlanck有一句名言:科学在一次一次的葬礼中进步。也就是说,必须等到一代人老去,新的理论才有机会铲除旧的理论。就好比你满腔热血去工作,结果上司都是老顽固,压制你、压制改变,你的努力变成了徒劳,公司也不能进一步发展。

虽然人文主义确有局限性,但我还是深深沉迷于这种理论的魅力,因为「活着需要意义」。《平凡的世界》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小说,我感觉就是这本书奠定了我的人文主义倾向。如果认为人的存在只是一种生物算法,那么精神世界则会崩塌,没有信念和希望、失去积极奋斗的愿望,最后会变成一个虚无主义者。

人文主义还强调「体验」,这与我的座右铭不谋而合「去感受、体验,而不是比赛」。我们需要“进入自己内心自由的空间,倾听自己真实自我的低语,真正了解我是谁、我有什么感觉、我想要什么”。体验不是实证数据,是一种主观感受。这似乎和王阳明心学相通——「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以心照物,体验生活。以这种角度看待生命与生活,会活得坦然自若许多:一切好的或是不好的事,都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体验过了,感受到了,就是一种收获。

但同时「理智与清醒」也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外力监督指导,则会一味沉溺于一时的感官享受和世俗幻象中。如果说读法律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什么,我觉得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理智与清醒的这种意识。

《未来简史》是由以色列社会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创作的科技理论类著作,是作者大型社会学三部曲中的收官之作。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和饥荒、瘟疫和战争斗争了上千年。进入现在社会后,死于饥荒、瘟疫和战争的总人数在不断的降低。400年前,暂时的和平带来了西方文明中重要的文艺复兴时代,而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正朝着向二元世界大步前行。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

《未来简史》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哲学问题:作为智人的我们所拥有的的意识究竟是不是必要的呢?因为那些不必要的意识,让我们更容易犯错。未来,会不会进化出一个没有意识的人类,从此人类从智人进化为“神人”呢?这章内容让我感触颇深。记得很早的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极度理智的蠢驴,在两堆完全相同的干草中思考应该先吃那一堆才是最佳的方案,最后因为极度理智而饿死。现在看来,这个蠢驴应该很快就要横空出世了,因为我们迎来了AI时代。那个极度理智的蠢驴应该最有可能就是赫拉利笔下没有意识的“神人”,不过它应该不至于饿死,最多只是没有电量等待救援吧。

二元世界究竟能不能真实还原我们感官中世界呢?深度学习的基础理论其实模仿了人类的神经树突工作机制,通过增加上下层之间的权重与联系,深度学习后的模型能对事物作出预知判断,结果还极为准确。比如以下的图1,通过模型,机器能识别出不同位置的猫,甚至遮挡了大部分的猫,而且还能识别出图2中经过伪装的猫。但是现在的机器学习远远没有到科幻大片中的程度。比如,图2里吃着香蕉伪装成猴子的猫能被机器识别为猫,但是猴子的相似度丢失了,机器识别结果中找不到任何猴子的痕迹,但是任何一个孩子都能通过几张很简单的照片就能快速的分辨哪个是猫,哪个是伪装的猴子。

二元世界的漫长道路仅仅是一个开端,谷歌Alpha-Zero的出现标志了未来可能研究在某一个技能上超越人类的机器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人类是一个平均体,从现阶段看,人类轻松就能实现的事情,比如迅速感知周围环境、和谐平衡的活动四肢。20xx年MIT研究员LexFridman在《机器学习》课程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视频,表述了人类能做的最简单的事情机器人是多么的困难和可笑(详见压缩文件中的视频文件)。他指出,人工智能现阶段无法替代人类进行工作,现阶段的智能应用更多是帮助人类做到“人机协作”,LexFridman在他和特斯拉合作的智能汽车系统中也体现出:人类可以随时接管汽车,汽车也能时刻协助人类规避风险的设计理念。

赫拉利对未来人类的发展的假想可能比较遥远,但是他对人类“人文主义新宗教”的说法让我们认识到——未来,“人”的意识和情感肯定超越一切,“上帝已死”,我们比任何时候活的都更像原来的我们。(周苑)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读后感(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尤利西斯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