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1-11-20 来源:互联网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1000字(优质范文)。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苦苦地在世上挣扎。前日听闻作者马尔克斯与世长辞,情不自禁地拿起他的《百年孤独》重温一次。我没有能力去评价作者与他的《百年孤独》,只是认为书是一面照映内心的镜子,阅读书籍仿佛就是看到了自己。“孤独”是一种爱的无能、是团结的对立面。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www.dhb100.com/
这本书记载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与小镇马孔多百年的坎坷历程。孤独的宿命围绕着这样一个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相同的命运。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的精神历程都是一个圆。他们从小就孤独、冷漠,这似乎是这个家族每代人共同的特点,诚如小说中写道:“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的沮丧。他们又以不同的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
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终点最终回到起点,逃不出去的怪圈,让人感觉到巨大的苍凉与悲哀。孤独的百年,孤独的马孔多人们渴望真情,但是怕孤独的恐惧又无时不刻的侵袭人们,让人仓皇不安,让人为了逃避恐惧而相互之间越来越疏远,作者把“孤独”——这个无法摆脱的厄运,书写的如此沉重、细密。
马尔克斯说“孤独是一种爱的无能”。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对于“爱”缺乏能力,这是他们家族天性,他洞悉一切的眼神充满着冷漠,然而这并不代表着他不渴望爱,只是他天性的冰冷,所以在摸到冰,他说“它在发烧!”——冰的冷在面对人性的冷时也成了温热。上校或许就是人性复杂多面中冰冷的一面,内心中总存在着难以触及的部分,虽然渴望着有人能知道这一部分,和自己共同承担这份未知,然而别人却乏于理解,结果我们总会在某些时刻感觉与世界的格格不入,总是会把最真实的自我封锁起来,所以上校把自己关起来制作小金鱼,每次做了25条后又全部熔掉重做,周而复始看似无意义又疯狂地循环。然而这就是“爱无能”,我们不愿去沟通,爱就会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
阿玛兰妲的一生就是对爱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生。她一次次拒绝了自己所爱的钢琴师,这种面对爱时的恐惧、惶惑,不正是我们在恐惧那些未知的将来时所表现出的焦灼么,当别人要走进自己的世界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在恐惧什么,躲避什么,然而又武断地拒绝着。最终钢琴师绝望地自杀,当我们回绝了爱的时候,所得到的只有悲剧、懊悔的没有结果的等待。
马尔克斯还把孤独这样定义“孤独是团结的对立面”。这个家族乃至马孔多是孤独的,因为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是游离的,每个人锁在自己的空间里。这个家族就像一个四分五裂的巨轮在滚动,每一个试图聚拢家族的人都在徒劳里被消磨,进入了另一种孤独。乌尔苏拉殚心竭力地维持着布恩迪亚家族,然而她就像在黑色的壁垒里呐喊,声音被困住,只有她听得到来回传荡的回音。
桑塔索菲亚忍辱负重默默为家族操劳,但最终所有人像忽略空气一样感受不到她的存在。每个人都希望解开别人的孤独,却不知自己正处在另一种更悲壮的孤独之中,然而正是这种交流被阻断的孤独成为这个家族衰亡的原因,这种孤独把这个巨轮推动着,不断地磨损着它,最终在孤独里消亡。这个家族的背后站着的是整个拉美大陆,也许直到近代以前,这千百年来美洲的孤立所形成的孤独的性格是这片土地在中世纪以后蒙受剑与火灾难的原因。
不知不觉已经是今年的最后一天,刚好昨天看完这本大作,作为今年的收尾书吧。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www.dhb100.com/
这本书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于1967年写就的作品,助力他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他成为了哥伦比亚历史上的第一个伟人。
然而当初他写这本书的时候连一次性寄出书稿的邮费都拿不出来,于是只好分做两次寄。从此以后,他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魔幻现实主义‘‘。这种写作风格后来影响了很多作家,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活着]。有趣的是那时候他们看的都是‘‘盗版‘‘的书,虽然翻译也挺好。马尔克斯对他在中国流行了十多年的盗版书感到生气,就说只要他活着,‘‘百年孤独‘‘永远不会在中国出版,不过在南海出版一再保证这本书的质量和打击盗版之后,马尔克斯才心软了,于是现在我们得以看到他的所有的作品。我刚好买下的是2025年的第一版。
在这部作品中,马尔克斯虚构创造了一个叫做马孔多的小镇,从建立到百年后的灭亡,把拉美大陆鲜血淋淋的历史浓缩进了这部小说之中,拓荒者何塞阿尔卡蒂奥翻山越岭寻找伟大的发明。和乌尔苏拉结婚后这个家族贯穿了这个小镇的历史。如吉普赛人把文明带入了这个偏僻之地;外国垄断资本家入侵这个盛产香蕉的镇子,剥削了种植户;本国的独裁政权勾结帝国主义屠杀了大量工人,他们的尸体装满了整整一个本来应该装满香蕉的火车。其中乌尔苏拉这个家族里的男人无一例外的卷入了一个‘‘死循环‘‘,就是不断发动起义带领群众进行流血革命斗争,但发动的32次起义全都以失败告终。他们家的女人也很奇幻,其中一位好像叫梅迪赛斯,从小到大一直在家中裸奔,她不明白为什么要穿衣服,乌尔苏拉只要有人来都会把她藏起来。更奇特的是梅迪赛斯身上竟然会发出一种吸引男人的气味,而且追求她的男人都会很惨。一次她在洗澡,就引来了男人观看,然后墙倒塌把他们压死了。直到有天乌尔苏拉晒毯子的时候,发现梅迪赛斯莫名其妙升天了。
他们家族的最后一个男人奥雷里亚诺,他和阿玛兰妲相爱,两人不知不觉重新过上了原始人亚当夏娃般的孤立生活,生下了这个家族有史以来第一个出自于爱情的结晶。然而这男孩长着猪尾巴,而且她因为难产死了。第二天早上,这个婴儿莫名其妙消失,他以为这是错觉,以为阿玛兰妲会回来。
奥雷里亚诺悲痛之中开始钻研家族一个公认的疯子留下的羊皮卷,上面大堆密码符号被他破解了。上面写满了这个家族的历史和未来,原来他娶的是自己的亲姑姑。最后提要在尘世时空中完美呈现:他们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会被蚂蚁吞噬。
没多久这个小镇真的被飓风和蚂蚁摧毁了。文中最后一句话是‘‘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这也是否定之否定,象征着新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拉丁美洲必将出现。
对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这本《百年孤独》,我一直以为会是一部大部头,但是看完了之后发现这本书的节奏其实非常地快,马不停蹄的,就已经将一个家族百年间好几代人的故事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www.dhb100.com
有人说这部作品与《红楼梦》有相似之处,我也觉察了个一二。
首先从整个小说的结构上来说,《百年孤独》借由羊皮卷的密文详细地记录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从建立到衰败的整个过程,这与《红楼梦》里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录下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两部作品在叙述的顺序在颠倒了一下,但是我们不妨也可以将其再颠倒回来,那么《百年孤独》的开头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子写道:多年以后,一位吉普赛人路过马孔多时,无意间发现了几卷掩藏于破壁残垣下的羊皮卷,他轻轻的拾起来,上面的各种文字依然字迹清晰,他一卷接一卷地读下去,一个庞大的布恩迪亚家族的兴亡史展现在了眼前。他将故事抄录并传之与世,告知世人多年以前在这个叫马孔多的地方,曾经有过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第二点是两部作品里都传达出宿命论的意味。《红楼梦》中第五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里的所见所闻,便是整个家族里所有人的命运归宿,只是贾宝玉也像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代成员一样,一开始都没有参透其中的奥秘。《百年孤独》里吉卜赛人梅尔吉亚德斯所留下的羊皮卷就像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里所看到的那些命运的谶语。家族的密码早已写就,命运的齿轮一旦开始转动,一切便都按着早已安排好剧本的进行上演。而这直到了最后一刻,家族败落得只剩下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一个人的时候,命运的安排者才将这一切冷酷的现实抛在他的面前。
这两部作品肯定还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两部都是描写家族的兴衰史,都是写尽世间百态,人情冷暖。《百年孤独》我也只看了第一遍,《红楼梦》虽然了解的会要多一些,但远远不够。不过这两部都是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
我在看《百年孤独》的时候,越是到后面越是感到孤寂,感到命运的悲凉。小说里描写的每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晚年的孤独,死亡时的画面,都不由的引起人的深切同情。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曾热衷于发动战争,不停地在小作坊里反复制作融化小金鱼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他死的时候是这样描写的:他像只小鸡一样把头缩在双肩里,额头抵上树干便一动不动了。家里人毫无察觉,直到第二天上午十一点桑塔索菲亚·德拉·彼达去后院倒垃圾,忽然发现秃鹫正纷纷从天而降。上校的一生,追溯起来,我发现并没有值得的事情,他的战争,他的小金鱼,他的那些儿子们,都好像不过是为了消耗其一生漫长的时间。没有人真正了解过他,就好像他不了解别人也不关心这个家族的命运。
要说这个家族里最勤勉的人,无疑是乌尔苏拉。她的一生可真是全部都贡献给了这个家族,为这个家族的存续操劳了一辈子,甚至到了她失明的时候都还在为这个家族考虑。“我不行了,”她对奥雷里亚诺说,“我这把老骨头管不了这么大一个家了。”看到这里,这个家族唯一的支柱倒了,往后就再也没有人可以让这个家族兴荣起来。乌尔苏拉是让人敬佩的,我可以说也是最让人同情的,她的离开也是一种最大的解脱,从此再不必操劳,再没有家族后辈将其当成玩具来玩耍,再不必忍受阴暗,蚂蚁,水蛭的侵蚀。
《红楼梦》里有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在看《百年孤独》的时候也想到了这句。或许人生本来就是亦幻亦真,所以也会有人说不必在意《百年孤独》里所描写的许许多多的奇幻事件,我想这本书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人生命题的思考,我们何去何从,是否也有类似的宿命早已将我们的一生下了定本。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范文)
人生而孤独,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有人与孤独对抗着,还有人一生孤独却从不自知。就如本书的题目一样,“孤独”好像成为了整本书与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本书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www.dhb100.com
《百年孤独》可以说是一部拉美历史的兴衰史,拉美土地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斗争以至于最后安于命运的安排,从头到尾,从每一个细节,既有着孤独的基调,又不失言语间的写实性,让人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情境里面,读来津津有味。在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对抗孤独的方法,或是参加革命,或是远航,或是暴饮暴食挥霍无度,或是终其一生沉溺于情欲,有些甚至听起来就很疯狂。这些看似枯燥的条列式的方法,作者却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故事里,极端却真实地表现了人性,表现了整个家族的特性。
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孤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却不能让它完全消失。特别是在我们现代生活中,网络生活瞬息万变,一个个手机屏幕将我们独立成一个个小世界,透过这个屏幕我们可以看到大千世界,这虽然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渐渐也从这每天重复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种感觉,或者说是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而既然这种孤独不能避免,为何不尝试着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独》里家族的人们不停地想抵抗孤独,最后仍体力不支,被孤独埋葬。这样的结局谁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历史,最后仍被孤独侵蚀。孤独无法遗忘,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不会因有人陪伴而隐去。若是换一种方式,尝试着独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种骄傲的姿态俯视它,反正到最后总要有一个人的时候,不如独自适应社会中的一切,独自承担责任,找到那种适应孤独的感觉,不就不用害怕了吗?
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挫败的感觉。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对话的每一秒钟,为自己留一方空间。
孤独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认清自己的朋友,足够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与它共处的每一寸时光。
《百年孤独》的读书笔记范文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之著。它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来的《百年孤独》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百年孤独》的读书笔记一
就在最近,我读完了马尔克斯写的《百年孤独》。最开始,我选择这本书时其实是受到了一些早期其他歌曲中出现百年孤独的字眼,所以我才去书店买了回来看。
在我刚开始读《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太深奥了,有很多地方都读不懂,而且很多事情很荒谬。这本书中的人名反复出现,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这是只有在电视剧中才会发生的。从生活实际出发,这些事情根本不可能会有。但是这些竟都写在了这本书中,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成立了一百多年的世家中,男士,叫来叫去就是叫阿卡迪奥或叫做奥雷良诺,一点新意都没有。且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这些都太奇怪了,甚至使人感到有些害怕。虽然凭借我的阅读水平还不能很好地向大家详细解释什么,但我相信我只要我再细读几遍一定能够读出一些更深的东西,只是我现在实在是没有这个能力。
人物给我印象较深的是霍布恩蒂亚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这对孪生兄弟。首先,他们叫的不一样,不像别的那么复杂,记都记死了。然后就是他们继承了父辈的名字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性格。霍布恩蒂亚第二像奥雷良诺上校那样深沉而奥雷良诺第二则像霍布恩蒂亚那样不羁以至于乌苏娜常常怀疑他们是否是在幼年时交换了名字。这样的怀疑并不离谱,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名字不一定要和性格一样嘛。这是一个深深的讽刺。然而最后两兄弟死去时又搞错了墓穴仿佛这样才是正确的归属,一切是命中注定的。
虽然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着波折,但这个家族仍然一代一代地承传着,并且一直传承了下去。只是最后,当家族中的男子死去时,让这个百年世家终于陷入了衰败。不过好在的是,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开窍了,因为他最终发现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这的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这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
即便合上手中的书,那些情节还会在我的脑海中一幕幕地涌现出来。这本书实在让我受益匪浅,难以忘怀。
《百年孤独》的读书笔记二
《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之著。它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读完,书中病态的孤独,形形色色的畸形人格,漂浮在我的四周,久而不去。
书中的人物霍阿布恩帝亚本是一个勤恳务实、富有创造力的人。但由于他错误地对科学和求知痴迷,炼金术,上帝铜版照片他完全发了疯,所以他是个孤独者。
他的妻子乌苏拉是个闪烁着母亲一切美好品质的妇女。在我看来,她其实就是这个家族的地基。整部书都是她忙碌的身影,这个女人的身上拥有着另一种孤独感。
我想全书最悲哀的人物莫过于布恩帝亚的次子奥雷良诺了。他发动了无数次的武装起义,却都无果。所幸命很大,躲过了埋伏、暗杀以及枪决,顽强地活了下来。但活下来也许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他痴迷于做小金鱼,反复不停地做,就如同对于炼金术的痴迷。
书中的人物无不充斥着孤独感。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对我们表达的,这个家族的孤独性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毁灭。同样,这个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的家族也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或许作者正以此书来表达自己对拉美民族共同团结,摆脱孤独的强烈愿望。
《百年孤独》的读书笔记三
在假期中,我读了一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总是给我沉甸甸的感受,小说中这些百年来轮回反复的故事,更像是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经过的轮回反复的路,一切如圣经所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人类从原点出发,最终走回原点,然而,时光飞逝,圆亦非圆。小说的架构是一个往复循环的结构,不管是情节或者是时间,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马尔克斯将布恩地亚家族和读者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地亚家族去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去感受布恩地亚家族的荣辱兴衰。作品自身的奇幻还不足以实现魔幻现实主义这一风格的完整性,同时读者在作品阅读过程中的镶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