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七十七天观后感 > 地图 > 七十七天观后感

七十七天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7-16 来源:互联网

电影《七十七天》观后感。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在观看的过程中各种情触,各种联想纷纷呈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写作能力。怎么才能避免将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电影《七十七天》观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电影《七十七天》观后感
文/谭兆轩
人活一辈子,又有多长时间多少机会可以不顾一切,不惜任何代价去做一件自己真正想干的事呢?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一心追求自由的人徒步穿越羌塘的事情,男主所代表的是健康的正常人,而女主所代表的身体上有残疾的人。影片以男主徒步穿越羌塘为主线,在穿越的同时用回忆的方式讲述男主和女主相遇到分别时心理的变化。他在途中也遭到了许多困难,例如:龙卷风、沙尘暴、洪水、狼群、饥饿等。当男主因为洪水而不得不改变方向,独自挑战自我时,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自由是一种力量,埋藏在深邃的大海之中,为人生的奋斗激荡起波涛汹涌;自由是一个梦想,孕育在宽广的天空之中,为生命的真谛谱写出风云变幻。但自由并不是放纵,而是能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天赋无畏地释放,让心自由自在的跟着自己的意愿而飞,去选择自己的方向。人活着总要干点什么,让自己的生命发光发亮。
影片中有一句话令我感受最深“有些人活着,三十岁就死了,只是到了八十岁才埋。”有很大一部分人在三十岁时就封闭了内心,让生活变得不再有趣,只是机械的今天重复昨天,昨天重现前天,百无聊赖的浪费着生命而已。这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斗志,失去了目标。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一片漆黑;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当你无法改变他人、无法改变世界时,试着改变自己,充满斗志得认真活好每一天,因为我们没有第二个今天。
当然影片还告诉我们要敬畏大自然,因为敬畏大自然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电影镜头中的珠穆朗玛峰是那样伟岸,在它面前我们人类显得如此渺小。除此之外,星空的场景也同样美的令人窒息。那种壮丽的场面当今世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够形容的。满天星斗,发散着神秘的光芒。它们尽着自己的力量,把点点光芒融汇在一起,虽然不如太阳那么辉煌,也不如月亮那么清澈,但它们把梦幻般的光洒到了人间,把夜空变异常奇异的世界,诱发这人们探索的欲望。
很久之前,我原本以为只要有一天从学校里逃脱出来,结束十几年寒窗就算拥有了自由。但直到看了这部影片后才知道,真正的自由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些事有很多机会做的,我们却一天天推迟,想做的时候却发现没有机会了。人生有成就有败,有聚就有散,没有谁能得天独厚,一手遮天。岁月在无憾中微笑才美丽,人生在眼泪中微笑才多姿,生命在自由和执着中微笑才精彩。
努力吧,明天的你会感谢今天努力的自己!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七十七天观后感1200字


七十七天观后感

七十七天,两个半月有余。
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但是作为独闯荒原的人,如同经历了几千年,甚至几万年。那时刻的,生死一瞬,骤然千古。
这是一部能够满足你对大自然所有美的幻想的电影,也许没有什么电影里有比它所呈现出的荒原的浩瀚壮美更震撼人心的了。
我们的星球除了冰雪覆盖的南极和北极,还有人类无法生存的第三极羌塘。羌塘,也许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像它一样,凶险和美,都登峰造极。
看了影片第一时间去看了原著,该片改编自10年4月独自横穿羌塘的杨柳松。他以徒步推车自负给养的方式,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生死挣扎,创造了人类首次以自力的方式横穿大羌塘。
羌塘,藏语是北方的空地。而大羌塘更是由藏北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阿尔金无人区,及昆仑山无人区,四大无人区组成。一次探险,七十七天;一个念头,三年时间。1400公里的探险,就此拉开序幕。
电影开篇,是插的中途的一段片花,男主角一脸生无可恋的推着越野车,回头一瞥身后紧随的恶狼,眼睛里面泛着无助和绝望。而更震撼我的,是那画面:满地结晶的盐湖,连接着蔚蓝的天空,人在湖上走,似在天堂行。只是,当人到了生命极限的时候,再美的景色,也只是大自然的踉跄背景。
男主,出行的时候,做了严格的规划和知识的储备,包括饮食、行进里程,各类地理面貌,及逃生路线。所有的故事,都是开始的很美丽。还未开启起点的他,偶遇了西藏开着客栈的蓝天,一个痴迷探险和户外的,并因此致残的女画家。作为身残志坚的代表,蓝天每天给各色闻名而来的人们,讲着人生哲理,激励着生活的失败者,犹如一颗巨星般,为其他人们照明引航。而只有男主体会到了,曾经自由自在,纵横天地的蓝天,如今是有多少的压抑和悲观。被男主的勇气感染,蓝天决定再去看一次冈仁波齐。两人结伴而行,却一个不想让别人成为自己的麻烦,一个怕自己成为别人的麻烦。当争执来临,彼此的退让,也是对生命的反思。迎面看到珠峰的山角,蓝天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她推轮下坡挥舞着双臂。看似一种解脱,又似一种重生。意识到不对的男主,紧急赶上控住了车轮,甩出去的蓝天,疯狂般哭诉着命运的不公和残忍,叱责男主不该制止她的自杀。得到释放压抑的蓝天,反而放下了执念,她约定男主一起坚持完成自己的心愿,我好好活下去,你活着回来。
真正一个人的旅程,这才刚刚开始,导演或许想给这种悲壮的举动,以温暖的情怀。所以加上了这段命运交错的相遇,更甚至于,在后来的日子里给予了男主信念上的支撑,因为约定,因为生死,你的笑,温暖入心,你的美,我已渗入骨髓。
无人区腹地,平均海拔5000多米,最高达到6700多米,极致美景的背后是高寒缺氧、冰雪风暴、补给困难、伤病暴晒、变幻莫测的地形和天气光影大师李屏宾说《七十七天》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剧组,而有力气的镜头都是危险换来的!
高原上的神山圣湖、荒漠、雪峰、璀璨星空、广袤的雅丹、辽阔的冰川、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这些极致之景的美令人沉醉。
然而,即使是沼泽河滩、盐碱地、碎石地、冰雪、沙尘风暴、雷电、龙卷风这些极地凶险之景,都惊心动魄到浩瀚壮美;甚至是那些荒野猛兽,在荒原之境,都呈现出一种纯粹的美。
这是一部属于所有向往远方、渴望自由心灵者的电影,这是一部每一帧镜头都美到极致的电影。
对于男主的坚强和伟大,已经不用更多言语。更让我感触的是一些小镜头。
当男主深入无人区,遭遇狼袭的时候,忽然乱入的一头棕熊吓跑了饿狼。对棕熊而言,却被人类的出现惊了一跳。那种惊讶自然的流露,反而让人觉得是我们人类打扰了其他生灵的世界。一路上,沙土地为主,只有兔子,地鼠自在的游走。而迁徙的野生牦牛和藏羚羊,才是荒原真正的主人。
水,是生命的源泉,只有真正缺水的时候,人们才意识的到他的可贵。当原定湖泊干涸以后,男主接连无水可饮,生命已经濒临危险,即使野狼闯入帐篷,都再无力气对抗,也了无了恐惧,那是对死亡的接受和对自己的放弃。而荒原,又不是那么的绝情,一场夜雪忽临,解救了快死去的男主。复活的男主,兴奋的一个人骑着山地车嗷嗷的叫喊着,那是生的喜悦。
而随后的艰险,已经超乎了男主的预期,经历了无水的境地后,他又因为龙卷风,陷入了无粮的困境。这时候,饿狼,乌鸦,秃鹰都开始在他身边徘徊....
最终的结局,并未揭开,只是用一种梦境般的美好结束了影片。
真实的男主,是被人救起了,回归了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没过6个月,身体上留下的穿越羌塘的痕迹,已全部消失殆尽。一切还会再来,新的旅程继续。

《七十七天》观后感1000字


走进荒原与走出荒原
电影《七十七天》观后感

就算最后都没人懂又怎样 至少我看过那片星光
就算路再远那又怎样 我也看过那一片荒凉
拥抱过天空还有大地 用力呼吸放空自己
祈祷过平凡或是奇迹 感受生命那些意义
我和整个世界在一起
《遇见整个世界》作曲:高勋 作词/演唱:李若溪

电影《七十七天》是以探险作家杨柳松77天孤身穿越羌塘无人区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创作。电影中,老杨在蓝天的鼓励下,孤身穿越羌塘无人区,在经历了沙尘暴、饿狼跟踪、洪水来袭、龙卷风、自制力失控、粮食耗尽等77天自然极限与心理极限的挑战后,最终顽强的走出了无人区。电影历时三年才完成,且在拍摄前导演赵汉唐已多次深入无人区考察,从一定意义上讲,赵汉唐及《七十七天》也完成了一次荒原探险。
十年来,我曾经多次深入藏区旅行,也走过青藏公路、川藏公路和无人区,看着壮美的风景,也回味着惊险的旅程,对老杨的部分心路历程感同身受,对其坚韧与毅力钦佩之至。荒原,于每个人的意义不同,也许是梦想,也许是自由,也许是极限,也许是未来,不管哪种,只要能找到属于你的荒原,就是完美的远行。
人生,是一次勇敢的探险,是一次没有终点的探索。冒险,是盲目的;探险,是科学的;而没有充分准备的探险,等于送死。对于人生的极限探索,有的方式相对温和,比如阅读与思考;有的方式比较极致,比如攀登珠峰。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一样。正如三毛所言,只要心答应,没有到不了的远方。对于探险人生而言,没有一天是重复的,而对于有些人而言,30岁时已经死了,只是等到80岁才入土。也许,不走进荒原,你的人生便成为荒原。
有人说: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每个人喜欢的方式不同,而探索的过程,就是一次次走进荒原的过程。就像老杨一样,走进自然的荒原,走进身体的荒原,走进心灵的荒原,与荒原对话,与身体对话,与心灵对话。人,如果总是在熟悉的环境里打转,那就可能永远都走不出自己的世界。在无人区中,老杨的勇猛与怯懦、坚毅与恐惧都无所遁形,每一刻面对的都是生死考验,都是真实的自己。走进荒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走进绝望,走进不可能,甚至走进死亡;但也意味着走进另一个世界,另一种人生,另一种可能。当在荒原中用陌生的眼光与极限的思维来审视原来熟悉的世界与混沌的自己时,才能更好的反观自己,反思自己,继而发现自己,找回自己。
因此,走进荒原后,还要走出荒原。也许,老杨走进的不止是荒原,还是桃源;体验到的不止是死亡,还是重生。荒原是一次无止境的探索,只有过程,没有终点,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当触摸到身心世界的边界,清楚自己喜欢的生活后,要学会善待自己,在自己喜欢的生活里探索新的荒原,别让未来和生命一眼看得到尽头。也许,人生就是这样一次次走进荒原,又一次次走出荒原,在轮回中成就荒原人生。
北岛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只有在不断触摸身心世界的边界后,人生才能建立起博大的宇宙坐标与深厚的历史坐标。杨柳松在《北方的空地》中轻描淡写的说越过一座又一座山、跨过一条又一条河,直至最终到达目的地,把不可能的征服变成现实。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哪来闲庭信步;没有经历过负重前行,哪来岁月静好。不论谁,对于荒原而言,都不过光阴驹隙里的过客。生命是一条贯通的河流,可以是静水流深,也可以是欢畅跳跃,但不应止步不前,不应变成死水一潭。托尔斯泰,82岁还继续上路,尝试改变自己,最终死在路上。走进荒原,是为了走出荒原;放逐心灵,是为了回归心灵。也许,于探险人生而言,荒原是永远的诱惑。

谢锐勤于映山书房
2017年11月11日于观影后

七十七天观后感200字


《七十七天》观后感

今天看完《七十七天》,觉得好久都没有看到那么好的影片了。可能这个评价比较主观。因为这个影片和自己有太多的共鸣。电影中的很多场景和元素,都是自己曾经经历过或熟悉的:
绿野的绿色小旗,拉萨的小客栈,冈仁波齐,代青塔娜的静寂的天空,甚至男主的彩图GpS等等。

看完后,大概看了下了网上的评价。很多觉得这个影片不真实,立意不高,无病呻吟,太鸡汤等。我不知道如何评价。只说一个我最感动的片段。
女主和男主在冈仁波齐前告别,男主依依不舍。因为他似乎知道,女主的目的地就是死亡。所以他越骑越难过,最终反转回来,帮助女主实现了未完成的梦想。其实这不仅仅是拍一张冈仁波齐星空的照片,而是挽救了女主,给了她生的希望和理由。这个时候静寂的天空响起,女主也在男主的怀抱中撒出了风马。

《七十七天》观后感200字


《七十七天》观后感

周日下午竟然有这么多人走进影院看这部电影,小惊讶,以为关于西藏和探险属于小众。
虽然早在微信群和朋友圈看过各种版本的推荐,不乏摄影爱好者或驴友,更有慈善爱心人士,对江一燕推崇备至。
观影时,还是被某些画面震撼到,面对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蓝色,星空,冈仁波齐
当年我不知道内心有无数个珠峰需要攀登,向外看,走进西藏。也许每个去西藏的人有不同的理由,向往自由,远方,陌生之地,死的归宿。
人生能有多少天,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
过去我会完全赞同,现在得同时兼顾其他人的感受。如果自己的想法,不会给他人带来心理创伤,我同意。
去他妈的命运
命运真有,与命运抗争,不意味着否定命运的存在。否定命运,即跟自己过不去。
有的人30岁就死了,80岁才埋。
若心死,的确如此。不可知的是心死,还会复活,正如片中的江一燕以一颗向死的心,却收获了活下去的勇气。

《七十七天》观后感300字


《七十七天》观后感

向死而生,为生而死
敏感于生的人虽死犹生
麻木活着的人虽生犹死
敬自由,远方,梦想,以及
那些为此不惜一切的人们。
如此漫长的两小时,如此多次的接近死亡以及再生,然后死亡
我静静地看着那个人,如此陌生的生命表达方式,惊悚与温情交替,大自然残酷的绝美
不想三十岁死去,八十岁埋葬。
想活出真正的自己,即便以生命为代价。
庄子说了什么?是了,大概是,一切外物通于耳目而不入心,才可达到真人的境界。
双十一的购物车,早已湮没于物欲的我。
昆德拉之媚俗。
以为自己在进步的,抛弃了许多精神包袱,
以为自己半是认真半是随性地活着
以为自己在带着锁链跳舞
有人说,羡慕你还有诗和远方。
其实,我所有的,不过幻影,而无自知
差一点,又一次差一点
活成了精致的物质主义者
自诩为看客,却何尝不也是舞台上杂耍的影子?
一次次的阻止,一次次的沦陷
我之傲慢与偏见,我之vanity
是的,vanity,definitely my favorite sin.
撒旦嘲弄的笑声在耳边响起
秋天的京都吗?
那么多,虚假的声音
他说,也许是离开人类太久,开始觉得寂寞。
我想,也许,该要停止融入人类,真正的体味寂寞,侧耳倾听
内心的声音,到底是什么?



然则,昆德拉反媚俗,却难免仍旧流于媚俗
我之自省,何尝不是又一种假装精致?

《七十七天》观后感600字


《七十七天》观后感

《七十七天》讲述了杨(赵汉唐饰)不畏艰险、无惧生死坚持穿越无人区的故事。他在出发前遇到了一位为拍下美丽星空不幸致残,却乐观坚强的蓝天(江一燕饰)。她受他的影响,毅然决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两人相约:她活着,他走出无人区,两人相见。
这两位主人公的经历都取材于真人真事。

看电影时,我一直在问我自己,他到底为什么要自讨苦吃,甚至知道很大可能走不出那环境极其恶劣的无人区,却还是那么义无反顾、那么坚定不移的要去?之后答案渐渐揭晓,他说,他要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是啊,人来这世上走这一遭,不能就这样浑浑噩噩、糊里糊涂的过这几十年吧。虽说平平淡淡才是真,可是如死水一般的生命又有何意义呢?人总是要不断的经历一些事情、不断的做一些自己没做过的事,多经历一些第一次,才能获得成长,当回首看自己的人生的时候,才觉得没有虚度此生。人生总要有那么几次明知不可而为之,总要任性几次,总要碰过壁、摔过跟头才能成长。

他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最终还是走出了无人区。到底是什么让他战胜了死神、战胜了恶劣的环境?是丰富的户外经验?是运气?还是坚定不移的信念?我想应该是都有的,但最重要的应该是他那坚定的信念。当几次处于迷离的状态,他的面前都会出现那个乐观坚强的女孩,那张纯真的笑脸。也许正是这位坚强、勇敢、乐观的女孩,在激励着他,让他能一直在坚持、不放弃自己。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需要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信念,有让我们在遇到困难、遇到不如意事时坚持的理由。
对蓝天摔下轮椅后的那段感触也是很深。她说,自己摔伤后,知道永远也站不起来了,心里很是不痛快,可还要装作很乐观、很坚强的做演讲、给别人鼓励,要不然能怎么办呢。
是啊,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喊着放弃,一边却在咬牙坚持!

正如我们的工作,有苦有累,但是我们仍然还在坚持。或者是为了不错的薪水,要养家糊口;又或者是可学习新知、积累经验。没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诸事遂心的,也许正是这些不如意、这些坎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我们才能得到锻炼,才能提升自己。

真正提升你的东西,并不会让你那么舒服的。

我们不怕苦,怕苦的没价值;不怕累,怕累的没意义。

谨以下面电影中的两句台词送给一直在追求自由、追求梦想的人!愿所有人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人生本来就是为了追求自由,为此我们不惜牺牲一切!
人生能有多少时间,能够为自己而活为了自由,为了远方,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七十七天》观后感:无限风光在险峰


无限风光在险峰

——《七十七天》观后感

最近看了一部画面浩瀚壮美的电影《七十七天》,高原上连绵不绝的雪山,清澈瑰丽的玛旁雍错,荒漠雪峰、璀璨星空、广袤的雅丹、辽阔的冰川、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平静安详的湖泊河流、还有沉静厚重的神山冈仁波齐,这些极致之景的美令人沉醉。即使是沼泽河滩、盐碱地、碎石地、冰雪、沙尘风暴、雷电、龙卷风这些极地凶险之景,都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甚至是那些荒野猛兽,在荒原之境,都呈现出一种原始的纯粹。而男主人公杨柳松在这无尽辽阔的天地间,经历着一个人的冒险、孤独和自由。

原著小说《北方的空地》里,杨柳松说:“不管是谁,对于荒原而言,都不过是光阴驹隙里的过客”。从习以为常的人类事务中抽身而出,来到一个人的天高地远,感受在旷野之中渺无人烟的寂静和孤独。杨说,很多人到30岁就死了,只是80岁才会被埋入坟墓。所以他想找回那个活着的自己,为此他来到羌塘无人区,经历了这次生命屡次危在旦夕的探险。

我们的星球除了冰雪覆盖的南极和北极,还有人类无法生存的第三极——羌塘。羌塘,也许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像它一样,凶险和美,都登峰造极。世上最顶尖的探险家也只会选择用60天的时间纵穿羌塘无人区,可是杨柳松选择挑战极限,用80天的时间横穿无人区,期间遇到了野狼追踪、野牦牛攻击、龙卷风、遍地洪水、遇到食物失控而短缺…… 他一定无数次的想过要放弃,想要选择活下来而不是坚持走完探险之路,在他想要放弃生命的时候想起对传奇姑娘蓝天的承诺,总有一种力量让他坚持走完了这一程。

看完电影,我在想为什么有很多人会选择危险重重的探险之路,据说是因为他们丢失了自己,想要在探险的路上找回某种东西。在自然进化的路途上,人类经过漫长的斗争和探索,成为地球上这个生态系统食物链最顶端的生命群体,而杨选择独自一人走进无人区,赤裸裸地面对其他生物群体和自然环境,将自己从食物链最顶层的群体拉了下来,面对强劲的对手,他作为最缺少野外生存经验的弱势个体进入了丛林,接受丛林的最原始的考验,胜者为王,弱肉强食。走出来就是王,不然就是死亡,就会像高原上其他生命每日里最普通的死亡一样,像羚羊、狐狸、野牦牛一样,倒下,然后被秃鹰一点点啄食,结束此生,进入下一个轮回。

迎接这样的挑战,回归人类最原始的形态,从最低端开始挑战,意义在哪里呢?人类战胜了其他生命,占据了自然条件最好、最利于生存的区域,将对自己有威胁的生命群体驱逐在外,作为王者构建起强大的、坚不可摧的城市。在这样没有风吹雨打、安逸自在的王国中,原本可以成为世外桃源之地,然而斗争依然没有结束,人类社会内部的阶层依然在层层分化,比较和欲望将人们陷入一个不断轮转的漩涡,为此迷失了自己丢失了乐园。

杨或许是厌倦了这种规则,选择退出这个人类社会的塔基,重返原始的自然中去沥风沐雨,去寻找原本的自己。在最真实的大自然中,在人类社会中积累半生的力量、资源和优势丧失殆尽,一切归零,在茫茫的天地之间,他要学会忘记那个人类社会中可能叱诧风云的自己,至少是熟悉了人类的规则可以衣食无忧的安稳生存的自己。他只能以人类并不强健的血肉之躯和大自然完成最原始的搏斗。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忘记那个人类的社会规则,忘记被人类社会规则打磨出来的自己,回归原始和野性,在恶劣天气和野兽的追击下,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从来未曾显现过的、内心深处的生存本能不断涌现,或许强大到不可思议,强大到似乎从来不曾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所怀有的恐惧。

可是,他是否能够真正找回呢?死里逃生的杨在穿越无人区后,除了对自然无限风光的留恋,或许也会留下恐惧,这恐惧会让他本能地向往温暖舒适安逸的生活。可是他找到在城市里丢失的东西了么?真正的突破口在哪里?或许就在人的心里,永无止境的探索也未必能穷尽抵达的地方,却值得人永远去追寻和向往。心灵的无限风光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样波澜壮阔、引人入胜,只是真正心灵勇敢的人才能开启这扇大门。

听说冈仁波齐是世界的中心,一个神圣而灵验的地方,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在北京休整、工作、储备三个月,盛夏时分我也要向冈仁波齐出发。不去探险、不去旅游、不去祈愿,千山万水、长途跋涉只为走到冈仁波齐,看看这座神山,静静地匍匐在它的脚下,用心去感受它,和它说话。这座神山矗立在那里几千万年,应该是无数有灵性的生命曾经驻足和造访,才赋予它独有的灵验,去用心感受这座凝聚了无数生命最巅峰智慧的圣山,从此也让它倒影在我的生命中,我的生命历程里从此有了冈仁波齐。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我们,在哪了?正在做什么? 十七岁的我,刚好升上高中,对高中是一个适应期,怀着对大学的憧憬而埋头学习中。十七岁,怀着美好的理想,同时也有一颗躁动的心。

在《十七岁的单车》中,一辆单车联系者两个男孩,在单车的多次得失间,将故事一步步推上高潮,展示出充满动荡的社会青年的一代,还展示了地方人潜意识所埋下排斥感而后不平等地位。

一、单车的意义

对于农民工小贵来说,那辆单车不仅仅是他的交通工具,而是他融入北京城的钥匙。他对单车融入了某种特殊的情感,他有了寄托、有了梦想。有了单车,便有了工作,有了在这个城市活着的一线生机,或许还可以娶一个像周迅一样的保姆,以后可以过上安静的生活。当他骑上这辆单车的时候,他就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对于同样年纪的小坚来说,那里单车就是他的自尊心。父亲的再婚,让他有了被忽视的感觉,然而有了单车就可以在哥们面前有面子,可以在喜欢的女孩面前耍帅装酷。单车,让他有了存在感,成了他与同龄孩子平等的资本。

当失去单车时,他们两个手足无措、失落、悲伤。小贵丢了单车,就丢了他的工作,他在大城市梦想濒临破碎。而小坚则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女神。当小贵紧紧抱着单车大声呼号时,当小坚面对父亲的巴掌大声理论时,其实,那是青年人宣泄出他们作为弱势群体的一种痛苦。某种意义上说,单车支持着他们现实与精神的世界。

二、青春成长的痛

成长虽然令人向往,但也伴随着疼痛的。在小贵和小坚的生命中,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一辆单车,他们额疼痛来源于误解、社会的压力和对梦想生活的追求。他们的向往的理想都有着现实的考验,小贵三次被群殴,小坚一次被父亲打、一次被群殴,身上的疼痛是精神世界的表现形式。小贵城市梦的破碎,小坚爱情梦的惨败,让他们已是到,这就是成长。

三、外来自的伤痛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电影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几年的光阴流逝,两位女演员高圆圆、周迅都已订婚。如果不是碰巧看到插曲出自汪峰,也许不会回头去看这部电影。影片的讯息和汪峰大部分音乐的主题是一致的:我们如何在城市里寻找、追逐梦想,充满挫折却依然执着。

电影是要打动人的,不应拍成脑筋急转弯,挑战观众的智商。这部影片的出色之处在于,它老老实实地讲了个故事,表达了大城市里小人物的处境,没有复杂流转的情节,没有晃动炫技的镜头。

农民工和城市贫民,界线有那么清楚?对于女孩子来说,恐怕只是口红和高跟鞋;男孩子呢,则是香烟和打火机。单车到底是谁的?这恐怕是无解的难题,但是它重要,因为关系到男孩的脸面:对于农民工,是糊口的工具;对于胡同男孩,是暗恋的女孩。

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的单车,几乎是每个少年都有的记忆。穿着校服,骑着单车,双手脱把,青春懵懂,好像就发生在昨天。地安门、后海、沙滩,青灰的胡同,悠扬的鸽哨,没有比这更好的背景。

青春已经散场,这些还回得来吗?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十七岁的单车观后感

虽然电影的情节很简单,但我却被这简单的情节深深地吸引啦。

首先是那位不知从祖国的何处来京打工的少年,可能是有着和他一样的在他乡打工的经历吧对他是又同情又恨,同情的是他背井离乡的辛苦和辛酸,恨的是他由于贫穷和年少的无知。 再者是那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少年,虽然是土生土长的皇城根下的孩子,却没沾得一丁点的皇气,也许是命运对他的捉弄,让他生在一个下层的人家,家庭的窘迫没有让他失掉京城人特有的傲气,这仅有的身份让他盲目的觉得应该与众不同,也就导致了影片故事的发生。

命运弄人,一辆山地车把两个少年在他们人生的那个阶段联系在了一起,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着十七岁的青春年华,不同的是一个要通过这辆车在京城生计,一个要通过这辆车找到他的?社会位置?。年轻意味着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年轻意味着要为这一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付出代价,这是属于他们的人生阶段,但我觉得这一阶段对于谈们来说是太过灰色的!活生生的! 故事是通过少年的生活发展的,但这少年的生活却有影射当今社会的真实!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弱肉强食,电影中出现的北京人形象代表着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和强者,电影中出现的小保姆,小卖铺男子包括男主角之一代表着那些不断涌进城市,辛苦的奔波,希望通过时间去改变一切的新北京人。

肤浅的扯了几句看过这部电影的想法,心事却异常沉重,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是多么严重的社会现实啊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电影《七十七天》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七十七天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