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失联者观后感 > 地图 > 失联者观后感

失联者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4-27 来源:互联网

电影失联者观后感。

电影《失联者》观后感

从一开始的独白中,这部微电影的核心便被揭示而出: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停的错过。因错过而失联,而念念不忘。所以,每一个失联者,都活在对过去的追忆之中,无从解脱。是负重前行,会孤独,会累。会在年轻时就老去。这部由美女演员李桃导演,出自土豆映像计划的微电影,在我们尚未老去之前,开始和时光对话。

《失联者》的主题概念很好,在通讯技术与经济均不发达的年代开始故事,让保持纯真的人相遇,让邂逅成为情结,让铭记成为主题,在肖邦的钢琴曲中,一直蜿蜒提升。女性导演的细腻在片中亦有极大体现,泛黄的画面给了故事以年代感,角色在张镐哲《不是我不小心》,Mrs. Robinson《Simon》以及黄鹤翔的《九妹》中穿梭,更是让那些匆匆走掉的青春,多了一些喜感和荒诞意味。

就影片而言,因时长有限,所以人物的相遇和离别都是刹那之间的事,如此安排倒也符合发展节奏,但故事的内容并未因此而简化,在剩下的时间里,角色陷入对陌生人的强烈思恋之中无法自拔所要表述的主题因此更加清晰。林一与艾新的恋情从我们这代80后的高中时代移植进来,角色那种矜持的观望,强烈的思念以及多年不曾化解的情结,与我们多数人青春期的境况并无二致。因而尽管仓促,但苦恋的发生和坚持,不但丝毫没有违和感,且绝对令人信服的。

影片在经过匮乏的青春期之后,也对当下人的生活和情感有所触及,在女神离开之后,导演将林一这个人物放置于逼仄的办公室内,企图用生活的压力改变人物对感情的记忆,但最终被压抑的麻木和被疏离的记忆在同病相怜的人哭诉之后觉醒,爆发,林一此时成为每一个还在孤独的保持思念的人。

在这一部分中,导演还把最开始就描述过的友情再做加强,使林一与猴子多年来的死党关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对号入座的人。这一部分在导演的细腻之外,也体现了她对男性世界的了解那种对友情的看重和依赖,确实是每个男人成熟之前,所无法或缺的。

既然是一场对话,总要有倾听和倾诉的对象存在,但影片很长时间内,都让这个对象远走他乡失去联系,所以就变成了自说自话,在林一终获解脱的那一刻,才豁然发现,其实从头至尾对话的人,是现在的自己和错过的自己。有时候世界就是这么荒诞坚持的人反而因此错失。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电影《失联者》观后感


电影《失联者》观后感

文/小马发光

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一个或几个让你回眸间心动的男神、女神,而往往当你还在回味那种触电心动的感受时,那个人已经消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剩下的就是你捶胸顿足的懊恼和悔悟,为什么当时没有出手?那一次的错过,可能就是一辈子,就是永恒。

如何才能与曾经的那次回眸再次相遇?如果能够与之相遇定会果断出手表白。这可能是所有错过了那曾经美好瞬间的人心中的真实写照。作为土豆网土豆映像计划启动后的首部微电影《失联者》,似乎就是在唤起曾经那些错过的人的回忆,警示当下的青年男女珍惜当下拥有,因为错过了可能就是一辈子。

微电影《失联者》是由2013土豆映像节最佳电影短片奖获得者李桃执导,她曾因在电影《冈拉梅朵》中冈拉梅朵及《转山》中女一号藏族女子的完美演技收到热捧。在2013年的土豆映像节上,以她自己爷爷为创作原型的影片《小老头与电影院》,凭借真诚、动人的情感一举摘得最佳电影短片奖。此番《失联者》故事讲述了高中男孩林一在一场演出中,邂逅了自己的钢琴女神刘艾新,并一见倾心,但是之后女神却音讯全无。从此女神弹奏的肖邦圆舞曲,成了他唯一的慰藉与寄托。长大后的林一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每天奔波于石头森林中,渐渐的麻木。当再次与心中的女神重逢,深深的刺激到了林一。他毅然辞职,并自立门户开始创业,最终奋斗成功,创建一个专为寻人服务的失联网。

简短的篇幅短小精湛,但抓住了当代青年人对于爱情懵懂时的青涩心态,和唯美渴望。娓娓道来一个温情唯美、有关刹那缘起和转身失去的故事,经历的无数的日日夜夜的等待与生活工作的打磨,终于做出了一件自己最勇敢的事情创建失联者。用自己切身的感受,来诠释这个网站创办的初衷。他期望帮助芸芸众生中的失联者们重新找到彼此、认识彼此、找回当初的那份爱慕与眷恋。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人人带着痛苦状的社会,需要某种坚持和执着,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人人都可能面临着失联,或失去爱人,或失去家人,亦或失去朋友。微电影《失联者》意在唤起青年人的情感共鸣,失去的都能找回,拥有的珍惜当下。

《致青春》、《小时代》等大电影的火爆,再次掀起一阵怀念青春的热潮,而同样以怀念青春为主题的微电影《失联者》,用短小精悍的主题思想,不必耽误你太多时间,也不会让你破费影票,半小时左右就能给你带去回忆与感动。我们需要这样有质量有涵养的小片,它唤起了无数的苦逼、单恋、相思者的回忆,它告诉你,该出手时就出手,千万别绷着,一装深沉酿成终身遗憾。因为,错过了可能就是一辈子,千万别留遗憾。

《失联者》观后感


《失联者》观后感

又一次为微电影喝彩,前几天是为张婉婷老师的《深蓝》,这一次是为李桃童鞋的《失联者》,一个用蝴蝶的舞动来折射孩子的孤独,一个用肖邦的乐曲来抚平少年的不安,同样给枯燥的现实的注入了难得的诗意,同样意味深远,后者还以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一代人的白日梦和孤独症。不由想呼吁那些投资微电影的公司,选导演最好从美女抓起,美女懂得时光的珍贵,会为青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流逝而感伤,可以为作品注入更细腻的情感,所以,她们的作品也都非常的美好。

片如其名,《失联者》讲述的是男生林一花费十几年寻找暗恋女神的故事,尽管两人只有一面之缘,他只是她的几百位观众中毫不起眼的一位,可是他怀着思念,每天都在听她弹过的肖邦,等待着和她重逢,直至一天,现实切断了唯一的可能。

应该每个男生或女生或都曾有过类似的过去,不切实际的白日梦,似有若无又萦绕一生的成长记忆。感动之后,我们还会面对一个问题,林一爱刘艾新吗?或者扪心自问,你真的爱过你暗恋过的那个人吗?我想没有人能明确回答。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放不下的那一个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除了白日梦,《失联者》还揭示了一代人集体罹患的孤独症。林一活在白日梦中十几年,多么孤独的一种境界,我们都同属这孤独的一代,生来就带着无法治愈的孤独症。因为我们不像《阳光灿烂的日子》大院中长大的孩子那样可以和浪潮同步,不像《站台》《任逍遥》可以在嘶吼出属于自己的浅薄,我们只能像林孝正那样分毫不差的搭建固定的人生模版,只能和的猴子一样拿着毛豆哭诉鸡蛋灌饼的爱情,只能和林一一样默默听着肖邦,仿佛这世界的一切都事不关己。

这是物质最丰满的年代,也是情感最匮乏的年代,为什么有失联者?这一代多数在十几岁就离开父母的身边去读书,二十几岁就在独自在异乡打拼,往往都会在变得麻木不仁,忙碌到只有在睡梦中才能有闲憩重温孤独的童年,这世界是多么善于掩盖真相,以至于很多人始终认为这是坐享其成、欢歌笑语的一代。

《失联者》除了一份傻傻的类似爱情的守望,更有力量的是对九零年代的留连,对一代人青春和成长的回顾,影片用丰满的元素把这一代人的成长记忆慢慢镶嵌在这一幅记忆中,叛逆的少女,街机游戏厅,贴着老电影海报的影剧院,卖卡带的音像店,泰坦尼克号,这些元素无需言语,无需情节,只要放在那里,就足够经典,

李桃、段博文、张子栋,这是一个年轻的创作团,每个人都有出众的才华。非常喜欢李桃上一部《小老头与电影院》,当时就不敢想象如此年轻美貌的导演能拍出如此真实的创作,这一部土豆网映像计划的《失联者》还是非常出色,气质上年轻了许多,希望李桃的下一部作品能够继续出不同的惊喜,期待中。


失联者观后感


《失联者》观后感

微电影《失联者》对我的震撼,最大的感触并非男主最终有了自己的事业,并能够帮助其他失联者寻找故人。而是在李桃导演的镜头里,1990年代的气息扑面而来。曾经那些被遗忘的时光,总在物是人非后遇到某些元素被过去狠狠地打醒,恍然大悟的结果总是怅惘。

我们这些70后、80后,总在某一个夏日的下午,听到港台流行曲、欧美音乐,要么从破旧的收音机的喇叭里传出,嘶哑而且高亢,要么在不期而遇的文艺汇演中,惶然间就被天籁之音打倒。我们本以为,未来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谁能知道就在不久之后,我们会生活在电脑、手机、网络构架的新世界里。这个新世界,让我们与青少年时期的绝大多数发小、同学、熟人和陌生人都失去联系。在格子间里忍受不了无聊的码农的起义,在改变世界的存在方式。说到底,林一和尼奥、乔布斯、比尔盖茨、杨致远、杨勃、马克扎尔伯格,等等,都是码农或IT工人,他们的革命,我们的现实在改变。

然而,还是要回望1990年代的歌声。某一个暮春的深夜,在涛雒的海边听一个试图在毕业前逃跑的同学唱童安格的午夜老歌,低沉但是悲伤,然而他终究没有逃跑,做音乐的梦想以后不要再提,倒是去做了公务员,经过十来年婚姻,与音乐班的老婆离婚。正是在1997年,大街上都是张镐哲的《不是我不小心》,那个时代,似乎也是流行曲最后的黄金时代,再往后,再也难以想象天下同歌的幻境。后来,我在老家教学,最有效的读书时间是让学生们高声背诵或阅读之时,而在写稿时,便是音响伴随,实际上我听不进入任何一首歌,就这样将音乐抹杀。那种充斥着的沉默,既没有灭亡也没有爆发,我与吾归,吾也丧我,不知的罪过是最大的伤害,一千个伤心的理由也得不到解脱,我走出是对过去的否定。人生的意义,在于必须错过,才能明白过去的意义,才能有所成长。微电影就好像折子戏,简约而不简单,当我们习惯了烂片当道的2010年代,微电影有时候能够出现一些精品。

林一与女神甚至都没说过一句话,说错过只能是幻觉中的想象。暗恋者絮语从本质上提升了时间的内在涵意,当其摆脱掉盲动或偏执的游戏色彩,幻化成性情中人心灵里无法躲闪的痛切彻底的隐喻。眼神的清澈,面容的顾盼,肢体的姿势,时空的残烬,似乎都在明确地告白一切不过是虚构的痴迷不悟颠狂的单向度的癔言和妄想。任何冲动都不必做任何准备,当我们在钢筋水泥的大都市密林里准备好了做码字工人、IT民工之后,一切都会过眼云烟。其实据罗兰巴尔特所言,暗恋仅仅是暗恋自身,若对方不确切知悉和谨慎对待,事实便会轰然倒塌,杳无可寻。然而又可以在暗恋者的脑海里,不断的重建。明明很多人都知道相见不如怀念,却总有冲动去见一见多年之后的故人,这也就是失联者网站存在的基础所在。每个人都在时空长河里畅游、旋转,顺流逆流,各自成长。


《复联4》观后感


《复联4》观后感
一郎笔社
刚刚从电影院出来,看完了第二遍《复仇者联盟4》。想着现在离首映时间已经过去四天了,该看的也都看了,该剧透的也都剧透的差不多了,那我也就趁着刚看完电影的复杂心情来写一篇关于《复联4》的电影观后感。
当时首映我也去看了,作为看完了串联复联系列所有漫威电影的资深影迷,我是肯定不会错过首映的,所以其实早在首映的前半个月我已经将票预定好了。也正因为如此,因为对《复联4》的期待太高,所以当我看完第一遍时,我觉得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当时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前期的铺垫太长,无厘头太多,对比后期大团战那种大场面来说略显无趣。但也只是相对而言,总的来说,电影还是十分精彩,只是我觉得三小时太过冗余。因为自从看完《复联3》这一年来,我想着的都是主角们与大反派惊天动地的战斗,恨不得三小时全是打斗场面才好。所以,借着这个缘由,我便又去看了一遍,因为电影里的战斗场面虽短,但确实很精彩,我自然想再过一番眼瘾。然而,当我没有那种期待,没有之前浮躁的心态再去认真看一遍这个电影时,我发现,这个电影是那么的优秀!
作为复联系列的终章,电影所要交代和表达的东西太多,仔细想想,其实这就是最好的叙述手法了。不过,让我们跳过前半部分,直接从后半部分开始说起。
当大家找到改变现状的方法时,就是通过量子领域来进行时空穿梭,穿梭到过去重新集齐需要的能量宝石,不过因为量子领域的时间流逝和现实不一样,因此不管穿梭到过去呆了多久,再回到现实时就仿佛只过了几秒到几十秒钟。所以在众人出发前,娜塔莎说了一句“一分钟后见”,然而没想到这一分钟的约定却成了永别。当看到娜塔莎和巴顿争先赴死那一段时,我突然想到,在整个联盟里,他们俩或许是压力最大的吧,没有强大战甲,没有强化的基因,他们只能是依靠凡人之躯来跟随联盟出生入死。甚至是到了这个关头,只有以死亡来换取宝石而做出的最大价值。
再到后面大战灭霸时,看着伤痕累累的队长从地上爬起来,握紧了手中残缺的盾并毅然决然走向灭霸大军时,那一刻我就明白了队长之所以是队长的原因,那份执着的精神,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令每一个影迷为之动容。还有钢铁侠最后以牺牲自己来击败灭霸大军,真正意义上的让整个复联故事始于钢铁侠也终于钢铁侠。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托尼早就料到了会是这个结局,当奇异博士为了救他而拿出时间宝石时,当博士伸出一根手指凝视着他时,他便明白自己该怎么去做了。网上有很多队长迷和铁人迷在争论“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这句话谁更适合。但在我看来,都一样,他们也都是如此在做。
影片最后,复仇者联盟的初始六人组,娜塔莎和钢铁侠牺牲,美国队长选择回到过去重新过一次自己没有体验过的人生,浩克与巴顿隐退,索尔也跟着银河护卫队走了,至此,复仇者系列第一阶段正式完结。
在后面看电影尾幕时,哪怕之前首映时为了等彩蛋我看过一次,哪怕最后我知道了没有彩蛋,但我还是坐在那儿没有离场,因为我突然觉得其实三小时还是太短啊,有那么一刻我甚至想,要是这屏幕上的字可以一直滚动下去该多好,哪怕我看不懂英文,但至少不用说再见!
最后,在结尾处,伴随着“叮、叮、叮~”的打铁声,我仿佛又听见了那一句充满柔情的“我爱你三千遍”!

电影《暗黑者》观后感


电影《暗黑者》观后感

热闹的世界杯,让上班的人着实伤不起,凌晨看球天亮上班,等球前半夜令人难熬,还好有美剧,紧张刺激、跌宕起伏是其标配也是其深受网友的喜爱。可是季播剧每周更新一集,让网友对每一分每一秒那般珍惜。最新一集的《24小时》看罢,无意间看到了《暗黑者》,连续看过两集,球赛来了,这一夜过的很充实。

这是一部极具美剧特质的网络剧,之所以在网络上播出,这可能是因为可以不用顾忌审查的问题,确实它只是一部有美剧特质的电视剧。《暗黑者》改编自有中国东野圭吾之称的着名悬疑小说家周浩晖的畅销小说《死亡通知单》,它以原着小说第一部中的20余个案件为主线,将一个个紧张的破案故事用美剧叙事方式串联起来,每个案件将有独立的片头,通过这个跳跃式剪辑的片头可大致了解整件案情的脉络,激起观众的观看欲望。从形式上,该剧是季播剧,与众多美剧如出一辙,这比刚刚启动的《盗墓笔记》所宣称的季播模式要早。

从内容上看,刑侦题材剧往往都是因正式、沉重、程序化的剧情让观众看的仿佛不过瘾,而《暗黑者》可谓是一部极度烧脑的电视剧,连环杀人案开启紧张模式,《暗黑者》可谓集集有悬疑,时时扣人心,让人练脑也烧脑。纵观美剧的内容,无不紧张、热血、让人欲罢不能。此次,《暗黑者》一改以往国内固有刑侦剧模式,创造性塑造缺陷男主角和一帮问题精英,这样另类的设置与《神探夏洛克》的角色塑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该剧让你看了第一集就追着看第二集的原因之所在。

从风格和影像看,美剧向以节奏紧凑、悬念迭起着称,追求影像风格、强调真实,这一点也正是中国电视剧的弱项,对此有观众直言难得国产剧这样抓人。该剧改编后与原着风格区别很大,因奇葩的龙门侦探组为剧集添加了很多喜剧成分,让一部分网友看出了逗比的成分。如果后期剧情风格能适当再忠于原着再来的深沉一点的话,可能会效果更好。总体而言,国产刑侦局能另辟蹊径版季播和如此形神兼似的美剧范儿,还前所未有,从一定程度上讲,它是一部质量上乘的网络剧。

从演员方面看,《龙门客栈》的大掌柜郭京飞这个刑侦教授,跟我们以往看的刑侦高手很不一样,他有小人物气质虽有稳重感但身上喜剧色彩太强,让观众看到他时以为是来逗比的呢。再看这个奇葩专案组,韩灏、穆剑云、梁音、熊原、尹剑个个是警界的奇葩精英,这个另类的组合给缜密的破案过程带来了些许的喜剧感。可谓,嬉闹间就把案子给破了,颇有姜文那句站着就把钱给赚了的味道。

且看剧中的潜在伏笔,郭京飞每次陷入沉思时都会闪现出的那个自己,是何人?为何频频闪现?那个穿回力鞋的苦逼尹剑一出场就被穆剑云踩碎眼镜,让观众以为那是路人甲,他的那句怕被打死可能是后面剧集的伏笔。

电影《分歧者》观后感


《分歧者》观后感

文/战台烽

电影《分歧者》讲述了一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却被异类给搅乱的故事,如果按照影片所述,未来世界将划分为诚实(Candor)、博学(Erudite)、和平(Amity)、无畏(Dauntless)、无私(Abnegation)五大派,每个派别承担起一定的社会功能,或生产,或研究,或保卫,犹如当下的流水线生产作业,每个工人负责自己的一部分,共同完成一件标准化产品。这样的分工,看似将社会资源优化组合到最大化,其实我们也知,往往看似最民主的构造中,隐藏着最黑暗的专制。

《分歧者》中同样如此,虽然五大派不同于种姓制度,生来就被定了性,因为他们会让孩子在成年的时候,接受所谓的派别鉴定,来确认派系属性,当然,最紧张刺激的莫过于,每个孩子还都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可以选择留在自己出生的派别,去自己被判定的属性派别,以及任何一个与自己毫无瓜葛的派别,派系大于血缘,伙伴超越亲情,看似最民主的自由选择之下,其实充满了对人性的抹杀,当然,这也是这个世界规则制定者的目的。

如果五大派系相安无事,却也是人类之福,可惜伟大而智慧的中国江湖,已经多次证明了这种帮派联盟的不稳定性,既然是帮派,就免不了有区分高下的雄心,既然是人,就免不了有称霸的野心,所以,在每个死气沉沉的格式化世界中,总会有类似坏区的存在,对于统治阶级而言,这是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的危险苗头,对于亿万民众而言,这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这就是影片中的分歧者,他们不特别属于哪一个派别,他们天生注定拥有复杂性人格,富有反抗精神和领导意识,在一个连思想都被严重控制的未来世界,他们无疑是最易被绞杀,但也最易颠覆世界的反叛者。

对所谓抵抗统治阶级的反叛者,古已有之,在当今世界也很普遍,而在未来社会,同样没有因为历史和科技的进步,而变得理性和宽容,反倒因为统治工具的更加发达,而受到更残酷的压制和杀戮。似乎每个专制下的政权和社会,都对新生的力量有着莫大的恐惧,《大逃杀》和《饥饿游戏》是让他们成群结队的自相残杀,以大多数人牺牲生命为代价的所谓优胜劣汰游戏看似公平,其实无不充满了险恶的用心,以及游戏背后的血腥趣味。

《分歧者》的故事从小处着眼,其实特效很大气,当整个世界一片疮痍,只有密闭的四角天空里,生存者所谓的精英人士,这是未来生存近乎真实的荒芜与凄凉。而年方十六岁的女主隐藏着分歧者的身份,在最劲爆的派别生存,在最危险的世界穿行,这种刺激程度,是每个观众都感同身受的命悬一线,如果说《饥饿游戏》是青春男女的野外生存秘籍,那么《分歧者》则是青春男女的社会生存宝典,那是一种处心积虑隐藏身份,却时刻伺机爆发的智慧生存,而片中跳火车、飞滑索的桥段,又增加了生存的刺激性,梦境测试部分,却犹如坠入《盗梦空间》的多层世界一般,新奇而惊险。

乌托邦永远都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与将来,如果在专制的统治中生存并崛起,革命并解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分歧者》的小说,由三部曲组成,后两部分别是《叛乱者》和《忠诚者》,很难相信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能写出这么精彩且热销的未来乌托邦小说,或许是其中青春热血抗争,令诸多的受众读来热血沸腾吧,电影也确实很好的还原了小说的激情,呈现了小说宏大的未来奇境,适合每一个有梦想的,不愿沉迷于世的人观看。

电影《馈赠者》观后感


没有战争,没有歧视,没有饥荒,没有贫穷,没有谎言,没有嫉恨——一个如此完美和谐的社会,消除了所有对苦痛的过去的记忆;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独特者必定被连根拔除。没有“家”,只有“居所”,新生儿们被分配到最合适的“家庭单元”;每日的早晨注射遏制神经中所有情感,人与人之间只余薄薄一层情绪,爱恨皆无;为“消除攀比”的基因改造使人们无法看见任何颜色,无法感知音乐;青少年在成人礼时被长老分配至最能适合性格的职业,他们的少年时期被视为社会的公有资产。
但有一人与众不同。
记忆传承人。接受者。
当少年乔纳斯被选中时,他知道,他有资格从上一代传承人——馈赠者手中,获得人类的完整记忆。色彩,音乐,亲情,爱情,但同样有战争,杀戮,抢掠,痛苦——远超出常人的承受范围。随着记忆在他的面前展开,这个乌托邦社会的现实也逐渐显露。
乌托邦社会真的消除了所有杀戮吗?没有。新生儿中,体重较轻的一半都被“释放”,实则是被注射死亡药剂后抛弃;违反规则三次者,在“释放”的名义下被处以死刑;老年人被“遣送他乡”,然而在他们希冀的桃花源之下等待的却是死亡。
然而,真正的可怕之处是社会中的人们对于死亡一无所知。他们为“释放”举行盛大的仪式并为他们祝福,新生儿医院中的“释放者”们毫无察觉自己的手上已沾染多少血迹。渴望被爱,惧怕死亡,这正是人性最深处的本能。一个消除差异的社会,必然是温室中的一潭死水;一个试图营造绝对平等的社会,不择手段直至禁止一切情感,正是抹除了所有人性,将一个完整的人转变成了某种机械无知、营营碌碌、失去灵魂的可悲生物。
当今的世界中,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乌托邦。我们有权利感受爱与快乐,也应承受得起苦难、残酷与不公。真正推动历史前进的不是理性,而是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历史总是在进步——因为有前人的经验教导我们如何应对现实,有代代的期望促使我们不断向前。世界有无穷多种色彩,足够托起情感及其筑成的一个个梦;有光之处必然有影,而人性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用无形的情感编织出无比坚韧的灵魂,支持人度过巨大的苦痛,从而找到他们意识中真正渴望的爱与信念。
故事的结尾,乔纳斯带着馈赠者给予他的记忆离开社区,用情感与记忆的力量支持自己跋涉过千山万水,乘着梦中的雪橇冲过了记忆边界——冲破了那道禁锢人性的屏障。色彩回归,情感迸发,原本灰暗蒙昧的世界变得无比清晰。现实,终于显露了它的模样。
现实本就比所有乌托邦更加美丽。张开双眼,用灵魂去感知这世界的色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