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整容日记观后感 > 地图 > 整容日记观后感

整容日记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4-21 来源:互联网

《整容日记》观后感。

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我们只有欣赏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呈现在写观后感方面。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整容日记》观后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整容日记》观后感

电影《整容日记》是一部既轻快又惊险的都市爱情片。说轻快,是本片作为职场爱情题材,故事新颖,情节轻松;说惊险,则是因为影片内容紧紧围绕整容这一社会现象展开,毕竟是在脸面上动刀,充满了未可知的状况。所以,这是一次关乎美丽的冒险之旅,尽管故事大多发生在办公室,但其惊险程度,不外乎在原始森林的探寻,小妞电影的代言人白百何此次毁容出镜,不仅勇气可嘉,而且用演技担当起整部电影的灵魂,上演了一次内地版的丑女大变身。

在多年来的内地电影中,《整容日记》首次将故事直指如今异常火爆的整容业,片中不仅有眼睛眉毛的小修小补,也有隆胸抽脂的大动干戈,乍看下来噱头十足,但随着剧情推进的细究,其实在剧中白百何的求职晋升追爱过程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导演对整容这一事物的纠结,一方面,基于这个社会以貌取人及女为悦己者容的糟粕传统,丑女在工作和爱情中,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和拒绝,另一方面,整容又并非完全安全的万全之策,总有这样那样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所以,或许是为了避开两个话题走向的发散,导演将影片的故事设定为充满戏谑搞笑桥段的都市爱情喜剧,偶尔的一惊一乍之后,是轻松欢快的笑声。

白百何在片中扮演了刚毕业的名牌大学学生郭晶,从来只知道埋头读书的她,在踏入社会后才发现,有时候容貌也能立大功,被逼无奈之下,她开始走上了漫漫的整容之路,先从双眼皮开始,陆续对鼻梁、下巴甚至胸部,都进行了由内到外的调整,随着她陆续进阶的美貌而来的,是工作的升职,爱情的焕新,当然,看过电影之后我们发现,影片并没有给观众灌输容貌改变一切的说法,而是通过对白百何扮演角色从学生到职场人再到爱情圣手的一系列的人生经历,阐述了人生的成长,不仅仅是容貌的变化,更倚重的是内心的成熟而已,整容,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为白百何增加了自信,但绝非是一起的来源。

白百何首次扮丑,效果非常劲爆,一个向来在观众眼中和心目中是青春无敌的小美妞,突然变成了又肥又搓又丑的傻大姐,确实较以往的形象对比强烈,而值得一提的是,白百何的表演也与外形紧密相联,出场时不仅外貌犹如车祸般惨烈,而且动作语言也多显呆滞,几乎完全颠覆了她既往给观众留下的青春亮丽的形象,如果不知道到主演是谁,一定不会猜到这个就是在小妞电影中走出的大花旦白百何。

接下来故事的走向,很像好莱坞的《魔法保姆迈克菲》,那个片中是丑陋的保姆待孩子变好一点自己就变美一点,而《整容日记》中,白百何则是主动了为自己进行一部又一部的修理,务求完美,直至最后,容光焕发。但脱离开电影而言,此类电影的手法基本是把美艳的演员进行丑化的化妆,然后再一步步恢复其本来的面目,所以,当影片最后,白百何完全先露真容之后,又再一次加深了观众对真实的她的记忆。

对白百何而言,此次的出演是一次突破,一次颠覆,对观众而言,此次观影则明显成为了一次在梦幻中走向星途的历程,让内心那份平凡却不羁的的梦想,伴随影片主人公郭晶的成长,一步步从女小人物幻化成女神,收获了爱情和事业的双丰收,这其实是每个翘首以待的大众的内心渴望,而电影,就是造梦的艺术,通过电影的造梦功能,让观众在一个多小时的观影中,体会到梦想的快乐,也是一件非常放松的事情,而白百何甜美的清新的笑,将会成为心中的美好瞬间。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整容日记电影影评


整容日记电影影评(一)

文/赵猪

在根红顶白的演艺圈里,一直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偶像女星不得过早结婚,更不能有孩子,否则立马掉价,重则从此销声匿迹,轻则也三五年缓不过元气。但是不知道是近两年社会形态改变,观众的包容心更强,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近年来有大批偶像女星不仅不避讳谈情、结婚,甚至都迫不及待地早早产子,却还依然能够大红大紫,星运不衰。白百何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早早结婚,早早生子,却依然能大器晚成,短短三年时间,从电视剧里的二线一跃成为大银幕上的一线红星,一肩扛起国产小妞电影的大旗,屡屡成为电影票房救世主,活生生把原本小众的小妞电影,拉抬成近两年国产电影票房重仓,引领时尚潮流!

从《失恋33天》到《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2011到2013年,白百何在大银幕上都交出了不错的答卷。2013年底,冯小刚导演的《私人订制》尽管口碑不佳,但是对于白百何的表现,大众基本还是持肯定态度。2014年暮春时节,白百何再次带来话题电影《整容日记》,依旧延续她一贯的小妞电影路线,依旧是轻松、搞笑又不乏温情的轻喜剧路线,正面对撼来势汹汹的好莱坞大片《美国队长2》,却丝毫不露怯意。这位辣妈俨然要以自己娇弱的身躯,活生生扛起四月国产电影票房的GDp。

在这部由陈可辛监制,林爱华执导的电影中,白百何不惜扮丑,饰演一位因为长相“像车祸现场”,甚至因此被男友劈腿、被用工单位嫌弃的女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整容”的不归路。但是在她品尝到整容的成果之后,同时也必须接受因此而带来的种种考验,来自家庭的压力,来自爱慕男子的异样目光,最终她究竟将何去何从呢?

虽然与白百何之前的戏路相差仿佛,但是白百何还是努力在郭晶这个角色身上寻找独特的闪光点。依旧傻憨的性格背后,她抓住了女人因为自身不完美而导致的不自信,以及如何找回自信的全过程,倔强而又深情,独立而又患得患失,大概正是这种贴近当下女性现实的性格特质,才让白百何更加受到电影观众的喜爱!

作为国产影片中首部以整容为题材的电影,《整容日记》直面当下社会许多怪现象,为工作整容,职场潜规则,女人爱美的心态等等,不一而足。作为影片女主角,白百何显然不需要像故事里的郭晶那样,为了一份工作,为了一段已经逝去的爱情而拿自己动刀!在现实生活中,白百何因为自信和豁达,而拥有出色的事业,幸福的家庭,同时也因为幸福的家庭和不错的事业,使得她浑身散发着一种更加自信的光芒。

所谓自信的女人最美丽,在影片中,郭晶最终明白了这个道理,也靠着自己的自信,重新找回了失去的爱情和事业。而在现实生活中,白百何也靠着她可爱、机智,带着亲和力的表现,成为一位自信的辣妈,一位出色的演员,一位能够扛起一部电影票房的明星!

整容日记电影影评(二)

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女性人生四大事,即“穿一套绝无仅有的服装,从头到脚全套的整容手术,一段刻骨铭心的热恋,活逮情郎送进洞房。” 而《整容日记》就以社会热点“整容”为话题,上演一出“丑小鸭变天鹅”加冷幽默的“往死里整”的都市喜剧爱情故事,并将“女性人生四大事”赤裸裸地诠释。

片中女主角扮演者白百何从影十余年,在一系列“小妞电影”中演绎爱幻想和略带点虚荣心的女性。从《失恋33天》的大红大紫,到《私人订制》、《被偷走的那五年》、《分手合约》的不断成长,白百何早已褪去昔日稚嫩的表演容貌,如今的她,更多了一份熟女人的韵味。而新作《整容日记》则是一改之前小清新女王的角色,深入“丑女”角色心灵,以“重口味”的整容题材,演绎一个爆炸头、单眼皮、宽下巴、大鼻头的“史上最丑白百何”,以此,来展现这一群体的生命力和情感。

“丑角色”的演绎,早已在大银幕中呈现,比如:《东成西就》中反串周伯通的刘嘉玲,《食神》中“双刀火鸡”的莫文蔚,《丽在望》中大眼镜、假哨牙和大黑痣的容祖儿,以及《求爱上上签》中龅牙横眉的张柏芝,等等。在这些“丑女”带给了观众无数的欢乐之中时,也将心底自卑与自信的对比变化淋漓尽致地演绎。《整容日记》也是如此,通过“整容”将自己从“丑小鸭”变“天鹅”,然后用女性的柔情上演一场美丽“公主梦”的戏。

这部从“名牌大学女生打工为整容”新闻启发而成的《整容日记》,由陈可辛监制,林爱华导演,白百何、郑中基和张瑶主演。影片讲述了白百何饰演的郭晶面对着“车祸现场”的容貌而导致分手,面对着面试屡屡地受挫的“囧”事,开始一路疯狂整容之路的故事。影片中,白百何在手术室中被“刀光剑影”,一张娇嫩如水的脸庞便惊现眼前。而后,靠着“丑小鸭变白天鹅”清纯靓丽的形象,白百何很快找到了工作,并赢得了爱情。

“商业+喜剧”的模式,使影片《整容日记》更加传神地将“整容”话题强化,而又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面对着整形医院中的各大“流派”,也让人莞尔一笑。比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野兽派”等等的整容风格。影片冷幽默的突袭,简直让观众防不胜防,比如“医生,我想做一个安吉莉娜朱莉的嘴”、“男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整容”、“丑用来干嘛,用来辟邪”等等。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融入,实则是导演一个喜剧性的诠释。

《整容日记》中的白百何饰演的郭晶通过整容的方式,来赢得“美女”所拥有的事业与爱情。其实,这一切的改变,只是现实生活中“白百何”一个不坚强,不自信,甚至自卑的外化,也是对这一类“丑女”的一次全面的演绎。虽说,美是通行的门票,但可以追求内心之美,或者如《整容日记》所传递的一般,以“整容”来追求美。因为追求美,追求更好的自己,或许有一天,你也可以“最美”,也可以得到这样的赞叹:“baby 这次动了情/彷徨失措我不后悔/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

《整容日记》合家欢的结局,让观众在冷幽默的调料品下看到了“丑小鸭变天鹅”似真似幻的美梦。

整容日记电影影评(三)

俗话说的好“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来概括《整容日记》本片的中心在合适不过。本片大概讲述的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郭晶,因长相过于“车祸现场”,相恋三年的男友和其分手。随之,下定决心的她,动起了整容改变自身形象的决心。接下来就展开了一场“笑”剧。

其实这是一部能够反映整容业泛滥,很现实的一部都市喜剧。随着现实的残酷,多少女性为了加入外貌协会,得到更好的工作岗位和薪酬。但她们却不明白电影里面的一句潜台词:电器还是原装好。这句台词告诉很多女性朋友,虽然容貌可以给你带来财富或者爱情,但你也许会失去更宝贵的亲情及用金钱无法换来的健康。

好了,再说说本部影片的剧情和细微的情节,笔者觉得这部影片只能勉强及格得到60.1分,反正让我在品鉴下剧情中为某化妆品牌和隆胸、整形医院做宣传外,我更加觉得这或许可以算得上一部专门为“某女子整形医院”打的广告宣传片。片中什么代孕,捐卵这都不说啥了,单说郭晶带的那副假胸,擦,这不是明摆着在为某女子医院做丰胸广告。

其实,借着一部电影推出一系列的新产品,这个可以理解,毕竟影迷又不是第一天看这样的商业化电影,只不过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推广引荐。如:小人物男士中推广的那么多品牌,通过无厘头的搞怪方式为《整容日记》做宣传。说实话,看这部电影我并非是奔着白百何和剧情来的,而是大鹏小人物男士指引我来看的。但看过之后,虽然有点小后悔,但我觉得很值,因为我看到了网络剧日渐地为萧条的电影市场分担忧愁。我敢打赌接下来的**产影片若想做好宣传,那就要和网络剧及网络自制节目相互扶持,才能够稳住如今萧条的电影市场。

《整容日记》观感心得


《整容日记》观感心得

电影《整容日记》中,女主人公整成“大眼睛高鼻梁尖下巴大乳房”。别说,运气来了。她终于找到了好工作,与喜欢她的男人结婚。电影最后画面,左边与右边坐着美貌的夫妻俩,中间的儿子传承父母原本的丑样。大人的美与小孩的丑对比明显,观众大笑。

一笑过后,我想,电影到底在宣传什么否定什么昭示什么?

电影中,高材生的她因为外貌丑而找不到工作,屡屡碰壁。她不甘于受歧视,怎么办?整容。这是生存的需要。而她的同窗好友也如此。是不是身体也需要美来衡量?是的,电影反映社会现实中,身体的丑不仅会造成限制,还剥夺了求职的希望。她们意识到,没有美貌等于没有被录用的可能。即使有才干与学识也不行。要问何苦呢?让自己身体器官挨刀受罪?剧中人开始是被形势或者社会所迫,最后变成自个主动去做的行为。也是虚荣心作怪,经历变容,地位荣誉金钱等会随之而来。

我们的社会,似乎更注重于外在形式,对于人自身的素质与精神的追求根本不看重。什么人格、品行、学问、道德,似乎都屈居其次。人们习惯了用自己的眼睛来判断。想起多年前,翁虹主演的《整容》,那部电影,翁虹整容以失败告终,电影似乎说,不要整容,看看后果是什么。而本剧,女主人公的父老乡村倒是将整过容的她当成明星看待,纷纷要求签名。人们似乎接受了整容,喜欢了改变后不真实的美。我们处于病态虚伪的时代,人没完没了的折腾追求美,其实就像一个竞争中的产品,生怕被淘汰。我想,剧本创作者实际是要批评此类现象的,以女二号为例,她将心思与精力用在整容上,结果晕倒街头,是不是从另外一个侧面说着整容的风险或者本身做法不可取?

确实,整容,不可取。

首先,整容失去自我,扼杀个性。将每一个有个性有特色的人整成同一类人,缺少了个性。整容后,鼻子只是别人眼光中的高鼻梁甲,下巴只是那个瘦削的明星乙,最后外貌变成那个除你之外的某某丁,反正没有了你自己,丧失了个性。

而统一的高鼻梁尖下巴等,看上去一定有审美疲劳。某一天,我在火车站接父亲,等待的两个小时里,看到出站口经过的女人,双腿大都都是裹着丝袜,曲线分明。我当时就觉得乏味,难道女性的打扮就是如此同一类吗?相反,我看到走过出站口的一身黄衣,原来是位道士。她一脸的清纯透明样,才觉得此人最美。如果人人都去整容,恐怕像作家陈村写的《美女岛》里的情节。小说中,一丑女出游,突然变美人了。人们追寻答案,原来在美女岛的美女潭一番出水之后,变成的。美是可以复制的,人们纷纷前往,美女第二,美女第三,美女第五……没几天,美女如林。所有更容后的女子,美度是一致的,面貌体型音色全都一种规格。美女成批泡制。麻烦也来了,美与美相互抵消了。渐渐的,男人说:“我看够了!”结果,变成粗八圈假腰、站得稳第三腿流行。人们早不知道美丑究竟为何物了。作家讽刺了整容的现实,是在提醒人们,从娘胎里出来的模样,最具个性与特色,真实最美。

其次,整容折磨了身心。请看剧中,女主人公不小心摔了一跤,下巴歪了,生活中处处小心谨慎,女二号割双眼皮,三天三夜不睡觉,不能流泪,不能闭眼。表面光鲜下,隐藏在背后的是烦恼、抑郁、失眠和不幸。

整容后,换取了工作金钱,似乎得到了一丝丝满足。丧失了自己,取悦了别人以外,没有鲜活的生命,本真的自我,唯有供人瞻仰的漂亮外壳,自己真正得到了幸福了吗?

梭纶说:“神往往不过是叫许多人看到幸福的影子,随后便把他们推上了毁灭的道路。”他们对自己的样子始终不满意的,他越是对自己不满意,就越希望他人的赞许,越是害怕他人不满意。但他越是如此,他自己的良心就越要起作用,于是他就越是对自己不满意,越要整形。这是一个精神怪圈。整了还要整,最后都不知道完美的美是什么了。记得上次看中央台“心理访谈”节目,有一个人整了多次,依然不满意,最后要继续整回原样的。为什么要如此?

心理学家分析说,此人始终对自己身体模样的自卑,对自己不满意,怪自己的不是,为何自己被出生成丑样,不接受自己。即使整容了,依然内心空虚感觉自己不幸福。即使她的外貌变了,强烈的自卑感与不接受自己的心依然没有改变。我们要修正整改的,不过是自己的心。而我们不去改变自己的认识,而仅仅去迎合别人的需求,改变容颜,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自己。依然活在自身自卑的心理状态中,即使整容后,又怎么能够舒服的过活呢?怎么会接受自己满意自己呢?怎样搞清楚生命的应然呢?

总之,整容带来的欢愉重生是一时的,受罪情景是可笑的,身心代价是昂贵的。不过,没有好处的事,人们是不会去做的。电影中现实里人们纷纷整容,原因何在?

首先,原因在于社会文化的要求。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一种过日子的哲学。如英国戴维·钱尼在《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一文中说:“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身体成为一个根据美学标准来评估或者判断的东西。身体不再仅仅是感官参与的媒介,而且进一步要求成为一个形象,因此成为道德话语的对象。”作者说,在乎身体的形象源自审美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戴维·钱尼又认为:“我们习惯认为惩罚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包含一系列对身体的展开性侮辱,在随后而来的第二个阶段中身体离开社会,被隐藏起来,成为许多规训制度的承载者。”整容的现实,说明身体依然经历着惩罚,社会文化要求身体有所承载,变得更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第二,整容源自如今的生活方式。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一大特征就是消费,消费构成了人的动因,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成为消费和交换的东西。每个人都是“一包东西”,一包由他的价值交换,例如他的外貌、学历、地位、收入、社会关系、混合而成的包裹。人人都想使自己的包裹买上好价钱,同时又希望和那些价格稍高的“包裹”打交道,以便通过接触,寻找获利的机会。这样,消费和交换显然大大加速了物化。如果买了好价钱,他就成功了。如果卖不出去,就没有指望了。整容无疑提升自我的消费价值。整容后,接踵而来的自然是赞美之言与上等的回报。

第三,人的生存心理导致。现代人处于竞争的社会,他需要他人的肯定。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同于他人的自我,长得丑,不被别人接手时,孤独焦虑等不良心理就会乘虚而入。因为丑,女二号恨自己生错了娘胎,不认同自己,自尊水平低,孤立无援之感、自卑感产生。如何解决自我认同?她们以为,外貌变了,就可以与他人一样。她们口口声声说,身体是自己的。于是极力变为“我就是你需要的”。而不再坚持“我就是我”。随大流别人的看法去改变自己,在别人的赞许中,消除对自己的不满。一种虚假的认同与价值取向,丧失了自我的尊严,屈从于那不管人格只顾外在的非理性的美的权威。弗洛姆指出,顺从源于人的天性,逃避自由的倾向深深根植于人的生存环境中。电影中,女主人公就职于韩国老板之下,而老板喜爱美貌。面对这种情况,个人没有讨价还价的自由,个人只有顺从,变成供他人判断的东西,变成美貌是人生的追求。

第四,自然本性的丧失。原来,削足适履是一种愚人的残酷,现在,整容的人们不也是愚蠢的行为吗?叶圣陶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到只成为一种形式一种报销的时候,都是精力的浪费。”生命的本质不是自然而然的活着吗?为什么我们的时代如此残忍,自愿也好,被逼也罢,为什么非要整容,通过所谓的美貌,才可换得自己的需求呢?庄子曾经讲,古代的人,处在天性自然的状态中,一辈子都自由自在、恬静淡然的生活着。而今世道不同了,寄托自己生命的外物失去了,便像丢了魂似的,魂不守舍。弗洛姆认为,真正健康的人是热爱生命、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他顺从自己的本性生活。不会让贪欲毁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现代人虽然快乐,却恰恰是自然本性的丧失。整容的人,将真实丧失在世俗中,也就是本末倒置的人,即病态的人。我们的社会怎么造就了一群病态的整容者的呢?

第五,审美的潮流决定。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到处洋溢着追新求美的潮流。招聘的公司,那些象征审美评判的人,以美貌决定升迁。剧中女主人非要把自身的美整在脸上身体中,仿佛只有外貌的美才可以拯救自我。连学历也不行。我们的时代如苏珊·布朗米勒所说:“它向女性慢慢地灌输深深的不安全感,由于她身体有与生俱来的丑陋的部分,应该采取一些极端的矫正措施。”而我们需要对美,特别是女性美的标准重新定义。而“观念形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民族,一味哈韩流西方化,一度失去汉民族自我的审美趣味。我们何时向上追溯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重新拾取以人的内在道德为美的古老观念呢?

那么,我们如何面对外貌丑呢?非要整容才可以与社会环境相妥协吗?没有其他可以生存的途径吗?

既然外貌的遗憾无法避免,我们就应该以豁达的心胸包容它,用自己的智慧去驾驭它,笑对容颜的不美,就像贝多芬一样,用失聪的耳朵去谱写生命的交响曲。而不像剧中二号女,整容落得活不了的下场的。出路不是整容一条道,我们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可是观照我们周围的世界,浅尝辄止,急功近利的人多,敢于正视自己,从容面对缺陷的少。我们要做的,无非的是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追求自由的心灵,独立的人格,创新的精神与和谐的生命。

无论何时,自然,才是最美。

《子宫日记》观后感


《子宫日记》观后感

12教本2班 潘洁蕾

《子宫日记》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2005年10月7日首映的第一部透过最新一代4-D动态立体扫描科技,为子宫开了一扇窗,首度呈现暗无天日的子宫内从未被人得知的世界的电影。它从人体最大的细胞“卵子”与最小的细胞“精虫”相遇的那刻起,从新生命创造的第一天直到破茧而出的第三十八周,完整纪录生命神奇的发展历程,见识到心脏第一次跳动、肌肉如何抽搐、胎儿何时有感觉、何时张开双眼等画面,以图文并茂、立体互动的方式完整呈现在民众眼前。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在人体内看到一个婴儿是如何从一个单细胞逐渐分裂演化成为人。不得不赞一句:人类进化的过程,真是太伟大了,太奇妙了!

科学家说,在胚胎6-8周大的时候,他们还无法准确判断,那是人类的还是动物类的。人类和黑猩猩的DNA居然只有1.5%的不同,其余98.5%都是一摸一样的,正因为这细微的差别,一个单细胞才能转化成为高智商的人,而不是灵长类的动物。而人与鸟类、狗狗类的区别也只有50%不到的基因密码,那一条条链子般的染色体链条,经过严密的配对,构成人类的基因密码,再一天天分裂组成构成各个器官、细胞和血液的密码,通过38周左右的时间,演化成一个真正的人。

当胚胎植入子宫内膜后,就开始了分化的过程,3周左右,一个肉团似的细胞,以每分钟40-50下开始跳动,行程了单心室的心脏,奇怪的是,它居然位于体外,通过它的跳动,输送妈妈体内的血液和营养给胎宝宝。

一般到了5周的样子,就能看到胎心搏动和细微的胎芽了,那个胎芽原来就是宝宝四肢最初的雏形。

6-8周,是胚胎各个器官快速分类形成的重要阶段,宝宝的样子就像小鱼,身体是全透明的,能看到细微的血管,眼睛还只是分布的两边的黑点,没有形成晶状体,脸部肌肉也还没有形成,中间的凹槽,最终会演变成为嘴唇上的接缝口,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演化好,也就是会出现兔唇了。

9-12周,也就是整个孕期的第一个里程碑,这个阶段是宝宝所有的器官全部演化到位的过程,它的身体也会从生物的胚胎演化成人类的胚胎,大大的头开始形成头颅,晶状体出现,虽然还看不到任何东西。胎芽形成了耳朵,手臂,尾巴消失了,逐渐形成2条腿,卵黄素萎缩(胎盘没有形成时期,提供胚胎营养的类似鸡蛋黄的物质,不过其内部是空的)胎盘形成!这个时间的胚胎可以被称作“胎儿”,也就是人类的雏形了!

看过之后唯一的感受就是:叹为观止,受精形成受精卵,在输卵管中分裂最终在子宫壁上着床,细胞分化形成胚胎,进而分化形成生命维持系统,形成器官等等。每一步都是这么的完美精确,让人不禁怀疑人类究竟是上帝的创造还是进化的奇迹。

《死亡日记》观后感


看完陆幼青的《死亡日记》,感慨良久,自己想不明白的关于生命的命题,此时似有些了悟。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死亡日记》观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死亡日记》观后感

冯薇死了。一个美丽的生命就那样在瞬间像流星一样消失了。她本不该死的。为了维护叶晶晶的安全,她在那一刻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让出了自己的爱情,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仅仅这一个决定就使得中国女性的成熟以及人性的善良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其实,她完全可以不作出如此大的牺牲的。装作不知,任由事情发展,不但不用丢掉性命,还可以借陈俊伟之手,除掉自己的情敌——叶晶晶,从而得回周马。一箭双雕的美事。然而,她——冯薇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在最后的时间还在尽力促成自己的爱人——周马和另外一个女人的爱情。尽管她是如此的爱周马!多么的宏伟的胸怀啊!有谁能不佩服她呢?非但如此,即使在临死前还在赴全力尽一个警察的责任——留下罪犯的证据,将其绳之以法。

她的死让人肃然起敬,一个伟大的女性!一名优秀的警察!

篇二:《死亡日记》观后感

看完陆幼青的《死亡日记》,感慨良久,自己想不明白的关于生命的命题,此时似有些了悟。一直认为,大凡写出来给别人看的文字,应尽量的积极健康,每个人生活中已或多或少的面对无奈,如果再没有一些鼓舞人心的信念,明日将如何继续?

陆幼青的日记,是在一步步走向死亡预约前,真实的,坦诚的,没有掩饰的自白,因为在这个时候他已没有掩饰的必要。我喜欢看如是真实的文字,既便他被病痛折磨得昏昏醒醒,在思维清晰的时候仍能理性的对待身边的人事,调侃自己的同时,于时庄时谐的字里行间,给人以警醒与思考,你活明白了么,你尽力了么,你确定么?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个顽强面对黑暗的勇者,尽管几乎他所有的疑问,也许没有人能够回答。

我曾问过一个朋友,你害怕死亡么?他说是的,热爱生活的人都会害怕,但害怕不等于低头,狭路相逢勇者胜。虽然我们并不能预知结局,但态度决定一切,至少你不会因没努力而后悔。

就我所看到过不多的书籍,八成以上是积极向上、理性的或幽默的,先人们是否已了然领悟,人生只是个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继承与传承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绽放自我呢。

不要总在做完一堆计划后,便掷之脑后,从现在起,喜欢旅游的旅游,喜欢读书的读书,喜欢歌唱的歌唱,只要能让你从中收获快乐。

篇三:《死亡日记》观后感

陆幼青,一个以去世多年的人,看了他的〈〈死亡日记〉〉,我有许多许多的感触,是什么在支撑他在生命的末班车给他的女儿留下生命的留言,是出于一个父亲的责任?是出于自己的遗憾?或是出于自己对世间的眷恋?不管出于何种感情,他的留言却是他自己在生命的最后遗留下来的话。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相信陆幼青的感情是真挚的,永恒的,诚恳的。

我不敢相信一个得了癌症的人,在身体被癌症折磨,精神受锤击的情况下,有如此的坚强毅力去完成生命的留言,而且写的内容,却出乎我的意料。起初在拿到那本书时,看到“生命留言之死亡日记”几个字,引起了我对一个即将死亡的人将给世间留下什么样的话的好奇心,同时我猜测他写的内容肯定很伤感消极,但看完了以后,我的猜测是不成立的,滑稽的,可鄙的。

看完了了他的留言,我对这位将死之人敬佩不已,在他的〈〈死亡日记〉〉里,呈现给世人的是一种坚毅,一种崇敬,一种力量。陆幼青在生命的最后,还是那么的坚定,那么的沉稳,那么的自若。他的文字没多带着像一个垂死之人的哀伤悲痛的情感,反之他的文字却是那么的和蔼,那么的幽默风趣,那么的通俗易明。有如诸葛孔明在兵临城下,还那么的沉稳自若,城门敞开,拉弦弹奏,演绎的空城计。

陆幼青,平凡之人,大智之人。他的留言朴实无华,平常而无做作,风趣幽默而无消极。在临死之前,还如此坦然处之,无不折射出他的为人啊。

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我们何不洒脱来人间走一回!

篇四:《死亡日记》观后感

我是一名医生,每天面对的就是生老病死,对于“死亡”可以说是很平淡,几乎每天都能经历,但是读了陆幼青的《死亡日记》,我还是无限的感慨与震撼,因为这是他自身的亲切体会,所以很感人,很真诚。我是值夜班时一个晚上读完的,而且是泪流满面,日记里充满了一个年轻人对生命的渴望,对死亡的无奈。

这本书收录了80多篇日记,本来他打算完成100篇,但是还没有实现,就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陆先生病前是从商的,每天就是无尽的应酬,直至37岁得了胃癌,同病魔一斗争就是6年,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摇身一变成了作家。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为自己挑选墓地那一篇,还有对中国癌症治疗上的抨击。

陆幼青无疑是坚强的。他的书名虽然悲凉,可在他的文章中,你却能感受到他顽强的生命力。他一边掐指算着那个“太阳不再升起的某个早晨”,一边却始终关心着这个世界。他用几近戏谑的笔法和独特的视角,谈到了港台文化、中国足球,他不断地思考,安排了自己走后妻子的生活和女儿的教育问题,他花很多时间考虑如何提高生存的质量,降低死亡的伤害,他认为凡事都需有度。

陆幼青也是“脆弱”的。尽管他能坦然直面死亡,但是在字里行间,我还是感受到了他深入骨髓的对生的渴望,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无限眷恋,那种渴望足可以震撼每个人的心灵!

生活,是一种感性的东西,快乐和忧伤原来只在你的闪念之间。让我们好好生活、好好体会生命的乐趣吧,因为这是上天给我们的最丰厚的礼物。金钱与名利都是身外之物,不要等到最后才知道生命的可贵。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陆幼青先生在书中所写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是啊,让我们慢慢欣赏我们绚丽而充满诱惑力的人生吧!

《警察日记》观后感


《警察日记》观后感

2013年11月29日东胜公安分局组织观看了根据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公安局长郝万忠同志事迹改编的电影《局长日记》。电影以郝万忠同志从警十七年的事迹为素材,选取他侦破的经典案件以及他心系人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的事例,全面展现了郝万忠同志从入警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最后成为一名优秀公安局长的经历。

郝万忠同志当伊金霍洛旗公安局时,当地鞋店发生一起命案,女营业员被刺十几刀身亡。面对浩如烟海的视频资料,他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和民警一起奋战,最终靠从事邢警工作十几年的丰富经验,锁定犯罪嫌疑人。当得知犯罪嫌疑人的消息时,郝万忠同志在除夕夜亲自带队抓捕,连夜驱车几千公里上路,几次险些掉入悬崖。铁汉也有柔情,嫌疑人抓捕后,面对嫌疑人年迈的老母亲,破败的家,他几近落泪,最后他把身上仅有的钱都留了下来。这让我感到面对工作时要认真、细心,不放过一丝一毫可疑的线索。时间就是警察的生命,第一时间排除危险,第一时间抓捕嫌疑人,警察总是在和时间赛跑。

郝万忠同志升任准格尔旗公安局长时,准格尔旗是全国的产煤大县,但在西营子煤炭集装站长期盘踞着一伙不法之徒,他们欺行霸市,干扰正常的经营和运输秩序,并对举报的群众打击报复。郝万忠同志不畏困难接到举报后立即部署,经过几个月细致的调查取证,逐渐掌握了犯罪团伙的犯罪事实。他不顾危险,亲自带队参与抓捕,消灭了盘踞在西营子煤炭集装站的黑恶势力团伙,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当警察就要有一颗嫉恶如仇的心,迎难而上,不惧危险,办理案件要注重证据,铁证如山,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郝万忠同志从警17年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不贪污,不腐败,不办人情案。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全靠姑姑一家救济,但当他姑父酒驾被抓时,面对亲人的说情,他直言拒绝,并要求亲属不得以他的名义求情。遇到有困难的民警,郝万忠同志却主动帮助,多方筹措资金为两个生活困难的烈属家庭盖起了新房。对于家人,他可能没有尽到责任,但对于人民群众他饱含感情,他为农民工讨薪,为村里修路四处筹钱,这都让我们看到了一名有责任,有担当,始终心怀人民群众的优秀公安局长。当他因公牺牲后,同事和亲属打开他的保险柜,只有厚厚的几十本日记和一封留给家人的信。

看完电影,我不禁思考,今后应该如何工作,如何更好的履行人民警察的职责,如何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服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勇于担当,不怕困难;要善于总结经验、完善不足;要细心谨慎,任劳任怨。对自己要严格,自觉遵守“五条禁令”,“三项纪律”和“十项规定”的要求。接待群众要热心、主动,回答群众问题要耐心、细致,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郝万忠同志常说:“没有破不了的案子,只有破不了案的警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始终以郝万忠同志为榜样,做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

青涩日记观后感


青涩日记观后感(一):成长的痛苦,心灵的轨迹

章柏青

《青涩日记》是一部近距离反映现实生活的少儿电影。它与多数少儿影片一样,选择校园与家庭为背景,来展现少男、少女成长中的欢乐与痛苦,透视社会对少儿的教育与责任。但是,这部影片中由于编导者采取一种心理学的视角,影片达到了多数同类影片未能企及的思想与艺术力度,属上乘之作。

影片刻画了一个颇为典型的问题少年曲曲形象。他外表孤僻,冷傲,甚至敢于自残,而内心软弱、温柔、敏感,渴望友谊与爱。曲曲有一个暴虐、动不动对他施之以棍棒,离家与他人同居的父亲,而他既讨厌、愤怒于这个父亲,但又宁可挨打,也盼着他来看自己。对于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由于渗入了某种心理分析便使这个人物变得非常真实与合理。对另一个好学生形象由由的设计,更体现了创作者对作品主题表达的匠心。由由是学校的“学霸”,门门功课都是优秀,但她在父母要“保持年级最优”的压力下,内心寂寞、孤独而惶恐,在积极向上的外表遮掩下,同样犯有不轻的心理疾患。心理学的介入,使影片摒弃了少儿影片最易犯的说教与灌输的毛病,影片的主题也不再停留在对人与事物对与不对的简单化的理性判断上,而是成为一种少儿问题的科学的分析。影片被称为一部“问题电影”,它提出的少年学生厌学、网瘾、叛逆等问题其实是一种表象,创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以展示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是引导人们透过这种表象,让我们认识其产生的原因,引导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去认识要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从而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任何孩子的问题,其实根子都在家庭、老师、社会身上”这一真谛。

《青涩日记》的观赏动力来自于编导者对情感世界细腻、真切的描绘。影片展示了两个情感世界:成人的情感世界与少男少女的情感世界,展示了他们之间的依恋与碰撞。影片中的几位家长的个性与当今社会的文化与价值观的急剧变化与滑坡有关。编导者努力不把成人的情感世界简单化。曲曲的爸爸固然粗暴、任性,但内心世界中仍有温情的一面,当曲曲妈妈同意离婚,并搬到另一城市开面店谋生时,他每星期都会驱车几小时去看她们,咽下那一碗象征着生活百味的汤面。由由的爸爸,一直以“对抗激烈竞争”为借口控制着由由的时间及与同学的交往,但他也并非固执到底,在最后当由由哭诉着“我不帮他会后悔一辈子”时,他心有所动,同意她下车去帮助曲曲。这部影片的确展示了我们社会生活与校园生活沉重的一面,展示了环境对于少男少女的影响与重压,展示了部分少男少女在环境影响、重压下性格、心理的变异,但同时也展示了社会、学校总体向上的气氛。即使像曲曲、由由这样受到环境重压的少男、少女而言,他们对爱、尊重、友谊的向往及本质上的善良并没有变。这种分寸感的掌握尤其表现在对他们青涩、懵懂的爱情描写上。少男少女的爱情自然带有早恋的性质,但创作者不再像某些影片一样一味地去批评、指责,而是写出了这份情感的温暖、纯真与美好。它展示的不是欲望与性的骚动,而是一份纯净,一份对少儿情感处理上的启示,也平添了影片中的青春、朝气与诗情。

这部影片改编自作家裴蓓的小说《青涩》,导演保留了原作深厚的文学气息与生活的质感,又进行了恰如其分的电影化处理。曲曲的日记成了电影的切入点,它与不断插入的梦境一起,支撑起影片结构,也平添了影片的情感冲击力,而影片中心理师这个人物的设置与她对曲曲心态的分析大大强化了影片的理性含量。影片注重细节,讲究台词的精炼与哲理,镜头动静结合,音乐具有校园情调与青春感怀。创作者毫无功利之心的创作心态成就了这部难得一见的纯净而发人深思的青春校园电影。

青涩日记观后感(二):痛感青春,需要你我的关爱

如果你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你是否关注过学生的内心需求?还是片面的将学生划分为好差两个群体?如果你是家长,你是否在打骂孩子的同时反思过自己的行为?是否了解过自己孩子沉默之下的隐忍和脆弱?在观摩了《青涩日记》电影之后,作为一个老师,不禁扪心自问,电影中的场景和人设是否似曾相识,是否就在我们周围,是否就是你和我。

此次电影活动作为2014杭州城市电影惠民工程中的一项,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以及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主办,早早的影院里就挤满了西湖区的教师群体,电影的情节真实而感人,开场由一位心理辅导老师和一位学生的对话而起,学生不断自责自己杀了母亲,抖动的镜头犹如孩子纤细敏感的神经一样,杂乱无章,事情还得从转校第一天开始说起,影片通过转校生这样一个设定,将一个整天沉溺于网吧、不思进取、课堂上睡觉,和其他学生打架斗殴的学生形象展现在教师面前,但渐渐地,电影牵扯出该生背后的故事,沉溺于网吧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母亲整天麻将,父亲却有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家庭),课堂上睡觉是因为缺乏动力,和其他不了少年打架也仅仅是因为儿时父亲送的手表被其他同学扔了出去,虽然表面上,他是一个不断制造麻烦,不断给家长添乱的孩子,但事实上,他却是一个细心脆弱,需要保护,渴望父爱的孩子,而这些他都无处说,只能写在日记里,所以他的日记就是一本尘封的内心独白和疗伤之地。

本片中还有一个角色,可以说和男主角的境遇完全相反,一个品学兼优的班长形象,但是她却是在家里人殷切的希望中成长,学习压力大,处处做到完美,高标准,严要求的束缚,成为女孩想逃离的原因,虽然女主人公由由和男主人公曲曲看似像两条平行线,但都有着青春期的叛逆和来自家庭、学校的压力。

最后,家庭的矛盾、旁人的不理解、在学校里被冤枉的事件都让少年的忍受力达到了一个峰值,成为击垮他内心的最后导火索,在与母亲争抢刀具的过程中,无意刺伤了母亲,却自责到是自己杀了母亲,最后,少年在与父亲的交流中,获得了平静与解脱。父亲也从这件事情中,体会到自己错误的行为才是导致孩子走向边缘的根本原因。

谁的青春无痛?但我们要会疗伤,只有结合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三方力量才能构筑一道保护学生的屏障,未必棍棒之下出孝子,未必疾言厉色才是教导学生的唯一方法,从这本电影中,你或多或少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是曾经叛逆的自己,或许是站在道德制高点,自以为是的家长,又或者是独断,带有成见的老师,电影毕竟不是现实,但他又高于现实,希望美好的结局会在现实中上演,让我们从电影中得到反思,获得真谛,带着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走过一段无痛的青春!

相信《《整容日记》观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整容日记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