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千年一叹读后感 > 地图 >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千年一叹》读后感_2100字。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千年一叹》读后感_2100字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千年一叹》读后感2100字

《千年一叹》

其实我看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只是因为《悲惨世界》太长,还没有看完,写不出读后感来。那就挑一本相对来说短一点的。再者说,我已经很久没有看余秋雨的书了。因为尘封的《文化苦旅》是最好的朋友送的生日礼物,然而他走了。然后我就一直停留在开始阅读的地方,甚至已经不记得开始阅读的地方了。一开始是不愿意忘记,后来是不刻意想起。所以,就一直一直尘封,顺带也“封杀”了余秋雨的那些书。

所以,是开始的另一种意义。

然而,我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持续刷新。直到最后读完,有几处大笑,更有几处哽咽。然而,一切,不如作者一句“千年一叹”。

这其实是一本十几年前的书,书的内容基本以日记形式体现。千年一叹,却也有时日行千里。

九九年,那个年代有点遥远,所以书中内容有些当下的形式,不知如今可有改善。但愿有吧。苦难,不应该是苦难人民一生的标志。以颠沛流离之姿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颠沛流离的淡漠与认可。那是放弃的另一种姿态,无畏的意义,竟让我心生怜悯。可能是因为,我刚刚看完书吧,内心受到的冲击,不太对安逸有好感。因为他们的安逸,我看不见我能理解的幸福。有时候,想要接受别人的生活状态,果然是不容易的。理解和尊重,多么重要。但是,我愿意的是他们理解我们的生活状态,但凡有追求,总比等死好的。(其实,这是一段混乱的语无伦次。想要删除重来,又觉得它本身很重要,那就留着吧。给自己情绪一个出口,本身也应该是读后感的一种形式)

这本书,本身是纪实叙述的一个出口吧。作者在自序中这样写道“但是,恰恰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出现了可能。就在二十世纪临近结束的时候,天意垂顾中国,香港凤凰卫视突然立下宏愿,要在全球观众面前行走数万公里,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聘请我担任嘉宾主持。”

所以,所有的遇见,文明或野蛮,兴盛或没落,冲突或融合,处处可见,时间有话说。

本书全程始于希腊,归于喜马拉雅山脉一端的尼泊尔,途经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印度等等诸国。其中困难种种,不曾描述的居多,即便如此,我也跟随他们一直心惊胆战。

作者本来就是去考察文化遗址的,所以基本上,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大多都是我不曾了解的,果然读书时期,历史课本,只是沧海一粟。我只好跟随作者的步伐,囫囵吞枣。若真要研读,必定是不能如我这般,刘姥姥附体,一边存疑,一边感叹,而应该是一边感叹,一边解惑。然而即便如此,我也是受益颇多了。读书时留下的划线和随想,已然是克制不住当时的震撼的体现了吧。也会有很多地方,让我有共鸣的感觉,到此刻,竟不知如何列举,大约可以用不胜枚举来形容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几点,大约都和上面的某段语无伦次相关。

一是伊拉克战争。其实我们都知道当年伊拉克战争的结局,不是当事人,却知当时事,有一种原因叫大事件。“但谁能料到,去年五月,先是印度,后是巴基斯坦,两国分别进行了五次和六次核试验,亦即在短短十几天内共进行了十一次!这不能不把世界震惊了,成了二十世纪末为数不多的顶级人类危机。”而这,竟然不是结局。当时谁能想到萨达姆最后死于绞刑。我的印象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为了石油打的一场战争,已经不知道这样的知识记忆应该归于年少无知,还是年长无为了。

二是以色列。“这里要查验护照,但谁都知道,护照上一旦出现了以色列的签证,以后再要进阿拉伯的其他国家就困难了。”,直至看完这本书,我的脑容量也没为自己解惑,为什么?因为宗教冲突?因为恐怖组织?因为……太复杂了,我大概得先补读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

三是恒河。“伟大的恒河就在近旁,印度人民不仅把它看成母亲河,而且看成是一条通向天国的神圣水道。一生能来一次瓦拉纳西,喝一口恒河水,在恒河里洗个澡,是一件幸事。很多老人感到身体不好就慢慢向瓦拉纳西走来,睡在恒河边,只愿依傍着它结束自己的生命,然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他们不会离开,因为照这里的习惯,死在恒河岸边就能免费火化,把骨灰倾入恒河。如果离开了死在半道上,就会与恒河无缘。”“男人赤膊,只穿一条短裤,什么年龄都有;女人披纱,只有中老年。没有一个人有笑容,也没见到有人在交谈,大家全都一声不吭地浸水、喝水。”“死者将被拖到不远处,由政府的火葬场焚化。但一般人只要有点钱,一定不去火葬场,而去河边的烧尸坑。这个烧尸坑紧贴着河面,已成为河床的一部分,一船船木柴停泊在水边,船侧已排着一具具用彩色花布包裹的尸体。”“死者将被拖到不远处,由政府的火葬场焚化。但一般人只要有点钱,一定不去火葬场,而去河边的烧尸坑。这个烧尸坑紧贴着河面,已成为河床的一部分,一船船木柴停泊在水边,船侧已排着一具具用彩色花布包裹的尸体。”我理解不了这种神圣的信仰。生命归于虚无,有很多种方式,这种集体自杀或者等死或者朝圣,我大概会逃之夭夭,无法使内心归于虚无。与其说震撼,不如说震惊,尽管没有视觉冲击,但这也已经是我看过的我最难以接受的信仰了。

总要归来,所以我的书也就看完了。

《千年一叹》,最后我想说,生于和平,何其感恩;历史悠悠,仰视她,正视她,回忆她,探索她,适应她,感谢她,传承她,创造她。时间与历史同在,文明与自然共和。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礼貌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2024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礼貌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可能是每个中国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习历史的第一课,尽管那时候并不理解何为文明,老师或父母总会要求我们记住这句话,同时还要记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同样也理解不了这些国家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文明,只是死记了这么一个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个概念就牢牢地长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很少有人去怀疑和论证,如果不是做学问,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这样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常识。

在信息化空前发达的当代,提及文明古国,我想大多数人头脑之中首先出现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奥林匹亚、金字塔、空中花园、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我们的历史,很容易想到这些人物和情景,或许来源于我们对三皇五帝、孔孟、万里长城、兵马俑的熟识,这样的联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进而联想到当代,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比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进步。

然而,当我们认真读完《千年一叹》,跟着余秋雨老师从古希腊文明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到古巴比伦文明遗迹,再到印度文明遗迹,最终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国,我们就会改变很多伴随我们很久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认识,改变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一: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追寻历史的脚步

——读《千年一叹》有感

六年三班 陈长

追寻历史的脚步,视国家的兴亡,触摸古迹的沧桑,问道荒原的茫茫??——题记

一个古迹,一段历史

希腊,这个引起人们感叹的名字,在希腊,处处是沧桑的古迹,光荣的历史;在这

里,完全可以感受到古奥林匹克的庄严、肃穆。2000多年前,当幼发拉底河开始孕育新

文明的时候,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已经开始井井有条的举办了;当许多国家受到

战火的洗礼时,希腊仍不失本色,奏响胜利的凯歌。它,一个承载了希腊几千年的辛酸

与骄傲的建筑,一个饱经风霜、经受挫折的建筑,希腊的路在它脚下延伸。它,便是

巴特农!巴特农阿克洛玻利斯的中心,白云雪亮,石柱残迹斑驳,一种古典的美弥漫开

来。但,当希腊的黄金时代过去后,它还在,这是悲哀还是大幸?“他们都走了??”

巴特农喃喃道。是啊,唯有这蓝天陪伴着碧草。

金字塔的辉煌

埃及,一个古老的文明,正是这个源自于尼罗河的文明,创造了举世无双的金字塔。

当年一位工匠的意外的喊叫,惊起了夜空中的黑暗。大金字塔耸立在沙漠中,它在历史

的长河中静静的当一名看客,俯瞰朝代的衰亡,风云的变幻。任何人在历史面前都不值

一提。拿破仑气焰如何嚣张,将整个世界都看成沙盘,但当他来到了金字塔下时,也感

到了渺小。在高亢的歌喉,怎能抵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顶端的呼啸声?

黄沙漫天,永远陪伴着金字塔

斯人已逝,一抷黄土。但他们建筑依存,屹立不倒。也许我们都忘了千年前僧侣的

吟诵、祭司的虔诚祷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们忘记了过去,忘记了历史,忘

记了先辈流传下来的精神。千年一叹,在叹什么?在叹千年文化的迷失,在叹千年精神

的空白,在叹我们内心对千年文化的不屑!游历了名山大川,流连于处处古迹中。波光

粼粼的蓝是希腊的颜色;灿烂耀眼的金埃及的颜色:醉人心脾的绿是尼泊尔的颜色??

千年一叹,需要的是毅力与耐心,头脑与思维。千年一叹,叹过去;叹文化;千年

一叹,引人深思??

追寻历史的脚步,仿佛回到了历史;追寻历史的脚步,我们才能更好的体会生活! ——后记

篇二:千年一叹.读书心得

苦苦的跋涉 苦苦的思索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 昌盛中学 赵丽娟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题记 最初是从《阳关雪》感受余秋雨厚重从容的文风的,那时真的觉得他就应该是一位目光深邃面容苍老的长者。此后便沉醉在他的出走文化了,先生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一次次的给我以精神的洗礼,让我逐渐走进他的文化思索,也让我随着他的文字走遍中国,而《千年一叹》又让我同他一起亲历最恐怖的地区,在荒原上反思,在文明遗迹上思索,一路走来我似乎听到他的重重叹息。

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意外地发现有那么多荒草迷离的遗迹和战壕密布盗匪出没的城市。时刻都潜在着危机,时刻都经受着考验,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所看到的是令人无比震惊和困惑的衰落……从希腊到埃及,转而到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回到山西平遥,岁月的风尘、战场的硝烟、四万多公里的跋涉。走在三千年前辉煌的土地上,感受着衰落的古文明,书写心中的悲怆和感叹。所有的文明遗迹都在向作者和读者述说一派景象,繁华或萧瑟;所有的古老

的文明都饱含沧桑的沉淀,隐忍又无奈。 都在无言的向后人讲述一路走来的风霜血雨之途。

希腊的蓝色,埃及的黄色,以色列的象牙色,伊拉克的灰色,伊朗的黑色,印度的棕黑色,尼泊尔的绿色,当作者的脚步探访这些孕育过古老文明的土地,这些孕育过古老文明的土地激发了文人敏感的悲悯和思索,作者的笔,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撼,还有失落文明的痛心:

“发出最恐怖声音的这个人种,这种嗓门,曾经诵唱过天下最慈悲,最悦耳的经文。”

他们的祖先颂扬普渡众生,和谐悦耳的经文声声道出天下苍生共同期盼的:和平。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衰落了,取代振聋发聩的文明至理是令人战栗的口号。尼罗河、恒河无声的流淌,是不愿诉说还是不忍诉说?

“是的,孩子,你们可能都不识字,用不着圆珠笔,但你们知不知道,你们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对于那些因战火流离失所的伊拉克孩子们,作者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目不识丁的悲哀,更心痛的是这片经受硝烟的土地,会令汉谟拉比暴跳如雷,会令他们的智慧的祖先们落泪,这群懵懂无知的孩子们却哪里察觉得到他们祖先的叹息。

余秋雨就是这样用他的如椽巨笔。讲述他游览失落文明的遗迹的独特、深沉的思索。步步远离祖国,却时时品读着中华文明,追溯根源,追寻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原因。“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在抚摸文明遗迹累累的伤痕后,作者回头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

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

艰苦跋涉、亲历险境,苦苦思索,终于让作者找到了这个艰深的文化命题的答案:远征和失序,迷昧与保守是作者思考得来的另外几大古国文明衰落原因。

这部巨著是作者对世界文明史的探索,也是对中华文明史的思索。美妙的文字,深邃的积淀,深层的挖掘,促使作者不停的追寻,终于在《借我一生》中,找到了答案,当他和妻子手捧那双虎头鞋端详时,一定会为这千年之旅而骄傲,更会为那世纪之交的千古一叹而自豪。

篇三: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千年一叹读后感

最近看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感触颇深。想沿着他行走的路线,到世界各地去看看,那也就不枉此生了。

这本书是一本日记,采用游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苦中带甜的经历,读书的同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这是为什么?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应该如何去面对?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伊拉克之行。每每想到,心里就很酸,当他讲到当地孩子的贫穷、无助时,我的眼泪便刷刷地流了下来。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都不认识,可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快乐地生活,但他们却也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这一切不能不让你开始痛恨美国,痛恨懦弱的联合国,痛恨伊拉克的当政者,同时也为这个民族悲哀。

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也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在中东,在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因此,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唾弃的。所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早在秦始皇时便统一了文字,使得中国历史活了下来,不象埃及的历史,变成了“木乃伊”,现在的人们面对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却完全不懂何意;而一部印度的普通历史,却也要中国人的著作来填补和修订。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经千辛,却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不像两河流域许多国家,只剩下了一些颓垣残壁和一段辛酸的回忆。

我们是文明人,我们有义务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用尽全力。要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贡献自己的“小”努力。这便是传承,这便是文明的叹息。

读《千年一叹》有感


读《千年一叹》有感

一个文采飞扬的学者,一段异国他乡的旅程,一串如诗似画的文字,成就了这本书《千年一叹》。余秋雨教授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走过北非、中东、南亚,于千禧之年的元旦抵达中国。这段旅程也成为他笔下的文字、心中的回忆,成为他追寻文化足迹的朝圣之路。

这三个月的旅程对余教授来说,是难忘的,是震撼的,是惊险的。他的足迹踏遍不计其数的宏伟景观、名胜古迹。迈锡尼的断壁残垣,金字塔的蔚为壮观,犹太古国的残存气息,巴比伦城的壮大磅礴,都刻在余秋雨教授的心中。我们读者品味这质朴的语言时,仿佛身临其境,但却无法真正感受这不凡的一路。

这一路,是壮美的一路。

这条路上的景观无需多言。既可寻异域风情,亦能觅历史足迹,何其壮美!我难忘这两个片段:在爱琴海边感叹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在海边炽热的阳光下只须借得几分云霭,立即凉意爽然;在埃及沙漠低吟平漠千顷,暮色已重,远处的层峦叠嶂全都朦胧在一种青紫色的烟霞中。碧海长空,飞沙走石,云霓缈然,如一幅清新的山水画。

这一路,是危险的一路,

这段旅行虽然风光旖旎,却也危机四伏。在埃及奔赴卢克索时,七百多公里,处处军容森森,枪支如林,布防严密,各路警察皆来护送;在去伊拉克时,先是勉强入境,又穿越六百公里的死亡公路,快马加鞭抵达巴格达;在伊朗克尔曼时,余教授执意前往扎黑丹,此处形势紧张,命案频发,并有沙漠风暴袭卷,最终,历经曲折到达目的地。危机四伏,险境重重,大漠枪影,似一部惊险的电影。

所有的见闻凝聚成回忆的结晶,融成文字的水流。这一路是不凡的,而文字却显得平凡,并无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等书中的华词丽藻,妙语连珠,但含有一种质朴简洁的清新,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正如作者序中所言,随行而记,并无修改。越艰难的路途,越能扣动心弦,感受文化之力;越不凡的旅程,越能打开心扉,聆听历史之音。这本书是对文化的传承,是对本心的坚守。

明代的董其昌曾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两者在余秋雨教授心中是并存的。读万卷书后,方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后,方成万卷书。《千年一叹》就是这万卷书中的一颗明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若想著成一部好书,缺不了你的足迹和阅历。路始于足下,文源自行中,我们要积累文化底蕴,增加人生阅历,做一个随心的笔者,一个自由的行者,一个文化的传承者!

千年一叹读后感体会


我所追求的是什么?是即使内心尚存一息,也要去点燃的火种;是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要去追逐的梦想。《千年一叹》一书由著名作家余秋雨所著,该书的内容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展现出来,彰显了另类的风格。

“要么今后只敢小声讲述中国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废墟”,这是该书在开幕时的一段话。余秋雨在荒野大漠中独自消失了整整十年,寻觅着数千年历史中蕴藏着的魂魄,是否依旧尚存?最终,他写下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两部著作,将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遗址重现光明。而这次,他把自己的目光延伸向世界的历史长河中,走进人类历史的福地,穿越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国,真实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址,让世界的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即将流失的东西,唤醒人们对于历史的使命感。而在此同时,也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想象着,人类社会迅速的发展,历史长河流动的速度也随之加快,星球里的新陈代谢也不断的发生着,发展、淘汰、发展……或许在那么一瞬间,我们停下脚步,回想着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这时,猛然回头,发现身后只剩下一片狼藉,身前的长河又不知通向何方。未来的我们是我们,过去的我们也是我们。那一份厚重的底蕴,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忆,更是一盏指路明灯。

千年一叹读后感2000字


千年一叹读后感2000字:

最近读了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和《千年一叹》。很多人认为这两部书可以称为余先生最好的两部著作,读过之后,我也这么认为。

早年读过余先生大名鼎鼎的《文化苦旅》,但那时多半只是当成一种游记,并未完全体会余先生内心深处那种对中国文化深深的探究,之后读他主编的《藏着的中国》,始知他深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他的作品盗版甚多,因此这几年都没有读他的书,一方面是怕买到盗版,另一方面,和我读书的习惯有关,越是好书,越是敬佩的作者,我越是抱着敬畏之心,而不敢过早拥有打开阅读。

直到这次,我接连买了《借我一生》和《千年一叹》,窃以为,读余先生的书,应该先读《借我一生》,先了解他的成长和心路历程,然后再读他其他的书,可以更好的理解他的立著思想。

《借我一生》是余先生的一部自传,其中很大篇幅介绍了“文革”期间他个人及其家人的不幸遭遇,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这种出生在文革“中期”的中年人,也能从中了解一些十年浩劫的经历。文字之间,流露出的是余先生对政治毫不掩饰的厌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文章回忆了余先生儿时的经历,不过我感佩他惊人的记忆力,但我想对儿时记忆的细致描写,虽然是真实的,但应不乏文学修饰的成分。文章写到他在浙江老家,隐居山林中一个荒废的小楼里读书,无意之间发现这座小楼居然是蒋介石当年捐赠的中正图书馆。“文革”中,多少图书被焚烧,多少文化人被打倒。历史上恐怕也只有秦始皇焚书坑儒能与之相比。作者痛恨之余,以蒋介石捐赠图书馆一事与之相比,一个是铲除历史文化,一个是传承历史文化。余先生成名后,在学术上、创作上甚至其他方面,经受了很多所谓批判攻击。余先生认为,这种批判攻击大多是“文革”流毒,多次表达了对“大批判”的愤怒和轻视。本书后半部分,主要介绍了文革后这些年他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思索,主要反映在这些年他从《文化苦旅》开始到《千年一叹》文化系列丛书的创作经历。应该说,此书反映了余先生的思想,但也能看出他在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一些高傲。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大凡文化人,总有些清高的。很多人看了余先生的书,可能在一些方面不能认同他的观点,我想,各人的文化水平有高低,视野有远近,历史知识有深浅,立场有不同,观点自然不同。总有些人出于各种目的,借批判余秋雨而想达到自我炒作,越这样,越能凸显余先生的文史功底。

《千年一叹》是余先生参加的由凤凰卫视在上世纪最后一年,即1999年末,搞的一次大型千禧年世界古文明追寻反思活动的日记报道。这次活动,凤凰卫视自希腊开始,经埃及、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至中国西藏,全程记录报道了这些国家土地上曾经拥有过的辉煌的古代文明以及这些国家现在的状况。我们既能发掘回顾在历史上那些曾经有过的伟大文明和国家,更能从现今这些国家的境遇中反思人类的行为。在《人生最后的智慧》中,余秋雨向我们介绍了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的陵墓,“......没有墓碑和墓志铭,整个陵墓不着一字......让生命的终点归于素净和清真......”。我除了震撼,也要向安息的侯赛因国王表达敬意!他毕竟是一国之君啊!而且是有国际和地区影响力、又得到自己国民爱戴的国君啊!反思我们国家,却有太多的陵寝文化。古代的不说,近代的中山陵、毛主席纪念堂,毛主席一代伟人也当配纪念堂,可最近新闻说山西为华国锋也修建了豪华的陵园,就有些“过了”。华国锋虽也曾是国家领导人,粉碎“四人帮”也立过功,但他和无数革命前辈比,还显资历太浅,如何能配如此豪华陵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怎样?他们都没有享用如此豪华的陵园,很多都把骨灰撒在祖国大地。当然,这不能怪已逝的华国锋,而是山西一些官员的功利思想在作怪。

凤凰卫视一路前行,途径的几个国家,如伊拉克、伊朗都饱经战乱。尤其伊拉克,先是八十年代两伊战争,然后入侵科威特,1990年海湾战争遭到联合国多国部队打击,2003年美国再次入侵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如今怎样呢?推翻了独裁政权,人民比过去更多的沦落在日以继夜的恐怖暴力之中。美国总想以自己的价值观强制灌输全世界,尤其是伊斯兰国家,而事实证明,这只能带来战火和恐怖袭击。

在印度,余秋雨本来是带着美好的印象去参观的,然而“《我却拒绝说它美丽》”。首先是这个国家人民整体的极度贫困,与印度在国际上极力争取的大国形象完全不符。我已不是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读到有关印度恒河所谓“恒河晨浴”的记载,第一次是韩国人写的《雨啊!请你到非洲》。印度放弃了佛教,证明这个国家放弃了智慧与理性。从余秋雨的这几篇报道看,没错,印度做着大国梦核武梦,而内部却是一个极度贫穷、两级分化十分严重的国家。大多数人民愚昧不化。一条母亲河,每天一边焚烧大量尸体和骨灰,一边有无数的人在旁边洗澡刷牙,实在太恶心了!

通观全书,余先生不仅对比了世界几大已衰亡的古文明和中国文明,更是对比了世界三大宗教。我认为,世界宗教,从古至今,大大小小,保存下来的、灭亡的,何以千万种。然三大宗教,唯佛教最和平。佛教从不侵略杀害其他文明与宗教,也最为理性和充满智慧哲理。中国接受了佛教,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是佛教之幸,也是中国之幸。

读完此书,回味无穷。世界几大古文明均已衰亡衰落,那些土地上现在的国家大都陷于战争、恐怖和暴力、愚昧、极度贫穷。我看到了文明沦落背后一些宗教的身影,庆幸的是,中国古文明延续至今,作为中国人,真应该好好补习一下中华文化。

昨晚去公园散步。散步锻炼的人群纷纷攘攘,一群群的中年妇女随着音乐在跳健美操。春风拂面,夜色下的湖面微波荡漾。这就是和平的中国,真好。但是我突然又想到中国古文明延续至今,还能延续下去吗?现在的中国,从小学生起,还有多少人读过四书五经呢?四书五经作为中华儒家文化的核心,几千年了建立和维护了中华的传统道德和文化传承。但是现在,我们不读它了。我们面对的是纷杂的网络信息,物欲横流的社会,真难以想象,如果中华传统文化不再延续,中国的未来在哪里。作者〡夏冰

《千年一叹》读后感_1200字


《千年一叹》读后感1200字

六个半小时。
这场千年之旅是历史之行也是文化之考,这声千年之叹是赞叹也是惜叹。
与其说写篇书评,更应说仅是一篇读后感,因为在阅读之前我对除本国之外的古国文明不甚了解,深知自身的浅陋便不敢妄加议论,如有不足还望指正。
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作者一行跋涉数万公里,走遍文明发祥地。感谢余先生在面临种种危险依然坚持用文字带我们完成这场千年穿越,未经雕饰的文字反而真实又珍贵。余老先生并不奢求用有限的篇幅穷尽文明的起源发展,即使是人类探索出的已知文明也只是真实历史的冰山一角,余先生只是将自己一路所看所闻、所思所想倾诉读者,在他笔下,古代文明比历史书上的遗址照片来得震撼。
千年的文明,依然是我们歌颂、赞美的对象。爱琴海边神秘岁月留下的石柱群,至今依然未知的人类奇迹金字塔,犹太教的最高圣地哭墙,沙漠里的“玫瑰色的城堡”佩特拉,巴比伦古城经受“复原”之后唯一留存的沥青路......遥远又神秘的古文明穿越时空来到现代人的面前,虽已是老态龙钟的残缺模样,但千年岁月赋予他们厚重的气质,他们像一位位在日月辉映下蹒跚而来的老巨人,接受着无数后代的崇敬与朝拜。人类文明由他们而生,由他们而育,我们的现代文明有源有根是多么让人骄傲和感动的事,无论文明的族谱记录到哪里,面对老祖宗,我们只能谦卑致敬。
但是荒芜的现状、残酷的争斗、战火与硝烟,辉煌的古文明对比现实的衰败,似乎让我们听到了老祖宗的叹息。千年文明的河流滋润了沿岸所有的人类聚集地,自己却逐渐干涸,全然失去了最初的鲜活。战争入侵、宗教冲突、自然灾害、文化互噬都反复折磨着古文明,直至今日,竟只剩古中国文明绵延未绝。
作为世界五大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中国文明并不算最年长,在其他古文明逐渐消亡暗淡之时,中华文明即使几经摧残,也屹立不倒,结合余先生的观点,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文字统一,二是地理环境阻隔,三是对小国文化的强大包容力,四是追求实用理性、中庸之道,五是科举制的确立。
中华文明能否万古长青还是未知,面对盛极而衰的自然天理,人类的力量微如草芥,但悲观主义只会加剧毁灭,唯一的道路是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历经其他文明的消亡,终究要回归到对现存文明的反思。现世文明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安稳和平,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正威胁着许多国家,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推崇传统文化,抵制外来侵略文化了。文明的滋养是润物细无声,从小培养起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文明传承的应有之义,文明的后代若无视甚至轻视文明,那文明也离毁灭不远了,再看如今的一些“慕洋犬”,老祖宗还在这呢却对着别人摇尾巴喊爹爹。
人类的延续需要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和谐,也需要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也是为何我们对外提倡“一带一路”,对内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中华文化在历经灾难的沉寂后,已然焕发出新的生机。

读后感《《千年一叹》读后感_21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千年一叹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