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 地图 >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有关心理教师读书笔记。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阅读相关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你是否为此为写一篇读书笔记而苦恼了。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有关心理教师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心理教师读书笔记(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读书笔记

一、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

健康应当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依据心理功能的受阻程度,一般可以分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二、教书的社会角色与心理素质

教书的职业角色应为以下六个方面: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级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家长的代理人;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教师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重要的桥梁作用。但是作为现代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指导者,而不只是灌输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也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只是比教书更重要的任务。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来看,人的思想道德的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做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工作。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和基本形式,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学生在校期间,教师就成了家长的代理人,教师一定要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要从各方面去关心和照顾他们,要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可信赖的人。

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问题。要为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有关心理口健康和心理卫生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

教师心理不健康状况对学生间接地产生一些消极影响,教师职业适应性差,导致教师不愿与学生接触,在与学生接触中,缺乏积极体验。工作中自我效能感较差。自信心不足,不能形成坚定的教育信念,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长远打算,得过且过,这样怎能教好书育好人。

教师因各种认识偏差,而造成的态度偏差,导致在对学生的教育上缺乏公正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主要表现为情绪急躁,反应过敏、容易冲动,不善控制直接会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教师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表现为与周围的人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对领导不能理解支持,密切配合,对同事不能和睦相处、协作共事。对学生不能关心爱护、尊重理解经常表现成为我独尊,自我中心,主观、偏狭、多疑、懦弱等等不良性格。

教师心理不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战该,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暴躁乖厌的性格,常常成为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自接原因。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常常有老师把学生害怕自己当做自己的本事,这样常常会导致学生反感讨厌。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压力的来源有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两类。外部压力主要来自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的突然改变,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和各种意外打击与挫折、失业下岗、亲友生病,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受到侮辱等。内部压力主要来自过高的自我期待,过强的心理冲突和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等。如给自己定了不切实际的理想目标。过强的责任感进取心,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倾向。因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不一致而导致的认知冲突与动机冲突,因人格缺陷或自我调节能力偏低导致的焦虑倾向、抑郁倾向。

从主观上看,挫折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大都是一消极的、不愉快的体验一些重大的挫折常会使人感到极大的痛苦,产生许多的烦恼,使人烦躁不安,苦闷异常,痛苦异常,痛不欲生,因此人们都认为挫折是一件坏事,都已能够避免挫折为人生的最大愿望。如逢凶化吉、苦尽甘来等。

从客观上看,心理压力和心理挫折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有消极的影响,也有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我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应该是不能逃避,二要充分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完善自我的一种锻炼机会。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不断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坚韧不拔、坚持不懈;

2、及时调整、学会放弃;

3、灵活应变、另辟蹊径;

4、发愤图强、不断升华。

三、教师的合理认知与心理健康

我们看错了世界,反说世界欺骗了我们。泰戈尔

认识活动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合理的认知则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基本问题的系统认识或看法,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决定着他的教育态度和行为。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做到三个尊重,即一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四、教师的世界观与心理健康

世界观是由认识、观点、即、信念和理想勾成。苦与乐是相对的,痛苦与快乐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感受,快乐靠自己。

五、教师的情感与心理健康

问世间情为何物?

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情感与认知、需要有直接的关系。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

教书育人乐在其中,教师积极情感的培养。

积极情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对高尚道德的崇善;能保持积极乐观、相对稳定的情绪。

把握情绪的闸门,教师消极情感的自我调控。

做到:知足常乐;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心理换位;转移认知对象;合理宣泄;升华调控;自我安慰;一笑了之;快乐作业。

六、教师的性格与心理健康

性格是指人的品质、骨气、行为模式、道德力量等。性格是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它对教育教学的效果有影响作用。对人际交往也有作用,俗话说:己所不欲,无施于人。对个人的发展也有作用。

七、教师的学生观与教学心理卫生

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一个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手势或表情,都会使他们受到鼓舞,增加勇气。

有关心理教师读书笔记(二)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笔记

教学中的困惑有三个主要原因,第一个是所教授的学科知识残缺不全,第二个是学生的复杂和对他们认识有一定的难度,第三个是教师对自我的认识。

教师只有在认识自我的情况下才能会对学生的心灵进行认识。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关注于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巧,而忽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外界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也是更多地关注外在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技巧,而鲜有涉及教师的内心世界。或许这是一个太不容易把握的领域,与其在这些看不到搞不清的抽象物质上浪费时间,倒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那样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会起到显著的效果。对外界的要求不不奢望太多,因为在其他一切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谈这个话题,我也觉得有些不现实和奢侈。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渴望这样做,也一直有着这样的努力。只是因为,我关注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狭隘有如此模糊,每次刚刚走进却再也不能深入,我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每次都是浅尝则止,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停滞不前。更何况,怎么把关注自己的内心与教学联系起来,对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依据作者的说法,通过把握智能的、情感的、精神的三种通道的整体性,同时结合教育生活,可以帮助教师把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统一为一副完整的画面。希望通过以后的阅读,我能把教学和自己的内心融为一起,不仅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人。

第一章 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

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心灵才能整合职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教学不可能因为技术层面的改进而取得成功,如果那样,成功的教学就可以复制,也就不会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找到属于我们的那种教学方式,与我们自身的气质相契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心灵自由的状态下实现良好的教学。因此,目前最为重要的就是走进我们自己的心灵,实现自我的对话。然而,这些是需要勇气的。教师是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结合,当我们试图打开自己的心灵,与学科、学生进行对话时,我们可能会遭受伤害。为了避免伤害的发生,有些人选择了自我保护。把自己的个性、心灵与教学生活相分离,在面临危险时,我们进行着本能的自我保护。实际上,这种分离使我们漠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在教学与内心中寻求统一,我们也将不会在教学中实现自我的完整,封闭不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重新审视当初引导我们走向教学的交汇点能帮助我们找到优秀教师的本源。实际上,就我个人来说,与其说是我自觉地走向教师这样一条道路,倒不如说是在外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促使我做出这样的一种选择。不过,相对于认为一种经历使然,我宁愿相信这是我自身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对于作者所说的两点:与启发、引领我们心灵的导师相遇,与选择了我们的学科相遇。我也有这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上大学之前,我认为自己从来没有遇到过自己喜欢的语文老师,他们没有激起我的语文的兴趣和渴望。直到我读大学时,才有幸遇到这样的老师。虽然他们并不记得讲台下边的这样一个我,但将会对我的一生产生影响。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两个女教师,其中的一个我选修她开的《王国维与人间词话》,另一个则是旁听过她对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解读。我已经不太记得他们所讲课的具体内容了,但她们讲课时流露出来的那种气质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讲《人间词话》的老师很自我,听她讲课,我的面前不是一个个独立的诗人形象,而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伸手可及。或许她的解读不那么权威,在学术上也没有什么独有的价值。但这是一种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的诠释,是在诗词中不断验证并反省着自己的生命。对于台下的我们,她似乎不承担什么样的负担,也没有什么样的责任。她完全是一种自我的阐释和陶醉,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也和她一起完成了对以往生活的回首。可是,她的境界终究不大,她太关注与自己的世界了,以至于我都不敢走近她,怕打扰了属于她自己的清净和领域。而且,从她的言行中我能明显地感受到那种看似洒脱的背后留有某种不舍,某种遗憾,她终究不能达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但这些丝毫影响不了她课堂的魅力。我想她是将自己个人的生活融入教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课堂。她的心是对教学打开的。

人性化的职业概念是你深层愉悦与外部世界深层渴望之间相遇交融的圣地(比克纳)。倾听自己的声音: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学会自言自语。

第二章 一种恐惧文化教育和分离的生活

一系列对多元性的恐惧,当不同的真相相遇时,对冲突的恐惧,恐惧不断失去自身认同。恐惧本身并不可怕,我们要在恐惧中学习和成长。

那些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忧郁的学生,内心充满了恐惧。教师体谅学生的恐惧从而学会倾心教学。为什么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会有那么多困难,是因为教师内心充满恐惧。面对学生时,我们会看到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学生让我们看清我们到底是什么样和我们到底怎么样。我们害怕来自学生的评判。这个时候,教师所要做的不是逃避和走开,而是负有责任地跨过去,不仅因为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我的帮助,而且我也需要学生的洞察力与活力来帮助我更新自己的生命。

我认为,恐惧也意味着责任。当我们害怕面对学生时,是因为我们担心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素质,是因为我们对教学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正是有了这样的恐惧,才促使我们不断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争取不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在本科时,我读的是综合性大学,而非师范类院校。所以,学校对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的技巧等方面不重视,就我个人而言,对这类知识也是极为轻视。因为我相信,思想决定一切,视野决定宽度,境界决定高度。只有低级阶段才会重视所谓的教学技能,高级阶段是对此不以为然的。再加上受高中语文课的影响,认为语文教学工作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所以,当时认为,当语文老师有什么难的,教学有什么难的,还值得费这么大的功夫。现在回头看来,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幼稚。而且随着接触的教学方面的内容的增加,才更加明白这是多么大的学问。而自己也越来越怀有恐惧之心了,总觉得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样教对他们的学习作用不大。正是这种恐惧心,让我不断思考,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当然,应该坦然面对恐惧,不然,终日陷入其中,也不利于教师个体的自我成长。

第三章 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

为了更正我们对教学技术的过分重视,我强调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为了纠正我们对于客观知识的痴迷,我强调主观契合。为了纠正我们对智力过多的关注,我重视情感对于禁锢或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当一个人是健康、完整的,他的头脑和心灵就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非此即彼,互相分离,在教学中尊重这种对立和统一可以促使我们更完整。

理解自身的独特性,找到新的教学方式,而不是在遭遇困难与挫折时就放弃。只有坚持自己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保持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当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意识到有六种我想融入到教与学的空间中去的悖论张力:1 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2 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3 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4 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5 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做充分的支撑。6 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这简单的六句话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这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有教学的智慧。界限帮助我们锁定教学目标,没有目标的教学只能让课堂背离原先的方向,最终不知走向何处,开放则让学生发散思维;不必拘泥于一时一地,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形成。愉快的气氛可以让我们自然地融入到教学当中,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而紧张的气氛则让每个学生不停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他们的脑子才会被充分调动。中国人的合作一直被世界诟病,大家习惯了独自作战,而不是从集体中汲取力量。我想这种思想跟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要做好自己的就好了,何必管其他人,他们做的再好也不过是他们的。这种想法让我们不注重甚至忽视他人的想法,只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停地打转,最终只能是凭一己之力来做事。而但凡有大成就者,无不借助集体的力量。由此说来,在团体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同时注重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对我们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再说小故事和大故事,看中国学生的作文,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故事,那是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被认为境界高,眼光高,具备宽阔的胸怀。如果这些真是出自学生的感受,倒也无可厚非。令人恐怖的是,更多的时候学生是为大故事而大故事,在作文中毫无自己的感受,只是用一些所谓的大故事作为堆积的材料。而关涉到学生情感的更多的时候是一些生活琐事,重视小故事也就意味着重视学生个体的体验。独处是一种境界,在独处中我们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在集体中我们则更容易听到他人的声音。只有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实现完美的转换,我们才能既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能融入社会。沉默是一种有意的选择,我们可以在沉默中思考,争论也是一种交流,这样有利于我们家更加完善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 认知于共同体中为伟大事物魅力所凝聚

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在真正的共同体中,认知、教学和学的过程看起来不太像通用汽车的生产线,更像一个市民大会,不太像一个官僚机构,更像一个热闹的市集。

在共同体中,真理不是通过教师来传达,而是需要每个人都以客体的身份加入,当初我们必须要遵守它的规则、标准和程序。处于中间的主体就是真理,我们要探求的对象。我们每一个客体以它为中心,围坐在它的周围,怀有激情和原则和它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实现了内在生命的对话。然而,在现实中,因为认识的偏颇,在教学中表现出不合理的举动。我们往往认为真理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教师的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带有主观的因素去认识它,在整个过程中努力保持它的客观性并将这一真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认识的错位导致我们整个教学理念的错位。教师应该摆正真理、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中间的传授带,而是要向学生展示真理,并讲述与真理交流的规则。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直面真理。在共同体中,重要的不是我们之间的互动,而是我们与主体的互动。这个共同体要向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以伟大的事物为主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如果我们达到最高境界,表现出色。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我们邀请多元化进入我们的共同体中,是因为伟大事物各式各样的奥秘需要多元的观点;我们欢迎创见性的论证,是因为我们有必要通过论争来纠正我们对伟大事物的偏见;我们奉行诚实,是因为对我们亲眼看到的事物说谎就等于出卖了伟大事物的真理;我们体验谦卑,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伟大的事物,谦卑是我们唯一应有的态度。我们透过教育成为自由的人,是因为只有被伟大的事物的魅力吸引才能战胜任何形式上的暴君。当然,事情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偏离它的轨道,因为错误的意见,我们会偏离伟大事物以致把它丢弃。而为了防止这一趋势,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一种神圣感,对伟大的事物怀有崇敬之心,怀有崇敬之心我们才能在教育的领域有着不断的惊喜,能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一切。

第五章 教学与共同体中以主题为中心的教育

真正的共同体,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把一件伟大的事物作为我们专注的焦点。在课程标准中,我们有一种完美的说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的引导。但是,以目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则两句话不是轻易做到的。之前,讲台就是老师的舞台,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听讲,做笔记,没有必要对教师的内容进行思考也不用去怀疑,记住就行了,这些能帮助我们取得一个好成绩。新课改以来,发现这种方法不行,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他们置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于是,转而提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可能是因为矫枉过正吧,一些教师害怕被冠于忽视学生的帽子,转而在课堂上让学生大力表现。看现在的课堂,那就一个丰富多彩,教师的幻灯片制作的美轮美奂,学生学习的方式必然离不开自主合作探究,可有谁知道热热闹闹的背后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一线教师困惑,研究人员也困惑,未来的教师们更不知如何去应对。当我看到以伟大的事物作为教学的中心时,眼前不禁一亮,这种方法不错。只要在教学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点,并将这个值得讨论的伟大事物放于我们讨论的中心,那么我们就不会偏离这样一个方向,这样就不用为学生、教师的地位而纠缠不清了。可以说,这一点让我有拨云见雾的感觉。

第六章 学习与共同体中共事切磋

曾经有一个老师告诉我,关上门后这里就是你的舞台,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自由地教学。这对于体制比较死板的教学模式来说,确实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同时,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学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活动。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里没有现成的模式,也不需要固定化的教学,语文本来就是弹性很大的教学,固化的思路与思维是对语文乃至文学的一种亵渎。回想80年代的教学,因为大家都有统一的标准,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会保持统一的步伐。如今,语文教学更注重其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虽说这种思路为语文教学提供各种可能,却又因为教师素质的不同出现各种混乱的局面。以至于很多语文教师都不知道怎样教学了。这种貌似开放的环境其实蕴含着某种危机,语文教育到底该教些什么?一千个语文教师在寻找着一千种的答案。

这需要教育研究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每一个一线教师的努力。我们要做的就是走出课堂,听听其他教师在讲些什么,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方法对新教师来说比较常见,而对于老教师则有些做的不到位了。有些学校强制教师去听其他教师的课并给出一定的评价,动机无可厚非,希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可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曾经我看到一个学校采用了这种模式,几个教师在听完一个教师讲完后,都根据一个据说很科学的表格给出评价并提出意见。我大致翻了一下他们的建议,很多人只写了一句话,希望教师的互动面要广,不能只局限于几个活跃的学生。诚然,这个意见很中肯,对于讲课教师来说确实需要改进,但这只是就技术层面尔雅你,况且对于每个听课的教师来说,他们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具体的细微的过程被几个大的方面一掩而过,没有被深入细致的挖掘,这样造成的后果则是流于形式,让老师们疲于应付。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教师交流的方法。

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在这本书中,作者同样给我们提出一个共同体的概念,希望教师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和合作。在本章中,作者探究了两个能生成优质教学和促进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进行优质教学的适当话题: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关键时刻,以及能丰富我们教学自我感的隐喻和影像。在谈论关键时刻时,每个教师都只要求对自己的亲身经历做细致的描述,而不要对其他教师的做法进行评价。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聆听别人的故事来进行自我反思,从他人的谈话走进自己的内心领域。作者用一个句子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并不到位,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也并不能充分地知道。它暗藏于我们的潜意识中,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努力才能发现它的本质。而隐喻能帮助我们找到我们教学的特征并针对现状作出一些有意识的改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果想要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只有这样,共同体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其中,在第一条中,最重要的是要安静地听别人讲话,而不是给出一些忠告。人类的心灵不想要被别人解决,它只是想要被别人看到和被人听到。给别人忠告,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他们避免谈论这些问题来保护自己的阵地,没有人想在别人的忠告面前显示出弱势。如果我们确实有需要被讨论的问题,并想从问题中的得出答案。那就把这个问题作为焦点问题让大家来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针对的是这个问题而不是某个人本身。这样,教师就能排除一切外来的因素,直达问题本身。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既接受了别人也接受了自己。

第七章 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这一章讲述了教育改革的问题。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对教育变革有着激动人心的设想。然而,在强大的制度和现实面前,他们的想法显得幼稚、可笑,最终只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选择绝望地沉默。这里,作者用曲线救国的方式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最初的变革源自我们内心的感受:在内心我们感到有件事非干不可,但外部的反应却截然不同。这种极端的分裂让我们痛苦不已,并促使我们做出相应的改变以达到身心的统一和保持自身的完整。但我们要明白,虽然这种要求改革的动机是如此强烈,可是它也同样的脆弱,如果在它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就让它面临风雨,那么它很可能将无法生存。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发展壮大。而第一步就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肯定,也可以让改革的愿望形成具体的语言。关键是,我们要走出第一步,同别人交流,让别人了解你的想法,当然这其中会冒有不被别人接受的危险。但是,当我们以这种可见的方式表明我们的价值时,我们有时会对这种结盟的方式感到吃惊。第三步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在这里我们会遇到不同的声音,会有更大的阻力。但是这同时也是检视我们改革的一种手段,在挑战面前我们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价值。而且,在具体的面向大众的过程中,情况有时会超出我们的预想,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把它引向不可知的领域。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完善修正自己改革的思想并努力使运动朝着我们的方向走。这样,改革会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发展,我们在对现实的调整中实现自己的改革。而当我们把这些变化制度化时,他们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世界。下一轮的改革就在对这些观念的挑战中不断发展

在改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获取了精神的奖励。在第一阶段,我们超越自我,不再为自我的分离而痛苦,在第二阶段,我们在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获得了联系和支持。第三阶段,我们走入公共生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意义。第四个阶段,能够按本真生活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心灵的自由就是我们的自由!

回头看这些改革的步骤,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模式。但是仔细想来,这些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但凡改革,大都是自上而下的,很少能有从下自发地发起运动。而这就决定了改革成为少数人的舞台,而跟大多数无关。究其原因,是跟中国的传统和制度有关,一线教师似乎没有这样的使命感,总觉得这是一件无关自己的事情,而上层的决策者也养成了独言的习惯,太大的责任心让他们太过关注自身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就形成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有关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


读后感怎么写更好?作品这本书当中的文风质朴无华,但是真实的故事让人感动。那么这时候很多人就想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自我,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篇1)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注意过程。

作者在文章一开始指出:我们要努力找出,带入我们的注意,一些当时逃出我们注意的东西。选择感觉输入的一部分做进一步的加工。研究表明,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刺激驱动捕获会胜过目的指向选择。

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新的物体自动地抓住了被试的注意,尽管这个物体完全与实验者为被试设定的目标无关。一个重要的普遍理论便是:我们的知觉系统被组织起来使我们的注意被自动拉到环境中新的物体上。

研究者发现,当注意已经过滤了所有被忽视的材料使得回忆不可能发生时,有些被试仍能回忆一些信息,这使过滤器理论极端模型受到了挑战。研究者们相信,非注意通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加工,但没有足够到达意识觉知。只有非注意信息的属性非常特殊。如果我们没有注意某些信息,可能是教授的讲座,材料是不会被自动了解的。尽管有意识的记忆和对客体的辨认需要注意,但是很多复杂的信息加工是在没有注意和觉知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早期的加工阶段称为前注意加工,因为在感觉输入首次由感受器进入大脑的时候,它们在我们去注意之前就已经被加工了。

研究者们通过确定在干扰项数量的作用下发现目标的难度来认识平行搜索和序列搜索的差异。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提出注意过滤器理论把智力看成是有限的资源,非注意信息很少能进入意识觉知。前注意加工允许我们发现环境中那些能用单一明显特征辨认的客体。

一般而言,我们越是注意环境中的某个客体或事件,就越能知觉或了解关于它的更多信息。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篇2)

焦老师上课的时候有问到,你觉得给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哪一本书,大概是这么问的,不能是教科书,不能是小说。我第一本想到的是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那时候看这本书差点没看疯掉。不能否认佛洛依德果真是一个天才,他大胆的想象与逻辑推断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的解析》对于我这个非心理学专业,又刚开始接触心理学的人来说是很难懂的,几乎是一本天书,但是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还记得那时候整整一个月的时光我都用《梦的解析》中写的方法为自我解梦,还拉这周围的同学为他们解梦,呵呵,很疯狂。这是一本十分搞笑的书,最近打算重读等重读完再介绍吧。或许有同学也在看这本书我们能够互相研究一下,因为我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宿舍的人都被我研究怕了。记得当时每一天早上,我第一句问他们的话就是“你们昨晚做了什么梦”

而这次介绍的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书,是《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国外的译本,是国外心理学的入门教程,写得十分通俗易懂,书中用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看过这本书的人对心理学都有大概的了解,而且会对心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以前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必须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我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貌,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能够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就应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同样,期望已经看过这本书的同学和打算看的同学,我们能够多交流一下心得体会。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篇3)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篇4)

《心理学与生活》内容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终归纳为以下几大点:

首先,它运用了许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简单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其次,这本书的并不会简洁的排列一些概念和方法,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尊敬。

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许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阅读这本书,对我的教育意义也很大。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以心理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学习和生活的节奏比较快,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在所难免,对于我这样一个有着微小的心理的人很苦恼。心理学让我建立一个强大的心理,我以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困难,许多事情得以迎刃而解。这本书教会了我思索,带给了我生活的新篇章。

虽然还没有读完这本书,但我已对它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信任读完之后,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篇5)

在《心理学与生活》当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了心理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举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探讨。这有助于在研究这一类的课题时,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之后,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他们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同时这本书中对于如何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不良情绪保持身心健康都有详细的讲解。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如何惊醒有效的治疗,走出心理误区,继续健康的生活。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指导。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老年人尽快从心理疾病中康复过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安度晚年。

《心理学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它是的原本一些年以理解的理论性问题转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变得浅显易懂。方便更好的运用书中所讲到的一些东西同现实世界生活相结合。更好的去关注老年人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并找出其中的根源所在,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我们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更加明白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是时时刻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中,实现将抗的人生!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篇6)

从大学开始学习心理学到现在进入工作岗位,每天面对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面对心理学,感觉它一直是一门难以捉摸的学科,难以理解。但这本是给我的感觉是真切,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同时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篇7)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有关心态读书笔记


作品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去写呢?作品中的相关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写读后感切忌千篇一律,现在,有请阅读读后感大全小编推荐的《心态读书笔记》。

心态读书笔记 篇1

我们常问:幸福是什么?我认为一个人生活富足、外表华丽却并不一定幸福。幸福不幸福不是取决于各种外在的环境和条件,而仅仅由个人的内心来决定。暑期读了孙郡锴的《心态决定状态》一书,一边读一边对比自己,反思着自己一年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悟更加深刻。

一、用积极进取的心态使自己充满动力。

心抱希望,希望就给你动力。去年暑假我从中学初到小学,接手一年级的孩子,说实话刚开始确实非常怵,但是心想只要自己肯用心,就一定能做好。我就像一个刚毕业的新教师一样,一切从零开始,改学段、改学科,既要适应学生,还要熟悉教材,但我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一股不服输的劲,这使我的工作充满了动力,虽然每天忙得跟个陀螺似的,但是身累心不累,身体的累很快就被心里的那股冲劲给赶跑了,一年下来心里感觉很充实。

二、用朴实、谦卑的心态来为人处世。

有人倡导以低调的状态处事,话虽如此,可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并不多。我们要抛开内心的虚荣,想着自己就是一个小人物,要学会尊重、礼让别人。都说以心交心,我坚信一句话:爱人即爱己。我用朴实的'心态来对待同事,我也赢得了同事对我的尊重。我以谦卑的心态向同事学习,大家会乐意教给我更多的知识。谦卑并不是自卑,我的心里充满了信心。

三、用乐观、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一个具备平常心态,能够坦然面对挫折和失败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们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他们豁达的性格,正是一种乐观的。一个学期当中我两次腰部小关节紊乱,但是我并没有灰心,失望,我坚信只要积极锻炼,病痛能很快过去。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会发现其实没有过不去的坎,工作是积极的,生活是快乐的。

四、用感恩的心态来过每一天。

我们身边任何一个人都没有义务要帮助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帮助我们。对于朋友、家人、同事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将使我们的成功之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好走。助人者助己,我们要学会感恩,我们能好好的生活着、工作着,还有什么可抱怨的。我们要感激家人,因为他们总是在默默地支持着我们;我们要感激朋友,他们总是在我们需要时伸出援助之手;我们要感激同事,有了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我们才能不断提高。

一个人面对太阳,眼中就是阳光灿烂;如果背对太阳,看到的将永远是自己的影子。一件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心有阳光,是面临困境时淡淡的一丝微笑;心有阳光,是遇到挫折时一张张自信的脸庞;心有阳光,是对未来永不言弃的精神力量!

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我们人生的成败。让我们用好的心态调整出最佳的状态,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吧!

心态读书笔记 篇2

“生命需要阳光,心灵更需要阳光。”这是读完《阳光心态》后的最大感触。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我们经常被工作生活中的琐事而焦头烂额,在我们感觉到累的时候,或许更多的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心理上的疲倦。

曾几何时,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真正交心的朋友却少了;物质上越来越富裕了,快乐却越来越贫乏了;欲望越来越大了,但是满足感却是越来越少。读完《阳光心态》这本书,才发觉日常感觉不快乐的真正原因不是每天所抱怨的人和物,而是自己心灵缺乏阳光的抚慰。《阳光心态》书中提出阳光心态是一种积极、宽容、感恩、乐观,自信,给予、博爱、和工作并快乐着的心智模式,捅有阳光心态,工作学习生活事业交往等均能和谒顺利。

保持阳光心态就是平常心。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诱惑无处不在,如何在形形色色的社会诱惑中保持自我,不受金钱名利所累,就需要常持有一个平常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为荣誉所累,不为自己的选择而懊悔,不为一时的落魄而气馁,也不为一时的成功而趾高气扬,只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真正的平常心就是上帝赐予你幸福的时候,你快乐的接受它,当生活赐予你苦难的时候,也不要盲目悲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活的悲剧可能往往就是喜剧的序幕,无法避开苦难时,就豁达的伸开双臂就像接受幸福一样去接受它,要相信“黑暗不是我的人生本色,我只是在经历黑暗”,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平常心,才能在骨子里去勇敢乐观的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

保持阳光心态就是知足与感恩。生活中有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想得到的很多东西却仍然没有得到,它在为此而苦恼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我一直在为自己没有鞋而苦恼,直到发现了一个没有脚的人”说的真是这个道理。在生活中,要知道能得到是情分,没有的是本分,情分要感恩,本分要努力,我们在很多场合下都需要有一点阿Q的精神,要学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能仅仅因为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去怨天尤人,而要为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去学会知足与感恩。生命赋予我们的东西总是有用的,就像一粒种子必须接受严冬的考验、春雨的滋润、夏天的烈日从而走向秋天的成熟一样。我们生活中的成功、失败、荣誉、委屈等等都在磨炼着我们,也在考验和丰富着我们,当我们成功地从生活的这些历程中走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感悟到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真谛,我们就会发自内心地“感谢生活,感谢苦难,”还有那些不让我们“站直”的压力。就像《阳光心态》里面所说的一样:“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意志。感恩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恩鞭挞你的人,因为他削除了你的自责。感恩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要独立。感恩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恩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

《阳光心态》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能够让人感受到阳光心态是一种让人积极融入环境的积极心态,能够让人学会知足与感恩、豁达与宽容的心态。具备了这种心态,就知道了怎样在知足与进取之间权衡,学会在追求与放弃之间抉择,懂得在得意与失意之时的情绪取舍。

让阳光照进你的心灵,你会发现生活原本是如此的美好!

心态读书笔记 篇3

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的读书感悟。自从在学校开展了读书会活动之后,聆听了各位领导和同事分享的读书感悟,让我更加明白了读书是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门功课,读书,它是一种艺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感悟人生的艺术,更是品味生活的艺术。所以我也积极地加入了读书队伍当中,重新端起书来,“多读书,读好书”!《阳光心态》就是我其中一本书,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个片段:

(原文)拿破仑·希尔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不同!很小的差异就是人们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不同就是成功和失败。”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因此也应理所当然地选择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这种心态就是阳光心态。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天,两个不同公司的推销员一同来到了一个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小岛上,打算推销自己公司生产的鞋。两个推销员在岛上转了一圈,发现岛上的文明程度非常落后,甚至可以说处于蛮荒时代,当地人全都光着脚,没有穿鞋。从国王到贫民、从僧侣到贵妇,竟然没有一个穿鞋子的。

看到这样的情形,其中一个推销员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认为这些思想还没开窍的人们还不懂得什么是文明,想让他们明白鞋的作用和重要性无异于对牛弹琴,更别想让他们掏钱去买鞋了。于是他向老板发了一封电报:“这里的人从不穿鞋子,不会有人买鞋,我明天就回去。”

另一个推销员看到岛上的情况,心中暗喜,他心想:“这个消费市场可真大,简直就是一座未开采的天然金矿,就等我来开发了。”于是向公司总部发了一封电报:“太好了,这里的人都不穿鞋。我决定把家搬过来,在此长期驻扎了。”

第二天,认为没人买鞋的推销员飞离此岛,而认为市场潜力巨大的推销员则留下来张贴广告。他的广告没有文字说明,只是画着一个当地人模样的壮汉,脚穿皮鞋,肩扛虎、豹、狼、鹿等猎物,威武雄壮,煞是好看。当地的人们看了这则广告,纷纷打听在哪里能弄到广告中壮汉脚上穿的东西,于是皮鞋逐渐打开了销路。

两年后,这里的人都穿上了鞋子。

面对同一个问题,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结果就截然不同。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是一种豁达,是一种睿智,更是一种乐趣。换一个角度看困难,困难将是砥砺我们意志力的磨刀石。换一种思维看挫折,挫折将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换一种心态看命运,命运之舟将会在我们的主宰下驶向成功的彼岸。

(感悟)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我读《阳光心态》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生活、工作,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要积极的去面对,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的迈向成功的道路,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乐极生悲,也不要过于悲伤,应该“懂得选择、学会放弃”,让自己每天都带着好心情去生活、去工作、去学习。

阳光心态就是知足、感恩、乐观、开朗,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拥有阳光心态的人深刻而不浮躁,谦和而不张扬,自信而又亲切。一直以来,家长、老师总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做人要有上进心,要向上看,跟好的比,绝对不能跟不好的比!这话讲得也没错!但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真的什么都“向上看,跟好的比”,那么有时你会活得很辛苦,很不快乐!因此我们也要适当学会“向下比”,也就是要知足。比如对于不好教的的孩子,我们要想想那些特殊学校的孩子,那才叫真正的难教,跟他们相比,我们的孩子已经够好教的了!再比如在埋怨工作辛苦时,要想想那些没有工作的人,他们的心在漂泊,找不到停靠的港湾,不知道明天将何去何从,那种徘徊与迷惘,那种对家人的愧疚与无奈,都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想想他们,你就觉得自己很幸福。其实心态决定心情,心态好,心情就好,心情好,你就会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说到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平时总是说自己心大,现在看来其实这就是一种阳光的心态。经常有人问我:带过那么多个班,教过的学生程度也是参差不齐,怎么你每天都那么快乐呢?看到那些不爱学习,不听话,淘气的孩子你不生气吗?其实我也生气,但转念一想,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学生,那就改变自己的心态,学会乐观,学会宽容。你想他们毕竟是孩子,更何况谁能说这些调皮捣蛋、贪玩好动的孩子将来就一定没前途呢?许多伟人小时候不也是这样的吗?像牛顿,像爱迪生、像爱因斯坦,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我现在跟他们生气,只是白白气坏了自己而已!都说人在生气时最丑,微笑时最美,所以我选择微笑、选择快乐。我告诉自己:事也好,人也好,都是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所以我只需要尽心尽力地认真教学,耐心辅导,春风化雨般地滋润他们,教育他们就好。用良好的心态对待所谓的差生,师生都会受益,老师心情愉快,学生也会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心态读书笔记 篇4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空杯心态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很多人总是抱怨世界太小,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其实并不是世界太小,而是我们将自己看得太大。当心中装满了自己,就不会有别人的地方,世界当然就会很小。而将自己仿效,所有的人和事都能容下,世界自然就会变大。”这是吴甘霖在《空杯心态》中说的。

那到底什么是空杯心态呢?

吴甘霖所说的“空杯心态“就是将自己心中的“杯子”倒空,将自己所在意的,所重视的,以及辉煌的历史,从心态上彻底清空。这就如: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再接纳新的东西,只有将杯子倒空了,才能避免之前的水变臭,又有空间去填补新鲜的水,做到真正的不计较与放下,才能拥有更大的成功与辉煌。

空杯心态是一种境界,吴甘霖总结“空杯心态”是现今艰难就业与创业征途中走向胜利的法宝,但凡有成者都是主动空杯的人,因为有了空杯心态,他们便能轻装上阵,从而战无不胜;才能认识到,过去的鲜花和掌声不能决定你的现在,更决定不了你的未来!

可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将过去的成功,以往的经验,用于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新的角色中,得到的结果和自己前期计划是差距甚远,导致四处碰壁,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也让自己陷入了瓶颈。这些时候,我们就该具备“空杯心态”,将自己倒空,别被那些成就、经验、利益、学识等,看似重要的东西给束缚了自己。

“空杯心态”的最大价值就是——找到自己职场发展的“金钥匙”。

每个公司只是对员工的使用价值买单,而不是他们的价值!职场发展的基本规则,就是重视使用价值,凡是能体现自己使用价值的地方,就该努力去做;凡是影响自己发挥使用价值的事情,不管是观念、个性、还是其他方面,都要尽力排除!

如果按照“空杯”状态来分,

那我们职场中人又能分成几种呢?

一,主动“空杯”者,此类人,必然会有更大更快的发展

二,被动“空杯”者,这类人,有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会大打折扣

三,拒绝“空杯”者,这种人,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倒退,严重点,甚至会

成为别人的绊脚石。

如果想有更宽广的平台,更快速的发展,就一定要做个主动“空杯”的人!

《空杯心态》告诉我们,在职场途中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要谦虚坦诚,不骄不躁,做个主动“空杯”的人,多一点付出,少一点计较,无论是卑微还是高贵,珍惜每一份工作,时刻保持着对工作的好奇心,时刻充满了对工作的热情,下定决定把每一份工作干到最好!

而从我的观点来看,“空杯心态“其实就是对过去荣耀、失败的一种舍弃,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变相的否定,只有真正地舍弃之后,才有更多的空间去获得更多的东西。可是否定别人很容易,否定自己却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也只有如此,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人生就是一场盛宴,每一道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因为尝到了一道美味,就甘于那道菜!

年轻的时候,除了享受青春给我们的资本之外,也要努力奋斗!年老的时候,除了承受生活给予我们的负担与责任之外,也要记得让自己活得快乐自由!放下才能成长!一个空的杯子才能再去装进去东西,一个浅显的道理揭示了一个人人存在的问题。小学的时候就有了谦虚使人进步这句话,只是越上学越被教育掉了。现在的空杯心态也好,方与圆也好,更多的写的其实还是浅显的做人,做事的道理。物欲横流,这么个个性张扬的社会形态。人们越来越多的是在关注着自己拥有了什么,怎么才能更好的抓住自己的东西。一个人也只有两只手当你总是抓着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时,却又丧失了去抓更有价值的东西的机会。当然书里面也并不是就鼓励大家什么都不要了一直等着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出现,那样估计一生也就是在等候中过去了。“空杯”空掉的`是我们不断上进学习的惰性,空掉我们自以为是的经验想当然。

心态决定命运!

心态揭示了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方法。心态直接影响着你判断是非的能力和解决事情的智慧,决定着你能否尽快走出失败的阴影,摆脱痛苦的纠缠。你对生活微笑的多了,生活自然还给你的也是微笑。空杯的心态告诉了我们要怀着谦卑的心态去接触一切东西,一切事物。即使你曾经做好过某一件事但是已经过去了,重新面对的这个事情或许是一样的事情但是环境和过程都要改变了,亲力亲为自然还是要学习这个新的成果。正视自己,放掉自己以前的成绩,正是过去的成绩才充溢了你的“杯子”,倒不出,装不进自然也就停步不前了。

空杯心态是一种境界!何为境界?

其实做到境界并不是做到了最好,而是把这个事情真正的融入了心中。空杯心态的境界自然也就是时时空杯,事事空杯。听,说,读,写,无时无刻不用一种“空杯”的心态去面对。

其实当你读过“空杯心态”这本书,觉得自己学到不少东西,领悟到不少道理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往自己的杯中倒进了"水"呢?

心态读书笔记 篇5

我从《阳光心态》中看到的是知足、感恩、乐观开朗这样一种心态,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它能让人心境良好,人际关系正常,适应环境,力所能及改变环境,人格健康。

具备阳光心态能够使人深刻而不浮躁,谦和而不张扬,自信而又亲和,我们讲和谐,不仅仅要力求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注重人的内心和谐。人的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高境界。”吴维库博士提出的塑造阳光心态的理论,正是引导人们调整好自我的心态,营造知足、感恩、乐观开朗的心理,树立喜悦、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透过个人内心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把钥匙。

当今社会有种怪现象:我们的财富在增加,但满意感在下降;我们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但是快乐越来越少;我们沟通的工具越来越多,但是深入的交流越来越少;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诚的朋友越来越少;房子越来越大,里边的人越来越少;精美的房子越来越多,破碎的家庭也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宽,但我们的视野越来越窄;楼房越来越高,但我们的心胸越来越窄;我们渴望了解外星人,却不想了解身边的人;我们能够参与的活动越来越多,但是享受的快乐越来越少;我们的支出在增加,但是我们的获得在减少;我们的药物在增加,但是我们的健康水平在下降;我们的收入在增加,但是我们的道德水平在下降;我们的自由在增加,但是我们的空间在减少。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麻烦和困扰:工作环境不称心,事情处理不公平,经济条件不宽裕,没有潜力自我购买住房,长期野外工作健康欠佳,期望中的事情落空,好心未得好报,先进评比没有份,自我工作最辛苦没有得到领导的认可,受冤枉挨批评等等。

对这类事情,如能持用心心态,心里就会想得开,心胸也就会豁达,就能妥善对待、处理好这些事情,工作顺利,情绪舒畅。如果总是想不开,越想越气,自控潜力减退,情绪失去控制,言行也就出现反常现象。甚至为了一点小事,大闹一场,出言不逊,开口伤人,使你的人品大为降格,人际关系受损。更有甚者,干脆连工作也不想要了,提出辞职。事后冷静下来想一想,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提出辞职,到头来受伤害的还是自我,根本不值得。对此,我们不禁要问: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是心态出了问题。心态出了问题,那就要调整好心态,好情绪才能欣赏好风光。塑造健康的心态,塑造知足、感恩、乐观开朗的阳光心态,就是要让朋友们建立用心的价值观,获得健康的人生,释放强劲的影响力。你内心如果是一团火,就能释放出光和热;你内心如果是一块冰,就是融化了也还是零度。

要想温暖别人,你内心要有热;要想照亮别人,请先照亮自我;要想照亮自我,首先要照亮自我的内心。怎样照亮内心?点亮一盏心灯,塑造阳光心态。良好的心态能够很好地影响个人、家庭、团队、组织,最后影响社会。

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质上与财富、相貌、地位、权力没多大关系。幸福由自我思想、心态而决定,我们的心能够造“快乐的天使”,也能够造“阴险的魔鬼”。

如果你把别人看成是阴险,你就生活在“悲哀”里;如果你把别人看成是快乐的天使,你就生活在“愉快”里。如果你能把别人变成丑陋的魔鬼,你就在制造“悲哀”;如果你能把别人变成快乐的天使就在制造“愉快”怎样才能把别人变成快乐的天使呢?要学会感恩、欣赏、给予、宽容。

我们享受生活,要建立用心的心态。用心的心态是从正面看问题,乐观地对待人生,乐观地理解挑战和应付麻烦。这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事至关重要。因为,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用阳光心态享受生活,善于发现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要学会欣赏每个瞬间,要热爱生命,相信未来必须会更完美。

用阳光心态享受生活,学会放下。该放下的放下,学会谅解、宽容。不原谅别人,等于给了别人持续伤害你的机会。要学会放下,忘记该忘记的,记住该记住的。

一个人没多大本事的时候,养自我;本事大了,养家人;本事再大了,造福社区;然后就是造福社会,这个人的生命就很有价值。所以金钱的价值在于使用,人的生命价值在于被需要。

心态是我们调控人生的控制塔。心态的不一样导致人生的不一样,而且这种不一样会有天壤之别。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心态是后天修炼的。我们完全能够透过修炼我们的心态来成就我们的事业,改变我们的人生。

生活因为热爱而丰富多彩,生命因为信心而瑰丽明快,激情创造未来,心态营造这天。如果你情绪好,你会发现沙漠为你唱歌,小草为你起舞;如果你情绪糟糕,你会发现开放的玫瑰在留泪,奔腾的小溪在哭泣,这叫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因为快乐的心态会像一缕温暖的阳光驱散心里的阴云,阳光会铺满每个角落。

愿我们能带着阳光心态,缔造阳光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心态读书笔记 篇6

在偶然的情况下,有幸读了吴维库博士的《阳光心态》,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犹如送来了一口甘露,在迷茫的前方,让我看清了方向,更重要的是,我有了一颗像阳光一样的心。

和谐领导力和自我与自我的和谐是《阳光心态》所要灌述的一个目标。”和谐”,一个流行了很久的词,作为一种心态,确是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简单地说,我们要带着好心情享受人生,这也是书中所强调的一个观点,对任何人任何事,不妨换一种心态去对待,也许你看见的就不一样了。

在我刚工作不久,体会到了学校与社会的沟壑不是一点点大,没有慵慵懒懒的教室,没有无话不说的同学,有的是严格的规章制度和陌生的同事。我可以把它归结为是我的不适应,但是社会就是这样,没有人和环境去适应你。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我茫然无措。吴维库博士说,快乐实际上不在环境,更不在别人,而是在于自己的认识,在于自己的心态。是我自己觉得环境变了,实际上是我的心态变了。为什么我不能保持原来的心态的呢?心态出了问题,那就要调整心态,好心情才能欣赏好风光。我可以把现在的一切当成是我成长的一个跨越,去认真面对,那就不存在所谓的不适应,而为自己找借口。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一颗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暗淡了目光,那人生轨迹岂能美好?面对陌生的环境,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那即便暗淡无光,也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年轻的我们总是喜欢抱怨,抱怨工作不好,抱怨为什么别人有的我却没有,阳光心态告诉我们,如果你抱怨不好,那是你不知道还有更坏。听到这么一句话,当你安慰别人的时候,说什么都不如说一句其实我比你更惨来的有用。吴维库博士教我们”向下比较”。当发现别人比自己差得时候,虽然自己有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但是同更倒霉的人相比,自己还是幸运的。快乐的真理便是:向下比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活在当下,知足常乐。有人问一个禅师,什么是活在当下?了我们的企业。人因痛苦而改变,企业也因改变而发展,电力企业不仅持续地发展着,焕发着勃勃生机,领导更是及时的提出了打造学习型企业、塑造一流团队精神

的目标,使我们的企业逐步迈进更上新台阶的快车道。眼界决定眼光、眼光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活路。不仅仅是阳光心态和情商及影响力等理论,相信好的理论都会在电力企业生根开花,因为我们是学习型组织,我们是优秀的团队,正如书中所言:成功的三步曲是:为成功的人做事、同成功的人共事,用成功的人干事,这也是电力企业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真正原因。

书中提到:活在当下是一个人生命力的自然展现。当一个人能够走出狭隘的内心世界,不忧不俱地面对自我及人生时,他一定会是个有能力驾驭这个世界的人。第一次看到这个理论的时候,还纳闷这是什么理论,这不就是典型的阿q精神吗?让人不思进取的谬论吗?直到后来才明白,阳光心态不是让你不思进取,也不是让你丧失奋斗的目标。他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现在你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人就是和你一起做事情的人,最重要的时间就是现在,活在当下,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现在,把现在手头的事情做好。机会只会给有准备的人,等待只会丧失机遇。以前的事情已经过去、以后的事情还没开始,想的再多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能把握的只有现在,如果为了过去的事情后悔,那样只会使我们更加消沉,如果为未来的事情担心,就会整天焦躁不安,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把握现在,才能成就未来。如果我们每天带着情绪工作,这种情绪就会影响到和你接触的人,这样相互影响,就会给很多人带去不快乐。相反我们学会快乐的工作,这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给每个接触的人带去快乐,进而给更多的人带去快乐。工作的压力每个人都有,就看你如何看待它,如果工作不开心可以选择放弃,换个角度想想,做别的工作就会一帆风顺吗?困难我们都有,是否能试着去改变它,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

想想周围的每一个人,是他们无私的关怀和帮助让我们成长。去感激他人对我们的帮助、去感激家人给我们温馨的家、去感激领导给我们的就业机会、感激社会给我们的创业环境等等。总之,要有感恩的心态!!

阳光心态的学习,使我改变很多,原来在和别人的接触中,总是说错话,做错事,有很多想法也不愿和别人交流,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就出现烦躁情绪,有时还将烦躁的情绪带到工作上。这样不仅不利于事情的解决,而且也伤害了别人,搞得别人也不快乐。学习后,我学会微笑着面对生活,快乐的享受工作。在工会开展的这次读书活动中,我愉快地参加,我希望将我的阳光心态传递给大家,阳光心态让我有勇气通过一个笑话,把快乐带给大家。学习让我改变,让我的性格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是阳光心态让我改变了以前自我、随意的说话状态,让我的内心充满阳光,学会享受工作,享受快乐。

这本书读完了,通过大量的例证将生命的最重要、最基本道理讲给我们,完美和富足的人生并不是拥有权力与财富的多少,而是生命中有多少真正的快乐时刻。生命是一种过程,生命是一段旅行,如何让生命更加精彩与绽放光芒,就看我们自己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多大程度地拥有阳光。这真是一本很好的书,用心去读去体会,它可以帮我们获得真正快乐,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心态读书笔记 篇7

看完书,我心里很有感触。可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人的健康和工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延长寿命。然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麻烦和困扰:例如:健康欠佳,期望中的事情落空,好心未得好报等等。面对诸如此类的心烦琐事如果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心里就会想得开,心胸也就会豁达,就能妥善对待、处理好这些事情,使工作顺利,心情舒畅。如果总是想不开,越想越气,自控能力减退,情绪失去控制,言行也就出现反常现象。日积月累就会使你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并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玻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会面临种种压力,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现实,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应该端正自己对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态度,凡事采取积极的思维;积极的语言;积极的活动。把压力当作一种挑战,才会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乐观的情绪不仅能使人显示出青春活力。还将有助于增强人的机体免疫力,哪怕是一瞬积极的微笑;一个积极的手势,或者一次积极的暗示,都会有助于我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免受疾病的侵袭。

在生活中发现,怀有怨恨的人情绪波动很大,不是整天抱怨,就是后悔;不是对人怀有敌意,就是自暴自弃,这样很容易引起心理障碍。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热情的生活;愉快的工作;轻松的学习,以乐观豁达的胸怀,真诚的为他人服务,为他人送去幸福。因为当我们把幸福带给他人的时候,幸福也就悄然降临到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具有幽默感并经常与朋友在一起谈及幽默的话题,会使人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协调脏腹机能。拥有爱心会使世界变得更好,会更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心态决定成败,记得这句在学生时代老师们是常说的,越来越觉得考试中的黑马应该就是得益于这句话吧;现在出来工作了,领导在上面也会经常提到这句话,这跟业绩是紧紧挂钩的。所以心态在我们的人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花了一个星期晚上的时间读完《心态决定命运》,心里感触颇多,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

[荐]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1500字


读后感大全主题阅读推荐:“心理学读书笔记”。

古语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完相关作品以后,相信心中会有不少的心得,这时候,我们可以去写下一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你知道读书笔记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读后感大全为大家呈上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1】

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如果说19世纪是编辑称霸的年代,那么我们这个世纪就是精神科医生的天下。”这句话预示着心理学将来会有长足的发展,然而回望过去心理学的发展也是充满艰辛。由于心理学自身的那种不可测量性、主观性的元素太多,使得心理学在由哲学通往科学的路上布满了荆棘。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首先开创了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第一个心理学的流派——构造主义,也随之诞生,作为第一个将心理学始者,首先要考虑到心理学会不会被人们所认可、心理学会不会只是某个学科的分支、有没有必要独立出来等等,正是基于种种问题,冯特提出“心理学与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的是人类的经验,只不过是研究人类的直接经验”。这一点说明了心理学既顺应了当时社会的主流,又区别于其他自然科学,这是当时萌芽中的心理学要成长的必要条件。其追随者铁钦纳也是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并提出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正是由于构造主义的诞生,使得其他心理学派如雨后春笋般产生出来,围绕构造主义的不同观点进行批判,并独树旗帜,这一现象加速了心理学的成长。其中意动心理学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它反对冯特的“实验研究下的经验”,觉得这样的经验不可靠,于是主张“体验的、直觉的经验”,看见什么说什么,不要推论。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的活动,而不是意识的内容。这一观点体现了心理学人本主义的思想,为其他学派的的诞生起到了很好地指引作用,继而的机能主义的研究对象正是对意动主义的延伸,机能主义研究的是意识活动的功能,这一观点更实用,更贴近生活,我想这可能与《物种起源》一书的出版有关,《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后,人们的观念遭到了冲击,在知晓了自己的身世之后,人们更加关注如何使自己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而詹姆士可能是受这方面的影响,提出了——机能主义,研究意识对有机体生存的作用,从实用出发使得他多了很多追随者:芝加哥学派的狭义机能心理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广义机能心理学等等。其中芝加哥机能主义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的中介作用”与“意识的实用性”。而哥伦比亚学派在研究对象上,使意识的成分逐渐下降,这就为后续的行为主义的诞生,奠定基础。哥伦比亚学派中的桑代克首创用实验法研究动物心理,并创建了联结主义心理学,这与行为主义的经典条件反射如出一辙。

随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化,行为主义应运而生,开山鼻祖华生把行为主义极端化,他主张环境决定论,不考虑意识成分,他把人看做机器,犯了机械主义错误。这就催生了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对早期行为主义进行改造,主张对整体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的分子行为,提出了“符号学习理论”与“假设演绎法”,这将“行为”一次更加充实,不再是局限于简单的联结。而第三代行为主义的出现,加深了认知与行为的联系,讲求认知对行为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从结果中学习”的斯金纳、“社会学习”的班杜拉,他们都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研究对象上可以看出上述心理学派在朝着“意识——行为——行为、意识”的方向发展,研究内容也从“理论——实践”转移。

在研究方法上,从构造主义的“内省法”,到意动主义的“内部知觉”,再到詹姆士的“内省观察”,方法是在一步步的改进,但是其本质都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不具有可观察、可衡量等性质,这是由于其研究对象重点是意识所导致的,研究对象的抽象导致无法用客观的方法去衡量它。到了后面的行为主义,便催生了多种多样的试验方法,这些方法普遍都是客观的、科学的。可见行为主义为心理学提供了不少研究方法。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2】

这两个孩子差别太大了,以至于弟弟不得不生活在压抑中,认为自己不如哥哥能干,远没有哥哥有价值。他可能经常从妈妈嘴里听到这些评价,而哥哥经常叫他傻瓜或者白痴。摆在我们眼前的结果是:他认为自己活得不如别人有价值。生活似乎也印证了他的想法:他的同学看不起他并对他百般嘲笑,他的作业错漏百出,他认为自己缺乏专注力。任何一个困难都足以把他吓倒,结果教师还时不时说他不该进入这个班级或者学校。难怪最终男孩会相信自己不可能走出困境,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

1、“我们应该努力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教导他们不要将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将它们视为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或者教师不要因为遇到问题就轻易泄气。我们不能因为付出的努力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变得绝望,不能因为孩子垂头丧气、缺乏兴趣或者极端被动就断言孩子注定失败,也不能让自己被天赋早注定的遗传论所影响。个体心理学认为,我们应该努力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教导他们不要将困难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将它们视为需要面对和克服的问题,以此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足以补偿我们的缺憾。下面就是一个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案例。

2、“他很懒惰,并以此引起别人的关注,他抱怨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能专心听讲”。

这是一个12岁的男孩,就读于小学6年级。他的成绩很差,但他毫不在乎。他有着非常不幸的过去,因为患有佝偻病,他到了3岁才会走路。快到4岁时,他才会说很少的话。到了4岁,他的母亲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但心理医生认为康复的希望很渺茫。他的母亲并不相信,她将孩子放到一家儿童心理辅导中心,但孩子并没有取得多少进步。男孩在6岁时开始了学校生活。在入学的头两年,他在家里接受了额外的辅导,所以他可以通过学校的考试。他还设法完成了3年级和4年级的学业。

这个男孩在学校的表现是这样的:他很懒惰,并以此引起别人的关注,他抱怨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能专心听讲。他与同学相处不融洽,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他总是显得自己比别人弱一点。在这么多的同学中,他只有一个朋友,他非常喜欢这个朋友,两人有时会一起去散步。他觉得其他孩子都很讨人厌,无法和他们建立关系。教师抱怨他的算术不好,也不擅长写作,尽管如此,教师还是相信他可以在学习上获得与其他人一样的成就。

3、“最大的可能是这位哥哥已经训练自己在课堂上就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他能够专心听讲,在学校就把看到和听到的内容都消化并记在脑海里”。

根据男孩过去的经历和他现在的能力发展,很明显男孩接受的治疗并没有基于正确的诊断。这是一个有强烈自卑感的孩子,简而言之就是他有自卑情结。男孩有个哥哥,各方面都很不错。他父母甚至宣称他哥哥不用学习都可以考进高中。如果父母喜欢夸耀自己的孩子不需要学习就有好成绩,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这么吹嘘。但毫无疑问,不学习是不可能学到东西的,最大的可能是这位哥哥已经训练自己在课堂上就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他能够专心听讲,在学校就把看到和听到的内容都消化并记在脑海里。而那些在学校没有专心学习的孩子就不得不在家里继续学习。

4、“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

这两个孩子差别太大了,以至于弟弟不得不生活在压抑中,认为自己不如哥哥能干,远没有哥哥有价值。他可能经常从妈妈嘴里听到这些评价,而哥哥经常叫他傻瓜或者白痴。摆在我们眼前的结果是:他认为自己活得不如别人有价值。生活似乎也印证了他的想法:他的同学看不起他并对他百般嘲笑,他的作业错漏百出,他认为自己缺乏专注力。任何一个困难都足以把他吓倒,结果教师还时不时说他不该进入这个班级或者学校。难怪最终男孩会相信自己不可能走出困境,他深信别人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如果一个孩子灰心到对未来都失去了信心,这真的非常可悲。

5、“他总是试图重温过去,想回到比现在更弱、更小、更需要帮助的过去”。

我们试图用愉快的方式和男孩开始聊天,在此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男孩完全丧失了信心,不是因为他颤抖的身子和苍白的脸色,而是因为一个很值得关注的小细节。当我们问他多大时(我们知道他12岁),他回答:“11岁。”我们不应该将这样的回答看成偶然的口误,因为绝大多孩子都知道自己的确切年龄。这样的错误是有潜在原因的,有很多迹象帮助我们弄清楚这一点。结合他的回答,我们仔细回想儿童的各种经历,我们感觉他总是试图重温过去,想回到比现在更弱、更小、更需要帮助的过去。

6、“男孩想留在过去,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时光倒转”。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重构男孩的人格系统。他没有像同龄人一样完成既定的任务并获得正常的发展,反而在行为上表现得不如别人,难以与别人进行竞争,他心里似乎也是这么想的。把自己年龄说小的举动正好体现了他感觉落后于人的心理状态。虽然他回答“11岁”,但实际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可能连5岁的孩子都不如。他非常确信自己能力不如人,以至于他试图使自己所有的行为都符合这种假想的落后。

他白天仍会尿裤子,无法自如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如果儿童相信或希望自己仍然是婴儿,这些症状就会出现。这证实了我们的分析:男孩想留在过去,如果可能的话,他希望时光倒转。

7、“男孩不喜欢上学,因为他与同学难以和谐相处,感觉处处受压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喜欢上学的”。

男孩家里有位保姆,她在男孩出生前就已经来到这个家庭。她对男孩充满了爱心,只要有可能,她就取代男孩母亲的位置,充当男孩的后盾。我们就此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男孩的生活被照料得很好。我们还知道他早上不喜欢早起,他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从床上起来,他的父母向我们描述这一情境时浑身上下透露着嫌弃。我们的结论是男孩不喜欢上学,因为他与同学难以和谐相处,感觉处处受压抑,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干不了,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喜欢上学的。

然而他的保姆却说他很想上学,因为当他生病的时候也会提出想上学的请求。其实这和我们的结论并不矛盾,真正要弄清楚的是“这位保姆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答案很简单也很有意思。当男孩生病的时候反而提出上学的要求,是因为他很清楚他的保姆会说:“你不能上学,因为你生病了。”然而保姆并没有弄清楚这似是而非的矛盾,也不知道该怎样对待男孩的言行。诸多事实表明这位保姆其实没有真正理解男孩的内心想法。

8、“拿(偷)钱买糖是极其幼稚的行为,只有控制不了糖果诱惑和自己行为的小孩子才会这么做”。

男孩被送来咨询的直接原因是发生了另一件事。他从保姆那里拿钱去买糖。这再次说明他的行为像个小孩子,因为拿钱买糖是极其幼稚的行为,只有控制不了糖果诱惑和自己行为的小孩子才会这么做。男孩通过这种行为向家人表达:“你要好好照顾我,否则我会调皮捣蛋的。”因为他对自己缺乏信心,他会制造各种状况使得人们围着他转。如果我们将他在家里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对比,就能明显看出差异。他可以在家里让大家都围着他转,但是在学校,人们不可能像家人一样围着他转,所以他的策略在学校没有取得成效。

9、“他总是以悲观消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在事情没开始前就接受了失败”。

我们已经清楚男孩行为的原因,问题是如何才能纠正他的行为?在男孩来咨询之前,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发展缓慢、落后于人的孩子,实际上他并非如此。只要他重获自信,他完全可以像正常的同龄人一样完成各项任务。然而他总是以悲观消极的眼光看待事物,在事情没开始前就接受了失败。他用各种行为表达自己的自信不足,教师的评语也证实了这一点:“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不好、散漫、缺乏交际能力等。”他的信心不足显而易见,几乎明眼人都能觉察出来。外界环境也不利于他的自信心发展,要改变他对自己的看法非常困难。

10、“儿童早期的职业梦想体现了他们稚嫩的价值观”。

在填写了个体心理学调查问卷之后,我们开始这个案例的正式咨询。除了男孩本人,其他相关人员都会分别被邀请过来参与谈话。首先是他的母亲,她早已对男孩放弃了希望,只是希望他可以继续生活,最终可以找点事情谋生。其次是他的哥哥,他非常看不起自己的弟弟。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面对这个问题,这男孩自然没有什么想法。但这有点不寻常,当即将步入成人阶段的孩子确实不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时,这确实很值得探究。当然,儿童长大以后一般不会真的从事他们小时候选择的职业,但没有关系,只要他们心里有想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引自己的行为。儿童早期的职业梦想体现了他们稚嫩的价值观,例如有些儿童会渴望成为司机、守门员、售票员,或者其他自己听过、见过的职业。如果儿童缺乏一个肉眼可见的目标,我们可以怀疑他缺乏放眼未来的志向,沉湎过去,也就是说他想逃避未来以及与未来相关的问题。

11、“他只想要走回头路,想要变得弱小,而且只想依赖别人”。

这看似与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论断相矛盾。因为我们曾说过儿童具有追求卓越的特性,我们一直在证明每个孩子都想展现自己,想变得比别人强大,想有所作为。但我们面前突然出现了这样一个截然相反的孩子,他只想要走回头路,想要变得弱小,而且只想依赖别人,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个案例的情况呢?心理活动并不简单,它的发展背景错综复杂。如果希望从复杂的案例中得出简单的结论,我们很容易犯错误。因为这些复杂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我们需要进行辩证的分析,才会发现与表面事实截然相反的真相。例如,男孩的行为在倒退,因为这样,他才感觉自己最强大、最安全。可见,除非我们了解事情的全貌,否则似是而非的情况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

12、“遇到任何需要用优点和能力证明自己的情况,他都避之”。

实际上这类孩子也追求卓越,只是他们的方式比较荒谬。当他们还是很弱小、很无助的婴儿时,外界对他们没有任何要求,这段时光是有史以来他们感觉最强大、最有权力的日子。这个男孩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担心自己什么也干不了,这样的孩子无法面对对他有所要求的真实世界,也无法面对对他有所期待的未来。所以遇到任何需要用优点和能力证明自己的情况,他都避之。久而久之,他可应对的情境所剩无几,只剩下极其受限的几项活动,而这些活动对他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他也追求卓越,追求他人的认可,但是这些追求只剩下很小一部分,跟需要依赖他人的小婴儿所追求的认可差不多。

13、“如果人们对心理学持有偏见,那么它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参与谈话的人员很多:男孩的教师、母亲、哥哥、父亲及我们的同事。一连串的会议工作量很大,如果我们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那会节省很多工作量。这并非不可能,但也不容易。因为很多教师仍然墨守成规,惯用旧的方法和理念,认为心理测验太荒谬。不少教师害怕心理测试会限制他们的工作方式,甚至对他们的工作横加干涉。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不是一门可以立马上手的科学,我们必须进行潜心研究和实践。然而,如果人们对心理学持有偏见,那么它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要接受新知识,开放宽容很重要。尤其对于教师来说,对新的心理学观点保持开放的态度是很明智的,虽然这种新观点似乎与我们一直秉持的观点相悖,但长期来说会有利于儿童的教育。在这一案例中,我们没有权利直截了当地否定教师对男孩的评价。情况很棘手,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14、“除了让孩子脱离困境,我们别无他法,也就是说只能让男孩转学,这样谁都不会受到伤害”。

根据我们的经验,除了让孩子脱离困境,我们别无他法,也就是说只能让男孩转学,这样谁都不会受到伤害。几乎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至少男孩卸下了肩上的重担,他可以进入全新的环境重新开始。在新学校,他可以努力不让别人对他形成坏印象,不要让自己再被别人轻视。具体操作不太容易,但总体来说家庭环境的支持很重要。此外,每个个案的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但如果有一帮精通个体心理学的教师可以用理解的眼光看待个案,并且在学校里对他们进行帮助,这样的个案处理起来会容易很多。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3】

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

IrvinD.Yalom著

张怡玲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xx年9月第1版

-

推荐过这本书.我在帖子中介绍说:这是一位70岁老人写的书这是一位会写故事和小说的人写的书这是从几十年临床笔记中摘编出来的书.

一个大师级的治疗师希望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治疗师.

读过这本书以后我一直想和这里的网友们一起享受前辈惠赠的礼物.但到今天才静下心来觉得可以开始这件事了.

这本书由85个专题组成.它非常象85个帖子.

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很想如在这里一般在这些精彩的篇章下跟一些帖.

与其一个人闷在家里写读书札记不如在这里与朋友们一起分享大师的礼物.

让我们一起享受大师的厚礼!

享受大师的礼物:一移除成长的障碍(1.1)

一移除成长的障碍

当我是一个正在寻找自己道路的年轻治疗师时我读过的最有用的书是《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作者是卡伦霍尔奈(KarenHorney).这本书里最为有用的概念是: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卡伦霍尔奈相信如果移除了障碍人自然地会发展为成熟的充分实现自我的个体就像一颗橡树籽成长为一株橡树.

就像一颗橡树籽成长为一棵橡树这是一幅多么自由而清晰的图像!它给了我面对工作的新视角并永远改变了我做治疗的角度.我的任务是移除阻碍病人成长的障碍.我没有必要去做所有的事情我没有必要灌输给病人成长的欲望灌输给他们自我实现个体所具有的种种特点例如好奇心意志力对生活的热情关怀忠诚等等.我要做的是确定障碍并且移除障碍.剩下的工作受到病人自身自我实现力量的推动会自然而然地完成.

读书笔记

大师的这一开篇真是意味深长!

霍尔奈说: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在理论上我比霍尔奈走得更远.我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一种本能的要求他和生本能是同一个东西的两种不同表述.生本能强调生命具有维持并延续其存在的性质而自我实现本能则强调生命自身所具有的目的性.

自我实现并不是象马斯洛说的那样是在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产生的高级需要不是的;他是在个体的生命被创生时就先验地存在着的就像一颗橡树籽(需要)成长为一棵橡树.

人们之所以追求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因为这种满足是自我实现的前提基础.相对而言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是工具是手段而自我实现才是目的.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4】

《儿童行为心理学》这本书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主要是利用闺女睡觉的零散时间看完的。看完之后还是要记录总结一下,以利于自己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0到6岁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所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比如孩子老爱反复扔东西,爱咬人,爱抢别人的玩具,爱偷看大人洗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层解析。不单单看到孩子表面的问题,要分析出现这样问题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去更好的教育孩子。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像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在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遇到喜欢的玩具就会去抢,好多大人这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都会把玩具从孩子手里强制拿走还给别人,或者要么就开始打孩子。以为孩子不听话怎么老是抢别人的玩具呢!第二种情况多见于老人带孩子。我在公园里跟妞玩的时候经常见到。

表面上是孩子抢别人的玩具,其实根本原因是孩子不懂得物权所有的概念,在孩子的眼里,自己喜欢的就是自己的,还分不清“你的”,“我的”的概念。所以,在发现孩子抢玩具的时候。家长更多做的要耐心劝说,不单单是大声责备。家长应该耐心的跟孩子说,这个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不是你的。你玩会要还给别人,或者告诉孩子玩别人的玩具首先要得到别人的允许。如果是对方宝宝恼怒或者哭着要回玩具。家长这时一定要给自己宝宝转移注意力,用别的玩具代替。这招很有效果。

还有一点我认为是很重要,就是关于孩子秩序敏感期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物品必须按照原来的位置进行摆放不能变动。0到4岁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关键期。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也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习惯和品质。孩子一旦顺利度过秩序敏感期,就会形成良好的秩序感。

所以当孩子出现秩序敏感期是,父母一定要理解和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能满足的也要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切勿蛮横镇压。另外,一定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用完及时归位等,都是有利于孩子良好秩序感的建立。最后,还有一点非常值得看的就是附录写的称职父母应该知道的心理学规律,这些心理学规律很实用,无论在幼儿期还是少年期,我自己细细的看了三遍,还都抄录在了本子上。建议每个家长都要去了解并且实际应用这些内容。

总之,当孩子行为上出现一些问题,父母一定要深究问题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问题时,除了敏感期的问题之外,有可能就是父母本身的不良影响。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孩子做好榜样。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影响力量,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5】

在近三十年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中,学校心理学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在发达国家里,作为心理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学校心理学十分热门,是最有生机、极为活跃的一个新兴领域。

《学校心理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普通心理学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从事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教育人员学习本专业的必考课程。

《学校心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国内外发展沿革、动态和最新展望;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性质和专业化途径;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成长等。

读了《学校心理学》这本书,使我对学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有一个基础的了解,通过对课程上述主要内容的学习,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学校教育工作中去,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学以致用是现代科学孜孜以求的基本目标。

目前人类处于世纪的转折点,置身在这光怪陆离、瞬息万变而又注重实效的信息化社会,学以致用这一论题更是受到全社会的瞩目。心理学近百年历史的经验教训,大家意识到: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生长点在于应用,而应用心理学繁荣的立足点则使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大众。

近年来,有关中小学教师辱骂、体罚学生的报道,有关教师教学质量差的报道,屡见于报端。当社会各界纷纷谴责这些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时,那些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们,更倾向把这些问题归之于“专业素质不够”。因为大部分教师并不是故意与自己的学生为敌,他们缺乏的,往往是正确有效的方法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21世纪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但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倡导的观念和教师自身内在的观念,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或不适应,是当前教师的普遍困惑。

本书对引导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学校氛围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值得大家阅读。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6】

1 里面有些内容被称为拖延,有些牵强。

人是一个拥有复杂情绪的动物,所谓的拖延可以被认为是没有合理的安排好时间,没有更好的对将要做的事情做出规划。

拖延症并不存在所谓的克服与不克服之说。当一个人无法承担因为延误所要做的事情到来的后果时,他自然的会将时间还有要做的事情做出一定的分配和规划。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部分的问题。时间如何分配可谓之合理?如何将事情进行轻重缓急的分类?

2 有些人会将拖延认为是懒。这是不对的,拖延和懒惰可以有某些部分的相关,但是却不能将它们画上一个等号。

以前,在人类社会科技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人类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部分人们还只是辛勤劳作,只是为了生存。

而,今天科学技术高速的发展,人类变得更加文明进步,生存已经不是大部分人需要考虑的问题,人们开始考虑怎么活的更好,更有层次,因此便有了那若有若无的理想。人们开始奋斗,开始越来越努力,开始过得比以往所有的时代更美好。

可是,一切都变了。

懒惰开始披着理想的糖衣,行为被周围的言语驱使,木偶被一根根的丝线操纵。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7】

《犯罪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在犯罪心理学当中,研究者从各种立场出发,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研究者多次发现,人们对于道德的理解和知识不一定和道德行为一致。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有某种道德观念,也可能做出与此相悖的行为来。

从违法少年的家庭环境研究和教育研究中可以发现,严厉地惩罚犯罪者能够带来短时间的顺从,但是并不能让道德价值内化,也就是说,惩罚并不能帮助形成道德价值,强化行为的意志力。

精神分析理论重视在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紧张心理。希利(Healy)认为违法犯罪者与双亲的情感当中产生的情绪障碍是不法行为的主要原因。如果直接惩罚这种行为,会提高紧张心理和导致更强烈的抵抗,可见简单粗暴的惩罚是无效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害处。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中,社会性学习被用于解释一些现象。社会性学习的表现形式是社会群体各种交流活动和交流过程,学习内容多样化,并且可以在群体交流的过程中动态产生。

弗洛伊德认为,犯罪者的超我发展程度不够,所以不能抑制一些本能的冲动。洞察、净化、宽容等等概念都是由这一学派首先提出的。但是这种方式对心理学者的要求过高,难以推行。

罗杰斯认为治疗没有必要纠结于过去,主张非支持性疗法和来访者中心疗法。通过谈话治疗让患者洞察问题。这种方式是一种个别人格治疗,研究者指出,这种方式和家庭的支持有关系。治疗的成功率并不乐观,仅有20%非常有效,42%无效。

或许有些已经根植于人格当中的东西,不会通过简单的对话就加以改变。但是无论如何,罗杰斯的方法给予了研究者希望。犯罪行为的心理疏导意义大于惩罚。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8】

第一章你的生日到底隐含着怎样的秘密——时间心理学

作者首先论证了占星学是伪科学,预测通常不准,然后提出疑问:“既然不准,为何还有这么多人笃信占星术呢?”作者用伯特伦弗瑞儿教授的一个著名的实验给出了答案:“占星学和笔迹学事实上并不需要真的很准,只要看起来很准就足够了。只要给人们一个非常概括的描述,他们的大脑就会诱使他们相信这些描述具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并且,“那些容易上当受骗的人宁可欺骗自己,也不愿意坦然面对自己容易上当受骗这个事实”。后来,人们把弗瑞儿教授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进而,作者又抛出一个疑问:“那么,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其实跟真正的科学毫无关系了?”答案是否定的。作者借此引出了时间心理学,指出类似星象学中的正向星座和负向星座的情况是确实存在的,即一个人的出生日期跟一个人的性格是有关系的,只是当然不是星象学中给出的原因(比如,星辰的排列分布等),作者给出的原因是温度:冬天出生的婴儿要面对更为严酷的恶劣环境,所以会比夏天出生的婴儿与看护人的关系更为亲近,所以在生活中比较不喜欢冒险,运气相对来说也要差一些。(作者在实验中分别在南北半球做了一次统计,证明结果跟月份无关而只跟温度有关)

作者继续探讨了几种跟生日有关的现象:跟税收政策有关的人的生日、神职人员的生日和圣诞节的关联性、人的死亡时间与税收政策的关联性,指出这些看似神秘的关联性很可能是人们为了创造表面上的巧合而故意捏造出来的。

第二章相信别人,不过别忘了切牌–撒谎与欺骗心理学

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更可靠的是根据人们说话的语气和他们不经意间的遣词造句。说谎者的描述通常缺少细节;说话停顿和犹豫不决的情况比较多;为了与谎言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会尽量避免使用指向自己的词语,比如“我”;此外,他们也不会谈及自己的感受。对于说真话者可能忘记的琐碎细节他们却记得一清二楚。(通常,我们都会以为通过人们的行为表现就可以判断出他是否说谎,比如目光接触和手势等。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说谎者倾向于避免目光接触,会紧张地挥手,而且在座位上会坐立不安。作者指出,这其实是不准确的)

作者还探讨了“暗示”的奇妙作用,即通过操控人的记忆,竟可以让他们回忆起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研究工作显示,人类记忆的可塑性要比我们所能够想象的更为惊人。一旦某位权威人士指出我们有过某种经历,多数人都会觉得很难否认,随后就会设想填补记忆中的空缺。经过一段时间后,事实和虚构情节之间的界限就变得难以区分了,于是我们开始相信谎言。

第三章一切皆有可能–灵异心理学

这一章作者探讨了”迷信“思想,列举了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通过多个实验论证了“各种迷信的说法是不可信的”,继而提出疑问:“既然不可信,为什么它还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还有那么多人相信它呢?”对此作者给出的解释有:

为了应付不确定性,许多人变得迷信了。在不确定性持续增加的时期,人们会迫切地寻求一种确定感,这种需求会促使他们支持强大的领导机制,并相信各种号称可以确定他们命运的不确定性因素,比如迷信和巫术。作者用德国经济危机和以色列遭受轰炸期间人们的心理变化实验解释了这一点。

人们经常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奇思妙想,原因就在于他们经历了一些看似诡异的事情。巧合的概念让同时发生的事情看起来不仅别有寓意而且绝不仅仅是凑巧那么简单。但正是某些鲜为人知的统计法则让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意外成真,其中之一就是大数法则,所以如果有什么看似很巧合的事情发生,可能仅仅是由于人太多(样本很大,虽然发生概率很小)。还有一个人们最常碰到的巧合是“小世界”现象,比如两个陌生人在派对上偶遇,结果却发现他们有共同认识的熟人。这个现象可以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的传递包裹实验来解释:一个人要想传递包裹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最多只需要经过6个人。

过于丰富的想象力和适当的背景信息。想象力丰富的人更容易联想到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而且,如果事先给一些地点或物件添加适当的背景信息(灵异、古怪的信息)也可能使人诱使人产生迷信思想。

次声波的作用。次声波无法被人听到,却拥有巨大的能量,地震、原子弹爆炸都能产生次声波。试验显示:次声波可能引起胸腔震动、影响呼吸,并让人产生作呕、头疼和咳嗽等现象,特定频率的声波还可能引起眼球的震动,从而让视觉出现扭曲。这些声波能够移动小的物体,甚至还可以让烛光诡异的闪烁不停。

大数定律又称大数法则、大数率,是个数学与统计学的概念,意指数量越多,则其平均就越趋近期望值。

人们发现,在重复试验中,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发生的频率趋于一个稳定值;人们同时也发现,在对物理量的测量实践中,测定值的算术平均也具有稳定性。via

第四章下定决心——决策心理学

首先,潜意识刺激对人们的决策没有影响。人的名字对一个人的职业、居住地、死亡地、婚姻有影响(感觉这个有点牵强,估计只是国外这样吧)。在酒吧,听古典音乐的人更容易点昂贵的酒品。在媒体披露自杀事件后的两周内,当地的自杀人数会增加30%左右,如果媒体报道的是名人自杀事件,这个比例还要更高。所有这些告诉我们: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名字影响了我们对自我的评价和对职业的选择。仅仅读一个句子就能影响我们对自身年龄的感觉和对常识的记忆。一个轻轻的微笑或轻微的触摸就能决定我们在酒吧和餐厅会给服务生多少小费。商店里播放的音乐会偷偷的溜进我们的脑海,并影响我们花钱的数量。

一个有趣的话题,问题:一男一女分别在两座桥上见面,一座是吊桥,很高、很危险;另一座是普通的桥,很低、很坚固,那么两人在那座桥上更容易产生恋情呢?答案是在吊桥上。解释:当人们看到对自己有吸引力的人时,他们的身体会准备随时采取可能的行动,所以心跳会随之加速。和较低的桥相比,高高的吊桥那摇摇晃晃的特点会让采取这种方式过桥的人心跳加速。当两人在高高的吊桥上相遇时,他们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的心跳加快是因对方而起,结果他们的身体会传递给大脑一个虚假的信号,让他们觉得对方很有吸引力。所以,这个问题的寓意是:如果你想让一个人爱上你,在约会的时候最好避开新世纪音乐、乡间散步和风铃,因为它们只会让人变得更加心平气和。相反,如果你选择了和心仪的人一起去听摇滚音乐会、玩过山车或者看恐怖片,那么你成功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作者还就男女搭讪方式做了一些研究,成果有:

不同的聊天话题会带来不同的约会成功率,这是因为对于某一个话题男女的品味可能差异很大,因而也就没什么话题了。

最佳搭讪语。在搭讪时更有技巧的人会鼓励对方以奇特、有趣或搞怪的方式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有效呢?作者用一个关于吸管和滑稽声音的实验回答了,这个实验说明的是:彼此分享过搞笑经历的人会觉得更为亲近一些,也会发现对方更有吸引力。

征婚广告如果将“描述自己”和“描述对方”的字数控制在7:3的比例,就有可能吸引到最多的回应。

第五章以科学的方式搜寻全球最爆笑的笑话——幽默心理学

笑话使人发笑的原因是它能让读者产生一种优越感。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笑话里的人看起来都很愚蠢。笑话给人的优越感越强烈,人们就会笑得越开心。“优越性”理论早在公元前400年就由古希腊学者柏拉图提出了。

幽默的感染力。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人们会主动模仿周围人的面部表情,这种能力在团队生存、培养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模仿他人的表情,我们能够迅速感受到别人内心的那种感受,因为更容易对他们的处境感同身受,沟通起来也会容易些。如果一群人中有一个人笑了,其他人就会自动模仿这个人的面部表情,从而变得开心起来。如果有人感到很伤心、很害怕或者变得惊慌失措,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这种情绪也会感染其他人。许多电视剧中使用的“假笑”就是利用的这个原理,比如《老友记》。

笑与健康的关系。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还是有道理的。笑看人生能够减缓焦虑情绪;能够用幽默缓解压力的人会具有更为健康的免疫系统,中风和心脏病发病的几率也会降低40%

所谓全世界最爆笑的笑话这种东西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个人感兴趣的东西都是不同的,或者说“笑点”不一样,女人喜欢男人看起来比较愚蠢的笑话,老年人会对有关记忆力减退和听力下降的笑话发笑,无权人士会拿权威人士开涮。

第六章是罪人还是圣人——自私心理学

研究表明:在当今社会,不道德的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虽然绝大部分的人都号称自己是诚实正直的公民,但在有机可乘的情况下,我们中很多人都是不诚实的。(这一点我倒是没想到,原来那些欧美国家的人的素质也没好到哪去嘛,看了作者做的各种实验后我有点开始相信人性本恶的观点了。所以关键还是要搞法制,三权分立,用法律来制约人,像天朝这样完全靠领导自觉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相似心理。我们会帮助与我们相似的人,当需要帮助的人跟自己在年龄、背景和品味上都非常类似时,人们最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人们通常认为神职人员是最诚实的,而汽车销售员是最不令人信任的。作者通过实验证明:两者半斤八落,在实际行动中的诚实表现没有多大区别。

作者利用“丢信封”的方法评估了全球各地人的好心程度,并得出一个结论:人口的密集程度是预测助人为乐程度的最佳指标。人口密度越大,助人为乐的程度就越低。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9】

过去的几天里,定位只看了一小半。周末去整理东西,发现之前买的一些儿童教育有关的书籍。我姑娘都上幼儿园了,这些书我还没开封。一时愧疚,决定先看完一本。

前言的第一句话是,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我觉得这句话既对又不对。小孩子并没有那么多的心灵世界,他的想法,都是表现出来的。爱孩子,就多点耐心观察他在跟你说什么。这个才比较确切。爱孩子,就是学习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在教育小宝宝的问题上,我觉得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模式概括。倾听-支持-理解-引导-教育。

第一步就是倾听,听懂他的语言,听懂他想要什么。

第二步,我选择了支持。因为大人,很擅长挑剔。往往挑剔后,就不那么容易去支持别人。而小宝宝最需要的就是支持。

第三步,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分析后,可能觉得宝宝的行为达不到我们的预期,甚至与我们的预期相悖,那我们此时应该要求自己去理解他们。

第四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尝试理解后,依然不认同宝宝的做法,则可以尝试引导。

第五步,最后一步,才是教育。

附录里面的称职父母最应该知道的那些心理学规律。前3条给我比较大的触动。

罗森塔尔效应:父母如果长期给宝宝积极的心理暗示,则宝宝会更加自信自强

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孩子犯错时,不要三番五次的对同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

德西效应: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兼得的时候,工作动机不但不会增强,反而会减弱。比如,父母跟孩子说,你考到100分就给你奖励100块钱,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减弱。

德西效应引起了我的极大思考。柚子现在就处于做什么都要跟我谈条件的状态。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也会经常给柚子奖励。这应该是错误的做法。

那正确的做法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10】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是斯莱特写下的一本兼具科普和学术性质的心理学读物。这本书用优美的笔风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介绍了20世纪影响力巨大的多个心理学实验。

这些心理学实验我之前都有所耳闻,但是可以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这本书从更加多样化的角度分析了这些实验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实验的不足之处和争议。

米尔格兰姆的实验不仅研究了关于服从与反抗权威的现象,更成为了一个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的契机。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之前只知道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对于24小时提供奶水但触感冰冷不适的铁丝猴子妈妈没有太多的依恋,吃完奶以后就会去柔软、温暖的绒布妈妈那里长时间停留,甚至深深离不开绒布妈妈,在研究人员把绒布的猴子拿开时,小猴子还会激烈反抗。

这一实验驳斥了华生等人提出的行为心理学理论,而后者就认为只要给孩子满足了物质需求和欲望,就可以让孩子正常成长。后续的一系列实验证明,单纯是一个绒布妈妈也不能让猴子心理健全,这个妈妈需要有一定运动的能力,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母亲不仅需要给孩子提供物质的支持,满足生存的基本欲望,还应多和孩子进行接触,并且进行互动。

可是现实生活当中,又有多少父母能够充分给予孩子情感上的依恋和心理上的支持?许多人正是因为从小生长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长大后才变得疏离,难以融入社会,甚至还会把悲剧传递给下一代,因为他们不懂得怎么样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与爱的环境。这也就无怪乎那些留守儿童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缺陷。

哈洛的研究表明,父母应该和孩子多接触、多互动,不仅要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的底层需要,还应该满足婴孩的情感需求。事实上即使是婴儿自己没有印象的阶段,也在无形之中塑造着孩子的人格。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作为关心陪伴的形象而出现,亲子时光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重要。通过郊游、读书、讲故事、一起做游戏等互动,增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并且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篇11】

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书,感觉这真是一本不错的书。

一、书的主要内容

1.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第一原则,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自助书籍,主要讲述拖延行为,什么是拖延,拖延的本质和心理基础及应对之策;

拖延行为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拖延的四个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和别人的亲密关系;追求完美主义等,从而对自己的目标不能保持长期的注意力和关注。其实质是人的各种情绪的管理。

2.这本书的结构。这本书包括二个部分,一是对产生拖延的形形色色的根源进行了追溯;二是提供了一些帮助你采取行动的建议;

3.拖延的本质是人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固定心态,没有关注自己的内在,没有形成一种是成长心态。

4.治疗拖延的方法。改变我的生活意识,变生活在恐惧中为生活在希望中。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使我们生活在希望中。如:如果完成这件事我将得到……。别人那样看我又能怎样,只要我得到了自己的实惠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做事之前专注于完成之后的成果,而不是其他人的看法。现在他们笑我傻,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傻的一直都是他们。

5.拖延处理技巧。意识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现实地对待时间;只管开始;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保护你的时间;留意你的借口,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

二、读后感

学习这本书后,我有几点感受,

一是发现自己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的事情。

特别感触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因为自己不敢去做事情,而迟迟不愿意对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事情,如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重要的事情做的太少,特别是,由于从小受控制太紧,造成成人以后,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害怕和人关系的亲密等多种情况,特别是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控制的反感,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玩世不恭,对事情不认真,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和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让我有如梦方醒的感觉。

二是自己的目标太含糊,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

三是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

四是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五是几个技巧。让烦闷的工作变得富有挑战性或增加难度;可以通过搭车或融合的方式和一件可以获得当下满足的事情放在一起;增加一个人对成功的期望;习得性勤奋,强调工作本身而不是工作结果带来的回报与快乐;改变环境状况割断外在诱惑;严格的行事历,可以让做事自动化。设立目标。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7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而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你有了解过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吗?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篇1

之前也看过一些B84类的书,但大都可归于励志书籍,这本却不同以往,真的是一本心理学方面的巨著。记得,中特老师说,目前心理学在中国是一个朝阳专业。可以算是跟风吧,随作者,领略了一番心理学家的思维,确有不少的收获。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论著,给出的结论大都是基于实验的。而提到的很多实验,如其书名,看似很荒诞的,却很有说服力;很多结论,有点出乎意料,但细细品味,却又隐含深意,感觉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是相符合的。以下是一些自认为有可能会“温故而知新”的一些实验结果或结论。

时间心理学:

1、运气好坏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人的思想和行为所决定的。幸运的人通常乐观开朗,而且充满活力,所以容易接受新的机遇和经验。相反,不幸的人性格相对孤僻,而且反应不够敏捷,所以常常对人生感到不安,不太愿意充分利用摆在面前的大好机会。

2、有些人的确有能力运用意志延缓或加速自己的死亡时间。

(心理因素能够影响身体健康)

在一年的所有时间里,女性更有可能在自己生日后的一周内去世。相对而言,男性在生日前一周去世的概率要远远高于一年中的任何其他时间。菲利普斯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倾向于把生日看作一次庆典,所以总会期盼生日的到来;而男性更倾向于将生日作为回顾人生历程的时刻,他们会在生日临近的时候发现自己取得的成就其实非常有限,进而感受到巨大的生活压力,所以死亡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撒谎与欺骗心理学

3、真心的笑容和虚假的笑容之间最大的差异都写在了人的眼睛上:当人们露出真心的笑容时,眼睛周围的皮肤会形成皱纹;但当人们假笑时,眼睛周围的皮肤就依然是平平的。

4、鉴别谎言的最佳方法就是去聆听而不是去观看,说谎者通常说的话不多,不会给出太多的细节,而且使用表示“我”的单词I的频率远远低于说真话的人。

灵异心理学

5、有些看起来很诡异的体验,比如感觉到有神秘的东西存在,事实上都是风吹过打开的窗户时产生的低频声波所致。

决策心理学

6、人们宁愿穿沾有狗屎而且没有洗过的毛衣,也不想穿杀人狂魔穿过且已经干洗过的毛衣。

7、身高与地位之间的这种关系带来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如果一个人外在的地位改变了,人们对其身高的感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身高的影响)

8、人们对于脸部特征的刻板印象能够影响投票箱内的选票。(面相)

社会上的刻板印象是导致一些人屡次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所在,而改变其外貌特征是一种阻止他们再次作案的有效方式。

9、女性的征友广告如果让男性来写会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回应。但男性的征友广告如果换成女性来写则不会有这种效果。

幽默心理学

10、笑话带给人的优越感越强烈,人们就会笑得越开心。如果一名残疾人踩到香蕉皮上滑倒了,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得好笑,但如果把残疾人换成交警,那几乎每个人都会马上笑出声来。这个简单的道理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笑话都是拿当权人物开涮的。

11、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是一群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了另一群人的痛苦之上。

自私心理学

12、从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身上赚取意外之财是不对的。(人的相似心理)

我们会帮助与我们相似的人。

仅仅因为两个人的生日相同,就足以说服人们腾出宝贵的时间去帮助一个完全的陌生人。

像国徽这么简单的因素也会激发出人们的相似感和相异感,从而显著影响到驾驶员开始按喇叭前的等待时间。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篇2

一提到心理学,我的第一反应是神秘难懂,然后是接着想到心理咨询师这种职业,甚至有会闪现“变态”这样贬义的词汇,总之就是觉得深奥但又很好奇。读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后我发觉,原来心理学也可以这么幽默有趣且生活化,容易被非专业学生理解和接受。我想就其中的“恋爱心理学”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

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它从我们出生就紧密相随直到我们逝世。亲人的疼爱,友人的友爱,情人的相爱都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美好感情。而对于爱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不管正确或科学与否,这都是个人的感受和追求的方式。

爱情的成分有三种:激情、亲密和承诺。事实证明,激情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减少,而亲密和承诺却恰好相反,它们随时间的增加而越来越高。但在学生时期的校园恋情,我觉得会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一、把友情误认为爱情。有些同学不能真正区分爱情和与异性之间友情两种不同性质的情感,然后会相互揣度彼此的心思,平白增加彼此的烦恼。

二、把爱情置于最高地位。有些同学完全沉溺于恋爱的甜蜜,时刻都想和对方在一起,甚至点点滴滴都为对方着想导致忽略了学习,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大学时期,学生还是得以学习为主。如果彼此能在这个关键时期努力奋斗,那么毕业后走到一起的机率就会更大,未来也会更有保障。

三、跟风式的恋爱。有些同学看到周围的人都恋爱了,然后认为自己也不能落后,所以就随便找个人满足自己寂寞的心理,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面子。但这种恋情不会长久,因为没有投入自己真正的情感。四、片面化的恋情。有些人会因为对方出色的外貌或者优越的家庭条件而产生恋情。这种恋情也会很短暂,因为他们看到更好的人后移情别恋的可能性极大。相比较之下,我认为校园恋情都比较单纯,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珍惜。

两个陌生人为什么会相爱?在心理学上把相爱的原因分为三种:有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和有原因的爱。在我看来,无条件的爱才是最高境界。众所周知,建筑界才子梁思成和才女林徽因之间的爱情一直被传为佳话,让我印象深刻。梁思成曾经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淡淡回答:“这个答案很长,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你。”这简短的对话却感人至深,让人感受到彼此的深情和长情。而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身边一直不乏追求者,和英年早逝的诗人徐志摩为她写诗对她炽热的爱相比,我更欣赏哲学家金岳霖对她默默温存一生的爱。他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表达了林徽因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地位,最后金岳霖先生也终身未娶。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正因为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这份一生无条件的爱让膝下无子无女的他在晚年得到了林徽因子女周全的照顾。

爱情除了年少时的激情、爱慕和沟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得起平淡的流年。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经说过:“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也让人唏嘘不已。虽然婚后他们在撒哈拉沙漠只生活了六年因为荷西出海捕鱼不幸逝世,但这六年却是三毛生命中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因为他们彼此珍爱着对方,也喜欢在沙漠那样朴素简陋但却温馨美好的生活,恰如他们的爱情——虽然短暂坎坷却足以刻骨铭心一生。

每个人都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有人说:“白头偕老这件事其实和爱情无关,只不过是忍耐……但忍耐却是一种爱。所以,真正爱你的人,其实就是愿意一直忍耐你的人。”我同意这个说法,其实在很多事情中爱和包容是关键。这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关键时刻却很少能做到。因为很多人都会说“我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所以从古至今这句“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多懂点心理学,可能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让相处变得更简单。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篇3

本书是我在图书馆查找心理学书籍时找到的,看到书名《赢在人心》,便觉得很感兴趣,大致浏览下,发现是讲述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该如何奖励你的员工,考虑到以后作为老师,也会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所以,学会奖励也是应该的。

作者在前言中说道:“你如何对待你的员工,这比任何其他因素都能决定他们在工作中的欢愉度。当前,在吸引和留住优质人才的拉锯战火热上演之际,选择以适当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奖赏,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这让我联想到今后当班主任,如何奖励表现好的学生才能让他们更加努力,使没得到奖励的学生为了得到奖励也更加努力,现在的高中生不像小学生,给一个棒棒糖就会很开心,选取合适的奖励尤为重要。

本书罗列了在澳大利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公司所采用的五花八门的奖励手段。从成功的管理风格到家庭般的友好实践,再到康健活动的倡导,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首先,第一章是如何选择正确的奖赏,书中提到在澳大利亚,许多公司多年来一直在通过奖励鞭策着自己的员工,他们心中都知道,只有奖励员工才能让员工们更清楚的看到自己努力工作所获得的成果,从不断的增加生产到获取更多的盈利,让员工们都能从中找出自己的贡献,并自然而然的产生成就感。我想作为学生和他们的想法应该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吧,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被别人认可。收到奖励的员工往往都能更加情愿的为公司做出额外的奉献,更无保留的贡献出自己的知识本钱,甚至连干一番事业的年头也会长一些。能够感到自己受到赏识,并且能够体会到自身存在价值的员工,总是更具雄心壮志,而这正是一个公司谋求生存和发展所求之不得的潜在宝藏。学生也一样,作为老师,我们将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使其对自己充满信心,通过适当的奖励,让其更具雄心壮志,激发出潜在能力,这正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我初中时的班主任对我就一直鼓励,使我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成所做的事。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老师能这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将其引导到适合自己的状态,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

继续书中所讲的对员工的奖励,作者认为奖励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增加员工的腰包,一旦真成了这样,奖励也就变了味道。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也只有小部分的大公司,才能支付得起员工们的高昂薪水,并有大把的钱用来奖励自己的职员,其余的中小公司远不与本这样的资格,但这并不意味再奖励方面这些公司全无作为。奖励本身就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物质奖励显然具有非常明显的有点,他们通常包括现金奖励、利润分成、珍贵礼品,以及参加重大活动的门票,或用于旅游度假的车票和机票等等。当然还包括重大奖赏,以及给足了退休金等等;非物质的奖励则可能包括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拓展员工们的兴趣爱好,或者培养某一员工具备的某种潜质,或者是为了提高士气“笼络民心”,在一个月内的某一天营造一个特别的主题日,以便在员工们当中有意的增加某种凝聚力。非物质奖励还有可能包括给予某些员工特殊的培训,或者交给他们某一个项目,以提高这些员工的工作竞争力,拓展他们的工作经验,提升他们在劳务市场的潜在价值。我觉得老师也是一样,对学生的非物质奖励更加重要,为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笼络民心”,适当的口头表扬,精神奖励显得更为合适,为此培养相应的班级干部,对其工作表示理解支持,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书中接下来介绍了作为管理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做好员工康健活动、如何做到家庭般的友好实践、现金分红和利润分成以及社区公益项目等奖励方式。主要是通过各个实例来说明的。之后介绍了职业和个人发展,主要是说,一直以来,很多公司,无论规模大小,都把对员工的培训计划、指导和训练作为奖励员工的一种方式。作为对员工的一种奖励,一些公司采取的做法通常是:资助学费,同时应允员工一定的参与课程学习的时间,而这种课程往往对员工个人有益,与工作本身却没有很直接的关联。或者,他们提供的这种培训机会,从长远眼光来看,能引发员工内在潜能,提升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给员工提供类似这种个人的职业培训无异在表达:“谢谢你在公司的辛勤工作,我们能体会到你作为一名员工的真正价值。”培训也是一种本质上的奖励,因为能学习到新的东西能成就

人的满足感,这种成就跟满足源于培训增强了人的可控能力,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学校里因为各种比赛而进行的各种培训,除了那种科技类竞赛,还有各种各样的音乐、舞蹈类比赛,这些培训无疑给学生一种“多才多艺”的感觉,是学生更有动力,想着全面发展靠拢,另外,一些体育类的培训也能适宜的增加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男生来说,一节额外的体育课可谓是个不小的奖励,其产生的后果也是很巨大的,使得男生们有了更多动力去学习。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作者要告诉读者,如何通过奖赏员工以谋取最佳的效果。在经济较高程度发展的前提下,作者重在肠道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奖赏,并用大量的事实告诉读者,如何在关键环节能够使物质奖励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又如何能够在奖赏的氛围下,使企业和员工真正的相融合,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回顾每个人走过的路程,从初始感知人世,奖赏就会伴随着每个人成长,从大人的一个亲吻、一块糖果,老师的一句表扬、几片掌声,都会使人们逐渐明白对与不对,该与不该的区别。更有许多的佼佼者,以挂满胸膛的奖章。整墙的奖状,骄傲的展示着他们曾经拥有的辉煌。赢在人心,是我们为人师表所更应该注意的,赢在人心,才能更好的使我们完成我们的使命,赢在人心,才能赢得未来。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篇4

由于专业的需要和兴趣使然,我在寻找阅读对象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与学前儿童有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为要想真正地了解学前儿童,走近学前儿童,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陈帼眉在所著的《学前心理学》一书中就详细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生活范围扩大。

(一)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2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二)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三)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二、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认识依靠行动。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也和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如在幼儿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他们的手里拿着别的东西,或是随便放,眼睛看着别处,注意力就很容易离开老师的讲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总是会让幼儿将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的原因。

三、此阶段的幼儿情绪作用大。

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哭,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孩子因为自己里面衣服的袖子拉不下来而大哭,还有小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枕头而哭,还有小孩子因为别人跟他说你妈妈不来接你了而哭,而且越哭越激动,还会浑身颤抖。幼儿就是容易激动,这时如果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这时就要用有趣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慰的语调说话,让他感觉到亲切,情绪上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了才能说理。

还有,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情绪受老师的影响也很大。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他往往只是通过表象去理解事物,他会通过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来判断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如,老师表扬他没表扬我,老师抱她没抱我等现象,来判断老师不喜欢他,这样也会影响到他来园的情绪,听课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了很久的幼儿园,突然哭着不愿意来了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应该自身检讨,想一想是不是对这个孩子关心不够多。在这里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鼓励,这样你会发现一天下来,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表扬,也许你已经忘了,但是他自己知道他受到了关注。除此以外,还可以抽时间跟那些在班上不是很活跃的孩子聊聊天,或是只是抱抱他们也好。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

四、此阶段的幼儿爱模仿。

此阶段的幼儿往往是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要做,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什么自己也想要。如,在室外活动时,玩羊角球的小朋友看见别的小孩子的玩海洋球也会要玩,看见别人摆高楼自己也摆。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模仿也是此年龄段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他们会模仿老师模仿父母,模仿他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他们没有很强的判断力,对于别人特别是他们所亲近的人的语言和行为都是没有批判性的,而且因为没有太多的经验,他们往往都是通过成人的表现来判断事情的严重程度的。如,老师在吃胡萝卜的时候皱眉头,他们就会觉得那是很不好的东西,就不吃了。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特别是小班幼儿教师要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许自己做了一个不经意的不好的举动,自己都不知道,却已经被孩子学会,并慢慢地养成习惯了。

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如,在上课时间,有幼儿没有注意听讲,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扬另外做的好的幼儿,来引起这一幼儿的注意和模仿,并及时予以鼓励。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多向幼儿传递好的信息,如,跟幼儿说礼貌用语,老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等。这样幼儿通过模仿,时间久了也会成为一种好的习惯。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通过正强化的方式,也就是引导和鼓励的方式,使每一位幼儿向着一个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日常努力工作外,还应该多给自己充充电,多看看相关书籍,使自己的教育方式更有科学性,适宜性,使自己更能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帮助幼儿,与幼儿一起成长!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篇5

由于经常看美国大片的缘故,我对犯罪心理学有很深的兴趣。于是在课余的时间我在图书馆借来一本《犯罪心理学》的书认真的品读了起来。一读起来就被深深的吸引,直到全书结局。 犯罪心理学的含义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为。

这本书仅仅十万字左右,但是充分运用了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其内容真的太吸引人了。让我在书中的情节中遨游了很久很久...读完这本书也让我感触颇多。好了,现在我就来介绍介绍这本让我如此兴奋的著作。

刚开始书中所提到的面具杀手,一次次的杀人,一次次的以一种非常变态的方式去善后,并且让尸体非常快速的让别人发现,让我感到有点兴奋。毕竟这么一个变态的杀手的背后肯定有更加有趣的故事。其次,那就是一个个的谜团和断断续续的描述,所以情节的跳跃下无法很清楚的弄清楚。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同时发生的事情分了好几个段来描述。故事中的问题一扣接一扣,感觉上看我的思维还是很快就把握住了所有的细节。整本书从一开始就设下悬念,重重的疑问萦绕着我,杀手的一系列反常的动作,一些些点点滴滴的暗示,让我被书中的情节深深的吸引,迫不及待的去搜寻每一个疑问的答案。直到文章的结局我才明白整个故事的究竟,找到了凶手。整个故事情节相当的精彩,文章结构循序渐进,环环紧扣,不留破绽。不枉费我这么认真的去读。令我相当的有感触。

本书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 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书中通过紧凑的故事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 观、年龄、性别、组织形式等而出现的各种差异,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职务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

我很喜欢这类的读物,电影,看完书我又接着看了几部犯罪心理学的电影,

比如《沉默的羔羊》《七宗罪》等。在电影里我运用了书中读来的知识细细的分析了其中含义跟隐藏的犯罪心理。我希望以后我也能多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丰富我的知识面。陶冶了我的情操。这样也能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变得更好。《犯罪心理学》这本书真的不错,强烈推荐大家看这本书。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篇6

普通心理学的重要性: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入门课、基础课,是所有心理学课程的核心,也是统考心理学试卷的重点。考研大纲明确指出:普通心理学所占的比重是300分中的100分,占到了三分之一,因此考研的重心要放在普心上。

普通心理学的主要参考书: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20xx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的结构和复习策略

考研大纲中将普通心理学划分成了十二部分,这十二部分每部分分别对应了参考书中的前十二个章节中的每一章。实际上这十二个部分可以分成4大块:绪论(心理学概述,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信息加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行为控制与调节(动机,情绪)、心理特性(能力,人格)。这四个块中最重要的部分又落脚到信息加工过程上,因此,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以便达到最好的效果而又不浪费时间。

普通心理学各章重点提要

第一部分:心理学概述

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各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和评价

需要掌握的概念:观察法 实验法 格式塔

预测选择分值:2-3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10%,综合题0%)

第二部分: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重点: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主要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需要掌握的概念:突触 定位说 整体说 机能系统说

预测选择分值:3-4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45%,综合题0%)

第三部分:感觉

重点: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的关系 视觉感受野的概念 色觉的理论 马赫带及其理论解释 听觉的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感觉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阈限 韦伯定律 对数定律 乘方定律 感受野 马赫带 侧抑制 适应

预测选择分值:5-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10%,综合题0%)

第四部分:知觉

重点: 知觉的概念 知觉中的两种加工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知觉恒常性 图形的组织原则 产生距离知觉的线索 时间知觉

需要掌握的概念:知觉 知觉恒常性 运动视差 运动**** 双眼视差 似动 运动后效

预测选择分值:7-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5%,综合题0%)

第五部分:意识与注意

重点: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 睡眠的阶段和功能 梦的几种解释 注意的概念 注意的几种形式 注意的认知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

预测选择分值:6-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0%,综合题0%)

第六部分:记忆

重点: 记忆的概念、分类、结构、加工过程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需要掌握的概念:记忆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再认 回忆 遗忘曲线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系列位置效应 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

预测选择分值:7-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65%,综合题45%)

第七部分:思维

重点:思维、表象的概念、特点 概念形成的理论和策略 问题解决及其策略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创造性思维包含的心理成分

需要掌握的概念:辅合思维 发散思维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气氛效应 证实倾向 问题解决 定势 功能固着

预测选择分值:6-7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35%,综合题0%)

第八部分:语言

重点:语言的概念、特点 大脑皮层语言加工的主要区域和功能 词汇句子话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图式在课文理解中的作用

需要掌握的概念:语言的表征 启动效应 语音知觉 语言理解 词的理解 Stroop效应 语言产生

预测选择分值:3-5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20%,综合题0%)

第九部分:动机

重点:动机的含义与功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动机驱力理论与唤醒理论的主要观点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意志行动中冲突的种类 如何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需要掌握的概念:需要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成就动机 权利动机 意志 意志行为 接近-接近型冲突 回避-回避型冲突 接近-回避型冲突 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预测选择分值:9-10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70%,综合题40%)

第十部分:情绪

重点:情绪、情感的含义,构成成分和功能 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情绪理论

需要掌握的概念: 情绪两级性 心境 激情 应激 理智感 道德感 情绪调节 情绪智力

预测选择分值:7-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20%,综合题0%)

第十一部分:能力

重点: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智力各项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pASS模型)

需要掌握的概念: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智力 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 智商 离差智商 比率智商

预测选择分值:7-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40%,综合题60%)

第十二部分:人格

重点:特质理论的主要观点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需要掌握的概念:人格 气质 性格 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 根源特质 AB型人格 内外向人格 场独立性 场依存性 墨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Q分类法

预测选择分值:8-9分

大题出现概率(简答20%,综合题0%)

1.听觉刺激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由物体振动产生。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而这三种特性反应到听觉上就是音调、音响和音色。人耳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Hz-20000Hz,而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2.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的构造和功能: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外耳廓、耳道à收集声音

中耳:一膜(鼓膜)、两窗(卵圆窗、正圆窗)、三骨(锤骨、砧骨、镫骨)à机械振动被传递到内耳淋巴液,

这是声音的生理传导途径

内耳:前庭器官、耳蜗à实现能量转换

3.听觉理论

音调:一种心理量,和频率变化不完全对应

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到如声音持续时间、声音强度和复合音音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人耳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科学家提出过如下四种不同听觉理论:

Ⅰ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Ⅱ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Ⅲ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Ⅳ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但可以用位置理论解释)。

1.视觉刺激

任何感觉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引起视觉的刺激是光,而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对人眼儿说的可见光只是电磁辐射中狭窄的区域380-780nm。刺激物除了少数光源,大部分都是反射光,因此我们接受的刺激由光源的特性和反射物体表面决定。

2.视觉的生理机制

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眼球的结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眼球外面还有三对眼肌,分别受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支配。

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屈光作用);

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

内层是网膜(感光)和视神经内段。

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是屈光介质。

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分为外层的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中间的双极细胞;内层的神经节细胞。

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不同点:

a.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棒状一个是椎状。

b.在网膜上的分布也不同。网膜上对光最敏感的区域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棒体细胞;离开中央窝棒体细胞逐渐增多,在16o-20o度处最多。在网膜的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

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c.功能不同。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p.S.:锥体细胞存在三种不同的视觉色素;

视觉感受其神经兴奋有聚合作用;

侧抑制: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互相抑制的现象。

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

颜色混合: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区别请感兴趣的读者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感受野:有效地影响某一感觉细胞兴奋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3.视觉的基本现象

色觉:关于色觉有两种不同的理论。

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①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②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

视觉对比:光刺激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同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两种。

明暗对比:某个物体反射的光量相同时,由于周围物体的明度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明度经验。

颜色对比:物体颜色受周围颜色影响朝向它们补色的方向变化。

马赫带: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用侧抑制解释)。

视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的变化,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需要时间较长。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过程进行很快。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不立即消失,而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根据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的异同,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如日光灯、显示器)。

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篇7

在学期初,我抱着求知的心态选修《心理学》,通过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有选择的阅读相关书目,在学期末,我获得了一个对心理学比较笼统、综合的认识。

在写作前,我尝试构思了多种不同行文方式,最后,我选择了这种“剃刀式”的结构,即第一部分概括老师课堂讲授的精神,第二部分展开讲述我受到老师启发后的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总体上,老师的授课思路就是在普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联系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和联系亲身经历或者接触的例子,并且用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我们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学习、思考、成长,走向一段美丽的大学生之路。

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表现出力求全面的趋向。从心理学归属于哲学的思考点出发,讨论“人是什么”这一命题,接而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建议我们涉猎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再到具体围绕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黄金塑造时期而有选择的讲授心理学知识,不断强调生命的美好,关爱父母,以及各种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等等。这种授课方式,与其说是单方面的知识的传输或者双方面的知识的交流,我则更偏向于那是彼此心灵的沟通,而此时,课堂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无论如何,这都全面地体现了老师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关心,同时,又试图努力“兼营”相关心理学的知识的传授,这无疑让我们更接近“面对—反思—调控”的处理问题的积极的方式。

我逃过课,但是只要我坐在教室里,我必然专心听讲,尝试理解老师的讲义。临近期末,回想学习的历程,我对这门课程下这样的总结。

老师是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为授课主线,间以穿插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例如,心理预警——珍爱生命、大学生生活六大原则、给大学生的100条逆耳忠告,等等,诸如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老师是以育人为先为讲授的理念的。但是,让我真正感动或者敬服的不仅是这样的理念,而是他那种授课方式。我观察发现,他努力追求的仿佛是引导大学生在他的课堂听讲中找到突破正摆在人生面前的困惑,如恋爱问题,于是尽可能的调动所有可行的方法,如来回地穿梭于讲台和课室后排,找到一个学生与老师在某方面上的平衡点,我相信,也许他实质上是明白的,这个平衡点可能不是制高点,但或许是一个最优解——一个让师生都满意的状态。老实说,我丝毫不曾怀疑老师的授课目标,但是,有那么一个片刻,我确实怀疑过老师的知识水平,后来,我才发现他知识面广,联想力丰富,准备充分,于是,我的目光又开始注视讲台。“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只是追求一种批判式思维,请老师您见谅。

在课堂上听讲,受到老师的影响,以及自己的课外阅读,我改变了对心理学一些不同主张的认识,尤其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学涉及非常多学科,传统上,心理学被分为五个子领域:神经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因为主要领域要与相关领域相结合学习,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所以,谈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并没有脱离心理学的轨道,只是与其它主张形成强烈的反差,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活。

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介绍,在这里限于篇幅,我不想复制过来,大可以参考百度的百科名片。在这里,我想尝试谈的是我自己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理解。

我认为,这个理论可以站在道德的角度上去联想理解。道德在我们生活中是极为核心的。如果道德也是一个以供需平衡的市场的话,那么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试问有多少个经济人的多少个需求得到了预期的供应?也就是说,从全球上来考虑,单是所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还是得不到一个让人满意的供给。被严重污染的空气,短缺的水资源,让人担心的食物,被破坏的自然坏境,越来越严重的睡眠质量问题,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难道这些都不足以充分证明我们人类的道德正在面临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机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共同规律,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运用这条规律去改造我们的世界。电影《20xx》、G20峰会讨论、稀土“战争”与中国环境危机、20xx年全球金融危机、印度安得拉邦的危机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开始重新考虑“道德”,赋予“道德”一个与时俱进的新理念。例如,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的生产主义,我们关心的是,可否偶尔停下来小憩,回想一下历程,问一问自己的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在马不停蹄的进程中得到满足了吗?例如,现在非常倡导的LOW—CARBON生活,在生理上,减少了自然环境的污染,不也是减少了对自己的生命的威胁吗?这难道不是“道德”的适应时代变化的体现吗?简而言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给我们指引了一条相对科学的思考自身发展的线索,让我们意识到那还没被意识到的潜意识。

有关教师读书笔记


有哲人说,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很多情节都可以引起我们的共鸣。对于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我们可以先用读后感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下主题为教师读书笔记,为读后感大全的编辑特意向您推荐的,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教师读书笔记【篇1】

初次发现这本书是在某个悠闲的下午,不经意间这个书名中那个大大的“跪”字刺入眼帘。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我相信我们都不只一次的听到奴性思想这个词,可是,在教育的范畴里也用这样不和谐,甚至刻薄的字眼我还是第一次见。我很困惑,什么是跪着教书?谁在跪着教书?当然我更担心的是:我在跪着教书吗?

书的作者是一位善于思考的长者,也是一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任教于南师大附中。他叫吴非,他把近几年来写的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汇集成这本书。虽是随笔杂感,但也用其中几篇杂文的题目将全书细分为: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下载、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六个板块。虽是随笔杂感,却没有散文杂文般零散朦胧,每个故事都让人深思,每个问题都掷地有声,让我一边读,一边问着自己:是这样吗?

作为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特点,说起来特殊,又很单纯;说是辛苦,又充满幸福。这本书开篇就说到:一位合格的教师,就说一盏灯,也许灯光未必耀眼,但一定能长久的照耀人一生的道路。不要简单的把你的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的确,教师这个职业常常被缚之高台,说我们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给了我们很多溢美之词,也给了我们诸多束缚和非议。例如上次小学生给老师打伞的事件触动很多人的神经,一度成为热议的话题。但我相信凡是登上过三尺讲台的老师,都曾被孩子感动过,都因为孩子满足过幸福过。老师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地发现这样的孩子,我们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感恩教育时下成了一个流行的词,其实我一直认为班上坐的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的人,我没有想过要培养多少社会栋梁,没有想过我的学生要多几个高精尖人才,我只希望他们懂是非,辨黑白,希望他们能甘于平凡,热爱生活,可以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读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身为师者,如果自身的学习能力都不是有效率的,那又怎么去教那些孩子呢?如果自己都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又跟学生谈什么底蕴积累呢?在书中《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作者还说道:终身学习的立学之本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精神。学生不敢说,不敢想,是因为开始老师不准说不能说。从指鹿为马的时代,就有了能不能说真话的问题。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所以,不跪着教书,是一个教师最初的姿态,也应是一个终身的姿态。很难想象一名卑躬屈膝的教师能够教导出光明磊落的学生。老师还是得有点思想,有点脊梁。

书中还提到,吴非老师认为评价一位老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读到这三句话,我想大概是我只能算是入门级,我孩子为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而努力奋斗着。书中也提到了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风格。作者用生动直接的话语进行了比喻,没有风格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语文课如破庙庸僧在谈禅。看来,教学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

用吴非老师的话说总得有点质疑的精神,于是在粗读了这本书后看到作者对于很多老师牺牲自己陪伴家人时间说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个人是觉得有点偏激了,劳作是神圣的,休憩也是神圣的。但每个人对于两者之间的权衡有着自己的考量。另外对于书中对于现存教育体制的一些质疑,作者也是抱有些消极情绪的。

不管怎么说,不跪着教书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我们至少得有那么点风骨,有那么点风格。教师也不仅仅是园丁,他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就如最近微信朋友圈中疯转的那篇文章一样,只有老师是优雅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优雅。只有老师是从容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大气,只有老师是幸福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明亮。

教师读书笔记【篇2】

怎样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这个问题很广泛,我觉得无论任何一个人都没自信说自己是一个很专业的幼儿教师,我们唯有把往专业那一方面靠近,而不会真正的做到专业。近期通过学习《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了解了一些作为教师的专业性和技巧性问题,对我的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帮助。

书中介绍了专家的一些经验,以及以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技巧对我们以后的教育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书中谈到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摸索出来的。以往的一日活动中存在着“六多”现象,即集体活动多于自由活动,教学活动多于游戏活动,室内活动多于户外活动,等待时间多,控制时间多,班级人数多。联系自己的教学,虽然今时不同往日,幼儿教育更多体现的是以幼儿为本,更具科学性,但不可否认有些时候,我在教育活动中,因急于求成,或多或少的干预了孩子们的自由学习,有时自己说的多,而忽略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忽视了他们的接受能力。特级教师闵传华提出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理念,我觉得说得非常有道理,教师不是教学的主导者,不能像牵马一样,牵着孩子走,教师应该是在后面推孩子的人。这样教师就能够更多的去帮助儿童,也才能给儿童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

一个教师不管她唱得有多好,弹得有多棒,也不管她的课上的有多创新,如果没有很好的师幼关系作基础,课堂上没有师幼良好融洽的情感交融,那么,她的教育也是失败的,只不过是一个人的表演罢了。什么才是好的课程,好的教育?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一切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时刻把孩子放在心中。蹲下身子,用一颗童心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顺应孩子的年龄特点,说他们听得懂的话,把教育融进游戏和生活之中,还给他们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在快乐中健康的成长。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活的个体,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教师不能做控制者,一定要在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再进行教育,灵活的教育个体,促使我们教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向专业化方向成长!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与幼儿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具备的,“爱心”是一个教师的首要具备条件!

教师读书笔记【篇3】

今年,我校组织了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我幸运地参加了这次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全面而细致,深刻而生动。从教研室x老师的《如何搞好网络大集体备课》到x老师的《依托集体备课》;从x老师的《小学语文课标的目的和认识》到x老师的外出学习汇报《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优质课堂观摩《瑞雪图》到《草原》、《落花生》。通过这次培训让我了解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不但开阔了眼界,真是受益匪浅。虽然学习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天,但在x老师的合理安排和精心指导下,我们每位教师都感觉收获不少,下面将我这几天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系统学习网络大集体备课,促进教研网络化、现代化。

县教研室x老师教我们如何加入网络教研平台,协作组等,让我们学到了一手好活,并对集体备课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认为网络教研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必然要与网络进行亲密接触。而教师要想在专业方面有所提高,必然要参加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是一种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网络能给予我们无穷的信息和资源,网络能使我们的教育资源得到共享。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障是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是否充分,是否有效。网络大集体备课是把备课的方式由机械重复备课向积累优化式备课转变,个人封闭式备课向合作开放式备课转变,文本式向电子式备课转变,为教师减负增效。

二、学会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进步。

在培训期间,我们观摩了优质课堂《瑞雪图》、《草原》和《落花生》,使我们能够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x老师的《落花生》到现在还记忆犹新,x老师对于《落花生》的深刻解读,对人物语言把握是那样准确。教学中,他适时点拨,语言风趣,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在愉快的学习中,学生最终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而不能只做伟大体面的人。从中可见x老师的教学功底之深厚,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通过本次培训,丰富了我的教育思想,开阔了我的眼界和工作思路,提升了我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境界,更激发了我教好语文的热情和信心,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一路前行。

教师读书笔记【篇4】

人间最美四月天,20xx年4月23日,对于我来说它是四月最美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在桑家中心校大学区组织下,我们有幸听取了西安市大雁塔小学——田延校长的师德报告会。听了田延校长的报告会,我的心中开出了教育之花。

第一朵花——爱之花

田延老师从她教学中的一点一滴为我们讲起,我明白了自己身上担负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教师,要真心热爱学生,拨动儿童心声。掌握学生特点,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你的举止温和吗?注重习惯养成教育,潜移默化育人。

第二朵花——阅读指导之花

从去年6月开始我一直研究小学生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办法。田延老师讲话给了我不少启迪。田延老师会上所说:“阅读就是教育的核心,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能力。”随后有我们列举了许多她阅读教学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教育。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除了激趣外,教师还应当做到:

1.依照学生学段的不同推荐书籍

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2.推荐图书要加深教师对书的感受,更要注重方式的机动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教师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A、推荐方式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我在给五年级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的看这些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B、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方式的机动性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C、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应用必要的指导和技巧。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学生的榜样。美国全国阅读方法研究协会某一校长,就曾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教学实验:她一有空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她的影响下,她所在学校的学生早已行动起来,从图书馆中找到这些书并借出,劲头十足地读起来。这位校长给学生强烈而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一实例就能说明教师的指导方法和技巧是很重要的。

3.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的这些读书活动,不光使低所级学生感受到阅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增加生活乐趣,而且高段学生也完全起到了“标兵”作用。比如:我给六年级学生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并且让三年级小朋友来观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4.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条件,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

广泛阅读,先要了解书籍来源问题。教师必须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书,并注意可读性,尽量使读物的难度跟学生的能力相适应,这样学生看书才会有兴趣。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有助于学生把阅读同舒适相联系,对阅读就不会感到厌恶。如阅览室、静谧的林院等都是很好的阅读环境。

5、明确整合的对象——阅读内容、阅读方法。

由于语文课本受教时和阅读量的限制,所选编的课文十分有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课外的相关阅读教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供或推荐更多的有价值的相关阅读内容。一是内容相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选择一些与精读课文内容相近但观点不一的相关阅读素材,让学生阅读、对比、讨论、辨别,往往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人物相关。即向学生推荐的读物与精读课文中所写的人物有关,使精读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对学生更具感染力,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做人”。三是文体相关,根据教学的巩固性原则,运用与精读课文文体相同的文章进行相关阅读,可以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同类文章的技巧。四是作者相关,当学生学了某位作家的一篇作品时,他们常常会对作家本人或作家其他作品感兴趣。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与作者相关的阅读指导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五是背景相关,诗与词是古人擅长运用的两种文学体裁,自《诗经》、唐五代词以来,诗词经常被人们用来感慨时政、抒发情感。要理解他们有一定难度,而写作背景则是学生领悟诗人词人情感的重要参考资料。

要使课外阅读收到一定的实效,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指导。离不开老师在课内外有计划地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课外阅读的方法因文而异,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又与各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关,不能强求一律。我们认为可以多介绍一些阅读方法,供学生选择。我们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三读法,会浏览性的泛读、探求性的速读、品味性的精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学会圈点勾画、作批注、写读书笔记、作卡片,甚至进行再创作——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

最后,希望爱之花、阅读指导之花开遍每个教育角落!

教师读书笔记【篇5】

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经过一个多月的理论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也是我对教学反思有了新的认识。也使我懂得课改以后,我们教语文的思路和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全面的、立体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教师角色的退隐性。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主人、主角、主演,甚至课堂的霸主。课改后,新课程主张还学生学习的主人角色定位,让学生在整个学习中自主参与、主动实践、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于是,教师要从主角、主演主动让位,从台前退隐下来,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激励者。

二、注意学生角色的主动性。

面对课程改革,我们只有把学习的选择权真正归还给学生,学生才有了主动发展的前提,面对如此重大的更新,我们需要做什么呢?关注学生,放飞希望。我们要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走上务实之路。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自主参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同时要从各学校的实践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直至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人。

三、注意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新课程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把课程教育目标由“双基”目标扩充为“三维”目标,所以我们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同时,要重视教育的终极目标——成人,我们要知道:知识与智能只是我们培养成人的工具。

四、注意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试想,教师同样的讲课为什么孩子的掌握程度出现差异?因为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生成的,任何人是不能替代他体验、领悟、理解。然而教师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无能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好能引起学生积极活动的情境。

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创新性。

原来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就是靠一张嘴、一只粉笔和一本书,新课程强调教学手段的创新性,要运用信息技术、电视、多媒体、网络等辅助教学用具,使课堂更生动。运用符号、图像、声音、场景等多维的、动态的、交互性的学习状态,让语文课堂容量增大,更可观可感。

六、注意教学资源的拓展性。

课程改革让我们确立了全新的课程意识,由课程意识推衍,语文教师不再简单的“奉教材为圣经”,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于是广博的课程资源进入到我们的教学视野。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作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所教知识方面的前瞻性。

《学会关心》读书笔记


前几天,我阅读了从学校图书馆里借来的《学会关心》这本书,其中的好多内容都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做到的。我主要摘抄了孝敬父母这一段内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朝孟郊的《游子吟》,用春天的阳光比喻母爱,用小草比喻儿女,说明做儿女的无论怎样孝敬父母,都难以报答父母的恩情!
孝敬父母要感激父母,理解父母,用行动来孝敬父母。泰安市检查长公丕汉这个侦破轰动全国的泰安大案功臣,他不仅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山东硬汉,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孝子。他坚持一条偏激的土政策:不孝顺父母的人一律不得重用,他几乎顽固地坚持不与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交朋友 父子之情、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永不熄灭的灯火!父母对儿女的恩情像大海一样深厚,为了孩子,父母可以作出一切牺牲。十多年来,你可曾想过父母为你倾注了多少心血?父母对儿女的深情,这样深厚,这样无私,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起码道德。
说到这里,不得不想起前一周《今日说法》播放的一个故事。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因为打游戏机,受到了妈妈的严加管教。他不但不理解父母,还记恨在心,后来跟一些坏人学起来,一天用绳子残酷地杀害了他的母亲,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每个人一来到世上,就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父母为子女献出了无私的爱,作为子女是不是应当把孝敬之心献给他们呢?

《教育心理学》教师读书笔记


假期里,我阅读了与自己工作中相关的书籍——《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吸收和思考: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对教学过程,我是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我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读书笔记.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归纳书中的观点: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书中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书里对此作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正确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就是说,教师了解了“雪上加霜”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4.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如果我能将教育心理学切实的应用到我的工作中去,无疑的,对于教学工作,我想这本书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

有关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最近看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窗,下面是我写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技能。书中从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在教师与家长这一方面,这本书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一直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间跟家长个别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可以让家长和教师保持一样的教育观念。家长可以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可以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几次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

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一个教师,特别是我们幼儿教师,重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视家教指导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能共同把儿童教育工作做好。对我们来说,在双方沟通中怎样善于抓住时机,在随意交谈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长的心声。怎样有艺术的向家长宣传、指导保教知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如何解决与幼儿家长沟通中存在着的一些困难?我认为应该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入手,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途径与技巧。

教师每天与家长接触时间虽然短暂,但三言两语中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掌握交谈技巧及说话的艺术。过去,我总认为时间短,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截了当的说。于是有时当着孩子和家长就告状,弄得家长十分尴尬,孩子也害怕。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克服缺点,也不利于家园配合。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窗,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窗需要开,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有关心理教师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有关心理学的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