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后感7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第一次抱母亲》读书笔记。
我读了一篇文章,叫《第一次抱母亲》,这个故事让我的心一颤一颤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故事讲述了一个母亲用89斤的身体为儿女挑100多斤重担。这是多么的沉重呀,母亲的身体怎能承受的住呢?可为了儿女,母亲承受下来了,这是伟大的母爱呀!
在印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名叫塔蜜莎维的母亲牺牲了自己,换来盲人儿子的光明,使她的两个儿子能看见七彩的世界。又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但这是生命的代价。我们的母亲虽然没有付出到这种程度,可点点滴滴的小事也足以让我们感到温暖。儿女们能够理解母亲,去孝顺母亲,也能使母亲感到欣慰。
记得那一次,妈妈的第一根白发被我拔了下来。女儿长大了,我也已经老了。望着第一根白发妈妈感慨地说。妈妈,您没老,您还年轻着呢!我是这样笑着对妈妈说的。在我心里,妈妈永远是最年轻的,最美丽的,可一根白发却确定了妈妈的年龄,妈妈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了。的确,妈妈的面容早已失去了光彩,神色也大不如从前;家庭沉重的负担,使妈妈的身体变弱,抵抗力变差,而一大堆繁琐的事情,也常常搅得妈妈心烦意乱,疲惫不堪。当每天晚上看着妈妈拖着疲惫的身躯劳累地回到家,不住地咳嗽时,我的心里一阵酸痛,因为妈妈生病了,但为了我,她依然要带病上班,连看病的时间都没有。可做为妈妈唯一的女儿,看着妈妈越来越憔悴,我却不知能为妈妈做些什么。
其实能做的事情很多,一杯热水、一次100分、洗一洗碗、扫一扫地,都能让妈妈感到开心。或许有人认为,长大挣几万元,几十万元来给母亲养老就是最好的回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母亲不求儿女任何回报,只求你对她的一份孝心,一份挂念,母亲便能满足了。
心里顿时想起小时候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儿宝妈妈的爱永远陪伴着我,儿我也不会辜负妈妈对我的期望。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零缺陷”思想是由美国的菲利普克劳士比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他原来是一名医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中发现大家做事情往往难以第一次就做对,总是修修补补,于是,他把源于医学的“预防”与“健康”概念引入制造业,要求在实践中一步步找到问题根源,提出了“零缺陷”管理概念,它的核心理念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因为“零缺陷”理念的巨大魅力,现已成为国际卓越企业的工作标准。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https://m.dhb100.com/
书中提到的挑战密道比赛让我印象深刻,德普和克鲁斯均挑战失败,变成了两尊石像。原因何在?通过书中的描述,我们清楚地知道,汉唐挑战成功的秘诀不是比德普和克鲁斯聪明,而是因为汉唐“认真做事的态度”,和我们常常听到的“态度决定一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在做每一件事情前,都抱定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信念,并设定“零缺陷”的工作准则和要求,就会对从事的工作有充分准备,把错误消灭在设计开始阶段,养成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习惯,就可以充分激发潜能并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在读到俄国与土耳其之间伊兹梅尔城市攻防战的案例时,我感到心潮澎湃。伊兹梅尔大战使得俄军将领苏沃洛夫一战成名,在世界军事史上流芳百世,这场战役中,他便是充分运用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理念。为此,他制定了详细而具体的行动计划,而最终取得了攻城战役的伟大胜利。
我们要想在工作中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必须从一开始就牢固地树立结果意识,以实现工作结果为唯一的目标。有时我们会发现无论如何勤奋努力,如何尽心尽责,可工作总是难有起色,甚至原地踏步,原因何在呢?
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只关注“做了什么”,而忽略了“做到了什么”。如果企业员工不关心自己每天的工作与企业未来效益和发展有多少因果关系,这样的忙碌大多事倍功半。一个士兵不能圆满地完成任务,是无法得到勋章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优秀的员工不在于他表面上看起来多么精明能干,也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豪言壮语,关键在于他工作的成就和结果。从前我们总是说“我努力了,所以我问心无愧。”今天我们要说“我努力了,而且创造了预期的价值。”
要想治理我们工作上的缺陷,先要治理我们态度上的缺陷;要治理我们态度上的缺陷,就先要治理我们头脑里的缺陷;只有解决了头脑里的缺陷,摒弃思想上的“返工区”,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零缺陷”。“零缺陷”更表现为我们工作的一种决心和态度,当你确定“零缺陷”的工作准则之后,你就会有意识地去确定要求,有意识地去拒绝“差不多”,最后成为按照“零缺陷”准则工作的人。
读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发现自己思想上有太多的“out”需要清理,需要放到“回收站”,顿时有种恍然大悟之感,开始对自己的工作、生活不断地思考,结合实际设计工作,领悟其中的方法要点,克服工作忙、时间紧等困难,提升自己对“零缺陷”的理解和认识,渐渐懂得了“零缺陷”并不是说绝对没有缺点,而是“要以缺陷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点”,通过“零”的努力,最终达到“一”的实现。就像我们的工程设计工作,需要各个专业的配合,最终才能形成完整的工程,只有大家各个专业精心设计“零”的努力,最终才能达到精品工程“一”的实现。
通过本次阅读和感悟,相信“零缺陷”理念一定会像一缕春风,给海湾设计院带来新的气息,让大家更加专心与专注,把“精心设计,精诚服务”稳稳地落到实处,为海湾集团更高更远发展,向世界一流化工企业迈进贡献力量。
最近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感到受益匪浅,《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首先给了我一个启发:“思想态度决定了是否能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生活中我们通常都会认为工作中难免出错,怎么可能一次做对呢?还有许多人会说“差不多就行了”“已经差不多了”。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总是认为把事情做得差不多就行,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可以肯定地说,他绝对不能把工作一次做好,做对。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m.dhb100.com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其实就是一种态度。日常工作中,不少人就是缺乏这种态度,总是觉得自己不是圣人,犯错是必然的,可以原谅的,结果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现实社会中,很多企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产品还没有投入生产线,就做好了多少比例要返工的心理准备,正因为有了这种心理,返工的比例一定是有增无减,对企业发展的发展也造成了莫大危害: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人力物力……
所以我们只有先改变观念、改变态度,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观念深深植入脑海之中,最终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我们才能实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我们经常还会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就是“把事情做好就是把事情做对”。直到看了文章里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的故事我才明白,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把一件事情做好,只是自己主观认为的好,而把事情做对则是要符合要求,并不是好或最好。任何工作只有符合客观要求,才能进入可执行的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率和效果。
当我们明确了态度,区分了“做好”与“做对”的具体含义后,就要好好思考了:怎样才能把事情一次做对呢?怎么做才能达到“零缺陷”呢?
我从文中三只狗狗找宝藏的故事中得到了答案。聪聪,明明和慧慧是狗狗家族中最聪明的三只狗,他们为了拯救整个家族担起了寻宝的重任。其中的聪聪狗习惯于“正确的做事”,比较注重方法,但是从来不注重效率。他总是认为只要方向和方法都对了,一切就对了。明明狗虽然很忠诚,为了任务可以不顾一切,但是却缺乏方法,做事没有章法,只解决了“脑袋”问题,没有解决工具和方法问题。而慧慧狗却在任务之前思考:“我为什么不可以把错误减少到最少呢?既然可以避免少失误,为什么不可以不失误呢?如果没有失误,我就可以一次做对。”最终,慧慧狗花费了最少的时间,付出最少的代价,却找到了价值最大的宝藏。这个寓言故事之后克劳士比博士总结了慧慧狗寻宝过程的几点:确定目标,控制过程,预防错误,建立标准,寻求帮助,要求结果,一次做对,这也就是如何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方法。
《小皮斯凯的第一次旅行》读书笔记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小皮斯凯的第一次旅行》。内容讲述的是皮斯凯从父母的保护伞独立出来,一个人上路,经历了许多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困难,又怎样解决困难的故事。故事虽简单易懂,但感人肺腑,由日本著名画家二木真希子作插图,非常适合一家大小共同赏读。
这本书写到小皮斯凯在旅行途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以及他是如何去克服这些困难。小皮斯凯在经过一座城市时,市长不让他住在这里。而且,还有凶巴巴的人也不让他住在这儿。第二天,小皮斯凯在一块大石头上筑起帐篷,但却被风吹散架了。于是,他只能一个洞穴里住了下来。不过,他却被一个大浪卷走了。而且,什么东西都不见了。小皮斯凯只能爬到一根烂木头上顺流而下。这时,烂木头被草缠住了。他顺着他看到的那只萤火虫到了一个破房子。他以为这是个鬼屋,但他的萤火虫发光了。最后,小皮斯凯在这里盖上了房子,住了起来。
小皮斯凯身上那种遇到困难就要想办法克服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因为这样才能克服人生中的许多困难。
席慕蓉曾经有句诗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故地,用这首诗里的溪水来形容孩子,浪潮来形容老人们的心态,是再合适不过了。
孩子总是渴望去远方,所以《小皮斯凯的第一次旅行》这个著名的绘本书,一开始就抓住了孩子的心态小皮斯凯告别父母,好像他曾经羡慕的哥哥姐姐那样,出门旅行了。
引人的故事由此展开,我们便和他共同开始了旅程。小皮斯凯遇到了很多困难,好可怜;但是很坚强;最后自己动手建造了一个还算舒服的家。当你在应孩子的要求反复读这个故事给他听时,你根本不用说多余的教育他的话。故事本身的魅力足够在孩子幼小的心里扎根。
你也许站在成人的角度觉得那个城市的市长很官僚,那个赶走小皮斯凯的家伙象中国城市里的市容,而小皮斯凯好像民工一样可怜;可是孩子不会这么想。他们会想到你意想不到的东西,会看到绘本里你注意不到的地方。这片童贞的世界里小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可能是很自然的东西,那个野外的小屋,那些和谐自然的郊外环境,那些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那些孤单困难却又充满挑战的独立的氛围。
所以,给孩子读它看它就足够了,它会自然的让孩子获得营养。
《再被狐狸骗一次》读书笔记
初看《再被狐狸骗一次》题目的时候,我就在想,怎么感觉是心甘情愿的被骗的呢?看了文章确实如此。
《再被狐狸骗一次》第一章就令我十分感动了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年轻人被一对狡猾的狐狸夫妻,骗去了一只,刚从集市上买来的鸡。可过了几天,年轻人上山砍柴时,又遇见了那对狐狸夫妻。公狐狸为了让母狐狸能带着小狐狸安全转移,竟然不惜咬断自己的腿,想把年轻人引开。看着鲜血淋漓的公狐狸,年轻人虽然识破了他的诡计,却甘愿再次受骗
这本书在说年亲人善良的同时,向我们展现了狐狸的狡猾,可也让我们可到了,狐狸的另一面,对家人的呵护,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证家人的生命安全。
在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呐。在汶川地震时,爸爸妈妈用身体挡住塌下来的墙,却为孩子的生存撑起一片天空。我深深地感受了父爱与母爱,孩子受到伤害或危险最着急的也是父母。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还要好好孝敬我们的父母。
《这一次我抱你》读书笔记
今天,因为上班自己一个人会很无聊,所以,在出门之前,我特意带了两本《读者》去看。
拿起它,从中选出我想看的文章,当我读到《这一次 我抱你》的时候,我流眼泪了,我也放任自己将心中的痛和作者的痛揉在一起。
文章记述了作者的父亲得了肺癌以及在医院治疗的所有生活细节。当我看到:大哥抱了爸的骨灰出来,红色的布匹包着。小小的布匹,怎么能够盛放我高大的父亲呢?而我的爸只剩下这一抔骨灰。下车之后,我接过来抱着,骨灰还是温热的。我把爸贴在心口,和他说话:咱们回家了,爸,再走一次尘世的路。这一次,我抱你。时,我哭了,合上书,低下头,赶紧擦擦眼泪(因为在上班,怕被客人看见)。此时此刻,我在写下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又开始掉眼泪了。
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也在慢慢的老去,我有些害怕了。因为生而为人,是害怕失去的。
父母苍老了自己,哺育了我们,从呱呱落地到蹒跚走路,你们每天花很多时间教我们拿筷子用勺子穿衣服系扣子绑鞋带,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如今,我们长大了,您鬓上花白的发丝,眼眸里深暗的光,我们心疼。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父母的罗嗦与唠叨也开始厌烦了。然而,当以一个有理方呵斥父母时,现在,我问我自己:你曾作何感想?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事和父母吵起来,从没有真正懂过、理解过父母的心情,对不起!
今天我觉得我收获很多,突然,好想老爸老妈,长大了以后,很少拥抱他们了,回家了,我一定要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刚出来的时候,记得姐姐问我,会不会想家,那是才刚刚出来,我只是随口答了句:现在刚出来还不会。但是,从我梦见了妈妈喊我起床的那个早上,才知道原来,我是多么的想家,多么的想妈妈!
《这一次 我抱你》,建议大家去看一下。那一句爸,再走一次尘世的路。这一次,我抱你,让我落泪了,也使我明白了很多!
《一次旷世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读了雅荷清影代友人而发的《一次旷世的文化苦旅》,这篇文章主要是记述玄奘西行取经的事迹的,让人想起了余秋雨先生的《行脚深深》,我也将他的几句话录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在古代的中国大地上,走得比较远的有四种人:一是军人,二是商人,三是诗人,四是僧人。军人奉命,商人逐利,远行的目的比较浅显。诗人的远行就深刻的多了,因为他们的步伐踩踏到了精神领域;然而相比之下,精神目的更为明确,因此也走得更为艰苦的却是僧人。这些远行的僧人,不像军人、商人那样成群结队,大多是形影孤单;也不像诗人、文人那样总有诗文纪行,大多数是默默无声。但正是他们,一年一年走下去,终于走出了惊人的精神成果。
这惊人的精神成果是什么?那就是:穿越闭塞,走向开阔;穿越孤独,关爱世界;穿越荒凉,营造胜景!
余秋雨先生这些年的负面新闻已经够多,但并不影响他在对于中国文化领域里的苦旅和跋涉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他宁肯放弃一个正厅级的高位不坐,自讨苦吃,扑下身子遍访中华古老大地上的文化遗迹,甚至走出了国门,探访尽可能探访得到的文化遗址,为了什么?为了寻找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生命基因,寻求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发明的优秀文化对社会进步、民生繁荣的文化因素。这样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利益取舍,这样的荣辱选择,难道不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心理承受吗?也正是因为他敢于并勇于作出这样的艰难选择,因而也成就了他在文化领域的研究中高蹈独步,卓有建树。
哪个人都不是完人,都或多或少地有点这样那样的缺点或毛病,即使是伟人也都概莫能外。所以,对于像余秋雨先生这样的文化学者,我们也应当作出我们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取长弃短,趋利避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方为正确的态度。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的读书笔记
01
这是一本记录日本的木村秋则先生种植无农药不施肥的苹果的故事。
木村先生由于受到一本书的影响,决定开始种植这种自然的苹果。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在摸索中的前五六年,果树几乎死去,他的全家也都陷入了经济危机,并且面对着周边人的质疑,压力巨大。
就在他决定放弃自己甚至要去自杀的时候,发现了转机。他通过观察,思考,在果园里建立了自然的生态系统,果树开始一天天活了。第九年,果树终于又开花了,那种喜悦我都感动到要流泪。
他坚持了几十年,终于成功了。如今他种出来被称为奇迹的苹果,不施农药,不用化肥,却比任何高级品种都香甜可口。用奇迹的苹果做成的招牌菜,预约用餐起码得等上半年。
02
一位前同事准备辞职,但是目前正是她在这家外企的事业上升期。刚刚晋升为科长,收入升级一大步,又通过了公司要求的极难的语言考试,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关系也前所未有的和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决定辞职。
同事,领导,家人都非常不理解。纷纷各路劝说。
但是她说,在这里挣再多钱,有再高的职业,都不是我想要的,我每天都是疲于应对的状态,一点都不开心。
她说,她就是喜欢做美食,研究美食,说起相关美食的,就有着说不完的兴致。之前还随着潮流做过一段微商,售卖自己做的美食,反响也特别好。她说那种快乐感和成就感是公司的工作永远比拟不了的。
其实这个时代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在公司上班已经不是唯一的工作方式。互联网的时代,工作形式的多样化是我们都想象不到的,工作也有着越来越多的可能。
了解自己的爱好,并且在这方面确实比其他人做的要好,为什么不可以尝试一下呢?很多人反对,是因为这样的先例太少,但是谁说你不可以是那个先吃螃蟹的先例呢?
所以,今天当这位同事和我说起她要辞职周边人所给她的压力时,我说,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先驱者总是孤独的。她说,还是你能明白我。
03
老公的一位发小,高中时期一直是学校的风云人物,班长,校学生会主席等等,一度是天之骄子。
大学由于专业比较偏,毕业后工作不是很顺利。后来只身来到北京,做起了教育咨询的工作。
刚开始做的时候,度过了一段非常艰苦的日子。刚毕业只身在北京这样陌生的城市,租住在偏远的房子里,去各个学校宣传,深夜加班。。。那段日子的难熬可以想象。
老公当时也说,教育咨询这个行业,都没有怎么听说过,做这个能行吗?曾经那么优秀的偶像级学生,如今沦落成这样,太可惜了。
可是这位发小就是一步步的走着,打拼着,常常工作到深夜,去学校宣传讲课讲到嗓子发炎。有时也会失去信心,会半夜和老公聊上几句,聊完又是打鸡血似的继续熬夜加班。
后来他终于成了公司的骨干,年薪也到了很高的水平。后来他成了教育咨询的专家,知名度很高,还去北京的电台做专栏节目。再后来,就是现在,他已经利用自己的口碑和品牌单独创办公司,有了更大的发展了。
当一个人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了一个不被大众接受的选择,总是会受到质疑,感觉到压力,同时还伴随着孤独。但是,坚持我们内心所坚持的,我们想做的,和我们热爱的,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致敬于每一位勇敢的先驱者。
《再被狐狸骗一次》读书心得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我们去阶梯教室上阅读欣赏课。刘老师特别喜欢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之王沈石溪的作品。她这节课给我们介绍的就是沈石溪的《再被狐狸骗一次》这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主要写一只公狐先是用装死的办法骗走了我的一只大阉鸡。上了一次当,多了一份心眼的我第二次去山上砍柴,发现了那只狐狸的窝。这时,公狐狸急忙从洞中跑出来,躺在地上,还想用声东击西的方法骗我离开狐狸窝。可是我不上当,一直守在洞口,想抓住母狐狸和小狐狸。公狐狸急了,朝一棵大树扑上去。它的半边脸被树皮擦得血肉模糊,胸脯被撕下一块巴掌大的皮,见我还无动于衷,它就用锋利的牙齿狠狠的咬住左小腿上,左小腿断了。我看见它受伤了,而且是重伤。这时,我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着朝公狐狸追去,母狐狸迅速将一只只小狐狸转移走。公狐狸最后因失血过多而死去。
在刘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下,我们看完了这篇文章。我既欣慰又伤心。欣慰的是母狐狸和小狐狸逃走了,伤心的是公狐狸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因失血过多不幸身亡。
两节课的时间很快过去了,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深深的打动了我。再狡猾的动物也有父爱、母爱,它们的爱也与我们人类的爱一样的神圣,是纯洁的,让人崇敬的!文中的公狐、母狐为了孩子,它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而我们的父母不也是这样吗?
记得那是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午后,放学时,我在校门口焦急的等待着,心里想着:妈妈怎么还不来接我。这时,只见风雨中妈妈骑着自行车来了,她浑身都湿透了,像个落鸡汤,腿边还沾着泥点,车筐里放着一把雨伞。 家里就这一把伞,快,快,打开,给你遮上。妈妈急急忙忙地说。我打着伞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心头一震,妈妈浑身都淋湿了,而我却安然无恙,这不是母爱的象征 吗?
是啊,人世间有爱,每一种生命都拥有爱的权力,爱是生命的本能!而且这种爱在困难面前,在危险面前,在灾难面前这种感情才会更深地表现出来,才会让我们深深地为之动容!
推荐参考:《再被狐狸骗一次》的读书笔记200字
《再被狐狸骗一次》的读书笔记(篇一)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沈石溪的书,名叫《斑羚飞度》,这本书里每篇故事都是讲野生动物之间或者与人之间生死传奇的故事,这些野生动物们也都是有快乐、有痛苦、有感情的。
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再被狐狸骗一次》,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公狐狸为了救母狐狸还有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采取了自残的方法来转移“我”的注意力,好让母狐狸有时间来救刚出生的小狐狸,公狐狸用自己的生命给母狐狸和孩子们争取了时间,自己却因失血过多而死去了。
读完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不光人之间有感情,动物之间也有亲情。我不由得想起了父母对我的爱: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我突然肚子痛,爸爸妈妈又是让我吃药,又是给我灌暖水袋,忙的不可开交,后来看到不见效,爸爸不顾深夜的寒风毫不犹豫地抱起我来到了医院……
我感觉,其实父母是非常疼爱我们的,有时候虽然对我们有些严厉,但是我们也不能生爸爸妈妈的气,而是应该体贴他们,孝敬他们。
《再被狐狸骗一次》的读书笔记(篇二)
今天,我们在阳光喔读了一篇文章《再被狐狸骗一次》。作者是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沈石溪写了许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文中的“我”被狐狸骗了两次,第一次,是狐狸利用“我”的贪心骗了“我”的大公鸡;第二次是“我”被狐狸感动了,情愿再被狐狸骗一次。
当我读到第二部分,公狐狸为了保护小狐狸,想再次用受伤的伎俩骗我。文中是这样写小狐狸的“小家伙大概还没满月,身上只长了一层稀薄的绒毛,像只泡在雾里的小太阳,在地上蠕动着。”我非常喜欢这一句,感觉比喻非常生动。毛茸茸的橙黄色的小狐狸又是那么弱小,那么可爱,像泡在雾里的太阳。“太阳”象征着希望、未来。公狐狸把希望和未来,寄托在小狐狸身上。所以它不惜自己的生命,来救小狐狸。原以为,只有人类才有的爱,善良,勇气……动物们也有,有时候动物们的感情比人类的还要真挚、深刻。
读了《再被狐狸骗一次》后,我知道世界都平等的,时代在变化、科技在进步,但是人、动物心中的爱,善良,勇气是永恒不会变的!
《再被狐狸骗一次》的读书笔记(篇三)
爱能让人感动,爱能与病魔僵持,爱能使人起死回生。自从看了《再被狐骗一次》这本书以后,我就更加佩服爱了!
《再被狐狸骗一次》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沈石溪在当知青的时候,有一次买来了一只鸡,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一只垂死挣扎的狐狸。作者起了贪心,去抓狐狸,不料上了狐狸夫妻的当,狐狸没了,鸡也没了,作者心里很恼火。又过了几天,作者去砍柴的时候又看见了那只狐狸垂死挣扎。作者看出了狐狸的把戏,想看看狐狸这次为什么骗他。经过仔细的搜索后才知道,原来公狐狸引开作者,目的是让母狐狸把自己的孩子转移开。那只公狐狸为了引开作者,把自己的两只前爪给咬断了。作者觉得这个太残忍了,不忍心成为刽子手,去追公狐狸总是慢慢地追,存心让公狐狸逃跑。可是等到母狐狸把全部孩子都转移后,公狐狸却因为伤势过重,死了。
看了这本书,我也感动了。公狐狸为了自己的妻子,为了自己的孩子,不顾自身的安全连续两次骗人类;后来为了自己的孩子脱离险境,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看着想着,我想起了自己的爸爸。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爸爸,为了我,不惜时间的长短,为我去买菜;为了我,不顾自己的事,为我洗水果;为了我,也不顾自己钱的多少,为我买有营养的菜。
父爱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寄予了我们的成长和喜怒哀乐;父爱是一棵白杨,维护小树,爱护小树;父爱更是一座山,为我们扛起了一切的负担。父爱和母爱,有什么能与他们比呢?
爱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让人改邪归正,爱的力量,更是无限的!
《再被狐狸骗一次》的读书笔记【篇四】
人类的母爱、父爱十分伟大,沈石溪的著名中篇动物小说《再被狐狸骗一次》当中,证实了动物之间的母爱、父爱也很伟大。
《再被狐狸骗一次》描写的是知识文化青年沈石溪,初到西双版纳时,曾遇到一只狐狸。那天黄昏,他买了一只鸡,准备回家炖汤喝。这时,一只皮毛华丽的狐狸趴在在石板上,看起来奄奄一息。沈石溪动了心,这张狐皮肯定可以买很多钱,他就把捆着的鸡放到了树下,转身去抓那只狐狸。没想到那只狐狸忽然“活”了过来,朝他狡猾的一笑,消失在了石板路的尽头。忽然他听到了唧唧的声音,扭头一看,一只黑狐狸正轻轻松松的叼着被绳子捆住的鸡跑向茫茫的树林里。可恶,这对狐狸用了“调虎离山”计!哎,沈石溪真是偷鸡不成反倒蚀把米啊!
过了几天,沈石溪来到树林里砍柴,来到一棵松树边。忽然,那只装死的狐狸又出现了。它故伎重演,不过这次的目的是为了引开沈石溪,因为它的孩子就在松树洞里,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它将腿都咬断了。沈石溪感动的甘愿受骗,甚至还希望狐狸能像原来一样,狡猾的看他一眼,然后逃走。可是,狐狸只是狡猾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喷出一口血,轰然倒地。它流血太多了,它死了。
狐狸这种狡猾而有灵性的动物,骗了沈石溪两次。第二次的本质上是沈石溪受骗,可是沈石溪是“一厢情愿”的被骗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动物的母爱、父爱尚且如此,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爱会更大、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