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麦田的守卫者读书笔记 > 地图 > 麦田的守卫者读书笔记

麦田的守卫者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漂泊者们读书笔记1500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读书笔记,需要重点写哪些方面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漂泊者们读书笔记1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关于远方,很多时候因为缺乏某种潜意识的冲动,所以我们常常会因为生活琐事而将一次又一次游走的时机残忍停搁,然后傻气的编造着类似于来日方长的自我安慰的话语。也正是因为自己的怯弱,从而由衷对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游走废墟的精神钦佩之至,更是在先辈游走四方的旅程经验中从那些已然淡漠出都市的文化中品读出另一番人文风韵与质朴的华丽。

每一个游走在文化世界的人注定背负着漂泊的命运,但每一个漂泊者不一定都是游走在文化世界的人。前者必定因为心存中国历史文化命运未知的责任而身心疲惫,而灵魂的世界却是饱足和慰藉的;后者也许只是因为天灾人祸而身无定所的不断行走,以致于肉体的苦痛与灵魂的空虚并行而难以产生良性的碰撞。正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在以同情的心态看待后者的同时,对前者更多的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敬畏与崇拜。毕竟这样的漂泊者少之又少,亦值得后人瞻仰。

余秋雨在自己的著作《文化苦旅》的序言写道: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驻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也许正是作者对自己漂泊苦行的理智审视,才能在平静自己起伏的心境后,在洞彻历史的冷漠与沉重后,将犀利而又慎重的感知诉诸笔端,写下那些不轻易被世人揣摩透的真知灼见,把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剖析的分外清晰。从字字句句慷慨愤懑的《道士塔》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柳候祠》,从反思世人的《都江堰》到笔墨透彻的《上海人》,从温情脉脉的《江南小镇》再到直面战争叩问历史的《这里真安静》,无不体现着作者渊博的学识、特有的文化感悟力以及敢于直击世事的真性情。这不同于身处在城市森林的现代人天马行空的臆想,更不是走马观花式的随意踱步,而是长久以来依存于信念立足于史实的深刻体味,流泻于纸张上更是字字珠玑句句真情的宏伟史诗。

当然,自古以来行走在人文古迹、漂泊苦行的绝不仅此一人。曾有霞仙居北坨,依然虹影卧南旸的千古奇人徐霞客,游走他乡深入西藏的安妮宝贝,长居撒哈拉沙漠的三毛,以及每一个以虔诚的心奔赴远方的游客们,他们是否真的具有余秋雨先生的人文情怀我们不得而知,单单他们那份游走漂泊的勇气就足以让人无限喟叹。这些游离于世俗的漂泊者们,在他们的旅途中走得庄重,走得超然与洒脱,走得羡煞旁人。

也许,终有一日,我也会毫不顾忌的摒弃尘世的琐碎事务,用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成全自己内心早已按耐不住的冲动,背上背包向远方的方向出发,带上前人的勇气与豁达,我想我的步伐会走得有力而铿锵!

我抛弃了所有的悲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泰戈尔《采果集》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漂泊者们》读书笔记


记忆是春:你好!

你问我读过余秋雨的《漂泊者们》没有,我当时没有印象,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圣训,回答说:没有。余秋雨的文章前几年读过不少,他的文集我就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几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看得细一些,后两本只是粗略地浏览了一下。时间一长,印象模糊了,能记得的只有《道士塔》、《夜航船》、《风雨天一阁》、《抱愧山西》、《信客》等篇什,《漂泊者们》确实没有印象。

余秋雨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的散文意境空灵,充满思辨色彩,蕴涵着浓郁的书卷气,作品畅销,似在情理之中。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丰厚的版税,不绝于耳的阿谀声,接连不断的约稿信,使余先生寂寞难耐,先是厚积薄发,再是搜肠刮肚,最后是江郎才尽。一个著名的、堪比大师的学者,靠在电视台当评委,故作高深,糊弄一群没有多少文化的青年歌手维持知名度,实在让人感到悲哀。因此他的作品只有早期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可读,后边的作品则充满卖弄、故作高深和王妈臭裹脚似的喋喋不休,使人不忍卒读,完全是市场和出版商催生的、不成熟的作品。就像是施了催熟剂的西红柿,好看是好看,只是没有了原有的品味和营养价值。好了,不说也罢,搞文学评论非我才学所能胜任,再说下去便近于人身攻击、泼妇骂街了。

就说《漂泊者们》吧。与你交流的第二天,我翻看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漂泊者们》。比及看到一个华人攻读了8个博士学位一节时,才发觉过去读过这篇文章,只是对题目和其他内容已经淡忘了。就像余先生自己在《莫高窟》里说的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余先生作品里最能打动我的,就是那些具体写人的篇什。是那一个个不同常人的人的不平凡的经历打动了我,而不是余先生空泛的议论和华丽的词藻。重读《漂泊者们》,在一个个漂泊者身上,我影影绰绰地看到了自己失魂落魄的灵魂的影子。

我16岁离开胞衣之地,到如今已值壮年,肢体颐养得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与旧时的玩伴除了客气,已没了共同的言语,故园除了年迈的父母和亲情,已没有了能够安葬我灵魂的锥地片瓦,精神颓废、浮躁、势利、敏感、娇气、冷漠,生活奢靡、浪费,在农民眼里,我就像前些年样板戏里唱的,是一个沾染了资产阶级坏思想的异己分子。但30年的城市生活,工业的烟尘酸雨,甚至是自来水里的漂白粉,都没能淘洗尽我骨子里的农民意识:木呐、守旧、功利主义,不经常洗澡、对付着过日子。自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妻子和老朋友经常骂我老农民、农民意识。我觉得自己是同时被城里人和乡下摒弃的边缘人,就像生生拔起的秧苗,被生硬地安插在充满钢筋水泥的板结的、名叫城市的这块土壤里,死乞白赖地没有张力地活着。又像沙漠里随风飘转的飞蓬,被时风拔断了既有的根,却未能找到新的能够滋养生命的土壤。身居城乡接合部,灵魂也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孤独地徘徊、游荡。

一次,与王西凉教授闲聊,教授说他退休后,打算在农园赁几亩土地,莳花务菜,过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后来王教授诗集出版,我在《贺王西凉诗稿出版口号二首》里曾写下最是农园归田计,每令余生羡鱼情的句子,借以表达莫逆于心的心情。王教授著述颇丰,名满关西,算得上一方大儒。退休,不追求三不朽,却在向往田园生活,大约也是一个漂泊者吧!--受职分所限,老了不能叶落归根,于是等而下之,亲近田园,亲近土地,或许也就亲近了他理想中的灵魂的栖息地吧?

如此想来,从一出生就没离开过土地的农民,却是一群精神的安逸者、富足者。在农村,一位面你而来的老者,衣着破旧,蓬头须面,甚至步履蹒跚,但却无法遮掩他发自骨子里的自足与坦然。他们的精神从来没有空虚过,从来没有迷惘过,甚至面对天灾人祸,病痛苦难,他们都能从容面对,很少怨天尤人 (我喜欢读余华的《活着》,就是他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农民的这种精神状态)。冬天,他们就知道春天该干什么,夏、秋该干什么。他们知道自己今天在干什么,明天的归宿又在哪里,因此从不避讳和恐惧死亡。就像我80岁的老母亲,在身康体健的时候,亲手为自己缝好老衣,眼看着工匠们为她做好寿材,平静地向儿孙们交待自己的后事,那语气,安详得就像在叙说陈年的旧事。难怪上古时期的老农要把自己冬天晒太阳的体会献给虞舜。他是在像哲学家、宗教家一样悲天悯人,不忍看到人们痛苦、迷惘、不安地生活。舜帝倘能听从老农民的建议,躺在新翻的犁沟里,感受到冬日阳光的温暖,却无法像老农那样得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我经常路过城市广场,见路边花坛围栏上长长地坐一溜城市老人,一群挣扎着如我一样离开故土的漂泊者。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学会像真正的城里人那样跳舞遛鸟、看猫养狗、品茶听戏,安逸地享受城市生活。衣着光鲜,却目光空洞、迷茫,衣食无忧,却恐惧病痛、死亡。一个农民尚知道祖家坟山是自己最后的归宿,居于城市的漂泊者,却不知道自己的躯壳经过丙丁之浴,灵魂爬出火葬场高高的烟囱之后,被风吹向哪里。

余生也晚,庶务缠身,不能似王教授那样洒脱。疏于生计,也不能效陶渊明那样挂冠而去。心欲静而风不止,生命被慢慢地销蚀、风干。想着自己离开胞衣之地,百年之后也像许多城市老人一样化作一缕青烟,注定成为孤魂野鬼,继续接受孤独的煎熬。写到这里,不由悲从心来,恰音箱播放的音乐里,古琴砰地一声弹拨出一节低沉的空弦泛音,心头一颤,眼角不觉也湿润了:与归,与归,吾胡与归!

漂泊者们读书笔记(读后感大全)


漂泊者们读书笔记

漂泊者们(余秋雨写的)的问题:

1.你如何看待老中医这份根叶相脉的“血脉情”

2.试对本文的写法做一些简要的评价

3.为什么说.没有比站在中药店更能自觉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了?

1、老中医的情感,融会了对祖国的思念,而中药是祖国的一个象征,老中医是把中药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2、本文是记叙文,又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使的对祖国的爱得到了深化。

3、因为中药是我国的国粹,是祖国的重要象征。

漂泊——《文化苦旅》读后感

漂泊——《文化苦旅》读后感

对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闻,但一直没有接触过。我很少看电视,这次去河北与同去的大姐住一间,她一直在看青歌赛的节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几期的比赛节目,比赛中有文化知识的考试,评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题都是一些常识、专业性的知识,考题本身并不复杂,而与考题有关的相关知识的连接,余秋雨先生解读的非常到位,可见他渊博的知识,他对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头有他的《文化苦旅》一书,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翻阅了一遍,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静静体味的书,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陲,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线条令他着迷:北魏色彩的浑厚沉着,隋朝的畅快柔美,唐代的喷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细、温煦,...,这是一条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汹涌地向我们奔泻而来。天一阁的藏书曾令他迷惑,而终于有一天显现了藏书的社会意义。而西湖终究是文人们心中的一个飘渺的梦境,只能意会,无法用文字解读。

中国文化如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流经祖国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内化于心的一种精神财富,在有华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国文化的延传,漂泊海外的华人们可以把原始的巨树当成神庙,供奉着“大公伯”,然后进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着他们。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辈子也无法挥去。

960万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绽放着,包容和开放的海派文化,亲新婉约的江南文化,浓郁思乡情结的华人文化......我无法用语言表达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我只能用心去细细体味。

漂泊者们读后感

《漂泊者们》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到一个住在很多华侨却人迹罕见的小岛上,得到“岛主”的热情款待,并且还去了一家中药店和一位海外华侨进行了交谈,感受到了海外华侨们对祖国深深地思念和对家乡物是人非的慨叹。旧时的回忆已然不在,可生活的希望还要继续下去。最后,作者还见了沈老,和他一番高谈阔论后,明白了很多。

《领袖们》读书笔记2000字


虽说是十多年前出版的书,读完仍是受益良多,尼克松的《领袖们》是一位领袖人物去描写同时代的其他领袖们的书,书中选取的领袖人物,皆是作者本人有过接触并熟悉的人物,尼克松对于他们的性格、爱好、秉性及所处理的大问题都有比较公正客观的认识和描述。

尼克松提出一个领导人跻身于伟大领袖之列的三大要素:伟大的人物,伟大的国家,伟大的事件。伟大的人物在渺小的国家里可以展示伟大的领袖的一切品质,但却永远得不到承认;只有当一位领袖的能力受到最大限度的挑战时,我们才能充分衡量其伟大的程度。尼克松认为伟大的领袖们不一定都是好人。书中谈到的多是这样一群领袖,他们能在宏大的规模上有效地行驶权力,以致能大大改变他们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理想与事业。他们都是十分聪明、训练有素、工作刻苦的人,他们特别自信,为理想驱使,推动别人前进。他们不仅关注今天,明天,更关注后天地平线以外的风景。

尼克松是认为时势造英雄的,领袖人物是为着困难而生的。丘吉尔被提议担任首相一职时,就说过“我过去的全部生活只不过是为了这一时刻,这一考验的到来作准备而已。”尼克松也在很多地方阐述了领袖之道。他认为“伟大的领袖需要有伟大的想象力(就是今天说的心胸和眼光),它能激励领袖,又能使领袖去激励全民族。人民会或会爱戴或会憎恨伟大的领袖,但他们很少会对他无动于衷。”对于后半句,书中有太多的领袖为其作注解。如因为一个无关紧要的提案未被通过而愤然辞职的戴高乐,例如在战争中领导人民战胜邪恶而随即被民众一脚踢开的丘吉尔,再如一手建立西德繁荣局面却遭后起之秀逼迫而不得不辞职的阿登纳。正如丘吉尔所说,伟大的民族是忘恩负义的。尼克松自己也遭遇了爱戴与憎恨的过山车般的际遇,在写道这句话时,他一定是感慨万千了。

有不同意见的一点就是在尼克松看来,如果目的是为了追求正义则可以不顾手段的正义性,也就是说为了追求正义的目的,可以不折手段。在一章节中,他对于麦克阿瑟以专制的手段促成日本民主的正义目的赞赏有加。他写道“麦克阿瑟现实大权独揽,集裕仁天皇的全部实权和精神权威于一身。后来在亲自解决了制定新宪法、实行土地改革等最棘手的难题以后,就逐渐开始把权力一步步移交给日本人民选出的代表吉田茂”。对于正义目标的追求而使用非正义手段,这本身就有损于正义目标的达成。

就好比,用杀人抢劫的钱来救济穷人,这本身无任何值得推崇的。人们对类似这些简单的劫富济贫报有侠义情结的好感,其实算不算得上伪道德逻辑的不一定,但它对于一个民族思想的毒害是不可估量的。只要结果正义,就无所谓手段的不正义。这种逻辑的衍生就是为达成目标可以不折手段,也许就是这种思想,后来恰恰害了尼克松。

在对古老东方中国领袖人物评价中,给了周总理极高的评价。书中说到‘恩来’译成英文是‘恩惠降临’之意,这个名字很能概括他的风度和气质。他待人很谦虚,但沉着坚定。他优雅的举止,直率而从容的姿态,都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风度。尼克松同意用冰雪覆盖的火山来形容周恩来。

书中记载了一段:在我们的谈话中,周恩来不断地提到有必要了解和克服他们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第一次会见时,他就提到出席会议的双方人员平均年龄的巨大悬殊,说:“我们的领导层中,年纪大的人太多了。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向你们学习。”类似的是,当我们游览北京十三陵时,一个低级官员特意吩咐一些孩子穿上鲜艳的衣服,还教他们在我的一行到达时应该怎样做。周恩来对此表示歉意,说:“有人带了一些小孩来这儿,是为了点缀陵墓的风光,造成一种假象。你们的记者向我们指出这一点,我们承认这是不对的。我们不愿意文过饰非,而且已经批评了当事人。”在我们访华的过程中,我情不由己地想起赫鲁晓夫的高谈阔论是多么装腔作势,而中国人的待人接物又是多么平易近人。其实,赫鲁晓夫的吹牛不过是为了掩盖其自卑的心理;周恩来机警的自我批评则是自信心充分发展的明显表现。我知道,这只是如何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但在事实上,这表明中国人对他们的文化和哲学的绝对优势坚信不疑。凭借这一优势,他们总有一天会战胜我们和其他人。

多么亮丽的人格魅力啊,多么让人感到敬佩!现在的官员能有周恩来一半的自信心也就没有这么多人怨言声了,出点丑事不想改正,而是千方百计的遮掩。还有现在的中国人,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这么强大的自信心,这么强大的人格魅力呢?

中国革命没有毛,就决不会点燃起火来。没有周,它就会烧光,只剩下灰烬。中国革命是否会幸存下来,而且最终做出的好事能否比坏事多,这要看目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是否像周那样决定,他们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但更是一个中国人。他们如果这样做,中国在20世纪里就不需要担心北方的苏联、南方的印度、东北的日本甚至东面的美国。有着世界上最能干的十亿人民和庞大的自然资源的中国,不仅能够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也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个西方的领袖十多年前就已经看到,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需要的是有很多周恩来似的领导,需要他们先做到是个中国人。

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罕见地用诗一样的语言怀念:“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我们的民族有了周恩来,正是是我骄傲作为中国人的原因之一。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漂泊者们读书笔记1500字》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麦田的守卫者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