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有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人的生存潜力有多大。
《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由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著,主要讲述纳粹时期弗兰克尔开创了意义治疗法的励志故事。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人的生存潜力有多大,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作者描写了很多苦难的场面,但那并不是为回味其苦,而是要通过这些经历告诉我们,人的身体和心灵都有巨大无比的承受和生存潜力。HDh765.COm
那我们的潜力到底有多大?()
极限的苦难对人们的身体和心灵都是严峻的考验,很多人觉得那种处境想象一下都觉得难以忍受。作为一座具有1800年历史的城市,曾经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经济、正直、文化、艺术极其发达,作者作为维也纳一名有两个博士学位的知名专家,战火燃起时曾被美国政府邀请避难,入狱之前生活的优越程度可想而知,进入集中营后的生活落差之大超乎想象。即便如此,经历了集中营的磨难后依然能够生存下来,除了我们曾经分享的幸运外,身体的承受能力,心理的自然保护能力很多都超出了我们的认知。
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人洗完澡后赤裸裸、湿漉漉地站在深秋的寒风中会怎么样?我们给出的答案一定是感冒。但令人惊讶的是,集中营的囚犯们居然没有感冒!教科书上告诉人们要保证自己的睡眠时间,否则会无法生存,但在集中营中根本就无法保证,却并不妨碍生命继续。还有,虽然严重缺乏维生素,人们的胃却更健康了;许多天不能洗漱,手上的疮和擦伤却不化脓凡此等等,太多超越人们以为的人类生存极限的现象。
特别是关于睡眠的描写,对很多遭受失眠痛苦的人来说很有启发。作者到了集中营的第一天晚上就体验到关于睡眠的认知挑战:不到8英尺(约2米)的木板上要睡9个人,合用两条毯子,没有枕头!人们侧身挤在一起,枕着自己累得快脱臼的臂弯,旁边的人鼾声如雷。即使这样,睡意袭来时,人们会沉沉睡去,在几个小时里忘却痛苦,解脱自己。
小时候,曾经很同情老家猪圈里的猪,十平米的猪圈是猪的全部活动场所,吃喝拉撒睡都在圈里,又脏又臭。而集中营的犯人们哪里赶上猪的生活啊?!至少猪还有干草可睡,有饲料可吃,不用做苦工干活,更不用挨打挨骂。
作者的经历再次告诉我们,睡眠根本不是靠理智控制的,当你足够困盹的时候,人自然会睡去的。再次强调,失眠带来的恐惧远比失眠本身的伤害大。
作者非常赞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人可以定义为能够习惯任何事物的种群。
从恐惧到冷漠的心理自我保护。囚犯进入集中营后的心理先是恐惧,这源于时刻笼罩着的死亡危险和不断接近他人死亡的事实,所以很多人有过自杀的念头,但当恐慌过后,人们就不再惧怕死亡,甚至不再惧怕焚烧炉。因为人们开始习惯死亡,面对死亡呈现更多的冷漠,恰恰是这种心理保护了囚犯们。这时他们少了思念,少了厌恶,少了同情,进入情感的死亡期。这种心理状态让囚犯们对每天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用冷漠的外壳包裹起脆弱的灵魂。但是,作为人,最容易受到的伤害往往不是毒打,而是人格的侮辱。作者无法遗忘的是,一个看守以为他偷懒时,用扔石块的方式提醒,像对待家禽和畜生一样。这时候,犯人们也会愤怒的,哪怕会遭遇毒打和失去生命。
对宗教表现出难以想象的虔诚。集中营的囚犯们对宗教信仰的深度和活力令人惊奇和感动。作者描述中,有这样的画面:在棚屋的角落,或在从遥远的工地回集中营的黑暗封闭的牛车上,随处可见临时凑在一起祈祷的情景,这些又累又饿,衣衫褴褛的人蜷缩一团,口中念念有词。更有甚者,一个重病狱友坚持祈祷,因神智昏迷竟不知道该祈祷什么。对于信仰者而言宗教是精神的寄托,对处于困境的人们具有精神支撑作用,对集中营的囚犯们来说,其疗愈效果不言而喻。
依然能够体验艺术美和自然美。囚徒生活的困苦并未让人们忽视了美,甚至能够体验以前从未体验过的艺术美和自然美,在美的体验中,人们会短时间忘记了自己当下的处境。作者描写的一幅犯人们看日落的画面尤其凄美:一天晚上,我们端着汤碗,精疲力竭地躺在棚屋的地板上休息,一名狱友冲进来,让我们到集合地看日落。战争外面,我们欣赏着晚霞,看着不断变换形状和色彩的云朵笼罩着整个天空,云彩一会儿铁红色,一会儿艳红色。几分钟的寂静后,一名囚犯感叹道:世界多美呀!。让我们无法想象的还有,集中营里居然还会有诗歌朗诵和戏剧表演,而且有人为了获得参加的机会,宁可放弃难得的一块面包。
精神的自由是人类终极选择。作者告诉我们,重压之下的人们,往往会遭受价值缺失之苦,难以保存自尊,没有了精神,没有了内在的自由,没有了人的价值。哪怕是被看守鞭打,作者也能想象与妻子对话;面对着犯人尸体,也能够利用独处的五分钟梦做着白日梦,看着天上的白云,任由思绪飘忽不定。
这就是作者一直强调的: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放弃了这个自由,遇到困境时或者成为环境的玩物,或者忘记尊严,变得无异于禽兽。
现代人很多都在喊压力大、烦恼多,我们到底可以承受什么样的痛苦?读过此书你就会知道,我们经历的那些根本就不是事,你的痛和苦与所处的环境状态并无太大关系,甚至与你经历的事情无关和所面对的人无关,更多的来自你自己的内在感觉。
磨难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痛苦,还能磨练我们意志力,提升我们的生命力,提高我们对幸福的感受力。
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尼采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500字
《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由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著,主要讲述了纳粹时期弗兰克尔开创了意义治疗法的励志故事,这对于今天来说都是很多意义的,这也是我们今天在寻找的,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500字。

好像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很少提到生命的意义。
回顾中国近代史,倒是在经历抗日战争的时候,意义经常被强调。那个年代,生而为中国人的意义,就是保家卫国。抗战结束,内战爆发,水深火热之中的意义是解放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处在亟需解决温饱再奔向小康的阶段,所谓意义都是很实际的事,似乎大家摆脱赤贫以后,意义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说起生命的意义,可能是在说为人儿女或者为人父母的意义,可能是在说作为伴侣的意义,也可能在说作为员工或者领导的意义。人,可以通过自己工作找到生命的意义,但是在中国,大多人是需要退休的,这就阻断了多数人通过工作的途径实现自身一生意义的道路。
另一层现实是,自小没有经过职业启蒙的我们这一代人,如何能在工作中寻找到自己的意义呢?印象里,关于工作,接受的教育都是在要求我干一行爱一行,也许用成熟的眼光看待工作,工作都是一样的,但是人是可以主动调节的,这个时候大概总要搬出那套想改变世界,要从改变自己开始的理论,来证明工作()和工作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有差别的是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这个理论乍看之下无法反驳,但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人的感受。嗯,我想,也许这也是许多人并不能从工作当中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的原因吧。
为人儿女或者为人父母抑或为人伴侣,属于书中所述第二条实现意义的方式,人类生来就要寻找爱,通过爱与被爱看见意义。但是人生不总是快乐美好,就像书中写道: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也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一种方式。随后作者又解释道,无论如何遭受痛苦不是寻找意义的必要方式。而是,即使在遭遇痛苦时,人们也可能找到意义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话。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正直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生命永不重复,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特的,所以每个人对于苦难的看法与感受也是不同的,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这本书的作者在纳粹时期,全家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以及妻子均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促使他开创出了意义疗法。作者所受的苦难就是不可避免的苦难,在我想来,现代的普通人是幸运的,至少不必要遭遇这种苦难,或者中国抗战时期的苦难。
我们普通人的苦难,或许最多的还是平淡生活中的小坎坷,除此之外,算的上苦与难的大概就是生离死别吧。杜甫有句诗说: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大意是,只是因为死亡而离别的话只需要吞声哭泣就好了,因为死亡无法挽回,可是知道对方活着还要分别,那必然非常悲伤。交通科技发达的现代,距离造成的分别已经不需要像古代那般生别常恻恻了,死别,应该算是不可避免的苦难之一了。我们的启蒙教育习惯,是没有死亡教育的,而且,中国人都比较忌讳死这个字眼。我第一次接触到死亡,大概是在我小学的时候,那年我的外曾祖母去世,只记得那天还需要上学,早上醒来妈妈没在身边,爸爸告诉我妈妈没在是因为外曾祖母去世了,我只是想到,妈妈会因为这个哭的很伤心,所以我也哭了。之后再对死亡有印象,已是初中,那年曾祖母去世,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爸爸在床边面对着窗户坐了一天或者更久,坚挺的背影透露出来的却是忧愁与无奈。那时候还不能理解死亡这个字眼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不能理解永远回不来的永远到底有多远。
不记得在哪看到过一个故事,中国人很忌讳谈论生病跟死亡,尤其是与临终之人。一个人的父亲得了很严重的癌症,检查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全家就决定瞒着这位老父亲,怕给病人增添额外的压力和心理负担,但是这位病人隐约从自己亲人的态度中察觉出什么,每每想问清楚,却总也得不到明确的回答,家人总是告诉他就是小毛病不要想太多,过阵子就好了,病人就在这个善意的谎言中一天天衰竭,直到病情突然恶化而离世。也许,隐瞒真相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隐瞒真相也让临终之人失去了面对死亡的缓冲时间,也失去了实现遗愿的唯一机会。生老病死,是人必须经历的,那对待死亡,可能也只有好好告别。
若死别即苦难,那又怎样从这份苦难中找到意义呢。或许是警醒活着的人一辈子不长要珍惜当下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或许是提醒我们生活平淡但是不要忽略了平淡中的那一抹美好,又或许是在教会我们好好告别,不留遗憾。
你所经历的,世人夺不去。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身上、在每个时刻都是不同的,愿每一个追寻意义的人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000字书评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一本书的作者为我们描述一个极端的场景,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命还存在意义吗?对于我们而言,即使自由被限制住,但是我们的生命是自由的,没有谁更加的崇高。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000字书评。

谈到抑郁症就不能躲开生存还是毁灭这个话题。带着好奇心,我便下单购买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传奇式人物,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他不但超越了集中营囚徒炼狱般生活的苦难,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富有光彩的见证。下面我的读书感悟报告如下:
一、在极端条件下的提问
如果在一种环境中被禁锢,失去社会地位、财物、家人,被人侮辱、生存环境恶劣又时刻面临死亡威胁,那么此时此刻生命的意义还有可能存在吗?
可能大家会感觉我的提问有点突兀,很难想像会有这个一个假设存在,也不愿意作这样的假设。但在《活着的意义》这本书的开篇,就是用文字的形式描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场景。真实的到什么程度呢?根据我的阅读习惯朗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家人便和我抱怨,请求我不要再读了,这实在是太过于晦暗和糟糕。我想只有身处在这种环境,作者才对生命的意义体会的更深入。
引用作者的原话:弗洛伊德曾经说过,要是将一定数目的形形色色的人置于饥饿状态,随着饥饿的加剧,他们所有的个人差别都会泯灭,取而代之的将是相同的饥饿表情。谢天谢地,弗洛伊德没有亲身感受集中营的生活。在集中营,个体的差别并没有泯灭,相反,人们的差异性变得更大。那时,大家谁也不想掩饰什么,不管是猪猡还是圣人。
根据作者的描述,由于生活的极度溃乏,生活在集中营的囚徒精神生活的重点重新回到对食物的渴望这样的原始本能上。当皮上脂肪消耗殆尽时,生物体慢慢消耗自身的蛋白,肌肉逐渐消失。身体的抵抗力也越来越差,集中营的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对未来丧失信心的人甚至连毒气室都不怕了一心寻求死亡解脱,感受不到活的意义,身体也就成为了疾病的牺牲品。一项数据表明,集中营在1944年圣诞节至1945年圣诞间的死亡率是最高的。作者认为,原因不在于劳动强度增大,也不在于食物短缺或气候寒冷,甚至不是因为出现了新的流行病,而是由于多数人都天真地以为能在圣诞节前回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犯人失去了勇气,变得沮丧,这严重减弱了他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很多人死亡。
还有一些囚徒,自甘堕落,成为行尸走肉。冷漠、迟钝、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这些心理反应会使得他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也正是由早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们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作者描述了排队领面包的一个场景,无缘无故被党卫军击打了头部。他说,那时最痛的不是肉体,而是屈辱、不公正和不可理喻对心理造成的伤害。
另外还有一群甚至心理变态以折磨践踏同类为乐的虐待狂(是纯粹临床意义的虐待狂),他们通常都是被党卫军选来作为囚头的人选。
当然还有少部分觉悟的人,作者讲述了一个狱友的故事。那个人刚到集中营时就跟天堂达成了一个协议:以他所受的苦难拯救所爱的人免于痛苦。对于这个人来说,苦难和死亡就是有意义的,他的牺牲也是最有意义的。作者对狱中难友们说:他不想白白死去,而我们谁也不愿意白白死去。这一群受难的听众满含热泪,蹒跚地走来向他表示感激,他们找到了宝贵的生命的意义。虽然这个意义每个人理解都不同,但这不影响带给人们的疗愈作用。
三、自由与责任
读到这里使我不禁思索,生命的意义差不多已经超越了生存和死亡。命运虽然不在自己手中掌控,但是对生命的意义却在自己手中掌控。即使深陷囹圄,失去身体的自由,但是心灵的自由从来没有失去,你依然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无论选择什么都没有关系,没有攀比,也没有强迫,也没有谁比谁更高尚。如果有了那些束缚,无论你身处何地,就都不是自由的。
另外作者提到对于生命的意义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就是责任。生命的意义对于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由于生命中每一种情况对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对待生命,人们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为了解释这一观点,作者举了一个他()曾经治疗过的一则案例:一名年迈的、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人向我咨询,他无法接受妻子的死亡。我怎么才能帮助他呢?我该告诉他些什么?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说别的,而是对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先生,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太太在你死后还活着,那会怎么样?。啊,他说,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么受得了啊!我马上回答:你看先生,她免除了这样的痛苦,你替代了她的痛苦-当然,代价是你现在还活着,并且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他没再说话,摇了摇头,悄然离开了我的办公室。在一定意义上,一旦找到了责任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但在对痛苦的描述里,作者也反复强调他不是说发现生活的意义,痛苦是不可或缺的。他认为:尽管苦难是存在的,但如果它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
纪录片出路观后感: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高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这是一条寒门的出路,这样的一部纪录片,跟访了三种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学习的进程。也许会觉得不公平,但是这也是一种社会的折射,不无存在的道理。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什么作用?孩子的生存环境和阅历见识又将对人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看完这部纪录片,对比三位故事主人公,心里还是泛着一阵难受。高考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吗?父母又该扮演什么?
主人公一号小马,是一位贫困农村的女孩,12岁时读的二年级,她是班里最大的孩子。初见她时,她的眼里有光,对学习充满()了热情,理想是考上北京大学,她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但是,再次见到她时,她15岁,在陌生的城市工作。问及为什么不能上学,她笑笑,虽然对未来还在憧憬,但是很多无可奈何,父母的陈旧观点以及现实的贫穷都让她一个女孩子上学成了奢望。在对她的父亲采访中得知,父亲的观点就是女孩子只要能识字就够了,反正要嫁人,以后就是在家里带孩子的命。再后来,小马和同村的结婚了,甘于现实,再也联系不上。
主人公二号小徐的家庭要好一点点,小徐的父亲因为没文化在城市打工的他没少受罪,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大学。复读三年的小徐最终考上了一个一般的大学。后来大四找工作的他面对着很大的压力,因为学校的非名牌让他找工作屡屡碰壁,这样的人生,辛辛苦苦读书,像是在完成父亲的遗愿(后父亲去世),像小徐一样的人不在少数。还好,经过一番,他找到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和女友结了婚,努力为母亲和妻子创造好的生活。
主人公三号,是一位城里人,家庭环境不错,从小都是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17岁毅然从美院附中退学。退学后,她排话剧、开酒吧、卖性用品,还去德国学习艺术。对她而言,人生是未知的,也没有什么目标,就这样一边尝试一边寻找。最后,她找到了了方向,开了一家艺术投资公司。
这三个主人公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最后的境遇也不同。其实很容易把这一切与金钱联系在一起,钱是原罪,没有钱,很多想法都是泡影。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父母的观点。寒门出贵子其实不多,但是贵子一般都有父母的全力支持和自己的百分之一万的努力。一号就是这样被扼杀了,被父母扼杀了。我们也许会羡慕三号,但是,三号的学识已经在那里了,她的眼界必一般人已经宽了很多,同样17岁的年龄,你只有读书,而她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事物。
读书无用说是完全不可取的,二号至少用学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可以选择就业,对未来仍然抱有希望。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不要让自己的失败变成孩子的失败。你像孩子拥有更高的眼界和高度,那么你自己也要努力了。
《小猪教室》观后感--生命的意义
《小猪教室》观后感--生命的意义
王茜予
“小猪教室”这个略有幽默的影片名,带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许多观众就是因这两个平凡词组成的不平凡的影片名而被吸引的。
这个故事是一个新上任的星老师及六年级二班的热情的同学们开始。星老师带了一头小猪来上课,并提出了“养大后吃掉”的新奇意见。孩子们马上干了起来,他们为p酱准备了一个小屋,同学们轮流照顾这只小猪,有的还带着p酱出去散步,p酱和同学们感情深了,有时,小猪p酱会和同学们一起踢球,过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晚上,下起了大暴雨,各自在家的同学们都担心着小猪p酱,便纷纷来到学校……孩子们对小猪p酱像伙伴一样关心、照顾。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时光飞跑而去。同学们到了毕业的时候了,但最担心的还是p酱的处理问题。孩子们已和小猪成为了最好的伙伴,他们会选择把小猪吃掉,还是让低年级的同学继续养呢?两个班分别站成两派,却迟迟没有下决定。
在辩论会上,孩子们不论泪水滴落着,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辩论会,孩子们的每句话都是令人深思的。
我们不能保证生命的绝对平等,但是连生命都不懂得的人,那么你凭什么活着呢?我么不能主宰别人的生命,你凭什么要主宰他们呢,你为何不先主宰好你自己的生命?
我认为生与死的区别在于生命的价值性,如果你只是因生命的权利而活着的,那么你凭什么拥有这个权利呢?珍爱生命的人,是理所当然有权利活着的。
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影片中,你可以找到一个平凡又不平凡的东西,善待生命吧,太过平凡的生命,是不平凡的另一种开始呢。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生命存在的意义
对于我们而言,接触什么样的人,就意味着有什么样的道路。我们学会从多么角度看待事物,因为这将改变我们的人生,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生命存在的意义,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2013年,在大洋彼岸,有一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2015年3月,这位令人尊敬的医生,告别妻子和女儿,和全()世界另外的180万人一样,因为恶性肿瘤,离开了人世,留下遗作《当呼吸化作空气》。
这位医生出生于1977年,比我大四岁。2013年,正是我决定无视疾病带来的影响,拿到心理咨询师二级证,并重返工作岗位的时候。
生与死,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但只有真正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生命的意义。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一个有着伟大的抱负,满腔的热忱,即将踏上人生巅峰的医生,忽然之间,身体被癌细胞控制,不再听从自己的主观意愿,曾经可以很轻松地骑自行车去很远的地方,可以连续几天不休息从事高强度的工作的身体,忽然就变得虚弱无力,头晕恶心,被疼痛占满了所有的感官,甚至蜷缩在火车站站台上,被管理人员驱赶
重大的疾病不是要改变人生,而是要将你的人生打得粉碎。
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消沉,接受。或者反着来过。
先出现的反应是理性,去思索有什么可能性,怎样去治疗,我还有多少时间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剩余的时间应该如何支配。接着,开始消沉,当伴随着死亡的沉重感,开始另一段截然不同的生活的时候,迷茫的时间远远多于行动的时间,你总是想着要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但不确定的未来,让思索中的一切都蒙上了阴影。这时,开始不甘心,开始挣扎,寻求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诊断,去治疗,哪怕只有微乎其微的希望,也想要尝试一下。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愤怒感涌上心头,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要接受这样的人生。最后学会与疾病共同生存,或者假装那疾病并不存在,否认它,忽视它,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人一旦遭遇顽疾,最需要小心的,是价值观的不断变化。你努力思考自己到底看重些什么,答案也会接踵而至你可能本来已经下定决心,自己宝贵的时间要投入到神经外科的工作中,但两个月后,你的想法又会有所改变。再过两个月,你可能就想去吹吹萨克斯,然后每天去教堂,全心全意去敬拜上帝。死亡也许只是一生一次的短暂事件,但与绝症共存则是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曾经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最终决定了我们前进的方式与方向。我幸运地遇到了我的导师,引导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去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接触更多的人,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看待自己。
保罗的选择是重返手术室,继续自己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的职责,去查房、探视病人,做每一个手术的安排,查看扫描片子,口述临床笔记,检查病人术后的情况带着肿瘤给身体带来的各种反应,与逐渐加大的各种抗炎药、止吐药和抗肿瘤药物带来的影响。
生命的意义包罗万象,但每个单一的生命点,最终都是为了桥接过去和未来而存在着。
过去的辉煌、灿烂,与未来的灰暗、无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处在这样的生命节点,沮丧的情绪始终藏在那里,挥之不去。但是生活仍然在继续,既不可能偶尔暂停,也不可能突然中止,更不可能倒带重来,让生命重新再来过一回。因此,最终,每个人都会向前,无论情愿不情愿,无论以怎样的形式,继续向前。
继续下去的秘诀在于,明白打从发牌的那刻起,你已必输无疑,你会手滑,你会判断失误,但即便如此也要拼尽全力为病人奋战到底。你永远无法到达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对于我来说,继续生活下去,虽然事情永远不会和以前一样了,但在糟糕的另一面,仍然有不确定的东西,只要生命还在继续,就能够创造出全新的自我。
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适合所有人,健康的,生病的,老人,儿童,教师,医生
毕竟,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负重前行,只能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