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1000字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700字。

快乐来自于视觉,观影即是如此,在观看的过程中各种情触,各种联想纷纷呈现出来。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以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700字”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我们都知道,比起自己讲故事,通过朋友讲出自己的故事,更具真实性。一个好的编剧会利用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去讲诉一个故事,在影片中,派在对作家说一个故事,同样,导演李安也在用电影对观众说一个故事。
导演李安喜欢拍情感强烈的电影且作品风格多变,但他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故事强、逻辑强、情感强。在整部影片中,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即三个故事,但故事与故事间衔接自然,剧情紧凑。
影片用大量手笔描写虚幻的人与虎的漂流故事,直到少年派最后讲出那个所谓杜撰的第二个故事时,往复的镜头在脑海中闪现,好像之前并无深意的打趣细节都成为了伏笔,整个故事串联起来,打破了原本和谐并且奇幻的冒险故事,一个有些残酷无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现在眼前。原来少年派不是与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互相依赖生存,而是人性与兽性之间天人交战的投影。
导演李安喜欢用各种比喻反复强化本喻关系,此部影片也不例外。这样使整部影片层次感上升,故事逻辑感增强。影片中少年派和老虎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对,但还有一对很容易被忽略的本喻,母亲与莲花。影片前半部分派的童年时期,母亲曾向派讲述印度教克利须那神吃泥土的故事,其中讲道:黑天的嘴里含着整个宇宙。电影中段,派与老虎一同俯瞰海底,鱼和水母、珊瑚不断变幻,状似宇宙,然后形成莲花,又变成母亲的容貌以及沉船。这不仅是吃下了母亲的意象,沉船似乎也代表派认为自己为了生存吞噬了整艘船的生存机会,有一种对兽性反思的意味。
在影片中还有一些破绽小细节使得整部影片顺利发展成少年派道出生存过程的真相,也在虚幻的人与虎的漂流故事的情节设计中动物元素与人本体相契合,看似完美无缺,但合乎情理。使剧情跌宕起伏,抓住观众好奇的、悬着的心。
影片也在剧情上将主线索表达得淋漓尽致,那就是少年派的信仰。信仰对人生很重要,手眼能够触及的东西非常有限,证明不了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就以道德来讲悬而又悬的东西。影片中理想和感性相结合,才不会使少年派这个人物形象非常空洞、破碎以及混乱。心灵上最后怎么不发疯,怎么不绝望,怎么不沮丧,怎么熬过这个,不只是海上漂流存活的故事,更是对人生的隐喻。这个旅程是比较抽象的东西。结尾有一个反转,有一个思索,一个讨论,这个东西才是片子的主题。我一直不觉得片子或者书的主题是宗教,要讲的其实是在心灵上的追求。
再者,影片所用的新型科技3D拍摄,是当时新的视觉语言。3D拍摄技术将观众带到跟派一样的环境中,投入感更强,更好的与观众沟通。
更重要的是,影片在处理人物情感时很是细腻,传达到每人之处都不一样。比如有信仰的话还是可以过得很好,朝乐观的方向讲是美好的情感。每个事情都有阴阳两面,看你怎么取决,个人的选择是什么,而不是上天给你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让观众看完引发关于人性方面的思考,才是这部影片真正的价值。

40号,陈曼丽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范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活着的野兽还是死去的好人

几年前我在美国访学时,有很多机会被传福音,每次在我百般抵抗后,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总是:你怎么能不信呢?这一刻,在信徒们悲悯的眼神中,我一定是一个被神遗弃的可怜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很对不起他们的是,对于一个死硬理性派来说,即便是皈依,也得必须给个理由。我想反问的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如何选择去相信?

那一段被传福音的经历可以部分解释我喜欢《少年派》的原因,这部电影虽然未必给出让我满意的皈依理由,但至少它做了这样的暗示:信仰并非无理由的皈依,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虽然很多人似乎不这么看,但我还是觉得《少年派》无非就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我们如何获得信仰,以及人性中帮助我们获得信仰的灵性如何面对人性中与信仰相悖的兽性?

少年派原本是信徒,但他曾经失去信仰。虽然我们很难知道少年派究竟是在什么时刻失去信仰的(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的经历的真实细节),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下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信仰会有怎样的触动:

暴风雨,货船沉没,少年派、母亲、厨师和水手成为救生艇上的幸存者,食物很快短缺。水手腿断,在截肢手术后,厨师用水手的断腿做鱼饵钓鱼。很快,水手死亡,厨师将水手肢解后晾干作为鱼饵和直接吃的食物。后来母亲与厨师起争执,母亲被厨师杀死。后来愤怒的派将良心有愧的厨师杀死,并将厨师肢解晾干,靠吃厨师的肉存活,直至获救。

在漂流中,派遇到过另一场暴风雨,他向着神呼喊,我的家人都死了,我把一切都献给你,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对我?至少在这一刻,派的感悟与《一九四二》的牧师安西满有些相似: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为什么我还会经历这样的人间极恶?信仰在人间地狱里崩塌。


接下来派的问题是:如何重新获得信仰?

《生命之树》之流的福音电影告诉我们说,你只要去相信上帝就好了,或者退一步说,你一开始不信、彷徨,然后看见一些相信上帝的人最后得了幸福喜乐、得了救赎,你自然就会感悟,随后加入信众的行列。总归,建立信仰其实并不需要理由,要么自始而然,要么中途顿悟,信了就好。就是好,就是好。


《一九四二》的安西满后来的经历似乎就是如此。神父告诉他,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质疑上帝,于是圣歌、祷告。只不过这些手段在心理咨询师看来也许更像是廉价的精神麻醉,而非建立信仰。


少年派后来的经历则是这样的:

获救后的少年派编了这样的故事。他说,一开始只有自己和几只动物幸存了下来。厨师变成鬣狗,母亲变成猩猩,水手变成斑马,食人的经历变成了一座漂浮在大洋中的食人岛,被切割成一片一片晾在救生艇中晾干的人肉变成了沼狸。而少年派自己,分裂成了少年派和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这个故事里,少年派和理查德帕克到底代表了什么?

派后来说,对理查德帕克的警觉让他在大海上存活了下来,那么理查德帕克就是危险本身了。而这个让派感到危险的东西既是从派自己身上分裂出来的,又是派之前并没有意识到的,而且在苦难过去之后又似乎再次离开了它。

这个危险的分身,就是派心中兽性的本能。

完整的灵魂分裂成了灵性(少年派)和兽性(理查德帕克)。

我试图在脑子里搜刮一些用来描述理查德帕克象征意义的词,最后发觉最合适的是一个老掉牙的概念,那就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而那个分裂之后的少年派自己则是超我。)

理查德帕克是少年派身上所有求生本能的象征。

这其中有为求生存而躲避危险的趋利避害本能在母亲被杀时,派的恐惧取代了勇气。

也有面临威胁时爆发出的巨大攻击本能派最终杀死厨师。

而这其中最不容易在文明世界中暴露却又蕴含最强大能量的,就是饥饿时不择手段寻找食物以延续生命的本能,在这强大的本能驱使下,即使最不可触碰的道德禁忌也被轻易突破,例如包括吃食同类。

人相食,在漂流中,派看到的是自己身上的求生本能展示出的巨大又令人畏惧的能量,而这股让他恐惧的能量与他心中应该有的灵性完全背道而驰,这股能量让他完全沦为野兽。

而救生艇上那个被理查德帕克威胁、又试图去驯服它的少年派,则是他心中灵性的那一部分。或者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是人的超我,人心中代表道德、良心的部分。

坚守灵性,他才是一个人。而只有顺从兽性,他才能生存。他该如何抉择?

所以在我看来,《少年派》的主题是人心中的灵性与兽性的冲突。

有人说《少年派》的故事可以做多重解读,每一重解读中可以反映出人性的某个侧面,所以《少年派》是李安版的《罗生门》。我不这么认为。吃人的故事为真,老虎的故事为假,再明显不过。

也有人说《少年派》讲的是一个经历苦难的少年用一个幻想出来的童话故事慰藉自己的心灵以逃避痛苦的故事,所以《少年派》是李安版的《潘神的迷宫》。我也不这么认为。《潘神的迷宫》中的小女孩幻想出来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是苦难中下意识的被动逃避,而少年派接下来要做的,却是一种主动的抉择。

在我看来,与《少年派》最相像的作品应该是一部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品杜琪峰和韦家辉的《大只佬》。


大只佬也曾失去信仰。表面上看来,他失去信仰的原因是女友被残杀后看见了因果,然后就当不成和尚了。

看得见因果怎么就当不成和尚了呢?这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借李凤仪之口道出的。李凤仪的前世是个日本鬼子,日本鬼子杀了人,李凤仪就要死。李凤仪说:这样公平吗?是的,完全不公平。大只佬心里明白这点,因此再也当不成和尚,因为它看见了因果背后的不公,而信仰的对象不应该是不公义的。

大只佬后来的经历是这样的:人性中兽性的一面随着李凤仪的被杀而爆发,眼见新的恶因又要种下,心中的灵性却在此时显现。如果心中有佛,你就可以不去种下当下的因,虽然对旧的恶因带来的不公无能为力,却可以因为信仰而不去种下新的恶因。心中兽性的一面被灵性的一面取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过,这是一种皈依,还是一种选择?在我看来,这里的信仰,是选择用心中的灵性来取代兽性,而不是无理由的皈依。所谓信佛,其实是相信自己心中的灵性终会取代兽性。

在大只佬这里,灵性战胜了兽性。

而少年派如何面对心中灵性与兽性的冲突呢?


他将一个兽性的故事,转变成一个充满灵性的童话故事。

在影片中,成年后的派与作家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你更喜欢哪个故事?
我更喜欢老虎的那个。
对,所以你追随上帝。

对,兽性还是灵性,这其实是一个选择。派面临的问题和大只佬一样,眼前兽性的事实已经发生,但接下来的路怎么走,选择却在自己,是在兽性中沉沦,还是坚信灵性必会复苏?心中有灵性,因此可以选择相信上帝。或者反过来说,因为相信上帝,所以相信心中的灵性一定会复苏。对上帝的信心与对人性中的灵性必存的信心其实就是一回事。心外无物。

但是少年派对待兽性的态度与大只佬又是完全不同的。大只佬心中的佛性被唤起,兽性随之不复存在。因此佛性被唤起的那一刻起,大只佬就不再是人。

少年派获救的那一刻,兽性也同样离他而去。但《少年派》的原著中是如此描写他当时的心情的:我像个孩子一样哭起来,不是因为我对自己历尽磨难却生存下来而感到激动,虽然我的确感到激动。也不是因为我的兄弟姐妹就在我面前,虽然这也令我非常感动。我哭是因为理查德帕克如此随便地离开了我。

在理查德派克消失在丛林之前,派以为它会回过头来看他一眼,好让他对它道别。可理查德派克却头也不回地走了,一去不返。文明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一旦身处其中,心中的兽性便被重新压抑得无影无踪,再也不会以那样清晰的面貌展现在面前了。《少年派》的原著中说:我们活下来了,你能相信吗?我对你的感谢无法用语言表达。如果没有你,我做不到这一点。


面对自己内心的兽性,派没有用灵性压制它、消灭它、取代它,而是对它心怀感激。


派说,那个没有说出的再见直到今天都让我伤心。但其实该说的话早就已经说过了。在那场差点杀死派和理查德帕克的暴风雨过后,派让帕克依偎在他的膝头,一同喘息和啜泣,在那一刻,他心中一直争斗着的兽性与灵性就已经和解了。


于是,《少年派》其实回答了《禁闭岛》最后的那一个天问:Live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man?是像野兽一样活着还是作为一个好人死去?灵魂中的兽性与灵性能否两全?


《禁闭岛》给出的选择是:消灭自己的灵魂以阻止自己的兽性,兽性与灵性一同灭亡。

《大只佬》给出的选择是:以灵性取代兽性。

而《少年派》的选择是这样的:做一个活着的好人,心中住着一只野兽。

感谢上帝赐予我灵魂,也感谢野兽的本能让我的灵魂延续。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2 《少年pi》: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
在《少年pi》的制作特辑里,李安谈到了对影片的理解:拍这部电影是他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如果没记错的话,同样的意思在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一书中也表达过,我最爱的导演是李安,因为他的每一部电影都直达人内心的欲望。
在《断背山》上,李安让一句话成为世界流行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在《少年pi》中,这句话可以换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

1
从片名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充满奇幻冒险风格的影片,从故事层面看,它讲述了一个印度少年在海难之后如何与一只同船的猛虎结伴同行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通常情况下会被笼统地归纳为成长或是友谊的主旨。更何况影片还动用了3D技术以及灾难类型的时髦元素,这就很难不让人进入到商业片的逻辑体系中去理解。
李安的电影都是剧情片,所以在故事接受的层面上,从来就不设门槛,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求提炼情感因子。但是,要想真正走进李安的电影世界,却非易事。在各种场合,我曾完整地看过不下几十几遍的《卧虎藏龙》,也许对迷影群体来说,这个数字都不值得拿出来说事。我想表达的是,即使如此,当我在研读李安的自传以及徐浩峰对《卧虎藏龙》的解读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一直在《卧虎藏龙》的门口逗留,根本没有走进去。一部好电影一定是超越了浅层故事,抵达到人类最原始的情感状态。《卧虎藏龙》的玄妙之处我就不做多说,大家可以参看徐浩峰在他的影评集《刀与星辰》中的解读,真的非常独到。
在我能够理解的层次来看,《少年pi》中,一个少年、一只猛虎、一片汪洋,李安以封闭性的空间调度、瑰丽的视觉影像、虚实相间的手法,提炼了高度隐喻的人生: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

2
为了把故事尽量交代清楚,《少年pi》的叙事上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套层结构,外层是成年pi向一个小说家讲述少年时代的故事,里层便是具体的故事内容,夹层中的是成年pi的画外音。但是,影片峰回路转,虚实相间的地方在于:当作家和观众都以为pi的故事以自己获救、老虎走进森林而终结时,成年pi又提供给我们另一个简短的故事,不同于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自己和老虎,第二个故事中的主要是全部以人物出场水手、厨师、妈妈、自己,在小说家的推断下,他们分别对应了第一个故事中的斑马、豺狼、猩猩,而少年pi居然是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
李安在此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把想象交给观众。我没看小说,故而不知道这神来的一笔是否出自原著的精神?其实,不论哪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少年pi与老虎帕克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是李安一直在探讨的。
pi与帕克的第一次见面在父亲的动物园中,天性善良的pi凝视着帕克,坚信它不会伤害自己,但pi给它喂食的举动被爸爸以及全家拉住,并以羊入虎口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诉pi,你在它眼睛里看到的是自己的倒影。pi与帕克多年前的一次交流以帕克惊慌逃窜中断。在那汪洋中的一条船上,pi先后看着豺狼把斑马和猩猩吃掉,但任凭外面野兽厮杀,帕克都一直没有从船里走出来,当这些动物都死了之后,老虎才叫嚣着从中跑出,它为什么选择了在这个时候出来?当少年pi和帕克奇迹地漂流到有如阿凡达一般奇幻的食人岛上,在岛上经历了白天的桃园仙境与夜晚的死亡之谷的对比,少年pi决定放弃长居此地的打算,并坚信帕克在自己的一个哨声之后便会跟自己再次同行,在一段让人紧张的等待之后出现了激动人心的场面帕克果然从远处欢快地向他奔跑而来。但温暖的时刻马上被他们抵达生存之岛时被击碎。少年pi倒在沙滩上,帕克从船上跳下,在少年pi的注视下,帕克径直地走向森林入口,稍作停留,却不回头
影片终结于pi与帕克的背影同时出现在画面中,骨瘦如柴的帕克径直地走向了森林,依旧没有回头。这一刻,我突然想哭,因为联想到《断背山》结尾,恩尼斯对着杰克留有血迹的衬衫说的那句台词:jack,I swear,戛然而止,却将悲伤留给观众。

3
李安提供了两个故事供我们选择。重新缕一下:一个是少年和老虎的漂流之旅;另一个是作家推断出来的厨子吃了水手,杀死妈妈,然后pi杀死了厨子并吃掉厨子的故事。成年pi没有否认小说家的推断,只是问他喜欢哪个故事,得知对方喜欢第一个故事时,成年pi说对方看见了上帝。
我是不信上帝的,至少目前为止是这样。探讨哪个故事是真哪个是假显得匠气了些,我只能说,因为有了第二个故事,我才更喜欢第一个故事。如果第二个故事是少年pi的真实经历的话,那么老虎显然是不存在的,它只是pi的另一个自己:当他遭遇船上的人性屠戮之后,为了战胜恐惧,心里不自觉地幻化出一只老虎,之所以出现了老虎,这更多地是跟他童年时期与老虎的那次近距离的接触有关,同时,他的多种宗教信仰混合在一起,很容易让这种幻想得以成立。本片高明的地方便在于此:把一个杀戮和复仇故事转化成一个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以及少年和老虎的友谊故事。探讨的是人如何战胜恐惧,战胜自我,如何与自己相处。
李安的电影一贯对细节铺设比较讲究,处处设置机关。有一个细节颇为有趣,或许可以证明pi与老虎其实是合二为一的。影片中少年pi跟哥哥打赌去教堂喝水,神父问他:U must be thirsty,pi回答:yes。其实这句问答一语双关,thirsty不仅是口渴的意思,也是老虎的本名。我们知道,老虎是一个叫帕克的人在湖边发现的,当时老虎在喝水,就给取名thirsty,结果送到动物园的时候,工作人员误会地写成他主人的名字帕克。
再往深处说,本片同时又探讨信仰、神性与人生存本能的一种抵牾。据说第二个人吃人的残忍故事就是源自一出真实的海难故事。几个成年人吃了一个叫帕克(本片老虎的名字)的未成年人进而生还。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解释出,当船外的豺狼撕咬斑马以及猩猩的时候,为什么老虎一直躲在船里不出来,因为那个人正是少年pi,当他看到母亲被厨子杀死,内心被激怒,童年时代的老虎的凶狠的样子让他产生了勇气,进而杀死了厨子。这似乎让我想到了《杀死比尔》中,冷血杀手刘玉玲的角色在她童年时代的遭遇躲在床底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母在面前被黑帮所杀,继而唤起内心的仇恨进行复仇。
插播一句:电影通过奇幻景观蕴含了极端复杂的隐喻,非几句话能说明白。从剧作角度来说,之所以让pi拥有三种宗教信仰,还在于宗教的神秘力量可以提供人在极端环境下产生幻想的依据以及各种极端行为的理由,为影片提供一种可信度。正如《一次别离》中,女佣因为受制于伊斯兰教而不敢撒谎,观众便可以认可人物的行为选择,而中国很多电影让人觉得虚假,很大程度上因为缺少一种类似于宗教这样的力量,不管是银幕上的角色还是银幕下的观众,一句话就是:我们缺少信仰。
回归正题:内心被唤醒的老虎让少年pi在那场灾难中生存下来。所以当他漂流结束,可以回到正常社会生活中去的时候,理性开始恢复,自己的兽性一去不复返,所以pi悲痛欲绝,因为正是这种野性让自己生存了下来。其实,每个人内心都住一只老虎,散发着原始的野性,只不过,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被社会秩序所驯服,才更加理性。前天看到一个说法:小时候,我们摔倒了,要是身边有人,我们就大哭,要是没人就自己站起来,等我们长大了,再摔倒的时候,身边有人,我们就站起来,要是没人,就可以大哭一场。可能这说得有点远了。当我们已然被驯服,《少年pi》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想象,一种发现最初自我的方式,这就是电影和一切艺术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
如果依着这个逻辑说开来的话,那么少年pi与老虎的奇幻漂流之旅就是一段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隐喻。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无数的考验和诱惑,内心也由此而分裂成阴暗与光明、争斗与放下的两面。每一个诱惑和考验就像一个森林的入口,到底选择不回头地走进去还是在瘫软在沙滩上的时候便被人救走?李安在电影中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寻求答案。在他的电影中,那些主要的人物都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被社会伦理与秩序利益所囚禁,但同时又极端地向往自由,不断挣脱。他们是《喜宴》里的高伟同、《饮食男女》中的老朱、《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与玉娇龙、《断背山》中的恩尼斯和杰克、《色戒》里的王佳芝和易先生。李安最擅长的是处理角色之间的情感张力。而《少年pi》在奇幻冒险与灾难复仇的商业外衣之下,包裹了宗教的力量,把人物关系缩小到一个人的两面中来。其实,所有人际关系归结起来也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服自己如何与世界和他人相处。

4
对于李安个人而言,也是如此,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他曾大致说过这样一席话:每拍一部电影都是完全把自己放进去,很喜欢这样,但同时又非常恐惧,因为不能忍受自己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这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的念想?既想把内心的大门敞开,让别人进来做客,但又怕别人进来之后发现屋内隐藏的另一个自己,所以,好的电影匠人与电影大师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电影只是提供视觉张力或者心理刺激,而后者的电影以人性深处的欲望为导向,提供独特的想象和价值观,让人们看到世界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从而让我们去探究真正的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钟爱李安,钟爱他的电影。在我的经验系统中,他是唯一一个让我可以守在零点看首映、午夜三点驱车到家、在第二天还要上班的时候为他再写三个小时感想的导演。提到李安,最多的词是儒雅,但我一直认为,李安有一颗比任何导演都坚硬的心。我每次都会跟学生和朋友推荐李安电影以及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只要看看他的那本书,你就会明白,永远不要通过一个人的外表去判断他。将《少年pi》与李安做一参照的话,可以发现,老虎离开少年pi的时候决绝地没有回头,pi伤心欲绝,这其实也是李安的一次顾影自怜。李安在采访中谈的最多的就是自由,他一生也在追求自由,又总是被家庭和社会压抑,其实,他想说的是,我的内心也住着野兽,它无时无刻不在咆哮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或许可以说到其中的一二。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3 还是多看点好东西再说吧
晚上打开豆瓣,看到给少年派9.1的高分,竟然一时回不过神来。只得顺手抓起身边的啤酒,意欲浇灌下因对地球人的不解而产生的心火。不料吞咽下大口的凉意之后,偶然间看见啤酒罐上印着一头灰色的大象,似乎一切便豁然开朗了。

于是打算写这些主观的文字,像各色人等对少年派的解读一样主观。

开宗明义的说,我不喜欢少年派,就像我不喜欢卧虎藏龙和色戒一样的不喜欢。在我的眼里,这是一部极度自我同时又极度功能化的电影,比起卧虎藏龙狡黠卑微的逢迎取巧,色戒自我中心的按需改编,我更喜欢早期李安在冰风暴里所表现出对人之为人的动情关注。在冰风暴那些冰冷绝望的镜头背后能看出爱莫能助的悲天悯人乃至某种余恨,就好像一个身无分文的穷人在雪夜里走过一个年迈乞丐的身旁,除了在眼睛里蓄满同情,就只能请上帝将自己的无能原谅。那时的李安还远远算不上广为人知,可是冰风暴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且四处推荐。当然,真正去看的都没几个,更别说看完了。

李安的一鸣惊人在卧虎藏龙,然而让我自己都没想到的是,这部让他捧着小金人对全世界说谢谢的电影,却让我有着说不出的鄙夷。他以东方文化向西方文化的彻底臣服和跪拜换取了自己站在奥斯卡的领奖台上的无限风光,当然作为文艺思想载体的电影本身难免会带有导演的主观色彩,但是我不理解的是他为何采用如此繁复庞大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对西方文化的顶礼膜拜。就好像我接受华人喜欢麦当劳,但是我不接受华人在向小丑表达自己的爱时把川鲁粤淮扬、闽浙湘本帮都狠狠的踩在脚下。

不过他成功了,甚至一度在热议中被视为华人导演的骄傲,然而对我来说,却发现了这个细腻导演的另一面,就是骨子里的柔弱与卑微。同时还从给他的掌声里,看到了有多少人渴望西方的认同。

远的不扯,少年派的上映,我是第一天去看的,之前我对自己说对于卧虎藏龙和色戒的种种不快可能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立场问题,如果我是一名金发白皮的西方人士,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结论。加上网络炒的沸反盈天,某些权威的不吝溢美,以及自己潜意识里还是很想看到华人导演出类拔萃的民族主义思想作祟,就买了IMAX的票,跑了半个城市赶了早场。

看完出来我毫不掩饰我的失望。

在电影院里我看到了绚丽的画面,松散的故事,僵硬的表演,还有片尾像赵本山改行搞家装一样粗糙,算命先生给三位赶考书生竖起一枚食指一样忽悠的二次解读空间建构。而在网络上,我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牵强附会自我意淫式的单相思解读:朴素一点的说画面如梦境,五星。看过指南的则像模像样的去分析导演思想,挖掘细节赞叹伟大,五星。更有甚者说没有什么内心的镜头,可是我能感觉到它。五星。。。如此种种玄妙解读不一而足,我一位从事影视行业的朋友说的是我觉得每个准备结婚的男人都应该带女友去看少年pI,然后问她你相信哪个故事,回答第二个故事的,那么这个男人可以考虑换一个结婚对象。并且下了2012年最好的华人导演电影没有之一的评价。对此,我的回答是如果一个男的以此来做婚姻的决定,那么这个女的也应该考虑换个男朋友了。

对于少年派,网络上的热评赞语,生活中朋友的一般看法时常让我觉得有些错乱,就好像我看见啤酒罐上的大象产生的顿悟一样猛烈且突然。这个银灰色的、眼睛深沉的大象让我想起了自己被各种奇幻文学包围的童年,那时的我看山海经,封神榜等本土神话故事,看格林、安徒生、豪夫等异国童话,看俄罗斯、日本、印度等民俗传说。动辄和小朋友们摆龙门阵,讲夸父追日张羽煮海,讲鬼怪被人类捉弄、女妖在铁犁下歌唱,北风被太阳战胜,讲无耳琴师、伊万智取血滴变成的魔鬼、印度王子与神猴携手打败十头魔王。。。更不用说大师们的科幻力作。就在今天下午,我还听到了善神与恶魔拔河争夺永生之水的故事。这些故事雄奇瑰丽浪漫壮阔,形式华美内涵深刻,它们代表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想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凭借热情的智慧缓缓汇聚成为一个璀璨的起点,奠定了我对类似定义的内容的一些粗疏的看法,也同样造成了我对某些冠以艺术作品之名实在不过启蒙读物的主观看法。

是的,少年派在我眼里就是这样的初起作品,其形式最多算得上比下有余还谈不上美轮美奂,而思想表达又是如此匆忙肤浅欠缺说服,唯一能让人分辨出其作品的似乎就是他那一贯的细腻和多愁善感,当然技术也能让人说句不坏。就好像我和朋友说如果这一笔钱给BBC再加上一个韩国反转剧的编剧去拍两个小时的3D故事电影,那么肯定要好看的多,当然文艺青年们肯定不会买账。因为姿态高端却见识有限的人是最难伺候的,他们要的是一个品牌然后拿来进行各种自我感动的解读,却全然不顾形式与内容的基础结合才是故事的根本。甚至他们都不需要故事,因为一颗矫情的心可以把品牌加工成任何他们所想象的东西以供自赏,你不会懂他们对标签的渴望就好像你不会懂最炫民族风和江南style的风靡一样,而他们也没想让你懂,他们只是想让你知道他们与众不同。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老高来,这位河北汉子前两天拿了三个金马奖项,而他这部亦庄亦谐的作品在豆瓣是6.5分,并且也好像没有引发什么关注激起什么波澜。想想少年派被各色人等捧的天花乱坠的现状,我真的想重复一遍今晚和我一位朋友说的话:电影的堕落,和观众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这里并不是说意淫是一种罪过,只是想说,意淫也该有个限度,别让文化的娱乐消费主义毁掉一切,吹捧少年派的不妨看看吹捧寒战的然后冷静的想一想:就算你们在解读上都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可热衷文艺电影的你们难道真的能容忍和热衷商业电影的钻进一个阵营么?

还是多看点好东西再说吧。

pS:时光新闻说少年派票房中国贡献65%。 如果属实,看来世界范围内最懂信仰和最懂电影的人基本都在中国了,不知印度教和基督教国家的观众看到这个数字会不会为自己没能看懂或者欣赏不了这部唯有纯真者方能看到的影片感到羞愧,从而产生向比自己更了解宗教和信仰的中国少年派解读大神及其信徒们顶礼膜拜的想法。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4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唯漂流无以自救的人生
我完全不顾父愿,甚至违抗父命,也全然不听母亲的恳求和朋友们的劝阻。我的这种天性,似乎注定了我未来不幸的命运《鲁滨逊漂流记》另一部我们耳熟能详的冒险传奇。 在漂流开始之前,两位主人公似乎有着相同的境遇:身处本国社会上层、与父亲有价值观冲突、与母亲相对亲近却得不到实质的精神支持、有朋友但不足以让自己坚定下来
于是,心理逃离这个词跳跃出来,这个词也是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疑问的第一把钥匙为何狂风骤雨、惊涛骇浪之后,只有派一个人活了下来?(鲁滨逊也是如此)当人无法在周遭的世界被认同,便会从人群中心理逃离出来,独享自己的精神世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给了派一次机会,让他得以尽情折腾。
既然是内心世界的畅游,对于这个终日奇思妙想的派,对于我们所能承受的抽象,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他的出发也许根本就没有他的父母、兄长这回事!这根本就不重要。
相反,当派被大浪卷入水底看到货船下沉的那一刻,伴随着惊恐,他的内心却应当是一种获取自由、远离束缚的快感,那沉坠的货船如牢笼般把现实的冲突和一切阻碍、否定全部拽入海底。
当然,派在海洋上的哭泣,对父母和兄长的呐喊,也是对远离亲人发自肺腑,真的思念。
就这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始了。



海洋之大,像人的内心世界没边没沿,一旦逃离束缚被释放出来,方觉慌了手脚,丢了航向。派就这样开始了浮萍般的随波逐流无法预知终点,于是恐惧来了。
知惧的人,大多是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人。派的多元思维,让他脑海中一切天马行空的构想和情绪得以在海洋中尽情上演:那种情绪如电掣雷鸣般的挣扎、如乘风破浪般的反抗、如止水似镜的稍许安静、如荧光世界的诸多离奇、如闲逛食人岛的忘我的疯狂这挣扎、反抗、稍许安静、诸多离奇、忘我的疯狂全部来自于激情,这激情全部来自于青春,于是有了我们习以为常的那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漂流记。所以,那些青春年少即能出发的人,不幸的背面又充满了世人的艳羡。



现实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每一次唯美画面的出现,在给我们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都一次次加剧了派的恐惧。
你可曾想着他是在一个上不触天、下不接地的幽谧的海洋中。
越是恐惧越需要找个伙伴,于是斑马跳到船上摔断了腿、大猩猩坐着香蕉抑郁而来、鬣狗鬼使神差的躲在帐篷下、派在情愿与不情愿当中把老虎拉上了船好吧,权且不想这些装在货船底层并且被笼子紧锁的动物为何会逃离出来,这只能佩服派的想象力了。
接下来,在这些小伙伴之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跟我们讲了血淋淋的社会生存法则:混乱的场面中,来自不同世界的伙伴,很难达成有效的共识,即便包括派在内的幸存者,本性和利益纷争让它们除了在心底残留一点同情之外,别无他法。于是,猎狗趁人之危主动攻击、各个击破,斑马心有不甘含恨而去,猩猩愤怒中透露出绝望。派则逃离现场,隔岸观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老虎最后的突袭,一招毙命的手法,让鬣狗猝不及防,很显然,这场战斗最终的胜利者是老虎。到此为止,船上只剩下了老虎和派。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亦真亦幻的讲述了两个故事版本,老虎也好,厨子也罢,真正的强者与暂时的弱者开始了对峙,境遇让他们容忍彼此的存在,渐渐发展为相互依存,更甚在老虎奄奄一息的时候,派和它相互依偎。若虎为人,心肠也该软了,若虎为虎,奄奄一息的它也当觉着点点温暖,一如它刚刚降临到世界上依偎着虎妈妈,那应当是一种熟悉的味道。
泊岸后,老虎驻足了一会,头也不回的钻入树林中。多少人颇有遗憾。可老虎为什么要回头呢?如果老虎抽象成一个坏人的品质,纵然他感受到人情的温暖,他也未必会放下凶残的本性,而对他而言,没有对派下手,已然是心灵感恩了;如果老虎抽象成恐惧,派已然在漂流中战胜恐惧,此时已经登岸,恐惧岂有再回头的道理。



有人说,是信仰救了派,我以为所谓信仰,从来都是由心而发的自救。这既能回答为什么有些人总说他感到神的存在,而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谁也求证不出真的事实。如果我们一定要说是信仰解救了一切,那么在哪里能找到信仰?只有危险的地方才能,只有孤独的时候才能,只有活下来的时候才能。当你无处躲藏的时候,求生会让你坚定信仰,每一次从濒死中逃离出来,都会让你更加相信上帝的存在。
人所习惯于将不可置信的改变归结成外力(信仰)助推的结果,那些不容易看得见的量变到质量的过程,人习惯于将他神话,甚至顶礼膜拜。其实,一切都是自救的结果。
所谓天意,只是概率性事件。
所谓信仰,其实是真的自救!
当海洋抽象成了一面镜子,心境变,海洋则变,你若深邃,海洋便幽深,你若恐惧,海洋便是惊涛骇浪,你若安生,海洋便是风平浪静。
所以,自救让派最终靠岸。而另外一个隐形的推力也断然不能忽视那是将他拉回来的重要力量洋流这个一直存在于派的周边,却全然看不见的社会暖流。对于无数像派一样的少年,对于那些我们曾经都有过的叛逆、质疑,是社会暖流让我们一次次找回真实,回归正轨。这暖流,有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
然后,我们会深刻的体会:我觉得,我们对于所需要得东西感到不满足,都是由于人们对于已经得到得东西缺乏感激之心。《鲁滨逊漂流记》。
这便是文明人的尴尬,唯漂流无以自救的人生。
可是,人,是不是应当去畅快一回?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5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归途中的神
回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在国内引发的解读热潮,你会发现两大脉络:一是对于人生的感悟,譬如那句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但我却从来都没有好好的道别,就被人不断的当作名言警句提起;而老虎不回头的唏嘘,一时间也充盈互联网理查德帕克执拗的盯着陌生的墨西哥丛林,然后不管不顾的纵身跃入,只留下身后的派徒然长叹。第二,就是对于真相的索引、探求,也就是所谓第二个故事的来龙去脉,那些动物到底代表着谁,谁杀了谁,谁又吃了谁,以及食人岛、果实里的牙齿、狐獴等意象到底隐喻着什么具体事物,国内观众乐此不疲。
这其实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在我看来,就是由于宗教背景的阙如,导致国人重情感伦理,以及对超验思维的不自觉排斥一定要找一个坚实的现实主义土壤才肯罢休,不然,整部《少年派》就是一个不可理喻、无所依归的故事对于有着五千年文以载道传统的中国人来说,那意味着《少年派》根本无法走完编码-解码的大众文化消费流程。
当然,在一个后现代的语境中,想树立一元化的文本解读权威是徒劳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接受美学思想已经被庸俗化为某种反智的口号,每一个解读者都不得不事先做一番政治正确式的声明:这只是一家之言笔者也概莫能外。

回到影片的文本,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基本忠于原著小说的电影,原作者扬马特尔也参与了编剧,套用作者论的观点,电影《少年派》其实应看作是马特尔-李安作品,要理解电影,免不了要不断的回溯到小说,二者相互结合,可能更利于思路的爬梳。
电影基本照搬了小说的基本结构,首先是一个倒叙的叙事大套层,由作者马特尔本人去采访有着传奇经历的成年派;然后,在派的讲述下,一个三段论的故事就此展开:派的儿时经历,派所经历的奇幻式的海上漂流,最后是第二个版本的展露。之前一直好奇李安会怎么改编这个小说文本,后来发现,李安采取了大巧若拙的改变方式:不改编当然有大量的细节调整,但基本故事结构纹丝不动,对书中那些奇幻场景的描述,李安也采取了近乎狭路相逢勇者胜式的啃硬骨头的表现方式通过3D特效场景还原出来,打了一场结结实实的文字影像的符号遭遇战,挑战着读者的想象力。现在看来,经历了孩子、动物、水、3D等诸多技术难关后,李安取得了难以置信的胜利,在李安之前,3D、CG特效等手段还停留在视觉杂耍的手段,用于营造奇观化的视觉场景,因而常常被知识阶层贬低为形而下者,经过李安的淬火,这些新兴电影科技已经可以为更深邃的主题和富含哲理意义的影片服务了文艺片和商业片的二分法是粗暴的,但日常语言的粗糙本性已然反证了这种二分法的合理性,所以我们似乎可以充满逻辑漏洞的说一句:从李安开始,3D、CG等新兴特效技术,终于开始为文艺片服务了。俗常的理解,所谓画鬼容易画狗难,在《阿凡达》里营造一个完全异想的世界其实并不难,在《少年派》里搞出老虎、狐獴、大海来,才是金刚钻(此处绝无贬低前者的意思)。
《少年派》的原著曾经在2002年获得布克奖,就欧美图书市场而言,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布克奖有点像奥斯卡,诺贝尔文学奖反而类似于金棕榈。所以,《少年派》在欧美早就是畅销书,七年前就已被翻译引入内地,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现在看起来,电影的营销宣传作用居功至伟。

小说里的前三分之一不厌其烦的交待了派的成长历程,他的出生地位于印度南部的本地治理,相较于受到英国殖民者影响、普遍信仰印度教、本土通用语言主要是梵语和印地语的印度其他地区而言,本地治理地区长期被法国殖民,穆斯林、基督教徒、耆那教徒为数众多,泰米尔族人口比例较高,泰米尔语较为流行事实上,派的本名就来自于巴黎的一所游泳池,可见其中产阶级家庭与法国文化的勾连。
派的父亲之所以决定要移民,历史背景就是英迪拉甘地总理统治时期,实行了短时期的紧急状态,建立了短期的个人专权,大幅削减了地方政府的自治权,这段历史甚至被成为印度独立后最黑暗的时期,受到法式西方民主思想深刻影响的派一家,想移民也不难理解。
有趣的是,派这个名字是派自取的,就是对应着圆周率的希腊字母,在电影中,李安加入了派神童般背诵圆周率的桥段,而究其本意,可能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无理数回顾西方历史,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主义者甚至会为了一个无理数杀人,拉夫乔伊在《存在巨链》中总结古希腊哲学思想时,曾把丰盈、充沛作为其主要特质,对于一个认为宇宙是圆满的人来说,跟最完美的图形圆形紧密连接的居然在小数点以后无限不循环,委实有几分无理。
无理成为一个重要的潜伏线索,李安在论及《少年派》时曾说过,我们需要叙事,不然我们的生活就会像一样继续下去我想,这里说的意思是,叙事成为人类把世界化为可知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手段,有某种类似康德所说的人为自然界立法的隐藏含义叙事必定建立因果逻辑,同时将外部世界伦理化。

于是我们看到,小说和电影都不厌其烦的交待了派同时皈依三大宗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历程。对于一部奇幻电影来说,这些看似无趣的说教显然不是闲笔不过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这些交待可能无足轻重。
印度教是派一出生就信仰的宗教,历史造就了派的印度教信仰,无须赘述,而他对其他宗教的看法,其实也应和着印度源远流长的宗教融合脉络。早在古印度的沙门思潮时期,带有抵抗种姓制度和反婆罗门教色彩的耆那教、佛教的诞生,就有一些宗教融合的底蕴,到了印度的近现代时期,巴乌尔文化的勃兴,巴哈依教、克利须那教派的迅速传播,以及罗摩克里希那、甘地等思想家的论述,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宗教融合思想。诸神皆一神的想法,放在派成长的语境中,并不稀奇小说中有一段派同时与三教智者神父、伊玛目和梵学家辩论的描写,在引用了甘地关于宗教并存、融合的语录后,这场辩论立马告一段落;此外,考虑到教派冲突引发的千年惨剧,印度小伙派的宗教兼容并包思想,显然也有某种普世人道主义思想的质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800字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 所以,有信仰的人,和老虎都比我们容易幸福。

坦白说,到pI开讲第二个故事之前,我的观影情绪一直在下降,如果说我对整部电影有什么不满的话,就是作为通俗故事的我与老虎海上历险记,有些松 散和寡淡,备受推崇的3D冲击,效果也完全在预期内。看完全片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昆汀来拍这个故事,会怎么拍海上逃生部分,恐怕会有鞭打老虎、和老虎一起 捕鱼等更飞扬的段落。不过,既然除了讨好普通观众的功能,海上历险记更多任务是展现导演的审美追求,那只能感叹李安的梦太内敛、太乖巧、充满了东方式的工 整静谧。

当pI缓缓讲出第二个厨子版海上逃生故事的时候,之于我而言,仿佛是从沉睡中一点一点被噩梦惊醒,这时候你才发现之前似有似无的铺垫,全都不是闲笔。 吃肉汁饭的王柏杰、不尊重信仰的德帕蒂约、虔诚包容的pI妈,与斑马、猩猩登船后的遭遇一一对号入座,现实故事版的残酷,让人有如坠深渊的恐惧。最残酷的 残酷,是你自己依靠想象力一一重组,自我还原出来的,这比某些电影哭天抢地撒狗血的方式,可真是高明多了。

除了最简单的角色对应还原,回头细琢磨,《pI》在文本上真是处处小心,比如在救生艇落海前,王柏杰大喊:斑马、斑马,事实上,他就是那匹斑马。 还有那句问猩猩的你的孩子呐?。比如那个食人岛,恰好是人的形状。再比如介绍印度教的三种佛时,讲到在河上淌着的三面佛,世间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他 的梦境。真是没有比这句话更能解释pI是如何建筑第一个故事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当下,但你主宰得了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

当两个故事都摆在你面前,就是选择来临的时候。

日本人不肯相信童话的梦幻,但更不愿相信现实的残酷,而记者则在犹豫了一会儿之后,选择了第一个梦幻故事,你跟随了上帝,pI的回答,给出了关于真实性暧昧又明确的回答。

我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中的孟加拉虎,一种容易的解读是pI自己的另一面,但用兽性来解释恐怕太草率,pI的父亲给出过一个解释和它你没有感情,你从他的眼里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所以海上漂流记,讲的也是多宗教信奉者、素食者pI与自己相处的故事。pI对虎经历了恐惧、共生、驯化、依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也是人在兽性和理性平衡的过程。最后,老虎头也不回向丛林奔去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还没来得及与你们好好告别。当人步入社会丛林时,何尝不是决绝忘了回头?

我好奇的,是李安的选择是什么?

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认为虎是恐惧的化身。这种恐惧来自对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战,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的孤独。人的这些恐惧,恐怕是持久而绝望的。成年pI的选择,恐怕就是李安的选择经历他、面对他、接受他。

影片的中段都是与自己独处,但影片的开始和结束,pI的生活中都有两样东西陪伴家庭和宗教。家庭和宗教,对人来说,这都是逃避恐惧的最佳方式。宗教,提供了解释世界的一种猜想,对于个体来说,他永远是我们面对未知的一种安慰。而家庭,让我们觉得对这个世界有责任、有联系、有贡献,它证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这两样在出世和入世方面,给了我们面对自己的勇气。

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这不是李安电影里的选择,这恐怕也是拧巴界第一名李安,人生里的选择。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观后感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活着的野兽还是死去的好人
几年前我在美国访学时,有很多机会被传福音,每次在我百般抵抗后,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总是:你怎么能不信呢?这一刻,在信徒们悲悯的眼神中,我一定是一个被神遗弃的可怜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很对不起他们的是,对于一个死硬理性派来说,即便是皈依,也得必须给个理由。我想反问的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如何选择去相信?

那一段被传福音的经历可以部分解释我喜欢《少年派》的原因,这部电影虽然未必给出让我满意的皈依理由,但至少它做了这样的暗示:信仰并非无理由的皈依,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虽然很多人似乎不这么看,但我还是觉得《少年派》无非就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我们如何获得信仰,以及人性中帮助我们获得信仰的灵性如何面对人性中与信仰相悖的兽性?

少年派原本是信徒,但他曾经失去信仰。虽然我们很难知道少年派究竟是在什么时刻失去信仰的(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的经历的真实细节),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下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信仰会有怎样的触动:

暴风雨,货船沉没,少年派、母亲、厨师和水手成为救生艇上的幸存者,食物很快短缺。水手腿断,在截肢手术后,厨师用水手的断腿做鱼饵钓鱼。很快,水手死亡,厨师将水手肢解后晾干作为鱼饵和直接吃的食物。后来母亲与厨师起争执,母亲被厨师杀死。后来愤怒的派将良心有愧的厨师杀死,并将厨师肢解晾干,靠吃厨师的肉存活,直至获救。

在漂流中,派遇到过另一场暴风雨,他向着神呼喊,我的家人都死了,我把一切都献给你,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对我?至少在这一刻,派的感悟与《一九四二》的牧师安西满有些相似: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为什么我还会经历这样的人间极恶?信仰在人间地狱里崩塌。


接下来派的问题是:如何重新获得信仰?

《生命之树》之流的福音电影告诉我们说,你只要去相信上帝就好了,或者退一步说,你一开始不信、彷徨,然后看见一些相信上帝的人最后得了幸福喜乐、得了救赎,你自然就会感悟,随后加入信众的行列。总归,建立信仰其实并不需要理由,要么自始而然,要么中途顿悟,信了就好。就是好,就是好。


《一九四二》的安西满后来的经历似乎就是如此。神父告诉他,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质疑上帝,于是圣歌、祷告。只不过这些手段在心理咨询师看来也许更像是廉价的精神麻醉,而非建立信仰。


少年派后来的经历则是这样的:

获救后的少年派编了这样的故事。他说,一开始只有自己和几只动物幸存了下来。厨师变成鬣狗,母亲变成猩猩,水手变成斑马,食人的经历变成了一座漂浮在大洋中的食人岛,被切割成一片一片晾在救生艇中晾干的人肉变成了沼狸。而少年派自己,分裂成了少年派和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这个故事里,少年派和理查德帕克到底代表了什么?

派后来说,对理查德帕克的警觉让他在大海上存活了下来,那么理查德帕克就是危险本身了。而这个让派感到危险的东西既是从派自己身上分裂出来的,又是派之前并没有意识到的,而且在苦难过去之后又似乎再次离开了它。

这个危险的分身,就是派心中兽性的本能。

完整的灵魂分裂成了灵性(少年派)和兽性(理查德帕克)。

我试图在脑子里搜刮一些用来描述理查德帕克象征意义的词,最后发觉最合适的是一个老掉牙的概念,那就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而那个分裂之后的少年派自己则是超我。)

理查德帕克是少年派身上所有求生本能的象征。

这其中有为求生存而躲避危险的趋利避害本能在母亲被杀时,派的恐惧取代了勇气。

也有面临威胁时爆发出的巨大攻击本能派最终杀死厨师。

而这其中最不容易在文明世界中暴露却又蕴含最强大能量的,就是饥饿时不择手段寻找食物以延续生命的本能,在这强大的本能驱使下,即使最不可触碰的道德禁忌也被轻易突破,例如包括吃食同类。

人相食,在漂流中,派看到的是自己身上的求生本能展示出的巨大又令人畏惧的能量,而这股让他恐惧的能量与他心中应该有的灵性完全背道而驰,这股能量让他完全沦为野兽。

而救生艇上那个被理查德帕克威胁、又试图去驯服它的少年派,则是他心中灵性的那一部分。或者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是人的超我,人心中代表道德、良心的部分。

坚守灵性,他才是一个人。而只有顺从兽性,他才能生存。他该如何抉择?

所以在我看来,《少年派》的主题是人心中的灵性与兽性的冲突。

有人说《少年派》的故事可以做多重解读,每一重解读中可以反映出人性的某个侧面,所以《少年派》是李安版的《罗生门》。我不这么认为。吃人的故事为真,老虎的故事为假,再明显不过。

也有人说《少年派》讲的是一个经历苦难的少年用一个幻想出来的童话故事慰藉自己的心灵以逃避痛苦的故事,所以《少年派》是李安版的《潘神的迷宫》。我也不这么认为。《潘神的迷宫》中的小女孩幻想出来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是苦难中下意识的被动逃避,而少年派接下来要做的,却是一种主动的抉择。

在我看来,与《少年派》最相像的作品应该是一部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品杜琪峰和韦家辉的《大只佬》。


大只佬也曾失去信仰。表面上看来,他失去信仰的原因是女友被残杀后看见了因果,然后就当不成和尚了。

看得见因果怎么就当不成和尚了呢?这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借李凤仪之口道出的。李凤仪的前世是个日本鬼子,日本鬼子杀了人,李凤仪就要死。李凤仪说:这样公平吗?是的,完全不公平。大只佬心里明白这点,因此再也当不成和尚,因为它看见了因果背后的不公,而信仰的对象不应该是不公义的。

大只佬后来的经历是这样的:人性中兽性的一面随着李凤仪的被杀而爆发,眼见新的恶因又要种下,心中的灵性却在此时显现。如果心中有佛,你就可以不去种下当下的因,虽然对旧的恶因带来的不公无能为力,却可以因为信仰而不去种下新的恶因。心中兽性的一面被灵性的一面取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过,这是一种皈依,还是一种选择?在我看来,这里的信仰,是选择用心中的灵性来取代兽性,而不是无理由的皈依。所谓信佛,其实是相信自己心中的灵性终会取代兽性。

在大只佬这里,灵性战胜了兽性。

而少年派如何面对心中灵性与兽性的冲突呢?


他将一个兽性的故事,转变成一个充满灵性的童话故事。

在影片中,成年后的派与作家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你更喜欢哪个故事?
我更喜欢老虎的那个。
对,所以你追随上帝。

对,兽性还是灵性,这其实是一个选择。派面临的问题和大只佬一样,眼前兽性的事实已经发生,但接下来的路怎么走,选择却在自己,是在兽性中沉沦,还是坚信灵性必会复苏?心中有灵性,因此可以选择相信上帝。或者反过来说,因为相信上帝,所以相信心中的灵性一定会复苏。对上帝的信心与对人性中的灵性必存的信心其实就是一回事。心外无物。

但是少年派对待兽性的态度与大只佬又是完全不同的。大只佬心中的佛性被唤起,兽性随之不复存在。因此佛性被唤起的那一刻起,大只佬就不再是人。

少年派获救的那一刻,兽性也同样离他而去。但《少年派》的原著中是如此描写他当时的心情的:我像个孩子一样哭起来,不是因为我对自己历尽磨难却生存下来而感到激动,虽然我的确感到激动。也不是因为我的兄弟姐妹就在我面前,虽然这也令我非常感动。我哭是因为理查德帕克如此随便地离开了我。

在理查德派克消失在丛林之前,派以为它会回过头来看他一眼,好让他对它道别。可理查德派克却头也不回地走了,一去不返。文明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一旦身处其中,心中的兽性便被重新压抑得无影无踪,再也不会以那样清晰的面貌展现在面前了。《少年派》的原著中说:我们活下来了,你能相信吗?我对你的感谢无法用语言表达。如果没有你,我做不到这一点。


面对自己内心的兽性,派没有用灵性压制它、消灭它、取代它,而是对它心怀感激。


派说,那个没有说出的再见直到今天都让我伤心。但其实该说的话早就已经说过了。在那场差点杀死派和理查德帕克的暴风雨过后,派让帕克依偎在他的膝头,一同喘息和啜泣,在那一刻,他心中一直争斗着的兽性与灵性就已经和解了。


于是,《少年派》其实回答了《禁闭岛》最后的那一个天问:Live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man?是像野兽一样活着还是作为一个好人死去?灵魂中的兽性与灵性能否两全?


《禁闭岛》给出的选择是:消灭自己的灵魂以阻止自己的兽性,兽性与灵性一同灭亡。

《大只佬》给出的选择是:以灵性取代兽性。

而《少年派》的选择是这样的:做一个活着的好人,心中住着一只野兽。

感谢上帝赐予我灵魂,也感谢野兽的本能让我的灵魂延续。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2 《少年pi》: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
在《少年pi》的制作特辑里,李安谈到了对影片的理解:拍这部电影是他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如果没记错的话,同样的意思在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一书中也表达过,我最爱的导演是李安,因为他的每一部电影都直达人内心的欲望。
在《断背山》上,李安让一句话成为世界流行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在《少年pi》中,这句话可以换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

1
从片名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充满奇幻冒险风格的影片,从故事层面看,它讲述了一个印度少年在海难之后如何与一只同船的猛虎结伴同行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通常情况下会被笼统地归纳为成长或是友谊的主旨。更何况影片还动用了3D技术以及灾难类型的时髦元素,这就很难不让人进入到商业片的逻辑体系中去理解。
李安的电影都是剧情片,所以在故事接受的层面上,从来就不设门槛,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求提炼情感因子。但是,要想真正走进李安的电影世界,却非易事。在各种场合,我曾完整地看过不下几十几遍的《卧虎藏龙》,也许对迷影群体来说,这个数字都不值得拿出来说事。我想表达的是,即使如此,当我在研读李安的自传以及徐浩峰对《卧虎藏龙》的解读之后,才发现,原来我一直在《卧虎藏龙》的门口逗留,根本没有走进去。一部好电影一定是超越了浅层故事,抵达到人类最原始的情感状态。《卧虎藏龙》的玄妙之处我就不做多说,大家可以参看徐浩峰在他的影评集《刀与星辰》中的解读,真的非常独到。
在我能够理解的层次来看,《少年pi》中,一个少年、一只猛虎、一片汪洋,李安以封闭性的空间调度、瑰丽的视觉影像、虚实相间的手法,提炼了高度隐喻的人生: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

2
为了把故事尽量交代清楚,《少年pi》的叙事上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套层结构,外层是成年pi向一个小说家讲述少年时代的故事,里层便是具体的故事内容,夹层中的是成年pi的画外音。但是,影片峰回路转,虚实相间的地方在于:当作家和观众都以为pi的故事以自己获救、老虎走进森林而终结时,成年pi又提供给我们另一个简短的故事,不同于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自己和老虎,第二个故事中的主要是全部以人物出场水手、厨师、妈妈、自己,在小说家的推断下,他们分别对应了第一个故事中的斑马、豺狼、猩猩,而少年pi居然是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
李安在此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把想象交给观众。我没看小说,故而不知道这神来的一笔是否出自原著的精神?其实,不论哪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少年pi与老虎帕克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是李安一直在探讨的。
pi与帕克的第一次见面在父亲的动物园中,天性善良的pi凝视着帕克,坚信它不会伤害自己,但pi给它喂食的举动被爸爸以及全家拉住,并以羊入虎口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诉pi,你在它眼睛里看到的是自己的倒影。pi与帕克多年前的一次交流以帕克惊慌逃窜中断。在那汪洋中的一条船上,pi先后看着豺狼把斑马和猩猩吃掉,但任凭外面野兽厮杀,帕克都一直没有从船里走出来,当这些动物都死了之后,老虎才叫嚣着从中跑出,它为什么选择了在这个时候出来?当少年pi和帕克奇迹地漂流到有如阿凡达一般奇幻的食人岛上,在岛上经历了白天的桃园仙境与夜晚的死亡之谷的对比,少年pi决定放弃长居此地的打算,并坚信帕克在自己的一个哨声之后便会跟自己再次同行,在一段让人紧张的等待之后出现了激动人心的场面帕克果然从远处欢快地向他奔跑而来。但温暖的时刻马上被他们抵达生存之岛时被击碎。少年pi倒在沙滩上,帕克从船上跳下,在少年pi的注视下,帕克径直地走向森林入口,稍作停留,却不回头
影片终结于pi与帕克的背影同时出现在画面中,骨瘦如柴的帕克径直地走向了森林,依旧没有回头。这一刻,我突然想哭,因为联想到《断背山》结尾,恩尼斯对着杰克留有血迹的衬衫说的那句台词:jack,I swear,戛然而止,却将悲伤留给观众。

3
李安提供了两个故事供我们选择。重新缕一下:一个是少年和老虎的漂流之旅;另一个是作家推断出来的厨子吃了水手,杀死妈妈,然后pi杀死了厨子并吃掉厨子的故事。成年pi没有否认小说家的推断,只是问他喜欢哪个故事,得知对方喜欢第一个故事时,成年pi说对方看见了上帝。
我是不信上帝的,至少目前为止是这样。探讨哪个故事是真哪个是假显得匠气了些,我只能说,因为有了第二个故事,我才更喜欢第一个故事。如果第二个故事是少年pi的真实经历的话,那么老虎显然是不存在的,它只是pi的另一个自己:当他遭遇船上的人性屠戮之后,为了战胜恐惧,心里不自觉地幻化出一只老虎,之所以出现了老虎,这更多地是跟他童年时期与老虎的那次近距离的接触有关,同时,他的多种宗教信仰混合在一起,很容易让这种幻想得以成立。本片高明的地方便在于此:把一个杀戮和复仇故事转化成一个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以及少年和老虎的友谊故事。探讨的是人如何战胜恐惧,战胜自我,如何与自己相处。
李安的电影一贯对细节铺设比较讲究,处处设置机关。有一个细节颇为有趣,或许可以证明pi与老虎其实是合二为一的。影片中少年pi跟哥哥打赌去教堂喝水,神父问他:U must be thirsty,pi回答:yes。其实这句问答一语双关,thirsty不仅是口渴的意思,也是老虎的本名。我们知道,老虎是一个叫帕克的人在湖边发现的,当时老虎在喝水,就给取名thirsty,结果送到动物园的时候,工作人员误会地写成他主人的名字帕克。
再往深处说,本片同时又探讨信仰、神性与人生存本能的一种抵牾。据说第二个人吃人的残忍故事就是源自一出真实的海难故事。几个成年人吃了一个叫帕克(本片老虎的名字)的未成年人进而生还。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解释出,当船外的豺狼撕咬斑马以及猩猩的时候,为什么老虎一直躲在船里不出来,因为那个人正是少年pi,当他看到母亲被厨子杀死,内心被激怒,童年时代的老虎的凶狠的样子让他产生了勇气,进而杀死了厨子。这似乎让我想到了《杀死比尔》中,冷血杀手刘玉玲的角色在她童年时代的遭遇躲在床底下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母在面前被黑帮所杀,继而唤起内心的仇恨进行复仇。
插播一句:电影通过奇幻景观蕴含了极端复杂的隐喻,非几句话能说明白。从剧作角度来说,之所以让pi拥有三种宗教信仰,还在于宗教的神秘力量可以提供人在极端环境下产生幻想的依据以及各种极端行为的理由,为影片提供一种可信度。正如《一次别离》中,女佣因为受制于伊斯兰教而不敢撒谎,观众便可以认可人物的行为选择,而中国很多电影让人觉得虚假,很大程度上因为缺少一种类似于宗教这样的力量,不管是银幕上的角色还是银幕下的观众,一句话就是:我们缺少信仰。
回归正题:内心被唤醒的老虎让少年pi在那场灾难中生存下来。所以当他漂流结束,可以回到正常社会生活中去的时候,理性开始恢复,自己的兽性一去不复返,所以pi悲痛欲绝,因为正是这种野性让自己生存了下来。其实,每个人内心都住一只老虎,散发着原始的野性,只不过,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被社会秩序所驯服,才更加理性。前天看到一个说法:小时候,我们摔倒了,要是身边有人,我们就大哭,要是没人就自己站起来,等我们长大了,再摔倒的时候,身边有人,我们就站起来,要是没人,就可以大哭一场。可能这说得有点远了。当我们已然被驯服,《少年pi》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想象,一种发现最初自我的方式,这就是电影和一切艺术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
如果依着这个逻辑说开来的话,那么少年pi与老虎的奇幻漂流之旅就是一段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隐喻。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无数的考验和诱惑,内心也由此而分裂成阴暗与光明、争斗与放下的两面。每一个诱惑和考验就像一个森林的入口,到底选择不回头地走进去还是在瘫软在沙滩上的时候便被人救走?李安在电影中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寻求答案。在他的电影中,那些主要的人物都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被社会伦理与秩序利益所囚禁,但同时又极端地向往自由,不断挣脱。他们是《喜宴》里的高伟同、《饮食男女》中的老朱、《卧虎藏龙》中的李慕白与玉娇龙、《断背山》中的恩尼斯和杰克、《色戒》里的王佳芝和易先生。李安最擅长的是处理角色之间的情感张力。而《少年pi》在奇幻冒险与灾难复仇的商业外衣之下,包裹了宗教的力量,把人物关系缩小到一个人的两面中来。其实,所有人际关系归结起来也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服自己如何与世界和他人相处。

4
对于李安个人而言,也是如此,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他曾大致说过这样一席话:每拍一部电影都是完全把自己放进去,很喜欢这样,但同时又非常恐惧,因为不能忍受自己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这何尝不是每个人心中的念想?既想把内心的大门敞开,让别人进来做客,但又怕别人进来之后发现屋内隐藏的另一个自己,所以,好的电影匠人与电影大师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电影只是提供视觉张力或者心理刺激,而后者的电影以人性深处的欲望为导向,提供独特的想象和价值观,让人们看到世界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从而让我们去探究真正的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我如此钟爱李安,钟爱他的电影。在我的经验系统中,他是唯一一个让我可以守在零点看首映、午夜三点驱车到家、在第二天还要上班的时候为他再写三个小时感想的导演。提到李安,最多的词是儒雅,但我一直认为,李安有一颗比任何导演都坚硬的心。我每次都会跟学生和朋友推荐李安电影以及他的《十年一觉电影梦》,只要看看他的那本书,你就会明白,永远不要通过一个人的外表去判断他。将《少年pi》与李安做一参照的话,可以发现,老虎离开少年pi的时候决绝地没有回头,pi伤心欲绝,这其实也是李安的一次顾影自怜。李安在采访中谈的最多的就是自由,他一生也在追求自由,又总是被家庭和社会压抑,其实,他想说的是,我的内心也住着野兽,它无时无刻不在咆哮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或许可以说到其中的一二。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3 还是多看点好东西再说吧
晚上打开豆瓣,看到给少年派9.1的高分,竟然一时回不过神来。只得顺手抓起身边的啤酒,意欲浇灌下因对地球人的不解而产生的心火。不料吞咽下大口的凉意之后,偶然间看见啤酒罐上印着一头灰色的大象,似乎一切便豁然开朗了。

于是打算写这些主观的文字,像各色人等对少年派的解读一样主观。

开宗明义的说,我不喜欢少年派,就像我不喜欢卧虎藏龙和色戒一样的不喜欢。在我的眼里,这是一部极度自我同时又极度功能化的电影,比起卧虎藏龙狡黠卑微的逢迎取巧,色戒自我中心的按需改编,我更喜欢早期李安在冰风暴里所表现出对人之为人的动情关注。在冰风暴那些冰冷绝望的镜头背后能看出爱莫能助的悲天悯人乃至某种余恨,就好像一个身无分文的穷人在雪夜里走过一个年迈乞丐的身旁,除了在眼睛里蓄满同情,就只能请上帝将自己的无能原谅。那时的李安还远远算不上广为人知,可是冰风暴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且四处推荐。当然,真正去看的都没几个,更别说看完了。

李安的一鸣惊人在卧虎藏龙,然而让我自己都没想到的是,这部让他捧着小金人对全世界说谢谢的电影,却让我有着说不出的鄙夷。他以东方文化向西方文化的彻底臣服和跪拜换取了自己站在奥斯卡的领奖台上的无限风光,当然作为文艺思想载体的电影本身难免会带有导演的主观色彩,但是我不理解的是他为何采用如此繁复庞大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对西方文化的顶礼膜拜。就好像我接受华人喜欢麦当劳,但是我不接受华人在向小丑表达自己的爱时把川鲁粤淮扬、闽浙湘本帮都狠狠的踩在脚下。

不过他成功了,甚至一度在热议中被视为华人导演的骄傲,然而对我来说,却发现了这个细腻导演的另一面,就是骨子里的柔弱与卑微。同时还从给他的掌声里,看到了有多少人渴望西方的认同。

远的不扯,少年派的上映,我是第一天去看的,之前我对自己说对于卧虎藏龙和色戒的种种不快可能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立场问题,如果我是一名金发白皮的西方人士,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结论。加上网络炒的沸反盈天,某些权威的不吝溢美,以及自己潜意识里还是很想看到华人导演出类拔萃的民族主义思想作祟,就买了IMAX的票,跑了半个城市赶了早场。

看完出来我毫不掩饰我的失望。

在电影院里我看到了绚丽的画面,松散的故事,僵硬的表演,还有片尾像赵本山改行搞家装一样粗糙,算命先生给三位赶考书生竖起一枚食指一样忽悠的二次解读空间建构。而在网络上,我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牵强附会自我意淫式的单相思解读:朴素一点的说画面如梦境,五星。看过指南的则像模像样的去分析导演思想,挖掘细节赞叹伟大,五星。更有甚者说没有什么内心的镜头,可是我能感觉到它。五星。。。如此种种玄妙解读不一而足,我一位从事影视行业的朋友说的是我觉得每个准备结婚的男人都应该带女友去看少年pI,然后问她你相信哪个故事,回答第二个故事的,那么这个男人可以考虑换一个结婚对象。并且下了2012年最好的华人导演电影没有之一的评价。对此,我的回答是如果一个男的以此来做婚姻的决定,那么这个女的也应该考虑换个男朋友了。

对于少年派,网络上的热评赞语,生活中朋友的一般看法时常让我觉得有些错乱,就好像我看见啤酒罐上的大象产生的顿悟一样猛烈且突然。这个银灰色的、眼睛深沉的大象让我想起了自己被各种奇幻文学包围的童年,那时的我看山海经,封神榜等本土神话故事,看格林、安徒生、豪夫等异国童话,看俄罗斯、日本、印度等民俗传说。动辄和小朋友们摆龙门阵,讲夸父追日张羽煮海,讲鬼怪被人类捉弄、女妖在铁犁下歌唱,北风被太阳战胜,讲无耳琴师、伊万智取血滴变成的魔鬼、印度王子与神猴携手打败十头魔王。。。更不用说大师们的科幻力作。就在今天下午,我还听到了善神与恶魔拔河争夺永生之水的故事。这些故事雄奇瑰丽浪漫壮阔,形式华美内涵深刻,它们代表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想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凭借热情的智慧缓缓汇聚成为一个璀璨的起点,奠定了我对类似定义的内容的一些粗疏的看法,也同样造成了我对某些冠以艺术作品之名实在不过启蒙读物的主观看法。

是的,少年派在我眼里就是这样的初起作品,其形式最多算得上比下有余还谈不上美轮美奂,而思想表达又是如此匆忙肤浅欠缺说服,唯一能让人分辨出其作品的似乎就是他那一贯的细腻和多愁善感,当然技术也能让人说句不坏。就好像我和朋友说如果这一笔钱给BBC再加上一个韩国反转剧的编剧去拍两个小时的3D故事电影,那么肯定要好看的多,当然文艺青年们肯定不会买账。因为姿态高端却见识有限的人是最难伺候的,他们要的是一个品牌然后拿来进行各种自我感动的解读,却全然不顾形式与内容的基础结合才是故事的根本。甚至他们都不需要故事,因为一颗矫情的心可以把品牌加工成任何他们所想象的东西以供自赏,你不会懂他们对标签的渴望就好像你不会懂最炫民族风和江南style的风靡一样,而他们也没想让你懂,他们只是想让你知道他们与众不同。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老高来,这位河北汉子前两天拿了三个金马奖项,而他这部亦庄亦谐的作品在豆瓣是6.5分,并且也好像没有引发什么关注激起什么波澜。想想少年派被各色人等捧的天花乱坠的现状,我真的想重复一遍今晚和我一位朋友说的话:电影的堕落,和观众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这里并不是说意淫是一种罪过,只是想说,意淫也该有个限度,别让文化的娱乐消费主义毁掉一切,吹捧少年派的不妨看看吹捧寒战的然后冷静的想一想:就算你们在解读上都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可热衷文艺电影的你们难道真的能容忍和热衷商业电影的钻进一个阵营么?

还是多看点好东西再说吧。

pS:时光新闻说少年派票房中国贡献65%。 如果属实,看来世界范围内最懂信仰和最懂电影的人基本都在中国了,不知印度教和基督教国家的观众看到这个数字会不会为自己没能看懂或者欣赏不了这部唯有纯真者方能看到的影片感到羞愧,从而产生向比自己更了解宗教和信仰的中国少年派解读大神及其信徒们顶礼膜拜的想法。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4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唯漂流无以自救的人生
我完全不顾父愿,甚至违抗父命,也全然不听母亲的恳求和朋友们的劝阻。我的这种天性,似乎注定了我未来不幸的命运《鲁滨逊漂流记》另一部我们耳熟能详的冒险传奇。 在漂流开始之前,两位主人公似乎有着相同的境遇:身处本国社会上层、与父亲有价值观冲突、与母亲相对亲近却得不到实质的精神支持、有朋友但不足以让自己坚定下来
于是,心理逃离这个词跳跃出来,这个词也是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疑问的第一把钥匙为何狂风骤雨、惊涛骇浪之后,只有派一个人活了下来?(鲁滨逊也是如此)当人无法在周遭的世界被认同,便会从人群中心理逃离出来,独享自己的精神世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给了派一次机会,让他得以尽情折腾。
既然是内心世界的畅游,对于这个终日奇思妙想的派,对于我们所能承受的抽象,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他的出发也许根本就没有他的父母、兄长这回事!这根本就不重要。
相反,当派被大浪卷入水底看到货船下沉的那一刻,伴随着惊恐,他的内心却应当是一种获取自由、远离束缚的快感,那沉坠的货船如牢笼般把现实的冲突和一切阻碍、否定全部拽入海底。
当然,派在海洋上的哭泣,对父母和兄长的呐喊,也是对远离亲人发自肺腑,真的思念。
就这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始了。



海洋之大,像人的内心世界没边没沿,一旦逃离束缚被释放出来,方觉慌了手脚,丢了航向。派就这样开始了浮萍般的随波逐流无法预知终点,于是恐惧来了。
知惧的人,大多是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人。派的多元思维,让他脑海中一切天马行空的构想和情绪得以在海洋中尽情上演:那种情绪如电掣雷鸣般的挣扎、如乘风破浪般的反抗、如止水似镜的稍许安静、如荧光世界的诸多离奇、如闲逛食人岛的忘我的疯狂这挣扎、反抗、稍许安静、诸多离奇、忘我的疯狂全部来自于激情,这激情全部来自于青春,于是有了我们习以为常的那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漂流记。所以,那些青春年少即能出发的人,不幸的背面又充满了世人的艳羡。



现实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每一次唯美画面的出现,在给我们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都一次次加剧了派的恐惧。
你可曾想着他是在一个上不触天、下不接地的幽谧的海洋中。
越是恐惧越需要找个伙伴,于是斑马跳到船上摔断了腿、大猩猩坐着香蕉抑郁而来、鬣狗鬼使神差的躲在帐篷下、派在情愿与不情愿当中把老虎拉上了船好吧,权且不想这些装在货船底层并且被笼子紧锁的动物为何会逃离出来,这只能佩服派的想象力了。
接下来,在这些小伙伴之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跟我们讲了血淋淋的社会生存法则:混乱的场面中,来自不同世界的伙伴,很难达成有效的共识,即便包括派在内的幸存者,本性和利益纷争让它们除了在心底残留一点同情之外,别无他法。于是,猎狗趁人之危主动攻击、各个击破,斑马心有不甘含恨而去,猩猩愤怒中透露出绝望。派则逃离现场,隔岸观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老虎最后的突袭,一招毙命的手法,让鬣狗猝不及防,很显然,这场战斗最终的胜利者是老虎。到此为止,船上只剩下了老虎和派。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亦真亦幻的讲述了两个故事版本,老虎也好,厨子也罢,真正的强者与暂时的弱者开始了对峙,境遇让他们容忍彼此的存在,渐渐发展为相互依存,更甚在老虎奄奄一息的时候,派和它相互依偎。若虎为人,心肠也该软了,若虎为虎,奄奄一息的它也当觉着点点温暖,一如它刚刚降临到世界上依偎着虎妈妈,那应当是一种熟悉的味道。
泊岸后,老虎驻足了一会,头也不回的钻入树林中。多少人颇有遗憾。可老虎为什么要回头呢?如果老虎抽象成一个坏人的品质,纵然他感受到人情的温暖,他也未必会放下凶残的本性,而对他而言,没有对派下手,已然是心灵感恩了;如果老虎抽象成恐惧,派已然在漂流中战胜恐惧,此时已经登岸,恐惧岂有再回头的道理。



有人说,是信仰救了派,我以为所谓信仰,从来都是由心而发的自救。这既能回答为什么有些人总说他感到神的存在,而一群人在一起的时候谁也求证不出真的事实。如果我们一定要说是信仰解救了一切,那么在哪里能找到信仰?只有危险的地方才能,只有孤独的时候才能,只有活下来的时候才能。当你无处躲藏的时候,求生会让你坚定信仰,每一次从濒死中逃离出来,都会让你更加相信上帝的存在。
人所习惯于将不可置信的改变归结成外力(信仰)助推的结果,那些不容易看得见的量变到质量的过程,人习惯于将他神话,甚至顶礼膜拜。其实,一切都是自救的结果。
所谓天意,只是概率性事件。
所谓信仰,其实是真的自救!
当海洋抽象成了一面镜子,心境变,海洋则变,你若深邃,海洋便幽深,你若恐惧,海洋便是惊涛骇浪,你若安生,海洋便是风平浪静。
所以,自救让派最终靠岸。而另外一个隐形的推力也断然不能忽视那是将他拉回来的重要力量洋流这个一直存在于派的周边,却全然看不见的社会暖流。对于无数像派一样的少年,对于那些我们曾经都有过的叛逆、质疑,是社会暖流让我们一次次找回真实,回归正轨。这暖流,有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
然后,我们会深刻的体会:我觉得,我们对于所需要得东西感到不满足,都是由于人们对于已经得到得东西缺乏感激之心。《鲁滨逊漂流记》。
这便是文明人的尴尬,唯漂流无以自救的人生。
可是,人,是不是应当去畅快一回?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5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归途中的神
回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在国内引发的解读热潮,你会发现两大脉络:一是对于人生的感悟,譬如那句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但我却从来都没有好好的道别,就被人不断的当作名言警句提起;而老虎不回头的唏嘘,一时间也充盈互联网理查德帕克执拗的盯着陌生的墨西哥丛林,然后不管不顾的纵身跃入,只留下身后的派徒然长叹。第二,就是对于真相的索引、探求,也就是所谓第二个故事的来龙去脉,那些动物到底代表着谁,谁杀了谁,谁又吃了谁,以及食人岛、果实里的牙齿、狐獴等意象到底隐喻着什么具体事物,国内观众乐此不疲。
这其实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在我看来,就是由于宗教背景的阙如,导致国人重情感伦理,以及对超验思维的不自觉排斥一定要找一个坚实的现实主义土壤才肯罢休,不然,整部《少年派》就是一个不可理喻、无所依归的故事对于有着五千年文以载道传统的中国人来说,那意味着《少年派》根本无法走完编码-解码的大众文化消费流程。
当然,在一个后现代的语境中,想树立一元化的文本解读权威是徒劳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接受美学思想已经被庸俗化为某种反智的口号,每一个解读者都不得不事先做一番政治正确式的声明:这只是一家之言笔者也概莫能外。

回到影片的文本,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基本忠于原著小说的电影,原作者扬马特尔也参与了编剧,套用作者论的观点,电影《少年派》其实应看作是马特尔-李安作品,要理解电影,免不了要不断的回溯到小说,二者相互结合,可能更利于思路的爬梳。
电影基本照搬了小说的基本结构,首先是一个倒叙的叙事大套层,由作者马特尔本人去采访有着传奇经历的成年派;然后,在派的讲述下,一个三段论的故事就此展开:派的儿时经历,派所经历的奇幻式的海上漂流,最后是第二个版本的展露。之前一直好奇李安会怎么改编这个小说文本,后来发现,李安采取了大巧若拙的改变方式:不改编当然有大量的细节调整,但基本故事结构纹丝不动,对书中那些奇幻场景的描述,李安也采取了近乎狭路相逢勇者胜式的啃硬骨头的表现方式通过3D特效场景还原出来,打了一场结结实实的文字影像的符号遭遇战,挑战着读者的想象力。现在看来,经历了孩子、动物、水、3D等诸多技术难关后,李安取得了难以置信的胜利,在李安之前,3D、CG特效等手段还停留在视觉杂耍的手段,用于营造奇观化的视觉场景,因而常常被知识阶层贬低为形而下者,经过李安的淬火,这些新兴电影科技已经可以为更深邃的主题和富含哲理意义的影片服务了文艺片和商业片的二分法是粗暴的,但日常语言的粗糙本性已然反证了这种二分法的合理性,所以我们似乎可以充满逻辑漏洞的说一句:从李安开始,3D、CG等新兴特效技术,终于开始为文艺片服务了。俗常的理解,所谓画鬼容易画狗难,在《阿凡达》里营造一个完全异想的世界其实并不难,在《少年派》里搞出老虎、狐獴、大海来,才是金刚钻(此处绝无贬低前者的意思)。
《少年派》的原著曾经在2002年获得布克奖,就欧美图书市场而言,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布克奖有点像奥斯卡,诺贝尔文学奖反而类似于金棕榈。所以,《少年派》在欧美早就是畅销书,七年前就已被翻译引入内地,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现在看起来,电影的营销宣传作用居功至伟。

小说里的前三分之一不厌其烦的交待了派的成长历程,他的出生地位于印度南部的本地治理,相较于受到英国殖民者影响、普遍信仰印度教、本土通用语言主要是梵语和印地语的印度其他地区而言,本地治理地区长期被法国殖民,穆斯林、基督教徒、耆那教徒为数众多,泰米尔族人口比例较高,泰米尔语较为流行事实上,派的本名就来自于巴黎的一所游泳池,可见其中产阶级家庭与法国文化的勾连。
派的父亲之所以决定要移民,历史背景就是英迪拉甘地总理统治时期,实行了短时期的紧急状态,建立了短期的个人专权,大幅削减了地方政府的自治权,这段历史甚至被成为印度独立后最黑暗的时期,受到法式西方民主思想深刻影响的派一家,想移民也不难理解。
有趣的是,派这个名字是派自取的,就是对应着圆周率的希腊字母,在电影中,李安加入了派神童般背诵圆周率的桥段,而究其本意,可能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无理数回顾西方历史,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主义者甚至会为了一个无理数杀人,拉夫乔伊在《存在巨链》中总结古希腊哲学思想时,曾把丰盈、充沛作为其主要特质,对于一个认为宇宙是圆满的人来说,跟最完美的图形圆形紧密连接的居然在小数点以后无限不循环,委实有几分无理。
无理成为一个重要的潜伏线索,李安在论及《少年派》时曾说过,我们需要叙事,不然我们的生活就会像一样继续下去我想,这里说的意思是,叙事成为人类把世界化为可知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手段,有某种类似康德所说的人为自然界立法的隐藏含义叙事必定建立因果逻辑,同时将外部世界伦理化。

于是我们看到,小说和电影都不厌其烦的交待了派同时皈依三大宗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历程。对于一部奇幻电影来说,这些看似无趣的说教显然不是闲笔不过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这些交待可能无足轻重。
印度教是派一出生就信仰的宗教,历史造就了派的印度教信仰,无须赘述,而他对其他宗教的看法,其实也应和着印度源远流长的宗教融合脉络。早在古印度的沙门思潮时期,带有抵抗种姓制度和反婆罗门教色彩的耆那教、佛教的诞生,就有一些宗教融合的底蕴,到了印度的近现代时期,巴乌尔文化的勃兴,巴哈依教、克利须那教派的迅速传播,以及罗摩克里希那、甘地等思想家的论述,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宗教融合思想。诸神皆一神的想法,放在派成长的语境中,并不稀奇小说中有一段派同时与三教智者神父、伊玛目和梵学家辩论的描写,在引用了甘地关于宗教并存、融合的语录后,这场辩论立马告一段落;此外,考虑到教派冲突引发的千年惨剧,印度小伙派的宗教兼容并包思想,显然也有某种普世人道主义思想的质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赏析影评范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赏析影评范文


赏析的目的是加深对重点影片的记忆和理解,并不完全是拿来模仿的范文。还是常说的,总结关键词,思考影片表达,结合自己心得,总结归纳,根据要求,完成一篇有想法、结构完整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流畅的艺考应试影评。

整理这部电影一下想到这首曲子,在脑中盘旋,久石让为宫崎骏《魔女宅急便》写的《季节的更替》,还是奥户巴寿演奏版,超级经典好听。

获奖情况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原创音乐奖
(这也是李安第三座奥斯卡小金人了)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场景色彩解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于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态度是复杂的, 这部电影在第 85 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后,至今仍然被无数影迷津津乐道。这个讲述印度少年派和一只孟加拉虎在大海上漂流227天的故事曾被认为是最难拍成电影的小说之一。同原著一样,这部电影一开始并不被看好。在这个只有人、老虎和大海的故事里,要如何将信仰、希望、生存展现出来?要如何表现精神力量以及关于神的思考?这些最核心也最玄妙的部分注定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成为李安导演生涯中的最大挑战。当获得近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斩获无数大奖之后,李安用事实证明了对未知领域的恐惧正是让一个导演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动力。

影片中,主人公千奇百怪的历险、惊险刺激的遭遇以及后来的峰回路转无不牵动着观众的心。创作者对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宛若天成。一人、一虎、一船的场景及简单至极的故事情节为何会让人们为之震撼?细细想来就会发现,真正牵动人心的是故事背后所承载的精神意义与主人公所经历的成长过程。当创作者无法设计言语或动作来表现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时,画面色彩便开始发挥作用, 引发观众视觉与心理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进而获得深刻感受。从遭遇海难、独自漂流到最终获救,派的成长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他在每一阶段中均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人生领悟。

一、恐惧阶段

当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把原本充满希望的迁徙之旅彻底卷入深渊时,派挣扎着坐上脆弱不堪的救生船,在惊涛骇浪中得以幸存。海难过后,他所面对的是如神助般活下来的斑马、猩猩、鬣狗和老虎,所承受的是失去至亲的痛苦与无休止的孤独。

在这一阶段的场景中,大面积的黑色夺去了海洋原本宁静温柔的特质,而将其残酷无情、凶猛咆哮的一面毫无保留地渲染了出来。正如康定斯基所描述的那样,黑色在心灵深处叩响,像没有任何可能的虚无,像太阳熄灭后死寂的空虚, 像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永久的沉默。此时此刻的大海被黑色彻底笼罩,唯一可见的色彩只是那盏宣告绝望的红色警灯,派如同断线的风筝,被吸入了黑洞般的恐惧之中。

自古以来,黑色总是伴随着死亡、恐惧、哀悼、不幸等负面情绪,它是对一切色彩的否定以及对一切美好的扼杀。人们对黑色的不安联想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对腐朽植被和烧焦物体的记忆,也可以反映在东西方的各种文化中。例如,人们一直相信黑色的动物会带来不幸和死亡,圣经故事中受到惩罚的埃及人被黑暗笼罩,《伊利亚特》中的阿伽门农被描述成拥有黑色心脏的人等。可见,黑色的出现往往会第一时间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恐惧和紧张,使电影画面传递出危险的信号。

随着派被暴风雨带入黑暗无边的大海中,画面里大片的黑色自上而下笼罩着那艘不堪一击的救生船。派的恐惧、惊慌与无助不仅源于这汹涌的大海,更来自那只自童年起就给他留下心理阴影的老虎理查德帕克。派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压抑除了用他自己的呻吟、哭喊来表现之外,更多的则是通过停留在画面上方挥之不去的乌云来呈现。暴风雨结束后,厚重的乌云堆积在天空中,更加凸显了救生船的弱小与派的孤独,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惊恐与绝望。以此观之,主人公心理感受的成功外化正是由画面色彩造就。因为人们对色彩具有轻、重的感知联想,所以重的色彩在下、轻的色彩在上的画面构图会给人以平稳、安定的视觉及心理感受。而当重色堆积到画面上方时,观众心里的平衡感就会被打破,并产生恐惧和不安。无论是在波涛中的拼死挣扎,还是风雨过后独自面对凶恶的鬣狗和可怕的老虎,派与他的白色救生船均始终处在黑暗乌云的下方。这样的构图方式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使观众无需借助台词和动作便能体会到派的惴惴不安与惊慌失措。无垠的大海、未知的恐惧以及死亡的威胁,这些交织在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全都通过压抑的色彩画面传达给了观众。

二、自我苏醒阶段

少年派的故事是一次充满奇迹的冒险旅程,也是一次关乎信仰、自然、勇气与苦难的心灵之旅。如果说苦难的终点便是幸福的开始,那么即便是在黑暗的最深处,也会有微光泛动。当金色的阳光穿透密实的黑暗,将天空与大海最美的样子呈现在派的面前时,这极致之美着实让派的心灵得到了慰藉,他开始平静下来, 面对现实,思考未来。当他第一次在阳光下与老虎长久对视时,金色的阳光洒在他目光坚毅的脸上,宣告了派对苦难的坦然接受与对信仰的忠贞不渝。在许多文化里,金色是智慧的象征,表达了人们对太阳和光明的崇敬,也象征着成熟和美好。影片此处对金色的使用既是整个故事情节节奏的转折,也是人物内心变化的开始,传递出派在灾难过后重拾信念的积极态度,表现出人物勇敢、坚韧的可贵品质。金色使画面的色彩更为丰富和明亮,并与大海的蓝色构成了奇妙的视觉体验。

在这一阶段的画面中,浓重的黑色和灰色逐渐退却,蓝色与黄色开始交相呼应。此刻的大海恢复了原有面貌,天空中的乌云也消散殆尽,明亮的蓝色取代了黑色,让人豁然开朗。此时,影片开始集中表现派坚强求生的过程,其形象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他写日记,规划配给,训练老虎,一个男孩开始向着男人蜕变。在色彩的现代意义中,蓝色代表了男性的品质与精神,象征着理性、勇敢和冷静, 这是因为心理学研究发现,蓝色能给人以安定、庄重及有条理的感受,能让人产生信任和依赖感。当派赤膊与老虎周旋,无畏地与大海搏斗时,蓝色的运用就显示出其坚强、勇敢与沉着思考的优秀品质。此外,蓝色作为主色调也能够让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派、小船和老虎身上,从而缓解前一阶段由惊涛骇浪所带来的视觉紧张感。

除了体现人物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蓝色的使用也充分表现了派内心挥之不去的孤独与愁楚,就如同梵高用蓝色寄托自己的忧思一般。蓝色的物理根据是遥远, 是寒冷,是一种有扩展感的颜色。这种感受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直接相关,太阳光的影子、冬日的冰川以及流动的湖水这些联想赋予了蓝色冰冷、空旷、遥远的感受,进而破坏了空间的封闭性,给人以悲伤、孤寂之感。所以,蓝色贯穿于派的整个漂流之旅,既渲染了场景氛围,合乎情理,又保持了影片的感情基调, 使观众由始至终都与派有情绪上的共鸣。

当然,富于表现力的蓝色在这一阶段的集中使用也把派故事里的那些奇幻成分发酵到最大。深夜,海面下聚集的荧光色生物和纵身一跃的鲸鱼让派眼中原本残酷的大海变得如星空般绚丽,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蓝色所承载的乌托邦式的梦幻主义情怀在此时产生了耐人寻味的感受,大海为派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却也将世人无法目睹的神奇景象送给了他。身处异境与险象迭生让他变得脆弱无助,却又因此将他推上迅速成长的道路,暗藏凶险的漂流之旅使他丧失了信念,却又在风雨之后坚定了他对神的忠诚。

三、战胜自我阶段

接受现实,重拾勇气后的派开始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学着将恐惧转化成力量,把生存视作唯一的信仰。当他系上头巾,手持长杆冲老虎示威,悠闲自得地在风雨中修剪指甲以及快乐地击打水桶享受音乐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境中乐观、坚定的成熟少年。此时的派在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后,彻底摆脱了消极情绪,踏上了战胜自我之路。配合着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这一阶段的画面色彩不仅丰富了起来,饱和度也有了显著提升。明亮的白色小船、湛蓝的天空、泛着金边的云朵、蓝色的铅笔、橙色的口哨以及红色的日记等,都使画面显得积极并充满希望。

派训练老虎的场景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除了情节本身充满吸引力外,影片至此第一次出现了亮度极高的黄色,这让画面对人视觉的吸引力又一次达到高峰,因为黄色是极为醒目的色彩,代表着快乐、和谐、皇权与不可侵犯。在西方遭受排斥的黄色在亚洲却拥有与之截然相反的地位。在亚洲文化中,黄色是幸福、快乐的色彩,它象征着智慧、和谐与高尚,中国人对黄色的崇尚更是深入人心、世代相承。亚洲人对黄色发自内心的喜爱源于其生存的环境,对耕地的依赖让人们对黄色情有独钟,进而使黄色演变成财富与帝王的象征。在中国的道教哲学中, 气化为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解释了世间万物的起承转合。黄色属阳,是彰显男性性格特点的色彩,被视作皇权的象征。在印度文化中,黄色也是天神和统治者高贵且不可侵犯的象征色。因此,当黄色如音符般跳跃在影片画面中时,观众内心自然会产生一种喜悦感并对剧中人物心生崇敬之情,而这种情感变化恰巧与派在影片中的改变相得益彰。无论是挂在派腰身上的黄色口袋,还是被他用来敲击作鼓的黄色水桶,都以极高的饱和度出现在这一阶段的画面中。黄色的使用成功地将人物的男性特质放大,传递出智慧、欢乐的情感与潜在的征服欲望。派在这一刻的成熟蜕变与战胜自我的决心得到了合理释放,其形象再次深入人心,正如他在狂风暴雨中质问上帝:我已失去了一切,你还想怎样?

四、超越自我阶段

如果不是那次停靠,或许我早就死了,如果没有发现那颗牙齿,或许我会迷失自我,孤独终老虽然上帝看似抛弃了我,但我的一切他都注视着;虽然上帝看似无视我的存在,但我的一切他都放在心上。当我彻底放弃希望的时候, 他赐予我宁静,并暗示我重新启程主人公用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并非克服困难,而是做出选择。大自然给予我们阳光、水和食物,却又能轻而易举地将它们收回;安逸的环境给予我们宁静和享乐,却又时刻隐藏着未知的凶险。面对诱惑,我们如何认清自我并做出正确的选择?也许,这才是派漂流之旅中最大的挑战。

一次偶然的停靠使派再次从死亡的威胁中走了出来。上帝仿佛听到了他内心的呼喊,将他带到一座小岛上,赐予希望与宁静。这里有可以饱腹的植物、充足 的淡水以及毫无威胁的猫鼬,对派而言,仿佛是一座专属于他的安乐小岛。然而, 正是这座赐予派食物和宁静的小岛却在夜晚将一切赠与收回,变成了一座食人岛。那颗包裹在植物中的牙齿提醒了派,大海纵使凶险万分,却孕育着回家的希望,而小岛虽让人感觉舒适美好,却也能使人丧失自我,跌入死亡的深谷。面对前路未知的大海和安逸平静的小岛,派必须做出选择,这是他自海难幸存以来面对的最大挑战。

绿色是这段奇幻漂流的最后一种基调色。在所有的颜色中,绿色是最具矛盾性的色彩之一,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和丰富的象征意义。面对这座伫立在茫茫大海 上的绿色小岛,首先让人们想到的是希望与生命。的确,在绿色丰富的语境中,希望的意义最深入人心,这源自草木植被的生长与春季万物的复苏。影片中的这座小岛容易让人们猜想派漂流之旅的最终结局,一个如此富有生机的地方出现了, 他会留下来吗?然而,绿色并不是永远都象征美好与希望,它也有着许多消极意义。在西方文明中,绿色也是邪恶的象征,尤其是在欧洲人的意识里,吸血鬼、恶魔、巫婆等都与绿色密不可分。在童话故事里,白雪公主就因为吃下了皇后的绿色毒苹果而死去,这个讲述了上百年的故事反映出欧洲人将绿色视作毒药的传统意识。事实上,绿色本身也是有毒物的颜色,变质的食物、绿色染剂中的绿铜屑等都能让人们对绿色产生负面的情感联想。影片中派所登上的小岛白天看似一个天堂般的地方,到了夜晚却换上了邪恶的外衣。这种变化表达着一个简单却又深刻的哲理,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安逸的背后隐藏着危机,美好的背后蕴含着邪恶,世界上没有一种获取是不需要代价的,任何一种选择都可能会改变今后的人生。派最终明白了上帝的旨意,选择离开安逸的小岛,再次返回大海, 去面对死亡、饥饿、孤独和痛苦的威胁,只为了寻找那个渺茫的回家希望。此时,他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并且真正领悟到了这次旅程的全部意义。

当获救后的派在医院醒来时,单调的白色宣告他漂流之旅的完结和新一段人生的开始。在经历了恐惧的黑色、忧郁的蓝色、果敢的黄色以及矛盾的绿色之后,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派也将同这段过去彻底告别。在这个关乎冒险、信仰、奇迹、希望和生存的故事背后,蕴藏着一种不断吸引你陷入沉思的神奇魔力 你选择什么样的故事,取决于你有着什么样的信仰。诚然,李安是成功的,他出色地为观众讲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故事,奉上了一道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留下了让人无限遐想的思考空间,并分享了他关于信仰的虔诚理解。

著名的华裔导演李安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影像风格既有东方文化的含蓄之美德,又有西方文化关于人性本能与自由的追求与表达,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李安能够在西方电影体制中显现出一种出尘的个性,他的东西为什么可以感动或者超越国界,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兼容性。因此,李安为现今世界上惟一一位把中人和西人都能拍地道的电影导演。

导演李安总是善于从中西方文化高度交融的角度,精心营造出能够与世界对话的影像,挖掘人性的深层,探讨人的欲望,表达人物内心的文化。所以,欲望与法则的冲突始终是李安电影叙事的原则,原欲的刻画与表达始终是李安电影的不变的主题,东西方文化的美妙交汇始终是李安电影的文化精神内涵。

而其获得第 85 届奥斯卡十一项提名与最佳导演奖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正是这样一部刻画与表达人性之原欲的电影作品。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既是导演李安以 3D 技术与伊索寓言叙事技巧为手段,以大海为背景,以主人公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经历为线索,完成的画面逼真瑰丽、场景直逼观众的视觉盛宴,又是导演李安身处自然与面对自我时所创造出的一部符合中西方文化审美特征的关于人的原欲的光影传奇。

电影镜像理论认为,电影影像是人们为了凝视自我而寻找到的自我他者 形象,是人们凝视与认同自我、抵达最真实自我的镜像。所以,为了不断寻找自我的他者形象,实现自我的凝视与认同,并抵达最真实的自我,李安导演曾在其影像艺术中塑造一些血肉丰满的典型生动的原欲形象,充分挖掘与探讨人性中最真实的自我或原欲主题。

何为原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认为,原欲是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它来自身体的内部刺激,无条件地实行快乐原则,没有道德是非和时空限制,无所顾忌地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和心理刺激的彻底消除。无意识不仅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且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表现方式、运作机制的精神领域,它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操纵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任何意识起作用的地方都暗自受到无意识的缠绕。所以,原欲是人性非理性的本质与自然性,是人生命的内驱力和动力,原欲自因、自性而自由。

而关于这种原欲形象,李安导演曾在其影像艺术《卧虎藏龙》中塑造了心性自由,无论是封建礼教,还是男女之间海誓山盟,都对她没有任何约束力与意义,不受限制的自我形象玉娇龙;天性、自然与本能,生活里似乎丝毫没有什么社会秩序,而具有动物性倾向的形象罗小虎等,他们都是自然人性的代表与典型原欲的化身。并在其《断背山》中塑造了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的秘密形象杰克与恩尼斯等,他们也都是人们潜意识深层原欲的形象代表,是人们镜像中的自我认定与影像。

所以,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充满光影传奇的镜像中,导演李安为了延续他一贯的欲望与法则的冲突的主题,当然也塑造了他一直执著的人的本性之本能冲动的原欲形象。

如与主人公派一起遭遇海难,而又同处一个仅100 多平方英尺的救生艇的狭小空间的一头永远饥饿的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理查德帕克是派一家所经营的一个动物园里所驯养的老虎,他从记事就生活在动物园里, 他已经习惯了有人把食物送到他嘴边,而他连爪子都不用抬一下,绝大多数时候,他会像一只已被驯养的宠物但是,当海船遇难后和孟加拉虎共处一条船的鬣狗、斑马与猩猩等因饥饿自相残杀时,在舱底被惊醒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则终于露出了凶残的本性,一跃而起,一下就咬死了鬣狗。而在救生艇上只剩下派和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且救生艇上已经弹尽粮绝时,饥饿的理查德.帕克则又张开血盆大口扑向派,只是一群奇迹般落到船舱与甲板上的飞鱼才救了派。

所以,这时的孟加拉虎完全是一个野蛮、凶残与本能的兽性或本我形象。然而,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时候,他会像一只已被驯养的宠物般,等待着自己的食物,而且总是待在自己的地盘内,从不越界。而且,在属于理查德帕克的地盘,他可以猎袭任何进入他地盘的动物作食物,但是他却从没有真正伤害过派。即便是在小岛遇险的关键时刻,理查德帕克也是选择跳进海里,游回自己的地盘,而不攻击派,甚至于经过派的驯化,孟加拉虎还可以与派和谐相处,最后还救了派。当派得救后,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头也不回去了密林之中,再也没有出现。而这时的孟加拉虎却又不像是一个真实的凶猛残忍的野兽,更像是一个与人相随而又令人心生恐惧的幻象。

所以,这些自相矛盾的内容不仅令人生疑,饥饿的孟加拉虎在那样的环境,真的能听从驯化,不侵犯他者地盘,服从人的食物分配,却不伤害派吗?在现实中,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成立的,惟一能够成立的可能就是这是一只派的心中存在的孟加拉虎,是派在太平洋里漂流时心生恐惧与求生本能欲望的一种化身,也就是人的本能欲望的镜像或者对应物,是导演李安所刻画的一个人的本性之本能冲动的原欲形象。

对于这一点,从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套层结构的特殊叙事模式所讲述的两个故事的人物形象的对应关系也可以看出,故事中的派和孟加拉虎其实是一个人内心理性与本能的两个方面,派与孟加拉虎都是作者所塑造的原欲形象。所以,以 3D 技术为特技所制作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应该是有关原欲的光影传奇。

在光影传奇的矛盾冲突中充分展示与剖析了人的原欲冲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原欲不依赖于任何原则自发而自由,它要求得到满足,实行绝对而无限的快乐,所以,真实的原欲表现在人性中总是处于冲动与矛盾的状态的。为此,导演李安在其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为了确证人性中的本能或原欲,就不仅塑造了原欲的形象,而且还借助电影充满光影传奇的矛盾冲突充分展示与剖析了人的原欲冲动。

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导演李安曾利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及其故事情节的设置、画面的拍摄与特技处理及其场景的处理与变幻等多种方法来表现人的原欲冲动。

首先,在叙事方式及其故事情节的设置上,电影故事里边讲故事, 再加上成年派的画外音,导演李安充分发挥了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套层结构的叙事模式,立体多层化的叙事模式不仅大大增加了电影故事的叙事空间,而且也有效提高了电影故事情节设置的灵活性与传奇性,从而为故事情节中矛盾的冲突与展开提供了更多的契机,为表现人的原欲冲动争取了更加神奇的历程。

如电影故事中所讲的两个故事,本来是中年派所讲述的两个版本完全不同的故事, 但是,由于中年派画外音所给予人的提示与联想,及其两个故事似乎有意设置的相似的故事情节,第一个故事中讲述了少年派与孟加拉虎、斑马、鬣狗、猩猩的故事,故事中鬣狗杀掉了斑马和猩猩,还吃了斑马的半条腿,孟加拉虎吃掉了鬣狗,最后只剩下了少年派与孟加拉虎相伴;第二个故事则讲述了自己与水手、厨师、妈妈的故事,故事中厨子杀死水手并把他的肉保存起来吃他的肉,而且还杀死了自己的妈妈,于是自己被激怒后就杀掉了厨子,等等,于是,两个故事之间内在暗示与象征的意义就出现了,而由此所激发的矛盾与冲突也更加鲜明了。

第一个故事里的动物都是第二个故事里的人物的象征,第一个故事里的矛盾与冲突就是第二个故事里的矛盾与冲突的暗示。如孟加拉虎象征少年派、斑马象征水手、鬣狗象征厨子、猩猩象征妈妈等;象征厨子与人性中凶悍残忍的一面的鬣狗杀死了象征水手与母亲与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的斑马与猩猩,而当人性中恶的化身鬣狗吃掉斑马水手与猩猩母亲后,派心中本能的恶或者孟加拉虎也被激发,他杀死厨子也吃了厨子,而象征着派及其人性中欲望、恶与无理性无道德的本我的孟加拉虎也吃掉了鬣狗,以至于最后只有象征人性理性与本能的派与孟加拉虎才能在海面上长期敌对又共存,等等,故事中这些一一对应的象征性人物之间攻击与冲突、驯服与和谐的关系,也就象征着人性中原欲的冲动及其与理性冲突矛盾的过程, 包括故事中所有的人与动物、人性与兽性、理性与本能、凶残与善良的矛盾冲突等。所以说,人的原欲冲动也正是在这种光影传奇的矛盾冲突中得以充分展示与剖析的。

其次,在画面的拍摄与特技处理及其场景的变幻等方面,一个个数码合成的影像、一组组色彩斑斓动物的 3D 镜头,以及最后所营造与构建的一幅幅如真似幻炫丽无比的场景,导演李安运用 3D 与数码合成为技术以及视觉化与抽象化高度统一的手段等,以最唯美的色彩去还原最残酷的真相,充分展示与剖析人的原欲冲动。如暴风雨来临时,在派的救生艇上,鬣狗咬死斑马与母猩猩之后, 孟加拉虎突然从救生艇仓中一跃而出,瞬间吃掉了鬣狗,描绘了人性的本能与原欲冲撞而出。

在原小说里,孤岛其实是另一艘船,船上是陌生无辜的盲人,全然不知自己的风险和不幸,被派吃掉。结合电影中岛上狐獴被老虎吞食没有跑掉的镜头,更让人加深理解,互相印证。

又如在茫茫的大海之上,孟加拉虎正欲扑向派,这时一群飞鱼突然从平静的海面上朝着镜头、朝着救生艇上飞来,于是,二者都被这一奇特的景象惊呆了,二者都怔怔地伫立在救生艇上,人性中的本能与原欲冲动后,引发了人性中理性的恐惧及其有意识的调整(飞鱼是人面对自己内心时所做的一种协调幻想),二者又达成一种妥协,人的原欲暂趋于平静。

再如,海上日出时一人一虎一船的唯美画面,深邃的星夜里,老虎坐在船头凝视着海面,派也低头望去,老虎的脸在海面倒映着,海水中一连串如梦似幻的海生物,人性中美与丑并存,理性与本能俱在,人的原欲与理性达成共识,以及故事的最后,在墨西哥湾,上岸之后,老虎跑到丛林,再也没有出来,人的原欲冲动在理性的引导之下,终于归于灵魂深处,等等。在这些美轮美奂而又横空出世的壮观场景与画面中,导演李安再次完成了光影传奇中的矛盾冲突,并在这种充满光影传奇的矛盾冲突中充分展示与剖析了人的原欲冲动。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导演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来说,无论是从其所塑造的电影形象,还是从其所创作的整个影像艺术的内在戏份冲突来说,其运用现代先进的3D技术所精心打造的梦幻般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都是一部有关原欲的光影传奇故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选择活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选择活着

文/羽盐

大师李安的电影柔软细腻,娓娓道来。你完全不能从一般概念的电影去速读他的影片,必需慢品,静下心慢慢地看。从《喜宴》到《断背山》,从《推手》到《卧虎藏龙》,大部分时间里, 他只是在讲故事。讲故事的人似乎鲜有情绪起伏,然而故事的高潮之后,正待完结时,你才觉出其中的意味已入心底。像平静的海面下蕴藏着美丽的星空,或暴风雨的脸。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前奏说的是派的成长,姓名、父母、动物园、老虎等等。派的讲述缓慢得有些过分,就像那个急躁地追问又追问的记者一样,我不停地低声自语:怎么还不去海上漂流?

当动物上了那条必然覆灭的货轮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暴风雨的夜里,猩猩、老虎都跑出了笼子,纷纷游到海面上,和派争抢着唯一一条救生船。在动物间的弱肉强食后,剩下了老虎和派。

更奇异的事情发生了:池塘一样平静的海面上,鱼群在天堂般的水中游弋,食人岛上满满当当的狐獴,夜晚的水中倒映出天籁的星空……这时的李安,给我们说的是一个童话。

派年少时,他的父亲说:科学几百年来帮我们认识到的东西比几千年的宗教都多。父亲是一个曾被科学医治和救命的唯物论者。派的母亲是宗教的追随者,素食。派信仰三个教。

派的母亲很贴切地解释了这个状况:他还在选择。

这时的重点就不再是信什么了,只关乎如何选择。

真实的海洋漂流记里,派选择了活着。信仰是有所坚持。派曾虔诚地信奉三种教义,甚至吸收了宗教和父亲的科学观,好在,他把所有坚持融合在一起,提炼出自己的法则,生成一种新的信仰。

影片中被谈话不断强调的信仰,是一种排斥在电影之外的无法忽视的枯燥。这其中的一句对白,说明了一切:神让你在劳徒中行走时,你应当跟随,不必怀疑地跟随与坚持,当你在疲倦不知时,他会给你停留休息,之后便将继续带领你。

也许,这部影片的前半段,就是信仰被信仰的坚持。臆想一下,或者是李安借此排除掉了他不喜欢的那类观众。

选择在无论何时都是双向的。哪怕信仰。当你坚定的信仰将你抛弃时,你会如何选择?

一定要回忆漂流记的那一段话。李安的海面上也许有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里,派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猩猩,以及那只本该叫“口渴”却有着一个人名的老虎。故事里鬣狗活吃着斑马,咬死了猩猩,老虎又杀死并吃掉了鬣狗、斑马和猩猩。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漂流记,大部分都是如何对付老虎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里,救生艇上有一个性格暴戾的厨子、一个断了腿的水手、还有派和他的母亲。厨子先后杀害并吃掉了水手,然后又杀死了母亲,最终派忍无可忍同样杀害并吃掉了厨子。第三个故事里,派就是第一个故事里的那只老虎。

李安把第一个故事描绘得极为精美,对第二个故事吝啬到一个镜头都没有。第三个故事则是一种类似臆测的隐喻。他把残酷的现实严密包裹起来,层层伪装和修饰,化身成一个信仰递给自己和大家。宗教信仰者从中看到神的力量,无神论者从中看到对神的否定与稀释。

作家和保险公司相信了第一个故事;派本人无法释怀的是第二个故事;至于第三个故事……个人以为,第三个故事大约是很多听完第二个故事的人,会在脑海中刹那间掠过的一个阴影。至于真假,派说得对,这取决于你相信什么。

李安用这种极度不均衡的叙事手法强调信仰的力量,却最终把选择权出让给观众。他打开了几条路,却避开终点设置。每一个人在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我到底看到了什么?

选择权不再取决于故事的解读,而是取决于观众的内心。就像派不停地问那个记者,你相信上帝么?如果你相信我的故事,你就是相信上帝的。

李安曾经在自传中写道:“恐惧鞭策我不断地求改进,因为没有比恐惧更强烈的感受了。”儿时的派接受的第一个恐惧就是那只生生拖走一只活羊的老虎“口渴”。

也许派曾是那只羊。但之后的一切都变了。派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那只老虎。

这部影片里被广大影迷膜拜的深海蓝天幻境篇,在李安2009 年的《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中我曾领略过。如果说那部片子的幻境是迷幻视觉里一百多万朝圣的年轻人在音乐高潮中的幻象,《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李安干脆省略了药物致幻的视觉引导步骤,直接进入思维幻境,将他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海天一派的壮观。

不得不说的是,李安为了将残酷的事实不动声色地刻进他的幻境里,前半段,也就是我和影片中那个记者不停追问的那些前奏,是必不可少,也是拖沓冗长的。以大师的功力,他也许完全可以把节奏感调整一下。

thatacute;s it 《定罪》

故事是真实事件的改编。事实上,这个故事我们已经听过很多遍。高中辍学、没有工作、带两个小孩的单亲妈妈贝蒂·安妮·沃特斯在1983 年眼睁睁看着背负谋杀与抢劫两项罪名的哥哥肯尼斯·华特斯被判无期徒刑锒铛入狱。在接下来的12 年里,贝蒂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拿到法学学位。于是,她在1995 年开始着手重新调查哥哥的谋杀案,最后她以DNA 证据并不确凿为理由证明哥哥的清白,成功地挑战了之前的“有罪推定”,使哥哥在入狱服刑18 年后于2001 年3月重获自由。

准备写几句的时候我开始回忆,为什么一部明明知道结尾的片子还如此投入地观看,仿佛对待一个史诗般的电影。不是纯粹当做励志或者人性影片去看待,只是静静地看着,跟着女主角的执著而执

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感700字


一个叫派的少年和他的一家人在印度开了一个动物园,快乐地生活着。直到有一天,一家人因种种原因迫不得已卖了动物园,带上所有动物踏上了前往加拿大的轮船。暴风雨来临,船上的所有人都不幸丧生,只有派和凶狠的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侥幸地逃到了救生艇上。派和孟加拉虎从对峙到相依为命,在海上漂泊了227天,一次又一次地死里逃生,直到派获救,理查德?帕克重返大自然。

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惊险神奇。观影后静下心来思考,少年派的漂流只有一个“奇幻”可言吗?

不,不是的。派不仅要面对海上生活种种突如其来的危险,还要随时提防一只凶狠的老虎,那处境让人无比担忧。可若是没了那只老虎,派也不会存活下来。正国为他要随时提防老虎,他才会时刻不放松警惕,为了让老虎不吃自己而为老虎捕鱼。在海上求生,最可怕的就是精神恍惚,无所事事,寂寞地等待死亡来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当派回忆起那段漂泊大海的日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生到头来就是不断地失去,而最痛心的是,没与他们好好的告别。”是啊,派与他眷恋的故乡,不辞而别;派与他深爱的家人,不辞而别;派与他相依为命的老虎,不辞而别,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珍惜那些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虽然人或许不会一下子就生老病死,但光阴的流逝总让人觉得不知不觉。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要不遗余力地做自己要做的事,说自己那些发自内心的话。把握当下,这才不会错过一些十分珍贵的东西。

正因为派有信念,没有绝望,才会让他绝处逢生。学会在绝望处希望,就会拥有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巨大的力量会帮人克服一切困难。我们的生活环境比海上漂流好了很多很多,更不应一遇到困难就停滞不前。只要有勇气,有信念,生活中就没有过不去的槛儿。

一部经典的电影,给我留下无限的启示。

简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形神具美

--简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这是一部好电影,相信奥斯卡评委会颁给李安导演的小金人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这部电影为什么好呢?

我觉得要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得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看,当然这里的“内容”和“形式”和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略有不同。

首先说“形式”。我从“画面”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画面我认为是具有好莱坞特效的水平的,但优良精美的画面只是对一部好电影的锦上添花而已,并不是判断一部电影好坏的最重要的部分。好莱坞的商业电影,特别是科幻类的,哪一部没有这样炫目的特效画面。甚至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还要精美的也有许多,但能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样做到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却很少很少。“结构”是一部好电影十分关键的因素,不同的“结构”就相当于不同的人讲同一个故事,他们讲的语气、眼神、面部表情……各不相同,而这样的不同会给观众留下对这个故事迥然不同的印象。所以,好的讲述方式会给电影本身加彩。而这部电影以主人公讲故事的方式把“他”的奇幻漂流向我们娓娓道来,电影情节并不会十分紧凑而是随故事的发展慢慢铺展开来。我们可以随主人那温柔的语气陷入思考,也可以面对那一人一舟一虎的唯美画面深陷其中。这种表达方式,真是别出心裁,巧妙地表达出了导演想要表达出的东西。

其次,从“内容”方面看。

“内容”我理解为一部电影的中心、主旨,是我认为一部电影最重要的东西,是电影的灵魂。一部电影可以没有精美的画面,可以没有一个好的叙述方式,但不可以没有一个精致、美丽的灵魂。深刻就是一种美。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所探讨的东西就是深刻的。它涉及到“宗教信仰”和“理性”,“物质”和“精神”。在我看来派在印度的生活就是在学习,而他在海上的漂流则是对他的一次测验。在印度生活时,他母亲象征着“信仰”、“精神”一方,父亲象征着“理性”、“物质”一方。他母亲教给他信仰,而父亲则交给他理性。正是这两样品质在之后的漂流中救了他的命。“理性”是先发挥作用的,正是他幼时亲眼目睹了理查德帕克捕杀山羊的凶残画面才让他清醒--肉食动物是凶残的。这让他在与虎同船后时刻警惕,而不是傻傻地再与虎做眼神交流。“信仰”是后救他的,正是相信动物和人都具有灵魂,才驱使他在理查德帕克落水后救它上船,而正是因为旅途中有虎陪伴才让他有勇气再活下去。

总之,这是一部好电影,我喜欢。

喜欢《《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7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