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人间有情天有感 > 地图 > 读人间有情天有感

读人间有情天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太平天囯史纲》有感25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读《太平天囯史纲》有感2500字”,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读《太平天囯史纲》有感2500字

历史1601班 赵柯楠

近期我读了罗尔纲先生的《太平天囯史纲》,这是一本易读易懂的书,读完后感悟颇多。

这本书的作者是罗尔纲先生,他是广西贵县人,著名的史学家、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训诂学家、晚清兵志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作者的人生经历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他曾在自序中写到"以为著作中的太平天囯史,不妨一点一滴地写到十年二十年,而且出版界中关于这一史迹的著作,就是一部使人值得一读,使人明了这次事件的起因,经过,及其影响的纲要之作,也还不曾有,这是著者应该担负起的责任,必须先把一部纲要的太平天囯史写出来。献给一般读者。"可以看出,罗尔纲先生对这本书有明确的目的,她将全书分成八部分叙述了太平天国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接下来,我就个人观点谈一下对这本书的感悟。

一、压迫是扬汤止沸,顺应民心才是釜底抽薪

自满人入关,中原成为少数民族统治之后,满汉之间民族矛盾上升。汉人对满人仇视,满人对汉人压迫,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怪圈子,双方对峙局面不断激化。

满族历史悠久,其族源可追溯到中国史籍中所记载的肃慎人。他们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东临大海,东北地区是满族人的摇篮。三国时称他们挹娄,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宋、元、明时为女真。"女真族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长期的渔猎活动造就了他们擅长骑射,喜欢争斗,耐饥耐渴,吃得辛苦。在崖壁上行走如飞,能耐饥渴,行军出入,以米末少许调水而饮,六七月间,不过吃四五升。虽大风雨寒冽,达夜露处。不仅人能如此,就连他们所骑的马也能在五、六昼夜绝不吃草的情况下,照样奔驰。"就是这样一个被汉人视为落后的民族,他们一路南下,打败高高在上的明朝,重新整顿社会,完成又一次改朝换代。

清初,满人对汉人尚能实行安抚政策,他们还按照汉族的规矩为崇祯发丧,礼俗一如明制。但终究,他们还是压制不了骨子里那种对权力的欲望,向汉人强制推行五事:剃发,易服,圈地,投充法(把汉人当奴仆),逃充法(逃跑后罪连邻居、九族)。"但是,汉族虽给满人如此的任意来宰割,而这源远流长的泱泱大民族,不但不因受异族的统治而稍有屈服,反之内潜的民族意识却因受了异族的压迫而发扬光大起来。"汉族人的民族意识在满人的逼迫下爆发了,他们遭受亡国之痛,异族统治,即便如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仍不平等。他们不再忍耐,他们要爆发,如果清政府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他们也不会采取活动了。于是天地会、白莲教、罗教等秘密组织相继出现,私下进行秘密活动以表明对清廷统治的不满。

至此,我们再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北出湖南时,不过数万人,及到长江流域,沿途男女蜂蛹的加入,不一年,人数便逾二百万。"这其中原因,我不否认客观原因是连年的灾荒,豪富兼并使许多人无家可归。可往深处想,灾荒使难民数增加,如果清廷及时处理,也不至于自己的百姓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这些难民,贫民愿意跟随太平军,我想更多的是受太平天国"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观念的号召。正是因为太平天国提倡的是这些贫民所缺的,所以他们愿意唯太平天国领导人马首是瞻,也正是太平天国做到了顺应民心,所以它的发展很快,规模很大,在存续的时间里给予清廷重重的一击。

所以,政权对民心的体现程度也决定了它是否能得民心,是否能稳定统治。

二、制度的推行程度关系到人民对政权的信任程度

在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发生过灾荒,有旱灾、水灾、风灾等灾害。"据汤象龙先生的《道光末年被灾县数表》的统计,其时平均每年被灾害者有五百余县,其中灾情严重需要赈济者道光二十七、八、九三年平均每年都在百县以上。计被灾县数占中国本部县数三分之一,需赈的灾区则占本部县数十五分之一。这一场连年的灾荒,灾区地域之广与灾情的严重于此可见。"在自然灾害如此严重的情况下,百姓无钱无粮。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得到保证,他们需要政府做他们的靠山,给予他们帮助。可是"在大灾荒的时候,清廷原是有赈济的办法的。但官吏办理赈务,向来有两大弊端:一、浮冒克扣;二、敷衍毕事。浮冒克扣,则赈款惟中饱胥吏私囊,灾民少沾实惠。虽严旨屡下,实等具文……至于敷衍毕事大则匿灾,小则遗漏,灾民也同样得不到救济"在民众需要政府的情况下,我不否认政府的确做出反应,给予赈灾条款。可晚清腐败严重,官员层层克扣,政策得不到实施,灾民依然还是灾民,只是更艰难,勉强度日的难度更大。他们不断期盼却得不到些许安慰,以致心灰意冷,不再做无望的希冀,不再信任这个政权。

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人民诉求,在颁布的革命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中重点解决土地问题,解决人民最根本的需求。它规定对辖区内土地均衡以后平分,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进行平均分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平分,它满足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贫民、灾民、无业流民的愿望,使他们可以靠自己养活自己。可这都是刚刚提出时人民的美好愿望。"公田制度的精神是没收私有土地,重新由国家平均分配,太平天囯就不曾做到。它还承认地主的地位,它与地主的关系还是旧社会制度下的征收粮赋的关系。"也就是说,太平天国仍不能将政策实施到底。"既然太平天国的政权实施了保护地主阶级,共同剥削、压迫人民的政策,受压迫的人民也一样起来反抗太平天国政权",太平天国本身就是起义者,但他们又受到另一部分起义者的反抗,这都是因为制度的不彻底执行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三、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不局限于一时一地

在《太平天囯史纲》这本书中,对于太平天国的影响,作者不只是局限于当时人所看到的影响。

为了对付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组织湘军和淮军。打败太平天国后,这两支军队在日后的发展中势力越发的大,而且这两支军队都是私人在管理"湘淮军制都是使军队会成为私人势力的制度"私人势力的强大,就会造成地方割据的形成。"后来李鸿章老死,袁世凯继承他的势力,卒移请祚。故论北洋系势力的起源,以及民国以后,而湘军之兴则由于太平天囯战役时势所造成。"这就使得中央权力下移成为晚清不可逆转的局势,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在长江流域发起减赋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活动于长江流域,受灾最为严重,所以清政府实施减赋。因为是战争爆发地,所以这里人口大量减少,"社会上只患有荒田而无人去开垦,而不会有人力而无田可耕的事"这也正好解决了人口激增造成的人地矛盾。人人能得到土地,百姓可安心耕作,政府也可以安心统治,民生状况得到好转,出现了"同治中兴".

读了《太平天囯史纲》后,以上是我感悟最深的三点。罗尔纲先生自信自己所写的每一处史料都得到考证,可见罗尔纲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我认为我们也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读史,力求了解历史的真相。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史记》有感2500字


读《史记》有感2500字

文 / 党小娟

近读《史记》,颇有兴趣,觉得古人将书籍写的实在是太有趣了,就一个个这种历史人物和皇帝人物之类的,在司马迁的笔下写的让人啧啧叹服,形象立体,有品行有德行,有血有肉,各有各的特征。而且古文语言精简,读来让人有简洁通畅之感。下面就写一个《史记》里面我深深佩服的皇帝人物———西汉孝文皇帝。

孝文皇帝刘恒,是汉高祖的中子。高祖十一年打垮陈豨的军队,平定了代地,孝文皇帝被立为代王,建都中都。代王是薄太后的儿子,他在做代王第17年时,当时吕太后病死,九月,吕后的家族吕产等人想要叛乱,推翻刘氏政权,大臣们一起诛灭了吕氏家族,汉朝宫廷里没有有德有才能的皇帝主持天下大业,群臣商量召代王来都城,大臣们推荐代王前来当皇帝。其中选举代王刘恒来当皇帝的过程如下所记。

太尉周勃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当代邸而议之。”遂驰入代邸,群臣从至。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等8人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当奉宗庙。臣谨请与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曰:‘大王高帝长子,宜为高帝嗣。’愿大王即天子位。”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也。寡人不敢当。”群臣皆伏固请,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臣相陈平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虽天下诸侯万民为宜。臣等为宗庙社稷计,不敢忽,愿大王幸庭臣等。臣谨奉天子玺符再拜上。”大王曰:“宗室将相王列侯以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辞。”遂即天子位。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臣相和众大臣都极力劝阻代王继任皇帝的位子,而谦卑过人的代王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辞,说自己没有才能,不适合继承皇位,在大臣陈平伏地的一再劝说和开导下,他才勉强答应做了皇帝。这对于一个一般的皇子而言,如果有人推举他当皇帝,他还不早都乐滋滋地接受了。而这位代王他有所不同,先是自谦无才能,然后说社稷乃国家大业,不能由随便一个人来承担此重任,再者说明他自己的确有大家风范,能首先用自己的谦卑来赢得众大臣们的爱戴。虽然从一方面说明,他的出生虽然是皇帝的薄姬所生,不及皇后嫡出的那么理直气壮,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他及教导他的母亲薄氏的品行高尚。我为代王即后来的孝文皇帝的高尚品德所折服,这也是我萌生要写这篇以孝文皇帝为主的文章的主因之一。

西汉初年,代王刘恒即位后,大力推行品德方面的治理及教育,先后废除了肉刑、连坐、收孥相坐律令。孝文皇帝吸取秦亡于严刑苛法的教训,改革刑罚制度。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汉文帝明令废止。秦代时诽谤和妖言罪皆受重刑,文帝下诏废除。每当国家有事情发生,孝文皇帝总是先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并说:是由于寡人不德才会有此类的事情发生。例如:某年的十一月晦,就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日有食,也就是有日食,十二月望,日又食,上曰:“朕闻之,天生蒸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以灾,以诫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余天,灾孰大焉!……”这段话说的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发生月食了(据考证,这里的日食应该是月食),十二月的十五,又发生了月食现象,所以,孝文皇帝认为,这是自己没治理好国家、对待子民不贤德、施政不公平,故上天显示出灾异现象的缘故。于是,孝文皇帝要求大臣们指出自己的过失以及自己做的不够的地方,同时要大臣们推举贤良之人、能直言进谏的人来补正自己的疏漏。

按现代人的思维,孝文皇帝这些言词是迷信、愚昧的的象征,但正是因为他的德行高尚,才能说出这番“高规格”的话来。因为他善于首先剖析自己的错误和不对的地方给大臣们看,以使大家更好地推心置腹地帮助孝文皇帝治理好他们的国家。但若这种言词意味着愚昧落后的话,我也希望后来的皇帝和每一位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们都能像他一样“愚昧落后”呢!因为他的德行是无限高尚的。

有司建议孝文皇帝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庙,请立太子。因为古代封建王朝一般有了子嗣就要从下一任的的儿子中选出一个合适的人选立为太子,以便随时将打着姓氏烙印的封建王朝在前任皇帝遭遇不测的时候安全的交到下一代手里。这时,孝文皇帝说:“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其安之。”这里有司建议孝文皇帝早立太子,皇帝说,本人不德,还是从道德说起,说我的德薄,上帝神明还没有欣然享受我的祭品,天下的人民心里还没有满意。如今我既不能广泛求访贤圣有德的人把天下禅让给他,却说预先确立太子,这是加重我的无德。我将拿什么向天下人交待呢?还是缓一缓吧。” 在这里我除了看到这位皇帝一心为着国家的大公无私之外,没有别的可说。按说一般的皇帝在确立了皇位后急不可待的要立太子位,以将自己的血脉正儿八经的传下去,使自己的江山得以保住。但是这位皇帝,他就与众不同了,他说自己德薄的同时,说祖宗还没有欣然享受他的祭品,天下人民心里没有满意,不能自己禅让天下,却说预先确立太子,他认为这是一种自私的无德行为。这位皇帝,别说他有何种治理国家的能力了,光就在德这一点上,我觉得可以给他打到120分的高分,一个德行尚好的人还愁怎么治理不好国家呢?!

后二年,上曰:“朕既不明,不能远德,是以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畿之内勤劳不处,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远达也…….”后二年,皇帝说,我并不英明,不能远施德泽,所以致使中原以外的国家不得安宁。四方荒远地区的百姓不能平平稳稳地生活,国内的百姓辛勤劳苦,不得安居,这两种过错,都是由于我缺少道德,不能使德泽流布远方……孝文皇帝说,国家不安宁,老百姓虽然辛苦但是不能安稳地生活,这两种过错都是由于他缺少道德造成的,所以从考虑国家安宁,为千万民众谋求利益,亲自和我一起抛弃那些细小的过失,在正确的原则上团结一致,结下兄弟般的情谊,来保全天下善良的民众。他决定为了保证和匈奴单于的世代交好,定下了今年年初为开端的和亲政策。

孝文皇帝不管是在治理国家还是在外交政策和手段上都是以天下的黎民百姓的幸福生活为出发点,在阐述自己不德的言行中,总结和听取大臣们的意见,使西汉王朝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就是这样一位爱民惜民的皇帝,在他临终前,还大力减轻和废除宫廷丧事复杂化的礼仪,规定他死后不要禁止婚嫁和祭祀鬼神,以及可以饮酒吃肉。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皇帝死了后,在孝文皇帝以前,天子下葬以后,老百姓必须穿着一种叫“大红(gong)的丧服九个月,和穿着一种叫小红(gong)的丧服五个月,也就是前后加起来要在皇帝死后穿丧服14个月之久,而孝文皇帝大大的缩短了这一时间范围。他规定大红可以穿着十五日,而小红可以穿着十四日就可以脱下来再不用继续穿了。这样他的规定大大地缩短了老百姓苦于服丧的制度枷锁和减少了老百姓的不便和负担。

这样一位体恤老百姓疾苦的皇帝,难道不应该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吗?难怪太史公司马迁说道:孔子说,一定要经过三十年也就是一世,然后仁政才能成功,正因为是西汉孝文皇帝的在位二十多年的仁德治国,传到他的儿子汉景帝以及孙子汉武帝才有了更加稳固的江山和更加开明的政策,仁政的开创者孝文皇帝功不可没啊!

读《简爱》有感2500字


读《简爱》有感2500字

作者简介

王丹,行政助理,《渭南热点》、《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下雨天,最适合读书,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世界名著《简爱》以下是本人读完后的所思所感。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带你走进主人公简爱的生活。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女主人公简爱,童年时期遭遇到命运带给她的不公。在被寄养在里德舅舅家的几年时间,承受了来自舅妈里德太太及表哥无情的残暴虐待。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最终在劳埃德先生的帮助下脱离苦海进入了这所带有慈善性质的—洛伍德学校。

在这里,她遇到了待人温和的学监谭波儿及善良的好朋友海伦,当然,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让她厌恶反感的波洛特赫斯特校长。初来乍到的小简爱对这个陌生的环境充满了好奇,甚至对于她而言,其实是有点小欣喜的。最起码再也不用过寄人篱下的苦日子,再也不用忍受那个让她极度厌恶及憎恨的里德太太。

终于,摆脱了这个童年时期年的噩梦。现在梦醒了,她来到另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里她对一切未知的生活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如人愿,在一次欢迎校长前来探访的大会上,她遭到了来自校长声称她为骗子的无情诽谤(这是从舅妈里德太太哪里了解后得到的这个结论)之后的学校生活,她受到了同学的排挤、误解、冷落。还好她还算是个幸运儿,在谭波儿和海伦的帮助下,她得以洗脱自己骗子的罪名。

只是,不幸的是海伦逆来顺受的性格使他过早的在一次恶性感染病中夭折,谭波儿嫁给了一个牧师,离开了洛伍德学校。在经历好朋友失去的伤感与谭波儿离开的失落下,简爱又相继在学校待了八年,当了六年的学生,两年的教师。

真正的世界是广阔的,她不甘在这所学校就此度过她的一生,她相信精彩的生活在某处正向她招手,一个充满希望和忧虑,激动和兴奋的变化纷呈的新天地,正等待着敢于闯入甘冒各种风险寻求人生真谛的人们—简爱无疑就是其中之一。

于是,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了洛伍德学校,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当起了一名私人家庭教师。从此,她的人生开始经历下一个转折点,在和比她大20多岁的庄园主人罗切斯特一段短暂相处后,她被这个温雅、高贵的男人所吸引,渐渐的爱上了他,不早不晚,一切都来的恰到好处,正好,他也爱她。

他们开始筹划婚期,准备婚礼,一切就为了迎接下个月的婚礼做准备。然而,等到这一天真正到来的那一刻,我们并没有看到想要看到的结局。通过佣人格普的一番话,她得知了一个天大的秘密—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了,只是他的妻子是个疯子,现在就和她们共同生活在桑菲尔德庄园。还没等她来得及去质问他,罗切斯特便向她解释了,在心爱的男人为她诉说和这个疯女人的故事后。她没有去责怪他的隐瞒,反而更加欣赏这个男人身上的担当与责任,甚至,有点开始同情她身边这个绅士一样的爱人。

那天晚上,她没有睡,把他为她准备的所有饰品、嫁衣、头纱......全部整理了一遍重新放置好。天还没亮就带着行李和自己仅有的30磅工资离开了桑菲尔庄园。她想让自己重新开始,去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出了庄园,顺利搭上了过路的马车,没有目的的越走越远......直到30磅车费全部用完,马车师傅无情的抛下她。

她在昏暗的黎明中依稀看到了不远处有一个乡镇,于是,向着那个方向艰难的走去。两天两夜的马车奔波加上风餐露宿,她的身体这次终于没能扛过去,晕倒在里弗斯家门口,她得到了来自里弗斯以及两个妹妹、佣人的照顾,身体也得以慢慢恢复。之后,又在里弗斯的帮助下顺利成为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没过多久,她又得到了一个消息,她原来还有一个亲叔叔(这是里德太太一直隐瞒着她的一个秘密)。在他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叔叔已经去世了,不过把自己全部的遗产—2万磅都留给了简爱。由于她对这个未曾见过的亲叔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除了无法改变的血缘关系。所以,她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难过伤心的?只是,另一个意外得知的秘密,却足以让她欢声雀跃—原来里弗斯是她的亲表哥,因而,她也收获了两个和善的表妹,她不再是孤独的存在,她也有属于自己的亲人。这真是让简爱大为欢喜的事情,他们决定用一顿丰盛的晚餐来庆祝这个足以令人兴奋的消息,亲人团聚的时刻,总会在失而复得后更加让人珍惜。

里弗斯是一个牧师,他的梦想是去印度进行传教,在和简爱相处的这段日子,他被简爱身上的种种优点所吸引,陷入无法自拔的爱慕中,并决定带她一起前往印度帮助自己实现梦想,完成自己的事业。接下来,就向简爱诉说了自己的想法并向她求婚,希望她能够答应他。也正是因为表哥的这场求婚,让她对罗切斯特的爱又一次重新被唤醒,确切的说,她一直没有忘记过,也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他。只是表哥的求婚,让她对他残留的余火重新燃烧起来,炽热的感情,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她返回桑德尔庄园的决心。去找回那个念念不忘、深深爱着的人。历经两天两夜的马车奔波,她回到了几年前生活过的地方。然而,就在她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想着和他见面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让她大为震惊,富丽堂皇的庄园化为一片灰烬,到处断壁残垣。

在向附近客店老板那里打听了事情的经过后,心中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是落地了。幸好他没死,这是她能想到最坏的结果,还有另一种结果就是他没死而是离开了英国,去了遥远的地方。两种结果都不是,一切都源于上苍对这个命运不公女孩的垂怜。她心爱的人没有死,只是失去了那双再也无法看到心爱女人模样的眼睛......她能感受到他的酸楚与落寞。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立刻马上想要见到他的急切心情。付了两倍的价钱雇用了一辆马车,带着她的行李来到了罗斯切特目前所住的庄园,见到了她熟悉的身影,在得知简爱回来了,罗斯切特分外高兴,嘱咐佣人给简做她最爱吃的饭菜。

罗切斯特拉着她摸索的走进他的房间,他们相拥而泣,彼此诉说分开后的种种遭遇,罗切斯特用他的手轻轻抚摸简爱的脸庞,尽管,此刻他已经看不到站在他眼前的简爱是什么样子?但,他们心灵相通,那个善良、勇敢、坚强、积极乐观、独立、不堪命运作弄的简爱在他心里永远也不会变。

后来,他们结婚了,婚礼上除了神父没有宾客、没有亲戚朋友、没有任何仪式.....简简单单,他们成为了彼此生命中不可分开的另一半。在以后的日子里,简会经常带丈夫去花园散步,给他讲好笑的故事,给他读书,用自己的语言来为他描述田野、树木、河流、乡镇、云彩、阳光—描摹他们面前的景色,周围的天气,他看不见,简爱就是他的眼睛。他们的爱似乎感化了上帝,罗切斯特的眼睛慢慢在妻子简爱的细心照顾下得以恢复,直到可以看见妻子的模样,对他来说,天空不再是茫然一片,大地也不再是空无所有。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爱的气息,他们幸福的靠拢在一起......

读完这部世界名著,感触颇深,我想世间最真挚、深沉的大爱也莫过于此。主人公简爱对于爱情的忠贞与执着也正是小说受到全世界读者喜爱与追捧的原因。愿世间所有相爱的人都能够在大风大浪中坚守彼此的真爱,或平淡亦或繁华,终将不离不弃。

2018.04.19晚

读《匠人精神》有感2500字


读《匠人精神》有感2500字

蘇子

闲暇的时候,总喜欢到单位附近的文华书城逛逛。几日前,在文华书城看到一本新书《匠人精神》,随手翻翻,很是喜欢。平时喜欢在书店看到喜欢的书,记下书名再在淘宝购买的习惯似乎失去了免疫力,忍不住买了一本。

回来后细细品读,抛开日本的奴性教育不谈,《匠人精神》不失为一本好书。如果说《匠人精神》是写如何学好木工技术的话,我想一定是错误的,《匠人精神》反倒是写的如何做人,如何教育人品,就像书的作者秋山利辉先生讲:“我们培养的是一流人才,而一流人才首重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我的时间和精力95%花在教育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

“秋山木工”公司由秋山利辉创办,如今“秋山木工”的企业寿命46年,年销售额6000多万人民币。虽然这是一家员工只有34人的小公司,但“秋山木工”却非常有名气。“秋山木工”的产品主要供应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知名大饭店等,其精良的制作能保证“秋山木工”产品使用百年甚至两百年之上。目前经常有来自日本全国,甚至国外的著名企业经营者到“秋山木工”参观考察,秋山利辉本人也每天都会收到演讲、上电视节目的邀请。“秋山木工”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大的关注呢,答案是“秋山木工”培养一流人才的方式。

“秋山木工”是怎样培养一流人才的呢?“秋山木工”制定了一套长达八年的工匠研修制度,学徒见习一年、学徒四年、工匠三年,第九年出师。在这八年里的学习里,秋山利辉对学员进行人品教育,技术教育,通过教育磨砺技术、锤炼人品。秋山利辉言:“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如果人品达不到一流,无论掌握了多么高超的技术,在‘秋山木工’都得不到承认是真正的工匠。”

为此,“秋山木工”制定了匠人须知30条,如“必须先是和蔼可亲、好相处的人”、“必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必须成为执着的人”“必须成为有时间观念的人”、“必须成为能够积极思考的人”、“必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必须成为乐于助人的人”。如果说匠人须知30条是对学员进行人品教育的话,我倒觉得这是一种企业文化,正是这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才造就“秋山木工”的生命力,才有“秋山木工”的今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可真正能做的长久公司却不多见,很多公司,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只是纯粹的雇佣的关系,利字当先,没几年公司垮掉了。而那些注重培养员工归属感、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却在公司业绩不好时,员工能与公司同患难共安危,与公司一起渡过难关,最终取得长远的发展。

火锅行业翘楚“海底捞”之所以今天做的成功,在于其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这样介绍,“海底捞”公司领导层全部从公司内部产生,绝不外聘;公司每年花费巨资给员工创造学习进步的机会;公司为员工举办生日会;公司员工家属生病,公司直接帮助;为员工父母发放生活补助等等。正是因为“海底捞”对员工的关爱,员工才将对公司的感情转嫁给消费者,换来更多的顾客,最终才有今天的“海底捞”。

“海底捞”公司注重培养员工、激励员工、给予好的福利待遇、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表现,可见企业文化建设对公司的发展是多么重要。“秋山木工”30条匠人须知里,“和蔼可亲、好相处、有责任心、积极思考、对工作执着、懂得感恩等”不正是对团结、工作努力、求进步、有责任心等的体现吗?不也正是一种企业文化的体现吗?

提起日本的企业文化,不得不提日本人的工作态度。在几年前读过华为任正非的《北国之春》,文章提到从拉面店的服务员,到乡村旅馆的老太太;从大公司的白领到街头出租车司机,所有人都这么平和、乐观、敬业,他们如此珍惜为他人服务的机会,工作是他们最高的享受,没有任何躁动、不满与怨气,而这些所见所闻是是在日本经受着十年经济寒冬,绝大多数日本企业在十年不曾增加工资的情况下。

《北国之春》原本是一首日本民歌,大意是一个青年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在城里奋斗,唯有母亲无事无刻关怀他,而在乡下的母亲不知城里季节的变换,在春天已来临时还给他寄来过冬的棉衣。日本人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在日本经历经济严冬时,日本人平和、忍耐、乐观、勤奋、奋斗的精神,很值得学习借鉴,创业的年轻人在母亲的关爱与感动下更会努力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我想这也是任的文章想表达的意思。

任正非每年都会抛出一两篇文章,不仅华为内部员工熟捻于心,而且很多企业家、专家学者都学习膜拜,给人带来新的思考。今天的华为能有如此大的成就,恐怕是华为的企业文化建设起了很大作用,由文化建设引导科技创新与进步。华为公司《华为基本法》,任正非文章《反骄破满,在思想上艰苦奋斗》、《资源是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我的父亲母亲》、《北国之春》、《华为的冬天》、《要快乐的度过充满困难的一生》等都是对华为文化最好的阐释。

接触日本人是在几年前,那时我还在深圳一家窗帘制品公司工作。有一年,公司参展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的家纺制品展会,有一家做智能控制的日本公司与我原公司合作展台。他们的智能控制产品也就是用一个遥控器,同时控制电视、灯光亮度、空调温度、窗帘闭合等,他们总共三个人,两个日本人,一个中文翻译。

开展前一天,他们三个人从东莞过来装机做调试,忙到晚上九点还没忙好,他们三个人晚上都没吃晚饭。我们老板执意带他们吃个晚饭再回来调试,没想到那个日本人却死活坚持调试完再吃晚饭,而且几个人乐呵呵的,都没有一丁点表现出饥饿的样子,一边电话联系日本技术人员,一边调试,真的很敬业。一直到十点半,终于调试好,才去吃晚饭。第二天开展前,他们三个人却早早到了展台。有代理商过来询问,他们总热情的比划介绍,翻译在一旁翻译着,两个日本人争着做演示,都是那种很敬业的样子,忙碌一整天下来,丝毫没有看到他们显现出的疲惫的样子来。几天下来,我们公司工作的同事都倍受感染。

虽然我们都很不喜欢日本人,但“匠人精神”、日本人工作的敬业态度,早已影响了自己。“匠人精神”须知30里体现的团结、进步、责任心、感恩等,这种思想,也成为了我工作、生活中的标尺。后来,有时对生活充满负面看法的时候,想想“匠人精神”,总感觉不到累,感觉不到辛苦。有时想偷懒的时候,想起“匠人精神”,那些倦意总会消失。有时,人总需要一种精神支撑。我想,对我而言,“匠人精神”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精神支撑。

不管是“匠人精神”,还是“海底捞”的关爱文化,又或者是华为任正非的思想引导,这些精神、文化、思想总能打动人心,给人进步的力量。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思想、文化、精神学为己用,以身为范,我们更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更能成为一流的人。如果我们国家更多的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我相信这些企业也能像“秋山木工”一样培养出更多一流的人才,这些企业也能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读《苏东坡传》有感25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2500字

虫友/白静

苏东坡,一代文豪,两袖清风,一生宦海沉浮路,两岸青山不老松。他既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气,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他既有胸怀天下,济世苍生的情怀,又有纯然表达心之所感的率真。诗意人生潇洒走一回,旷古奇才乐观筑词魂。世人皆爱苏东坡,亘古不变,文忠公无欲则刚,万古流芳。

作者林语堂按照苏轼的童年和青年,壮年,老练和流放岁月的人生轨迹写成四卷二十八章。以我浅陋之识,粗拙之笔拼凑几许,愿与诸君分享,不吝赐教。

1、 清风定何物,可爱不可名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他一生际遇坎坷,遭诬陷被贬黄州,再遭贬惠州、海南,病死常州。踏遍四海八荒,唯清风明月与之相随。正如苏轼所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

苏轼曾对他的弟弟苏辙这样描述自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简单如东坡,清朗似子瞻,快乐如斯,可爱如斯,自然无所畏惧。

那时陕西凤翔旱象出现,百姓为庄稼忧心如焚,除去向神灵求雨,别无他法,而求雨自然是为民父母官的职责。于是苏东坡郑重其事地向神明写一份很好的状子,准备以他那雄辩滔滔的口才,求老天普降甘霖。可求雨不成,或曰,主管本地山神官职低了,“人家”不愿意施雨。苏东坡作为判官立刻替县官向皇上草拟更高封号的奏本,此时黑云压城,大有城欲摧之势。可是这雨,甚是调皮,硬是千呼万唤还使小性儿,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就是使我们不得开心颜。此情此景,苏东坡没有吟诗一首,而是陪同宋太守到真兴寺去祷告。

在路上,他看见一团乌云在地面低低飘过,在他面前展开。他说时迟那时快,从农夫手里拽过一个篮子,用手抓了几把乌云,紧紧地藏在篮子之中。而后向乌云虔诚祷告,诚心天地可表,日月可鉴啊。我们很难想象人们所敬仰的大文豪,居然玩起孩童把戏,紧握篮子不松手,竟不知腹内空空有没有。哈哈,可爱至极!

果然,乌云了其心,明其诚。以万马奔腾之势席卷而来,乡间各地普沾恩泽,连枯萎的秸茎也挺直了腰板。这其中最快乐的当属苏东坡。他认为,倘若明理是人性最高的本性,神明也必然是明理的,也会听从劝告,也会服理。他为了纪念这件喜事,特意把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 ,亭以雨名,志喜也。而那与民同乐的画面,无不让人动容!

不过,他在论到天灾的奏折里提到,朝廷若不废除暴政以纡民困,向神明祷告也无用处。

吓退女鬼,与妖魔鬼怪的对抗坚具信心;相信自己也许会成仙,亦如普通人的心思;和陈太守赌气,意气用事书写《凌虚台记》,当老练时悔之过,与陈太守关系甚密等等,林语堂拉近了苏东坡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他如常人一样有点小倔强,多点小奢望,改过小错误,他有血有肉地站在我们面前,我们感受着他的呼吸,享受着他的快乐。这样的苏东坡,怎能不爱?

“光芒可爱初日照,润泽终为和气烁.”苏东坡如雪般纯净得可爱,也如雨般润泽千秋,在历史的长河中光亮如新,熠熠生辉。

2、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是宋代政治家范仲淹所作《灵乌赋》中的一句。林语堂说:“身处乱世,苏东坡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 他无惧艰险勇于发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王安石变法之初曾登临飞来峰的感受。那慷慨豪迈之情溢于言表,无惧变法前路艰险的雄心壮志彪炳史册。可是王安石急功近利,独断专行,变法太快,闹得个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他被世人称为“拗相公”,在处事方面是不容任何方面有人反对的。两派党争一触即发,在王安石眼中,与他持异议者皆被称为流俗派,而他与其同党称之为通变派。不过文中也有几句话提到了,王安石同司马光一样皆系真诚虔敬洁身自好之士,在金钱与私德上从未受人指责。

林语堂运用大量笔墨叙述王安石及变法过程,抑多扬少,我想除却变法弊多利少外,是否还夹杂着个人的喜好问题。然而我看了许久,苏东坡才以怒不可遏的状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他有好多话要说,而用非说不可,正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那时,他只三十二岁,任职史馆,官卑职小,只限于执笔为文,连上两次奏折,直言无隐,犹如现代报上偶尔出现的好社论文章一样,立即唤起了全国的注意。直言全国人已经在反对皇上,并说千万不可凭借权国压制人民。

后来在万言书中陈词:为人君者若不容许自由表示意见,焉能得到人的支持?他提倡广开言路,一个好政权之得以保持,大部分在于不同的政见合理地发挥其功用等雅言良策。文中洋洋洒洒,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惧的精神,都显然可见。愤怒的争论与冷静清晰的推理,交互出现。无不渗透着他的政治哲学。可是上书之后石沉大海,后又上书一封,皇上虽然下令严禁强销青苗贷款,但是却没有打算废止。

后来任开封推官期间,苏东坡出了一道乡试考题《论独断》,这彻底激怒了王安石。苏东坡立遭罢黜。王安石随员谢景温挟法诬告,苏东坡内弟关心来问,他反倒安慰内弟:某为权幸所嫉久矣。然徒劳无获,取笑四方耳。不烦远忧。

苏东坡对御史的弹劾不屑于置理,连修表自辩也不肯,任凭官方调查,自己携眷潇洒地赴杭州上任去了。

苏东坡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宦海沉浮,两遭流放。因为直言不讳,尽进忠言,常被小人陷害,但是他仍然向皇太后说别人所不敢说的话。哲宗元祐元年,苏东坡总算把青苗贷款法完全废止。而后他单枪匹马只身向朝廷腐败无能进军。留心为国家选拔真才,提议废除亲族免试办法;他深知“官官相护”之恶习必终致“官民对立”,所以上书陈言不能忽视民情,人心向背方为治国良方。

几年间,苏东坡自诩“以笔惹祸”,乌台诗案就是教训,就连八十三岁的老臣文彦博好言相劝不让他写诗言志惹火烧身,可是他哈哈大笑说:“我若写诗,我知道会有好多人准备作注疏呢。”正如朝云朗言道:“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苏东坡就是那个时代士大夫的代言人。可他为何而鸣?非个人不平与名利,而似范仲淹一样“致君于无过,致民于无怨”的忧国忧民之鸣。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他有政治家的英武决断,也有文学家的诗情画意。苏轼,这个闪光的名字释放着巨大的能量,他有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的无限魅力;他点染西湖苏堤,呈三潭映月之奇观,造福一方百姓的纯然之心;他较之其父,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之光宗耀祖。较之于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手足之情。较之于妻,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绵长思念。

翻完这本书,我不敢给苏东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定义。记得林语堂在第一章提到,他读过苏东坡的札记、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在这样的数据面前,我望洋兴叹,而上述感受也是管中窥豹。只有全面了解一个人之后,才有资格说了解他、喜爱他。那么,我就用苏轼在书信结尾处常用的两个字收束全文吧。

读《道德经》有感2500字


读《道德经》有感2500字

尚孚律师事务所 王长清律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

百家学说中我最推崇法家、道家。老子无疑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智慧,其一部《道德经》囊括天、地、人,一切起源于无、最终又消失于无,‘无’乃万物之始,‘有’乃万物之母,有无乃相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从古至今,中国官场、文人明面上推崇儒家,暗里大家更推崇道家。我个人觉得:儒家学说太投机、太近人情、太正确,其实也是太无用,儒家学说以仁义为宗旨、以礼教为手段、以顺从为目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过于崇尚现实而缺乏空想的成分,这也导致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其闷声声".而道家学说代表神奇的天真世界,赋予每个人天马行空的梦想权利,一个民族必须具有天真浪漫的思想才具有活力、创新能力。你任何时候读《道德经》,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那里有无穷尽的智慧,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关于治国。老子在五千言、八十一章的《道德经》中,用了相当一部分的篇幅来阐述如何治国,如果能将《道德经》与《资治通鉴》、《治国策》、《贞观政要》、《君主论》、《联邦党人文集》等相结合研究,古今中外治国理念无不囊括其中,也许能为居庙堂之高者提供更好治国理念。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详见第三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详见第十七章】。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详见第二十八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详见第二十九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详见第五十七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详见第六十章】。

古代封建统治,常使百姓保持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但时代已经变化了,必须与时俱进,不可能再通过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等手段进行愚民。就像现在的朝鲜,终究有一天百姓会从梦中惊醒,所有闭关锁国、封闭式的洗脑教育终究会抵挡不住饥饿的折磨、自由的渴望、正义的追求。届时断头台永远在那里悬着,君不见萨达姆、卡扎菲等死无葬身之地。而中国目前已经国门开放了,越来越多的国人通过学习、旅游见识更多不同的文化与文明,以前没吃过猪肉,现在见过猪跑,再指鹿为马、夜郎自大那只能是自欺欺人。所以最好的政策不是愚民,而是开启民智,最好的政府应该是小政府。

我们必须要肯定近三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取得一切成就,真正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最根本原因,无非就是恢复人的本性:我要生存,我要吃饭;无非就是顺应天道而已: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追求幸福自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非就是放弃那种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阶级斗争,逐渐恢复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要天天争权而是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不争才是最大的争,政府无为才是市场最大的作为、才是公民最大的作为。

但,政府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最大的作用,政府的作为主要体现在要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保障所有的公民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真理欲辩欲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才会防微杜渐让大家在争论过程中自动淹没那些极端言论、那些暴力言论,否则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依法治国不是叶公好龙,依法治国是要保障公民追求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幸福的自由,自由是人最大的幸福,自由就像空气一样,如果不给自由就像雾霾一样,百姓只会怨声载道,越压制越适得其反,如果百姓幸福了就无欲无求,以百姓心为心,无欲以静,则天下将自定。所以老子说:最上等的国君治理天下,居无为之事,最末等的国君治理天下,以权术愚弄人民。善治国家的人,不割裂事理,仅使万物各遂其性而已。治理天下应该本乎无为,不能过于强力,否则必会失败。治大国好像煎小鱼不能经常翻动,常常翻动小鱼就会破碎,不可以朝令夕改,过于多事,否则人民不堪其扰,便会把国家弄乱。所以我对任何运动、形式主义都保持谨慎地担忧。

关于刑罚。老子论刑罚绝对堪称刑罚学的鼻祖,让国外那些所谓刑罚学之父贝卡利亚、龙勃罗梭、加罗法洛、菲利等相形见绌。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详见第七十二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详见第七十三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详见第七十四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详见第七十五章】。

简而言之:不要逼迫人民无法生存、不要压榨人民的血汗,否则人民就会厌恶你,而一旦不害怕统治者的威势,那更大的祸乱就会随之而来。人民若饱受酷刑或频繁遭受刑罚,到了不怕死或不怕坐牢的地步,以死或坐牢相威胁有何用?但从古至今证明刑罚越多、越残酷的时代,犯法的人却并未止步。刑罚不在于其严厉性而在于及时性,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当下的中国,监狱早已人满为患,不停在扩建监狱。百姓轻则被以非法经营罪、寻衅滋事罪予以定罪量刑,为官者轻则被以贪污、受贿罪予以定罪量刑,这些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现在立法倾向,动不动就将行为予以定罪而且还是重罚,让人不敢讲话,生活在恐惧中,从没有考虑到刑罚的谦抑性及最后救济性,从没有考虑到刑罚的宽和性以及教育性,我对当下中国立法过程中对行为定性为犯罪随意性及严厉性,司法过程中频繁使用刑罚及重刑的趋势非常担忧。

关于个人修行。儒家的思想比较入世,道家的思想比较出世。

上善若水【详见第八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详见第九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详见第十三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详见第二十二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详见第二十六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详见第二十八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详见第三十三章】。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详见第四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详见第五十六章】。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详见第五十八章】。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详见第六十三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详见第六十四章】。

知不知,上;不知,病【详见第七十一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详见第七十九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详见第八十一章】。

简而言之:为人要善良,不争为争;谦虚,功成身退;宠辱不惊,委屈就全;沉着、稳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常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德报怨;知道说不知道为上智,不知道说知道乃有病;不要好高骛远、轻诺寡信。老子的每一句话都蕴藏着最高人生的哲理,言简意赅、大道至简,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将受益匪浅、醍醐灌顶。所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

读《高老头》有感作文2500字


不过,再一次翻阅时,我对高老头这个人物又有了新的发现和体会他不仅是当时社会历史现象的代表,初看时的一个懦弱忍让,逆来顺受的资产阶级面粉商,还是一种父爱的极致与典型,他的爱,是一种义无反顾的痴心的爱。正如巴尔扎克在给韩佳斯夫人的信中所说,这是一种充满巨大力量的感情,无论是灾难、痛苦还是不义,任何东西都不足以破坏这种感情。

是的,父爱的痴心已经让高老头完全沦陷其中,无法自拔。然而,这父爱又是多么地可悲可怜他倾其一生所有心血,满足两个女儿任何奢侈的愿望,而内心渴望的仅仅是得到两个女儿的爱,渴望和两个女儿待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可惜的是,高老头心中旧有的宗法观念是无法影响在新时代道德观念下长成的两个女儿的是他间接地教会了她们无所顾忌地去挥霍金钱以满足自己的虚荣与贪欲。

正如品读《高老头》的许教授所说:她们是资产阶级贵妇人,金钱势力下可怜的奴隶,主宰她们思想和行动的是比骨肉之情更为实际,更加有用的金钱。

高老头的这一情感让人不禁会联想到现如今的一些家长和老人对孩子的态度,他们绞尽脑汁地去满足他们所有的需要。一对夫妇老来得子,于是异常兴奋,对他们刚出生的孩子倍加呵护,让这个孩子每天都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可当这对夫妇去世后,留下的,是一个毫无生活自理能力的青年孩童;等警方赶到他家时,看到的是一个正躺在摇篮里的婴儿!当然,这是一桩很罕见的事例,但由它反映出的却是常见的事实一些父母被情感冲昏了头脑,一味地宠溺孩子,接而影响到孩子的未来,他们的做法甚至也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

其实,仔细一想也不难觉出,高老头也是在期盼着用金钱来买到女儿的爱。身为一个资产阶级,他心中固然以为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女儿的爱。毋庸置疑,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成了造就他悲剧的原因之一;而他在临死前的一番独白是何等地震撼他早就意识到女儿对她好是为了他的钱,是为了买更多的首饰或是为了还私人债来使自己过上安逸的生活。但是,说到底,他太爱他的女儿了!爱到几近疯狂的地步,爱到不可理喻的地步!一个父亲,为了女儿,竟然变的如一条哈巴狗一样,家产、尊严全部在女儿的挥霍中付诸东流,晚年到头也只落得在一个简陋的公寓里愤郁而终,连一个像样的葬礼也办不成,只能草草了事。

纵观其一生,他的悲剧在于,在这个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中,企图使金钱和感情和谐相处,而在实际生活中,他又未能让自己的理智来控制感情。因此,他那脆弱的宗法道德观念在面对女儿的虚情假意、百般奉承时,理智溃然决堤!

高老头的父爱悲剧,既是其个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方面,是他的溺爱侵蚀了他的内心,使他的理智被情感冲昏了头脑,任由两个女儿牵着鼻子走。是的,即使你们刺透了我的心,可每一碎片依旧是父亲的心。我甘愿为你们受苦受难。正因为无意识和感情在那儿潜移默化,意识的防范实在并非无懈可击。

但不可否认,这样的父爱或许愚蠢,但也是深沉的,可敬的,令人动容的!

另一方面,金钱的无情,人情的冷漠见证了他愤郁而终的悲剧。金钱就不必多说了。至于人情冷漠,则在高老头的女儿女婿们以及房客们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大女婿还说,他活着也好,死了也好,与我无关。;女儿们也都有自己的苦衷不能去看望临危的父亲;那些自私的房客们在高老头死后恢复了平时不关痛痒的态度,等第二天再从巴黎的日常生活中另找一个倒霉鬼作为他们消遣议论的谈资。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鲁迅先生写作的《孔乙己》,两个主人公虽遭受不同的苦难遭遇,但事后受到的冷漠和嘲笑却是如出一辙。

即使听到曾同住一年的房客的死讯,这群人依然自顾自地开玩笑,他死也好,活也罢,反正没有差别。是啊,对于一个非亲非故的人,他们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呢?人的生命在他们眼里是那么地卑贱、不值钱,活着也好,死了也罢,与他们毫无关系。可高老头的家人呢?他们又在哪里?

在漫天的笑声中,我看到了金钱挥霍者们可憎的嘴脸,精神的空虚,情感的冷漠,还有社会的悲凉,时代的悲剧。

在现代社会,其实也不乏与房客们本质相同的人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在一些人心里早已根深蒂固,只是大多数不愿承认罢了。对于别人的苦难,或许偶尔会嘘寒问暖几句,但很快就会忘却。想到这里,我不禁想问:我们不是一直在提倡人心团结真、善、美吗?只要我们简单地将心比心,把别人的痛苦与烦恼看作是自己的痛苦与烦恼,那么这种感觉就会更加真切,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会在无形中更加贴近,不是吗?

如果人人都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为他人考虑,尽心帮助他们,那么,创建和谐社会还会远吗?

这里的巴黎社会与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简直如镜中重影一般,市侩人情,金钱至上,让人看着不由心生一种莫名的悲哀因为不仅是东方,西方人民也同样遭受着悲苦的命运。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难道真的不存在坚守内心的纯洁与正直,勇敢向社会发起挑战的人吗?或许有,但少之又少,因为那样的社会容不下正人君子般的人物,而对于那些即使是通过卑劣行径攫取财富的人在那里也会受到上流社会的敬重与景仰,为他的可耻勾当干杯;而一个正直的穷小伙却会受到无以数计的鄙视和嘲弄,他们,一文不名!人,都是有自尊的,自然不想就这样苟延残喘地活着,于是在别人有意无意地点拨与潜移默化下,开始背离了曾经的道路,开始为适应这个社会而奋斗正如拉斯蒂涅。

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曾在《谈美书简》一书中谈到:当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忠实而又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们感到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认识或预感到革命非到来不可,那么,他就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就是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而巴尔扎克正是如此。他笔下的公寓无疑构成了那大千世界的一个缩影,深刻地折射出了当时时代社会的特征。

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带给人的现实意义。一百多年后,我站在时光彼岸,寄语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坚守心中那一方净土,不要让思想与理智轻易被利益和情感所影响,保持着内心的那份纯净,昂首走向未来!

相信《读《太平天囯史纲》有感2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人间有情天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