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和爱家长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新的世界,让我们沉浸其中,废寝忘食,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规矩和爱家长读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规矩和爱家长读后感(一)
管忠平
读过同事推荐的《规矩和爱》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书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的确,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规矩和爱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它是像太极图那样相互融合相互区别。
我的孩子今年8岁了,在孩子小的时候也读过《父母必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类似教育孩子的书。我对孩子总是说:从小做事要踏实,不能浮躁、做人要诚实,为人要善良,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看电视、玩ipad会影响视力等等,总之一切都是对孩子的众多要求,读了这本书才深刻的意识到,作为父母的我们往往忽略了对自己的要求。就拿最简单的事情来说,平时我们不让孩子玩太长时间ipad,可做家长的我时常拿着手机在不停的看新闻、刷朋友圈。一次,孩子一本正经的对我说:"妈妈,你回家能不看手机吗?玩手机对颈椎不好,你说过你颈椎不好的呀。" 当时,第一反应是孩子会关心人了,心里暖暖的。再仔细想了想,孩子对妈妈有也立下了规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大多数情况下,我么都没有做到,可恰恰相反我们对孩子立下各种规矩,而且立下的规矩,要求孩子要不折不扣的做好。就拿每天的刷牙来说吧,我们都知道正确刷牙的时间是三分钟。可孩子刷牙是往往都做不到。之后我们就会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的告诉孩子,现在不好好刷牙的话会有蛀齿,长大后就要牙疼……孩子一边听着家长们的唠叨,一边按照自己的方法刷着牙,好像没听见似的。偶尔听烦了就会冒出一句,你们大人们刷牙也没刷三分钟啊,干嘛要求我呀。的确,我们做父母的不能只盯着孩子身上的缺点,一味地要求孩子怎样做,而要时时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要先学做好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
如何做好父母呢,答案就在本书中。作者王涛对父母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是不占有原则。孩子不是你的,你可以爱她、教育他,但是不能占有他;二是规矩和爱统一原则。成功的教育是爱和规矩的结合,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三是情商先于智商原则。一个人的成功至少70%归于情商,不到30%归于智商;四是共同成长原则。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受教育成长的过程,要改变孩子,父母必须改变。
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未来。他们理应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让有爱的"规矩"时刻伴随他们的成长。
规矩和爱家长读后感(二)
在规矩和真爱之间游走
龙巧平
一本好书犹如一泓清泉,它能让你在困惑之时有醍醐灌顶之感,对我而言王涛博士所写的那本著名的《规矩和爱》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使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在座的大多数同事都和我一样,现在是身兼两大极其重要的身份----父母和老师。即使暂时没有做父母的同事,很快也将成为父母,从而拥有父母、老师合二为一的特殊身份。所以,我以过来人的身份,以两个孩子的母亲的身份,以19年教龄的教师的身份,强烈建议各位认真阅读这本《规矩和爱》,我想,读完这本书,无论对于我们做老师,还是做家长,都会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这本书不像纯理论的家教指导书籍,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话语、生动真实的案例来写作的,所以读起来很舒服,很自然。这本书围绕一个中心观点,阐述了四个原则:
一个中心观点是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为人父母的四大原则是:不占有原则、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共同成长的原则。
由于时间问题,我无法一一详细复述作者的说法,但是,在作者阐述观点的过程中,有几句话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第一句话是"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我们很多职业,在正式上岗之前,是会经历长时间的正规的训练的,比如我们的教师资格证、我们的驾驶证、其他行业的资格证等等,都是在经过系统培训后才能取得的,也只有取得这样一些证件之后,才能顺利进入到相关的岗位。但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这个最重要的岗位却没有经历这样的系统培训。往往是在匆匆忙忙之中,当自己还处于茫然状态的时候,就已经主动或被动地做了父母。而实际上,父母作为一个生命最重要的启路人,"如何做父母"是极其重要的。包括基本的育儿知识、孩子成长不同成长阶段的基本特点,等等,我想绝大部分父母都是茫然无知的。这样的茫然无知,是很难让孩子一出生就能得到科学的引导和培育的。因此,我们还没有父母的,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应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的准备,已经做了父母的,更要尽快补上这一课,不要耽误孩子太久。我们还常常说,作为父母的老师,和没有做父母的老师,又是不一样的。虽然说这样的观念不一定准确,但是也告诉我们,"学做父母"和"学做老师"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我们作为老师,更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孩子的身心、年龄特点。
第二句话是"作为老师、父母,要反思自己当年的受教育的模式,从而规避不正确的循环".这句话还是接着上一句话的意思来说的。正因为老师、父母"上岗"前的系统培训、准备不足,所以导致在匆忙上岗之后,往往单纯凭借经验、感觉带孩子。在这样的模式下,往往会导致恶性循坏,自己以前孩童时代家教严厉,家法森严,那么也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以严厉的家教、森严的家法对待,如果以前小时候倍受宠爱,那么也有可能会继续宠爱自己的孩子;当然,也有互补的,比如以前自己小时候受了很严厉的家法,处在压抑的家庭环境,那么对自己的孩子则可能特别宽松民主,以弥补自己小时候的遗憾。这样的模式,大多会恶性循坏,导致家庭教育一直走不出这个怪圈。做老师的也是一样,如果不能客观地反思自己求学过程中所受教育的对错,那么就有可能像做父母一样,把自己以往的教育模式传承到自己的学生的身上,这样也会出问题。所以,我们做父母也好,做老师也罢,一定要积极反思和检讨自己的成长经历,有积极意义的,继续传承下去,明明是自己曾经反感或很受伤的, 那就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学生延续下去。这样,教育才有可能与时俱进,越来越好。
第三句话是"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在我们心目中,规矩往往是生硬的,是严厉的,而真爱往往意味着温和、包容。这两者似乎是一对反义词。也正因为如此,生活中、教育中,以及我们的家长中,经常有两个极端的案例。我非常 赞同两者的结合。规矩是一定要有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讲规矩,一定会造成大错。那些被打下来的贪官,就是因为不讲规矩。我们制定校纪班规,强调纪律制度,就是要让孩子们有对规矩和制度的敬畏感,这一点,我们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天下第一,所有人和事都得围着自己转,这样的情况会出问题。那么规矩也不是冷冰冰的,要让孩子们懂得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规矩,这个规矩对自己有什么作用和帮助;而真爱不是滥爱,不是无原则的爱,而应该有原则,有底线。作者提到一个说法,叫做"用爱打孩子,用规矩来传递爱",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做父母,做老师都可以认真体会,家庭里、班级中,一定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既要执行校纪班规,又要讲究爱的艺术,把握这个度,做严格型的父母老师,而不是做严厉型的父母老师,显得很重要。该狠心的时候,就得狠心地坚持;该包容理解的时候,就耐心地包容谅解。在这里我想说说我以前教过的两位学生,父母对孩子不同的态度,小孩的发展完全不同。一位学生听力有点问题,但他的妈妈把他作为正常的孩子看待,他上小学低段时,他妈妈为了他,虽然家离学校有点远,但她会每天等小孩上完晚自习后来接他,回来家后,他妈妈会让小孩去预习第二天学的知识,因为她怕小孩第二天由于老师有时声音小点没有听到的话,就不知道了。偶尔小孩作业没做完,她会一直等到小孩做完才走,由于她的坚持,这位学生的成绩优秀且也比较自信,不会因为自己有点缺陷而不合群。到这位小孩上初中时,她妈妈为了培养他的独立能力,有时自己因为有事没来接他时,就让他在上完晚自习后(那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半了)一个人打的回家。这个学生一直表现很棒,根本就不像是一个有点缺陷的孩子。这中间她的妈妈付出了很多。她妈妈每次与我聊的时候都是眼里充满了眼花,最开始是无奈的眼花,现在是开心的"眼花".一是她自己一直的坚持和她对孩子的"狠心". 其实她真正做到了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另一个就是刚好相反。这位学生,因为小时候体质弱,所以带得特别娇气,他妈妈天天陪着他做作业。他妈妈付出的比一般的妈妈多很多倍,但由于她最开始的娇惯,导致他的各种习惯都没很好养成。其实这个小孩是很聪明的也是很重感情的。他每次只要认真去做作业,他的正确率还是很高的。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请了两天假,他就打电话来问我情况怎样?在哪个医院,他想来看我,当时真的很感动。所以对他,我们老师也确实很关心,虽然他的成绩不理想,但他真的很可爱。这就是爱而没有规矩造成的。
我们经常听到一种声音-----孩子越来越难管教了,学生越来越调皮了。这样的情况,让人多少有些无奈。当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看我们用怎样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用怎样的处理方式来对待,如果处理得当,将规矩的坚持和真爱的传递结合起来,我想,应该是件好事吧。让我们用心当父母,用心做老师,既用规矩育人,又用真爱育人,将孩子们培育成为既懂规矩,又懂感恩,既谦卑,又自信的现代人。
规矩和爱家长读后感(三)
李李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中国的老话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所验证。所谓做规矩就是设定界限并遵循规矩,即使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美国,无论是科学的杂志还是通俗的育儿必读都强调要给孩子从小设定界限,甚至呼吁做规矩要从婴儿出生就开始。其中的道理很简单,那便是规矩是迟早要做的,越早做,所付的代价越小而收益越大。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了王涛的著作《规矩和爱》,里面有句话我非常认同——"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全书以这句话为主线,强调了爱不是无拘无束的,规矩也不是对孩子的强制,居高临下的束缚。
由于自己的成长环境,就是那种严父严母形的家庭。小时候很少听到父母的鼓励和表扬,好像我们都不是父母眼里的优秀孩子,因为都是服从父母的教诲和指令,也就没有过现在孩子的叛逆期,甚至没有过青春期的朝阳感,其实过分的严格教育会压抑孩子内心的快乐。当然,父母对我的言传身教,有些是有益的,比如做人要诚实守信、为人要热情善良、做事要踏实肯干、不好高骛远、不徒有虚名等等,但也有些不好的地方,比如生活中不敢有任何闪失,小到打破一个碗,大到办错一件事,都会遭到父母的责骂,所以我做事都是小心谨慎的。所以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理解和自由成张的空间是很重要的,这也是父母对子女爱的体现。
学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
1
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学做父母应该先于教育孩子,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现在80后和90后的年轻父母们本身就是独生子女,受宠于自己的父母,还不知道怎样做好父母的儿女的时候,就成为了孩子的父母,有的就把孩子当宠物,高兴的时候抱抱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地发泄给孩子,有时孩子会察言观色看妈妈的脸色行事,父母的行为无意识的会令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和成长,要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意以及谦卑态度,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在现实中往往非常艰难,这是要靠自身的自律不断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2
父母这个岗位无人代替
"为人父母是教育也是艺术,它既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乐,又可以让你体验人生至痛".现在,很多家长没有把教育子女当成人生的至要,他们不愿意静心谦卑地来阅读品味那字里行间的爱和美妙,而是一味地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赋予孩子过多满足自己心里期望值的虚荣,恨不得孩子都是成龙成凤的材料,也有的家长以自己的工作事业为重,忽视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孩子有老人代管,但父母的爱是别人代替不了,父母这个岗位是无人能够代理的,孩子和父母的(特别是母亲)连接是独特的,也是天然的,孩子和父母的依恋是一切社会学习的基础,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辈子最重要的老师。
3
别以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
为人父母是这个世界上从事最多的岗位,这个岗位不仅重要,其专业要求也很高,可是我们上岗前都没有接受过基本的培训,我们缺失的是学习意识、缺失的是谦卑的态度。
4
为人父母要谦卑
敬畏和谦卑是智慧的开端,学做父母也要有谦卑的态度,我们许多家长可能在社会、自然、理工科方面有自己的专长,但是为人父母却是我们从未学习过的科目,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所要学习的育儿知识远远超过我们的前辈,这些新的知识和观念就要求我们保持谦卑的学习态度。
5
为人父母需要专业培训
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他们都在接收,怎样和他们交流?怎样引导他们?都是崭新的课题,无论是《三字经》还是《朱子家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懂得传统教育的原理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与时俱进。教育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育者在面对不同孩子,不同环境时,创造性地把基本的原理发扬光大。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
6
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
《圣经》的"箴言"是以色列历史上最有智慧的君王所罗门写给自己孩子和世人的训言。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人的一生果效是由心发出的,我们教育孩子的果效岂不也是如此?你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你内心对规矩和爱的态度。你内心是否有爱,是否尊重规矩,要比你对孩子用怎样的方法和提什么要求重要得多。可惜很多年轻的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求方法而不反思自己的理念。这种只想用计,不想用心的功利态度,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我们身体力行的,教育便是水到渠成的。古人说的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
在成人的世界,自由和节制并不矛盾,追求自由需要对自身的节制,节制也并不妨碍自由。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在鼓励天性的同时要求自我约束也是可以平衡的。知易行难,很多道理到落实的时候总有诸多困难,谁也不能保证一定得以全部贯彻。同时,孩子作为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有其独立的性格和灵魂,并不是同样的教育方法就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一切都会有变数,作为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审视自身,不断修正教育方式,且行且进步!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规矩和爱读后感
【篇一:规矩和爱读后感】
接受恩师的邀请,在写下这篇读后感之前,我思量了好久如何构架文章能够表达清楚我的感受。再次翻看书籍,回想这两年多走过的路,我突然意识到,也许压根就不会有框架,有的就是一个心态,具体说来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我的孩子还不到两个月。朋友送来,翻阅过后,感受不是那么深刻,但是对其中一句话很有印象。那句话的大概印象就是,要从父辈对我们的教育中进行反思。是的,我的母亲对我属于那种相对高压的教育,学习至上、规矩至上。从上学开始,自己衣物,自己洗,在培养我独立性的同时,或多或少得缺失了一些少年应有的快乐。甚至为了我的学习,母亲把家里的电视剧给卖了。那个时候的我,虽然没有太多的抵触,但是那种近似空虚和孤独的感觉,至今让我难忘。
按照母亲的想法,我如愿进入大学深造。但是,母亲万万没有想到,高考志愿我一个省内的学校也没有填,一心想着自己闯荡,全然不顾长辈的心情。时至今日,母亲埋怨我离家太远,而我也开始后悔,亲情的释放被空间的距离生生地拉扯开。尽管安家落户首都,孩子天真,丈夫顾家,但是那种思乡的心情和无法照顾长辈的感觉却时不时让自己心塞。
说了这些,并不是埋怨母亲,而是因为《规矩和爱》的那句话让我想到这些,时至今日,我甚至对我曾经不顾一切的离家行为有些许后悔。映射到我自己身上,为人父母应该怎么做?是延续母亲的做法?还是实行新时代父母所推崇的自由教育?
中国有句古话过犹不及,凡事不可过度和偏激。作为华人家庭,尽管接受了一定西式的教育,但是毕竟我们暂时没有能力也没有想法让孩子进入西方社会,所以一定还是有一些传统的内容渗入家庭教育中。对于传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是必须要做的。
【篇二:规矩和爱读后感】
在我看了,规矩这个字眼比较刺激,但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将来步入社会所需要的生活能力是很重要的。
正因此如,怎么看待规矩很重要,也在于每个家长的理解。给孩子立规矩,并不是说要给孩子禁锢在一个家长画的圈圈里,更不是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我探索。具体说来,我的孩子现在两岁两个月,他可以掏马桶水,可以拿着扫帚胡乱扫地,但是要注意安全,出门在外,动任何东西也要经过别人的允许。孩子在家瞬间就可以把家弄的乱七八糟,但是我们会在一旁辅助他的安全,告诉他避免发生类似呼叫120的事件。疯狂玩耍之后,家长要有耐心配合孩子把东西收拾好。尽管两岁多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把东西完全摆整齐,但是他可以知道哪些东西放哪。完成之后,给予一定的表扬,让孩子享受收拾这个游戏的过程。
在我们家,孩子的东西,他可以自主选择玩耍,但是不是他的东西。我会告诉他,你动之前要问问妈妈:妈妈请问,这个我可以拿吗?这样做,也是希望他养成尊重人的习惯。当然,我会请孩子帮忙一起做家务,尽管有时候看来他的参与就是帮倒忙,但是多花一点时间和耐心,大人孩子确实皆大欢喜。热心参与、团队协作,这个也是我比较看重的情商培养之一。
有时候我都在和朋友开玩笑:我的孩子可以学习不好,但是习惯一定要好。只要他努力了,成绩可以不好,只要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就足以。在我看来,尽管母亲经历了磨难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但是孩子不应该成为母亲的附属品。我们给他们的教育,不应该是上一辈所奉行的灌输和管教,而是鼓励和引导。
【篇三:规矩和爱读后感作文】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君子之心、长存敬畏。为人父母需要有谦卑、敬畏的态度,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受教育的过程,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我作为父亲为没有主动系统学习孩子教育理论感到惭愧,读了这本书后对家庭教育方法重要性在思想认识上有提高,如何把规矩和爱融合到教育孩子上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更感到肩上的责任和压力巨大。
1、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要平等对待和尊重孩子,但是爱的同时要给孩子立规矩。从幼儿园到现在我们基本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学习生活中绝不勉强孩子,他上的兴趣班也很少。我们家长是凭着自己的想法,没有用内心对他的爱,给他做好规矩。比如:①一次只专心做一件事②回家后立即先复习再做作业③每天听20分钟英语磁带。我们家长没有给孩子订立规矩的惩罚和奖励具体标准,这样的规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我们还存在父母之间的教育一致性问题,让孩子无所适从。
家长要向对待朋友那样平心静气的和他交流,摆正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对孩子保持一种尊重和理性。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我们对规矩和爱的态度。工作生活的认真严谨、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尊重长辈、师长,遵守约定和承诺,都是具体表现,要用我们的好习惯影响孩子守规矩。
2、陶行知先生关于四块糖的故事,结果是让学生自己主动承认错误: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样的方式。现实生活中,夏新鹏犯错误时一定有很多委屈,想着怎样为自己申辩。我和他的母亲可能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或者根本不听他的辩解,往往采取简单的体罚或者语言上的责骂。无法让他自己领悟错在哪里,他不明白规矩一定不能违反。陶先生用爱的方式让这位同学一下子自己领悟到了那深处的规矩。故事体现了王涛博士的教育理念:成功的教育是爱和规矩的结合: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
因此,学习带着爱去做规矩,带着爱心做规矩,学会忍着、控制情绪做规矩,收敛自己的怒气,仔细分析孩子的动机,使我们不仅能看到自己的问题和责任,或许我们还能看到孩子错误背后的良好动机。我没有陶先生这么高的教育水平,但是我会记住这个故事、这本书中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时刻提醒自己,用满心的爱去教育孩子接受规矩。
3、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最终是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在社会上的,要想成功必须先要有责任感,能吃苦,有明确的心里目标、标杆。世界冠军关颖珊关于教育印象最深的训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方面夏新鹏的毅力、吃苦精神严重不足,怕困难,没有迎着困难上和解决问题的坚韧不拔的信心和耐心。我要帮助孩子现在从内心树立独立生活的责任感。目前阶段性的目标是考上一、六、八中学,让他看看自己目前的成绩和目标成绩之间有多少差距。
4、我同意书中孩子可以打的理论,要带着爱心、不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去打,打之前要心平气和的告诉孩子他违反了什么规矩需要惩罚,用木尺或者苍蝇拍打屁股、打手,打的目的是让他遵守规矩,接受违反规矩的惩罚结果。
5、情商培养。情商是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感受和认知,并将这样的认知用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和他人相处。夏新鹏对自己的评价是脑子不笨,但是经常上课管不住自己,还有点懒惰。上课经常不听课被老师喊起来,但是他却回答出了老师的问题。六年级学校数学竞赛得了满分,班主任章老师(数学老师)讲他是怪才中的天才。他喜欢看笑话书、画画,学过几次绘画素描,于是上课开小差在书本上画成了经常事。他喜欢交朋友、爱面子,借给同学的钱,直到临毕业是我去找对方家长才要回来。我认为近年来由于家庭关系紧张,很大程度减少了对孩子的关心,孩子由于既缺乏规矩又缺乏关爱,出现了成绩下降、逆反、没有精神寄托的不良情绪。我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学习、生活目标,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他的交往、合作能力。
《规矩和爱》是王涛博士关于教育理念和知识技能的几十年研究成果,通过阅读我认识到了为人父母要用心去培养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体现规矩的爱;要帮助孩子学会客观积极评价自我,控制情绪;培养孩子建立积极明确的内在动机、同理心、合作交往能力。我也要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不以事情多为理由,积极抽出时间迎接教育孩子这项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
【篇四:规矩和爱读后感】
自从作了父亲,读过一些养育孩子的书。虽然也知道情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但也仅限于鼓励浩涵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见到熟人要主动打招呼等等。最近,看了《规矩和爱》一书,特别是详读了其中关于情商的两章,颇有一些感触。
如上所述,本来只认为情商重要,但是本书却认为情商高低,将决定人生是否幸福和成功。如此高的定位,让我有些吃惊。但是仔细一想,这样高的定位确有其道理。身边一些职场之路走得较顺利的朋友,确是情商高的人。
下面我就自身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书中的一些观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情商先于智商原则书中的一些举例,和身边的一些实例,均证实了这一观点。我也从内心认同这一原则。浩涵是一个内向、害羞的孩子,从上幼儿园时,我们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采取的措施是,送浩涵上幼儿园时要求他主动和老师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现在,数年过去了,坦率地说,效果有但不大。读了这本书后,更坚定了我们要把这一做法坚持下去的决心。并且要想更多的方法,如鼓励浩涵多参加一些集体项目的活动。
二、共同成长原则情商的发展主要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一个孩子怎样感受和管理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母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感受及管理。检讨自身,自已不是一个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特别是在孩子屡教不改和辅导孩子学习,而孩子不能很快领悟时,容易发脾气。这是否也影响了浩涵呢!在这方面我不仅要和孩子共同成长,而且要优于孩子成长。
三、不占有原则此一理念与我较符合。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制品,年龄虽小,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立想法的人。父母不要将自己失去的,想要在孩子身上实现。父母不要代替孩子选择。父母要做的是提醒、引导孩子做出选择,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立想法和做法的人,当然孩子的选择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逻辑之上,不能太特立独行。
四、规矩和爱统一原则高尔曼认为情商由五项要素组成: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同理心和人际交往技能。我认为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其它四项要素的基础。父母的教育方法和沟通技巧培养孩子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即不以自己为中心,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孩子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也有助于孩子树立积极的目标,从而获得积极明确的内在动机。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也能使孩子客观的认识自己和别人,有助于孩子形成换位思考的方法,即同理心。只有客观的认识自己和别人,才能在此基础上加强人际交往能力。
【篇五:规矩和爱读后感】
初为人父母,为了更好的、正确的教育小孩,在钟老师的推荐之下,用了一周的时间认真的拜读了王涛博士所写的这本书。结合小孩和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受很多!也学到了很多!为小孩乃至自己日后的成长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纵观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王涛博士对于情商和智商的精彩描述说到了我的内心深处,让我更加认识到小孩的未来必须有更高的情商培养,才能让幸福陪伴一生,而不是简单的好学校成绩和多么出众的才艺等等。因为只有有了很好的情商,才能更好的面对学习和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种种的挫折、失败!它也是战胜一切考验的基础。
第二点,王涛博士讲的那位西部牛仔的蒙迪和害羞男孩的真实故事。蒙迪如父母,害羞男孩如子女。蒙迪的父亲为达到驯马的目的,用了很多残忍的方法,而蒙迪却用了新方法,一种充满爱的方法,也一样达到了驯马的目的。可是蒙迪的父亲却一点不认可,还毒打了他一顿。这里正是提醒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在以前不知道用种何方法培养小孩做错了很多事,给小孩留下很多坏习惯和错误的认识。现在有了好方法而我们却又不会理解、消化用在自己日后对小孩的教育之上!
这次很感谢钟老师为我们推荐的这本书,安排的这次读书活动。也是对我们家长教育理念的一次提高,让我们又拾起了放下十几年的学习。
【篇六:规矩和爱读后感】
鼓励孩子自由发展和探索,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态度,拥有快乐生活的能力。
还有一点,我觉得挺重要的,那就是立规矩前,父母一定要做到,做规矩的过程一定要以一个享受和玩的心态来面对。例如刷牙,我都是当着孩子面刷牙,让他参与进来帮妈妈们刷牙,然后趁势告诉他自己也可以刷牙,但是需要妈妈帮忙。现在,喝奶、漱口、讲绘本、牙线、刷牙、涂护牙素,对我儿子来说是一个很自然的程序,如果少一样,反而他还会告诉妈妈,他要坚持。
孩子兴许生来就是改造父母的。时至今日,身边的朋友没有一个人预料到我会成为这样的母亲,我想着就是孩子给我的改变,愈发懂得面对一切该有一个怎样的心态。现今社会有很多极端伤人事件,很多人在抱怨社会环境不好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人情商能力低的一个因素?情商教育有很多因素,但是作为初入人世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的确是情商培养的第一道防线。
也许生活可以不富有,但是情感不能贫苦,乐观的心态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作为新新父母,我希望我能够成为我儿子的朋友。等他成长为一名会快乐生活的普通人时,我想我就可以真正享受我的生活,而生活中却有了一个年轻、乐观的朋友。想到这些,我就又有些激动了,陪伴孩子成长的动力和激情再次燃起
随想随写,胡言乱语,希望各位多多包涵。任何一本书,一个人的经历,都只是借鉴,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因人施教,用爱去打造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长,感恩!
【篇七:规矩和爱读后感】
花了整整两个晚上的时间,读了孩子老师推荐的这本书,不生嘘唏。一边庆幸自己还是有很多观念相似,一边也在懊恼曾经错误的一些行为,应该更早阅读到这本书。
哈佛教育学家王涛博士不仅从学术角度,更从父亲的亲历来告诉我们,爱与规矩并不矛盾,更不对立,融合爱融合规矩,寻找平衡,树立孩子健康的人格才是教育的核心。
文中开篇就提出一个观点: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换句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潜移默化改变着孩子。这让我想起大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因为从没有做父母的经验,一直认为生活是家庭负责,学习应该是学校负责,把孩子送到学校,放学送到托学班就完了。最后的记过就是孩子完全成了学校里的头疼人物,不是恶作剧就是打架,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从这点看,确实,父母不是一种称谓,而是一种责任,需要去学习、去领悟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非常庆幸的是,我们很快意识到问题,及时进行了修正,并偶然的契合和王涛博士的不占有原则、情商先于智商原则、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
在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我大多数时候以我的价值观和认识在践行这教育的方法,虽不知道对错,但从孩子的现在的基本性格来看,还能聊以自慰。总结起来也就如下两条:
和孩子做朋友,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需求,而非仅仅停留于物质的满足。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孩子一起生活,吃饭、睡觉、聊天、玩乐等等,让孩子能感受到爱,同时也体会到他可以和你交流,因为我更愿意和他平等交流,而非滥用父亲的权威。时至今日,我和孩子们之间仍然能坐下来聊上半天,这也许就是王老师说的爱吧。
树立合理的规矩。记得大儿子刚转学到合肥的时候,只有我们爷俩过来,我和他一起探讨了规矩的重要性,并引导他,帮助他一起制定了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和一周的时间安排。因为是一起制定的规矩,并在过程中被我和孩子妈妈严格的要求执行,至今,这一时间表让然是孩子们的生活指导,甚至慢慢内化到孩子的习惯当中。规矩和爱,从来就不冲突。
在成人的世界,自由和节制并不矛盾,追求自由需要对自身的节制,节制也并不妨碍自由。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在鼓励天性的同时要求自我约束也是可以平衡的。知易行难,很多道理到落实的时候总有诸多困难,谁也不能保证一定得以全部贯彻。同时,孩子作为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有其独立的性格和灵魂,并不是同样的教育方法就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一切都会有变数,作为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审视自身,不断修正教育方式,且行且进步!
感谢孩子给我们的幸福感!
【篇八:规矩和爱读后感】
在老师的建议之下我们家长读了《规矩和爱》这本书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这本书强调了爱不是无边无拘的,规矩也不是对孩子强制的没有爱的教条。
孩子小的时候,也读过类似《父母必读》的有关的书,可都是比较肤浅的,那时候也没接受过心理学的知识,只是泛泛的说教,不是能够用心爱护理解孩子的心境。过分的严格教育会压抑孩子内心的快乐。我对孩子的总是说:不成材的成人,做人要诚实、为人要善良、做事要踏实、不好高骛远、要虚心好学等等,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学做父母应该先于教育孩子,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能孩子当宠物,高兴的时候喜欢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的发泄给孩子,自己有的时候就这样,工作中的不快也传给孩子,有时孩子会察言观色看着妈妈的脸色行事,无意识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和成长,要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意重新成长的谦卑态度,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在现实中往往非常艰难,这是要靠自身的自律不断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我常常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不忍心看到孩子在自己面前有一点闪失和痛苦,当孩子头疼感冒生病的时候,恨不得都把孩子得病转到自己身上,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个性,叛逆你的思维和你给予的教育时,你的爱又转化成恨,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甚至狠狠的对孩子说你是不是想看到我死?看了这本书才发现我们要理性的来学习和判断,我们若不通过学习和反思建立起理性面对孩子,那这种本能的爱也可以成为溺爱的洪水而泛滥成灾。
父母这个岗位无人代替为人父母是教育也是艺术,他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乐,也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痛现在,很多家长没有把教育子女当成人生的至要了,都不愿意静心谦卑地来阅读品味那字里行间的爱和美妙,而是一味的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赋予孩子过多满足自己心里期望值的虚荣,恨不得孩子都是成龙成飞的材料,有时候以自己的工作为重要,忽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孩子有爷爷接送给吃好喝好,但父母的爱是别人带替不了,父母这个岗位是无人代理的,孩子和父母的连接是独特的,也是天然的,孩子和父母的依恋是一切社会学习的基础,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辈子最重要的老师。
不是生了孩子就是母亲,不代表你就有教育上的养育能力。我大多就是照顾孩子生活起居,从生下来的饮食开始到上学后家长帮孩子背书包,大多数家长都是只要你能好好学习,不打架不闹事就行。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其实孩子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和我们做父母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就要学习,己不欲,勿施于人,先要做好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
为人父母要谦卑,敬畏和谦卑是智慧的开端,学做父母也要有谦卑的态度,虽然我们许多家长有很多社会这些方面的知识,但是教育孩子就是一门很难学的学科,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所要学习的育儿知识,这些新的科学知识既有要我们有更加好学的态度,也为我们学做父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际指导。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只是父母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学习还离不开谦卑的态度。
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人的一生果效是由心发出的,我们教育孩子的果效岂也是如此!你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你内心对规矩和爱的态度。你内心是否有爱,是否尊重规矩,要比你对孩子用怎样的方法和提什么要求重要得多。只求方法而不反思自己的理念是不行的,这种只想用计,不想用心的功利态度,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学到了好多以前不曾知道的知识,虽然做了好多年的母亲,也没有学好教育子女的这一重要学科。现在学学,虽然不是学有所用,但亡羊补牢为时也不晚。
《规矩和爱》读后书评
《规矩和爱》读后书评
周炜平(55号周钲—父亲)
花了整整两个晚上的时间,读了孩子老师推荐的这本书,不生嘘唏。一边庆幸自己还是有很多观念相似,一边也在懊恼曾经错误的一些行为,应该更早阅读到这本书。
哈佛教育学家王涛博士不仅从学术角度,更从父亲的亲历来告诉我们,爱与规矩并不矛盾,更不对立,融合爱融合规矩,寻找平衡,树立孩子健康的人格才是教育的核心。
文中开篇就提出一个观点: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换句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潜移默化改变着孩子。这让我想起大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因为从没有做父母的经验,一直认为生活是家庭负责,学习应该是学校负责,把孩子送到学校,放学送到托学班就完了。最后的记过就是孩子完全成了学校里的头疼人物,不是恶作剧就是打架,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从这点看,确实,父母不是一种称谓,而是一种责任,需要去学习、去领悟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非常庆幸的是,我们很快意识到问题,及时进行了修正,并偶然的契合和王涛博士的“不占有原则”、“情商先于智商原则”、“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
在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我大多数时候以我的价值观和认识在践行这教育的方法,虽不知道对错,但从孩子的现在的基本性格来看,还能聊以自慰。总结起来也就如下两条:
? 和孩子做朋友,更多的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需求,而非仅仅停留于物质的满足。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孩子一起生活,吃饭、睡觉、聊天、玩乐等等,让孩子能感受到爱,同时也体会到他可以和你交流,因为我更愿意和他平等交流,而非滥用父亲的权威。时至今日,我和孩子们之间仍然能坐下来聊上半天,这也许就是王老师说的爱吧。
? 树立合理的规矩。记得大儿子刚转学到合肥的时候,只有我们爷俩过来,我和他一起探讨了规矩的重要性,并引导他,帮助他一起制定了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和一周的时间安排。因为是一起制定的规矩,并在过程中被我和孩子妈妈严格的要求执行,至今,这一时间表让然是孩子们的生活指导,甚至慢慢内化到孩子的习惯当中。规矩和爱,从来就不冲突。
在成人的世界,自由和节制并不矛盾,追求自由需要对自身的节制,节制也并不妨碍自由。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在鼓励天性的同时要求自我约束也是可以平衡的。知易行难,很多道理到落实的时候总有诸多困难,谁也不能保证一定得以全部贯彻。同时,孩子作为一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有其独立的性格和灵魂,并不是同样的教育方法就能得到同样的结果,一切都会有变数,作为父母,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审视自身,不断修正教育方式,且行且进步!
感谢孩子给我们的幸福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范文
我们现在的父母往往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智商情况,生怕自己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刚开始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不怎么重视情商,等到意识到了情商的重要性了,却已经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和很多刚荣升为母亲不久的妈妈一样,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又没有什么高见。近期学校发了《规矩和爱》这本书,这本书真的吸引了我,这是我印象中第一本想要一下子就看完的书。这本书是王涛博士所著,里面的一些观点我都似曾相似,但是自己提炼不出来,还有一些观点是我一看便欣然接受的。
是的,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我们得先学做父母。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积极准备好父母的角色,而是到了孩子呱呱坠地之后被迫地接受了这一角色。父母的角色没有扮演好,就来教育孩子,很多时候会让我们措手不及,以致使用错误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们。
我的女儿现在很可爱,你对她笑她就会朝你笑,有时甚至是她主动的,全家人因为她增添了不少的欢乐。很少的时候我抱着她喂奶的时候她非常不配合,那个时候我就有点气。看到王涛博士在书中的这句话:‘若没有理性的学习,父母本能的爱会随着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可爱”而慢慢消失。因此我们要趁着这份爱还在自己身上没有淡化,好好学习如何更加理性而长远地爱我们的孩子。’我们看孩子可爱不可爱是只有她表现出我们比较满意的样子我们会觉得她可爱,但她逆着我们的意思时这份可爱便消失了。孩子的可爱与否多么受我买的情绪我买的主观色彩的影响!我想这个不是真真的爱,只是有条件的爱!
真正的爱是对自己的克制,对他人的忍耐。这也是书中告诉我,并且我非常赞同的话。我们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常常会因为他们所放的的错误而生气,而学生也常常会因我们的所设的规矩有所收敛,但没过多久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对于学生的屡教不改和老师们持续性较差的教育,我想说是否在给孩子设立规矩的时候,他们没有体会到规矩背后的关爱,期望,可能想到的是老师因为生气儿惩罚我,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所设立的规矩就很死。对与老师们没有爱的规矩或者是愤怒之后的规矩,学生不理解,更不会去体会老师们的用心。所以老师们在喊冤,学生们在抱怨。也正是通过这些孩子们,我们想要比较好地教育他们,我们会不断地尝试,甚至不断地改变自己,历练自己,成就了孩子,最终也成就了自己。所以我也想用“锻炼”一词来劝慰自己,希望自己做得更好!
我对书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规矩和爱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乃是像太极图那样相互融合又相互相互区别。
我看到或是听到很多关于父母因为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铸成大错的事件。比如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李刚的儿子,药家鑫……他们的事例很值得我们这些当妈当爸的人借鉴。他们在家里最不缺的就是家长的疼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把好的先给孩子,他们想要什么、想去哪里玩都尽全力满足。
但真正的爱是有底线的,并不是不是放纵的爱。否则这样的爱就变成了害,在有关孩子个人品德、学习习惯、性格培养等大是大非问题上,是必须有一定的规矩的。规矩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平时一点一滴习惯的养成。真正的爱不是忽略型的爱,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爱。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这就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必须做到。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好与不好的习惯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书中还提到了情商与智商的关系,认为情商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更多的作用。我们现在的父母往往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智商情况,生怕自己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刚开始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不怎么重视情商,等到意识到了情商的重要性了,却已经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现在出现的很多的孩子成绩很优秀,甚至考上大学,但因为各方面的压力而付出惨痛代价的不乏其数。轰动一时的卢刚事件也是其中的一桩。所以对于我所教的学生们,我往往更在乎的是他们的情商,他们的态度和对事物的世界观,其次才是知识的传授。
这本书看了之后,对于我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有班级里的孩子都有一定的帮助。也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地看一些好书,不断地思考,去面对这些需要改变的孩子们。让爱和规矩正真做到统一,我们要一起努力!
《规矩和爱》读后感范文
哈佛教育学家王涛博士不仅从学术角度,更从父亲的亲历来告诉我们,爱与规矩并不矛盾,更不对立,融合爱融合规矩,寻找平衡,树立孩子健康的人格才是教育的核心。
在老师的建议之下我们家长读了《规矩和爱》这本书“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这本书强调了爱不是无边无拘的,规矩也不是对孩子强制的没有爱的教条。
孩子小的时候,也读过类似《父母必读》的有关的书,可都是比较肤浅的,那时候也没接受过心理学的知识,只是泛泛的说教,不是能够用心爱护理解孩子的心境。过分的严格教育会压抑孩子内心的快乐。我对孩子的总是说:不成材的成人,做人要诚实、为人要善良、做事要踏实、不好高骛远、要虚心好学等等,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先学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学做父母应该先于教育孩子,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能孩子当宠物,高兴的时候喜欢孩子,不高兴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毫无保留的发泄给孩子,自己有的时候就这样,工作中的不快也传给孩子,有时孩子会察言观色看着妈妈的脸色行事,无意识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没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和成长,要有学习的意识和愿意重新成长的谦卑态度,父母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在现实中往往非常艰难,这是要靠自身的自律不断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我常常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不忍心看到孩子在自己面前有一点闪失和痛苦,当孩子头疼感冒生病的时候,恨不得都把孩子得病转到自己身上,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个性,叛逆你的思维和你给予的教育时,你的爱又转化成恨,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甚至狠狠的对孩子说“你是不是想看到我死?”看了这本书才发现我们要理性的来学习和判断,我们若不通过学习和反思建立起理性面对孩子,那这种本能的爱也可以成为溺爱的洪水而泛滥成灾。
父母这个岗位无人代替“为人父母是教育也是艺术,他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乐,也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痛”现在,很多家长没有把教育子女当成人生的至要了,都不愿意静心谦卑地来阅读品味那字里行间的爱和美妙,而是一味的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赋予孩子过多满足自己心里期望值的虚荣,恨不得孩子都是成龙成飞的材料,有时候以自己的工作为重要,忽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孩子有爷爷接送给吃好喝好,但父母的爱是别人带替不了,父母这个岗位是无人代理的,孩子和父母的连接是独特的,也是天然的,孩子和父母的依恋是一切社会学习的基础,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一辈子最重要的老师。
不是生了孩子就是母亲,不代表你就有教育上的养育能力。我大多就是照顾孩子生活起居,从生下来的饮食开始到上学后家长帮孩子背书包,大多数家长都是只要你能好好学习,不打架不*就行。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其实孩子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和我们做父母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就要学习,己不欲,勿施于人,先要做好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
为人父母要谦卑,敬畏和谦卑是智慧的开端,学做父母也要有谦卑的态度,虽然我们许多家长有很多社会这些方面的知识,但是教育孩子就是一门很难学的学科,作为现代社会的父母,所要学习的育儿知识,这些新的科学知识既有要我们有更加好学的态度,也为我们学做父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际指导。意识到自己需要学习只是父母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学习还离不开谦卑的态度。
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人的一生果效是由心发出的,我们教育孩子的果效岂也是如此!你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你内心对规矩和爱的态度。你内心是否有爱,是否尊重规矩,要比你对孩子用怎样的方法和提什么要求重要得多。只求方法而不反思自己的理念是不行的,这种只想用计,不想用心的功利态度,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学到了好多以前不曾知道的知识,虽然做了好多年的母亲,也没有学好教育子女的这一重要学科。现在学学,虽然不是学有所用,但亡羊补牢为时也不晚。
规矩和爱的读后感
规矩和一爱一的读后感(一)
身为一名母亲,我也读过了不少有关于育儿的相关书籍。有些是教导方法的,有些是说明沟通技巧的。有些是讲解教养方式的,有些是解析孩子心理的。在众多的同类书籍之中,我认识到了当今身为父母的不易。而养育好一个孩子的前提是家长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者正确的教育理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无时不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家庭金字塔顶端的小珍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如这句老古话般。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宠一爱一和呵护让原本的小天使们或许化身成为了小霸王。针对如此的教育现状,其实很是值得用长远眼光看问题的家长们触目惊心到想要及早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作家王涛推出的【规矩和一爱一】一书,尽管只是文字的述说,但是家长却可以在看书的过程中学习并给孩子设置一爱一的规矩。
全书的开篇单刀直入地提到家长朋友们需要学习做合格的父母这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因为父母的职责无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身为父母,注意的细节还是很多的。书中非常一精一辟而又独到地为众多家长设定了为人父母的四项基本原则:不占有原则;规矩和一爱一统一的原则;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总的说来,四大基本原则的背后则是蕴藏着无穷父母的深一爱一。尽管有些地方看似苛刻,但是却是实实在在需要家长朋友们关注和重视的。
在全书后半部分中,我们可以读到更多细节方面的规矩要求。这里的规矩是为孩子设置的规矩;这里的规矩是真正带着一爱一的温情;这里的规矩是目标明确的教育方式;这里的规矩是时刻培养孩子茁一壮成长的衡量准则。为了加深相关的观点,书中还特地罗列了错误的父母教养方式。以明确的目标,设置正确的教养理念,让融汇着浓浓一爱一的规矩伴随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生路。
弗郞西斯培根说过,习惯决定一性一格,一性一格决定命运。使孩子们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一性一格,是大有稗益的一件事。通过通篇的阅读,我其实感觉是受益匪浅的。尤其是看到那段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更让我激发强烈的给家中小均竖规矩的使命感。老人们常说从小看到老,殊不知,孩子们长大之后的一言一行与从小养成的规矩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家长们在这一点上勿必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美好的未来。他们理应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而方法何在呢?【规矩和一爱一】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提示,让有一爱一的规矩时刻伴随他们的成长。
规矩和一爱一的读后感(二)
带着敬畏的心情,我认真地将【规矩和一爱一】读了两遍。读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王涛博士一段段肺腑之言震撼了我的心灵,仿佛夜航中的灯塔,为我指明了前进中的方向,也解一开了我心中的重重困惑。
从小,我的父母对我很严厉,我对规矩一词并不陌生,这种传统式的教育模一式使我能约束自己,力求上进。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常有被忽略的感觉,也因此产生莫名的自卑感,不敢肯定自我,追求创新。而我一爱一人恰恰与我相反,从小在外婆家长大,隔代疼加上经济优裕,自然娇生惯养,依赖一性一强,受不得半点委屈和否定,个一性一十分张扬。两个不同教育模一式下成长的我们有了宝宝后,欢喜和矛盾接踵而至。因为我们家在合肥,我在合肥上班,一爱一人在上海上班,婆婆家在蚌埠,要照顾公公和小叔子不能过来,孩子由谁带?便成了核心问题。本来,我想在自己家中请个保姆和我父亲一起照顾孩子(因为我父亲腿有残疾,走路不方便),可是婆婆和老公都极力反对,坚持要把孩子留在蚌埠。为了和平,我只能妥协。一家三口三个地方,每周往返于蚌埠合肥之间,疲于奔命,对孩子总抱有歉疚的心理,忽略了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直到一件小事彻底让我醒悟。那是一个星期天中午,快到吃饭点,我在蚌埠突然接到单位打来的电话,让我赶回合肥制作一份报表。此时家中饭已烧好,我胡乱扒了两口饭就去收拾东西,嘴里吃的是什么自己都不知道。过了一会,突然听到宝宝一阵大哭,我赶紧跑出来看,只见他跺着小脚对我说:一妈一一妈一是个坏一妈一一妈一,把我最一爱一吃的鸡心吃掉了,我要把你的肚子割开,再把鸡心拿出来!而旁边的婆婆居然还在笑!我的心一下子给刺痛了。回合肥的路上,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这样奔波劳碌,是想给孩子和自己创造一个好的明天,可是忽略了重要的家庭教育,又怎么可能给孩子带来好的明天?如果教育孩子失败了,那我们今天的成功又有什么用?!看复思考后,我决定辞去工作,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带。不少朋友为我惋惜,看到书中p6页写道:如果经济许可,选择孩子!,我不禁为我当初的行为点赞。
接下来的难度可想而知,孩子已经四岁半了,某些不一良习惯已经形成,此时做规矩让他无法接受。我首先从吃饭立规矩,自己吃,定时吃,不准剩。一开始也担心他吃不饱,可后来发现,这种担心完全多余。正因为在家有了严格的训练,才使他在幼儿园立于不败之地,身一体反而好起来了。接着,我又开始规定玩的时间,要有节制地玩,不能看电视、玩游戏一弄起来没玩。最后,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很庆幸我们上了一个好的小学,经典颂读让我们全家一爱一上了阅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突飞猛进。正当我为孩子的进步感到欣慰时,我发现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差了。孩子开始有逆反心理了,怕我、疏远我,有时也顶撞我。我一下子懵了,这可是我们小的时候不敢有的呀!直到读了【规矩和一爱一】,我才明白过来。
原来,我们的规矩不统一。我的严、老公的松、婆婆的溺一爱一,都给孩子不一样的标准答案,让孩子无所适从。同样是看电视超时这件事,在老人眼里很可一爱一,在老公眼里是没关系,到我这却是不允许,久而久之,孩子就认为是一妈一一妈一在故意找他碴,还经常打他,他肯定就不和一妈一一妈一亲近了,有时还变成个两面派。明白了这个道理,我迅速又上网买了两本【规矩和一爱一】,一本快递到蚌埠,一本塞一进老公的包里,让婆婆和老公一起通读这本书,尤其是p144页【不同教育者之间的一致一性一】,然后我们进行一次沟通和交流。首先我很尊重老人的教育经验,并欢迎她参予我们的家庭教育,但是请她明白: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绝不能替代亲子教育!接着,我又和老公商量谁成为教育孩子的头。由于老公在外地上班,我自然承担了这项任务,那么他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另一方的规矩。最后,我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经常带着怒气打孩子。书中p115125页详细地介绍了为什么打孩子?、怎样打孩子?这一系列问题,其中怎样用一爱一打孩子发人深思。书中说道:为人父母需要有谦卑、敬畏的态度,教育的孩子的过程,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决心!但我还是决定按照书中所说的那样去做。当孩子闹情绪,抓狂的时候,不能忙于和他讲道理,先控制好大人愤怒的情绪,不去急着训斥,训不好就武力解决。而是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并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上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这种教育的转变很难很长,是对我们一爱一的检验,但是真的有效!渐渐地,孩子明白了,一妈一一妈一是因为一爱一我才打我,一妈一一妈一愿意陪我一起去改错。笑容重新绽放在孩子脸上,人也变得听话、懂事了!回家能干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还经常帮我捶背、按摩,前段时间自已制作时间表,让我陪他共同执行。我静静地享受着孩子这些点滴的进步,感到很幸福,因为我和孩子一起长大了!
规矩和一爱一的读后感(三)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常常被这一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怎样让孩子在幼儿园既快乐又能主动遵守规则?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王涛博士的【规矩和一爱一】。书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也让我获益匪浅。
他认为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他不是父母的私属品。父母可以一爱一孩子,但却不能占有孩子。作者的另一个观点也为我所推崇,即:尊重孩子。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因此动辄对孩子进行呵斥。实际上,孩子也有其人格,你不尊重孩子,就不要期望获得孩子的尊重。你所采用的方式,实际上也会被孩子所学习。权威教育表面上很有效果,但是却存在隐忧。真正的教育,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置换。
就像王涛博士所说的:当孩子闹情绪,很抓狂的时候,我们不能和他讲道理,这时他们没有接收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而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轻声轻气地说重话。通过这种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对待孩子,我们要有更多的耐心,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可以理解或是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就能被我们带领
这些方法不正是我们老师常用的吗?
所有的孩子都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让他懂得尊重、礼让、感恩,悲悯,用一个字来说,就是一爱一;另一个是节律、规范,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规矩。这,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一爱一与规矩具有一致一性一,没有规矩的一爱一是溺一爱一,没有一爱一的规矩是教条。要建立正确的规矩,在这规矩中充满一爱一,才能培养真正健全的孩子。书中有很大篇幅介绍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我们的情感教育是一致的,相信我们合理的有效的借鉴书中的方法,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快乐幸福的成长!
本书看似是给家长准备的,其实对于我们老师也是非常实用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仅只有孩子还有家长。我们也需要这些有效的家教方法来指导家长,为他们答疑解惑。让我们和孩子、家长们一起快乐的学习,一起健康的成长!
喜欢《规矩和爱家长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和自由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