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何以为家的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何以为家的读后感600字

何以为家的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风格何以永存》读后感600字。

《风格何以永存》读后感600字

一本说时尚的文集。如作者所言,并不是传授穿搭要诀的,是探讨时尚相关的理念,态度之类的。如何可以穿得好看,成为穿搭高手。我几乎每看一本时尚达人的书籍都想从中探求答案。这本书也说了:多买多试。(有问过不同的的达人,大家几乎对这个问题都是一致的看法,多试多穿。)

笔记一下书中有意思的点:流行即是美,因为风格皆美。(只是流行的东西和自己契合度的问题,流行的衣物能不能衬托自己?)不存在以一当万的衣服,哪怕小黑裙。决胜的是质量而非数量。设计,剪裁,面料,细节处理都要够大牌。总有需要一件不那么张扬却考究够范的衣服撑场面的时候。比如约会完美男友,商务派对。时尚是一门生意,时尚是主流眼中的非主流。不太同意作者的地方在于她对KateMoss日常穿搭的看法,她认为KateMoss擅长穿出穷范儿,穿什么大牌都像是Topshop.

我认为KateMoss选的衣服尺寸,廓形,比例什么的都很讲究,包括妆容,都没有用力过猛这回事,非常适合自己。有时候还能重复穿搭,并不一味靠流行和最新服饰取胜。你可以把她套入法国女人,虽然她其实是英国人。


关于她的广告硬照我也看过,最佩服她的是她能把衣服所描述或者暗示的人物性格背景等等状态表现出来。这一点在她和其他模特一起的广告中特别明显:哪怕其他模特中有比她高,有比她脸蛋漂亮,或者比她身材好,比她年轻的,一眼看过去,你还是被KateMoss吸引住,忍不住盯着她看。我猜为什么Kate不拍电影电视。拍广告按小时算,这种表现力只是集中几个小时内,而拍电影一般几个月,加上台词,强度太大了。作者:shuiliye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何以中国读书笔记


这个学期最后一节课,赵老师推荐了一本叫做《何以中国》的书。只听名字就能猜到,这是一本讲中国上古史的书。
老实说,我虽然很喜欢先秦文献,但是对于上古史的兴趣比较一般。一是因为在传世文献中,关于这一时期的记载,神话传说与历史复杂地纠缠在一起,经常让人手足无措;二是因为上我对于考古学知之甚少,历来也对各种“器物”不太感兴趣,很难通过考古学知识来理解那段历史。不过,我有一位历史系的朋友倒是对这段历史挺感兴趣,我偶尔也会听他讲一讲这方面的问题。

前两天,我去三里屯参加辛老师的读者见面会,活动结束之后,我在书店里偶然看到了这本小书——《何以中国》。我想到赵老师的推荐,又见它部头很小,于是就买了下来。买回来后的第三天,我用了一个晚上把它快速地读过一遍,感觉还是很有收获的。

首先说一说关于这本书的直观感受。

买书的时候,我对于这本书的价格有点诧异:这样一本小书,居然要42元?开封之后才知道,里面有很多彩图,这样看来,这个价位也还算合理。

作者自己也在《后记》中说明了,这本书是由58篇博文组成的,所以文风比较“放松”。这种文体的特殊性使得这本书十分“好读”,但是却并没有损伤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十分佩服作者。在我看来,能将艰深的知识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写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的是。如果还能兼顾其中的思想性,那更是难能可贵。

总而言之,这本书从“表面功夫”开始,就十分吸引我。

读完书后,我还顺手关注了作者的微博~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冲击”是对上古社会文明程度的认识。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公元前2000年的中国图景”,如果以传统史书的时间轴推算,相当于夏代初期。当然,作者可能不太赞成使用这种时间轴。

现代史学建立之后,“夏代”或者说“夏朝”是否存在,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因为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专业的历史研究领域,同时关系到我们的民族情感。

我对“夏”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最开始,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看了《史记》的记载后,自然而然地相信,在四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存在着一个由大禹开创、被昏君夏桀断送的王朝。当然我也那时知道,所谓“大禹治水”肯定有神话传说的成分。但是上了大学之后,尤其是接触了“古史辨学派”的思想之后,我对夏朝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虽然不否认“夏”的存在,但是我知道,距今四千年时,不可能存在一个像后来的秦汉帝国那样的王朝。这一点,我想稍微受过文史专业训练的人,应该都不会反对吧。

不过,人的思想常常容易矫枉过正。在纠正了对于古书的“尽信”后,我在不知不觉间又产生了新的误解:我总觉得,所谓的“夏代”,在文明方面还是十分原始的。

但是,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我的看法。作者通过各种考古学的发现告诉我们,在四千年前的社会中,人们已经有了明确的阶级分化。作者在书中对陶寺遗址有这样两段描述:

已发掘的陶寺墓葬,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结构......人们相信这是陶寺社会“金字塔式”等级社会的反映,王者、中高低贵族、平民、赤贫乃至非自由人,分化已经相当严重。(p9)

数以万计的人口聚集一处,要衣食住行,并供养着一个奢侈享乐的统治阶层,社会繁荣达三百年之久。(p33)

从今天的角度回看,贵族政治当然是落后的、腐朽的。但相比于原始社会,它无疑是更加进步的。而陶寺遗址中的贵族化程度如此之高,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很高的,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我之前的认知。

这本书给我的第二个“冲击”,是作者的研究理念,或者说是作者的上古史观。

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个特点:几乎不使用传世文献的材料,纯粹依据考古发现的材料来勾勒历史。

撰写历史,依据什么材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一个史学观念的问题。司马迁就曾经这样描述他自己撰写《五帝本纪》的过程: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闲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着为本纪书首。

可以看出,司马迁撰写《五帝本纪》时主要面对的是五种材料:一是《尚书》,二是“百家言”,三是《五帝德》和《帝系姓》,四是各地的“长老”之言,五是《春秋》和《国语》。简单来说,这五种材料可以分为“儒家系”和“非儒家系”。而他将自己的取舍标准总结为两条:“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和“择其言尤雅者”。如果再结合《五帝本纪》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司马迁在撰写这段历史时,主要是以《五帝德》和《帝系姓》为纲(今保存于《大戴礼记》中),同时填充了《尚书·尧典》的内容。也就是说,司马迁所选择的主要是“儒家系”材料,这也表明,他秉承的是儒家的历史观。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将自己写作《史记》与孔子作《春秋》相类比,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今天的史学家,依然会面临和司马迁同样的问题。如果说司马迁所面对的材料主要可以分为“儒家系”和“非儒家系”,那么今天的历史学家,尤其是研究上古史的历史学家,主要面临的材料则可以分为“传世文献”和“非传世文献”。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了最能体现一个历史学家史观的问题。

显然,在这个问题上,《何以中国》这本书的作者有自己明确的思考和立场。作者在《余论》中专门说到了这个问题,其基本立场就是以考古学成果为主要依据。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单纯依靠考古学成果来“描述”历史的局限性:

这些使用期短暂的城址,究竟是否同时存在过,迫难敲定。对历史事件的把握和绝对年代的把握本来就不是考古学的强项。(p52)

(引用布鲁斯·炊格尔的话)“而在复杂的文化里,社会和经济的差异在社区之内和社区之间产生了不均均性”,因而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在观察这样的社会时显得力不从心。(p87)

我们只要充分地意识到考古学材料和学科手段的局限性,注意过度解释的危险,避开它回答不了的具体族属、国别等问题,考古学还是可以提供丰富的历史线索的。(p165)

根据我的观察,某一领域的研究者,往往会刻意强调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多么重要、自己的研究方法有多么先进,很少有人会反思自己的学科以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作者这种对待历史、对待学术的态度,着实令人动容。

最后,我想以书中论说的一个问题为例,来体现作者对待上古历史的态度。

在本书的第二章中,作者谈到,很多研究者将王城岗小城堡遗址认定为“禹都阳城”。对于这一问题,作者这样写道:

但是,“禹都阳城”说法一问世,就招来一片质疑,学界坊间传播甚广的一句笑话是:王城岗,有人说是阳城,有人说是“羊圈”。这指的是王城岗小城的规模,仅大致相当于一座现代足球场,还没有二里头1号宫殿大。(p58)

在本书的《余记》部分,作者又这样写道:

抛却了王城岗究竟是“阳城”还是“羊圈”之类的争执,我们看到了一片广阔的天地。(p165)

《见识》读后感600字


最近读了吴军的《见识》,被书中的多个观点刷新了三观。作为资深的互联网人,作者分别以投资人和过来人的身份,分享了他对商业本质的洞见和人生智慧的领悟。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写几篇读后感来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O2O这个概念流行很久了,直译就是从线上到线下,将线上的流量导入到线下的实体经济中去。这个概念很容易让人觉得线上才是消费主体,在这个主体赚到盆满钵满后,再分一点流量给线下门店。一句话描述就是线上是吃肉的,线下只能喝汤。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互联网化了,基本足不出户就能满足绝大部分的日常需求。比如肚子饿了可以去饿了么点外卖,日用品可以上天猫买,无聊了可以打开爱奇艺看电影。本质上来说,这些互联网服务都是帮我们省钱、省时间,再免却一些体力上的劳累。而当我们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有了更多的闲钱后,却往往又会将它们花在一些线下的娱乐和享受上面,获取线上生活无法比拟的消费体验。当《头号玩家》上映时,虽然我知道等个把月就能在网上看免费的高清版,但还是会忍不住花更多的钱去电影院,看巨幕,感受酷炫的3D效果,而不是省下这些钱来买爱奇艺会员,看更多的电影。

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大部分线上的服务是帮我们省钱,而线下才是真正花钱最多的地方。当经济繁荣到了一定阶段,现实生活会被虚拟化,搬到线上。而随着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又会纷纷回归到升级后的线下生活。这就是一个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的过程。

将关注点更多的放在线下实体经济,将思想从互联网+转变为+互联网,升级线下的消费体验,就可能会发掘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大水读后感600字


培根曾经说过:“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是呀!书就是我们迷茫时候的灯塔,雪天的一个温暖的火炉。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大水》。

这本书写了在洪水不断来袭的灾难中,一个叫黄凤阔的地方,住着兰儿一家,兰儿十岁那年,大水突然席卷了村庄。大家的粮食没有了,不少人都离开了黄凤阔,投靠其它地方的亲戚。后来,大家在兰儿爷爷的带领下,筑起了高大的寨墙,挡住了洪水。

这本书刻画了许多黄凤阔朴实、善良的人们。精明能干的彩升叔,老实巴交的七巧爹,心灵手巧的凤姑姑…...我最喜欢的人物还是兰儿的爷爷。爷爷十分善良,在大水席卷黄凤阔之后,有些人家因粮食的缺少,生活十分困难,爷爷便把自己家的粮食和打来的鱼送给他们,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爷爷是一个热心的人。我觉得彩升叔是一个挺可怜的人,因为他幼年父母双亡,自小就成了孤儿,从小就靠自己苦抓苦挣,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一滴汗水落到地上摔八瓣,每往前走一步都不容易。从中可以看出彩升叔小时候的艰苦生活,与如今幸福的来之不易。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后,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穿着连衣裙的小女孩,她微微低着头,好像在思索着什么,我猜这个女孩应该是兰儿了吧!在她的身后是两个重叠在一起的三角形,剩下的封面的湛蓝色的。霎时一看,让人感觉封面与题目没有什么关系,但仔细一想,又感觉有着无穷无尽的联系,令人捉摸不透。《大水》的作者赵菱,曾被评价:外表沉默,内心狂野。她的笔是她的红舞鞋,无法停止,没有终结。她的文字,是旷野里一株泼辣、自由的野罂粟。

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回味,我十分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