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月河读书笔记 > 地图 > 月河读书笔记

月河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梁家河》读书笔记600字。

古语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经典作品等,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完以后,我们经常会仔细口味这本书,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你有没有收集优秀的读书笔记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梁家河》读书笔记600字,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人生的逆境,就像茧对蝴蝶而言,并不是阻力,而是助力。每一个困难和障碍,事实上都是一种隐藏的祝福,都是上天的厚遏,就看你是笑着还是哭着面对它。

读完《梁家河》,深深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经历而感慨。15岁的少年光景,父亲遭批判关押,母亲被下放,姐姐去了内蒙,自己也从大京城来到小山村梁家河,陌生、迷惘、彷徨,岂是“苦闷”二字所能形容。如何调整心态,完成角色转变,是他要面临的大问题。在贫瘠的黄土地上思考“生存还是毁灭”?最终立下扎根农村,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口粮,习近平总书记挨家挨户说服乡亲,克服困难,修建淤地坝,自己撸起裤管站在刺骨的冰水中干活;为了解决生活燃气问题,他学习建设沼气池,维修导气管,粪水溅了一脸;为了给乡亲的生活提供便利,节省劳动力,他开动脑筋,开办代销点、铁业社、缝纫社、磨坊、菜园……这一件件为乡亲们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实事,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

如今,梁家河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经过乡亲们共同努力,开发旅游,发展养殖合作社、苹果专业合作社,逐步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习近平总书记离开梁家河后依然心系乡亲们,帮乡亲们治疗疾病,帮村里通了电、修了学校、修了桥,“延安养育了我好几年,为延安老区农民做点事,是我们应该做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述说着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的深厚情谊,坚守着把青春奉献给人民的初心。

伟大的梦想孕育在伟大的时代,梁家河的变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缩影。我们青年人应牢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努力在新征程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造福于人民。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梁家河》读书笔记2000字


《梁家河》这本书我读了两遍,反复看了部分章节。习近平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培养了他的自信心,为他的成长起了特别大的作用。我读后感受很深,启发很大。
习近平在学习中的钉子精神和倔强的性格,值得我学习。习近平刚到梁家河时,除了劳动,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看书。在梁家河人的印象中,习近平看砖头一样的厚书,吃饭时看,上山放羊时,手中都不忘拿着书看,在地里干活,闲下来就拿出书看。村里没电,他自制煤油灯,村里人都睡了,只有他的灯还亮着。第二天早上起来,脸都熏黑了,吐出的痰也是黑的,大家说:“习近平是书痴”。为看一本《浮士德》的书,他跑几十里地,跑了几趟借来看。他在插队期间看了许多书,有外国的小说、散文,有中国的名著,连字典他都每天翻看,记每个字的几个意思。在习近平看来,好的书籍和文艺作品,不仅能给人启迪,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沟通的方式。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习近平如饥似渴地看书学习,这种“钉子精神”使他在基础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由于父亲的历史问题,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黑五类”,还经常受欺负,他不甘受欺负,得罪了造反派,多次被送到派出所、少管所。他的倔劲儿促使他想摆脱造反派的管制,习近平报名下乡,来到父亲当年闹革命的地方——延安。来到梁家河,他适应了梁家河的生活。三年后,他会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他虚心向村里人学习干农活,渐渐熟悉了所有的农活,成了种地的好把式。被抽调到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搞社教,他的领导才能和实干精神充分发挥了出来。可在他要求进步时,如同劳动时走的山路一样蜿蜒曲折,而他的倔强性格帮了他。当时他想入团,他写了入团申请书,交给村支部书记,村支书说:“上面说你是可教子女,与父亲没划清界限”。习近平说:“一个人有问题要有结论,中央有文件吗?”村支书把申请书递上去了,村支书却被骂了回来。习近平不认输,就不停地写入团申请书。他坚信父亲是个好人,他也是好人,公社团委干部找到他,和他谈了好长时间。在第八份申请书递上去之后,1972年冬,他成为了一名共青团员。1973年8月,村党支部书记梁玉明介绍他入党,公社一名副书记看到习近平的入党申请书,说:“你胆子真大,敢介绍‘黑五类’入党”。梁玉明替习近平辩解说:“上面有文件,父亲有问题,不影响孩子,关键在表现。你不批是你的事,但我不能不对他负责。”习近平听后倔劲儿上来了,拿起笔一份一份地写申请书,直到写第十份时才获得批准。实际上,习近平入党也不是因为不断写申请,而是延川县委书记申易是一位老红军后代,作风务实,有见识,有担当。他认为习近平有能力,社员拥护,又多次写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74年10月批准习近平入党申请,接收他为党员。他不服输的倔强劲,使他变得更加坚强。

习近平一心为人民做实事的劲头决定他一定能干出大事。梁家河山多地少,干旱少雨。修坝田、建梯田不仅能增加土地面积,而且有利于保墒,提高粮食产量。村里成立基建队,习近平是其中之一,习近平干活很实在,在打坝时他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第二天再干,磨破了泡开始流血,但他不管多苦多累,一直拼命干,从不惜力。习近平手上磨出了茧子。农历二、三月,陕北冰雪刚融化,寨子沟打水坠坝,习近平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从清晨到深夜,人们对干活这么不惜力的习近平竖起了大拇指。习近平在当选支部书记后,一个让全村人吃惊的计划出炉了,在梁家河打一座水坠坝,这是一项新技术,村子人有意见的多,但这是一件造福为民的好事。美好的憧憬激励着他,他和几个村干部分头做村民工作,人们被他说动了,同意了他的计划,梁家河第一座水坠坝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习近平投入了全部的热情,一边指挥,一边劳动,不分白天和黑夜。在抽水泵出水口铲土是最苦的活,习近平主动去水沟旁铲土、打夯、搬石头。这些苦活、累活他抢着干,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拿出冲天的干劲,终于把这个坝打成了。在他的感动下,村子几个从不干活的村民都参加了劳动。接着,习近平看到村里没柴烧,有人为打柴摔坏了腿,有的还送了命,他不远万里去四川学习办沼气,解决了人们煮饭问题;看到村民为了买日用品,每次耗费一天的时间,他想办法办起了代销店;看到村子里还有许多人不识字,就办扫盲班,他亲自教村民识字。还为村里打了一口甜水井,又为村里办了铁业社、缝纫社等。他处处为村里人着想,还为村子培养了像石春阳、武晖、刘永辉、王宪平这样的好干部。习近平已经离开梁家河了,村里有人看病需要帮助,他寄来钱让坐飞机去他那里看病;村里人找他办事,他从不摆架子,帮助解决。如今,习近平当了国家主席,还是始终把为人民服务记在心里,他每次作重要报告离不开为人民。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政策,总是把人民的事放在首位,他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办好事。

看了《梁家河》这本书,认识到习近平是一个让全国人民敬仰、信赖的国家主席;更是一个造福于全国人民甚至造福于世界人民的好领袖。我很幸运遇到这样的好领导,我一定听党的话,跟党走,加强学习党的各项方针、路线,紧跟形势,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在建设新时代的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余热。

梁家河读书笔记800字


“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拿到《梁家河》这本书,我看到在书的封面上写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我没有多在意,可当我读完这本书,再看到这句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梁家河的点点滴滴,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情怀,真正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追求”,梁家河,就是这个追求的过程与结果。

梁家河作为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农村人民生活从贫穷、匮乏到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一个巨大变化,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而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实现的,都是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同群众同甘共苦,我们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带领广大群众,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踏雪有痕、抓铁留印、真抓实干干出来的。

《梁家河》,也让我再一次理解了《党章》里关于党员的要求,我们看一篇报道或者读一篇文章,经常看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在前而义务在后,而对于我们党员,党章明确将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放在前面,党员享受的权利放在义务的后面。我们的权,是人民给予的,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我还要更好的去读这本书,理解这本书,它让我更加坚定,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情怀,要有干事业、干工作的坚持和忠诚,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力所能及的谋实事、干成实事,作为一名石化人,保卫中华、振兴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初心,更是我们的目标。我要努力工作,为我们石化人的初心和使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家河读书笔记1000字


近期,从所党办领取了《梁家河》一书,工作之余竟一口气通读下来。“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封面上的这句话,道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我是去过梁家河参观学习的党员,我是亲身感受过梁家河风土人情的党员,我还是和延安有些“渊源”的党员,再结合着书中不曾知道的“过往”,百感千绪涌上心头。梁家河村由一个深度贫困村逐步发展成为当今的小康村、旅游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其中的根源是什么?书中有一章“一声声喊我小名”道出了原委。

根植百姓,水乳交融。习近平当年是梁家河村最年轻的知青,在最贫瘠的地方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入团、入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挣工分最少的“后生”,到村民人人夸赞的“好后生”,总书记是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一点点干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从不适应农村艰苦环境到深入群众中为群众办实事,最后赢得了村民的拥护与爱戴,也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涌出来和他一起建设梁家河村,这都是以身作则,授人以渔的结果。习近平在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时,通过让“随娃”(石春阳小名)帮着办学习班锻炼他,用挨家挨户看实际情况分救济粮的行动告诉了“随娃”要“一碗水端平”,人心才会齐,大家的劲儿才能使在一处,生活才能有奔头。“铁锁”(武晖小名)就是从习近平身上感受到了好读书、低调和务实,才树立了新的人生坐标,工作以后少说多做,整顿乡村学校风气和面貌为全县的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年从那个窑洞里读到的“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的“小故事”在这一章还有很多,在梁家河村还有很多,这些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树立实实在在的榜样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才能培养千千万万的“能人”,才能真正改变旧面貌,走上新时代。

我们都是长在红旗下,沐浴着阳光的一代,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时,却很容易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更有甚者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一蹶不振,看破红尘。殊不知这并不是现实的残酷,而是我们自己不堪一击,没有足够的勇气和韧性去拼搏,去改变。在人的一生中,一时的迷茫无可厚非,一世的彷徨却让人不可原谅。只有我们都像青年时代的习近平一样,选择坚定意志,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格局才能积聚力量,也只有当我们自己成为活生生的榜样的时候,才能授人以渔,才会有千千万万和我们一样努力的人站在我们周围,形成更大的力量,才能在机会到来的时候有用武之地,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

梁家河的读书笔记(精选读书笔记)


这个四月我阅读了《梁家河》一书,阅读过后,我不禁感到:我们身为新时代青年应该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像是习近平总书记原本的一个北京孩在经过了七年的插队下乡知青生活,脱胎换骨,磨平了北京娃和村里娃的差异,深刻地体会到了贫困人民生活的不易,内心中便立下了决心要从实际出发真正地改善人民的生活。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https://m.dhb100.com/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69年1月去的,75年10月离开陕西,这一段时间就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有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时候有关联。贺敬之那个诗呢‘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这样的感情。”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对于曾经的梁家河生活的难忘,也正是这段经历,激励了青年时的他练就了过硬的本领,而他为人民奉献的信念也来源于梁家河,7年的知青生活,让年轻时的他就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但是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内心对党的坚定与认同,即使他青年时因为父亲习仲勋的冤案,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批斗,但他仍不放弃入团入党的理想,虽然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是他一份一份的不断上交,终于得到了党的认可。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就是改变自己未来道路的一把钥匙。

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没有经历过老一辈所经历过的苦难,但是我们也应当学习老一辈的精神,能够在内心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我的信念,就像是最近的疫情阻击战,我们看到了无数的医生,志愿者,其中不缺少90后的身影,用青春和热血保卫我们脚下的土地,都在为人民而付出自我,这都是因为他们有着为祖国奋斗的坚定信念。而我们00后,虽然此刻显得弱小,刚刚踏入大学,但是我们也应该停课不停学,在家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努力地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自我的实践,创新能力,争取能够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孕育着伟大的梦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贡献。

在这个假期,我有幸阅读了《梁家河》这一作品。《梁家河》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的历程,梁家河村的变化与自身实现从迷茫彷徨到逐渐自信的过程与感悟,让我受益匪浅。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m.dhb100.com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习近平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和注重修生养性的精神,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同时习近平平日做事坚守原则,公私分明,不符合规定的事情绝对不会越线,但若是群众的生活遇到困难,定会出自己的一份力。从这些小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习近平在重情重义的同时又耿直。同时该书也给我思想带来了巨大震撼,从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指引我要养成刻苦学习钻研的习惯,同时也要敢于吃苦,对于创新的勇气与果敢。古话说的好:但凡事有所成者,必是悟有所获,悟有所获者,必是读有所得。而将这句话用在书中,便是将读书与求知相连,将求职与为民相连,将为民与济世相连。这是书中的故事与思考后得到的深刻启示,放在当今也是党员所追求的理想。

现在国家仍在发展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段。作为一名向往成为正式党员的我,也有很多需要努力与加强的地方。首先我应该从最基本的学习抓起,正如书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渴望吸收知识一样,我应该首先将我的每门课程进行认真学习,不轻易放弃,不急不躁。其次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开始一步步做好,先管好自己的行为,然后再通过自身去影响周边的人,做好每项工作。做到面对艰难困苦时不退缩不放弃,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跟着党的领导与步伐。再然后就是累积社会经验,在我看来经过高考后的我仍旧处于只会学习的状态,在实践与历练的方面还很欠缺。因此我准备在假期中去打工累计社会经验,锻炼吃苦耐劳的本领,将这些“困难”成为激励我的源泉。我相信这些实践经验一定会在日后有着相当大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精神就像灯塔一样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就像火把一般照亮我前行的脚步,让我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加油干,让青春无悔,使党性发光!

《梁家河》感受600字


一盏破旧的煤油灯放在炕头的桌子上,几张习近平主席和当年下乡知青、玩伴离别的合影,一面小的镜子,还有门口墙面上静躺着的水壶。虽然不同肤色、不同着装,不同口音从这儿迈进又走出不知有多少个回合。《梁家河》所描绘的一人、一物、一景……是那样的亲切、感人。听了这窑洞里的故事,感受那个年代近在眼前,真切体悟到“当初为什么出发?”一个深入灵魂的拷问。

静读的《梁家河》里所描述的情景,正是中国最初的崛起之艰辛的真实写照,片片黄土、巍巍山崖、茫茫苍穹、点点人迹、袅袅炊烟,曾经贫瘠的这块土地承载、延续了鲜红血脉连铸的“初心”。树高不忘根深,而今幸福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永不忘本。时代变迁、生活进步给梁家河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变的永远是他们心中那抹不去的净土。

当年十五六岁的习近平,现如今这个年龄的年青人,应和我们一样还在学校享受着充盈的校园阳光,在家感受着父母的娇宠和疼爱。一个北京来的没见过“乡村世面”的娃却几度面临人生考验、抉择。早出晚归的劳作、饥寒交迫的磨砺,思想斗争的精神洗礼、政治运动的多重磨难,才有了脱胎换骨的成长,有了一份不同寻常的青年珍贵记忆,在幼小心灵里深埋下叶对根的缠绵,修成心怀百姓、胸怀天下之伟大胸襟。

习近平离开梁家河40年,始终不忘“根对叶”的情意,总是回去走走,小小梁家河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有割舍不掉的情感,记载了习近平与同乡血汗交织的风霜雨雪。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不能仅仅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成口号喊,为人民服务不只是需要思考,更需要长期的实践,只要真情实意对待群众,就会得到所需要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更要乐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严于律己,不断锤炼艰苦奋斗的品质,不断坚定脚踏实地的理想信念。

梁家河读书笔记800字(优质范文)


读完《梁家河》后,我深深的被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所感染。他让我明白面对困境时该以何种姿态面对,真是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m.dhb100.com

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梁家河,,在这一待就是七年。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再回梁家河,面对曾经熟悉的人们,习近平总书记内心感慨万分。他亲切地向各位乡亲们问好,走进那个曾经住过的窑洞,问候熟悉的人们。每到一处,往事便浮现在习近平的脑海里。几步一停留,一语几深情。梁家河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让习近平念念不忘。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里下过冰水打坝,在陡坡上打过柴,自己动手改造赵家河第一座男女分开的厕所,带领大家打破“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这一切困难都无法消磨习近平总书记的意志,反而越挫越勇。在贫瘠的梁家河,食难果腹,衣不遮体,连打柴都留着血,含着泪,但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里,意志坚定,志存高远,以行动向大家诠释了在逆境中应该以怎样的一种姿态来面对生活。

在一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他一边放羊,一边抓紧时间看书,夜里也会吸着烟看书到半夜,天亮时吐出的痰都是黑的,即使生活困难,他也没有因此荒废自我,而是在困境中锐意进取,在困境中求知,在困境中磨练自己,在困境中提升自己,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身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身上的优良品质。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往要好,但这并不能作为我们不努力的理由。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生活,坚持学习,发扬一天也不耽搁,一天也不懈怠的精神,把学习作为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全面提升自我,为以后的人生道路和奉献社会做好准备。努力做好自己,不畏困难,锐意进取,怀揣梦想,向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行。

我递交入党申请已有一年半之久,其间学到的知识令我收益匪浅。我深知,作为一名入党人,我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热爱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优良品质。我要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人民服务,争取早日入党。

《梁家河》有感


从黄土高原的山沟里走进再走出,他磨砺经骨,培植信念,2015年的返乡,归来已不再少年。1969年的那名下乡知青,在踏上异乡的火车上,并未曾想到数年后的回归,中国在他的带领下,茁壮成长,愈发强盛。六年的时光,斗转星移,如果丈量时光以刻度,那么这六年相比于一生,并不算长;如果丈量的单位是厚度的话,这六年的光阴足足影响了这名下乡知青的一辈子,也深深改变了未来世界发展的格局。
这名下乡知青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梁家河的“后生”,如今开启中国新时代的领路人。而梁家河,一个反复出现的名字,终于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被我翻开了它的扉页,便一刻也停不下来。思绪被拉入那一串串看似散碎,却一气呵成的文字当中,仿若我也来到了1969年,也来到了那段被习近平总书记后来一次次提及到的梁家河的岁月中来。

沟岔纵横,时窄时宽,尘土飞扬,pM250,这是梁家河;柏油马路,贯穿全村,河水潺潺,青树红瓦,这也是梁家河。土地贫瘠,不易种植,生产落后,这是梁家河。退耕还林,产业转型,多种产业并进,这也是梁家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到,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从梁家河里,我看到了中国从躺到坐再到站的过程,更多地,看见了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在梁家河这样一个普通平凡的村落中成长起来的故事。

十万两千余字的梁家河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的语句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令人神往,回味不止。在书里,我学到了团结、吃苦、奉献、修身、执着和创新。团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件事情不能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要有团结协作的观念与思想;吃苦,习近平总书记,一名地地道道的北京娃向村里娃的转变着实不易,要能吃苦耐劳,要学会适应,然后才能去改变其他;奉献,要能为人考虑,替他人着想,要甘于奉献,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修身,如果让我说什么是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思想转变的关键,从梁家河里,我看到了书,看到了行动,看到了恒古以来不变的进步源泉——学习,向书本学习理论,向生活学习实践;执着,万事都要有一股坚持到底的劲,从习近平总书记的入团到入党,从一无所有的梁家河再到生机勃勃的梁家河,要有不断的坚持,要有执着的信念;创新,水坠坝、沼气池,还有很多,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梁家河村民们奋斗出来的宝贵财富,从有到多,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打磨;而从无到有,就不仅仅是经验了,需要气魄、勇气、信念、最主要的是创新,是如今科技强国在梁家河的锋芒初露。

如果可以,我甚至希望把梁家河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片段,每一个文字都搬到这里,与大家分享体会。对于年轻人来说,梁家河在我看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励志故事,而是一本哲理书籍,是一种可以埋藏心底根植的信仰。

对于我们石化人,特别是年轻的石化人,我们同样怀揣梦想,奔跑在一座座加油站、一块块油田、一个个炼厂,在新时代里,我们努力,我们坚持,然而时代的脚步有时很快,我们会感到迷茫,也会手足无措,这时候读一读梁家河,去看一看我们新时代的领袖是如何在最平凡,甚至最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敢于作为,冲破一个又一个思想和实际的篱笆。去学一学这个小村庄的大道理,用这些感悟和理解,去开拓我们每个石化人心中的“梁家河”。

读梁家河,沐沁人之风,暖心栖之所,把学来的知识,读来的感悟,思到的理念,用在工作岗位和生活中,相信定会有所进步。

与君共勉。

《梁家河》读书感受1000字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便是我在学习《梁家河》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东西。《梁家河》这本书讲述了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重返梁家河村的情况以及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里经受的艰难与磨砺,奋斗与坚守。

在《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中,总书记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七年的时间,让习近平的心和梁家河连在了一起,在离开梁家河以后,他还是惦记着这里的一切,村里人有困难,只要他知道就一定会给帮助。这次回来之后,他亲切的问乡亲们最近的生活过得怎么样,问得很详细,也很具体。得知乡亲们过得不错之后,他感觉很欣慰。而且在七年的知青生活中,他努力修身、学习。在梁家河人的眼中,这个来自北京的知青总是在忙里偷闲的看书,晚上也经常点着煤油灯看书,脸都被熏黑了。他看的书,包括古、今、中、外,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等,非常的全面,为自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知青的生活,主要是各种劳动。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这一章,总书记讲到“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从东部到西部,从繁华到贫穷,习近平努力改正自己的观念,从被动到主动,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从一个北京娃变成一个村里娃。在梁家河,习近平干活从不“撒奸儿”,高强度的劳动,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为了让大家伙都能吃饱饭,他带领大家打坝造田,给梁家河留下了一块最好、最平整的土地。为了谋发展,习近平带领村民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在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干了许多惠民的实事。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使得习近平在以后的岁月中能够直面任何事情,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一个人的优秀不仅仅表现在自身的进步,他还会影响周围的人,带领着他们一起进步。在《一声声喊我小名》中,石春阳、武晖、刘永耀、王宪平都在习近平的影响下成为了优秀的人。石春阳在担任干部的时候,从习近平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一碗水端平”,他在任职的时候,不仅努力将碗里的水端平,还想着法的让碗里的水变多。如今,60%的村民都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武晖在与知青们接触后,开始看书识字,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最终考上大学。而在工作中,他少说多做,成为一名行动上的巨人。刘永耀、王宪平也都在习近平的影响下,为乡亲们做好事、做实事,成为有用的人。

最后,在《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中写了如今的梁家河的变化。整洁的农家小院、新修的石窑、灰瓦盖顶的平房、柏油铺成的村道……梁家河,从一个陕北普普通通的偏远贫困村发展成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致富村。梁家河的变化,是我国发展进步的缩影,《梁家河》中所体现的不怕吃苦、努力向前的精神也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作为陕汽新生代的力量,我们也应该做到不怕苦、不喊累,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用自己的汗水和激情为实现“2035”战略规划和千亿陕汽的梦想贡献一份力量。

《梁家河》启示800字


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理,我研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感触颇深,对习近平总书记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

看完后,我深刻感受到,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艰难困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每一个人,从懵懂的青春一路走来,慢慢旅途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即使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也是如此,他依然经历了青年时期在延安梁家河长达7年的插队磨练。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沟里,为他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也为我们年轻一代的成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16岁的少年用满腔热血投身农村建设,这个过程中他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是他脱胎换骨之地,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的起承点。困难是弱者的挡路石,也是强者的垫脚石。基层的困难磨炼了他的意志,锤炼出他坚韧务实的优秀品质。没有哪一代的青春是容易的,人生路漫漫,弹指一挥间留存在心底的灼人记忆,让人更加真实全面的感受正能量的热度。是的“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春时代选择了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稳人生的路。只有这样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经的梁家河用它的贫瘠、艰苦磨练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意志,不仅是飞扬的黄土,难以下咽的“团子”,三月不知肉滋味的饥饿,更是窑洞里的跳蚤,手上的老茧,肩膀上的血泡;作为年轻人应该有追求,艰难困苦可以成就一个人,它可以锻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毁害一个人,它可以成为摧毁你的借口,究竟如何,关键看人生态度。进一步讲,就是人生需要磨练。河蚌含痛,方有璀璨明珠;凤凰涅槃,才会浴火重生。这都是一个过程,只有经历了磨砺,才能拥有更充实完整的人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还需不断探索和追求,这必将会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梁家河》感受2000字


读完《梁家河》一书,让我参透悟懂了“行之于初心,需用一生来实践”的道理。

习近平1995年在接受《东方时空》记者采访时说:“在梁家河的工作生活,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理解了社会,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位于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在这里,他和乡亲们同甘共苦,情同手足,七年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顽强的意志和为民造福的初心。

40年之后,回忆起下乡插队的往事,总书记依然记忆犹新,“铁锁”“随娃”“黑子”,曾经小伙伴们的小名依然叫得亲热,哪个窑洞有些啥?住的是谁?依然记得清晰。细微处见精神,总书记从那时起就把老百姓看得深、看得重,把人民群众深深地装到了心里。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以身作则的奉献史,体现着他乐于为民奉献的“初心”“衷心”。给老百姓打淤地坝、凿水井、修沼气池、挑粪、修筑梯田,这些苦活累活,他抢着干,从不吝惜力气。由于长期带头站在刺骨的水中凿井,导致他现在双腿还有以前干活落下的后遗症。

而正是这种一心为民谋幸福的情怀,成为习近平带领乡亲改天换地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梁家河一点一滴的变化,先后建成14座淤地坝,用上了干净的井水,打破了“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怀揣一颗奉献的“衷心”来,习近平总书记用行动践行了造福地方百姓的“初心”,而这颗“心”也为习近平总书记以后的从政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梁家河》一书的扉页上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黄土地的儿子,根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大视野大平台上,始终把老百姓满不满意、幸不幸福作为治国理政的标准,走到哪里都要深入老百姓家中看一看,问问生活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初心,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庄严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行之于初心,需用一生来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做到了。

那我们呢?很多时候我们会扪心自问,我的初心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未来我还要怎么走下去?我们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直到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豁然开朗,内心的焦躁与不安平静下来,让我明白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才能走得更有力量。

可能我们在刚一出发时,还踌躇满志、斗志昂扬,但走着走着,外界的影响与诱惑、内心定力的动摇与目标的偏差,就让我们迷失了自己,恍惚间,随波逐流,消沉懈怠,早没了坚守的毅力与耐力,不知为了什么出发,也不愿想明天会怎样。

还记得刚进报社走进铅字排版印刷车间时,那些躬身在铅字排版机前的工人师傅们,一个一个码放那些只有指头肚大小的铅字,脸几乎贴到码字机上,专注而旁若无人,生怕把一个字码错了,会造成重大错误。

也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在激光照排、胶片印刷的那个年代,编校完版面制好了片,发现哪怕一个无关大碍的错字,一定要说很多好话,肯求制片的大姐帮忙抠掉那个字,重新补上一个正确的字才肯罢休。

那么,现在的我们呢,还有这样的认真敬业,对文字的敬畏,对新闻工作的执著与热爱吗?

有人说,初心是孔子“居之不倦,行之以忠”的从政之道;是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宏大理想;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壮志。

那么,我们的初心在哪里?处在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历史大潮中的我们,正是时代的弄潮儿,我们何其有幸。身处这样一个转型变迁的时代,作为能源行业的发展变迁的记录者、见证者,我们的一字一文,正在记录转型发展跳动的脉搏,记录一个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强音,记录伟大祖国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信息化、现代化高速发展的铿锵步伐,这不正是我们作为能源行业新闻工作者的骄傲与自豪,这不正是我们的初心与价值吗?

有人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却要说,这对于我们行业新闻人来说,确是一个最具有挑战的最具有付出价值感的最美的时代。

走吧,不管任何时候,行之于初心,用一生来实践,我们就不会偏离最初的方向,偏离我们曾在心中千百遍描绘的梦想蓝图。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梁家河》读书笔记600字》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月河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