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我们都长大了读后感 > 地图 > 我们都长大了读后感

我们都长大了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越长大,我们才越接近真实的生活。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读书像登山,不同高度有不同的风景,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会思考的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对于写读书心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越长大,我们才越接近真实的生活,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越长大,我们才越接近真实的生活

01

前几天,去银行办事,等待的人特别多。

我看着手里的号头,望着许久不动的叫号牌,心里是焦急万分。

终于叫到19号,大堂经理见我焦急,示意我站在19号后面等。

19号看上去20来岁年纪,长得清清爽爽,是一个穿着很时尚的小姑娘。

也许是业务太忙,柜员办业务时,不小心输错了手机号码,导致那个小姑娘手机银行没有开起来。

本来很快的业务,又是修改信息,又是授权,办了足足30分钟。

小姑娘明显不太高兴,抱怨道:你行不行啊!办点破事,耽误我时间。

柜员连忙解释道歉:不好意思。很快,就好了,上面正在授权,你再等等。

正好那天授权速度又慢,后面顾客也在抱怨,小姑娘越等越急,最后脱口骂道:傻X,办了多久了,你们这是什么业务水平,什么破银行,不会办,早点下岗算了。

办理业务的柜员年纪也不大,处理客户问题上明显经验不足,虽然在奋力解释原因,可是情绪上明显受到影响,说话也语无伦次,语气有点冲,语速有点急。

小姑娘一听,桌子一拍,骂道:我要投诉你,你工号多少?你们什么服务水平,什么态度,没听过客户就是上帝吗?像你这种语气态度怎么做到这个岗位的,不是找关系走后门进来的吧!

小姑娘说得理不饶人,越说越起劲,咄咄逼人,我们上去安慰:算了,毕竟别人不是故意的。

小姑娘,却不听劝,执意投诉,最后害得我也等了好久。

看着小姑娘,我想起了自己,我年少时,何尝不是受到点委屈,受到了怠慢,立马抓住对方把柄,喊着去维权,借着顾客是上帝的旗帜,把对方说的狗屁不是。

年少时,我们总是问对错,讲道理,揪住别人的辫子,上纲上线。动不动投诉,随口就是问是非,说着书本上学的法条,一条条把对方逼到绝境,说的体无完肤,还沾沾自喜自命不凡。

我们说的都对,对方的确有错,我们维权没错,可唯一不足的是我们少了一颗宽容的心。

如今,我也做了服务行业,成为服务行业的一员,我才懂得其实无论做哪行都不容易。

你看着别人每天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冬天冷不着夏天热不到,可是你却看不到服务人员,忙起来上厕所时间都没有,年纪轻轻就落下颈椎病。

虽然做着不是风吹日晒的工作,可是久坐,吹空调,导致体质下降,年纪轻轻就开始关注养生,夏天泡菊花茶降火,冬天喝红枣枸杞暖身。

记得,一次,我办业务,不小心把人家单据填错,导致客户必须重新回厂拿营业执照方可办理,一来一回也要个把小时,客户一听,立马拉下脸来,各种讽刺侮辱打击的话,像是雨点一样朝我袭来,我只能尽量去安慰,骂也不能还嘴,只能低头做事,要是把客户惹急了,客户一投诉,我不仅扣奖金,连单位考核分数也要被扣。

最后,客户骂累了,把我们领到叫来,又当着我领导面数落了我一阵子,领导连声赔礼,并保证肯定帮他办好。

其实一来一回,骂我的时间证件都可以拿来了。

客户走后,领导把我叫到楼上,对我又是批评接着教育,下楼时,我脑袋昏昏的,想死的欲望都有。

下班回家的路上,憋在心里的不快像是鱼卡一样,再也忍受不了了,眼泪哗啦啦的留了流了下来。从小到大,没受过这么大的委屈,在家里都是父母疼亲戚爱。

从此以后,当我遇到服务员的疏忽导致我的不便,我都不会刻意刁难对方,对方道了歉,我都欣然接受,只要不是刻意为难,我都不去计较,选择去原谅对方。

年少我们都很轻狂,说的道理都很对,可是经历太少,磨练不多,往往说话没数,往往口不遮言,直至到了社会之后,因为头抬得太高,脚步走得太快,容易跌的头破血流,直到一天,我们开始思考,开始放慢脚步,学着说话三思后行,这时我们才算真正的成熟。

02

前些天,我打电话给我一个高中哥们。

兄弟,最近过得怎么样?

也好,也不好。

工作还可以吧?

马马虎虎,一切随缘。

我一听急了骂道: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别给我打马虎眼。

我那兄弟也许被我骂怔住了,突然改了口风:兄弟,我辞职了,混不下去了。

一打听,我才知道,原来我那高中兄弟大学毕业后,找了关系进了一家学校教化学,他没有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在校只是一个临时工,不在编制体系内。

在校他明显感觉到,不仅在福利待遇上落了别了一截,在为人处事上也处处不受待见。

他和我说,现在学生也比较难管理,老师只能口头教育,你语气不重,声音不大,毛孩子根本不怕,课堂纪律就很难保证。

前阵子,他又生了一场病,医生嘱咐不能过度劳累。

快到年底,事又多,领导想安排他做班主任,收入高点,可是事情多、责任大。

我那兄弟正好身体不适,托辞不做。

领导不悦。

最后没办法,我那兄弟,身心俱疲,最终选择了辞职。

我问道:现在做什么?

他说,他开了一个培训班,才开始,虽然招的人不多,但是至少心里是开心的,自己第一次感觉到了自由。

他又说道:其实,说是自由了,可是心里这根弦还是紧绷着,哪天没有学生了,招的人少了,他心里就着急,培训班只要开门,就要开支,看得见的房租、水电费和宣传费,看不见的一大啪啦。

听到这里,我是感慨万千。

我们谁没经历过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过,我们曾经指着远处的高楼大厦,笑谈自己毕业后要创业,买下那一幢楼;我们曾经畅想着如果可以,走遍全国各地踏遍千山万水;我们曾经在化解别人矛盾、关注社会焦点时侃侃而谈,可现实是一件小事却足以让自己郁闷半天;我们毕业时都嫌弃父母观念老旧,直到在外伤痕累累才想起家的温暖。

我们大多数人是才华撑不起自己梦想,而野心却比天高。

我们越长大,才越接近真实的生活。

我们曾经都很狂,如今却选择沉默;我们曾经都不服输,如今却低了头;我们曾经以为努力,一切都会变好,可生活久了,发现,也有比你努力的,可是过得比你差的。

其实,我们从出生到上大学,我们的前半生就已经在一个圈子里,我们最多在圈子里小打小闹,家境、背景、天分、见识种种条框就已经注定你的前半生只能在既有的圈子里打闹,要想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就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

真实情况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命运,跳出固有的圈子,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大多数人很难跳出固有的圈子,为了生计不得已常年奔波。

你一天也会明白,吃的好点穿的贵一点,其实真的挺好;你也会懂得开着好车,赚了很多钱,是真的挺爽的。

只有经历过不为生计烦恼,过着财务自由的人生,再说出知足常乐、去奢求简的话,才是真正的顿悟,真正的知足常乐。

你也会明白,知足常乐、一切随缘说的是挺好,但大多数人是经历奋斗与挣扎后,一种无能为力的妥协罢了。

那些与你奋斗并肩作战的同学,或许早已经过上了带着孩子,买个菜讨价还加,看着肥皂剧的生活。

或许一天,你才明白,我们大多数人很少可以成为英雄,而成为普通人却简单得多,直到一天我们才意识到,如果年轻不去坚持梦想,不去奋斗,或许平庸的生活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作者:苏子游

hdh765.Com更多读书心得延伸阅读

最新实用!真实的幸福读书心得汇总6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的明灯,帮助人们打开黑夜的大门。读书不仅仅是获取广泛的知识,陶冶情操,还能缓解焦虑,调节情绪。在阅读过一篇文章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有没有哪些优秀的读书心得可以作参考?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实用!真实的幸福读书心得汇总6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真实的幸福读书心得 篇1

近期工作比较忙,这本书看得断断续续,不过也获益匪浅。

它第一眼吸引我的地方是告诉人们如何去构造积极情绪,而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一直以来,我的情绪都是处于悲观、消极的状态,很想做出一些改变。书里面有很多测试,但认认真真做下去的没几个,因为总觉得时间不够了,所以经常将测试跳过去。

从书中学会的几个点,有必要总结一下:

1、我是中度悲观情绪;

2、有抑郁的倾向;

3、满足感能降低悲观情绪和抑郁的倾向值,让人身心满足的事情有锻炼、学习、认认真真做一件事情,带来满足感的事情可以让满足感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但是这过程不一定会愉悦;

4、愉悦的事情很容易,但是会造成轻微抑郁倾向,比如看电视,玩游戏、聚会等,这些愉悦做完之后会消失,不能长时间存在;

5、如果对于某一件事出现消极悲观情绪,一定要自我反驳,顺序为:不好的事—想法—后果—反驳—激发。

以上是目前看了之后印象最深刻,也最能立即使用的几个点。我最这半年来老是喜欢看电视剧,静不下心来读书,可能是因为屏幕上的五彩缤纷离乱情仇更直观吧。

以前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错误,看完这本书才知道,是因为短暂的愉悦造成瘾的倾向。看电视能带给我愉悦,并且这愉悦几乎不需要动脑筋,但是看完之后的一瞬间就消失了,为了持续得到,所以就不断看电视。现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觉得电视和游戏都是浪费时间且伤害身心的行为,但是并不是说完全不接触,要适可而止。而满足才是我一直寻求的东西。我之所以觉得内心空虚,空洞,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件让我内心满足的事情。所以必须得努力做一些产生满足感的事情。

不停地阅读、有目的的学习、持续有效的锻炼,或者周末学习一道菜、收拾房间、整理衣柜、学习烘培都是可以产生满足感的事情。目前我在做的有持续有效的阅读、重新联系教练开始上健身课、有目的性的学习等等。我希望自己的内心可以慢慢阳光起来。悲观消极的情绪转变还需要时间的练习,需持续不断的反驳自己。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完成书里对于优势的测试,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并有意识地发挥。

幸福感不是空气,随时存在,它是一个大概值,如果能运用自身的优势与美德成为一个具有积极心态的人,那么即使遇见糟糕无比的事情,也能够在理性的指引下走回到正常的轨道。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勤奋,是我应该为了幸福而努力追求的品质。

真实的幸福读书心得 篇2

目不转睛的盯着书上的文字,心里一遍一遍的过着杂七杂八的烦心事,这个时候幸福的确和我无关。我迫切的希望赶紧进入寒假,没有哪一刻比此时更希望解脱自己,或许那一刻是幸福的。

今年,有关幸福的话题很多,央视幸福一问成为了谈笑热点,我倒觉得能把真实播放给大家,这背后就挺让人幸福。因为真实本身就是幸福。这是读了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一书最大的感受。

真要遥望过去的岁月,提炼出幸福的时光,的确有点模糊,或者说,那些被现在概括起来称为幸福的感觉,和现在相比是幸福的,当时意识中却并无幸福二字。只是被充实、踏实的心情所笼罩。简短说,此时有幸福的概念,停在口上,落在追逐的脚步中。彼时有幸福的感受,存在心中,丢在奔跑的时光里。哪个更幸福,一目了然,哪个更实在,也是心中了然。细想,最幸福的时光便是工作最初的几年,班主任加上两个班的语文课,踏实、积极的工作状态。几个铁杆好友,充满温情的关切和交流,乐观而快乐的生活。每天都很充实,无欲无求,学生的进步是最大的渴望,而学生成长规律总能让渴望的心获得必要的满足。想来,那不是努力的结果,是时间推移的必然。现在,许多事不在掌控之中,后悔揽了这么个瓷器活,不是没这个钻,而是活的性质变了,随之不幸福了。之所以这样,是欲望更多了,让欲望从淡定的心中脱缰而出,追随着这个社会欲望之流,不停的疾奔,偶发现,停下来是需要修炼的。我清醒的意识到,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对于事业和成长都极为重要。最重要的是修心,而心态的修炼不易。

我们极易被“根都烂掉”的情绪所感染,总是想修炼自己,打败自己的冲动,其实,积极的情绪、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才是积极心态的有效组成。而在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等方面修炼,路漫漫其修远,需不断进取。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从点滴做,一件件可以带来幸福感的事,连点成线,可以连成真实而幸福的感受,真实的存在,长久的幸福。这种满足感,来源于我们的工作和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教学中,在我们教养孩子中都可以做到,哪怕是微不足道,这种真实的幸福感和丰富的满足感,必会袭身。这本身就是一种修炼,对心态的一种提升,也是获取幸福的源泉。

这个时代的人,在追逐幸福感时极易走捷径,用短暂的愉悦获取幸福感受,如没有乐观的、积极的心态也不易长久,即便锦衣加身、腰缠万贯也不会幸福。尤其,当负面情绪袭来,便很难操控,幸福感会被瞬间偷袭,须臾间丧失。如何做,书中倒给了我不少启示,只不过还需慢慢学来,过程漫长而艰辛,书中“幸福可以学来,幸福可以到永远”的观点倒是激励我们,追逐幸福,永不止步,因为那才是生命真正价值所在。

真实的幸福读书心得 篇3

花了两周的时间断断续续终于看完这本书,在职场心理与企业EAP服务的课程中,老师强烈推荐塞利格曼的书,积极心理学和传统的心理学不同,他不认为你应该花太多时间去改正自己的弱点;相反,他认为生命最大的成功在于建立及发挥你的优势。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优势及美德,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幸福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受。一直以来我想知道的是我们对那些永恒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生活的有意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往何处去的答案。这本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的第一本书,竟在结尾也给了我比较收获的解释。

上帝存在吗?这种神现在无法存在,因为我们又会再碰到两个相同的问题:假如现存的神是无所不知、善良正直的话,那为什么世界上还会有邪恶存在?如果现在的神是万能和全知的,人类怎么会有自由意志?所以过去没有神,现在也没有神。但问题仍在那儿,从长远来看,这个双赢的原则将把我们带到哪里?给我们带来一个非超自然的神,一个需要通过自然的双赢法则才能得到万能、全知和美德的神。或许,神就是我们的终点。

一个不断选择复杂的过程最后一定会止于万能、全知和美德。当然,这个目的不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完成,甚至无法再人类有生之年实现。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自己成为这个历程中的一分子,使他前进一步。这是进入有意义的生活的门,有意义的生活必须与比我们自身更宏大的东西连接上,这也将使你的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

你的生活取向,你可以选择走向这个目的,或选择与这个目的完全无关的生活;你甚至可以选择故意妨碍它。你可以选择以增加知识为中心的生活:学习、教书、教育你的孩子,或从事科学、文学、新闻学等许多类似的行业;你也可以选择一增加力量为中心的生活,通过技术、工程、建筑、医疗服务或制造业来达到这个目的;你还可以选择以增加美德为中心的生活,通过法律、宗教、道德、政治等途径,或通过当警察、救火队员或从事慈善事业来达成你的目的。

美好的生活来自每一天都应用你的突出优势,有意义的生活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将这些优势用于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上。这样的生活一定是孕育着意义的生活,如果神是生命的终点,那么这种生活必定是神圣的。

真实的幸福读书心得 篇4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永恒命题。

在这本书里,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开山祖,塞利格曼教授讲述的许多事情,在当下的流行文化看来,一不小心就会被归类到鸡汤范畴。但其实,大道至简,朴实无华的道理其实蕴含着几千年人类积累的智慧。

可能我读的不够深入,又或者是因为幸福这个词本身在长期的生活中已经被主观赋予了太多的含义,所以在看完全书我对书的内容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框架,但主旨其实简洁的很。作者也在第一章的末尾即点明主题:“真实的幸福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会愉快,会投入,会成长,会感受到生命之美与意义。

书末的后记里同样讲到:“美好的生活来自每一天都应用你的突出优势,有意义的生活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将这些优势用于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上。这样的生活一定是孕育着意义的生活,如果神是生命的终点,那么这种生活必定是神圣的。”人类是一直在积累着知识、力量和美德的,从大历史上看,人类在曲折的朝着更聪明、更强大和更具道德的方向前进。

天赋也许有先天定数,但优势则可以靠后天努力。书中关于天赋和优势差别的讲述也挺清晰的:

“天赋相对于优势来说是比较自动化的,而优势是有意识的。你对于天赋所面临的选择是把它发挥出来还是深藏不露,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例如“吉儿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但她浪费了自己的天赋”这句话很合理,因为它表示吉儿选择不去用她的天赋,她对自己有没有高智商并无选择权。而“吉儿是个很仁慈的人,但是她却浪费了她的仁慈”这句话就不通了。你无法浪费自己的优势,你对于优势所面临的选择是什么时候用它们,以及要不要继续加强它们,也包括你一开始时要不要去拥有它们。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毅力与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我在下面列出的优势,而天赋却是无法凭毅力去获得的。”

真实的幸福读书心得 篇5

本次我精读的书是马丁·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我非常佩服塞里格曼博士,他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幸福的大门,而我也正努力使自己和身边的人幸福。塞利格曼提出了关于幸福的新理念:当你的精神投入带来了生命的蓬勃和丰盈的时候,你才会觉得幸福。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幸福的定义、幸福的公式和获得幸福的方法。

关于幸福的定义,作者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对幸福的测量标准,那就是生活满意度。书中写到真实的幸福包括积极情绪、自主的投入和对生活意义的追求这三个核心元素。实现幸福人生应该具有五个元素,要有积极情绪、要投入、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做的事要有意义和目的、要有成就感。这五要素不仅能帮助人们笑得更多、感到更满足,还能带来更好的生产力,更多的健康。塞利格曼认为,幸福的内涵应该涵盖所有人们在追求的东西,包括人际关系和成就。作者说,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却随着精神的投入而有着不同的蓬勃程度。当人生丰盈时,才会充满生机和快乐的情绪。

关于幸福的公式,作者认为如果幸福可以衡量,就是H=S+C+V。H是幸福的持久度,S代表幸福的范围,C代表生活环境,V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就是说,我们的幸福持久度=幸福的范围+生活环境+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幸福持久度越高,代表我们越幸福。

如何才可以获得幸福呢?要用设计情绪练习提升幸福感。消极情绪包括恐惧、悲伤和愤怒,它们是我们应对外界威胁的第一道防线,它们使我们进入战斗准备。积极情绪包括愉悦、狂喜、入迷、温暖、舒适等。了解了两种情绪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设计情绪,并根据要进行的工作来选择思维方式,从而选择合适的情绪。消极情绪需要与批判性思维的工作匹配,比如,计算个人所得税、处理失恋等。相反,任何需要用到创造力、想象力和广泛思考的工作需要运用积极情绪。此外还要突出优势练习。我们每个人都有优势和劣势,找出你的优势并发挥它,你的幸福感会大大提升。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赛式幸福法则:过去就让它过去,未来不全像你想象,抓住想要的幸福。塞式幸福法则之一: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每个人在成长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幸,所以我们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应对不幸的能力。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只能是积极面对未来。同时对于这种不幸我们要接受它,让它在你的生命里轻轻地滑过,这样才会幸福。塞式幸福法则之二:未来不全像你想象。当面临同一问题时,不同的人想象的未来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就会把问题复杂化,将事情灾难化。有时候抓住一个想法不放的后果其实比它的真实性还要糟。所以换个思维思考问题吧。希望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只有永远心怀希望,才会拼尽全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塞式幸福法则之三:抓住现在的幸福。正如书中所言:“人都不愿意糊里糊涂地过一生。你可能会像我一样,午夜梦回,躺在床上想自己的生活是如何越变越幸福,而不是一天天减少痛苦。”很少静下心来,想想一段日子以来的幸福。

在《真实的幸福》这本书里,书中有向我们介绍拉近幸福的六种美德:智慧,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也告知我们获得幸福有24个优势:实现智慧与知识美德的好奇心,热爱学习,判断力,创造性,社会智慧和洞察力;实现勇气美德的勇敢,毅力和正直;实现仁爱美德的仁慈与爱;实现正义美德的公民精神,公平和领导力;实现节制美德的自我控制,谨慎和谦虚;实现精神卓越美德的美感,感恩,希望,灵性,宽恕,幽默和热忱。作者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给我们提出了关于幸福最严肃的思考。假如我们发现自己山穷水尽、一筹莫展,或者物质富足已经不能使你高兴。那么积极心理学提醒我们,幸福来源于精神层次的提升。

真实的幸福读书心得 篇6

什么是真实的幸福?

真实的幸福来源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忘记自我的存在。

真实的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感官刺激和享受。来源于用自己的能力和美德去解决一个问题一个挑战时,带来的狂喜,它是一种忘我的,完全投入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仿佛在那一刻时间静止了一样。

心理学的作用就是把人放对位置,使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

有哪几种人生模式?

第一种是快乐的生活,你听了一个笑话你觉得很开心,你的世界杯彩票中了很开心。这是简单的快乐。

第二种是投入的生活。你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沉浸其中,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世界,也就是我们上文谈到的心流。

第三种是有意义的生活。你觉得自己做得是正确的事情,你看到它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产生正面的影响。

那么学习能力与幸福的关系是什么呢?它对于上面3类的情感体验,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快乐的影响:是的,你可以学习各种技能,变得更快乐。例如,我学会了如何夸奖他人,看见别人很开心自己也是开心的。

对投入的影响:心流的定义就是“高技能高挑战”,拥有一流的学习力意味着你有无数的机会去突破你的技能,从而迎接高挑战。

对意义的影响:意义取决于产生真正有成果有影响的事情,这需要能力,也就意味着你需要学习。

所以最幸福的生活不仅仅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美德,还要和周围的环境发生有意义的联结,抑郁症的一个显著症状就是自我沉溺,完全不理会其他的人和事,只想着自己的感觉。当他感到悲伤时,他会在心中反复咀嚼这种情绪,并将其影响自己大的行为。他们每天关注的时自己的感觉如何。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一)

化比较严重,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个富足,福利优越,文明的石油国家。但是看完了三部曲和《樱桃的滋味》,除了面目荒凉和一辆很破的车,丝毫看不出富足文明来。这部《我在伊朗长大》,更是把伊朗妖魔化了。我有点怀疑这些导演,是不是伊朗的张艺谋。

片子里图画的风格我很喜欢的,一部黑白动画片,却史诗般的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历史,轻松的表现了极其残暴的政治,和人们的挣扎,让人笑中充满了无奈和同情。

有人说看过《我在伊朗长大》,相当于复习了近30年来的伊朗现当代史,它同时也是导演玛赞?莎塔碧(Marjane Satrapi)自传性质的成长史。影片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出国前、奥地利、回国后三个部分。德黑兰的玛赞一家本是帝王之后,从小她就受到各种思想的耳濡目染,勇于发表己见。在经历了暴风骤雨般的冲突内乱、伊斯兰革命后,两伊战争随即爆发,伊朗更趋禁锢保守;考虑到玛赞的将来,父母将她送出了国。异乡的孤苦、女孩的发育并没有让玛赞忘记自己伊朗人的身份。一段跌跌撞撞的奥地利生涯后,她重返伊朗。可新的生活没能持续多久,由于国内政治氛围没能好转,她又再次离开,并被告知永远不要回来。

电影到此结束,但真实生活中的玛赞自此居住在法国,先后出版了四册漫画,并有了由漫画改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我在伊朗长大》。整部影片只有极少的现实场景是彩色的,大篇幅的回忆部分只用黑白两色,可以附会说它们是这个国家常见的两种颜色,或者只是为了突出明暗差异与二元对立。影片的画风也极为简单质朴,是那种极为传统的黑白动画效果。在这种描绘下,封闭与开放、自身成长与祖国命运、宗教专制与民主自由的冲突更显激烈。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二)

这是看完《我在伊朗长大》之后最为之感动的几句话。看了三遍,而且每看一遍都感受不同,但唯有一点是没变的:这部影片写的是在伊朗动乱的大背景下一个女人的史诗,一段追求自由和本性的心灵之旅。玛姬的外婆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虽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以及所讲的话都是举足轻重的,她教给玛姬以及观众许多做人的道理,相信作者的漫画也有怀念外婆的初衷。我想,影片最想表达的就是永远别忘了你是谁,也别忘了你的家乡。

其实影片可以分为两部分:以玛姬第一次出国为界,前部分是以玛姬的眼睛看世界,后部分是以世界的眼睛看玛姬。由于影片是以黑白的动画形式表现出来的,且小玛姬天真活泼,让观众透过她的眼睛看伊朗的政治、战争等问题时,没有任何紧张感,反倒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让人笑中带泪。而我看到的伊朗,人民毫无自由、人权、幸福可言,就连最平常的聚会、喝酒、牵手甚至听音乐都是不被允许的,但是,让人又心生敬畏的是,伊朗人民并没有放弃追求,他们秘密地享受那一切,与政府做着无硝烟的斗争。看着玛姬在衣服上写着punkisnotdead时,我知道,自由和权利是人们永远追求的,政府无权剥夺,也剥夺不了的。

玛姬出国后的生活是让我感受比较深刻的:

纵使身处人群之中,还是会感觉孤独;当适着说服自己已经找到归宿时,还是会显得格格不入。玛姬试图融入那个新环境,但作为一个伊朗人,她被当作野人,只是一个来自狂热的宗教徒国家的野人。她学会吸烟、蹦迪这些年轻又近乎堕落的生活,她本应不是这样的女孩,她放弃了自己的本性勉强自己学着别人生活,最后却还是一个另类。

1、家是永远包容我们的地方,受伤了,唯有父母会不加追问只求你能平安回家。当玛姬打电话给父母时,电话那头的父母抢着讲话,千叮万嘱,母亲最后说了名多吃蔬菜和水果,让我潸然泪下,往往他们都是从最微小的地方关心着我们。

2、永远忠于自我,作为一个女人就应该有她的气节,而不是靠外表赢取别人的喜爱,靠装可怜赢取别人的同情。人人都有选择,但万万不可选择陷害别人而满足自己,那样只会让人更看不起你,即使是深爱你的家人。

3、婚姻永远都不能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如果你确定自己一个人会比跟那个混蛋一起更幸福,那么就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吧,一次婚姻的失败是为了下一次的更好,但是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心。

4、是恐惧让我们失去自我意识,还把我们变成懦夫,不要去逃避什么,有胆量的人别人更欣赏。

5、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家乡,自己是谁,姑娘,你从哪里来?伊朗,电影到此戛然而止,留给人们的是感动、回忆与赞许。

玛姬的成长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她也告诉了每个人,自由是有代价的。茉莉人生,有了亲情的陪伴以及外婆教与的为人之道,就足以芬芳整段人生旅程了。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三)

《我在伊朗长大》是根据伊朗女漫画家玛嘉莎塔碧自传漫画改编的,带有强烈自传色彩,回忆了女作家上世纪70至80年代期间,在伊朗的成长经历。该片由伊朗和法国合作,莎塔碧和法国导演文森特巴罗纳共同执导,法国女星凯瑟琳德纳芙为影片配音。它以8岁小女孩为视角,讲述这个带有皇室血统的伊朗女孩的成长过程。

小女孩玛嘉被父母送到奥地利读书。在奥地利的她,并不能适应欧洲的生活环境,在独自流浪两个月后,她要求回国。回国后,受到欧洲思想影响的她,却又不能全部融入伊朗的生活,对其身份深感迷惑。她不知道她是伊朗人还是外国人。在自我封闭一阵后,开始觉悟。她有了第一段婚姻、有勇气面对亲密朋友的意外死亡。她最终的选择是,再次远走他乡,奔赴法国。而漂泊的代价是她的外婆在其离开后过世,而她未能再见外婆一面。

在法国,这部动画片得到影评人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迄今的票房已经达到900多万美元。

亮点:2D线条勾勒人物

这部动画片完全是玛嘉本人的真实写照。玛嘉的外公曾是伊朗王子,在风云变幻的上世纪70年代,她曾到维也纳读书,后回到伊朗结婚又离婚,最后到法国定居,从事漫画艺术多年。《我在伊朗长大》却与时下流行的3D动画不同,该片仅仅以简单的2D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外型,影片的整体也更多地采用了黑白亮色来烘托事件的发展。

影片分为回忆和现实两条主线,回忆的部分和漫画一样都是黑白二色,颜色浓重,适时地表现女孩孤独的状态;现实部分则是有颜色的,但在颜色的运用也较为单一。导演运用简单的线条和黑白对比带出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大量黑色的运用令画面充满力量。

这部画面简单的动画片之所以受到观众追捧,是其在深刻的人性关怀故事中。充满了幽默、调侃的风格,出其不意地让观众笑中带泪。导演玛嘉通过这部动画片勇敢地面对自己成长中的诸多问题,不仅是身份认知的迷惑,还包括对祖国的认同,从在异国不敢说自己是伊朗人到大声说出自己的出生地;对恐惧的认知,从陷害他人到直面恐惧再到彻底挣脱恐惧的威胁。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生活观后感,它给我们传授了快乐的秘诀。写一篇读后感,对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更加的有感触。下文是小编为你带来《生活的艺术》的读书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一

细味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 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其思想就是无论何时,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快乐一天,决不辜负自己的任何时间,即使生病或老去,也要体验痛的快乐,直至我们洞悉了人生,以恬淡的心态,快乐的死去,总算自己没有白活,完美的结束生的旅程。

的确,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

可见,快乐无所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真的去体会,认真的去感悟,认真的去惮。明人金圣叹之三十二不亦快哉,在吾人看来,也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之事,而其却将其以为是一生中最快乐的事,并记录下来,聊以自慰,而另一个撼人心神的是残疾人海伦的《假如我能眼亮三天》,种种常人所经历的平凡,在她的眼中是多么的遥不可及,可见快乐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而且每人感受到的深浅亦有所不同,也只有调整自己心态,坦然从容,微笑才会永远的浮现于我们的脸庞。

《生活的艺术》给我传授了快乐的秘诀,有助于改变自己的观念,从另一方面观照快乐,从而走出关于快乐的误区,以乐观的态度去战斗,去迎接生活的洗礼。

虽然比较明显《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为外国人写的一本书,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实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也开始趋向于林语堂当初笔下的那些外国人。人们每天置身于烦嚣社会中,麻木地干着用于维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的意义,也许人们早已忘却。或许,我们都该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边呷着甘醇的奶茶,一边细味一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二

林语堂这本《生活的艺术》看得很费劲,对我来说理论性太强、太枯燥,甚至有许多地方看不懂,以至于看十分钟睡半个钟头接着又看十分钟又睡半个钟头,以至于球球说你是为了催眠才看的吗。呵呵。

虽然林语堂很强调读书的乐趣,这本书里面就有专门一篇读书的艺术,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似乎我应该去选择让自己读得愉快、轻松的书?但我还是坚持看完了。我想的是,像跳高,永远照着比自己能力高那么一点的位置去练才能提高,读书也是,只有看一些高于自己的东西才能有所受益,也许今天能领会的是其中一成,过一段时间再来看,也许就能领会二成了。有价值的有思想的文字值得一生读上许多遍。哪怕读的过程艰涩一些也值得。

就现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忽然想到,也许孔子和林语堂不是我前面理解的那个意思,这时应该理解为以艰涩的阅读为乐。怀着强大的求知欲、探索欲努力理解文章,反复琢磨那些不懂的地方,在偶有同感的地方拍手称快,并为其深刻透彻而折服,等等这些过程,以此为乐。

阅读的乐趣有很多种,比如读林海音、胡兰成,如风铃的清脆悦耳;读张爱玲,如浓墨重彩的油画;读鲁迅,有对一切丑恶的犀利;读孔子,有博大精深;读侦探读悬疑,有刺激;这种种乐趣,并不能以我前面理解的轻松愉快为限,毕竟,我的阅读,不是消遣。

林语堂这个人,原本是不喜欢的,大学的时候在球球那里拿了《京华烟云》勉强翻了十几页,怎么也没看出其中的好来,觉得实在太像《红楼梦》,看不下去。当然就现在,看完《生活的艺术》也没有对他喜欢到哪里去,只是多了一点了解。我觉得他是张扬的、不羁的、洒脱的、个人的(相对鲁迅的社会性而言)、受道家思想严重影响的、极其有灵气的、才华四溢的一个人。这本书里有许多观点角度非常脱俗,不受传统思想所囿,这是我很喜欢的,多少我也有点这样哈,这一点很难得,长期浸婬在某种思想氛围里,甚至是几代人的积累,能够自发跳出这个圈子、摆脱你甚至没有觉察到其存在的思想上的束缚是非常不容易的。说到这书,不能不提的还有他做学问的轻松,书中许多地方轻松幽默,可见这是一个不刻板的人。也不多见哦。

既然有这么多欣赏之处,但还是说不上喜欢其人,是因为我喜欢鲁迅先生。网上看见一段话发现二三十年代好作家的一个方法是,找中学课本上鲁迅的文章,在正文里被鲁迅骂过的文人,如果注释里还加了他生平简介,这个人很有可能是一个好作家,比如林语堂,这话不知谁写的,非常有意思。如果说林语堂的眼睛是看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那鲁迅的眼睛则是放眼社会的,所以我说林语堂是个人的、鲁迅是社会的。当然,这是各人的活法,无可厚非,比如我,也是盯着自己内心的、不问世事的,pp的心思则在外界,更注重与外界的交流、外界的反应。但要说敬重,一辈子的敬重,还是鲁迅先生,永远是鲁迅先生。比之什么著名播音员、什么著名小品演员的去世引起满城哗然,只有鲁迅先生的逝世,使人事隔百年想起来仍将潸然泪下。

《生活的艺术》读书心得篇三

1、世界上的强盗,再没有比劫夺我们思想自由的罪恶更大的了。

2、凡是谈到真理的人,都反而损害了它;凡是企图证明它的人,都反而伤残歪曲了它;凡是替它加上一个标识和定出一个思想派别的人,都反而杀害了它:而凡是自称为信仰它的人,都埋葬了它。所以一个真理,等到被竖立成为一个系统时,它已死了三次,并被埋葬了三次了。

3、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

4、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人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的快乐。

5、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6、尘世是惟一的天堂。我们都相信人总是要死的,我认为这种感觉是好的。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悲哀,也使某些人感到一种诗意。它使我们能够坚定意志,去想办法过一种合理的真实的生活,它使我们心中感到平静。一个人心中有了那种接受最坏遭遇的准备,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7、大自然本身永远是一个疗养院。它即使不能治愈别的疾病,但至少能治愈人类的自大狂症。人类应被安置于适当的尺寸中,并须永远被安置在大自然做背景的地位上,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中人物总被画得极渺小的理由。

8、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9、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

10、衰老最大的悲哀不是身体衰弱,而是心灵的冷漠。

11、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12、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13、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

14、享受大自然不单是限于艺术和图画,显现于我们眼前的大自然是整个的,它包括一切声音/颜色/精神和气氛。人则以了解生活的艺术家的资格去选择大自然的精神,而使它和自己的精神融合起来。这是一切中国文人所共持刀态度。

15、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16、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最好的我们读书心得


一般来说,在心得体会中,我们自己就是里面的主角,写心得体会要注意些什么呢?最好的我们读书心得是由小编为您整理和分享的内容,敬请您阅读并收藏本文!

最好的我们读书心得(篇1)

《最好的我们》讲述了耿耿、余淮同桌三年的故事,在这些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有最好的班主任张平老师,有一群玩得很好的朋友,还有为了梦想不断努力的他们。虽然最后作者没有点明他们在一起了,但是我相信他们就是最好的。

八月长安将回忆写到了极致,将成长的点点滴滴以文字的方式展现给了我们,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高中时代的我,书里的一字一句都能引起我的共鸣、都能将我带回那年盛夏。那年,有写不完的理综试卷、有背不尽的古文、有神出鬼没的班主任、有我暗恋的男孩、有……那年,青春正好!

我很少看网剧,却一本正经的追起了《最好的我们》,只因这部剧能让我想起我的高中生活。一个时代的流逝,在夏天的风中留下空荡荡的遗响。《最好的我们》之所以能火,也行就是有许多像我这这样对过去念念不忘的人。

最好的我们必须自爱,只有自爱,你的心灵才会有一片晴空;最好的我们,就是为了梦想而努力拼搏、一直奔跑的我们;最好的我们,就是当下的我们,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去,就不去拥有。我们都在追求自己认为的“最好”,殊不知也许最好的他或她就在我们身边。被爱的人是幸运而感动的,而爱人却是一次又一次猝不及防的心跳加速。

有人曾说:“光阴如梭,一切都生锈了”。我又何曾不希望自己能回到2012年,回到那个天气正好、微风不燥的夏天、回到那个目光清澈湿润的年少。

最好的我们读书心得(篇2)

比《橘生淮南》好。

起码情节丰富和真实得多。

每一个人也生动立体得多,大家做着符合自己年纪的事,想着那时候应有的烦恼和情绪。没有将每个人心底那些丝丝缠绕的小心思都纤毫毕现,没有人人都敏感机锋到仿佛揠苗助长,懵懂,又混沌,似懂非懂的好奇和疑惑呈现的恰恰才是我们共有的青春。我们一生中不能用言语准确描述的事情和时候太多,懵懵懂懂和混沌不清在后面看来才有暧昧不明的.暖光。才会有像席慕蓉所说的:在我们的世界里,时间是经,空间是纬,细细密密地织出了一连串的悲欢离合,织出了极有规律的阴差阳错,而在每一个转角,每一个绳结之中其实都有一个秘密的记号,当时的我们茫然不知,却在回首之时,突然间发现一切脉络历历在目,方才微笑地领悟了痛苦和忧伤的来处。

看到后面两章,恍然知道,很多话很多事很多对手很多反应只能在年轻的时候做,只能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旦过了错过那个时候,一样的心情一样的自己也给不出一样的反应。勉强只会滑稽。16岁的耿耿可以仰望和崇拜余淮到听他说不想那么远依然要用力靠近和支持他,26岁的耿耿却害怕余淮跟她谈现实和将来,怕自己负担不起如山一样的他。真庆幸,情感是在十年前就埋下并且坚定不移地生长下来了。耿耿于怀相隔多年也还能相拥一吻定情。可是最动人的不是这一吻,也不是晚秋高地上的终于牵手,而依然是他们高中三年那些眉目不清却流光溢彩的时光,在他们牵手之后,这长而深厚的背景反而越发耀眼。

喜欢这故事。电视剧更具可观性,但书里更接近高中生的状态。都很好。

最好的我们读书心得(篇3)

电影正在上映,端午节的晚上,抛开了所有的杂事,和一个趣味相投的闺蜜约了一起来看这部校园片。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开,来不及有太多的交流,甚至忘记了要合一张影。所有的心照不宣都留在了影院里笑出的声和哭出的泪中。

好吧,我承认,我们的笑点很低泪点也很低。在我看来,电影拍得并不好,凌乱,而且面目全非,完全拍成了一部成年人的爱情片,以至于回家后立刻有了重温小说的冲动。之所以会哭会笑,得益于音乐和氛围的渲染,也许更是因为我们心中对校园始终保留的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结。

相比之下,电视剧要拍得好很多。首先演员选得就很好,每一个人物都极贴近小说的描述。“小眼睛,小虎牙,干干净净,笑起来眯着眼挺可爱”,刘昊然简直就是我心目中那个有时别扭有时张狂大部分时候很青涩的小爷的模样。而电视剧的好处就是足够长,容得了絮絮叨叨的娓娓道来,这一点恰恰和小说里碎碎念般的平淡记录找到了契合。要知道,最能打动人的感动,并不在那些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里,而就在这些平凡得几乎以为自己已经忘记了的点点滴滴里。

最富有魅力的,无疑还是文字,这也是几乎所有的小说党们都会对改编的各类影视作品永远有吐不完的槽的原因吧。一百个人的心中,便有一百个不同的哈姆雷特。面对着文字,你可以肆意的把任意一个形象与记忆里的某个人重叠在一起,把任意一个情节与过往的某个场景重叠在一起,然后任由着思绪在这些重叠中泛滥,名正言顺的跟着小说一起哭一起笑。我想,更多时候,是被自己的感动所感动到的吧?

我和闺蜜周围的一大帮子同学,全是一群社会精英成功人士,每天忙忙碌碌为了各自的理想和责任在拼搏在奋斗,每天讨论关心的也是时事热点或商业模式又或是某个合作共赢的机会。只有我们俩会对这样一部校园题材的小说,从书到电视剧到电影然后再回过头来重温一遍书这样的一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我们这个年纪,有点儿另类,也许还会被认为有点儿无聊。而每当想起这点,只有振振有词地给自己来上一句:我们和他们有代沟。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可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只好伸出手道别。”在我看来,每一个时候的我们,都是最好的我们。谁说青春就一定要伸出手道别,它会在某一本小说里,某一首歌曲里,某一个镜头里,某一段故事里,排山倒海般的扑面而来,瞬间沉溺于湿漉漉的记忆中。

感谢八月长安细腻的文字,带给了我很多任性的小情绪。所以,三部曲,《你好,旧时光》,《橘生淮南》,《最好的我们》,全看了。永远揣着一颗少女心,挺好。

最好的我们读书心得(篇4)

《最好的我们》讲述了耿耿、余淮同桌三年的故事,在这些年里发生了很多事:遇到了爱他们的班主任张平老师,有一群玩得很好的朋友,还有为了梦想不断努力的他们。八月长安将回忆写到了极致,将成长的点点滴滴以文字的方式展现给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曾经的我们,树里的一字一句都能将自己带回那年盛夏。那年,青春正好。

高中生活紧张而忙碌,但仍有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高一时,我们认为高考还早,每天班里总是吵吵闹闹。开学后不久,我们就迎来了以班级为单位的'第一次比赛——小步操。小步操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要求在跑步时人贴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一拳,全班必须心齐步齐才能保证队形不乱。比赛那天到来时,所有班级在操场上已经站好方队,校长一声哨响,全校各个班级一起开跑,整齐的步伐、响亮的口号,每位同学都热血沸腾。那次,我们班拿到了高中后班级的第一张奖状。

文理分科时,玩得好的同学会在一起询问彼此学文学理,希望还能在一个班级。文理分科后,彼此分开,随着课业的增多,渐渐少了联系,偶尔在校园碰到,也只是说:“你们班学到哪儿了?”不知不觉,从“我们班”变成了“你们班”……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话:“考场上一寸得失,交换的都是人生”。经历了高三的魔鬼式卷子洗礼后,高考如期而至,考前动员大会上,同学们哭的像个泪人。青春就是这样吧,谨慎珍惜还是放肆恣意?家谎,反正不管怎么度过,最终都会遗憾的明白,这?时光,终究还是浪费了。

青春不曾走远,而那时候的我们,就是最好的我们。毕业终于还是到来了,无论高考的结果如何,我们依旧笑着说了再见。那年,青春正好。那年的你们是最好的你们。

最好的我们读书心得(篇5)

最近在追一部剧《最好的我们》,觉得它能产生一种共鸣,起码我是深有感触的。剧中的余淮身上有某人的影子,让我回想起了他。曾经年少时代的我们,和剧中的主人公有些相似,那时的我虽不是典型的学渣,但数学是死穴,大题基本没思路,而同桌的他是个学霸,先嫌弃我笨然后再给我讲题,有时把我惹火了,就冷不丁的和他说话,他会沉默一会儿,我心里开始自责,坐着瞎想,可他又拿起书,不厌其烦的讲数学题,讲完后自然和好如初了。和余淮比较,他俩很相似,特别毒舌,常常被他损的体无完肤,但损完后,又换了个人似的,给我零食吃,这就是打个巴掌再给块糖?

有次我莫名其妙地心情不好,没心思做题,他看出了我的情绪,递过MP4让我听,至今清楚地记得听了两首歌,《青苹果乐园》和《坚强女人心》。他那时的偶像是小虎队,以至于现在一听到小虎队的歌曲就会联想到他。第二首是《武十郎》的主题曲,当时我们一起追那部剧来,讨论剧情,武打动作,讲大结局。班级娱乐表演我唱了这首歌。

中学时代我们朋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我虽然理科不如他,曾写了篇两千字的`文章参加全市作文竞赛,但无音讯了。文章另外复印了三份,自己留着,外地的闺蜜和他各一份,题目是《结束了错误的奔跑》,有的朋友说有点深奥,我留的那份搬家时已遗失了,略有遗憾。他手上的不知还保存着不,文章里提到过他,给他时他就随手放在桌子上,继续做题,看了真让人不爽,不过他就那样,习惯就好。后来的我们仍然好友般的相处,有段时间,我常常放学后找他,但不和他说话,他开口了,让我没事不要找他,说会很尴尬的,说如果有事,会尽力帮我的。有时偶遇了,便闲聊几句,但偶然间听到别人在议论我俩,我思绪万千。后来听到有人指着我问他,是你对象?从那以后我们疏远了,我不想解释什么,他也一样,觉得清者自清。在校遇到,我们沉默不语,仿佛陌生人。上学路上碰到,我们很自然地聊起最近的学习情况,但谁也没提别人误会我俩的那件事。

青春期的我们,对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很模糊,也想过自己对他是友情呢还是掺杂一丝喜欢呢?也像剧中的耿耿一样,猜测自己在对方心里的位置。那年我没开口问他,因为一直知道他念念不忘小学时初恋,但他却不知道我喜欢和他坐同桌这件事。在纠结了一段时间后,我还是决定好好学习,不去想这个问题了,但我也清楚,发生了绯闻事件后我们无法再继续做朋友了,是我的刻意疏远,才导致我们渐行渐远了。中考结束后,他考上了汾中,我选择了师范,便再无交集。前几年听他哥们说他在医科大学,我先是惊讶,但想想很符合他的性格特点所选择的学校。愿他一切安好。

最后想起小说中的几句话:最好的我们,最坏的我们。回忆是时光里带着温暖的余悸。最好忘了吧最坏不过是关上这世界的门。伸出了双手拥抱当时的我们。最好忘了吧最坏不过是关上这世界的门。伸出了双手,却不再会有我们。

最好的我们读书心得(篇6)

我们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未来,中国要靠我们建设,我们要为其添砖加瓦。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如何教育我们这些独身子女,使我们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爸爸妈妈们经常关心和讨论的话题。

爸爸妈妈看了《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这本书,开始更加关注我习惯养成的问题,而不是一直问我要成绩。要求我养成一个习惯:见到老人要问好。我也意识到了,我们应该更加孝顺长辈,长辈们是很不容易的,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们应该尊敬、关心他们。

我的爷爷奶奶家住的很远,在迈皋桥。当我在力小上学,接送成问题时,爷爷主动站了出来。当时爷爷的腿骨折才好,身体很虚弱,小时候我和爷爷没有经常在一起,关系也很生疏。

亲戚们都奉劝他不要接我,免得身体又出毛病,而爷爷坚决要接我,怕我一个人在路上遇到麻烦。每天爷爷在家帮奶奶把午饭烧好,吃好午饭后就到我们家,再帮妈妈烧好晚上的菜饭,看看报纸,快放学的时候就到学校来接我,每天下午四点半左右再回到迈皋桥的家。

爸爸知道爷爷很不容易,说:"不学礼,无以立。有礼貌是人生莫大的帮助。"对爷爷一定要有礼貌、要孝顺。要求我有好吃的首先要想到爷爷,有好的开心的事情也要和爷爷分享。爸爸自己也身体力行,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每周都要抽空去看望爷爷奶奶,捎上一些好吃的东西,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关心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

爷爷因为现在常运动,要赶车子,身体倍儿棒,可以追着汽车跑。要知道当初来接我的第一天,走路都走不稳,上下楼梯都要我扶。现在我和爷爷的关系也越来越好,爷爷已经成了我的一个知心朋友了。

读了这本《我们给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我懂得了,培养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养成自主的习惯。

蔡礼旭老师说的好:"接触地《弟子规》后,越学越感受到它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我的爸爸妈妈现在也在研读《弟子规》,希望能从中能取得一些教育我的经验。

最好的我们读书心得(篇7)

对作者慕名而来。看完后心里五味杂陈,心情有点复杂,有点小失望,又好像不是。看得出,作者在很努力地回忆与构想,试图将她自己乃至我们每个人高中时期都会经历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初恋,高考,用最细致真实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点,她做到了,毋庸置疑。

在阅读中,很多学习与生活的场景都令我似曾相识,很多平实又暗藏深意的语句都让我禁不住细细揣摩,然后最终在心里表示完全认可:对,就是这样,高中时候的我们就是这种状态!作者笔触细腻而柔软,对应的她本人情感也非常细腻。但是,成也细腻,败也细腻。因为太过于追求细节和每个人对一些事件的反应,文字又显得拖沓冗杂,过多的描写词汇和没必要的细节反倒拖累了节奏。故事情节没有明显的能让人记得住的走向,也没有明晰的层次,更不用说大的框架,只剩一些阅读中看似诙谐俏皮实则无趣卖弄的小聪明,幼稚好笑。其实,删繁就简,加快场景转换和叙述节奏,运用故事本身的起伏带动人物,更能让读者于情境中捕捉到情感,而非大量琐碎的词汇描述,越描越苍白。事无巨细意味着单薄,一定的留白才显生动。不过我想作为一名成熟的作者,她一定也明白这个道理,只是自己写作的意愿,特点和喜好不好违逆。在看校园生活的过程中也一度想弃文,总觉作者有种顾影自怜,自作聪明的小稚嫩,以至于好多次决定以后再也不看她的文。但在高考之后发生了很多事情,耿耿余淮之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是真的触动到了我,他们有不在一起的可能,也有在一起的机会。世事不就是这样吗,没有哪一段离合是能说得清的。作者处理得很高明,把读者像无头苍蝇一样牵着走,又把迷茫的感觉写在情理之中。后期文字压抑到就算看完结局的大团圆,也让我喘不过气来,作品的感染力她还是做到了。于是,还是决定继续粉下去。

最好的我们读书心得(篇8)

当画面切到耿耿余淮高中相处的一幕幕时,我的确不免感动了。但是这样的结局并不真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经历着不同的爱情,但很少有爱情可以做到破镜重圆。

世界是一个圆,我们却走散了。

不是的,世界永远不是一个圆,我们不会再一次走到原来的起点的。即使我们可以依照命运最后走到一起,那也绝不是当初轻易拥有的天真和纯洁了。

当初的我们可能天真,可能会有许多幻想,但我们不得不相信生活的残酷,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不得不向命运低头。

我不爱耿耿和余淮,甚至我不爱耿耿和路星华。他们都太好,一个有着完美的曾经,另一个有着美好的现在和值得期许的未来。我更喜欢的是韩叙和简单。是吧,韩叙很渣,韩叙伤害了简单。但是那却是真实的可爱的爱情。我和你一起长大,我喜欢上了你,你也喜欢着我,却只是那一起长大的情谊而不是爱情。我爱你从来不累不倦,但我也不会一直等着你。我知道了你喜欢上了别人,我受伤了,不管那是我的好朋友也好,是我不认识的人也罢,总之,都不是我。于是我总算死心了。你知道你伤了我,你很愧疚,你能记起我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但你不会找回我。

我们彻底陌路。

这样很伤感,但是这样很真实。我们中的有些人,就是会像简单一样,经历了一次受伤的爱情,终于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有些人,会像韩叙一样,经历的一次自己伤了别人的感情,才知道应该怎样去爱,知道陪伴的长久不是爱情的本质,知道自己的内心要什么。

但也有人吧,会像路星河一样,傻傻的,真的可以一直坚守自己的喜欢,真的可以认清现实,而且用自己的力量去想办法得到自己的爱情,那不是笨,也不是坏,也不是什么感动,而是他的内心诉求,你要知道,就算他最终被这段感情伤害、抛弃,他都是理智的,知道怎么恢复,知道要把自己带到哪里去疗伤。所以,当伤害造成,他反而会是好的最快的那一个。

这样的人,实在太少,太珍贵了。耿耿和余淮,是理想出来的。

好吧,要说他们的现实,也是有的。但是这样的人,就是真的痴了。耿耿这样的坚守,可以有,可以多。她变得更好了,她能够选择她所想要的了。但是余淮这样的人,少年风光,一朝看尽长安花,最后他的人生,却是要背着这样的风光沉重的继续走了。过去的美好,会全部变成负担,变成一根根针,扎在心上,每当看到现在的自己,再想到以往的自己,都是一阵疼。如果不能在次翻身,那么一生都会笼罩在自己的阴影下,走不出来。

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十年。

哪止十年啊,已经隔了重重山路了。

最好的我们读书心得(篇9)

这是我看过写得最好最真实的青春小说了!没有狗血的剧情没有那么多生离死别啪啪啪堕胎等狗血!就感觉是自己的同学,一个是傻不拉几的疯丫头,一个是翩翩学霸,“耿耿余淮”这样的组合,放在任何班级里都会被起哄在一起吧!前篇的高一生活的描写特别引人入胜,引起共鸣。其实都是经历过的事情却百看不厌,不只是缅怀,而是会跟着会心一笑!而后半段是我觉得比较点睛之笔的,不像其他的小说非要拉的那么狗血!而是平平常常的生活,余淮的妈妈得病家庭突生变故他就不得不妥协放弃去清华,也不算太糟糕。本来这才是真正生活青春的无忧无虑只是仅仅因为爸妈为我们抗起了一切!敢于面对生活艰难险阻才是真正的成熟。结尾处两人愿意倾听内心的声音真实难能可贵的!时间确实会带陌生感,但心心相印明白理解对方的难处,一切都不是问题了,所以耿耿受到学姐婚纱照的影响,鼓起勇气给余淮发讯息,来到他们的树前。“看,和我名字连在一起就是耿耿于怀”“我就是耿耿啊!”PS:就他们这样子来说,《致青春》里陈孝正和郑微,至少就不是那么坦率了!

《活着》给我们的启示


读完《活着》,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或许这就是人生真实吧,命运这东西,只有你不向它屈服,你才能把控住自己的人生。你读完《活着》后,是不是对人生有了一定的感悟?栏目小编特意为你呈上“《活着》给我们的启示”,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给我们的启示(篇1)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终。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最终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最终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终,白嫩嫩的,却剩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着地活着——已成为一个唯一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最好的肯定与颂赞。

《活着》给我们的启示(篇2)

我总认为最悲痛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明白,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当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离你而去的时候你才明白什么叫痛苦。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下去,可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的承受本事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刚开始我骂过福贵,因为他实在是太败家啦,可是看到后面我又开始敬佩他,他是那么坚强。

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明白上一代人为了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当想想这更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当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受贿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的观念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当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就要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给我们的启示(篇3)

《活着》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福贵的故事。文章叙述了福贵从富家少爷因为赌博而输光家产变成穷人,有外出谋生遇到春生等人,后回家的故事。

故事结尾只剩下富贵和他的老牛,他们仍会继续活下去。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事,对许多事情已经看淡了。文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春生开车撞死了富贵的儿子,家珍不愿见他,后春生被组织调查,家珍知道春生过的也不好,在春生离开富贵家时,家珍对他说:“一定要活着,活着。”

人生固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因为有了这些困难,我们活得才更加精彩。如果人生总是一帆风顺,那这样的人生必然是无味的,人也会因此而懈怠。只有在困难中,才会使人不断磨砺,不断进步。

文中的龙二因为赢了富贵的家产而富裕,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就因为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而被枪毙。富贵知道龙二被杀后,心中害怕极了,幸好把家产输给了龙二,不然被枪毙的可就是自己了。

有时,失去一些东西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富贵正是因为失去了家产,才捡回一条命。失去,是为了更好地获得。我们不必因为失去了什么东西而悲痛不已,也不必为了得到了什么东西而洋洋得意,得与失都应以平常心来对待,这样我们才会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活着。

活着,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活着,就应该不为了得失而大喜大悲;活着,就要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人或事;活着,就要充满对生活的信心,脚踏实地地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

《活着》给我们的启示(篇4)

这本书题为“活着”,写的却是“死亡”,这是一部为内心而写的著作,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苦难后依旧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故事讲述了男主角福贵儿的一生。福贵儿年轻时沉迷于吃喝嫖赌,一言不合就打媳妇儿家珍。有一天,家产被败光了,输给了一个叫龙二的人。亲爹被气死了,家也被人夺了。

福贵儿终于洗清革面,怀着儿子的媳妇儿却被岳父接回了城里,后来又带着儿子有庆回来了。娘生病了,福贵儿去城里买药被国民党抓走,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活了下来,遇到解放军,回了老家。回家后娘死了,女儿病成了哑巴。(看到这里,我以为作者会写龙二霸占他的妻子之类的,不仅没有,反而龙二的结局出乎意料)

福贵儿回来后,土地改革开始了。龙二因为不肯分田产,被枪毙了。福贵儿很是感慨,如果当初他没有输光家产,现在死的就是他了。到这里,我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没想到,现实永远没有更惨,只有最惨,真正的悲剧才刚刚开始。

家珍得了软骨病,干不了活,家里负担加剧;政策变化,家里越来越穷;曾经的战友成了县长,却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儿子有庆(有庆死于为县长夫人输血,抽干了血而死);女儿凤霞与城里的偏头二喜结婚,死于生产;女儿死后,妻子家珍不久于世;年幼的外孙被接到乡下与自己同住,自己年迈贫穷,生活艰苦,让孙子死于吃豆子撑死。

多年以后,年迈的福贵儿牵着他年迈的老牛,哼着欢快的小曲儿,给在乡间收集歌谣的“我”讲述了他的一生。本书故事篇幅并不长,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看到结尾,我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可能我内心在期待某种逆风翻盘,从始至终故事却都在朝着反方向发展。

可能越是穷苦的人才越能体会到这种与生活作斗争的辛酸,和灾难降临时无能为力的苦楚。曾经我因一些生活琐事与朋友争吵,看完这本书再去回顾那些琐事,与生死比起来,那又算得了什么?曾经我所坚持并奉为真理的“对”与“错”是否局限了我的眼界与格局?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会放下,学会宽容,学会柔和。《活着》也是如此,把自己当做富贵儿去历经沧桑后,剩下的只有感激,感激曾经经历的一切,感激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感激未来将创造的一切!

《活着》给我们的启示(篇5)

终是不敢再看一遍《活着》,苦难的经典,却不存一丝希望,我想余华先生根本是不打算往好的方向写!

主人公富贵,亦是一个悲惨的人。年少好赌,败光家财,又气死父亲;后又阴差阳错被征兵,未见母亲最后一面;妻子无怨无悔,默默陪伴,也是劳苦一生;儿子有庆,未救他人而死,却也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女儿风霞,难产而死;女婿儿喜也是一个苦命的人,一场事故而造成的人命;孙子苦根,竟是被活活噎死……劳累了半生,富贵终还是落得孤家一人!

整本书中只有几处希望的存在,余华先生的文笔平淡,他着力刻画了许许多多的悲惨生活,但又让书中的富贵放不下活着的希望。通篇如此,也正是这样,我看到上世纪千千万万的农民的缩影,那是怎样的影子?是畸形的。是什么压垮了他们的脊梁?是灾荒,是农民活着的困难!潦潦几十页,却是中国自开国以来的历史的浓缩,我们看到的,也绝非只是悲惨而已,还有的,是一个人活着的困难啊!

我不禁联想的我的父母,他们生活在社会基层,没学历,没文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养家糊口,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他们从来都没有放下活着的希望,为什么?不只是因为我,更是因为活着本不易!

佛讲轮回,人生就是渡过苦海,我们每个人在苦海中挣扎,希望到达彼岸。那涛涛江水,不就是一道又一道苦难吗?不经历风雨,怎么能看见彩虹?

活着就有压力,但正是压力,才让我们感到自己还活着,心脏任然跳动,而并非是棺材中的枯尸,死气沉沉。

我想富贵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之后也明白了,人生老病死都是注定,这也是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既然如此,活好当下,不必纠结,毕竟新的一天太阳照常升起,地球依然在转!

活着本就是一场不易的修行,何谈容易?

读书心得《越长大,我们才越接近真实的生活》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心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都长大了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