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观后感。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让公正司法助推法治中国建设

——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观后感

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

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第四、五集《公正司法》以全面依法治国为背景,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内涵,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展现司法改革对于法治中国建设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司法责任制、便民、利民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获得实惠。

公正司法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形象说明了司法不公对法治“水源”的危害。司法不公的深层原因在于司法体制不完善、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要消除这些导致各种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深层原因,就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推动器”。

构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制度体系。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保证,也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本质要求。很难想象处处受到干扰的司法权会带来程序和实体上的公正,会带来令人信服的公正结果。司法的实践也一再证明,一些冤假错案就是司法机关受到外界干扰而酿造的苦果。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出台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干预过问案件规定,让司法人员增强了抵御权力干扰的勇气,筑起了一道防止干预司法的“防火墙”。设立巡回法庭,成立跨行政区划的法院,这是用制度克服地方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预。通过改革确立新的体制机制,为司法者构建具有组织、职业和物质保障的安全体系,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目标,让司法者的法治信仰得到守护,让守护公平正义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审判是法官开庭审理案件并作出裁判的活动,尤其是在刑事诉讼中,审判是守护司法公正、防范冤假错案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审判实践中,仍然存在办案人员对庭审重视不够的现象,有的关键证据没有收集或者没有依法收集,有的没有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法定要求,使庭审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类司法人员的工作职能,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确保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对于防范冤假错案、排除非法证据、确立审判的高标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力加强人权司法的保障水平。人权司法保障水平是法治状况的重要标志,是司法公正与否的重要标尺。法治的本质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而司法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方式。全力加强人权司法的保障水平,让司法充分发挥人权保障作用,需要构建平等公正的保护程序,规范司法者的司法行为,完善当事人充分参与司法过程和充分行使权利的机制。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陈述权、辩护辩论权等各项权利,健全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的法律制度,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司法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和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

建立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为民理念贯穿于法治中国建设全过程,司法机关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让公平正义渗透到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每个公民都能感受到公平的护佑、正义的阳光。全面实施立案登记制,对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要求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使“不得拒绝裁判”成为司法的基本义务;繁简分流,根据案件情况,选择适用适当的审理程序,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从而优化配置司法资源,提升了司法效率和公正;通过执行联动、健全联合信用惩戒体系、出台网络司法拍卖等涉执行司法解释和规范文件,让“执行难”这一制约司法公正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有效破解;让每一位公民都享受平等的诉讼权利和公正的司法判决,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正在提速;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让公共利益无人管的“公地悲剧”现象及时避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正在推进;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改革,全面促进了群众参与司法、了解司法、认同司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构建人力和科技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应用双轮驱动的司法运行新模式,正在创造司法公正和司法为民的“中国经验”。

司法是法治的缩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设正朝着公正高效权威的目标扎实迈进,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创造法治中国建设新的辉煌。

作者: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委组织部李文钊

“防火墙”让司法者不再为难

权力干预司法,是长期影响司法公正的顽疾。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公正司法》上集中,讲述到为拉起一道权与法间的“高压线”,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这不禁使人想起《西游记》中那个在取经路上手挥“金箍棒”、一路降魔捉妖的孙悟空,每当悟空欲将妖魔斩尽杀绝之时,九霄云外定会冒出一位神佛大呼:“大圣,棒下留情!”原来这些被降的妖魔不是神佛的童子,就是他们坐骑之类的宠物。这使得“大圣”一手拿着“金箍棒”,一手抓头挠耳,欲打不能,欲罢不愿,左右为难,悻悻然不知所为。

现实生活中,这种使司法者为难之事时有发生。个别党政领导干部出于个人利益,打招呼、批条子、递材料,或者以其他明示、暗示方式插手干预个案,甚至让执法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的事。这使司法的“大圣”们颇感为难,导致权力案、关系案、人情案时有发生。

要不使司法者为难,既要靠德治又要靠法治。德治即要求各路“神佛”善于明辨是非,不以感情用事,自觉按党纪、法规办事,坚守公道底线。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离不开人情关。但共产党人有其独特的“人情观”,就是毛主席提出的:“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因而,当“原则”碰到“亲情”的时候,关系要为党性让路,亲情要为原则牺牲。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树立起这样正确的“人情观”,筑起一道权与法之间的道德防线。这就是“德治”的力量。

要不使司法者为难,除了道德、党性的约束外,同时还必须强化“法治”——完善相应的刚性制度,拉起一道权与法之间的“高压线”。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2015年3月,中办、国办正式下发这一《规定》,从记录、通报、追责三个环节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的行为进行约束。这一刚性规定为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划定了政策“红线”,明确了责任追究。面对“红线”,谁都不敢也不会拿自己的政治生命为他人说情打招呼,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拉起一道权与法间的“高压线”,它不仅为领导干部划定了红线,也让司法人员增强了抵御权力干扰的勇气。如今,领导干部要带头遵纪守法,并严格管好家人、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负责司法的“大圣们”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经手的案子终身负责,使公正司法成为一种常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一个风清气正的司法环境。

作者:浙江台州技师学院 周碧玮

保证公正司法的“水源”永远洁净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治中国》第四集:《公正司法》用典型的案例告诉我们,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司法公正其基本内涵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的精神。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坚决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并以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平,才能保证公共权力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正常运行。

司法公正的主体是以法官、检察官为主的司法人员。司法公正说到底是司法人员的公正。为了保证司法公正这块“水源地”的洁净,司法机关内部要完善运行机制,认真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管好队伍、管住案子,确保队伍不出问题、案件不出偏差。

如果说司法部门内部监督是自律,那么人民的监督则是起到外在的督促作用。而司法人员无论是法院的“法官”还是检察院的“检察官”都是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对其进行履职评议,是人大对司法监督的应有之义。自2010年起,浙江台州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任命的部分法官、检察官开展履职评议工作,切实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履职监督。其做法具体围绕绩效来展开,“绩”为工作业绩,“效”就是办案的效率和社会的效果。不仅评议其政治业务学习、依法履行职责、自觉接受监督及勤政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而且还组织人员随机旁听,评议庭审活动,对“两官”的仪态形象、表达能力、驾驭能力、公正程度、办案效率等方面进行测评量化。最后由市人大常委会写出每个评议对象的履职评议意见,其中包括总体评价、履职评议等次和意见建议,并要求将整改落实情况于规定期限内上报。台州市人大常委会这一司法监督工作的具体实践,既是对评议对象是否公正司法的一次检验,也是对没有轮到评议的司法干部的一场生动教育,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8年来,台州市“两院”受市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法官和检察官没有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两院”集体分别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几年来,人大受理的涉法涉诉信访件同比下降9.2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其公正司法不仅关乎个人形象,更是关涉社会的法治信仰。实践表明,只有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才能保证司法公正的“水源”永远洁净,而“水源”的洁净,“水流”的清澈也就有了保障。

作者:浙江台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周凌华

深化司改的三个维度

近日,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该片不仅全面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法治改革成果,也宣示了党中央进一步深化法治改革的坚定决心。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体制改革涉及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每一方面,司法改革的成效也事关法治中国建设的成效。所以,我们务必要有将司法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要与党中央的改革路线同频共振,与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一致。笔者认为,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司法改革,至少要把握以下三个维度。

一是全局性。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司法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相辅相依。司法体制改革务必牢牢把住中央依法治国的宗旨和方针,始终把贯彻落实各项司改措施与中央全局性改革举措紧密结合,与国家“四梁八柱”改革框架无缝融合。要把司法改革融入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之中,融入到法治国家建设的系统之中。

二是守恒性。全面深化司法改革,需要一个精神内核贯彻其中才能保证改革乘风破浪、势如破竹,并永远行走在正确的轨迹上。哪些是我们必须恒久坚守的准则?首先,为民司法的宗旨不能变。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政党,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司法改革必须要始终秉持党的宗旨,这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改革成功的政治保障。其次,公平正义的原则不能丢。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坚守该防线就是坚守司法的生命线,保证公平正义的顺利实现,是司法改革的源动力和终极目标。再次,“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不能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中央的要求就是我们行动的指挥棒,只有保证了每个案件的质量,让人民群众在案件中都取得现实的获得感,司法公信力才能稳步提升,司法改革才算改出了实效。

三是连贯性。全面深化司法改革,还要敢于啃硬骨、涉险滩、闯难关,要有一以贯之的制度机制支撑,越是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越能显出改革连贯性的重要性,也越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这里的连贯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改革的政策要保持延续性,不能出现前后矛盾,或是循环往复的现象,要力保改革持续向好;另一方面是顶层设计的思路要始终如一,方向一旦确立就要不断推进、连续落实,不可中断,以保证改革能渐出成效。

司法改革既然已经在路上,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我们只需风雨兼程,努力让司法改革的成功加速到来,让司法改革的成果尽快普惠,让公平正义之光尽情闪亮。

作者: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二庭王俊

从出庭应诉到依法行政

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第三集《依法行政》,重点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进行的各种依法行政的改革实践,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

政府是法律实施的重要责任主体。研究表明,多达80%以上的法律法规主要由行政机关负责实施。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在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难免有群众不满现象,行政诉讼在所难免。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行政首长从容出庭应诉的身影,为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这不仅彰显司法进步、树立法律权威,更推进了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

在行政应诉中,行政机关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从出庭应诉人员的身份情况看,已由委托代理应诉、低级别官员应诉向高级别官员出庭应诉转变。如果说出不出庭是态度问题,那么出不出声则是水平问题。如何“出声”,一是要熟悉案由,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群众诉讼的关节点在哪里,自己解决问题的要点又在何处。二是要了解本单位在具体行政过程中,是程序违法,还是实体违法,如实体违法,是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还是越权或者滥用职权等问题。这种倒逼机制,促使行政机关负责人改变作风,提前做好研究准备,学好相关法律,从容参与庭审。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解决了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反映的“告官不见官”的现象。行政机关负责人要牢固树立“权力是人民赋予”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亲自出庭将自己置身于与群众平等的地位,可以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对有些事情还可以当场定夺,由此拉近行政官员与群众、基层的距离,回归公仆本位。同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过程,也是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使其准确了解本部门、本单位行政行为哪些是程序违法,哪些是实体违法,这些都只有在亲自出庭应诉的过程中才能了解到。因而,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既是一个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又是一个熟悉法律的过程,是对法律和群众尊重的表现,既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又密切了干群的关系。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法治政府的形象是由政府所属的组成部门和工作部门依法行政而树立起来的。对行政应诉,行政负责人要从“被动出庭”向“主动出庭”转变,诉讼中要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发声”转变。总之,要积极应对,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从胜诉中坚守法律,从败诉中敬畏法律,从而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表率,发挥厉行法治的示范作用。

作者:浙江省台州市委宣传部 周毕烨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政论专题片巨变观后感


这样的一部政论专题片巨变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与激动,让我们看到了在改革开放40周年后的陕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相信在未来,这片土地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我们的人民也会越来越幸福。以下是政论专题片巨变观后感,与大家分享。

在观看巨变这样的一部纪录片时,内心十分激动,由点及面,由小见大的这样的一种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四十年的变化的一种浓缩。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陕西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的生活富裕起来了。我们能够看到陕西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无论是农业经济发展,还是法治社会建设,还是绿色和谐发展,这里都有着体现!

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在讲到农村致富这一块,民生问题是一件极重要的问题。我国现在正处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先解决一部分人的贫困问题。从过去开始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开启了农业发展的新纪元,这让广大的农民变得有饭吃了,但是农业产业的发展绝不仅仅只停留在了这里。

要想真正的富裕起来还得要有产业的支持。我们可以看到陕西农民在探索富裕的这条路上因地制宜发展苹果种植业,这就使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不少的农民因为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而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改革开放这四十年,即使是身处在大陆内部的陕西省也依然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前行。从经出发,看经济、社会、党建等等的变化,一件件改革开放的小事,汇成了我们改革开放的大流,不断向前!了解更多陕西改革开放40年非凡历程和巨大成就,我们会一直在路上不断前行!

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观后感


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观后感

为全面展现中国外交领域的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新成就,中央组织拍摄了6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并在融媒体平台同步推出。 这部专题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反映党中央以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精心谋划、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引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恢宏历程,充分展现我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专题片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新华通讯社、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
该片通过大量权威访谈和鲜活故事,既勾勒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框架,也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宏伟实践,反映了中国外交给人民带来的获得感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世界回响。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这部政论专题片的推出,必将促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深入了解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工作的历史方位、指导思想、主要任务、非凡历程和伟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必将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破浪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这部专题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精心谋划、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引领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恢宏历程,充分展现我大国领导人风采和当今中国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形象。
回望过去5年,伴随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演变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局面全面展开,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表示,这样的发展源于中国与世界的相互需求,世界对中国的期待前所未有的上升和提高,因为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强,从2010年起中国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希望中国能够在国际重大问题上提出自己的想法,阐述中国理念。而随着中国经济和世界的相互依存度前所未有的增加,中国自身要发展,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和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中国也需要进一步融入国际体系,和世界进行深度互动。所以,从内从外两方面讲中国都有开展大国外交的迫切需要。
这些外交新理念新思想,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已经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响应,本着开放包容,我们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大国、小国一视同仁发展伙伴关系,这体现了中国在安全领域的贡献。在发展方面,中方提出合作共赢,各国都要从合作中受益,这是非常前瞻性的思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倡议一带一路让中国发展机遇和世界进行分享,中国也才能从世界发展中获得更多机遇。一带一路等中国理念的提出必将促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深入了解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工作的历史方位、指导思想、主要任务、非凡历程和伟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必将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破浪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大型专题片《居安思危备战人防》观后感


【第一篇】

“防空”这一词在我的意识中从未接触过,也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因为从小生活在安定的年代里,没有战乱,不曾艰苦,所以不能体会防空的重要性。可当我读完《人民防空》这本书后,才感悟到:哦!原来防空是那么重要,它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强盛,捍卫着一个国家的尊严。

顾名思义,人命防空是指让人民群众一起防备敌人空袭和消除空袭的行动,被简称为人防。而民防就是把民众参与实施的战时防空与平时救灾结合,成为民防。人防和民防都是我国国防的核心部分,是促进现代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让全民一起来参与的重要事业。因为防空是一项需要时刻准备的任务,所以“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是人民防空的三点工程。

在我国《人民防空条例》中规定,人民防空的任务是:根据现代战争特点,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采取防护措施,与敌人的空中袭击作斗争,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避免或减少国民经济损失,保存战争潜力。人民防空是必须贯彻执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建设方针。可见,人民防空是被我国极度重视的一项实施方案,人民防空能为我国人民带来安宁与和平。

人民防空是一项长期的战备任务,因为只要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仍在,战危就一直不会散去。所以我们不能让现在的片刻安宁麻痹了我们的思维,人民备战也就不能停止。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的杀伤力也越来越大,在未来的战争中对居民造成的伤害也必然越来越大。因此,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下,加强人民防空的建设是当今核时代的需要,它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现在,我相信,只要配合国家人民防空建设。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祖国一定是最强大的。我们不能忘记抗日战争时的耻辱玉血泪,那是我们血的代价,是我们用血肉之躯重塑新中国时的艰难与险阻。现在,我们应居安思危,好好的为国家的将来做好一切准备,这样才会有备无患。

合上书本,“人民防空”这四个大字早已深入我的内心,久久不能挥去。为了祖国的将来,为了走向世界的顶端,我们应该认真的读书,好好的做一名国家未来的小主人,我们还要不断创新,不断强健体魄,让我们的祖国屹立在世界的顶端。我坚信,人民防空将会越来越受广大群众所重视,祖国也会日益兴旺、发达。

【第二篇】

全国首部人民防空系列电影科教片《居安思危备战人防》在北京举行隆重的首映式,解放军总参作战部领导,国家人防办副主任以及国家人防局副局长杨青山、国家广电总局的相关领导参加了开机仪式。

观看政论专题片《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有感


观看政论专题片《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有感
近日,认真观看了政论专题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受益良多。《华严经》中有句经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本意是说,潜心修学者,在修学过程中,只有不忘记自己的最初发心,才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善始善终。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镇党委《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观后感

不忘初心,是不忘记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成长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一种民族危亡的紧迫感深植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因中。这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所思所为一直围绕着整个民族的复兴。一开始是救亡,如今是富强。其核心无非是围绕两个字展开“人民”。扎根于人民,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其他西方政党的鲜明特色,也将成为其长期执政的坚实基础。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6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

大型政论片《大国外交》观后感


大型政论片《大国外交》观后感

回望历史的来路,更能感知前进的方向。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征程壮阔开启。展望未来,一个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看待世界的中国,一定能够引领中国与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前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迈进。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各国间的人员、技术、资本、文化等交流日益密切,每一个国家都在积极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中国,立足世界发展的大格局,积极推动世界发展。中国的外交,如一把钥匙,中国梦为世界感知当代中国开启了一扇大门。让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国的外交,你不仅立足本国发展,更着眼世界发展。从一路一带到打造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从同阿拉伯国家构建战略合作关系到实现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全覆盖;从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会议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中国,用大格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推动者世界的发展!

精选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观后感系列


随着世界不断发展,好的影视作品也渐渐多了起来,在观看时我们会多多少少产生自己的想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观后感能加深我们对作品的深刻了解,那么写作品的观后感格式有哪些呢?请你阅读编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观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观后感 篇1

《摆脱贫困》这本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992年的作品。过了22年,时过境迁,这本书为何至今魅力依旧?思路开阔源于精神的丰富开放,文风质朴源于思想的厚重深刻,语言鲜活源于心灵的活跃,表述清晰源于思维的缜密,文章的不朽源于情怀的不朽、信仰的不朽。

我读完《摆脱贫困》一书后有三点最深刻的体会。

“紧抓中心”。这本书从开篇到最后一篇再到它的跋,一以贯之的主旨是“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习近平同志那时就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主旋律,大家都要围绕这个主旋律齐声合唱。他郑重告诫大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在生产力的解放中,在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在人民生活的极大改善中,在与外部世界日益广泛的交往中,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尊重规律”。要领导好地方各项工作,在紧抓中心的大前提下,首先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去认识规律,在摆脱贫困、发展地方经济、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同志以身作则,带领干部“四下基层”,了解民情,共商脱贫的路径。他反复讲贫困地区不要有超现实的幻想,并指出仅靠几个大项目来脱贫的想法“不切合实际”,应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的方针。书中强调扶贫“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在经济建设中要克服急躁情绪和短期行为,脚踏实地开展工作,这是尊重规律的体现。同时,习近平同志认为尊重规律并不等于把自己束缚起来,还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新形势带来的新事物、新规律。

“开拓担当”。书中提出的“滴水穿石”精神、“接力棒”精神,以及贫困地区要树立商品经济观念,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等等,在今天都是非常可贵的。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行动至上”。习近平同志引用马克思的话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他还说,“我是崇尚行动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排除各种干扰,落实到行动上;认识和把握规律,最终也要体现在摆脱贫困和深化改革开放的行动上。习近平同志激励大家要发扬“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倡导敢为天下先、冒一点风险的精神。在全书结尾,他还重申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论述。所有这些,都折射出作者的精神追求和力量源泉,足以使我们深长思之。

书中提出的摆脱意识和思路“贫困”的命题,实际上回答了一个重要而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会以一场思想解放为起点?作者在跋中有言: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观后感 篇2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29篇讲话和文章,11万字,全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思想深刻、篇章隽永,真知灼见、掷地有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为此书作序,他说道:"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我读完这本书后第一感觉就是:真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官样文章的汇编读得多了,有的是读一半读不下去扔了,有的即使看完了也没多少印象,最多了解一下都有那些新鲜的说法、做法、经验就好了。这本书确实让我触动颇深。虽然时过境迁,时代不同,书中一些具体的提法对当前经济建设不一定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但书中透出的那种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积极精神、辩证思维、务实的态度、精彩的语言风格等等确实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正如项南同志说的:"一个担任重要职务的年轻干部,对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有什么抱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作风,关系着这个地区整个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开动脑筋,大胆地去想,勇敢地去闯。即使有些想法不一定完全切合实际,有些做法一时看不出效果也不要紧。要求每个人做到每句话、每件事都完美无缺,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近平同志也不例外。我们地市县乡的干部,如果看一看这本小册子,是会获得许多启发的。"

习近平总书记自己的评价是:" 我也明知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又值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看待不适应我们获得更快发展的一切并对其进行改革。未来可能讲更有意思的话,著更其完美的文,做其壮丽的事业,但今天只是今天,我只提供一份我闽东实践、思考的记录,这对于闽东脱贫事业和其它事业之宏伟大厦或可成为一石一本,对于后来者或许也有些微意义——若留下探索,后人总结;若留下经验,后人咀嚼;若留下教训,后人借鉴;若留下失误,后人避免。我亦断定此书会被人遗忘。遗忘乃是大好事,足以证明我们前进得很快。"

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谈几点感想。

1.坚定的信念。读完这本书后就有一种感觉: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具有非常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者。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工作、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之光》、《困境的突破》、《我们怎样办好教育》等篇目明显感受到他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在《弱鸟如何先飞》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对闽东,我是充满信心的,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创造‘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这种精神和信念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2.极高的站位。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事关宁德发展、稳定、改革等等,都能从全国、全省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定位,思路清晰。如在《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中从"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正确处理紧缩和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增加财政收入与搞活企业的关系"、"正确处理多办事和量力而行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用唯物辩证法的观念来研究和解决闽东财政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不仅站位高,分析也很透彻。

当时全国正在进行经济环境的治理整顿,闽东经济建设中有三个热门话题:修建福温铁路、开发三都澳港口、建设中心城市建设。在《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中对此进行了论述:"像港口、铁路等的开发建设有赖于国家的宏观决策,中心城市的形成也是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事关地区发展全局的决策,要充分考虑到国情、省情、区情,不要把近期内难以实施的发展目标超前化。"

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不能计较一时一地一事的得失,应着力于增强后劲,着眼于最终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沟通协调的基础上,预测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区经济环境的演变趋势,我们就可以大致制定出指导实施产业政策(包括近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的统一规划。"

这样的全局观,高视角也是需要我们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提高到。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去,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在《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一文中说,"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我是崇尚行动的。 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__届__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要勇于打破各种自身约束和禁锢,甘于做默默无闻的"铺垫性"工作,扎扎实实推进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4.辩证的思维。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每项工作、每件事的论述都能很全面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有对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启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新形势下闽东财政经济的辩证观》等文章充满辩证思维光辉。更难能可贵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用辩证法不是空谈,而是很接地气,如《从政杂谈》中谈到:"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

在谈论如何理解中央治理整顿经济秩序问题时,说到:"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治理整顿不是改革要收、要停,而是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条件,是为了使经济更顺利、更健康地发展。""对我们这个地区的发展是个新机遇。""要求我们既要顾全大局,又要结合本地实情,既不能强调特殊性而不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我们应该有乱治乱,有热消热,有冷加温,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以推动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中提到:"我们除了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国策,创造条件,增加投入,保证教育事业必要的、合理的速度和规模以外,还必须做到两个相结合:一是把数量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等。

5.群众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下基层"制度,这是闽东践行群众观点的特色制度,也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这篇文章深刻地论述了群众路线问题,是真正的经典

书中其他篇章像这样精彩的论述比比皆是。如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中提出,"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组织活动要立足于多办使群众满意和高兴的事情,而不是搞一些让群众厌烦的花架子,徒增群众的烦恼。应尊重群众的医院,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而不是硬性地要群众干这干那。"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中,提出,"我们不能还是习惯于过去‘台上讲、台下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应当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我们不能还是想依靠什么行政力量来管住农民,而是应当通过为农民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来使广大农民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等等。

应该说,《摆脱贫困》是我们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生动的教材,也是必读的教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收获丰富的精神食粮,涤荡头脑中一切脱离群众、"四风"的杂念,进一步树立宗旨意识,提升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6.精彩的语言。这本书总体感觉读了很舒服,书中有很多精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语言平实、道理深刻、入木三分。

一是善于比喻。如《提倡经济大合唱》一文中的两个比喻非常贴切。其一是"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如果每个部门、每个单位都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那非唱‘砸锅’不可。所以我们应提倡‘经济大合唱’。 "另一个比喻是关于要求"经济大合唱"讲协调、讲配合。他说,"这就好比一场足球赛。当今世界高水平的足球赛,仅讲个人技术水平,单靠个人的脚下功夫,恐怕已经不和潮流了。破门主要靠队员们的有机配合,配合意识已经成为绿茵场上重要的战术意识。"

还有用"滴水穿石"比喻"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用抱"金娃娃"比喻干部群众希望早日脱贫致富希望;用"弱鸟"先飞比喻"老、少、边、岛、贫"的闽东的发展之道;"把国家喻为一张网,全国三千多个县就像这张网上的纽结"等等比喻都非常生动形象。

二是精彩运用经典。不仅会用,而且用得好、用得妙。如,在谈到领导的度量引用了"量小非君子,德高乃丈夫";谈到闽东与发达地区差距时引用了"松柏何须羡桃李";谈到清正廉洁引用了"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治政只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等。

三是语言平实生动。每篇文章的标题都很接地气、很平实。如《为官一场,造福一方》、《把心贴近人民》、《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等等,有别于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官样文章标题。文章的表述语言同样非常平实,但阐述了深刻的道理。如,在《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中说,"为群众办实事,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做一件、做一天容易,坚持到底难。我们要分清轻重缓解,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件一件地办,坚持不懈地办,努力让群众理解、谅解、高兴和满意。"

以上在六个方面谈了自己学习《摆脱贫困》一书粗浅的感想,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作者系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林知明)

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观后感 篇3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部分讲话和文章的收录文集,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为闽东的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字里行间折射出了习近平总书记求真务实的工作风范。

2014年__月__日-11日召开的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政策落地生根。”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策要“落地生根”和《摆脱贫困》里“滴水穿石”精神、“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等思想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彰显出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随着时代发展,如果党的事业里求真务实的品质缺位,为人民谋福祉的理念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就不能引领中国这列高速发展的列车呼啸前行。

一、 求真,就是要秉持实事求的指导思想

《摆脱贫困》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弱鸟如何先飞》,是习近平上任后对闽东九县展开实地调查后写的随感,文章开头用了大篇幅客观看待了闽东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况,“老,少,偏,岛,穷”精辟指出了闽东存在的经济发展劣势,而在客观看待自身不足的情况下,才能探讨出一条因地制宜的闽东“让羽翼丰满”的发展之路,书中指出的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等一系列工作指示至今对闽东发展仍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核心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保证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与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联。

二、 务实,就是要有实干的精神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务实就是要“亲手下地锄”,用实干精神栽种希望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桥”与“路”的形象比喻让人印象深刻,共产党人就应该心甘情愿成为人民福祉的铺路石、搭桥砖,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在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期间,曾三次到闽东最偏远的乡村之一下党乡调研考察,“群众的赞许最甘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走群众路线,以务实的精神奉献闽东,感动闽东。“万丈高楼平地起”,党的事业还需要前仆后继、薪火相传的努力奋斗才能继续兴旺。实干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工作精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我们的工作会做得更好!

三、求真务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求真与务实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不可偏颇。没有“求真”, “务实”就很可能走错方向;没有“务实”,“求真”只能是口喊口号。

《摆脱贫困》书里记叙了在闽东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地调研,在掌握客 观情况后,才去指定相关指导政策,“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 “畲族经济要更 开放些”等指导意见,是“走”出来的,对闽东发展提供了诸多金玉良言。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 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具体到个人工作中,我们就绝不能把求真和务实分隔开来,在求真的基础上务实,在务实的工作里求真,我们的工作才能少份浮夸,多份落实,少份心虚,多份踏实。

《摆脱贫困》 虽然收录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 1988年至 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其内容历久弥新, 正如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说的:“我们地市县乡的干部,如果看一看这本小册子,是会获得许多启发的。”《摆脱贫困》给广大党员干部提供宝贵的工作教参,为国家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观后感 篇4

脱贫攻坚的春风,吹暖了一个个贫困户的心,也吹活了一个个脱贫致富的希望。最近拜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受益匪浅。《摆脱贫困》出版于1992年7月,收录了习近平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12.1万字。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冲破封建保守的陈旧意识,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这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提倡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正如同书中写道:“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我们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家底薄弱,群众有许多困难要解决,只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地为群众办实事。”

结合到近期全县上下的脱贫攻坚工作,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四月以来,我身边多少领导和同事,一次又一次地往返包挂的贫困户家中。从精准摸底到制定脱贫计划;从物质上的难题到精神上的抚慰,群众的难处,他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4月22以来,岚皋县公安局的民警就已经自愿取消了周末,他们将自己的休息时间奉献给了脱贫攻坚工作,献给了他们心里挂念的结对“亲戚”。对此,有同事说:“我少几个周末没关系,只要他们能早点脱贫过上好日子,我就高兴了。我们不图回报,我们的心愿就是他们能早日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只要他们理解,也就值了”。

我不禁想到总书记说的:“只要我们坚持实实在在地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群众是会真心实意地拥护我们,会自觉自愿地和我们同心同德,共渡难关的。”办实事,必须要了解事实,看群众缺少什么,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才能最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说到底还是联系群众问题,只有联系好群众,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摆脱贫困》这本书每一个篇章都来自实践,都与党的群众路线有着天然的联系。书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相信我们的脱贫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八集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观后感 篇5

最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我在理解书中内容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见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领导要有水平,水平从哪里来?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是的,我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必须做到主动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种困难,坚持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标准,把病人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病人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病人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扎实开展医疗服务工作。这才是我们应尽的工作职责。

发源于宁德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如他所言,摆脱贫困,“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这段话,对我这样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前瞻性。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能拘泥于现状,墨守成规,要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并且及时与同行交流,共同进步。

总书记还指出,“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思想上要艰苦奋斗,在头脑中牢记艰苦奋斗的基本要求,日常工作上更是如此,“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思想上警醒起来,行动上自觉起来,抓住主要矛盾,找出重点要害,对自己的主要问题进行有效的大检查、大扫除,尽可能提高自身知识水平。

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发展思路是符合实际的,指导着我们的日常工作。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如何进步,都要时刻牢记,一切都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争取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自己应做的贡献。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我们应该发扬实干精神,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除此之外,还要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结合实际勇于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专题片《基石》观后感


专题片《基石》观后感

在单位的会议室,我们集中观看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专题片《基石》,再次重温了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广东地区人民群众用生命、热血和忠诚支持革命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专题片突出宏观叙事与微观描述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相结合,选取典型的、有影响性的事件和人物作为切入点,展现新时期机关、农村、社区、国企、非公企业、教育、服务窗口、社会组织等各行各业基层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和党员的带领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阐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基石》观后感想:

一、观看《基石》这部专题教育片后,我的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让我深思。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谋利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要时刻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时刻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我们无数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用鲜血浇灌的幸福之花,是他们用坚实的胸膛为我们遮风挡雨,才让我们看到今日灿烂的阳光,幸福的祖国,然而今天的幸福家园更加离不开老百姓对伟大的共产党的支持与拥护。

二、让我深深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党事业成功和胜利的基石。要没有革命时期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的革命奉献、无数先烈血肉之躯的付出,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他们抛弃个人和家庭私利,慷概激昂、英勇就义,为国家为民族作出重大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壮举,包括千千万万未留下名字的革命者,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石。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者和分享者,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我们要沿着革命先辈开垦的道路坚持不懈的走下去;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并教育下一代时刻缅怀其丰功伟绩。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二、让我更加明白我们的工作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为群众谋福祉。党的事业之所以能成功,不单是靠共产党员,而且离不开我们广大群众老百姓的支持。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群众,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人民群众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甚至舍弃身家性命来保护革命事业的星星之火。人民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我们要改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心连心,时刻为人民谋福祉。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长期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通过一幕幕用鲜血染成的道路,就是要告诫全体党员时刻牢记,我们党之所以能取得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是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结果,我们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我们不能忘本,我们必须转变作风,用好手中的权利,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三、观看基石后,让我下决心要倾尽所能支持党的事业,争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从《基石》看到,我们党的革命事业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用生命扞卫了党的事业,用鲜血为党的事业奠定了基石。这些革命先烈的事迹都深深震撼了我,让我从此下定决心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争做一名划时代的优秀共产党员。为此我首先要增强党员意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群众做出好的示范,其次要做到爱岗敬业,其次要遵纪守法,按着国家的法律制度来办事。再次就是要扎实转变作风,带头学习,自觉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发展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弘扬正气,敢于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为国家的发展抚平道路。

四、通过观看《基石》与讨论,让我的思想得到了提升。在观看教育专题片《基石》之后,支部还进行了学习讨论,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对照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深刻查找"四风"存在的突出问题。这项活动使我真正在思想上受到触动、精神上得到洗礼、心灵上得到净化、境界上得到提升,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观看教育专题片《基石》之后,我深刻意识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只有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坚定不移的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及时转变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才能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贡献力量。今后我要争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国家的事业而奋斗,为党的事业不懈努力,密切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筑牢党的事业的伟大基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0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

地理中国《小南海之谜》专题片观后感


2016小南海之谜观后感_第1篇

日前,央视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组来黔拍摄了《小南海之谜》专题片。在得知央视要播出《小南海之谜》专题片后,5月11日晚,一直关注地震方面知识的何元,守在电脑旁等待《小南海之谜(上)》的播出。在观看专题片后,何元的心情很是激动,他看到了不一样的小南海。

专题片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和以前发生的变化,运用了不同的角度给我们黔江人民展现了以前没有看过的那些画面、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黔江的生态环境,还有民俗风情。

2008年的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全国人民陷入悲伤之中。自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5月12日为“全国防震减灾日”,由于我区小南海地震堰塞湖保存完整,被选为此次拍摄地之一。

据区科委防震减灾科科长柏昌云介绍,通过科考黔江小南海地震遗址形成,展现黔江民俗文化,人文地理、地质风貌等,介绍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濯水古镇、峡谷公园等黔江独特的旅游资源。同时将进一步推进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普及全民地震科学、掌握地震应急避险等大众安全知识。

2016小南海之谜观后感_第2篇

8年前的5月12日,震惊全国的汶川地震让全国人民陷入了悲痛。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就被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小南海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地震堰塞湖,相关部门为了加大小南海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市民防震减灾意识,普及全民对地震灾害的安全知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16年3月15日至3月30日,在黔江境内拍摄了《小南海之谜(上)》《小南海之谜(下)》两组专题片,并于5月11日、12日正式播出。

“本次科普片通过科考黔江小南海地震遗址形成,展现黔江民俗文化,人文地理、地质风貌等,介绍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濯水古镇、峡谷公园等黔江独特的旅游资源,将积极助推黔江旅游大区战略的实施,让全国公众更多了解黔江。同时将进一步推进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普及全民地震科学、掌握地震应急避险等大众安全知识。”区科委防震减灾科科长柏昌云说。

《基石》专题片观后感


《基石》专题片观后感

昨天在家观看了教育专题片《基石》。深有感触。
专题片细细为我们讲述了很多优秀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为新中国解放英勇善战,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和许多人民群众用生命拥护共产党的光荣事迹。
观看《基石》这部专题教育片后,我的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让我深思。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始终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谋利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要时刻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时刻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用鲜血浇灌的幸福之花,是他们用坚实的胸膛为我们遮风挡雨,才让我们看到今日灿烂的阳光,幸福的祖国,然而今天的幸福家园更加离不开老百姓对伟大的共产党的支持与拥护。以下是我的观后感想。
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应当饮水思源,不忘历史,不忘国耻,更加不能忘记的是我们革命烈士为我们祖国所作的牺牲,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基石》专题片中,让我印象最深是一位游击队员何丽清的故事,同时她也是一位母亲,她为了掩护游击队员,为了防止敌人发现游击队的住所,用双手捂住因为饥饿而哭啼的亲生儿的小嘴,让其不再哭泣,最后敌人并没发现,但此时,刚出生一个月大的婴儿却窒息而亡,作为一个母亲,难道她会不爱自己的亲生儿吗?但是她深知,党的事业,人民群众的安危,游击队员的安全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自身的利益,无国哪有家,这样伟大的牺牲精神,值得我们歌颂,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年来为党的事业奉献的伟大的共产党员,为国捐躯的共产党员,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打下基础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二、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为群众谋福祉。
党的事业之所以能成功,不单是靠共产党员,而且离不开我们广大群众老百姓的支持。《基石》专题片中不乏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1944年初,在石门,日军入村后企图搜查捕捉游击队员,但村民为了隐瞒游击队员的下落,受尽了苦难,受尽了日军的严刑逼供,包括鞭打,灌水,最后众多村民让日军杀害,青天挥血泪,黄土染腥红,遇难者的呐喊声在空中久久回荡,41个老百姓,用他们的性命保全了游击队员的性命安危;还有在海南解放战争时期,海南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员送食物,送药品,驾船出海和游击队员一同战斗,为祖国的解放做贡献,回望惨烈的一幕幕,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普通老百姓当面对日军的枪口和刺刀时,如此从容,如此坚定,是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事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是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着党的事业的星星之火。人民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我们要改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心连心,时刻为人民谋福祉。
三、以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在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
从《基石》看到,我们党的革命事业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用生命捍卫了党的事业,用鲜血为党的事业奠定了基石。如革命时期,作为大地主的彭拜,毅然烧毁了自己的地契,用自己的年轻的生命点燃了海陆丰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还有陈铁军与周文雍两位烈士,用敌人的枪声做婚礼的礼炮,以刑场作为自己的婚礼礼堂,在他们完婚之日,把生命献给了人民群众,献给了党的伟大革命事业,这一幕幕都深深震撼了我,让我从此下定决心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我所在的单位东莞市长安粮所,现承储一万两千多吨的地方储备粮,承储量居东莞市32个粮所之首,每年储备粮推陈储新的轮换任务谓之艰巨,为长安镇人民乃至东莞市人民的粮食安全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职工,也须在粮食保管岗位上做到爱岗敬业,勤业精业。日常工作上,对工作认真负责,新粮入库时,把好质量关,陈粮出库时,确保粮食不变质。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文化知识,学习先进的储粮方法,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岗位上,倾尽所能。
借鉴《基石》精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时代的呼唤,我们的选择,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及积极份子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到储粮工作实践上,为国家的事业而奋斗,为党的事业不懈努力,密切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筑牢党的事业的伟大基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型福音专题片天命全7集内容介绍


其实换个角度看世界,也许你会发现不一样!我们的社会正在飞速的发展中,很多都发生这变化,在这一部大型福音专题片天命之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群有着信仰的人的世界,也许我们是无神论者,但是某些观点还是值得学习的。

第一集:诚信-立国之本

这个时代最缺乏的是什么?不是能源,不是资金,不是技术,而是诚信。政客谎话连篇,市场假货充斥。这是全球的危机,甚至危及到每个人的生存。如何摆脱困境?期待本片能让您有片刻沉思 思考诚信与信仰的关系。

第二集:节制-顺天者昌

人无节制地追求高速发展,环境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但仍不思悔改。新科技成为新捆绑,离开手机就惶惶不可终日,出路在哪里?

第三集:奉献-真爱分享

因对钱财的来源和归属有不同的认识,使用钱财的方式也不同。有人以囤积炫耀挥霍为乐,有人以奉献回馈为荣。然而人生最有价值的奉献乃是生命的奉献。

第四集:饶恕天赐大爱

人世间充满纷争,小到夫妻吵架大到国攻打国。人受到刻骨铭心的伤害,能够饶恕吗?

请看那些亲人遇害却能饶恕凶手的人士如何做到的?

第五集:喜乐-风暴中的方舟

新闻天天有,不是天灾就是人祸。难怪西方人常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失业,疾病,忧愁,恐惧,让人如何喜乐?本集带你看看那些经历困难的人是如何胜过困境的。

第六集:正直-持守真道

正直,在很多人看来是死心眼,不通人情世故,不会见风使舵。结果处处()吃亏碰壁,受排挤。果真如此吗?请看那些持守原则的人所蒙受的恩典。

寇绍恩牧师:

正直的背后是人的价值观是否愿意按照上帝的法则过日子,我到底相不相信这位神是恩典的主,他一定会为我的一切负责。

第七集:谦卑-敬虔谨守

谦卑是什么?是一个人的优点还是人的品性?或是一种处世哲学?谦卑与自卑有什么区别?

林治平教授:谦卑不是什么值得标榜的长处,谦卑不过是认清了自己真实的状况,摆对了自己的位置而已。

教师教育专题片筑梦中国观后感


每集为30分钟的《筑梦中国》电视纪录片共分为7集,并将持续播放。播放的第一集中,讲述了近代鸦片战争至中国近代化开始这一时期中国的落后及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历程,让我们明白了落后就被看不起,落后就被受欺负的道理。

在认真观看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时,我对纪录片为什么用“筑梦中国”作为题目,而不是“中国梦”?

我是一个散文作者,长期从事文字工作,从而对“筑梦”两个字进行了探讨。“筑”,古字为“築”,既代表捣土的杵,又是建造、修建的意思,筑应该解释为“构筑”;“梦”是指睡眠时身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动,是一种虚幻的梦想。英语“Dreamweavers”的意思为追求梦想,电视片中“筑梦”就是“构筑梦想”,“筑”与“梦”从动作和目标两个方面表达了这部纪录片的内涵与精神。

“筑”是一个动词,体现着奋斗的过程,既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力可为,需要众人的齐心合力。“构筑梦想”展现着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的引领下,同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实现中国梦的动人场景。纪录片《筑梦中国》以历史线索展开,真实反映华夏儿女不甘落后,不受欺辱,奋起复兴的史实,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一天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我们正处在追逐梦想的筑梦年代,我们的先人在数千年的风云岁月中,留下深深的逐梦足印,积累了太多太多激励奋发的痕迹,在追寻、失败,开始再失败,始终保持着不气馁不畏难的决心。电视片《筑梦中国》也让我回到起自己的少年逸梦、青年织梦、中年撼梦、老年逐梦。

少年时常做斑斓瑰丽的梦幻故事,青年在四时交替中追寻梦想,中年时在失败和努力的摇动中,坚实自己的理想,老年时更坚定自己的信念,追逐理想,实现理想,圆自己的梦,六十六年,我的梦想就是我中药世家的使命——传承中药文化,弘扬中药传统,这同样是中国梦的一部分。虽然已是奔七老人,然而我将继续在“传承中华魂,共筑中国梦”中奉献自己的一切!


电视专题片观后感通用


读后感大全专题“电视专题片观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电视专题片观后感 篇1

通过为期5天观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联合摄制五集电视专题片《零容忍》,感觉很震撼,通过观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深刻绷紧党风廉政建设的弦,筑牢防腐的铜墙铁壁。

一是警钟长鸣,筑牢防线。任何腐化行为都是从思想的蜕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的过程。因此,把牢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要充分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为自己造“罪”,大脑中要时刻绷紧这根弦,时时警醒自己,筑牢防线。

二是守纪律,做明白人。“勿以恶小而为之”“蚁穴虽小,可溃千里长堤”,党员干部如果纪律意识松懈了,最终都会走向犯罪的深渊。我们党员干部要继承党的优良家风与传统:清正廉洁,不以权谋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公平公正,不徇私枉法,做经济上的“明白人”;艰苦奋斗,不得过且过,做生活上的“明白人”。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满意的答卷。

三是坚定理想信念。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执着,继续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出应有贡献。

电视专题片观后感 篇2

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有的是成为皇帝,有的是成为亿万富翁,而我,有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开一个最大﹑全国性的公司,而我是老板。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早上离家好远也要掉头那红领巾,作为滨海县实验小学的学生是一定要戴红领巾的,买也要买一条。可我经常出现错误,作业没带,经常丢三落四的,上课有时认真,有时却漫不经心。记得有一天,妈妈对我严厉地说:“你这样就别做老板梦了,就你这样,高中还考不上,开公司要有文化的人,气死我了。”我那时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努力是不会成功的,天上不会掉大馅饼,只会有大陷阱!

人生道路走错一步不可返回,只有去修好。从那之后,我努力学习,十分投入。一些运动会﹑小红帽读书节﹑六一儿童节的准备﹑跳蚤市场 …… 但我个子小,跳高跳不过 95 厘米。那时,我心里的希望之火一瞬间将要熄灭。之后我不停跳皮筋,能跳过腰了,正在我沾沾自喜时才发现李佳琪可以跳过腰向上手下了,但我不停练呀练还是练不过她,但我不灰心。在我努力时,我的妈妈和叔叔吵架了,还拿起了刀!我十分害怕因此失去了母亲,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好。

这个梦想不知会不会成真,可我相信努力就会成功。

电视专题片观后感 篇3

《榜样3》中用平凡故事讲述深刻道理,用先进典型模范事迹诠释党的崇高梦想,既展现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执着坚守,又紧贴时代要求,紧贴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彰显当代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开展党员教育培训的生动教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一批优秀共产党人,他们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无私奉献,为践行誓言付出了宝贵生命,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广大党员要以这些杰出代表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为民情怀和高尚情操,坚定梦想信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考公务员,到基层历练,实践锤炼,每个人都怀揣着共同的梦想--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决心,扎根基层。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梦想往往被现实打败,开始抱怨、烦躁、不安,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安下心来,沉下来,融进去,很多人开始怀恋城市的喧嚣、繁华。榜样在前,重在学、做。组织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在哪里。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越能负重,越能担当,越能无愧于组织的信任。

值得我们学习的太多太多,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既要学习他们,又要争做榜样。学习他们勇于担当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为官避事平生耻”,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推动一方的提高发展。学习他们一心为民的精神,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学习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

电视专题片观后感 篇4

日前,我收看了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专题节目《榜样3》。作为一名机关干部,看完《榜样3》后感触颇深。该节目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讲述了来自各行各业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他们牢记入党的誓言,始终恪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向人们展示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信仰坚定、心系群众、勇于担当、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他们感人的事迹彰显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事创业、不懈奋斗的榜样力量。看到那些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极不平凡贡献的事迹,我热心服务群众的活力高涨。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向先进典型学习,可学者多矣!最关键的是要学精神、学品质、学方法。”每一个时代,榜样都有其光辉意志和独特品质,而榜样就是兼具意志和品质的佼佼者。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一主题贯穿在《榜样》的始终。节目中邀请了今年受到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到场,经过老党员现场讲述、典型访谈、先进事迹再现等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平凡而感人的事迹。节目中有个异常的环节,在现场准备了初心台,经过这样的方式留下在场每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手印,"每一个誓言都能看到你的初心,每一道掌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围绕这些手掌背后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无私奉献、执着坚守、有所作为、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和承担职责的高尚品格,向我们传递了"向榜样看齐、做合格党员"的时代感召。

《榜样3》中最美80后村医—贺星龙的事迹给我印象最深。他信守承诺,守护一方百姓。1996年,贺星龙考上了卫校,家里拿不出学费,是善良的村民们帮他凑齐3000多元的学费,圆了他的大学梦、医生梦。村里没有专业医生,村民期望他学成后能够回村行医,3年后,成绩优异的他放弃在县城发展的机会,选择从城市到乡村的“逆行”,成为村里第一个医生,只为履行当初的承诺,以一已之力,守护黄河岸边28个村的百姓。

因为爱这片黄土、爱这方百姓,他将苦、累留给自我,将安康送给村民。xx来,没有拒绝过一次出诊,即使山大沟深,村落分散,风里雨里,他也随叫随到,出诊17万人次,背烂12个医药包,骑坏了7辆摩托,行程40万多公里,只为了村民的病能够被及时治疗,对付不出药费的,他能免则免。在自身的岗位上,无需豪言壮语,默默行动会诠释一切,他行医虽没挣下钱,却养活了黄河边4000多个老百姓,成为村民们的“好儿子”。

今后,我要向这些榜样学习,立足本职,为人民多做贡献。

喜欢《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