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 地图 >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

喜欢苏东坡,甚于诗仙李白,也甚于诗圣杜甫,所以对有同样感受的林语堂先生的着作平添亲切感,从《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而到《苏东坡传》,多次阅读,爱不释手。

推究起来,收获几何,恐怕不是篇把读后感所能尽言。

阅读本身是快乐的。

将阅读所得内化成精神养分,进而收获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处事习惯乃至点点滴滴,是我阅读的真正意义。

少年时代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来由地会热血奔涌,仿佛看到同样是风流人物的苏轼行舟江上,他思接三国、神交公瑾,与英雄风云际会,却又不得不把酒酹月,几多豪壮,几多遗恨。

而今再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却不免块垒在胸。

给无数读者无限阅读快乐的人,他所历宋朝的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他却屡遭贬降,甚至受到逮捕,乌台诗案令他忍辱含垢,险些丧生。

千载相隔,依然让人有心痛的感觉。

可林语堂先生却了解,他说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于是这部《苏东坡传》,犹如佳酿,消融了我心中的块垒,让痛变成通,通畅、通达、通泰!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

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

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

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

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

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

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

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

似乎世人对苏东坡的评价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汇莫过于旷达。

很多人认为苏东坡是为舞文弄墨而生的。

然而,究竟是苏东坡的这种旷达天性造就了他独特洒脱的文风,还是他无与伦比的文学才能以及他对文学的热爱塑造了他旷达的价值观人生观?

苏东坡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文学创作,快乐时,悲伤时;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在颠簸险阻的路途中;意气风发时,遭遇贬谪时大部分文字茂盛而充满生机,然而小部分则是忧郁的,带有一丝凄凉。

事实上,写作是一种非常好的精神宣泄方式,无论针对怎样的情感。

快乐的事被记录下来,变成美好的记忆;痛苦的事被记录下来,再次翻阅的时候,就觉得也没有什么了。

苏东坡能给世人留下如此旷达如此乐天派如此会享受生活的形象,跟他创作的习惯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文学才能与对文学的热爱造就了他被传诵千古的人生。

孟子说:五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文章的确就总有那么一种浩然之气。

个人的性格总是会造就不同的文风,巴尔扎克的文章就总是诙谐浪漫;屠格涅夫的文字大多就是灰白色调的。

东坡亦是如此,旷达的性格造就出一手潇洒。

欣赏东坡的文字,总能感到人与自然的那种和谐统一,万物间那种微妙的联系。

置身于尘世间,一切悲喜又算是什么呢?

谈完了苏东坡个人的问题,该谈谈他与我们的联系了。

我们中也许几乎没有人需要承受东坡所承受过的那些痛苦最有才华的人遭受最大的屈辱,然而为何东坡能坦然地面对生活,而我们中的许多还在叫苦不迭呢?

对与这个问题,就能把文章开头提出的两个话题与这个现实问题融合到一起去了。

为什么东坡能拥有旷达的人生?因为他有信仰,有寄托,只不过他更多地是将灵魂寄托给了文学。

人在困苦的时候总需要排解,能用文字排解自己的忧愁,实在是高明之举。

苏东坡有个非常有名的段子,说是与一群客人一同乘船时遇上了大风浪,所有人都惊恐不已,唯有东坡镇定自若地在那里习字练文。

别人问他原因,他只是说,反正现在生死不能有自己左右,那么为何不静下心来弄弄文呢?由此我们可见文学这个寄托帮助东坡超越生死,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事实上,也许世上再无苏东坡。

然而我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依托。

对于东坡来说,习字、文学创作、为百姓操劳是他的天职,是他最热爱的事业,因此他无论在何方,对于这几项都是乐此不疲的。

人们成天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然而真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又有几人呢?剩下的不外乎是两种,不知该做什么的,与做了自以为喜欢的事的人。

第一种总是被称为没有目标,第二种则称之堕落。

事实上,也许是这个世道导致我们无法再拥有苏东坡,若是苏东坡在当下,一定会被认定为不求上进安于现状没有目标。

然而在当今,什么才是目标?目标就是要创业,要发家,要当权吗?总有一些说法,说是我们先做必须做的事,再做应该做的事,最后做自己想做的事。

对于这些说法,我们的必须理解必须应该与想做的关系。

真正想做的事,真正能使人快乐的事,绝不会是会拖累人前程的事,真正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就能成就旷达的人生观。

就像真正的爱情是绝不会带给人灾难,在茫茫人海中遇到100%的男孩或女孩,早就是上天的恩赐了。

真正想做的事,永远是真正的动力,因此,应该做的事与必须做的事,全都该是为它服务的。

你的应该,不是别人的应该;你的必须,永远都不会是所有人的必须。

在我看来,东坡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上天赐予你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因为它必定存在,也许只暂时隐藏了起来。

假如苏东坡不坚持他最喜欢做的事,而是夜夜在书房内哭丧着脸,日日上书请求皇上开恩,那么我们的历史与文学就会因为少了他而可悲。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3】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

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

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

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

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

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祐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祐党人碑也。

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

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

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

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

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

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

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

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

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

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

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

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勤于学习才能乐于施教。每当我们看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内心总是会忍不住记录内心的启发和感想,那些从著作中所冥思震撼人心的话语,那些从著作中所触摸感动灵魂的文字2024,我们都能通读后感传递出来。爱学习,爱分享,尽在。读后感栏目为精心为大家提供各类著作的优秀读后感,分享快乐!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保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舀起一瓢西湖水,水中照映当着沙堤杨柳的轻柔舞姿,在这如诗画卷里,我不得不想起你。

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雨霁。苏堤两岸水波拍堤,薄雾如轻纱笼罩湖面。堤上柳丝拂面,桃花正艳,鸟鸣雀上枝头,处处铺锦刺艳,小桥流水如行银河天桥。只见你孤身恰于岸上,那神情仿佛和西湖相见恨晚,观之不足,爱之有余,不然,你怎么会留下453首之多的咏西湖诗词?时光倒转千年,见你伫立于苏堤之上。不得不叹曰:东坡者,世间奇才也!

细数史上的文人如恒河沙粒,其中不乏敢于同日月星辰争辉者。而面对苏轼,这位政治上失意的诗词家,这颗难觅的北珠时,不免逊色许多。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也许只有阅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才能真正的认识苏东坡这旷世奇才的豪情与温柔。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卷二中有一段绝妙的苏东坡西湖诗词评论: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意,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妙哉!壮哉!正是由于有了这千古奇才与绝色美景的结合,才使西湖有了许多光耀千秋的杰作。

当然在我看来苏轼的一生都是在飘泊着的,被那皇帝老儿扁了一次又一次。也难怪苏轼被扁后,能写下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自从1079年3月,苏轼到湖州去做知州。打击也随之而来。苏轼因此陷入了牢狱之灾。后来经过了多方营救。如宰相吴充对神宗进言说:曹操还能容忍祢衡,陛下为什么不能容忍一个苏轼?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皇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病中的仁宗皇后也出面干预。苏辙上书,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来赎苏轼的罪。

因此,苏轼在被一连审问了一百多天后,被降职为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得参与公事。当然,实际上就是流放了。苏轼不欲家人随往受苦,便把家小安顿在苏辙处,只带了长子苏迈一同前往。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连苏轼也发出了这样的伤情啊!春苦春愁,花开花败。就在三年前,他夜宿燕子楼时候,还写道: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看来,这是个将天地装于胸怀中的儒门豪生,她一声浩叹,便又如天地间的飓风一般。这样的一个人,难道也因为磨难,而渐渐熄灭了豪气,转而变化入了禅入了淡定,为沧桑所改了吗?黄州待了四年,苏轼才有了东坡居士的雅号。

不可忘记的是此前的乌台诗案。他也发出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隐逸逃遁的喟叹。儒门大勇,是挡在世事洪流之中要为往世开太平的,他如何让可以去呢!记起来苏轼还有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后人多赞这两句诗好,说写的够通透疏朗,一片超脱的气概,多少旷达在怀。可是,天空无雨无晴,不正是一个阴天吗?即便解作为人风雨不变,晦明不动,却不也昭示了苏某人此刻也在要追求的这样一种淡定,那么他心中不正是欠缺这样的定境吗?

此后八年,1085至1093年,苏轼可谓几上几下。

早在1084年,苏轼年49岁时候,神宗准备起用苏轼,下诏改派为汝州团练副使。在赴汝州的途中,他游了庐山、石钟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歌《题西林壁》和散文《石钟山记》。在金陵,他拜见了闲居在家的王安石,一起玩了几天,写了几首互相唱和的诗。年底,苏轼到达泗州。他不想再向前走了,便向朝廷报告,请求在常州居住。经朝廷批准,苏轼于1085年五月,返回常州。

1085的三月,神宗病逝,继位的哲宗年仅十岁,高太后垂帘听政。她是反对变法的,于是守旧派人物纷纷上台。

苏轼到常州不久,就接到担任登州知州的命令。刚到登州五天,又奉命进京任职,进京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升了三次官,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后来,他还兼任了哲宗皇帝的老师。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不久就和守旧派的领袖司马光发生了分歧。司马光担任宰相后,以彻底废除新法,恢复旧法为目标。苏轼在当地方官的时候,贯彻过新法中的免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亲眼看见了以前的差役法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因此便反对废除免役法。以前,苏轼得罪了变法派,现在又得罪了守旧派。在旁人看来苏轼是个没有立场的人,在新法时候提出反对,现在又要实施新法,时人有目之为沽名钓誉,取异于群,以彰独见。但是苏轼却是个不因群疑而阻独见的人。

但是人言终究可谓,正如他曾经说过的:人言未必皆然,则疑似有以致谤三人成虎教训在前。于是苏轼认为自己如果不改其操,知无不言,则仇怨交攻,不死即废。因此,他要离开京城这个是非的中心,请求到地方去做官。10xxx,他终于被任命为杭州的知州。而迎接他的还是严重的自然灾害。这年春天,江浙一带遭水灾,早稻不能下种;五六月间又转为旱灾,刚种下的晚稻也收成无望。于是大力兴修水利,治理西湖。至今西湖留有苏堤。现在已是杨柳堆烟的去处,正是:山水依依似旧在,不见当年东坡公。

1091年三月,苏轼又被调进京任翰林学士。已是两目昏暗,左臂不仁之人,便借口身体不好,上疏辞免。朝廷没有批准。再任翰林学士不久,苏轼又遭到党人的攻击,甚至连他在杭州请求朝廷救灾也成了罪名。苏轼对这种斗争早已厌倦,又请求离开朝廷。结果1092年八月,出任颖州知州。颖州是欧阳修晚年闲居的地方。这时候,欧阳修早已去世。他的两个儿子还在。苏轼常和他们一起饮酒赋诗。颖州也和杭州一样,灾情十分严重。农民以榆树叶等度日。苏轼想方设法进行救济。又兴修水利,动手疏浚逐渐干涸的颖州西湖

1092年二月,苏轼又被调任扬州知州。在去扬州的路上,见麦苗长势喜人,苏轼心里也非常高兴。但苏轼在造访百姓时却听到丰年没有灾年好的说法。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他估计,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因此,他请求朝廷免掉老百姓欠官府的钱粮。在他的一再请求下,朝廷终于同意了。

苏轼在扬州也只有半年时间又被调回了朝廷,升为礼部尚书。但无休无止的宗派斗争还是使他呆不下去,1093年九月,他又离开京城,到定州任知州。定州是与辽交界的军事重镇。由于官吏克扣军饷,放债取息,士兵无衣无食,营房破旧,纪律松驰,喝酒的、赌钱的、偷盗的,什么都有。苏轼严厉惩办了贪污将校,修补了营房,恢复了纪律,加强操练,很快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他又恢复了民间的武装组织弓箭社,在物质上给予优待,让老百姓一面种地,一面防边。正当他兢兢业业大力加强边防的时候,沉重的打击又一次降临到了他的头上。1093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哲宗要继承神宗变法遗志。苏轼的政敌们又弹劾他诽谤先帝。哲宗便把他的老师贬到英州知州。苏还没有到达英州,又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他只好把家小安顿在阳羡,带着小儿子苏过一起前往。在路上,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然在惠州安置。

1094年十月,苏轼到达惠州。当时的岭南,十分落后,被称为蛮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一: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好书是相互关联的,有点似人际交往里的共鸣效应。

看余秋雨老师的《借我一生》,里面提到余老师小时候看过很多遍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里想这本书应该是很有可读性的,于是马上到当当网上去淘了本。

确实是本好书!林学者通过一字一句,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就此活了。看那本书,东坡才子的呼吸我们都能感觉得到,他那狂放不羁,真性情的等,人物非常丰满。既是个大才子,又是个很有政治才干的父母官,更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挚友。林教授说他是个上可陪玉帝老儿,下可陪黎民百姓,任何人在他那都可以受到很温暖的人文关怀。

东坡才子一生大起大落好几回,无论是结发妻子王弗,还是后来的王闰之,以及后来的侍妾王朝云,他们默默地照顾着他。官海沉浮,家庭变故,甚至是被贬到黄州做官,她一直是他身边给予支持和力量。难怪会有《菩萨蛮》这样的千古好词出现,平淡和磨砺的生活历练出了对这种感情的精华。多情自古伤离别,也许一片秋叶的落地,都能引其他无限的惆怅。

想起东坡才子为什么在官场上会时好时坏,联想到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宋慈被自己的岳父所害的故事,可能是因为他们花在专业上的时间太多了,无暇研究复杂的人际关系。用悲情主义者屈原的话来说是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世界皆醉唯我独醒。不过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这点要批判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绝对是本修身养性的好书,一本值得读N遍的书。

【篇二: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也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曾说: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而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他心态乐观,亲自经历五朝,但是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虽然他业已逝世,但是每次听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眼前便浮现出,年近半百的他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心中有志却无法实现的无奈而又感伤的情形。每当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又好似看见,他站在亡妻的墓前,内心凄婉哀伤的样子。明明从未遇见,他却在我们的心中逐渐丰满、明朗了起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活着的人。

无疑的,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尽管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苏东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正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位千年才子的贴切概括。

他曾被流放岭南和两度曾被人迫害,他被流放时候,是不寂寞的,我们是可以想象的,所有临近的官员都在利用此机会来与他结交。而书中的苏东坡具有双重的性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虽然屡遭挫折和磨难,但是他被锉到并不会就此沉沦下去,而是以一种超凡脱俗的风姿和举世罕有的才华去追逐着他认为无以伦比的美好事物,一是自然,就是山水田林之类的事物;二是艺术,诗词书画类的;三呢则是他的爱情,四是瑜伽烹饪之类的。

苏东坡,一个值得我们回忆的人。苏东坡坚执的性格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我敬仰苏东坡,虽然我尚未完全读懂他的诗,读懂他的人,但我依然从心里对他怀有无比的尊重,只因为他那万古不朽的人格之伟大可是他的浩然之气依然在山河间久久回响。

总之,我认为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无疑他也是苏东坡也是幸福。

【篇三: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

林语堂的《苏轼传》,此前听到的评价甚高。林语堂原书是用英文写就的,是写给外国人看的,算是比较浅显易懂趣味性较强,跟我们之前阅读过得国内学者的专业性书籍相比,这书都让我们中文读者感觉更加轻松有趣。林语堂给我们展现的苏东坡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东坡先生,不只是我们之前所了解到那些。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们先介绍了东坡的家世,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他的母亲程氏,接着介绍了他的学习经历,或者说成才的过程,天才加勤奋等于成功这句话一点都没错,就是因为这样用功的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苏东坡的学习经历也告诉我们天才也需要勤奋学习,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苏东坡传》里不只是介绍了苏东坡其人还介绍了与他最相关的三苏其他两人,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虽然这两人的名气不如他大,但是名气也不小。在这本书中让我更加了解了他们俩人,老苏天性沉默寡言,气质谨严,思想独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与人易于相处的人。苏辙的性格与他哥哥不太一样,他的性格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因此也比他哥哥在官场上得意些。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同,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他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也许因为他不像兄长那么才气焕发,不那么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写到这里的时候林先生又拿了外国的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做比,他也承认了子由没有哥哥才气的一半,但是他的文章内容充实,具有深度,使他在这一类文章之内,足称大家。

林先生虽然对苏轼的才华为人特别敬佩,但是也提到了一件事,就是他报复陈太守的那件事,不过我们谁也不会因为这件事而去怀疑苏轼的人格道德问题,这只是因为那时的他太年少,不太成熟,但是因为陈太守的不介意也让他意识到他自己的错误,他为陈太守写的那篇墓志铭就是很好的反映。

除了这些林先生还给我们介绍了他希望皈依宗教,写了他向往佛教,他修练瑜伽,炼丹药,这些都是我之前不曾知道的,而东坡先生也不会因为这些而使他的魅力减弱丝毫。反而通过这些让我了解到一个更真实,更可爱的东坡先生。

林语堂曾说过今天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他最敬佩的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这主要是通过他在宦海沉浮中所展示出的人生态度中来谈的。

文中给我们重点介绍了东坡在官场的几次沉浮,及所处的境遇,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弟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他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身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严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读《苏东坡传》时时都被这个伟大才情的伟大心灵激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就是那个真实的可爱的苏东坡,这个林语堂最喜欢的诗人,也是我最喜爱的诗人,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篇四: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佑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篇五: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最早喜欢苏东坡是因为他的诗文,看了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后,为东坡完美的人格所倾倒,肃然起敬的同时又生爱慕之心,胸中涌动着一种激情,似奔腾汹涌的长江之水,继而化作一股向前的力量,启迪我的心灵,激励我奋发向上,这就是东坡千古不变的精神魅力吧!

苏东坡伟大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他完美的人格正源于他豁达乐观的积极人生态度。

他有一颗仁爱的赤子之心,对妻子东坡柔情似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缠绵凄婉,至死不渝的真情,让人动容,惟有泪千行。他和子由更是手足情深,两人在宦海中互相扶持,共同高歌,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道出了对弟弟的无尽思念,令所有写月的诗篇顿时黯然。

不仅对家人,东坡对朋友对百姓也是至真至诚,仁爱有加,甚至对他的政敌都能以直抱怨。正如他自己所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大度!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快乐一直陪伴他。

东坡一生沉浮宦海,饱经忧患的拂逆,却仍保持天真淳朴,终生不渝。因为他生性倔强,又过于心直口快,加之才华过人,就得罪了许多奸佞小人,小人的龌龊就是见不得美好,诽谤诬陷永远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于是东坡屡遭贬谪、流放,甚至逮捕入,狱险些丧命。面对所有磨难,他仍不忧不惧,泰然处之。因为他身上具有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所以无所畏惧。

在黄州,在岭南,在海南岛,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他都能苦中作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东坡种稻、植桑、种菜、养蚕,自给自足,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却也怡然自得。酒足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如此悠哉游哉,比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洒脱,有过之而无不及。眼前皆美景,只因心中有艳阳!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诗意的生活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这就是苏东坡,官身不由己,却能随遇而安,不怨天不由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好一个东坡,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东坡的潇洒源于他心灵识见中儒释道混合的人生观。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妄,他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乐天知命,执着人生。他高举儒家的大旗积极入世,实践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愿望。不管在朝廷在地方还是被流放,他始终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疏浚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救济饥馑、建立医院等等,虽千万人吾往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他深得百姓爱戴。

身处乱世,他是无畏的勇者,犹如政坛风暴中的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他挺身而斗,谴责卑劣的政治手法,主张广开言路,废止青苗贷款法,他单枪匹马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无情抨击官官相护的虐政,这是何等的胆识与气魄!东坡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他的谋国之忠,他的至刚大勇怎能不让人敬佩!

捧读《苏东坡传》,心中涌动着万顷波涛,无法释怀,为东坡的情,也为他的才,这也正是林语堂想告诉我们的。

苏东坡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上天为什么会如此眷顾他,赋予他那么多的才情,好生让人艳羡。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天才,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春鸟秋虫之声,信手拈来皆入诗文,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读来给人快乐,难怪宋神宗看他的文章举箸不食,赞叹不已。

跨越千年,苏东坡的诗文依旧熠熠生辉,历久弥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气磅礴;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飘渺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富于哲理;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气势恢弘;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清秀飘逸;一蓑烟雨任平生豪放豁达他的诗文精彩绝伦,千变万化,绝不雷同,万般风情他都能驾驭自如。读他的诗文或热血沸腾,或黯然神伤,或忍俊不禁,永远都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苏东坡的胸中仿佛蕴藏着浩荡不绝的波涛,层峦叠嶂的峰岩,就如他自己所言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苏东坡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可他的精神岂止影响千年。于我而言,他是谈笑风生的长者,他是学识渊博的老师,他是爱开玩笑的朋友,他是一个大写的人,永远顶天立地!

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


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一)

喜欢苏东坡,甚于诗仙李白,也甚于诗圣杜甫,所以对有同样感受的林语堂先生的着作平添亲切感,从【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而到【苏东坡传】,多次阅读,一爱一不释手。

推究起来,收获几何,恐怕不是篇把读后感所能尽言。阅读本身是快乐的。将阅读所得内化成一精一神养分,进而收获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处事习惯乃至点点滴滴,是我阅读的真正意义。

少年时代读大江东去,一浪一淘尽,千古风一流人物没来由地会热血奔涌,仿佛看到同样是风一流人物的苏轼行舟江上,他思接三国、神交公瑾,与英雄风云际会,却又不得不把酒酹月,几多豪壮,几多遗恨。而今再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却不免块垒在胸。给无数读者无限阅读快乐的人,他所历宋朝的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他却屡遭贬降,甚至受到逮捕,乌台诗案令他忍辱含垢,险些丧生。千载相隔,依然让人有心痛的感觉。可林语堂先生却了解,他说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于是这部【苏东坡传】,犹如佳酿,消融了我心中的块垒,让痛变成通,通畅、通达、通泰!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肯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一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一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一党一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一性一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

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一爱一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一爱一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二)

似乎世人对苏东坡的评价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汇莫过于旷达。很多人认为苏东坡是为舞文弄墨而生的。然而,究竟是苏东坡的这种旷达天一性一造就了他独特洒脱的文风,还是他无与伦比的文学才能以及他对文学的热一爱一塑造了他旷达的价值观人生观?

苏东坡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文学创作,快乐时,悲伤时;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在颠簸险阻的路途中;意气风发时,遭遇贬谪时大部分文字茂盛而充满生机,然而小部分则是忧郁的,带有一丝凄凉。事实上,写作是一种非常好的一精一神宣泄方式,无论针对怎样的情感。快乐的事被记录下来,变成美好的记忆;痛苦的事被记录下来,再次翻阅的时候,就觉得也没有什么了。苏东坡能给世人留下如此旷达如此乐天派如此会享受生活的形象,跟他创作的习惯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文学才能与对文学的热一爱一造就了他被传诵千古的人生。

孟子说:五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文章的确就总有那么一种浩然之气。个人的一性一格总是会造就不同的文风,巴尔扎克的文章就总是诙谐一浪一漫;屠格涅夫的文字大多就是灰白色调的。东坡亦是如此,旷达的一性一格造就出一手潇洒。欣赏东坡的文字,总能感到人与自然的那种和谐统一,万物间那种微妙的联系。置身于尘世间,一切悲喜又算是什么呢?

谈完了苏东坡个人的问题,该谈谈他与我们的联系了。我们中也许几乎没有人需要承受东坡所承受过的那些痛苦最有才华的人遭受最大的屈辱,然而为何东坡能坦然地面对生活,而我们中的许多还在叫苦不迭呢?

驹与这个问题,就能把文章开头提出的两个话题与这个现实问题融合到一起去了。为什么东坡能拥有旷达的人生?因为他有信仰,有寄托,只不过他更多地是将灵魂寄托给了文学。人在困苦的时候总需要排解,能用文字排解自己的忧愁,实在是高明之举。苏东坡有个非常有名的段子,说是与一群客人一同乘船时遇上了大风一浪一,所有人都惊恐不已,唯有东坡镇定自若地在那里习字练文。别人问他原因,他只是说,反正现在生死不能有自己左右,那么为何不静下心来弄一弄文呢?由此我们可见文学这个寄托帮助东坡超越生死,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事实上,也许世上再无苏东坡。然而我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依托。对于东坡来说,习字、文学创作、为百姓一操一劳是他的天职,是他最热一爱一的事业,因此他无论在何方,对于这几项都是乐此不疲的。人们成天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然而真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又有几人呢?剩下的不外乎是两种,不知该做什么的,与做了自以为喜欢的事的人。第一种总是被称为没有目标,第二种则称之堕一落。事实上,也许是这个世道导致我们无法再拥有苏东坡,若是苏东坡在当下,一定会被认定为不求上进安于现状没有目标。然而在当今,什么才是目标?目标就是要创业,要发家,要当权吗?总有一些说法,说是我们先做必须做的事,再做应该做的事,最后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这些说法,我们的必须理解必须应该与想做的关系。真正想做的事,真正能使人快乐的事,绝不会是会拖累人前程的事,真正去追求自己热一爱一的事,就能成就旷达的人生观。就像真正的一爱一情是绝不会带给人灾难,在茫茫人海中遇到100%的男孩或女孩,早就是上天的恩赐了。真正想做的事,永远是真正的动力,因此,应该做的事与必须做的事,全都该是为它服务的。你的应该,不是别人的应该;你的必须,永远都不会是所有人的必须。在我看来,东坡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上天赐予你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因为它必定存在,也许只暂时隐藏了起来。假如苏东坡不坚持他最喜欢做的事,而是夜夜在书房内哭丧着脸,日日上书请求皇上开恩,那么我们的历史与文学就会因为少了他而可悲。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XX届12班 吴楠

平凡的人对于“光芒夜半惊鬼神”的天才总是有种不可名状的畏惧,如徐渭、如梵高。但对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着温和谦恭血液的天才,则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和亲切感,比如苏东坡。

苏东坡是朴实的中国百姓脑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的真切合体。他实实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轻轻松松就能够暖人心。他满足了我们对中国文人的所有幻想。

顶着一副粗犷老农的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让人看得太舒服。一脉浩然之气用尽,不只为自己,还将那福音传给大江南北的百姓。一声“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可见他清狂而非轻狂。一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那苍茫天地之间如同一株小草——在奋力钻出黑暗的夹缝之后、在见到惨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坚定之心相信光明,从此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屹立不倒。沧桑笔直的树干是他的独善其身,伸展而开的绿冠是他的兼济天下。几十年人生跌宕,风风雨雨使得他从肉体到心灵,都变成一个不能被轻易伤害击败的人。中国文人敏感脆弱的灵魂,在他这里去掉了多愁与伤怀、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种叫“看得开”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怀。

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么“高水平”。苏东坡是和谁都玩得来。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并且从不失那颗赤子之心。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宽容之泉早就将政敌带给他的不愉快全部带走。因为知爱,因为懂爱,更因为有爱,他成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迎的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的秘诀,也是他留给这略显苍白的人间巨大的精神财富。

感悟苏东坡,从他那一句“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开始。一个人能对浩然之气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该精神必定贯穿他人生始末。苏东坡正是如此。从朝廷上的当仁不让,到贬谪为地方官的身体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绩无一不透露着那不谋私利,一心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场中,诸多不由己。却因为有那股浩然之气,他把决心下得更彻底,他把脊梁挺得更硬。他像一股旋即有力的清风,吹散了所到之处的污浊之气。

想起苏东坡,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个大腹微便便,体态微宽的形象,让人安心让人贴心。他身上没有“文人相轻”的酸味,他身上只有温温暖暖的阳光的味道。时常忍不住在心底唤一句“老东坡”,因为羡慕,因为喜爱,更因为感叹。羡慕他的才华横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肠好脾气。喜爱他儒者的翩翩风度,那是一个翰林大人美好的形象。也更感叹那一颗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气、一片坦然心境。

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贬谪、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的一切忧忧愁愁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人事的纠纷的大文学家的形象,由宣纸上的墨迹、石碑上的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面前。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的诗词笔墨之间,我只看见我那温温暖暖的老东坡,带着他的大黑狗,拄着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间。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不仅是一个潇洒豪放的词人,还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下面是为读者朋友搜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一):400字2024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2024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二):600字2024

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多方面都有独到见解。

他的大名,如雷贯耳,让我万分佩服,尤其是他那一首首优美的诗。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等等,皆令我赞不绝口。

这里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称是。

人们都称苏东坡乃三百年一见之天才。虽然他离我们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却依然为人们所称颂。我想这与他那心灵的喜悦和他那思想的快乐是分不开的,这才是他万古不朽的根源,也正是我们后人值得细细体味的。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三):800字2024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2024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四):1000字2024

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老师的讲述了吧。老师非常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后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

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

与子同阅林语堂《苏东坡传》


光风霁月,清风一阵

------与子同阅林语堂《苏东坡传》

虽则现在的电子书既方便携带又便宜、书本之多可谓任选不恼,我仍然固执地钟情于纸质书籍,就为手中的一缕墨香。当然,也是为了读到精妙之处可以在书本夹缝中写上当时的随想。看电子书则没有了这种趣味,如同隔靴搔痒,难以尽兴。

我是去年八月份买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真是一本好书。这本书我读得很慢,因为要查很多资料。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不了解的典故或人物要问度娘,都不记得用多长时间才看完。今年7月初我和永泽去美国游学观光,这本书是带着的。可是永泽读不下去,我知道不怪他,这是一本需要喝着香茶,静心阅读的书。

回国以后的某一天早晨,永泽在背诵暑假作业中的古诗文。读到《记承天寺夜游》时,我顺势翻出《苏东坡传》中记载苏轼写下这篇散文名作的一段文字。苏轼夜不成寐,因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共赏如水月色,心境无比宁静欣悦。永泽专注地看,一页页地翻,突然他哈哈大笑!我知道,他已经喜欢上它啦!之后,我们母子轮流阅读。经常因为看到有趣的地方我们会相邀共赏。要么哈哈大笑,击掌叫好!要么摇头晃脑,感叹一番!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在林语堂看来,这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又是一个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一个元气淋漓富有生机、多才多艺多姿多彩的人!

跟随《苏东坡传》,我们看到一个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心怀天下、品格高尚;天真淳朴、洒脱爽朗的可爱可敬的旷古奇才。也看到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饮酒成癖的美食家;一只处于政坛风暴中的海燕;一个庸妄官僚的仇敌、保民抗暴的勇士!一个具有伟大人格魅力无边的至情至性之人。

苏轼确有奇才,文章写得实在漂亮。宋神宗用膳的时候举箸不下,臣仆们便知道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在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他拟了约八百道圣旨,每道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典,富有例证譬喻。苏东坡信手拈来,轻松完成,毫不费力。苏东坡去世后,一洪姓人士接他的职位,此人对自己的文才自视甚高,他问当年伺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 看到此处不仅令人抚掌大笑。

苏轼一生为官,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关心国事,勤政爱民。他为杭州、广州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院,创监狱医生制度,严禁杀婴。在王安石变法后所留下的恶果遗患中,他只手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不惜与掣肘刁难的官场抗争。他毕生都在为老百姓的安乐奔走,不顾个人安危。苏东坡敬重朋友范镇,说他“虽不学佛而达佛理”。苏东坡不也如此,践行善念而非空谈佛法。林语堂说“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令人敬重钦佩!

苏轼性情疏阔、为人旷达,不谙俗务,待人接物远没有他的贤内助发妻王弗来得精明。每当苏轼与来访的客人谈话之时,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有一次王弗在客人走后,就跟丈夫说这是个投机取巧之人,你干嘛浪费口舌跟他讲那么多话。苏轼说,哦,是吗?竟浑然不觉。真是一派天真烂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很傻很天真!

苏轼为最爱的人、事物可以写下最美的诗篇。他和弟弟苏辙书信往来,与好友诗词相和,无不美妙绝伦。他可以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他怀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他写诗词只为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得其乐。而这些有感而发、自然流露出来的诗文竟为他留下千古美名。

苏轼仕途坎坷、跌宕沉浮。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作为保守派重要代表人物的苏轼成为新党围攻的目标,遭遇人生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他虽然保住了性命,却被降职,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因为生性倔强,富有捷才,愤世嫉俗,又口直心快,尽管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还是屡遭贬降,甚至遭到逮捕,忍辱苟活。他的政治抱负在一次次贬降中受到打击。因此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时候,他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他寄情山水,邀月对饮,竹风诗韵,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他认为“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有意思的是,在他最失意的时候竟写出水准最高的好文章。在这期间,他贡献给天下人四篇绝世妙文: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我们上文提到的《记承天寺夜游》。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所写的词作。他在黄州开荒种地,把这块五十亩贫地取名为“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建“雪堂”,常在雪堂宴请宾客。与之并称“苏黄米蔡”的大书法家米芾就是在雪堂认识的苏东坡。 此时的苏东坡无比惬意。他脱去长袍,摘下方巾,穿上短褂,跟普通农民没有两样。可以为孩子们打的井出了水、自家地里冒出针尖般小的绿苗而欢欣雀跃!孩童般率性本真,可爱极了。

他夜游赤壁,忽生怀古之感。他是如此喜爱月夜。常常与友人月夜漫步,人影在地,明月在天。或泛舟江上,饮酒赏月,小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闻箫动情,望月伤怀。这段时间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年少气盛,更多的是旷达超逸。每读至此,着实令人心生羡慕!

被爱妾王朝云嘲笑“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大学士还是个美食大家。他为后世贡献了一道著名美食:东坡肉。这是他在黄州的另一个研究成果。苏东坡喜爱饮酒,作画之前必需饮酒。不仅如此,他还酿酒。写总结,记录酿酒过程,《东坡酒经》便是学术论文。 苏东坡还研究茶道。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对烹茶的水温还有研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实在是个很有趣、对生活无比热爱之人啊!

苏东坡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兼有博学高才,为人处事不拘泥俗套,他针砭时弊,亢言直论,不顾后果;他感受敏锐,随时随地歌唱美好。他嘲笑程颐迂腐不近人情;他结识一生至交高僧佛印,与其参禅论道,嬉笑怒骂,优哉游哉。苏东坡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东坡,“有李白旷逸超凡的气概,有杜甫执著坚守的忠义,还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情怀。”

说不完的苏东坡,品不完的《苏东坡传》。

永泽还没看完这本书,我没催他。与其追求形式上的看完,囫囵吞枣,我更愿意他了解苏东坡,喜爱苏东坡,感受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和艺术天才,品味他留给后世美妙绝伦的诗文字画。学习他的冲天朝气,潇洒神韵和洒脱不俗的胸襟。

苏东坡形容自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因此他过得很快乐,很自在。他光风霁月,如清风一阵,呼啸而来,拂尘而去。

B9班 李永泽妈妈 林宇乔

2017/8/26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卷一:童年与青年(1036年~1061年)

四川乐山以北大约四十英里之外,是眉州的眉山镇,这便是三苏的故乡。父亲苏洵,字眀允,长子苏轼,字子瞻,次子苏辙,字子由,位占唐宋八大家三席之地。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祖父是个不识字的老汉,高大英俊,身体健壮,慷慨大方,酒量极大。父亲苏洵,天性沉默寡言,气质谨严。四川人自古就有吃苦耐劳,自持自治的精神,而又机警善辩。苏轼六岁入学,从小就显露其绝顶聪明;十一岁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此时正是其父苏洵赴京赶考铩羽而归之时。然而,苏洵并没有因此丧失对儿子高中的希望。在苏家,和苏轼一起长大一起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苏辙。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轼毕生歌咏的题材。(PS:原来苏小妹是杜撰的,根本没有这个人,我竟然蒙在鼓里这么多年....)苏轼十八岁时,娶王弗为妻。二十岁时,父子三人一同赴京赶考,苏轼和苏辙都考取了进士,正当他们兄弟二人要开始在官场上大展雄图之时,母亲突然病故,父子三人急忙返家,居丧守礼。居丧守礼的蛰居生活,是苏轼青年时期最快乐的日子,他经常到青神岳父家去游山玩水。等到居丧期满,苏家再度启程入京,沿途长江三峡,景色壮美;苏轼一行人吟诗作对,寻幽访秘,好不惬意,在经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次年二月抵达京城。三人都谋得官位,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

想象着林语堂先生笔下险象横生的三峡之旅,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毛泽东所写《水调歌头游泳》中的诗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如今的三峡,想必少了几分险峻,多了几分壮美了吧。

卷二:壮年(1062年~1079年)

苏轼携妻儿到凤翔(今陕西西部)当府判官,弟弟和父亲留京。苏轼年富力强,判官之职又无繁重公务,他有时觉得做官生活并不那么美妙,有时却觉得欣喜振奋。苏轼坦白直爽,甚至有时急躁火暴,平时精明的妻子在提醒丈夫有知人之明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自古就有幕后听言的美谈流传下来。仁宗嘉祐九年(1064年),苏轼解除官职,次年正月,举家迁返京都,新主英宗任命其在史馆任职。那年五月,妻子以二十六岁之年病逝,遗有一子,年方六岁。妻子的去世让苏轼非常伤心,在其去世十年之际,苏轼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悼亡诗《十年生死两茫茫》。祸不单行,在妻子去世的第二年,父亲也病逝,苏轼兄弟二人立即辞去官职,千里迢迢将父亲和妻子的灵柩运回四川眉州故里,埋葬在祖茔,并为其父立庙以作纪念。居丧期满后,苏轼续娶前妻的堂妹王润之,于神宗熙宗元年携眷返京,却不曾想到这一别竟是与故里的诀别,一生再也没有踏入故乡一步。因为他们一抵达京城,就都卷入了一场政坛的漩涡之中。

宰相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力推行新政变法。一意孤行的王安石虽然出发点是富国强兵,但是将国家财富集中在朝廷手中无疑是置百姓于水深火热。刚愎自用的王安石坚决清除阻碍其新政推行的障碍,在朝野上党同伐异。诸如司马光、欧阳修等大臣或遭黜离京,或请辞归隐,甘冒风险上陈万言书痛陈利弊的苏轼也立遭被贬为杭州太守。随着新政的不断推广,荼毒越深。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南岳华山山崩,天下大旱。郑侠,一个小小的皇宫门吏,抓住这次神兆之机,向神宗献上反映百姓水深火热的《难民图》,大为震动的神宗终于次日罢免王安石的相位,终止推行诸多新法。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确实是个美妙难言的都市。苏轼在这里发生了许多跟诗人、名妓、高僧有关的故事,杭州就像是苏轼的第二故乡。杭州人有南方人的轻松愉快,有诗歌,有美女,他们喜爱苏轼这位年轻的诗人,喜爱他的朝气蓬勃,他那潇洒的神韵,他那不拘小节的胸怀。杭州的美丽赋予了苏轼灵感,杭州温柔的美丽浸润他的心神。杭州赢取了苏轼的心,苏轼赢取了杭州人的心。然而即使是在天堂般的杭州,也不是遍地荷花牡丹的,苏轼也不能一直放声大笑,纵情高歌,一直月夜泛舟湖上。因为还有一万七千囚犯,因无力还债,因贩卖私盐正待审判;有蝗灾尚待扑灭,有盐渠尚待疏浚,有饥馑尚待调查。苏轼写戏谑讽刺诗,写启人灵思的山水诗,写荡气回肠的爱情诗。有的诗轻松愉快惹人大笑,有的诗辛酸凄苦令人落泪。可是在表面的嬉笑欢乐之下,在筵席的戏谑打趣之下,却是一片不安、失望、忧伤,甚至是恐惧的气氛。

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在杭州任期届满,因为弟弟苏辙在山东济州任职,苏轼请调到山东密州做太守。苏轼一家人北上,其时妻子已经买了一个十二岁的丫鬟,名叫王朝云,这个丫鬟便是以后陪伴苏轼后半生不离不弃的伴侣。密州很穷,与杭州有天壤之别,举一词为证。有一次高中语文考试考的古诗词是苏轼所写的《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面。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可恨的我当时竟然没有看出词中拿杭州的上元节盛况和密州上元节的寂寞冷清作对比,我想,要是我当时就已经读过《苏东坡传》,估计也不至于拿零分了罢。这时候,王安石已去职,吕惠卿当权,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苏轼最难过、最沮丧的一段时光,也正是在这最难过的日子,这位大诗人写出了最好的诗歌。在这一时期,他的诗才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愤怒和苟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洋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甚至他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生活中的乐事的享受,也比以前更洒脱而不执著。也正是在密州,苏轼想起了不能相见的弟弟,于熙宁九年(1076年)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熙宁九年年底,苏轼调任徐州太守。徐州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激流在城边流过。苏轼刚到任三个月,黄河洪水就来到了徐州。苏轼奋不顾身,与众人一起抢救城池,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数十天都没有回家过夜。经过四十五天的鏖战,洪水终于退去,百姓欢天喜地,苏轼在城墙上建起了黄楼以作纪念。苏轼名声日大,以中土鸿儒之冠为远近所知。欧阳修去世后,文坛盟主之名便落在苏轼头上。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江苏湖州。苏轼刚刚到任,朝廷上的小人终于无法忍受苏轼一直以来对他们的讽刺和抨击,他们四方收集苏轼的诗词,伪造证据,将苏轼逮捕,关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众人坚持不懈的营救,苏轼最终免去死刑,贬至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也无权签署公文。弟弟苏辙也受牵连,贬至高安。

卷三:老练(1080年~1093年)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以下约六十里处。苏轼从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从士大夫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现在被迫为农;他过去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大约也是在此时,苏轼收朝云为妾,这种将丫鬟收为妾的行为在古代是很常见的。元丰六年(1083年),朝云诞下一子,名曰遁儿。在遁儿生下三天举行洗礼之时,苏轼作了一首自嘲诗《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这时候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渊明。苏轼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苟酷,笔锋的尖锐,已经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也正是在这时候,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笔下最精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在黄州的这段时光里,苏轼开始钻研佛道和瑜伽,也孜孜追求炼丹,以期长生不老。

说来有趣,苏轼总能得到历朝皇后的荫蔽。在苏轼时代,四个皇后当政,都极贤德,并且有的非常出色。神宗驾崩后,新主哲宗即位,年方九岁,由皇太后摄政。皇太后即召司马光还朝当政,将政令改弦更张,王安石的一切政令全予以中止或径予废除,元祐年间这新的一段开始了。苏轼应诏还朝,八个月内连擢三次,官居翰林,可谓急剧得势,其年四十九岁。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苏轼在中国画上的天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不仅创造了他有名的墨竹,也创造了中国的文人画。他和年轻艺术家米芾共同创造了以后再中国最富有特性和代表风格的中国画。作为一个诗人画家,苏轼有意躲避政治,而政治偏要找他。宰相司马光去世后,朝廷朋党之争愈演愈烈,逐渐形成以理学家为首的朔党、洛党和以苏轼为首的蜀党。苏轼多次请求外放不得后决定要挺身而斗,以坦诚的态度向皇太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他力争广开言路,在争取废除青苗法之后,又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想从根本上改革国家的吏治。在这两年中,苏轼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谓的言论,得罪了许多人,成了朔党、洛党甚至是王安石余党的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苏轼厌倦了驱赶这些苍蝇臭虫了,他觉得自己彷佛正走在群蛇滋生的阴潮的山谷,他决心要逃出去了。

在他坚持的请辞之下,元祐四年,朝廷终于允其所请,任命他为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领军浙西。这是苏轼第二次出任杭州太守了。苏轼全心全意从事工作,他用皇太后的恩宠,请求特别拨款,进行重要的革新方案。在短短的一年半之间,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不惜与朝廷意见相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展开救济饥馑的工作。只是他所做的事情尚未完成,却又被召至京都充任翰林学士了。虽然改革吏治失败了,虽然没能在一场大饥荒来临之前力挽狂澜,但是由于苏轼的奋战不懈,他把老百姓从王安石新政的恶果中救出来了。

苏轼一回到京师,迎接他的是政敌一连串的攻击批评之声。其时弟弟苏辙官居尚书右丞,还有谣传说皇太后要让苏轼做宰相,政局对于朔党等极为危险,他的政敌非要和他决一死战不可了。然而苏轼别无所求,还是一个劲地恳求外放,终于三个月后外放到颍州为官,继续着他未完的任务。元祐六年,又是五谷不登,饥馑灾情愈发严重,苏轼使出浑身解数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他坚持了一年的上表下,朝廷终于元祐七年正式下令宽免了许多公债,压在百姓肩上的负担稍稍减轻了。

卷四:流放岁月(1094年~1101年)

元祐九年,苏轼的妻子王润之去世。接着皇太后的去世成为苏轼没落之始,也是她当政期间那些贤臣的没落之始。哲宗虽有些艺术天分,但在别的方面的很轻率鲁莽,脾气暴躁,性好女色。因为元祐年间,士大夫上表劝他不应当沉溺于女色,应该研求治道,好学深思,因此小皇帝对元祐这些儒臣早存厌恨之心。果然,皇太后一去世,章惇官拜丞相,他立刻将往日的狐朋狗友都召还京都,畀予重位,苏轼就成了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人。苏轼现在要跋涉一千五百里,自中国的北部到中国的南部。他觉得他一生只是一站一站地往前走,而现在只是在他人生旅途中的另一步,这旅程是他呱呱落地时已由神灵决定,不过到现在他才充分明白罢了。在他五十七岁时,他已经饱历命运的荣枯盛衰,现在命运的转变,在他也不以为奇了。命中注定他最后要完全与政治断绝关系,要符合他的夙愿,使他去度求之已久的常人生活。他现在向前行进,无忧无惧,心中一片安谧宁静。正当他以为自己晚年可以安居在惠州之际,章惇又将他贬到更远的海南岛去了。哲宗在元符三年(1100年)去世,徽宗即位,新皇太后摄政,元元祐大臣一律获得赦免。苏轼在北归途中染病,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四岁。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


导语:苏东坡是宋代的大文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林语堂《苏东坡传》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1:

今年刚开学,奉老师之命买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那苍茫天地之间如同一株小草在奋力钻出黑暗的夹缝之后、在见到惨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坚定之心相信光明,从此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屹立不倒。沧桑笔直的树干是他的独善其身,伸展而开的绿冠是他的兼济天下。几十年人生跌宕,风风雨雨使得他从肉体到心灵,都变成一个不能被轻易伤害击败的人。中国文人敏感脆弱的灵魂,在他这里去掉了多愁与伤怀、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种叫看得开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怀。

崇拜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场。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么高水平。苏东坡是和谁都玩得来。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并且从不失那颗赤子之心。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宽容之泉早就将政敌带给他的不愉快全部带走。因为知爱,因为懂爱,更因为有爱,他成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迎的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的秘诀,也是他留给这略显苍白的人间巨大的精神财富。

古往今来,若苏学士般豪放之士有几人哉?生活窘迫便如案几浮尘,我自含笑拂之;政敌诋毁便如轻风细雨,我自立而迎之。三千青丝岂能因愁褪色,一腔豪情应为人生狂歌!功名算得什么?可拂袖去之,可迎面笑接之,愁甚?怕何?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2:

花了半个学期的时间,终于看完了《苏东坡传》,它就像我的一门作业,同时也是一门课程,他让我回到过去,了解历史,同时也了解文人的气魄以及丰功伟绩。但是与此同时,我也无法全部理解 因为他写出的文字是如此高深,凭我半个学期的时间,是不能读懂那些精妙的文字的,何况作者林语堂曾用英语写完这本书,这令我赞叹不已。

苏东坡是个豪爽、豁达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荣印记。他有抱负,赤壁之下他叹大江东去,贬谪江城时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希望与周瑜一较高下,幻想有孙权的勇猛,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敢于在朝政上多次与王安石辩论,以致多次贬谪,可是这一点从来没变。

他仁义,他花了毕生的积蓄买了幢房子,而在遇见一位因为儿子好赌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买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时二话不说把房子送还了回去;他在扬州视察,发现百姓流离失所,写了封信给太后,细论处理的办法,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颁布施行;他一生多次被贬谪,其中对他迫害最深的莫过于章敦这个人,等到苏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原以为他会报复章敦,章敦的儿子也这样想,连夜写信给东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东坡求情,可在东坡的回信中,不仅把章敦当作朋友,还因听说章敦重病把各种养生的方法告诉章敦的儿子,而章敦儿子不知道的是,此时东坡也是身患重病,不久即将离世,在重病时能这么坦诚的回信,这般胸襟仁义,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也中鲜少见到。

他真诚,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还好有他的妻子王弗照管他。苏东坡做了官以后家里边经常来朋友拜访他。王弗就经常躲在这个屏风后边儿细细地听。有一天一个来访者走了,王弗从这个屏风后面出来就跟他说:你费那么多功夫跟他说话干什么?他只是留心听你要说什么,好说话迎合你的意思。这件事情不仅表现出苏东坡妻子的智慧精明,同时也表现出他自己待人接物方面的不成熟这方面苏东坡或许永远也无法成熟起来,因为那正是他人格中真诚善良的一面,无法改变。

他乐观,苏东坡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就是真实的他,现在觉得苏东坡是那么可敬,他少了分文人的傲气,却多了分为人臣的傲骨,少了分虚浮,多了分坦诚,不自暴自弃,不屈服于命运,当然,也拥有着豁达的胸襟,正是他种种真性情的事情才会被世人崇敬了千年,正如《苏东坡传》所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我相信,即使再过千年,他也还是会这么耀眼。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3:

读苏东坡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林语堂在原序中写过这么一段关于苏东坡的话: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刚接触苏东坡应该是读他的诗词吧让我记忆犹深的就是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除此之外我还在一些古诗文书上读到了苏东坡的许多著名诗句。在其他地方又了解到,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著名书法家、画家。他的一生起伏,性情旷达豪放用他的一句诗来表达就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里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读这本书时并不是出于对苏东坡的喜爱刚开始我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才读苏东坡,但当我投入进去看这本书品味苏东坡这个人时,我才真正的喜欢上了苏东坡这位伟大的诗人,而林语堂写这本传记也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一个近代作家去描绘一名几千年的文人,用林语堂自己的话说:并不困难。因为活着的人,他的未来会有许多未知性,而论一个已然去世的诗人如苏东坡,因为读过其诗词书简,多多少少都知道些。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喜欢的人。而这种喜欢是因为我们拥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者正向往着拥有苏东坡这样的处世态度。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喜欢苏东坡的真正原因应该是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的这种个性吧。

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800字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Thy Gay Genius》,这是《苏东坡传》的英文书名。如果直译过来,应当叫作《欢乐的天才》,想来是个颇具喜剧色彩的名字——译者张振玉先生依然选择《苏东坡传》为名,我想,应当是考虑了中华历代的人才济济,只怕仅以《天才》为题,便会引发我们太多的遐思吧。苏东坡——应当指出,这是一个快乐且无所畏惧的文人,天真烂漫的心至死不渝。他走过的路,与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相似;但他灵魂所经历

的一切,却足以让其他文人叹为观止。

林语堂先生用“心灵的喜悦”来描述苏东坡的一生。苏轼自己也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苏东坡像是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他的身上有一种熠熠光辉,恬淡之中,拨响我们灵魂的琴弦……也许,千百年后,当我们站在这样的一个视角上,重新去审视这个伟大灵魂的背影时,理应明白——那样一些人,相对与永恒,他不过是微乎其微的尘埃罢了——然而,他们却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缔造着永恒的奇迹。我想,这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苏东坡了。

我以为,苏东坡作为一代文豪,有着超乎寻常的才华是其次,最为重要的,还是他的性情。他的性情,甚至不能说清是温柔还是豪放——如果说山水滋润了他的灵魂,那么赤壁便激荡着他的胸臆。于是《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优秀的作品应运而生了——如果,东坡居士仅仅流连于江南的诗情山水之中,想来我们也没有机会听到“大江东去”的千古一叹了。一个灵魂对于文化与地域的兼容并包,对于浪漫豪壮的双重诠释,才可以称得上是健全和完善的。

苏东坡的文章,经得住推敲并不多——从杜撰一事,就可窥见一斑。“想当然耳”,《礼记》上的事本是周公身上的,东坡来了个“张冠李戴”,成了尧的故事。虽说杜撰让苏东坡的形象有了一丝幽默的意味,但谈笑之余,亦惊叹其人格之洒脱。人的性格难免有缺憾,也许完美之是一种苛求。但是,苏东坡的一生有着一个通向完美的趋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是一种通往永恒的希冀,一种灵魂的升华。我想,说苏轼至孝、至仁,那是溢美之辞;说他至慧、至善,未免也不够贴切;然而,回首凝望那个千年之前的生命——他的灵魂,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缕烟尘,但是,他的自我,已经超越了人生。

是的,苏东坡只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用喜悦来填充自己一生的人。也许他的言辞在叹息,也许他的心灵在叹息,但他的生命,却闪烁着熠熠的和谐之光。他的生命,浩然之气犹存。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如清风般的一个伟人,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1】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

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

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来我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过许多苏轼的文章诗词,也仅仅听过一些有关他的佚事。

我心中已经赞叹,这真是文学大家。

望着书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思绪;我想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柔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怀着满满的好奇心我读完了此书。

我知道了许多曾不知道的事,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林语堂写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尽管如此,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成功而值得我们借鉴的。

虽然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遥呢?

认识林语堂也是在课堂上听说过其奇闻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笔出名。

但在《苏东坡传》中我却更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专注与感性。

有人评论道,没有人能像林语堂一样把苏东坡分析得如此透彻。

我也十分赞同这点,对于一个自己崇敬而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对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将之记录为文字并继续影响其他人为之动容的,少之又少。

林语堂读懂了苏东坡的朴实而高尚,读懂了苏东坡的固执而善良,亦读懂了苏东坡的真性情。

或许就是这样,林语堂对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写中并没有用太过华丽的字词去堆砌,而只是朴素地完成了这部传记。

这样也的确和苏东坡的性格十分相符。

在读《苏东坡传》时,既能读出苏东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读出林语堂这淡淡的味道。

林语堂说过:我不是把书当小说写的。虽然他写的都是事实,但是那事实读来却并不乏味,通过合理的想象修饰,人物都活起来似的。

这些,也正是我们读者想要的。

读完《苏东坡传》,对两位文学大家,我都更加了解,更加喜欢了。

最朴实的作品就如不加修饰的大自然一般,丰富多彩。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2】

以前不大喜欢读传记类文学,尤其是长篇的。

觉得有的杜撰成分太多,娱乐性过强;有的倒是尊重事实,却是在堆叠材料,缺少编排。

当然,会有这样的偏见说到底还是书读得少。

要谢谢这本《苏东坡传》,不仅改变了我已有的偏见,还时时让我惊叹:喔,原来传记还能这样写恩,这样写也不错!

很喜欢这本书,就像是交到了一个很合拍的朋友,越聊越投机。

平日里阅读的时候,往往处于类似观众的心理状态,很少带入其内,这似乎是文学概论课上中所提倡的审美距离。

然而仅作为观众,也是件不大好玩的事,自然不会入戏太深,分不清戏里戏外,却也局限于一个维度,失了变换的趣味。

读这书倒是有趣,最初读时持了原有的认知将苏轼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其后将他作为一个人,最后作为一朋友,心里的距离不断拉近。

而那个朝代,也似是从历史纸带上的一截渐渐变得立体而鲜活。

这或许便是一本好书的魅力。

读书的过程中渐渐的产生了疑惑,这本书究竟在写什么?呵呵,听起来挺白痴的。

首先,这本书自是在为东坡立传,林语堂先生所定位的东坡是怎样的,我无法确切的回答,但至少我所读到的东坡是一个人,他的魅力除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外,更为重要的是他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辉。

东坡的一生,和许多人一样,也有年少时的轻狂,难能可贵的是自始至终享受人生的态度,几经沉浮后的淡然心境。

东坡是幽默的,林语堂先生也是幽默的,大抵因为这共同的特质更能心意相通。

这样一想,又会觉得这书要传达的实则是苏轼的精神内里,对待生活的态度。

然再思量,又会觉得不仅如此,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透出浓郁的中国文化,宗教、习俗、艺术、养身这本用英文写就的书又何尝不是在向外国朋友们展示中国的文化。

或许,正因这书的文字创出的是一种生活化、人性化而又溢满文化的氛围,我才能脱去内心的防备,安然而享受地走入。

看这书时,常笑,有两次不自禁地拍桌,颇有几番拍案叫绝的意味。

读至一处更是大笑:另有一篇随笔,是两个乞丐的故事:有二措大相与言志。

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吃饱饭后便睡,睡了又吃饭。另一则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方知平日里吃了又睡,睡了又吃的戏言原是始于此。

会在那些日常的故事和诗文中感到满足。

比如:又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吓坏了。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歌一首道: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又如《赤壁赋》中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情景。

这些生活的细微处无不透出一种洒脱和随性,令人心向往之。

再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林语堂先生评之确是瞬息间快乐动人的描写甚是贴切,颇有同感。

当然,还会有不少的艳羡,羡慕苏轼不论处于何处都有不少真心待之,甚至不惧遭贬获罪的朋友,也为这人性的美好面而心生感动。

有时,也会情绪低落、心酸或是愤慨。

读到百姓无力偿还贷款,背井离乡;饿殍满道,数次上书,赈灾粮款迟迟未到时,已是心里压抑,一句苛政猛于虎更是戳在心里。

后又读到东坡被贬至海南,与友人的书信那段:初至僦官屋数椽,近复遭迫逐。不免买地结茅,仅免露处。而囊为一空。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聊为一笑而已。与《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相似,颇有一种自我开解的意味,却也暗含着几分的心酸。

父亲常和我说,人要学会随遇而安。

吾心安处是吾乡,读尽东坡的一生对这话的体悟倒是深了。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切莫身为形役!

这本书对我的启迪当然不止于此,尤其是那些似乎花费了过多篇幅的东西。

以前虽知道历史书上对王安石变法的讲述和评价有些相离,却没想过可能如此之大,更没想过那个心目中原本温文尔雅的人物,会是位拗相公,真是颠覆世界观。

也很喜欢《国画》一章中林语堂先生对艺术的评价,和我一直以来的体会相似,却是说的更为精妙:艺术上所有的问题,都是节奏问题,不管是绘画、雕刻、音乐,只要美是运动,每种艺术形式就有隐含的节奏。

甚至在建筑,一个哥特式的教堂向高处仰望、一座桥梁横跨、一个监狱沉思。

总之,这是一本立体多维的,让人踏实、安心、充满了人情味的书。

如若它是一个人定会如东坡那般受欢迎的吧!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3】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语堂《吾国吾民》

苏东坡是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

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

写苏亦是评己。

带着这种苏式情结,1936年全家赴美时,先生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考证以及苏东坡的著作。

在对苏东坡资料及资料的翔实考证基础上,林先生剪裁取舍,融合西方传记的笔法,最终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

它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无愧于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传记作家,要有学者有系统的治学方法,好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像力,好赋与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历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而林语堂先生在考据、义理、词章都下足了功夫,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

铸就这本不朽的巨著,让中国的人物传记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

没看这本传记之前,我对东坡的了解主要是他光辉熠熠的头衔,以及登封造极的艺术造诣。

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豪放派之代表。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但是读了《苏东坡传》以后,我真正了解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一个真实的苏东坡,一个自然的苏东坡,一个纯粹的苏东坡。

如林先生所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对东坡的最新认识是他仕途上的浩然正气。

以前总以为东坡是一位超凡脱俗的文人,读此书后,方感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的士人精神。

他的政治生涯是坎坷的。

学而优则仕,带着平和世界的美好理想,东坡步入仕途。

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他在外任官期间,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极力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经历了10年的政治生涯,东坡经历了人生的第一难。

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东坡被强加上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接着就是不断地被贬,再被贬,蚂蚁爬上一个磨盘,以为稳如泰山,哪知又开始转动了。人生最失意之时,却造就了他文学的巅峰。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都是这时所作。

在一个昏暗的时代里,苏公以文人之浩然秉性,敢于去质疑变法之弊端,敢于去挑战王宰相的权威。

即使牺牲自己的仕途,也要坚定的拯救苍生。

其次就是对其豪放旷达,虚幻若谷的人生境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经济经历了仕途上的风风雨雨后,苏东坡也逐渐顿悟,认识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他淡却入世之心,步入出世之途。

此时的东坡的心境,如林公所言,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他看透了这一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多情却被无情恼,与其去趟政治浑水,倒不如求为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

于是乎,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

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谈禅说理, 人生,就应似飞鸿踏雪泥。

又何必被聪明误一生呢?

林公之妙,在于参透苏公之道,正如其所感,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读完《苏东坡传》,感受苏公,我体会到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所言之理。

感受自己,未来但求对社会浩气长存,但求对生活烟雨一生。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在我人生最低谷、最迷惘期,喜欢上了苏东坡。他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让我勇敢面对教师资格考试的失利,最后卷土重来,再次大胆追求梦想。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开始只是因为喜欢苏东坡,想通过此书欣赏到苏子更多的精彩诗篇。对作者林语堂却是一无所知。没想到,大师林语堂+大师苏东坡,这一结合,简直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传世佳作《苏东坡传》便诞生了。

《苏东坡传》被誉为二十四大传记之一。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完成了这部著作。正本书用白描的手法,介绍了苏东坡的生平点滴,尽管如此,也更是如此,苏子的形象显得更真实,更伟大,更不可捉摸。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苏东坡的无比的仰慕与敬仰。

我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向着明亮那方的金子美玲,才情极高的王国维,可是这几位作家终因只向往美好,而无法承受现实生活的残酷,自绝于尘世。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大起大落,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流放地度过,但是,苏东坡依然乐天、活得潇洒自在。林语堂天性率真,幽默,多才,与苏东坡极其相似。而且林语堂与苏东坡就连个人情感都极其相似。在书中得知苏东坡一直暗恋他的堂妹,却由于是同属一个姓,有悖常伦,而无法大胆追求自己的所爱,这位大才子,敢于对皇帝说不的苏东坡,在伦理面前低了头,把那一腔的恋情暗暗珍存,直到暮年堂妹去世还倾心为之写诗悼念,痛心不已。林语堂也有一位思恋一辈子的女人,八十岁那年,他在《八十岁自述》里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我总在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我很想这样来理解这两位才子的私情:凡是大文豪,文艺家,他们都对美尤其怀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他们爱美,追求美,珍念美,美是他们创作的源头。徐志摩在对林徽因的极致爱慕下写出了《再别康桥》,林徽因为徐志摩写出了《你是人间四月天》,这些不朽佳作美醉了多少后人。林语堂,苏东坡,他们虽放荡不羁,追求超脱,自由,但是他们更是对爱负责人的人!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苏东坡的奇才并不是单单指他写有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千古名句。苏东坡年少中第,扬名天下,仕途之路却走得非常艰辛。他的清醒与坚持,导致他被困于党争,频遭贬黜。然而他却在写给弟弟子由的信里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用贬官的经历来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一种超然的自嘲,更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苏东坡跟大多数被贬的诗人不一样,他每次遭贬,总能在被贬地活得有滋有味,被当地的黎民百姓爱戴甚至是崇拜,因为他始终没有唉声叹气,没有抱怨怀才不遇,而是积极投入生活,为百姓排忧解难。在杭州任太守时,短短的一年半,他完成了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健康和卫生方案,疏浚盐道,修整西湖,热心赈灾,造福百姓。在此留下苏堤: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总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比起李白的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不得志是不是更快乐,更有成就感呢?

苏东坡绝对还是一个时尚达人!别以为现在练瑜伽,跳广场舞就很时尚,人家苏老早在九百年前就开始琢磨瑜伽术与养生术了。他在被贬地勤练瑜伽。他说他控制呼吸,大约脉搏跳五次算一循环,吸、停、吐的比率是1:2:2。他像一般的瑜伽修炼者,计算自己的呼吸圈,还说自己的有一段时间呼吸控制吸气吐气的比率规则完全自动化了。这该是一位多么前卫可爱的读书人呢!

林语堂说:读苏东坡的生平,我们一直在追察一个伟大思想和性灵的人生足迹,而他只是在尘世上偶然成形,留下了短暂的印记。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段回忆,但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快乐,这些都是万古不朽的宝藏。

我想说: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来读读苏东坡吧,一定会挖掘到你意想不到的宝藏的!

推荐阅读:
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嬉笑怒骂的故事
嬉笑怒骂的故事
沧海一粟的故事
如泣如诉的故事
东坡抄书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700字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后感25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

每个人骨子里都有这样的情结:想拥有一两知己,既不是夫,也不是妻,更不是情人,而是居住在你精神领域里,一个可以说心里话,心灵取暖的人。正如鲁迅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世当以同怀视之。所以俞伯牙得钟子期、管仲得鲍叔牙,都是三生有幸的。在这世间,他们的精神不再孤苦无助,反倒多了一丝只知己间独有的默契与快乐。然知己于当世倘不能得,唯有等待,哪怕历史悠悠,待洗尽铅华之后,总有一人会在彼岸,席于天地,净水烹茶,静候斯人。正如陶潜静候苏东坡、而苏东波则静候林语堂般,明明纵跨千年,面色陌生,却在茶色俨俨,雾气迷蒙中,似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友。这样的隔世知己,一颦一笑间熟悉又默契,让人心神顿时舒坦。

为死人立传,写“死”容易写“活”难。泛读历史上的人物传记,大都生硬乏味,评述公式化。为名利而书者,自然粗糙造作,他们硬生生的将人写“死”了。而另一波立传者,似乎看到了将人写“死”后的无趣,于是更重传记的情趣表达,乃至文学趣味全面压倒了史实精神。这样做的后果,确实为我们呈现了一位活灵活现的名人大家形象,只是这名人早已是立传者笔下精雕细刻后的文学人物,这名人的名字是要加引号的。

能将文学趣味与史实完美结合,不失偏颇的传记文,古有司马迁的《史记》、今有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和唐明浩先生的《曾国藩》。司马迁撰写《史记》,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又“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所著之书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今人要写活“死”人,一方面要有好的文字功底,充足的史料,另一方面还需立传者对人物兴趣颇浓,至少在精神上,两者有共鸣,甚至是知己。唯此,立传者才会竭力去了解人物的所有方面:才华、作品、喜怒哀乐。并为其忧乐,伤怀,真真写出金圣叹所言的“借他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的境界。

《中国文学史》独有一章记叙苏东坡,且多数是颂扬他的文学功绩。然史学上的苏东坡是单调片面的,稍微认真钻研,就会发现,苏东坡这个人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林语堂在记中说:他是一个太有性情、太多才多能的人。他既是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还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还是一个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仅仅这些仍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为了写活苏东坡,他读过苏东坡的札记、七百首诗及八百通私人书简,参阅了的书籍资料多达一百二十四种。是的,林语堂可以说是今人最了解苏东坡的,这种了解是孜孜不倦,饶有兴趣的。如同热恋之人,总会想尽办法在对方身上极力的探寻与研究,以便知其喜好,对症下药,达到心灵与精神的完美契合。正是因为林语堂对苏东坡的了解,所以他笔下的东坡,拥有着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见的。

东坡精于古典文化,儒释道娴熟于心,并在其身上完美的融合体现。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主心骨”,激励他对功名孜孜追求,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逆境之中,老庄哲学、佛理禅趣是他的“宽心药”。于宦海沉浮,人生挫辱中,他清楚的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又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正是儒释道三者的融合才成就了他的风光霁月,使他高高超越了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东坡喜作画、好书法且自成一派;他善作诗词,嬉笑怒骂,喜怒哀乐皆可入墨。不论是“奋厉有当世志”的希冀,还是“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的向往,无不体现了崇高的事业追求与家国情怀。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离奇凄艳,充满令人迷惘的音乐之美,对亡妻的一片柔情与厚意尽显。

林语堂先生评价苏东坡属于“不忙不快乐”的那一类人,我分外赞同,尤其体现在为官期间。他恪尽职守,爱民如子;关爱囚犯,帮助窘迫书生;替百姓治理河道,兴水利工程。时逢大旱,为了替百姓求普降甘霖,他斋戒沐浴,亲写祈雨文,虔诚备至。任职颍州八月有余,时值荒年,东坡亲眼目睹了难民流离,遍野哀嚎。夜不能寐,总想着对那些难民得帮助他们一点。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社会“丰凶皆病”的罪恶本质,甚至宁愿冒着再次被贬谪的风险,仍要站出来指摘王安石变法的恶果,多方努力,一番作为除疾救民。这样的苏东坡虽饱经忧患拂逆,颠沛之苦,却更趋旷达洒脱,心忧黎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拥有一颗别样的禅心。

林语堂先生不愧为东坡的铁杆粉,对东坡最为了解。他得了东坡精神之髓,故《苏东坡传》一书写的深情饱满,评价独到简练,字字穿透我心。我想,字字珠玑的背后,必定是他对东坡的钦佩与钟爱。苏东坡生前能活得尽才尽气,死后亦有林语堂这样的知己写书立传,何其有幸!

传记文妙笔生花如此,也就无怪乎本书被评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了。作者:李海燕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400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

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

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

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

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

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2】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

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

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

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

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

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

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

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

“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

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

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3】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

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

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

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

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

他为妓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读读书笔记【1】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

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

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

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

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

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

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

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

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

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

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苏东坡传读读书笔记【2】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

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

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

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

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谓三起二落。

考中进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为主考官欧阳修的误会(以为这么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巩)和避嫌,否则当列榜首。

苏轼在担任凤翔推官三年后依例解职,英宗本欲破格拔擢为翰林,为宰相韩琦所阻,韩琦倒不是不喜欢苏轼,只是认为年轻人应该多一些历练。

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苏轼视为未来宰相的人眩

至少从一0五七年到一0七九年这段时间苏轼的仕途还算是一帆风顺的。

一0七九年苏轼受了四个月的牢狱之灾,史称乌台诗案。

表面上是文-字-狱,弹-劾他的官员在他的文章诗词中找出大逆不道的语句,加以指控。

更深层的原因是苏轼加入了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王安石的新政。

而苏轼作为文坛新星,其影响力日增,因此要加以镇-压。

因与苏轼通信或为他出版诗集,很多人受到牵连,包括预驸马王诜。

在黄州期间,苏轼在一片东坡上耕田务农,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他的四篇公认的最佳作品也在此时问世,即:《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

一0八五年到一0九三年这段时期是苏东坡仕途的第二春,虽然一直担任省部级干部,但不管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是在重要部门担任领导岗位,政绩上颇有建树,可算是官运亨通。

一0九四年开始的第二次被贬,罪魁是哲宗及新任宰相章椁(应该是竖心旁,打不出那个字)。

此人虽然可算是苏轼的故交,但绝对是王安石一派,跟司马光、苏轼的政治立场对立。

此次风波共有830名官员受波及,史称元佑党人案。

苏东坡传读读书笔记【3】

上次挑灯夜读,还是上大学那会干的事。

那时宿舍晚上11点断电,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熄灯后只得跑到楼道借着路灯临阵磨枪,天冷时还得背床厚厚的被子。

时过经年,最近竟又为了一本《苏东坡传》心甘情愿地熬到深夜。

平素读书机会甚少,更难得一本书读两次,唯独这本《苏东坡传》在几年前读过之后让我念念不忘,特意买来再次拜读。

这本书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两个人的原因--主人公苏东坡和作者林语堂。

苏东坡之天纵才情已不必多说,书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

苏诗不少见,但书中引用的诗文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借诗人之口自然吟咏而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读来更觉鲜活可感。

东坡先生生性豁达,喜好交游,常人也有机会和他举杯共饮,寻幽探胜,当他在月夜孤舟上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慨叹时,孰能不神往?这是和东坡先生同时代人的幸运,但他们也是不幸的,苏东坡所在的时代正是宋朝由盛转衰的几十年,对黎民百姓来说这就意味着动荡和灾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苏东坡个人而言,急剧变革的时代和积极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运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

数十年宦海浮沉,陷于流俗与通变之争,苏东坡历经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一度穷困到无炊米度日。

作为元佑党人的精神领袖,他为民请命,忠言直谏,抗争不息,却未曾有丝毫妥协与退却。

自始至终,苏东坡都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与入世的钢丝上行走得游刃有余。

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对亲人、爱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汤汤,充盈在胸,随意喷涌即是锦绣文章,一曲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成千古绝唱。

面对多面的、立体的苏东坡,细数其功无疑是徒劳的,往往挂一而漏万--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天才可以感知却无法琢磨。

读苏传,其实是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心灵的伟人生活,即便诗人已作古,但他留给我们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却如江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回到题目,不得不提另外一个才子--林语堂。

老实说,这本书和现下主流文学风格相去甚远,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来自于它的纯粹。

诚如作者所言,他写这本书只是以此为乐,当然也是源于他对苏东坡的喜爱。

在这样一种创作动机下,写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隽永耐读。

作者不是隔岸观火,读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这本书订立了某种盟约,只要一翻开书就身不由己地紧随内容的铺陈或喜或悲,及至读到苏东坡去世一节,终于忍不住掩卷长叹。

叹息未已,忍不住又翻开继续往下读,再翻页,书行此处戛然而止--读者肯定会嫌不过瘾--书也许可以续写,但人生没有续集,世上断不会再有第二个苏东坡式的人物了。

不过,又何必拘泥于此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诗人在千年前就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

昨天一时兴起和友人夜访月湖,兴尽归来已是丑时。

随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谓有东坡遗风而窃喜。

及至翌日,信笔而书,千字乃止,是以为感。

相信《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