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红船精神有感 > 地图 > 读红船精神有感

读红船精神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精神力量,人之根本—— 读《安赛腰鼓》有感。

806 刘董
一群健壮的青年,一片广阔的黄土高原,一场激烈有力,欢快酣畅淋漓的舞蹈,这是什么?这就是安塞腰鼓。
从一片寂静开始,到突如其来闪电雷劈般的开始,再到旋转纷飞,尘土合一的高潮,最后刹车般戛然而止,安塞腰鼓令人无比震撼,它所发出的力量无可比拟,在我所知道的舞蹈中,也许只有非洲的战舞能与之媲美。
在安塞腰鼓中,有一句话令我很有感触,“那消化着红豆,小小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是啊,安塞腰鼓的力量,如此强大的力量,竟然来自于一群十步吃不饱饭的后生。按理说吃不饱就应该是力不足,这是很正常的事,而他们却突破了这一界限,放射出了巨大的力量。这力量从哪里来,答案是他们的心里。他们的精神力量太强了,顷刻间迸发出来,便弥补了身体上的所有不足,你可看见过他们脸上的表情吗?但是咬着牙的。全部精神力量都集中在一张脸上,绝对的心无杂念。记得一本武侠小说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武侠大师,运用起内力吸下了松树上的松针,是它们围绕自己成一团一团,是谓“碧针清掌”。这里的内力其实就是精神力量!黄土高原上的青年们回旋纷飞,于黄土成一体,似乎还更胜那位大师一筹呢。
我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未尝不是这样的,在这里,精神力量的地位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任何事情若没有精神力量,都终将要失败,没有了精神力量,任何事都将一事无成。我们拿最需要躯体力量的人运动员来说吧,他们要是没有或缺少精神力量会怎样呢?很显然也只能是失败,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有着充足的精神力量,极有毅力,有魄力有精神的人会怎么样了?让我们想想身边在我们身边,一个有着崇尚的品质的人,最终可成是失败的吗?如果他是失败的,现在想想,她真的具有这些品质吗?可见,一个人讲,有充足的精神力量,他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最近网上流行着一些“嘻哈文化”,“懒文化”等诸如此类的文化,政府打击了这些文化,却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对,现在看来,我们的国家也是用心良苦,想方设法让我们的精神力量不因这些文化而流失,一个国家有了精神力量才能富强。
最后,请反观我们自己,你有精神力量吗?你有充足的精神力量,你认真培养过你的精神力量了吗?你保护好你的精神力量了吗?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后感大全:精神力量的延续,观新余三中红色精神银行有感


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行的必修课。

习近平

精神力量就像是一个一个小圆点,正因为有人们化成的线把精神力量连接起来,才让精神力量永远的不断、永远的延续下去!

红岩精神力量

红岩,一个史诗般的名称、一个鲜血般的名称、一个战士们的精神力量的名称。

有一位党的好儿子用他的精神力量很好的诠释了红岩,一个战士应有的精神品质。他叫许云峰,由于叛徒的出卖,这位党的好儿子不幸被捕。在狱中的许云峰,面对凶残的敌人的严刑拷打、残酷折磨与威逼利诱,坚定的心让许云峰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为敌人的诱惑所动。就连凶残的敌人也说道:任何刑具都无法撬开他那颗紧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对理想信念的坚定的心。

就在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蒋介石下令将狱中革命者们进行血腥大屠杀。我们这位党的好儿子许云峰用他的行动履行了他的承诺,年仅33岁的许云峰英勇就义!

许云峰用他的鲜血染红了精神的力量,他也将他自己化为一根线将红岩精神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与浩然革命正气四方面永远延续下去!

抗击非典精神力量

2003年,一场疾病的侵略卷走了数以万计的人们,但也就是这一场疾病,让中国人民形成了一钟万众一心、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的伟大精神。

在非典的面前,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有一群人冲在最前线,他们是党的优秀儿女。他们用肩膀,扛着亿万群众的安危;它们的双手,托起民族精神的魂魄。

这里危险,让我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邓练贤用自己的关心诠释着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无私地奉献;只要还有一名患者没有脱离危险,我就不能离开前线,中山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用自己的身体撑在前线,演绎着信念与奉献的交响曲;医院就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上去谁上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师丁秀兰用对党的一腔热血与奉献救治着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病患

无论是邓练贤,还是钟南山,或是丁秀兰,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将自己化为一根线,串联着这些精神力量,让这些精神力量永远的延续下去!

不管是展现红岩精神的许云峰,还是体现抗击非典精神的邓练贤、钟南山和丁秀兰。他们都心甘情愿的化作一根散发出淡淡金光的线,串联着这些精神力量,将它们永远永远的延续下去!

读《安赛腰鼓》有感(读后感范文)


读《安赛腰鼓》有感800字一群健壮的青年,一片广阔的黄土高原,一场激烈有力,欢快酣畅淋漓的舞蹈,这是什么?这就是安塞腰鼓。从一片寂静开始,到突如其来闪电雷劈般的开始,再到旋转纷飞,尘土合一的高潮,最后刹车般戛然而止,安塞腰鼓令人无比震撼,它所发出的力量无可比拟,在我所知道的舞蹈中,也许只有非洲的战舞能与之媲美。在安塞腰鼓中,有一句话令我很有感触,“那消化着红豆,小小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是啊,安塞腰鼓的力量,如此强大的力量,竟然来自于一群十步吃不饱饭的后生。按理说吃不饱就应该是力不足,这是很正常的事,而他们却突破了这一界限,放射出了巨大的力量。这力量从哪里来,答案是他们的心里。他们的精神力量太强了,顷刻间迸发出来,便弥补了身体上的所有不足,你可看见过他们脸上的表情吗?但是咬着牙的。全部精神力量都集中在一张脸上,绝对的心无杂念。记得一本武侠小说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武侠大师,运用起内力吸下了松树上的松针,是它们围绕自己成一团一团,是谓“碧针清掌”。这里的内力其实就是精神力量!黄土高原上的青年们回旋纷飞,于黄土成一体,似乎还更胜那位大师一筹呢。我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未尝不是这样的,在这里,精神力量的地位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任何事情若没有精神力量,都终将要失败,没有了精神力量,任何事都将一事无成。我们拿最需要躯体力量的人运动员来说吧,他们要是没有或缺少精神力量会怎样呢?很显然也只能是失败,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有着充足的精神力量,极有毅力,有魄力有精神的人会怎么样了?让我们想想身边在我们身边,一个有着崇尚的品质的人,最终可成是失败的吗?如果他是失败的,现在想想,她真的具有这些品质吗?可见,一个人讲,有充足的精神力量,他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最近网上流行着一些“嘻哈文化”,“懒文化”等诸如此类的文化,政府打击了这些文化,却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对,现在看来,我们的国家也是用心良苦,想方设法让我们的精神力量不因这些文化而流失,一个国家有了精神力量才能富强。最后,请反观我们自己,你有精神力量吗?你有充足的精神力量,你认真培养过你的精神力量了吗?你保护好你的精神力量了吗?

读《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感


把握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读

——读《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感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正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值得推荐分享的一本好书。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并不是一本系统的学术著作,而是根据作者授课讲座的内容,包括从过往文章中选出相关篇目,围绕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如何运用传统文化智慧提升中国软实力两大主题,综合编辑形成的一本通俗的、具有普及性质的读物。可就是这本读物,出版不久就获得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

览读全书,对本书的风格特点,有三个突出感受:

一是广博深邃。是一部厚积薄发的思想力作,作者以六十年研究中国哲学之功力,贯通中西东、儒释道、古今现、文史哲四大方面,对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给予富有创建的睿智解读,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出真知灼见,给人以茅塞顿开之感。

二是关照当下。虽然是一部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但不是埋在故纸堆中,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对当下世界特别是中国的现实人文关切,问题意识和导向明显,始终紧紧围绕着中国人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怎样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来解疑释惑。

三是易读有趣。本书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人兴味盎然。作者以睿智的哲思、鲜活的故事,以最平白的语言、最日常的事例,阐述最悠远的历史、最深刻的道理,颠覆错误观念的根基,既给人以广阔的思考空间,又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化道为趣,体现大家之功力水准。

诚如本书所言,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世界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讲都是文化的竞争,最后主要看一方的文化能不能超过另一方的文化。从这个高度和层面来看《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这本书,感觉其重要意义和价值,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唱响了中国文化好声音。北京大学教授王中江评价此书时,说楼宇烈先生念兹在兹,在澄清误读中确立传统文化身份认同,在经济和科技的潮流中复兴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在伦理和礼仪失落中重建价值和信仰,确是非常到位和中肯之言。这本书确实是澄清了许多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向世界传递和释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善意,明确提出“传统就是我们的原创”,“有很多误读不是传统带给我们的,而是现代人扭曲、破坏了传统造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极,也是世界文化中最具包容性、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没有中国文化的世界是不完整的。如楼宇烈先生言,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两个关键性历史时刻,都是中国文化作为一种新的力量,把西方文化引向新生:一是从中世纪走向近代,就是用中国以人为本、道德自觉自律的文化冲破西方一切以神为本的文化;二是20世纪以来在科学的高速发展中,人类面对失去了自我、成为物的奴隶的困境,又是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医治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科技万能”的弊病。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绝不能抛却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而妄自菲薄学步西方。如本书所言,“现代中国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文化的主体意识,我们就会被其他国家的文化所同化。不管世界怎么变化,不同的国家还是要传播不同的文化传统。”作为肩负中华文化传承与光大使命责任的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谨记书中所引的西班牙记者之问,“一个西方化的中国,对世界而言,是更富裕了,还是更贫困了?”从而更好地唱响中国文化的主旋律。

二是阐释了中国文化真精神。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是什么?本书认为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最重要的特征。“人文”一词出自《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建立在珍重自然的基础之上,自然,即事物的本然状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直观直觉入手的。按照作者的观点,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从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来。比如,西方是神道的宗教,以神为根本,中国是人道的宗教,以人为根本。中国文化中没有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国家庭、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比如,在西方的生命观里,人是独立的个体,上帝创造了人,人与人之间只有外在的、没有内在的关系;而在中国的生命观里,生命是一代一代相延续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有血脉的联系,彼此之间都是有责任、义务的,中国的生命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小家到大家,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都是一个整体。再比如,西方哲学关注的对象是物质,中国哲学关注的对象是人事。物道科学以物为根本,人道科学以人为根本,等等。作者还鲜明指出,中国文化有两个优秀传统:一个是“以史为鉴”,一个是“以天为则”;中国文化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道”,一个是“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学智慧的文化,而不是单纯的学知识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创造性体现在实践中,并不追求理论上的日新月异。这种文化特质和精神,是中国文化得以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的优秀文化基因。

三是坚定了中国文化大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感悟、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融会贯通、形成觉悟,以文化自信支撑政治定力。楼宇烈先生在书中说,历史承载着文化,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历史,也就不懂得自己的文化。一个不懂得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人,让其来热爱自己的国家,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有信心,这怎么可能呢?清代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如今在历史研究中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要推倒任何带有神圣性的文化标志,导致我们丧失了价值判断和参考的标准,并举土耳其作为反面典型警示读者。上世纪20年代,土耳其当政者制定全盘西化方针,但是土耳其始终没有被西方文化的母体所认同,美国学者亨廷顿称土耳其为“无所适从的、身份被撕裂的国家”,就是因其放弃了自己的传统。身份的认同归根结底是文化的认同,一个国家要有文化主体性,才能去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文化主体意识的缺失会使一个国家的灵魂游荡不定。作者指出,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必须解决好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不平衡问题。纵观全书,通篇贯穿着对中国文化的真诚热爱、高度自信和极大自豪。使我们坚信,中国文化是足以和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媲美的古老而年轻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能生生不息、浴火重生,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不绝滋养。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足够的尊重和自信,绝不能妄自菲薄。

四是传授了读书做人硬道理。作者在书中花很大篇幅讲述读书做人的道理,让人获益颇多。比如,关于读书的目的,作者认为有三:一是通晓人道,明白事理;二是变化气质,完善人格;三是拓展知识,学习技能。比如,关于读书的次第,推举《中庸》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步骤,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方法。作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做人。作者以禅宗的智慧为例阐述做人的道理,提出要“做本份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行慈悲愿、启般若慧、证菩提道。”直指修行的真谛是平静地对待每天都要碰到的事情,做好自己的本份。又以中医为例阐述心态的重要,指出中医讲究的中正平和是和中国文化的生命观相一致的,国医用“中”的概念来调整人体各种的不平衡、不中正、不平和。例举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告诫儿子的“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药”,和《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作者还特别强调中国知识分子的天下情怀和忧患意识,引用《大学》观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人生“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八条目”。“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其中心环节是修身,最高理想是至善,“自爱爱人被人爱,自知知人被人知”,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造社会,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天下情怀。通过跟着楼宇烈先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做人道理的经典论述,使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文化化人”的力量,感受到中华“行天下之大道”的正能量,对于在当今纷繁浮躁的世界中迷失于道路方向者来讲,不啻于一味正本清源的良药。(张巍)

把握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读《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感


把握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读《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正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值得推荐分享的一本好书。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并不是一本系统的学术著作,而是根据作者授课讲座的内容,包括从过往文章中选出相关篇目,围绕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如何运用传统文化智慧提升中国软实力两大主题,综合编辑形成的一本通俗的、具有普及性质的读物。可就是这本读物,出版不久就获得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

览读全书,对本书的风格特点,有三个突出感受:

一是广博深邃。是一部厚积薄发的思想力作,作者以六十年研究中国哲学之功力,贯通中西东、儒释道、古今现、文史哲四大方面,对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给予富有创建的睿智解读,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出真知灼见,给人以茅塞顿开之感。

二是关照当下。虽然是一部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但不是埋在故纸堆中,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对当下世界特别是中国的现实人文关切,问题意识和导向明显,始终紧紧围绕着中国人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怎样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来解疑释惑。

三是易读有趣。本书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人兴味盎然。作者以睿智的哲思、鲜活的故事,以最平白的语言、最日常的事例,阐述最悠远的历史、最深刻的道理,颠覆错误观念的根基,既给人以广阔的思考空间,又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化道为趣,体现大家之功力水准。

诚如本书所言,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世界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讲都是文化的竞争,最后主要看一方的文化能不能超过另一方的文化。从这个高度和层面来看《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这本书,感觉其重要意义和价值,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唱响了中国文化好声音。北京大学教授王中江评价此书时,说楼宇烈先生念兹在兹,在澄清误读中确立传统文化身份认同,在经济和科技的潮流中复兴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在伦理和礼仪失落中重建价值和信仰,确是非常到位和中肯之言。这本书确实是澄清了许多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向世界传递和释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善意,明确提出“传统就是我们的原创”,“有很多误读不是传统带给我们的,而是现代人扭曲、破坏了传统造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极,也是世界文化中最具包容性、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没有中国文化的世界是不完整的。如楼宇烈先生言,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两个关键性历史时刻,都是中国文化作为一种新的力量,把西方文化引向新生:一是从中世纪走向近代,就是用中国以人为本、道德自觉自律的文化冲破西方一切以神为本的文化;二是20世纪以来在科学的高速发展中,人类面对失去了自我、成为物的奴隶的困境,又是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医治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科技万能”的弊病。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绝不能抛却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而妄自菲薄学步西方。如本书所言,“现代中国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文化的主体意识,我们就会被其他国家的文化所同化。不管世界怎么变化,不同的国家还是要传播不同的文化传统。”作为肩负中华文化传承与光大使命责任的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谨记书中所引的西班牙记者之问,“一个西方化的中国,对世界而言,是更富裕了,还是更贫困了?”从而更好地唱响中国文化的主旋律。

二是阐释了中国文化真精神。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是什么?本书认为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最重要的特征。“人文”一词出自《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建立在珍重自然的基础之上,自然,即事物的本然状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直观直觉入手的。按照作者的观点,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从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来。比如,西方是神道的宗教,以神为根本,中国是人道的宗教,以人为根本。中国文化中没有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国家庭、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比如,在西方的生命观里,人是独立的个体,上帝创造了人,人与人之间只有外在的、没有内在的关系;而在中国的生命观里,生命是一代一代相延续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有血脉的联系,彼此之间都是有责任、义务的,中国的生命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小家到大家,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都是一个整体。再比如,西方哲学关注的对象是物质,中国哲学关注的对象是人事。物道科学以物为根本,人道科学以人为根本,等等。作者还鲜明指出,中国文化有两个优秀传统:一个是“以史为鉴”,一个是“以天为则”;中国文化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道”,一个是“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学智慧的文化,而不是单纯的学知识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创造性体现在实践中,并不追求理论上的日新月异。这种文化特质和精神,是中国文化得以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的优秀文化基因。

三是坚定了中国文化大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感悟、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融会贯通、形成觉悟,以文化自信支撑政治定力。楼宇烈先生在书中说,历史承载着文化,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历史,也就不懂得自己的文化。一个不懂得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人,读书笔记让其来热爱自己的国家,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有信心,这怎么可能呢?清代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如今在历史研究中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要推倒任何带有神圣性的文化标志,导致我们丧失了价值判断和参考的标准,并举土耳其作为反面典型警示读者。上世纪20年代,土耳其当政者制定全盘西化方针,但是土耳其始终没有被西方文化的母体所认同,美国学者亨廷顿称土耳其为“无所适从的、身份被撕裂的国家”,就是因其放弃了自己的传统。身份的认同归根结底是文化的认同,一个国家要有文化主体性,才能去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文化主体意识的缺失会使一个国家的灵魂游荡不定。作者指出,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必须解决好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不平衡问题。纵观全书,通篇贯穿着对中国文化的真诚热爱、高度自信和极大自豪。使我们坚信,中国文化是足以和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媲美的古老而年轻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能生生不息、浴火重生,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不绝滋养。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足够的尊重和自信,绝不能妄自菲薄。

四是传授了读书做人硬道理。作者在书中花很大篇幅讲述读书做人的道理,让人获益颇多。比如,关于读书的目的,作者认为有三:一是通晓人道,明白事理;二是变化气质,完善人格;三是拓展知识,学习技能。比如,关于读书的次第,推举《中庸》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步骤,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方法。作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做人。作者以禅宗的智慧为例阐述做人的道理,提出要“做本份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行慈悲愿、启般若慧、证菩提道。”直指修行的真谛是平静地对待每天都要碰到的事情,做好自己的本份。又以中医为例阐述心态的重要,指出中医讲究的中正平和是和中国文化的生命观相一致的,国医用“中”的概念来调整人体各种的不平衡、不中正、不平和。例举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告诫儿子的“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药”,和《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作者还特别强调中国知识分子的天下情怀和忧患意识,引用《大学》观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人生“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八条目”。“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其中心环节是修身,最高理想是至善,“自爱爱人被人爱,自知知人被人知”,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造社会,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天下情怀。通过跟着楼宇烈先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做人道理的经典论述,使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文化化人”的力量,感受到中华“行天下之大道”的正能量,对于在当今纷繁浮躁的世界中迷失于道路方向者来讲,不啻于一味正本清源的良药。(张巍)

读《女子安天下安》有感800字


读《女子安天下安》有感800字

人力行政部 李学梅

最近我读了一本我曾经非常期待想要学习的书,这本书是一本让男人了解女人的一本书,理解女人,尊重女人的书;这也是一本教会女人做女人的书,做一位可爱女人,在生活中找到位置的书,这本书叫《女子安天下安》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作家袁洁写的.

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是一种心情,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不管亲情,友情,能永远珍惜就是最好,袁洁,我们称呼她为袁老师,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很小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小女孩,家中有父母,还有一位比他年长的哥哥,由于哥哥生意失败而去世,母亲因为哥哥去世痛苦难过,没过多久也随之而去,那年她才18岁,只留下她和父亲在这个世界上,原本一个幸福的家庭有哥哥的疼爱和母亲的关心,生活一下子就变了,没有过多久,袁洁也嫁人了,在她的人生中有很多坎坷,但她都毅然走出来了,变成一个成功的女强人,目前是一位二级咨询师,三度生命系统创始人,国际养生总会秘书长。

这本书里其中有一章节讲得是:你真的会做太太吗?一位女人被丈夫抛弃,非常委屈的她去找了家里最年长的老婆婆,老婆婆问她,你知道为什么你的丈夫会离开你吗?女人说我已经做到了做太太的本分我在家做饭洗衣服,带孩子,孩子的日常学习,工作上也偶尔去帮助他,可她还是会离开我.老婆婆说你做的这些是,清洁阿姨,保姆,员工都能做到的,这不是你必须要做的。

女人问:那我应该怎么做,老婆婆回答你要成为他的伴侣,能够帮助他,能够安慰他,能够得到他的信赖,能让他从你这里获得力量才对。如果一个男人身边有了这样一个女人,那么他永远也不会离开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女人都做不到这些,我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叫《我的前半生》里面主要讲的是结婚后只想着享受,从没有付出,她们觉得丈夫照顾自己是应该的。这类女人其实也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太太,她不过是给丈夫新增加了一个负担而已。婚姻是两颗平等的心相互了解、相互成就,作为太太要为他最深的益处着想。一个女人如果不能承担这份责任,那么男人很可能在婚姻生活中“崩盘”,不是最终离开这个家,就是成为家庭的牺牲者。

读了这本书,作为一个未婚的我来说,我学到了很多,也明白了,一个女人一定要有自已的工作和事业,男人都喜欢独立的女人,都喜欢有思想有品位,能追求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