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宠儿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宠儿读后感1000字

宠儿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职场宠儿—薛宝钗。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阅读作品后,我对作者的想法更加了解,心中感触颇多,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职场宠儿—薛宝钗》,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鲁欣然
在《红楼梦》里,若要做一个问卷调查,在这么多小姐中最喜欢谁?估计上到太太小姐,下到丫头婆子,几乎都会投给薛宝钗。甚至有红迷云:“最喜欢林妹妹,可想做一个宝姐姐。”那么,为什么薛宝钗如此大受青睐呢?为什么在贾府集团如此受欢迎呢?
首先,史湘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林黛玉俏语谑娇音打趣湘云,史湘云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若敢挑宝姐姐的错处,我便服你。”却换得黛玉一声冷笑。难道薛宝钗真是一个“完人”?让我们先走进史湘云的眼中。史湘云要在大观园做东,又是请吃饭又是写诗,她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如何料理得下来?薛宝钗就告诉她,你不用担心,我家有螃蟹,至于写诗,题目我也想好了,咱就这么做。如此贴心的宝姐姐,让湘云如何不爱?何况贾府的大领导贾母和王夫人也要来,必然知道这螃蟹不会是湘云而是宝钗拿来的,更何况整个贾府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宝钗无形之中增添了自己的印象分,这就是薛宝钗的智慧。
除了史湘云眼中的宝钗,宝钗在贾府董事长贾母和王夫人的面前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她过十五岁生日,贾母拿的是自己的私房钱,又是问她喜欢看什么戏,又是问她爱吃什么,她倒好,“系知贾母年长之人,爱热闹戏文,更喜甜烂之食,便按贾母素日所喜者说了出来”。这是什么?这是赤裸裸的拍马屁啊!你想想,这个问题,若问给林黛玉听,她会怎么回答,这就是宝钗的职场秘诀。
在宝钗心中,她最为看重的便是她和宝玉的“金玉良缘”。她最看不惯宝黛二人的打情骂俏,可她刚想插足,老太太和王夫人喊她打牌,她马上就去了。因为她明白,金玉良缘靠的不是宝玉,而是王夫人。真真一个聪明的薛宝钗。
她的厉害之处不仅在这里,更在于她收服了一位《红楼梦》里最有个性的女子——林黛玉。林妹妹不小心说出了《西厢记》里的句子,却被宝姐姐留心了。但作为情敌关系,宝钗并没有拿住错处不放,相反地,她选择了“兰言解疑癖”,一番话甚至说的林黛玉心下暗服,这还不够,她甚至说出了自己也看过的话。这多么令人震惊——黛玉四五岁时便跟着贾雨村读书,与此同时宝钗却在看这种“禁书”!每个人在职场都会在暗处有敌人,如何化敌,宝钗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例子。但有人会问:“难道薛宝钗就不怕黛玉说出去了?”薛宝钗也很清楚,黛玉是何等至纯至善至美的女孩儿,会屑于做这种事吗?所以在职场上,看清每一个人,才能在关键时刻为你所用。
总而言之,薛宝钗八面玲珑,收获了整个贾府集团的芳心,这种人在职场上必定不会输。但是,愿你在成为职场宠儿薛宝钗时,能有一份黛玉的情致与单纯,有一份湘云的憨顽与可爱,有一份妙玉的自尊与个性,有一份探春的精明与志气,那么,这才是人生最好的样子。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红楼梦读后感之薛宝钗解析


薛宝钗在大家的心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之薛宝钗解析,希望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之薛宝钗解析一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巨著,它以贾府为中心活动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为首要资料,经过对贾、王、史、薛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至衰的发展过程及豪华奢侈日常的生动叙述与描写,客观而真的地揭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并明白无误地预示了其无可挽回的覆亡趋势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厚,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一个娇嫩多病的林黛玉, 但我更乐于去分析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坦白说,在《红楼梦》中,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薛宝钗。 薛宝钗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多都是保守、圆滑而又自私的。我觉得这并不能作为她的性格标签。大家都以袒护林黛玉的角度来看她,但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的话,薛宝钗的可爱也并不下于林黛玉。 薛宝钗,才不输黛玉,貌堪比可卿,能可替熙凤,巧齐平袭人。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薛宝钗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薛宝钗这个形像,不是要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标准女儿,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

薛宝钗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从这首诗中,可见薛宝钗的才学: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临江仙?柳絮 可就是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引起了多少的骂名。其实世人不都是这样的心态吗?大家都厌弃宝钗的上青云,可现实生活中,真正又有几个人真的是两袖清风,无所顾忌,不攀高,不勾心斗角呢?一个女子,就不能有这样的志气吗?就凭这一句,就给宝钗硬加上功利地想夺得宝二奶奶的位子,岂不是有文字狱的意思?

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玉、黛玉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况且,在元妃送每个人礼物的时候有说过,宝钗因金玉良缘之说而故意远着宝玉,又看见只有她的礼物和宝玉的相同,心中更觉没趣,幸而有一个林黛玉,使宝玉一心扑在黛玉身上,她才得以抽身。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她并不钟情于宝二奶奶吗?情场冤家终于和解,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宝钗不是相比而言,宝钗其实比宝玉、黛玉更为痛苦,因为他们毕竟真心相爱过,不管最终是泪尽而逝还是出家逃避。而宝钗却从未被人真心爱过,她只不过是一枚任被封建制度摆弄的棋子,一枚最后被用作打扫残局的棋子。她的痛苦与悲哀,比这两位抽身而去的,更令人感到同情。但她的痛苦,好像被世人忽略了。他们只记得黛玉的病焚诗稿,宝玉的泪洒潇湘,又有谁记得她的独守空闺,遗恨终身?会有人说,她的悲剧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是她为了宝二奶奶的地位而至,我却不这么认为。她也不愿做那个名义上的二奶奶,那个背负骂名的第三者,她遵循的,只是父母之命不可违,她只是不会反抗,她也曾哭了一夜,但少有人去理解她的痛苦。

毕竟《红楼梦》是一部极其深奥的书,对于我来说,仍是囫囵吞枣而已。相信随着时间的增长,我对它的认识将更深入一层。

红楼梦读后感之薛宝钗解析二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论薛宝钗的形象——《红楼梦》读后感10000字


曹雪芹用一生心血写就的《红楼梦》成就了伟大,感动了世人。他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淡淡地写出了他心中的美,写出了美的毁灭,留给世人的是深深的悲叹和无尽的思索。从表面来看,《红楼梦》的主线结构只是为了诉说一段缠绵凄美的爱情故事,其实它纵横交错的线索中蕴涵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怒和对人生的哲理思索。它展现了人生理想在现实社会中的破灭,将一群贵族及奴隶出身的不同女子推上了历史舞台,并结合封建社会中极其复杂错综的生活环境,为后人创作出了多个有血有肉、有哭有笑、让人难忘、让人思索的经典人物形象。在这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有很多争议很大,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故事中的主人公之一,还在于这一艺术形象中所蕴涵的丰富内容,及这一形象的创新性。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薛。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象,竟然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象,竟然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
今天我以《试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为题,就是要谈谈长久以来我对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的一点理解。在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薛宝钗是一个最具阐释性的形象。这个形象的张力在于:她在小说的写实层面是一个极具规范的大家闺秀,而在小说的隐喻层面上却又恰好身处创作性推动的历史学位置,即处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三之位。如果人们在林黛玉的爱情期待中看到的是作者的憧憬和赞颂的话,那么在薛宝钗的生存策略中所蕴涵的则是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批评指向。因为无论是存在的诗意,还是历史的锐意进取,在薛宝钗那里全都体现为生存的策略,而不是人生的历险或者生命的体验如林黛玉。我们很明晰地看到,一个狡黠的眼神或者一个莫测高深的微笑便把薛宝钗从林黛玉和贾宝玉那里清清楚楚地划分开来,而历史的创造意味也就在这样的眼神和这样的微笑中被消解得干干净净,一如杯杯水之于沙漠。从薛宝钗的生存策略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生存方式和生活形态;而从作为这种生存策略的薛宝钗本身,人们又可以感受一部了无生气的历史是如何以死而不僵的形态不声不响地延续下来的,也就是说,有关薛宝钗形象及其生存策略的解读是双重的,是人物本身的解读,又是人物所象征着的历史的解读。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象,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象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象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一、一位气质卓越、品格宽厚的大家闺秀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谈到容貌,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是艳冠群芳! 曾使贾宝玉惊叹得发呆。要之,倘若以才貌二字来要求,应该说她是个完人。作者对她的赞美之情,可谓是溢于纸表。她穿着不见奢华,唯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她的一言一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魅力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下面,我来具体谈谈薛宝钗身上兰心蕙质、宽厚仁爱的特点。
1.慧质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资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就了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春归省时,她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是其博览群书的结果。同时,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模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象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
2.恬淡
曹雪芹写宝钗时极力突出其朴素淡雅的形象。如第八回对其住所环境的描述: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还有第四十回写蘅芜苑: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幔,衾褥也十分朴素。(第四十回)俗话说观人形,知人性,从一个人的爱好就可以看出几分该人的性格的。惯于以物喻人、以景喻人的《红楼梦》显然是借这蘅芜苑的景色,刻画出了蘅芜君不喜欢涉及事非,不喜欢争风出头,素性淡薄、不事奢华的特点。所谓藏拙守愚,安分随时,想来和这有极大的关系的。
3.宽厚
第七回讲宝钗的热毒后紧接着说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甲戍侧批: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不知何如治之)意思明显是说宝钗比黛玉、凤姐要宽厚。林黛玉对于后进贾府的宝钗,一直存着戒心。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尽管黛玉一次次挖苦讥笑宝钗,可是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论口才,宝钗不比黛玉差, 第三十回她借扇机敲开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就搞得二人面红耳赤的。然而看到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从上面这些都可以看出她为人的宽厚与真诚。
4.豁达大度
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有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 ,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怕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这样真心地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寄人篱下的林黛玉熬药需要燕窝,但是又不便和贾母、凤姐张口要,宝钗便从自己的月钱中拔出银两;邢岫烟的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她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如此等等,宝钗都给予了及时的帮助。不但如此,她非常小心隐瞒这些事,给当事人留足体面。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戴着有色眼镜来评判,宝钗做这些全是为了拉拢人心,得一个好名声。然而,宝钗为何不在拉拢了人之后大胆地在其他事务上面下决断,当第二个王熙凤或者贾探春。相反,却依然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她根本就看穿了世事,不愿意去淌这浑水,她和林黛玉都是世俗的反叛者,不过,林黛玉是以一种极为激烈的斗争方式来硬拼,而宝钗只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面对,我想山中高士的名谓应该是她最后的真实结束。(注:我认为宝钗的最后结束应该是隐居山中,而不是像续书中所说的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作者的真实意图应该当是让木石之盟、金玉良缘,最终都陪葬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没落中。)
二、宝钗复杂性,即她有优点,也有缺点。如果不用
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分析,以偏概全、以一叶遮森林,我想凭几个缺点就很容易给薛宝钗定论了。不过,这是不是曹雪芹的本意呢? 我认为不是。作者塑造薄命司中众多女子,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批判反面人物、歌颂正面人物。他只是通过展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深闺的不谙世事的女子所罕有的才情,以及她们所经历的坎坷的遭际,来表达对她们深切的同情和真诚的赞美,同时用她们的这种无邪、率真的美的毁灭来暗示社会最底层的人们遭受的更悲惨境遇,从而发泄出对这个黑暗社会的不满。文学作品中,与主角伴得越近的人性格常常是很有特色的,薛宝钗的形象也一样,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作者既写了她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和平的性格,展示了她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同时也一针见血地写出了她性格中的一些弱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世故、虚伪、矫情,而且分析出它存在的原因是她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太深,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账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非但谈不上有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结果使贾母大大地夸奖她:提起她们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 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五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为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指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兼备。有人说薛宝钗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怕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感和执行; 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做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符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其实这与薛宝钗的生长环境有关。她出生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封建大富之家,家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薛家是商人和官宦的结合,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慧质的她深知这种环境的复杂和斗争,看过许多复杂争斗所带来的残酷。她深知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力量的弱小,在这个男权的社会里,无论自己有多大的才干,这种的反抗注定是要以失败告终的。因而她只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让自己的心灵有片刻的清静,所以她养成了一种罕言默语的生活习惯,以无言来表达对这个黑暗社会的不满。这确实很无奈,但对她来说是最好的的选择。不过,她却没有料到这种人生态度会把她推入一条不归之路。因此薛宝钗决不是什么阴险奸诈、处处搞阴谋诡计的人,否则作者决不会在薛宝钗判词中,将她与林黛玉并列,写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我对《红楼梦》中薛宝钗的看法是:虽然薛宝钗在重要性方面次于林黛玉,但她决不是林宝爱情之间的小丑性人物。她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压榨得思想禁锢、行为僵化、可悲可叹的女才子。她作为薄命司中的一员,终逃不出一哭、同悲的命运,在宝玉离家出走后过着凄凉的守寡生活。
三、质疑宝钗欺骗了宝玉,害死了黛玉
薛宝钗在宝、黛、钗爱情婚姻中的态度和作用,历来是分析宝钗这一形象的重要内容。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钗、黛是一对情敌,有人甚至认为,宝钗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费尽了心机;是她欺骗了宝玉,害死了黛玉,爬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简直成了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和杀害林黛玉的刽子手了。
我们从作品的描写中,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和艺术的真实。在宝钗和黛玉二人关系的开始阶段,她们之间确实是颇为紧张。在宝黛青梅竹马、情甜意蜜之时,突然来了一个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的薛宝钗,这对林黛玉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当有了金玉良缘之说后,黛玉更感到宝钗是她的一个实力雄厚的情敌。所以,她利用一切机会处处对宝钗投以充满敌意的、锋芒毕露的讽刺,总是警惕地暗中窥探宝玉和宝钗的动静。书中多次写到,宝钗和宝玉说话时,黛玉不是及时地来到,就是在背后偷听了去。例如识通灵认金锁的时候;宝玉看宝钗腕子上的香串时。还有一次,贾母传宝黛二人吃饭,二玉因闹了别扭,黛玉竟一人先走了。宝钗便劝宝玉陪黛玉一起去吃,宝玉当时说了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事后,黛玉多次在宝玉、宝钗面前重复这句话,可见二人的谈话都被黛玉背后偷听去了,这种情况书中还不少。可以这样说,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黛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关于这一点,书中有多次明确的描写。因此,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但这并不是说宝钗对宝玉毫无感情,她对宝玉是有爱憎之意的,且时有流露。宝玉聪明颖慧,神采飘逸,是宝钗生活圈子里唯一可以接近的同龄异性,她对宝玉萌生的爱慕之情也是完全自然的。但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严重束缚,使她连黛玉那样痛苦曲折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勇气也没有,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表现出任何一点主动的意图和行动,都是伤风败俗的可耻勾当。薛蟠说她爱上宝玉的话,因为太伤她的廉耻,气得她整整哭了一夜。事实上,宝钗对宝、黛二人的亲厚,也往往表现出一种局外人的超然态度。当宝钗听到有人开他们二人的玩笑时,常常添上几句凑趣;有时自己也开他们的玩笑,并未表现出拈酸吃醋的情景。这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这就是钗黛和好前,她们在爱情问题上的态度。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这一对情场冤家终于和解了,而且是以黛玉主动认错,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而导致和解的。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家薛宝钗的胜利,幼稚的林黛玉上了当。果真是这样吗? 请读读秋雨夕闷制秋雨词,金兰契画剖金兰语那一回吧。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使她采取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宝钗不是拨乱其间的小丑,更不是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她和黛玉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样,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扼杀宝、黛爱情的真正元凶封建统治者。
最后,在薛、林二人当中,贾府统治者选中了薛宝钗,黛玉因此泪尽而逝。那么,能否据此断言,这是薛宝钗阴谋诡计的胜利,而林黛玉是阴谋下的牺牲品呢? 前边的分析已经作了否定的回答。记得在作品第一回有这样一段话:至若佳人才子等,则又千部共出一套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故逐一看,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从这段话,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作者创作宝钗的意图:薛宝钗绝不等同于清代以前小说中常有的给主角添乱的小丑,也绝不是以一种挑战者的身份来和林黛玉争夺那份在前世就已成就的木石之盟的,否则作者定不会在行文中称她为山中高士。她的存在其实蕴涵了作者一种现实的人生态度。如果说林黛玉是一种理想美,那么薛宝钗就是一种现实美。虽然作品中薛宝钗的重要性比不上林黛玉,但是硬把薛宝钗定位在林宝爱情旁一个小丑的位置,我想《红楼梦》这部名著就太落入俗套了,这和前代那些野史小说的结构又有什么区别呢!其艺术性一定会大打折扣,也就不会有今天如此众多喜爱它和热衷于研究它的人们了。事实上,贾母等人之所以选中了宝钗,是因为喜欢她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而不是她玩弄了什么阴谋诡计的结果。如果把宝玉与宝钗的婚姻说成是宝钗煞费心机造成的金玉良缘,那么恰恰否定了封建礼教残害青年的幸福和生命的罪恶。事实是,婚后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宝、黛、钗三者的爱情婚姻纠葛,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信奉者的双重悲剧,尽管二者的意义不同却都是悲剧,真是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婚姻悲剧的意义正在这里,它所批判的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深度也正在这里。这个悲剧并非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而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意义,并不亚于宝、黛二形象。
四、宝钗是阴险狡诈之人吗?
有人凭宝钗上京一事认定宝钗是以待选之名,行抢婿之实,从而得出结论:宝钗是阴险狡诈之人。我认为这是荒谬的。
且不论《判词》和《终身误》都是钗黛合题一咏,仅就庚辰四十二回前批来看,无论作者还是脂砚斋,都认为钗黛是可以并列的人物。遗憾的是,有此评论者在有些方面运用了非白即黑的逻辑,割裂了人物的性格,将宝钗定位在一个市侩的封建卫道士上。在此,我愿谈一点我的意见。薛宝钗的性格中虽然瑕疵不少,但是恬淡、宽厚、豁达的优点却是主流的。有些人认为薛宝钗是阴险狡诈之人,我认为这是对宝钗形象一种偏激的分析结果。下面我进行一些具体阐释。
首先,上京是薛蟠的主意。入京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因此早已打点下行装细软,以及馈送亲友各色土物人情等类,正择日一定起身他便带了母妹竟自起身长行去了。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前往,纵知道有个宝玉,哪里会想到那么多呢?
其次,孤儿寡母傍依亲戚实属无奈。薛蟠早已不服薛姨妈的管束,故薛姨妈起先想靠兄弟王子腾就离京上任去了。薛姨妈早知薛蟠性格,所以特地说:守着舅舅、姨爹住着不如你各自住着,好任意施为。借男性亲属管束儿子,堪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了。以上说明,薛家住在贾府不是什么行抢婿之实。至于待选的情节,很可能是书中的一个引子,如当下安插既定,谁知保龄侯史鼐又迁委了外省大员,不日要带家眷去上任。(蒙侧批:史鼐未必左迁,但欲湘云赴社,故作此一折耳,莫被他混过。)(四十九回)。
有些人认为比通灵是薛家导演的。其实,作者并非有意要让宝钗与宝玉来此一段金玉良缘。宝玉出生时带来的东西,摆在现在也是一件相当奇异的事情。清虚观的道士们都曾饶有兴趣地参观过,何况世俗之人。薛宝钗那天也就萌发了一点好奇心。由于是篆文,而且式样很小,所以宝钗看时是颇费了一番眼光的,口中低低地念了两遍,大概是觉得跟自己的像,有点眼熟。但是,她并没有声张。谁知碰巧丫环莺儿在一旁,口没遮拦地说了一句,引起了宝玉极大的好奇心,所以来了一个比通灵,这实出宝钗意料之外。如果说这是薛宝钗着意导演的一出戏,那么她简直成了一个轻薄无比的女子。脂批怎么也不会批道(宝钗)一句骂死天下浓妆艳饰富贵中之脂妖粉怪。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我想这些小说行文中所必有的笔墨,是不应该成为作者对某个人物贬斥的依据的。可是,有些人凭主观臆想、只言片语,采取东挪西拼、凝练成罪的方法给人物下定论,造就了许多不该出现的异样结论,将作者着意记叙的几个有特殊才情和禀赋的女子转眼间变成了野心勃勃的阴谋家。而她们,只不过是几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哪里来那么多的心计! 不然,宝玉会说:天下最毒妇人心!而不会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些人早已已认定了宝钗藏奸,就像认定了邻居的小孩偷斧头,怎么看怎么像。脂批几次强调,《红楼梦》一书写得是真正情理之文;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如是耶?
下面让我谈谈《红楼梦》中薛宝钗悲剧的真实所在。既然第五回明说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杯(悲);而且书中所有女子皆出于薄命司,那么薛宝钗理所当然也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作者在行文中,对薛宝钗的着色是相当多的。观其言行、举止和探其生活环境,宝钗的悲剧实际上是女夫子性格的悲剧:所谓女夫子性格,其实就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反映。不能反抗,当然只能以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生活,而这达到了极限就会转变为对自己的一种刻薄和对既定的生活模式的麻木遵守。整个人虽说有肉体却没有了精神和活力,一切的一切都听凭世俗的安排,这最终当然会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悲剧。
宝钗作为女夫子角色出现的地方还真不少,举例:宝钗的诗写得不错,但是和黛、湘不同,她认为写诗总是分外之事,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一回,对湘云说: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时闲了,倒是于你我深有益的书看几章是正经。宝钗有时若去劝宝玉立身扬名等事,宝玉总是十分反感,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一回,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她的可悲就在这里,完全把生活中所有的爱好都抛弃了。行为的好坏,全凭社会上的既定的生活准则确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成为一个思想和行为都僵化的人。
一个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的女儿,染上钓名沽誉之风,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蠢拙古板,岂不可惜! 这是宝玉对薛宝钗的可惜,也是作者的惋惜。显然,对宝钗的扬或抑,主要是立场问题而已。宝钗无疑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她是那个社会一切既有制度的忠实护卫者,她身上是完全没有革命的因素的。但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和谐地融入那个时代的现实中。作者知道宝钗的悲剧,但是宝玉并不知道这些话的说出并不是宝钗的天性,她的天性已经被挤到了心灵的最深处封闭起来了。
五、我的观点
综上所述,宝钗的才学、情感等都在这畸形的社会中被压抑得只剩小荷尖尖角,而且这尖尖的一角,这仅有的一丝生存空间也只有在和大观园中众姐妹无拘无束的交往中才偶然显露出来。社会的既定生活规则和强烈的道德观让她对自己的生活形象已经不再希求什么,整个人已经麻木。封建主义思想意识,已经深入到宝钗的灵魂,以致使她失去了一般少女的天真与单纯,而时常表现出一种成年人的稳重和世故。世俗的功利主义,使得这个少女在为人处事时常常表现得缺少感情,以致显得很冷。这说不得可爱,也说不得可恶,唯一能说的是可叹和可悲。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象,决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利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险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象;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象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象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象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而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象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一艺术形象。
曹雪芹不知道封建社会这个概念,但是他对当时的浊恶社会是反感的、厌弃的。他对这个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众多的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主题已经非常鲜明地表露了他创作这一鸿篇巨作的目的。但是,对单个形象如薛宝钗、林黛玉等,其塑造的真实本意已经无从考究。因此对她形象的争议,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将长期存在,我在这里只是说出我个人对这个人物的一点看法,我希望大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倾注的看法能客观、全面。我相信,终有一天会还薛宝钗这个形象一个真实的面目。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红楼梦读后感之薛宝钗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巨著,它以贾府为中心活动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为首要资料,经过对贾、王、史、薛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至衰的发展过程及豪华奢侈日常的生动叙述与描写,客观而真的地揭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并明白无误地预示了其无可挽回的覆亡趋势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十分深厚,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一个娇嫩多病的林黛玉,但我更乐于去分析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坦白说,在《红楼梦》中,我最欣赏的人物是薛宝钗。 薛宝钗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多都是保守、圆滑而又自私的。我觉得这并不能作为她的性格标签。大家都以袒护林黛玉的角度来看她,但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的话,薛宝钗的可爱也并不下于林黛玉。 薛宝钗,才不输黛玉,貌堪比可卿,能可替熙凤,巧齐平袭人。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薛宝钗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钏,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小姐,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薛宝钗这个形像,不是要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标准女儿,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 薛宝钗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从这首诗中,可见薛宝钗的才学: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临江仙柳絮 可就是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引起了多少的骂名。其实世人不都是这样的心态吗?大家都厌弃宝钗的上青云,可现实生活中,真正又有几个人真的是两袖清风,无所顾忌,不攀高,不勾心斗角呢?一个女子,就不能有这样的志气吗?就凭这一句,就给宝钗硬加上功利地想夺得宝二奶奶的位子,岂不是有文字狱的意思? 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玉、黛玉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况且,在元妃送每个人礼物的时候有说过,宝钗因金玉良缘之说而故意远着宝玉,又看见只有她的礼物和宝玉的相同,心中更觉没趣,幸而有一个林黛玉,使宝玉一心扑在黛玉身上,她才得以抽身。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她并不钟情于宝二奶奶吗?情场冤家终于和解,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 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宝钗不是拨乱其间的小丑,更不是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她和黛玉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相比而言,宝钗其实比宝玉、黛玉更为痛苦,因为他们毕竟真心相爱过,不管最终是泪尽而逝还是出家逃避。而宝钗却从未被人真心爱过,她只不过是一枚任被封建制度摆弄的棋子,一枚最后被用作打扫残局的棋子。她的痛苦与悲哀,比这两位抽身而去的,更令人感到同情。但她的痛苦,好像被世人忽略了。他们只记得黛玉的病焚诗稿,宝玉的泪洒潇湘,又有谁记得她的独守空闺,遗恨终身?会有人说,她的悲剧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是她为了宝二奶奶的地位而至,我却不这么认为。她也不愿做那个名义上的二奶奶,那个背负骂名的第三者,她遵循的,只是父母之命不可违,她只是不会反抗,她也曾哭了一夜,但少有人去理解她的痛苦。 毕竟《红楼梦》是一部极其深奥的书,对于我来说,仍是囫囵吞枣而已。相信随着时间的增长,我对它的认识将更深入一层。

红楼梦第五回读书笔记与读后感:为薛宝钗与花袭人正名


红楼梦第五回读书笔记与读后感:为薛宝钗与花袭人正名!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用十二钗判词以及红楼梦曲子的形式,伏笔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根据前八十回已成定局的晴雯以及明显即将定局的迎春、香菱来看,此回确是十二钗总纲(秦可卿的命运用了曲笔,比较特殊)。很多读者通过此回,明白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走向,但是往往忽略了诗和曲子中作者对十二钗性格人品的点评与揭示。

薛宝钗与花袭人,一向争议颇多,很多读者认为宝钗有心藏奸、拉拢人心,特别是杨妃戏彩蝶一回,更坐实了栽赃陷害的罪名。而袭人则奴性十足、专会告密、排挤异己,包括著名红学专家俞平伯先生,也持这样的观点。果真如此吗?

第五回的判词及曲子,薛宝钗林黛玉都是合写的。判词云:“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曲名[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个人认为“枉凝眉”也是钗黛合写,这是题外话了)

在判词和曲子中,作者用“停机德”、“山中高士”形容宝钗。“停机德”是借用乐羊子妻的典故,“山中高士”,古时用来形容人品高洁。如果说,“停机德”还仅仅是对宝钗妇德的赞美,那么“山中高士”则更是对她高洁人格的称诵。这样的宝钗,会是那种藏奸取巧、栽赃陷害的人吗?

“美中不足”、“意难平”,是赞美中的惆怅,不是贬低。通观全书,薛宝钗确有其厉害精明及圆滑之处,但更多的是对长辈、对诸姐妹的体贴与照应,她绝不是小人。例如私下送黛玉燕窝,就是考虑到黛玉是无依无靠投奔贾府而来的,虽然贾母疼爱,但很多需求不好提,这是对黛玉的怜惜与体贴。此回目为“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钗黛情谊由此转深。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一回,宝钗本欲到潇湘馆寻黛玉,“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猜疑”。于是抽身回来——这是她体贴人情之处。

宝钗因寻黛玉未果,扑蝶时无意中撞破小红与坠儿聊天的阴私,于是假称找黛玉,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很多读者因此认为宝钗奸诈,陷害黛玉。但我认为,宝钗此举一则急切之间所为,非处心积虑,二则本为寻黛玉而来,此时下意识地以寻黛玉为借口,亦是情理所在。

宝钗若真要陷害黛玉,完全不必拉上这两个没地位的小丫头,以她的身份,吹吹王夫人甚至老太太的耳风亦有何难?非不能为也,是不屑为也。通观全书,宝钗并无其他可指摘的行为,仅以此回质疑宝钗的人品,是为孤证不立。

第五回的曲子“红楼梦引子”: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脂批更云: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正是因为钗黛的美好与悲剧,才堪“怀金悼玉”啊!

花袭人是一个让很多读者不太喜欢的人物,因其奴性,因其对宝黛之情颇多疑惧,更因疑其有因告密之嫌。在作者的心目中,她是怎样的人呢?

仍然以第五回的判词分析。“宝玉看了,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一簇鲜花,一床破席,实有不般配、殊为可惜之意。“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这是作者对袭人的赞美。“似桂如兰”,兰与桂在古时用于比喻品德高尚的君子贤人,这个评价很高。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脂批:“骂死宝玉,却是自悔。”古时优伶的社会地位很低,第六十回赵姨娘骂芳官:“小淫妇,你是我银子钱买来学戏的,不过娼妇粉头之流!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的。”从这个判词来看,作者对作者对于“似桂如兰”的花袭人下嫁蒋玉函深感可惜,对袭人的评价是非常明确非常正面的。基于忠实于文本的角度,对袭人的误读可以休矣。

很多人说,晴雯之死,是袭人告密的结果。甚至在晴雯被撵之初,宝玉也有疑她之意。事实上,晴雯祸起,书中有很明确的交代,就是王善宝家的调唆。当时王夫人甚至不知道晴雯是哪个,怎么可能是袭人告的密呢?

晴雯被撵之后,袭人与宝玉有一席对话:“你太把我们看的又小器又没人心了。这话还等你说,我才已将他素日所有的衣裳以至各什各物总打点下了,都放在那里。如今白日里人多眼杂,又恐生事,且等到晚上,悄悄的叫宋妈给他拿出去。我还有攒下的几吊钱也给他罢。”

宝玉听了,感谢不尽。袭人笑道:“我原是久已出了名的贤人,连这一点子好名儿还不会买来不成!”宝玉听他方才点的话,忙陪笑抚慰一时。

袭人此时,以话点宝玉的疑心,宝玉去了疑,深觉惭愧,因此才“忙陪笑抚慰一时”。后来晴雯死后,宝玉想:“不如还是找黛玉去相伴一日,回来是和袭人厮混,只这两三个人,只怕还是同死同归的。”这说明宝玉已经完全放下了对袭人的怀疑,仍然觉得她和黛玉一样,是最可信任的人。

作者在第三回写道:“这袭人亦有些痴处,服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情乖僻,每每规谏宝玉,心中着实忧郁。”蒙府本侧批“我读至此,不觉放声大哭”。

袭人所有的行为,都可从这段话得到解释——无非一个“痴”字。而从脂批来看,批书人显然也与作者一样,对袭人是很感念的。

史湘云小时候,曾得袭人伏侍过几年。第三十二回,史湘云道:“阿弥陀佛,冤枉冤哉!我要这样,就立刻死了。你瞧瞧,这么大热天,我来了,必定赶来先瞧瞧你。不信你问问缕儿,我在家时时刻刻那一回不念你几声。”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袭人在伏侍湘云的时候,亦是全心全意,恪尽职守的,所以湘云一直感念她。

分析人物要基于文本,忠实于作者原意,读者可以不喜欢宝钗和袭人,但是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对她们的人品进行质疑。从文本角度来看,薛宝钗和花袭人都是美好的女子,可以不喜欢她们,但应该为她们正名。

红楼有感之宝钗


窗外三点两点雨,执一杯香茗,斜倚窗旁,轻轻翻开那珍藏已久的《红楼》名着

你的端庄,你的美

款款走来,温婉和善,端庄有礼,不失为名门闺秀。丰年好大雪并没有使你养成那跋扈骄纵的性格,反而与那薛大傻子不同,蕙质兰心,为人冰清玉洁。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在外人看来,这雪堆出的人儿自是无忧无虑,如在天堂。黛玉曾感叹你好歹有一孀母和一兄长,可你深知那兄长净是个惹祸的主儿,而母亲又不能处处周全,这担子只能落上你的肩。你并没有展露人前,喊冤诉苦,反倒是处处谨小慎微,引得主仆好评。

记得那次湘云作东,你因害怕湘云花费过多引姨娘们抱怨,便出谋划策,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更从那次主动帮湘云做活,使这位心直口快的小姐赞你: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你的才华,你的情

不同于别个闺阁女子,你的心中自有主意。不同于别个闺阁诗般小家碧玉,你也曾吟出好凭风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又是何等的气魄。但你是封建礼教的遵从者,自然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黛玉行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话来,你也急忙指点。面对宝黛,你只有内心中有着些许无奈与纠结,终不敢表现什么。

你的结局,你的痴

礼炮声响,人声鼎沸,末世贵族的婚礼虽不奢华,但也隆重。你轻抿口脂,穿着红装,引得四方拍掌。而你的心,又真正高兴吗?你疑惑宝玉与你结为秦晋之好的原因,或许也猜想到是因为他以为盖头下的人儿是林妹妹。当晚,不出所料,宝玉犯起了痴,大脑要去找林妹妹。人生三喜之洞房花烛夜,竟成了一个可笑的讽刺。但你不悔,慢慢使宝玉回转心意,去科考功名。但你错了,从他走出家门起就错了,于是注定你只能独守空闺,暗自抹泪。

泪眼朦胧间,想起当年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夜半梦靥时,忆起当年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轻轻合书,窗外雨已成势,窗内早已是啜泣不止

相信《职场宠儿—薛宝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宠儿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