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读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狼性精神与游牧文化_《狼图腾》读后感1500字。
狼性精神与游牧文化_《狼图腾》读后感1500字: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我是高二(13)班的张炯,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狼性精神与游牧文化》,关于作家姜戎《狼图腾》一书的思考与感想。
狼在我们汉人文化中的地位十分低下,在脑海中回忆读到过的一些关于狼的文字,基本上说的是狼阴险、残忍、贪婪等不好的地方,而狼具有的许多好的方面,诸如坚毅、有耐心、有组织、有卓越的作战技巧等却鲜有人提及,这实际上是华夏民族对狼的误解与偏见。
儒家文化推崇的是小农经济,追求平和,而狼这种不合礼节、猎杀牲畜的残暴生物就被封杀了。到现在,许多含狼的词语甚至成了脏话,狼的龌龊形象可谓深入人心,根深蒂固。
有趣的是,蒙古草原把狼当作自己的图腾,而一个民族的图腾是本民族的精神信仰,但蒙古草原人与汉人不同,汉人具有比不猜锈钢还固执的小农意识。传统华夏民族是农耕民族、食草民族,从骨子里就怕狼恨狼,汉人崇拜的是主管农业命脉的龙王爷_龙图腾,只能顶礼膜拜,诚惶诚恐、逆来顺受,狼图腾信仰对蒙古民族的精神和性格,产生了巨大的振奋作用,而虚无缥缈的龙图腾并不能起到太大的实际作用。
狼具有极其高超的作战技巧。书中的蒙古草原狼似乎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一群比人还聪明的鬼魅,蒙古有民谚:狼随风窜。狼就像是人类大智者诸葛亮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狼在发动袭击时,会充分利用气候、地形等因素,我以狼在对黄羊进行打围的情形进行说明,当时额仑草原遇到百年一遇的大雪灾,草原上的积雪没及膝盖,而冬时草低矮,埋在雪下很难吃到,而额仑草原上有片草场雪只有一两尺厚,草还露出三指高的草尖,冻饿得半死的黄羊群贪婪地吃草,极熟悉草原的头狼自然也是知道这片草场的奇特,头狼率领群狼在三面包围,只留下一面通往大雪窝,而这个大雪窝在草原上极其有名,传闻蒙古单于也曾利用这个大雪窝抵御外族,并埋葬了千军万马,黄羊是草原上跑得最快的生物,饥饿的狼群安静地等待被饥饿冲昏了头脑的黄羊吃到跑不动时,才突然袭击,将黄羊逼入绝路,更机智的是,狼群所捕获的黄羊根本吃不完,而这个雪窝子就成了狼天然的大冰箱,等到明年开春雪化后,又可饱餐一顿,可见狼具有多么高深的作战技巧和智慧。
狼对于世界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华夏民族一直以《孙子兵法》为傲,但很有可能草原人早就从狼那儿学到了“狼子兵法”,戏剧的是,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发达的生产力,最先进的火药武器,最智慧的《孙子兵法》的北宋,在金兵面前,几乎不战而败,两年而亡。当年的北宋几乎什么都不缺,惟一缺少的就是脊梁_刚强的民族性格,而金人由于长期与狼打交道,似乎骨子里就m.simayi.net流淌着一股狼血,凶猛无比,“文盲”军事家成吉思汗,虽然所读之书不多,但其所率领的蒙古铁骑,几乎横扫欧亚大陆,震惊世界,没有什么墨水的成吉思汗,依靠什么称霸欧亚大陆?靠的就是日日夜夜与狼打着交道,学习狼的作战技巧,并将狼的狠劲融入了自身血液,可以说,在拥有狼性精神的匈奴、羯、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面前,华夏民族犹如温顺的绵羊一般无反抗之力,听到这儿或许一些同学就有了疑问:纵观历史,称霸中原的绝大多数王朝都不是由这些少数民族,而是由华夏民族建立的呀,确实如此,不过这正反映出狼性精神对于中国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我以北魏为例来证实这一点,我们知道,建立北魏的是鲜卑族,在其统治的140多年里,实际上是草原民族对华夏农耕民族的输血和混血,每一次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都是对精神逐渐麻木,贪于享乐的农耕民族的一次输血治疗,正是这些输血治疗,使得家耕民族也有了一份狼性精神,也就是刚强的民族性格,所以华夏民族具有更高的持久性,五千年灿烂文化绵延不绝,经久不息,所以说,必要的狼性精神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尤为重要。
蒙古草原以其智慧、刚毅的狼性深深地影响着游牧民族乃至中国,我们一直自诩是龙的传人,但我想,若没有狼身上的那股刚气,华夏民族仅依靠缥缈的龙王又能走多远?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作者:高二(13)班张炯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狼图腾有感1500字
也许你会认为可以把我所说的狼性概括为一种永往无前,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是单单这样认为确又太过狭隘,在这狼性的背后也隐藏着其他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借鉴。

一、团队精神
在一对头狼夫妇的带领下,狼群中每一匹狼都要为了群体的幸福承担一份责任,每个成员都不希望成为光说不干的“老板”,每一匹狼都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功的团体和幸福的家庭也是如此。每位成员不仅要承担自己的义务,还要准备随时承担起更大的领导责任。一个团体的生命力很可能就维系于此。枯木不成林,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个人如果不能融入到一个团体中那么他的价值永远也不会完全体现。
二、和平共处
狼不仅与同类密切合作,还可以与其他种类的生物和睦相处。这样做的目的有时是为了达到双方合意的目标。另外,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了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由此想到个人,想到国家,我们一直贯彻执行的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也体现了这种精神,这种和谐不仅仅体现着国人与国人的和谐,也要求与其他国家的和谐,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之下才更有利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政治经济发展上去了,才能使我们国家更加强大,才能在世界的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耐心
群狼突然向驯鹿群冲去,使驯鹿聚成一群奔跑以确保安全。这时,狼群中的一匹狼猛冲到鹿群中,抓破一头“指定”的驯鹿的腿。随后这头鹿又被放开归队了。这一幕一遍一遍、一天一天地重演着,狼群耐心地等待着时机,受伤的驯鹿渐渐失掉大量血液、力气和反抗的意志。狼群定期更换角色,由不同的狼来扮演“剑 手”,使这头可怜的驯鹿旧伤未愈又添新创。狼群最终胜利的形势越来越明显了。最后,当这头驯鹿已极为虚弱,再也不会对狼群构成严重威胁时,狼群开始出击。是耐心保证了胜利必将属于狼群。实际上,此时的狼也已经饥肠辘辘,在这种数天之后才能见分晓的煎熬中几乎饿死。为什么它们不干脆直接进攻结果那头驯鹿呢? 因为像驯鹿这样体型较大的动物,如果踢得准,一蹄子就能把比它小得多的狼踢翻在地,非死即伤。狼群谋求的不是眼前小利,而是长远的胜利。这种耐心正是放远眼光的一种重要体现,而只有把眼光放远才能获得更加长远的利益。
四、不惧失败
狼群也许算得上自然界中效率最高的狩猎机器,然而它们却有约90%的失败率。它们对此的反应不是无精打采、放弃努力或者自认败北。狼群所做的就是再次投身于眼前的工作,它们继续运用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技能,再加上它们从暂时的挫折中学到的知识,深信成功定会来。许多人将一次“不成功的狩猎”视为他们生活失败的象征。从狼身上我们学到,此时的失败正是再次狩猎的开始。失败是一种心态,而不是现实。失败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收获,而不是放弃的代名词,失败是一种感觉,成功则是一种理想。当我们遇到挫折之时,丢掉这种失败的感觉,勇敢地去追求我们的理想,这样我们才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狼图腾》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心中狼的形象,从狼的习性、捕猎中学军事、学智慧,在没有真正的接触到狼的时候真的很难想象这个被我们所轻视及痛恨的物种,有这样多的东西要我们去学习、总结,而狼的团结、勇敢、残忍、忍耐、机智、冷静、贪婪等等,在我的脑海中根本找不到能与之相媲美的动物。我时常在想,假如我有狼的品质和那些优良的心态,那么还什么样的困难能打消我想做的事情?所以我暗暗的对自己说:我要做一只思考的狼,学狼的智慧、学狼的才学,让这些好的东西与生活很好的结合,在时间和实践中加深我对狼品质的深刻理解。(这时使我想起了这本书序言中写的一句话“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中国人把自己的愿望和梦想全都附加在龙这样一个有传奇色彩的动物中,而却用自己骨子中的狼性去实践着中华民族儿女的理想,这么看来龙图腾代表着一种希望,而狼图腾代表着一种精神,而我们所要做得就是把这种精神注入到每一个中华儿女身上,然后带着希望继续着我们理想,我相信这样的中华民族会更加的繁荣昌盛。
读书之《狼图腾》读后感1500字
读书之《狼图腾》读后感1500字:

在寒假期间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狼图腾》,想在假期看看,陶冶情操,丰富一下放假生活。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此书写的真的很好,虽然年代久远,可是书里面精神确实是我们要学习的,书中写了很多浅显易懂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狼图腾》中讲的很多东西我们都在一点一点的淡忘了,或者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很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让读到这个读后感的你也有新的体会。
第一个体会:团结守纪。书中讲狼是团结的动物,经常成群结队的在一起打黄羊,他们在头狼的带领指挥下,分工明确,有探路的,有放哨的,有先锋,有收尾的,丝毫也看不出一点破绽,从侦查到捕猎到打扫战场,到给团队留春季食物,真的是运筹帷幄。看了这段我太震撼了,这是动物,是狼,所有的行动就像纪律严明的军队。而且狼很照顾弱小,不因为老的小的没有参加捕猎而不给留吃,相反,在大部队吃完后会安排放哨的,没有吃到食物的狼来吃肉,而且很有秩序,我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狼群就是那么做的。书中讲,蒙古骑兵很多作战经验就是跟狼学的,所以蒙古骑兵才走到了欧洲,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元朝。狼的这种团结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在当下,科技发展迅速,人与人之间缺少了直接的合作,大多都是自己干自己的,很少协同发展,但是科技工作也需要合作,也需要团结,只有多沟通,多联系,合作才能干大事,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团结的精神现在也需要。
第二个体会: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今天我们仍然在提倡,但是我在书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尊老爱幼。书中讲狼不会随便抛弃自己的伙伴,他们在捕猎后都会留食物给老幼狼吃。只有跟不上的老狼才会被淘汰,但是那是自然规律,狼群也会给无法生存的残疾狼一个痛快,不让这样的狼活的没有尊严。狼这种动物对狼群中的老狼和幼狼都特别的照顾,他们受到特别的对待,特别的保护,尤其小狼,在行动的过程中都保护在队伍的中间,危险绝不会碰到小狼。很难想象,在动物世界中会有这样的种群,可是在蒙古狼里面有。看完这段后我就在想,在现在这个社会,老人已经成为家庭的负担了,这种思想是不是我们自己照成的,我们自己要反思,作为子女我们能为老人做什么?是不是只有我们老了才能体会?那会不会有点晚呢?
第三个体会:保护环境。书中对蒙古族人民如何保护生态平衡做了详细的阐述,以前虽然在书本上学了食物链等知识,但从没有这样详细的解释。在16年暑假我去了内蒙古赤峰,看到了大草原,也看到了沙漠,很震撼。但是对草原的了解也只是导游的一些介绍,现在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保护生态的重要,如果从那时开始保护,绝对不会出现今天的沙尘暴。书中讲到老一辈的蒙古人民是怎样保护生态的?
在《狼图腾》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道理,也学会了尊重自然。无论历史的车轮走到那里,做错了就要付出代价来修改,人类也是这样发展的。希望大家都多看有意义的书籍,多开动脑筋。
一本好书可以洗涤我们的心灵,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书中自有黄金屋,让我们都开始读书吧!作者:孙守丽
像狼一样勇敢团结_《狼图腾》读后感400字
像狼一样勇敢团结_《狼图腾》读后感400字:

《狼图腾》这本书相信很多年幼的孩子没有读过,但很多人都看过关于这本书改编的电影,而我却是读者之一,对书中狼的优秀特点和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作为学生,是否正好缺少了这种敢于战斗又团结的精神呢?我想是的。
首先来大致说一下书籍的内容吧:该书讲述的是一个到内蒙古插队的青年,在生产队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青年对狼产生了好感,并悄悄的养了一只狼崽子,而生产队的羊经常被狼袭击,因此经常用列强击杀它们。有一天,生产队发现青年养了一只狼,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抵触情绪,并要求杀了它,后来不得已的情况下,青年放走了这只狼。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让我深刻的理解了书名为什么叫做“狼图腾”,那是因为从人与狼的博弈过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狼是有精神信仰的动物,这种信仰就叫做图腾。虽然狼非常心狠、残暴,但这也是作为动物的生存本能,而他们的团结和勇气更是值得我们人类反思和学习!
读了姜戎的《狼图腾》,我更加勇敢了,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生活中的挫折,不仅不会退缩,还会更加努力!
把握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读《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感
把握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读《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正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值得推荐分享的一本好书。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并不是一本系统的学术著作,而是根据作者授课讲座的内容,包括从过往文章中选出相关篇目,围绕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如何运用传统文化智慧提升中国软实力两大主题,综合编辑形成的一本通俗的、具有普及性质的读物。可就是这本读物,出版不久就获得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
览读全书,对本书的风格特点,有三个突出感受:
一是广博深邃。是一部厚积薄发的思想力作,作者以六十年研究中国哲学之功力,贯通中西东、儒释道、古今现、文史哲四大方面,对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给予富有创建的睿智解读,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出真知灼见,给人以茅塞顿开之感。
二是关照当下。虽然是一部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但不是埋在故纸堆中,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对当下世界特别是中国的现实人文关切,问题意识和导向明显,始终紧紧围绕着中国人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怎样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来解疑释惑。
三是易读有趣。本书读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人兴味盎然。作者以睿智的哲思、鲜活的故事,以最平白的语言、最日常的事例,阐述最悠远的历史、最深刻的道理,颠覆错误观念的根基,既给人以广阔的思考空间,又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化道为趣,体现大家之功力水准。
诚如本书所言,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世界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讲都是文化的竞争,最后主要看一方的文化能不能超过另一方的文化。从这个高度和层面来看《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这本书,感觉其重要意义和价值,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唱响了中国文化好声音。北京大学教授王中江评价此书时,说楼宇烈先生念兹在兹,在澄清误读中确立传统文化身份认同,在经济和科技的潮流中复兴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在伦理和礼仪失落中重建价值和信仰,确是非常到位和中肯之言。这本书确实是澄清了许多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向世界传递和释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善意,明确提出“传统就是我们的原创”,“有很多误读不是传统带给我们的,而是现代人扭曲、破坏了传统造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极,也是世界文化中最具包容性、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没有中国文化的世界是不完整的。如楼宇烈先生言,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两个关键性历史时刻,都是中国文化作为一种新的力量,把西方文化引向新生:一是从中世纪走向近代,就是用中国以人为本、道德自觉自律的文化冲破西方一切以神为本的文化;二是20世纪以来在科学的高速发展中,人类面对失去了自我、成为物的奴隶的困境,又是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医治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科技万能”的弊病。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绝不能抛却自身丰厚的文化资源而妄自菲薄学步西方。如本书所言,“现代中国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文化的主体意识,我们就会被其他国家的文化所同化。不管世界怎么变化,不同的国家还是要传播不同的文化传统。”作为肩负中华文化传承与光大使命责任的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谨记书中所引的西班牙记者之问,“一个西方化的中国,对世界而言,是更富裕了,还是更贫困了?”从而更好地唱响中国文化的主旋律。
二是阐释了中国文化真精神。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是什么?本书认为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是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最重要的特征。“人文”一词出自《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建立在珍重自然的基础之上,自然,即事物的本然状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直观直觉入手的。按照作者的观点,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从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来。比如,西方是神道的宗教,以神为根本,中国是人道的宗教,以人为根本。中国文化中没有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国家庭、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比如,在西方的生命观里,人是独立的个体,上帝创造了人,人与人之间只有外在的、没有内在的关系;而在中国的生命观里,生命是一代一代相延续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有血脉的联系,彼此之间都是有责任、义务的,中国的生命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小家到大家,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都是一个整体。再比如,西方哲学关注的对象是物质,中国哲学关注的对象是人事。物道科学以物为根本,人道科学以人为根本,等等。作者还鲜明指出,中国文化有两个优秀传统:一个是“以史为鉴”,一个是“以天为则”;中国文化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道”,一个是“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学智慧的文化,而不是单纯的学知识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创造性体现在实践中,并不追求理论上的日新月异。这种文化特质和精神,是中国文化得以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的优秀文化基因。
三是坚定了中国文化大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感悟、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融会贯通、形成觉悟,以文化自信支撑政治定力。楼宇烈先生在书中说,历史承载着文化,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历史,也就不懂得自己的文化。一个不懂得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人,读书笔记让其来热爱自己的国家,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有信心,这怎么可能呢?清代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如今在历史研究中有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要推倒任何带有神圣性的文化标志,导致我们丧失了价值判断和参考的标准,并举土耳其作为反面典型警示读者。上世纪20年代,土耳其当政者制定全盘西化方针,但是土耳其始终没有被西方文化的母体所认同,美国学者亨廷顿称土耳其为“无所适从的、身份被撕裂的国家”,就是因其放弃了自己的传统。身份的认同归根结底是文化的认同,一个国家要有文化主体性,才能去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文化主体意识的缺失会使一个国家的灵魂游荡不定。作者指出,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必须解决好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不平衡问题。纵观全书,通篇贯穿着对中国文化的真诚热爱、高度自信和极大自豪。使我们坚信,中国文化是足以和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媲美的古老而年轻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能生生不息、浴火重生,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不绝滋养。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足够的尊重和自信,绝不能妄自菲薄。
四是传授了读书做人硬道理。作者在书中花很大篇幅讲述读书做人的道理,让人获益颇多。比如,关于读书的目的,作者认为有三:一是通晓人道,明白事理;二是变化气质,完善人格;三是拓展知识,学习技能。比如,关于读书的次第,推举《中庸》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步骤,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方法。作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做人。作者以禅宗的智慧为例阐述做人的道理,提出要“做本份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行慈悲愿、启般若慧、证菩提道。”直指修行的真谛是平静地对待每天都要碰到的事情,做好自己的本份。又以中医为例阐述心态的重要,指出中医讲究的中正平和是和中国文化的生命观相一致的,国医用“中”的概念来调整人体各种的不平衡、不中正、不平和。例举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告诫儿子的“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药”,和《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作者还特别强调中国知识分子的天下情怀和忧患意识,引用《大学》观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人生“三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八条目”。“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其中心环节是修身,最高理想是至善,“自爱爱人被人爱,自知知人被人知”,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造社会,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天下情怀。通过跟着楼宇烈先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做人道理的经典论述,使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文化化人”的力量,感受到中华“行天下之大道”的正能量,对于在当今纷繁浮躁的世界中迷失于道路方向者来讲,不啻于一味正本清源的良药。(张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