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医学与生命》读后感 > 地图 > 《医学与生命》读后感

《医学与生命》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9 来源:互联网

生命与使命读后感。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生命与使命读后感,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生命与使命读后感

读了《生命与使命同行》,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书中的一个个故事,一位位教师,他们身上无不投射出爱的光芒,而他们更是爱的化身。他们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们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自律自勉,教书育人。

于漪 老师说: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一个心眼为学生,为他们今日的健康成长,明日的长足发展。教师必须有仁爱之心,心地善良,如此才能做到爱每一个学生。她主张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成为语文的发光体,对每一位学生不偏不倚,尽量发掘其潜能。

教师是一缕清晨的阳光,无私地放射出自己的光芒,照耀每一个学生。他们视教育为一生的使命,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

面对一张张稚嫩可爱的脸,面对一个个灿烂甜美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暇的心灵,她真诚地给予阳光般的温暖。为了村里的孩子们可以学到知识,她毅然决然地放弃轻松舒适的生活,留在乡村教书。她有许多机会赚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日子,但她依然愿意做一名报酬低而且困难重重的乡村教师。她以那瘦弱的身躯,在学校和自己的家之间来来回回。她,就是中国版乡村女教师王生英。王生英老师说她承诺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就是这样一位淳朴的教师,却有着一颗简单的心。即使这样,老师们还是耐心地去寻找,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他们时刻都坚信,只要用心去教,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而我在感动之余,也在深深地思考,该如何完成教师这个崇高的使命。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于漪老师曾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在于漪老师眼里,做一名教师需要不断拓展视野,只有学习才是生命的朝阳。于老师尚以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远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刻苦钻研,克服自己的无知和浅薄,锻炼教书育人的真本领,更何况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后生?

但是教师不能仅仅只有才,更应该注重德,要有一份责任心。普琼老师也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中小学生,影响甚至远远超过知识的传授。只是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得,能力也可以通过锻炼不断变强,但是做人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结果,是一种无声的滋润。总之,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对学生最有效的教育。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生命与使命同行》之读后感


《生命与使命同行》之读后感

在最近几天的师德楷模培训后,拜读了《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书中一段段生动形象的文字2024,一个个令人难忘而为之动容的故事,一篇篇发自肺腑的访谈。让我产生许多感慨,并得到很多启迪。

故事中的老师们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们一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自律自勉.教书育人。

教师是一缕清晨的阳光,无私的放射出自己的光芒,照耀着学生。他们视教育为一生的使命,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嫩可爱的脸,面对一个个灿烂甜美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王生英老师说过她承诺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就是这样一位淳朴的老师,有着一颗简单的心。即便这样,老师们还是耐心的去寻找,寻找着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他们时刻坚信着,只要用心去教,每位学生都会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这样给给予之爱,无求之爱,忘我之爱,超越之爱,为学生们铺上一条通往广阔世界的路,把一批批的学生送上了光明而无穷智慧的大道。身教重于言行,老师在学生一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老师用自己的无私成就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教师就是在以一颗普通人的心灵,播撒着爱的种子、让种子在阳光明媚的情况下茁壮发展,培育爱的心灵的过程中,奉献出自己的一生,成就着辉煌的人生!

另我感动之余,我也更加需要自我反思。在进行学校分配的同时,并不如自己所愿,刚踏入德政村,踏入汇南小学,怀着忐忑的心情。但在第一天报道时,林校长对着我们新老师说,家里的装修他都不在,而学校的装修,几乎整个暑假都在,只有热爱自己的学校,才能在教师的岗位做得更出色,既来之,则安之。是啊,就是这几无心之话,打动了我,感染了我,既然有缘来到这所学校,在硬件设施又毫无挑剔地情况下,我应该怀着喜悦的心情,来接受未来美好的生活和教学生涯。

相比书中老师,我们现在的条件好的多,为什么他们都能坚持,并且克服了一切困难,引领着孩子们,走出农村,走出大山,迈入知识的海洋。老师不应该对学校产生怀疑,不应该去选择学生,学校需要我们去发展,学生靠我们去教育和指导。就像书中徐英杰老师所说没有差生,只有天使。是的,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未来的路还很长,现在只是我的教育事业中新的开始。我知道,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爱我的学生,爱我的学校,并引以为自豪。

作为即将站在教学的舞台上新老师,这样培训让我受益匪浅。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同时也给我漫长的教书育人之路指明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我想我会在教师这条辛苦而漫长的道路上慢慢去体会这样的点点滴滴,我相信它会让我更加体会到辛勤园丁的美好,让我更加了解师生之间那份延绵不断的情谊。

新教师读《生命与使命同行》有感


新教师读《生命与使命同行》有感

作为一名刚加入教师队伍不久的新人,《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让我对理解教师这个职业,理解教师的使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爱学生。从爱出发来教育关心学生。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关注并发现学生的任何需求。记得在求学的时候,几乎每一位导师都说过同样一句话:小学的孩子如同一张白纸。教师任何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行为都要慎重。尤其是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中,每一个事迹都很触动人心,短短的篇幅却反映出来每一位教师高尚的人格和令人敬佩的师德。他们爱学生如同爱生命,奉行教育无小事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一点一滴。

细读汪金权老师的事迹,起初对他的扎根山香教育23年,并资助200多名学生感到有些许的不解。后来翻阅他的日记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才了解到汪老师的行动其实就是将他对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的感恩之情化作对学生的真诚心、平等心、责任心、爱心和细心,将其延续在教育事业中,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人。

教师如烛,师德如光。师德也是一种使命感的体现。汪金权老师在答记者问时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心灵成长和自我管理的引导者。教师也是学生求知、做人、做事过程中的一个伙伴和顾问,它是一个职业,也可以把它当做事业来做。是的,教师的使命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在引导学生的同时,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因此师德也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种教育因素,所谓身正为范。在让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的基础上,更能通过身教让学生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及美好的品质。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说服学生主动的向老师学习,向老师看齐。

作为新人,更应该要奉行教育无小事,事事皆学问的理念。因为在教育中,可能一件不经意的事也有可能成为教育学生的好素材,教育学生的时机是无处不在的。如何抓住契机,如何有效教育,都隐藏着很大的学问,对教师的教育智慧也是一种考验。要经得起考验,凡事能随机应变,就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以广博的知识装备自己,积极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机智。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需要学会反观自身,育人先育己,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我对自己有着很大的期望,但也自知经验不足,今后还需要向身边的同事多多学习,并不断的提升自己,尽力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读《生命与使命同行》有感:质朴的坚持


读《生命与使命同行》有感:质朴的坚持

用了两夜的时间,阅读了《生命与使命同行走近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一书。掩卷之时,内心澎湃难以言喻。为于漪老师59年教书生涯中生命与使命同行而敬佩,为中国版乡村女教师王生英老师30年如一日坚守农村学校的毅力所震撼,为雪域高原上普琼老师平凡中那份执着和坚守而落泪

记忆最深刻的是当记者采访中国版乡村女教师王生英时问道:支撑您坚持不懈做好教育工作的信念是什么?,这个朴素的女教师如是回答:我是个老师,老师的本分就是教学生,把咱的知识踏踏实实地教给孩子们。孩子们能多认识几个字2024,会算个帐,长大后就能走自己的路,为自己的生活奋斗。他就是卖个鸡蛋,修个锁,有文化也比没文化强吧。要是个女孩子,大了,结婚了,有文化的话,婆媳之间就会少闹矛盾,生了孩子也好教育。人活着,不都有个理想吗?使山里的娃娃们都能上学,都能上得起学,把山里的孩子带好,让他们大小都能有点出息就是我的信念、我的理想。

这段话,平实无华,却深深在我心里烙下印记。这份朴素的力量,这份心无旁骛的执着,足足支撑了王生英老师三十年。即便是残破教室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而倒塌,她不得不将教室挪到自己的家里;即便是丈夫生病,负债累累,她依旧四处筹钱建设新校舍;甚至是父亲去世的那一刻,她依旧在这个小小的三尺讲台上讲完最后一课她也不曾放弃自己的信念和坚持。

但目视四周,我们所处的环境,物质条件显然要优越得多,但我们内心,是否还有如此朴素无华的信念和坚持?是否仅仅只为了把自己的知识踏踏实实地教给学生呢?答案似乎模糊不清。名利,功绩,评价,似乎一直在扰乱我们的教书育人之路。不少老师,能上一堂出色的公开课,赢得无数掌声和声名,却难以真正静下心来备一堂随堂课,更别说耐心地与我们的孩子做每一次交流。我们行走着的这一条道路,缺乏的是朴素,多了的是浮躁,使得我们无法心无旁骛地履行着教师最为根本的责任和使命,即王生英老师所言的把咱的知识踏踏实实地教给学生。

这份质朴的坚持,一则源于内心的真诚。真诚的对待我们的教育事业,真诚的对待我们的孩子和家长,怀揣这份赤子之心,走上漫漫教育长路。二则源于一颗不为外物所累的心,对待功名,保持平和淡然,如同一盏明灯,点亮漫漫长路的黑暗。

我相信,如同庄周的登至化境一般,只要我们固守这份质朴的坚持,心无旁骛且乐此不疲,终究会如同大鹏展翅,遨游于广袤的教育天地!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读后感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读后感

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一书,心里颇有感慨。它让我明白了民主和自由的教学氛围对于培养学生自由灵魂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一堂好课,真诚、丰富、深刻;它告诉我,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它提醒我,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因为快乐是一种美德;它提醒我,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它提醒我要不断扩充自己的学识,要手不释卷,阅读让自己一步步成长;它提醒我,要用一生的知识来备一节课。

教育是有灵魂的,教育是有使命感的,在教育越来越追求效益和效率的今天,触及这样的话语总能让人警醒而又感觉亲切。作为学校教育,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是一群群鲜活的生命体,是一个个对世界充满新奇感的心灵世界。我们有责任,也有理由把人性最善良、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植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教育背景下,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成为训练、成绩等应试教育的代名词。这正如肖教授在书中表明: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则构成生命教育的目标。作为一名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何事,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并本着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信念,力争做到以下几点:一要以人为本,奉献真爱。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做人生的最大乐趣。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孩子创造一个均衡发展的教育环境,使孩子享受到平等的教育,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所有的孩子,面向孩子的一切。二要加强学习,学为人师。树立学无止境、学高为师的思想,要向实践学,要向书本学,要向同行学,要向孩子学,让学习变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潜心钻研,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运用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把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三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孩子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我们要加强师德修养,为孩子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教育和感染孩子,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家长和全社会的尊重。

一种使命,孩子的人生,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都系于教育一身,每天我们接过来的,不只是孩子,而是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一颗颗期盼的心。教书育人,我们责无旁贷!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应该成为所有教学的自觉追求。那么就让我们怀着执着的情怀,带着生命上路,以生命唤醒生命,以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让学生的生命因我们的生命更加丰满旺盛,我们的生命因学生的生命而充满活力与激情。

本温暖的书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美好的教育世界,展现了一幅完美的教育状态和生活样式。沉浸在这个阳光的教育世界里,是一种身心的净化、一种精神的洗礼、一种心灵的澄澈、一种人性的升华,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这就是爱的力量!

教育的路还很长,我们正在路上,用自己的坚强与耐力、理想与信念、意志与汗水去浇灌事业之花。

大学的使命读后感


大学的使命读后感

《大学的使命》是20世纪西班牙着名的思想家奥尔特加。加赛特在应马德里大学生联合会邀请所作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讲演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是一本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着作,在书中他分析了西班牙乃至欧洲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这本书指出实现大学的目标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归还大学的启蒙功能和呼唤大学精神。

关于弊端:弊端是指那些少见的违背常规的行为,然而,一旦这些行为变得非常频繁,习以为常,根深蒂固,并且被大众普遍默认,那么他们就不能再称作弊端了。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弊端可能会自动纠正;另一种是这类弊端已被人们接受,以至于不再被视为偏离常规。为此,需要对常规做法加以分析。按常规方法建立的机构是否健全,一个显着的特点是看他是否有能力容纳大量无严重危害的弊病。高等教育改革要纠正一些弊端,他的整个机构和功能设计必须考虑到他预期的服务职能,换言之,大学改革的实质是为了能够系统地实现其目标,造就教学气氛和民族文化氛围平衡的好学校。

文化与科学:文化是一种生命信念,一种带有我们时代特征的信念,文化具有独立性,不是科学。人们曾经把信念寄托在教会身上,因此,文化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会,他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科学对宇宙世界未作出科学的解释之前,生命是不能等待的,作为生活诠释的文化也不能等待。文化是我们生活的一个方面,没有文化的生活是有缺陷的生活,是遭到破坏不真实的生活。但是,科学的内部运作与生命无关,他对我们的生活的迫切需要无动于衷,只是专注于自己的需求。所以。科学的发展永远是无限制的,只是会越来越多样化,专门化,永无止境。

文化不能脱离科学,他的内容大多来源自科学。在大学里,假如文化和专业孤立存在,与蓬勃发展的科学和各种研究没有任何接触,那么,文化和专业无需多长时间就会被日趋严重丧失活力的哲学所代替。文化借助科学解释了我们生命存在的现象。

在大学开展文化教学,实现大学的基本功能涉及教授一些重要的文化学科,如生物学,历史学,哲学等,把普通人培养成有文化修养的人,使他们处于时代标准所要求的高度;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体系。这是大学一项凌驾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

专业和科学:专业和科学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是某种独立存在的东西,而不是大学直接的基本功能。从严格意义上书,科学单指调查研究,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及其解决办法等。

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专业不是一门学科,他是实践性的,是有目标的。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他会利用有效的科学研究成果;但同时又把科学研究的其余内容搁在一边,尤其是放弃最具有科学特点的内容疑难未定的问题的研究,解决等。

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利用人类智慧所发明的最经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把普通人培养成为优秀的专业人员。高等教育包括了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两部分内容,但不能把这两项根本不同的任务混为一谈。培养一名律师与培养法学家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工作者,后者则是从事纯科学的研究工作者。社会需要大量的医生,但只需要数量有限的科学家。因此,在大学教育中,把符合大众需求的专业教育与只为少数人服务的科学研究活动糅合在一起是令人吃惊的。

意志,决心,激情:要完成一件可行的事情,必须要的是意志和决心。但是,任何事情都得视对意志该词的理解程度来定。口头上说或者想到要干某事是容易的,但要对所有成为中间过程的事情有决心,做到真正含义上的下决心是很难的。他意味着我们自己要具有能够担负起这项事业的必备决心。黑格尔在《普遍历史哲学》中明确无误的指出,历史上所有重大成就的取得都需要有这种冷静的激情。如果激情仅仅表现为狂热的情感活动,那么这种激情是无用的,任何人都可能变得如此充满激情。富有创造力的激情能够寻求与较冷静的优势因素之间的统一结合,并趋于完善。他能容纳反省性的批评,而同时又不会丧失创造性的力量;而达到炽热程度的激情饱含丰富的热能,不会因冷静的逻辑和钢铁般的意志而冷却下来。但是,要保持这种既审慎又富有创造力的像火焰般燃烧的热情并非易事。

《大学的使命》剖析了20世纪西班牙政治及欧洲社会和大学存在的弊端,认为西班牙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懒散草率,并提出了大学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及要拥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才能顺利进行改革,主张大学教育包括文化的传授,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三项职能。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一)

认真读了刘校长推荐的《生命与教育》,对其中的很多内容感慨万分,选择一二,谈谈我的感受。

一、认知与情感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情感在大脑的机能定位是皮层下结构,认知的定位是大脑皮层中的新皮质。认知与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等所比喻的,一个人用两个并排的梯子爬墙壁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的构造,使一个梯子的每一级正好在另一个梯子的每一级的中间。通过交替的地攀登这两个梯子从这个梯子上的一级踏到另一个梯子上够得上的一级就有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

读到这儿,咀嚼一番,觉得说得太好了。我们的教育不能只从学生的认知方面着手,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完全是大量的知识,还有情感的教育。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也在这样践行着,但是没看这本书之前不知道这样的理论指导。比如,我们的班队课每周不落地进行文明礼貌和情感上的教育,每个可以用来激发孩子情感的节日都不会被我们错过,带着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也会见缝插针地进行情感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发展才是全面的,才会达到真善美、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二、自主与自由

生命不仅是全面的、和谐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

自主和创造是人的天性。所谓自主意识,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形式。人的自我意识与生命发展的需要一起,使人生命的主动发展、自我创造成为可能,这是人生命的独特之处。

生命是自由的,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必须凸显生命的灵动。灵动生命的教育,首先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细细读来,这一部分和我们学校正在倡导和实践的自主习得教学模式不谋而合。在学习中,以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的习得结果作为考察一堂课的标准。在学习前,我们在让学生预习时,就要求他们学会就课题质疑,然后通过预习解决一部分疑问,然后带着剩下的问题进入课堂,这样学起来学生会觉得学得就是自己提出的问题,积极性高,习得的结果也相对会好。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生命是完整的,是自由的,是独特的,致力于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造地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所以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为了这个神圣的使命而奋斗。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二)

拜读了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感动和震撼!读《生命与教育》,我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不断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冯老师之间的差距,我想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读《生命与教育》,我知道,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虽然那些受我们教育的孩子比我们小,但是一样需要我们的尊重,因为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所以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冯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冯老师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org)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冯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这让我想起,我们班的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变故失去了亲人的关爱。他很自卑,也很叛逆。每次回答问题总是低着头,声音只有自己能听到。有时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大打出手。我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每天找机会和他谈心,了解他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他。我发动全班同学都来帮助他,渐渐得他和同学关系融洽了,话也多了,成绩直线上升。最难得的是,他现在能主动帮集体做一些打扫卫生、修补桌椅之类的公益劳动了。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三)

《生命与教育》这本书,我是怀着感动的心情读完的

在当下做一名学生竞争多大,他们天天背着沉沉的书包来上学,放学后还要参加这个兴趣班,那个辅导班,周六周日也没有空闲。对此,我们和家长更多的是无奈,社会竞争就是这么残酷。我经常在想,这就是孩子们的生活吗?他们能不能活的更轻松点?能不能更健康的成长?有幸读到《生命与教育》,它给了我很多启示

这本书的前言就深深吸引了我,冯建军教授在书中写道: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而长期以来教育却遮蔽了这种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技能,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这让我强烈的感觉到作者对过去教育的批判和对现代教育的理解。是啊,我们之前的教育和现今普遍存在的现象莫过于此,特别是当下。我们为什么教书育人,我们怎么教书育人,我们已经教书育人了吗?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期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所以,点化和润泽生命乃教育之核心。

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中,我体会到冯教授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指出人具有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双重性。种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类生命是价值生命,是自为的。所谓自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为。要实现自为的境界,达到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超越,无疑,教育是关键。教育,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存在并不是单单在于活着,而更在于如何突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对生命来说,最基本的原点便是教育。教育对人的生命来说,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冯教授在书中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面对这16个字2020,我们能做到多少?如果我们能把这四个特征切实的融入到教育中去,那么,我们的孩子必将是更健康的!所以,这每一个特征,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去身体力行。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群群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他们虽年龄小,但他们也一样有自尊,在人格上,我们是平等的。《生命与教育》这本书引导我们去思考怎样才是尊重他们,怎样才是真正的爱他们,怎样才能对他们的成长有帮助。它是一本值得我反复体味、感悟的好书!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生命与使命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医学与生命》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