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倾听孩子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倾听孩子读后感1000字

倾听孩子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2 来源:互联网

《让孩子创造自己》读后感1000字。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最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让孩子创造自己》读后感10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暑假我们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教育感悟《让孩子创造自己》这本书,感觉自己受教颇多。

这本书从教育是心灵的艺术、陪伴比供养更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样、播种美好才能收获美好、第一并不重要、真正的教育在与唤醒、父母成长了,孩子才能成长、家校共育,实现完美教育,这八个方面对教师、学生、及家长在教育、阅读、人生方面进行点点滴滴的指导。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是在于唤醒,反思自我。对未来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明确的方法与动力。

随着高考的改革、统编教材的落实,我们越来越能发现阅读成为了孩子们学习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更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朱教授提到:人生围绕着童年展开,孩子在童年阶段看到的事务、积累的经验是他进入成人世界最重要的基石。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在童年的时候通过阅读真、善、美的东西来让孩子们感知真善美,从而使其心灵中充满真善美,只有这样当他们长大成人的时候他的世界才会充满真善美,对社会和生活充满热爱,他才能成为积极向上的真正强者。

而阅读的东西不仅仅局限于文章、文学作品的阅读,一些耳熟能详的童谣、童话、故事等等也是孩子们培养兴趣的精神养料。童谣具有音乐性、韵律性,语言富有张力,内容明了易懂,适合儿童传唱。儿童在传唱过程中可以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陶冶性情,为后期阅读奠定基础,为童年提供精神养料。与童谣不同,童话帮助儿童宣泄情感、孕育希望、形成智慧,他是童年的粮食。像《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海的女儿》、《豌豆上的公主》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美好与憧憬,同时这些经典的童话故事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成为每个人童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童年时一些有趣的故事,在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的同时,也不断缔造着他们童年的幸福。所以我们的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要关注孩子们内心的需求,而不应该一味地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精神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鉴于此,我觉得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在生活与学习中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欲望,对于还无法进行独立阅读的幼儿,我们有必要将一些身边传统的童谣、儿歌、或者故事唱或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从小体会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为以后的文字阅读提供基础,创造兴趣。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主动帮助孩子们进行交流、鼓励他们去探索未知,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体会童年的幸福,让孩子创造自己!

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我们都不应该强制孩子们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去成长,我们应该用朋友式的口吻去讨论和交流、游戏和生活。一身作则,润物无声。走近孩子们的心灵,与他们站在一起,一起发现真善美;走近孩子们的心灵,鼓励他们的行动,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走近孩子们的心灵,理解他们的行为,一起创造独一无二的自己。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读后感600字


《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读后感600字:

微博时代,收藏了一些喜欢的博,如今依然会浏览。一天看到渡渡鸟关于孩子教育的文章,理性、客观。于是去搜她的书,网页又自动跳出一堆相关的书,直觉让我买下了《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及其他几本书。

在一堆世事中忙碌,空闲时看了这本,其中一篇,全部抄写下来,当作给圈圈的信。只是想告诉他“我惩罚了你,跟我爱你没关系”,每个爸妈都会有被点燃暴脾气的时候,如果伤害到了你,请你原谅我,无论如何,我们都爱你。

书的作者是钱儿妈(白雁飞),80后。大宝钱儿是一年级生,二宝金子还是个小婴儿,看书的时候,我有个愿望:虽然我家有儿初长成,以后孩子的孩子我要这样去养!

书中有个细节,一个妈妈给准备进考场的孩子别号码牌,对每一个孩子她都不厌其烦地复述一遍:“现在我要把号码牌固定到你的身上,我会把我的手垫在衣服后面,所以别针只会扎到我的手指,无论怎样,我保证,绝对不会扎到你。”

一开始,钱儿妈难以理解那个妈妈的方式,但观察之后,发现确实有孩子害怕会被扎到,那个妈妈的言语宽慰了孩子,给了孩子十足的安全感,对于年幼的孩子,还有什么比安全感更重要呢?

整本书9章,每章一个主题,为人父母者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钱儿妈也遇到了,如何应对这些纷至沓来的问题,钱儿爸妈用了自己的方式,书中涉及的方式,有些需要父母有极高的智商和情商,其实就是需要父母开朗、明快、勤劳的性格,本身自私、懒惰的父母是无法从书中汲取放养孩子的方法的。

第七章专门谈及英语启蒙,非常有效而不失灵活,让人倍感深刻的方法,真觉得幼儿园和小学的英语老师应该来看这一章。有一句话说得好:“孩子是一棵有自己生长节奏的小树,慢一点,从容一点,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

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到底要如何养育孩子?也许你能在书中找到一定的方法,也许你能从钱儿妈的经验中举一反三。作者:尘一一

《让孩子学会写作》读后感1500字


横山区第三小学 曹晓艳

这是一本教老师如何训练学生习作的书,然而却不是一本教技巧的书,相反看起来更像是一本激发老师认真、全情投入习作教学的书。蒋老师的书不如管建刚老师的书方法、策略多,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看到一位热爱习作教学的教师应有的样子。蒋老师将一些作文公开课分为两类:1、造米课内看图,做游戏,做实验,表演等,然后把经过写一篇作文。2、找米把孩子引向真实的生活,还列举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的写作课程体系,就是让孩子们到生活中去观察。比如,学校的果园,校舍旁边的花,当太阳没入乌云的时候。。。。。。这样我想起我之前带着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我事先把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先记下来,让他们着重观察植物的颜色、样子、味道、像什么。然后带着他们走进操场,一种花一种花的介绍名称,学生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闻,调皮地玩耍。二十分钟的观察以后,返回教室结合自己的笔记,写写校园的花。我批改后又在全班分享。这样的习作,写的很原生态,自然而美好。后来,又带学生进行了紫藤的观察,有了上次的经历,学生的观察更有目的性,观察更细致,想象力也更丰富。三年级的学生,有许多写的比我还好。不得不说,找米的习作课堂,更真实,也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习作潜力。

我们以往认为的好文章春天百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就是好文章的代表,但是蒋老师却提出了不同的概念,比如他认为这是一个可爱的大花园,园里长满了柔嫩的青草,草丛中到处露出星星似的美丽花朵,还有十二棵桃树,在春天开出淡红色和珍珠色的鲜花这样的文字才是美的,能让我们感受到具体的画面感,而不是空洞的描述。为了训练学生将描述具体化、有画面感,蒋老师安排学生描述一片树叶,不少于400字。并且让学生将自己描述的这片树叶贴在纸上,以便蒋老师对照。学生描述的越具体,这项旨在提高他们描述能力的训练就越有效。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蒋老师还将写作地点安排在肯德基,有新意的做法,激发出了学生巨大的潜力,许多学生的描述都符合要求,并且从树叶的颜色、脉络、触感都有很详细的描述,不得不说,蒋老师为了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真的是做出了很多努力。

读到蒋老师带领学生去见雷夫这一片段,我觉得蒋老师是一个很用心的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极力给学生创造写作的条件,并且为了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对这件事充满向往,他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隆重的像学生介绍雷夫,再比如带领全班学生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当学生对这件事充满期待的时候,蒋老师就跟学生说,我们要见雷夫,那么你们知道怎么描写雷夫的外貌吗?写外貌是很难的,我教你们一些技巧蒋老师让学生要大量的借鉴文学作品中的外貌描写,还教给学生一些非常有用的小技巧,比如第一个,写外貌不出现有,很多孩子写外貌就是是串联器官,显得很生硬,但不这么写,他又写不长,蒋老师就告诉学生可以保留器官,但不能出现有字。第二个是写外貌,要用有,这个有指的是最有特点的有,也就是说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第三个是写外貌有多用像。前两种方法比较适合有特点的人物,但大部分人都是大众脸,于是蒋老师就带着孩子们,阅读名家笔下的人物外貌描写。这些技巧,平时孩子们可能都听不进去,但是因为跟真实的任务一结合,效果就不一样了,他们就可以自发的将技巧和自己的创意融合在一起,写出来的文章,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最后的写作技巧,我和蒋老师有同样的想法,写作技巧是必须教给孩子的,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是有写作的天赋,不需要老师教,反而更多的是大部分孩子不知道作文该从何下手,所有的个性都应该是在熟练掌握技巧的基础上的自然发生。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写作 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让我和孩子们都不再害怕作文。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纪伯伦《先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的,他们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十几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子女的经验,他们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1、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巨大工作压力,有压力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有怨气。每个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没有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转化成怨气,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却换来家长的暴怒和大声呵斥。无形之中,孩子遭到惊吓,就可能从此沉默,孤言寡语。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如果父母自己都无法在孩子面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你如何要求你的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2、你把握好帮助孩子的分寸了吗?

当孩子好奇的将手伸向家里的仙人掌的时候,也许你的第一反应是大叫:“哎呀,那个有刺,碰到会疼,不能碰!”其实,在不太危险的情况下,你不如让他自己碰一下那刺,亲身体验到疼之后,想必今后他再也不会主动去触碰。帮助孩子要拿捏好分寸,不要事事代劳,剥夺孩子感知接触世界万事万物的机会,把成长的权利交还孩子。

3、你向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了吗?

有责任感,诚实礼貌,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能感恩,可以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这些良好品格和表现大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这就需要父母持续的向孩子传递稳定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父母与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愿天下父母孩子都好好珍惜,尤其是父母,言行举止得配得上父亲母亲的称呼,得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让他们平凡地成为他们自己_《芳华》读后感


让他们平凡地成为他们自己_《芳华》读后感:

也许对于他们来说,但行好事,本就莫问前程。

上周看完了冯小刚的《芳华》不过瘾,总感觉整个故事好像被记忆稀释了,尤其是文工团解散那一桥段总觉得有些多余,在回忆青春的主题下好像遮遮掩掩了一些东西,过于暧昧和美好,所以就有点好奇原著到底要讲什么故事,就找了小说《芳华》来读。这本小说原名叫:你触摸了我。很显然这指的是刘峰的那次触摸事件,但也暗指了在排舞时刘峰对小嫚的那次托举。

刘峰是那个时代的楷模,是雷锋,是标兵,是黑板报上最耀眼的一角。

他个子不高,说话也实在,做事也谦逊,长相普通,在人堆里不怎么起眼。他手很巧,工匠活铁匠活都做的不错,修过门窗,帮过厨,曾为班长打过一对沙发,也总是不辞劳苦地为文工团的女兵们捎来了一份份来自千里之外的牵挂。他是大伙心中的好人,大伙有什么事都会招呼他来帮忙。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古道热肠的好人,却因为真心喜欢林丁丁,表白时出于激动而抱了她一下,就被告发,被调查人员泼脏水,被拉去批斗,大伙也纷纷墙倒众人推,最后被下放到伐木连,之后上了战场,失去了右臂。

我有些不明白,给大伙帮忙是真心的,喜欢林丁丁也是真心的,况且也没有过分之举,那为什么对于前者,大伙都觉得乐呵呵的,后者却遭到一脸鄙夷。

也许在那个任何好事都被无限放大的时代,那个事事要推出个雷锋式榜样的时代,刘峰善良热情的天性以及他的言行恰恰好是篇绝佳的范文,所以就被理所当然的推上神坛。人们齐刷刷地涌向他赞美他,理所当然的敬仰着他的善良,也理所当然的消费他的善良。而当他去追求爱情时,人们不禁困惑了,这样善良单纯的标兵怎么也懂得七情六欲,怎么会和我们这些粗鄙的人们一样也会搂搂抱抱,也会有小资的情趣,这是最要不得的,他怎能会有这样的毛病。那他平时的朴实肯干,憨厚实在岂不是太虚伪了,岂不是表面一套内地里一套,他太辜负大伙的褒奖了,你说这怎么会让人不愤怒。

这个逻辑好像没错,好像就是他刘峰欺骗了大家。我们怎就该知晓,被选择性看到了那一个乐于助人的刘峰,只是他刘峰的一面。那个太急于炮制出一个完人以完成正直教化目的的时代,为它所选中的这个乐于助人的刘峰垒起高高的领奖台,剔除掉他刘峰其他的真实的方方面面,只留下他的乐于助人的一面,他被抽掉了血肉,像个孤零零的符号,像句空飘飘的口号。这些基于片面而绝对的宣传,注定了这方领奖台是不着地面的,是架设在各类下发的学习文件的文字之中的。任何小小的不平衡都有可能会折断它用文字造就的歪歪扭扭的横梁立柱,更何况在那个思政水平直接和个人命运相关联的社会里,在那些于动荡中艰难成长起来的躁动的青春生命面前,它终会在真实的人性面前,在真相面前轰然倒塌。而这个必然的倒塌就像一场洪流,一旦爆发怎么也得要横扫遍野,怎样也得要发泄出去这个时代的苦闷,而刘峰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个泄洪口。

对于这件事,大家何须一拍即合,另一个真实的刘峰是怎样的又与我们何干,只要他出现了与那个榜样背道而驰的一面,那就是他刘峰的错。大家早就理所当然的忘记了他刘峰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的事实,也只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肉眼凡胎,会对心爱的姑娘暗生情愫,激动的不知所措的事实。可事实重要吗,宣传大于事实。这样的刘峰怎么会被原谅,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之前的赞颂怎么就该错付,是他辜负了大家,那就该为这辜负付出代价。

可谁又知道,谁又真正在乎刘峰到底是谁呢。林丁丁那一声“救命”,是怎样地击碎了他多年的真情,那个常常为她做甜饼的刘峰是怎样地被永远的驱逐了都无关紧要,对吗?谁又能冲破时代的荒唐、青春的混沌去体味去疼惜这些痛楚呢?他从神坛上迅速跌落,从爱情的憧憬里跌落,没有尽头的跌落,不知身处的跌落,即使来到战场上时也在跌落,他甚至渴望战死沙场,但却没有如愿。在战场上,他右臂负伤,倒在路旁的草丛,却幸运地被路过的卡车司机救起。司机让他指路去战地卫生所,他却骗司机先去营救那些已经三四天没有吃东西的战友们,可即便是如此的求死决心,他还是没有如愿。

也许正如小说说言,最不被善待的人最懂得善良。何小嫚就是这样一个不被善待的姑娘,她懂得刘峰,也等着刘峰。

小嫚原本姓沈,六岁那年,父亲不忍遭人凌辱而自杀。之后母亲改嫁,搬进何家,忍辱吞声。小嫚非常喜爱母亲的一件红色毛衣,那是父亲送给母亲结婚时用的衣服。母亲说长大了才可以给她,但最后还是在继父的意思下,给了她骄横的同母异父的妹妹。一件毛衣可能没什么贵重,但它却见证过父母的恩爱和那段开心的时光,那是父母往日的疼惜啊,她无论怎样都要得到。她将衣服偷来,拆开放进滚烫的黑色染料里上色,再晒干重新编织,给自己做了一件毛衣。即使它没了光鲜的红色那又怎样,那就拥有这包罗万象的黑色吧,它同样是父爱母爱存在过的证明。但最终她还是没有得到母亲的爱,那就故意将自己冻成高烧,母亲总会多份怜爱吧。可母亲也是看人脸色,活得谨小慎微,怎么能给予她过多的爱,怎么能给予她家庭中小主人的名分!最终,小嫚离开了这个寒冷的像冰窖一样的家,坐上了南去的列车。可迎接她的却是另一个冰天雪地,在文工团的大集体里她倍受欺凌。她自小缺少营养发育不好,就想着用海绵使得自己看起来丰满一些,这本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却被大伙笑话;她因为爱出汗,比平常人多一点汗味,就被大伙嘲笑是从泔水里拎出来的。在一次排舞中,和她合作的朱克刻薄地拒绝和她一起排舞。大伙都不情愿为她说几句话,只有刘峰走了过来,请求和她伴舞,给她解了围。

在暑热难耐的午后,他们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小嫚在他强壮有力的双手的托举下出色的完成了这段舞蹈。也许对刘峰来说这次帮着排舞不过是举手之劳,可对小嫚而言,他温暖的托举让她第一次有种被怜惜的感觉,她感到心头的寒冰正在融化,那份多年不被疼爱的疼痛以及这份疼痛带来的羞耻感开始融化,这让她觉得原来她也可以去追寻幸福,也可以像其他女孩子一样被呵护,也可以在阳光下漂亮的翩翩起舞。

也许在青春肆意的岁月里,力和美被置上理想之巅,谁会为一位地位卑微、又缺少美感的弱者驻足?谁曾想到这个羞怯的姑娘平时是多么小心翼翼的活着,而这份小心翼翼的背后又是怎样的焦灼和渴望?她多么想向刘峰表达她的谢意,不,这份感激早已化为少女心头的爱意。可还没等到她细细感受这份情感时,刘峰已离开了这个集体。但这份爱意并没有消失,是生了根的,多年以来它固执地生长,随时间流逝反而更加枝繁叶茂。她一直在守候着,守候着那份托举带来的希望,它从被燃起的那刻,就从未熄灭过。三十多年后,当小嫚得知刘峰患肠癌时,就请求他搬来好让她照顾他,陪他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

喜欢《《让孩子创造自己》读后感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倾听孩子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