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书笔记水浒传读后感 > 地图 > 读书笔记水浒传读后感

读书笔记水浒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鲁迅传》读书笔记。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对于你来说什么样的书籍才是值得我们阅读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鲁迅传》读书笔记》,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最近看完了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传》,作者是刘再复。开学后学业繁忙,此书辗转看了大半月才看完。记得上学期看过的《呐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想看看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我读这本书的动机。

第一章:家道中衰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一个地主阶级家庭,原名周樟寿,字豫山。祖父周福清京城为官,为人倔强,在家暴烈专制。父亲周伯宜,虽爱发少爷脾气,却为人正直。童年的鲁迅性格活泼倔强,父亲教诲严格,少年鲁迅便博览群书,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十二岁的时候入读绍兴城内最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

无奈好景不长。1893年,周福清因贿赂考官被定为监斩候(即随时可能被杀头之意),在杭州府的监狱内被关押长达八年之久。周家每年都要花一大笔钱去通融,以保周福清不死。自此以后,周家丧尽元气,一蹶不振。年少的鲁迅和弟弟随同母亲离开县城,到外婆家去避难。周福清的入狱压垮了周伯宜的身心,周伯宜一病不起,少年鲁迅过早的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直至鲁迅十六岁时,周伯宜去世,家乡世态炎凉的景象让鲁迅感到厌恶,鲁迅决定离开家乡,时年十八岁。

(注:鲁迅笔名的由来:①母亲姓鲁;②古代中国周鲁原是一家;③暗含愚鲁之人应当赶快做的警醒。)

第二章:异地的追寻

1898年,鲁迅离开绍兴来到南京,寄住在叔祖椒生家,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注:犹记得以前教科书上说鲁迅跑去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是出于救国之心,然而此书却指出此举完全是迫于生计,在当时的观念看来,读书人跑去当兵,那是极之无奈之举。前后一对比,觉得后者更为可信)椒生是个传统的人,极为蔑视洋务运动,他觉得鲁迅穷酸破烂到这种地步,不宜再使用家谱中的名字,故改名周树人。鲁迅被编入到水师学堂的最末一级的三班,处处受人歧视和排挤,所学内容也极为无聊,水师学堂徒有虚名。由于无法忍受水师学堂的生活,鲁迅转学到了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其时戊戌变法新败,年轻的鲁迅开始大量地接触新思想。1902年,满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到海外留学,鲁迅趁此机会,东渡日本,开始了青年时代的第二次追求。

第三章:在大海彼岸

到了日本之后,鲁迅就读于弘文学院,继续接受革命派的新思想,毅然决然地剪掉辫子,写下明志之诗《自提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同时以满腔的热情翻译了雨果的《随见录》和《斯巴达之魂》,撰写自然科学文章,传播自然科学知识。

第四章:痛苦的转折

1904年4月,鲁迅从弘文学院毕业,报考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认识了善良友好的藤野先生,希望可以给苦难的同胞解除病痛,成为中华民族社会改革的杠杆。然而后来鲁迅意识到医学并不能救国,认为唯有文学艺术才是医治国人灵魂的最好药方。于是,鲁迅舍医从文,离开了仙台,到达东京,时年25岁。

第五章:初婚

刚到东京的鲁迅就接到了母亲接二连三的催婚信。出于对母亲的顺从,鲁迅回国与朱安结婚,无爱情的婚姻是痛苦的,婚后没几天,鲁迅便匆匆返回东京了。在往后数十年的岁月中,他和朱安只是形式上的夫妻,没有爱恨,也没有欢乐争吵。

第六章:为了祖国的新生

鲁迅东渡日本之时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大步向前的时候,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在此过程中,鲁迅的立场逐渐从改良派转向革命派。他同几个同道中人合作创办刊物《新生》,遭到失败后又不屈不挠的给上海商务印书馆寄稿子。年轻的鲁迅积极介绍国外的文学作品,幼稚的认为大力提倡文学才是救国的第一要义。

第七章:辛亥前后

1909年6月,因为二弟结婚,家用开支太大,鲁迅不得不回国挑起家庭的经济重担,担任绍兴府学堂的学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绍兴也很快被光复了。然而,革命派内部矛盾重重,逐渐被旧势力蚕食。1912年,鲁迅再度来到阔别十年的南京。

第八章:爱情

1926年,鲁迅与许广平离开广州,辗转到达上海,二人相互深爱。许广平敬仰体贴鲁迅,衷心热爱他,并献出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才学来帮助他,是鲁迅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坚贞的战友。鲁迅感激她真挚的支持,像师长一样关怀她。后来1929年,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取名海婴,鲁迅非常喜欢他。

第九章:窃火者

鲁迅到达上海之时,正是国内阶级关系与阶级力量重新组合与激烈争斗的动荡年代。他在上海的十年,用笔作武器,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也是他发挥最大影响力的十年。

第十章:点点滴滴

在上海的日子里,鲁迅笔耕不辍,把生命消磨在点点滴滴的扶持青年的事业上,使自己少写了不少文字。然而他并不后悔,相反,他感到非常充实,扪心无愧,他为自己能作为青年们前进的阶梯而感到那些逝去的年华是值得缅怀的。正是通过鲁迅,许多蹒跚学步的青年才能攀登到白云深处,采摘文学艺术的灿烂之星。

第十一章:在火焰般的旗帜下

1930年,鲁迅参与创建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旗帜鲜明的在国共之争中站到了共产党一方。同盟刚建立,旋即遭到国民党的镇压,鲁迅也被下令通缉。然而,他并没有退缩,同年2月,又参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创建,与梁实秋等资产阶级文学家展开论战。

第十二章:刀丛里的抗议

国民党对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感到仇恨与恐惧,一方面派出走狗在文坛上奔窜,对革命文学进行围剿,另一方面又派出特务逮捕杀戮左翼作家。鲁迅一家被迫迁家避难,当得知战友牺牲的消息,鲁迅悲痛不已,冒着生命危险与反动文学抗争到底。

第十三章:愤怒与向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鲁迅对毫无抵抗之心的南京政府厌恶之极。义愤填膺的鲁迅密切关注眼前发生的一切,抨击屈辱与投降,讴歌抗争与前驱,他从顽强不屈的中华儿女身上看到了胜利的希望。1936年10月,鲁迅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享年五十五岁,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上万名上海民众自发送葬。他的灵柩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字。

历史总是这样曲曲折折地前进。因此懂得历史的人就往往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沉溺于过度的叹息和悲痛之中,而是永远从这里吸取无穷无尽的力量,永远向着更为光明和美好的未来跋涉。历史是会使懂得它的人们异常欢乐和开朗的。刘再复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鲁迅《奔月》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淮南子·览冥训》中关于嫦娥与后羿的描写:“羿请不死之药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无论是文言的《淮南子》还是白话的嫦娥奔月的传说,趣味性都不如鲁迅的《奔月》。干巴巴的神话传说在鲁迅笔下生发出无限的趣味。“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鸦肉的炸酱面的?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天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脍炙人口的鲁迅食谱,展示了嫦娥的小资情调以及后羿的酸楚无奈。

《奔月》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以《补天》和《奔月》两篇开始,这两篇小说的互相补充,犹如《呐喊》、《彷徨》的互相补充,定下了全书的基调。两篇小说中,《奔月》的心境比较悲凉,技法也较为成熟。小说取材于上古神话,但现实背景却是大革命失败后的时代气氛。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阅读《故事新编》时,我总是被书中的浪漫气息所深深吸引。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和史实,在鲁迅的笔下却具有了独特的面貌,这是由于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故事新编》是作家对“神话、传说以及历史”再创造的结果。作家笔下的神人、英雄、先贤、哲人都呈现出与历史文本不同的面目,这使得作品风格迥异于《呐喊》与《彷徨》,呈现出特有的“油滑”风貌。

《故事新编》最大的特点是荒诞、奇异色彩。而这种荒诞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时间结构的古今杂糅。比如在《奔月》中,本来处在遥远的洪荒时代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后羿及嫦娥,却被置于了充满现代气息的世俗世界里:住的是奴仆成群的大宅院,吃的是拌肉的炸酱面,闲暇之余还会下馆子、打麻将。小说的时间错综交融,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

另外,《故事新编》的总体风格是戏谑的、滑稽的。这种戏谑源自对象的错位。

《奔月》的主人公后羿,无疑正是这种分裂的角色。在中国的神话中,羿是射日的英雄,然而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终日打猎却一无所获,因而在老婆面前是无用的丈夫的形象。这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而且,在小说中体现出了强烈的滑稽。读书笔记同样,嫦娥,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小说中也被丑化成了一个终日无所事事,爱慕虚荣,爱打麻将,因为食物单调而无法忍受,多少有些歇斯底里,不讲情理的世俗女子。琐碎的男子、势利的女子,这对“神仙伴侣”组成的家庭,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嫦娥对婚姻的不满,在小说中可以归结为“吃”—食欲的不满足。羿家的晚餐,总是“乌鸦炸酱面”。在传统文化的意义系统中,乌鸦是不详之鸟,而炸酱面则是中国北方通常的食物。“乌鸦炸酱面”既是他的家庭危机的信息符号,同时又是他们所处的世界匾乏、平庸性质的基本象征,对此,昔日的英雄丝毫无能为力。尽管羿很爱妻子,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去寻觅野味,但每次来到一块新地方,以为“至少有一两匹狐狸兔子”,却总是失望。好不容易射到了一只麻雀向嫦娥讨好,却被嗤之以鼻:“一团糟,不是全都碎了么?肉在哪里?”

《奔月》体现了作家独特的对生活、生命的感受方式,是作家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反映。而从这里我们得到的是作家对于历史经验的悲剧性的重复感与循环感。鲁迅这种深刻的意识表现在《故事新编》中,就是对个体生存命运的痛苦思考,那种先觉者从黑暗中挣脱出来又掉进新的虚空之中的绝望之情。

可以说,整部《故事新编》就是关于“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与反思。鲁迅在小说中采用解构历史的方法,将这些抽象化和符号化了的英雄、圣贤化解为一个个平凡之人,成为滑稽、荒诞的对象,从而呈现出鲁迅荒诞和虚无的心态——一种“独战的悲哀”的悲凉之感,英雄末路的悲叹。这就是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所要表达的关于人生、历史的内心体验和中心感受。作者:水湄之西

“鲁迅的创作”读书笔记3000字


“鲁迅的创作”读书笔记3000字:

鉴于对自己的阅历与表达能力的不满,此篇只作为自己整理的读书笔记,希望以后有能力用自己的表达来写下对鲁迅先生以及李欧梵前辈所给予的阅读感悟。本篇着重于整理此书中的第二篇“鲁迅的创作”这一部分。

李欧梵先生在探讨“鲁迅的创作”时,主要从现代化技巧以及“独异个人”与“庸众”的分类来探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来探索《野草》,最后是简论鲁迅先生在杂文中透露的对“生活与现实的种种观感”。

(一)现代化技巧

在探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之现代化技巧的起点处,李欧梵先生先从“短篇小说”这一体裁在当时的中国文坛所蕴含的现代性作为突破口,点出了鲁迅先生的在形式上“现代性”选择: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先对中国历来“重诗文轻小说”的文人传统进行了反拨;对传统体裁的继承,鲁迅先生爱好唐代及其以前的传奇、志怪等,因为这些文言短篇小说富于想象力,并且艺术上也不受儒家正统道德的约束,是“自由与简练的结合”。(中西结合,创新选择,从而在体裁上进行了睿智的融合)然后举例《怀旧》,借小孩子的口吻对以私塾教学进行了揶揄,以古文形式虚构了一个高度主观性的小说。

如果说《怀旧》是鲁迅先生的现代小说的“习作”,那么《狂人日记》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真正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了:日记体;文言“序”与白话正文的双重结构;狂人的“被迫害狂”心理的描写;人兽相混的象征手法;传统文化的吃人主义与人的进化的双重主题;谜似的结尾……从外部形式到内部主题思想,鲁迅先生彻底向传统文学发起了“总攻”,当然,《狂人日记》中交织的乐观与悲观以及双重结构中所蕴含的反讽(狂人虽“狂”,但最终“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的古文序将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呼吁一举推翻),充分显示了鲁迅先生内心的堪忧。

《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先生开始以小说方式展开了自己“为人生,且要改良这人生”的“启蒙主义”创作。本着“现实主义”的创作目的,鲁迅先生巧妙地将个人经历与中国民族经验进行了融合,在探索自己灵魂的同时,也对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揭露与反思。比如经过虚构后的鲁迅故乡-鲁镇,既有鲁迅先生现实生活的原型价值,又有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体现,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结合。

在人物刻画艺术上,鲁迅先生很注意人物的外形描写,特别是他们的眼睛,并且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源多是复合的:“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此外,鲁迅先生还运用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与“阶级分析”相结合展开了带有政治思想性质的分析,比如孔乙己这一难以区分阶级的混合形象:“站在外面喝酒的唯一的长衫顾客”,既不属于站在柜台外面喝酒的短衫顾客,也不属于坐在房子里面喝酒的长衫顾客,这就将孔乙己塑造成为了一个历史转折期的典型人物形象代表。再者,鲁迅先生在刻画人物时还运用了“内在病的外部标志”这一技巧,将人物精神上的病以“伤疤”、“断腿”等具体性的残缺展现出来,以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效果。

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的复杂艺术:首先是获得了一种多重讽刺的效果,比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他作为孔乙己当时境遇的见证人,对孔乙己是鄙视的;另外,通过小伙计,交代了他所见的看客对孔乙己的嘲弄;再者,小伙计的追忆叙述,说明他已成人时,对孔乙己的态度仍无多大改变。通过这种间接的叙述层次,鲁迅就达到了三重讽刺的目的。另一重效果即拉开作者自己与读者对自己的联想之间的距离,运用“曲笔”,将自我置于反讽的位置进行说教与反思,这种主观紧张与客观距离的结合,形成了鲁迅小说现代化的主要之点。

内心的戏剧艺术的应用:典型案例是《在酒楼上》,主人公和叙述者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持续的对话,在某种意义上,两人都是鲁迅自我的投影,是鲁迅安排的一次内心独白的戏剧虚构。类似的篇目还有《孤独者》、《伤逝》以及散文集《野草》。

象征艺术的运用:举例《药》,华家儿子生病,需要吃蘸了夏家儿子的血的馒头来医治,这两个作为象征的姓氏正好是“华夏”的象征,而二者在故事中的关系即---为了一个“中国之子”而使另一个“中国之子”无益的牺牲了性命,以此来揭露革命者与群众之间的隔膜与悲剧。另外两处就是坟上的“花环”与树上的“乌鸦”这两处象征,我们通常的理解都是认为这是鲁迅埋下的希望之笔,但李欧梵先生的理解却新人耳目,他认为“是”或“否”都是对鲁迅含糊结尾艺术的简单化,相反,他把乌鸦这一意象提到了一个宇宙的高度,即所谓“天地不仁”的衡量尺度,认为乌鸦只是自顾自地飞走了,并没有估计人类的希冀。

多样化现代艺术技巧的代表作:日记体形式的超现实主义文本《狂人日记》;人物描写《孔乙己》、《明天》;象征主义《药》;简短复述《一件小事》;持续独白《头发的故事》;集体的讽刺《风波》;自传体说明《故乡》;谐谑史诗《阿Q正传》;无情节的群众场面的电影镜头似的描绘《示众》;非正常心理的描绘《长明灯》、《弟兄》……

拓展阅读:韩南《鲁迅小说的技巧》;黄金铭《追溯的抒情:对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研究》

(二)“独异个人”与“庸众”

在探讨了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的现代技巧后,李欧梵先生又从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出发,将其分为了“独异个人”与“庸众”这两个人物谱系来进行探索。

“独异个人”---狂人;夏瑜;孔乙己;祥林嫂;吕韦甫;魏连殳…

“庸众”---咸亨酒店的看客;典型代表阿Q;《示众》中的集体看客;闰土…

这里着重整理祥林嫂和阿Q:

祥林嫂作为鲁迅笔下的“独异个人”代表,算是悲剧性最为浓厚的一个形象了,她并不具有鲁迅所说的“个人的自大”,而是一个受迫害者的“异类”。从婆家逃到鲁镇做工却不得;儿子的惨死却成为“看客”的消遣;悲惨的遭遇却被鲁镇人视为“败坏风俗”,从而沦落为做常人也不得的悲惨境遇中去,直至成为“祝福”的第一个祭品。这样的“独异”形象相较于吕韦甫、魏连殳,更加表露了鲁迅内心对时代环境的悲愤与控诉。(关于祥林嫂重复向听众讲自己儿子惨死的两次情节复述,李欧梵先生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圆熟技巧的体现,通过多次重复使听众厌倦,从而控诉庸众的无情。我从自己阅读《祝福》时的真实体验出发,认为此处还有鲁迅先生对读者的考验,因为我在读祥林嫂第一次的诉说时,还算是逐字逐句的读了下去,到第二次重复时,在意识到眼前段落与前面的诉说无多大差别时,就下意识地选择了跳读,也正是由此,在不满听众的无情时,殊不知自己连小说中的听众也不如。可见鲁迅笔锋的深邃与犀利之处。)

关于阿Q,李欧梵先生认为阿Q标志着鲁迅用小说探索国民性的结束,这句总结也恰好体现了以阿Q为代表的庸众的典型性:怯懦、贪心、无知、无骨气、骑墙、欺软怕硬以及著名的“精神胜利法”。在“大团圆”中,阿Q作为一个孤独的受害者被庸众围观的情节,鲁迅先生在《示众》中又一次对庸众“看客”进行了集体的描写,这是对中国庸众的典型叙述,使我们再次想起鲁迅先生有关庸众观看剥羊的比喻:“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们的牺牲能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了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在此以李欧梵先生对鲁迅小说中的两类人的总的状况的总结作为结束:

“少数清醒者开始时想唤醒熟睡者,但是那努力导致的只是疏远和失败。清醒者于是变成无力唤醒熟睡者的孤独者,所能做到的只是激起自己的痛苦,更加深深意识到死亡的即将来临。他们中的任何人都没有得到完满的胜利,庸众是最后的胜利者。‘铁屋子’毫无毁灭的迹象。”

(三)《野草》之希望与失望之间的绝境

关于《野草》部分的探讨,我认为李欧梵先生的观点略乱且零碎,可直接阅读孙玉石的《野草研究》,更全面系统,此外还可参阅李国涛《野草艺术说》、闵抗生《地狱边缘的野花》、石尚文、邓中强《野草浅析》、李希凡《一个伟大寻求者的心声》。

但李欧梵先生对《野草》的综述总的来说,梳理的还是很中肯的,此处全段引用:

“诗人的内心自我,陷在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矛盾的绝路上,开始进行一种荒诞的对意义的求索。他认识到,在他长久求索的终点,并无什么至高的目的,只有死。当他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框架中寻求确定存在的意义时,发现“现在”也并无其他重大意义,只是一个不断的时间之流,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诗人痛苦的情绪,可视为在希望和失望之间的不断的挣扎。当他到达最黑暗的底层时,他在每一级找到的都是虚空;就在这最虚无的时刻,他决定依靠着从身内看向身外,依靠着确定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走出这绝境。

但是在这关系中又有另一种矛盾。在独异个人与庸众的相对中,前者的行动除非和后者相关便没有意义,而后者并不了解他的意图。于是出现了奇怪的“复仇”逻辑。这是一种爱与恨、轻蔑与怜悯之间的紧张的矛盾,唯一的解决办法是牺牲:独异个人只能成为某种“烈士”,对庸众实行“复仇”,或是拒绝他们以观赏自己的牺牲而取得虐待狂的快感,或者作为一个固执的战士,对庸众进行无休止的战斗直至死亡。不管她选择的是战斗还是沉默,孤独者总要为那迫害他的庸众而死。”

另,对于《野草》的喜欢,全书背诵都不为过。

(四)杂文中对生活和现实的种种观感

鲁迅的杂文,我入手最少,了解的相关背景知识也远远不足,所以这一部分只是从李欧梵先生引用的几段杂文中一窥了鲁迅先生的锋芒、矛盾与坚持,希望自己能逐步深入拓展相关研读。作者:芒果之味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卷一:童年与青年(1036年~1061年)

四川乐山以北大约四十英里之外,是眉州的眉山镇,这便是三苏的故乡。父亲苏洵,字眀允,长子苏轼,字子瞻,次子苏辙,字子由,位占唐宋八大家三席之地。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祖父是个不识字的老汉,高大英俊,身体健壮,慷慨大方,酒量极大。父亲苏洵,天性沉默寡言,气质谨严。四川人自古就有吃苦耐劳,自持自治的精神,而又机警善辩。苏轼六岁入学,从小就显露其绝顶聪明;十一岁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此时正是其父苏洵赴京赶考铩羽而归之时。然而,苏洵并没有因此丧失对儿子高中的希望。在苏家,和苏轼一起长大一起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苏辙。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轼毕生歌咏的题材。(PS:原来苏小妹是杜撰的,根本没有这个人,我竟然蒙在鼓里这么多年....)苏轼十八岁时,娶王弗为妻。二十岁时,父子三人一同赴京赶考,苏轼和苏辙都考取了进士,正当他们兄弟二人要开始在官场上大展雄图之时,母亲突然病故,父子三人急忙返家,居丧守礼。居丧守礼的蛰居生活,是苏轼青年时期最快乐的日子,他经常到青神岳父家去游山玩水。等到居丧期满,苏家再度启程入京,沿途长江三峡,景色壮美;苏轼一行人吟诗作对,寻幽访秘,好不惬意,在经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次年二月抵达京城。三人都谋得官位,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

想象着林语堂先生笔下险象横生的三峡之旅,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毛泽东所写《水调歌头游泳》中的诗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如今的三峡,想必少了几分险峻,多了几分壮美了吧。

卷二:壮年(1062年~1079年)

苏轼携妻儿到凤翔(今陕西西部)当府判官,弟弟和父亲留京。苏轼年富力强,判官之职又无繁重公务,他有时觉得做官生活并不那么美妙,有时却觉得欣喜振奋。苏轼坦白直爽,甚至有时急躁火暴,平时精明的妻子在提醒丈夫有知人之明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自古就有幕后听言的美谈流传下来。仁宗嘉祐九年(1064年),苏轼解除官职,次年正月,举家迁返京都,新主英宗任命其在史馆任职。那年五月,妻子以二十六岁之年病逝,遗有一子,年方六岁。妻子的去世让苏轼非常伤心,在其去世十年之际,苏轼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悼亡诗《十年生死两茫茫》。祸不单行,在妻子去世的第二年,父亲也病逝,苏轼兄弟二人立即辞去官职,千里迢迢将父亲和妻子的灵柩运回四川眉州故里,埋葬在祖茔,并为其父立庙以作纪念。居丧期满后,苏轼续娶前妻的堂妹王润之,于神宗熙宗元年携眷返京,却不曾想到这一别竟是与故里的诀别,一生再也没有踏入故乡一步。因为他们一抵达京城,就都卷入了一场政坛的漩涡之中。

宰相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力推行新政变法。一意孤行的王安石虽然出发点是富国强兵,但是将国家财富集中在朝廷手中无疑是置百姓于水深火热。刚愎自用的王安石坚决清除阻碍其新政推行的障碍,在朝野上党同伐异。诸如司马光、欧阳修等大臣或遭黜离京,或请辞归隐,甘冒风险上陈万言书痛陈利弊的苏轼也立遭被贬为杭州太守。随着新政的不断推广,荼毒越深。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南岳华山山崩,天下大旱。郑侠,一个小小的皇宫门吏,抓住这次神兆之机,向神宗献上反映百姓水深火热的《难民图》,大为震动的神宗终于次日罢免王安石的相位,终止推行诸多新法。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确实是个美妙难言的都市。苏轼在这里发生了许多跟诗人、名妓、高僧有关的故事,杭州就像是苏轼的第二故乡。杭州人有南方人的轻松愉快,有诗歌,有美女,他们喜爱苏轼这位年轻的诗人,喜爱他的朝气蓬勃,他那潇洒的神韵,他那不拘小节的胸怀。杭州的美丽赋予了苏轼灵感,杭州温柔的美丽浸润他的心神。杭州赢取了苏轼的心,苏轼赢取了杭州人的心。然而即使是在天堂般的杭州,也不是遍地荷花牡丹的,苏轼也不能一直放声大笑,纵情高歌,一直月夜泛舟湖上。因为还有一万七千囚犯,因无力还债,因贩卖私盐正待审判;有蝗灾尚待扑灭,有盐渠尚待疏浚,有饥馑尚待调查。苏轼写戏谑讽刺诗,写启人灵思的山水诗,写荡气回肠的爱情诗。有的诗轻松愉快惹人大笑,有的诗辛酸凄苦令人落泪。可是在表面的嬉笑欢乐之下,在筵席的戏谑打趣之下,却是一片不安、失望、忧伤,甚至是恐惧的气氛。

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在杭州任期届满,因为弟弟苏辙在山东济州任职,苏轼请调到山东密州做太守。苏轼一家人北上,其时妻子已经买了一个十二岁的丫鬟,名叫王朝云,这个丫鬟便是以后陪伴苏轼后半生不离不弃的伴侣。密州很穷,与杭州有天壤之别,举一词为证。有一次高中语文考试考的古诗词是苏轼所写的《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面。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可恨的我当时竟然没有看出词中拿杭州的上元节盛况和密州上元节的寂寞冷清作对比,我想,要是我当时就已经读过《苏东坡传》,估计也不至于拿零分了罢。这时候,王安石已去职,吕惠卿当权,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苏轼最难过、最沮丧的一段时光,也正是在这最难过的日子,这位大诗人写出了最好的诗歌。在这一时期,他的诗才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愤怒和苟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洋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甚至他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生活中的乐事的享受,也比以前更洒脱而不执著。也正是在密州,苏轼想起了不能相见的弟弟,于熙宁九年(1076年)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熙宁九年年底,苏轼调任徐州太守。徐州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激流在城边流过。苏轼刚到任三个月,黄河洪水就来到了徐州。苏轼奋不顾身,与众人一起抢救城池,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数十天都没有回家过夜。经过四十五天的鏖战,洪水终于退去,百姓欢天喜地,苏轼在城墙上建起了黄楼以作纪念。苏轼名声日大,以中土鸿儒之冠为远近所知。欧阳修去世后,文坛盟主之名便落在苏轼头上。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江苏湖州。苏轼刚刚到任,朝廷上的小人终于无法忍受苏轼一直以来对他们的讽刺和抨击,他们四方收集苏轼的诗词,伪造证据,将苏轼逮捕,关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众人坚持不懈的营救,苏轼最终免去死刑,贬至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也无权签署公文。弟弟苏辙也受牵连,贬至高安。

卷三:老练(1080年~1093年)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以下约六十里处。苏轼从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从士大夫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现在被迫为农;他过去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大约也是在此时,苏轼收朝云为妾,这种将丫鬟收为妾的行为在古代是很常见的。元丰六年(1083年),朝云诞下一子,名曰遁儿。在遁儿生下三天举行洗礼之时,苏轼作了一首自嘲诗《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这时候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渊明。苏轼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苟酷,笔锋的尖锐,已经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也正是在这时候,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笔下最精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在黄州的这段时光里,苏轼开始钻研佛道和瑜伽,也孜孜追求炼丹,以期长生不老。

说来有趣,苏轼总能得到历朝皇后的荫蔽。在苏轼时代,四个皇后当政,都极贤德,并且有的非常出色。神宗驾崩后,新主哲宗即位,年方九岁,由皇太后摄政。皇太后即召司马光还朝当政,将政令改弦更张,王安石的一切政令全予以中止或径予废除,元祐年间这新的一段开始了。苏轼应诏还朝,八个月内连擢三次,官居翰林,可谓急剧得势,其年四十九岁。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苏轼在中国画上的天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不仅创造了他有名的墨竹,也创造了中国的文人画。他和年轻艺术家米芾共同创造了以后再中国最富有特性和代表风格的中国画。作为一个诗人画家,苏轼有意躲避政治,而政治偏要找他。宰相司马光去世后,朝廷朋党之争愈演愈烈,逐渐形成以理学家为首的朔党、洛党和以苏轼为首的蜀党。苏轼多次请求外放不得后决定要挺身而斗,以坦诚的态度向皇太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他力争广开言路,在争取废除青苗法之后,又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想从根本上改革国家的吏治。在这两年中,苏轼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谓的言论,得罪了许多人,成了朔党、洛党甚至是王安石余党的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苏轼厌倦了驱赶这些苍蝇臭虫了,他觉得自己彷佛正走在群蛇滋生的阴潮的山谷,他决心要逃出去了。

在他坚持的请辞之下,元祐四年,朝廷终于允其所请,任命他为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领军浙西。这是苏轼第二次出任杭州太守了。苏轼全心全意从事工作,他用皇太后的恩宠,请求特别拨款,进行重要的革新方案。在短短的一年半之间,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不惜与朝廷意见相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展开救济饥馑的工作。只是他所做的事情尚未完成,却又被召至京都充任翰林学士了。虽然改革吏治失败了,虽然没能在一场大饥荒来临之前力挽狂澜,但是由于苏轼的奋战不懈,他把老百姓从王安石新政的恶果中救出来了。

苏轼一回到京师,迎接他的是政敌一连串的攻击批评之声。其时弟弟苏辙官居尚书右丞,还有谣传说皇太后要让苏轼做宰相,政局对于朔党等极为危险,他的政敌非要和他决一死战不可了。然而苏轼别无所求,还是一个劲地恳求外放,终于三个月后外放到颍州为官,继续着他未完的任务。元祐六年,又是五谷不登,饥馑灾情愈发严重,苏轼使出浑身解数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他坚持了一年的上表下,朝廷终于元祐七年正式下令宽免了许多公债,压在百姓肩上的负担稍稍减轻了。

卷四:流放岁月(1094年~1101年)

元祐九年,苏轼的妻子王润之去世。接着皇太后的去世成为苏轼没落之始,也是她当政期间那些贤臣的没落之始。哲宗虽有些艺术天分,但在别的方面的很轻率鲁莽,脾气暴躁,性好女色。因为元祐年间,士大夫上表劝他不应当沉溺于女色,应该研求治道,好学深思,因此小皇帝对元祐这些儒臣早存厌恨之心。果然,皇太后一去世,章惇官拜丞相,他立刻将往日的狐朋狗友都召还京都,畀予重位,苏轼就成了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人。苏轼现在要跋涉一千五百里,自中国的北部到中国的南部。他觉得他一生只是一站一站地往前走,而现在只是在他人生旅途中的另一步,这旅程是他呱呱落地时已由神灵决定,不过到现在他才充分明白罢了。在他五十七岁时,他已经饱历命运的荣枯盛衰,现在命运的转变,在他也不以为奇了。命中注定他最后要完全与政治断绝关系,要符合他的夙愿,使他去度求之已久的常人生活。他现在向前行进,无忧无惧,心中一片安谧宁静。正当他以为自己晚年可以安居在惠州之际,章惇又将他贬到更远的海南岛去了。哲宗在元符三年(1100年)去世,徽宗即位,新皇太后摄政,元元祐大臣一律获得赦免。苏轼在北归途中染病,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四岁。

腾讯传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腾讯传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2011年11月,腾讯和360的3Q大战刚刚尘埃落定,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正为争夺用户打得不可开交,微信是腾讯新上线的一个产品,已经有3000多万用户,并且每天新增20万,因为有微信,所以,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2011年前后正是微博横扫天下的时候,面对微信的横空出世,改变移动互联网的布局,事后看待这个事情,在为张小龙团队欢呼的同时,也为马化腾捏一把汗,如果微信不是由腾讯公司孕育出来的,而是由其它公司创造出来的,今天的腾讯还是腾讯吗?

微信和腾讯使我不由的想起了得到和罗辑思维,得到用户现在也已经突破1000万了,每天新增10万左右,都是大量占用用户时间的工具,不同的是微信主要偏社交属性,得到是知识服务商,主要偏学习属性,得到里面的用户需要交流联系还是要通过微信来传递,但是微信的用户,不一定只有得到一个平台来学习,微信用户基数大是原因之一,得到版本不断更新,也在注重用户交流这一块,但其精髓还是知识服务,社交体验这一块应该不会大突破,所以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为什么是腾讯,而不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成为当今中国市值最高,用户数最多,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它的成功是一次战略规划的结果,还是偶然的产物?

——为什么腾讯曾经遭遇空间的质疑,它所面临的模仿而不创新、封闭而不开放的“指控”是怎样形成的?性情温和的马化腾如何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全民公敌”。

——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有什么异同?前者的繁荣是一次长期的追随之旅,还是有自己的东方式生存之道。

以上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后续会慢慢给出答案。

“大行业和大时代”促使马化腾一骑绝乘。

罗胖曾经说过关于洛克菲勒是怎么样发财的,在现代的商业环境里一个商人要想成就洛克菲勒那种级别的财富,你至少要过三关:

第一关:就是挖到第一桶金。

第二关:你就必须变成一口猪,站到那个时代性的风口面前,让风把你这头猪吹起来,这叫把握一次大机会。

第三关:就是你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方式完成你的财富帝国的横向扩张。

请思考一下腾讯帝国的崛起是否有其相似的地方?

马化腾的七种武器

产品极简主义

简单就是一种美,少就是最合适的。马化腾是“细节美学”和“白痴主义”的偏执实践者。

用户驱动策略

注重用户体验,分析用户心理,形成了大数据下的用户反馈体制。

内部赛马机制

中层团队并驾齐驱,内部厮杀。

试错迭代策略

小步、迭代、试错、快跑。

生态养成模式

进化论和失控论并行,连接一切,互联网+

资本整合能力

流量是优势,战略设想,转化并放大资本是动力。

专注创业初心

个人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热情是推动创业的条件。

中国互联网和美国互联网的差异化,以及发展历程。中国几乎每一家互联网公司都可以找到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影子,但不是完全复制抄袭,都是在日后不断摸索找出了适合自己生存和盈利模式。

美国人总在想如何改变世界,以改变世界来改变生活,而中国人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以改变生活来改变世界,两种人生观没有好坏对错之分,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除了互联网几乎各个行业都被政府垄断,只有这个行业使大家有相对公平的机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互联网的开放性为大家提供了便利,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时代浪潮之中,新一轮大航海时代正在进行着。

喜欢《《鲁迅传》读书笔记》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书笔记水浒传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