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幼儿读书笔记读后感 > 地图 > 幼儿读书笔记读后感

幼儿读书笔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活动中的幼儿》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为自己感受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那么,在读中外经典名著时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本呢?小编特别编辑了“《活动中的幼儿》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活动中的幼儿》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初读《活动中的幼儿》这本书时在2000年,尚是我刚参加工作两年时,那是初涉教学管理工作,补学各种课程,充实可怜的专业知识体系的时期,是我最初接触高瞻课程(HighScope)时第一本书,也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国内能找到的一本关于高瞻课程的指导手册。而这本书也成为我的常用专业参考书籍,时不时拿来翻阅,虽未全面践行此课程模式,但课程的教育理念一直在沿用。而再系统的读它,则是2016年,为重新梳理现在园所的课程方向。现在,则有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霍力岩主编的《高宽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对高瞻课程有了更为全面的解读。而我还是独爱《活动中的幼儿》这本书。只因它通俗易懂,易掌握,易操作。

《活动中的幼儿》这本书,总结出幼儿认知发展应获得的49条关键经验,指导教师如何在幼儿园一日的各种活动中帮助幼儿逐步获得这些经验,以促成他们的良好发展。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阐明学习环境的准备和布置、一日活动的安排、教师的集体、教师共同制定的计划,以及如何指导幼儿主动学习,促进幼儿在语言、经验与表征、分类、排序、数概念、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对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特点、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指导方法均有详细的介绍。是幼儿教师践行高瞻课程的工作和指导手册。

高瞻课程是一个“建构主义”模型,它主张儿童在个人经历和社会互动的基础上积极建构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成年人灌输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观点以皮亚杰、杜威、维果茨基和布鲁纳等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的著作为基础。课程的哲学核心在于主动参与式学习,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孩子是合作伙伴,成人与儿童之间的积极互动被认为是形成温暖且具有支持作用的教育环境的核心,这种环境能够激发儿童对学习的兴趣。成人还应有组织地在教室里创设充满各种开放性材料的不同兴趣区,从而创造出一种激励性的学习环境。而我们目前正在努力创设的室内外环境一体化也正是在实践此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基本普及学习教育”发展任务,《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做到“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在此现实背景下,源于美国弱势儿童教育和公立学前教育的优质幼儿园课程模式——高瞻课程模式,对目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幼儿教师教育改革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作者:高丽霞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活的明白》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活的明白》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7月21-22日,参加了靠才华取胜的贾杰老师的生涯规划辅导课程,与其他市场化的老师不同,贾杰老师是在清华做生涯辅导,给全国高校的生涯辅导老师做培训,大学本科学医,研究生读心理学,然后从事高校生涯规划。

2天的课程,ppT上干干净净白纸黑字一本正经的内容讲的妙趣横生,独特的角度加上严密的逻辑性,犀利有趣的同时醍醐灌顶,深深认识到,从小是背诵黄帝内经长大的人得多可怕。

周日下午有其他的安排,逃课的时候心中还悔恨万千。于是特意买了这本《活得明白》来读,是他生涯辅导咨询的十八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每一条背后都关联着一个主题,其中对于【痛苦】、【兴趣】的主题的咨询案例,提供给我另外的视角来反思自己。

对于痛苦,贾杰老师这么看:持续痛苦的背后,一定有所获益。

这里举得两个案例,一个是所谓的“家暴受害者“来寻求咨询要不要和老公分手,忍受十几年,是背后每个月高额的生活费和生活保障提供,其实自己本身是小三,而最近是因为希望能有个家庭,出轨网恋,有了另外一个选择。

在澄清的过程中,贾杰老师除了一针见血提问的视角,喜欢用树状图的思维结构来梳理思考,能够在过程中更准确的定位清楚个案的问题所在。

关于兴趣,贾杰老师说:把兴趣转化为能力,才有可能优雅转身,否则就只能华丽撞墙。

从15年第一次接触生涯规划并考取了一个生涯规划师,当时对于兴趣的刻板印象就是:兴趣+能力+价值观,兴趣是一切的驱动,甚至我曾经还大言不惭的跟他人进行介绍时,说到:我把我的兴趣,发展成了能力,发展成了职业。

但是这其中存在一个逻辑上的大bug,从16年接触Ip营的圈子,身边都是要把兴趣变现的达人,但,你的兴趣变现,付费者究竟是谁,市场是否有需求,这个是不能够忽略的问题,一味的追求兴趣能力以及自我实现的追求,只是站在个人角度,并未把人放到社会环境中去考虑,也未曾放到市场上去检验是否有高市场需求。

很多自由职业者(比如我)就是这样一股脑的兴趣+能力就去变现了,一开始未曾考虑对接高度的市场的需求,只有在被市场一巴掌打过来时才清醒些,如何满足高需求市场,找到兴趣驱动的能力的结合点,正是当下开始在探索的事情。

活的明白,作为一名咨询师,不能够只用感性去感同身受同在,也要有个理性的头脑,先把自己活明白。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保罗·亨利·朗先生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是我最喜欢的一本音乐史书。喜欢的原因主要有3点:1、信息密度大。学音乐史学到我这个地步也算是入门了,可读起这本书仍然比读一般的书要慢,根本就读不快!如果读一般的书像喝啤酒,那么读这本书就好比喝高度茅台——你只能慢慢品,一口一口咂嗼滋味,而且时不时还得配点下酒菜才喝得下去。信息密度太大了,包括的各类知识层峦叠嶂,有趣的观点层出不穷,厚厚一本书,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一句话是水的。看来还得是欧洲人写的东西经读,经得起一句一句嚼,反复嚼,常读还能常新;2、文笔译笔都相当漂亮;3、这是一个人书写的史书。说起来音乐史写作有这么一个小小的悖论,一方面,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没有人能够成为所有时代的研究专家,所以,一个人写的音乐史在内容深度上、资料丰富上无法与由一群各时期专家合写的音乐史相比,一个人怎么干得过一个团队呢。可邪门的地方也在于此。另一方面,合写的音乐史注定无法成为经典的音乐史,因为音乐史写作中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切入视角、资料选择,合著是无法做到真正统一的。更何况,每个人的文笔参差不齐,这个问题根本无解!所以,能成为经典的音乐史著作,注定必须一个人写。

因为喜爱,所以我打算慢慢开始做一个长篇,一个《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的读书笔记。这个笔记有可能是注、也有可能是疏,也有可能是随感,总之,我打算把它做下来。慢慢读,慢慢写。一边读,一边写。

序言里朗主要谈了他的修史观以及写作本书的意义。并不长,目测2000字左右,但写得非常精彩,很多句子经过几十年大浪淘沙都已成为音乐学领域的经典名言。我恨不得把它从头到尾抄一遍。

朗一开始就谈到了音乐的特殊性,认为尽管时代精神会反映在艺术中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存在某种统一的时代精神,它固定不变地表现在每门艺术中,并传达给我们相同的内容和意义。相反,我们发现,我们寻找的是各类不同艺术的意义总和,它们的综合才能构成时代的艺术精神本质”。在朗之前的将近一百年,汉斯立克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他抨击的是黑格尔,自以为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美学体系,就可以解释所有的音乐问题,错。音乐有着它太多特殊的美学问题。汉斯立克抨击黑格尔,是在为音乐美学辩护。而朗谈到他的修史立场,毫无疑问是在为音乐史做辩护。音乐史既不是某种美学的附庸,也不仅仅是某个大时代的附庸,音乐有它自身的发展历程,而这样的发展历程,才构成了艺术史和艺术精神的一部分。朗的这句话,已经成为今天音乐史学界的共识。

关于音乐史家该做什么,朗说,“历史学家的任务是,解析横亘在我们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各种因素”。于是,朗谈到了两种常见的音乐史研究的对立,一种认为音乐史主要是研究音乐形式,另一种则主要解释一些形式之外的周边。朗认为,“然而,在公正的评价中,两种方法必须始终保持平衡。”从这一段话中,我想起了杨燕迪老师的一些文章和句子,比如《音乐的质量判断》……很明显,杨燕迪老师的写作深受朗的影响,不仅是内容,还包括形式。

在没有任何衔接的情形下,朗突然就谈到了艺术家和时代之间的关系。“时代绝不会只产生一种风格。某个伟人支配同代人,但如果仅仅被这一伟人所束缚,我们也许会失去整个时代的重要意义。考察个别人物,追循他的发展,但如果没有更远大的目标,就会损害对艺术发展的真正理解。”接着,他举了那个著名的例子,“歌德逝世之际,瓦格纳已近二十岁;佩格莱西的喜歌剧为音乐开辟新的远景时,巴赫仍坚守复调的信念,并为复调音乐的力量作出最后的证明;贝多芬翱翔在古典交响乐大厦顶端之时,韦伯正在开创德国森林和夜景童话恐怖气氛的浪漫主义风格。贝多芬、舒伯特和韦伯同时生活在19世纪头三十年。我们为了方便起见,将贝多芬和海顿与莫扎特放在一起,把这三位个性迥然不同的艺术家称为‘维也纳乐派’。规定了贝多芬的地位,我们随后才可能称另外俩人为‘浪漫主义者’——其中一人辞世只比贝多芬晚一年,另一人甚至比贝多芬还早一年。”

艺术家和时代的问题,朗没有收手,花了很大的篇幅接着谈,基本上涉及了从远古到19世纪的各个时代。可是朗却并没有直接用文字解释他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如果简单理解的话,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是音乐史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所以朗在这里谈。但如果要解读一番,朗通过这个问题真正要谈的,是音乐史本身的复杂性和音乐史理解容易出现的误区,以及由此体现的音乐学的价值。就拿刚才这个例子来说,我们学的音乐历史告诉我们,贝多芬是古典主义者,韦伯是浪漫主义者。从风格上讲这样的划分是对的,是不错的,可是这样的划分却遮蔽了历史的事实,它把贝多芬和韦伯变成了两个时代的人。事实上韦伯比贝多芬还早死一年呢,时间关系上这两个人可完全是同一个时代!可是那怎么办呢,音乐史可以不划分时代吗?不可以。那么怎样做才能够两全呢?要想平衡地“解析横亘在我们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各种因素”谈何容易!

正因为这样的复杂性,朗谈到了很多对过去发生的音乐历史容易产生的偏见和误区,当然,确切地说,其中也包括音乐史写作的误区:“虽然可以用技术术语勾勒发展的线索,但是得到的画面却可能支离破碎。”“绝不能把这些音乐家从他们的环境中孤立出来,随后讨论他们的奏鸣曲形式或者管弦乐法”“因此,人们称中世纪音乐为原始的和欠发达的艺术”“……我们的音乐知识和趣味过分狭隘,因此如果试图理解‘巴赫之前’的音乐和其他艺术,便会陷于迷惘”。

写音乐史,难哪!面对错综复杂的人和事,既要做选择题,又要做判断题,最后才是论述题。

朗的意思大约是,在音乐史的写作中,作曲家、音乐(主要指形式)、时代三者不可偏废。偏废任何一个都会伤害我们对音乐历史的理解。如果只谈时代,就伤害了音乐;只谈音乐技术的发展,则会让我们看不清技术;如果只谈作曲家,与真实的事实又是不符的。正确地做法是,在大时代之下看音乐,在音乐之下看作曲家。当然,这意思完全不是说时代最重要,作曲家最不重要。恰恰相反。这样一个顺序审视历史,就是为了更好的看清毋庸置疑地伟大的作曲家们。

但!前面所有说的这一切,没有音乐学家的工作,我们就根本看不清楚。我保罗·亨利·朗写这本书,就是希望让我们把这一切看得更清楚。我前面写的这句话,就是本文最后部分的中心思想。坦率地说,朗从第二部分衔接到最后部分的写作方式不是特别好,他把写作的话题从远古中世纪直接引入音乐学容易引起误会,让人看不清他前面是要谈音乐史写作还是音乐史本身。

我最喜欢结尾部分的两段话,读过不下十次了,每每读来都分外感动。“正值此时,现代音乐学到来。它希图拯救、发掘、解译和说明过去的音乐,并用现代编订版本使之为现代公众所知。过去几代人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由众多学者参与,体现了人类的独创和博学。我们的任务是,利用所有这些劳动的成果,以教徒一般的虔诚态度履行职责,从中得到精神财富。”“这是一部有关音乐怎样参与西方文明进程的编年史……我总是在寻找伴随史实和艺术成就所出现的泛音,力图看到每一个细节背后所有创造的心灵为了清晰表达和情感表现所作的搏斗。一个活着的人企图去接近一个时空遥远的陌生灵魂深处,他发现自己有了明确的线索,借此他重新构筑起过去时代的景象。”在这两段话里,我读到了音乐学家的神圣职责,还看到了一个伟大音乐学家的高大背影。

简单地来说,如果要我解读朗格的这篇序言,我觉得他就谈了三点,音乐史家要做的工作是什么,这份工作有多难,但这份工作又有多么的伟大。写到这里,平胸而论,我脑海居然浮现出了范冰冰那句话“你经得起多大的诋毁,就经得起多大的赞美”……作者:喻宇

《信任代理》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信任代理》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流量为王还行得通吗?《信任代理》这本书是美国的克里斯·布洛根(美国前100位名博主)和朱利恩·史密斯(美国资深网络趋势分析家)所写。

在国内有20多位知名的互联网名人都推荐这本书,所有的营销活动基础都是信任,无论是在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中。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就是利用网络来拓展生意,这本书就是阐述如何他人的信任,并把这个信任转为力量。知秋觉得以前的互联网可以都靠获取流量,也就是流量为王,但真实的成交呢?

最终的成交率,应该是取决于信任,所以今天的互联网思维也应该从流量思维,转化为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并且要去构建基于兴趣或产品的社群,这样才能获取用户的信任。这是知秋的读后感,也是把这理念践行到我们的太空茶社群中。

网上最值钱的硬通货不是美金,而是信任。品牌怎么样,还要看网络上的人怎么评价。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在推荐序中的一个理念,挺吸引知秋的,他提出信任代理就是网络资本家,网络资本家使用的资本是社会资本,工业资本家使用的资本是专用资本。

工业资本家代理的是不信任,所以你会发现他们会用契约来设计制度,而网络资本家是越分享越多。信任是社会资本,越与朋友分享,这个资源就越丰富,你会越富有。信任代理强调的是互联,链接内部团队,外部资源。连接改变了人性状态,去中心化。

传统的代理制是分立关系,相互制衡,以牙还牙,而信任代理讲究的是融合。信任代理是一些不以销售为目的,不施展高压手段的市场营销人员,利用网络真诚而人性化的做生意。他们对潜在顾客,同事等感兴趣,擅长沟通,使用网络更加人性化。

二、信任代理六大原则

原则1、成为自己的游戏的主人,为游戏起个不一样的名字,成为领头人。

原则2、成为自己人,网络上的信任大多数是通过小组组建起来的,通过一种归属感。

原则3、把自己当成放大器,利用你在另一个领域的优势帮助自己在另一个领域占得先机。用杠杆来放大科技、信息、或者任何其他事物,你的工作会增值很多倍。

原则4、成为网络联系中心,重点不是你认识谁,而是谁认识你。在试图卖出自己的产品之前,先和客户建立起关系,客户也成为品牌传播者。

原则5、做精通交际礼仪的大师,称赞那些值得被称赞的人,过滤抱怨的人。一定要主动出击,不然资源将被抢夺。

原则6、组建你的网络军队,与你的军队共同作战,而不是指挥,命令他们。组成群体,联合在一起,用互利战略完成我们无法独自完成的大事。

三、心得感悟

其实这本书里面是把目前的社交新零售用一个较高的角度来描述,知秋觉得里面的很多点子都是可以拆解的。比如原则一,是可以组建自己的团队,然后起自己的团队名称,那就是自己制定游戏规则。

那比如我们太空茶,也是自己制定了游戏规则,有自己的商学院,那其实下面的城市合伙人,也是可以自己组建团队。原则三,这点知秋更加深有感悟,比如知秋有好几年的销售经验,还学过写作,当过讲师等。那这些能力是可以综合运用在工作中,也就相当于一个杠杆作用,去增值工作。

其实传统企业的人,超级建议读读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的思维模式,和普通的企业思维模式完全不一样。作者:知秋

《见识》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见识》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美籍华人吴军写的《见识》是一本很现实的书,青年人如果读进去了并认真践行可以少走不少弯路。我年少时父母常对我说:“你搞好学习就行了,其它的事不用你管。”而我竟当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做的后果很快就显现了,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外出求学,发现自己完全是个傻子。对此吴军书给出的回答是:这种因为寒窗苦读所以觉得全世界都欠你钱的三观,早一天毁掉比晚一天毁掉好。现在的我早就知道寒窗苦读不过是成功的因素之一,社会竞争是一种复杂且长期的系统竞赛。如果我十八岁时读了吴军的《见识》,也许会少迷茫两个月。

吴军对工薪阶层的投资建议也很实际:投资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而不是股票。这和连岳的观点不谋而合,连岳认为:对工薪阶层来说,价格剧烈波动、快速交易的股票市场是个危险的地方,结局基本是亏了钱,赔了本职工作与心态稳定,和吸毒差不多。现在鼓吹“财务自由”的书很多,可我认为财务自由是一种奢侈品,普通人是不能从股市里打个滚就能实现的。所以不妨把目标定小一点,工作干好、有稳定的现金流、保持健康、教育好孩子,这些事稍作努力就能做到,也更能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这本书中关于伪工作的论述对我的印象最深。吴军认为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想通了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它们是伪工作。对于破除工作困境,吴军给出了三种方法:一是“愿景——目标——道路”,类似于《秘密》中的“要求——相信——接受”。二是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三是凡事做记录。关于工作,我最喜欢的还是龙应台在《给河马刷牙》一文中的说法: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相信好的工作会让生活质量更高,身体更健康,人生也有更多可能。

读了一些这类管理精英写的书,像是一稼的《美好人生运营指南》、黄征宇的《终身学习》等,这些人在本职工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写作、讲座、培训等其他方面也是全面开挂。这些优秀的人思想前瞻,行动力强,工作高效,言辞谦逊,善于接纳不同。他们难不成有命运女神的眷顾吗?还真不是。在提及命运时,吴军写道:但凡人的知识面稍微宽一点,交际圈子稍微广一点,了解事情稍微全面一点,命就会好很多。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活动中的幼儿》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幼儿读书笔记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