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我们仨读后感 > 地图 >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杨绛的一家子——我们仨读后感2500字。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杨绛的一家子——我们仨读后感2500字,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杨绛的一家子——我们仨读后感2500字: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钱钟书

近来闲来无事,觉时光一分一刻难捱,便想着找两本书看看。首先找了一直想看的李银河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未及看,突然想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也是我一直想要看的,遂又找到了《我们仨》。因为《我们仨》比较短,便决定先看。

一打开,便被吸引,一时竟无法停下。新一轮的降雨才过,气温降到了可以穿长袖的怡人时候,午后室温凉缓,困意也无,一个人静静地读着这则不算回忆录的温情故事,越看越停不下来。及至下班时候,竟然看到了尾声,到家匆匆做晚饭吃后,又接着看完了。并没有多少触动,只是有点压抑,常规地八点左右去散步,两圈后,突然下雨,便遂了不想继续走下去的心。回家洗澡,洗衣后,与董小姐通了一通例行的电话,写了两页字。感觉到困,没有等到董小姐的视频电话就入睡了,这一睡,竟然直接到了早晨接近八点才起床。

一宿无梦。早上到公司后,脑子里就开始慢慢回忆起昨日看的故事情节,情绪也一点点开始晕染了,但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突然地想看看别人对着本书的评价及读后感(这是近年有的习惯,看完一本书,自己心里有若干触动,不知如何表达的时候,就会去知乎和其他网络上看看别人写的评价及读后感)。看了几篇,内心的一些疑惑似有解答,但是还是想没有找到想要的感触。又百度了《我们仨》里的主人公生前的一些故事,以及该书诞生前后,这一家人的真实生活记载,心中慢慢明了这本书的脉络,渐渐生了悲戚的感触,脑海中一直回旋着“我们俩都老了”和“我们仨失散”这两章的情节了,情绪似是陷在了这两个梦中,抽不出来,又感觉非要抽出开来。

阅读第一章“我们俩都老了”的时候,就对杨先生描述自己的梦以及她和钱老的关于梦的解读心生莞尔,那时候还没有过多地了解这本书的前后,还以为一直就是这样温温暖暖地笔触,书写着她们一家晚年的各种平常事。

第一章最后一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成功地引起了我读第二章的欲望,哪知翻开第二章后,故事由日常欢乐的画面陡转,急急地催人往下读,甚至仿佛无形中有一种隐秘的力量号召着我快点结束这一章的阅读,好能知道这一章不过真是杨先生妙笔描绘的另一个梦,一个“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当我读完,杨先生笔下又是他们仨的温馨日常画面。

轻松的笔触突然被一个电话改变,一个通知钱先生必须去开的会,连杨先生都不能代替,也无法请假。初读的时候,我以为是某场政治运动,致使钱先生必须独自去“开会”,但是看着杨先生的叙述变得急切和彷徨,我的心也跟着悬着了。看到她们母女终于找到了钱老,还没来得及放松情绪,故事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压抑,虽然杨先生的文字没有过多着直白地述此后的种种泣血的场景,而是一直以描述梦的方式叙述。但是读着,悲切的情绪就是慢慢滋生了,特别是梦里梦。看到杨先生写到自己独自一人白日照顾着钱先生,晚间在梦里看到阿瑗的活动,阿瑗很忙,只有周日能来古驿道相聚。读至这里,心里还在想着:呀,终于还是要变得轻快了呀。

阅读第一章“我们俩都老了”的时候,就对杨先生描述自己的梦以及她和钱老的关于梦的解读心生莞尔,那时候还没有过多地了解这本书的前后,还以为一直就是这样温温暖暖地笔触,书写着她们一家晚年的各种平常事。

第一章最后一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成功地引起了我读第二章的欲望,哪知翻开第二章后,故事由日常欢乐的画面陡转,急急地催人往下读,甚至仿佛无形中有一种隐秘的力量号召着我快点结束这一章的阅读,好能知道这一章不过真是杨先生妙笔描绘的另一个梦,一个“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当我读完,杨先生笔下又是他们仨的温馨日常画面。

轻松的笔触突然被一个电话改变,一个通知钱先生必须去开的会,连杨先生都不能代替,也无法请假。初读的时候,我以为是某场政治运动,致使钱先生必须独自去“开会”,但是看着杨先生的叙述变得急切和彷徨,我的心也跟着悬着了。看到她们母女终于找到了钱老,读书笔记还没来得及放松情绪,故事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压抑,虽然杨先生的文字没有过多着直白地述此后的种种泣血的场景,而是一直以描述梦的方式叙述。但是读着,悲切的情绪就是慢慢滋生了,特别是梦里梦。看到杨先生写到自己独自一人白日照顾着钱先生,晚间在梦里看到阿瑗的活动,阿瑗很忙,只有周日能来古驿道相聚。读至这里,心里还在想着:呀,终于还是要变得轻快了呀。

但是时间在不停地流逝着,随着“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棵棵秃柳。”,,梦里的梦也开始变得“不复轻灵”,渐而“变得很沉重”。当秃柳绿成荫,阿媛住院休养了,后又开始化疗了,渐至进食困难、靠他人用勺子润湿嘴唇,后而“她直闭着眼睛睡”。终于,阿瑗再次来到了古驿道,甚至轻健地到船上与父母相聚,只是钟先生却叫阿瑗“回自己的家去”,阿瑗便“笑眯眯地放心了。她眼里泛出笑来,满面鲜花一样地笑”着回家了。梦里梦结束了。

“杨柳又变成了嫩绿的长条,又渐渐黄落,驿道上又满地落叶。”,钱先生终是从一程一程不停前进的船上消失了,杨先生终于回到了三里河的家,只是家“已经不复是家”,“万里梦”终于也结束了。而我却始终觉得这一切就是一个梦里梦,醒后依然是他们仨相扶相持的日常,但是杨先生再也没有着墨写她们从梦里梦醒来的情形,初读之,觉得非常遗憾,但是今天当我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后,才知道这就是他们仨失散的真实写照,只是杨先生选择了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来回忆这段悲恸的旅程。

不知是不是第二章给我太多情绪的触控,后面的第三章虽然杨先生平淡,叙述着她们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经历,读完也没有留下多少的印象。脑海里散散落落的画面是他们初到巴黎钱先生摔断牙、找房子、做早餐、杨先生学做红烧肉、剪虾须,初为父母的幸福日常、回国后的动荡生活一家人的分离与重聚以及艰难度日、阿瑗的从不被爷爷放在心上到得意非凡的“吾家读书种子也”的成长、特殊年代一家人的生活记录;直至后来经历半生动荡和沉浮,终于在三里河的四间房的寓所安顿下来了,有了一个家。一家人在新的时代中,不求名,平静快乐地生活的平常画面。特殊时代下,悲怆的生活经历,杨先生都是一笔带过,大概只有真正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蕴藏在这些看似“秀恩爱”、“秀幸福”的文字下的沉重。而我只是羡慕他们仨,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团结,并不在乎被秀一脸。

但是“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还在寻觅归途”。这些明明是最最沉重的死别,在故事的结尾杨先生用仿佛说别人的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戛然而止。

全书读完,内心隔日还难平复,心中对钱杨二老的敬佩又再生许多,希望她们仨在另一个世界永远的相扶相持,开心快乐地在生活在一起。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杨绛名著《我们仨》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杨绛名著《我们仨》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突然想起了在去年5月25号,105岁的杨绛先生去世,于是便有我看了她的《我们仨》。

《我们仨》是杨先生以一种陈述的方式,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了一家三口的快乐与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她的文字是简单朴实,却更能让人们体会到他们的家庭悲与欢,也更会让人们联想到自己的家庭从而产生触动,像我一样。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杨先生用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她描述了女儿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给我一种沉重的感觉,想到了自己因病去世的姥姥,脑中浮现的都是她卧病在床的身影,挥之不去;第三部分,应该说既是文章的结尾去恰恰也应该是故事的开始,用最平实的文字记录自1935年伉俪二人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最后直至他们相继去世。

杨先生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就这样用文字的形式呈现给了所有人,我感动在两人留学时的爱恋,感动在喜得爱女的激动,感动在一家三口困难时的互相鼓励搀扶,也感动在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杨先生的悲痛后的乐观。但我想,我最后其实最为感动的是一家三口平日的粗茶淡饭柴米油盐的生活。因为那像极了我的家庭,简单又平常。

5.25那天网友说“杨先生今天凌晨一点走了,一家三口终于在天堂团圆。先生一路走好!”往往击中我泪点的不是爱情,而是无私的亲情。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_读《我们仨》有感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_读我们仨有感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清醒地看到以前被我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我不知道杨绛先生先后目送唯一的女儿钱瑗和一生的爱人钟书离开世间后过着怎样孤独的生活,但在她92岁高龄时写下的《我们仨》,我却难以从中寻找到痛苦绝望,反而是从中透露的点滴温情与幽默让人羡慕足了这个学者家庭。

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她的他,是生活上的呆人。他不会打蝴蝶结,他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像孩子一样一手抓。到了牛津,一下公交车就摔个狗吃屎。这样的钱钟书,或许是无法脱离杨绛的存在吧。果然,杨绛生钱瑗后,在医院住院,钟书每次去产院探望,都是苦着脸,扮委屈状,惨兮兮地说:“我做坏事了。”

倒吓了杨绛一跳,赶忙安慰他:“怎么了?”

原来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然后第二天。

“我把台灯砸了。”

“不要紧,我会修。”

“我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

“不要紧,我会修。”

柴静曾说,宽厚不是容忍,而是把你放进我的心里。杨绛也曾骄傲地说,她很骄傲,她守住了钱钟书的呆气。杨绛对钱钟书的爱,钱钟书对杨绛的爱,或许就是彼此之间的相守,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正直风暴、生死离别……无论暴风骤雨,依然相濡以沫;无论阴阳殊途,依然难斩挚情。眼睛为她(他)下着雨,心却为她(他)打着伞,这就是爱情。

她的他,是文化上的巨人。他的她,是个文学上的超人。他们上演的不是绿叶配红花,也不是娇弱女儿与全能丈夫的故事,他不愿做她的陪衬,她也绝不做个躲在丈夫身后的小女人。在他的眼中,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她的眼中,他是最真的夫,最博识的学者。他才冠三梁,她艳压群芳。他们都是那么优秀,他们的告白不是嘶吼着我爱你,而是“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的情话,是“我们从此我们只有死别绝不生离”的厮守。这种爱情叫钱钟书和杨绛,学者的爱情,总是那么诗意。他们的爱情故事仿佛在告诉我:不要为了爱情去追求爱情,而是为了追求去追求爱情。而拥有这种觉悟的人,或许就得满腹经纶,心智超人吧。

史铁生曾说“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杨绛先生的天堂或许就是成了我们仨,她的地狱或许就是与“我们仨”失散。写《我们仨》中的杨先生已是形只影单,她说:“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在《我们仨》中仿佛难觅痛苦与绝望的踪迹,只是那压抑而来的淡淡的孤独与感伤触人心弦。当最爱的人离世后,杨绛先生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依然没有停歇,先后翻译《斐多》,写作《走到人生边上》等,可能这是一种排遣方式,但如此高雅的排遣方式又有几人能做到?知识是有重量的,能带着心一起沉下来。杨绛先生说:“我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走到人生边上,先生又说:“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该走了。”那种看透人生的淡定从容,是我们仨赋予的,也是知识沉淀的。

有人说,“我们仨”走了,后来便不再有“我们仨”。“我们仨”,三个执着在知识里的痴人,三个相爱厮守的性情中人,三个实在的平凡人。

最后附上一段摘自《我们仨》的语录:“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了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我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作者:郭幸妤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读至散文末尾,一种心酸化作干枯的藤蔓爬山柔弱的心田,久久不去。静坐了好一会儿,仍是不舍得合上书的尾页,瞬时,痛苦、悲伤、难过与凄然仿佛都随着岁月的积淀在杨绛先生那清澈的眸子里化作红尘中的平淡与安详。

人生如梦,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们何必去追求那功名利禄,何必去向往那荣华富贵,何必去在意那浮云粪土般的纸醉金迷呢?何不静下心,慢慢来,让如水般的平淡浸染自己的身心,平淡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没有惊涛骇浪,亦没有狂风暴雨,只是一叶小小的扁舟在和风里静静地数着阳光下碧水的波纹,简单又幸福。

让亿万颗心随时光跳动,打响岁月的节拍,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我们何不珍惜身边的爱人,品味生活的真谛,奏响生命的乐章,在彩云和琉璃里绽放最美的色彩,在人生的小路上留下最深的脚印!作者:方玉琼

素心_《我们仨》读后感


素心_我们仨读后感:

“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此为素心者也。”_题记

读完杨绛先生的92岁高龄所作的家庭回忆录《我们仨》,不免很是伤感。

我们仨,其实最是平常不过的。如杨绛先生所述,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两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可是,读完《我们仨》,却深刻觉得,这个我们仨,永远只能属于先生一家了。因为,任意一个个体的我们仨,不若能够像杨绛先生家这样,如此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如此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如此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出尘。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俩人都已年老,老人多梦,常梦分离的孤清。于是,杨绛先生做了一个历历如真的“万里长梦”,钱钟书先生无来由的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总是烟雾迷茫,五百步外就看不清楚;空气郁塞,叫人透不过气;路坎坷难走,怪柳嶙峋,九转千回。但女儿钱瑗,那个相伴相助的阿圆,带着妈妈,没走一步冤枉路的,找到爸爸。虽然是在古驿道上,虽然钱钟书先生病中,也算是合家团聚。一刹时,钟书先生久病未愈,钱瑗也病了,一家人,寻寻觅觅,聚合离散。在梦里,久病初愈的老人,深一脚浅一脚的跋涉在神秘的古驿道上,寻觅照顾着钟书先生的身体,夜晚又变成轻灵的梦,沉重疲惫的奔忙于各个熟悉的地方之间,空灵的搜寻病中女儿阿圆的消息。

书的开篇只为记梦,先生的文字平淡朴素。这让我很不明白的是,何来古驿道?为什么古驿道如此神秘曲折?为什么梦得如此深沉心伤?!为什么单纯的亲情中却弥漫着难以言表的沉痛忧伤?为什么这么单纯的一家仨,团聚这么难?先生说,古驿道上的警告,有“不知道的事,不问”,可我还是问了这么多。可以见得,身处古驿道中的杨绛先生,该有多么的茫然!

“万里长梦”的终结,“我们仨”在古驿道上相失,老人的眼睛,早已干枯得没有泪水。先生的心,从不断的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到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一齐流下泪来;再到经过痛裂、结痂,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石块,每跳一跳,就牵扯

着肝肠一起痛。我终于明白,杨绛先生是用梦幻文学的形式,讲述爱人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生前最后的一段时光。独女钱瑗,小名圆圆,虽生于乱世,却是可造之材。只是,世道无常,刘阿姨口中的钱老师,学生口中的钱教授,医生称呼的钱瑗,父母心目中的明珠阿圆,却因为脊椎癌早于父母谢世,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人。明知女儿不放心的走,明明万般舍不得女儿离开,钱钟书先生昏乱之中,说出了“叫阿圆回自己的家”的话,杨绛先生痛乱的捂紧痛得开裂胸口,还是安慰阿圆安心离去。

一年之后,重病的钱钟书先生下世,白发老妪送走白发老翁。相扶相持的“我们仨”,就此这么轻易的失散了。古驿道上原本艰难相聚的一家,只余下杨绛先生。譬如人生长恨水长东,一片黄叶,秋风凋零,乱石间飘落,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一路上都是离情。在空中打转,在空中零落。失去了家人的家,从此就不复成家,而成了名副其实的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平静而悲怆。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如此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瞬间潸然泪下。百岁老人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感同身受。

沉定简洁是杨绛先生作品的语言特色。于淡雅中,却有荡气回肠之力。平实朴素的语言中,有着百载沉积的智慧与本色。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先生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百岁的杨绛先生,我想,唯有素心兰才能与她般配。

何为素心?

“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此为素心者也。”

以梦幻文学的笔触,有着超脱凡尘般的仙思和诗意般的灵慧,然却生性静默、平和,托身于古驿道的幽谷丛林,经霜傲雪,更具历经世事的从容旷达之姿,如兰斯馨。

由此想,人生一世,早应如此,岁月有时,荣辱有止,低调生活,心静如水。

是以君子爱兰。作者:蔡胜君

相信《杨绛的一家子——我们仨读后感2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仨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