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警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人民警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民警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人需要一份“执着”
八月底,党校老师推荐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生动真实的故事吸引了我。事实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胜过一打枯燥刻板的说教。人民领袖不会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遂早晚捧读,手不释卷。青年习近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无私无畏的历史担当,充满着大智大情大理,给人以深刻启发和宝贵教益。
读罢,最触动我内心的是,在七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不断自觉形成树立人生理想、不断汲取知识、一心服务人民的那份“执着”。对于我而言,最大的读书感悟和收获也正在于此,使我在十多年警察生涯的反思中增添了一份自豪,更为我日后的职业道路增添了强劲动力和目标指引。
做好警察这份职业,需要对人生理想的执着。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时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锤炼了他“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怀和品质。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位深深扎根于农村、扎根于农民的朴实青年,看到了一位胸怀理想、执着追求的壮志青年,看到了一位忧民之苦、感时之艰的大爱青年。正是这七年的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刻苦锻炼,习近平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那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的“有追求”,正是体现在“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为党担当”这三个方面,这也是他“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一人生理想的内涵要义。结合到警察这份职业,入警誓词中有一段话:我愿献身于崇高的人民公安事业,为实现自己的誓言而努力奋斗。可以说,不管环境如何改变,时代如何发展,这就是我们的职业理想。这份理想是厚重的,是一代代公安人矢志不渝传承的。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我们始终坚守着忠诚。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长期以来,我们公安队伍始终不辱使命,无论是在反恐防暴的前线、对敌斗争的战线,还是维稳安保的一线,都能够坚决而出色地完成使命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19日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时指出:广大公安英雄模范身上体现的忠诚信念、担当精神、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是写照。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我们始终坚守着付出。付出在日常的执法办案中、巡逻防控中、社区走访中,虽然不显山、不露水,但在这些平凡的岗位上,我们“白加黑”、“5+2”,节假日难有全休,“群众过节,公安过关”就是真实的写照。
做好警察这份职业,需要对刻苦学习的执着。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在村民的记忆中,习近平当年是一位“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读的书籍涉及了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军事等多个方面,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读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读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和重点;读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读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 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做好新时期的公安工作,更加需要我们有着刻苦学习的这份执着。要在工作中不断求知。在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犯罪的形态、领域、手段都与传统的认知有着千差万别,原有的知识储备在形势变化中已经不再适应发展的需求,不学习就会出现“知识透支”“能力恐慌”。要在工作中不断求真。养成辩证的思维、整体的思维和系统的思维,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阶段去思考问题。比如我们的群众工作,在新形势下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的需求多元了、诉求多样了、表现形式也复杂了,我们出现了不会做群众工作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探究其中的原因,从公安内外两个角度去研究解决,只有问题本质搞清楚了才能够找到突破口。要在工作中不断求精。特别是在犯罪的职业化、智能化趋势下,如果做不到警务的科技化、信息化,做不到技术的高端、手段的创新、技艺的精湛,那我们就无法适应打击犯罪的形势要求。
做好警察这份职业,需要对全心为民的执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总书记当年“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经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决心与信念。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这七年,他在这片黄土地上同乡亲们打成一片,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一起建沼气池,一起吃玉米“团子”。他后来深情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人民警察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要求,是国家性质的必然。从本质上讲,公安工作就是群众工作,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但与我们老一辈公安人相比,当前的公安群众工作有所弱化。这与社会观念的变化和公安工作模式的转型有着很大关系。但“融入群众雨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新形势下,我们更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宗旨,想人民之所想,为人民之欲为,以体现公安工作的社会和历史价值。
学有所思,更需立知立行。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队伍的十六字总要求作为自勉: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平老早就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40多年前与习近平一同插队的北京知青如是说。“近平读书有‘书瘾’”,梁家河的村民亦如是说。事实上,青年习近平酷爱读书,这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受访者们的共识。
作为一部再现习近平总书记在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的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披露了大量关于他在梁家河插队期间读书学习的经历。这些经历生动反映了青年习近平克服重重困难,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交流、注重实践的品质。受访者们共同的结论是,习近平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与他长期坚持刻苦读书学习分不开。
当读到去文安驿接知青的村民们对习近平的两个“死沉死沉”的书箱记忆犹新的时候;当读到他们的知青窑洞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的时候;当读到知青们想出去蹭饭,他不为所动,说“你们弄到吃的,给我带回点来”的时候;当读到他晚上凑近煤油灯看书,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时候,对青年习近平的读书生活,每一位读者不可能不留下深刻的印象。梁家河的老支书说:“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
青年习近平阅读的涉猎面非常广。他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比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还下功夫啃《资本论》,写了18本笔记;他对历史著作涉猎很多,特别对中国经典古籍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他读过的外国名著也非常多,在2015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一口气列了那么多名师大家,这些人的作品他都是实实在在读过了的。另外,他还读了不少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所以,他号召领导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号召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读点历史,都是他的经验之谈,很大程度上源自他青年时代读书学习经历的深刻体悟。
读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甚至是更重要的学习。青年习近平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遇到新鲜事就要刨根问底,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以办沼气为例,在担任梁家河村支书期间,他从《人民日报》上了解到沼气的重要价值,尽管兴建沼气是一项全新工程,技术难度很大。但他毅然赴四川学习办沼气的技术,回来之后结合延川当地的气候研究施工,推动梁家河兴建起陕西第一口沼气池。
实践表明,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发挥长远影响。后来,习近平同志在各个领导层级和领导岗位上,都号召大家读书学习。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五年间,更是多次直接讲到读书,甚至为学员开列书单。他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专门就全党的学习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今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很多,不论是新出现的问题,还是改变了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加强学习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我们都应该响应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的号召,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最近我阅读了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受良多,我想就书中内容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第一篇采访实录刊出后就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于8月17日首次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了消息,引发购书热潮,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
本书共19篇访谈,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采访了29人,选用了76幅珍贵照片,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时期在苦难中成长奋斗的经历,也展现了他如何坚定信仰、树立正确人生观、塑造崇高政治理念、培养坚毅顽强奋斗精神的内心历程。可以说,插队的七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对其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一,艰苦的农村生活让总书记真正走入百姓当中,深刻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国情,体会到了社会最底层民众的辛酸,从此将自己的生命与广大群众紧密相连,产生了与老百姓深厚的感情。“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插队到农村后感受到农村落后、村民生活艰苦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里讲到几年中过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 “思想关”。知青身上被跳蚤咬的都是大肿块,抓出一身血;一到青黄不接的时候,村里的妇孺老幼就走到铜川、西安,沿路乞讨。人们每天吃野菜团子、黑米糊糊,因缺少柴火,连烧饭都有困难;为防麦穗散落,担子不能触地,“5里山路,挑着麦子,经常要走一个小时,那也算是快的了”;作为“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之一,在面临亲人离散、同伴相继返乡的一系列困难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承受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在漫长的时光里,是老百姓手把手教会了他如何生存,照顾他,让他懂得无论何时“离开老乡,共产党员一天也活不了”。总书记曾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所以,他当时常称自己“是个普通的农民”,也常说“我们老陕”如何如何。在多年后他曾深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我认为“这里”不仅是指梁家河,也不仅是指陕北大地,而是指中华民族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龙的传人。总书记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心永远和百姓在一起。
第二,时代赋予的苦难际遇锻造了总书记不怕吃苦的坚韧意志与拼搏向前的奋斗精神,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机缘。习近平总书记不怕吃苦,从最初的6分、8.5分到挣了10分,那是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之后,他在担任村书记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带领村民挖水井、打坝、办沼气、种烤烟、办缝纫社、办夜校、开代销店、办铁业社、搞河桥治理等等。面对这些苦活、累活,他永远都冲在最前面。在最寒冷的天气里,他冒着被砸的危险跳进混杂着冰渣的土坑里挖井;为了改变农村没电的困境,他一遍遍给村里观念守旧的老人做思想工作,跑到四川去学习,站在漆黑的沼气池里挖水掏粪,终于成功办起了沼气,为百姓带来光明与温暖。现在中国的条件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可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丢弃于困境中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使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屈辱艰难的昨天,也必将带领人民开辟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第三,陕北人民善良、淳朴、厚道、豁达的性格特质、家风的潜移默化与延安的红色历史文化让总书记产生了为老百姓做更多事的初心,塑造了崇高的政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延安人民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大家都说:“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当初,习近平总书记因为家庭政治原因在北京深受排挤与歧视,可是善良淳朴的的陕北人民无私地接纳了他,认为肯努力干活的就是“好后生”,还推荐他入团、入党。因为他做事公道、有能力而委派他担任村支书。因政治原因,他是最后一个走的知青,而那个时候“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开始形成了,他主要想的就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后来他无论办大事小事都是以“为老百姓办实事”为初心,拥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和“解衣推食”的精神。总书记曾说过,陕北7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这个初心和政治理念是总书记于实践中得到的真理,是我们青年人生中必须要扣好的第一粒“扣子”,也是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动力源泉和指明灯,永不过时。
第四,在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里,总书记坚持学习,博览群书,提高了文化素养,培养了发散思维,为以后的从政提供了知识储备,也提高了办事处理能力。村民梁玉明说:“社员抽烟有‘烟瘾’,近平读书有‘书瘾’。”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梁家河时,只带了两个旧箱子,里面装满了书,无论多么忙碌,多么疲惫,他都会抓紧时间阅读书籍,如政治、哲学、历史、中外文学类等等,阅读种类之多、范围之广,让人敬佩。这使得他在后来的政治决策中总有先见之明,有主见,不因当时的社会环境、多数人的看法而动摇。书中多人提到他晚上凑在煤油灯下看书,把脸都熏黑了,在当时蔑视知识分子的情况下,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呀!现在的共产党员就更要发挥带头作用,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对事物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多方面比对分析 ,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与思维能力,为群众谋福祉。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动了我、激励了我,让我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是怎样由一名懵懂迷茫的少年成为能独当一面的百姓干部,并最终成为党的总书记。我认为,无论是共产党人、领导干部,还是人民群众、普通百姓,都可以从中汲取正能量,成为更好的自己,为社会、为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心得体会精选
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土木工程学院 吴小静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访谈录,刚开始是在“河西学子”连载的时候看到的,当时我看了有六章。后来褚书记为我们共享了pDF版本的完整版,共360页,我断断续续看了有近三百页,当然有些章节是跳读的,对于整本书不同章节有个人偏好。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对曹谷溪老先生的访谈--“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还有“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等章节。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感悟:
第一、当代青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不向困难低头的顽强意志
曹谷溪老先生提到了习近平的“难”。他说习近平与其他知青一样都经历了一个从相对优越的城市到贫困农村,从无忧无虑的学生到辛苦劳作的农民这样一个巨大身份的转变,本来就很难,但与其他知青不同的在于他的身份,由于受到其父亲“问题”的牵连,习近平在许多事情上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比如他的入党问题,比如他立志为改变陕北老百姓生存境遇和生活状态所做的一些实事和努力,在当时都不被认可,甚至还要面对不公的怀疑和打压。这对于一个不满16岁的年轻人来说,习近平承受的思想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我不禁回想了一下我的16岁,我的16岁在做些什么呢?在应付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还有,努力压抑自己因为一个帅哥的小纸条而小兔乱撞的心……为此我很汗颜也很惭愧。试想一下我如果遇到习近平这样恶劣的生存境遇和巨大的精神压力我会怎样?真的不敢想。然而,习近平没有消沉,而是“在困境中完成了从一个迷茫的中学生到一个胸怀为民谋福利的远大志向和抱负的热血青年的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我想,这与习近平小小年纪就已经胸怀“为百姓办实事”的理想和抱负是分不开的。我当辅导员已经近五年时间,我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常常会有很多的困惑,其中最难的一点是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过程中的无力感。因为不管是个别谈话谈心还是对学生干部的集体教育,我在大多数的同学眼中看不到那种渴求进步和积极向上的光芒,那种各方面都要求积极进步并且目标明确、干劲十足的学生是有,但是并不占大多数。而我们开展的这样那样的活动似乎激发不了他们很浓厚的兴趣。读了习近平的故事,我觉得究其原因还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许多同学在进入大学之前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之后的努力方向是什么却模棱两可,甚至专业都是父母给选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干什么,更加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理想,所以他们没有动力,没有方向,得过且过。作为辅导员,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地帮助和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做好职业规划,不负韶华,努力奋斗。
第二、要多读书,勤思考
在整本访谈录中,习近平有一个可贵的品质被多次提到,就是爱读书。“习近平几乎视读书如吃饭、饮水一样必不可少,是每天重要的生活内容。”“习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与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田间锄地,休息时间都在看书。”“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近平痴迷在阅读和学习之中,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当时,我并不觉得什么,现在想起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塌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习近平从年轻时候一直持续至今的这种积淀,造就了他的理论素质、道德素养和人生格局。再反观一下自己,工作时间疲于应付琐碎日常,别说是创新工作思路,就连常规工作都很少静下心来总结和反思;下班时间更是鲜有阅读的时间。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与思考,更是少之又少。而我们面对的大学生群体,又是认识和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一类群体,如果我们不能加强大到国家方针政策,小到互联网+、智能App等知识的学习,就无法跟上他们的步调,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更谈不上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了。所以,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我们没有理由懈怠。
第三、作为一名团的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习近平在赵家河搞社会主义路线教育时,坚持以身作则,要求群众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与农民一起修梯田,打土坝,自己翻修建成了赵家河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到梁家河担任支部书记后,为了让村民利用沼气煮饭、照明,习近平克服困难带领村民修建沼气池,“在修建沼气池过程中,习近平既是指挥员又是技术员,遇到的困难都由他来解决”。他的这种实干精神影响和感染了许多人,同时也团结了群众,赢得了民心。我们做学生工作也当如此,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给学生定的制度自己首先要严格执行,努力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凝聚学生。就像我刚入职时我的第一任领导,她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时常影响和感染者我,使我终生受用。在此我想借机对她说一声谢谢。
第四,要有德性,宽厚待人,真诚善良
记得于丹曾讲到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志,其中一点就是要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习近平就是这样一个善良又仁义的人。习近平到农村后,为人宽厚老实,待人诚恳。能够对一位素未谋面的农村过世的老人,一位老党员的母亲,恭敬地吊唁祭奠鞠躬;对智力稍有缺陷的“灵娃”的宽容;在担任梁家河支部书记后,为方便百姓的生活,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和磨坊;包括后来他一再强调的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都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努力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做实事,做好事的具体表现。这就是一种真正的心系群众,为民着想的民本情怀。我们没有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的格局,但至少应该心存仁义之心,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位学生,用心关爱学生。
以上就是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几点感悟。我认为,这种访谈的形式,对于帮助我们更直观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总之,这本书值得我们细读,反复读。
品知青岁月 尝百味人生
教师教育学院 张晓娟
近日,大家都在品读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一字一句,一章一节都深刻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时期的成长历程和学习精神。而处在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吃苦耐劳、勤奋上进、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勤于学习的精神,不断提高工作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或许是他最难忘的经历,因为在那里,他体会到了以前没有体会过的生活方式,他在那里修过窑洞,建过大坝,为老汉拉过车,也为村民找过猪,但是他从来没觉得辛苦,也从来没有抱怨过,因为那样的时光和经历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人生的味道,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在那样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依然坚持学习,这让我觉得震撼。现在的我们生活在幸福、和平的环境里,我们就没有理由放弃学习。作为教师教育学院的辅导员,我深刻体会到了学生工作的重要性,教师教育学院学生人数多,工作任务比较重,工作难度较大,但是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四年多来,我从各位老师和学生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在与学院的各位老师接触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了作为教师,我们的初衷就是为学生服务,这让我觉得工作是一件圣神的事;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再一次体会到了学生时代的气息,学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我的工作内容,他们的坚持与对梦想的执着让我感动和惊喜,这让我觉得工作是一个收获幸福的过程。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不断克服自己生活中的消极情绪。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生活的那段时光让他十分珍惜和怀念。他们在那里吃不习惯、睡不习惯、住不习惯,就连上厕所都不习惯,还被跳蚤骚扰,可是,不管生活条件多艰难、窘迫,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都没有放弃过,他比其他人更懂得生活,也比其他人更积极和乐观。他并没有觉得自己生活的多不如意,反而为梁家河的村民做了很多事。他深入群众生活,深刻了解和感受了人民生活的疾苦,同时也增进了他与当地人民的情感,这样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领悟。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争,没有硝烟,没有疾苦的环境里,但是有时候也会抱怨节奏过快的生活,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学会生活,静下心想想,生活其实很美好。在教师教育学院工作的这四年里,我经历了很多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比如,半夜送学生去医院,并在病房里守着;还有学生因为家庭情况休学,我耐心为他们分析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还有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想转专业,我也会认真了解情况后,适当地给他们一点意见或建议……工作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事情,遇到了很多喜欢闹事的学生,但是也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遇到了很多很优秀的学生,不管是怎样的学生,怎样的事情,都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这些生活经历给我的不只是工作经验,更多的是快乐。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勤于工作的奉献精神,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当村支书的那一年,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那个贫苦落后的小山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不断地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经验,沉淀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勤于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在教师教育学院工作的这几年,在负责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会为学生上就业指导和形式政策课。上课期间,我会发现学生基本不太注重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该做什么,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我觉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热爱生活。我会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并用充实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用丰富的实践经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努力成为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才。他们是历史的接班人,而我是培养历史接班人的其中一员,我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用自己的力量去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看到了一个心系百姓、勤奋上进、吃苦耐劳的国家领袖的成长历史。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是在不断学习和不断成长中度过的,他在黄土高原上品味知青岁月汗水,在梁家河体味人生百态。而我们更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怕吃苦、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实际、克服困难、脚踏实地,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每一天的生活。
“近平在困境中精神得到升华”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教师教育学院 邓行行
这一段“七年成长”之路,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路”,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位大国领袖的成长历程。书中有他忠于理想、忠于信念、忠于人民的责任担当;有他不畏困苦、不惧艰难、不怕吃苦的傲人精神。虽先后十次递交入党申请书遭拒,但他仍然坚持要“以身许党、玉汝于成”;虽肩挑两百斤的担子,但他从来都不换肩,一路直上;虽身处陕北农村,但他从未放弃读书与思考。
七年的知青岁月,他从同去陕北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成长为如今党和人民心中,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一国领袖。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自己的脚步,去亲自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最终,从梁家河这一“学校”荣耀毕业。用自己的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从伟人的奋斗历程中,回望自己的成长,同样也可以获得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我是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的大三在校生邓行行,来自天水市武山县的一个小村庄。在我尚且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脑癌晚期,最终失去了陪伴我成长的机会。在她生命的最后,将我托付给了外公外婆。从母亲逝世到我成长的二十二个光景里,我便从未与父亲谋过面,他与我断绝了关系往来,并再次成立和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直到我十九岁的那年,村里给我发了孤儿证,我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
从初进学校接受启蒙到二十岁进入大学,这些年外公外婆抚养我成长的路,并不平坦。曾因为家庭经济的局限,外公亲手将锄头交到了同样年幼的小姨手中,而将崭新的课本交给了我。因为他觉得我已经失去的太多,不能再让我失去与同龄人可以赛跑的那条线;2013年,我高考失利。面对高额的补习费用,我走向了外出打工的道路,在外打工一年后,用自己挣来的钱进入补习班。通过补习班这个跳板完成了漂亮的一跃,纵身一跳,跳进了河西学院美丽的校园里。这个大学,我虽然迟到了两年,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来了。
一直觉得自己是难得的幸运儿,但我知道,那些所谓的岁月静好,是有人在为我负重前行。是一直默默支持和鼓励我的人、是不断进步的社会和安定的祖国,将我生活中的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前些日子,老师问我:有没有勇气,将自己的成长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说实话,当时的我是没有的。一个无独有偶的日子,机缘让我看到了七年知青生活中的习近平、让我遇见了困境中永不放弃的习近平总书记。是他的故事给了我砥砺前行,直面困难的勇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用七年的时间,给了我们关于青春的答案;而此刻的我想用自己的力量,给在座的每一位直面挫折的勇气。
在我们成长和奋斗的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会有悲伤,我们虽处优但决不能养尊,虽受挫但决不能志短。我们要永远记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干在实处、学在前列、用在前列、走在前列。”,这也许就是我党,为什么能从强大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答案;这也许就是我国,为什么能从繁荣走向昌盛,从羸弱走向富强的原因。
我相信, 一个用善心去行走世间的人,会流传千年,永世安;一个用善行经营的国家,会昌盛万年,永不衰。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土木工程学院 芦阳
“无论何时各地,坚持学习和思考”是读完全书后对我触动最深的一句话。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陕西梁家河,在呢个“上山下乡”的年代,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上山放羊,揣书,把羊栓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田间锄地,休息室,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没有觉得农村的那七年时光荒废了,很多知识基础是那是打下的”。
反观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学生干部,在学习方面,深感惭愧,自以为不如。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其次是“干部”,是帮助老师为广大同学服务的。而作为一名学生,当以学业为重,但自己确实没有做到。上课不认真听讲,考前不积极复习,即使挂科了也安慰自己还有补考。现在想来,着实悲哀。是的,我们不同于其他同学我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工作上,处理着各种各样的事,有时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周末。于是我们心安理得的把成绩不好、挂科怪于这些工作,殊不知在这种心安理得中我们沦陷,失去了一个学生的本心。
现在的我已经大四了,一路走来,实属不易,且不说工作做了多少、做得如何。但学习成绩确实是自己的短板,提及心痛。自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惭愧不已,深感自己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虽然留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是我还是改过自新,改变之前的学习状态,多读书多思考坚持学习。古人云“朝闻道,夕可死矣”无论何时各地坚持学习和思考让我受益匪浅。可能毕业后自己就不再是学生了,但是学习永不停止,以后的路还长,在未来的路上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要坚持学习和思考。发扬“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精神。
最后,敬告自己,坚持学习坚持阅读坚持思考。相信会让自己受益终身的。
审计干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细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生动地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七年里,他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山村的落后面貌,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老乡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也为广大青年干部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在以下四个方面感受深刻:
一、锤炼党性,坚定信念
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笃定理想信念,为人民做实事。七年里,他扎根黄土高坡,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将青春燃烧在这片土地上。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七年的知青岁月让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使我拥有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身置于群众中,会使我感到非常踏实,非常有力量”正是这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辛、砥砺,培养了青年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青年习近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垃煤、拦河、大坝,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这些都是坚定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事业必胜信心的集中体现。
通过学习,自己进一步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追寻真理、脚踏大地、植根人民的成长历程,进一步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新时期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觉行动,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心。
二、为民情怀,以民为本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是与民同奋进、为民谋实事的七年,集中展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这七年岁月里,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知青习近平始终与群众生活在一起,一块吃、一块苦、一块干,村民接纳了习近平,帮助了习近平,村民的质朴和善良感动了习近平总书记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同样,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着乡亲们,用自己的奉献回馈着老百姓,梁家河的乡亲们至今还感念着支书习近平,“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人民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追寻,作为审计干部,更要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线,用好手中的权力,在工作中践行为民意识。
三、善学善思,勤于修身
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善学善思,笃学不倦勤修身。“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从梁家河窑洞到清华大学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翻阅整本书,发现受访者提到最多的字眼之一就是“读书”。“他带的两个沉甸甸的箱子里装的全都是书,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晚上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
审计人员要自觉养成读书的习惯,学习“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精神,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血液里,融汇在行为中,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审计工作涉及的领域广泛,需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相比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我们现在正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读书更应成为我们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审计改革、计算机审计等对我们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干部必须时常反思检讨,看看学习上是否太过放松、思想上是否太过安逸,时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方法,锻造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
四、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当好人民的“好后生”。他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当了村支书后,带领群众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办磨坊、打淤地坝等,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实实在在诠释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上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
审计干部作为时代的一份子,也应该找准位置,立足本职,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美好乐章。
陕北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真正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这片黄土地,融入了中国最基层的农民群众中间,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也建立了与人民群众难舍难分的感情。他始终坚持以百姓为中心,时刻牵挂群众,不止在一个场合讲到“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正是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人民情怀,使得他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思想,贯彻到国家的各项重大部署发展之中。
作为审计干部,我们要怀愚公之志,尽担当之责,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光芒。立足岗位,踏实作为,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斗志,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勤于实践,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推动者。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顶得上去,豁得出去,以出色的审计业绩让党组织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近日,在***学习以及团支部带领青年团员的学习中,深入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书中被访者细致地描述了当年生活的场景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深受教育和感染。
从“过四关”到建沼气,我们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从一个学生娃到成熟的青年干部的成长历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一段。我们知道,知青岁月,那是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有苦有泪,也有成长和历练。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尽管未曾经历过那段特殊的时期,相反的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美好时代。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和成长空间,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社会矛盾的激增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成为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可以带领我们走出困境的指路明灯。这本书非常深刻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即使在最艰苦,最简陋的环境中,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与思考。对理想的追寻,对信仰的笃定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基层青年干部,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立足岗位、主动作为,要敢于吃苦,勇挑重担,时刻不忘学习和思考。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篇一)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画面感很强,语言生动朴实。书中每一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经历故事都栩栩如生,可读性强,感染力强。很多故事让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事实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胜过一打枯燥刻板的说教,书中没有一句空洞的口号,更多的是在亲历者闲话家常中展露的历史细节,鲜活还原了一位深深扎根于农村、扎根于农民的朴实青年,看到了一位胸怀理想、执着追求的壮志青年,看到了一位忧民之苦、感时之艰的大爱青年。正是这些苦难的经历,才铸就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卓尔不群的领袖魅力。深切感受了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了。读完之后再回过头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事关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一下子变得更为清晰明朗、可信可学了。特别是对帮扶工作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是进一步增强了帮扶的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帮扶作用,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工作队伍”。作为董山村帮扶工作对队长兼村第一书记,在看到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梁家河村大队党支部书记时,带领社员打坝,建沼气池。想到我县正在大力推广的金银花种植。同样,当时梁家河的社员对沼气池的认识和现在董山村部分贫困户的认识一样,也是因为都是新生事物,以前没有接触过,担心到产花期没有劳力采摘,都不愿意种植金银花,通过和乡村干部一起走访入户、播放金银花种植采摘教学光盘,彻底消除了贫困户的各种疑虑。9月8日,在董山村金银花种植到户摸底会上,60户贫困户现在已经上报了200亩金银花,户均达到3亩。金银花产业在贫困户达到全覆盖。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职责任务。作为董山村帮扶工作对队长兼村第一书记,深感责任重大,扶贫任务重。在全面走访的过程中面对面为贫困户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同时摸清了各贫困户家的家庭情况。董山村现有建档立卡户60户,做出了村级脱贫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计划。面对贫困,驻村帮扶工作队及村两委,在严格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的同时,通过和贫困户拉家常,了解他们的致富需求。现在董山村贫困户养牛户达到50户,金银花种植户均3亩,通村道路全部硬化,村级光伏发电已经并网发电,村级养殖合作社牵头建设的集体牛厂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底可以引牛养殖,年出栏量达到40头。
三是进一步加强自我管理。8月23日,根据工作需要,我被调整为董山村帮扶工作对队长兼村第一书记,27日,由县委办分管副主任带领部分帮扶干部积极和寺子川乡党委及董山村两委衔接扶贫事宜。在董山村开展工作以来,能够严格按照“四个一”管理办法,吃住在村,服从派出单位和寺子川乡党委政府的管理。切实履行帮扶工作队队长职责。为董山村的脱贫事业贡献力量。
(篇二)
十一国庆难遇中秋,扶贫期间稍作停歇,回到了老家,感受农村的点滴变化,品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体味总书记苦涩而充实的青春故事。
知青朋友王燕生那句“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没有人天生伟大”让平凡而普通的我感受至深!
每一个党的干部,无论是普通一兵,还是高级将领,无论是终生基层,还是不断提升,都有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里面的苦辣酸甜、悲喜恼怒都只有自己去经历和感悟。每一个人都是在磨炼中增长阅历,在锻炼中积累经验,在历练中成就自我,在修炼中遇到机缘,或不断升迁发挥才干,或不断璀璨成就美名,或不断充实变为不凡,或沉沙折戟一世英名化为乌有,或锒铛入狱一身前途戛然而止。无论是化为乌有还是锒铛入狱,或许都是那个年轻时代的你,因为学习不够、体验不够、修为不够、体悟不够、经历不够埋下的伏笔或根源。
总书记年轻的时候,在知青、在村民、在朋友的眼里和心里,他就有了家国情怀,有了桑梓感情,有了人生动能,有了成才行动。他能一干七年只为乡亲,既来之则安之努力带头过“四关”,他敢于学习,敢于实践,从小事做起为平凡而努力,从村民考虑为小事而不怕劳苦,从一个学生知青变成了陕北人民的好后生,与黄土地心连心,在现实困境中能为群众做实事,不断学习服务群众的知识、方法和能力!他踏实肯干,吃亏纳福,融入民众,真心为民,办事公道,不忘理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那点点滴滴真的让人感动和钦佩!
想想自己的实际,也是基层但比总书记知青岁月的条件真的好很多,我们在爱党爱民、服务群众、关注三农、扶贫攻坚、基层党建、乡村发展等方面有太多可以努力的方向,我们自己又真正做了些什么?做成了什么?老百姓拥护不拥护?数年之后,能不能也有老百姓给自己一个“好后生”的评价呢?也许,这一句“好后生”的评价会温暖和激励自己一辈子做一个真心为民、真心爱民、真心做事的普通党员,在基层安心做事、踏实肯干,不怕困难困苦,公道公平地做点什么,至少做到爱党为民不枉此生
(篇三)
为进一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领青年干部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号召广大青年干部为民服务的模范作用。近日,马营镇党委组织全体镇干部集中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全镇范围内掀起了学习的热潮,在党员干部与青年干部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本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这是一部青年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经历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励志教材,为当代青年干部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同时指明了青年干部要树立正确理想、坚定信念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路径,对落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有着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源头,从侧面更加深入了解我们的领导人,重温总书记当年那段艰苦岁月中吸收精神营养,为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内容。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能坚定青年干部理想信念、锤炼青年干部党性修养,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干部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今后工作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于青年干部增强“四个意识”,更好地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切感受到了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在对接现实中,认识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事关长远的发展战略。也展现了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是广大青年干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奋发图强、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更是历史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忠诚维护核心的 “模范”读本。
在本次学习中,感悟甚深。一是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一定要立足本职,踏实作为,为更好地在决胜全面小康、塑造美好形象、实现振兴崛起的进程中建功立业、展现风采。二是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培养坚定执着的信仰追求。三是要把练就过硬本领作为立身之本,培养务实担当的实践品格。四是要把勇于创新、勇于创造作为不竭的动力,培养敢为人先的奋进精神。五是要把锤炼高尚品格作为人生底色,培养以身许国的浩然正气。六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结合起来,要加强理论研究,把学习工作与研究工作结合起来。七是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提升“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把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努力不断塑造美好形象、逐步实现振兴崛起贡献青春力量,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篇四)
习近平同志曾经讲,七年的知青岁月带给他两点最大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可以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如何在艰苦的实践锻炼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所以,我觉得每个共产党员和青年人都应当读好这本书,从书中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同时七年的知青岁月是火星四溅的炼钢炉,正是这段艰苦的生活历练,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逆境中前行的精神,在重重困难中披荆斩棘的魄力是所有青年人的榜样。阅读该书,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能使我们进一步从中汲取推进各项伟大事业力量,凝聚共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行。
(篇五)
“打牢基础,才能盖起高楼。”第一粒扣子,是人生的起跑线、基准线,也是一条底线。如何建立最初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成长中不可回避的“重要一课”,谁也不能跨越,也无人可以替代,唯有迎头而上、勇敢经受,方可砥砺初心、愈战愈勇。这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和深刻启迪。
发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数千万城镇知青奔赴农村和边疆,从相对优越的城市到贫困农村的生活转变,从无忧无虑的学生到辛苦劳作的农民的身份转变。面对这种始料未及的巨大蜕变,许多人视之为人生的磨难。习近平就是这众多知青之一,所不同的是他又是其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正是在这种艰难困苦中,习近平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课”。
磨难中勤于读书学习。去插队时,习近平的两个行李箱装的全是书。他把读书学习作为丰富艰苦生活、充实精神世界、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无论是田间劳动间隙和晚上的零散时间,还是秋收秋种以后“冬闲”的大块时间,习近平始终坚持捧书而读、爱不释手。书籍涉及中外历史、政治和文学名著等。那时候,他到处找书、讨书,有时为了借一本书,要步行几里路,看完再给别人送回去。这在当时把知识分子说成“臭老九”和“读书无用论”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大环境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有很多知青由于困于眼前的苦难,加上为今后的前途忧虑等,或放弃了读书,或无心读书。习近平却自甘寂寞、勤学不辍、乐此不疲。七年时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积累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支撑着他在艰苦环境中一路走来。
磨难中勇于吃苦耐劳。陕北高原、黄土高坡、缺水无电,窑洞、毛驴、白羊肚手巾……给人的印象无疑是“苦”和“穷”。抢收庄稼、抡锤打桩等苦活累活脏活险活等,从心理到体力都超出了很多知青自身的承受能力。习近平也从起初的被动参与,到逐渐的主动接受。先后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为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梁家河村民刘金莲讲述的一个片段感人至深:“近平从村里往地里挑粪,那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层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脱下来,垫在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也不用垫衣服了。”随着对人民疾苦的直接感受,习近平不仅不把吃苦受累当作一种“负担”和“愁事”,反而却以苦为乐、苦中作乐。心态的转变、诚恳的劳动,使他能够深入地了解农民、了解农村、了解当时的国情,也使他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脱胎换骨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磨炼出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
磨难中乐于为民做事。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对人民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知青七年,习近平做过赤脚医生、记工员、农技员……无论哪个岗位,他心中想的就是为老百姓做实事。他带领乡亲修梯田、打地坝、修路种树、打大口井、办识字夜校……还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建成了当时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就连旧厕所他也动手翻修。当时农村的厕所不分男女,听见外面来人,咳嗽一声,来人就避开了。长年累月,老百姓都习以为常。习近平却主动自己动手改造,建成了赵家河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既解决了难言的尴尬,又引领乡亲们逐步走向文明的生活。由于他既不甘平庸、善做实事,又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找他这个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商量。多年后他感慨地说,陕北七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习近平始终以自己的实干苦干带领群众不断过上好日子。为此,他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感,也奠定了他朴素的群众观念。
磨难中忠于理想信念。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知青的最初生活,习近平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比较孤独、迷茫,没有长期待下去的想法,不过是怀揣一个简单的信念,听毛主席的话“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随着在革命老区的所见所闻,随着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愈益加深,随着日复一日艰苦生活的磨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他不断校正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越来越清晰——要为人民做实事!之后,虽然一起插队的知青,有的招工,有的入伍……陆陆续续离开了农村。习近平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仍然该干活干活、该读书读书。为了入党,他先后写过10份申请书,执着的追求,终于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且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经过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曲折经历和实践积累,他严以律己的过硬作风、务实创新的意志品质、为民服务的真挚情怀、复兴中华的担当精神……已然萌芽、扎根。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习近平没有躲避,没有怨言,在看似毫无希望的情况下,紧紧和人民在一起,迎难而上,知难而进,使苦难生活成为人生的“加油站”,为今天的青年提供了鲜活的示范和榜样。我们要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激励自己敢于吃苦、善于吃苦、乐于吃苦,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初心,持续获得成长动力,在新的长征路上书写辉煌篇章。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近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该书一经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这部书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7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不仅为广大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的教材,为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提升政治素质提供了生动的范本,也为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连日来,反复品读此书,深受教育和感染,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一、矢志不渝的理念信念。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习近平在陕北黄土高原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插队落户,一干就是7年。这是他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人民、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但知青时的习近平并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吓到,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逃避退宿、畏惧不前,而是主动过好“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等一个个关口,勇于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磨砺中增长了见识才干,锤炼了意志品格,夯实了信仰之基。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从那里起,延安的红色历史文化和陕北人民豁达、包容、厚道、质朴、奉献的集体人格,就滋养了他崇高的政治理念,铸造了他不变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7年”。梁家河的艰苦生活,培养了青年习近平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7年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生活历练是习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总书记后来的整个成长、成熟、成功乃至整个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7年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养成了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我们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宝贵品质和实践要求,扎扎实实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校正好人生的坐标原点,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培养坚定执着的信仰追求,在经受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
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人民服务。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习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这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近平的为民情怀,时刻以人民为中心,时刻以人民利益至上。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当今,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三番五次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今时代,我们党员干部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为民情怀。”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根本追求,始终心系群众,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句话落到实处。
三、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另外两个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也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个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等,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当今,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贫困边区走访与人民群众谈话时,不仅说话接地气,也总能说到点子上,说到人民群众心坎里;他在发表讲话、演讲时,也是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的学习积累密切相关。今天,他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
四、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7年知青岁月“让我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要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使我拥有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脚踏在大地上,身置于群众中,会使我感到非常踏实,非常有力量。”正是在那段岁月,青年习近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村里吃水困难,他就带领村民打了一口吃水井,冬天下到水里往外挖泥土和石块,站在刺骨的冷水里一干就是挺长时间。他下决心办沼气,有效解决了村民们祖祖辈辈烧柴的大难题。他给村里办了一个铁业社,有效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了5大块“水坠坝”,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的耕地。他还办了一个代销店,方便村里人购买日用品。青年习近平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年多的时间,为群众办了很多实事,给村里带来很大变化,过去一到春天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一时间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他上大学离开的时候,群众都舍不得他走,十多位村民一直送他到延川县城,依依惜别。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在不同场合讲过这样一些掷地有声的话:“要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群众在党员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党员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
五、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在梁家河村父老乡亲眼里,知青习近平具有敢说、敢做、敢担当的性格特点。为了解决村民的照明和燃料问题,青年习近平决定到四川取经学办沼气,一些观念保守的老年人直接反对:“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不可能!”要带领社员们在村里打淤地坝,有人议论:“搞不好劳民伤财,白忙活一场”;要办代销店,有人担心被扣搞副业的帽子,如此等等。为了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青年习近平挨家挨户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讲规划,讲道理。村民们说:“近平敢担当,能做事,心里装着老百姓,又有一股闯劲,他克服困难,最终把一件件事情都办成了。”“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不搞形式主义”“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这些评价,都是梁家河的乡亲们用来赞誉青年习近平的。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具有敢于担当和战略定力的品格,就与他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所养成的担当精神和战略定力是直接相关的。当前,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像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的那样,像习近平总书记一贯要求的那样,真正做到敢于担当、善谋实干、实事求是、锐意进取,扎扎实实作出业绩,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历史。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近日,根据部机关党支部要求,我认真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生动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心系百姓、勤奋上进、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为当代青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把青春挥洒在黄土高原,在知青岁月里打磨人生。细细品味,启发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和体会。
我们青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理想、坚定信仰的崇高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强的理想信念,就能抵御住各种风险诱惑和困难考验,就能以不屈不挠、充满自信的姿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1969年到陕北插队的时候还不到16岁,是全国1600万知青中年龄最小的,而他所去的陕北又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但习近平总书记没有抵触,没有怨言,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群众一起干。我们当代青年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坚定自己的脚步,树立正确的理想,立足于自身岗位,不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
我们青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学思悟践、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那种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进行高强度劳动的恶劣条件下,依旧没有忘记学习,没有忘记读书,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坐下来看书。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要想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伟大的时代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当代青年人就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始终坚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拜人民为师,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我们青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人民、服务于民的伟大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七年岁月中,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与群众生活在一起,一块吃、一块苦、一块干,村民接纳了习近平总书记、帮助了习近平总书记,村民的质朴和善良感动了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习近平总书记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蜕变,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也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到成为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不换肩、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着乡亲们,用自己的奉献回馈着老百姓。
习近平总书记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最基层,贴近中国最底层,与普通农民朝夕相处,在服务群众中了解了农民、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的奋斗历程是青年人不负韶华、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生动案例,是青年人勇担历史使命,关心人民、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生动表达,是青年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的光辉典范。青年是树立远大目标和筑牢思想基础的最好时期。时代在呼唤,我们没有理由不向前。风劲帆满,远航正当时!
党员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党员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汲取精神养分 锻造无悔青春
29名受访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苦其心志、劳其筋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于是,这样的一本口述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发行了。它是我们一面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镜子,更是我们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此书给了我青春的答案,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我将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锻造自己无悔青春。
以苦干实干精神为青春筑梦。青春没有实干,梦想就是空想。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从带领一个村的群众修灌溉井、修沼气池到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全面小康社会,一步一个脚印,他用实干精神诠释了党员的本色。基层很辛苦,也能锻炼人,我们基层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实字当头、以干为先,结合当下正在进行的党员干部“大走访”,切切实实做实事,让青春年华在奉献中升华。
以爱民为民精神为青春着色。共产党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他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刚到梁家河时,得知一个老党员的老母亲过世了,习近平和一起插队的知青前去看望,因为顾忌当地的忌讳,先是征求了家属的同意,然后才去给过世的老人恭恭敬敬的鞠了几个躬。这体现了习近平对待群众的细心和关心,更体现了习近平对基层群众的尊重和热爱。一句“近平真是个好后生”,真实的反映了基层群众对他的认可和肯定。“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这就是总书记一直以来秉承的工作理念,也是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和认真践行的工作目标。
以艰苦奋斗精神为青春聚力。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一系列讲话和回信中,我们可以深刻感知他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的意志品质。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这一代人,是幸福的一代人,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勤奋好学精神为青春加油。总书记“在窑洞里的时候,就在炕桌上、抗沿上写字。天气暖和的时候,他就搬一块石头,坐在石头上,趴在磨盘上写。”“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40多年了,知青的珍贵记忆虽然沉淀在流年岁月之中,但绝对没有褪色。发展,对于青年人来说,未来之路虽有困惑,但注定会越走越宽广;攻坚,对于青年人来说,前方征途虽有荆棘,但注定会越走越光明。贯穿于这个过程的,有一份永恒的坚守,叫做不忘初心,有一个常新的镜子,叫做榜样力量。对标看齐,方能补齐自己短板,愿年轻一代的自己,能在基层一线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范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按照课程安排,我代表第七组学员就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感悟和大家学习交流。
根据党校的学习安排,我认真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进行了阅读,读完全书,我感受深刻,受益匪浅,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崇敬之情。下面我讲几点感悟。
一、肯读书,善学习
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总书记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不仅学习政治、经济、哲学,还学习军事、古典文学等大量的书籍,在本书p56页中提到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影响,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作为一名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要求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一些必须具备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的学,踏踏实实的学。王琳老师以及朱玉莹老师在授课以及开场白和总结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老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借用书中一段话形容他们,总是充满自信,谈笑风声,越听越觉得有味道,有特点,有内容,越听越爱听,越想听。这种学识,这种修养,是她们多年磨一剑的结果,是不断学习的结果。
二、真抓实干、巧干,实干的基础上加巧干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村里人踏踏实实地干,齐心协办搞好工作,有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科学分配工作,从修建沼汽池、铁业社、代销点等工作一点一滴的做起,其中两段话感触颇深,p65中提到志当存高远,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p332页中提到一定不要轻视工作中的那些小事,做大事的人都是以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件小事中成长起来的,而人的情操也是从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培养起来的,我给大家讲两个细节,七组学员新材料产业园区的戚春林主任作课堂笔记的时候,每页都在左上角或右上角标注序号,给我很大的启发,这就是巧干,很多同志不知道笔记怎么写,写多少,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同时我兼任财务科长,也找到财务工作怎么干的突破口,从细节做起,巧干会干,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为我树立了榜样。另外早上克老师授课的时候,讲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时候,只有戚主任讲到读Yao,这也是他踏踏实实地干,认认真真学习的结果。
三、沉下心来,行稳致远
重温书中两段话p417页,走山路如此,做人何尝不是如此,越是遇到困难,越不能着急,一定要慢下来,稳下来,才能克服困难,走得更远。行稳致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p117页,把一个干部真正沉下去做一个村的工作,了解情况并处理一些问题,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真正落下去,确定能比较实际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那时候就开始沉下去工作,和现在提出精准扶贫也是有联系的。
针对纷繁复杂的办公室工作,只有心沉下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踏踏实实地干,认认真真地干,改进工作方法,会巧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竭尽全力努力工作,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最后,我将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为契机,立足自身岗位,踏实工作,挥洒汗水,为荥阳经济工作又快又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是我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年岁月的一点感悟,同时感谢市委党校给我们提供了学习交流提高的机会,如有讲的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是以采访实录的形式真实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知青生活。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的洗礼,只是道听途说略有所知,这本书让我们学习了一个有志青年在艰苦环境中的奋斗和成长历程,同时也更加深入了解了那段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习近平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1969年不满十六岁的习近平毅然放弃留京机会奔赴陕北,这一去就是七年,他凭借自强不息的刻苦磨炼,战胜了农村“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深入到黄土高原的农民中去,走好了群众路线,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读书学习风格,为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试想在那个政治形势极为复杂、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一个少年人能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态度,甚至利用这远离城市的时机,在昏黄的油灯下读完了《国家与革命》《资本论》《中世纪史》等大量的中外名著,极大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力!无比敬佩的同时,我想应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工作和学习定一个更高目标了。
习近平同志的奋斗精神激励了我,我决心以他为榜样,在工作和学习中不畏艰难勇于进取,争取不断超越自我再上新台阶。
首先是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习近平同志是年龄最小、插队时间最长的北京知青,试想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在那艰苦环境中坚持下来吗?“人生一世就要干出一番事业”的想法体现出了他“修齐治平”、“先忧后乐”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情怀,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从不消沉应付,而是把身边的事情尽量做好,正所谓“一屋之不扫何以扫天下”。
第二要学习习近平同志不怕吃苦受累的劳动精神。我们如今的条件和陕北窑洞不可同日而语,没有农村“四大关”的困扰,没有吃不饱穿不暖的饥荒,我们有干净整洁的办公和住宿环境,有每餐四菜一汤的单位食堂,更应该塌下心来认认真真把工作干好,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第三要学习习近平同志的读书态度和方法,他白天下地劳动,晚上一有空就看书,正如有些老乡所讲——有个针缝时间都要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而且他注重分析对比,就一个观点和史实从不同侧面去分析了解问题,并且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书籍极其匮乏,而我们现在有管理处提供的种类丰富的图书室,还有海量的网络信息和电子书可供查询,更应该充分利用好碎片时间来充实和提升自己。分析对比的确是非常实用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三严三实”工作精神时就可以与厚德文化中的**作风和理念互相印证。
“我现在就是个农民”,这是习近平在陕北时说的话,因为他从内心觉得,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员,是很光荣的事,为人民服务就是他的目的。推己及人,作为一线收费员,我们不只是收费秩序的管理者,为过往司乘人员服好务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本着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的想法,才能找到正确的工作方法和态度,真正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踏踏实实为自己系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同时也为传承和维护**使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有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有感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近期,我仔细研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访谈实录,尽管我自己离开农村基层的工作已经三年有余,但从这些充满青春气息和泥土芬芳的文字中,从他人讲述的这些故事中,仍然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共鸣。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从走出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大多都是迷茫的,信仰、理想、青春都在高高的房价中如支离破碎的梦幻,我随着大流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考村官,所以最后考上了大学生村官的我,感觉也只能算是找到了一份工作,根本谈不上现代版的“上山下乡”,因为对于从未在农村生活过的我先天怕狗,报到那天县委组织部发的T恤上印着鲜红的“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八个大字,却让我想起可能面对着满村乱窜的土狗,让我深深的感到恐惧。
农村基层真的艰苦吗?我认为是快乐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是1955年12月毛泽东主席对《大李庄乡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批示中的一句话,自此开始,广大知识青年开始了“上山下乡”的热潮。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这七年的时间,尽管书中的人们诉说了当时身在山中的种种困难,但我读到的是他们扎根农村的热情、建设祖国的豪情和在阳光下的快乐。梁玉明走进窑洞抖动裤腿他们笑了,消灭掉一盆酸菜后他们笑了;蘸着酱油吃瘦肉时候他们笑了,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我也笑了,当我与一同报到的伙伴们一同下村、在深夜里值守秸秆禁烧岗位、一起吹牛打屁的时候,农村基层真的很快乐,所谓的艰苦,也不过是调节剂而已。
农村基层真的忙吗?我认为真的很忙,但忙不是没空学习的借口。习近平在梁家河并没有忘记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当时,我并不觉得什么,现在想起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我的第一位领导,在我们到岗工作的第一天就告诉我们“学习是头等大事,既要学习农村的工作方法,也要准备考出去,你们不能也不可能干一辈子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在前村官在后,说明你们更需要的是学习”,其实我们也并不知道能不能考出去,但是遇到这样一位通情达理又鞭策我们的领导,实在是一等一的幸事,于是我们也玩命的学习。
农村基层能锻炼我们什么?我认为是精神。年仅17岁的习近平“敬爱的父亲已经受到了九年的迫害,至今仍命运未卜;母亲也过着受审查、挨批斗的生活;自己和兄弟姐妹们的头上还戴着“黑帮子弟”的帽子;好好的一个家庭四分五裂”,面对这样的困境,习近平没有消沉,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同事,做村官期间借着政策的东风带领群众创业,成了我们几人之中第一个靠着自己的力量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煞是让人羡慕。我想如果不是因为在村官期间能吃苦能战斗受得了几番磨砺,他也并不会有这样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在奋斗中快乐,国庆假期找他出来小聚,他也坦陈,对那段时光是磨练、是成长,也使得他现在更加珍惜妻儿、珍惜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曾经说过: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我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首先应该了解你的服务对象----人民群众,其次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真正地把工作落到实处。现在看一看周围的同事,大多是在农村入的党、在农村明白了信仰、在农村了解了群众、在农村找到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历充分证明,广大的农村群众才是我们走上社会后最好的老师,即便以后离开了农村基层的工作,也能让人受益终身。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3000字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3000字:
“新时代青年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刚刚看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有很多感触,觉得还是有必要写一下,一个是梳理自己所得所感,第二个则是想跟更多青年朋友推荐阅读这本书。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2017年8、9月份出版的,印象很深,当时是由团中央带领广大青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之风,特别是青年干部,可以说是推荐必读之书了,这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本人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初没有特别在意,也就没有做到相关的学习要求,现在想起来很惭愧,如今有机会我借到这本书,利用一些时间,很快读完了,并且很有感触。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相反作为一个工科男生,对科技和本专业的相关内容更感兴趣,所以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就让我的同学、研友不太理解,认为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合时宜,我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还在任的学生干部,有很多事情,并且还要上课,在这个时期其余时间只能全部用来考研复习,才不会被别人甩在后面。我借这本书的初衷原本是换换心情,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稳定,对复习有很多好处,后来逐渐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我不仅没有选错,而且我还“赚大了”。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字数在31万字左右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的前身是16年11月到17年3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刊出的采访实录。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全部以采访实录为内容的书,里面共有19篇采访实录,采访对象包含“当年的知青”、“当地的村民”和“各界人士”共30人左右,从各个角度全面的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到1975年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种种经历。
1968年底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出现。正在北京八一学校读初中的习近平还不满16岁,没有到去插队的年龄,却执意要随高一两届的学生去陕西省延川县插队,最终分配到了梁家河生产大队,开始了他在黄土高原上的七年知青岁月。在此期间,他经历了“过四关”、“坚定执着”的入团入党、在赵家河搞社教、修厕所、打坝,成为梁家河大队支书后办沼气、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
这本书所描绘的情景,都具有很鲜明的时代背景,这七年处在“文革”期间,老实说,我对这段历史细节知之甚少,这本书很大的充实了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清晰的看到当时国情在最基层、最贫困地区的真实表现。简单概括总书记当年的成长变化就是,从一个为了减少“迫害”牵连选择去陕北插队的年龄最小的普通知青,成长为所在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一心努力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的大队支书。接下来结合部分内容谈一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是我们现在真的很幸福,在“文革”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动荡年代,国家又是如此的落后,在那种环境下更多的老百姓还在为温饱所发愁,他们中的青年可以接受的教育可想而知,而真正的知识青年则要放下书本,到农村去“受苦”,相比之下我们接受的教育,所过的生活要好太多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情况就更为困难,由于他的父亲习仲勋无端遭到迫害(遭迫害前为国务院副总理),他被冠以“黑帮子弟”的身份,这样的“黑帮子弟”有不少,他的情况又是其中最严重的,这可以参考总书记在访谈中回忆当年知青出发的情景所说的话。如果说别人做事情从零开始,那他就是从负数开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品质。这不是告诉大家去找艰苦的环境锻炼自己,而是我们要利用今天美好的生活更好的去奋斗。
第二点感受是没有人生来伟大,但每个人都有改变的际遇和机缘。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讲话时提到:“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当初那种“迫不得已”和七年的陕北时光正是总书记的“机缘”,而在此期间他从一个普通知青,通过坚持自我磨炼,转变为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为村民改善生活的大队支书,读书笔记就是他抓住的“际遇”。我们现在不用为温饱发愁,但是未来怎样与现在息息相关,可能我们的机缘和际遇在大学之后仍然非常重要,但是大学不去磨炼自己,损失的就太大了,我作为大三学生能看到的会更多,身边的一些同学已经完全拉开了层次。没有人生来伟大,当年从梁家河走出去的习近平,谁能想到如今成为了我们党的总书记,和自己同一个起跑线的人,可能速度要比自己快,但这不是让我们就此放弃的理由。
第三点感受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一生。这本书几乎受采访的每个人都提到了总书记这七年是怎样学习的,他初到梁家河就带了一箱子的书,正如老乡所讲“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常常是劳动完了看书到深夜,有时候忘记了时间,同住一个窑洞的知青们都很佩服。还有就是阅读一本书为主,以其他参考书籍辅助来读,我对这点感触比较深,这就像是课本里有一个知识点不清楚了,我们现在多会去网上拓展知识面类似。当时那个环境,知青们想要学习就真的是实实在在的自学了,并且还要挤出时间,一想那时吃不饱饭,还有强度很大的劳动,真的是不容易。这种学习习惯不用想也知道将会贯穿总书记的一生,所以他在各种场合的讲话,诗词、典故信手拈来。那个时代总书记尚且如此,我辈青年如何?
第四点感受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青年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七年对他各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这本书中有全方位的体现,比如从生活环境较好的北京到生活环境艰苦的陕北黄土高原,让当时的总书记真正的了解了国情,了解了中国最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并且通过这七年干的那么多不容易干的事,也让他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多多少少会有这七年的积淀。在采访原中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孔丹同志的实录中,有提到总书记说过的“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理解,还有采访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同志的实录中,四个方面概括的陕北7年对总书记成长的重要意义和影响,也是非常的直观。我们现在是大学生,可能小学、初中和高中,我们的视野主要在课本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习基础知识上,而到了大学,我们处在相对自由的学习、生活环境里,更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三观,我们要利用好这种成长环境,“系好大学这粒扣子”。
其实感受还是挺多的,比如了解了知青上山下乡的背景、知青们的真实生活、文革期间中国最底层人民的状况、陕北这片土地的神秘色彩……对我来说这就像是个新的“小世界”,用文字难以描述。包括写这篇文章,也并不是让大家看到我怎么理解,只是希望有人通过我知道了这本书后,自己去阅读,去领悟。我写完这篇文章并没有花多长时间,想到的都写到,我也没有好的文笔,那些优秀的文章里“我们应该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我也写不出来,但这篇文章却表达了我的真实感受。我很感谢我自己在大学期间的种种经历,我认为我系好了大学这粒扣子,这也是我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粒扣子,接下来我剩余的大学时光献给了考研,差的就是这最后一个“结果”。
刚刚看推送了解到,前几天出版了一本名叫《梁家河》的书,共10万字左右,分为四个部分,有兴趣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最后我想用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大标题与大家共勉——“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我没有什么传奇的经历,把它理解为不忘初心,希望我们都能做到,如果你还不清楚自己的初心究竟是什么,那就抓紧时间向自己证明吧。
读一本好书,受益终生。作者:宋梓建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习近平总书记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丰富多彩的经历,重要岗位的历练。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历程中十分重要的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讲课时曾提到:每一代青年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当年15岁的习近平和众多知青到陕北黄土高原上开始一段艰苦特别的人生之旅,是一种际遇,也是那代人的命运。学习习近平对待人生际遇,把握人生,从容和坚韧能够使一个人坚持本心,明晰认识方向。在五星红旗飘扬下成长的我们,其实更需要学习和了解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在艰苦生活中所磨练的毅然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至真至朴的为民情怀和无私奉献的历史担当。通过书中的精彩刻画,让人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受到感染。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坚定之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处在纷杂社会的环境中,明确自己的个人价值定位,找到自己的前进榜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珍惜时间、学思悟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高贵品质。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习近平总书记从那片黄土地开始,7年知青路,基于他无可复制的人生经历和获益终生的财富,记忆沉淀在流年岁月中,但绝不退色。他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人生楷模,忠于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近日,上三党支部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要内容,采取集中学习和电脑网络自学相结合,把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作为党员干部职工的根本要求。我通过研读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实录,感觉该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潮头,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了科学系统完整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思想的形成总是有源头的。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
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便求知若渴”。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习近平闯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不仅磨炼了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还锻造了不避艰辛、不怕困难的品质。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一系列讲话和回信中,我们可以深刻感知他在艰苦奋斗中锤炼的意志品质。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生动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这七年里,他扎根黄土地,于实处用力,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党员干部答案,为我们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作为党员要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在推动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和干好水利各项工作中锐意进取,主动作为。
相信《人民警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七年知青岁月有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