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三国演义罗贯中读后感 > 地图 > 三国演义罗贯中读后感

三国演义罗贯中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6 来源:互联网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

四大名著是我们华人的骄傲,是我国的文化宝藏,我们看四大名著的电视剧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读名著有时候虽然枯燥了些,但只要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就会体会不一样的快乐。如果你对阅读的名著产生了极大的感情共鸣,就把你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吧。那么,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著名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它描写的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吕布等等,这些人物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令我感动的是其中的两位英雄人物---刘备和诸葛亮。

先说说刘备吧,他受将臣、百姓的爱戴。刘备的能力总是体现在用人上,拜访水镜先生,进而幸得忠实的徐庶,最后受二人指点,风雪之中三顾茅庐,成功请到天下奇才诸葛亮。而后又收服数位博学多才的谋士助他抗东吴,战曹操。他爱民如子,宁失性命也不丢弃汉室百姓;他爱将胜子,看着赵子龙大将抱着阿斗杀出曹军的重围,心疼地想:宁愿亲生骨肉弃之于地,也不愿赵子龙受伤。一个做草鞋的能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正是因为这些高尚而善良的品质赢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和将臣的忠心。

诸葛亮是一个死而后己的忠诚。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七星灯。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但书中描绘的诸葛亮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作所为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分厂深的印象。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hdH765.com更多四大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350字


《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了古代战争的故事,里面的情节迂回曲折,惊心动魄,一群英雄、奸雄 …….

我痛恨吕布,他表面深知民族大义,武艺高强,其实是没头没脑,贪色贪财,有勇无谋。金钱杀丁原,美色杀董卓,曹操将他斩死在白门楼他罪有应得。

我佩服“卧龙”—诸葛亮,此人乃天神下凡,智慧的头脑,他本人武功,却能几十位武功高强;他神机妙算,善于摆阵,熟读《孙子兵法》、《六合阵法》、《春秋兵法》等兵书,曾帮刘备取过西川、荆州等地。最后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佩服常山赵子 龙— 赵云,他和关羽、张飞三人称“万人敌”,他曾单骑救阿斗,连杀曹营二十多员战将,使一七尺长矛连挑五十人,可以看出力气有,跟随刘备二十几年,刘备死后,他又跟诸葛亮六出祁山,当第七次出祁山时,不幸病死,可惜啊!

我羡慕刘关张桃园结义,三兄弟同甘共苦,共筑大业的气概永远在我 ……..

我还佩服有勇有谋的周公谨、七进七出的典奉效、武艺高强,忠心耿耿的张文元等等。

《三国》可真是开卷有益啊!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以史为据,以儒家思想为本,强调忠义;着重描写战争,讲述汉末黄巾之乱至魏、蜀汉及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百余年间历史。于是小编整理了一下这部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据历史事实改编之小说地读后感,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一

今天,我成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着,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得及读,幸好有了这个很长的暑假,才让我读到了这麽好的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00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我从小就看三国,6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钻进了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三国。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或是个?。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世界个个王者最终的目标无非是当上皇上,他们充满野心,自以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却谁也没能得逞。做人就不要这样,野心越大,输得就越惨。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实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如果一口吃个胖子是绝对吃不下的。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像刘备一样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实实的来攀登生活的这个梯子,当爬到梯子顶端时,你会看到自己脚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丽。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还不够,除了有心还要有行动。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绍这样的人,只是充满了野心,却不付出努力,一颗心是达到了成功,可是通过实际行动走的路,他还远没有走完。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三国演义》读后感二

欢迎来到我思想中的三国世界。《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人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张飞,他虽然武艺高强,但是有勇无谋。但能让许多能人贤士辅佐的人却只有他们:曹操、刘备、孙权。

他们三人有一个相同的特点:看重人才。

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夫人而假装向曹操投降,曹操为留关羽为己所用而用金钱美女诱惑他。曹操知道关羽这人有情有义、这对他没有用,但他也要试一试。在关羽离开曹操而要返回刘备身边时,曹操并没有下令让人追杀关羽。曹操知道即使留不下他,也不能去杀他。其一,关羽是人才,曹操很欣赏他,也希望有像关羽这样的人为自己办事;其二,曹操想借留关羽这事来告诉能人之士他的求贤若渴,和他怎样对待能人之士。

刘备的求贤之事,最着名的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为看看刘备是否诚心请他出山才多次为难刘备,刘备下定决心要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出山不仅是因为刘备的诚心,而且是因为刘备仁德、礼贤下士、为人谦和。

孙权善于任用贤人,如:吕蒙,孙权知道吕蒙在沙场上屡建奇功、有用武之地,孙权知道吕蒙的才能不仅如此,倘若让他读书,他一定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好好读书,果然,吕蒙的知识、见解有所提升,在沙场上善于用兵。

如果要我来评价他们三人谁最好谁最坏?就我个人而言,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三人中没有最好、也没有最坏。倘若他们不在战争时代,他们可能会保卫国家。但他们偏偏在战争时代,曹操为了实现他的抱负而发动了战争;刘备为了维护汉朝的统治而建立了军队;孙权为了保护父兄留下来的祖业而训练军队、不受侵略。

之后,他们三人先后建立属于自己的帝国。但是,他们建立的帝国最后成司马家族的江山。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三人都意识到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但他们的后代子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魏国的最后一代君主魏元帝曹奂手中无实权,由司马炎控制;蜀国的最后一代君主孝怀皇帝后主刘禅,刘备死后,刘禅依靠诸葛亮帮他处理朝政,诸葛亮等贤臣死后,他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魏国分三路进攻,最终蜀国灭亡;吴国的最后一代君主吴末帝孙皓,孙皓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开仓振贫、一时被誉为令主,但是,孙皓很快变得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又好酒色,从而导致民心丧尽,西晋伐吴,吴国无力抵挡、最终吴国灭亡。

正所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四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 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初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时,看《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低年级,我看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一

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还是在小时候,通过一本精编的成语故事,从草船借箭的故事中,慢慢对三国这个历史时代有了一定的认识。

当时还年少幼稚,只喜欢其中的打斗,曾为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而心潮澎湃,也为张飞的长坂坡一吼而拍案叫好。

但如今再一次捧起这本经久不衰的名着,它所蕴含的真正魅力才被慢慢揭开面纱。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十分细致,从一个人的动作,表情,语气的变化,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一个人的性格和习惯。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作者往往都为人物的一个性格特点而运用大量的事件去强化塑造,达到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为何一直为人们所熟记的原因,也是为何这部作品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却拥有如此艺术成就的最大功臣。

三国演义中同样给人很深印象的是其中的尔虞我诈。人人都在算计,人人都在暗暗谋划着别国的土地。作者安排了许多的阴谋,五花八门,奇招迭出。我们在读作品时也从中领悟了许多道理,防人之心不可无。或许就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因为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少年,看了水浒所带来的热血对他的帮助远没有三国中的那些智谋来得大。而对于已经迟暮的老人,或许水浒还能给他带来一些年轻的感觉。

这就是我读后所得。

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二

说起四大名着,我唯独偏爱《三国演义》。 倚栏轩文学网

我喜欢三国这一段短暂而又令人回味无穷的历史。在中华5000年历史上,乱世很多,从春秋战国到三国时代到南北朝到五国十代,只有三国这还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最最值得回味,最有气魄。它用短暂的时间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演绎出一个个气概滔天的英雄。

我不仅喜欢看《三国演义》中的历史故事,也喜欢了解《三国演义》中奇谋韬略。如赤壁之战,就是一个智慧的神话,先是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后来是庞统巧授连环计,这其中又包含了孔明的草船借箭的钱古美谈。孔明被称为智慧的化身,确实名不虚传。早在隆中之时,他未出茅庐便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初见刘备之时便提出占据西蜀,联合东吴,被拒曹魏的长远战略。初出茅庐就在博望坡出奇制胜,以几千人杀败夏侯惇十万大军,树立威信。赤壁鏖兵,他孤身东吴,机智权变:舌战群儒,驳斥了东吴主和派;智激孙权,坚定了其抗曹决心。在贯彻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的各个关键环节上都表现了他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后来争夺荆州,他利用周瑜气量狭小,在二人智斗中,处处棋高一招,计胜一筹,而周瑜却步步落空,被活活气死。此后在蜀魏两军的对阵中,面对见识高远、老奸巨滑的司马懿,诸葛亮的智谋更是得到充分的表现,像空城计、八阵图,司马懿是回回误算,屡屡中计,最后差点被烧死在上方谷。这一个个事例都不得不让人佩服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至于我喜欢《三国演义》,还有一个原因。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确实,三国英雄人物辈出。说起来,我最欣赏的是五虎将军,欣赏他们的勇猛胆识,雄风凛凛。说到五虎将军,我最为欣赏的是赵子龙。因为关云长刚而自矜,张翼德残暴凌下,马孟起阻戎负勇。在当阳长坂坡,赵云英勇无畏单枪匹马,冲锋陷阵,救出阿斗,所到之处,威不可当,如入无人之境,连刘备也不禁感叹:子龙一身都是胆!后来,赵云又在江上截住了孙夫人,夺回了阿斗,也阻止了东吴的阴谋。关羽被害,刘备举倾国之兵,欲伐东吴,赵云苦谏,不同意出兵。街亭一役,马谡全军覆没,其他各路军马均有较大损失,只有赵云未失一兵一将。他即有勇,又有谋,办事缜密,见识超人,政治眼光远大,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英雄人物。

读完《三国演义》,我不禁感叹人生的变幻莫测,历史的沧海桑田。我想:《三国演义》之所以这么受人欢迎,是因为它有着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气魄,也正是这本书的灵魂之所在!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更要把这种英雄气魄民族精神发扬广大,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添加一个新单元,在繁荣复兴的建设上书写一个新篇章!

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确,关羽自始至终都不失一个英雄的本色。

关云长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都将关羽的忠义之举,智勇之能,一展无遗,其虎牢关的英勇,白门楼上的恩义,令赤兔马都为之殉命,何况人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麦城之战失利,关羽面临着心与血的生死抉择,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贵权力会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破不可毁其节”他背负着忠君的沧桑与巍峨,透着不尽的壮烈与苍凉,留给世人一个从容赴死的背影,赤诚,隽永。

其实在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降哪国的亦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会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今日,他们也就暗淡无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长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这时,体面的义无反顾是唯一的。因为,中国人不仅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注重活在千年的历史中。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关羽的悲剧,又蕴含着多少沧桑的感伤和无尽的苍凉!都说胜者为王,我却一直在心里称他为“失败了的英雄”,不管定语为何,他依然盈满炎黄脉搏的英雄本色。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忠义永存,

英雄无愧!

罗贯中《三国演义》450字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


提起三国,便会提起诸葛亮,他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这是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徐庶已经够厉害了,一个被他称赞的如此伟大的人,自然不可忽视。

“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就是诸葛亮的外貌描写。

且不说他借东风,袭华容,仅在他未出山之前,“北伐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已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诸葛亮极具思想的。他内心一直忠于大汉,“忠贞”一直是诸葛亮这个人物的思想核心。

“忠”与“义”从来就是中国古人儒家伦理观念的重要范畴,作为一个中国儒士,诸葛亮将这一点做的很到位,以致杜甫有诗云:“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他出事之前就为刘备定好了未来进展的鸿图,出山后,一直竭忠尽智,使刘备如鱼得水,蒸蒸日上,刘备舍天下,徇义,坚持伐吴,将要倾覆刚成之大业时,孔明乃是“再三苦谏”,即是刘备将他的谏表掷于地,仍不成丹心。

“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大概诸葛亮心中,让刘禅即位,才是他兴汉的最佳方案,当时诸葛亮听了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讲完了,还叩头流血,也许要他“自立成都之王”是不忠不义之事,严重违背了他的儒家思想和忠君事主的理念。所以他日后做事更加小心谨慎“事必躬亲”,虽然他酿造了悲惨的结局,但这正是古代君子之儒与义士英雄的高风亮节,松柏之操的凝汇。

为了统一中原,他出师伐魏时写了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出师表》,时刻都记挂着先帝,第一句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情深意切,对刘备逝去的惋惜与怀念溢于言表。“

《罗贯中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三国演义罗贯中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