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3 来源:互联网

《曾国藩》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1500字”,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五月阅读了曾国藩,被他的日记及言行举止所感染,他是一位非常自律、忠诚、刻苦、意志力坚强的人.

自律即自由,自律的人生,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曾国藩通过日记来反省自己,自己今天的不当之处,与朋友谈话的游言,有无讨好之话等.他是一个时时反省的人,研究义理之学,反省自身是曾国藩坚持一生的功课。好的习惯才能成就好的自己.

日记不能后补,曾国藩五天不写日课,认为这是大错,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进行了严重批评,让自己以后不再犯,在行动上真的是极致践行.

明知道自己有问题却不去改,不去行动,还希望自己未来与众不同,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这样的人生是很可怕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了我们的人品,决定了我们的性格,性格决定了我们的未来.

知道了一堆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又希望自己的明天变得不一样,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是目前我们大部分人的通病.想要改变,又怕困难,又怕各种问题,又抱怨现在的环境不好,又不去努力,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反思自身,我也有问题,喜欢拖延,在工作中经常是赶到最后一天提交报告,上班经常是踩点打卡,明知道晚上熬夜是对自己身体不好,知道但不去做,不去行动。现在的自己是过去的积累,未来的自己是现在的积累.如果对自己的现在不满意,问问自己做了什么?

曾国藩很大的一个优点是他接纳性很强,知错就改,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问题,敢于批评自己,所以他后来成就很大的原因,很多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愿意去接受别人的批评.

与其抱怨现在的自己,不如现在去改变,去塑造一个美好未来的自己,现在就行动,克服自己的缺点,给自己增加一个新的习惯,我们要去学习接纳不同的声音,杜绝让自己变差的行为,培养让自己变好的习惯,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更好的自己.

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生儿不求报,为善不求夸。交友不求利,比赛不求胜,把目标定确定的现实些反而会活得很轻松。

我们经常说低调做人,做事高调,要去低调的做一些事情,不要锋芒毕露,对自己来说不太好。人是环境的产物,我是这样的性格,你是那样的性格,他是那样的性格,为什么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因为每个人来自于不同的原生家庭,不同的环境,环境会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所以人在工作中就是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性格,磨平自己的棱角,让自己变得更圆滑。

生儿不求报,很多的父母养育孩子都希望孩子能够去回报他们,父母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甚至把自己的理想和愿望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导致很多孩子从小就压力非常大,很多父母就是以爱的名义掌控孩子,这个孩子将来长大之后就会很叛逆,甚至有的孩子不自信,有的孩子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性格的问题,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生儿不求报,做最好的自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交友不求利,指的是我们在跟别人交往的时候,不要有任何的功利心,功利心会让我们产生很多很多的问题,不断的积累,为别人付出,不断的让别人有成就感,他就是你的人,不断的为别人着想,久而久之,你的人脉自然而然的就积累出来了。

比赛不求胜

我们倡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我们经常要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让自己具备服务团结精神,不争输赢.

这几句话可以作为人生的信条去坚守,修行就是把自己磨平了棱角,让自己更圆滑,让自己快速的成长。每一个人都是来世间修行的,都是为遇见更好的自己的,所以希望大家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成为更好的自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曾国藩有感1500字


“经商必学胡雪岩,从政必看曾国藩”,很小就听过这两句话,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曾国藩乃晚清重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贼,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但是在想既然曾国藩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为什么大家还要“看曾国藩”呢?随着阅历的增加,对事物的认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越来越多,进入大学期间,有时间也有精力和条件来把一些问题细细探个究竟,近来,有幸读了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结合现实社会的分析,感觉自己多年的疑问有了一个虽然可能不是很完美的答案。唐浩明先生以一种敬重历史的态度,和曾国藩神交了二十余年,可以说得上“曾国藩家”了,厚积薄发写下历史小说《曾国藩》。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都对曾国藩有着很高的评价。毛泽东曾说过一句话:“我观近代,独服曾文正。” 而蒋介石更是以曾国藩为师。

曾国藩为什么有如此高的魅力呢?竟能让左右中国命运的人都以之为师。

曾国藩从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农家子弟成为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他的一生实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无数知识分子只能望洋兴叹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读《曾国藩》后,对这其中的细节有了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仕途还算平坦,个人修养极高,一直力求做到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为官做事之道,当他在京城的小圈子里,在强有力的靠山庇佑之下时,在处理好“办公室内”同僚的关系时,平时还算遂意。1852年,曾国藩回家丁忧,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诸省之时,在湖南,长毛更是猖獗,湖南官场上一片混乱,与长毛作战,节节败退,最后退守长沙城,时局的动荡与紧迫,让这些平日稳坐高堂,享尽荣华富贵的官员们不得不想出对策来解决问题,而,论声望,论感情,曾国藩成为了湖南官场上的不二人选,由曾国藩办立湘勇,解决湖南的燃眉之急,经过多番的考量,曾国藩最终决定墨绖出山。

而这里不能不提的便是曾国藩“考量”,先是湖南官场上多名重量级官员进行劝勉,而后自己的兄弟也加入其中,最后由陈广敷“连蒙带骗”才使其出山,可算是费劲心力,而曾国藩的考量由衷的使人感慨他对时局的清晰认识和对自己的深刻了解,超前的眼光和认识使他并没有被“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冲昏了脑袋,直到上面降下圣旨,从此个人的命运前途与他所要从事的事业深深的连在一起了。时势造英雄,曾国藩的才能与时势变幻给他的机会联系到了一起,使他有机会去实现自己一直渴望的事业。曾国藩从墨绖出山到严旨令其北上天津处理天津教案,面临数不清的抉择,每一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可以说得上是以治大国之智来进行抉择。带军途中不只一人向曾国藩提过,逮到它日,取而代之之意。当湘军攻下江宁城后,自己的兄弟和忠实部下一起跪柬,然曾国藩却不为所动,留下一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他有从自己的实力和自己所在的集团的利益考量,自己当时已是位极人臣,已经实现了自己所想达到的一切,为何在冒险去“造反”呢,反而落得个乱臣贼子的称号,他的价值观始终在儒家思想的范畴之类。他一直以一种救世者的心态存在,曾国藩要的是创立不世之功,他以 为偶像,他想要的是永垂青史,这样的一群人始终是俯视中国最广大的平民百姓,唯心主义深深的扎根于他们的大脑之中,曾国藩的救命于水火之中和宋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一个新国家来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心态有着天壤之别。

而曾国藩有什么才能呢?

刘邦曾经这样论述自己的成功之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与建立不世之功的刘邦相似的,曾国藩的第一才也是用人之能,曾国藩的麾下聚集这一批才干,既有谋士又有能够独当一面的人物,更有敢打硬仗的将军,赵烈文,李元度,李鸿章,彭玉麟,胡林翼,曾国荃............

“湘勇”的壮大离不开这样的一批人。曾国藩的麾下能聚集着这样一群人,浅层上来说,是他们认为在曾国藩的领导可以建立一番功业,而更深层的原因,我认为则是与曾国藩自身密切相关的,曾国藩个人修养极高,尊重知识分子,乐于结交贤士,尤其是尊重有才有德之人,曾国藩最后给家人的遗言中,“求仁则人达”表明了他的见解,一个人的成功是让别人成功......

第二才能便是隐忍之能,从在长沙初办湘勇到逼走衡州练兵,再到靖港惨败,再到于九江惨败于翼王石达开之手,“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曾国藩一直隐忍,忍辱负重来形容这样一个人不为过。曾国藩“空降”湖南,书生领军,王船山算是湖湘第一人,出则领军,入则一心治学,一代大儒,乃湖湘知识分子的典范,是曾国藩仰慕多年之人。曾国藩初到湖南官场上,以儒家之道来办事处人,惹多人不悦,最后,连巡抚骆秉章的面子都不留,惹大家怨声载道,被-迫逼走衡州练兵,再回长沙时,已是靖港惨败之际,看着无能平庸之辈升官发财,自己苦其心力,一心为了消灭长毛,到底为了什么?一次失败,没人理解就算了,还有这么多的人讥笑,还趁机想打击自己,月色皎洁,靖港古镇旁的平静江面上,一片败军惨象,精神恍惚,心如死灰,平静的江面上“噗通”的一声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沿着湘江北上,出洞庭,西上武汉,东下九江,一路上有成功又失败,相对于战场上的暂时成败,更让人苦恼的便是各省官场的掣肘,物资供应不足是个极大的问题。江西巡抚林则徐之婿沈葆桢是曾国藩亲自向中央举荐之人,然而到了江西,军需物资空缺极大,由此和江西官场开始了一场博弈,动了江西官场的蛋糕,惹得自巡抚到普通百姓都极大的仇视湘勇。

湘勇举步维艰,虽为解江西之困,却处处受钳制。而九江的惨败更让这位湘勇统帅精神崩溃!

看着曾国藩一再的惨败于石达开,我都不愿再看下去,大军惨败对统帅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看着更随自己湘勇子弟一个个子弟命丧黄泉,这个团队就这样要消失了......从衡州出兵前的《讨武檄文》是多么的可笑啊,还活着干什么呢,一死了之吧......(于读书之时,仿佛身临其境,竟体会到了其中的艰难,感曾所感之绝望,感觉和死神有了一次接触)

九江惨败后,曾国藩“逃”回湖南,再次丁忧,大悲大痛像毒蛇一样的缠绕着曾国藩,大悲大痛之后方有大彻大悟。郁结于心,不得解,曾国藩始终搞不懂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公,始终兢兢业业,忠于圣上,以儒学为道,却始终是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然偶然机会,得世外高人指点,重读道家学说,终获大彻大悟,“以退为进”,“含雄奇于淡远之中”。谈到这里,我不禁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曾国藩原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然而真正处于社会金字塔顶部时,儒家的那一套并不适用,如果说适用,也仅局限与个人修养方面,做事,处人方面都不可取,曾国藩以个人实践证明一部分儒家学说的虚伪性和儒家学说在这些处在社会金字塔上部的社会精英心中的地位。(这方面有待深究)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不可回避的一个历史人物,一直以来颇受争议,或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或为"卖国贼"、"大汉奸",在此我们不去评判其历史上的功过是非,也不对其做评判,但其所言、所做对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曾国藩家书》就是其一。

"立言、立德、立功"是封建时期人们的最高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终生诉求,囿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曾国藩也是这么去做的,他也实现了他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个"办事兼传教之人"(毛泽东)。

这本《曾国藩家书》从近一千五百封中选取了两百封,包含了修身养德、持家交友、治学为政方面,他的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有很强的说服了和感召力,作为儿子,孝顺父母,作为哥哥,教导体贴兄弟,作为父亲,更是为子女做了表率,这一部家书使他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它也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是读书之"勤"."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是他在勉励弟弟多读书,曾国藩认为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或缺,"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教导弟弟们做任何事情,唯有专注才可以有所作为,富贵功名是过眼云烟,读书提高自己的修养才是第一位的。他在家书中曾说道"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读书不求强记亦养生之道"道出了读书的最高追求。

二是为官之"廉".曾国藩在晚清时期可为权倾朝野,为朝廷所依附,手握重权,但实时嘱咐家人要厉行节俭,曾国藩在给子侄的书信中讲到"后辈子弟,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望子侄辈戒骄、奢、佚",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他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勤劳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自勉告戒道:"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一个"廉"字体现出了他廉政为民之心。

三是做人之"谦".在教导子侄时,"天地间唯谦谨是载富之道","谚云:‘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但使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耳".温廉谦恭让,做一常人尚不能全为,但曾国藩做到了极致,看看现在的"我爸是李刚",足以让一些人汗颜。"谦之存诸中者不可知,其着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 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这是曾国藩写给诸弟的信,语重心长的叮嘱令人感念、期盼与警醒之情溢于言表。待人谦虚、修德立业和戒骄求进的品德跃然纸上。

四是做事之实。"为国家办照例之事,不苟不懈,尽就条理,亦所深愿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王事之处无多,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他做到了勤奋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一杯茶水喝半天,然后再来两支烟""一张报纸看一天",这种工作作风既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不负责,我们要做老实人,干老实事,求真务实,默默奉献。

诚如开头所言,我们把曾国藩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去看待,身处那个时代,就不可避免的留有那个时代的烙印,现在很多人把曾国藩作为官场楷模,学习他的官场绝学,我觉得都学偏了,着相,他无往而不利的真正的第一要义是自身的修为,本身的修身养德,德行至而无不成之事,我们应积极学习他有益的一面。

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的先人早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指导,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也应该勤奋的学习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不应该每天躺在先人留下的精华上面睡觉而不知,整日的崇洋媚外,整日的自嘲国人的无知,其实是他自己真正的无知而已。

学习一些传统知识,读一些历史书籍,明辨是非的同时,更懂得如何做人。

太原铁路局党校

程利涛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00字2024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00字2024

孟祥田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尤其是近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曾国藩无疑是其中最典型代表之一。。他的道德操守,他的满腹经纶,以及他在治家、治学、治军、治国上的独树一帜,对后文人政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由于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政治背景,造就了他誉满天下、谤满天下,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初识《曾国藩家书》是在大学时期,直到现在,此书仍然是我的床头书。心情烦闷夜不能寐时,翻翻此书,就仿佛与心灵的大师对话,默默的洗涤着自身道德的污浊,在人性的迷惘中,守望着心灵的一方净土和碧海蓝天。

读了几年的《曾国藩家书》,却越读越新,每读一次,感受就加深一层。曾国藩深受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影响,在为学修身、治家教子、为政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实现了儒家最高追求。

人是要善于学习的。曾国藩自幼善于学习,勤奋好学,二十八岁考取进士。他终生与书为伴,一本《道德经》不知读了多少遍。数十年的戎马生涯,居然还写下了几百万字的日记和家书,治学修身可见一斑。历来战场是武将的天下,即使文人参与其中,也顶多只是个谋士而已。可他却书生从戎,统帅千军万马,横扫半个中国,使得本来已经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又得以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期间虽然也有过挫折和失败,但他最终胜利了,真正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后来的人们说起他,脑海里浮现的首先是个统帅而不是一介书生。古往今来,又有几个投笔从戎的文人能如此辉煌?他的人生之路,确实很值得人们借鉴。

人是要有顽强精神的。一是自强。曾国藩认为,担当大事,全在自强二字,能自胜者谓强,从自修处求强。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自强。二是坚韧。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读后感)应该是最具曾国藩特色的性格了。他将奏折上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绝非文字游戏,而是秉性使然。在困境面前,他彷徨过;身处绝境时,他想过死,但他最终选择了坚持,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起死回生和东山再起。说性格决定命运,此话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不能不佩服他。三是勤勉。曾国藩不算天才,一生事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勤勉守恒所致。勤于修身,故得以被家族后人尊为楷模;勤于学业,故得以著作文章多卷;勤于事业,故得以建立奇功异勋;勤于教子,故得以使曾家代有人才。

最后我还想谈谈曾国藩的教子治家之道。一是教育子孙读书只求明智,要视当官富贵如浮云。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便是曾国藩对子女的最大期望。二是教育子孙要有恒心和毅力。曾国藩认为,有恒心、有毅力是人生第一美德。一件事情不论大小、难易,只要持之以恒,那么做事情就好比是栽种的树木一样,树在成长却不知不觉。三是教育子孙戒除嫉妒与贪婪。曾国藩认为,嫉妒和贪婪的人以害别人开始、以为害自己结束。一个人只有不嫉妒、不贪婪,才能做到心地干净、志向纯正。纵观古今,凡达官显贵之家,大多好景不长,因其子孙逐渐骄奢淫逸,过不了两三代,便门第没落、日薄西山。而曾国藩家族,至今近200年,却代代有英才,遍布海内外,如此长盛兴旺之家,中外罕见!其中的缘由何在?我认为就在于其后人世代遵奉曾氏家教,教子有方,爱子有道。这无疑又是值得人们去借鉴和学习的。

《曾国藩家书》确实值得一读。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500字


对曾国藩的认识 听说过曾国藩和李鸿章 貌似都是在军事上有所成就 也是挽救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 殊不知 其也是一位圣人 孔子云:邦有道 不废 邦无道 免于刑戮 在晚清奄奄一息的朝局下 竟能修炼出这么一个伟人 虽邦无道 亦不费也 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曾国藩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毅力 在读书前半部的时候 不管多复杂的逆境 曾总是能够坚持下去 他有一颗为国为民的恒心 可以不计较自身得失 勇往直前 书中最后也描述了曾日记中不断提到的恒字 他在给自己儿子的书信中写到: 余生平坐无恒之弊 万事无成 德无成 业 无成 亦可深耻矣 逮办理军事 自矢靡他 中 间本志变化 尤无恒之大者 用为内耻 尔欲稍 有成 。

对曾国藩的认识

听说过曾国藩和李鸿章,貌似都是在军事上有所成就,也是挽救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殊不知,其也是一位圣人,孔子云: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在晚清奄奄一息的朝局下,竟能修炼出这么一个伟人,虽邦无道,亦不费也。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曾国藩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毅力。在读书前半部的时候,不管多复杂的逆境,曾总是能够坚持下去,他有一颗为国为民的恒心,可以不计较自身得失,勇往直前。书中最后也描述了曾日记中不断提到的恒字,他在给自己儿子的书信中写到: 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

无成,亦可深耻矣。逮办理军事,自矢靡他,中

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尔欲稍

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可见,我们看到的毅力,也是其每天自省,自律中,日日磨炼而出,并不是天生如此这般。

关于立志

书中还提到立意或者说是立志,王阳明说:立志为贤则贤,立志为圣则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人如浮萍,乘桴浮于海。曾国藩直接立志为圣贤,可谓一步到位的立志了,而此后日一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个志向,就算到晚年也依然如此,到了寿终就寝之日也依然如此。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马拉松冠军,有记者问:您是如何坚持到最后,跑完全程的?,他说:我在最后阶段,每次都会定制一个目标,完成这个目标后,进一步制定新的目标,不断的完成目标,给予我莫大的动力,直到达到终点为止。可见,目标的制定与完成,是多么的重要。

我们把立志与毅力联系起来,就成就了书中的曾国藩。书中讲到一个小故事,让我记忆犹新:某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分三组人,第一组让他们举起重物,仅仅是单纯的指令;第二组让他们举起重物,并告知他们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取得第一名;第三组,让他们举起重物,并告知他们这重物关联着电力系统,会造成整个城市的电力瘫痪。最终的结果是:第一组评价时长10分钟,第二组20分钟,第三组30分钟。由结果可见,人类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效果,与其意志有很大的关系,第三组人员由于有责任感,担心城市及其家人的安慰,将毅力发挥到了极致,这其实就是他们的志更加的远大,更加能够支持他们坚持更久的时间。所以,曾的立志成就了他的毅力,而对这个志坚定不移的努力,也是最重要的。

关于不移

孔子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君子不在立志上厚积,则没有坚持的力量,学习将不能稳固。这在曾早期立志的时候,最为常见,其虽立志,但是整天出去云游,窜门,不是诗词歌赋,就是醉酒痴迷,而事后又总是反省自己,次日却依旧不能改之,随后经过多年的努力才慢慢有所成就。就算我们立志了,自省了,自律了,但是不要忘记你不是一个人,身边有媒体,有家人,有朋友,甚至有敌人。他们会对你或多或少的造成影响,比如左宗棠对于曾,就是一个极大影响的人物,忘恩负义,落井下石,背信弃义,每每见到他人,必定数落曾的不是,恶语相言,不胜其烦。但是曾,却能够置若罔闻,不动如山,正襟危坐,甚至在左宗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他。正所谓上面孔子那句话:你是主忠信的,无论哪个友人有不顺从自己的志向的,即使是再怎么过分,也不要被撼动,改变自己的志向。曾把这句话用到了极致。

关于天才

爱因斯坦是天才,乔布斯也是天才,天才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所以伟人的成功,我们往往归咎于他们的天才。可是看了这本书,看到了左宗棠,才意识到,天才并非就是天才,左宗棠的天才与曾国藩的愚钝相比,简直是一个天鹅,一个癞蛤蟆。可为什么曾国藩却成了伟人,而左宗棠一辈子都靠他那张臭嘴在诋毁曾国藩呢?

曾国藩家书(精华本)读后感1500字(3)篇


是一本n1⃣️ 随便打开读几页都能有收获的书;n2⃣️ 值得买纸质版并且常常翻阅的书。一个优秀的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不平凡的家庭。曾家人才辈出,严格而且优秀的家风是重要因素,家风的建立完善和传承离不开曾国藩这位严于律己、也严格要求家里兄弟儿女的家长。很喜欢他的为人处事哲学,内敛而又不失人情味。猜想他的性格也是温和谦逊的。曾老师是三观的老师‍n⭐️⭐️部分摘录⭐️⭐️n▶️为学与读书n▪️【读书目的】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读书与行动】盖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n▪️【读书与做人】于“孝弟”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弟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静”字功夫最是要紧。若不静,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读书不必找地方】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n▪️【读书没有偷懒借口】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读书人要有志、识、恒】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如何读一本书】尔先须过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即不读亦可,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今日功课今日做】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哲学n��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损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凡盛衰在气象。气象盛,则虽饥亦乐,气象衰,则虽饱亦忧。��【顺境逆境】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之处啬境,亦兢兢焉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啬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求阙】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一鼓作气少犹豫不决】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为人处事】人心之坏,又处处使人寒心。吾惟尽一分心,作一日事,至于成败,则不能复计较矣。��【待人处事】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勾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命运谁做主?】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偶有戏言戏动。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何为“强”?】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敬畏之心】“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n��【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然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然则将士之真善战者,岂必力争洋枪洋药乎?n��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养身要言:n一阳初动处,万物始生时。不藏怒焉,不宿怨焉。——右仁,所以养肝也。内而整齐思虑,外而敬慎威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右礼,所以养心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作事有恒,容止有定。——右信,所以养脾也。扩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裁之吾心而安,揆之天理而顺。——右义,所以养肺也。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右智,所以养肾也。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每日无论如何忙迫,总须略有抽闲之时,或静坐,或渴睡,或散步。火不动,则水得所养矣。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家风n��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文正公做人做事不外忠义礼孝信廉谦。书中摘录的家书中的一段话,印象极深:

其人其事,硬悔二诀,出世为道,入世奉儒,两相圆融,尽得大乘。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600字: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这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就应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好几本书,有网络小说,人物传记,励志书籍和伟人思想,从书中所获颇丰。特别是关于曾国藩的书,如果说高中时代读《曾国藩》从中学习的是静心慎独的修身之道,而现在十多年后重读,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干。这位晚清第一重臣,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军,教子,其远见卓识,令我们的毛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一人,反省自己的修身、教育之道,不得不承认受当初受到《曾国藩》的影响。

古人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又说无欲则刚,曾国藩处满清贵族排汉猜忌之中,以文臣见武功,我认为他正是奉行了这一准则。我佩服他的治军治乱的本领,乱世用重典,为此他赢得了曾剃头的恶名,斩杀有救母之恩的将领金松龄。他给我的启示就是规则必须执行,严惩必须达到目的,否则别用。我佩服他的激励制度,为了鼓舞军士士气,他亲授刻有曾涤生国藩制的腰刀,可后来因为发的太多,导致军中几乎人有一把,丧失了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善用激励,物虽轻,用得当,效果非凡,可激励太滥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后来腰刀太多已不起作用一样,物以稀为贵。

我更佩服他的教子之道,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能允许儿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所读的书籍,同意儿子不参加科举考试而选择近代科学数算等知识的学习,这是多么具有非凡胆识和远见卓识的决定,而我们今天呢,是否关注了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贵为王公大臣的他,是晚清唯一一位异性封王的重臣,他以有识、有度、有常的准则教育和约束家人,夫人,子女和平常人家一样,早起,躬耕,亲自打扫庭院,要求儿子读书要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不晏起,有规律,在他常年在外制办军务期间,也不忘常寄家信,嘱咐,指导家人和儿子读书。曾氏家族800多人,用后人评价无一不肖子孙,不得不让我佩服曾国藩的治家有方,文韬武略和高瞻远瞩的眼光。

关于读书,曾国藩说:吾不望世代得富贵,但愿代代出秀才。世间流传久远的唯有知识和思想,读书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思想,形成思想。一个掌握了思想和方法的人,只要立志,干什么不能成呢?佛家云:钱财乃五家共有,老天夺之,他人觊觎,赌博,偷盗,败家子,只有知识和思想才不会与你共有。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能改变人生的终点。这是多么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啊!

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2020,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明末清初顾炎武曾将自己每日的反省记录下来,取名日知录,自高中阶段度曾国藩后,自己也每天记录日知录,用于反省检讨自己。

曾国藩也给我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启发。他的两句话我十分欣赏,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老他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也不可过于强硬,否则在如今这个社会会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虽然曾国藩也有被太平军逼得要跳水自尽的时候,可我从中看到的却是他的刚烈和坚强,湘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离不开他的坚强和坚持,事无艰难,何来人杰,他的老师的震耳发聩的话不仅支持者他在内忧外患,满清贵族猜忌和怀疑中克服重重困难,冲出重重绝境,也让我们明白在困难挫折,恶劣环境中该怎样去做,怎样生存下来。

曾国藩识人、用人培养人才让我也十分感动。他培养的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后起之秀,近代中国风云人物。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曾国藩很在乎人的正直品质。

综观曾国藩的为人之道遵循静诚谦敬谨五大功夫。静为养心静体曾国藩初踏社会,血气方刚。太平天国起义后,他到湖南办团练,动辄就职责他人,尤其与绿营的磨擦斗法,与湖南官场不合,还有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不静,他曾三次自杀,却自杀不成。此后他开始静以修身。他的做事之道一是儒家中庸思想,二是道家方圆智慧。他交相运用,因时而变化,应势而取合,做事不过分,亦不过犹不及,善于权衡利弊,拿捏分寸,圆融中有刚毅,严厉中有柔情。志,恒,识,度退是对他的思想的诠释志决定格局,态度决定高度,做事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并随时考验自己;恒, 一天一小步,十天一大步,专一不二;识,器识为先,识量远大,不求近功;变,不拘泥于僵化的规则与方法,在宽与严之间拿分寸,在刚与柔之间变化手腕,把自强与圆融合一起,在优劣中妥当应变。退,他认识到创业难,守业更难,成大事者善于在利益上退让,勇于被对方超越自己。

今天我们处在信息和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曾国藩的时代离我们也远了,有人认为与时代脱轨了,可传统的东西真是愈久弥香。我喜欢传统文学,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思想和才能,虽然他们没有形成科学的思想体系,但他们的每一个思想,每一分发明创造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真是劳动创造了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也许你读了他的书籍,你以为做人做到他的地步,那么辛苦干嘛,不如逍遥游乐更好。但当你经历人事之后,你却不得不后悔自己没有像他一样,做的人生圆满。


《曾国藩》读后感(二)

最近一段时间在读曾国藩,感悟蛮多,和大家分享一些内容。

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2020,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记得以前看蒋介石传时,蒋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给自己定了一个功德格,记录下每天所做所想的点滴,并从中反省,几十年如此从不间断。

曾国藩的两句话我十分欣赏,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但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老他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也不可过于强硬,否则在如今这个社会会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与曾老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处世,圆己,谋大事!

一、为人不可心胸狭小、脾气暴躁、性格固执,而是要把别人看得与自己同样重要,因为大家相处在一起,没有必要强比高低,争斗得不可开交,而是要尽可能彼此忍让,以善为本。这样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

二、一个不知道掩藏自己锋芒、畅达自我心胸的人,一定是处处显人眼和小心眼,常会把自己脚下的路子全部堵死。这样,不是别人给你制造了障碍,而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万千沟壑。对于真正聪明的人来说,极其善于在圆己上下功夫避开矛盾,圆圆满满。

三、一个人能够谋大事,是其能力的标志。自然,每个人都不可能成大事,但是人活一世,谋大事的欲望和激情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先天把自己圈定在弱小者的行列之中。但是谋大事是需要坚韧、磨砺、抗压等心智的,只有能在这几方面过关,你才有可能谈得上接近吃大事的可能。

处世艺术能教会一个人不在人际关系中犯幼稚病,而能游刃有余地施展自己的人生、计划;圆己艺术能够、教会一个人浑身变得轻松和自在,不在别人的异样眼光中活得沉重,同时还能活出自己的个性来;谋大事的艺术能教会一个人由弱而强、由小而大,成为出类拔萃者,即把自己推向一个高层次的成功平台。

曾国藩前辈说:不可与人妄交,不可锋芒尽露,不可鼠目寸光,此乃人生之三大元素也!


《曾国藩》读后感(三)

以前看曾国藩的传记,实在是想看看他这一生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诸多细节做法。以前看了他的文集,在修身,治家,鉴人方面有许多真知灼见,通过小说,可以更详尽的知道,这一辈子是怎么走过来的,怎么成就了如此的伟业。曾国藩能成就如此的伟业,我认为他最大的成功点,应该是有一颗经世治国的思想抱负。为国家的安康,黎民百姓的幸福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如果没有这样这样的一个人生境界,没有这样一个天下至公至大的思想作为支撑,那么他的所有所作所为都不可能持续下去,更不要说取得非凡的成功。无论是为官,为军,为学,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若没有这样一个信仰,没有一个追求到底的心,想要成大事都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善于知人,用人,育人。曾国藩前期建湘军之初,便一直挖掘,网罗,培养一大批人才,正是这些人才给他的事业带来无限大的能量。重要的人才主要有几点:1、平太平天国时,一大批文官武将,为国家的安定出力不少。2、培养出一位接班人李鸿章,并且青出于蓝胜于蓝,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无可估量。3、为中国的富强培育科技人才。包括金陵制造局的人才,江南制造总局的人才,还有出国留学生的派遣。4、对自己子孙后代的教育。他的后代在他的家风影响下都有所建树,甚至与他无关的很多人读了他的家训之后都受益匪浅,这也是世人的一大贡献。

第三是自身的不断修练。年轻时便诗文俱佳,几十年戎马生涯,依然为学不断。刚出山时,一味进取,一味挺进,这期间的坚忍不拔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好多事情没有这种死战到底的精神是绝对无法达到的。后又经人劝说,参以黄老之术,认识到人身不能只是自己在强处用功,该谦该退的地方也应当用功。自身的修养可以说是能屈能伸,真的是如圆之环,不可穷尽。

《曾国藩》读后感800字


从小至今读过的书籍很多,似乎哪本书看完后都有感触。但仔细一想,十多年前我看过的《曾国藩》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触最深。

这部三卷本的小说是我省现任作家协会主席唐浩明的成名之作,对100多年前清朝的大人物曾国藩作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和描写。记得我当时从书店买回这套书,只花两个通晚就看完了。

曾国藩历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誉之为圣贤、毁之曰元凶。但掩卷长思,曾国藩的确是个能人、是个功德近乎完美的人。大致说说吧:

一是他的进取精神值得学习。他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孩子,通过科举考试,先是秀才、再考举人、最后考中进士,并进入当时朝廷的最高学问机构翰林院。这条路径绝不是一般人所能走下去的,但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居然成功了。除开天份、机遇之外,更多的是他那顽强的学习精神使然。

二是他那超人的洞察力值得钦佩。他从一介书生投笔从戎,通过自己募兵、训练出战斗力很强的湘军,最终将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为保住大清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当然,在此不多评说他的政治立场,这方面的评价已经很多很多,有人谓其为元凶就由此而来。单从他在军事行动和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超人洞察力这点,就颇令人觉得他很不一般。他的裁撤湘军、他的忍辱负重、他之后大力促进洋务运动,等等,无不证明他不愧是个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这种洞察力的形成,离不开广博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善于审时度势的头脑。

三是他的慎独精神值得借鉴。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日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记中,他不断地反省自我每天的得失成败。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不惜痛责自己,并在今后有意识地加以改正。数年下来,成就了一个人格完整、立身修德堪称楷模的曾国藩。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有如此多的人研究曾国藩、崇拜曾国藩了。

当然,曾国藩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唐浩明先生写的这部小说,基本上遵循史实,为我们今天完整地了解曾国藩可谓是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谢谢唐先生、更谢谢曾国藩老先生,是你们教会了我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一)

《曾国藩》这本书讲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组织训练团勇建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和经历;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处事之道,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与作用;同时又公正地科学地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作用。

从《曾国藩》这本书中,我认识到曾国藩是一个光明磊落的读书人,身上有着典型中国读书人的特质,怀揣治国之志,尽其所能报效国家。如果抛开腐败清王朝的历史环境来看曾国藩,他的用人方略、处事之道值得我们学习,他的那份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人的爱更值得我们尊敬。曾国藩从二十三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二岁致力于朱理学,再到三十八岁编成《曾氏家训》,不断拜师不断学习各家学派,虽然他后半生一直在征战,经历坎坷,依然不忘自律和学习。虽然曾国藩身居高位,在自己取得巨大成就时,从来不迷失自己,自律自省,勤俭节约,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而且也这样要求自己家人,从没有给自己的子女任何特殊待遇,时刻叮嘱家人要克己自律。

曾国藩在教育上选拔和培养了一批人才,他识人善用,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先后提拔了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等一批对日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幕僚。曾国藩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官图显赫的人物。曾国藩非常重视教育,在攻克金陵之后,修复江南贡院,招贤纳士,为国家选拔人才,同时他还创建了金陵书局,筹钱出版经典书籍,翻译国外新科技着作,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思想运动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在自己的军事路途上,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甚至一度因为战败而投水自尽,在军事作战上曾国藩屡次失败,军事才能并不突出,但他能够识人善用,倚重彭玉麟、曾国荃等多位名将,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战胜了太平军,保住了清王朝,也成就了自己位极人臣的极高地位。

在晚年时,国难临头时,曾国藩一心想挽救国家,致力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事业,购买国外仪器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组织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总之,我们要懂得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学会珍惜,才能拥有更多别人得不得的东西,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曾国藩读后感(二)

最近几日翻看了数页《曾国藩全集》,虽然内容看的不多,但是感慨颇深,尤其是以诚待人,以和待人这八个字2020,我禁不住和大家分享分享。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待人诚心诚意,做事诚实守信,最终诚至金开

以诚待人,这是一个做人的首要条件。我想每一位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最注重的词句之一肯定有诚实。以真诚去缔造真诚,换回来的才是别人对你的真诚。它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在事业追求中,把集体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视为高于一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这种前提下来谈待人,应该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平常心处事,不与他人攀比,堂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无论何时何地,用堂堂正正做人,真真诚诚待人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成为他人的楷模。

诚信为人,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对同事,对社会,对客户,对合作伙伴,我们诚实守信,恪守承诺,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我们坦诚相待,推心置腹。

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诚信是你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诚信是你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应永恒不变;诚信是一股清泉,它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

和字2020,字2020祥意丰,意味深远,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对人和善、和蔼,对己平和、气和;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商场上和气生财,困难时和衷共济;人类向往和乐,世界需要和平

我们做人就要待人和气,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生命的天空是多么广阔。我们不要在一些锁碎小事上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天空很大,但人的心灵比天空更大。

当我们扬起智慧的风帆,整理好行装,就要出海驶向社会时,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告诉我们:一定要以和气导航。驶进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港湾,和气以它独有的光辉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和,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和待人的商人,和气生财时,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以和待人的官员,广纳良才,和百姓打成一片,得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以和待人的文人,广结良友,人源滚滚;以和待人的国度,与邻国相处融洽,没有战争的干扰,百姓其乐融融

以和待人,放飞一切真的、善的、美的感受,折射出你我心灵领土上的光环,倾听心与心碰撞的声音,追溯到心灵的脚步。跌倒时,它给人们阳光般的援助;迷惘时,它给人们星光般的鼓励;失落时,它给人们清风般的慰藉;无助时,它给人们波涛般的勇气。

以诚待人,以和待人,只要我们做到心与心的坦诚交流,人与人的和善相待,相信世间有的只是快乐、财富和爱心,缺的才是悲伤、贫穷和仇恨,就让我们为此努力吧!


曾国藩读后感(三)

纵观历史,对曾国藩从来没有一个准确的褒贬说法,有的说他是三立完人、中兴第一名臣,也有的贬他说是汉奸加卖国贼加刽子手。读过唐浩明的《曾国藩》,我对这个湖南籍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曾国藩出生在山美水美的江南荷叶塘,从政后建湘勇、长江水师、湘军以及淮军,打败造反长毛、捻军,劳苦功劳,官至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兵部尚书衔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兼两淮盐政总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督办。

虽然有人认为洋人在中国猖狂,无法无天至极,应该赶走。曾中堂却委曲求全,把中国人杀了,并赔偿白银。但是,当我阅读完《曾国藩》,我觉得不能简单的就此认为他为一名不合格的官员,主要原因有三点:

他从来不收藏名贵物品,不讲排场,家居简陋,为官清廉。

他忧国忧民,忠心清朝,建立水师和湘军,为维护祖国和平和外交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不顾个人恩怨和别人的辱骂,处理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案件,为祖国发现和培养了大批大批能干的文人武将。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如果清朝大臣都学曾国藩,中国就不会受到洋人的欺凌,历史就要被改写。

曾国藩黑雨读后感


曾国藩黑雨读后感(一)

看完曾国藩《黑雨》,曾国藩死时黑雨滂沱,结果窗外就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是该写篇书评。

其实在看曾书之前,我对这个历史任务的了解只有历史书上带领湘军击败太平军,以及创办安庆军械所。最有名的是《曾国藩家书》,还记得初中的那位女历史老师上课时常拿着一本《血祭》,放在坐第一排我的桌子上。还幼稚的我一向崇拜强权,所以《血祭》着实令我向往。但在八年后,当我连续看完这三本书时,才知道唐浩明写的曾国藩,真是着实是一部历史事件小说,几乎没有儿女私情,这点与二月河大相径庭。

二月河的书看起来比较有意思,有趣味,那种君臣关系让人崇拜。成功多于失败,往往让人拍案叫绝。

但唐浩明笔下的曾国藩却是败多于成,他的人生坎坷异常。我觉得曾有点象二月河笔下的雍正,人物性格较为正统、刻板,封建家族大家长式。但雍正身边的人才较多,切人心所向。曾国藩身边虽然也是人才济济,却是各自打算盘,虽有极少数与曾一条心,切崇拜其为人,如彭玉麟。这毕竟是臣与君的分别。

觉得黑特别适合曾国藩,这部书的书皮就是黑色,他先是崇尚程朱之学,然后经陈广敷点醒,予以庄老处世《道德经》、《南华经》。

自古以来,手握重兵的臣子,都受到君主的猜忌,而无论他是忠或奸。手握重兵本身就是君家一大忌,更何况是在满人当朝的汉大员身上。因此当剪灭长毛后,曾主动自剪羽翼,裁撤湘军。办理津案,使他留下骂名;镇压太平天国又使历史学家从各个角度称辩他的利弊。美名有之,骂名亦有之。致使身在封建社会没落这个历史背景中的大人物,也变得晦暗不清,让人无从评判。

但他是一个忠于主上的大吏,这倒是最贴切的称谓。另外他的联及家书,还有书法也流传下来,翰林苑学士之名还是有实。

康福本来我很看好,不知为什么,我非常欣赏在大人物身边忠心耿耿的子弟或家仆,如二月河傅恒的家仆、康熙身边的臣子,故康福与曾之间的误会到死未解,我很为之遗憾。

曾国藩家族弟及胞弟,才能都太差,没有能接替他、辅佐他的,憎国荃稍微强点,但我不喜欢他。

这里我还是喜欢彭玉麟,是个奇男子。


曾国藩黑雨读后感(二)

本书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曾国藩制胜的兵法、治军行政的方针,他独特的人生观、处世哲学,很值得我们学习。

整本书的叙述从曾国藩的老母病故,曾国藩从礼部侍郎位置退下,回家守孝开始。当时, 在曾国藩的老家湖南,太平天国叛军正在攻打长沙城(不过后来太平军放弃了),左宗棠此时只是湖南巡抚的幕僚。

鉴于太平军太难搞,清朝官军又太菜,咸丰皇帝效仿嘉庆年间灭白莲教的做法,各地训练自己的武装力量团勇。此时的湖南巡抚和奕?、肃顺等联合推荐曾国藩负责湖南的团练工作。

曾国藩考虑到自己并没有太多军事经验,本不想出山。长沙方面的郭嵩焘能够劝动曾国藩出山,主要有两个理由:1)一个江湖人士为曾国藩老母选了一块风水极好的墓地,暗示曾国藩可以出将入相。2)分析了太平天国必败的原因:太平军支持洋教,大肆摧毁儒教。曾国藩只要竖起保护孔孟之道的大旗,就可以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曾国藩来到长沙办团练,开始主要负责镇压土匪和本地的各种小叛乱。曾国藩以宁可错杀一个秀才,不放过任何一个土匪叛军的严厉手腕来治理长沙的各种叛乱。百姓称之为砍头比剃头还容易,因此得名曾剃头。

曾国藩严格治军,手下的团勇仅一千多人,不过军事纪律要强于当地的八旗绿营。后来由于和新任巡抚骆秉章及绿营官兵产生矛盾,为了方便更自由的练兵,曾国藩带着自己的团勇离开长沙到湖南的衡州练兵。

在衡州,为了严肃自己团勇的军纪,曾国藩挥泪杀掉了在与太平军第一次战斗中触犯军纪的金松龄。此人既是曾国藩的亲信,又对曾国藩的母亲有救命之恩,足见曾国藩治军之决心。在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下,团勇迅速发展壮大,战斗力也不断增强。

经岳父的推荐,曾国藩收入水军奇才彭玉麟到麾下,开始训练并组建水军,以便于强大的太平军水师作战。为了得到当地富商的军饷捐助,曾国藩被迫为这名贪官修建祠堂,特殊时期,行特别之事。

此时,太平军已经从南京开始西征,朝廷命令曾国藩带团勇前去剿匪。但是,曾国藩没有立刻出兵,而是等待友军绿营败下阵来,自己的团勇训练成熟方才出兵。此时的曾国藩水路两军已达两万之众。

《曾国藩》读后感集锦


《曾国藩》读后感是我们从网络收集和整理的,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汲取书本中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进化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作品的阅读,我们的内心也会备受感动。为了巩固自己获得的知识,我们应该写下来,记录进自己的读后感里面。

《曾国藩》读后感(篇1)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读后感(篇2)

读过这本书后,让我认识到一个传统的儒家文化的正面价值,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儒家文化的弹性、儒家文化的活力。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我不期望我能做多大的官,赚多少薪水。但我将好好学习曾先生的长处,努力为社会、为企业、为家庭做出更多的贡献。

《曾国藩》读后感(篇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曾国藩》读后感(篇4)

以前,对于曾国藩的认识,知道他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清朝重要战略家、政治家,记得毛泽东曾经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表达出对这位中兴名臣的推崇之情。

暑期在家,有幸读《曾国藩家书》只是匆匆翻看了几篇,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感觉对他有了另外一种印象,不仅是重臣,而且是一位知识广博,道德修养极高,处事严谨,循循善诱的长者形象。

曾国藩与弟书之第一书时,写到“予思朱子之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猛火煮,然后漫火温”时,这又在说谁呢?就现实而言,我们大多数人,在为学之初都曾对自己猛火煮过,但一离开那个环境,火随之就熄灭了。求学的路上一路学来,毕业以后就少了学习的激情。很值得我们反思。谈为学之道,曾国藩说:“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其中的苦中婆心的味道不言而喻,表面上理解,这句话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味道,但从本质上讲,却说明了执着的重要。力掘一井总比浅掘数井更有希望见泉吧!一个在在社会上,必须要有自己的追求,这样主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准位置,持之以恒力掘一井,泉总会见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选准方向,执着追求,就一定能够达到目标。

一旦目标确立,就要向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猛火煮之,漫火温之,“何必择地?何必择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曾国藩真是一位伟大的良师,他自己就是老守一井而力求及泉的实证。他的才华和认识着实让人佩服,也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借鉴。

《曾国藩》读后感(篇5)

当时中国式思维的最大弱点就是喜欢从整体上、宏观上去把握一切,但缺乏严密细致的推理过程,所以就导致我国传统一直没有“逻辑学”,没有精密科学。西方思维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而曾国藩的思维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没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反复琢磨,细细分析,正是这种“笨拙”思维方式,让他能够从万物的细微差别之中找到统一的规律。所以,曾国藩不怕费心费力,总能对事物不留死角地分析,他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无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脑。曾国藩第二个“另类思维”是他对任何书籍都感兴趣,在他眼中无处不是学问,他涉猎的书籍有传统士大夫致力的经史、有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牍之文”、有地图地理类的书籍,甚至我们前面所说的风水类的书籍。

所以,曾国藩像一个敏锐的雷达,收集分析着他能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从中提取有用的成分。曾国藩第三个“另类思维”是他具有极强的试验精神和开放态度,他凡事都要亲身实践,因此他也有资本去放言高论,甚至是直率地批评古人。当满朝都认为外国人凶蛮诈狠,因此不需对他们讲诚信时,曾国藩却认为外国人也是人,有着与中国人一样的心理结构,所以他主张与外国平等交往,在外交关系上舍去繁杂的礼仪,重视实利,最终收到了很高的成效。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国藩的浑厚、开阔、无所不包。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使他的思维保持着流动、敏锐、积极的状态。这本书中,刻画出了一个正直又不乏圆通、清廉却也有挣扎、智慧但又有点笨拙的学习型人才,着实能让我们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相关: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读后感(篇6)

曾国藩整个家族的资质都非常平庸,别说左宗棠一向瞧不起他,就连他的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他太“儒缓”。但就是这么一个愚笨之人,创造了很多别人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奇迹。首先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太平军蓬勃兴起,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失望,满朝如无头苍蝇,举国束手无策,但只有曾国藩独辟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了湘军,让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其次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剿灭太平军后,他的功名如日中天,但他毅然请求削去自己的大权,急流勇退,才得以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最后他还深通官场韬略,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精明”已经到了非常高的层次,实非常人可比!

一个笨拙之人为何会如此精明呢?其实,正是他的笨拙才成就了他的精明,就像曾国藩自己所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因为笨拙的人只会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所以有超乎常人的勤奋、踏实、吃苦精神;另外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会硬着头皮去,因此不留死角;最后笨拙的人也知道自己不如别人,所以功夫下的深,基础打得很扎实、牢固。所以,这样的人成功也许会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曾国藩》读后感(篇7)

一直以来,想认认真真读一本书,可惜事务繁杂,定不下心来。一日,偶然看到《曾国藩家书》,翻之,字行间话虽短,然语言精练,读之令人深思。

曾国藩作为大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其学识之博、见识之远,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书中体现的“仁”、“礼”、“慎”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在来看也十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到:正人先正己,时刻不忘修身养德。曾国藩说修身养德的关键是: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这些往往是我们现在社会所欠缺的,君不见,部分高官大吏因腐败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养德。“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多见自己过,少见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却防自己贪”,敬畏规矩、修身养德才是我们处事应有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我们才能够坦坦荡荡、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够做到修而乐之,修而有为。

我们应该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用“屡败屡战”的精神修炼心态,端正心态。

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对读书的态度。并且他还认为家塾可读书,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读书十页,写百字,记日记,而且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雷打不动。并且读书时“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正是这种读书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诣连毛泽东主席都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克己复礼,修身养德,谨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会收获很多快乐。

《曾国藩》读后感(篇8)

曾国藩,一个出现在历史书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近些年来各种畅销书的主角。历史课本上的曾国藩建“大团”、创湘军、平太平天国、剿捻军、办洋务,立下赫赫功勋,功臣伟人形象,令人遥不可及。市面上关于曾国藩的书,要么晦涩难懂,要么云山雾罩,抑或是不知所云的厚黑学。

但是张宏杰先生经过严密地考证,运用别样的视角来审视曾国藩的一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他资质不高,年轻时还非常激进暴躁,骂同僚、骂皇帝,被众人排挤,最终却华丽转身,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书中用非常细致,甚至琐碎的日常材料,构造出拙诚、勤勉、务实、自律的曾国藩,多了真实的味道。

我觉得,曾国藩身上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勤和恒。一个人短期勤奋是能够做到的,但像他这样一辈子勤奋,达到了恒常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我们有时候总以为能者无所不能,伟人小时候就是天才。但事实上,曾国藩小时候读书天分并不高,科举连续考了七次,一直到二十三岁的时候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李鸿章评价自己的老师“儒缓”,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但是曾国藩极其勤奋,酷爱读书,为官一生没有其他财物,除了衣物就是书。在他二十六岁的时候,不惜花光从朋友那里借来的一百两回家路费、典当自己的`衣服,只为购买一套《二十三史》。回家后闭门不出,每天圈点十页,发奋苦读一年方止。到晚年的时候,他也不忘读书,认为书才是治疗病痛的药,写下“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来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忘记读书。在去世的前一天,曾国藩还在阅读《理学宗传》,批阅本日文件,一直读书,一直办公。

曾国藩一生坚持写作,笔耕不辍。他从三十一岁起,每日一记,从起床到睡觉,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检查一举一动,记录自己的各种糗事、不足,有了错就深刻剖析,在曾国藩家书中,随处能看到这样的字眼:“未能改得一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忽忽已过十日”。其实,曾国藩的身体特别糟糕,三十二岁开始害眼病,三十六岁的时候已经完全看不清人影了,晚年有一只眼睛彻底失明。大概四十八岁的时候,写日记说自己的身体已经像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一样,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就是这样一个常年被病痛缠身的人,作为国家之重臣,工作繁重,又要带兵打仗,一生还写下了两千万字的著作。一件事情,做一天不难,做三年五年也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

想想我们自己有多久没有扎扎实实地做一件事情,并坚持下去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总说自己没时间、没精力,但是每天用了大部分时间看手机,虚度光阴。我们究竟是活了三百六十五天,还是只活了一天,又重复了三百六十四次。在这样一个步履匆匆的时代,稍不留神就会被人抛在后面,大家都在焦虑,却不知如何缓解。其实早在二百年前,那个资质平平、疾病缠身、多次跌入谷底的曾国藩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并坚持下去成为习惯。

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曾国藩》读后感(篇9)

终于读完《曾国藩家书》颇有感触。其实,很喜欢曾国藩这个人,以及他的好家风,甚至对湖湘人也格外敬佩。他们家的家风和我们李家的家风是很相像的,而且他的家训,和爸爸对我的谆谆教诲如出一辙。

关于读书,关于做人,关于养病、养生,关于军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我们这些人读书,只为了两件事:一是修进德行,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办法,以求不愧此生;一是修行学业,练习记诵词章的方法,以求能自强自立。

这几天对《曾国藩家书》的阅读,让我有了谦卑之心。读书写字的意志更加坚定,并且,并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而读书,读书没有那么利益化,写字也有恒了,但愿我能坚持下来。

谈书法:“真知大源,万万不可自暴自弃。”

“天下的万事万理都是出于乾、坤二卦。就拿书法来说: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

曾国藩说,不要过于相信医药是对的,怪不得河西很多善良的医生不肯给我开药了,我想,坚持吃药,不如坚持养生;到处旅行,不如在家读书写字。守一方寸土,守一寸财情,何必花销过大,每次花钱大手大脚,仗义疏财后,都会有负罪之感。寒士家风不可缺。

《曾国藩》读后感(篇10)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梦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我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到达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可是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进取地应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仅有对自我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本事和素养,应对世界。

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当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此刻: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能够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我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我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当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教师杨昌济谈到自我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梦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能够做官,此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本事,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终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提高。

《曾国藩》读后感(篇11)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学问、道德、功业冠绝一时。清史稿评论其“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一过,何其盛欤!……中兴以来,一人而已。”品读如此这么一个人,也许会对如何走好人生路有些帮助。要品读一个人,他自己留下的文字作品,应该是最好的资料。世传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以家书最为世人所知。细读家书,确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将读家书所感所思草写出来,供闲暇之时翻阅,也是一件不错的事。

世间没有万事妥当的开始

曾国藩并不算长的一生,无论是立功、立言、还是立德,都是非常成功的,以现在的眼光看,能算得上是顺风顺水的成功达人。仕途一路扶摇直上,十年之间,官至礼部侍郎;奉旨办团练,一举成天下重臣,在其指挥下,迅速扑灭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为大清续命几十年,成就不世功勋;学问上,也是传世学问十三套。如此一人,让人觉得他定是有叫人艳羡的好运长久伴随。

然而,阅读其家书,给人的感觉却是他处处不顺,时时受制于人、受制于各种制约。步入京城之初,三年不能考中,几乎无以自立;京城做官之时,身体时时有痒,自身各种缺点毛病丛杂;仕途刚有起色,却有路遇丁忧,不得不中止仕宦之路。办团练之初,处处受制于朝廷和地方官吏;指挥作战之初,有靖港之败,几至投水自决;统领大军之际,不但受制于兄弟部队、地方诸侯、各地豪强,还面临将士不用命,不能令出必行等诸多困境。晚年之时,还有天津教案受辱经历。如此等等,在家书之中,都有真切流露。家书之上,他说下的话应该有相当大的可信度,那么他的这些略有抱怨的心路历程自述,应该都是较为真实的。

由他的这些经历,足以说明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何人,无论做何事,都不可能在万事皆已具备,一切在百分百有把握的条件下才开始。这个世界上,那些成功者,应该都是具备这样一种能力的:从当下开始,在行动中去逐一克服那些阻碍做成这件事的所有问题,无论那有多么困难。永远要记住:这世间绝对没有一切都能随你心意的、具备所有条件的开始时间,想要做成一件事,就从当下开始,无论面临的条件有多糟糕。

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


读完第一本曾国藩,对曾国藩这个人有些自己的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够用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丰富自己,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曾国藩出生寒微,但他始终以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平步青云,在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运动盛行,步步紧逼摇晃中的清朝政府,战势越演越烈,清政府派官居户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干部)的曾国藩去建湘军抵制太平天国运动,最后经历很多困难,一个文人硬是活生生的把太平天国运动抑制下去。

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当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时候,他必然需要改革以求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在曾国藩时期已经是封建社会矛盾重重,社会关系紧张并急需要有一个新的政治制度来改变现状,于是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这个运动是打着上帝的口号,但并不代表他的存在没有意义,并不代表他的反抗没有价值。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他兴起说明了当时的封建社会已经是摇摇欲坠了,在此姑且不谈平天国运动失败的真正原因,光是在清朝政府这个已经走向衰亡的封建政治制度下,一个文人公然能够拖住历史的车轮,将封建政治制度延续要几十年,由此可见他的力量是多么巨大,他的手腕是多么高明。我们不能以清政府的灭亡判断他是失败的,虽然他是在挽救清政府。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他是在与历史较劲,可奇怪的是他真的成功了,成功的让清政府没败在自己国家的人手里,而是让清政府败在了洋人手里,或许这个是他无法预见的,也或许他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就算胜利了结局都会是一样,难道当时的他已经看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真正要拯救一个国家,重要的不是挽救这个国家腐败政治制度带来的弊端与矛盾,这个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本十年解决了,下一个十年又出现了,无穷无尽,无休无止,而更应该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才是根本,才是根源。当时的曾国藩已经是个文化底蕴很深的人,难道是这个问题他看不到吗?又难道是他已经看到了所以才去做的吗?我们都无法对此做出评价,这个评价本身也都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从读曾国藩这本书后,我们更应该吸取的是其中重要的积极元素,比如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用人之道、学习之勤、坚持之力等等一系列优秀的东西,这才应该是曾国藩给后人留下的真正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信《《曾国藩》读后感1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曾国藩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