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

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我们仨》读后感800字”,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关于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一)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爱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浪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性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性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发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2、修身养性,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性格。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发。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爱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7、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二)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低调、与人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锺书先生给人的感觉。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动了我。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玩欣赏。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爱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我想,爱是需要表达的。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爱的表达--炽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爱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诚然,感情真挚与否,重行甚于言,但是,爱,如果做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2024 读《我们仨》有感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2024 读《我们仨》有感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对于文革的态度,作者小心的绕过去了,让我都怀疑钱钟书先生在文革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别的知识分子一样命运多粲?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一)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句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一爱一与刻骨铭心的思念。现代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现代科技环绕中的我们,还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却深刻地情感吗?电话、互联网让我们的沟通随时随地没有障碍,但人与人的内心之间却有了越来越厚的屏障。当我们到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去寻求心理的安慰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身边平淡但却真实的情感呢?当电话、短信让我们能够便捷地传达心意的时候,我们是少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苦苦追问,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身后情感呢?当飞机、高速列车让我们能毫无阻隔地飞越千山万水,多远的距离都不成为距离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距离也随之拉近了吗?我们不再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时,我们还有那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铭心的思念吗?

现代人都在追求轰轰烈烈,想要轰轰烈烈的事业,轰轰烈烈的一爱一情,却忽视了平淡中的美丽。我们以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滚滚红尘中为了生计和所谓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几个人真正仔细地思考过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抱怨工作不够顺利,恋人不够一浪一漫,家人不够体贴,朋友不够理解,我们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们有没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乐趣、体会乐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这平淡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还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乐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很喜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但在现代这个讲究个一性一张扬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被人们所遗忘。有自己的个一性一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把这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一性一格是淡泊宁静、温和内敛的。我也很相信厚积薄竣的道理。但在现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几人能够静心去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的点点滴滴?

以下几条为对于我自己的提示:1、问问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实现它,但绝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脚踏实地。2、修身养一性一,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找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培养一个淡泊宁静的心态,温和内敛的一性一格。3、广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积薄竣。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体会点点滴滴的乐趣。5、在现代的物质社会中寻找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去温暖自己的心灵,比如亲情、友情、一爱一情,体会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6、学会感动,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动。7、学会去一爱一,一爱一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二)

看完【我们仨】,正值杨绛先生百岁。杨绛先生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低调、与人无争,一直是她和钱锺书先生给人的感觉。在【我们仨】这本小传中,杨绛先生叙述了她和钱锺书及独女钱瑗(圆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单纯和与世无求的气氛以及浓浓的亲情。

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一爱一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一爱一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一爱一。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一妈一一妈一;父母关一爱一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一操一心,对爸爸和一妈一一妈一,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一妈一一妈一要注意身一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一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一动了我。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一玩欣赏。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一爱一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我想,一爱一是需要表达的。这些石子,其实就是一份份一爱一的表达--炽一热也好,琐碎也罢--总之,相互的一爱一恋和关怀,都让这些石子说尽了。诚然,感情真挚与否,重行甚于言,但是,一爱一,如果做了,又表达了,不是更让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欢乐,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随风远去。【我们仨】,文字简单平实,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

《我们仨》读后感_800字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我们仨》| 我们不断成长,然后不断失去

这本书拖了很长时间才读,想避过杨绛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热度。因为很反感一些事情,迈克尔杰克逊去世,全世界突然冒出一大批MJ迷,林肯公园主唱离世,周围突然窜出一大撮Linkin park的乐迷,伪乐迷与真乐迷混在一块,举行一场不虔诚或者虔诚的哀悼,以显示自己对偶像的尊重或者自己在主流的文化里的不孤独。

然而,杨绛先生并不需要这些。她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她早就预见了分离,但她不孤独,她幻想着死去的亲人都进入了大鱼海棠里的那个异界,只是她不会像椿一样去唤醒死去的人,她静等着永逝的降临,期待着在那个海棠花盛开的异世与他们重逢。

所以,《我们仨》这本书里一次也没出现过“孤独”这个词,因为她总觉得,在一起,是美好的,失去了,有这些回忆也是美好的。

说到底,人生在世,就是不断成长,然后不断失去的过程。工作六年,我收获了一大堆有的没的所谓“人生经验”,还屡屡以传教这些为荣,但同时,我也不断燃尽自己的热情,不断消耗自己的洒脱,这些倒在其次,最可怕的是总会有一天,时间会耗掉我们身边所有的人。杨绛先生说:“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在杨绛先生的想象里,梦意味着不愿意相信的事实,船意味着医院,万里驿道意味着碧落黄泉,客栈意味着没有家人的住处。整个世界,所有人只是擦肩而过,即使相守几十年,也不过是沧海一瞬。

是否愈怕从此不见?不忍多写,只愿看客自己去读。

-写于2017年7月26日

全书无一点笔墨写悲伤,却能让天下读者伤尽心。

读《我们仨》有感800字


读我们仨有感800字

《我们仨》读完有些日子了,很有些感触,却迟迟没有动笔,我想等自己静下来,走出世俗的琐碎与烦恼,在一个澄澈清明的境界里,来解读我所看到的《我们仨》。可是,我竟然不能够。或者说,年近不惑的我,其实还惑着,而且,惑得还不轻,惑到找不见了支撑。如果说,还有那么一点支撑的话,那么,就是白发高堂,就是膝下稚子了。

可是杨绛她有什么?她什么也没有了。他们仨,一路走来,失散了,丢了一个,又丢了一个,只剩下了她自己,住在曾经被他们称作家的三里河寓所,用自己的笔,怀想他们仨曾经拥有的岁月。

我总是忍不住要想,每一个清晨,从残破的梦里醒来,窗外,晨曦尚薄,屋里,黑暗像推不开的帐幔,一个人,静静地躺着,她,一个耄耋老人,是不是用独自呓语的方式,在呼唤着熟睡的亲人?永无止息的诉说,诉说给无边的寂寞。每一个夜晚,那种真正的、静得如同死亡的夜晚,放下笔,摘下老花镜,一个人,走到水池边洗脸,看到面前的镜里,有着她清瘦的容颜,她会不会伸出枯瘦的手,捋一捋日渐稀疏的花白的头发,说,头发又长了,钟书,替我剪剪?一回头,哑然失笑,笑出眼窝里一汪抹不去的泪。永无止息的思念,思念着走远了的亲人。

也许我是错的,杨绛她不寂寞。思念是一定的,但她不会是一个把痛苦当做日常功课的人,最起码,她不是石评梅,没有把剩下的泪水,都洒在你的坟头,直到再也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她从石评梅黄庐隐的时代走来,一路上有她的钟书相伴,没有生活的困顿,没有情感被遗弃被背负的伤痛,她的心里,满满当当的,装着他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每一个日子,都可以让她长久地咀嚼,品咂,回味,咬烂了,嚼碎了,吐出来,是《我们仨》,是《走在人生的边上》,是《我们的钱媛》,这样,在她终于回到亲人身边以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咀嚼她,咀嚼他们曾经拥有的岁月。

想起了上周六在沙龙上,大家关于死亡的一系列见解。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瞬间起,就注定了死亡的必然,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死亡的过程。这话是乔忠延老师说的。他还说,一个人,走出了别人的记忆,那么,对于这个淡忘了他的人来说,他已经死了。不管是谁,走到了生命中新的阶段,就等于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过去,那个旧他,死了。死亡时最寻常的,寻常的好像是日出月落,花谢草荣,石出水落,秋去冬来。

那么,杨绛之所以是杨绛,之所以在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还能以顽强的声音证明自己和亲人的存在或者存在过,不仅仅是勇者,更是超脱,是悟透了生死禅机之后的平静。惟其如此,她才可以在书的最后这样写到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这一声长叹,是谢幕吗?不,是思索。因为,她接着写到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一个珍藏着丈夫随手写的纸条的妻子,一个珍藏着女儿的信手涂鸦的画片的母亲,这样说。家,曾经是她倾注了全部情感的地方,现在,她找不到了。我却丝毫也不为她悲戚。在这样一个清晨,在爱人浓稠的酣梦里,在儿子朦胧的呼唤里,我品味着一个女人的伤痛与豁达,白天困扰着我的一些烦恼,一下子都消失了。

一扇窗户被推开了。

相信《《我们仨》读后感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仨读后感2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